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用旋转加原位弯棒原理重建脊柱骨折矢状面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朱卫国[1](2018)在《脱钙骨基质结合低剂量CBD-BMP-2促进大鼠脊柱融合疗效的实验研究及脊柱畸形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第一节)脱钙骨基质负载低剂量胶原结合域共轭连接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大鼠脊柱融合目的:探讨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负载低剂量胶原结合域共轭连接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collagen-binding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CBD-BMP-2)促进大鼠脊柱横突间融合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根据移植材料不同将60只大鼠平均分为三组,A组大鼠植入单纯DBM,B组大鼠植入DBM-BMP-2,C组大鼠植入DBM-CBD-BMP-2。所有大鼠均行脊柱后外侧入路横突间融合术。术后3天、1周、2周和4周时分别行透视、CT扫描和三维重建分析。4周后处死大鼠并行手触测试和组织学切片评估。结果:三组大鼠手术节段牢固融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C组牢固融合率为95%,B组为65%,A组为0%(P<0.001)。与B组和A组相比,C组大鼠融合节段骨组织生成更早、新生骨块更大、骨小梁微结构发育更完善、骨密度更大。同时,术后4周时融合节段新生骨组织学切片显示C组可见更多的网织骨和成骨细胞。结论:CBD可以提高BMP-2促进脊柱后外侧融合的疗效。DBM支架负载CBD-BMP-2是一种可行、有效的促骨修复体系。第二章(第一节)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坐位矢状面形态的影响目的:探讨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s with idiopathic thoracic curves,T-AIS)患者坐位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共44例T-AIS(30例LenkeI型,14例LenkeII型)患者纳入本研究。术前、术后拍摄立位与坐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并测量如下影像学参数: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根据下端固定椎将患者分为选择性胸椎融合(selective thoracic fusion,STF)组和非选择性胸椎融合(nonselective thoracic fusion,NSTF)组。结果:所有患者术前从立位到坐位,TK,LL和SS分别减少27.5%,42.1%和31.1%,而PT增加193.6%。与术前坐位数值相比,术后坐位TK,LL和SS分别增大,而PT减小。所有患者术后从立位到坐位,LL和SS分别减少14.0%和13.9%,PT增加39.0%。STF组同样发生类似的变化:患者术后从立位到坐位,LL减少15.6%,SS减少11.5%。然而NSTF组患者术后从立位到坐位,矢状面参数未见显着变化。结论: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限制T-AIS患者坐位时脊柱矢状面曲度变直、骨盆后旋的能力。减少远端融合节段不仅可以保证更多的腰椎活动度,同时具有保存骨盆后旋功能的特殊价值。第二章(第二节)微创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一个可行有效的术式目的:探讨微创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可行性及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共16例行O型臂导航(O-arm navigation)下后路微创矫形术治疗的Lenke 5C型AIS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女14例,男2例,平均年龄16.7±1.6岁。冠状面腰弯平均Cobb角48.7±5.6°,胸弯平均Cobb角24.1±5.4°,Risser征2~4级。记录16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和置入螺钉数。测量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指标: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偏移、顶椎旋转和冠状面平衡;矢状面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及躯干偏移。随访中根据术后CT图像评估置钉精确性和融合疗效,同时记录SRS-22评分及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46±89分钟,平均术中出血192±105ml,平均固定节段4.9±0.5个,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55枚,平均植入密度98.9±4.9%。术后即刻腰弯矫正率为80.1±8.3%,胸弯自发矫正率为59.3±8.7%。与术前相比,除腰椎前凸和矢状面躯干偏移外,其他影像学指标均得到明显矫正。平均随访26.4±3.9个月,末次随访时矢状面躯干偏移进一步显着改善(从-27.6±19.5mm到-12.3±6.6mm),其他影像学参数维持稳定。术后CT图像显示椎弓根螺钉置入满意率94.2%(146枚),破壁率5.8%(9枚)。所有患者椎间关节融合牢固。SRS-22评分满意。本组病例术中术后无1例发生瘫痪,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微创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Lenke 5C型AIS术后即刻及短期随访效果满意,且术中损伤小、出血少,置钉精确性高、安全性好,患者自我满意度高。尽管短期结果满意,但仍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研究。