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50kW燃料电池发动机通过考核(论文文献综述)
孙小辰[1](2019)在《混合动力(电力)调车机车研究》文中提出在充分研究了调车机车排放污染、噪声大、经济性差、牵引力不足、连续作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后,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设计理念结合国内的运用环境情况,深入研究机车广域服务技术,采用“产学研”联合攻关方法,考虑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中国调车机车技术和产业发展,从学术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配套等多维度进行研究。开发一种使用接触网、动力电池作为双动力源的能源混合型机车。重点攻克混合动力总体集成技术、动力混合及动力转换技术、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电热保障系统、整车能量管理技术,形成完善的总体及部件方案。从技术性能对比、直接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三个方面论证混合动力(电力)调车机车技术经济性。研究表明:混合动力(电力)调车机车的研发进一步搭建和完善了我国调车机车的技术平台,逐步达到完全的国产化率,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制造成本,并达到国际知名企业的同等技术质量标准。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在该机车的技术平台下,研制开发出不同环境并适应各种运用工况的调车机车,实现调车机车的多样化、系列化、模块化和标准化,满足路国内外不同市场的需求,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填补了中国新能源调车机车的空白。
赵宝平,江东林,陈乐[2](2018)在《浅析新能源汽车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表明一、新能源汽车概述(一)新能源汽车定义及分类我国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其中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
张新丰,罗明慧,姚川棋,戴维[3](2017)在《大功率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测试实验室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设计了用于大功率车用质子交换膜(PEM)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测试的实验室.根据对目前国内外相关测试标准的分析,得出相关测试项目,实现了实验室规划,包括燃料供给与排放系统、环境舱、振动试验台、高压电源供给及数据采集系统.对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中潜在的线损、静态及动态误差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误差的补偿方法,设计了分布式测量系统,从而将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测量误差降至最低,以实现高精度的测量.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4](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沈春晖,余昊[5](2015)在《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可持续和清洁等优点,已成为新一代电动汽车发动机的首选动力,近年来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各方面均取得了显着的进展。主要从燃料电池发动机水热管理系统、控制系统、耐久性以及冷启动四个方面介绍了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并展望了燃料电池作为动力系统商业化用于汽车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建秋,方川,徐梁飞[6](2014)在《燃料电池汽车研究现状及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车用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技术。本文综述了中国、北美、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该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多个角度的比较分析,其中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各项技术指标、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寿命、环境适应性、储氢系统、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燃料电池辅助系统、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运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等。结果表明:在国外,整车企业已经进入产业化燃料电池汽车的准备,预计燃料电池汽车将在2015年进入量产阶段;而在中国,燃料电池汽车还处于性能改进和小规模示范阶段;下一代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重点是:延长电池寿命、降低系统成本、建设加氢基础设施和推广商业示范。
耿鹏[7](2013)在《增程式燃料电池客车动力系统主控制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城市客车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汽车业界的重视。燃料电池客车效率高、噪声低、无污染,应用前景广阔。增程式燃料电池客车是指动力电池可在充电桩充电的燃料电池客车,非常适用于城市公交工况,其动力系统主控制器担负着指挥协调整车各部件工作的重任,控制器设计直接影响车辆的安全性、动力性和经济性,因此是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国家“十二五”增程式燃料电池客车项目为依托,设计了新一代整车动力系统主控制器,实现了全自动代码生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了增程式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的优化控制问题。首先,本文针对增程式燃料电池客车,分析并选择了动力系统的构型及参数。为了达到更好的控制性能,设计了以飞思卡尔公司32位微控制器MPC5644A为数字核心的新一代整车控制器(VCU),主要包括电路原理图设计及印刷电路板布线设计两部分。针对整车复杂的通讯网络问题,控制器采用基于时间触发式控制器局域网络(TTCAN),保证了总线通讯的准确性与实时性。其次,为了提高了软件的开发速度与代码质量,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MATLAB/Simulink环境,针对嵌入式目标系统的全自动代码生成平台技术。实现了上层算法搭建和底层驱动配置在MATLAB/Simulink中完成,生成代码、调用集成开发环境(IDE)、编译链接和下载运行的全部自动化。该平台技术应用于新一代整车控制器的软件开发当中,得到实验验证。最后,为了保证燃料电池系统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本文在整车动力系统控制策略上采用恒流控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电机平均功率预测、DC/DC电流闭环控制、燃料电池电压电流修正等优化算法。此外,为了达到经济性最优的目标,通过建模仿真分析,比较了蓄电池电量消耗-维持(CDCS)、混合模式(Blended)以及动态规划(DP)三种能量分配策略下的整车性能和运行成本。十个中国城市公交典型工况仿真结果表明,针对课题所研究的增程式燃料电池客车,采用动态规划求解结果的运行成本最低,其电池荷电状态(SOC)下降曲线趋近CDCS策略,氢气共消耗2.63kg,电消耗58.10kW·h,成本为136.86元,等效百公里油耗为25.28L/100km,相比采用柴油机的增程式混合动力客车节油10.42%。
张立国,宁国宝[8](2006)在《国内电动汽车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
