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因工程维护生态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夏志红[1](2021)在《粮食基因编辑的法哲学思辨》文中指出粮食基因编辑的核心问题,源于目前科学尚无法证实其商业化对人类生存安全究竟有无潜在威胁。现有立法通例基于"自由主义"理念,坚持人的主体性与技术理性,构建起了以标识为主体的预防机制,来监管基因编辑食品的商业化。与此相反,"伦理自然主义"坚信,基因编辑食品对自然与人类生存所构成的潜在威胁具有不可逆转的反自然性,故应拒斥或者禁止。但以"自由主义"为导向的"主客体"对立的理论范式,过于强调个体利益,而忽视了人类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共存关系;伦理自然主义所主张的"主体间性"解构或否定了"主客体"二元认知的法哲学基础。因此,粮食基因编辑的规制,应以人类与自然"主客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尊重暂不干预或干涉原则,以确保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
于文轩,杨胜男[2](2020)在《环境法视域下的生物安全风险规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安全领域的环境风险包括科技风险、生态风险和环境健康风险三种类型。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健全的生物安全风险规制制度体系,科技风险规制机制不健全、生态风险规制忽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健康风险规制领域尚存空白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应确立多元化的立法目的体系,推动风险规制的类型化制度安排,有效衔接生物安全立法与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生物安全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害。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马诗雯[4](2020)在《合成生物学的伦理学反思 ——一种责任伦理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成生物学是新兴生物科学技术中具有重大潜力的一个分支领域。它旨在通过重新设计和改造现有的生物系统,或者从头设计与构建新的生物部件、装置和系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自然和生命本质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生产和发展出有利于人类美好生活的生物技术产品。合成生物学在生物能源与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因此受到科学技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然而,由于合成生物学涉及对生物系统和生物体的操作,因而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与伦理问题。正因如此,合成生物学自诞生起,就引起学界对其伦理问题的极大的关注。合成生物学的伦理研究,就是为了在追问合成生物学的伦理问题及其产生的语境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规范和促进合成生物学的负责任发展。基于这一背景,文章将责任伦理学作为探讨合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首先,文章在对合成生物学的学科内涵及其哲学思想进行概述的基础之上,追问合成生物学为什么会产生伦理问题。借助于“构物致知”与“构以致用”这两种技术研究范式,分析了合成生物学的主要特征,讨论了合成生物学集科学、技术与工程一体化的学科特点。其次,通过对汉斯·尤纳斯(Hans Jonas)和汉斯·伦克(Hans Lenk)的相关责任伦理思想进行概括与分析,从“责任”这一核心概念出发,构建了合成生物学的责任伦理研究框架,围绕责任伦理可以为合成生物学研究带来怎样的启示,为什么要开展合成生物学的负责任创新等问题展开讨论。第三,深入合成生物学的伦理问题,针对合成生物学两类不同的伦理问题,即概念性与非概念性的伦理问题,区分不同的责任类型。文章将概念性的伦理问题与合成生物学的“叙事”和“隐喻”相结合,指出对合成生物学的伦理担忧与关于合成生物学的不同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比如“隐喻”的运用相关。而这些伦理担忧和争议实际上主要是一种对未来风险的“推测”和“预设”。合成生物学的非概念性伦理问题,包括安全性、风险与机遇的公平分配等,与其他技术伦理学问题相比,并不是全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其不同的伦理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责任伦理的研究。第四,根据合成生物学责任伦理研究的理论框架,要求以前瞻性的责任视角看待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因此对合成生物学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和展望离不开相关的技术评估。除了考虑风险评估外,对一些概念性的伦理争议还应当借鉴远景评估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对于合成生物学实践当中的责任问题,有必要将合成生物学的伦理监管及其责任体系结合在一起加以分析,依据不同的责任主体,尝试提出合成生物学伦理监管的责任体系,就相关责任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基于我国合成生物学伦理监管的相关法规与条例,提出了合成生物学研发行为的基本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针对合成生物学研发人员提出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和行动规范建议。讨论如何在责任伦理的指导下促进我国合成生物学研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杨殿锋[5](2019)在《当代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探讨当代社会视域下,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正反面影响,探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作出的学说建构和理论解答,考究西方社会关注人的发展、其学术影响具有典型性的学者针对这一论题给出的思考和破解路径,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此提供的有益启示,通过这几个方面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使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相关问题能有一个较为前位的明晰、解答和讨论。