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交换机性能概述(一)

以太网交换机性能概述(一)

一、以太网交换器性能综述(一)(论文文献综述)

毛忠发[1](2018)在《铜锡合金的选择性激光熔化成形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锡合金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合金,拥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优异的耐磨和抗腐蚀性能、优良的导电导热性能,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电子、机械、航空航天、国防、航海等工业领域。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传统铜锡合金产品性能已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和国家重大工程要求。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作为增材制造技术的一种,因其市场响应速度快、设计自由度开放、材料利用率高、成形效率高、能成形高度复杂形状且综合性能优异的零件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为开发出高端铜锡合金产品提供了可能。因此,本论文开展了铜锡合金SLM成形工艺及性能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结合拉丁方及响应曲面设计试验方法对SLM成形铜锡合金致密度及表面粗糙度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与分析,同时对SLM成形铜锡合金材料的物相成分、微观组织演变、力学性能、摩擦性能以及热处理工艺展开了详细分析与讨论,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对比研究了不同锡含量铜锡合金Cu-4Sn和Cu-15Sn的SLM成形性能。发现锡含量对铜锡合金SLM成形致密度影响较大。锡含量越高,铜锡合金材料的激光吸收率越高、热导率越低。在同样的工艺优化条件下,Cu-4Sn工艺参数激光功率为190 W,扫描速度为150 mm/s,扫描间距为100μm时得到最优致密度93.68%;Cu-15Sn工艺参数激光功率为187 W,扫描速度为185 mm/s,扫描间距为170μm时得到最优致密度达99.8%。同时发现,对于具有高导热率的铜锡合金,激光功率对其致密度影响高度显着。(2)针对Cu-15Sn在SLM成形过程中表面质量普遍较差且表面质量不一致等问题,本文系统研究了工艺参数对样件顶面、上表面及下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对于顶面,为获得较优的SLM成形表面质量,提出优先调整激光功率可以获得一个较大的扫描速度和扫描间距工艺窗口,然后选择合适的扫描间距以保证相邻单道间的粉末充分熔化,最后根据成形效率及性能需求优化扫描速度;对于上下表面,成形角度形成的阶梯效应对表面质量影响最为显着。研究发现,通过提高激光功率以提高熔池流动性可以有效缓解阶梯效应对上表面成形质量带来的影响;通过提高扫描速度可以改善下表面粘粉和球化现象对成形质量带来的影响。(3)基于X射线及电子衍射技术,本文对SLM成形的Cu-15Sn物相成分及其结构特征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同时对微观组织及其在SLM成形过程中的演变规律、晶体缺陷进行分析与讨论。发现SLM能显着细化Cu-15Sn微观组织,并能降低其宏观偏析程度;在垂直生长方向上Cu-15Sn形成了特有的外延生长柱状晶,而在顶面则形成了树枝晶和胞状晶;由于快速凝固对包晶转变的抑制作用,形成了以δ硬脆相包裹α相的壳体结构;同时在Cu-15Sn中发现了大量的位错塞积、孪晶等晶体缺陷,证明了在SLM成形Cu-15Sn过程中较大热应力的产生。(4)研究了SLM成形Cu-15Sn材料的宏观和微观织构,并对其拉伸性能、硬度以及摩擦性能进行了测量与分析。试验发现SLM成形的Cu-15Sn的抗拉强度约为661 MPa,屈服强度约为436 MPa,相比传统拉拔样件QSn15-1-1的强度提升了约50%,而延伸率水平则相当;维氏硬度达212 HV,相比传统样件的硬度(约150 HV)也有了较大提升;同时发现SLM成形的Cu-15Sn摩擦性能良好,其摩擦系数随着滑动速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5)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SLM成形Cu-15Sn样件的相成分、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以及摩擦性能的影响。发现退火热处理后的SLM成形Cu-15Sn样件的组织更均匀化,但晶粒明显粗化;其强化机制从细晶强化转变为固溶强化,抗拉强度降低为约545 MPa、屈服强度降低为约328 MPa,仍然优于传统拉拔样件机械性能(抗拉强度约为444 MPa,屈服强度为256 MPa);塑性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延伸率从约7%提升到20%以上;硬度有所下降,仅为160-173 HV,摩擦性能受到一定影响。综上所述,退火热处理能提高SLM成形Cu-15Sn铜锡合金的综合性能。

