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佛兰德斯和笛福的现实主义

摩尔佛兰德斯和笛福的现实主义

一、《摩尔·弗兰德斯》与笛福的现实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雄[1](2020)在《流浪汉叙事传统下的英国“小说”辨析——以笛福的虚构创作为例》文中认为17世纪末18世纪初新出现的英国小说主张对个人经验的描写,并以此区别于过去的虚构故事。伊恩·瓦特等人倾向于认为形式现实主义是英国小说的唯一形态,小说应该以有序的叙述形式表现有序的世界。笛福的虚构创作继承了流浪汉故事的特点,不符合形式现实主义的规范,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虚构形式,而非小说。本文以笛福的部分虚构创作为例,分析其叙述结构和叙述节奏,认为笛福的"类流浪汉"叙述以有序的叙述形式表现无序的世界,符合小说的定义。笛福的虚构创作可以表明英国小说在形式现实主义之外,尚有其他诸如"类流浪汉"叙述的创作模式。

胡振明[2](2020)在《窥视与劝诫:笛福的文学生产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与《罗克珊娜》是文学生产的成品,是从作者-作品-读者线性创作逻辑向作者-作品、作者-读者双向建构逻辑转变的范例,是窥视与劝诫融合的实践。本论文通过对笛福的两部小说的文本解读,意在论证,以笛福为代表的18世纪英国小说先驱们秉承揭示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公共性互为建构的原则,通过窥视与劝诫的创作形式成就了早期文学生产实践。这为后期马克思、马舍雷、伊格尔顿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学生产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文学观在18世纪英国小说中得以印证。

吴宁芳[3](2020)在《伊恩·瓦特的小说理论研究》文中认为伊恩·瓦特针对英美新批评文本至上主义,将文本与外在世界割裂的倾向,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小说理论。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伊恩·瓦特的小说理论展开研究,分别是:伊恩·瓦特小说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框架;伊恩·瓦特的现实主义小说观;伊恩·瓦特的个人主义小说观;伊恩·瓦特小说理论的价值与反思。伊恩·瓦特的小说理论是在新批评的影响下形成的。通过对18世纪小说产生的思想背景和社会语境的考证,伊恩·瓦特将小说的兴起和社会经济、哲学、宗教等方面联系起来,对小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现实主义”是区分小说形式和之前的虚构故事的关键特征,而小说形式是最充分地反映了“个人主义”的文学形式。在阐释小说的“现实主义”这一特征时,伊恩·瓦特是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述的。从形式上看,伊恩·瓦特将体现小说详尽的生活观的叙事方法命名为“形式现实主义”;从内容上看,伊恩·瓦特认为小说是作者高度摹仿现实生活而编织的类现实世界,并由此提出了“伪现实主义”这一批评术语,提醒读者正确区分虚构和现实。在伊恩·瓦特看来,小说的“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密不可分。因此,在阐释小说的“个人主义”这一特征时,伊恩·瓦特将个人经验视为现实最权威的裁判。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萌芽,18世纪小说中的个人主义母题,以及19世纪、20世纪出现的现代个人主义的神话化现象,伊恩·瓦特表明,小说,作为演绎个人主义的主要形式,从最初的兴起到后来的神话化,其中小说人物形象的接受史,体现了个人主义极端化发展的问题。伊恩·瓦特的小说理论既回应了英美新批评的文本中心论,又开拓了小说的批评路径,深化了小说的批评术语,提高了小说的批评深度,在英美小说批评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曹丰[4](2020)在《笛福小说的世俗性》文中认为笛福的小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原因不仅是他善于讲述曲折离奇的故事,也不仅局限于其小说蕴含着的巨大的社会、政治和哲学思想,而且在于他小说强烈的世俗性。纵观笛福小说,其题材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人物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情节是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事,文本语言接近普通人的讲话习惯和理解能力,这种易懂的世俗文风,满足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各个阶层读者的精神需求多样化和审美多元化的诉求。

