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肝细胞癌癌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肝细胞癌癌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

一、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肝细胞癌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论文文献综述)

邱顺华,金李芬,张德文,刘勇[1](2020)在《HBV基因BCP区1762/1764和前C区1896突变与GGT/ALT联合分析对HBV-HCC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核心启动子(BCP)区1762/1764和前C区1896基因突变与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联合分析对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BV-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经该院确诊(HBV DNA≥1 000IU/mL)的HBV相关疾病患者159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63例,肝硬化50例,HBV-HCC 46例;比较各组患者GGT与ALT水平;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荧光PCR(ARMS-PCR)法检测HBV基因BCP区1762/1764和前C区1896突变。结果 HBV-HCC组患者的血清GGT水平和GGT/ALT比值均高于肝硬化组和CH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HCC组、肝硬化组、CHB组的HBV基因BCP区1762/1764突变率分别为91.30%、84.00%、22.22%,HBV-HCC组与CH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HCC组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基因前C区1896突变率分别为84.78%、64.00%、39.68%,HBV-HCC组与CHB组和肝硬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基因BCP区1762/1764突变型与未突变型和前C区1896突变型与未突变型的GGT/ALT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HBVH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CP区1762/1764突变检测联合GGT/ALT比值时,诊断灵敏度为71.70%、特异度为83.20%;前C区1896突变检测联合GGT/ALT比值时,诊断灵敏度为87.00%、特异度73.50%;BCP区和前C区突变检测联合GGT/ALT比值时,诊断灵敏度为93.50%、特异度为74.30%。结论HBV基因BCP区1762/1764突变、前C区1896突变和GGT/ALT比值均与HBV-HCC发生相关,三者联合分析对HBV-HCC的早期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邵宇[2](2019)在《不同pre-S缺失突变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临床进展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前S区缺失突变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临床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359例HBV携带者,即22例无症状携带者,133例慢性乙型肝炎,124例肝硬化(LC),80例肝癌(HCC)。此前已通过Taqman探针法测定359例HBV携带者的核苷酸序列,检测前S区、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突变和前C区(PC)突变。共有77例(21.4%)携带者携带前S区缺失突变;并对基因型B(HBV/B)感染的携带者和基因型C(HBV/C)感染的携带者进行前S区缺失突变的比较以及与进展性肝病的关系。结果:HBV携带者中无前S区缺失突变携带者发生BCP突变的比例低于前S缺失突变携带者的突变比例(P=0.020)。前S区缺失突变的HBV携带者中LC的比例低于无前S区缺失突变的HBV携带者(p=0.045)。在前S区缺失突变的HBV/B和HBV/C之间;HBV/B型发生BCP突变的比例显着低于HBV/C型的比例(p<0.001);HBV/B型发生PC突变的比例显着高于HBV/C型携带者的比例(p=0.007);HBV/C型携带者发生肝癌的比例高于HBV/B型携带者(P=0.048)。两种基因型中HBV/B型前S1区C端缺失突变比例显着高于HBV/C型(p=0.004);HBV/B型携带者在前S1区和前S2区域同时发生缺失突变的频率高于HBV/C型携带者(p=0.012)。表位作图显示:HBV/B型在PS1-T1区的基因缺失突变比例显着高于HBV/C型(p=0.015);HBV/B型在前S2区的PS2-B1缺失突变高于HBV/C型(p=0.001)。功能图谱显示:HBV/B型的S启动子区域、HSP70区域的基因缺失比例均高于HBV/C型(S启动子:p=0.005;HSP70:p=0.021);HBV/B型的VS区域缺失突变率显着高于HBV/C型(p=0.001)。在肝癌患者中HBV/B基因型肝癌患者和HBV/C基因型肝癌患者的前S缺失突变比例差异(p=0.083)。而在前S区缺失突变的肝癌患者中HBV/B型和HBV/C型在pre-S2区域的缺失突变率差异(P=0.162)。结论:HBV/B型和HBV/C型携带者表现出不同前S区缺失突变频率,且与肝脏疾病的进展有关。

王晓玲,王雪清,王效红,杨少芳,候佳宜,熊怡,任建平[3](2017)在《山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BCP区和前C区突变与肝细胞癌进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经过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实验室及生态学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TO)两次宣称(1983,1987)为引起肝硬变及肝细胞癌(HCC)的重要原因,即认为HBV DNA在肝细胞中整合可导致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但其具体致癌机制仍未充分证实[1]。研究发现HBV相关基因的变异是并发HCC的危险因素,HBV DNA基因组全长约3 200 bp,有4个开放读码框,分别为S、C、X、P

