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外肝灌流及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白校杰[1](2020)在《活化核受体FXR对生物人工肝种子细胞及肝性脑病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肝性脑病是急性或慢性肝功能衰竭的神经精神并发症,氨中毒被认为是其病因之一,该病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方法,以综合治疗为主。生物人工肝是由微载体粘附的肝细胞和人工解毒装置共同组成的体外肝灌流系统,是患者自体恢复肝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也是帮助患者过渡到肝移植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肝性脑病。目前,生物人工肝的种子细胞来源是制约生物人工肝发展的首要问题,去氨作用是其核心要求。胆汁酸通过法尼酯X受体(FXR)调节脂质和葡萄糖的代谢,奥贝胆酸(OCA)作为一种胆汁酸的模拟物可活化FXR。近期研究发现,FXR能引起氨代谢通路中部分酶基因的改变。但是激活FXR是否可以促进生物人工肝种子细胞的氨代谢能力,使其更好的应用到生物人工肝系统尚未见报道。此外,活化FXR对肝损伤所致的肝性脑病是否有治疗作用,也值得进一步探讨。目的1.检测活化FXR对生物人工肝种子细胞氨代谢能力的影响,进一步开发高效生物人工肝系统。2.探讨活化FXR对小鼠氨代谢及肝性脑病的作用。方法细胞实验:1.生物人工肝种子细胞C3A的生物学改造:(1)C3A细胞系转染FXR稳转质粒,通过G418筛选,建立C3A-FXR稳转细胞株,RT-PCR、细胞荧光检测FXR过表达效率。(2)转染精氨酸酶1(ARG1)和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TC)质粒,恢复C3A细胞的氨代谢通路。2.C3A细胞的氨代谢和耐氨毒能力检测:(1)RT-PCR检测氨代谢通路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水平。(2)加入20 mM NH4Cl建立氨胁迫环境,使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仪(RTCA)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来评价其耐氨毒能力。(3)生化分析仪检测不同处理后细胞上清中尿素的含量,评估生物人工肝种子细胞的氨代谢能力。动物实验:1.肝性脑病动物模型的建立:选取12周龄C57BL/6N野生型雄性小鼠,连续3天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TAA)200 mg/kg/天建立TAA模型;肝脏大部分切除术(PHx)建立肝切模型。生化分析仪检测这两个模型血浆中血氨、尿素含量及肝功能指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肝脏和大脑的病理改变。2.活化FXR对氨代谢的影响:小鼠腹腔注射TAA前一天开始使用FXR激动剂OCA 25mg/kg/天进行灌胃处理,三天后处死小鼠,取血浆、肝脏和大脑;对WT和FXR-KO小鼠进行大部分肝切手术,分别在术后40 h、3d和7d处死小鼠,取血浆,肝脏和大脑。(1)RT-PCR检测FXR的靶基因验证FXR的激活;(2)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中血氨、尿素含量及肝功能指标ALT,AST,TBA等;(3)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肝脏的病理改变;(4)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氨代谢通路关键酶基因的表达。3.活化FXR对肝性脑病的影响:小鼠腹腔注射TAA前一天开始连续使用OCA 25mg/kg/天进行灌胃处理,三天后处死小鼠。(1)旷场实验检测肝性脑病所致小鼠行为学改变;(2)处死小鼠后取大脑,RT-PCR检测脑中肝性脑病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3)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大脑皮质及海马的病理改变。结果1.生物人工肝种子细胞C3A的生物学改造:C3A细胞转染FXR稳定表达质粒后,FXR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在LO-2,HepG2,C3A这三种细胞系中,氨代谢通路关键酶基因ARG1,OTC明显低表达,甚至缺失,我们在C3A-FXR细胞中过表达ARG1和OTC,在激活FXR的同时恢复氨代谢通路。2.活化FXR提高C3A细胞的氨代谢以及耐氨毒能力:RT-PCR结果显示,活化FXR可以上调氨代谢通路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其中以NAGS和SLC1A4尤为明显。RTCA结果显示,NH4Cl浓度越高,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但细胞过表达FXR后,NH4Cl对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效果明显下降,细胞耐氨毒能力增强。细胞培养72 h后取上清进行生化检测,发现激活FXR后尿素生成增加,并且在氨胁迫状态下,激活FXR同样可以增加尿素生成量。3.活化FXR并恢复氨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ARG1和OTC后对C3A细胞的氨代谢以及耐氨毒能力的影响:活化FXR并恢复氨代谢通路后,细胞的耐氨毒能力并没有出现叠加效应,尿素的生成亦呈现同样的趋势。4.肝性脑病动物模型的建立:(1)TAA模型生化结果显示,血浆中ALT、AST和血氨浓度均显着升高;肝脏HE染色显示,腹腔注射TAA后,肝细胞桥接坏死伴大量炎细胞浸润,大脑皮质及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增多,肿胀;脑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脑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的表达明显升高。(2)肝切模型生化结果显示,肝切后血浆中ALT、AST、TBA和氨浓度均有显着升高,尿素的含量降低,其中以肝切后40 h变化最大,随着肝脏的再生,7 d后肝功能基本恢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肝切后大脑中GFAP及IBA1的表达升高。5.