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_(44)表达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相关性研究

CD_(44)表达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相关性研究

一、CD_(44)表达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见,米拉·也尔兰,冷晓玲[1](2021)在《乳腺癌超声征象与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征象与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组织标本98例,分析每位患者对应的乳腺超声征象,包括肿块周边是否有毛刺、边缘是否有高回声晕、纵横比、后方回声情况、微小钙化、内部血流显像分级;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样本中CD24、CD44、E-cadherin、N-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超声表现的相关性。分析其它可能影响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的因素;对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相关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肿瘤周边是否有毛刺与CD44、E-cadherin、N-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边缘是否有高回声晕与CD44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纵横比、后方回声变化均与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分级、腺体类型与CD44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体背景类型是CD24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血流情况、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情况是CD44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有无高回声晕、肿块后方回声特征、腋窝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是E-cadherin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临床分期是N-cadherin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边缘有无毛刺是β-catenin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超声征象与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之间存在联系,超声征象可作为无创性预测乳腺癌患者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水平的方式,并可为预测乳腺癌潜在的侵袭能力提供更多依据。

马敏星[2](2021)在《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在乳腺癌中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糖基化参与癌症的许多基本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过程。其中,核心岩藻糖基化与各种癌症之间存在许多联系。目前研究发现只有一种糖基转移酶(FUT8)能催化核心岩藻糖基化。本论文首先收集参考文献和GEO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和荟萃分析,以阐明FUT8与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之间的关系。接着,论文以乳腺癌为模型,对miR-10b将FUT8表达进行调控的具体机制进行探究,最终结果如下:1.使用荟萃分析发现,FUT8与某些恶性肿瘤类型和患者生存率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首先,我们系统地鉴定了7篇文章和35个微阵列数据集(涉及6124例患者和10种肿瘤类型)以纳入荟萃分析。结果表明,FUT8表达与一种或多种临床病理参数具有显着相关性。这些参数包括患者的性别,分子亚组,组织学等级,TNM分期,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复发状态等。其次,还发现FUT8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胃癌和神经胶质瘤的总体存活率相关。FUT8表达还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无病生存率以及胰腺导管腺癌的无复发生存率相关。2.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大多数癌症中,FUT8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相较配对正常组织明显上调,并且乳腺癌中FUT8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岩藻糖基转移酶。其次,组织芯片和临床样本染色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FUT8的表达较正常乳腺组织为高。通过实验发现过表达FUT8能促进细胞迁移和EMT过程,而干扰FUT8的表达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3.利用体内和体外实验证明MDA-MB-231细胞中FUT8的敲低使癌细胞对阿霉素更敏感。敲低FUT8表达可减少乳腺癌细胞增殖,并增加细胞凋亡。FUT8敲低的MDA-MB-231细胞中CD44+/CD24-的干性细胞比例减少。最后,在肿瘤干细胞多次成球传代后发现:FUT8敲低的MDA-MB-231细胞成球数目明显低于FUT8表达正常组,由此可判断出此基因表达和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存在相关性。4.预测发现AP-2γ是miR-10b的生物学靶基因。利用TCGA数据库研究结果发现乳腺癌中AP-2γ低表达,而正常乳腺组织中则表达水平高;AP-2γ高表达可抑制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通过小鼠实验发现过表达AP-2γ可以抑制癌细胞FUT8表达,并且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miR-10b可结合在AP-2γ的3’UTR区进而阻碍其表达。5.通过Pathway Commons预测AP-2γ可以通过STAT3/p-STAT3间接调节FUT8。过表达AP-2γ后,FUT8和p-STAT3表达显着降低;并且随着乳腺癌细胞中STAT3的磷酸化水平被逐渐抑制,FUT8的表达量逐渐下降。利用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AP-2γ与STAT3间的结合更加牢固,而AP-2γ与p-STAT3之间的结合较弱。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结果显示p-STAT3和FUT8启动子区域存在结合。最终发现miR-10b/TFAP2C/p-STAT3/FUT8的新型调控通路在乳腺癌中,尤其是三阴型乳腺癌中,通过调控FUT8表达,进而影响乳腺癌的增殖和转移。

李宁[3](2021)在《CTAB抑制乳腺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乳腺癌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癌症。放化疗作为主要治疗方法会导致耐药和复发转移,转移已是导致乳腺癌患者生存率较低的重要原因,故需探究治疗乳腺癌转移的新型药物。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对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但对乳腺癌转移的作用仍未知。本文旨在探究CTAB对乳腺癌转移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作用机制。使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CTAB作用24 h和48 h后细胞的OD值,探究CTAB对乳腺癌细胞活力的影响并筛选CTAB的最大无毒性浓度。然后使用伤口愈合和Transwell迁移实验研究CTAB在体外对乳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接着建立BALB/c小鼠乳腺癌原位肺转移模型,每隔3天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CTAB并称量小鼠体重探究CTAB在体内对乳腺癌肺转移的影响。接种4T1细胞30天后处死小鼠,肺切片进行H&E染色。进一步探究CTAB作用机制:通过肿瘤微球体形成实验、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并通过q RT-PCR和WB检测CD44和CD133含量探究CTAB对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的影响。使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WB)检测对照组(CON组)和CTAB组(CTAB组)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记物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以及Snail和Twist的表达水平,探究CTAB对乳腺癌细胞和小鼠EMT进展的抑制作用。使用WB检测CTAB对细胞中AMPK的激活情况,接着利用AMPK的抑制剂Compound C(Com C)进行伤口愈合和Transwell迁移实验并检测EMT相关蛋白表达,进一步探究CTAB是否调控AMPK进而影响细胞迁移和EMT。最后检测ALT、AST和BUN,初步验证CTAB是否具有一定的系统安全性。本研究发现CTAB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并且可以减少小鼠肺转移结节数和减小病灶的尺寸。验证CTAB作用机制发现,CTAB降低肿瘤干细胞干性及干细胞比例,下调干细胞标记物CD44和CD133的表达。CTAB增强乳腺癌细胞和小鼠中E-cadherin的表达,下调N-cadherin、Vimentin以及Snail和Twist的表达。此外CTAB激活AMPK抑制EMT进展和细胞迁移。最后证明CON组和CTAB组两组小鼠体重、ALT、AST和BUN无明显差异。CTAB通过调控乳腺癌干细胞并激活AMPK抑制EMT进展从而抑制乳腺癌肺转移。CTAB具有一定的系统安全性,CTAB具有临床治疗乳腺癌转移的潜力。

