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细胞腺瘤的超声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王莉,王玮婧,张学燕,毕学杰[1](2020)在《妊娠期高血压合并胎盘肝细胞腺瘤1例》文中指出患者女性,34岁,二胎孕7+个月头位因胎膜早破入院。此次妊娠为IVF-ET妊娠,孕期无阴道出血史,无明显早孕反应,无病毒感染及放射线接触史。无创DNA检查无异常,甲状腺功能正常,行糖耐量检查空腹血糖为5. 3 mmol/L,遵嘱饮食控制血糖,1个月前测血压140/90 mm Hg,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给予口服药物控制血压波动于正常范围。既往无外伤、输血及药物过敏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顺娩出一女婴,体重2 500 g,胎盘送病理检查。
胡佳[2](2020)在《多模态超声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剪切波弹性成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目的: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声像图特点,研究病变直径与杨氏模量之间的关系,评估SWE鉴别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最佳诊断界点,探讨SWE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SWE检查的131例肝脏占位患者的153个病灶进行研究,以病理诊断或影像学诊断结果为对照。恶性病灶共89个,其中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共46个,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ICC)共12个,转移性肝癌(Metastatic liver cancer,MLC)共31个;良性病灶共64个,其中肝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共55个,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共1个,肝硬化增生结节(Regenerative nodule,RN)共8个。测量以上病灶的最大直径,探讨病灶直径与杨氏模量值之间的关系。测量病灶的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及与杨氏模量比值(Eratio),比较良恶性两组间杨氏模量值差异,并比较HCC、ICC及MLC两两之间杨氏模量值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得出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诊断界值。结果:病灶直径大小约1.75-11.33cm(4.25±1.84cm),肝脏恶性病灶的平均直径为4.63±2.01cm;良性病灶的平均直径为3.73±1.52cm,其中肝血管瘤的平均直径为3.89±1.46cm,肝硬化增生结节的平均直径为2.23±0.49cm。恶性病灶的Emean及Emax与其直径之间存在弱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2(P<0.05)、0.32(P<0.05);肝血管瘤的Emean与其直径之间存在强正相关,r=0.75(P<0.05),Emax与直径之间存在中等强度正相关,r=0.52(P<0.05);RN的Emean与其直径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2(P>0.05),Emax与其直径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7(P>0.05),RN的Emean及Emax与其直径之间相关性不显着。肝脏恶性病灶的Emean、Emax、Eratio值分别为39.24±16.65kPa、66.90±34.23kPa、4.67±2.06;肝脏良性病灶的Emean、Emax、Eratio值分别为23.71±6.57kPa、33.70±7.52kPa、3.45±1.13,恶性病灶的Emean、Emax、Eratio均大于良性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的Emean、Emax、Eratio值均小于ICC,且两组的Emean及E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的Emean、Emax、Eratio值均小于MLC,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C的Emean、Emax、Eratio值均小于MLC,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中Emean、Emax及Eratio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60、0.841、0.765,良恶性诊断的临界值分别为29.30kPa、41.63kPa、3.91,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6.4%和67.2%、80.9%和78.1%、78.7%和64.1%。结论:SWE能定量评估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硬度信息,能为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提供新的诊断思路,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第二部分多模态超声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目的: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常规超声(Ultrasound,US)、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的声像图表现,对US、CEUS、SWE及三者结合的多模态超声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从而为临床诊治肝脏占位性病变提供影像学理论依据。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131例肝脏占位患者的153个病灶分别进行US、CEUS、SWE检查,以病理诊断或影像学诊断结果为对照,分别评估US、CEUS、SWE及多模态超声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评价US、CEUS、SWE及多模态超声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153个病灶中恶性89个,良性64个。US诊断为恶性的病灶85个,诊断为良性的病灶68个,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7%、64.1%、67.3%、72.9%、60.3%,绘制ROC曲线,得到AUC为0.669;CEUS诊断为恶性的病灶88个,良性的病灶65个,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0%、89.1%、90.2%、92.1%、87.7%,AUC为0.900;SWE诊断为恶性的病灶86个,良性的病灶67个,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9%、78.1%、79.7%、83.7%、74.6%,AUC为0.841;多模态超声诊断为恶性的病灶90个,良性的病灶63个,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51%、92.19%、94.12%、94.44%、93.65%,AUC为0.938。