活化FXR提高小鼠的氨代谢水平:在TAA模型中,生化结果显示小鼠饲喂OCA活化FXR后血浆中ALT、AST和血氨水平较TAA组均有显着下降;HE染色显示,活化FXR后肝细胞炎症和坏死区域显着减少;此外,注射TAA后,小鼠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大多显着下调,饲喂OCA激活FXR后,这些基因表达有明显的回升。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注射TAA后,NAGS,AS蛋白表达降低,饲喂OCA后NAGS,AS蛋白表达水平上调。肝切模型中,相较于WT小鼠,FXR-KO小鼠的肝功能受影响更严重,表现为肝切后血浆中ALT,AST和TBA含量较WT小鼠均有显着升高,尿素含量在40h明显下降,但血氨水平则变化不显着;此外,肝切之后,氨代谢相关酶基因GS,CPS1,ARG1,AL,NAGS,SLC1A4d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其中FXR-KO小鼠和WT小鼠的趋势是一致的。另外,和WT小鼠相比,FXR-KO小鼠中FXR的靶基因NAGS,SLC1A4和GLS的表达量是降低的。6.活化FXR改善肝性脑病:在TAA模型中,大脑病理损伤相关基因TSPO,MAO-A,GRIAL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小鼠饲喂OCA活化FXR后,上述基因的表达有明显的下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活化FXR后大脑海马和皮质区域GFAP和IBA1的表达均有明显下降,这说明活化FXR对肝性脑病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1.活化FXR提高生物人工肝种子细胞C3A的氨代谢及耐氨毒能力。2.活化FXR并恢复氨代谢通路未进一步增强C3A的氨代谢及耐氨毒能力。3.活化FXR能提高肝损伤小鼠的氨代谢能力,并有显着的肝保护作用。4.活化FXR能改善肝性脑病。
丰暖[2](2014)在《海兔素在肝微粒体中酶动力学及对酒精损伤大鼠Fas/FasL、TNF-α表达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海兔素(Aplysin)在大鼠肝微粒体体外代谢中的酶动力学以及CYP3A的特异性抑制剂酮康唑对海兔素体外代谢的影响;观察海兔素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Fas、FasL表达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a)水平的影响。方法1、15只雄性Wistar大鼠,颈椎脱臼处死,采用钙沉淀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并通过BCA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的蛋白浓度。建立测定大鼠肝微粒体孵育液中海兔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考察不同孵育时间(10、20、30、45、60、90min)、肝微粒体蛋白浓度(0.1,0.2,0.5,1.0,1.5,2.0mg/mL)、海兔素浓度(1,2,5,10,20,40,80mg/L)对代谢反应的影响,并采用双倒数作图法计算海兔素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Km、Vmax、CLint);观察不同浓度酮康唑(0.5,2,5,10,20,40mg/L)对海兔素体外代谢的影响。2、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每日灌胃生理盐水1次;酒精模型组,每日给予50%乙醇8mL/(kg·bw·d)灌胃,2周后把50%乙醇剂量递增为12mL/(kg·bw·d),继续灌胃4周;海兔素低、中、高剂量组,每日分别给予Aplysin50、100、150mg/(kg·bw·d)灌胃,酒精剂量同模型组。实验进行了6周。末次灌胃12h后,大鼠称重后给予7%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留取肝组织,计算肝指数;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Fas、FasL表达情况,计算其阳性表达率;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TNF-a的浓度。结果1、海兔素在0.510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准确度在92.42%-100.58%,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3.18%,提取回收率在96.19%97.83%,室温24h和-20-C冷冻一周稳定性良好,RSD均小于1.941%;海兔素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的最佳温孵时间为30min、最佳肝微粒体蛋白浓度为1mg/mL,并确定了酶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为19.72mg/L、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0.35mg/min/g Protein、固有清除率CLint为17.75mL/min/g Protein;CYP3A的特异性抑制剂酮康唑能够明显抑制海兔素的体外代谢,最大抑制率为68%。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模型组大鼠肝指数明显增加(P<0.05);与酒精模型组相比,海兔素中、高剂量组大鼠肝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HE染色病理观察结果显示,酒精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模糊,胞质中可见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脂肪空泡,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海兔素各剂量组肝小叶结构有不同程度破坏,与酒精模型组相比较,肝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酒精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Fas/FasL表达明显增多,且血清TNF-a含量明显升高(P<0.05);海兔素各剂量组Fas/FasL表达以及血清中TNF-a含量均低于酒精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随着海兔素摄入剂量的增加Fas表达相应减少且成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简单,且专属性和灵敏度高,适用于海兔素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并推测CYP3A可能是参与海兔素体外代谢的CYP450亚型;海兔素可改善因酒精暴露引起的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通过减少肝组织Fas、FasL表达、降低血清TNF-a水平从而抑制肝细胞的凋亡有关。
