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雄鹰,毛雅昕,孙瑾[1](2022)在《“拔尖计划”学生心理弹性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学习适应性的中介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提高创造力是"拔尖计划"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文章通过对2 039名"拔尖计划"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了"拔尖计划"学生心理弹性对创造力的影响及学习适应性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拔尖计划"学生的心理弹性正向影响创造力;学习适应性正向影响创造力;学习适应性在心理弹性和创造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根据这一研究结论,在"拔尖计划"2.0的实施中,除了继续加强学习的外部环境条件建设,更要花费大力气重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和心理弹性的提高,引导学生积极适应"拔尖计划"人才培养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挑战,为创造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王新颖[2](2021)在《语文教学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路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创造力是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培养创新人才也是社会迫切的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本文以语文教学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路径为探讨重点,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并提出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策略,为语文教学发展学生创造力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陶方[3](2021)在《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的自由创造力培养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小学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体验;能够有效地通过观察和技能训练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升。随着现代教学改革的深入,小学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作为重要的目标,通过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文主要探讨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自由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韩旭[4](2020)在《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投入和不懈努力,我国工程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中国制造业整体落后于欧美日等传统工业强国仍是不争的事实。对发达国家长期的跟随模仿,使得我国工程科技人员整体缺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突破发达国家愈发严密的技术封锁,推动国内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高质量工程师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工程人才更应具备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工程科技难题的能力,对工程人才创造力培养的需求愈发明确而紧迫。为了应对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高等工程教育理应更加重视工科人才的创造力培养。然而,工程创造力培养仍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有力的实践探索。具体表现为:第一,工程创造力的内涵仍不清晰;第二,工程创造力的测评仍脱离工程实践;第三,工程创造力的提升机理仍不明确。有关工程创造力研究和实践的匮乏,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工程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针对上述现实问题和理论诉求,本文围绕“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这一核心话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界定工程创造力的内涵,并开发相应的测评方法;第二,剖析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内在机理;第三,提出面向我国工科人才创造力培养的对策建议。为了回应上述研究问题,本文借助文献研究、调研访谈、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详细梳理已有创造力文献的基础上,开展工程创造力内涵及测评研究;进而,基于C-K理论的视角,开展工程创造力培养的机理研究,并主动设计和实施实验,对机理研究的结论加以验证;此外,选取国内外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提炼其实践举措的亮点,反思我国工程创造力培养整体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开展以上一系列研究,形成如下四项结论:第一,通过深入分析工程活动的特征,本研究指出,工程创造力是在满足特定功能要求和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产生多种新颖且有用的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其内涵具体分为创造维度(包括流畅性、丰富性、原创性三个子维度)和工程维度(包括可行性、经济性、可靠性三个子维度),并针对六个子维度开发了工程创造力的定量测评方法。第二,基于C-K理论的视角,识别了工程创造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整理国内外现有的工程创造力培养中的主要方法,提炼不同方法之间的共性要素。最后,揭示工程创造力培养中克服障碍的四条机理(包括摆脱固着效应、促进发散思维、跨越知识壁垒、重构约束思维)。第三,设计并实施“浙江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作为实验研究的载体,最终共收集工科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有效项目报告167份。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参加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后,学生的工程创造力测评的六个维度(流畅性、丰富性、原创性、可行性、经济性、可靠性)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提升,从而验证了本文机理研究的结论。第四,选取国内外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中国清华大学),总结提炼其实践举措中的亮点,深入反思我国工程创造力培养整体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在培养目标方面,应明确将工程创造力纳入其中;在培养过程方面,应推进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学习,培养工科人才的创造力;在评价指标方面,应重点考察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在支撑条件方面,应着力建设适应项目教学的新型工科教师队伍。本研究的理论及现实贡献包括:第一,明确了工程创造力的内涵,开发了新的测评方法;第二,基于C-K理论的视角,揭示了工程创造力培养过程的机理,填补了理论研究空白;第三,针对我国工程创造力培养整体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高等工程教育变革提供实践启示。