李文杰[4](2021)在《鸡贫血病毒VP3基因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鸡贫血病毒VP3基因表达的凋亡蛋白Apoptin在正常细胞中无细胞毒性,而在肿瘤细胞中能够特异性诱导细胞发生凋亡。表达鸡贫血病毒VP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T与Ad-VP3能够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特异性表达Apoptin蛋白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Ad-VT可以在肿瘤细胞中特异性复制起到溶瘤作用。癌症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20年乳腺癌超越肺癌成为发病率第一的癌症;并且女性中乳腺癌的死亡率居女性癌症死亡率首位。目前针对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副作用大,对转移患者疗效欠佳,并且患者经治疗后仍有复发的风险。因此,仍然需要继续寻找更有效地治疗手段。在癌症内部有一部分细胞被称为癌症起始细胞或癌症干细胞,这部分细胞在癌症起始、治疗抵抗、转移和复发中起关键作用。这意味着,以乳腺癌干细胞为靶标可能是根除乳腺癌的有前途的治疗策略。迄今为止,还没有针对癌症干细胞的特定药物。因此,诱导癌症干细胞分化并靶向杀伤癌症干细胞可能有助于开发针对癌症的新的治疗策略,在治疗癌症时可能具有临床优势。本研究目的是富集分选表型为CD44+CD24-的乳腺癌干细胞,对其干细胞特性进行分析。利用本课题组前期构建的表达鸡贫血病毒VP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T与Ad-VP3作用于乳腺癌干细胞,分析重组腺病毒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干性抑制及增加乳腺癌干细胞药物敏感性的作用。通过靶向癌症干细胞,诱导其分化,抑制其治疗抗性寻找临床癌症治疗的新策略。首先是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与磁珠分选方法富集分选乳腺癌干细胞,对其自我更新、分化、耐药性等进行分析;其次是利用重组腺病毒作用于乳腺癌干细胞,对乳腺癌干细胞中干细胞比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凋亡水平、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等进行检测分析;之后检测重组腺病毒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体内肿瘤形成能力的影响、体内肿瘤杀伤作用;最后利用Ad-VT与紫杉醇联合应用于乳腺癌干细胞后,检测乳腺癌干细胞中干细胞比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凋亡水平、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等,分析Ad-VT是否能够使乳腺癌干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增强,从而抑制癌症干细胞的治疗抗性。本研究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对乳腺癌干细胞的干性特征进行检测分析后发现,无血清培养条件下,乳腺癌干细胞能够形成乳腺癌细胞球;血清诱导实验显示乳腺癌干细胞能够分化增殖,自我更新能力强于乳腺癌细胞;干细胞调控因子表达上调,过表达与人类肿瘤干细胞相关的多个基因;对化疗药紫杉醇也具有一定的耐药性。2.通过检测重组腺病毒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后发现,Ad-VT与Ad-VP3作用下,CD44+CD24-细胞群比例降低,干细胞调控因子表达下调,乳腺癌干细胞干性受到抑制;Ad-VT与Ad-VP3能够抑制细胞增殖;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凋亡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d-VT与Ad-VP3能够诱导乳腺癌干细胞线粒体途径的凋亡;细胞迁移与侵袭实验结果也显示乳腺癌干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受到抑制。3.检测重组腺病毒对乳腺癌干细胞的小鼠体内抑制作用。小鼠体内成瘤结果显示Ad-VT与Ad-VP3作用后的乳腺癌干细胞干性受到抑制,失去了体内肿瘤形成的能力;将状态良好的乳腺癌干细胞进行小鼠皮下注射荷瘤,重组腺病毒对荷瘤成功的小鼠进行注射治疗,结果显示Ad-VT与Ad-VP3对乳腺癌干细胞小鼠荷瘤模型具有体内杀伤作用,能够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生长。4.Ad-VT与紫杉醇联合作用能够抑制乳腺癌干细胞耐药性,Ad-VT与紫杉醇联合使用后对乳腺癌干细胞的干性抑制、诱导细胞凋亡水平、对细胞的增殖抑制、迁移侵袭抑制均显着强于Ad-VT单独治疗组及紫杉醇单独治疗组,并且联合应用增强了对乳腺癌干细胞的小鼠体内肿瘤形成能力的抑制。综上所述,经富集分选的乳腺癌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分化、治疗抗性等干细胞特性,表达VP3蛋白的重组腺病毒Ad-VT与Ad-VP3对乳腺癌干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内外抑制作用,能够抑制乳腺癌干细胞干性,Ad-VT能够增强乳腺癌干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抑制乳腺癌干细胞的治疗抗性,增强化疗药紫杉醇抑制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

赵雅蔚[5](2021)在《GLI1调控肿瘤干细胞特性在化疗后卵巢癌复发和转移中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目前临床针对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配合以紫杉醇/卡铂为主的一线化疗方案。化疗作为肿瘤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在治疗初期可使大部分患者达到有效的临床缓解,但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仍低于40%,其主要原因是治疗后的高转移和高复发率。因此,探索卵巢癌化疗后复发、转移的机制,阻断卵巢癌复发、转移的信号通路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化疗作为卵巢癌的临床一线治疗手段,在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的同时也具有其双面性,研究显示,紫杉醇、卡铂等经典的化疗药物尽管可以显着抑制原位肿瘤生长,但同时也可导致肿瘤肺转移增加并引起肿瘤的二次增殖。而这种化疗诱导的残余肿瘤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增加的现象,可能是导致卵巢癌化疗后高转移、高复发的诱因。同时研究发现,放、化疗作为一种应激因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获得干细胞样特性,转化为肿瘤干细胞(CSC)样细胞。CSC作为肿瘤组织中少量、特殊的细胞群体,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使其具有强致瘤性、多重耐药性和高转移性的特点,在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种化疗诱导的CSC特性增加是否参与了卵巢癌化疗后的复发与转移过程,目前尚不清楚。在胚胎或成体干细胞中,Nanog、SOX-2、BMI1、Oct-4等干细胞相关基因已被证实可直接诱导细胞的干性,而这些基因进一步受Hedgehog(Hh)、Wnt、Notch等信号通路的调控。在机体正常条件下,这些信号通路处于严格调控之下,但当肿瘤发生时,相关信号通路及基因则会发生突变或异常激活,从而介导CSC的功能发挥与CSC特性的维持。而在卵巢癌中,何种干细胞相关基因诱导了化疗后卵巢癌CSC特性的获得,以及调控该基因的上游关键转录因子,仍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在第一部分中,对(1)化疗对卵巢癌细胞再增殖、迁移能力以及CSC特性的作用;(2)介导化疗后卵巢癌CSC特性增加的干细胞相关基因进行了探讨:首先,利用多种卵巢癌细胞系SKOV-3、A2780或KURAMOCHI及两种卵巢癌临床化疗药物卡铂及VP-16,通过Transwell小室建立化疗后逐渐死亡的卵巢癌细胞(Feeder细胞)与少量未经处理的卵巢癌细胞(Receptor细胞)的共培养细胞模型,模拟化疗后大量肿瘤细胞的死亡过程对少量残余肿瘤细胞的作用。在该体外模型中,通过检测Receptor细胞的迁移、划痕愈合和克隆形成能力证实了化疗对卵巢癌细胞迁移与再增殖的促进作用。同时检测EMT的相关标记物VIM、TWIST、Snail的RNA表达,证实VIM和Snail基因可能在化疗诱导卵巢癌细胞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通过对Receptor细胞的干细胞成球能力及CSC表面标记物CD44、CD133表达检测,证实化疗可诱导卵巢癌CSC特性显着增加;最后检测卵巢癌干细胞相关基因Nanog、SOX-2、BMI1、Oct-4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干细胞相关基因SOX-2和BMI1可能在化疗诱导卵巢癌CSC特性增加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进一步在本研究的第二部分中,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化疗后调控卵巢癌干细胞相关基因的关键转录因子——GLI1: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文献检索,从卵巢癌化疗前后的临床基因芯片数据集中,筛选调控干细胞相关基因的关键转录因子,得到6个候选转录因子,进一步在本研究构建的共培养体系中对其进行m RNA表达水平验证,结果显示GLI1为化疗后差异倍数最大的转录因子。对GLI1进行生存分析,发现GLI1高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显着降低。同时在临床患者组织病理切片证实化疗患者较未化疗患者GLI1表达显着上调,结合临床基因芯片的GO与KEGG富集分析,最终确定干细胞调控相关转录因子GLI1为调控化疗后卵巢癌CSC特性增加的关键调控转录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GLI1 siRNA或小分子抑制剂,研究GLI1在化疗后卵巢癌细胞的再增殖、迁移和CSC特性增加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抑制GLI1可显着抑制化疗后共培养体系Receptor细胞的迁移与再增殖,以及EMT相关基因VIM和Snail的上调。进一步通过对Receptor细胞的干细胞成球能力及CSC表面标记物CD44、CD133表达进行检测,证实抑制GLI1可显着抑制化疗诱导的卵巢癌细胞干细胞特性增加;最后检测化疗诱导上调的干细胞调控相关基因SOX-2、BMI1表达,证实敲除GLI1可显着抑制BMI1的上调,但不影响SOX-2的上调,由此提示GLI1通过其下游干细胞相关基因BMI1调控化疗后卵巢癌细胞CSC特性增加以及再增殖与迁移。研究显示,肿瘤源性可溶性因子可诱导骨髓间质细胞干性增加,因此在本研究构建的Transwell上下两层细胞的非接触共培养体系中,化疗药物处理后逐渐死亡的Feeder细胞对残余肿瘤细胞(Receptor细胞)CSC特性的促进作用可能源于肿瘤微环境中可溶性的因子的改变。