张飞媛[3](2012)在《氨代谢双通路的恢复对HepG2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HepG2是一株永生化的人肝癌细胞株,已被用于生物人工肝系统的研究。然而,降氨毒能力的不充分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原因是HepG2细胞中两条氨代谢通路的谷氨酰胺合成酶(hGS)、精氨酸酶I(hArgI)和鸟氨酸转氨酶(hOTC)表达低下或缺失。在前期构建的过表达hArgI和hOTC的HepG2/(hArgI+hOTC)4细胞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携带hGS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HepG2/(hArgI+hOTC)4细胞的方法,试图恢复HepG2细胞的氨代谢双通路。方法:将携带空载体pLNCX和逆转录病毒载体pLNAFhGS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液分别感染HepG2/con (已转双基因空载体的HepG2细胞)细胞和HepG2/(hArgI+hOTC)4细胞(前期构建);应用抗生素G418筛选抗性细胞克隆并扩增培养,将得到的抗性细胞克隆分别命名为HepG2/Mock和HepG2/hArgI+hOTC+AFhGS细胞。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验证目的基因的表达;CCK-8法检测抗性细胞株的耐氨能力和增殖能力;生物化学法检测hArgI和hOTC酶活力和尿素合成量;商品化试剂盒检测谷氨酰胺产量; Western-blot法检测人精氨酸酶I(hArgI)、人鸟氨酸转氨甲酰酶(hOTC)、人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hCPSI)、人精氨酸酶代琥珀酸合成酶(hASS)、人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hASL)和人精氨酸酶II(hArgII)的蛋白表达水平,最终评估各参与实验的细胞耐氨和解氨能力。另外,还通过基因芯片分析导入的基因对89种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hGS成功导入HepG2/(hArgI+hOTC)4细胞。各种重组HepG2细胞的耐氨能力、在高浓度氨环境下的尿素生成量和谷氨酰胺生成量均高于HepG2和HepG2/Mock(P<0.05),其中HepG2/(hArgI+hOTC)4细胞的功能最强。hGS的导入对尿素代谢通路的影响以hArgI的表达和酶活力最为明显,仅在HepG2/(hArgI+hOTC)4细胞表达增强, OTC的表达和酶活力在HepG2/(hArgI+hOTC)4和HepG2/(hArgI+hOTC+AFhGS)1细胞的表达增强,而尿素循环另外三个关键酶之一的ASL表达在HepG2/AFhGS和HepG2/(hArgI+hOTC)4细胞增强,其余基因变化无明显差异。另外,hGS的导入一定程度上促进hArgII的表达。HepG2/AFhGS细胞增殖在第5和7天时落后于其它细胞(P<0.05),而其他细胞株的增殖能力与HepG2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HepG2/AFhGS和HepG2/(hArgI+hOTC+AFhGS)1细胞生物合成功能没有发生显着性改变(P>0.05)只有HepG2/(hArgI+hOTC)4细胞的白蛋白合成增多;基因芯片结果可看出HepG2/AFhGS细胞CDC16、HERC5基因表达上调、BCL2基因表达显着下调;HepG2/(hArgI+hOTC)4细胞除CDC16表达上调外,其余基因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通过比较,建立的HepG2/(hArgI+hOTC+AFhGS)1细胞株在体外培养的降氨能力不如HepG2/AFhGS和HepG2/(hArgI+hOTC)4细胞,且导入的hGS会抑制先导入HepG2细胞中的hArgI的表达;HepG2/AFhGS细胞因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明显下调而影响增殖,因此,我们将选择HepG2/(hArgI+hOTC)4细胞作为下一步动物实验的细胞株。
范晋勇[4](2009)在《用于肝组织工程三维多孔活性支架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目前,肝移植手术依然是根治末期肝衰竭的唯一手段。但是供体器官的短缺,高昂的手术费用以及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这三方面原因限制了肝移植的发展。以细胞治疗为基础的肝脏治疗方案――肝组织工程,以替代肝移植手术为目标展开研究,希望在未来可以构建人工肝组织,替代部分肝功能。随着肝组织工程的发展,人们对细胞培养支架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生物相容性,而是要求支架具有生物活性,能够最佳的模拟体内环境,包括各种信号分子,细胞外基质,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引导组织再生。本文旨在构建肝细胞特异性的三维仿生活性支架,用于肝细胞培养,模拟体内肝细胞的生长环境,优化体外肝细胞培养系统,提高肝细胞代谢功能,优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以壳聚糖,透明质酸为原料,以肝实质细胞表面脱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的配体-半乳糖基团以共价键合修饰透明质酸,合成半乳糖化透明质酸,再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了壳聚糖-半乳糖化透明质酸三维多孔支架。通过红外,元素分析,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半乳糖基团对透明质酸的修饰,并考察了支架的形态,亲水性和力学性能。