赵凌云[5](2020)在《指向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构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日趋迫切。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学校教育需要从培养知识性人才向培养创新性人才转变。我国教育部在20世纪初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强调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最核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培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孕育、激发和生产的。因此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本研究以建构指向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为目的,在梳理创造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析出其构成的核心要素、架构其实践框架,并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其具体的实践操作及效果分析。整个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展开:问题一: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包括哪些核心要素?问题二: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实践层面如何操作?问题三: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的实践效果如何?本文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以及技术路线进行阐述。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与分析,旨在理清创造、创造力、创新之间的关联,最终聚焦在“环境”支持的视角,来实现创造力的培育路径。第三章为理论基础,包括对学习理论的梳理、情境认知理论和活动理论以及他们与本研究的关系。第四章为研究设计,分别就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数据收集、研究工具的建立以及研究的信度与伦理进行了详细的呈现与解释。第五章为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的理论构建,围绕着核心要素及实践框架进行详细的推理与解释,这一章为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与实践模型。第六章是实践案例的呈现与分析,在第五章的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探索的呈现。第七章基于S中的实践分析其实践效果,主要从学生创造力测量表现以及访谈数据两部分展开。第八章是研究结论与反思,先围绕三个研究问题进行总结与回顾,再根据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最后理性地分析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进一步探究的方向。围绕三个研究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文献梳理,指向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是:真实的情境;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持续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提出想法;开放的支持性资源。(2)第五章建构了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理论框架并详细阐述了每个部分的具体内涵及可参考的操作指南,呈现了其应然的样态。第六章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其实然状态,主要从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设计以及具体实践操作分别进行实践解读。(3)通过具体的实证数据佐证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有效性,具体如下:首先,在学生创造力测量结果的表现上,参加项目的学生在创造性情感倾向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均优于未参加项目的学生。其中参加项目的学生创造性情感倾向测量在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三个维度上以及总分都有一定的提升,相反,没有参加的学生在冒险性、想象力、挑战性三个维度以及总分都有所下降。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测试的表现显示,通过对学生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虽然所有的学生在流畅性、灵活性以及新颖性各个指标上都有所下降,但是参加项目的学生在各个指标上的表现均优于未参加项目的学生。这说明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对于促进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访谈数据可知参加项目的学生大部分获得了积极体验。最终学生提交的成果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次,数学指导教师在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的实践中有痛感也有进步。从学生、数学指导教师、管理者三个层面,在应然状态和实然表现上表现出最大张力的是数学指导教师。数学指导教师对于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构理念的内化与践行是其在实践层面最大的困境。S中以教师为主体建立的实践共同体、实践探索以及积极的效果反馈对教师产生较大的影响。最终在实践活动完成后,数学指导教师的态度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再者,学校管理层非常认可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设的理念与操作,在推进方面表现得也非常积极。S中的相关管理者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地剖析自身学校的情况、认识到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校本情况潜心进行课程改革的深化。这有效地保障了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设的有效开展。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本研究建构的指向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在实践层面,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也取得不错的实践效果。学生经历背景学习、问题聚焦、选题论证、制定计划、科学探究、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总结与反思、结题汇报八大环节,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了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表达、反思,最终形成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并公开展现他们的成果与作品。这样的经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这些体验或者收获不会随着课题的结束而消失。