CEUS的诊断效能要优于SWE及U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模态超声的诊断效能要优于CE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S、CEUS及SWE对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SWE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效能要优于US,而CEUS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效能要优于SWE;多模态超声能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诊断效能更高,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任彦瑜[3](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人群肝脏良性占位的发病率及其影像学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第一部分,调查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中的发病率,并以普通体检人群作为对照,分析其高发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归纳总结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超声造影(Real-time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内的肝脏良性占位的影像学特点,并将之与病理学特征间的联系加以分析。一方面,为采信或选用何种影像学检查对初筛发现的肝脏占位进行定性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治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为肝脏良性、恶性占位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就诊的17721例CHB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与同期在南方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常规体检的21629例普通人群进行比较,分析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发病率与CHB、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归纳肝脏良性占位的影像学特点,并从组织病理学角度进行阐释,总结肝脏良性占位与肝癌的鉴别要点。结果第一部分:与普通人群相比,CHB患者的肝血管瘤、肝囊肿和肝硬化结节的发病率更高,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发病率更低,分别为11.8%vs 8.7%、8.2%vs 1.6%、20.6%vs 2.4%、0.006%vs 0.042%,均P<0.05,肝细胞腺瘤白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囊肿和肝硬化结节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01);肝血管瘤的发病率先上升后下降(P<0.001),30~49岁最高,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第二部分:与恶性病变相比,肝脏良性占位多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病灶内部回声均匀,CEUS、CT和MRI增强扫描呈现“快进慢出”的特征。其中,肝硬化结节超声多为混合回声(81.1%,7944/9796),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血流信号不丰富或无血流信号(91.2%,8933/9796),CEUS和CT、MRI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多呈等或稍高密度,强化均匀,普美显增强MRI肝胆期等信号;当其体积增大,伴内部回声发生不均匀改变,血流动力学或增强检查出现异常时,提示恶变概率升高。77.8%的肝血管瘤超声显示为高回声,与小肝癌相比,它的四周与内部血流信号较少,固有动脉流速更低,门静脉流速更高。肝囊肿彩超常表现为内部无回声,伴后方回声增强,易诊断。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灶可见特征性的纤维组织增生(80.0%,8/10)、“星芒状”中心瘢痕(50.0%,5/10)。肝细胞腺瘤体积较大时可显示为边界欠清,多存在脂肪变性,故MRI的T1序列显示高低信号混杂,T2压脂显示低信号,同相位等信号,反相位信号轻度减低;MRI增强扫描中可见肝胆期呈等稍低信号,可与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胆期高信号或轮辐样变化)鉴别,另肝细胞腺瘤整体呈现“快进慢出”,与肝细胞癌“快进快出”的特点明显不同。结论CHB患者较普通人群更易发生肝囊肿、肝血管瘤和肝硬化结节;其发病率与年龄、性别相关。肝血管瘤、肝囊肿、肝硬化结节的初筛可选用彩超检查,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和肝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需要进行CEUS和CT、MRI增强扫描,必要时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本研究总结的肝脏良、恶性占位的影像学特征,特别是肝硬化结节和肝血管瘤的超声声学和血流学特征,能够为早期识别肝脏占位的性质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
王璐[4](2020)在《超声多模态成像对鉴别肝脏局灶病变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肝脏局灶性病变(Focal Liver Lesions,FLLs)是常见的肝内病征,肝癌是常见的FLLs,肝癌在全球范围内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6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位,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疾病负担。肝癌的早诊早治已证明是提高肝癌疗效的捷径。肝癌早期筛查的首选方法为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检测和超声检查,但是常规二维超声在鉴别FLLs良恶性方面存在困难。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超声造影不仅提高了超声对FLLs诊断的敏感性,更大大提高了超声对FLLs鉴别诊断能力。但是超声造影对部分肝脏结节的准确诊断存在困难(如存在肝硬化背景时),本研究采用无创的多模态超声成像方法,探讨在FLLs超声诊断价值。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9月-2019年9月就诊于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四川省肿瘤医院的85例患者的150个肝脏局灶性病变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肝脏及肝脏结节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以诊断结果(临床诊断或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绘制常规超声、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以及CEUS+SWE联合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比较几者的诊断效能。