一、江西省生活饮用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许乃政,匡福祥,叶隽,张麟熹,魏信祥,曾文乐,钟启龙[1](2021)在《华东地区含煤岩系天然放射性水平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次研究基于地表γ辐射剂量率、氡放射性测量及238U、232Th、226Ra、40K放射性核素测试,识别华东地区含煤岩系的放射性异常地层,评价区域典型煤矿区空气、固体、水体、植物介质的天然放射性水平。结果显示:赋存于石炭系、二叠系的普通煤田与赋存于寒武系的石煤矿区呈现显着差异的天然放射性水平。普通煤田矿区地表γ辐射剂量率、氡放射性测量值总体上处于本底水平范围,矿区固体介质、水体、植物样品核素含量处于正常水平,不存在放射性污染。华东地区石煤分布带,属于放射性γ辐射高背景区,石煤矿区的原煤、煤矸石、土壤、岩石等固体介质的238U、226Ra核素富集明显,并显示更为显着的空间变异性。区域石煤条带监测矿区居民源于γ外照射引起的吸收剂量均超过国际标准限值1 m Sv/a,总有效剂量均超过了2 m Sv/a,地下水总α、总β浓度为限值的10~30倍,放射性污染不容忽视。华东地区石煤矿区公众所受辐射剂量较高,矿区的地下水、建材、植物等介质已经出现零星的放射性污染,应加强石煤矿区放射性环境监测,及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乔松慧[2](2021)在《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之源,自2015年我国正式迈入农村饮水安全阶段以来,农民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由于显着的城乡差距,虽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情况尚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理论与实际结合、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式,收集了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方面的相关论文、学术报告、统计数据、各地统计年鉴及相关文件,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了不同阶段全国范围内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污染程度、水质时空特点以及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并对农村地区水质改善提出建议。研究内容和得出结论包括:(1)以公开发表的水质数据为依据,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和氟化物为调研对象,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污染指标分析,自2005年至2018年间,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由33.8%降到21.3%,中部地区由40.3%下降到22.3%,西部地区由54.4%下降到22.4%,东北地区由36.7%下降到23.7%;细菌总数的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超标率由31.2%降到16.4%,中部地区由37.2%下降到17.7%,西部地区由39.2%下降到18.9%,东北地区由31.7%下降到19.6%。东部地区浑浊度的超标率由14.6%下降到9.3%,中部地区由19.7%下降到14.9%,西部地区由23.1%下降到16.7%,东北地区由18.3%下降到16.9%。大部分地区氟化物超标率在10%以下。(2)全国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从时间的角度,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合格率逐年提高,整体合格率由40%提升到65%,我国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由2005至2008年的48.1%提高到了2015至2018年的61.1%,中部地区由40.1%提高到57.5%,西部地区由44.4%提高到59.2%。东北地区水质合格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质合格率由2005-2008年的68.1%降低到2015-2018年的60.1%。从空间的角度,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较高,东北地区水质出现一定波动,此外同一水质指标在不同典型农村地区存在差异,以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氟、铁、锰、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四个地区的典型农村进行对比分析,全国范围内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的平均水平在38%,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典型省份超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水质指标的超标率也呈现一定地域特点。(3)结合我国农村饮用水典型水质指标污染现状和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逐年提高,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减少。但就目前了解到的公开数据来看,存在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数据报道偏少;水质合格率整体还有待提高,到2018年,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平均水平为65%。