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幸福教育”

理解“幸福教育”

一、感悟"幸福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孙悦桐,崔景贵[1](2021)在《中职学生幸福教育整合范式与积极建构策略》文中提出职业学校实施幸福教育,有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提升幸福感,积极引领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幸福教育的助力导航。建构中职学生幸福教育的整合范式,能够充分发挥幸福教育的整体育人力量,对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产生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建构中职学生幸福教育的整合范式,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树立幸福教育的积极理念,回归幸福教育的校本实践,促进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幸福教育的有效整合,为实现让每一位中职学生幸福成长、人人成才的中国职教梦作贡献。

黄正夫,杜华明[2](2021)在《教师职业幸福的伦理审视》文中研究说明幸福不仅包含对个体人生苦乐的关注,更彰显着对感受主体价值标准的思考。职业幸福要求教师胸怀教育梦想,增强职业意义认同,学会用专业的思维思考教育问题,对教育有更透彻、澄明的理解和体验,形成独特的教育信念、专业伦理,感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快乐。教师需要敬畏教育、潜心治教,在教育智慧生成、育人水平提升、育人成效彰显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职业幸福的感受能力,更需要获得积极社会评价、尊重教师劳动价值、形成合理自我认知、在专业发展中寻求动力、从非教学负担中解放出来,获得自身的职业幸福。

苏彦霏[3](2021)在《风流文化对朝鲜族舞蹈作品创作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龙菲[4](2021)在《纪录片《我们这五年》解说词的语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李月[5](2021)在《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小学生积极情绪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他们会因遇到各种心理困扰而产生消极情绪状态,这会给他们今后的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本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介入一种能对人的情绪、情感产生直接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品质、且被小学生乐于接受又易于被实施的载体——音乐活动,并以某小学五年级学生为样本,探索研究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小学生积极情绪水平的影响。首先,本研究选用三种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及《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分别对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实施测量,并分析其积极情绪、幸福感指数和心理韧性水平现状;其次,根据现状调查结果设计出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选取两个同质化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继而,在实验班进行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对照班进行学校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实验前后的量表检验,分析出本研究课程对小学生积极情绪具有正向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小学生的积极情绪总体水平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特别是在积极情绪指标、幸福感指数、心理韧性及其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因子方面有着极其明显的提升效果;(2)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适合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3)基于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现了积极心理学在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并灵活运用多种相关理论,促进小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最后,围绕本研究的主题提出以下三项建议:(1)学校可鼓励教师将音乐活动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积极情绪培养给予充分关注;(3)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应得到重视。

李华槿[6](2021)在《“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以云南几所高校为例》文中指出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事关生命的基本存在状态和生命价值的体现等重要课题,研究生命教育能够更好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2018年以来,“00后”大学生成年后考上大学,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新成员,然而关于“00后”大学生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新闻报道却屡见不鲜。不仅如此,当前大学校园中还存在很多学生不理解生命的宝贵,虚度时光的现象。因此,研究当前“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00后”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帮助“00后”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明确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感悟生命的幸福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之一。从“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角度出发,在详细梳理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现状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明确当前“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从而确定研究重点为“00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首先,尝试明确界定最核心的概念。“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最核心的概念,在总结分析前人关于“生命”、“生命教育”概念的基础上,结合“00后”大学生群体与“80后”、“90后”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和其独特个性,尝试明晰“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和“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梳理“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其次,通过对云南省的几个高校的“00后”大学生进行访谈和网络问卷调查,得出了部分“00后”大学生存在漠视生命的现象,他们对生活迷茫,对生命无感,生命质量不高。许多学生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不足,缺乏生命动力,同时缺乏死亡教育和基本的危机处理技能。部分“00后”大学生还存在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认为个人高于社会和他人,只追求物质财富。分析其原因如下:第一,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进展缓慢,表现在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过于简单机械,一线教育者的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不足,另外部分高校还存在教育功利化的现象。第二,家庭教育中明显缺乏生命教育,表现为父母闭谈生死,教育目标过于功利化,教育方式过于极端化等问题。第三,社会大环境对生命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追逐名利的大环境侵蚀了“0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低俗的大众文化降低了审美,互联网新媒体媒介良莠不齐,造成“00后”大学生存在不能感悟生命之美,凡事以利益为首要前提的现象。最后,针对以上原因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方法,学校应当增加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树立关怀生命的正确教育价值观,不断充实生命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整合各方资源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家庭应该正视生与死的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社会应当优化社会生命教育的大环境,重视媒体对生命教育的引导作用,净化网络生命教育环境的同时搭建网络生命教育学习平台,整合社会各界生命教育资源,以促进生命教育的有序开展。“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有利于生存状态的改善和生活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使其具备正确的生命认知和生命价值观,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方向相融合,自觉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同时能够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树立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正确意识,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幸福,从而使“00后”大学生获得精彩的生命体验。