多种化疗药物可诱导肿瘤微环境多种相关因子改变,我们前期和其他研究发现,化疗在大量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可通过激活Caspase-3/iPLA2/AA/COX-2花生四烯酸(AA)代谢通路导致肿瘤微环境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增加;而PGE2对肿瘤的增殖、迁移均有促进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化疗后的PGE2分泌增加对GLI1/BMI1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以及其对肿瘤的CSC特性、迁移和再增殖的作用:结果显示,化疗后Feeder细胞AA代谢通路激活,伴随肿瘤微环境PGE2分泌水平显着升高。进一步利用外源性PGE2,证实外源性PGE2可显着促进卵巢癌细胞再增殖、迁移以及CSC特性增加,此外,其对GLI1/BMI1信号通路具有上调作用。基于以上结果,在本研究的第三部分中,本文进一步提出黄连素靶向AA代谢通路进而重塑化疗后肿瘤微环境,抑制CSC特性逆转化疗后复发转移的卵巢癌临床潜在治疗策略:首先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黄连素,证实低剂量黄连素对卵巢癌细胞本身无显着杀伤作用,而其与化疗药物联用则显着抑制化疗后共培养体系Receptor细胞的迁移与再增殖,以及EMT相关基因VIM和Snail的上调。进一步通过对Receptor细胞的干细胞成球能力及表面标记物表达检测,证实黄连素对化疗后肿瘤微环境诱导改变的卵巢癌CSC特性增加具有抑制作用,并可抑制化疗后卵巢癌干细胞相关基因BMI1表达的上调。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发现黄连素可通过抑制Caspase 3/iPLA2/AA/COX-2/PGE2信号通路抑制化疗后肿瘤微环境PGE2水平的增加,重塑化疗后肿瘤微环境。最后通过对Receptor细胞的GLI1及BMI1蛋白表达检测,明确黄连素对化疗后肿瘤微环境改变诱导GLI1/BMI1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具有显着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化疗后Caspase 3/iPLA2/AA/COX-2/PGE2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介导肿瘤微环境PGE2水平增加,进而通过GLI1/BMI1信号通路诱导卵巢癌细胞的CSC特性增加以及卵巢癌细胞的再增殖与迁移。(2)黄连素可通过抑制化疗后异常激活的AA代谢通路关键酶iPLA2与COX-2抑制肿瘤微环境PGE2产生,重塑化疗后肿瘤微环境,进而干预化疗后肿瘤微环境诱导的CSC特性增加以及再增殖与迁移。由此,本文提出:“通过(1)重塑化疗后肿瘤微环境可溶性因子改变以及(2)靶向化疗后残余肿瘤细胞GLI1异常激活,从而抑制化疗诱导的CSC特性增加”的肿瘤化疗后复发转移潜在干预策略,可能为开发卵巢癌的化疗后复发与转移的临床防治新策略,从而提高卵巢癌化疗效率、延长化疗有效时间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

王和香[6](2021)在《BTF3通过增强干细胞表型和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促进TNBC恶性进展的研究》文中认为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亚型,以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阴性表达为主要特征,约占所有乳腺癌病理类型的15-20%。TNBC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高度异质性,侵袭性强,更容易复发和远处转移。在转移性乳腺癌中,TNBC占比超过一半,其5年死亡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尽管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对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取得较大的成功,但TNBC患者由于缺乏内分泌治疗及抗HER-2治疗等治疗靶点,无法从中获益,其治疗手段主要依赖于手术及放化疗。大约有50%的TNBC患者最初对化疗药物是敏感的,但治疗后3-5年迅速复发转移,产生化疗耐药。TNBC因其侵袭性生物学特性和有限的治疗手段,预后很差,治疗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研究表明,免疫调控点抑制剂在转移性TNBC中可以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免疫治疗可以使某些TNBC患者受益。但免疫治疗效果常常受到限制,免疫逃逸是造成免疫治疗受限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报道,在干细胞形成的早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e transition,EMT)可以诱导干细胞进入休眠状态,使干细胞不再发生分裂增殖,对化疗药物耐受,产生免疫逃逸。此外,肿瘤干细胞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它可以与干细胞龛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TNBC中肿瘤细胞干细胞样表型和免疫逃逸之间内在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在肿瘤干细胞和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分子和相关信号通路尚未明确。基础转录因子3(basic transcription factor 3,BTF3)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分子:它既属于基础转录因子家族,通过结合RNA聚合酶Ⅱ调控基因转录;又属于新生肽链相关复合体家族,通过结合蛋白并防止蛋白错误折叠发挥调节蛋白质合成与降解的作用。Ding等的研究指出BTF3作为肿瘤转录因子调控ER+乳腺癌ERα的表达,BTF3表达减弱能够增强ER+乳腺癌细胞对PI3Kα抑制剂的敏感性。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BTF3通过调控BMI1蛋白稳定性维持前列腺癌干细胞表型并促进前列腺癌的恶性进展。作为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延续,我们发现BTF3参与维持TNBC的干细胞样表型并有抑制干扰素信号通路的作用,BTF3通过参与干细胞样表型与免疫抑制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TNBC的恶性进展。综上,本研究首次探讨了 BTF3在TNBC中发挥的生物学作用,在分子机制层面剖析了 BTF3在肿瘤干细胞样表型与干扰素信号通路诱导免疫抑制微环境间发挥的调控作用,为TNBC患者的风险度预后评估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 BTF3在TNBC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已有研究报道,BTF3在肠癌、胃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中表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与肿瘤的预后和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公共数据库大样本临床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并结合临床组织样本资料,深入研究了 BTF3在乳腺癌,特别是TNB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BTF3对乳腺癌及TNBC的预后意义。分析结果如下:1.BTF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1)BTF3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BTF3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2)在不同亚型乳腺癌中,BTF3在ER+乳腺癌中表达最高;(3)BTF3在TNBC和HER2+乳腺癌中的表达相似,均低于ER+乳腺癌。2.BTF3在TNBC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使用UALCAN数据库对BTF3在TNBC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BTF3在TNBC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2)结合GEO和TCGA数据库资料分析BTF3在BLBC中的表达,发现BTF3在BLBC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BTF3的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3)选取24例TNBC临床样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发现BTF3在TNBC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BTF3的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3.BTF3对TNBC患者有预后评估意义:(1)应用GEO及KM-plotter数据库对乳腺癌数据集样本进行生存分析,以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为预后指标,发现BTF3在TNBC及BLBC中有显着的预后提示意义,BTF3高表达组患者具有更高的风险。(2)应用UALCAN数据库对乳腺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发现BTF3表达结合luminal分型有显着的预后提示作用(HER2阳性+BTF3高表达乳腺癌组;腔面型+BTF3高表达乳腺癌组;TNBC+BTF3高表达乳腺癌组;HER2阳性+BTF3低表达乳腺癌组;腔面型+BTF3低表达乳腺癌组;TNBC+BTF3低表达乳腺癌组),TNBC+BTF3高表达乳腺癌组患者预后最差。研究结论:1.BTF3在TNBC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2.BTF3高表达预示TNBC患者预后不良。第二部分BTF3促进TNBC的干细胞样表型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是肿瘤细胞的一个亚群,细胞数很少,其功能与正常干细胞相似,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Wong等提出BTF3是胚胎干细胞表型的印记基因之一,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也发现,BTF3参与维持前列腺癌的干细胞样表型。为探究BTF3在TNBC发展演进中的作用及机制,了解BTF3是否调控了 TNBC的干细胞样表型,我们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免疫组化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TNBC中BTF3与干细胞样表型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下:1.