可以通过饮用水在水源地保护、输配水管网基础设施铺设、消毒问题的落实、居民用水习惯以及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联动、鼓励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罗旭佳[3](2019)在《某铀尾矿库区钍和铀的吸附迁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为研究某铀尾矿库周围钍和铀的吸附迁移规律及对居民所致健康风险,本研究选取某铀尾矿库周边土壤及水体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及水体中238U、226Ra、232Th和40K及总α、总β放射性比活度,对比分析了其各自分布特征,通过估算饮用水和土壤对居民所致有效剂量和外照射剂量,评价了铀尾矿库区对周围居民的健康风险;同时,通过室内静态实验和动态土柱实验研究了尾矿库区土壤介质中钍和铀的吸附迁移规律,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土壤形态变化,深入分析了钍和铀在土壤表面的吸附迁移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五个不同区域所采集的14个水体样品中总α与总β分布的离散程度不大,226Ra分布的离散程度大于238U,两种核素分布均比正态分布平坦,且偏右分布。尾矿库渗滤水和尾矿库废水处理厂排放水中总α比活度偏高,这是尾矿砂本身含有大量放射性核素发生α衰变所致;而农田积水中238U含量高于GB23727-2009规定第一取水点限值;四种饮用水中总α、总β比活度满足国家对于饮用水的要求,对人体所致终身致癌风险处于极低的水平。(2)五个不同区域所采集7个土壤样品中238U、226Ra和232Th及总α、总β比活度总体随与尾矿库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土样中总α含量与其中238U、226Ra、232Th比活度有一定的相关性。238U、226Ra和232Th的含量在铀尾矿库内最高,尾矿坝上、尾矿库入口处及尾矿库废水处理厂排放口逐渐降低,农田土壤中含量最低,对人体外照射水平低于国标限值;40K含量均与背景值接近。(3)静态实验结果表明,pH值、接触时间、初始铀浓度和实验温度均会影响土壤对钍和铀的吸附性能;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模型可较好的拟合实验数据,分离因子RL均小于1,说明土壤对钍和铀吸附性能较好。热力学参数焓变、熵变和吉布斯自由能计算结果表明,土壤对钍和铀的吸附过程均是自发、吸热、熵增反应。(4)动态柱实验中,进行了不同尺度和不同污染程度的核素迁移实验,结果表明,钍和铀都出现了两个流出液浓度保持不变的平衡期,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了参考;在保证实验柱高度不变的情况下,第一次平衡前,达到单位穿透率所消耗的溶液量随实验柱半径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且最终的穿透体积和实验柱半径同样存在着线性关系;而对于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从最后一次平衡到完全穿透过程中,单位穿透率所需钍溶液量接近;另外对于不同核素钍和铀的实验,从最后一次平衡到完全穿透,单位穿透率所需溶液量亦接近。这可以预测更大尺度下核素钍和铀在土壤中的长期迁移行为。(5)通过Yoon-Nelson模型和Thomas模型对动态柱实验数据拟合,均得到了较好的拟合度,可以对一些实验结果做出预测。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发现,土壤中大缝隙片状粗糙结构在实验后变成了表面较为平整的大块状结构,结合能谱仪(EDS)扫描结果,分析是核素钍或铀吸附在土壤表面所致;红外光谱(FTIR)分析发现,土壤表面存在大量-OH等官能团,容易吸附钍和铀。
哈日巴拉[4](2018)在《内蒙古部分铀矿周围放射性和重金属的探测与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内核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铀价的不断攀升,我国对铀的需求量和铀矿资源的开采力度越来越大。近十几年来,国内已探明了很多铀矿,特别是在内蒙古地区已勘探出了多个大型和特大型储量的砂岩型铀矿,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二连盆地中东部、巴彦戈壁盆地、松辽盆地和海拉尔盆地等地区,其中鄂尔多斯盆地皂火豪和大营地区铀矿的储量为全国砂岩型铀矿总储量的一半以上。我国铀矿有着品位低,开采面积广等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砂岩型铀矿采取了较大规模的原位浸出工艺,也发现砂岩型铀矿周围环境介质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情况,因此,原位浸出方式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问题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其铀矿周围环境介质、土壤、地下水中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的探测和分析研究变得尤为重要,且对铀矿周围动植物中的放射性核素的转移研究受到重视,这些研究成果将对铀矿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与修复治理、核事故状态下的测量与评价、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国内对铀矿周围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水平和重金属的文献报道甚少,特别在铀矿开采之前对周围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和重金属的浓度、分布等的研究未见报道。