研究结果:对85例患者的150个肝脏局灶性病变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最终纳入75例患者的129个肝脏局灶性病变,其中:良性病变共51个(血管瘤40个,局灶性脂肪肝5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5个,寄生虫感染1个);恶性病变共78个(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21个,原发性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CCC)9个,肝转移癌48个)。肝脏恶性病变杨氏模量E-max、E-mean、E-min平均值大于良性病变杨氏模量E-max、E-mean、E-min平均值,且良恶性病变平均杨氏模量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剪切波弹性成像参数E-max、E-mean、E-min以及CEUS诊断FLLs良恶性的AUC大小如下:E-max>E-mean>CEUS>E-min,但是四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几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明显大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诊断显示,相比单纯SWE或CEUS诊断,SWE+CEUS联合诊断的AUC最高,为0.942,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约96.2%、98.0%、98.7%、94.3%、96.9%。明显大于E-max、E-mean、E-min及CEUS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脏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和剪切波弹性成像可以有效判断其良恶性。不同FLLs具有不同的杨氏模量值范围,但是因为良恶性FLLs中有的类型杨氏模量值有交叉(FNH),故SWE杨氏模量值不能单独用于FLLs良恶性的判断,应以CEUS诊断结果为基础进一步判断。SWE中E-max、E-mean、E-min以及CEUS在诊断FLLs良恶性时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WE+CEUS联合诊断可大大提高FLLs良恶性诊断的准确率。
刘成芳,王胜华,郭婧熙[5](2016)在《超声造影诊断肝良性局灶性病变的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下肝良性局灶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6例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患者,分析病灶超声造影特征,采用卡方检验对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6例肝良性局灶性病变患者中,肝包虫、肝脓肿、复杂肝囊肿、肝细胞腺瘤、肝脏炎性假瘤、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内脂肪沉积不均、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内胆管囊腺瘤以及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分别占2、14、7、4、11、2、16、8、1、1例;其中肝包虫(2例)、复杂囊肿(7例)和孤立性坏死性结节(1例)患者无增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例)和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患者分别呈动脉相急速增强、门脉相和延迟相持续增强;肝内脂肪沉积不均(16例)患者表现为等增强;肝细胞腺瘤(4例)动脉相均表现为高增强,其中门脉相低增强占1例,门脉相和延迟相等增强或高增强占3例;肝脏炎性假瘤(11例)中无增强占7例,动脉相分割状增强后迅速退出占2例,动脉相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呈低回声延迟相占2例;肝胆内胆管囊腺瘤(1例)实性部分动脉呈高增强,在门脉相和延迟相低增强,三相中央均无增强区;肝脓肿(14例)中呈动脉相不同程度的网格样增强,门脉相等增强或低增强。使用超声造影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进行诊断,诊断符合率(93.94%)明显优于使用常规超声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进行诊断的诊断符合率(62.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患者使用超声造影进行诊断比常规超声诊断更准确,值得临床推广。
陈明,陈凤茹,范景辉[6](2016)在《超声造影在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细胞腺瘤中的鉴别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在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细胞腺瘤中的鉴别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1月1日在我院行超声造影的患者40例,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鉴别FNH和HCA,观察两者的病灶性质、回声及信号等情况。结果:FNH患者在动脉期病灶分别呈现均匀增强8例(34.78%)、不均匀增强5例(21.73%)、边缘增强10例(43.49%);而HCA患者呈现均匀增强和不均匀的增强,分别为9例(52.94%)、8例(47.06%);门脉期:FNH消退较快,呈现中等增强15例(65.21%)或明显增强8例(34.78%);延迟期均呈现明显增强,其中HCA有7例(41.18%)、FNH有10例(43.48%)。结论:应用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细胞腺瘤进行检查,在动脉期和延迟期有各自特征性的图像特征,能够很好地鉴别诊断,可以为两种疾病的鉴别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孙安毅,曾志雄[7](2015)在《肝脏占位在超声造影中的表现》文中认为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肝脏占位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其病理类型十分复杂,且治疗方法和预后显着不同,因此其鉴别诊断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第二代造影剂和低机械指数实时扫描技术的应用,超声造影作为一项非侵入性技术,利用超声造影剂使肝内血管、肝组织及肝内病灶显影,从而实时评价肝脏血管灌注的整个时期,并根据不同的特征性表现,显着提高了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本文就肝脏各种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特征进行综述。
