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静脉插管在外周血干细胞分离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孟景红[1](2020)在《氢气通过调控CD47/CDC42通路抑制肺癌进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氢气干预肺癌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目的:探究氢气干预对肺癌细胞A549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究氢气抑制肺癌进展的相关机制。方法:将A549细胞分为2组,对照组和60%氢气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实验。氢气处理72 h后收集蛋白,对两组A549细胞中提取的蛋白进行非标记定量蛋白组测序确定2组差异表达蛋白,随后对照这些差异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KEGG pathway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分析。此外,选取肺癌A549和H1975细胞,均分为对照组和60%氢气处理组,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检测2组细胞中CD47 m 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1.较对照组相比,氢气处理可造成58个蛋白表达差异,其中包含35个上调蛋白,23个下调蛋白;2.58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功能主要富集在“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 biogenesis(核糖核蛋白复杂生物起源)”、“regulation of muscle system process(肌肉调节)”和“regulation of hypoxia-induced intrinsic apoptotic signaling pathway(调控缺氧诱导的凋亡通路)”、“ion channel binding(离子通道绑定)”、“U6 sn RNA binding”和“calcium channel inhibitor activity(钙通道抑制剂活性)”、“MICOS complex”和“myofibril(肌原纤维)”条目;3.氢气处理能显着下调CD47蛋白和m RNA的表达,这可能是氢气抑制肺癌进展的可能途径。小结:氢气处理可诱导肺癌细胞中58个蛋白差异表达,其中包含CD47,且经western blotting和q RT-PCR验证。此结果表明CD47可能是氢气抑制肺癌进展的一种途径。第二部分氢气通过调控CD47/CDC42通路抑制肺癌细胞生长、转移、侵袭及免疫逃避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究CD47/CDC42是否参与了氢气诱导的肺癌进展抑制。方法:肺癌A549和H1975两株细胞被用作此部分实验;采用细胞瞬时转染的手段上调或下调细胞中CD47的表达水平;氢气/CD47对肺癌细胞增殖、转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分别通过CCK-8、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western blotting实验用来检测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pase3、cleaved caspase3、PARP、cleaved PARP及CD47和CDC4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体外巨噬细胞吞噬实验用来评估氢气对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结果:1.氢气干预可明显抑制肺癌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并诱导细胞凋亡;2.CD47敲除可协同氢气处理共同抑制肺癌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并诱导细胞凋亡;3.CD47过表达可显着削弱氢气的抗肿瘤作用;4.氢气干预可增强巨噬细胞对肺癌细胞的吞噬作用。小结:氢气干预可通过下调CD47的表达抑制肺癌细胞增殖、转移、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同时可增强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第三部分氢气抑制肺癌生长及CD47、CDC42表达的动物实验目的:体内实验探究氢气处理对肺癌肿瘤病理学变化的影响及CD47和CDC42表达的影响。方法:荷瘤小鼠分为对照组10只、氢气组10只和顺铂组10只,收集各组小鼠肿瘤组织,分别通过伊红-苏木精染色(Hematoxylin&eosin,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IHC)评估各组小鼠肿瘤组织的病理学状态及CD47和CDC4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氢气干预同顺铂治疗效果一致,均可明显缓解肿瘤组织细胞异质。2.氢气干预可明显降低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CD47和CDC42的表达水平。小结:本部分体内实验进一步表明氢气干预可通过降低CD47/CDC42的表达抑制肺癌进展。氢气或许有望成为CD47蛋白高表达的肺癌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结论:1.氢气处理能显着下调CD47的蛋白和m RNA的表达;2.氢气干预可明显抑制肺癌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并诱导细胞凋亡,增强巨噬细胞对肺癌细胞的吞噬作用;3.CD47敲除可协同氢气处理共同抑制肺癌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并诱导细胞凋亡;4.CD47过表达可显着削弱氢气的抗肿瘤作用;5.氢气干预同顺铂治疗效果一致,均可明显缓解肿瘤组织细胞异质。