本论文主要对内蒙古地区松辽盆地通辽铀矿、二连盆地巴彦乌拉铀矿和鄂尔多斯盆地纳林沟铀矿周围的表层土壤进行了系统的采集,分析了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元素,对铀矿周围居民地下饮用水中总放射性水平进行了测量和分析,计算了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元素对周围居民的剂量贡献,评估了对公众的健康风险,其中对巴彦乌拉铀矿和纳林沟铀矿周围土壤和饮用水样品的采集均在规模化开采前之进行的。在巴彦乌拉铀矿周围采集了土壤—牧草(饮用水)—山羊(绵羊)等样品,进行了放射性核素U的分析,探究了放射性核素的转移情况。本论文主要采用了高纯锗γ能谱测量、低本底总α和总β测量和环境?辐射巡测等测量方法,分析了对铀矿周围表层土壤、饮用水中放射性核素和环境辐射水平;采用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量等测量方法对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评估了土壤和饮用水中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元素对周围居民产生健康危害风险。每一个采样点都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确定采样和测量地理位置。通过ESRI Arc GIS desktop 10.1软件画出了采样和测量结果分布图。本研究还通过GEANT4和ROOT等软件和试验等方式验证了测量系统的相关参数,保证了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研究成果如下:通辽铀矿周围表层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和137Cs)的活度浓度和重金属元素(Pb、Cd、Cu、Zn、Hg和非金属As)浓度的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其浓度均在我国环境放射性本底范围之内。通辽铀矿周围表层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对周围居民产生的健康危害风险指数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铀矿周围居民饮用水中总放射性活度浓度未超出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饮用水质量检测标准中规定的筛选限值。巴彦乌拉铀矿周围表层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和重金属浓度均在我国环境放射性本底水平范围内,其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对居民的癌症健康风险较低,不会产生明显健康危害。由室内外环境γ辐射剂量率水平的测量结果可知,红砖房内的空气γ辐射剂量率均高于室外环境和蒙古包内的监测结果。然而,发现巴彦乌拉铀矿周围居民饮用水中总α放射性活度浓度平均值超出了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筛选值。进一步对饮用水中的放射性核素种类和浓度的分析和剂量评估结果表明,各放射性核素对周围居民产生的通过食用饮用水引起的癌症健康风险非常低。纳林沟铀矿周围地表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浓度均在我国土壤环境放射性本底水平范围内。纳林沟铀矿周围饮用水中总α和β均处于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国家标准推荐的筛选值以下。纳林沟铀矿周围表层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元素对周围居民的健康风险处于很低水平。通过巴彦乌拉铀矿周围放射性核素U在土壤—牧草(饮用水)—山羊(绵羊)生态系统中的转移研究,确定了放射性核素U在山羊(绵羊)胃、肝、心、肾和血中的分布及其转移系数。确定了巴彦乌拉铀矿周围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转移的特点和研究模型。
姚志刚,詹国清[5](2016)在《钽铌精矿加工辐射环境影响分析》文中认为钽铌矿石中伴生有天然放射性元素铀、钍、镭、钾,在其分离过程中,对工作人员和周边环境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辐射影响。本文通过对某钽铌矿分离工序现场监测,了解该项目区域辐射环境现状,并在污染源调查、核素迁移分析等基础上,分析和评价该项目对周围环境产生的辐射影响,以此提出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为营运者和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孙小娜,王玉文,李仲修[6](2016)在《乌鲁木齐市食品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水平初步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乌鲁木齐市部分食品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的调查,掌握当地部分食品总α和总β放射性基线资料。方法采集谷类、蔬菜、水果、坚果、肉类和奶类等6类食品,将可食用部分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MPC 9604低本底α、β测量仪,测定食品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结果谷类、蔬菜、水果、坚果、肉类和奶类等的总α和总β放射性分别为0.8810.80和22.20148.67、1.1724.24和21.41318.84、1.444.89和43.90112.67、17.4943.72和287.81747.40、3.0419.77和41.55164.51、2.072.94和44.0759.02 Bq/kg。结论乌鲁木齐市部分食品中天然总放射性与其他省市比较存在差异,推测为地域差异。为进一步掌握乌鲁木齐市食品中天然放射性的基线值,需要扩大样本量和种类继续进行动态的监测。