陈亚进,张磊[8](2015)在《2014年美国胃肠病学会《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文中提出美国胃肠病学会(ACG)最近发布了《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和管理指南》。由于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无症状的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病例显着增多,其中除了恶性肿瘤,还包括许多良性的囊性或实性肿瘤,如何鉴别FLLs的性质仍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问题,一些良性的FLLs具有恶性化倾向,在临床评估和管理上应区别对待。该指南以循证医学为证据,使用GRADE系统对推荐和证据分级,对FLLs提出了适合临床的诊断路径及管理策略。
张久维,王秀云,王琦,李甜甜,杨秀华[9](2013)在《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超声造影的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超声造影表现特征,探讨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68例经病理确诊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比较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结果 68例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包括复杂肝囊肿7例,肝包虫2例,肝脓肿15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肝细胞腺瘤4例,肝内脂肪沉积不均16例,肝脏炎性假瘤12例,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1例,肝内胆管囊腺瘤1例。68例良性病灶中,7例复杂囊肿、2例肝包虫及1例孤立性坏死性结节始终无增强。16例肝内脂肪沉积不均为等增强;8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增强。15例肝脓肿表现为动脉期不同程度的网格样增强,门脉期呈等增强或低增强,延迟期低增强。4例肝细胞腺瘤动脉期均为高增强,其中3例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增强或高增强,1例门脉期病灶中心区退出,呈低增强。12例炎性假瘤中8例三期无增强,3例动脉期分隔状增强后迅速退出,1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延迟期呈低回声。1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实性部分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延迟期呈低增强,中央可见三期无增强区。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常规超声诊断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42例,误诊26例,诊断符合率为61.8%(42/68);超声造影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63例,误诊5例,诊断符合率为92.6%(63/68),高于常规超声,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P<0.01)。结论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可提高超声检查对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潘金锋[10](2012)在《基于分子分型的肝细胞腺瘤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 HCA)是临床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相关,患者常为育龄期女性。在普通人群发病率为1/100万,在长期口服避孕药的人群发病率为3~4/10万。与其它肝脏良性肿瘤如肝血管瘤或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不同的是,肝细胞腺瘤有出血和恶变的风险。虽然发生出血和恶变的风险较低,但是后果有时会比较严重,肿瘤破裂大量出血可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把握其自然病程、提高诊断准确率和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有着实际的临床意义。肝细胞腺瘤是一组异质的肿瘤。肝细胞核因子1α(HNF1a)双等位基因失活突变、Wnt信号转导途径中的β-catenin活化突变以及IL-6信号转导途径中的gp130功能获得性突变在不同个体的肝细胞腺瘤中被检测到。通过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分析,可将肝细胞腺瘤分为4个亚型:(1)肝细胞核因子1a失活型HCA;(2) β-catenin活化型HCA;(3)炎性HCA;(4)未分类HCA。各亚型HCA的自然病程、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尽管该分型系统目前尚未被广泛认可,但其在协助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确有意义。研究表明,通过对特定的分子标记进行免疫组化检查,能可靠地区分各HCA亚型。该方法相对简便,为分型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在流行病学方面,国内HCA多见于男性,女性患者罕有口服避孕药使用史,与国外报道相异。而国内HCA的分型情况尚未有报道。肝祖细胞被认为是肝脏干细胞激活后的子代细胞,具有肝系和胆系双向分化潜能。形态学上,肝祖细胞具有卵圆形的细胞核,相对于肝细胞体积较小,少量嗜碱性胞浆。许多免疫组化研究发现肝祖细胞表达肝细胞标志物、胆管细胞标志物及胚胎肝细胞标志物。尽管肝细胞腺瘤的起源尚未完全阐明,研究提示肝祖细胞可能参与其成瘤过程。通过免疫组化,有研究小组在半数HCA中发现肝祖细胞及介于肝祖细胞与成熟肝细胞之间的肝细胞样细胞(hepatocyte-like cell)的存在。本研究通过对中山医院近年经病理确诊的肝细胞腺瘤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对HCA进行分型,对国内HCA各亚型的分布特征、临床特征、病理特征等首次进行了阐释。并分析了HCA分型与肝祖细胞的相关性。第一部分肝细胞腺瘤临床分析目的:分析肝细胞腺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6例肝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至10年。结果:本组35例患者经手术切除、1例经肝穿刺活检取得标本,并经病理检查确诊。36例肝细胞腺瘤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16~69岁,平均年龄34.4岁;有长期口服避孕药史1例,合并糖原贮积病3例,乙型病毒性肝炎4例,丙型病毒性肝炎1例。大多数(66.7%)患者无症状。血清学检查多正常。CT和MRI增强扫描多数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造影剂退出。术前诊断正确率5.6%(2/36)。3例肿瘤破裂出血,4例伴局灶异型增生或癌变。手术切除35例(同种异体肝移植2例),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1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10年,根治性切除及肝移植患者无复发。