吕春雨[2](2013)在《大黄附子汤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道免疫屏障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大黄附子汤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小肠粘膜CD3+、γδT细胞、防御素-5(RD-5)及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 (SIgA)的影响,探讨大黄附子汤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道粘膜免疫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理。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大黄附子汤组,每组24只,各组再按失血性休克模型制备成功后0、6、12h分为三个亚组,每组8只大鼠。对照组依次行腹腔麻醉,右颈总动脉、右股静脉、左股动脉插管及全身肝素化,空肠造瘘后关腹,于关腹后即刻、3、6h分别予以生理盐水2m1保留灌肠。模型组和大黄附子汤组分别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Wiggers改良法制备HS大鼠模型。模型组和大黄附子汤组分别在复苏后即刻、3、6h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大黄附子汤2m1保留灌肠。三组分别于0、6、12h处死动物前采用激光散斑技术监测回肠末端血流量,并经右股静脉取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肠脂肪酸蛋白(IFABP)、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水平,采用动态比浊法检测血清中内毒素(LPS)的水平。各组按时间点处死大鼠,分别取距回盲部交界处近侧10cm的末端回肠各10cm,分离提取小肠粘膜CD3+、γδT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肠粘膜CD3+、γδT细胞百分比;另取大鼠末端回肠重约100mg,用于分离提取大鼠防御素-5(RD-5) mRNA,进行RT-PCR;最后另取大鼠回肠组织,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小肠粘膜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1)大黄附子汤对大鼠末端回肠血流量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失血性休克1h时大鼠末端回肠血流量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附子汤组的血流量在6、12h时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大鼠末端回肠CD3+细胞含量百分比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休克1h时,大鼠末端回肠CD3+细胞含量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附子汤组大鼠末端回肠CD3+细胞含量百分比在6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h时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大鼠末端回肠γδT细胞含量百分比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休克1h时,大鼠末端回肠γ6T细胞含量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附子汤组大鼠末端回肠γδT细胞含量百分比在6h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h时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大鼠末端回肠RD-5的表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失血性休克1h时RD-5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附子汤组的RD-5表达在6、12h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血清中SIgA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休克1h时,大鼠血清中SIgA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附子汤组大鼠血清中SIgA含量在6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h时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6)血清中IFABP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休克1h时,大鼠血清中IFABP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附子汤组大鼠血清中IFABP含量在6h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h时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血清中LPS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休克1h时,大鼠血清中LPS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附子汤组大鼠血清中LPS含量在6h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h时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大鼠末端回肠血流量明显地下降,肠粘膜CD3+、γδT的细胞含量百分比显着地降低,末端回肠RD-5mRNA的表达反应性增加,同时血清中SIgA的浓度下降,提示失血性休克时肠道粘膜免疫屏障被破坏,机体防御一定程度反应性增强。(2)大黄附子汤能显着提高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大鼠末端回肠的血流量,增强机体抗缺氧能力,减少耗氧量,提高机体对缺血的耐受力,从而减轻肠道缺血缺氧状态;同时通过提高CD3+和γδT细胞含量百分比,并促进肠道SIgA分泌,增强RD-5的表达,降低血清中IFABP、LPS水平,提高肠道免疫功能,有效地延缓失血性休克的病理进展。
金慧玉[3](2011)在《低体重患儿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的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低体质量患儿的个体特殊性,其外周血干细胞采集(peripheral blood cell,PBSCs)与一般人群有不同之处。我科2006年3月~2009年4月,共有11例体重小于20kg的患儿因施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而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现