第二章(第三节)微创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与传统后路开放术式的比较目的:比较微创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coliosis surgery,MISS)与传统后路开放术式(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疗效。方法:共15例接受MISS手术的患者和30例接受PSF手术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记录患者的融合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密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根据术后横断面CT图像评估两组椎弓根螺钉的置钉精确性,随访中患者完成SRS-22生活质量评估量表。结果:MISS组和PSF组患者在人口统计学信息和术前影像学参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畸形均得到显着矫正,但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MIS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P<0.001),而手术时间较长(P=0.002)。MISS组患者SRS-22评估在疼痛和自我形象维度优于PSF组(P值分别为0.013和0.046)。术后横断面CT显示两组螺钉的置钉精确性均较高且相当。随访中两组均未见深部感染、假关节、二次翻修、内固定失败或神经损害等并发症。结论:与传统后路开放术式相比,微创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可以实现同等的、满意的矫正效果。第二章(第四节)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青少年单纯Chiari畸形导致的脊柱侧凸目的:评估一期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青少年单纯Chiari畸形导致的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矫形手术对小脑扁桃体下疝转归的影响。方法:2010年至2015年,共14例患者满足纳入标准并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行一期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记录并分析患者的临床信息(年龄、性别、随访时间、神经症状和体征)、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SEP和MEP)、MRI图像测量(小脑扁桃体位置)和其他影像学参数。结果:14例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15.8 ±4.3岁。术前主弯平均61.71 ±20.93°,小脑扁桃体位置位于枕骨大孔下方8.81 ±2.58 mm(其中3例为Ⅱ级,11例为Ⅰ级)。手术全程未见神经电生理监测异常(基线信号消失或信号降低低于阈值)。术后即刻,主弯矫正率为67.76 ±11.57%。随访中畸形矫正维持稳定,神经系统检查无加重情况。术后2年时的MRI图像显示小脑扁桃体位置位于枕骨大孔下方6.32±2.75 mm,其中10例(71.43%)患者小脑扁桃体上移,4例(28.57%)患者下移。此外,无深部感染、假关节、二次翻修、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是治疗青少年单纯Chiari畸形导致的脊柱侧凸的安全性、有效的术式,术后冠、矢状面畸形矫正满意,无神经并发症。2年随访时,超过一半的小脑扁桃体上移,表明矫形术后小脑扁桃体位置呈良性转归。第二章(第五节)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青少年休门氏后凸畸形远端融合椎的选择目的:探讨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全椎弓根螺钉)治疗青少年休门氏后凸(Scheuermann kyphosis,SK)融合至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的必要性。方法:共45例需要手术的SK患者被纳入本前瞻性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第一前凸椎体组(first lordotic vertebra,FLV):远端融合至FLV(24例);SSV组:远端融合至SSV(21例)。所有患者行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拍摄全脊柱侧位片并测量、评估如下参数:脊柱后凸(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远端椎到骶骨后上缘的距离(LIV-PSVL)和随访中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和术前矢状面参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即刻GK显着降低,末次随访时矫正维持稳定。两组无论是术后即刻还是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和GK矫正率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中两组患者伴发DJK的概率相似(P=0.751),FLV组3患者伴发DJK,SSV组2例患者伴发DJK。结论: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全椎弓根螺钉)治疗SK并不必要融合至SSV,融合至FLV以相对较短的固定节段可以达到同样的矫正效果。
