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巴金: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论文文献综述)
闫美光[1](2017)在《《凤凰周刊》“特别报道”栏目内容研究(2004-2015)》文中认为2004年盛行于各大纸质媒体上的“特别报道”,将纸质媒体具有深度报道、选择性强等优势充分展现了出来。《凤凰周刊》特别报道栏目熟谙内容为王,形式为金的教条,有着自身鲜明的栏目特色和实践经验,该栏目刊发了许多具有深度影响力的稿件,全面深刻的报道、纪录和剖析了重大的新闻事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论文主要研究《凤凰周刊》特别报道栏目(2004—2015),重点是研究其内容特色。首先采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对这12年572篇特别报道栏目稿件进行梳理、统计和研究,并对具有典型意义的稿件从内容选择、处理倾向,加工及编排的角度进行了严谨细致的分析,以此窥见《凤凰周刊》特别报道栏目在内容上的特色。该栏目内容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选择倾向上,注重不同地域和领域的新闻事件;二是处理倾向上,对于某一事件,更多的是关注该新闻话题中的三点、三独、三性;三是加工编排上,主要是从文本加工和图文编排两方面创新,力求该栏目内容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境界,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内容选择上的优势帮助其实现差异化竞争,内容处理上的“三点”、“三独”、“三性”,使其表达效力更为直接;文本上突出故事化写新闻、独辟蹊径报道历史、权威解读公共政策、深度挖掘突发事件,形式上理性标题、特写图片加个性图示完美结合,更使得它在同一事件中表现出较高的识别度和认可度。
张国功[2](2013)在《出版人序跋文字的风骨》文中提出因得职业之便利,出版人为他人着述作序跋,堪称一种现象。在现当代出版史上,如张元济、鲁迅、叶圣陶等即有古籍整理与出版序跋集问世。只是,在今天的文坛学界,我们常见作者有攀附名人、借虎皮作大旗之俗念;作序者来者不拒、随意应付,更甚者则是廉价吹捧。甚至有作者代笔名人签字序文即出炉之事。无实事求是之心,而有各得其便之意。两相呼应,序跋自然流于下品、面目可憎。这种时风,亦不免影响了编着之间"合则双美"的良性
胡景敏[3](2007)在《现代知识者的忧思之旅 ——巴金《随想录》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想录》是巴金1978年12月至1986年8月所写随感的结集,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本文取思想史视角,将《随想录》视为以文学形式出现的思想史文本,梳理和探讨了这一文本内部主体的思想展开过程;文本外部主体自“五四”至文革结束的思想变迁过程。同时揭示出《随想录》文本与新时期思想解放过程的互动关系;分析了这一文本思想辐射效应的形成及其具有的精神实践意义。最后指出《随想录》的思想史意义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它的思想精神内涵仍有与当下思潮演进相链接的可能。《随想录》是论定巴金意义无法回避的重要文本。但过去的《随想录》研究更多是把它作为文学文本,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对《随想录》已有的思想史解读,多为静态的主题学归纳,多入于文本之内的本质叙述,而少出于文本之表的过程考察。因此在《随想录》研究中必须强调它与连带文本的互文性、传播学视野,以及精神实践的研究方法。《随想录》既是巴金个人一生思想和艺术探求的结晶,也可以说是自五四至新时期知识者群体思想历程的交汇点,兼具个人性和公共性。他继承五四观念并做了必要的发展,使之与新启蒙语境相调和。作者与五四以降思想史的关系体现在他的自我结构的形成和现代性话语实践两个方面。他的自我构成深受五四时期自我的意识形态神话影响,抽象自我压抑意识自我,《随想录》虽然回到了自我具体性,但结果是重塑新的抽象(目标)自我。他的革命现代性话语实践是五四知识者现代性言说的必然发展,《随想录》的现代性言说则采取稳健的文化姿态,从热衷历史理性到强调常识理性,并且重视个人性道德实践,希望以公共的伦理建构补激进的现代性实践之失。《随想录》谈艺内容体现的是巴金“非文学”的文学观,偏于强调文学的外在功用,在新时期倡导文学“去政治化”,主张“写作即生活”、追求“无技巧”境界,都是他人生和艺术经验的反映。《随想录》的写作与新时期思想史同步,是新启蒙思潮的一部分。它的批判性言说是主体摆脱奴隶哲学之后,对“十七年”创伤和当前思想文化现实的个人叙述,既有与国家意志相一致的一面,也有与意识形态异端的一面。主体为了有效介入思想史进程,必须保证话题的可说、可写、可传播,由此采取的言说策略影响到文本的质的构成和外部特征。巴金希望自己的言论在公众中传播并产生影响,他的后《随想录》写作、《大公报》的言论环境、他对文本的自我经典化,以及出版发行等都促成了文本在读者中的接受。《随想录》发挥了一个文学文本所可能具有的思想史效应,但是这种效应亦不能估计过高,尤其面对后现代语境,如何释放其文本蕴涵,使之融入民族伦理想像力的重建,仍是不易解决的难题。