刘怡玲[6](2020)在《基于奥尔夫教学法的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最早由国外教学法的引入而受国人重视,世界三大音乐体系之一的奥尔夫教学法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笔者结合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探讨了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内容及奥尔夫教学法对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的价值,丰富了教师对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关注角度。本研究采取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来分析和研究基于奥尔夫教学法的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现状。小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意识及对培养内容的关注,故笔者根据“音乐创造力”定义及内涵分析,笔者将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内容归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学生参与音乐创造活动两大内容。其中,根据心理学及音乐学科领域内容,本文的创造性思维特性培养主要从“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和“适切性”加以观察。在活动领域,根据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观念、课程领域及与创造力培养有关的活动练习,笔者定义了小学音乐课堂中基于奥尔夫教学法开展的创造活动内容,主要从“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器乐造型”三大活动领域中开展。最终,笔者从教师的创造力培养意识、学生的音乐创造活动培养情况和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培养情况三个角度着重进行了结果分析。研究中发现,教师能在课堂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它的多领域活动类型能在音乐课堂中被有效结合,但教师教学时缺乏对教学法的完整认知和创新思考,教学形式比较简单相似;此外,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能在奥尔夫教学法下各类活动中体现,同一创造活动可以同时培养多个特性能力,但不同特性在不同的活动类型中有凸显性,所以各领域活动都有开展价值,目前存在活动频率不等或开展不深入的情况;最后,笔者发现教师的音乐创造力培养意识存在,但目的性不强,教师也缺乏对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多角度思考。故笔者从教学目标设立、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活动设计、评价量表设计、跨学科关注及对环境资源的创设利用等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期望在奥尔夫教学法的结合下,促进教师更全面且有针对性地提升对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关注。

赵振红[7](2020)在《论“创造的教育”》文中认为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建设创新性国家,创新、创造成为影响国家民族发展前途命运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紧跟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创新性人才。这对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践行“创造的教育”精神,培养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具有创造活力、创造精神,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亟需理论上探索与实践上的回应。“创造的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丰富的现实内涵。在历史的镜像中,中西先哲基于人的创造性与超越性的深刻认识,提出过丰厚的创造的教育思想,把培养人的创造性作为教育的本质使命和永恒追求。随着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的教育”思想具有其鲜明的文化性格,即国际性与本土立场的结合,民族性与社会关怀相统一。在现代语境中,“创造的教育”以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核心指向,崇尚开放性思维,关注个体的自由个性作为创造的基础与目标。创造的教育是活的教育,体现着理念、过程、方法上的创新,意味着对个体生命潜能的激发尊重,即能够正视鲜活的生命现实,成就积极而灵动的个体价值生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创造的教育”的人学立场及目标,主体赋值与人的自我超越是“创造的教育”的价值逻辑。“创造的教育”深植于人学思想,其立场和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人学视域下,教育不仅具有“属人”性,也是“为人”的,教育中呼唤不能把人仅仅当作是教育的对象,人更应成为教育目的本身,在教育中要把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创造的教育始于“尊重”,尊重人的尊严、价值诉求与个体差异性,是为了使人成为主体自由的人。创造的教育含有实践意义上的价值建构意味,要为人的可能生活奠基,积极引领个体进行精神家园的建构,因而“创造的教育”必须要实现人的主体赋值基础上的意义建构。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是每个人的内在诉求,当代教育要反省人的培养过程中对创造性背离甚至扼杀的现实,反思变革教育以重新缔造教育的创造性。教育失去了创造性,就意味着教育失去了对甄别批判反思的追求,从而也意味着教育育人价值的失落,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追求的空置,以及人的思想自由理想王国的幻灭,就会导致教育的平庸之“恶”。培养人的创造性的前提是提升教育的创造性。要缔造创造性的教育,要树立“创造”的观念,在教育中遵循人的主动性、可塑性、自由性和完整性原则;在宏观层面努力扩大教育的“独立性”,在中观层面做到教育资源整合与整体优化,微观层面探索“创造的课堂”的空间,通过各方协同努力,积极构建创造性的教育。

刘洪翔[8](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任筱晴[9](2019)在《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综合版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造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影响,而小学时期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关键节点,当然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他们的创造力与一般成年人的创造力有所不同,笔者根据对诸多学者的研究在文章中详细阐述了小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概括说来小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指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和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和经验进行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或者新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创造出新的事物。小学生的创造力在艺术学科中尤为明显,本文提到的小学生的创造力最为主要的就是图像化思维发展能力,主要表现为对图形的想象和审美以及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所想创作出来的能力。综合版画作为一种既新颖又独特的版画种类,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在实际研究中也发现,综合版画不同于一般绘画的创作形式对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有着天然的优势。它制作过程的趣味性能带给学生好奇心、创作欲、热情等;精细复杂的创作过程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专注力等各种创造力构成要素;丰富而兼容的表现语言则能保护学生的个性、自信心等等。学生如能在良好的教学安排下学习必将受益匪浅,带着学习的目的笔者在中国少儿版画协会副会长刘磊老师、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美术老师贾玉洁老师的帮助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记录、观察记录以及实地调查分析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当下小学综合版画教学还没有很好的专注于创造力的培养。因而在教学中对创造力培养的关注相对少一些,更多的是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这使得综合版画教学更多元的意义并未完全体现。因此笔者借助前人以及自身的经验、创造力构成要素、创造力发展特点和动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小学生创造力的特点对小学综合版画教学进行了设计。主要着重于归纳了更多更全面的教学内容,探索了更为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及运用方式,依据着创造力的特点设置了教学评价和适宜的教学目标。同时笔者根据设计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实践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观察学生,能明显的感受到学生思维的开拓,图形创意能力的提升,笔者也从观察中了解到学生学习课程后在语文写作方面想法也得到了拓展。笔者还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和十分钟绘画突袭小测试,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创造力有很大的提升,而绘画小测试也能看出学生图形创意能力得到了提升,进而证明学生创造力得到了进步。