张立国,宁国宝[9](2006)在《国内电动汽车发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石油价格继续上升和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继在“十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电动汽车在"十一五"期间将得到更大发展。总结了国内电动汽车发展现状,给出了电动汽车发展趋势;指出了电动汽车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动汽车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唐宝莲[10](2006)在《燃料电池产业化背景文献综述和实况调研》文中研究说明燃料电池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产业化,但是这个过程仍存在不少的技术障碍。本文概括总结了国内外燃料电池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了今后燃料电池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对中国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50kW燃料电池发动机通过考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50kW燃料电池发动机通过考核(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动力(电力)调车机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项目背景 |
1.1 项目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 |
1.2 运用情况调研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技术研究方向 |
2.1 核心技术对比 |
2.1.1 动力混合及动力转换技术 |
2.1.2 低排放节能环保型中、高速柴油机 |
2.1.3 LNG发动机 |
2.1.4 锂离子电池 |
2.1.5 燃料电池 |
2.1.6 电池热保障系统 |
2.1.7 永磁同步电机 |
2.2 核心技术攻关 |
2.2.1 混合动力总体集成技术 |
2.2.2 动力混合及动力转换技术 |
2.2.3 锂离子电池 |
2.2.4 燃料电池 |
2.2.5 电池热保障系统 |
2.2.6 永磁同步电机 |
2.3 研究方向 |
2.3.1 攻关组织和组成方式 |
2.3.2 项目设计研发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技术方案 |
3.1 总体技术方案 |
3.2 部件技术方案 |
3.2.1 电气系统技术方案 |
3.2.2 车体技术方案 |
3.2.3 转向架技术方案 |
3.2.4 制动及风源系统技术方案 |
3.2.5 动力蓄电池技术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技术经济性分析 |
4.1 技术性能对比 |
4.2 经济效益 |
4.2.1 节能减排,降低运用费用 |
4.2.2 直接经济效益 |
4.3 社会效益 |
4.3.1 完善我国调车机车技术平台 |
4.3.2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
4.3.3 创建一流机车基地,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浅析新能源汽车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能源汽车概述 |
(一) 新能源汽车定义及分类 |
(二) 电动汽车的定义及分类 |
1. 纯电动汽车 |
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 |
(三)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
(一) 发展电动汽车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
1. 污染小 |
2. 节约能源 |
3. 优化能源消耗结构 |
(二)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
(一) 2017年各大城市补贴情况, 设置上限 |
(二) 应对补贴退坡, 突破电池技术是关键 |
四、国内电动轿车发展现状 |
(一) 混合动力轿车 |
(二) 纯电动车型 |
(三) 燃料电池轿车 |
(3)大功率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测试实验室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车用燃料电池系统性能测试需求 |
1.1 燃料电池发动机边界定义 |
1.2 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性能 |
1.3 测试参数按项目归类 |
2 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测试实验室空间布置 |
2.2 燃料供给与尾气排放 |
2.3 辅助系统电源 |
2.4 传感器 |
3 分布式数据采集与误差补偿 |
3.1 数据测量误差来源分析 |
3.1.1 实验室布置引起的外部误差及处理 |
3.1.2 传感器固有系统误差及处理 |
3.2 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 |
3.2.1 硬件配置 |
3.2.2 软件设计 |
4 结论 |
(4)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
1.1.2存在的问题 |
1.1.3研究发展趋势 |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2热点研究方向 |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2存在的问题 |
1.2.2.3总结与展望 |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1.3.1.1车身结构 |
1.3.1.2声学包装 |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
1.3.2.1制动抖动 |
1.3.2.2制动颤振 |
1.3.2.3制动尖叫 |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
1.3.3.4降噪方法 |
1.3.3.5问题与展望 |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
1.4.1.1主动悬架技术 |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
1.4.2.1主动悬置技术 |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
2.1.1.2高效内燃机 |
2.1.1.3新型传动方式 |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3重点研究方向 |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存在的问题 |
2.2.3重点研究方向 |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
2.3.1.1动力电池 |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2.2存在的问题 |
2.3.2.3热点研究方向 |
2.3.2.4研究发展趋势 |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2重点研究方向 |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
3.1.3研究发展趋势 |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
3.2.1.3研究发展趋势 |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
3.2.2.3研究发展趋势 |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
3.2.3.1转向角传动比 |
3.2.3.2转向路感模拟 |
3.2.3.3诊断容错技术 |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
3.3.1.4电动汽车研究 |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
3.3.1.6参数测量 |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
3.3.1.8其他方面 |
3.3.2存在的问题 |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
4.1.2.4存在的问题 |
4.1.2.5展望 |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
4.2.1.1点云聚类 |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
4.2.1.3障碍物识别 |
4.2.1.4障碍物跟踪 |
4.2.1.5小结 |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
4.2.2.1交通标志识别 |
4.2.2.2车道线检测 |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
4.2.2.4行人检测 |
4.2.2.5车辆检测 |
4.2.2.6总结与展望 |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4.3.2当前研究热点 |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