陈伟[4](2017)在《HBV-DNA突变和细胞因子与HBV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硬化及肝细胞癌仍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我国HBV感染人群达1.3亿,约15%-25%由于HBV感染相关性的疾病而死亡。对HBV高危病人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对改善肝硬化、肝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HBV的基因突变及宿主体内免疫功能的改变在HBV相关的慢性肝病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HBV DNA突变以及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与肝硬化和肝癌的相关性,以期发现新的致病分子靶点,为将来特异性治疗HBV诱导的慢性肝病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临床实验:对象为127例慢性乙型肝炎、65例肝硬化和45例肝癌且有HBV感染证据的患者。用DNA测序法、错配扩增突变PCR法分析血清中HBV核心启动子(BCP)区T1762/A1764和前C区A1896突变情况,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BVDNA载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旁组织内细胞因子的表达定位,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或组织内分子基因的表达水平,部分指标间进行相关回归分析。2.细胞水平实验:用CCL5siRNA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后,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法观察细胞的迁移活性和能力,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蛋白表达。结果1.HBV前C区和BCP区突变与慢性肝病之间关系研究:(1)HBV的BCP区 A1762T/G1764A 和前 C 区 G1896A 的发生率(62.48%(148/237)、62.48%(148/237)和 49.79%(118/237))高于其它位点,且 A1762T 和 G1764A 是联合发生的;(2)A1762T/G1764A 和 A1762T/G1764A/G1896A 可促进 HBeAg 的转化,增加血清AFP的表达,与肝硬化和肝癌发生密切相关;(3)A1762T/G1764A突变与患者肝癌发生率呈正相关;(4)G1896A可增加HBV-DNA的复制。2.血清细胞因子和HBV相关肝硬化/肝癌的相关性研究:(1)慢乙肝病人血清中HA、LN、PC-Ⅲ和C-Ⅳ含量都非常显着的低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P<0.001);(2)CCL5、MIP-1b和HA三种因子在区分肝硬化和慢乙肝病人准确性的ROC曲线显示三种因子的AUC分别为0.8011、0.706和0.752,AUC值均大于0.7,因此,CCL5、MIP-1b和HA在区分肝硬化和慢乙肝病人中都有效,其中,CCL5准确性最高,HA次之,MIP-1b最差。3.CCL5及其受体在肝细胞肝癌中的功能研究:(1)CCL5和CCR5在肝癌组织中大量表达,明显高于肝硬化组织;(2)CCR5特异性siRNA可明显下调肝癌细胞系HepG2中CCR5转录水平;(3)特异性下调CCR5的表达后,进行划痕实验,第24小时观察到,对照组约50%的划痕被细胞迁移而修补,而CCR5siRNA转染组细胞则只迁移修补划痕的23%;(4)Transwell实验中,迁移的细胞数量在对照组为68.73±4.024,CCR5siRNA组降低至24.53±2.545(P<0.001)。结论1.HBV前C区和BCP区突变,改变了病毒的复制能力,与肝硬化和肝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血清中CCL5、MIP-1b和HA水平,尤其是CCL5,可做为判断肝硬化和慢乙肝病情的指标。3.CCL5及其受体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在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曹玲,朱凡,曾崇亮[5](2015)在《乙肝病毒变异检测中基因芯片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变异检测中基因芯片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乙肝疾病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确诊为慢性乙肝疾病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基因芯片技术测定研究对象的血清中乙肝病毒前C区A1896、A1814以及BCP区nt1762、nt1764的变异情况,对比患者临床诊断分型、乙肝病毒DNA复制程度和血清e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例研究对象中,乙肝病毒前C区A1896、A1814、BCP区nt1762和BCP区nt1764变异阳性率分别为58.5%、13.0%、55.0%、53.0%,且随着患者病情加重,乙肝病毒的变异情况发生情况逐步增多;HBeAg(-)HBeAb(+)患者或乙肝病毒DNA定量在104-106copy/ml之间时乙肝病毒变异发生率最高.结论使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乙肝病毒多位点变异情况对临床疾病的诊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石仁芳[6](2015)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基因亚型和基本核心启动子区/前C区基因突变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布特征及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的相关性。方法:按相同的性别、年龄(±5)岁、相同的生活环境配对,收集2007年7月~2012年7月广西肝癌高发区39个肝癌高发家族(实验组)和59个无癌家族(对照组)中的成员各103例,入选者均为HBV感染者并且HBV DNA≥100IU/ml者。应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以及测序的方法进行基因型的检测,应用巢式PCR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进行基因亚型的检测分析。结果:(1)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的HBV DNA基线水平显着高于无癌家族成员(P=0.008),HBV DNA≥105copies/ml病毒高载量的成员在肝癌高发家族和无癌家族中分别为35.9%和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2)研究对象共检出HBV基因型有B、C、B/C混合、D四种,分别占30.6%、59.2%、4.4%、2.4%,以B、C基因型为主,其中C型为优势基因型。