李克琳[10](2019)在《创客教育视野下高中编程模块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创客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新呼吁。2015年以来,教育部推出系列文件鼓励学校探索STEAM教育模式,强调实践与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2017年7月,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开展全民智能教育、开设人工智能课、推进编程教育发展,还鼓励设计寓教于乐的编程软件。由此,环视当今高中编程教育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机械的演示课堂教学、呆板的纯代码操作、零交流与分享等,是否可以借鉴创客教育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编程教育中专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呢?为实现高中编程教学新要求,本研究将借助创客教育“学习、创造、分享”核心理念重新审视编程教育,设计适合学生的编程教学活动,以探索高中编程课的顺利开展,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首先,基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文件以及创客教育和编程教育等相关文献的分析,针对高中编程教育的教学问题,提炼了创客教育“学习、创造、分享”三个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设计“高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活动的现状调查”问卷的维度。其次,以创造力投资理论、“做中学”理论和活动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及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总结出编程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以此为铺垫,以学习者特征分析、活动目标分析、活动内容分析、活动任务分析、环境分析以及学习资源建设为起点,结合创客教育“学习、创造、分享”核心理念,分别设计编程知识的学习活动流程、编程设计的创造活动流程、编程作品的分享活动流程,构建了高中编程教学活动的设计模型。再次,将设计的编程教学活动流程进行教学实践,以智能LED灯项目实施为例,学生先“自主学习”编程知识,掌握了图形化编程的软硬件操作和编程的语法知识之后,自主“创造实践”LED灯项目,然后将编程作品进行“评价分享”。通过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小组间评价以及学生对图形化编程教学活动满意度的调查来了解学生参与“学习·创造·分享”的编程教学活动效果。最后,通过对教学活动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完善编程教学活动的设计模型。通过评价和问卷调查分析可知,借鉴创客教育理念,开展编程教学活动,可提高学生学习编程的动机和兴趣,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创造性思维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89.19%的学生们表达出了想继续学习此类型编程教学活动的意向,这也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拔尖计划”学生心理弹性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学习适应性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 心理弹性量表
        2. 学习适应性量表
        3. 创造力量表
    (三)数据处理
四、研究结果
    (一)拔尖学生心理弹性、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的描述统计
    (二)拔尖学生心理弹性、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的相关分析
    (三)拔尖学生学习适应性在心理弹性与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五、讨论
    (一)拔尖学生的心理弹性、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的情况
        1. 性别方面
        2. 年级差异
    (二)拔尖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创造力的关系
    (三)“拔尖计划”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的关系
    (四)“拔尖计划”学生学习适应性在心理弹性和创造力间的中介作用
    (五)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六、结论与建议

(2)语文教学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路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层面的因素
    (二)学生层面的因素
    (三)家长层面的因素
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语文课堂缺乏活力
    (二)学生课堂创造力意识不足
    (三)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
三.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
    (一)重视教学观念转变
    (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四)创新教学实践
    (五)丰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六)加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

(3)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的自由创造力培养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自由创造力的重要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2. 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自由创造力存在的问题
    1. 部分教师对于自由创造力培养认识不足
    2. 缺乏提升学生自由创造力的方法
    3. 学生自由创造力培养氛围营造不够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自由创造力的策略
    1. 转变教师对自由创造力培养的认识
    2.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自由创造力
    3. 为学生营造自由创造力培养的环境
结语

(4)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现实背景
        1.1.1 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迫切需要工程创造力培养
        1.1.2 高等工程教育应更加重视创造力培养
        1.1.3 创造力培养在我国工程教育实践中仍缺乏探索
    1.2 理论背景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章节安排
        1.4.3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创造与创新的区别