杨潇鹏,张煜莉,罗勇,熊昌龙,艾遥,魏汉奎,焦颖,王子赟,魏强林[7](2014)在《水和食品中、放射性检测》文中认为我国食品和水体安全问题已日渐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而放射性污染的危害与其它环境污染相比显得更为重要。使用BH1216Ⅱ型低本底α、β测量仪分别对东华理工大学人工湖水质水样和部分蔬菜、谷物、水产等食堂原料进行了严格的α、β放射性检测,做出相关分析,并将检测结果与国标限值进行比较。检测结果表明,所检测食品及周边环境水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金问龙,邓飞,程晓波,张衍津,陈文涛,莫光华[8](2014)在《对国标《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放射性控制要求的探讨》文中认为对国家标准《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放射性排放控制要求提出了质疑,因稀土工业水污染物排放中放射性物质不只含铀钍,且大部分含有相当浓度的镭及其子体。建议参考GB 23727—2009《铀矿冶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规定》和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饮用水水质准则》,以及《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水污染物放射性排放控制要求列入镭等相应子体相关内容:在第一取水点的限值,U为0.03 mg/L、232Th为1 Bq/L、228Ra为0.1 Bq/L、226Ra为1 Bq/L,并列出车间废水排放口的相应控制要求。
杨昕[9](2014)在《山东海阳核电站周围居民饮用水放射性本底水平调查与卫生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海阳核电站周围居民饮用水中总α、总β、锶-90、氚、铯-134、铯-137、钴-58、钴-60、锰-54、铷-103、银-110m、钾-40、镭-226、钍-232等的活度水平,并进行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放射性水平分析,来获得核电站运行前周边饮用水的射性本底水平及其变化规律,估算周围居民饮水所致年有效剂量,评价饮用水放射性水平对居民的健康影响,并为核电站运行后提供本底数据。【方法】在海阳核电站周围30km范围内,按丰水期及枯水期分别采样,调查期限为20112012年,共采集4次,采集样品共50个;样品预处理、制备采用国家标准(GB12375-90)推荐的方法;总α、总β采用厚样法;铯-134、铯-137、钴-58、钴-60、锰-54、铷-103、银-110m、钾-40、镭-226、钍-232等采用γ能谱法;氚采用低本底液体闪烁计数法;锶-90采用萃取色层法。【结果】1.总α、总β、钾-40、锶-90以及氚的活度浓度水平与全国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时的测量值基本一致,镭-226、钍-232、铷-103、银-110m、铯-134、铯-137、钴-58、钴-60、锰-54等核素均未测出;2.海阳核电站周围饮用水放射性指标在枯水期和丰水期无显着差异(、P);3.超过或接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放射性指标指导值的采样点中饮用水氚、钾-40和锶-90所致居民年有效剂量范围为3.910-36.510-3mSv/a。【结论】1.海阳核电站运行前周边居民饮用水中总α、总β以及锶-90、氚、铯-134、铯-137、钴-58、钴-60、锰-54、铷-103、银-110m、钾-40、镭-226、钍-232等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与之前全国放射性水平调查基本一致;2.海阳核电站周围饮用水放射性指标在枯水期和丰水期无显着差异;3.海阳核电站运行前饮用水中放射性核素水平不会对居民造成过高的剂量负担,可以饮用。
詹国清,尹海华[10](2013)在《某钽铌矿分离过程辐射环境影响分析》文中认为钽铌矿石中伴生有天然放射性元素铀、钍、镭、钾,在其分离过程中,对人员和周边环境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辐射影响。通过对某钽铌矿分离工序现场监测,了解该项目区域辐射环境现状,并在污染源调查、核素迁移分析等基础上,分析和评价该项目对周围环境产生的辐射影响,以此提出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为营运者和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二、江西省生活饮用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生活饮用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华东地区含煤岩系天然放射性水平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区概况 |
3 调查研究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固体介质样品核素浓度 |
4.2 水体样品核素浓度 |
4.3 植物样品核素浓度 |
4.4 地表γ外照射、氡内照射强度与有效剂量评估 |
5 结论 |
(2)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调研资料与分析方法 |
2.1 数据调研概述 |
2.2 分析方法 |
3 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水质指标调研分析 |
3.1 农村饮用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调研分析 |
3.1.1 微生物学指标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
3.1.2 微生物指标超标的原因分析 |
3.1.3 典型农村地区微生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
3.2 农村饮用水中浑浊度指标的调研分析 |
3.3 农村饮用水中氟化物指标的调研分析 |