论文整体进路上,采取正反合的路线,分别从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抑制作用和问题的克服路径方面完成论文的阐述与铺陈。问题和靶向上,着重思考和解答当代科学技术是如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又是如何影响和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西方学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分别就破解此问题给出哪些有益启迪,通过对这些问题力所能及的思考和研究,以期对这一论题的学术探讨能有所裨益。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智力和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科学技术的内涵、外延、角色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相同,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梳理性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确立的未来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最终形成这个整体性概念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古典哲学时期都对其给予内涵拓展,这些内容应当对马克思确立这一完整概念具有一定影响,需要对其进行线条性研究;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它们之间应当具有内在耦合的同一性关系,需要进行探讨性研究,从而为整个论文的展开和铺陈提供概念、背景和立论基础。马克思十分注重自然科学领域的每项新进展对其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这是这篇论文探究科学技术作用的重要方法论指导。当代社会展现出科学技术门类众多、发展迅猛、成果丰硕的特点,从信息技术革命、智能化革命、生命科学革命、能源和环境科学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五个方面,精细撷选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无人驾驶、3D打印、克隆技术、基因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科学等十余项具有代表性、革命性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分别探讨其对于丰富人的物质生活、拓展人的交往空间、变革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构社会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新表象,特别是呈现出的技术融合、颠覆性影响、社会大变革等新特征,研究和探明当代科学技术究竟在哪些方面、通过何种方式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难点在于以哲学的视角洞察最新技术成果所产生的正向作用,而非一般性探讨科学技术的相关意义。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即异化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需要在学术层面展开不间断地研究和讨论,这对于形成相对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进而培厚科学人文精神应该具有积极作用,这是撰写这篇论文的一个重要思考。论文试图从影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着眼于问题的存在、表象、特征、根源等方面对科学技术异化进行探索性思考和研究,以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全新的研究考量与思路建构;着眼于每个方面,从概念辨析、哲学渊源、现实状况、学术思考等方面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从历史、文化、道德、伦理、观念等视角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使研究建立在尽可能浑厚的学理基础上,尽力探明这一影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难题所涉及的相关方面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经典作家,对于科学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和它的革命杠杆作用进行的具有理论原点意义的独创性研究,特别是为人类确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勾画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论文的整个论题作为马克思主义论域下的研究内容,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学说中寻求理论原点上的发现和启示,重点突出其对科学技术异化、劳动异化、人的解放、真正的共同体等内容的理论研究,以期从整体脉络和理论进路上对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有较为独立的思考,并使这一论题所欲探讨、评析和解答的问题有一结论式的回应。西方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反思相对较早、形成思想较为系统、给出答案较为丰富,需要撷取代表性强的流派和学者,对他们立论的出发点、给出的突破点、存在的褊狭点予以探寻和研究,以探讨他们对于科学技术异化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给出怎样的回应、哪些有益的启迪以及存在哪些共同缺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诸多精华,其哲理对于消解与科学技术异化有关的全球性纷争、生态环境破坏、能源资源紧缺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与治理意义,需加以阐发并提供启示性见解。
