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封堵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

经导管封堵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

一、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鹏辉[1](2021)在《经皮介入封堵术与经胸结扎术治疗婴幼儿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对比》文中指出目的:对比经皮介入封堵术与经胸结扎术治疗婴幼儿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婴幼儿巨大PD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介入(经皮介入封堵术)组与结扎(经胸结扎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输血率、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入住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共纳入66例婴幼儿巨大PDA患者。介入组35例,男8例,女27例,年龄2.6~36.0(10.5±7.6)月,体质量4.5~14.0(6.7±1.9)kg,超声下PDA直径5.7~11.0(7.8±1.4)mm;结扎组31例,男8例,女23例,年龄1.8~36.0(13.8±12.0)月,体质量3.0~14.0(7.5±2.9)kg,超声下PDA直径6.0~11.9(8.5±1.4)mm。介入组成功封堵31例(88.6%),其中4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AH)的患者在行封堵试验时发生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骤降,均转外科手术治疗;结扎组成功结扎31例(100.0%),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与结扎组术后24小时总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非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2.9%(29例)vs 74.2%(23例)、22.4%(4例)vs 0%(0例)、71.4%(25例)vs 74.2%(23例)],两组上述各项指标间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术后24小时介入组发生残余分流16例(45.7%),结扎组发生残余分流2例(6.4%),介入组显着高于外科组(P<0.05),术后3月介入组存在残余分流2例(5.7%),结扎组残余分流均消失,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非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着差别(P均>0.05)。介入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分数(LV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分别为(69.8±5.7)%、(39.1±4.2)%、(37.5±6.5)mm、(23.1±4.5)mm,结扎组术前LVEF、LVFS、LVEDD、LVESD分别为(70.1±5.6)%、(39.4±4.5)%、(37.5±6.8)mm、(22.5±4.1)mm。介入组术前LVEF、LVFS、LVEDD、LVESD较结扎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术后1月、术后3月LVEF、LVFS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6月、术后12月LVEF、LVFS较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LVEDD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介入组术后24小时LVES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扎组术后24小时LVESD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LVESD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介入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2h内输血率、PICU入住率均明显低于结扎组[(45.1±23.2)min vs(62.2±14.9)min、9(5,13)d vs 17(15,26)d、14.3%(5例)vs 64.5%(20例)、0%(0例)vs 29.0%(9例)](P均<0.05)。结论:经皮介入封堵术与经胸结扎术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婴幼儿巨大PDA,短-中期效果良好。且经皮介入封堵术输血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因此,针对婴幼儿巨大PDA而言,可优先考虑经皮介入治疗。

郭怡萍[2](2020)在《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房间隔缺损是由房间隔发育不良引起的左、右心房间的交通异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成为最新的封堵方法,具有避免X线照射、无需开胸的优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可全程实时动态角度引导,能近距离观察心内结构,不受胸部声窗条件限制,清晰的显示房缺类型及残端情况,明确房间隔膨胀瘤或多孔型缺口,对缺口距后下缘间隔的视野暴露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主要探讨婴幼儿在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术的临床价值。目的对比TE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相比X线下封堵及经胸小切口的对照研究及术后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已实施TEE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研究组(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对照组1(X线下经皮介入封堵);对照组2(外科经胸小切口封堵)。每组随机各抽取20例,三组患者年龄均在1至3岁之间,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筛查,所有病例均提示房间隔继发孔型缺损,且无其它心脏畸形及各器官功能障碍。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心功能评价、封堵成功率、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研究组:成功19例,失败1例。失败原因系术中TEE发现残缘较柔软,难以支撑封堵伞,改为外科修补;成功的19例中有1例存在1 mm的残余分流,1例提示心包积液,均在出院后复查完全消失。对照组1:成功19例,失败1例。失败原因系封堵伞型号大,影响瓣膜活动,封堵失败;成功的19例中1例出现残余漏,更换封堵伞后成功,另1例提示边缘2.mm的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分流消失。对照组2:成功20例,其中1例术后提示心包积液,3个月后复查消失;另1例合并胸腔积液,住院期间逐渐吸收。2.研究组与两组对照组相比,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与对照组1的住院时间及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着小于对照组2;研究组术后无明显创伤,术中无X线摄入,且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最快。三组患者均未发生心脏穿孔、感染死亡以及封堵伞移动脱落的现象。3.研究组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心功能,利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显示心功能状态较好,结果分析表明,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且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1术后复查封堵伞位置好,在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复查白细胞,密切观察化验室指标。对照组2术后复查发现部分患儿表面创口处存在炎性瘢痕增生。结果表明研究组住院天数最短、左室收缩功能状态最显着,P<0.05,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随访1-3月后无死亡病例发生,无封堵器栓塞、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对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显着,术中避免了X线摄入对身体的创伤,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同时结合TEE抗干扰性强,术中图像清晰的优势,是一种简单、安全、可行的新型微创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梁永梅,金梅,王霄芳,顾燕,李强强,王志远,梁云婷[3](2019)在《应用二代动脉导管封堵器ADO Ⅱ介入治疗儿童小型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二代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介入治疗儿童小型动脉导管未闭(PDA,≤3mm)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2011年5月至2019年4月,应用ADOII封堵治疗118例小型PDA,其中男性49例,女性69例;年龄6个月~18岁,中位年龄3. 8岁;体质量5. 8~54 kg,平均(20. 0±12. 1) kg。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体检、心电图、胸X光片及超声心动图确诊。封堵后主动脉造影评价疗效,术后行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造影结果显示:PDA最窄处内经0. 6~2. 4 mm,平均(1. 51±0. 45) mm,按Krichenko分型:A型(漏斗型) 34例,C型(长管型) 70例,D型(串珠型) 7例,E型(不规则型) 7例。主肺动脉压力(26. 92±4. 56)/(13. 9±2. 17) mm Hg(1 mm Hg=0. 133kpa),118例患者介入治疗手术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即刻封堵率98. 3%; 2例即刻封堵时有少许残余分流,术后1 d复查超声心动图分流消失。共释放ADOII封堵器118枚,ADOⅡ经动脉途径传输117例,经静脉途径传输1例;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同时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1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同时行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结论:应用ADOⅡ介入治疗小型PDA手术效果安全、可靠,残余分流少,血管损伤小并发症少。更适合于细长管型、串珠型、不规则形、PDA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的介入治疗。