吕翠侠,陈美珠,黄爱勤[4](2011)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采集术的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术的护理,提供足够细胞数量的外周造血干细胞数,确保受者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方法分析2006~2010年供者资料,其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案为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或加用粒单核系集落刺激因皮下注射,1次/d,连续4 d或5 d,白细胞水平升至30×109/L,应用COBE Spectra全血细胞单采机采集和分离供者的外周血干细胞,输给白血病受者,整过程实行全方位的护理。结果 107例供者共采集了128次外周造血干细胞,在总循环9000~12 000 ml情况下,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中的WBC 80%以上,CD34浓度是采集前CD34浓度的5倍以上,安全输给107例受者,移植成功率99%。结论提供给供者从入院至采集结束的心理、饮食、基础护理及专业等全方位护理是采集成功的前提,是外周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成功的关键。
汤海亮[5](2011)在《神经干细胞脑内示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超顺磁氧化铁粒子(SPIO)标记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s),将其移植到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脑内后,用MRI观察到其在宿主脑内的迁徙和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锰增强磁共振(ME-MRI)技术检测移植NSCs在脑损伤区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以实现活体水平示踪移植NSCs在动物脑内的迁徙以及功能重建的研究。同时,利用磁共振波谱(H-MRS)技术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进行检测,从而在活体水平实现无创性示踪内源性NSCs。方法:1.分离、培养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s),对其Nestin表达进行鉴定,并将其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用SPIO磁化标记NSCs,通过普鲁士蓝染色明确转染成功率,并测定SPIO标记NSCs的活性。2.根据Feeney氏法建立TBI大鼠模型,约1周后行SPIO标记的NSCs立体定向脑内移植,术后第1,7,14,21,30天以及3月分别行T2加权梯度回波(GRE)序列MRI扫描,以示踪移植NSCs在宿主脑内的迁徙和分布等。3.正常大鼠行ME-MRI扫描,经静脉输注MnCl2.4H2O,用甘露醇开放一侧大脑半球血脑屏障(BBB),电刺激其对侧前肢后,即行T1加权三维快速扰相位梯度回波(3D-FSPGR)序列扫描;而另一组正常大鼠在ME-MRI中行钙通道阻滞剂实验,即在电刺激阶段经静脉注射地尔硫卓。4.接受SPIO标记NSCs移植的TBI大鼠在移植后2-4周左右,MRI可示踪到移植NSCs迁徙到脑损伤区,大鼠脑切片普鲁士蓝染色证实SPIO标记NSCs的存在,此时行ME-MRI扫描,实验步骤同正常大鼠。未接受NSCs治疗的TBI大鼠亦行SPIO-MRI和ME-MRI扫描作为对照组,并比较两组大鼠的神经系统行为学表现的差别。5. H-NMR测定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波峰差别,确定神经干细胞的特定波峰及其与神经发生区相关性,然后利用MRS检测成年大鼠以及成人脑内皮层和海马区神经干细胞的含量。结果:1.细胞荧光免疫染色示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呈Nestin阳性并能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SPIO转染后行普鲁士蓝染色可见细胞胞质内的阳性蓝色颗粒,MTT法证实标记细胞的存活率无降低。2.根据Feeney氏法建立的TBI大鼠模型术后表现为对侧肢体的活动障碍,1周后行NSCs移植治疗,术后用MRI观察其在脑内能向损伤病灶迁徙,表现为NSCs注射部位、脑损伤区周围以及两者之间的路线的低信号,并且脑损伤区及其周围脑切片普鲁士蓝染色可发现阳性蓝色颗粒细胞,证实SPIO标记的NSCs能迁徙到损伤区并向病灶内弥散。3.正常大鼠ME-MRI扫描显示相应的体感运动皮层区和触须皮层区存在高信号,表明局部有神经元电活动引起的锰离子聚集。而在电刺激过程中引入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卓后,相应体感运动皮层区的高信号消失,而侧脑室等区域仍表现为高信号,说明锰离子是伴随着钙通道的开放而进入兴奋性神经细胞的,锰增强依赖性信号增加能够被钙通道阻断剂拮抗。4.TBI大鼠接受经SPIO标记的NSCs移植治疗后2-4周左右,用MRI可观察到移植NSCs能从注射点迁徙到损伤病灶区,普鲁士蓝切片染色证实为SPIO标记的NSCs。此时行ME-MRI扫描可发现大鼠肢体功能损伤区局部有高信号,而未行NSCs移植的TBI大鼠在ME-MRI上并未发现这些高信号区,在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卓后,这些高信号又消失。这些数据表明移植的NSCs不仅能迁徙到脑损伤区,而且能在病灶部位分化、形成有功能的突触联系并参与局部大脑功能活动。与此相一致的是,经NSCs治疗的TBI大鼠的神经系统行为学评分较未行NSCs移植的TBI大鼠有明显的改善。5. H-NMR体外测定神经干细胞存在1.28ppm特定波峰,并与神经发生相关;然后利用MRS分析成年大鼠以及成人脑内皮层和海马区神经干细胞的含量,经SVD转换检测到成年大鼠和成人脑内海马区存在少许神经干细胞,而皮层区检测不到神经干细胞,这与成体脑内海马区存在神经发生相一致。结论:本实验首先利用MRI活体示踪SPIO标记的NSCs在脑内迁徙,然后利用ME-MRI成功观察了移植NSCs在TBI大鼠脑中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利用MRS技术对成年大鼠和成人海马区内源性NSCs进行检测,从而在活体水平实现无创性示踪内源性NSCs。本实验系统的对移植神经干细胞和成体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进行了研究,为将来NSCs的临床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孙玉涛[6](2011)在《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细胞改变与IL-2、TNF-α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动态性地检测血常规、总蛋白、IL-2、TNF-ɑ含量变化,以探讨迁延性休克过程中血细胞的改变及其发生机制,以期对临床早期判定创伤免疫调节提出简捷性参考指标。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NC,n=8):除穿刺颈动脉、颈静脉以采集血压等生命体征和血检测指标外,不作骨折、放血、股动静脉分离术。创伤-失血性休克组(THS,n=40):制作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血压维持在35±5mmHg左右,并按照1h、2h、4h、8h、16h的不同观测时间窗分为THS-1、2、3、4、5、6五个亚组,每组各8只大鼠。每个THS亚组大鼠从下腔静脉取血进行血常规、总蛋白量、LI-2、TNF-ɑ测定。