马圣洁[6](2019)在《高技术生态风险的发生及防控研究》文中认为高技术生态风险是当下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风险。处于蓬勃发展的中国一方面享受着高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福音,另一方面也面临着高技术生态风险的威胁与挑战。分析高技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原因,提出防控高技术生态风险的思路和对策,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探讨高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首先需要梳理高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对高技术发展的历史考察和高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案例研究,了解防控高技术生态风险的难点,才能有效地认识和防控高技术生态风险。高技术对环境的生态影响通常沿着从生态渐变到生态质变的路径。随着高技术产品的应用和传播,高技术的生态风险不断积聚,到某个时刻生态风险爆发而发生生态质变,形成生态事故或生态灾难。高技术的生态影响具有量变与质变相结合、不可逆性和灾害性大的特点。同时,对高技术生态风险的防控也存在着高技术生态风险可预测性低、认识难度大、生态修复周期长和技术手段不多等困难。根据高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特点与防控难点,应该明确以下的思路。首先,在观念层面上需要树立高技术应用的风险意识,高技术应用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必然存在生态的风险。其次,在制度层面上建构各种高技术风险防范的制度,并形成各种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再次,在行动层面上,针对高技术产品应用产生的生态风险,应该实行从研发、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全流程生态控制。在应对高技术生态风险的防控中,可采用事前生态风险预防、事中生态风险监控和事后生态风险处置的三种对策,最终消解高技术的生态风险。
顾萍[7](2016)在《基因经济的多维度语境化分析》文中认为本文运用语境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在科学的、技术的、社会的、文化的、伦理的等语境之下的基因经济,以此考察21世纪生命科学家、企业家、政府和公众应该面对和承担的科学责任、道德责任与社会责任及其互动的网络系统。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对基因经济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做哲学追问,实现对基因经济分析的多维视野的内在统一,力图为社会各界对这一新的经济形态的理解提供一种全方位的语境综合。同时,为人类更好地掌控和驾驭基因经济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进而促进其健康发展,以兴利避害、造福人类。本文首先从语境的概念和语境分析方法的含义、特征、结构等方面对语境分析方法进行阐述,同时论述了语境分析方法在我国科学哲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本文的重点部分是基于语境分析法,对基因经济进行多维度的语境化分析。从科学语境的角度探讨了生物科学语境下的基因、基因经济兴起的科学背景及其特异性,指出基因经济应重点关注食品和药品安全性的科学基础构成及其合理性,以及检验判别手段的完备性与长期性。人类传统食品与人体安全性适应是一个长期的协进化过程,食品安全的生物学检验与医学检验也必须是一个长期的协调过程。从技术语境角度分析了基因经济的核心支撑——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基因经济的运作方式,并指出“转基因”这一“自然-人工”复合系统的操作必须从技术的层面具有可控的风险防范程序和安全底线的预警程序。从社会语境角度指出基因经济应重点关注其对传统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经济的社会价值。在文化语境下探讨了基因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导向、法律与制度环境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伦理语境下指出了基因经济应关注其面临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背离的伦理困境,以及对基因经济发展所涉的不同社会主体应该遵循的伦理责任和道德规范进行哲学的反思。
顾萍,喻郭飞[8](2016)在《基因经济的伦理问题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基因经济"是一种以现代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它给人类的生产生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本文旨在探究基因经济兴起的背景和内涵、其涉及的主要伦理问题、伦理责任和法律规范、伦理价值观和安全性评估体系,以此考察21世纪生命科学家、企业、政府和公众所应面对和承担的科学责任、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及其形成
靳亚楠,王寅刚,陈罡,马冬菁,郭志富,白丽萍[9](2014)在《遗传转化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土壤沙漠化、盐渍化以及干旱等问题的日益加剧,培育高抗的林木新品种显得尤为重要。转基因技术目的性强、时间短,同时林木不存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敏感问题,所以基因工程手段在林木的应用更加便捷。该文阐述了林木相关功能基因及其遗传转化的应用,讨论了抗病、抗虫、耐盐碱等逆境胁迫基因遗传转化情况。
陈婉宁[10](2013)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完善》文中研究说明人口、资源、环境一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科技革命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1973年,第一次基因重组实验成功,生物技术给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未来工业革命,特别是转基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解决粮食问题、战胜疾病等,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转基因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风险和潜在危险,如何发挥转基因技术的积极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影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关键,也是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研究的关键。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越来越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我国作为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及其产物的大国,保护转基因生物安全不仅是我国应尽的国际义务,更符合我国的国家发展利益。