3.3.1 氟化物指标的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
3.3.2 氟化物超标的原因分析 |
3.3.3 典型农村地区氟化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分析 |
4.1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变化特性 |
4.2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空间变化特性 |
4.2.1 各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空间分布特性 |
4.2.2 不同地区典型水质指标超标率变化特性 |
4.3 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点 |
4.4 本章小结 |
5 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及改善建议 |
5.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工作发展现状 |
5.2 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 |
5.3 城乡水质差异现状 |
5.4 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面临的问题 |
5.5 优化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与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某铀尾矿库区钍和铀的吸附迁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核素迁移研究现状 |
1.2.2 放射性核素对人体健康风险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2 实验材料 |
2.1 样点布置及采集 |
2.1.1 研究区概况 |
2.1.2 水样采集 |
2.1.3 土样采集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试剂 |
3 水样中放射性水平测量与分析 |
3.1 水样中总α、总β放射性测量与分析 |
3.1.1 测量原理 |
3.1.2 测量方法 |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水样中~(238)U、~(226)Ra、~(232)Th和~(40)K测量与分析 |
3.2.1 测量方法 |
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水样中pH、Eh和电导率测量与分析 |
3.4 饮用水样有效剂量及致癌风险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4 土样中放射性水平测量与分析 |
4.1 土样中~(238)U、~(226)Ra、~(232)Th和~(40)K测量与分析 |
4.1.1 测量方法 |
4.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土样中总α、总β放射性测量与分析 |
4.2.1 测量原理 |
4.2.2 测量方法 |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土壤外照射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土壤吸附钍、铀静态实验 |
5.1 土壤吸附钍静态实验 |
5.1.1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5.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土壤吸附铀静态实验 |
5.2.1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5.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动力学与热力学模型研究 |
5.3.1 准二级动力学拟合研究 |
5.3.2 热力学模型拟合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钍、铀在土壤中动态迁移的研究 |
6.1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2.1 不同尺度下迁移实验 |
6.2.2 不同污染程度土壤迁移实验 |
6.2.3 核素钍和铀在土壤中迁移实验对比分析 |
6.2.4 Yoon-Nelson模型拟合 |
6.2.5 Thomas模型拟合 |
6.3 土壤吸附钍、铀的机理研究 |
6.3.1 实验前后土壤扫描电镜(SEM)分析 |
6.3.2 实验前后土壤红外光谱(FTIR)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内蒙古部分铀矿周围放射性和重金属的探测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章节安排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二章 设备质量控制及分析研究方法 |
2.1 设备的质量控制 |
2.1.1 γ能谱系统的质量控制 |
2.1.2 总放射性测量中串道现象的影响 |
2.1.3 环境γ剂量率测量设备 |
2.1.4 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光谱仪 |
2.1.5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 |
2.2 实验过程及评估方法 |
2.2.1 土壤样品采样及预处理 |
2.2.2 土壤放射性核素分析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
2.2.3 重金属的健康危害评价 |
2.2.4 相关性分析 |
2.2.5 饮用水样品的采样及预处理 |
2.2.6 室内外环境辐射的测量 |
第三章 铀矿周围放射性及重金属分析研究 |
3.1 通辽铀矿周围环境放射性及重金属 |
3.1.1 通辽铀矿研究区域及采样布局 |