肝癌高发家族和无癌家族成员在B、C、B/C混合、D四种基因型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1.1%、63.1%、1.9%、1.9%和30.1%、55.3%、6.8%、2.9%,均无显着差异(P>0.05)。HBeAg阳性率C高于B基因型(P=0.000),B、C基因型在性别、年龄、民族、HBV DNA水平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癌高发家族中,各级亲属间B、C基因型的分布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男性及>≥30岁的C基因型比例明显高于无癌家族成员(P<0.01),女性、<30岁、民族、HBeAg阳性及HBeAg阴性的C基因型比例在两组中没有显着差异(P>0.05);B基因型无论从性别、年龄分层、民族还是HBeAg状态上比较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研究对象检出各基因亚型比例为B2(30.6%),C1(38.8%),C2 (20.4%), B2C1 (2.9%), B2C2 (1.5%),未发现其他亚型,B2和C1亚型占绝大多数。肝癌高发家族和无癌家族成员在B2、C1、C2、B2C1、B2C2亚型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1.1%、41.7%、21.4%、1.0%、1.0%和30.1%、35.9%、19.4%、4.9%、1.9%,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HBeAg阳性率C1高于B2亚型(P=0.000)。B2、Cl、C2亚型在性别、年龄、民族、HBV DNA水平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癌高发家族中,B2、C1、C2亚型在各级亲属间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男性及≥30岁的C1亚型比例明显高于无癌家族成员(P<0.05),女性、<30岁、民族、HBeAg阳性及HBeAg阴性的C1亚型比例在两组中没有统计差异(P>0.05)。B2及C2亚型比例无论从性别、年龄分层、民族还是HBeAg状态上比较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V的复制水平与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家族聚集密切相关。广西肝癌高发区HBV基因型以B、C基因型为主,C型占绝大多数,有少量的B/C混合型和D基因型。B基因型其亚型全部为B2亚型,C基因型有C1和C2亚型,以C1亚型为主,B2和C1亚型占绝大多数。各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在肝癌高发家族和无癌家族中没有明显差异。但男性及≥30岁的C基因型和C1亚型成员可能可以增加患肝癌的风险。目的: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和前C区基因突变对肝癌家族聚集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12年7月广西肝癌高发区39个肝癌高发家族中103例作为试验组,为了尽可能避免混杂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在相同地区59个无癌家族中选择与试验组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相匹配的103例作为对照组。将研究对象按民族分布分为壮族组(96例)、瑶族组(52例)和汉族组(58例)。按HBeAg阳性及阴性分为阴性组(140例)和阳性组(66例)。按是否突变分为突变组和未突变组。按亲属分级将肝癌高发家族成员分为一级亲属组(48例),二级亲属组(32例),三级及以上亲属组(23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HBV感染者,并且HBV DNA≥100IU/ml,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 DNA BCP区/前C区的基因片段并测序分析,检测HBV DNA BCP区和前C区的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BCP区和前C区的基因突变与HBV基因型的关系。结果:(1)肝癌高发家族成员HBV DNA基线水平和HBV DNA≥ 105copies/ml病毒高载量的例数均高于无癌家族成员(P<0.01)。(2)HBV DNA BCP区/前C区基因突变发生频率在前十位的位点为A1762T、G1764A、T1858、A1775G、C1856T、G1896A、T1753C、A1846T、T1803G、G1898A,它们在肝癌高发家族和无癌家族组成员中的检出数分别为74.8%、70.9%、52.4%、46.6%、41.7%、34.0%、22.3%、18.4%、14.6%、6.8%和53.4%、46.6%、42.7%、35.0%、22.3%、15.5%、9.7%、9.7%、7.8%、3.9%。它们有多种突变组合形式,以联合突变为主,A1762T/G1764A双突变在联合突变中最常见。在十个突变位点中,其中BCP区的A1762T、G1764A、T1753C三个位点和前C区的C1856T、G1896A两个位点的突变率在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均显着高于无癌家族成员(P<0.05),此外,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组和无癌家族成员组中联合突变及A1762T/G1764A双突变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单因素有统计学差异的HBV DNA≥105copies/ml、联合突变、A1762T/G1764A双突变、A1762T、G1764A、T1753C、C1856T和G1896A等指标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HBVDNA≥105copies /ml(P=0.000,OR=18.637, 95%CI:6.014-57.757)、A1762T / G1764A双突变(P=0.009,OR=3.388, 95%CI:1.360-8.441)、C1856T (P=0.000, OR=10.270, 95%CI:3.638-28.996)和G1896A (P=0.000, OR=7.597, 95%CI: 2.720-21.213)是肝癌高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A1762T、G1764A、C1856T、T1753C、G1896A的突变率在壮族、瑶族、汉族组中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1762T、G1764A、C1856T和G1896A位点HBeAg阴性组的突变率显着高于HBeAg阳性组(P<0.01),而T1753C在两组中的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突变组A1762T、G1764A和G1896A的HBV DNA复制水平比未突变组低(P<0.01),而T1753C和C1856T在两组中的HBV