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方面法规,但这些法规无法从根本上满足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需要,建立与时俱进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对于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现状,从理论上提出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必要性,比较分析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积极为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提供科学借鉴和支持,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应当制定一部专门的综合性转基因安全法律。期望此文能够对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实践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基因工程维护生态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因工程维护生态平衡(论文提纲范文)
(1)粮食基因编辑的法哲学思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粮食基因编辑的基本问题 |
(一)粮食基因科学技术术语 |
(二)粮食基因编辑技术的属性 |
(三)粮食基因编辑技术的潜在风险 |
二、粮食基因编辑现有规制的理念与原则 |
(一)自由主义思维的标识监管 |
(二)科学技术理性的标识监管 |
(三)风险预防原则的标识监管 |
三、粮食基因编辑未来规制的理念与原则 |
(一)人类与自然“主客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三)不干预/干涉原则与暂不干预/干涉原则 |
1.不干预/干涉原则。 |
2.暂不干预/干涉原则。 |
结语 |
(2)环境法视域下的生物安全风险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生物安全领域环境风险的类型化 |
2 生物安全领域环境风险规制的现状及问题 |
2.1 法律体系 |
2.2 管理体制 |
2.3 制度内容 |
3 生物安全领域环境风险规制的完善路径 |
3.1 确立多元化的立法目的体系 |
3.2 推动生物安全风险规制的类型化制度安排 |
3.3 有效衔接生物安全与环境保护法律规范 |
4 结论 |
(4)合成生物学的伦理学反思 ——一种责任伦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合成生物学何以成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
2.1. 什么是合成生物学? |
2.1.1. 人类认识生命的里程碑: 从分析还原到合成建构 |
2.1.2. 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
2.2. 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范式 |
2.2.1. “构物致知”的合成生物学 |
2.2.2. “构以致用”的合成生物学 |
2.3. 合成生物学的本质 |
2.3.1. 合成生物学的特征 |
2.3.2. 科学、技术还是工程? |
2.4. 本章小结 |
3. 合成生物学责任伦理研究的理论框架 |
3.1. 汉斯·尤纳斯的“形而上学”责任伦理 |
3.1.1. 未来导向的伦理学 |
3.1.2. 责任伦理的理论论证 |
3.1.3. 责任伦理对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启示 |
3.2. 汉斯·伦克的责任伦理体系 |
3.2.1. 责任类型的划分 |
3.2.2. 明晰责任类别对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启示 |
3.3. 负责任创新的责任伦理基础 |
3.3.1. 负责任创新的概念及内涵 |
3.3.2. 合成生物学的负责任创新 |
3.4. 本章小结 |
4. 合成生物学的伦理问题与责任 |
4.1. 合成生物学的概念性伦理问题 |
4.1.1. “扮演上帝”的伦理争议 |
4.1.2. 合成生物学对生命概念的挑战 |
4.1.3. 合成生物实体的道德地位 |
4.1.4. 合成生物学对人类尊严的挑战 |
4.2. 合成生物学的非概念性伦理问题 |
4.2.1. 生物安全风险 |
4.2.2. 生物安保风险 |
4.2.3. 新物种的挑战 |
4.3. 合成生物学的伦理问题与“叙事” |
4.3.1. 围绕合成生物学的不同叙事视角 |
4.3.2. 联想、科学想象与共情 |
4.3.3. 合成生物学叙事中的隐喻及其伦理意涵 |
4.4. 针对不同的伦理问题应该树立不同的责任观 |
4.5. 本章小结 |
5. 负责任地发展合成生物学 |
5.1. 合成生物学的未来展望 |
5.1.1. 合成生物学的风险评估 |
5.1.2. 合成生物学与远景评估 |
5.2. 合成生物学的伦理监管及其责任体系 |
5.2.1. 合成生物学的伦理监管原则 |
5.2.2. 合成生物学伦理监管的责任体系 |
5.3. 我国合成生物学研发的伦理与行动规范建议 |
5.3.1. 合成生物学研发行为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 |
5.3.2. 合成生物学研发行为应遵循的伦理规范 |
5.3.3. 合成生物学研发人员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
5.3.4. 合成生物学研发人员的行动规范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当代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 |
二、研究动机与目的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基本涵义 |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涵义与嬗变 |
一、科学技术的概念渊源 |
二、科学技术的角色演变 |
三、科学技术的价值论说 |
第二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起源与演进 |
一、人的发展论题的产生与内涵 |
二、文艺复兴对人的价值的彰显 |
三、德国古典哲学对人的发展思想的拓展 |
四、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 |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同一性 |
一、科学技术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技术的必要条件 |
三、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耦合 |
第二章 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层影响 |
一、互联网:丰富人的社会交往 |
二、大数据:实现数字化生存 |
三、区块链:重构人类信任机制 |
第二节 智能化革命的深层影响 |
一、人工智能:改变生活方式 |