马田成,王林,李天清,冯亚非,马翔宇,马真胜,桑宏勋,雷伟[2](2015)在《旋转棒技术结合短节段固定治疗亚急性期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旋转棒技术结合短节段固定治疗亚急性期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4例亚急性期(≥5 d)胸腰段(T11至L2)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9例;年龄2144岁,平均33.5岁;骨折部位:T112例,T125例,L111例,L2 6例。均采用旋转棒技术结合短节段固定治疗,观察并比较术前、术后和术后12个月时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局部后凸cobb角变化,以及术前与术后12个月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3.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和术后12个月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VAS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VAS评分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的ODI、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中总体健康、活力、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生理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中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棒技术结合短节段固定治疗亚急性期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王伟,李志军,武永刚,张元智,闫伦春[3](2013)在《腰椎相关骨性结构参数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脊柱外科中腰椎的各项骨性结构参数仍在研究,恢复正常骨性结构对手术有较好效果。随着对腰椎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在测量和重建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等方面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观点。本文综述了最近几年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研究成果。
李劲松[4](2013)在《有限元法模拟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及内固定应力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应用CAE (Computer aid engineering)软件建立了腰椎运动节段的有限元模型,通过3组模型各种工况结果的对比,探索出最佳建模方案;运用最佳建模方案建立了6例Lenkel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在证实仿真有效的6例有限元模型上模拟了后路侧凸矫形脊柱,并对每一椎弓根螺钉应力分布进行了测算;通过对椎弓根应力分布分析推算出“关键椎”节段,二次建模后模拟了“关键椎”置钉方案的后路矫形,并与实际手术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第一章有限元单元类型和局部形态对脊柱模型生物力学仿真度的影响目的应用CAE软件建立了3组L4-5运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各种工况模拟探索较优的建模方式。方法一例Lenkel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其L4-5节段CT图像,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10.01,建立包括椎间盘、所有附属韧带在内的腰椎运动单元(FSU, Function spinal unit)。在此基础上作前屈、后伸、扭转、侧弯、压缩以及拉伸等工况模拟,所得结果与经典体外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最佳建模方式。结果成功建立3组L4-5脊柱FSU,每组有限元模型包括两个椎体、一个椎间盘以及所有韧带组织。分析各种工况模拟位移云图、力-位移曲线和力矩-角度曲线发现模型A与体外实验数据吻合度最高。结论分别采用四面体单元构建椎体和六面体单元构建椎间盘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仿真模拟人体脊柱运动单元生物力学特性较佳,此方法可以用于后续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二章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有效性验证目的建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并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方法选择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仰卧位下进行CT从C7至尾骨的连续扫描,获得Dicom格式CT图像616张。导入逆向工程软件MIMICS10.01,建立完整的有限元几何模型。经过几何清理、网格划分、材料赋值生成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分段加载验证和整体活动验证。分段验证:取T10-T11, T11-L1以及L1-S1三个节段,分别参照体外实验对模型进行加载模拟,并与体外实验结果比对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整体验证:模拟悬吊位、仰卧左右Bending位、支点加压位,测量测量各椎体质心与骶骨中垂线的距离,并与X线片测量结果对照以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建立了完整的LenkelBN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共采用5种单元类型。14种材料属性,共划分节点214429个,建立Combin单元7778个;Shell单元259226个;四面体单元749910个,六面体单元16306个。分段加载验证:10-T11,T11-L1以及L1-S1三个节段与体外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整体验证:悬吊位、左右Bending位以及支点加压位有限元模型与X线片侧凸角度测量值误差率为8.1%。有限元模型模拟悬吊位、左右Bending位以及支点加压位与X线片椎体质心与CSVL距离无显着性差异。