平盈盈[5](2020)在《“经济人”摩尔·弗兰德斯的伦理环境与伦理选择》文中提出笛福的自传体小说《摩尔·弗兰德斯》讲述了并非生而有罪的主人公摩尔被盗窃犯母亲遗弃,长大被诱奸之后成为婚姻市场的投资者,晚年因盗窃被捕流放弗吉尼亚的故事。小说一方面展现出狂热的新兴资产阶级经济个人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又折射出极大的伦理道德意义。因此,重回历史的伦理现场,不难发现商人笛福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小说中摩尔身处的社会伦理环境对她个人伦理选择产生的影响。同时,探究摩尔被称为"经济个人主义"化身背后的伦理道德原因,对探究笛福其他作品中的伦理意义具有启示意义。

胡振明[6](2019)在《《摩尔·弗兰德斯》与18世纪英国的文本生产》文中研究指明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是根据阅读市场需求而撰写的作品。具有经济意识的他事实上将个人书写视为文学生产活动。文学生产是商业经济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在个人书写层面具象为文本生产,这就使得作者—作品—读者三者的关系在18世纪英国社会文化语境中,不再被视为线性延展,而是被分解成作者—作品之间的双向文本创作关系、作者—读者之间的双向阅读期待关系、作品—读者之间的双向阅读消费关系。文学创作不再只是作者个人意识与声音的再现,而是汇集了读者、社会期待等众多他者声音的结果。文学阅读也不再是读者被动理解作者思想的过程,而是以评论等方式主动影响作者的再创作。作者、作品、读者三者在文本生产中互为建构,成为小说发展的内动力。

王春侠,范立彬[7](2019)在《从两个女人的命运看笛福的女性意识——《摩尔·弗兰德斯》与《罗克珊娜》解读》文中认为作为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给世人留下了诸多经典名着,《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珊娜》便是其中两部被众多学者关注的女性主义文本范例。本文从这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入手,从婚姻、爱情、家庭经历以及社会活动参与的角度比较她们的生命轨迹,从中洞悉笛福同情女性、鞭挞男性霸权的女性主义思想意识。