刘晨星[7](2021)在《近五年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近五年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的时间限定为2016年至2021年,主要研究自韩国进入“老龄社会”以来,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在叙事上呈现出来的特色,以及观众观剧心理的满足机制。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以老年人为主,围绕老年生活以及老年人与年轻人不同相处方式、思想方式而展开。主要传达出在当今社会,不管世事如何变迁,老年人的心态始终是保持积极向上的,始终拥有热爱生活的心和追逐梦想的权利。老年题材电视剧将视点聚集在老年人身上,展现出老年人的生活经历,表达出老年人的思想情感,带给观众无限精彩、温暖与感动。本文选择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着重从叙事主题、叙事特征以及观剧心理满足机制上来深入探讨。首先,近年来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在叙事主题上,主张对个体价值意识的张扬、充分表达自我以及对生命精神的超越性感悟。在观念表达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通过剧中人物说教的方式将这些价值观念强加给观众,而是通过故事将观众代入,让其成为价值的主体。其次,近年来老年题材电视剧,主要从人物塑造、叙事视角和叙事情节来凸显其特征。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将老年人的情感表达作为叙述的重点。通过细节与矛盾的推动来实现叙事情节的发展,由此呈现出老年题材电视剧魅力,从而使观众能感受到剧中人物在情感上的表达、对生命历程的感悟,接受从情节中传递出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真谛。最后,近年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受到广泛好评和喜爱,对观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表明电视剧满足了观众复杂多元的观剧需求。因此电视剧的内容生产,必须充分了解观众复杂的观剧心理,平衡其文化属性,真正实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创作生产目的。在此基础上,近年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实现了观众通过电视剧艺术作品,认知社会、认知自我、升华自我的艺术审美需求和期待的实现和满足。

钟飞燕[8](2021)在《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超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但其主要实践载体——学校劳动教育,却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步入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新角色,担负新使命,也必然遇到新问题。当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其轰轰烈烈开展的背后是各种形式化、空心化、碎片化现象,形成高投入与低实效之间的巨大反差。因此,对其进行积极的理论和现实回应,是促进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立足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和学生新特点,参照“泰勒原理”,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的教育活动科学化程序,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讨,以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理论和现实回应,界定其内涵和本质是前提。学校劳动教育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劳动”为核心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粹知识性或通识性教育活动,学校劳动教育是国家进行国民教育的专门化教育实践。其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即传播和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理论回应层面,本文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理论建构,系统分析了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及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构成要素。其一,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学校劳动教育曾被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泛化为综合社会实践的方式,这些都被历史证明是违背劳动教育客观规律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应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从物质性的、技术性的功利追求回归到育人本质中来,引导学生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领悟“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理解“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其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构建应超越“工具”取向,回归“人本”取向,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劳动与人类历史、劳动与人生、劳动与社会、劳动与伦理等主题,并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组织起来。为了提高教育实效性,应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使其既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又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既与传统接轨,又与未来同向。其三,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其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为了提高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实效性,要挖掘其困境症结,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推进评价体系的创新。在现实回应层面,本文针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出现的问题,既从长远角度做出宏观的战略思考,又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出规范的措施。面对复杂的形势,学校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如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等,导致其陷入形式化、片面化、工具化、空心化、碎片化的困境中。为此,学校应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劳动教育平台;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劳动教育方法。此外,还应通过构建家校社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大中小一体化发展的劳育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的。为了提高实效性,应以科学的劳动教育理论指导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因此,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立足时代之需,在长期的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英[9](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同时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史,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受各种新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的幸福观越来越差异化、多元化,这为人们幸福的实现和幸福观教育带来挑战。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不仅有利于实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大学生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浇灌出幸福之花;同时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为实现中国梦积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西方传统哲学基础上创立的,经过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基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幸福问题的反映,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涵盖了幸福的目标、手段、感知等要素,其核心内容包括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劳动创造与享受幸福的统一、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强调精神幸福是更高层次、更长远的幸福,劳动创造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幸福的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一种已经被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科学的幸福观,是不同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性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同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研究增添色彩,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增添色彩。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可知,新时代学生的幸福观整体呈现积极、向上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关注的问题,如重视物质力量但忽视精神价值,幸福实现途径务实但意志力薄弱,幸福目标趋向个人且忽视集体力量,幸福预期乐观但与客观条件匹度不高、总体幸福感不是很强等。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多维立体的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包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幸福境界、加强劳动创造教育,增强幸福能力、加强德性教育,塑造良好品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等。由此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强化高校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引导、发挥家庭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大社会对大学生幸福观构建的必要支持、大学生也要重视的自身品德修养,提高本领,关照精神,强大内心,增强幸福的实现能力。总之,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大学生形成教育链,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的协同作用,综合用力。