结论:HCA发病隐匿,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高,术前明确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病理检查,治疗一般首选手术切除。第二部分肝细胞腺瘤分型及特征目的:研究国内HCA的分型特征,与国外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并评估该表型分型系统。方法:选取中山医院2002年至2011年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30例病人的HCA石蜡包埋组织作标本。将组织蜡块4pm连续切片。各组织切片分别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靶分子分别为肝脂肪酸结合蛋白(liver-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L-FABP)、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 GS)、β-catenin、血清淀粉样蛋白A (serum amyloid A, SAA)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解读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HCA进行分型;记录HCA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与分型的相关性。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至9年。结果:在本组30例(女性20例)中,分出4型HCA,包括肝细胞核因子1α失活型HCA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1a-inactivated HCA, H-HCA)9例,β-catenin活化型HCA (β-catenin activated HCA, β-HCA)3例,炎性HCA(inflammatory HCA, I-HCA)11例和未分类HCA7例。在I-HCA组中,有2例HCA同时存在β-catenin活化。20例女性患者中,仅有名41岁患者在其二十余岁时有口服避孕药史。均质脂肪变性(6/9),微腺瘤(2/9)常见于H-HCA.体块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5/11).过量酒精摄入(4/11)及周围肝脂肪变性(3/11)常见于I-HCA。与其它亚型相比,β-HCA的病灶大于其他亚型。结论:国内HCA亚型的特征基本与欧洲相似。国内HCA病例女性比例偏低可能与口服避孕药使用率较低有关。第三部分肝祖细胞在肝细胞腺瘤亚型中的分布目的:研究肝细胞腺瘤中的肝祖细胞与肝细胞腺瘤表型分型的关系。方法:对第二部分30例HCA的切片采用肝祖细胞特异的标记物CK7、CK19. CK8、CK18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各HCA亚型中肝祖细胞的阳性率、祖细胞的分布特征以及与亚型的相关性。结果:30例肝细胞腺瘤中有17例存在肝祖细胞和肝细胞样细胞,各亚型中肝祖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H-HCA6/9(66.7%),β-HCA3/3(100%),I-HCA5/11(45.5%),未分类HCA3/7(42.9%);各亚型肝祖细胞阳性率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炎性HCA中肝祖细胞主要位于反应性小胆管,表现出HCA与FNH相重叠的特征。结论:β-HCA中的祖细胞高阳性率可能与β-catenin活化有关。炎性HCA中的祖细胞,可能属于相对原始的类型,具有向肝系、胆系双向分化的潜能。
二、肝细胞腺瘤的超声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细胞腺瘤的超声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2)多模态超声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剪切波弹性成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病理诊断或影像学诊断结果 |
3.2 杨氏模量值与病灶直径之间的关系 |
3.3 良恶性两组间杨氏模量值及结果对比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多模态超声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检查方法与步骤 |
2.4 图像分析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病理诊断或影像学诊断结果 |
3.2 常规超声诊断结果 |
3.3 超声造影诊断结果 |
3.4 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结果 |
3.5 多模态超声诊断结果 |
3.6 US、CEUS、SWE以及多模态超声诊断效能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慢性乙型肝炎人群肝脏良性占位的发病率及其影像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CHB患者和普通人群的肝脏良性占位发病率及其特点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1.2 诊断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 检查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2.2 CHB患者和普通人群肝脏良性占位的发病率对比 |
2.3 肝脏良性占位的构成特点 |
2.4 肝脏良性占位的年龄特点 |
2.5 肝脏良性占位的性别特点 |
2.6 肝脏良性占位的数量及位置分布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肝脏良性占位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
1.3 研究内容及检查方法 |
2. 结果 |
2.1 肝脏良性占位的影像学特点 |
2.2 肝脏良性占位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附录 |
致谢 |
(4)超声多模态成像对鉴别肝脏局灶病变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对照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病变概述 |
1.2 肝脏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研究的概述 |
1.3 肝脏局灶性病变剪切波弹性成像研究的概述 |
1.4 肝脏局灶性病变多模态超声联合成像研究的概述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1.6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常规超声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临床资料 |
2.1.2 检查仪器与材料 |
2.1.3 方法 |
2.2 图像分析 |
2.3 一致性检验 |
2.4 统计分析 |
2.5 结果 |
2.5.1 患者一般资料 |
2.5.2 观察结果一致性分析 |
2.5.3 常规超声诊断FLLS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1 临床资料 |
3.1.2 检查仪器与材料 |
3.1.3 方法 |
3.2 图像分析 |