3.1.2 通辽铀矿测量结果与分析 |
3.1.3 通辽铀矿小结 |
3.2 巴彦乌拉铀矿周围环境放射性及重金属 |
3.2.1 巴彦乌拉铀矿研究区域与采样布局 |
3.2.2 巴彦乌拉铀矿测量结果与分析 |
3.2.3 巴彦乌拉铀矿小结 |
3.3 纳林沟铀矿周围环境放射性及重金属 |
3.3.1 纳林沟铀矿研究区域与采样布局 |
3.3.2 纳林沟铀矿测量结果与讨论 |
3.3.3 纳林沟铀矿小结 |
3.4 铀矿周围环境放射性及重金属研究总结和结论 |
第四章 铀矿周围环境介质中U的转移研究 |
4.1 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转移 |
4.2 采样点的选择与样品的采集 |
4.3 转移系数计算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水和食品中、放射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BH1216Ⅱ的用途及工作原理 |
1.1 用途 |
1.2 工作原理 |
1.2.1 仪器探测器工作原理 |
1.2.2 仪器线路工作原理 |
2 水和食品中总α、β的测定 |
2.1 水样品中总α、β活度测量 |
2.2 生物样品中总α、β活度测量 |
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3.1 水样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3.2 生物样品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4 总结 |
(8)对国标《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放射性控制要求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工艺排放废水中除铀、钍外还有镭等子体,且其放射性和化学特性不同 |
2 稀土工业废水的治理 |
3 稀土工业废水放射性排放控制的思考和建议 |
3. 1 国际组织的相关要求 |
3. 2 我国相关国标的要求 |
3. 3关于《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放射性排放控制要求的探讨 |
4 结语 |
(9)山东海阳核电站周围居民饮用水放射性本底水平调查与卫生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放射性核素分类 |
1.2 电离辐射 |
1.3 国内饮用水放射性检测现况 |
调查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山东海阳核电站厂址周围环境概况 |
2.2 调查方法 |
调查结果 |
3.1 集中式供水放射性水平 |
3.2 分散式供水(地下水)放射性水平 |
3.3 分散式供水(地表水)放射性水平 |
结果分析 |
4.1 测量结果放射性水平分析 |
4.2 枯水期与丰水期放射性水平的比较 |
4.3 饮用水所致内照射剂量估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某钽铌矿分离过程辐射环境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价思路 |
2 放射性污染源分析 |
3 辐射环境质量现状水平调查分析 |
3.1 监测内容与方法 |
(1) 监测、分析内容。 |
(2) 监测方法。 |
3.2 结果 |
4 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
4.1 评价方法 |
4.2 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评价 |
4.2.1 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 |
4.2.2 监测结果 |
4.3 工作人员总有效剂量估算及评价 |
4.3.1 估算模式 (李德平等, 1987) |
4.3.2 附加有效剂量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四、江西省生活饮用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华东地区含煤岩系天然放射性水平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J]. 许乃政,匡福祥,叶隽,张麟熹,魏信祥,曾文乐,钟启龙. 中国地质, 2021
- [2]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D]. 乔松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某铀尾矿库区钍和铀的吸附迁移规律研究[D]. 罗旭佳.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4]内蒙古部分铀矿周围放射性和重金属的探测与分析研究[D]. 哈日巴拉. 兰州大学, 2018(11)
- [5]钽铌精矿加工辐射环境影响分析[J]. 姚志刚,詹国清. 江西化工, 2016(01)
- [6]乌鲁木齐市食品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水平初步调查与分析[J]. 孙小娜,王玉文,李仲修.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01)
- [7]水和食品中、放射性检测[J]. 杨潇鹏,张煜莉,罗勇,熊昌龙,艾遥,魏汉奎,焦颖,王子赟,魏强林.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4(04)
- [8]对国标《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放射性控制要求的探讨[J]. 金问龙,邓飞,程晓波,张衍津,陈文涛,莫光华. 辐射防护, 2014(03)
- [9]山东海阳核电站周围居民饮用水放射性本底水平调查与卫生学评价[D]. 杨昕. 济南大学, 2014(01)
- [10]某钽铌矿分离过程辐射环境影响分析[J]. 詹国清,尹海华.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