干细胞悬浮成球实验检测BTF3对TNBC细胞系微球形成的影响:敲减BTF3后,MDA-MB-231细胞微球形成数目和体积明显减少。2.Western-blot方法检测BTF3对TNBC细胞系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调控:敲减 BTF3 后,MDA-MB-231 和 MDA-MB-468 细胞系 CD44、OCT4 和 SOX2蛋白表达也明显降低。3.免疫组化方法分析TNBC临床石蜡标本中BTF3的表达:BTF3在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BTF3表达高的病例,其CD44、SOX2的表达也高。4.生物信息分析方法验证BTF3与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相关性:在BLBC中,BTF3与干细胞表面标记物SOX2、CD44、OCT4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相关(P<0.01);在TNBC中,BTF3与干细胞表面标记物SOX2、CD44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相关(P<0.05)。5.MTS实验和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在MTS实验中发现干扰BTF3可抑制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的增殖活性;而过表达BTF3可促进MCF-10A细胞的增殖活性。在EdU实验中发现干扰BTF3表达,MDA-MB-231细胞增殖的百分比下降,而过表达BTF3,MCF-10A细胞增殖的百分比上升。6.Transwell小室检测BTF3对TNBC细胞系迁移、浸润的影响:敲减BTF3后,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迁移和浸润能力明显减弱;相反,过表达BTF3后,MCF-10A细胞迁移和浸润能力明显增强。7.Western-blot检测BTF3对EMT标志物的表达调控:敲减BTF3后,MDA-MB-231 和 MDA-MB-468 细胞间质源性分子 N-cadherin、Vimentin 和 ZEB1表达明显减弱,上皮源性分子ZO1表达增强。8.BTF3对MDA-MB-468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应用PI染色实验检测BTF3在细胞周期调控中的作用,敲减BTF3后,G1期细胞数明显降低,S和G2/M期细胞数明显增高;应用AnnexinV-PI双染色实验检测细胞凋亡,敲减BTF3后,细胞凋亡数目增多,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增高了将近2倍,诱导的凋亡细胞胞浆皱缩,核碎片化,染色质浓集。研究结论:1.BTF3与TNBC的干细胞样表型有关。2.BTF3通过维持TNBC的干细胞样表型促进TNBC细胞增殖、迁移、浸润和EMT。第三部分BTF3通过对IRF7的表达调控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TNBC是一组异质性高、侵袭性强的恶性肿瘤;由于缺乏内分泌治疗靶点,现阶段临床医师对TNBC的治疗主要是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由于TNBC独特的生物学特点,患者化疗后极易出现药物耐药、复发和远处转移,预后很差。免疫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报道,免疫治疗可以使某些TNBC患者受益。例如免疫调控点分子抑制剂的使用(如抗PD1/PDL1抗体的药物),使部分TNBC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得到延长。但由于机体免疫微环境的改变除了受CSCs的影响,还受多条信号通路、多种免疫分子的影响,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调控网络,免疫治疗效果受到限制。IFN-α在TNBC中可发挥多种作用:它既可以增强肿瘤患者NK细胞活性,使NK细胞不需提前致敏即可消灭肿瘤细胞;它还可以增强TNBC细胞膜Ⅰ型MHC分子表达,使肿瘤细胞被致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为探究TNBC中BTF3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系,了解BTF3是否调控了 TNBC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是否影响了 TNBC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我们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TNBC中BTF3与免疫微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下:1.IRF7是BTF3的靶基因:BTF3干扰的MDA-MB-231细胞系的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结果显示:干扰BTF3导致656个基因表达变化(fold change>2),其中349个基因表达增高,307个基因表达降低。对全基因组表达谱结果进行GSEA分析,结果显示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明显富集在干扰BTF3样本组,且干扰BTF3样本组富集IRFs(包括IRF1、IRF2和IRF7)转录激活基因印记。通过对芯片表达谱数据的IRFs表达值分析,IRF7是IRFs中上调最显着的基因。RT-qPCR和western-blot检测均显示:敲减BTF3后,TNBC细胞的IRF7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过表达BTF3后,IRF7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以上结果表明IRF7是BTF3的靶基因。2.TNBC中BTF3调控IRF7表达的分子机制2.1 IRF7启动子区结构特点: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IRF7启动子区转录起始位点附近存在H2AK119单泛素化修饰,此表观修饰是PRC1复合体的经典作用方式。2.2 BMI1介导BTF3对IRF7的表达调控:干扰BTF3的MDA-MB-231全基因组表达谱GSEA分析显示:BTF3表达与BMI1对下游基因的调控作用呈正相关性。泛癌TCGA数据库和R2数据集分析显示,BMI1与IRF7的表达呈负相关;RT-qPCR和western-blot检测方法证实干扰BMI1、IRF7表达增高,过表达BMI1、IRF7表达降低。回补实验显示干扰BTF3、BMI1表达降低,IRF7表达增高;过表达BMI1可以部分逆转BTF3干扰导致的IRF7表达增高。CHIP实验结果证实:BMI1可直接结合IRF7启动子区、调控IRF7表达。2.3 BTF3对BMI1的调控作用:对TNBC细胞系进行放线菌酮处理,检测不同时间点BMI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敲减BTF3后,明显加速BMI1蛋白的降解。此结果表明在TNBC中,BTF3抑制了 BMI1蛋白的降解,维持BMI1蛋白稳定性。3.BTF3通过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调控TNBC免疫抑制微环境3.1 BTF3影响TNBC细胞对干扰素的敏感性:我们在TNBC细胞系MDA-MB-468和MDA-MB-231细胞培养基中加入IFN-α,MTS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实验结果显示:单纯应用IFN-α,TNBC细胞增殖活力比对照组(未加IFN-α)减弱;联合应用小干扰BTF3和IFN-α,TNBC细胞增殖活力比单纯应用IFN-α组减弱程度更明显,说明BTF3能够抑制TNBC细胞对IFN-α的敏感性。3.2 TNBC中BTF3与肿瘤微环境中NK细胞浸润呈负相关:应用在线工具TIMER分析显示:在TCGA的BLBC数据集中,NK细胞浸润与BTF3的表达呈负相关(r=-0.198,p=0.00871),伴有大量免疫细胞浸润的TNBC预后好。研究结论:1.TNBC中BTF3通过调控BMI1稳定性,抑制IRF7表达;2.BTF3通过调控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影响TNBC细胞对IFN-α治疗的敏感性;3.BTF3与TNBC组织中NK细胞浸润呈负相关。全文结论:1.BTF3在乳腺癌中有重要的预后价值,尤其是在TNBC亚型中,高表达BTF3的TNBC患者预后较差;2.BTF3通过维持干细胞样表型调控TNBC细胞增殖迁移浸润等生物学行为;3.BTF3通过调控IRF7表达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

胡嵩[7](2020)在《CD44v6与CD44交联在乳腺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转移潜能不同的乳腺癌细胞表面CD44剪接体v6及CD44交联程度的差异,探讨其在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机制,为乳腺癌寻找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一、通过miRNA特异性靶向CD44v6,研究其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1、选用MCF-7、T-47D、BT-549和Hs-578t四种转移能力不同的乳腺癌细胞;2、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不同乳腺癌细胞中CD44v6的表达;3、通过Wound healing和Transwell实验,分析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4、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靶向CD44外显子v6的miRNA,通过综合miRwalk3.0和RNAhybrid软件的预测结果,选取11个高匹配度的miRNA进行验证,最终确定为miR-193b-5p;5、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生物信息学预测的结合靶点;6、过表达miR-193b-5p后,通过Western blot和qRT-PCR实验,验证miR-193b-5p对CD44v6表达的影响;7、借助Wound healing和Transwell实验,分析miR-193b-5p下调CD44v6表达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8、通过CCK-8增殖检测实验和平板克隆实验,分析miR-193b-5p-CD44v6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9、采用qRT-PCR实验,分析miR-193b-5p在正常对照、良性乳腺肿瘤及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通过ROC曲线,分析其作为潜在生物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二、CD44交联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1、选取MCF-7、T-47D、BT-549和MDA-MB-231四种转移能力不同的乳腺癌细胞。