通过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支架中的细胞形态及特异性肝功能的表达表征支架对于细胞的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支架中半乳糖化透明质酸的添加改善了支架的亲水性,增加了三维支架的柔韧性,半乳糖基团的引入为肝细胞提供了贴附位点,提高了肝细胞的贴附率,有利于体外培养肝细胞类肝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分化功能的表达。以壳聚糖-半乳糖化透明质酸支架为基础,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交联方法结合肝素制备壳聚糖-半乳糖化透明质酸-肝素复合支架,并通过红外,扫描电镜,XPS等手段对复合支架进行表征。通过甲苯胺蓝方法检测肝素,确定肝素在支架上的结合及释放情况。复合支架进一步结合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用ELISA方法检测EGF的控释,构建了以生长因子修饰的可以实现控制释放的复合活性支架。针对生长因子活性不易保持,容易变性,价格昂贵等缺点,我们进行了将表达生长因子的基因质粒及其载体与组织工程支架相结合,从而构建可进行基因转染的活性多糖三维支架的探索。实验中优化了PEI/DNA基因转染的条件,考察了不同条件下PEI/DNA复合物的粒径和表面电势,探索了基因转染在不同性质支架中存在的转染差异。
鱼军[5](2007)在《离体肝脏灌注保存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肝移植目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术后发生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及移植肝原发性功能紊乱都与移植肝冷保存后的再灌注损伤相关。如何提高肝肝保护质量、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肝移植效果是当前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目前该领域研究中使用持续循环灌流法,以生物人工肝为主,附加血或血浆灌流组成的体外组合型人工肝辅助装置,成为研究最多的、最有希望的人工肝系统。通过本实验希望获得肝脏保存的较佳途径,创造了一个自然的体内循环环境,延长肝脏保存时间。为肝灌流系统的临床应用做些基础性的研究。目的:通过建立体外肝灌流模型的试验,来研究肝灌流法在肝保存中所起的作用。方法:自普通健康的杂种犬获取供肝,采取同时灌流门静脉和肝动脉,共同氧合灌流液的方法对离体肝脏进行灌注试验。在试验中观察体外肝脏一般情况、病理变化,记录各组体外肝脏的热缺血时间、灌流时间及灌流后各个时间点的胆汁分泌量、灌注压力以及血气分析、转氨酶(AST,ALT)等生化指标。结果随着灌流时间的加长,酸碱度逐渐开始变酸,肝脏代谢乳酸开始增加,氧分压呈下降趋势,CO2分压逐渐升高,灌注液中转氨酶(AST,ALT)逐渐升高,胆红素含量升高。在灌流24~36h左右时体外肝脏均出现程度不同的暗红色淤斑,胆汁生成量减少,灌注压也迅速上升。在ECLP灌流结束时取肝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出现肝细胞肿胀,并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环死,有些甚至是成片环死,肝细胞索崩解。结论:通过以上试验,完成了大动物肝脏离体灌注,证明在24~36h内肝脏离体灌注可基本维持肝脏的生理和生化功能。
任家顺[6](2007)在《生物人工肝技术的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生物人工肝逐渐成为肝功能衰竭治疗研究的热门课题,很有可能像人工肾曾经为肾衰竭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一样,为肝衰竭的现代治疗提供有效手段。文章就人工肝分类、生物人工肝组成、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阐述,目的是让广大医院管理者对人工肝,尤其是生物人工肝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向德栋[7](2006)在《CN2006型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的研制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主要由支持装置、生物反应器及细胞材料组成。支持装置是临床治疗肝衰竭患者的必须装置。目前,我国进行人工肝治疗的支持装置及血液净化装置主要购买国外产品,且须严格配套使用,造成“买不起马,更配不起鞍”的局面。本研究针对现有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存在的不足,从国际发展趋势和临床治疗实际需求出发,研制适宜于中国国情的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CN2006型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的主要操作,均在计算机平台上实现闭环控制。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在计算机触摸屏菜单上选取相应治疗模式,根据触摸屏上的图示,进行管路连接安装,药物布置等处置,完毕后再根据计算机上菜单调整设定运行的控制系统、恒温培养箱等相关参数,无误后,确认输出驱动指令,使相关控制系统、恒温培养箱等在接到指令后进行工作,工作状态可由各种传感器连续测试并将所得参数信号反馈回计算机,计算机控制软件将所得测试参数与设定参数比较后,自动进行补偿控制或报警提示,使用者根据触摸屏上所显示的提示内容,进行修正。2.应用可编程控制器(PLC)与人机界面的技术组合,实现机电一体化控制,能满足CN2006型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控制系统要求,具有成熟可靠、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开发容易、扩展性好等诸多优点。3.采用精密数控机床进行机械加工,然后优化工艺、电气布线、调试,研制出CN2006型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并获国家专利。4.胎肝细胞种植在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中,观察细胞在CN2006型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中的细胞生长及氯化铵清除情况。