二、无人驾驶:出行的“进化” |
三、3D打印:一场制造革命 |
第三节 生命科学革命的深层影响 |
一、克隆技术:攻克人类重大疾病 |
二、基因工程:延长人的生存链 |
第四节 能源和环境科学革命的深层影响 |
一、新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
二、新材料:打破资源依赖 |
三、生态科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五节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层影响 |
一、主要特征:技术的融合 |
二、深层效应:颠覆性影响 |
三、生成功能:社会大变革 |
第三章 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 |
第一节 科学技术异化的产生:蕴藏于社会发展的必然 |
一、历史必然性 |
二、现实合理性 |
三、主客对立性 |
第二节 科学技术异化的表现:寓示着人本意蕴的缺失 |
一、破坏人类生存环境 |
二、挑战人的生命权利 |
三、扭曲主体道德价值 |
四、威胁社会伦理底线 |
第三节 科学技术异化的特征:呈现出人类挑战的加重 |
一、领域扩大化 |
二、危害深重化 |
三、挑战全球化 |
四、治理艰难化 |
第四节 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源:揭示出人的本质的否定 |
一、工具理性背离科学理性 |
二、人类欲望湮没人文精神 |
三、外在表象否定人的本质 |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超越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与人思想的时代发掘 |
一、科学技术:历史杠杆与革命力量 |
二、异化扬弃:类本质的回归 |
三、人的解放: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四、真正的共同体:世界历史的界标 |
第二节 西方科学技术哲学主张的批判性借鉴 |
一、技术之思:沉沦与超越 |
二、批判理性:唤醒与重塑 |
三、向度调适:替代与构建 |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当代弘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高技术生态风险的发生及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选题依据 |
1.2 本文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1.2.1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高技术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及防控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高技术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及防控研究现状述评 |
1.3.1.1 国外高技术发展的生态影响研究现状述评 |
1.3.1.2 国外高技术发展的生态影响防控研究现状述评 |
1.3.2 国内高技术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及防控研究现状述评 |
1.3.2.1 国内高技术发展的生态影响研究现状述评 |
1.3.2.2 国内高技术发展的生态影响防控研究现状述评 |
1.4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高技术发展及其生态影响 |
2.1 高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2.1.1 高技术定义和特征 |
2.1.2 高技术发展历史考察(1960—2000) |
2.1.3 21世纪的高技术发展(2000—) |
2.2 高技术发展的生态影响 |
2.2.1 高技术发展对环境的污染破坏 |
2.2.2 高技术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
2.2.3 高技术发展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
2.3 高技术生态影响的特点 |
2.3.1 渐进性与突变性的统一 |
2.3.2 不可逆性 |
2.3.3 灾害性 |
第三章 高技术生态影响的风险分析 |
3.1 高技术的生态风险 |
3.1.1 技术风险 |
3.1.2 技术的生态风险 |
3.2 高技术生态影响由生态量变到生态质变 |
3.2.1 生态量变 |
3.2.2 生态质变 |
3.2.3 生态灾难 |
3.3 高技术生态风险防控的难点 |
3.3.1 可预测性的缺乏 |
3.3.2 生态修复周期的长期性 |
3.3.3 认识能力的薄弱性 |
3.3.4 技术手段的非丰富性 |
3.4 高技术生态风险案例 |
3.4.1 核技术案例分析 |
3.4.2 生物基因案列分析 |
3.4.3 纳米技术案例分析 |
第四章 高技术生态风险防控的思路及对策 |
4.1 高技术生态风险防控的思路 |
4.1.1 观念层面: 从风险意识到生态文化的确立 |
4.1.2 制度层面: 多种制度与规范的集合 |
4.1.3 行动层面: 从研发、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全流程控制 |
4.2 高技术生态风险防控的对策 |
4.2.1 事前生态风险预防 |
4.2.2 事中生态风险监控 |
4.2.3 事后生态风险处置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基因经济的多维度语境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状况 |
(二) 国内研究状况 |
第一章 语境化方法概述 |
一 语境的概念及其内涵 |
二 语境分析方法 |
三 语境分析方法在科学哲学领域的应用 |
第二章 基因经济的科学语境分析 |
一 生物科学语境下的“基因”概念 |
二 基因经济是什么 |
三 基因经济的特异性 |
四 基因经济中的安全性问题 |
第三章 基因经济的技术语境分析 |
一 基因经济的核心支撑——生物技术 |
二 基因经济与基因工程技术 |
三 基因经济的运作方式 |
第四章 基因经济的社会语境分析 |
一 基因经济的社会价值 |
二 基因经济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
三 基因经济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 |
第五章 基因经济的文化语境分析 |
一 不同传媒视野下的基因经济的形象 |
二 基因经济发展的法律与制度环境 |
第六章 基因经济的伦理语境分析 |
一 基因经济面临的主要伦理困境 |
二 基因经济中的伦理责任和法律规范 |
三 基因经济中的伦理价值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遗传转化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林木功能基因 |
2 遗传转化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2.1 抗虫基因工程 |
2.1.1 Bt毒蛋白基因 |