结论从有限元模型的几何外形、分段验证试验、悬吊位、左右Bending位以及支点加压位等整体验证实验,验证了建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后续建立多例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及矫形模拟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有限元法模拟脊柱后路矫形技术及椎弓根螺钉应力分布研究目的利用前述方法建立6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模拟后路矫形手术并测算椎弓根钉应力分布。方法采用第二章所用方法建立了6例Lenke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应用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进行脊柱侧凸全节段置钉方案后路矫形模拟,并分析了椎弓根螺钉应力分布情况。结果6例模型均顺利完成了模拟矫形。上固端定椎均为T4,2例以L3为下端固定椎,3例以L2为下固定椎,1例以L1为下固定椎。冠状面上胸弯平均Cobb角由22.8°矫正至8°;主胸弯由41.6°矫正至10°;腰弯由28.5°矫正至8.5°,平均矫形率分别为:64.9%、75.9%、70.1%°矫形术后胸椎后凸由平均19.7°增大21.8°;术前腰椎前凸角由平均34.3°减小32.8°。矫形后椎弓螺根应力分布特点为:两端椎区域和顶椎区域螺钉应力最大,顶椎区域凸侧螺钉应力较凹侧大结论有限元法能有效模拟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过程。通过分析矫形椎弓根螺钉应力分布特点,为下一步探索选择性置钉方案提供了有效途径。第四章有限元法应力分析选择关键椎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的应用目的探讨有限元法应力分析选择关键椎置钉方案在脊柱侧凸矫形策略制定的有效性。方法通过分析全节段置钉方案矫形后椎弓根螺钉应力分布特点,将表面应力最大值小于1Gpa的椎弓根螺钉予以去除后二次建模,重新建立6例“关键椎”置钉的侧凸有限元模型并重新模拟前述后路矫形过程。测量“全节段”置钉方案与“关键椎”置钉方案的侧凸参数。比较“关键椎”置钉方案与实际手术置钉方案之间差异。比较两种有限元模拟矫形效果与实际手术效果。结果“关键椎”置钉方案矫形效果与“全节段置钉”矫形效果无明显差异。“关键椎”置钉方案矫形效果与实际术后矫形效果对比同样无明显差异。有限元模型应力分析得出的“关键椎”置钉方案内固定使用总体数量少于实际手术方案。结论有限元法分析选择关键椎置钉方案辅助制定脊柱侧凸矫形策略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方法,可为外科医生制定和优化脊柱侧凸矫形策略提供指导意见。
张宇鹏,任东风,吴叶,王华东,马超,商卫林,吴闻文,侯树勋[5](2012)在《原位转棒复位治疗胸腰段单节段压缩骨折》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原位转棒复位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单节段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0年5月,收治外伤所致胸腰段压缩骨折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52岁,平均35.8岁。骨折节段:T112例,T122例,L16例,L22例。所有患者排除骨质疏松症及病理性骨折,无神经损伤症状。收集术前、术后5d、末次随访(至少12个月)时影像资料,对伤椎Cobb角、椎体压缩比例、内固定物状况进行观察。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病例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由术前的(25.8±9.4)°矫正至术后5d的(6.7±2.3)°,末次随访时的(6.9±2.6)°;椎体压缩比例由术前的(42.5±10.4)%恢复至术后5d的(7.5±3.9)%,末次随访时的(8.4±4.5)%;术后5d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5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位转棒复位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操作简便,可使胸腰段单节段压缩骨折获得并保持良好复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吴超[6](2011)在《胸腰椎相邻节段矢状曲度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对比研究X线片上3种测量胸腰椎相邻节段矢状曲度方法的准确性;测量正常成人脊柱站立位X片上胸腰椎相邻节段矢状曲度的解剖关系;对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改变进行长期随访影像学评估。方法:选取脊柱干燥标本共计6具,以不同投照方式行胸腰椎侧位X线摄片共计42次,选择79例正常人体行站立标准侧位X线摄片,将上述资料在数字工作站上用以下3种方式测量胸腰椎相邻节段矢状曲度①失真代偿的X线分析法(DCRA法)②测量相邻椎体上、下终板垂线夹角(Cobb法1)③测量相邻椎体上终板垂线夹角(Cobb法2),将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随访57例患者,行术前及平均随访时间为2.5年(1.5-4年)的数字化标准X线片,所有资料用DCRA法测量椎体间矢状角度、椎间盘高度、椎体间前后移位,将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脊柱标本3种测量方法两两对比,投照椎体轴向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标本不同投照方式测量结果对比,DCRA法测量相邻节段矢状曲度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法1和Cobb法2测量当椎体出现轴向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3种测量方法分别获得上述正常成人立侧位胸腰椎相邻节段矢状曲度95%可信区间,正常成人标准侧位摄片时3种测量方式两两对比测量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节段尾侧椎体间没有发现显着的影像学改变,固定节段头侧的多个椎体间矢状角度、椎间盘高度均有明显的改变。结论:DCRA法测量相邻节段矢状曲度准确性高,不同投照方式对测量结果影响小;Cobb法1和Cobb法2测量矢状曲度当椎体有轴向旋转时将影响测量结果。通过DCRA法测量邻近椎体间矢状角度、椎间盘高度、椎体间前后移位是准确的,椎体轴向旋转、头尾侧倾斜以及不同投照中心所致的影像学失真对测量的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后影像学的改变提示固定节段头侧多个椎间盘加速退变。
