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通俗小说模式的叙事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李秋霞[1](2021)在《《岭南逸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岭南逸史》是清中叶广东地区的一部白话长篇小说,小说以才子黄逢玉与张贵儿、李小鬟、梅映雪等佳人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为线索,描述了明代岭南地区两瑶叛乱和盗贼作乱的历史,具有浓重的岭南文化特点。在才子佳人小说盛行的时代,该书在文体上有所创新,在展示岭南风情、传播岭南文化以及战争书写方面都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学价值,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岭南逸史》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因袭与发展。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重要的一种小说类型,纯正的才子佳人小说一般都有三个特征:小说主人公都是貌美才高、出身优越的才子和佳人;故事情节基本上都有“一见钟情-离别-团圆”三部曲;小说语言兼备“风雅”与“通俗”的美学风格。《岭南逸史》以才子佳人故事为基本框架,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模式设计以及美学风格上都有所因袭,但在爱情婚姻故事中糅杂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神怪等题材,体现了才子佳人小说演变时期的一些特点,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为广阔,揭示的社会矛盾更为尖锐,关注的重心也从个人欲望上升为社会关怀。第二章,才子佳人故事框架下的岭南历史叙事。《岭南逸史》的才子佳人故事是在明代广东地区瑶乱和贼乱四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作者有明确的补史意图,在创作时大量参考了《明史》《永安县次志》《广东新语》等史书、方志中的记载,也吸收了一些民间故事,巧妙地运用黄逢玉、张贵儿二人作为线索人物,将战争与各方人物串联起来,敷衍成一个比较生动、曲折的故事。在才子佳人的故事框架下,小说比较全面、真实地展现了瑶民、官府、百姓和盗贼四者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岭南社会图景。在经世致用思潮与屈大均等先贤的影响下,作者借创作表达了他的民族融合意识和促进民族间和谐发展的治世方略。第三章,别具一格的战争书写。小说以鸦髻山、肇庆和磜头三大战役为中心,从宏观和微观多个角度呈现了战斗场面,描述了斗勇斗智斗法的多样化作战形式。在战争书写方面对《三国演义》多有借鉴,无论是在战争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还是故事情节的设置方面,都能看到《三国演义》的印迹。在继承的同时也有创新,作者将笔墨重点放在女性身上,精心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民族特征突出的女英雄形象;在战争描写中善于结合岭南自然风貌以及兵器和人物等特点,展现出了具有浓郁岭南地域特色的战争画面。
张文静[2](2021)在《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一见钟情”模式探析》文中提出才子佳人小说在明末清初时期大量出现,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流派。若溯其源头,才子佳人类的故事早已有之并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自《诗经》中的爱情诗起,此类讲述男女爱情的文本便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历朝历代,这些爱情故事的情节吸引着读者,男女主人公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在读者心里烙下了深印。男女主角常常因机缘巧合相见,二人“一见钟情”,虽然在相爱过程中经历风雨,但最终往往获得一个美满的结局。“一见钟情”的情节是男女爱情故事的开端,其在故事结构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样的情节到了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中,已然成为一种模式。从“一见钟情”的模式出发,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才子佳人题材作品的发展以及其中“一见钟情”情节的流变。不论是唐前的才子佳人故事还是唐代以后不断出现的才子佳人类小说作品,“一见钟情”都是被广泛使用的故事情节。但因文化与政治熏染下的社会环境各异,这样的情节在不同朝代文本中的具体描绘是不尽相同的,才子与佳人的相见沾染上了各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产生了多样的风貌。第二章主要对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一见钟情”环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一见钟情”情节在各个朝代的文本中有着不同表达,其在明末清初时期,最终稳固下来成为才子佳人小说相对固定情节。此时的“一见钟情”模式,其钟情对象、钟情地点都有了一定的特点。“才”“色”“情”兼备且有着许多个性与智慧的才子与佳人们,往往在一方较为熟悉的家庭环境中相见,又或是在外出祭祀时偶然一见。这样的相见看似充满了命中注定的色彩,却是他们在封建社会男女大防的束缚之下,最为现实的一种生情方式。在两人得以见面之前,他们往往以诗歌为媒介先展露自身才华,这就为“一见钟情”情节的展开进行了铺垫。第三章主要从社会和心理的角度对“一见钟情”情节进行分析。艺术来源于生活,从明末清初的社会环境出发来看,“一见钟情”情节的频繁出现有着十分现实的社会因素。传统封建社会对于青年男女的禁制较为严格,礼教大防使得他们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若他们偶然见到一位才貌双全且有情韵的异性,“一见钟情”情节的出现便非常顺理成章。而社会中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导致了男性对于女性容貌的审美观照。这造成了小说中那女双方“一见钟情”出发点的不同。才子们往往因外貌而爱慕佳人,佳人们最初却会心仪男子的才学。同样地,从女性角度出发,“一见钟情”的发生也有女性自身心理方面的因素。另外,这些小说的创作者通常为男性,这些作家本身的男性思维使得“一见钟情”情节成为自身求而不得心态的一种补偿,也成为他们现实悲惨境遇的折射。最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作者们迎合长期受到读者欢迎的“一见钟情”情节,将其作为男女爱情故事创作的起点,以保证自身作品的质量与销量。结语部分对“一见钟情”情节在历代的发展进行梳理,对论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