胎肝细胞在支持装置中培养24h后,形态学观察发现细胞呈集落状生长,所测吸光度OD值为1.75,计算细胞相对活力为171.57%,氨浓度明显下降,结果表明胎肝细胞在支持装置中不仅生长良好,细胞增殖,而且细胞具有生物转化功能。提示支持装置中设计的恒温培养箱控制系统适宜细胞生长环境。5.CN2006型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的体外研究中,选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弃血浆替代肝衰竭动物模型,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透析滤过、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及生物人工肝处置。结果表明,经过上述模式处置后,弃血浆的生物指标明显好转,且CN2006型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触摸屏图示清晰,各种传感器测试功能敏感、
艾小江[8](2006)在《三维拟生态网片用于猪肝细胞高密度培养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通过观察猪肝细胞的功能和形态学特征,探讨一种三维拟生态培养网片用于猪肝细胞高密度培养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两步法分离乳猪肝细胞,使用由美国Cordlife公司生产的以一种三维拟生态培养网片为基础的细胞培养装置进行乳猪肝细胞培养,共进行肝细胞培养试验4次,于培养开始后0、2、4、6、8小时观察培养液中各项生化指标、白蛋白、安定和尿素氮的浓度以及培养装置进出口氧分压差的变化,分析O-2、2-4、4-6、6-8小时段安定清除率和尿素合成率的变化,观察肝细胞在培养网片中的形态学特征。 结果 以培养开始后不同时间分组,分为0、2、4、6、8小时组,各组之间培养液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浓度以及培养装置进出口氧分压差的均数无明显差异(P>0.05),尿素氮和安定浓度的均数存在明显差异(P<0.05);以不同时间段分组,分为0-2、2-4、4-6、6-8小时组,各组之间尿素氮合成率和安定清除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肝细胞典型的形态学特征。肝细胞在培养网片中的培养密度达到了107/ml。 结论 生长在培养网片中的肝细胞保持了稳定的生化活性、良好的物质转化代谢能力和生物合成能力、典型的细胞生理代谢特点和生长形态学特征,该培养网片能为肝细胞提供更接近体内的培养环境,实现了肝细胞的高密度和高活性培养。今后可进一步探讨以此培养网片为基础构建一种新的肝细胞培养系统,以及其应用于生物人工肝的研究。
童娅玲[9](2005)在《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4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变化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每次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检测指标中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碱脂酶、胆汁酸、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尿素氮等在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P<0.01);而白蛋白、球蛋白、血肌酐、血电解质在治疗前后均无显着性(P>0.05)。患者每次治疗前后有效率为100%,出院时的治愈好转率达66.67%,较国内报道的单纯血浆置换治疗的疗效为高。 结论:选择性血浆置换是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方法,在有效清除体内毒素的同时,补充生理活性物质。同单纯血浆置换治疗相比,不仅节约了血浆用量,且治疗更为安全可靠、疗效更好。
韩宝三[10](2005)在《人肝细胞/微孔聚丙烯生物杂化界面构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 研究背景: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具有生物合成、生物转化、分泌代谢和解毒等多种功能,是人体最大的“化学工厂”。各种原因一旦造成肝细胞的大量破坏,将出现肝功能的衰竭,导致机体代谢的严重紊乱和毒性物质的大量堆积;两者又反过来进一步加重肝损害,加剧肝细胞的坏死,并影响残存肝细胞的再生,从而形成肝功能衰竭的恶性循环。人工肝(artificial liver, AL)的研究出发点就是寄希望采用人工解毒、代偿肝脏代谢及合成功能的方法,打破上述恶性循环,稳定肝衰竭病人的内环境,为具有较强再生能力的肝细胞再生或为进一步肝移植而争取时间、创造条件。 自1956年Sorrention首次提出“人工肝脏”概念并证明新鲜肝组织匀浆能代谢酮体、巴比妥和氨以来,人们一直希望采用体外肝脏支持的方法来代替病人衰竭的肝脏功能,为其等待肝移植或自身肝再生争取时间、创造条件。长期以来,用于人工肾(artificial kidney)的血液净化技术就被移植作为AL的主要方法,试图通过机械解毒作用来减少肝衰竭病人体内越积越多的毒性物质。AL的近50年研究历史证明,各种单纯以解毒为主要功能的AL方法和技术难以代偿肝功能衰竭时的肝脏功能,只有以肝细胞为主要生物材料的BAL才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肝脏功能”,为肝功能衰竭病人提供可靠的活性肝功能支持。当今,几乎所有的BAL都是以培养肝细胞为基础的,其核心有两个:一是:体外培养的、具有活性和功能的并能发挥正常人肝脏大部分功能的“肝细胞”;二是:可供肝细胞培养或放置并能与病人血液接触,允许双方进行充分交换的半透“膜”(semipermeable membrane)即:进行肝功能支持的装置-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完成BAL的生物功能。 生物反应器是体外AL系统中肝细胞与急性肝衰竭病人血液/血浆进行物质交换、发浙江大学医学院六博士学位疮文人肝细胞/橄孔聚丙稀生肠杂化界面构建的研究*摘要挥BAL生物转化、代谢支持作用的关键部位,作为体外BAL支持系统的核,‘,在设计上必须提供两大功能:一是:提供一个能理想表达肝细胞分化功能的良好环境。二是:提供肝细胞与病人血液或血浆之间相互作用、进行物质交换的良好生理界面(physiologicinterface)I’,’3,’4]。