成红兵,李佳[7](2010)在《弯棒旋转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测量正常人胸腰段生理前弯角度的范围(T11~L2),对于胸腰段骨折的患者,利用理论值折弯棒并旋棒,观察矫形效果。方法测量50例正常人胸腰段脊柱矢状位Cobb角及3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的目标椎体术前、术后矢状位Cobb角。结果正常人目标脊椎Cobb角、弯棒矫形后脊椎Cobb角运用配对设计的秩和检验,得出正常人目标脊椎Cobb角与弯棒矫形后目标脊椎Cobb角差值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测量正常人胸腰段椎体的生理前弯角度,并按照此角度作为Basis脊柱内固定系统旋棒的角度参考值,能够较好的还原骨折前此段椎体的生理弧度;同时也能获得胸腰椎矢状面的重建,因此弯棒旋棒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恢复胸腰段脊柱正常生理弧度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郭君哲[8](2010)在《经后路不同术式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后路不同术式减压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效果,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09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40例,采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减压治疗的方法,按其不同的减压术式将其分为两组:即直接减压组,切除一侧或两侧椎板行椎管减压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者20例;间接减压组,单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者20例。统计学分析,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获得6月—24月的随访。术通过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Cobb角的矫正、椎管骨块占位、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判定疗效。结果:1.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Cobb角的矫正、椎管容积恢复方面两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着性意义(P<0.01),而术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2.直接减压组和间接减压组中晚期(1-2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直接减压组和间接减压组中晚期(1-2年)并发症发生及独立生活能力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术后中晚期采取直接减压和间接减压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但直接减压较间接减压比较,直接减压术后晚期易伴发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脊柱不稳及其所致继发性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
吴超,谭伦[9](2010)在《腰椎矢状曲度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脊柱外科中腰椎矢状曲度日益成为一个关键的参数。合适腰椎矢状曲度能够保证有好的手术效果。随着对腰椎矢状曲度认识的不断深入,在测量和重建腰椎矢状曲度等方面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观点。本文复习了最近几年腰椎矢状曲度的相关文章,现就此做一综述。
孙志明[10](2008)在《椎弓根螺钉置钉深度在胸腰椎骨折矢状面重建中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对胸腰椎骨折后重建脊柱矢状面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椎弓根螺钉植入因素对于骨折复位的影响或对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而螺钉植入椎体的深度是否对于伤椎复位能力产生不同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和评价椎弓根螺钉不同置钉深度对与胸腰椎骨折矢状面重建的生物力学相关性。材料和方法:采用6具新鲜人尸体固定腰段(L1~L3节段)脊柱标本,以预损伤方法制作胸腰椎骨折模型。选用U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直径为6mm。在L1和L3椎体各植入2枚Schanz钉,在L1和L3前缘正中植入空心钉各一枚。两针根部之间距离(h)设为正常的高度。在椎体前方轴向加载(前负荷),螺钉间的轴向加压模拟撑开复位操作(后负荷)。分别在三个置钉深度(D1\D2\D3)轴向加载,观测两空心钉根部之间的直线距离(h’),以后负荷加载至恢复原高度(h)为止,记录实验数据,标本共分六组,每组重复3次。主要观察指标:椎弓根螺钉置钉深度、骨折椎体高度及后负荷。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采用LSD检验。使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6具标本中,与置钉深度位于椎体后缘(D1)相比,深度达到椎弓根钉道1/2(D2)和深度到达椎弓根钉道全长(D3)时的后负荷大小与前者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置钉深度较浅(位于椎体后缘)时,达到骨折椎体复位需要提供较大的后负荷;随着置钉深度增加,达到椎弓根钉道1/2及更深时,较小的后负荷即可达到同样的椎体复位程度,置钉越深所需后负荷越小。在全部标本中,当骨折椎体达到完全复位(距离复位0.00mm)时,D1工况下平均后负荷为(2630±13)g,D2工况下平均后负荷为(2339±61)g,D3工况下平均后负荷为(2221±164)g。经统计学分析,D1与D2之间、D1与D3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0.01),而D2与D3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钉植入椎体的深度与伤椎复位能力及胸腰椎骨折矢状面重建显着相关。不同螺钉植入深度对于骨折椎体复位能力不同,椎弓根钉植入深度在椎弓根通道1/2至椎弓根通道全长时力学效果最佳。