陈芃螈,周超然,李刚[4](2019)在《第二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初步分析第二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为更加系统地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儿分成第一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Ⅰ)组和第二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组,所有患儿选用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均符合治疗准则及患儿的解剖特点),每组各23例;并比较围术期两组患儿的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滞留时间,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以及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的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指标计数等指标。结果 ADOⅡ组患儿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滞留时间显着低于ADOⅠ组(P <0. 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显示,ADOⅡ组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百分率、每搏输出量均显着高于ADOⅠ组(P <0. 05),而舒张末期左心房内径显着低于ADOⅠ组(P <0. 05)。两组患儿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比较,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指标计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从治疗结局来看,ADOⅠ组有效率为82. 61%、ADOⅡ组有效率为95. 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第二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整体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欧爱玲[5](2017)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儿科病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中-远期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评价儿科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者封堵术后左心形态、收缩功能的变化情况,以了解PDA封堵术的疗效和术后中-远期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成功实施经皮导管PDA封堵术且左房室扩大的单纯儿科PDA患者186例,收集其术前及术后3天内、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及2年以上(最长随访至4年余)的以下各项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eft atrium end-systolic diameter,LA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主肺动脉内径(main pulmonary artery diameter,MPAD)、肺动脉平均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及所有PDA患者术前和术后各瓣口反流情况。结果:1、儿科PDA患者封堵术后3天内、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及2年以上LAESD、LVESD、LVEDD、MPAD均较术前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封堵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及2年以上LVESD、LVEDD亦均较术后3天内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ESD、LVESD、LVEDD、MPAD均以术后3天内和术后1个月缩小最为显着,且其内径均于术后6个月缩小至最小。此外,laesd、lvesd、lvedd、mpad术后2年及2年以上较术后1年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高压组(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pah)的患者与肺动脉平均压(meanpulmonaryarterialpressure,mpap)正常组的患者比较,laesd、mpad术后3天内较术前下降幅度均更为明显(均p<0.05)。2、术后3天内、1个月、3个月、6个月lvfs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lvef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fs于术后1年、lvef于术后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术后3天内主动脉瓣反流(aorticregurgitation,ar)量和发生率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及2年以上ar量和发生率均较术后3天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天内、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及2年以上二尖瓣反流(mitralregurgitation,mr)量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及2年以上mr发生率均较术前及术后3天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天内、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及2年以上三尖瓣反流(tricuspidregurgitation,tr)量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及2年以上tr量均较术后3天内减少(均p<0.05);术后3天内、1个月、3个月tr发生率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6个月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较,tr发生率已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天内、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肺动脉瓣反流(pulmonaryregurgitation,pr)量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及术后各时间点比较pr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1例患者术后近1天和术后7天复查示封堵器侧缘存在极少量欠连续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示封堵器嵌顿于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开口处;1例患者术后近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余TTE复查均示:降主动脉起始段(相当于动脉导管封堵器水平)前向血流速度增快。结论:1、儿科PDA患者封堵术后左心形态缩小以近期最为显着,左心几何形态几乎能在术后6个月恢复;功能型PAH的PDA患者应积极进行介入封堵治疗,避免其发展成为阻力型PAH。2、儿科PDA患者封堵术后近期左心室收缩功能有所降低,但之后逐渐恢复,术后6个月基本达到术前水平。3、儿科PDA患者封堵术后AR量及发生率均较术前增高,需密切观察。4、儿科PDA患者封堵术后中远期随访并发症少,经皮导管PDA介入封堵术安全有效。5、TTE能定期、多次随访观察左心形态、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各瓣口反流情况,对封堵术后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于波,孔祥清,张智伟,葛均波,韩雅玲,霍勇[6](2017)在《中国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指南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前言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间的正常血流通道。胎儿出生后,肺膨胀并承担气体交换功能,肺循环和体循环各司其职,导管可在数月内因废用而闭合,如1岁后仍持续不闭合,即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1],其可单独存在或与其他任何形式的先天性心脏病并存。PDA最常合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及