    2.2 创造力的研究综述
        2.2.1 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2.2.2 创造力的测评
        2.2.3 创造力的领域特异性
    2.3 工程创造力的研究综述
        2.3.1 工程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2.3.2 科学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2.3.3 工程创造力与科学创造力的辨析
        2.3.4 工程创造力的测评
    2.4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研究分析框架
    2.5 C-K理论基本内涵
        2.5.1 两个空间及四个算子
        2.5.2 C-K理论解构工程问题解决过程
    2.6 文献述评
3 工程创造力的内涵及测评研究
    3.1 工程活动的基本特征
    3.2 工程创造力的“创造”维度
        3.2.1 “流畅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3.2.2 “丰富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3.2.3 “原创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3.3 工程创造力的“工程”维度
        3.3.1 “可行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3.3.2 “经济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3.3.3 “可靠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3.4 小结
4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机理研究
    4.1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主要障碍
        4.1.1 固着效应
        4.1.2 收敛思维
        4.1.3 知识壁垒
        4.1.4 约束思维
    4.2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4.3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机理
        4.3.1 摆脱“固着效应”的机理
        4.3.2 促进“发散思维”的机理
        4.3.3 跨越“知识壁垒”的机理
        4.3.4 重构“约束思维”的机理
    4.4 小结
5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5.1 浙江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5.1.1 培养目标
        5.1.2 培养过程
        5.1.3 评价指标
        5.1.4 支撑条件
    5.2 实验设计
        5.2.1 实验假设提出
        5.2.2 实验对象选取
        5.2.3 实验流程介绍
    5.3 实验数据收集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信度分析
        5.3.3 配对样本T检验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案例研究
    6.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6.2 斯坦福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6.2.1 培养目标
        6.2.2 培养过程
        6.2.3 评价指标
        6.2.4 支撑条件
    6.3 麦克马斯特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6.3.1 培养目标
        6.3.2 培养过程
        6.3.3 评价指标
        6.3.4 支撑条件
    6.4 奥尔堡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6.4.1 培养目标
        6.4.2 培养过程
        6.4.3 评价指标
        6.4.4 支撑条件
    6.5 清华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6.5.1 培养目标
        6.5.2 培养过程
        6.5.3 评价指标
        6.5.4 支撑条件
    6.6 案例分析结论及延伸思考
        6.6.1 四个案例横向比较分析
        6.6.2 延伸思考一: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工程教育中的适用性
        6.6.3 延伸思考二:我国工程创造力培养整体存在的不足
7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7.1 培养目标方面,应明确将工程创造力纳入其中
    7.2 培养过程方面,应推进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学习
    7.3 评价指标方面,应重点考察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
    7.4 支撑条件方面,应着力建设适应项目教学的师资队伍
    7.5 小结
8 总结及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1 本研究不足与局限
        8.2.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工程创造力前测文件
附录 B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指向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构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改革的现实背景
        1.1.2 学生的学习方式受到挑战
        1.1.3 指向创造力培养的学习模式备受关注
        1.1.4 学生创造力培养是我国数学教育的短板
    1.2 研究缘起和研究问题
        1.2.1 研究缘起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创新之处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与分析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2.1.1 创造、创造力与创新
        2.1.2 学习环境与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
    2.2 创造力的文献述评与分析
        2.2.1 进程与发展:创造力的相关研究进程
        2.2.2 测量与评价:创造力测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2.3 研究热点分析:基于citespss的可视化
        2.2.4 策略与路径:透过典型案例分析创造力培养的关键要素
    2.3 关于学习环境的相关研究
        2.3.1 学习环境概念的研究
        2.3.2 学习环境设计的相关研究
    2.4 研究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情境认知理论
        3.1.1 学习理论的历史流变
        3.1.2 情境认知理论的内涵
    3.2 实践共同体理论
        3.2.1 实践共同体概念的提出
        3.2.2 实践共同体的内涵与实践指导
    3.3 活动理论
        3.3.1 活动理论的内涵以及发展脉络
        3.3.2 活动理论之矛盾与发展的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4.1 研究方法
        4.1.1 案例研究法
        4.1.2 文献研究法
        4.1.3 测量法
        4.1.4 访谈法
        4.1.5 观察法
    4.2 研究对象
        4.2.1 S中的情况概述
        4.2.2 管理者基本情况
        4.2.3 教师的基本情况
        4.2.4 学生的基本情况
    4.3 资料收集
        4.3.1 测量数据的收集
        4.3.2 访谈资料的收集
    4.4 研究工具的编制
        4.4.1 创造性情感倾向问卷的确定及统计方式的说明
        4.4.2 创造性思维测试卷的编制及分析方案