3.3 一致性检验 |
3.4 统计分析 |
3.5 结果 |
3.5.1 患者一般资料 |
3.5.2 观察结果一致性分析 |
3.5.3 超声造影诊断FLLS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临床资料 |
4.1.2 检查仪器与材料 |
4.1.3 检查方法 |
4.2 图像分析 |
4.3 一致性检验 |
4.4 统计处理 |
4.5 结果 |
4.5.1 患者一般资料 |
4.5.2 检查结果一致性分析 |
4.5.3 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FLLS结果 |
4.6 结果 |
第五章 多模态超声成像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
5.1 资料与方法 |
5.1.1 临床资料 |
5.1.2 检查仪器与材料 |
5.1.3 检查方法 |
5.1.3.1 肝脏局灶性病变常规超声检查方法 |
5.1.3.2 肝脏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检查方法 |
5.1.3.3 肝脏局灶性病变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方法 |
5.2 图像分析 |
5.3 一致性检验 |
5.4 统计处理 |
5.5 结果 |
5.5.1 患者一般资料 |
5.5.2 检查结果一致性分析 |
5.5.3 常规超声诊断FLLS结果 |
5.5.4 超声造影诊断FLLS结果 |
5.5.5 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FLLS结果 |
5.5.6 CEUS和SWE联合诊断FLLS结果及结果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讨论 |
6.1 讨论 |
6.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的局限性 |
7.3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超声造影诊断肝良性局灶性病变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诊断结果(均经手术或B超证实) |
二、超声造影表现 |
(一)肝包虫 |
(二)肝脓肿 |
(三)复杂囊肿 |
(四)肝细胞腺瘤 |
(五)肝脏炎性假瘤 |
(六)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七)肝内脂肪沉积不均 |
(八)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
(九)肝内胆管囊腺瘤 |
(十)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 |
三、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与病理诊断结果的比较 |
讨论 |
(6)超声造影在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细胞腺瘤中的鉴别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患者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3] |
2 结果 |
2.1 常规超声诊断结果 |
2.2 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
3 讨论 |
(7)肝脏占位在超声造影中的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造影概述 |
2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特点 |
2.1肝血管瘤 |
2.2肝细胞腺瘤 |
2.3肝脏FNH |
2.4肝脏炎性假瘤 |
2.5 HCC |
2.6 ICC |
2.7转移性肝癌 |
2.8肝脓肿 |
2.9肝淋巴瘤 |
3超声造影的局限性及展望 |
(8)2014年美国胃肠病学会《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GRADE推荐级别及证据质量 |
2 肝脏病灶的诊断 |
3 恶性肝脏病灶 |
4 良性肝脏病灶 |
5 囊性的肝脏局灶性病变 |
6 结语 |
(9)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超声造影的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仪器与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病理学结果 |
二、超声造影表现 |
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与病理结果对照 (表1) |
讨论 |
(10)基于分子分型的肝细胞腺瘤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细胞腺瘤临床分析 |
摘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肝细胞腺瘤分型及特征 |
摘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肝祖细胞在肝细胞腺瘤亚型中的分布 |
摘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潜在应用价值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四、肝细胞腺瘤的超声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妊娠期高血压合并胎盘肝细胞腺瘤1例[J]. 王莉,王玮婧,张学燕,毕学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0(06)
- [2]多模态超声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D]. 胡佳. 南昌大学, 2020(08)
- [3]慢性乙型肝炎人群肝脏良性占位的发病率及其影像学特点分析[D]. 任彦瑜.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超声多模态成像对鉴别肝脏局灶病变的价值[D]. 王璐.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超声造影诊断肝良性局灶性病变的价值研究[J]. 刘成芳,王胜华,郭婧熙. 肝脏, 2016(10)
- [6]超声造影在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细胞腺瘤中的鉴别价值[J]. 陈明,陈凤茹,范景辉.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4)
- [7]肝脏占位在超声造影中的表现[J]. 孙安毅,曾志雄. 肿瘤影像学, 2015(01)
- [8]2014年美国胃肠病学会《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J]. 陈亚进,张磊.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5(01)
- [9]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超声造影的表现[J]. 张久维,王秀云,王琦,李甜甜,杨秀华.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3(09)
- [10]基于分子分型的肝细胞腺瘤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D]. 潘金锋. 复旦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