所有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包,测量指标创伤-失血性休克各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t检验,P <0.05表示相差显着,P <0.01表示相差非常显着,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生命体征变化THS组MAP、HR、T基础均值分别为:125.03±0.52 mmHg、481次/min、38.7℃。各时间窗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HR随平均动脉压下降而增快,当MAP维持在30±5mmHg时,与NC相比THS组大鼠脉搏显着增快并存在显着差异(P<0.05),肛温随休克时间延长而下降并存在非常显着差异(P<0.01)。2.外周血常规检测THS组与NC组比较,以红细胞和血小板为代表的其他检验指标有下降的趋势但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05).淋巴细胞于2h时升高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直到死亡(P<0.01);单核细胞则从重度休克开始即呈现下降趋势,直到死亡(P<0.01)。3.IL-2、TNF-ɑ、TPB含量变化休克组的IL-2于1h即急剧下降,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1)。血清中的TNF-α含量变化休克组是先有些许升高,而后些许降低,4h后再行升高(P >0.05)。血总蛋白量(TBP)从重度休克后的1h开始就呈非常显着性下降,直到死亡也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上,各时间窗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 >0.05)。4.IL-2、TNF-ɑ、TPB含量与血常规比较THS组血常规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与则IL-2的改变趋势呈正相关,而与TNF-α,TPB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1.临床上,严重创伤发生后机体的急性应激反应本应致使白血球急剧升高,但在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生后由于全血量的急速减少,血总蛋白量和全血细胞也在急速减少,单靠血常规检测是无法判断应激反应的程度的。2.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生后周围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与IL-2含量的减少呈正相关,说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促炎性因子的变化不是导致恶化的主要因素,免疫调节能力的急剧下降才是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保护和提高机体免疫调节能力当是首当其冲的。3.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生后,临床用于判断免疫调节功能的IL-2、T细胞亚群(CD3+、CD4+、CD8+)需通过放射免疫法检测,检测费时而繁杂,不可能成为在短时间之内对临床提出指导性指标。而本实验研究结果则提示,通过检测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生后血常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的变化,则有可能成为快速判定免疫调节功能的可靠指标。
张璋[7](2010)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对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不同阶段实施的相应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0月至2008年12月进行APBSCT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60例,根据其移植的各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施行全环境保护、合理饮食、全身皮肤黏膜清洁消毒、心理支持等护理活动,有效地减少了移植过程中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在进行APBSCT治疗的患者中,护理质量的优劣是直接影响APBSCT成败和患者预后好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护理使癌症患者的生命得到真正的延长。
张伸,金辉,许兰平,刘代红,陈欢,梁永清,李涛,李福兴,王蕊,康清,陈育红,张晓辉,韩伟,黄晓军,刘开彦[8](2010)在《亲缘与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比较》文中指出本研究对捐献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的健康亲缘供者及只捐献外周造血干细胞的非亲缘供者,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方面进行比较。对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提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的亲缘供者100例及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北京管理中心登记的非血缘供者71例,在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采集后1、3、6个月及每年进行了评估。对血常规指标、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记录,并对随访期间的长期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亲缘供者提供的骨髓+外周血干细胞总MNC剂量为6.70(4.11-12.23)×108/kg,总CD34+细胞剂量为3.40(1.61-13.57)×106/kg;非亲缘供者提供的外周血干细胞总MNC剂量为6.69(3.35-11.48)×108/kg,总CD34+细胞剂量为3.50(1.15-11.60)×106/kg。动员时的常见副作用为骨痛,在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47%,在非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43.7%,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采集时的常见副作用为感觉异常(口唇和四肢),在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25%,在非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29.6%,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所有供者对副作用皆可耐受,没有供者因为不能耐受而中断采集。