    4.5 研究信效度和研究伦理
        4.5.1 研究信度
        4.5.2 研究效度
        4.5.3 研究伦理
第5章 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理论构建
    5.1 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
        5.1.1 真实的情境
        5.1.2 富有挑战的任务
        5.1.3 持续的探究过程
        5.1.4 鼓励学生大胆发声
        5.1.5 开放的支持性资源
    5.2 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实践架构
        5.2.1 指导思想
        5.2.2 学习目标
        5.2.3 开展流程
        5.2.4 辅助条件
        5.2.5 效果评价
        5.2.6 实施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实践的案例分析
    6.1 S中指向创造力培养的数学学习环境的设计
        6.1.1 真实情境的开发
        6.1.2 富有挑战的任务设计
        6.1.3 开放的支持性资源的整合
    6.2 S中 CMLEs实践操作
        6.2.1 CMLEs指导思想
        6.2.2 CMLEs学习目标
        6.2.3 CMLEs开展流程
        6.2.4 CMLEs辅助条件
        6.2.5 CMLEs效果评价
        6.2.6 CMLEs实施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实践效果
    7.1 基于创造力的测量分析CMLEs的实践效果
        7.1.1 学生在创造性情感倾向测量中表现
        7.1.2 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测量中的表现
    7.2 基于访谈数据的分析CMLEs建构的实践效果
        7.2.1 基于访谈数据提取并分析学生参与项目的主观感受
        7.2.2 基于访谈数据解读教师的行为表现以及行为逻辑
        7.2.3 基于访谈数据分析管理者在实践活动中的身份与态度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 指向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
        8.1.2 CMLEs的实践操作
        8.1.3 CMLEs的实践效果
        8.1.4 CMLEs的实践困境与应对建议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学生创造性情感倾向问卷
    附件2:学生创造性思维测试卷A
    附件3:学生创造性思维测试卷B
    附件4:第一轮学生访谈提纲
    附件5:第二轮学生访谈提纲
    附件6:第一轮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7:第二轮H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8:第二轮W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9:S中两位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附件10:W教师设计的挑战性任务
    附件11:创造性情感倾向测试(前)的统计数据
    附件12:创造性情感倾向测试(后)的统计数据
    附件13:创造性思维测试(Test-A)的统计数据
    附件14:创造性思维测试(Test-B)的统计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以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6)基于奥尔夫教学法的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研究
        1.2.2 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
        1.2.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1.5.1 音乐创造力
        1.5.2 音乐创造力培养
        1.5.3 奥尔夫教学法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奥尔夫教学法思想
    2.2 多元智能理论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内容分析设计
        3.1.1 分析目的与内容
        3.1.2 分析样本的选择
        3.1.3 分析框架
    3.2 访谈设计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
        3.2.3 访谈提纲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内容分析结果
        4.1.1 音乐创造力培养意识
        4.1.2 音乐创造活动的开展
        4.1.3 音乐创造性思维培养
    4.2 访谈结果
        4.2.1 教师音乐创造力培养意识
        4.2.2 教师对奥尔夫教学法的认知与应用
        4.2.3 音乐创造力培养活动的开展情况
    4.3 结果分析
        4.3.1 研究小结
        4.3.2 存在问题及原因
第5章 对策与建议
    5.1 制定音乐创造相关教学目标,强化音乐创造力培养目的性
    5.2 借鉴奥尔夫教学法教学思想,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5.3 拓展音乐创造活动类型,丰富音乐创造活动表现形式
    5.4 制定专项评价量表,强化音乐创造力特性培养
    5.5 探索跨学科协作,增进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力
    5.6 关注创造性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第6章 研究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论“创造的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发展创造的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二)造就创新型人才:新时代人才培育的核心议题
        (三)促进教育创新改革: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
        (四)塑造人的主体精神:回归教育本质规定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层面:深化对“创造的教育”的体系化建构
        (二)实践层面:促进当代教育的思维更新与改革发展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创造的教育”的研究概况
        (二)“创造的教育”的基本定位与核心内涵研究
        (三)“创造的教育”的文化基因与时代诉求研究
        (四)“创造的教育”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谱系研究
        (五)推进“创造的教育”的具体策略研究
        (六)推进“创造的教育”的现存问题与实践阻力研究
    四、研究主题与试图解决的问题
        (一)揭示“创造”与人之为“人”的本质性关系
        (二)廓清“创造的教育”的内涵与核心价值目标
        (三)明确“创造的教育”对成“人”的内在意义
        (四)探索“创造的教育”实践深化的可能性方案
    五、研究的立论基础、思路与方法
        (一)立论基础
        (二)总体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重申“创造的教育”:概念剖析、主要内涵与核心议题
    一、“创造的教育”的提出:历史镜像与思想来源考
        (一)历史上所提出的“创造的教育”思想
        (二)“创造的教育”与中国近代教育实践
        (三)“创造的教育”思想创生的文化性格
    二、“创造的教育”的概念阐释:语境与语义的转换
        (一)何为“创造”及何种“教育”:语言的构境与词源解析
        (二)创造的教育:从历史与现实的语义转承中把握其概念
    三、“本·新·特·活”:“创造的教育”的主要内涵
        (一)本:“创造”即是教育之本质与根本
        (二)新:“创造的教育”崇尚开放与创新
        (三)特:“创造的教育”强调个性与特色
        (四)活:“创造的教育”意味着生命的敞开
    四、审问“教育”:从培养人到“创造的教育”议题
        (一)审问本质:教育到底是什么?何为培养人?