具体而言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构建应当满足一下基本条件和要求:双向物质传输、保障肝细胞的活性与功能和易于放大[l 51,然而目前临床实践中使用的生物反应器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两大功能。如何更好的保存肝细胞的活力和功能是BAL肝细胞培养和生物反应器设计中需要首先加以考虑的问题,作为生物反应器的生物材料对肝细胞的郭附、增殖和生物活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肝细胞/生物反应器聚合物材料界面是生物反应器设计和构建的关键因素。因此,构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肝细胞/聚合物生物相容杂化界面是设计和构建BAL生物反应器的关键核心。 反应器膜材料的基本要求为:双向物质交换、生物相容性和具备良好的理化特性【”,,“】。聚丙烯(PolyPr叩ylene,PP)由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易加工成型、具有良好的物理学韧性和价格低廉而被广泛地用作各种塑料包装业和制成中空纤维管用于污水的过滤,但其严重的不足是有较高的疏水性而导致PP材料表面与细胞的相容性不好,限制了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细胞与材料间的相互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改变可以影响细胞附着条件并调整细胞内信号,从而对细胞的私附、增殖和生物活性有着重要的影响【‘’,‘7一’”l。化学聚合接枝技术可以在保持材料本体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同时,通过在材料表面引进化学键结合的功能性分子基团,改变材料表面的性能,提高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并进而对在其表面生长的细胞产生增殖和代谢活性的影响[’“一2’】。因此,通过化学接枝改性技术,可以改变PP表面的化学基团而不影响其物理力学特性,从而改变PP的生物相容性,无疑将增加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二研究目的: 为了牙,J用国内成熟的pP中空纤维管(hollow fibers pipe)研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活性的生物相容性BAL生物反应器,我们以微孔孔径为0.2林m,分子截流量(cut一off)为50一lookD的微孔聚丙烯超滤膜(mieropore polypropylene semipermeable ultrafiltrationmembrane,M即)平面薄膜为研究模型,利用光化学接枝聚合改性技术,在MPP表面通过化学键的形式接枝亲水性基团一丙烯酞胺(ac州amide,AAm)基团形成接枝改性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人肝细胞/徽孔聚丙榨生物杂亿界面构建的研究六摘要MPP(Modified MPP),以期构建出良好的人肝细胞/聚丙烯生物相容性杂化界面,为进一步用聚丙烯中空纤维管设计和构建BAL生物反应器莫定了良好的先期基础。三实脸方法:1 Modi行edMPP的剑备和表征:1.,Mpp的化学接枝改性: MPP的接枝改性包括光氧化、接枝聚合、漂洗三个步骤。光氧化:MPP浸于30%HZq石英聚合管,250W高压汞灯辐照,石英管gr/min旋转,50℃x4h后去离子水漂洗除去MPP膜表面游离的HZOZ分子。接枝聚合:氧化后的MPP浸于1 omls%AAm单体溶液石英聚合管中,除氧充氮,加lml 0.015M硫酸亚铁按溶液,30℃x3Omin,得
二、体外肝灌流及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外肝灌流及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活化核受体FXR对生物人工肝种子细胞及肝性脑病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材料、试剂、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试剂配制 |
1.4 实验分组药物的配制 |
1.5 引物设计序列 |
1.6 主要设备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传代 |
2.2 稳定表达细胞筛选 |
2.3 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仪(RTCA)测定细胞毒性及细胞增殖能力。 |
2.4 组织或细胞RNA的提取 |
2.5 RNA逆转录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 |
2.7 组织蛋白提取 |
2.8 Western blot实验 |
2.9 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 |
2.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 |
2.11 小鼠大部肝切手术方法 |
2.12 小鼠TAA腹腔注射 |
2.13 生化指标ALT、AST、ALP等检测 |
2.14 小鼠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 |
2.1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第一部分: 细胞实验 |
3.1 活化FXR提高C3A细胞的氨代谢以及耐氨毒能力 |
3.2 活化FXR并恢复氨代谢通路对细胞氨代谢能力的影响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3.3 肝性脑病模型的建立 |
3.4 活化FXR能改善肝损伤小鼠的氨代谢水平 |
3.5 活化FXR改善肝性脑病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生物人工肝种子细胞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海兔素在肝微粒体中酶动力学及对酒精损伤大鼠Fas/FasL、TNF-α表达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海兔素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5 实验方法 |
1.6 方法学验证 |
1.7 孵育时间对海兔素体外代谢的影响 |
1.8 肝微粒体蛋白浓度对海兔素体外代谢的影响 |
1.9 海兔素浓度对代谢反应的影响及酶促动力学参数 |
1.10 酮康唑对海兔素体外代谢的影响 |
2 结果 |
2.1 大鼠肝微粒体蛋白浓度测定 |
2.2 方法学验证 |
2.3 孵育时间对海兔素体外代谢的影响 |