敬莉[3](2021)在《李涵秋长篇小说家庭书写研究》文中提出李涵秋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之一,所着长篇小说达三十余部,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文学家、报人、编辑,被誉为民国初年扬州派作家的领袖。李涵秋小说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社会、言情、家庭三大类,而这三大题材往往在某一部长篇小说中交汇。他善于通过小家庭和家庭中的小人物,反映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社会时代的变迁,更怀有整顿家庭,然后整顿社会的责任感。但是,就研究现状来看,对其社会言情小说和三大代表作的研究占据了绝大多数,在对其小说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中,对家庭书写也只是简单提及,这也为本文留下了研究空间。本文从李涵秋创作的长篇小说入手,以小说中的家庭为切入点,考察其家庭书写在题材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方面的特点,进一步发现李涵秋小说创作的价值和特色。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单综述,并在总结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思路及创新点。此外,对李涵秋的生平和小说创作道路,及其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进行归纳介绍,为论述的开展奠定基础。正文部分由二至五章构成:第二章主要论述李涵秋长篇小说家庭书写,对清末民初时期中下层家庭图景的展现,从三个层面来进行论述。首先,其反映了中下层家庭婚姻生活的时代变化,包括士绅家庭内部种种丑陋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的新旧冲突,以及婚姻结合方式的多样性三个方面。其次,从小说文本出发,对其长篇小说中涉及的家庭进行整理,着重分析地方绅商家庭和知识分子家庭两类。最后,对小说中所写中下层家庭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有处于清末民初过渡时期,家庭关系趋于简化,以及带有作者家庭生活经历色彩等特点。第三章主要论述清末民初社会过渡时期,李涵秋小说对不同类型家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家庭内部人伦关系的展示。一方面,家庭中的人物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或被动或主动地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传统思想仍旧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家庭中的子孙对家庭还有所眷恋和妥协。因为没有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女性的觉醒之路更是异常艰难。具体表现在顺应社会改变的家长形象、重新回归家庭的子孙形象、艰难觉醒的家庭女性形象三个方面。在对家庭成员复杂关系的描写中,亲子关系、婚姻关系、婆媳关系也是其着力表现的对象,由此展现了时代风潮激荡之下,家庭内部伦理关系之间的和谐与冲突。第四章主要论述在清末民初文学转型的背景下,李涵秋长篇小说家庭书写的艺术特点。首先,在情节结构上,对传统家庭小说有一定的继承和突破,继承了因果报应的情节安排和由家及国的网状结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以家庭为主的线性结构。其次,在叙事特色方面,对传统的家庭死亡叙事、僧道叙事、家庭日常生活叙事有一定的借鉴和丰富,同时在家庭书写中尝试运用限制叙事视角。最后,因为小说观念的转变,报刊销量等原因,其小说家庭书写具有一定的市民倾向,力求满足市民读者的阅读需求,体现在技巧、语言等方面。第五章主要论述李涵秋长篇小说家庭书写的价值与意义,从三个层面来展开。首先,李涵秋的家庭书写包含着他本人的婚姻家庭观念,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矛盾态度,是其个性价值的体现。其次,李涵秋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家庭书写对“鸳鸯蝴蝶派”小说观念、题材、形式有所丰富,对之后通俗文学作家也有一定的影响,是其对“鸳鸯蝴蝶派”有所价值的体现。最后,李涵秋的家庭书写处于清末民初文学转型时期,对传统小说家庭书写有一定的继承,同时呼应了启蒙救国的小说观念,具有启蒙意义和现代色彩,是其时代价值的体现。结语部分在全文的基础上,再次对李涵秋长篇小说家庭书写进行概述。既看到他小说家庭书写的价值和现实进步意义,也看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和时代性,较为全面地把握李涵秋小说家庭书写的内涵,同时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包明明[4](2020)在《网络小说创作困境与自我突围 ——以唐家三少、猫腻、辰东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痞子蔡发表《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网络小说正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在短短20年的发展历程中,网络小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发展盛况。但是在这20年间,网络小说的质量却似乎每况愈下,虽然早期的经典作品仍然熠熠生辉,但是后续的作品却难以为继,很难再诞生可以比肩《天行健》《飞升之后》《一代军师》的优秀作品。网络小说的创作似乎已经进入到了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之中,否则泥沙俱下,何以难见金石呢?正因如此,研究网络小说创作困境,分析网络小说创作的症结,应当是当前促进网络小说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本文将以唐家三少、辰东和猫腻为具体研究对象,对网络小说的创作机制、创作困境和突围方式进行具体地分析。本文第一章将以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理论为基础,并新增媒介和市场两个要素,从而拓展得到网络小说“六要素”框架。本文将利用“六要素”框架,对网络小说的创作机制进行全面地分析,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理论创新点。本文认为,六个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联系。因此本文选择了文本、市场和媒介这三个要素进行分析,并将作者、世界和读者的分析纳入其中。通过分析发现,网络小说文本构成的关键在于作者的想象力和欲望,这导致了网络小说文本和现实世界的疏离。