        (二)审问价值:“创造的教育”对人及教育意味着什么?
        (三)审问观念、过程与方法:“创造的教育”应当如何?
        (四)审问实践使命:“创造的教育”何以实现人的培养?
第二章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教育”的人学立场及目标
    一、教育存在的根基与价值依归: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永恒期待与使命
        (二)“属人”与“为人”:教育以培养“人”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将“人”交还人自身: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乃教育之根本规定
    二、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的教育”的人性合法性
        (一)人性前提:“创造的教育”尊重人的主体性自由与生命整全
        (二)以“人”的方式对待人的发展:“创造的教育”的人性规定
        (三)就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的教育”的根本遵循
    三、奠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的教育”的目标与宗旨
        (一)人之生成与全面引出:“创造的教育”的目的论意蕴
        (二)人之自由及其可能性:“创造的教育”的内生性目标
        (三)从自由到人的创造:“创造的教育”的非决定论取向
        (四)重申“创造的教育”宗旨:奠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四、追寻成“人”的教化:“创造的教育”的人文立场与使命
        (一)成就何种“人”与“教育”:守望培养人的本真性与意义世界
        (二)“创造的教育”之人文使命:把成“人”作为教育的最高信仰
第三章 主体赋值与人的自我超越:“创造的教育”的价值逻辑
    一、“创造的教育”之发生:尊重、赋值与价值引领
        (一)尊重人的尊严、价值诉求与个体差异性
        (二)从尊重到主体赋值: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三)价值引领:主体赋值基础上的意义建构
    二、人之主体能动性:“创造的教育”的人性动力学
        (一)人是价值性的存在:以“主体创造”唤醒“人”的意识
        (二)基于人的主体能动性:以人自身的“创造”成就“人”
        (三)作为自我教育的“创造的教育”:重建人的主体生成价值
    三、“创造的教育”的旨归:人之自由与主体性超越
        (一)自由、创造与主体:“创造的教育”对人之个性的培养
        (二)自由的主体生成:“创造的教育”对人之全面性的培养
        (三)人的主体性超越:“创造的教育”作为一种超越的教育
第四章 弥散的“平庸”:现代性教育及其对个体创造的背离
    一、平庸主义与制度化教育:教育的现代性运动及其观念
        (一)平庸主义:现代教育对于追求卓越价值的偏离
        (二)制度化教育:教育对个体创造性观念的“恐惧”
    二、素质、理性与工业范式:现代教育对培养目标的误解与偏向
        (一)素质教育并未走出“应试”主义的泥潭
        (二)教育的理性主义:情感的迷失与人的片面发展
        (三)教育的“工业范式”:素质片面化与能力精细化
    三、权威、灌输与对话缺失:适应个体规训的教育过程与方法
        (一)权威至上:标准答案的霸权主义
        (二)灌输教学:课堂中平等对话的缺失
    四、平庸教育之“恶”:教育精神的矮化与创造的背离
        (一)精神的矮化:教育的犬儒主义与精神家园的缺失
        (二)创造的背离:人的全面发展的悬置与创造性的背离
第五章 实践助推:从“创造的教育”到缔造教育的“创造力”
    一、树立“创造”的观念:“创造的教育”的总体原则
        (一)人的主动性:夯实教育的主体基础
        (二)人的可塑性:明确教育的价值边界
        (三)人的自由性:提升教育的自由精神
        (四)人的完整性:需强化“全面教育”
    二、缔造教育的“创造力”:“创造的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宏观层面:努力扩大教育的“独立性”
        (二)中观层面:积极促进教育自身价值转型
        (三)微观层面:探索“创造的课堂”的空间
    三、资源整合与整体优化:“创造的教育”的协同机制
        (一)审美、自由与开放:从学校的精神文化到物理环境建设
        (二)课程、教师的资源整合:学校之“创造共同体”的打造
        (三)崇尚“创造”的舆论:“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努力
    四、“创造的教育”的实践:D大学的推进及制度创新
        (一)D大学“创造的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及其价值诉求
        (二)问题导向:D大学实施“创造的教育”的根本路径
        (三)实施:以“创造的教育”推进教学改革与课堂创新
        (四)评价:实施“创造的教育”的整体制度设计及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8)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综合版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的意义
        1.1.2 研究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与特色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特色
2 创造力与综合版画理论阐释及二者间的关系
    2.1 何为创造力
        2.1.1 创造力的解释
        2.1.2 创造力构成要素
    2.2 小学生创造力的界定及特点
        2.2.1 小学生创造力的界定
        2.2.2 小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2.3 综合版画的概念及其具体到小学教学中的含义
        2.3.1 何为综合版画
        2.3.2 综合版画具体到小学教学中的含义
    2.4 创造力培养与小学综合版画教学的关系
        2.4.1 综合版画在小学的开展具备理论基础及优势
        2.4.2 综合版画创作可以培养学生多种创造力构成要素
3 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综合版画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 综合版画在我国小学的开展情况总述
    3.2 以四川为例对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综合版画教学进行调研
        3.2.1 对综合版画兴趣班进行调研
        3.2.2 采访中山街小学美术教师贾玉洁
    3.3 以广东为例对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综合版画教学进行调研
        3.3.1 对中国少儿版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磊老师的访谈与分析
        3.3.2 广东地区综合版画教学老师问卷调查
    3.4 由广东和四川地区综合版画在小学中的教学情况调研得到的启示
        3.4.1 借鉴学习
        3.4.2 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4 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综合版画教学设计
    4.1 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综合版画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4.1.1 创造力的构成要素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4.1.2 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点和动态是教学设计制定的基础