2.1.2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
2.1.3 蝎神经毒素基因 |
2.2 抗病基因工程 |
2.3 改善木质基因工程 |
2.4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
2.5 抗逆基因工程 |
2.5.1 抗旱基因工程 |
2.5.2 耐盐碱基因工程 |
2.5.3 抗寒基因工程 |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10)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际组织对问题研究的观点 |
1.2.2 国外学者对问题研究 |
1.2.3 国内学者对问题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本文创新 |
2 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立法 |
2.1 转基因生物安全概述 |
2.1.1 转基因生物安全相关概念 |
2.1.2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风险 |
2.2 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 |
2.2.1 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专项立法 |
2.2.2 转基因生物安全关联立法 |
2.2.3 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评析 |
2.3 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存在的问题 |
2.3.1 没有统一的专门法律 |
2.3.2 立法目标存在不一致 |
2.3.3 立法层次偏低 |
2.3.4 立法技术不成熟 |
2.3.5 立法内容有疏漏 |
2.3.6 基本法律制度不完善 |
2.3.7 监管制度覆盖不全面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外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及启示 |
3.1 欧盟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 |
3.1.1 欧盟生物安全立法的基本原则 |
3.1.2 欧盟生物安全立法的管理体制 |
3.1.3 欧盟生物安全立法的法律体制 |
3.2 美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 |
3.3 澳大利亚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 |
3.4 日本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 |
3.5 巴西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 |
3.6 启示 |
3.6.1 转基因生物安全法——不可或缺 |
3.6.2 立法和管理——立场鲜明 |
3.6.3 转基因生物安全研发与商业化——“硬法”、“软法”的选择 |
3.6.4 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机构——延伸或独立 |
3.7 本章小结 |
4 完善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必要性 |
4.1 保证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 |
4.2 维持生物多样性 |
4.3 保障人类健康 |
4.3.1 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潜在风险 |
4.3.2 转基因药品对健康的潜在风险 |
4.4 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
4.4.1 对生态环境的宏观影响 |
4.4.2 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
4.4.3 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
4.5 促进转基因技术健康发展 |
4.5.1 支持转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 |
4.5.2 确保转基因技术的合法性 |
4.5.3 采取适当的法律手段 |
4.6 维护我国经济贸易合法权益 |
4.6.1 我国转基因生物进口方面 |
4.6.2 我国转基因生物出口方面 |
4.7 促进与生物安全国际法的接轨 |
4.8 本章小结 |
5 完善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设想 |
5.1 立法目标 |
5.2 立法模式 |
5.3 立法原则 |
5.3.1 预防原则 |
5.3.2 无害利用原则 |
5.3.3 谨慎发展原则 |
5.3.4 科学管理与全程管理原则 |
5.3.5 公众参与原则 |
5.3.6 国际合作原则 |
5.4 管理体制 |
5.5 基本法律制度 |
5.5.1 安全与风险评价制度 |
5.5.2 事先知情同意制度 |
5.5.3 许可制度 |
5.5.4 标识制度 |
5.5.5 可追踪制度 |
5.5.6 应急管理制度 |
5.5.7 损害赔偿制度 |
5.5.8 公众参与制度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基因工程维护生态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 [1]粮食基因编辑的法哲学思辨[J]. 夏志红. 北方法学, 2021(01)
- [2]环境法视域下的生物安全风险规制[J]. 于文轩,杨胜男. 中国环境管理, 2020(03)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合成生物学的伦理学反思 ——一种责任伦理视角[D]. 马诗雯.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5]当代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D]. 杨殿锋.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高技术生态风险的发生及防控研究[D]. 马圣洁.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7]基因经济的多维度语境化分析[D]. 顾萍. 云南大学, 2016(02)
- [8]基因经济的伦理问题探析[A]. 顾萍,喻郭飞. 云南省第4-5届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集, 2016
- [9]遗传转化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J]. 靳亚楠,王寅刚,陈罡,马冬菁,郭志富,白丽萍. 辽宁林业科技, 2014(06)
- [10]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完善[D]. 陈婉宁.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