二、采用旋转加原位弯棒原理重建脊柱骨折矢状面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旋转加原位弯棒原理重建脊柱骨折矢状面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1)脱钙骨基质结合低剂量CBD-BMP-2促进大鼠脊柱融合疗效的实验研究及脊柱畸形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绪论 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骨缺损修复载体材料的相关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入路的相关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脱钙骨基质结合低剂量胶原结合域共轭连接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大鼠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脱钙骨基质负载低剂量胶原结合域共轭连接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大鼠脊柱融合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第二章 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青少年脊柱畸形的相关临床研究 |
第一节 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坐位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第二节 微创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一个可行有效的术式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第三节 微创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与传统后路开放术式的比较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第四节 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青少年单纯Chiari畸形导致的脊柱侧凸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第五节 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青少年休门氏后凸畸形远端融合椎的选择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结论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 |
(3)腰椎相关骨性结构参数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放射解剖常用于测量腰椎各相关参数的指标及方法 |
1.1 测量体位 |
1.2 腰椎矢状Cobb′s角: |
1.3 骨盆入射角 |
1.4 腰椎曲线指数 |
1.5 腰骶角 |
1.6 骨盆倾斜角 |
1.7 椎间盘高度[9] |
2 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改变及其意义 |
3 恢复腰椎骨性结构参数情况 |
4 脊柱骨折或滑脱内固定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骨性结构参数的改变及治疗 |
5 问题与展望 |
(4)有限元法模拟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及内固定应力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有限元单元类型和局部形态对脊柱模型生物力学仿真度的影响 |
1.1 引言 |
1.2 材料 |
1.2.1 研究对象 |
1.2.2 设备及相关软件 |
1.3 方法 |
1.3.1 实验步骤 |
1.3.2 建立几何模型 |
1.3.3 模型几何清理 |
1.3.4 有限元网格划分和单元类型选择 |
1.3.5 定义有限元模型材料参数 |
1.3.6 腰椎运动单元工况模拟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5.1 脊柱有限元模型的合理优化 |
1.5.2 腰椎有限元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
1.5.3 建立腰椎运动单元有限元模型的意义 |
1.5.4 本部分研究的不足 |
1.6 结论 |
第二章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有效性验证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2.1 研究对象 |
2.2.2 设备及相关软件 |
2.3 方法 |
2.3.1 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2 有限元模型有效性验证 |
2.4 结果 |
2.4.1 本研究有限元模型相关数据 |
2.4.2 有限元模型分段验证 |
2.4.3 有限元模型整体验证 |
2.5 讨论 |
2.5.1 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5.2 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有效性验证 |
2.5.3 本研究模型构建特点和不足 |
2.6 结论 |
第三章 有限元法模拟脊柱后路矫形技术及椎弓根螺钉应力分布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2.1 研究对象 |