2.4 肝微粒体蛋白浓度对海兔素体外代谢的影响 |
2.5 海兔素浓度对代谢反应的影响及酶促动力学参数 |
2.6 酮康唑对海兔素体外代谢的影响 |
3 讨论 |
第2章 海兔素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Fas/FasL及TNF-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 |
1.5 动物模型的建立 |
1.6 海兔素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指数的影响 |
1.7 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
1.8 免疫组化法检测海兔素对大鼠肝脏组织Fas、FasL表达的影响 |
1.9 ELISA法检测海兔素对大鼠血清中TNF-a水平的影响 |
1.10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海兔素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指数的影响 |
2.2 大鼠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2.3 海兔素对大鼠肝脏组织Fas、FasL表达的影响 |
2.4 海兔素对大鼠血清中TNF-α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3)氨代谢双通路的恢复对HepG2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词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试剂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用于肝组织工程三维多孔活性支架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肝脏 |
1.2 生物人工肝 |
1.2.1 研究现状 |
1.2.2 肝细胞来源 |
1.2.3 肝细胞培养 |
1.2.4 细胞外基质材料 |
1.2.5 细胞与基质材料的相互作用 |
1.2.6 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 |
1.3 生长因子及其控制释放体系 |
1.3.1 生长因子的特点和功能 |
1.3.2 生长因子的控制释放体系 |
1.4 基因转染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1.4.1 基因传递的途径 |
1.4.2 基因传递的载体 |
1.5 课题提出 |
第二章 壳聚糖-半乳糖化透明质酸三维多孔支架的制备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半乳糖化透明质酸的合成和性能表征 |
2.2.4 壳聚糖-半乳糖化透明质酸支架的制备 |
2.2.5 三维支架的红外光谱 |
2.2.6 三维支架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2.7 三维支架的扫描电镜观察(SEM) |
2.2.8 三维支架的孔隙率的测定 |
2.2.9 静态接触角的测定 |
2.2.10 三维支架机械性能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半乳糖化透明质酸的合成和表征 |
2.3.2 壳聚糖-半乳糖化透明质酸支架 |
2.3.3 红外光谱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3.5 静态接触角的测定 |
2.3.6 支架的机械性能测定 |
2.4 小结 |
第三章 原代大鼠肝细胞的体外培养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实验试剂配制 |
3.2.4 原代大鼠肝细胞的分离 |
3.2.5 原代大鼠肝细胞的贴附实验 |
3.2.6 原代大鼠肝细胞在支架中的培养 |
3.2.7 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中的生长 |
3.2.8 支架切片观察 |
3.2.9 细胞活性测定 |
3.2.10 原代肝细胞的动态培养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原代大鼠肝细胞的分离 |
3.3.2 原代大鼠肝细胞在材料上的贴附 |
3.3.3 原代大鼠肝细胞在支架中的培养 |
3.3.4 原代肝细胞活性的测定 |
3.3.5 肝实质细胞与非实质细胞的共同培养 |
3.3.6 原代肝细胞的动态培养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壳聚糖-GHA支架的生长因子控制释放体系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 |
4.2.3 壳聚糖-GHA支架的制备 |
4.2.4 支架肝素化实验 |
4.2.5 肝素复合支架的表征 |
4.2.6 肝素复合支架的肝素释放实验 |
4.2.7 甲苯胺蓝方法检测肝素 |
4.2.8 肝素复合支架结合EGF和EGF的释放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甲苯胺蓝方法检测肝素 |
4.3.2 壳聚糖-GHA支架的肝素化 |
4.3.3 肝素从复合支架上的释放 |
4.3.4 肝素复合支架的表征 |
4.3.5 肝素-EGF复合支架的EGF释放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高分子多糖支架的基因转染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设备 |
5.2.3 质粒的制备 |
5.2.4 细胞系的培养 |
5.2.5 PEI的细胞毒性实验 |
5.2.6 PEI/DNA转染最佳N/P比的选择实验 |
5.2.7 PEI/DNA转染最佳DNA加入量的选择实验 |
5.2.8 不同类型细胞系间的转染差异 |
5.2.9 二维培养的原代肝实质细胞的转染 |
5.2.10 三维支架中的细胞转染 |
5.2.11 PEI/DNA复合物的Zeta电势和颗粒粒径 |
5.2.12 海藻酸对PEI/DNA转染体系的影响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质粒的制备 |
5.3.2 PEI的细胞毒性实验 |
5.3.3 PEI/DNA转染的最佳N/P比 |
5.3.4 PEI/DNA转染的最佳DNA加入量 |
5.3.5 不同细胞系细胞间的转染差异实验 |
5.3.6 大鼠原代肝实质细胞的二维转染 |
5.3.7 三维支架中的细胞转染 |
5.3.8 动态光散射测定PEI/DNA复合物的Zeta电势和粒径 |