DNA复制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癌高发家族中,一级亲属组A1762T及G1764A的突变率高于二级亲属组(P<0.05),各级亲属在C1856T、T1753C、G1896A的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BCP区突变中,C基因型A1762T、G1764A和T1753C位点的突变率显着高于B基因型(P<0.05),而A1775G和T1803G突变率在B、C基因型中无统计差异(P>0.05);在前C区突变中,B基因型的C1856T突变率显着高于C基因型(P=0.000),而A1846T、T1858C、G1896A、G1898A的突变率在B、C基因型中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5)在B基因型中,BCP区A1762T、G1764A、A1775G、T1753C.T1803G的突变率在两组成员中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C区C1856T位点的突变率在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的比例高于无癌家族成员(P=0.032),其余位点A1846T, T1858C、G1896A、G1898A的突变率在两组成员中无显着差异(P>0.05);在C基因型中,BCP区A1762T、G1764A、T 1753C、T1803G的突变率在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的比例高于无癌家族成员(P<0.05),A1775G的突变率在两组成员中无显着差异(P>0.05),前C区A1846T、G1896A的突变率在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的比例高于无癌家族成员(P<0.05),C1856T、T1858C、G1898A的突变率在两组成员中无显着差异(P>0.05)。(6)在BCP区突变中,C1亚型A1762T、G1764A和T1753C位点的突变率均高于B2亚型(P<0.05),C2亚型A1762T和G1764A突变率高于B2亚型(P<0.05),C1、C2亚型在A1762T、G1764A和T1753C位点的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2、C1、C2亚型间A1775 G和T1803G的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前C区突变中,C1856T位点的突变率C1、C2、B2依次增加,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2亚型G1898A位点的突变率高于C1亚型(P<0.05), B2、C1、C2亚型间A1846T、T1858C和G1896A的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7)在B2亚型中,BCP区A1762T、G1764A、A1775G、T1753C、T1803G 5个位点的突变率在两组成员中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C区C1856T位点的突变率在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的比例高于无癌家族成员(P=0.032),其余位点A1846T、T1858C、G1896A、G1898A的突变率在两组成员中无显着差异(P>0.05)。在C1亚型中,BCP区A1762T、G1764A、T1753C、T1803G的突变率在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的比例均高于无癌家族成员(P<0.05),而A1775G的突变率无统计差异(P>0.05),前C区A1846T、G1896A、 C1856T、T1858C、G1898A5个位点的突变率在在两组成员中无显着差异(P>0.05)。在C2亚型中,BCP区/前C区10个位点的突变率在两组成员中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广西肝癌高发区HBV DNA水平和HBV DNA BCP区/前C区中的A1762T、G1764 A、T1753C、C1856T和G1896A基因位点的突变均与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家族聚集密切相关。联合突变是主要的突变形式,联合突变可能发挥协同的作用,T1762/A1764双突变可能对肝癌的高发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2)HBV DNA BCP区/前C区的突变可能使HBeAg减少或消失,而且突变组HBV DNA的水平低于未突变组的HBV DNA的水平,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家族聚集的发生可能不是通过突变提高HBV DNA复制水平的机制而起作用的。(3)C基因型和C1亚型以BCP区突变为主,B基因型和B2亚型以前C区突变为主。C基因型和C1亚型合并BCP区突变以及B基因型和B2亚型合并前C区突变均有可能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张琪[7](2014)在《NF-κB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病毒在乙肝相关肝病发生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慢性感染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陆地区至少有8亿人感染过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10.34%,占全球慢性感染人数的1/3。乙肝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硬化(livercirrhosis, LC)、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等严重的终末期肝脏疾病。HBV核心启动子区(EnhancerII/BCP/PC)及前S区(preS)的病毒突变、基因型C、高病毒复制水平、e抗原阳性等病毒特征被证明可显着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目前乙肝病毒致癌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有报道认为病毒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整合可增加染色体不稳定性,是病毒致癌的重要机制之一。肝癌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是人体重要的遗传标志,在基因组内广泛分布,可影响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NF-κB是引起炎症反应的关键转录因子,可调节超过200个基因的表达,包括各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黏附分子等,在机体抵御外界因素侵犯及炎症-癌症转换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NF-κB信号通路的遗传多态性和乙肝病毒因素在乙肝相关肝病中的作用对明确乙肝病毒致病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目的:分析NF-κB SNP(rs696, rs2233406, rs3138053, rs28362491)与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病毒清除、乙肝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并分析这些SNP位点和乙肝病毒突变频率的关系及两者在乙肝后肝硬化、肝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分析乙肝病毒整合在复发性HCC病人及长期未复发HCC病人中的特点,找到和肝癌发生及复发相关的高频整合位点。