张丽[10](2021)在《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尤里·卡扎科夫是苏联抒情散文的中坚力量,被誉为“散文领域中的诗人和画家”,为二十世纪的苏联文学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卡扎科夫的文学创作以语言优美,文笔亲切而真诚,明丽如画的大自然景色描绘和诗一般的抒情韵味见长,并以非比寻常的坦诚来展示人类心灵世界最深处的秘密,以深邃的目光反思自我,带有浓厚的审美意味。然而,当俄罗斯学界已经掀起“卡扎科夫学”热潮的今天,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我们对其却知之甚少,迄今更缺乏应有的学术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另外,就俄罗斯的卡扎科夫研究,笔者经研究发现,虽然角度较多,但对代表作家艺术风格的抒情叙事却缺乏充分研究,尚不足以言系统与深入。此等状况为本论文选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起以及对抒情叙事概念的界定,综述了中外学界对卡扎科夫抒情叙事相关的研究现状,并指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抒情叙事的情感叙述是一种基于人与世界的情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审美活动。因此,笔者从卡扎科夫的叙事美学出发,分别阐释其简约之美、真诚之美、自然之美,并基于这三方面分析作家文学创作中抒情叙事。第二章研究卡扎科夫抒情叙事的文本建构及其特色体现,笔者将从叙事的抒情性、音乐性以及叙事时间的内化等角度阐释叙事策略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以作家的《北方日记》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其抒情叙事中所蕴涵的体裁混合特征,主要是日记、游记、诗歌、随笔之间体裁混合所呈现出的文本特征。第四章研究卡扎科夫散文对俄罗斯文学抒情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将卡扎科夫与屠格涅夫、契诃夫、布宁、普里什文、帕乌斯托夫斯基对比,分别阐释对其抒情叙事特征的继承与创新。结语部分,基于上述四个层面分析来呈现所得出的结论,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卡扎科夫散文中抒情叙事的总体特征。

二、感悟"幸福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悟"幸福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学生幸福教育整合范式与积极建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中职学生幸福教育的积极育人意蕴
    (一)关注中职学生幸福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旨趣
        1. 知觉幸福,引导中职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幸福观
        2. 体验幸福,引导中职学生在自我实现中感悟幸福
        3. 追求幸福,塑造中职学生自主创造幸福的积极品质
    (二)幸福教育是新时代中职学校积极育人的系统工程
二、中职学生幸福教育的现状分析与理性反思
    (一)中职学生幸福教育误区的现实表现
        1. 中职学生幸福感偏低
        2. 中职学生幸福观念的偏差
        3. 中职学生幸福教育的弱化
        4. 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中职学生幸福教育缺失的教育反思
        1. 职业教育观念存在偏见
        2. 职业教育目标出现偏移
        3. 职业教育管理方式有偏差
        4. 职业教育评价标准有偏颇
        5. 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有缺位
    (三)中职学生幸福教育的实践回归
        1. 回归心理育人
        2. 回归积极主导
        3. 回归生命意义
        4. 回归整合范式
三、积极建构中职学生幸福教育的整合范式
    (一)树立中职学生幸福教育的积极理念
        1. 以生为本,身心和谐
        2. 以学为本,积极发展
        3. 育人为本,助人自助
        4. 面向未来,行动导向
    (二)中职学生幸福教育整合范式的基本框架
        1. 幸福教育的宏观整合,是幸福感理论类型的整合
        2. 幸福教育的中观整合,是幸福教育资源的整合
        3. 幸福教育的微观整合,是影响幸福感的五因素整合
    (三)建构中职学生幸福教育的整合范式
        1. 建构幸福教育的校本课程
        2. 建构幸福教育的校园文化
        3. 建构幸福教育的体验行动
        4. 建构幸福教育的家校合作