同时,庞大的读者群体催生了供给市场的诞生,而市场机制通过确保作者收益的基础上,促进了网络小说职业作者群体的诞生,并极大地强化了读者的力量,使作者和读者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另外,由于媒介的更迭,网络媒介使读者和作者之间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交互状态,读者的声音开始全面地进入到作者的视野之中,这也使得读者开始真正参与作品的创作。本文第二章将在对网络小说创作机制的分析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论述,本文认为,网络小说创作困境的存在正是网络小说内部要素之间合力的结果。这种困境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想象力的枯竭、主体性的削弱、自由表达的受限和文学性的消弭。在这样的困境中,作者们自然也就很难创作出真正高质量的网络小说作品。本文第三章将以猫腻等三人为具体分析对象,分析在困境中这三位着名的网络小说作者如何保持作品的创作。本章首先就想象力枯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之所以猫腻等人能够长期保持较高的创作水平,正是因为他们不断地从现实世界中寻求经验,从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想象力,这使得他们能够很好地构建出新的网络小说文本世界。本章利用陌生化理论分析了网络小说中的陌生化现象,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突围方式,具备着明显的创新意识。最后,本章通过市场的维度,分析三人在市场中小说创作的发展特征。从突围的结果来看,这些具体的突围方式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却并没有真正帮助网络小说脱离创作困境,作者们秉持的创作初衷,并不是纯粹为了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而是倾向于如何更好地让读者和市场接受自己的小说作品。这种功利化的创作态度,从当前来看,是网络小说突围的最大掣肘。
吴强[5](2019)在《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属于公安文学的范畴,但又是区别于单纯讲述警察日常生活、工作际遇、情感故事的小说类型,本文从该类小说的历史渊源出发,完成了其概念界说。同时厘清了西方“侦探小说”、日本“推理小说”与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的时代和社会差异性,揭示出公安刑侦小说是当代中国新文学观下的一种兼具通俗小说审美方式和政治思想指涉的新的小说类型,强调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侦探小说”这一命名所依托的国家性质、主流意识、法律基础、社会矛盾、主体构成都已不复存在,而在新的国家语境下,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在主题建构、人物塑造、思想表达等方面有着与侦探小说相异的风格和特征。本文以对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的文本分析为基础,以西方侦探小说、古典公案小说和日本推理小说为参照,对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发展流变进行系统梳理,并进一步分析阐释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的叙事特征、主题建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客观评价该类型小说存在的模式化书写问题。论文总体结构包括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共七个部分。前言部分,从中国当代刑侦小说的概念界定入手,浅析了该类小说的研究价值、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为论文展开提供依据和论证基础。第一章归纳总结了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的发展流变过程,主要按照不同分期,做出了如下阐述:十七年时期是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的发轫期,形成了新的文学范式;新时期该类小说处于复苏、重建阶段,实现了创作理念的丰富与拓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该类小说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完成了世俗化、商业化的转型;新世纪之后,新媒体与大数据催生了该类小说题材的“多元繁荣”。通过对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发展脉络的梳理,发现其多于一般通俗文学的文学价值与功用: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在新的国家语境下,承载着宣传公安工作的责任与使命,借鉴前苏联反特小说的范式,创造了“刑侦+反特”小说的繁荣,宣教作用明显,同时,此期产生了大批从事公安文学创作的作家,为该类小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之基;进入新时期,复苏与重建中的公安刑侦小说突破单一主题的案件类型描写,通过对“伤痕”的描摹和深刻的“反思”,关注“人”的回归与“法”的进入,从而在更广的层面上展示了作品积淀的思想厚度与艺术深度;随着大众文化的初步繁荣,公安小说基于社会现实基础的发展转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对于该类小说的阅读需要,并且为该类作品出版和期刊的发展贡献了经济效益,但无疑这种“大众化”倾向也促成了作者、出版商对利益的追逐,导致枉顾艺术价值和艺术现实而粗制滥造、盲目复制流行现象的出现。第二章从中国公安刑侦小说其固有的故事内核的理性构建和情节的“因果阐释”入手,分析了侦探∕刑侦小说情节构成上的独特性,当其他现实主义小说还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因果”单一模式中推进时,刑侦小说却已在“理性”的指挥下,开启了“谜团”与“因果”的双重情节建构。同时也分析了侦探∕刑侦小说的悬念因为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而具有神秘色彩的创作特点,因为刑侦小说的叙事触角探入了犯罪学、刑侦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各种开放性维度,所以造成了“距离化”叙事的审美效果,而距离并不仅仅是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客观安排,而是源于人类精神内部的自我分裂所导致的间距,以及这种间距的自我映射,这种映射通过犯罪心理小说的叙事逻辑的整合表现为文本内部时间的自我叠合。中国公安刑侦小说还开启了犯罪“空间隐喻”的构建,现实空间和隐喻空间在小说中的内在并峙和深度嵌合,设置了一种玄妙而新奇的“空间距离”,这个距离既体现在“侦探”与“犯罪”之间,也体现在“叙述”与“阅读”之间,通过进入人类精神的深处与犯罪“真相”的遭遇,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参与。还通过对刑侦小说中“死亡”谜题的破解与“死亡”叙事,分析出隐藏在意象后的美学意义。