陈栩[8](2019)在《以衣行事:《摩尔·弗兰德斯》中的服饰叙事》文中研究表明文章探讨了笛福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中的以衣行事。认为笛福在《摩尔·弗兰德斯》中的服饰叙事将个体身份嬗变与空间体验熔铸为有机整体,服饰意象的流变成为演绎个人身份诉求、性别话语规训以及帝国殖民想象的多维舞台。作为必不可少的行动元素和修辞策略,服饰折射出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时代精神和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成为18世纪英国小说形式现实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廖衡[9](2019)在《“天堂府”与“黄金乡” ——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小说中的田园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国十八世纪四位小说大师——亨利·菲尔丁、劳伦斯·斯特恩、奥利弗·哥尔德斯密及托比亚斯·斯摩莱特——不约而同地在小说这一新兴的文体中传承并革新了西方田园书写,再现十八世纪英国全速挺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宫廷及乡村的突出矛盾及问题,并通过推进古老的“田园伦理”及本土化的“田园风景”,参与了彼时英国的伦理、美学及民族身份建构。他们将不列颠乡村庄园“天堂府”与农舍良田“黄金乡”塑造成一处现代化洪流中的退隐之地,将其赋值成一处汇聚田园伦理、不列颠民族身份与如画美学趣味的“安乐之所”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审视了不列颠乡村在圈地运动、农业革命及民族融合中突出的社会问题、阶级或民族矛盾,谱写了一曲理想与现实、爱与恨、希望与忧患交织缠绕的“天堂府”与“黄金乡”之歌。论文在整合西方田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当代英国生态批评家吉福德关于田园书写“退隐与回归的田园过程”之理论构架,融合当代文学伦理批评、风景研究及新历史主义等视角对菲尔丁的《约瑟夫·安德鲁斯的经历》(1742)、《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1749)及《阿米莉亚》(1751)、斯特恩的《项狄传》(1759-67)、哥尔德斯密的《威克菲尔德的牧师》(1766)与斯摩莱特的《汉弗莱·克林克历险记》(1771)中田园书写的诗学渊源、历史语境、结构模式与社会功能进行研究,探究四位作家如何在小说中传承与革新西方田园书写传统,建构田园退隐之地并回归十八世纪英国的现代化语境,参与彼时英国的伦理、美学及民族身份建构。论文的第一章研究四位小说家田园书写的诗学渊源。四位小说大师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田园诗歌中“黄金时代”与“阿卡狄亚”的文学记忆,传承了英国本土田园诗学的多样风格(尤其是乡村庄园诗作、地貌诗歌及反田园诗),也受到了蒲柏及约翰逊为代表的英国田园批评文本的影响,不仅传承田园理想,也关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现实。论文的第二章探讨了四位小说家田园书写的历史语境。十八世纪英国议会圈地运动全面展开,乡村劳动力大幅度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与面积激增,滋生了各种城市问题;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化的地主乡绅与农民阶层的矛盾;正当这些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改造不列颠乡野之时,一场以诗歌、绘画、园艺及徒步旅行为媒介的“如画美学运动”醉心于“发现”未被现代化洪流染指的不列颠本土田园风景。四位小说家的人生轨迹及“恋乡情结”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他们小说中复杂厚重的田园书写既是对其所处的历史语境的一种文学回应,也参与了英国现代社会的伦理、美学与民族身份塑形。论文的第三、四、五、六四个章节分析了四位小说家田园书写所共有的结构模式——“退隐与回归的田园过程”。第三章分析了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小说的“田园退隐”叙事模式——小说的宏观叙事及插入叙事都沿袭了田园传统的退隐叙事模式,使小说大体呈现出主要人物从伦敦或巴斯退隐不列颠乡村“天堂府”与“黄金乡”的叙事脉络;第四、五、六章分析了小说如何回归十八世纪英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语境”,再现与反思现代化进程并参与英国现代伦理、美学与民族身份建构。同时,论文的第四、五、六章也集中探讨了四位小说家田园书写的社会功能。第四章结合当代文学伦理批评阐明了四位小说家如何应对现代社会的伦理困境,在小说中革新“田园伦理”,参与十八世纪英国的伦理建构。他们在小说中继承了田园诗学对宫廷与城市的批评态度,不同程度地描述了城市化进程所滋生的环境、犯罪及道德问题,反思了商业社会的“经济人”现象与“现金联结”、揭露了十八世纪英国议会、政党或者军队中的腐败现象。同时,他们在小说中不约而同地发扬了英国田园书写中歌颂乡村农人的传统,将乡绅或者农民建构为与十八世纪商业文化中“经济人”相抗衡的美德群体,并塑造了以情感为纽带的“田园家庭”及以地缘和心缘维系的“田园美德共同体”。第五章借助当代风景研究视域探究了四位小说家如何在小说中推进西方英国田园诗学中的“田园风景”,参与发现与提升不列颠本土风景的如画美学运动。小说家们致力于呈现并歌颂不列颠本土化的田园风景,将“天堂府”与“黄金乡”置于英格兰、苏格兰或威尔士的乡村腹地,描写或勾勒出其显着的地理水文;小说中描绘了象征不列颠民族身份、承载民族记忆的乡土植被,尤其是橡树或树篱风景;“天堂府”多是彰显不列颠身份与历史、“与最上乘的希腊式建筑媲美”的哥特、凯尔特式或中世纪建筑与废墟。同时,他们将英格兰、苏格兰或威尔士乡村呈现为一道“参差多态”的如画美学风景。第六章以新历史主义“厚描”的方法,从小说文本的“细小片段”及乡村边缘人物入手,探究了四位小说家如何发扬田园书写的现实批判精神与小说的写实主义,将田园理想置于日益资本主义化的现代不列颠乡村现实之中,不同程度地反思议会圈地运动、农业改革及民族融合等历史进程中突出的社会问题、乡村阶级或民族矛盾。菲尔丁、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在小说中通过塑造英格兰乡村飞扬跋扈的“猎物保护人”、被狩猎法边缘化却扞卫习惯权利的贫农及监守自盗的“猎场看守人”,再现了乡村土地私有化进程中土地阶层与小农及贫农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质疑了《1671年狩猎法》及《1723年黑面法令》所确保的土地阶层的“狩猎霸权”;菲尔丁、斯特恩、斯摩莱特通过不同程度地再现农业革命中的小农及农工的艰苦生活,反思了这一进程中乡村的人口流失、贫富分化及济贫等社会问题;斯摩莱特还在小说中再现了《1707年联合法案》光环遮蔽下、悬而未决的苏格兰乡村中的民族压迫及对抗。论文的结论指出: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笔下的田园书写绝非逃避遁世,他们既传承了古老的西方田园理想,也发扬了西方田园书写的现实批判精神与小说的写实主义,不同程度地审视了不列颠城市、宫廷及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突出的社会问题及阶级或民族矛盾,谱写了一曲理想与现实、爱与恨、希望与忧虑交织缠绕的“天堂府”与“黄金乡”之歌。他们笔下的“天堂府”与“黄金乡”不仅是一处田园理想中的乡村退隐之地、一处汇聚田园伦理、不列颠民族身份与如画美学趣味的“安乐之所”,也是不列颠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重重的真实乡村之再现。四位作家在小说这一十八世纪新兴的文体中融入了田园书写,开拓了田园书写的新疆域,增强了田园书写的内部张力,也拓展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他们田园书写中丰富的“英国经验”对我国当下的现代化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王春侠,范立彬[10](2019)在《摩尔·弗兰德斯与她的“无名姓氏”男人们》文中认为《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着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杰出作品,书写了出生在新门监狱的女性摩尔从小至老颠沛流离、为生计受男性诱惑失身、继而转嫁多次、终而沦落成为娼妓盗贼的人生故事。小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各界评论家、学者的热切关注,流转多年而经久不衰,数度被搬上银幕被大众所熟知。本文就该部着作的写作特色——不见名姓各类男性角色的出现,分析了男人们与摩尔人生历程的关系,进而说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欺压、资本主义社会腐朽的婚姻观、丑陋的道德观和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并洞悉了笛福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发展了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写作主张。