徐小敏[4](2006)在《巴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时期的文学编辑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创作和文学编辑共同构成了巴金文学活动的两翼,对于任何一方研究的缺失,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巴金研究。目前,在巴金编辑活动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对于巴金文学编辑活动的研究远没有达到应有深度。文化生活出版社时期的编辑活动代表着巴金编辑活动的最高成就,也是巴金编辑思想与风格的成熟期。对巴金这一时期的编辑实践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巴金的编辑思想,以及他的编辑努力对于中国新文学建设的意义,有助于正确理解他的编辑与创作的关系,这些都为巴金研究领域开拓了新的视角。 本文主要采用结合式的分析方法,将递进式和并列式结合在一起使用,对于巴金早期的编辑历程进行了阐释概括,对于他的编辑风格又一一列举、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归纳分析法、演绎分析法、例证法、引证法、比较分析法、综合评析法等,多种论证手段力求全面客观地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巴金服务于无政府主义活动的编辑与创作,《文学季刊》编辑工作的实践探索,这些早期的编辑活动与实践对他后来出色地完成文化生活出版社的编辑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巴金早期编辑活动历程的重要性,恰恰为许多研究者所忽略,本文则对于他早期的编辑历程进行了一番的梳理与研究。 进步的文艺观与特殊的政治视角;求真立人与创新求异的编辑主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与求精、求美的编辑特色;兼收并蓄的编辑思路与条理化的出版规划;重视作者队伍的建设;真诚地为读者服务的编辑理念。这些都充分地显示了巴金成熟的编辑思路与鲜明的编辑风格,这些独具特色的编辑风格与特色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如何看待理解巴金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编辑的关系一直是巴金研究领域的空白,这个问题也成为了分析的重点。这一时期,他充分运用了文学编辑与个人创作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既进行了互动,又很好地分清它们的区别,使他的编辑与创作都获得了双丰收。
陈琼芝[5](2004)在《百年巴金: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文中研究说明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中国现当代着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思想和艺术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走玄作家之路在巴黎忧郁而寂寞的环境里,他被回忆痛苦地折磨着
何开四[6](2003)在《百年沧桑话巴金》文中研究说明
二、百年巴金: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年巴金: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论文提纲范文)
(1)《凤凰周刊》“特别报道”栏目内容研究(2004-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凤凰周刊》与特别报道栏目概述 |
第一节《凤凰周刊》概述 |
一、《凤凰周刊》创办及发展 |
二、《凤凰周刊》竞争优势 |
第二节 关于特别报道 |
一、特别报道概述 |
二、《凤凰周刊》特别报道栏目概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特别报道栏目内容的选择倾向 |
第一节 按区域分类 |
第二节 按主题分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别报道栏目内容的处理倾向 |
第一节 三点:焦点、冷点、临界点 |
一、焦点 |
二、冷点 |
三、临界点 |
第二节 三独:独立、独家、独特 |
一、独立客观理性 |
二、独家独创新闻 |
三、独特另类角度 |
第三节 三性:新闻性、监督性、历史性 |
一、新闻性传递信息 |
二、监督性社会责任 |
三、历史性广而不俗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特别报道栏目内容的加工编排倾向 |
第一节 文本加工 |
一、故事化写新闻 |
二、独辟蹊径报道历史 |