第三章独辟蹊径地进行了对于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主题建构的研究,从“国家”意识、“社会矛盾多元主题”、“情与法”及“权与法”这四个维度,分析了该类小说所构筑的内涵丰富的叙事主题空间。当代公安刑侦小说在“扞卫国家安全”这一主题中开启了以“刑侦+反特”“刑侦+剿匪”为代表的、多样的复合模式,形成了宏大叙事的“国家”意识域。而后随着社会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变化,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将视角投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和时代的反映,表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流向。又展现了“情与法”的迷惘及“权与法”的困惑,揭示了其社会批判性特征。第四章对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剖析,尤其是通过警察形象和罪犯形象的塑造技巧、形象特征等对比,总结了该类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对传统西方侦探、日本推理小说的突破。同时还分析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涵盖女警察、女罪犯和女受害人),通过归类小说中对女性扞卫生命权利和情感权利的描摹,揭示罪案对“当下”的女性们在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扭曲,从而凸显在罪案面前,女性的生命权、生存权的价值,进而对小说所展现的人生、人性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五章批判性地探讨了当代公安刑侦小说的模式化书写问题,指出模式化书写是基于传统西方探案小说和古典章回小说的一种延续,进而显现出在情节设置固定性、叙事视角单一性、人物特征鲜明性的特点。又从时代需要、文化策略、大众审美期待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模式化书写的成因,客观评析该现象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意识根源,同时又深入分析了当下这种书写所面临的困境,再以成功小说的案例分析了实现突围的途径。
陈蓉[6](2019)在《《玉观音》:看海岩如何玩转叙事技巧》文中指出海岩的女警系列小说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本文以小说《玉观音》为例,看海岩如何利用"双线结构"和"倒叙插叙并用的回忆性叙述"以及"玉观音"的悬念设置向我们讲述一个女缉毒警察的传奇人生。
张雨歆[7](2019)在《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非传统叙事研究》文中提出东野圭吾是当代日本着名的推理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大受好评,迅速在东亚形成了“东野热”,成为日本推理小说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东野圭吾通过卓越的创造力和平淡写实的叙事方式,创造出了一种别具一番风采的推理世界。他的推理小说不仅故事非常出彩,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紧跟时代,是反映日本社会的一面镜子。东野的推理小说之所以受欢迎,其原因在于他把人文、社科等非传统的元素加入到了小说之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传统与现代的不同,都被他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促进了推理小说的发展。他的作品不仅有足够的节奏张力和故事框架,而且比一般的推理小说拥有更深刻的立意,结构精巧细致,情节反转极大,笔法越来越成熟老道,叙事简洁而凝练,文字质朴自然,毫无雕刻的痕迹,故事的设计和架构不拘一格,总是出乎意料,文笔风格慢慢打破了传统推理小说的框架。东野圭吾反传统的写作手法,是他对传统推理小说进行的一种创新和突破。作为通俗文学,传统的推理小说有着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离奇刺激的故事情节,二是封闭性的文本结构,三是反抒情的情感态度。东野圭吾的创作却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更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东野小说的反传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化的故事主题,二是边缘化的人物形象,三是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四是反常规的悬疑模式,五是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六是多维度的叙事视角。东野圭吾的创作忠于生活的本来面貌,贴近大众的生活,通过作品来揭示人性的扭曲和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布局谋篇庞大复杂,故事情节充满张力,节奏紧凑,打破了二元对立模式,思维具有多维性,充满了艺术感染力。他的作品和风格为推理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柯海[8](2019)在《超越“庸常”之路 ——论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文中研究指明“寻找”是中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寻找”也一直如影随行。池莉是着名的当代小说家,在市民小说和新写实小说中独树一帜,她在自序中曾提到“寻找”对自己创作的深刻影响,通过研究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可以明确“寻找”对池莉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剖析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寻找”与作家个体创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池莉文学史地位的重新评估。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池莉小说对超脱世俗人生之路的寻找。《金盏菊与兰花指》《惊世之作》《太阳出世》是池莉在小说中寻找超脱世俗人生之路的代表作。《金盏菊与兰花指》以童真对抗世俗人性、人心,《惊世之作》以追求刺激打破生活的凡庸,《太阳出世》以挣扎后的升华实现超脱。第二部分:池莉小说对精神归宿的寻找。《看麦娘》《烦恼人生》《一去永不返》是池莉小说关于精神归宿进行寻找的代表作。《看麦娘》寻找亲情的温暖,《烦恼人生》寻找爱情的归宿,《一去永不返》寻找自我与叛逆。第三部分:池莉小说对历史“真相”的寻找。