4.3.3存在的问题 |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
4.4.5.1路线图法 |
4.4.5.2网格分解法 |
4.4.5.3 Dijistra算法 |
4.4.5.4 A*算法 |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
4.5.1.5面临的挑战 |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
4.5.2.3纵向速度控制 |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
4.5.2.5节油驾驶控制 |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4.7.3.2存在的问题 |
4.7.3.3热点研究方向 |
4.7.3.4研究发展趋势 |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2存在的问题 |
5.1.1.3重点研究方向 |
5.1.1.4展望 |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2.2存在的问题 |
5.1.2.3重点研究方向 |
5.1.2.4展望 |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3.2存在的问题 |
5.1.3.3重点研究方向 |
5.1.3.4展望 |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重点研究方向 |
5.2.3展望 |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
5.3.1概述 |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
5.3.2.1被动安全技术 |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
5.3.3研究热点 |
5.3.3.1事故研究趋势 |
5.3.3.2技术发展趋势 |
5.3.4存在的问题 |
5.3.5小结 |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
5.4.2存在的问题 |
5.4.3重点研究方向 |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5.5.2热点研究方向 |
5.5.3存在的问题 |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
6结语 |
(5)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燃料电池发动机水热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2燃料电池发动机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3燃料电池发动机的耐久性研究现状 |
4燃料电池发动机冷启动研究现状 |
5前景展望 |
(6)燃料电池汽车研究现状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
1.1 北美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技术发展概况 |
1.2 欧洲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技术发展概况 |
1.3 日韩的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技术发展概况 |
1.4 中国大陆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发展概况 |
1.4.1 燃料电池轿车 |
1.4.2 燃料电池城市客车 |
1.4.3 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应用与示范运行 |
1.4.4 加氢站 |
2 关键技术比较分析 |
2.1 燃料电池轿车 |
2.2 燃料电池城市客车 |
2.3 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寿命与环境适应性 |
2.4 储氢系统 |
2.5 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
2.6 燃料电池附件系统 |
2.7 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运行与加氢基础设施建设 |
3 下一代技术的研发重点和研究进展 |
3.1 延长燃料电池寿命 |
3.2 降低燃料电池系统成本 |
3.3 大规模建设加氢基础设施,推广商业示范 |
4 结论 |
(7)增程式燃料电池客车动力系统主控制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2 课题提出 |
1.3 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 |
1.3.1 整车控制系统 |
1.3.2 代码生成技术 |
1.3.3 能量管理算法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2 论文结构 |
第2章 增程式燃料电池客车控制系统设计 |
2.1 动力系统构型及参数选择 |
2.2 整车控制器原理图设计 |
2.2.1 MPC5644A 最小系统设计 |
2.2.2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2.2.3 输入模块电路设计 |
2.2.4 输出模块电路设计 |
2.2.5 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
2.3 整车控制器 PCB 布线设计 |
2.4 整车 TTCAN 通讯网络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模型的全自动代码生成技术开发 |
3.1 MATLAB 自动代码生成体系 |
3.1.1 汽车嵌入式系统 |
3.1.2 实时工作间 |
3.1.3 目标语言编译器 |
3.1.4 系统 S 函数 |
3.2 嵌入式目标系统代码全自动生成的实现 |
3.2.1 配置系统文件夹 |
3.2.2 编写系统控制文件 |
3.2.3 构建自动调用的集成开发环境 |
3.2.4 编写目标硬件的底层驱动文件 |
3.2.5 多速率任务调度系统设计 |
3.3 全自动代码生成平台技术的应用与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增程式燃料电池客车整车控制算法研究 |
4.1 整车仿真模型建立 |
4.2 整车控制策略研究 |
4.2.1 动力系统启停策略 |
4.2.2 驱动电机动态协调控制 |
4.2.3 动力电池最优功率求解 |
4.2.4 面向耐久性的燃料电池发动机优化控制 |
4.2.5 动力系统故障诊断与参数修正 |
4.3 整车能量分配算法研究 |
4.3.1 基于规则的 CDCS 与 Blended 策略 |
4.3.2 基于全局优化的动态规划求解 |
4.3.3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混合动力系统台架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进展与结论 |
5.2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我国50kW燃料电池发动机通过考核(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动力(电力)调车机车研究[D]. 孙小辰.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2]浅析新能源汽车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 赵宝平,江东林,陈乐. 汽车维修, 2018(10)
- [3]大功率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测试实验室设计[J]. 张新丰,罗明慧,姚川棋,戴维.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S1)
- [4]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5]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沈春晖,余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5(02)
- [6]燃料电池汽车研究现状及发展[J]. 李建秋,方川,徐梁飞.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14(01)
- [7]增程式燃料电池客车动力系统主控制器研究[D]. 耿鹏. 清华大学, 2013(07)
- [8]国内电动汽车发展综述[J]. 张立国,宁国宝. 汽车工业研究, 2006(12)
- [9]国内电动汽车发展综述[J]. 张立国,宁国宝.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06(11)
- [10]燃料电池产业化背景文献综述和实况调研[A]. 唐宝莲.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泛长三角能源科技论坛论文集,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