二、《摩尔·弗兰德斯》与笛福的现实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摩尔·弗兰德斯》与笛福的现实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1)流浪汉叙事传统下的英国“小说”辨析——以笛福的虚构创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浪汉故事和笛福的虚构作品
二、插曲式结构和主题缀连方式
三、西西弗斯节奏和小说的新奇要求
结语

(2)窥视与劝诫:笛福的文学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 笛福与18世纪文学生产
二、 文学生产理论与实践
三、 文学生产中的窥视策略
四、 文学生产中的劝诫策略

(3)伊恩·瓦特的小说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伊恩·瓦特小说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框架
    1.1 伊恩·瓦特小说理论的思想渊源
        1.1.1 卢卡奇《小说理论》的影响
        1.1.2 奥尔巴赫《摹仿论》的影响
        1.1.3 利维斯夫妇的文化批评影响
    1.2 伊恩·瓦特的小说批评方法
        1.2.1 经验主义的批评
        1.2.2 社会历史批评
        1.2.3 道德批评
    1.3 伊恩·瓦特的小说理论基础
        1.3.1 小说的界定
        1.3.2 小说观的思想背景
        1.3.3 小说观的社会语境
第二章 伊恩·瓦特的现实主义小说观
    2.1 现实主义小说观的理论依据
        2.1.1 “现实主义”的概念
        2.1.2 “形式现实主义”与“伪现实主义”
    2.2 现实与形式
        2.2.1 形式现实主义的含义
        2.2.2 形式现实主义的具体表现
        2.2.3 形式现实主义的成熟模式
    2.3 现实与虚构
        2.3.1 小说虚构与神话虚构
        2.3.2 “非神化现实”原则
        2.3.3 小说叙事与神话叙事之间的现实主义
第三章 伊恩·瓦特的个人主义小说观
    3.1 小说的个人主义母题
        3.1.1 个人主义的概念
        3.1.2 个人主义小说观的语境
        3.1.3 个人主义母题在小说中的典范
    3.2 个人主义与现实
        3.2.1 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萌芽
        3.2.2 十八世纪小说的个人主义母题
    3.3 个人主义与神话
        3.3.1 现代神话观
        3.3.2 现代性语境下个人主义的神话
        3.3.3 现代神话中的个人主义问题
第四章 伊恩·瓦特小说理论的价值与反思
    4.1 回应英美新批评
        4.1.1 批评“文本自足”
        4.1.2 修正“形式主义”
    4.2 伊恩·瓦特小说理论的影响
        4.2.1 开拓小说批评路径
        4.2.2 深化小说批评术语
        4.2.3 提高小说批评深度
    4.3 对伊恩·瓦特小说理论的审视
        4.3.1 关于伊恩·瓦特小说观的评析
        4.3.2 关于伊恩·瓦特小说批评术语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笛福小说的世俗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笛福小说题材的世俗性
二、笛福小说人物的世俗性
三、笛福小说情节上的世俗性
四、笛福小说语言的世俗性