方法:采用荧光探针-实时定量PCR法对1342例健康对照、327例乙肝病毒自然清除者、316例无症状携带者、866例慢乙肝患者、482例肝硬化患者以及1182例乙肝后肝癌患者进行SNP分型,用型特异性引物多重PCR法对HBV基因型进行鉴定,用巢式PCR法对HBV基因组的EnhII/BCP/PC和preS区进行扩增,测序后使用MEGA5.0进行序列比对鉴定病毒突变。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SNP与病毒突变在终末期肝病中的相乘性交互作用。采用HBV捕获测序检测36例复发性HCC病人及14例长期未复发HCC病人的配对癌及癌旁组织中的病毒整合情况,用student’s 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整合事件和临床资料的关联,并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对整合基因进行注释,找到高频整合位点。结果:1、NF-κB SNP与乙肝相关肝病的关系(1)NF-κB SNP和乙肝病毒慢性感染及病毒清除的关系在校正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后,rs28362491del/del基因型相对于ins/ins基因型来说显着降低了健康人群患基因型B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风险(AOR=0.58,95%CI=0.37-0.91,P=0.019)。当乙肝病毒自然清除者作为对照时,rs2233406的CT基因型、rs3138053的AG基因型及显性模型(AG+GG)显着降低了基因型B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风险(rs2233406CT:AOR=0.63,95%CI=0.39-0.99,P=0.047;rs3138053AG:AOR=0.56,95%CI=0.35-0.90,P=0.016;rs3138053AG+GG:AOR=0.54,95%CI=0.34-0.86,P=0.010)。同时,rs3138053的显性模型还可显着降低基因型C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风险(AOR=0.71,95%CI=0.50-1.00,P=0.048)。rs696未表现出和乙肝病毒慢性感染或清除的相关性。(2)NF-κB SNP和终末期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在分析NF-κB SNP和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相关性时,我们发现这4个位点和肝硬化的发生均无显着相关性。而在基因型C HBV分层人群中,发现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rs2233406的CT基因型及显性模型(CT+TT)不仅显着增加健康人群发生乙肝后肝癌的风险(CT:AOR=1.35,95%CI=1.06-1.71,P=0.014; CT+TT:AOR=1.31,95%CI=1.04-1.65,P=0.021),CT基因型还可显着增加慢乙肝患者进展为肝癌的风险(AOR=1.33,95%CI=1.01-1.75,P=0.043)。其他3个位点和肝癌的发生无相关。2、NF-κB SNP和HBV突变的关系及两者在肝癌中的交互作用(1)NF-κB SNP和HBV突变的关系在基因型C感染者中,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和性别后,rs2233406的突变基因型可显着增加T1753V,A1762T/G1764A, G1719T, preS deletion, preS1startcodon mutation(均为肝癌危险性突变)的频率。rs28362491的突变基因型在C型感染者中可显着增加A1762T/G1764A(肝癌危险性突变)的频率,同时降低preS2startcodon mutation(肝癌危险性突变)的频率。在基因型B感染者中,rs28362491的del/del基因型可显着增加G1899A(肝癌危险性突变)的频率。rs696及rs3138053两个SNP位点在基因型B和C感染者中均未显示出和病毒突变频率有关联。(2)NF-κB SNP和HBV突变在乙肝后肝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在基因型C感染者中,经过年龄和性别的校正,rs2233406的显性模型(CT+TT)和A1762T/G1764A在慢乙肝进展为肝癌的过程中存在显着的协同性交互作用(AOR=2.61,95%CI=1.09-6.26,P=0.032),两者共同促进肝癌的发生。同时,rs2233406的显性模型(CT+TT)还和preS2start codon mutation在基因型C肝癌的发生中存在显着的拮抗性交互作用(AOR=0.42,95%CI=0.19-0.93,P=0.032),降低了肝癌的发生风险。3、病毒整合率及整合数与临床资料的关联乙肝后肝癌病人癌组织中病毒整合率为80%,显着高于癌旁组织中病毒的整合率44%(P<0.001),而复发和未复发HCC病人相比病毒整合率无显着差异。复发性HCC病人癌组织中病毒的平均整合数为2.78个,显着高于未复发HCC病人癌组织中的平均整合数1.21个(P=0.002)。晚期复发HCC病人癌组织中的平均整合数为2.6个,显着高于癌旁组织中的平均整合数0.53个(P=0.002),而早期复发和长期未复发组癌和癌旁中的平均整合数无显着差异。病毒整合数还和HCC病人性别显着相关,男性癌组织中的平均整合数为2.59个,显着高于女性癌组织中的平均整合数0.50个(P=0.028)。4、整合位点在人和病毒基因组上的分布HBV在癌组织中的整合更趋向于启动子区和外显子区等功能区域,而在癌旁组织中则大都分布于内含子或基因间区。5号染色体是复发性癌组织整合的高频位点,而2号染色体是所有癌旁组织的高频整合位点,14、17、18及Y染色体上的整合仅见于癌组织而未见于癌旁组织。在复发和未复发HCC病人的癌或者癌旁组织中,HBV整合位点均集中于1600-1900bp之间。5、整合基因的功能注释及高频整合位点病毒整合的基因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癌旁组织中的整合基因大多与调节基因转录有关,未复发癌组织中的整合基因与端粒酶的活性相关,而复发性癌组织中的整合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凋亡和染色质重塑。除TERT、FN1及MLL4基因外,发现了8个新的HBV高频整合位点。结论:1、 rs28362491del/del基因型可降低健康人群患基因型B HBV慢性感染的风险;rs3138053的G等位基因可同时增加基因型B和C HBV的清除;rs2233406的CT基因型可增加基因型B HBV的清除,同时增加健康人及慢乙肝患者发生基因型C肝癌的风险。2、 NF-κB SNP可影响HBV突变频率,两者在肝癌的发生中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3、相对于癌旁组织,HBV在HCC癌组织中的整合更为常见;病毒整合在肝癌复发的过程中得到了富集,且癌旁组织中的整合数越高,肝癌术后复发越早。4、HBV在HCC癌和癌旁组织中的整合模式不同,在癌组织中的整合可能和肝癌发生的关系更加密切。