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分析这四种乳腺癌细胞CD44蛋白表达和交联水平差异,通过Transwell实验,分析四种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差异;2、分析不同浓度透明质酸酶对乳腺癌细胞表面CD44解交联能力的差异;3、通过Transwell实验,探索CD44交联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4、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探寻CD44交联对下游ERM复合体和Merlin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的影响;5、利用TCGA数据和乳腺癌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验证p-Moesin与乳腺癌恶性进展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结果如下:1、CD44v6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呈正相关;2、miR-193b-5p能够通过特异性靶向CD44外显子v6,下调CD44v6的表达,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3、相比于正常和良性肿瘤血清样本,miR-193b-5p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低表达,ROC曲线分析,提示其具有作为诊断标志物的潜能;4、CD44交联程度与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呈正相关;5、CD44交联通过增强下游Moesin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调控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6、p-Moesin在乳腺原位导管癌和转移性乳腺癌转移灶中均高表达,提示p-Moesin与乳腺癌的转移相关。结论 本研究表明:1、miR-193b-5p特异性靶向CD44v6,通过降低CD44v6蛋白表达,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2、miR-193b-5p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低表达,有潜力成为乳腺癌诊断标志物;3、CD44交联通过磷酸化下游Moesin蛋白,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结合临床样本免疫组化结果,提示p-Moesin表达与乳腺癌恶性进展相关。

冯超[8](2020)在《Tiam1、CD44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泌尿系统中,不同部位发生肿瘤的概率不同,在临床工作中膀胱癌的发病率居首位。在全球范围内,据研究发现膀胱癌的总发病率位于全身肿瘤第十一位,其中男性稍高排第七位,女性排第十七位。在我国,罹患膀胱癌的男性在全身各部位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七,而女性罹患膀胱癌者排第十位之后。2009年全国肿瘤登记处显示,膀胱癌死亡率为2.60/10万,其中男性为3.75/10万,女性为1.24/10万,男、女性死亡率之比2.97:1。据统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仍有约30%-60%患者术后出现复发,然而部分复发者存在向基层浸润性膀胱癌或出现局部及远处器官组织转移的风险,此风险比率在10%-15%间。膀胱癌的高发病率、死亡率及手术后高复发率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然而现阶段膀胱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探索其发病机制迫在眉睫。已有相关报道,在多数肿瘤组织内如乳腺癌、口腔癌、胃肠道癌等中均可检测到Tiam1及CD44表达产物,且其表达有统计学意义。本实验的目的是检测Tiam1和CD44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是否与膀胱癌病理参数有关,并探讨肿瘤细胞侵袭和浸润的机制,以早期发现和诊治膀胱癌,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用于检测临床确诊的111例膀胱癌肿瘤组织和癌旁37例正常膀胱组织中Tiam1及CD44的表达,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各自表达差异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参数(如肿瘤大小、TNM分期、病理级别等)之间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Tiam l在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6%(85/111),对照组癌旁正常组织中Tiam1阳性表达率为24.3%(9/37)。Tiam l在膀胱癌组织与膀胱正常组织的表达,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且有统计学意义。在≤T1期(Tis除外)组别中其阳性表达率为70.1%(54/77),≥T2期组别为91.2%(31/34)。在病理分级为高级别组中其阳性表达率为90.6%(29/32),低级别高分化组为70.9%(56/79)。在无淋巴结转移组其阳性表达率为71.1%(59/83),有淋巴结转移组为92.9%(26/28)。无血管浸润组其阳性表达率为71.6%(58/81),有血管浸润组为90.0%(27/30)。膀胱癌临床分期不同、病理级别高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血管浸润,影响Tiam1的表达且有统计学意义;Tiam l在膀胱癌肿瘤大小、性别、年龄中的不同表达水平无意义。2.CD44在膀胱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7.6%(75/111),癌旁正常组织中CD44的阳性表达率是18.9%(7/37)。CD44在膀胱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且有统计学意义。在≤T1期(Tis除外)组别中其阳性表达率为59.7%(46/77),≥T2期为85.3%(29/34)。在病理分级为高级别组中其阳性表达率为78.1%(25/32),低级别高分化组为63.3%(50/79)。在无淋巴结转移组其阳性表达率为63.9%(53/83),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为78.6%(22/28)。在无血管浸润组其阳性表达率为61.7%(50/81),有血管浸润组为83.3%(25/30)。膀胱癌不同的临床分期、病理级别高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血管浸润,影响CD44的表达且有统计学意义。膀胱癌肿瘤的大小、年龄、性别因素对CD44的表达无影响。3.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推知,Tiam 1、CD44两者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26,χ2=10.14,P<0.01)。结论:1.Tiam1和CD44在膀胱癌组织中均高表达,且与膀胱癌临床分期、病理级别、淋巴结转移和血管浸润可能正相关。2.Tiaml和CD44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呈现出正相关,表明Tiam1与CD44在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效应,并共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局部淋巴结和血管浸润。

董凤歌[9](2020)在《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荟萃分析CD2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从Web of Science、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检索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相关的文献研究,检索时间均由建库开始到2019年12月。采用风险比(Hazard ratio,HR)评估CD24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及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之间的关系。运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评估CD24表达阳性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如肿瘤TNM分期、年龄、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三阴性乳腺癌、核分级高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状态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1篇研究,共计有乳腺癌患者281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CD2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是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其中OS:HR=1.15,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4-1.17,P<0.00001;DFS:HR=1.28,95%CI:1.02-1.61,P=0.003;(2)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RR=1.17;95%CI:1.02-1.34;P=0.03);(3)CD2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乳腺癌高级别核分级显着相关(RR=1.16;95%CI:1.04-1.30;P=0.009);(4)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Her-2阳性表达显着相关(RR=1.21;95%CI:1.08-1.36;P=0.001);(5)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显着相关(RR=1.47,95%CI:1.06-2.04,P=0.021);(6)CD24在乳腺癌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三阴性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CD2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OS、DFS具有显着相关性,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2.CD2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高级别核分级、Her-2阳性状态、肿瘤TNM分期显着相关。3.CD24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与患者年龄、三阴性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均无明显相关性。