(2)教师职业幸福的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性与职业幸福
二、智慧与职业幸福
三、尊严与职业幸福

(5)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小学生积极情绪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积极情绪的研究综述
        2.1.1 核心概念界定
        2.1.2 积极情绪的相关理论
        2.1.3 积极情绪的测量
        2.1.4 积极情绪的研究现状
    2.2 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2.2.1 核心概念界定
        2.2.2 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2.3 音乐对积极情绪的影响研究
        2.3.1 情绪的诱发方式
        2.3.2 音乐影响情绪的机制
        2.3.3 音乐影响积极情绪的心理学与生理学基础
第3章 研究过程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工具
        3.3.1 量表工具
        3.3.2 课程活动评价问卷
    3.4 研究假设
    3.5 研究程序
        3.5.1 实验过程设计
        3.5.2 无关变量控制
    3.6 研究方案
        3.6.1 课程活动总目标
        3.6.2 课程活动设计依据
        3.6.3 课程活动设计方案
        3.6.4 课程活动实施方案
        3.6.5 课程活动样例节选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五年级小学生积极情绪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4.1.1 五年级小学生积极情绪指标总体现状
        4.1.2 相关人口学变量的积极情绪指标差异检验
    4.2 五年级小学生幸福感指数的描述性分析
        4.2.1 五年级小学生幸福感指数总体现状
        4.2.2 相关人口学变量的幸福感指数差异检验
    4.3 五年级小学生心理韧性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4.3.1 五年级小学生心理韧性指标总体现状
        4.3.2 相关人口学变量的心理韧性差异检验
    4.4 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效果检验
        4.4.1 积极情绪指标
        4.4.2 幸福感指数
        4.4.3 心理韧性指标
    4.5 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与反馈结果
        4.5.1 学生对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4.5.2 教师对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5.1 五年级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调查结果讨论
        5.1.1 五年级小学生积极情绪的总体现状讨论
        5.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小学五年级学生积极情绪的差异性分析
    5.2 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小学生积极情绪的影响分析
    5.3 音乐活动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与反馈结果讨论
        5.3.1 对学生评价结果的讨论
        5.3.2 对教师评价结果的讨论
    5.4 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小学生积极情绪正向影响的讨论
    5.5 启示与建议
    5.6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
附录 B 幸福感指数量表
附录 C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附录 D 基于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 E 基于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评价问卷
附录 F 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以云南几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
    第一节 “00 后”大学生概念探析
        一、“00 后”大学生界定
        二、“00 后”大学生与“90 后”和“80 后”大学生的共性
        三、“00 后”大学生的独特性
    第二节 生命与生命教育
        一、生命
        二、生命教育
        三、“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
    第三节 “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二、“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
        三、“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四、“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第二章 “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调查概述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内容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第二节 “00 后”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现状
        一、对生命的认识基本正确
        二、生命的质量不高
        三、对生命的意义思考不足
        四、将自我生命的价值与社会统一
        五、生命的幸福源于自我实现
        六、生命教育现状
    第三节 “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生命教育进展缓慢
        二、家庭教育缺乏生命教育
        三、社会环境对生命教育的消极影响
第三章 “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第一节 “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学校教育
        一、提高高校生命教育的课程比重
        二、树立关怀生命的正确教育价值观
        三、充实生命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四、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五、成立生命教育中心
    第二节 “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家庭教育
        一、正视生与死的概念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
        三、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
        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三节 “0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教育
        一、政府应不断优化社会生命教育大环境
        二、重视社会媒体对生命教育的正确引导
        三、净化网络生命教育环境搭建生命教育网络学习平台
        四、整合社会生命教育资源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00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情况调査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7)近五年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影视叙事学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韩国老年题材影视剧的研究
        三、关于韩剧受众心理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结论
    第四节 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一) 文本研究法
        (二) 文献研究法
        (三) 案例研究法
        (四) 归纳总结法
第一章 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概述
    第一节 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三节 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叙事主题
    第一节 对个体价值意识的张扬
    第二节 对家庭意义的重新阐释
    第三节 对生命精神的超越性感悟
第三章 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叙事特征
    第一节 立体多样的人物塑造
        一、集体群像的人物设计
        二、丰富多元的人物关系
    第二节 灵活多变的叙事视角
        一、内外视角并置:年轻角色和老年群体同步发声
        二、视角灵活切换:全知视觉呈现生命样态的丰富性
    第三节 细节与矛盾推动下的叙事情节
        一、平淡的情节与饱满的细节
        二、矛盾的纠葛与事件的反转
第四章 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的观剧心理满足机制
    第一节 认知社会需求的满足
        一、观众对剧中人物情感的认知
        二、观众对剧中价值体系的认知
    第二节 认知自我需求的满足
        一、观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二、观众不被忽略的心理诉求
    第三节 艺术审美需求的满足
        一、真实的角色感悟