王伟[2](2016)在《紧凑型D-D中子发生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紧凑型D-D中子发生器不使用放射性氚,与D-T中子发生器相比有更好的辐射安全性能,可替代同位素中子源广泛应用于中子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的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是紧凑型D-D中子发生器研发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D-D中子发生器的总体结构、各控制元件的接口及参数的总结,提出了计算机远程控制及参量采集实时显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计算机远程控制硬件框架设计,即采用工控机加智能化仪器构成分布式控制系统,以串口设备联网服务器作为控制系统硬件,实现了控制元件RS232/422/485等多串口协议向TCP通信协议的转换,实现了多设备、多通信协议控制系统的集成;利用ADAM-4000系列远程I/O模块中的ADAM-4068将数字量信号转化成模拟量控制继电器,实现各元件的供电控制;利用ADAM-4053模块采集的继电器电参数转换的数字量,实现对设备供电状态参量的监测。根据各设备接口通信协议,基于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完成了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即在主程序框架下,设计编写了离子源电源子模块、高压电源子模块、气体质量流量计子模块、真空计子模块、分子泵子模块以及ADAM子模块等,实现了对于各个设备参数的调节与监测显示;在MySQL数据库管理软件中建立了中子发生器运行数据库Ngenerator,利用Lab VIEW数据库访问工具,开发了数据库访问程序模块,实现了中子发生器各设备重要运行参数的保存和历史数据查询;完成了控制系统计算机操作界面的优化设计,使其界面显示清晰,操作简单易行。在D-D中子发生器整体装配完成的条件下,开展了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对真空系统、离子源进气、离子源电源、高压电源等的控制和参数采集显示测试,结果显示,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对各元件的控制有效,参数采集显示正确。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中子发生器整体质子束出束的调试和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的进一步测试,结果显示,中子发生器和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能长时间稳定工作,满足总体设计要求。在质子束出束条件下,靶上束流大于1m A,靶点处束斑直径小于20mm,满足总体指标要求。

韩龙[3](2013)在《全电力驱动挖泥船电气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力变频驱动技术在船舶上得到了大量应用,但应用在挖泥船上,国内仍然属于首次。此外由于长江航道的淤塞情况严重影响长江航行安全和“黄金水道”经济社会效益的发挥,急需适合长江航道的吸盘挖泥船进行清淤疏浚工作。把全电力驱动系统首次开创性的应用在挖泥船上并成功设计建造,是电力驱动技术在新船型上应用的一次探索,也是我国船舶工业的又一次突破,对我国实现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吸盘挖泥船采用全电力驱动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的论证、计算和研究,实现了该船电气系统的总体设计。论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可以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1)围绕全电力驱动和一拖二驱动配置方案,对挖泥船采用的驱动方式进行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给出全船的电力系统单线设计图。(2)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动力装置、配电装置、驱动装置、推进装置和控制装置进行分析,确定相关设备的技术参数。(3)分析研究谐波对电力推进船舶电能质量的影响并提出谐波抑制的方法,通过ETAP软件验证挖泥船采用多相整流技术抑制谐波后的效果。(4)通过对挖泥船电网的短路电流计算,分析其保护的协调性,给出挖泥船电力系统的保护配置方案。(5)研究该船疏浚集成控制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并对其他电气系统的设计进行简要分析。通过该船交付运营后的优异表现证明,把全电力驱动系统应用在挖泥船上是可行的,该船的设计工作是成功的。

张公忠[4](2000)在《以太网交换器性能综述(二)》文中研究说明 背压法通常根据已用缓冲区的容量比例来实现。当已用缓冲区容量到达一个预先设定的比例时,交换器将根据这个阈值生成堵塞信号。当空闲缓冲区容量超过另一个较低的比例时,交换器将取消堵塞信号。·软件驱动程序 软件驱动程序让交换器可以直接与一台相连设备通信。交换器因此可以控制该工作站的传输。

张公忠[5](2000)在《以太网交换器性能综述(一)》文中认为 近几年来,生产以太网交换器产品的厂商不断拥现,而每个厂商的产品系列又不断丰富,且不断有新的特性加到以太网交换器中。本文将讨论19个不同的交换器特性。 1 端口—地址表大小 一台交换器,把数据包按目的地址正确转发的能力取决于对端口—地址表的使用。类似地,交换器支持一定数目工作站的能力,也取决于端口—地址表中表项的数目。所以,端口—地址表大小可以被看作是影响交换器支持网络设备的能力的一个约束条件。

二、以太网交换器性能综述(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太网交换器性能综述(一)(论文提纲范文)