邢雷[10](2020)在《环状RNA circIFI30促进三阴性乳腺癌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检测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环状RNA circIFI30的表达情况,分析环状RNA circIFI30的表达量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环状RNA circIFI30其可能作为miR-520b-3p的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调控miR-520b-3p靶基因CD44的表达,从而促进TNBC进展的分子机制,为circIFI30作为TNBC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新分子靶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检测人TNBC和癌旁组织(4对),得到了circRNA的差异表达谱。采用Sanger测序、PCR扩增、RNA酶R消化等方法鉴定circIFI30。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验证circIFI30、miR-520b-3p和CD44在38例TNB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在组织芯片上,通过原位杂交(ISH)实验验证circIFI30的表达。体外实验,应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以及EdU观察TNBC的细胞增殖;Transwell和划痕实验鉴定TNBC的细胞侵袭和迁移;利用TUNEL和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TNBC的细胞凋亡;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人TNBC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人TNBC中Bcl-2、Caspase 3和Bax等凋亡相关蛋白,Twist、ZEB1和E-cad等EMT相关标志物以及CD44的表达情况。体内实验中,我们通过裸鼠构建移植瘤模型来观察肿瘤的发生;并用HE染色检观察裸鼠转移的肺组织中肺结节和肿瘤周围血管生成数目;IHC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Twist、ZEB1和E-cad等EMT相关蛋白和CD44的表达。机制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预测circIFI30和CD44都可以和miR-520b-3p结合,FISH和RNA核质分离实验观察circIFI30亚细胞定位;之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证明了circIFI30与miR-520b-3p的结合,miR-520b-3p与CD44的结合;RNA免疫共沉淀(RNA immunoprecipitation,RIP)及RNA pull-down实验验证circIFI30与miR-520b-3p结合;运用qRT-PCR检测circIFI30,miR-520b-3p及CD44之间的关系,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CD44和Twist、ZEB1和E-cad等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circIFI30在人TNB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qRT-PCR验证也证实了该结果且与CD44表达正相关,同时miR-520b-3p在TNBC组织中低表达;ISH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circIFI30表达较高的患者预后较差。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及EdU实验三个实验的结果显示circIFI30的上调促进了人TNBC细胞的增殖;划痕及Transwell实验的结果表明circIFI30的上调促进了人TNB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而下调circIFI30则相反。Hoechst 33342、TUNEL两个实验表明敲低circIFI30使其下调可以导致TNBC的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显示其下调还导致细胞周期的阻滞。裸鼠的体内实验表明,circIFI30促进TNBC肿瘤的生长和其周围的血管生成,增加肺部转移结节的数量。生物信息学预测circIFI30和CD44与miR-520b-3p存在结合;同时我们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circIFI30与miR-520b-3p的结合,以及miR-520b-3p与CD44的结合;FISH和RNA核质分离实验显示circIFI30主要定位于细胞质;RIP和RNA pull-down实验证实circIFI30与miR-520b-3p两者能够相互结合。挽救实验表明miR-520b-3p的上调可以拮抗circIFI30上调导致的TNBC进展,相反,miR-520b-3p的下调可以逆转circIFI30下调引起的抑制TNBC进展的作用。qRT-PCR实验验证了circIFI30、miR-520b-3p和CD44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western blot和IF实验显示circIFI30可通过miR-520b-3p调控CD44及EMT相关蛋白表达,最终导致TNBC进展。结论CircIFI30的表达上调,与TNBC预后不良有关。我们首次证明了circIFI30可能是TNBC中的一个新的癌基因,并揭示了一条新的ceRNA调控途径,在该途径中,circIFI30通过分子海绵吸附miR-520b-3p,从而上调CD44的表达,促进TNBC的EMT、发病和转移。我们的数据提示,circIFI30可能是未来TNBC患者一个有前途的预后标志物和有价值的治疗靶点。

二、CD_(44)表达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D_(44)表达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超声征象与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2.1 超声仪器及诊断标准
        1.3.2 组织样本免疫组化分析及判定标准
        1.3.3 其它因素的处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水平关系
    2.2 其他影响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的因素
    2.3 乳腺癌超声征象及其他因素与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2)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在乳腺癌中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概述
        1.2.1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分类
        1.2.2 N-糖基化修饰
        1.2.3 O-糖基化修饰
        1.2.4 GPI锚定修饰
    1.3 癌症中的糖基化
        1.3.1 岩藻糖基化与癌症
    1.4 核心岩藻糖基化
        1.4.1 岩藻糖基化供体合成
        1.4.2 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和催化机理
        1.4.3 肿瘤相关生物学功能
    1.5 乳腺癌
        1.5.1 流行病学概述
        1.5.2 乳腺癌病理简介
        1.5.3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1.5.4 乳腺癌的分期
        1.5.5 乳腺癌中的岩藻糖基化
    1.6 MicroRNA
        1.6.1 MicroRNA概述
        1.6.2 MicroRNA与糖基化
    1.7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FUT8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和预后相关性的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文献检索策略
        2.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3 文献质量评价
        2.2.4 数据提取
        2.2.5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2.3.2 纳入研究的特征
        2.3.3 FUT8 表达与各种类型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4 FUT8 表达在各种类型恶性肿瘤生存中的预后价值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UT8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细胞表型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TCGA数据库芯片挖掘及分析
        3.2.2 乳腺癌FUTs表达芯片挖掘及分析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仪器
        3.2.5 试剂配置
        3.2.6 细胞培养相关
        3.2.7 细胞构建
        3.2.8 细胞及组织总蛋白提取
        3.2.9 Western& Lectin Blot
        3.2.10 细胞表型相关
        3.2.11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
        3.2.1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乳腺癌组织中FUT8 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2 乳腺癌组织中FUT8表达变化
        3.3.3 FUT8 在临床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对比
        3.3.4 FUT8对MCF10A细胞运动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3.3.5 FUT8 对乳腺癌细胞恶性行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UT8表达对乳腺癌化疗敏感性及癌细胞干性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4.2.2 主要设备