亲缘供者由于骨髓和外周血的采集,其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亲缘供者[(125.8±20.2)g/Lvs(143.2±20.1)g/L](p<0.05)。非亲缘供者由于外周干细胞采集多为2次,其血小板计数低于亲缘供者[(126.2±57.2)×109/Lvs(162.4±72.9)×109/L](p<0.05)。在长期随访中,亲缘供者与非亲缘供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无长期的不良反应,健康状况良好。结论:亲缘与非亲缘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都是安全可行的。术前进行完备的检查,术中仔细操作、严密观察,及术后长期随访对于供者的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李奕男[9](2010)在《不同浓度七氟醚对树突状细胞启动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七氟醚(Sevoflurane)是一种新型的卤族吸入麻醉药,目前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麻醉的多个领域,是一种较为安全理想的吸入麻醉药物。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它分为未成熟型DC(imDCs)和成熟型DC(mDCs),后者能表达高水平MHC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共刺激因子及某些粘附因子,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浓度七氟醚对mDCs作用相同时间后,对mDCs细胞形态、细胞表面免疫表型及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不同浓度七氟醚对mDCs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健康孕妇正常新生儿脐带血70ml左右,肝素抗凝。在超净工作台中用生理盐水:脐带血为1:1比例稀释后,再按照稀释血:淋巴细胞分离液以2:1的比例缓缓加到淋巴细胞分离液上层,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将CBMC用生理盐水清洗3次后弃上清,加入无血清培养基重悬并计数CBMC,调整CBMC密度为2×106/ml,接种于6孔培养板的一孔内,容积为3ml。在37℃、5%CO2培养箱中孵育2h,移去悬浮细胞。无血清培养基轻轻洗涤两次,去除残留非贴壁细胞,保留贴壁细胞,调整细胞终浓度为1×106/ml。在PBMC中加入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50ng/ml,人类白介素–4(rhIL-4)10ng/ml。然后随机分组:常规培养组作为对照组(N组)、4%的七氟醚处理组(A组)、6%的七氟醚处理组(B组)、8%的七氟醚处理组(C组)。各组均常规加入rhGM-CS、rhIL-4及重组人类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培养14d成为mDCs。A组、B组和C组在第14天分别用4%、6%、8%浓度的七氟醚处理2小时,N组作为对照不做处理。培养过程中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生长情况及形态学变化。第15天收集mDCs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分析各组mDCs免疫表型CD80、CD86、CD83、HLA–DR(MHC-Ⅱ类分子之一)分子的表达;并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用双抗体夹心免疫(ELISA)法测定IL–12的浓度。同上述方法制备外周血CBMC,加入含有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在培养箱中培养2h,收集悬浮细胞培养24h即为脐血来源的淋巴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0×106 /ml,作为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中的反应细胞,以培养至第15d的各组mDCs作为刺激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mDCs刺激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1:七氟醚对mDCs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与N组相比,A组、B组和C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仍然具有mDCs的典型特征,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形态也无明显改变;透射电镜下,A组、B组和C组与对照N组比较,细胞内部结构无显着变化。2:七氟醚对mDCs免疫表型表达率的影响:各组mDCs表面CD80/CD86、CD83/HLA–DR表达率检测结果均数如下:N组分别为40.72±7.74%,21.92±4.39%;A组分别为43.07±7.59%,20.64±7.26%;B组分别为47.72±6.54%,21.59±2.15%;C组分别为39.04±1.69%;27.16±8.79%。与N组比较,A组、B组、C组mDCs表面表型CD80/CD86、CD83/HLA–DR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3:七氟醚对mDCs分泌IL-12的影响:各组mDCs分泌IL-12检测结果均数如下:N组为843.89±235.57 pg/ml;A组为808.62±495.82 pg/ml;B组为1396.11±293.29 pg/ml;C组为1282.38±400.58 pg/ml。A组、B组、C组mDCs分泌IL-12的浓度与N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4:七氟醚处理后树突状细胞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A组、B组和C组mDCs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与N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临床应用相关的不同浓度七氟醚的对人脐血来源mDCs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细胞表面免疫表型均无明显影响;与临床应用相关的不同浓度七氟醚对mDCs介导的细胞免疫的启动这一环节没有直接的影响。