李菲菲,王蕾[8](2013)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文中提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严重危害全世界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由于HBV DNA复制过程中具有突变特性[2-4],HBV不同位点突变,既对慢性乙型肝炎发展成肝硬化、肝癌有重要影响[5-6],又给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HBV基因突变与中医证候的关系,不仅是完善中医微观辨证的基础,也是中医辨证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更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疗效的依据[7]。因此笔

陈莉[9](2012)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微小RNA的表达分析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所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病死率较高,对人类危害严重。关于ACLF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包括病毒复制和宿主免疫反应及其相互作用两个方面,但是HBV无直接致细胞病变效应,其本身并不直接对感染细胞产生破坏效应,由此人们认为ACLF发病机制的主要环节为病毒在一定条件下所诱发的宿主免疫应答异常。微小RNA(microRNA, miRN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miRNA表达丰富,作用广泛,胚胎发育、细胞增殖分化均受miRNA的调控,同时miRNA也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的调节。miRNA可以通过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与细胞因子信号途径对机体固有免疫进行调控,也可通过干扰抗原呈递及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s, TCRs)途径对机体适应性免疫进行调控。作为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miRNA在HBV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也日益得到重视。多项研究已经证实,多个miRNA参与控制HBV复制、HBV相关肝脏疾病的进展,尤其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进展;也有研究发现对于接受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的慢性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者,可利用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中mi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来协助判断疾病的临床转归。然而关于miRNA与ACLF的关系,目前知之甚少。研究目的:(1)了解肝脏炎症程度不同的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miRNA的表达谱。(2)确认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是否存在与肝脏炎症程度相关的特异性miRNA。(3)对特异性miRNA可能的靶基因进行预测,了解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特异性miRNA靶基因的表达水平。(4)对miR-197、miR-328的靶基因进行确认,初步探讨慢性HBV感染者体内]miR-197、miR-328的作用途径。研究方法:(1)应用miRNA基因芯片技术对HBV相关的4例无症状携带者(asymptomatic carrier, ASC)及4例ACLF患者PBMC中miRNA的表达谱进行检测,对差异性表达的miRNA进行筛选。(2)采用TargetScan5.2,DIANA-microT3.0及Pictar生物软件对miR-197、 miR-328的靶基因进行预测。(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PCR)对HBV相关的70例ASC,107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76例ACLF患者,及51例健康对照者PBMC中miR-150、miR-197、 miR-223、miR-328、miR-30a、miR-574-3p的表达水平进行验证分析;同时对PBMC中miR-197的靶基因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10(tumor necrosis factor ligand superfamily member10, TNFSF10), miR-328的靶基因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9(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9, TNFRSF9)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4)采用基因瞬时转染的方法,分别将miR-197mimic和inhibitor; miR-328mimic和inhibitor转染至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中,采用CCK-8法检测各转染组及对照组细胞增殖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各转染组及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中IL18表达水平;应用real-time PCR检测各转染组及对照组miR-328, miR-197与TNFRSF9、TNFSF10、IL18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转染组及对照组TNFRSF9、TNFSF10的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miRNA基因芯片检测显示慢性HBV感染所致的ASC与ACLF患者PBMC中共有17个miRNAs出现差异性表达,与ASC患者相比较,肝脏炎症活动明显的ACLF患者PBMC中hsa-miR-1246、hsa-miR-30a、hsa-miR-1305、hsa-miR-193a-3p和hsa-miR-196b共5个miRNAs表达上调,同时hsa-miR-223、 hsa-miR-574-3p、hsa-miR-150等12个miRNAs表达下调。(2)对肝脏炎症程度不同的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miRNA的表达水平扩大样本进行验证分析发现,miR-197、miR-574-3p及miR-30a的PCR验证分析结果与miRNA基因芯片分析结果一致,而miR-150、miR-223与miR-328的PCR验证分析结果与miRNA基因芯片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验证分析显示随着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炎症程度的逐渐加重,miR-197的表达水平逐渐下调,而miR-328的表达水平逐渐上调。同时,正常对照组PBMC中miR-574-3p、miR-30a的表达水平较慢性HBV感染者明显升高;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ACLF患者PBMC中miR-150表达上调;但是各组间miR-223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3)TargetScan5.2等靶基因预测软件分析发现,miR-197可与TNFRSF9、TNFSF10、IL18的3’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互补配对,miR-328可与TNFRSF9的3’UTR互补配对。肝脏炎症程度不同的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TNFRSF9的表达水平随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与1miR-328的表达水平趋势相反;TNFSF10、IL18的表达水平随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增加,与miR-197的表达水平趋势相反。(4)与空白转染组及mimic control (miR-C)转染组,inhibitor control (anti-miR-C)转染组相比较,miR-197mimic转染组中IL18、TNFRSF9、TNFSF10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miR-197inhibitor转染组中IL18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有显着性差异;虽然miR-197inhibitor转染组中TNFRSF9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但是其蛋白表达水平并没有显着增加;同时,miR-197inhibitor转染组中TNFSF10的1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但是其蛋白表达水平并没有显着增加;与空白转染组及miR-C转染组,anti-miR-C转染组相比较,miR-328mimic转染组中TNFRSF9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miR-328inhibitor转染组中TNFRSF9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miRNA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重复性欠佳,miRNA表达谱的确定需结合real-time PCR检测技术综合分析。(2)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存在与肝脏炎症程度相关的特异性miRNA,这些miRNA(尤其是1miR-197,miR-328)参与HBV的发病,可能是慢性HBV相关肝脏炎症程度的潜在生物学标志之一。(3)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IL18、TNFRSF9、TNFSF10的表达水平与肝脏炎症程度存在一定的联系。(4)miR-197可对IL18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产生负性调节作用:miR-328可对TNFRSF9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产生负性调节作用。(5)]miR-197可对TNFRSF9的mRNA表达水平产生负性调节作用。(6)1miR-197可对TNFSF10的mRNA表达水平产生负性调节作用。(7)可能miR-197通过下调IL18的表达,miR-328通过下调TNFRSF9的表达参与慢性HBV感染后的发病。