        4.2.3 试剂配制
        4.2.4 MTS检测细胞增殖
        4.2.5 小鼠皮下成瘤实验
        4.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2.7 组织凋亡TUNEL染色
        4.2.8 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CD24~-肿瘤细胞
        4.2.9 肿瘤干细胞成球培养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干扰FUT8 表达促进乳腺癌MDA-MB-231 细胞化疗敏感性
        4.3.2 干扰FUT8 表达对肿瘤干细胞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iR-10b通过AP-2γ调节FUT8表达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细胞
        5.2.4 Western& Lectin Blot
        5.2.5 细胞构建
        5.2.6 构建干扰AP-2γ的细胞株
        5.2.7 免疫荧光染色
        5.2.8 人乳腺癌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
        5.2.9 细胞划痕实验
        5.2.10 Transwell迁移实验
        5.2.11 细胞增殖实验
        5.2.12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5.2.13 小鼠转移瘤实验
        5.2.1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5.2.15 组织凋亡TUNEL染色
        5.2.16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i R-10b的目标基因生物信息学筛选
        5.3.2 人乳腺癌组织芯片检测AP-2γ的表达
        5.3.3 人乳腺癌细胞中AP-2γ的表达情况
        5.3.4 乳腺癌中AP-2γ表达调控FUT8 水平
        5.3.5 AP-2γ对 MDA-MB-231 增殖、迁移的影响
        5.3.6 AP-2γ过表达促进MDA-MB-231 在小鼠体内的转移
        5.3.7 乳腺癌中mi R-10b调控AP-2γ表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乳腺癌中AP-2γ通过STAT3调控FUT8的分子机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6.2.2 主要仪器
        6.2.3 试剂配置
        6.2.4 免疫共沉淀(Co-IP)
        6.2.5 染色质免疫沉淀(Ch IP)
        6.2.6 Western Blot
    6.3 结果与讨论
        6.3.1 AP-2γ通过STAT3 介导调控FUT8 表达
        6.3.2 AP-2γ与 STAT3 结合相较与 p-STAT3 更加牢固
        6.3.3 p-STAT3和FUT8 启动子区域直接结合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课题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作者介绍
    1.基本情况
    2.教育背景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其它奖励

(3)CTAB抑制乳腺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乳腺癌简介
        1.1.1 乳腺癌亚型及现状
        1.1.2 乳腺癌治疗
        1.1.3 乳腺癌转移
    1.2 乳腺癌机制研究
        1.2.1 乳腺癌转移机制概要
        1.2.2 EMT研究进展
    1.3 乳腺癌干性研究现状
    1.4 季铵盐及CTAB的应用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思路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
        2.2.2 细胞冻存
        2.2.3 细胞培养
        2.2.4 细胞活力测定
        2.2.5 总RNA提取
        2.2.6 总蛋白提取及蛋白浓度测定
        2.2.7 逆转录和实时定量PCR
        2.2.8 Western blot
        2.2.9 细胞伤口愈合实验
        2.2.10 Transwell迁移实验
        2.2.11 H&E染色
        2.2.12 肿瘤微球体形成实验
        2.2.13 流式细胞术
        2.2.14 免疫荧光
        2.2.15 动物水平实验
        2.2.16 ALT活力测试
        2.2.17 AST活力测试
        2.2.18 BUN含量测试
        2.2.19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CTAB对乳腺癌细胞活力的作用
    3.2 CTAB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
    3.3 CTAB在体内抑制乳腺癌的肺转移
    3.4 CTAB对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的作用
        3.4.1 CTAB对乳腺癌肿瘤微球体形成的作用
        3.4.2 CTAB对肿瘤干细胞比例的影响
        3.4.3 CTAB对乳腺癌细胞干性标记物表达的作用
    3.5 CTAB调控EMT通路关键标志物的表达
    3.6 CTAB激活乳腺癌细胞中AMPK抑制迁移和EMT进展
        3.6.1 CTAB可以激活AMPK
        3.6.2 抑制AMPK促进乳腺癌细胞迁移
        3.6.3 抑制AMPK促进乳腺癌细胞EMT进展
    3.7 CTAB在体内系统安全性的初步评价
    3.8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鸡贫血病毒VP3基因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凋亡素
    1.2 溶瘤腺病毒与肿瘤治疗
    1.3 癌症干细胞研究进展
        1.3.1 癌症干细胞的概念
        1.3.2 CSCs的鉴定
        1.3.3 CSCs的特征
        1.3.4 CSCs转录因子的标志
        1.3.5 CSCs与癌症转移
        1.3.6 CSC与临床治疗
        1.3.7 CSCs与细胞凋亡
第二章 乳腺癌干细胞干性特征分析
    2.1 材料
        2.1.1 细胞
        2.1.2 试剂和材料
        2.1.3 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乳腺癌干细胞MCF7-CSC分选培养与传代
        2.2.2 MCF7-CSC血清诱导分化
        2.2.3 细胞克隆形成能力
        2.2.4 Western Blot检测MCF7-CSC干细胞调控因子表达水平
        2.2.5 PCR Array检测人类肿瘤干细胞相关干性基因表达
        2.2.6 MCF7-CSC的耐药性检测
        2.2.7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MCF7-CSC分选培养
        2.3.2 MCF7-CSC血清诱导分化能力
        2.3.3 MCF7-CSC细胞克隆形成能力
        2.3.4 MCF7-CSC干细胞调控因子表达
        2.3.5 MCF7-CSC人类肿瘤干细胞相关干性基因表达
        2.3.6 MCF7-CSC的耐药性检测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抑制作用
    3.1 材料
        3.1.1 细胞、毒株
        3.1.2 试剂和材料
        3.1.3 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重组腺病毒制备、纯化与毒价测定
        3.2.2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干性抑制
        3.2.3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增殖抑制
        3.2.4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凋亡诱导作用
        3.2.5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迁移侵袭能力的抑制
    3.3 结果
        3.3.1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干性抑制
        3.3.2 CFSE检测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增殖抑制
        3.3.3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凋亡诱导作用
        3.3.4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迁移侵袭能力的抑制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小鼠体内抑制
    4.1 材料
        4.1.1 毒株和动物
        4.1.2 试剂和材料
        4.1.3 仪器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重组腺病毒对MCF 7-CSC小鼠体内成瘤能力的抑制
        4.2.2 重组腺病毒对MCF 7-CSC小鼠体内肿瘤杀伤作用
    4.3 结果
        4.3.1 MCF 7-CSC小鼠体内成瘤能力的检测
        4.3.2 重组腺病毒对MCF 7-CSC的小鼠体内杀伤作用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Ad-VT与 MCF7-CSC药物敏感性
    5.1 材料
        5.1.1 毒株和动物
        5.1.2 试剂和材料
        5.1.3 仪器和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Ad-VT与紫杉醇对MCF7-CSC的干性抑制
        5.2.2 Ad-VT与紫杉醇对MCF7-CSC的增殖抑制
        5.2.3 Ad-VT与紫杉醇对MCF7-CSC的凋亡诱导
        5.2.4 Ad-VT与紫杉醇对MCF7-CSC的迁移侵袭能力抑制
        5.2.5 Ad-VT与紫杉醇对MCF7-CSC的小鼠体内肿瘤形成能力抑制
    5.3 结果
        5.3.1 Ad-VT促进紫杉醇对MCF7-CSC的干性抑制
        5.3.2 Ad-VT促进紫杉醇对MCF7-CSC的增殖抑制
        5.3.3 Ad-VT促进紫杉醇对MCF7-CSC的凋亡诱导