        4.1.3 前人总结的创造力培养的相关方法是教学策略制定的参考
    4.2 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综合版画教学设计
        4.2.1 以创造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目标
        4.2.2 基于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4.2.3 基于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4.2.4 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多元教学评价
5 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综合版画教学实施与反馈
    5.1 教学案例设计
        5.1.1 神奇的猪笼草
        5.1.2 善良正义的九色鹿
        5.1.3 我与动物温馨的画面
    5.2 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综合版画教学反馈
        5.2.1 案例成效
        5.2.2 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6 结语
    6.1 基于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版画教学研究的回顾
    6.2 基于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版画教学研究的局限
    6.3 基于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版画教学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创客教育视野下高中编程模块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高中编程教育的发展亟待创新
        二、研究意义:促进高中编程模块教学活动的发展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创客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编程教育的发展研究
        三、创客教育理念融入编程教育的研究现状
        四、相关研究的启示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创客教育
        二、编程教育
        三、教学活动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启示
        一、创造力投资理论
        二、“做中学”理论
        三、活动理论
第三章 高中信息技术编程模块教学活动的现状调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第一节 高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活动的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概述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三、编程教学活动面临的主要困境
    第二节 编程模块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创客教育与编程教育的融合
        二、编程知识的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三、编程设计的创造活动设计原则
        四、编程作品的分享活动设计原则
第四章 创客教育视野下高中编程模块教学活动的过程设计
    第一节 编程教学活动设计的前期分析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活动目标分析
        三、活动内容分析
        四、活动任务分析
        五、学习环境分析
        六、学习资源建设
    第二节 编程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
        一、编程知识的学习活动流程设计
        二、编程设计的创造活动流程设计
        三、编程作品的分享活动流程设计
    第三节 创客教育视野下的编程教学活动评价体系
        一、编程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
        二、编程教学活动的评价内容
    第四节 创客教育视野下的高中编程教学活动的设计模型建构
第五章 “学习·创造·分享”的编程教学活动实施
    第一节 编程教学活动案例实施的前期准备
        一、图形化编程Mixly(米思齐)的介绍
        二、课程的选择
        三、教学活动案例实施的前期分析
        四、活动案例简介
    第二节 编程教学活动案例的实施
        一、自主学习:掌握编程的基础知识
        二、创造实践:培养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评价分享:开拓发散思维和升华知识
    第三节 教学活动实施效果的分析
        一、教学活动实施的情况分析
        二、教学活动实施效果分析的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反思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高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活动的现状调查
附录二:编程活动的指导书
附录三:“学习·创造·分享”的图形化编程教学活动满意度的调查
致谢
附:本人读研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情况一览表

四、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拔尖计划”学生心理弹性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学习适应性的中介效应[J]. 李雄鹰,毛雅昕,孙瑾. 高等理科教育, 2022(01)
  • [2]语文教学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路径探讨[J]. 王新颖. 文学教育(下), 2021(08)
  • [3]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的自由创造力培养的探索[J]. 陶方. 美术教育研究, 2021(15)
  • [4]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研究[D]. 韩旭. 浙江大学, 2020(01)
  • [5]指向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构的案例研究[D]. 赵凌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基于奥尔夫教学法的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现状研究[D]. 刘怡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论“创造的教育”[D]. 赵振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9]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综合版画教学研究[D]. 任筱晴.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创客教育视野下高中编程模块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D]. 李克琳.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