张洋[10](2011)在《鲁南地区HBV基因型和HBV核心启动子双点突变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HBV感染持续时间、慢性肝炎时肝损伤程度也都与肝细胞癌发病风险密切相关;HBV感染的临床转归一方面决定于患者的年龄和免疫能力,另一方面也与感染病毒株的基因型种类密切相关,在我国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南方以B型为主,北方以C型为主;在以B、C为优势的地区,C型具有较强的致病能力,预后差;基因型C和高病毒载量已被证明是肝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认为HCC的发生与感染的HBV基因型及基因组变异有关,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乙肝肝癌的患者,随病情的变化A1762T/G1764A的变异率是逐渐升高的,提示可能与肝炎重症化相关,故认为HBV DNA BCP区A1762T/G1764A的突变值得临床警惕。我们进行了鲁南地区HCC、LC患者血清中HBV基因分型及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的临床研究,对HCC防治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的:研究鲁南地区肝细胞癌、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基本C区启动子(BCP)基因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之间的关系,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选择37例HCC患者、37例LC患者,37例CHB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PCR微板核酸杂交ELLSA技术进行HBV基因定量、分型检测,采用HBV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进行不同性别、年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检测,HCC、LC、CHB患者HBV基因分型及BCP区双突变检测,以及慢性HBV感染者中不同HBV基因型BCP双突变的比较。结果:在37例CHB、LC、HCC患者中HBeAg阴性者分别为9例(24.3%),28例(75.7%),31例(83.8%);HCC患者HBeAg阴性率较CHB组明显升高(P<0.05)。男、女性别中均以C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57.3%和54.5%,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年龄<30岁组中以B、C基因型优势无差别,年龄≥30岁组,则以C基因型占优势(P<0.05);37例HC、LC患者中HBV以C基因型为主,分别占70.2%,73.0%;而CHB以B基因型为主,占67.6%。BCP双突变率在HCC、LC分别为64.9%,56.7%,在CHB中为27%。其中在慢性HBV感染者中HBV 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占65.6%(42/64)。结论:鲁南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和B型为主,其中肝硬化、肝细胞肝癌患者基因型以C型占优势,肝细胞肝癌患者BCP双突变率显着高于慢性肝炎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者中HBV 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