        5.3.4 Ad-VT促进紫杉醇对MCF7-CSC的迁移侵袭能力抑制
        5.3.5 Ad-VT促进紫杉醇对MCF7-CSC的小鼠体内成瘤能力抑制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GLI1调控肿瘤干细胞特性在化疗后卵巢癌复发和转移中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卵巢癌诊疗研究进展
        2.1.1 卵巢癌概述
        2.1.2 卵巢癌临床治疗现状
    2.2 化疗对肿瘤微环境的作用研究进展
        2.2.1 肿瘤微环境概述
        2.2.2 肿瘤炎性微环境与肿瘤的进展
        2.2.3 化疗诱导的肿瘤炎性微环境改变与肿瘤进展
        2.2.4 以肿瘤微环境为靶点的化疗联合治疗策略
    2.3 化疗对CSC特性的作用研究进展
        2.3.1 CSC特性概述
        2.3.2 CSC特性与肿瘤的进展
        2.3.3 化疗与CSC的可塑性
        2.3.4 肿瘤微环境相关因子对CSC特性的作用
    2.4 黄连素的抗炎作用在重塑化疗后肿瘤微环境中的应用前景
第3章 化疗对卵巢癌CSC特性及其迁移与再增殖的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药品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溶液配制
        3.1.4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化疗对卵巢癌细胞迁移及再增殖能力的作用
        3.2.2 化疗对卵巢癌细胞干细胞特性的作用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化疗后调控卵巢癌CSC特性关键转录因子GLI1的挖掘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药品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溶液配制
        4.1.4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化疗后调控卵巢癌干细胞特性相关转录因子GLI1的筛选
        4.2.2 明确GLI1在卵巢癌细胞化疗后迁移、再增殖能力及CSC特性增加中的作用及机制
        4.2.3 化疗后肿瘤微环境PGE2对GLI1/BMI1信号通路介导的卵巢癌细胞CSC特性、迁移与再增殖能力的作用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 章 黄连素抑制CSC特性逆转卵巢癌化疗后复发与转移作用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药品与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溶液配制
        5.1.4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黄连素对化疗后肿瘤微环境诱导卵巢癌细胞迁移、再增殖能力增加的干预作用
        5.2.2 黄连素对化疗后肿瘤微环境诱导卵巢癌细胞干细胞特性增加的干预作用
        5.2.3 黄连素通过抑制AA代谢通路对化疗后肿瘤微环境PGE2的调控作用
        5.2.4 黄连素对化疗后肿瘤微环境诱导卵巢癌GLI1/BMI1信号通路上调的干预作用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BTF3通过增强干细胞表型和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促进TNBC恶性进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BTF3在TNBC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BTF3促进TNBC的干细胞样表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BTF3通过对IRF7的表达调控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外审意见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7)CD44v6与CD44交联在乳腺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绪论
第一部分 miR-193b-5p通过抑制CD44v6 表达调节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CD44交联在乳腺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Tiam1、CD44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iam1在肿瘤调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CD24的生物学特性
    2.2 CD24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2.3 CD24在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侵袭和复发转移中的作用
    2.4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2.5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
    2.6 结语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检索策略
    3.4 数据提取
    3.5 质量评价
    3.6 统计学方法
        3.6.1 统计学软件及分析
        3.6.2 敏感性分析
        3.6.3 发表偏倚
第4章 结果
    4.1 文献检索结果
    4.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NOS评分
    4.3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4.3.1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OS的相关性
        4.3.2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DFS的相关性
        4.3.3 敏感性分析
        4.3.4 发表偏倚
    4.4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4.4.1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4.4.2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核分级的相关性
        4.4.3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的相关性
        4.4.4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Her-2 状态的相关性
        4.4.5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年龄的相关性
        4.4.6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的相关性
        4.4.7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状态的相关性
        4.4.8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孕激素受体状态的相关性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环状RNA circIFI30促进三阴性乳腺癌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CircIFI30 的鉴定及其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第二章 CircIFI30对TNB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第三章 CircIFI30在TNBC中作为miR-520b-3p的 ce RNA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环状RNA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CD_(44)表达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癌超声征象与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水平的相关性[J]. 张海见,米拉·也尔兰,冷晓玲.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04)
  • [2]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在乳腺癌中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D]. 马敏星. 西北大学, 2021(12)
  • [3]CTAB抑制乳腺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D]. 李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鸡贫血病毒VP3基因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研究[D]. 李文杰. 广西大学, 2021(01)
  • [5]GLI1调控肿瘤干细胞特性在化疗后卵巢癌复发和转移中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雅蔚. 吉林大学, 2021(01)
  • [6]BTF3通过增强干细胞表型和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促进TNBC恶性进展的研究[D]. 王和香. 山东大学, 2021(10)
  • [7]CD44v6与CD44交联在乳腺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胡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8]Tiam1、CD44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冯超.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9]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D]. 董凤歌. 吉林大学, 2020(08)
  • [10]环状RNA circIFI30促进三阴性乳腺癌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D]. 邢雷.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CD_(44)表达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