池莉小说对历史“真相”的寻找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凝眸》、《屈原的罗网》寻找社会历史的“真相”;第二种类型,《乌鸦之歌》、《预谋杀人》寻找家庭历史的“真相”;第三种类型,《绝代佳人》《两个人》寻找个人历史的“真相”。第四部分:关于池莉小说“寻找”机制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池莉实践着“寻找”的行动,她寻找个人精神的归宿,寻找中意的职业,寻找理想的婚姻,寻找脱贫致富的生存之道......而她所寻找的这一切都和她的“写作”相关。池莉一方面通过写作来实现现实生活中的寻找之物,另一方面又通过“寻找”不断地为自己提供写作源泉。欲望、人伦、真理驱动着池莉小说主人公们的“寻找”,绝望、挣扎、升华构成了池莉小说主人公们的人生历程,“寻找”既是池莉小说主人公反抗绝望的方式,也是池莉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乃至反抗绝望的方式。第五部分:关于池莉小说寻找叙事的意义何在。“寻找”叙事对池莉的市民小说起到了塑性的作用。1977年到1987年是池莉在武汉度过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里池莉过的并不顺心,甚至是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反抗绝望,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可以概括池莉在这十年里的生活态度。她把这种生活态度赋予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就形成了“绝境——寻找——升华”的小说模式,主导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命轨迹,促成了小说情节的定型。“寻找”叙事还对池莉新写实小说的诞生起到了导引的作用。池莉1987年推出的《烦恼人生》是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里面就有池莉自己家庭的影子,池莉在现实生活中的绝望与反抗导致了小说主人公印家厚的绝望与反抗,反抗即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并由此形成了池莉日后的写作模式——在凡庸人生的日常琐事里陷入绝境,在绝境里“寻找”求生的希望。所以,“寻找”叙事对池莉新写实小说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导引作用。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寻找是对人生活状态、生存状态的探寻,池莉小说的“寻找”源于池莉受困于现实生活以及中国当代文坛的“寻找”语境,从一定意义上说,“绝境——寻找——升华”的小说模型也是关于人是如何存在着以及如何存在着更好这一问题的回答。这证实了池莉的“寻找”与外国文学作品的“寻找”有着共同之处,它们均通过文学的形式将对生活的思考上升到了一个哲学命题的高度。
杨芙蓉[9](2019)在《雪米莉小说的通俗元素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后,港台的通俗文学作品和西方的通俗文学作品被大量引进了内陆,尽管如此,人们对通俗文学的需求仍是巨大的,口味更是多种多样。就在这时,一些四川籍作家在80年代后期以“雪米莉”为笔名而创作的雪米莉小说应运而生,它对新时期大陆通俗文学创作的空白地带首先进行了占领,是新时期第一个有意识策划的通俗文学品牌。它曾一度风靡盛行许久,形成了“雪米莉热”,成为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这段时间内中国文学市场中的一道特殊文化景观。可以说正是因为雪米莉小说的出现和风靡,促进了当代中国大陆通俗文学复苏和繁荣。然而由于地区差异、褒贬不一等各种原因,雪米莉小说并没有在通俗文学界得到细致的研究,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也一直被忽视掉。本论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研究背景,立足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研究雪米莉小说是如何凭借其对市场特有的敏锐力使得小说具备大众所熟悉喜爱的通俗元素而让读者追捧的,以及它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本论文总共包括了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雪米莉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对现有的研究情况和文献进行了综述归纳。正文总共有三章,前两章都是在论述雪米莉小说的通俗元素,最后一章是论述它产生的影响。其中,第一章是对雪米莉小说的通俗元素之一——策划形式进行研究。策划营销是否得当其实也是通俗小说畅销与否的重要技巧之一,雪米莉小说主要是从组织形式、写作方式、品牌打造三个方面进行策划的。第二章是对雪米莉小说另外一种重要的通俗文学元素进行研究,也即对其创作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模式是通俗文学最重要的通俗元素和技巧,雪米莉小说的创作模式可以从题材的选择、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安排、结构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五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一度受到大众的喜爱就跟其中蕴藏的模式不无关系。最后一章是论述雪米莉小说产生的历史影响。本章旨在客观评价分析当年畅销的雪米莉小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雪米莉小说的出现和热卖对新时期中国大陆文学市场产生了影响,也对知识分子的多元化价值探索产生了影响。同时,对于它的迅速消亡,后来的通俗文学写作者也应该以此为鉴。结语部分是在正文的基础上,对本论文进行的简要总结和概括。
李蕊[10](2017)在《当代俄罗斯侦探小说创作研究 ——以阿库宁、玛丽尼娜、东佐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侦探小说是大众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体裁之一。在俄罗斯,侦探小说早已成为了人们最喜爱的闲暇读物,在地铁上、电车上随处可见人们手中拿着侦探小说的小册子,可见,侦探作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因此,研究俄罗斯侦探小说的创作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将以俄罗斯三位着名侦探小说作家鲍里斯·阿库宁、亚历山德拉·玛丽尼娜、达里娅·东佐娃的创作为代表,来分析俄罗斯侦探小说的创作特点。本论文主要是由绪论、研究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本论文绪论部分包括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对象、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论文研究主体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对侦探小说、俄罗斯侦探小说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重点研究侦探小说、俄罗斯侦探小说的概念界定、起源和发展经过、模式特点、流派和代表作家等。