        二、真实的生命体验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历史必然: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培育
        1.1.2 理论应然: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建构
        1.1.3 实践使然:促进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常态化发展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历史的研究
        1.2.3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1.2.4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1.3 研究问题与思路
        1.3.1 问题确立: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3.2 背景鸟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科学化趋势
        1.3.3 切入视角: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及学生新特点
        1.3.4 分析框架:基于泰勒原理分析学校劳动教育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方法
        1.4.2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学校劳动教育基本概述
    2.1 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2.1.1 劳动
        2.1.2 劳动教育
        2.1.3 学校劳动教育
    2.2 学校劳动教育的功能
        2.2.1 个体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2 社会功能:弘扬劳动幸福的社会风尚
        2.2.3 教育功能:完善新时代学校育人体系
    2.3 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
        2.3.1 学校“劳”育与家庭“劳”育、社会“劳”育的比较
        2.3.2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技术教育的比较
        2.3.3 学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
        2.3.4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比较
第3章 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资源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耕读文化与工匠精神
        3.1.1 “劳力”与“劳心”之辩
        3.1.2 “耕读文化”
        3.1.3 “工匠精神”
    3.2 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基础奠基: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
        3.2.1 克鲁普斯卡娅的劳动教育思想
        3.2.2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
        3.2.3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3.3 西方教育理论的有益补充: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
        3.3.1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3.3.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3.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贡献:“教劳结合”思想
        3.4.1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2 列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3 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4 邓小平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5 习近平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第4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阐释
    4.1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畸变表征
        4.1.1 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
        4.1.2 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
        4.1.3 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
        4.1.4 泛化为社会实践的方式
    4.2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理论审视
        4.2.1 劳动教育目标的生成逻辑: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2.2 劳动教育目标的内在矛盾:“劳动”与“闲暇”
        4.2.3 劳动教育目标的意识形态指向: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4.3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时代定位
        4.3.1 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3.2 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
        4.3.3 践行“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
        4.3.4 感悟“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
第5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构建
    5.1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
        5.1.1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取向:“工具”取向与“人本”取向
        5.1.2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机统一
        5.1.3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主题: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
    5.2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组织
        5.2.1 在日常生活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2.2 在生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2.3 在服务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3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优化
        5.3.1 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
        5.3.2 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
        5.3.3 与传统接轨,与未来同向
第6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6.1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症结
        6.1.1 形式化: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
        6.1.2 片面化: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
        6.1.3 空心化: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
        6.1.4 工具化: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
        6.1.5 碎片化: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
    6.2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对策思考
        6.2.1 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6.2.2 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学校劳动教育平台
        6.2.3 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学校劳动教育方法
    6.3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制度保障
        6.3.1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6.3.2 整合劳育资源,构建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
        6.3.3 融通“大中小”,建立一体化的育人机制
    6.4 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6.4.1 评价理念:突出发展导向,重在劳动观养成