张诚,张曦,陈幸华,孔佩艳,高蕾,王庆余,刘红,彭贤贵[10](2009)在《高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2例高龄患者和57例中青年患者经化疗+生长因子动员后,使用CS3000P lus血细胞分离机(Baxter公司)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并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采集成功。高龄患者动员获得单个核细胞(MNC)数为(6.47±7.04)×109/L,中青年患者获得MNC数为(10.89±9.50)×109/L,差异有显着性。高龄患者采集获得的MNC及CD34+细胞分别为(5.24±1.05)×108/kg和(2.74±1.04)×106/kg,中青年患者采集获得MNC及CD34+细胞分别为(6.71±2.62)×108/kg和(4.82±2.62)×106/kg,差异具有显着性。高龄患者在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高龄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相当。结论做好采集前的充分准备,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一般会成功地动员采集高龄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二、股静脉插管在外周血干细胞分离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静脉插管在外周血干细胞分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氢气通过调控CD47/CDC42通路抑制肺癌进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氢气干预肺癌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氢气通过调控CD47/CDC42通路抑制肺癌细胞生长、转移、侵袭及免疫逃避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氢气抑制肺癌生长及CD47、CDC42表达的动物实验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氢气在肺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大黄附子汤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道免疫屏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低体重患儿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PBSCs动员 |
1.2.2 PBSCs采集过程 |
1.3 结果 |
2护理 |
2.1 采集前的护理 |
2.1.1 造血干细胞动员前护理 |
2.1.2 造血干细胞动员期的护理 |
2.2 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的护理 |
2.2.1 建立血管通路 |
2.2.2 环境及用物准备 |
2.2.3 机器的报警与处理 |
2.2.4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2.3 造血干细胞采集后的护理 |
3小结 |
(4)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采集术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测方法 |
1.3 护理方法 |
1.3.1 心理护理 |
1.3.2 动员的护理 |
1.3.3 饮食护理 |
1.3.4 采集时护理 |
1.3.5 采集后的护理 |
2 结果 |
2.1 采集一般状况 |
2.2 资料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采集足够的外周干细胞是移植成功的关键 |
3.2 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优越性 |
(5)神经干细胞脑内示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细胞改变与IL-2、TNF-α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肿瘤坏死因子与细胞凋亡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亲缘与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对象 |
结 果 |
讨 论 |
(9)不同浓度七氟醚对树突状细胞启动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不同浓度七氟醚对树突状细胞启动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股静脉插管在外周血干细胞分离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氢气通过调控CD47/CDC42通路抑制肺癌进展的研究[D]. 孟景红.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2]大黄附子汤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道免疫屏障的影响[D]. 吕春雨. 遵义医学院, 2013(S1)
- [3]低体重患儿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的护理[J]. 金慧玉. 护士进修杂志, 2011(23)
- [4]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采集术的护理[J]. 吕翠侠,陈美珠,黄爱勤. 中华全科医学, 2011(11)
- [5]神经干细胞脑内示踪研究[D]. 汤海亮. 复旦大学, 2011(12)
- [6]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细胞改变与IL-2、TNF-α相关性研究[D]. 孙玉涛. 河北联合大学, 2011(05)
- [7]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护理[J]. 张璋.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29)
- [8]亲缘与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比较[J]. 张伸,金辉,许兰平,刘代红,陈欢,梁永清,李涛,李福兴,王蕊,康清,陈育红,张晓辉,韩伟,黄晓军,刘开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04)
- [9]不同浓度七氟醚对树突状细胞启动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D]. 李奕男.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10]高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临床研究[J]. 张诚,张曦,陈幸华,孔佩艳,高蕾,王庆余,刘红,彭贤贵.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