第二章主要对俄罗斯着名侦探小说作家鲍里斯·阿库宁的生平与创作、历史侦探主题、凡多林的人物形象及互文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写作手法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章主要对俄罗斯着名侦探小说家亚历山德拉·玛丽尼娜的生平与创作、警察侦探主题、卡敏斯卡娅的人物形象及别具特色的悬念美学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主要对俄罗斯着名侦探小说家达里娅·东佐娃的生平与创作、讽刺侦探主题、“蹩脚侦探”的人物形象及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研究。本论文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概括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价值。
二、论通俗小说模式的叙事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通俗小说模式的叙事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岭南逸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岭南逸史》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因袭与发展 |
第一节 才子佳人小说模式及其发展 |
一、才子佳人小说的外在形式 |
二、才子佳人小说的精神内涵 |
三、才子佳人小说的演变 |
第二节 《岭南逸史》对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继承 |
一、才貌兼备的才子佳人形象 |
二、三段式情节结构 |
三、诗意语言下的才女气质 |
四、佳人的才女气质与才子佳人积极的爱情观 |
第三节 《岭南逸史》对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突破 |
一、文武双全、胆识有加的才子佳人形象 |
二、杂糅了英雄传奇、神怪、历史演义等题材 |
三、从个人欲望追求向社会问题关怀的深化 |
第二章 才子佳人故事框架下的岭南历史叙事 |
第一节 史料来源与创作方法 |
一、以正史为柱,搭建故事框架 |
二、以方志见闻为梁,建构岭南时空 |
三、以黄逢玉、张贵儿为牵线人,引出故事全貌 |
第二节 展现明末岭南地区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
一、岭南地区瑶民的内部矛盾 |
二、官府与瑶民之间的矛盾 |
三、盗匪同官府之间的矛盾 |
四、底层百姓同官府、瑶民、盗匪之间的矛盾 |
第三节 历史叙事中的民族意识 |
一、《岭南逸史》中的历史叙事掠影 |
二、经世致用思潮下作者的理想追求 |
三、表现作者的民族融合意识与治世方略 |
第三章 别具一格的战争书写 |
第一节 《岭南逸史》中的战争书写概况 |
一、主要战事与战争对象 |
二、斗勇斗智斗法的战争场面 |
第二节 对《三国演义》的借鉴与创新 |
一、对《三国演义》人物与战争情节的模仿 |
二、对《三国演义》数字程序的方式组织结构的借鉴 |
三、对性格鲜明的女英雄形象的塑造 |
第三节 具有岭南特色的战争书写 |
一、展示岭南地区的自然风貌 |
二、穿插岭南歌谣、土语 |
三、战争中的岭南器物与昆仑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一见钟情”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才子佳人题材与钟情模式的流变 |
第一节 唐前志怪志人小说中的才子佳人题材 |
第二节 唐宋文人传奇的才子佳人故事 |
第三节 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的才子佳人恋情 |
第四节 明清章回小说中的才子佳人故事 |
第二章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一见钟情”模式的特点 |
第一节 恋爱对象 |
一、才子形象及特点 |
二、佳人形象及特点 |
三、才子佳人的爱情观 |
第二节 钟情地点 |
一、家中堂上 |
二、祭祀场所 |
第三节 钟情模式的变化 |
一、人物形象特征的转变 |
二、情欲观念的逐步减少 |
第三章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一见钟情”模式成因 |
第一节 元明才子佳人戏曲的直接影响 |
一、巧合叙事与一见钟情 |
二、“至情”思想与“钟情”情节 |
第二节 明清社会风气的影响 |
一、封建礼教禁锢下的必然性 |
二、晚明人性解放思潮的余波 |
三、商品经济发展与文学消费的结果 |
第三节 作者个人情感的渗透 |
一、男性主体的审美情感要求 |
二、自身逆境的情感补偿书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李涵秋长篇小说家庭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学术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创新点 |
1.3 李涵秋及其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
1.3.1 李涵秋的生平与小说创作历程 |
1.3.2 “鸳鸯蝴蝶派”五虎将之一 |
2 清末民初时期中下层家庭图景的呈现 |
2.1 中下层家庭婚姻生活的时代变化 |
2.1.1 士绅家庭内部种种丑陋现象 |
2.1.2 家庭伦理道德的新旧冲突 |
2.1.3 婚姻结合方式的多样性 |
2.2 涉及到的中下层家庭及其类别 |
2.2.1 长篇小说中涉及到的家庭 |
2.2.2 地方绅商家庭 |
2.2.3 知识分子家庭 |
2.3 小说中中下层家庭的特点 |
2.3.1 纪实性:清末民初时期的家庭 |
2.3.2 时代性:家庭关系趋于简化 |
2.3.3 个人性:自身家庭生活经历 |
3 家庭人物形象及人伦关系的展示 |
3.1 顺应社会改变的家长形象 |
3.1.1 权威失落的男性家长 |
3.1.2 顽固少变的旧式父亲 |
3.1.3 开明儒雅的新式父亲 |
3.2 重新回归家庭的子孙形象 |
3.2.1 一事无成的败家子 |
3.2.2 盲目西化的家庭叛逆者 |
3.2.3 妥协退让的新孝子贤孙 |
3.3 艰难觉醒的家庭女性形象 |
3.3.1 强势卑劣的悍妻 |
3.3.2 金钱欲望至上的妻妾 |
3.3.3 走向极端文明的新女性 |
3.4 家庭人伦关系的和谐与冲突 |
3.4.1 亲子关系:旧式对立与新型认同 |
3.4.2 夫妻关系:夫主妻从与夫妻平等 |
3.4.3 婆媳关系:强势刁难与和睦相处 |
4 家庭书写艺术特色的具体表现 |
4.1 情节结构的继承与运用 |
4.1.1 因果报应情节设置的继承 |
4.1.2 由家及国网状结构的借鉴 |
4.1.3 以家庭为主线性结构的运用 |
4.2 家庭叙事内容与叙事视角 |
4.2.1 家庭死亡叙事 |
4.2.2 僧道形象与僧道叙事 |
4.2.3 小家庭日常生活叙事 |
4.2.4 限制叙事视角的尝试 |