        6.4.2 评价内容:基于劳动素养,完善评价指标
        6.4.3 评价方法: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6.4.4 评价操作:记录劳动过程,建立劳动档案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方针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幸福观的研究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研究
        (三)关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幸福的研究
        (二)关于幸福观教育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综合分析法
        (三)调查研究法
        (四)访谈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述
        一、幸福的内涵
        二、幸福观的内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一、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
        二、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三、劳动创造与享受幸福的统一
        四、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的统一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幸福境界
        二、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幸福能力
        三、加强德性教育,塑造良好品格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客观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第一节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客观形势的需要
        一、科技高速发展促进大学生幸福观的多样化,需要正确认识
        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享乐主义,需要正面引导
        三、独生子女家庭环境造成个人主义,需要科学防范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它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它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的形式与问卷设计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调查的结果分析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调查
        一、在衡量幸福的标准方面重视物质力量但轻视精神价值
        二、在追求幸福的途径方面务实但意志力相对薄弱
        三、在实现幸福目标方面趋向个人且忽视集体合作
        四、在实现幸福的主观愿景方面乐观但与客观条件匹配度不高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存在问题
        一、高校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方面存在不足
        (一)幸福观教育的主题性内容缺乏、内容的系统性不足
        (二)幸福观教育的形式缺乏丰富性
        (三)幸福观教育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二、家庭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偏差
        (一)家庭对幸福观教育的忽视
        (二)家长个人传统幸福观的影响
        (三)家庭环境对幸福观教育的影响
        三、社会转型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冲击
        (一)经济发展钝化精神价值
        (二)大众传媒削弱奋斗意识
        (三)市场竞争加剧个人主义
        四、大学生个人原因导致对幸福的认知不到位
        (一)不健康的生活规律带来个体身体状况的影响
        (二)成长经历的影响
        (三)人格特征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正面引导
        一、深化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二、创新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形式和手段
        三、强化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实践性
    第二节 发挥家庭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一、发挥家长的示范榜样作用,做好幸福观的正面引导
        二、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幸福观教育的实践性
        三、注重家风建设,优化幸福观教育的家庭环境
    第三节 加强社会对大学生幸福观构建的支撑作用
        一、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避免消极思想侵蚀
        二、提供就业创业支持,减轻择业压力
    第四节 发挥大学生内在潜力,提高幸福的实现能力
        一、在阅读中提高幸福体悟能力
        二、在艰苦奋斗中提高幸福的创造能力
        三、在参加志愿服务中提高幸福的实现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卡扎科夫散文的叙事美学特征
    第一节 简约之美,道无穷之意
        一、语言的简洁凝练
        二、环境描绘的简练
        三、情节淡化
    第二节 真诚之美,彰显人性光辉
        一、真实诚恳的创作态度
        二、心灵美的欣赏与判断
        三、儿童的纯真心灵
    第三节 自然之美,美在生命
        一、自然美:卡扎科夫的心灵归宿
        二、自然美与道德的关系
        三、自然美的生态智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建构
    第一节 叙事的抒情性
        一、叙事视角的抒情性
        二、叙事情调模式
    第二节 叙事的音乐性
        一、叙事内容的音乐性
        二、叙事语言的音乐性
        三、叙事结构的音乐性
    第三节 叙事时间的内化
        一、季节时间内化的情感体验
        二、日常生活时间的内化
        三、叙事时间的模糊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卡扎科夫抒情叙事之体裁混合特点——以《北方日记》为例
    第一节 《北方日记》日记与游记体裁的混合
        一、日记体真实性与游记灵活性的结合
        二、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融合
    第二节 《北方日记》中诗与随笔体裁的混合
        一、诗歌元素的引用与随笔形式的自由
        二、诗意与内蕴思辨的融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卡扎科夫散文对俄罗斯文学抒情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节 卡扎科夫与屠格涅夫:狩猎
        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第二节 卡扎科夫与契诃夫:幸福
        一、个人幸福与社会现实
        二、幸福与道德
    第三节 卡扎科夫与布宁:怀旧
        一、怀旧涵义
        二、怀旧与审美
    第四节 卡扎科夫与普里什文:俄国北方
        一、北方的神秘之美
        二、北方的人性之美
    第五节 卡扎科夫与帕乌斯托夫斯基:旅行
        一、旅行:心灵的回归之路
        二、道路意象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四、感悟"幸福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学生幸福教育整合范式与积极建构策略[J]. 孙悦桐,崔景贵. 当代职业教育, 2021(05)
  • [2]教师职业幸福的伦理审视[J]. 黄正夫,杜华明.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07)
  • [3]风流文化对朝鲜族舞蹈作品创作的影响研究[D]. 苏彦霏. 延边大学, 2021
  • [4]纪录片《我们这五年》解说词的语用策略研究[D]. 龙菲.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5]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小学生积极情绪的影响研究[D]. 李月. 沈阳大学, 2021(09)
  • [6]“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以云南几所高校为例[D]. 李华槿.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7]近五年韩国老年题材电视剧叙事研究[D]. 刘晨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8]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D]. 钟飞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9]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研究[D]. 张英.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10]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D]. 张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理解“幸福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