(5)“经济人”摩尔·弗兰德斯的伦理环境与伦理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笛福的商人道德观
二、金钱支配下的伦理环境
    (一)大众对金钱的追求
    (二)十八世纪的女性地位
三、“经济人”的伦理选择
    (一)自我伦理选择
    (二)家庭伦理选择
    (三)社会伦理选择
四、结语

(7)从两个女人的命运看笛福的女性意识——《摩尔·弗兰德斯》与《罗克珊娜》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婚姻家庭———人生罹难的肇始
二、骨肉亲情———母性缺失的无奈
三、爱情玫瑰———含苞欲吐的凋零
四、睿智头脑———不输须眉的巾帼
五、结语

(8)以衣行事:《摩尔·弗兰德斯》中的服饰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驯顺的着装身体
二、伪装与身份迷失
三、帝国殖民想象中的服饰话语

(9)“天堂府”与“黄金乡” ——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小说中的田园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关键词界定:田园书写、“天堂府”与“黄金乡”
        一、田园书写
        二、“天堂府”与“黄金乡”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选题意义
        一、理论基础
        二、选题意义
第一章 诗学渊源:西方田园书写概述
    第一节 “阿卡狄亚”之魅:古希腊罗马田园书写渊源
        一、西方田园书写之滥觞:赫西俄德与忒俄克里托斯
        二、西方田园书写的经典化:维吉尔与贺拉斯
    第二节 “古老快乐的英格兰”之歌:英国田园书写的本土化
        一、英国田园书写的肇始: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书写
        二、英国田园书写的多样化:17-18 世纪的田园书写
    第三节 蒲柏与约翰逊之论:英国田园书写批评话语的形成
        一、“黄金时代的意象”:蒲柏论田园诗
        二、“乡村生活的再现”:约翰逊论田园诗
第二章 历史语境:现代化进程中的英国田园
    第一节 圈地运动、农业革命与城市化中的英国田园
        一、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中的英国田园
        二、城市化、商业化与帝国扩张中的英国田园
    第二节 如画美学风尚中英国田园风景的“发现”
        一、如画美学及田园诗歌中的田园风景
        二、风景画、如画园林与画境游中的田园风景
    第三节 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的恋乡情结
        一、贵族后裔菲尔丁与乡村牧师斯特恩的恋乡情结
        二、《荒村》诗人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的恋乡情结
第三章 退隐“天堂府”与“黄金乡”:小说中的田园退隐叙事模式
    第一节 菲尔丁小说的田园退隐叙事
        一、远离“城”嚣:宏观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二、离城返乡:插入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第二节 斯特恩小说的田园退隐叙事
        一、乡村“四五英里的范围内”:宏观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二、“让我们回乡下去吧”:插入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第三节 哥尔德斯密小说的田园退隐叙事
        一、“村舍炉边之乐”:宏观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二、“哲思浪子”返乡记:插入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第四节 斯摩莱特小说的田园退隐叙事
        一、“离开这个传染病的中心”:宏观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二、“退出自己的事业回到乡下”:插入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第四章 “天堂府”与“黄金乡”理想:小说中的田园伦理建构
    第一节 “伦敦是个坏地方”:小说对城市病的伦理批判
        一、“一个长得太大的怪物”:城市扩张与城市病
        二、“一定得花钱才行”:城市的现金联结与拜金之风
    第二节 “最为腐败的国家”:小说对宫廷政治的伦理批判
        一、“党派这个魔鬼”:小说对议会及党派的伦理批判
        二、“突出罪恶”:小说对腐败的国家机器的伦理批判
    第三节 “恩情如海的天地”:小说中田园理想的建构
        一、“身体完全健康”:小说中的田园农人
        二、“与妻女言笑,与子哲辩”:小说中的田园家庭
        三、“慷慨好客要再度蔚然成风”:小说中的田园共同体
第五章 “天堂府”与“黄金乡”风景:小说中的田园风景建构
    第一节 “和阿卡狄亚比美”:田园风景的民族身份建构
        一、“和阿卡狄亚比美”:小说中的不列颠乡村地理水文
        二、“橡树之心”与“山楂树篱”:小说中的不列颠乡野植被
        三、“与最上乘的希腊式建筑媲美”:小说中的不列颠乡村建筑
    第二节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田园风景的审美建构
        一、“一片极其动人的风光”:菲尔丁小说中的如画风景
        二、“一片开阔的风景”:斯特恩与哥氏小说中的如画风景
        三、“苏格兰的阿卡狄亚”:斯摩莱特小说中的如画风景
第六章 “天堂府”与“黄金乡”:小说中的乡村现实
    第一节 “猎物保护人”与“偷猎者”:圈地运动中的乡村阶级矛盾
        一、“猎物保护人”与《1671 年狩猎法》
        二、看猎场的“黑乔治”、“偷猎者”与《1723 年黑面法令》
    第二节 “修剪、烧草、筑篱”:农业革命中的乡村社会问题
        一、乡绅的农业计划与破产的“农民乡绅”
        二、农工的“艰苦工作”与“面黄肌瘦”的克林克
    第三节 “苏格兰天堂”:《1707 年联合法案》与苏格兰乡村民族矛盾
        一、“毁灭他们的民族精神”:苏格兰乡村的民族压迫
        二、潜伏的“武装力量”:苏格兰乡村的民族对抗
结语
    一、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忧患交织的“天堂府”与“黄金乡”之歌
    二、四位小说家对田园书写及小说的贡献
    三、田园书写中的“英国经验”之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10)摩尔·弗兰德斯与她的“无名姓氏”男人们(论文提纲范文)