(1)铜锡合金的选择性激光熔化成形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锡青铜概述
        1.1.2 锡青铜中的缺陷
        1.1.3 研究意义
    1.2 传统锡青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择性激光熔化成形过程、原理及优势
    1.4 选择性激光熔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选择性激光熔化设备研究现状
        1.4.2 选择性激光熔化材料及其工艺与应用研究
    1.5 选择性激光熔化铜合金研究进展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及表征方法
    2.1 SLM设备
        2.1.1 激光振镜系统
        2.1.2 机械运动控制系统
        2.1.3 气体循环过滤系统
        2.1.4 计算机控制系统
    2.2 试验材料
        2.2.1 粉末成分检测及形貌分析
        2.2.2 粉末粒径分布
        2.2.3 粉末松装密度及其流动性
    2.3 试验设计方法
        2.3.1 拉丁方试验设计
        2.3.2 响应曲面设计
    2.4 试验表征方法
        2.4.1 致密度检测
        2.4.2 表面粗糙度检测
        2.4.3 力学性能检测
        2.4.4 摩擦性能检测
        2.4.5 相成分的检测
        2.4.6 金相组织观察
        2.4.7 织构检测
    2.5 本章小结
3 SLM成形铜锡合金的致密度优化研究
    3.1 前言
    3.2 SLM成形工艺参数分析
    3.3 单道成形分析
        3.3.1 基板材料对单道成形质量的影响
        3.3.2 工艺参数对单道成形质量的影响
    3.4 SLM成形Cu-4Sn合金的致密度优化
    3.5 SLM成形Cu-15Sn合金的致密度优化
    3.6 本章小结
4 SLM成形Cu-15Sn合金的表面质量优化研究
    4.1 前言
    4.2 影响因子分析
    4.3 顶面成形质量优化研究
    4.4 上下表面成形质量优化研究
    4.5 SLM成形表面缺陷分析
        4.5.1 球化现象分析
        4.5.2 边缘效应分析
        4.5.3 阶梯效应分析
        4.5.4 粘粉现象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SLM成形Cu-15Sn合金的相成分及微观组织分析
    5.1 前言
    5.2 凝固路径
    5.3 物相分析
        5.3.1 XRD物相表征分析
        5.3.2 TEM物相表征分析
    5.4 显微组织及其演变规律
        5.4.1 预合金Cu-15Sn粉末的显微组织
        5.4.2 SLM成形Cu-15Sn合金的显微组织
        5.4.3 组织演变规律
    5.5 SLM成形Cu-15Sn合金中的晶体缺陷分析
        5.5.1 SLM成形Cu-15Sn合金中的位错
        5.5.2 SLM成形Cu-15Sn合金中的孪晶
        5.5.3 SLM成形Cu-15Sn合金中的氧化颗粒
    5.6 本章小结
6 SLM成形Cu-15Sn合金的性能分析
    6.1 前言
    6.2 织构分析
        6.2.1 宏观织构
        6.2.2 微观织构
    6.3 SLM成形Cu-15Sn合金的宏观力学性能分析
        6.3.1 拉伸性能检测与分析
        6.3.2 断面形貌机理分析
        6.3.3 硬度的检测与分析
        6.3.4 摩擦性能检测与分析
    6.4 SLM成形Cu-15Sn合金的微观力学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SLM成形Cu-15Sn合金热处理工艺研究
    7.1 前言
    7.2 热处理对相成分的影响
    7.3 热处理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7.4 热处理对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
        7.4.1 热处理后拉伸性能检测与分析
        7.4.2 热处理后拉伸断面形貌机理分析
    7.5 热处理对硬度的影响
    7.6 热处理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7.7 本章小结
8 总结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2)紧凑型D-D中子发生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中子应用技术综述
    1.2 中子源类型及其性能综述
        1.2.1 同位素中子源及其特性
        1.2.2 裂变反应堆中子源及其特性
        1.2.3 加速器中子源及其特性
    1.3 凑型D-D/D-T中子发生器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1.3.1 凑型D-D/D-T中子发生器研究现状
        1.3.2 紧凑型D-D/D-T中子发生器的应用前景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紧凑型D-D中子发生器简介
    2.1 凑型D-D中子发生器指标
    2.2 凑型D-D中子发生器总体结构
        2.2.1 凑型D-D中子发生器主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3 元件及控制参量
        2.3.1 离子源电源
        2.3.2 高压电源
        2.3.3 真空系统
        2.3.4 气体质量流量计
        2.3.5 冷却循环机
        2.3.6 中子测量系统
    2.4 总结
第三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3.1.1 串口设备联网服务器简介及其设置