4.3 通俗化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点 |
4.3.1 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插叙 |
4.3.2 严肃尖锐的幽默讽刺手法 |
4.3.3 通俗生动的小说语言 |
5 李涵秋长篇小说家庭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
5.1 蕴含独特的个性价值 |
5.1.1 李涵秋的婚姻家庭观 |
5.1.2 家庭书写的地域色彩 |
5.1.3 家庭书写中的矛盾态度 |
5.2 对早期“鸳鸯蝴蝶派”家庭书写的拓展 |
5.2.1 与同时期“鸳鸯蝴蝶派”作家的比较 |
5.2.2 “娱乐消遣”和“启蒙救国”相结合的小说观 |
5.2.3 社会、言情、家庭相结合的小说模式 |
5.3 新旧文学转型时期李涵秋家庭书写的意义 |
5.3.1 对家庭叙事传统的继承 |
5.3.2 具有启蒙意义 |
5.3.3 具有现代色彩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李涵秋长篇小说一览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4)网络小说创作困境与自我突围 ——以唐家三少、猫腻、辰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网络小说的创作机制 |
第一节 幻想的文本:欲望与想象力的腾飞 |
第二节 市场的力量:经济要素与网络小说创作 |
第三节 媒介的更迭:网络媒体对创作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网络小说创作困境 |
第一节 想象力的枯竭 |
第二节 主体性的削弱 |
第三节 自由表达的受限 |
第四节 文学性的消弭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小说的自我突围 |
第一节 突围的基准:商品性还是文学性的抉择 |
第二节 想象力的弥补:向现实的世界取经 |
第三节 陌生化的实践:改头换面的易容术 |
第四节 商业化的塑造:市场中的网络小说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概念界说 |
二、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研究现状 |
三、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研究价值 |
第一章 中国公安刑侦小说的当代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十七年”:一种新范式的产生 |
一、新的国家语境下的书写 |
二、创作之基:公安工作的要求 |
三、苏联反特小说的范式作用 |
四、公安刑侦小说作家群体的形成 |
第二节 新时期:公安刑侦小说的复苏与重建 |
一、断裂与重生的更迭图景 |
二、创作理念的丰富与拓展 |
三、深沉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
第三节 20世纪九十年代:公安刑侦小说的转型 |
一、公安刑侦小说向世俗化、商业化转变 |
二、公安刑侦小说转变的现实土壤 |
三、新社会环境下的犯罪类型书写 |
第四节 新世纪:公安刑侦小说的多元发展 |
一、网络媒介下的新兴创作队伍 |
二、刑侦小说“自我形态”的回归 |
三、国际视野下的创作狂欢 |
第二章 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的叙事特征 |
第一节 理性逻辑下的故事内核与情节构成 |
一、故事内核的理性构建 |
二、情节的“因果阐释” |
第二节 悬念设置与“距离化”叙事 |
一、侦探∕刑侦小说的悬念 |
二、侦探∕刑侦小说的“距离化”叙事 |
第三节 犯罪“空间隐喻”的构建 |
第四节 “死亡”意象及其美学意义 |
一、侦探∕刑侦小说中的“死亡”谜题 |
二、侦探∕刑侦小说中的“死亡”叙事 |
第三章 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的主题建构 |
第一节 公安刑侦小说的“国家安全”主题 |
一、“国家安全”主题的提出 |
二、“国家安全”主题的凸显 |
三、“国家安全”主题的延伸 |
第二节 时代变迁下的多主题建构 |
一、经济变革期的另类社会图景 |
二、直面社会矛盾的真实写作 |
第三节 情法权的主题变奏 |
一、“情与法”的迷惘 |
二、“权与法”的共生 |
第四章 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
第一节 公安刑侦小说中的警察形象 |
一、公安刑侦小说中警察形象的演变 |
二、“英雄化”叙事的必然与尴尬 |
三、侦探与警察:殊途同归的“英雄化”想象 |
第二节 公安刑侦小说中的罪犯形象 |
一、政治罪犯的“符号化”表征 |
二、趋利心理下的多重表象 |
三、错位的歧义人生 |
四、人生困境下的无奈选择 |
第三节 公安刑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一、激烈生活场景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
二、情感纠葛中的折翼天使 |
三、暴力阴影下的复仇与毁灭 |
第五章 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的模式化书写 |
第一节 侦探小说的模式化传统 |
一、线性模式:利于悬念设置的叙事传统 |
二、审美心理:惩恶扬善的情感表达传统 |
第二节 公安刑侦小说的模式化特征 |
一、要素设置:固定性 |
二、叙事视角:单一性 |
三、人物特征:鲜明性 |
第三节 模式化书写的成因 |
一、时代需要 |
二、文化策略 |
三、大众审美期待 |
第四节 模式化书写的困境与突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非传统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现状及意义 |
0.2.1 研究现状 |
0.2.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东野圭吾早期的传统推理小说风格 |
1.1 离奇刺激的故事情节 |
1.2 封闭性的文本结构 |
1.3 反抒情的情感态度 |
第二章 东野圭吾非传统叙事的成因 |
2.1 社会变迁对作家的影响 |
2.2 文学自身的发展突破 |
2.3 科学理性的思维模式 |
第三章 东野圭吾非传统的叙事内容 |
3.1 生活化的故事主题 |
3.2 边缘化的人物形象 |
3.3 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 |
第四章 东野圭吾后现代的叙事技巧 |
4.1 反常规的悬疑模式 |
4.2 碎片化的叙事结构 |
4.3 多维度的叙事视角 |
第五章 东野圭吾非传统叙事的价值意义 |
5.1 对传统推理小说的颠覆与重构 |
5.2 对社会与人性的思考 |
5.3 对温馨生命观的塑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8)超越“庸常”之路 ——论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思路 |
第一章 寻找世俗人生的超脱之路 |
一、《金盏菊与兰花指》:以童真对抗世俗人性、人心 |
二、《惊世之作》:以追求刺激打破生活的凡庸 |
三、《太阳出世》:以挣扎后的升华实现超脱 |