3.2.2 设备及相关软件 |
3.3 方法 |
3.3.1 矫形内固定器械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2 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模拟椎弓根钉置入 |
3.3.3 矫形过程模拟及椎弓根应力分布测算 |
3.3.4 矫形效果评估与椎弓根螺钉应力分布特点分析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5.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外科矫形研究进展 |
3.5.2 有限元法模拟脊柱侧凸矫形的进展 |
3.5.3 有限元模拟脊柱侧凸后路矫形结果分析 |
3.5.4 有限元模拟矫形和测算椎弓根钉应力分布的意义 |
3.6 结论 |
第四章 有限元法应力分析选择关键椎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 |
4.3 方法 |
4.3.1 “关键椎”置钉方案后路矫形工况模拟 |
4.3.2 “全节段”置钉方案结果与“关键椎”置钉方案模拟结果的比较 |
4.3.3 “关键椎”置钉方案模拟结果与手术实际采用置钉方案结果的比较 |
4.4 结果 |
4.5 讨论 |
4.5.1 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矫形方案仍存争议 |
4.5.2 有限元法椎弓根螺钉应力分析选择固定节段的探索 |
4.5.3 脊柱侧凸矫形全节段置钉和选择性置钉方案 |
4.5.4 本部分研究存在的不足 |
4.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原位转棒复位治疗胸腰段单节段压缩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筛选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术前处理 |
1.3.2 手术方法 |
1.3.3 术后处理 |
1.4 观察项目与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矢状面力线复位的意义 |
3.2 胸腰段单节段压缩骨折原位转棒复位的原理和指征 |
3.3 短节段固定时伤椎置钉的意义 |
3.4 融合与非融合的选择 |
(6)胸腰椎相邻节段矢状曲度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7)弯棒旋转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测量及比较方法 |
1.3 手术方法 |
1.3.1 关于Basis棒合适的弧度 |
2 结 果 |
3 讨 论 |
(8)经后路不同术式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 |
(一) 病例诊断标准 |
(二) 病例排除标准 |
(三) 病例入选标准 |
二、临床资料 |
三、治疗方法 |
(一) 手术方法 |
(二) 术后处理 |
五、结果 |
讨论 |
一、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仍然是有争议的 |
二、手术入路的选择 |
三、直接、间接减压术式的比较 |
四、关于植骨的探讨 |
五、功能锻炼 |
(一) 功能锻炼的必要性 |
(二) 功能锻炼的作用 |
(三) 功能锻炼的方法 |
六、减压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分析 |
七、后路减压术预防并发症的几个术中应该注意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椎弓根螺钉置钉深度在胸腰椎骨折矢状面重建中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椎弓根螺钉置钉深度在胸腰椎骨折矢状面重建中的生物力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椎弓根螺钉技术用于早期脊柱矢状面重建的力学基础与临床意义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采用旋转加原位弯棒原理重建脊柱骨折矢状面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 [1]脱钙骨基质结合低剂量CBD-BMP-2促进大鼠脊柱融合疗效的实验研究及脊柱畸形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D]. 朱卫国. 南京大学, 2018(09)
- [2]旋转棒技术结合短节段固定治疗亚急性期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J]. 马田成,王林,李天清,冯亚非,马翔宇,马真胜,桑宏勋,雷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06)
- [3]腰椎相关骨性结构参数的研究进展[J]. 王伟,李志军,武永刚,张元智,闫伦春.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3(03)
- [4]有限元法模拟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及内固定应力分析研究[D]. 李劲松. 中南大学, 2013(03)
- [5]原位转棒复位治疗胸腰段单节段压缩骨折[J]. 张宇鹏,任东风,吴叶,王华东,马超,商卫林,吴闻文,侯树勋. 中国骨伤, 2012(10)
- [6]胸腰椎相邻节段矢状曲度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D]. 吴超. 泸州医学院, 2011(08)
- [7]弯棒旋转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J]. 成红兵,李佳. 脊柱外科杂志, 2010(02)
- [8]经后路不同术式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D]. 郭君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9]腰椎矢状曲度的研究进展[J]. 吴超,谭伦.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05)
- [10]椎弓根螺钉置钉深度在胸腰椎骨折矢状面重建中的生物力学研究[D]. 孙志明.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