5.3.9 海藻酸对PEI/DNA转染体系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离体肝脏灌注保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和文献回顾 |
正文 离体肝脏灌注保存的实验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CN2006型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的研制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论 CN2006 型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
前言 |
第一部分 CN2006 型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的研制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CN2006 型BAL 支持装置的体外实验研究 |
一、胎肝细胞在CN2006 型BAL 支持装置中反应器内的活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二、CN2006 型BAL 支持装置治疗模式的安全性研究 |
(一) 血浆治疗模式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二) 血浆或血液吸附治疗模式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三) 腹水浓缩回输治疗模式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四) 透析滤过治疗模式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五) MARS 治疗模式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六) BAL 治疗模式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七) 离心式血浆分离治疗模式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CN2006 型BAL 支持装置的临床研究 |
一、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初步研究 |
结果 |
二、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重型肝炎的初步研究 |
结果 |
三、腹水浓缩回输治疗的初步研究 |
结果 |
四、透析滤过治疗的初步研究 |
结果 |
五 MARS 治疗的初步研究 |
结果 |
六、混合生物人工肝治疗的初步研究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CN2006 型BAL 支持装置产品说明书的制定 |
全文总结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存在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肝脏组织工程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所获成果 |
(8)三维拟生态网片用于猪肝细胞高密度培养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试验流程图 |
3.试验步骤 |
4.检测指标 |
5.试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6.统计指标 |
7.统计方法 |
试验结果 |
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照片 |
致谢 |
(9)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 |
综述 |
致谢 |
(10)人肝细胞/微孔聚丙烯生物杂化界面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论文-人肝细胞/微孔聚丙烯生物杂化界面构建的研究 |
1.1 中文摘要 |
1.2 英文摘要 |
1.3 研究背景 |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5 试验设备与材料 |
1.6 实验方法 |
1.7 结果 |
1.8 讨论 |
1.9 小结 |
1.10 参考文献 |
2 文献综述-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研究进展 |
3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4 致谢 |
四、体外肝灌流及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活化核受体FXR对生物人工肝种子细胞及肝性脑病的作用研究[D]. 白校杰. 河南大学, 2020(03)
- [2]海兔素在肝微粒体中酶动力学及对酒精损伤大鼠Fas/FasL、TNF-α表达影响研究[D]. 丰暖. 青岛大学, 2014(11)
- [3]氨代谢双通路的恢复对HepG2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D]. 张飞媛. 福建医科大学, 2012(01)
- [4]用于肝组织工程三维多孔活性支架的构建研究[D]. 范晋勇. 天津大学, 2009(12)
- [5]离体肝脏灌注保存的实验研究[D]. 鱼军.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3)
- [6]生物人工肝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 任家顺.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01)
- [7]CN2006型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的研制及初步应用[D]. 向德栋. 第三军医大学, 2006(11)
- [8]三维拟生态网片用于猪肝细胞高密度培养的可行性研究[D]. 艾小江. 暨南大学, 2006(06)
- [9]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D]. 童娅玲. 浙江大学, 2005(05)
- [10]人肝细胞/微孔聚丙烯生物杂化界面构建的研究[D]. 韩宝三. 浙江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