第二章 寻找精神的归宿 |
一、《看麦娘》:亲情的温暖 |
二、《烦恼人生》:爱情的归宿 |
三、《一去永不回》:自我与叛逆 |
第三章 寻找历史的“真相” |
一、《凝眸》、《屈原的罗网》:寻找社会历史的“真相” |
二、《乌鸦之歌》、《预谋杀人》:寻找家庭历史的“真相” |
三、《绝代佳人》《两个人》:寻找个人历史的“真相” |
第四章 池莉小说“寻找”机制的发生 |
一、寻找:一种写作的根源 |
(一) 现实生活迫使池莉寻找 |
(二) 个人习性与池莉的写作 |
(三) 池莉关于“寻找”的文学观 |
二、“寻找”的驱动力:欲望、人伦、真理 |
(一) 欲望 |
(二) 人伦 |
(三) 真理 |
三、“绝望—挣扎—升华”的寻找模式 |
四、寻找:一种反抗绝望的方式 |
(一) 以家庭为背景的寻找叙事 |
(二) 针对历史事件的寻找叙事 |
(三) 爱恋故事里的寻找叙事 |
(四) 凡庸生活里的寻找叙事 |
余论:“寻找”叙事的意义 |
一、寻找叙事对于池莉市民小说、新写实小说的意义 |
二、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与中外文学传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读硕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 |
(9)雪米莉小说的通俗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雪米莉小说的策划形式 |
2.1 组织形式:“三结合”班子与一“助推器” |
2.1.1 “三结合”的写作班子 |
2.1.2 作为“助推器”的书商 |
2.2 写作方式:雅俗兼容与求新求奇 |
2.2.1 媚雅标签 |
2.2.2 媚俗白日梦 |
2.2.3 求新求奇 |
2.3 营销策划:品牌打造与包装 |
2.3.1 命名 |
2.3.2 封面设计 |
2.3.3 语言嫁接 |
2.3.4 环境安排 |
3 雪米莉小说的创作模式 |
3.1 雪米莉小说的题材模式 |
3.1.1 黑道犯罪题材 |
3.1.2 警匪言情题材 |
3.2 雪米莉小说的人物模式 |
3.2.1 俊男靓女模式 |
3.2.2 “众星捧月”模式 |
3.2.3 大亨模式 |
3.2.4 警探模式 |
3.2.5 “异女”模式 |
3.3 雪米莉小说的情节模式 |
3.3.1 追捕——逃避模式 |
3.3.2 受难——复仇模式 |
3.3.3 夺宝纵欲模式 |
3.3.4 “画卷式”悬念模式 |
3.4 雪米莉小说的结构模式 |
3.4.1 “二元对立”模式 |
3.4.2 半团圆模式 |
3.5 雪米莉小说的语言模式 |
3.5.1 “混血儿”模式 |
3.5.2 图像化的语言模式 |
4 雪米莉小说的影响 |
4.1 文学市场的“破冰者” |
4.1.1 大陆通俗文学开始复苏 |
4.1.2 大陆通俗文学题材得以拓宽 |
4.1.3 开启欲望化书写叙事模式 |
4.2 知识分子寻求另类创作的探索者 |
4.2.1 作家变成写手 |
4.2.2 开启了假面写作的先例 |
4.2.3 市场“登龙术”的传递 |
4.3 凸显了市场文学所具有的价值 |
4.3.1 雪米莉小说的经济价值 |
4.3.2 雪米莉小说的精神关怀 |
4.4 对雪米莉小说的反思 |
4.4.1 通俗文学不能无“根” |
4.4.2 重视创新 |
4.4.3 作品能与影视联姻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当代俄罗斯侦探小说创作研究 ——以阿库宁、玛丽尼娜、东佐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俄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对象、目标、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俄罗斯侦探小说概述 |
一、侦探小说 |
(一)侦探小说的概念界定 |
(二)侦探小说的起源及发展 |
(三)侦探小说的模式特点 |
(四)侦探小说的流派划分 |
二、俄罗斯侦探小说 |
(一)俄罗斯侦探小说的发展 |
(二)俄罗斯侦探小说的特点 |
(三)俄罗斯侦探小说的类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阿库宁的历史侦探小说 |
一、阿库宁的生平及创作 |
二、虚实结合的历史侦探主题 |
三、凡多林的人物形象设计 |
(一)凡多林的人物形象特点 |
(二)凡多林的人物形象价值 |
四、解构经典的互文写作手法 |
(一)对经典作品名称的互文 |
(二)对经典人物形象的互文 |
(三)对经典情节的互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玛丽尼娜的警察侦探小说 |
一、玛丽尼娜的生平及创作 |
二、坚持“人道主义”精神的警察侦探主题 |
三、卡敏斯卡娅的人物形象设计 |
(一)卡敏斯卡娅的人物形象特点 |
(二)卡敏斯卡娅的人物形象价值 |
四、极具特色的悬念美学 |
(一)共鸣性 |
(二)新颖性 |
(三)悬念的迭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东佐娃的讽刺侦探小说 |
一、东佐娃的生平及创作 |
二、反映“社会百态”的讽刺侦探主题 |
三、“蹩脚侦探”的人物形象设计 |
(一)“蹩脚侦探”的人物形象特点 |
(二)“蹩脚侦探”的人物形象价值 |
四、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 |
(一)无厘头的作品名称 |
(二)诙谐的人物描写 |
(三)幽默的生活情景描写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通俗小说模式的叙事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岭南逸史》研究[D]. 李秋霞.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一见钟情”模式探析[D]. 张文静.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李涵秋长篇小说家庭书写研究[D]. 敬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网络小说创作困境与自我突围 ——以唐家三少、猫腻、辰东为例[D]. 包明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中国当代公安刑侦小说研究[D]. 吴强. 吉林大学, 2019(02)
- [6]《玉观音》:看海岩如何玩转叙事技巧[J]. 陈蓉. 名作欣赏, 2019(23)
- [7]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非传统叙事研究[D]. 张雨歆.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8]超越“庸常”之路 ——论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D]. 柯海.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9]雪米莉小说的通俗元素研究[D]. 杨芙蓉.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当代俄罗斯侦探小说创作研究 ——以阿库宁、玛丽尼娜、东佐娃为例[D]. 李蕊.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