一、摩尔的“男人们”
    (一) 道德败坏的勾引者
    (二) 虚伪空洞的委身者
    (三) 享乐至上的交易者
    (四) 道貌岸然的虚妄者
    (五) 卑鄙龌龊的卫道士
    (六) 机关算尽的诈骗者
    (七) 妄自尊大的银行职员
    (八) 色令智昏的爵爷
二、女性卑微之情殇
三、结语

四、《摩尔·弗兰德斯》与笛福的现实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流浪汉叙事传统下的英国“小说”辨析——以笛福的虚构创作为例[J]. 王晓雄. 国外文学, 2020(03)
  • [2]窥视与劝诫:笛福的文学生产实践[J]. 胡振明. 文艺理论研究, 2020(04)
  • [3]伊恩·瓦特的小说理论研究[D]. 吴宁芳. 河北大学, 2020(08)
  • [4]笛福小说的世俗性[J]. 曹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经济人”摩尔·弗兰德斯的伦理环境与伦理选择[J]. 平盈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4)
  • [6]《摩尔·弗兰德斯》与18世纪英国的文本生产[J]. 胡振明.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9(02)
  • [7]从两个女人的命运看笛福的女性意识——《摩尔·弗兰德斯》与《罗克珊娜》解读[J]. 王春侠,范立彬.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11)
  • [8]以衣行事:《摩尔·弗兰德斯》中的服饰叙事[J]. 陈栩. 新西部, 2019(20)
  • [9]“天堂府”与“黄金乡” ——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小说中的田园书写[D]. 廖衡. 武汉大学, 2019(06)
  • [10]摩尔·弗兰德斯与她的“无名姓氏”男人们[J]. 王春侠,范立彬.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01)

标签:;  ;  ;  ;  ;  

摩尔佛兰德斯和笛福的现实主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