        3.1.2 ADAM远程I/O模块简介及其设置
    3.2 供电控制系统线路设计
    3.3 总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虚拟仪器及其软件开发平台LaBVIEW简介
        4.1.1 LabVIEW编程中的基本概念
        4.1.2 TCP网络通信常用函数节点介绍
    4.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1 控制系统软件整体结构
        4.2.2 离子源电源控制子模块设计
        4.2.3 高压电源控制子模块设计
        4.2.4 气体质量流量计控制子模块设计
        4.2.5 真空计控制子模块设计
        4.2.6 分子泵子控制子模块设计
        4.2.7 ADAM I/O控制子模块设计
    4.3 系统运行数据库的建立
    4.4 控制系统操作界面优化设计
    4.5 总结
第五章 中子发生器质子束调试及控制系统测试
    5.1 真空系统的控制与测试
    5.2 离子源电源的控制与测试
    5.3 高压电源的控制与测试
    5.4 质子束出束调试实验
    5.5 数据库测试
    5.6 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全电力驱动挖泥船电气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挖泥船的分类
    1.3 目标船总体概况
        1.3.1 主要参数
        1.3.2 环境条件
        1.3.3 船级与规范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采用全电力驱动系统设计的论证研究
    2.1 引言
    2.2 定距桨推进器与调距桨推进器的比较
    2.3 动力配置方案参数分析及主要性能比较
        2.3.1 全电力驱动配置方案电站的选择
        2.3.2 一拖二驱动配置方案电站的选择
        2.3.3 动力配置方案的性能比较
    2.4 全电力驱动配置方案中电机驱动方式选择
    2.5 全电力驱动配置方案的配电系统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挖泥船电力推进技术的研究与设计
    3.1 引言
    3.2 电力推进系统的优点
    3.3 挖泥船电力推进系统的结构设计
        3.3.1 动力装置
        3.3.2 配电装置
        3.3.3 驱动装置
        3.3.4 推进装置
        3.3.5 控制装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挖泥船电力系统谐波计算与抑制
    4.1 引言
    4.2 谐波的基本概念
    4.3 谐波的危害
        4.3.1 对船舶电网的影响
        4.3.2 对船舶主要负载的影响
    4.4 谐波限制标准
    4.5 谐波抑制办法
    4.6 本船谐波计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力系统的保护设计与研究
    5.1 引言
    5.2 短路电流计算
        5.2.1 短路电流计算目的
        5.2.2 短路电流计算方法
        5.2.3 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5.3 选择性保护协调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挖泥船疏浚集成控制系统设计
    6.1 引言
    6.2 挖泥船疏浚集成控制系统组成
    6.3 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和分布
        6.3.1 工业现场总线网络
        6.3.2 工业监控局域网
        6.3.3 管理网
    6.4 挖泥船计算机网络系统硬件及软件
        6.4.1 主要硬件配置
        6.4.2 主要软件系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船其它电气系统设计与说明
    7.1 引言
    7.2 挖泥船照明系统设计
        7.2.1 主照明系统
        7.2.2 应急照明系统
        7.2.3 航行灯系统
        7.2.4 信号灯系统
        7.2.5 探照灯系统
    7.3 船内通信系统设计
        7.3.1 广播系统
        7.3.2 自动电话系统
        7.3.3 声力电话系统
        7.3.4 轮机员呼叫对讲系统
        7.3.5 声光组合报警系统
        7.3.6 通用报警系统
        7.3.7 火灾自动探测报警系统
        7.3.8 刮水器和雨雪清除器系统
        7.3.9 CO_2 施放预报警系统
    7.4 无线电通信系统设计
    7.5 导航系统设计
    7.6 挖泥系统仪器及仪表
    7.7 电缆系统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四、以太网交换器性能综述(一)(论文参考文献)

  • [1]铜锡合金的选择性激光熔化成形工艺及性能研究[D]. 毛忠发. 重庆大学, 2018(04)
  • [2]紧凑型D-D中子发生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伟. 兰州大学, 2016(08)
  • [3]全电力驱动挖泥船电气系统设计研究[D]. 韩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 [4]以太网交换器性能综述(二)[J]. 张公忠. 信息系统工程, 2000(02)
  • [5]以太网交换器性能综述(一)[J]. 张公忠. 信息系统工程, 2000(01)

标签:;  

以太网交换机性能概述(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