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肝细胞癌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肝细胞癌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论文提纲范文)

(1)HBV基因BCP区1762/1764和前C区1896突变与GGT/ALT联合分析对HBV-HCC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1.2.2 HBV基因BCP区1762/1764和前C区1896突变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组患者血清GGT水平及GGT/ALT比值比较
    2.2 3组患者HBV基因突变率比较
    2.3 HBV基因是否突变的GGT/ALT比值比较
    2.4 HBV基因突变检测联合GGT/ALT比值对HBV-HCC诊断的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2)不同pre-S缺失突变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临床进展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山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BCP区和前C区突变与肝细胞癌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外周血清HBV DNA含量的测定:
    1.4 HBV DNA BCP区及前C区位点基因突变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1.6 HBV DNA前C区和BCP区基因测序:
2 结果
    2.1 不同组间HBV前C区G1896A/G1899A变异检测:
    2.2 不同组间HBV BCP区A1762T/G1764A变异检测:
    2.3 不同组间HBV前C区G1896A/G1899A和BCP区A1762T/G1764A单突变和联合变异检测:
    2.4 PCR电泳与回收:
3 讨论

(4)HBV-DNA突变和细胞因子与HBV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HBV-DNABCP区/前C区突变和肝硬化/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血清细胞因子和HBV相关肝硬化/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CL5及其受体在肝细胞肝癌中的功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乙肝病毒变异检测中基因芯片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标本采集与处理
    1.3方法
    1.4统计处理
2结果
3讨论

(6)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基因亚型和基本核心启动子区/前C区基因突变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广西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基因亚型与肝癌家族聚集的相关性研究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第一部分实验小结
第二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基本核心启动子区/前C区基因突变对广西肝癌家族聚集的影响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第二部分实验小结
本实验的总结及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附件

(7)NF-κB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病毒在乙肝相关肝病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因多态性与病毒突变在终末期肝病中的交互作用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研究方案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第二部分
    乙肝病毒整合在肝癌发生及复发中的作用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研究方案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结论与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工作情况 一、发表论文 二、获奖情况 致谢

(8)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与中医证候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HBV前C区突变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2 HBV C基因启动子 (BCP) 双突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
3 HBV-YMDD突变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4 总结与展望

(9)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微小RNA的表达分析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PBMC中miRNA表达的芯片筛选
    引言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PBMC中miRNA表达的确认分析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miR-197靶向调控IL18,miR-328靶向调控TNFRSF9参与慢性HBV感染后的发病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微小RNA与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重型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鲁南地区HBV基因型和HBV核心启动子双点突变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肝细胞癌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论文参考文献)

  • [1]HBV基因BCP区1762/1764和前C区1896突变与GGT/ALT联合分析对HBV-HCC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J]. 邱顺华,金李芬,张德文,刘勇. 重庆医学, 2020(09)
  • [2]不同pre-S缺失突变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临床进展关系的研究[D]. 邵宇. 重庆医科大学, 2019(12)
  • [3]山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BCP区和前C区突变与肝细胞癌进展研究[J]. 王晓玲,王雪清,王效红,杨少芳,候佳宜,熊怡,任建平.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08)
  • [4]HBV-DNA突变和细胞因子与HBV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的相关性研究[D]. 陈伟. 南方医科大学, 2017(11)
  • [5]乙肝病毒变异检测中基因芯片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曹玲,朱凡,曾崇亮.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08)
  • [6]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基因亚型和基本核心启动子区/前C区基因突变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的相关性研究[D]. 石仁芳. 广西医科大学, 2015(11)
  • [7]NF-κB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病毒在乙肝相关肝病发生中的作用研究[D]. 张琪.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8]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与中医证候的关系[J]. 李菲菲,王蕾.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24)
  • [9]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微小RNA的表达分析及其功能研究[D]. 陈莉. 中南大学, 2012(03)
  • [10]鲁南地区HBV基因型和HBV核心启动子双点突变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探讨[D]. 张洋. 山东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肝细胞癌癌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