三、权威解读公共政策 |
四、深度挖掘突发事件 |
第二节 栏目编排 |
一、理性标题揭示主旨 |
二、图文配置深化主题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现代知识者的忧思之旅 ——巴金《随想录》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巴金的意义 |
一、巴金意义的释放 |
二、巴金的意义作为学术话题 |
三、赞誉与贬抑之争 |
四、巴金: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历史 |
第一章 《随想录》研究反思 |
一、《随想录》的发表与结集 |
二、《随想录》研究的意义 |
三、《随想录》研究反思 |
四、《随想录》研究方法论 |
第二章 作为五四回响的《随想录》 |
一、自我:一个“五四式”意识形态神话 |
二、早年巴金:按照文本生活 |
三、《随想录》:回到自我具体性 |
四、重塑新的抽象自我 |
五、卢梭与托尔斯泰:晚年巴金的目标自我 |
第三章 《随想录》与现代性话语实践 |
一、知识分子与现代性 |
二、巴金的革命现代性话语 |
三、从历史理性到常识理性 |
四、道德追求的个人性与公共性 |
五、稳健的文化姿态 |
第四章 作为文艺论的《随想录》 |
一、从个人经验出发的“谈艺录” |
二、在“去政治化”的文学思潮中 |
三、“非文学”的文学观 |
第五章 《随想录》与新启蒙——《随想录》效应研究之 |
一、新时期的新启蒙 |
二、《随想录》的言说策略 |
三、《随想录》的十七年叙述 |
四、摆脱“精神奴役的创伤” |
五、与新时期思想史同步 |
第六章 《随想录》意义的延伸——《随想录》效应研究之 |
一、巴金的后《随想录》写作 |
二、《随想录》的自我经典化 |
三、《大公报》的言论环境与《随想录》的传播 |
四、《随想录》的读者接受 |
结语:续“巴金的意义” |
一、面对后现代语境 |
二、重建民族的伦理想像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巴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时期的文学编辑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巴金早期的编辑活动 |
一、1921-1929年是巴金早期编辑活动的萌芽、实验期 |
二、1929-1935年是巴金走向文学创作与文学编辑活动的重要时期,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与文学编辑活动的尝试期 |
第二章 巴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时期的文学编辑活动 |
一、这一时期巴金文学编辑工作 |
二、这一时期的文学编辑成果,及对中国新文学的主要贡献 |
第三章 巴金文学编辑的风格与特色 |
一、进步的文艺观与特殊的政治视角是其文学编辑的重要策略 |
二、求真立人与创新求异的编辑主旨 |
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与求精、求美的编辑特色 |
四、兼收并蓄的编辑思路与条理化的出版规划构成了巴金气势宏大的编辑风格 |
五、重视作者队伍的建设 |
六、站在平民的立场,真诚地为读者服务的编辑理念 |
第四章 巴金的文学编辑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
一、巴金的文学编辑与创作充分体现了编创结合,编创互动的特色 |
二、巴金对编辑与创作两者的差异性有着深刻地认识,使他在保持个人创作的独特性同时,又能编辑出风格多样的书刊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百年沧桑话巴金(论文提纲范文)
一 巴蜀之子 |
二 走出夔门 |
三 永远的《家》 |
四 大师情怀 |
五 把心交给读者 |
六 巴金属于世界 |
七 良知:历史选择了巴金 |
八 百年巴金 |
四、百年巴金: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论文参考文献)
- [1]《凤凰周刊》“特别报道”栏目内容研究(2004-2015)[D]. 闫美光. 黑龙江大学, 2017(04)
- [2]出版人序跋文字的风骨[J]. 张国功. 出版广角, 2013(Z1)
- [3]现代知识者的忧思之旅 ——巴金《随想录》及其效应研究[D]. 胡景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7(05)
- [4]巴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时期的文学编辑活动研究[D]. 徐小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2)
- [5]百年巴金: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J]. 陈琼芝. 全国新书目, 2004(01)
- [6]百年沧桑话巴金[J]. 何开四. 当代文坛,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