周建华[7](2014)在《超声心动图与心血管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ECG)测量动脉导管未闭长度(PDAL)、主动脉端内径(PDADao)和肺动脉端内径(PDADpa)三个关键参数,并与心血管造影(CAG)即X线血管造影(XA)测值进行比较,分析ECG与XA测量PDA的相关性,探索ECG在筛选适合封堵术PDA大小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拟行PDA封堵术的患者141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04例,年龄1-42岁,平均年龄(5.60±6.67)岁。所有病例均行ECG及XA检查,分别在ECG的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PSSA)、胸骨上窝降主动脉长轴切面(SSLA)及XA左侧位投影图像上,测量PDAL、PDADao及PDADpa,并应用ECG测量与PDA有关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主肺动脉内径(MPAD),PDA分流压差(AP)及计算肺动脉收缩压(PASP)等其它参数。分别对ECG两切面和XA测得的同一参数进行比较并分析其相关性,研究ECG测量的其它参数与XA测得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端内径指数(PDADIpa-XA)和PSSA测得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端内径指数(PDADIpa-PSSA)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PDA大小的差异:(1) PDAL:PSSA和SSLA测值均小于XA(P均<0.05),且PSSA测值也小于SSLA (P<0.05);(2) PDADao:PSSA测值小于SSLA及XA(P均<0.05),而SSLA与XA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PDADpa:PSSA和SSLA测值均大于XA(P均<0.05),且PSSA测值小于SSLA (P<0.05)。2.相关性分析:(1)PDA大小的相关性:PSSA、SSLA测值均与XA呈正相关(P均<0.01),其中SSLA测量PDAL及PDADao、PSSA测量PDADpa与XA相关性更好(r值分别为0.92、0.87和0.91,P均<0.01);(2)ECG测量的其它参数与PDA大小等参数的相关性:经体表面积(BSA)校正的LVEDD和MPA分别与PDADIpa-XA和PDADIpa-PSSA均呈正相关(P均<0.01)但前者相关性低于后者;经BSA校正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与PDADIpa-XA和PDADIpa-PSSA均呈正相关(P均<0.01),但前者相关性高于后者;PASP与ΔP呈负相关(r=-0.79,P<0.01)。结论:1、ECG在不同切面测量PDA大小具有差异性,在PSSA测量PDADpa及在SSLA测量PDAL和PDADao更接近于XA。2、作为“金”标准的XA在测量PDA大小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ECG测量PDAL和PDAIpa效果可能优于XA或至少可与其相媲美。3、综合应用ECG多切面方可更准确地测量PDA大小并在指导PDA封堵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保成英,刘国秀[8](2013)在《高海拔地区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介入封堵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前治疗、心律失常的护理,对预防发生肺高压危象、伤口护理等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结果:30例均1次封堵成功,随访(612)个月,30例心胸比例有不同程度缩水,小心功能改善,患者活动进增加。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系统的护理与手术同样重要并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

张志荣,许伟滨,张智伟[9](2013)在《经导管关闭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后左心室大小和功能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前、后左心房及左心室的大小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11月到2012年12月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术前及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诊,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心房内径(LA)、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患儿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房内径术后明显减小,并在随访中持续下降,术后6个月达到平衡。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短期内下降,术后3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后左心室及左心房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左心室功能及左心房大小恢复平衡。左心室收缩功能短暂下降,术后3个月能恢复到正常。

王静,余更生[10](2013)在《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进展》文中提出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CHD),约占儿童CHD的15%,单纯PDA在足月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2 000[1],早产儿患病率约为60%[2]。PDA男∶女为1∶2。1938年Gross成功完成了第1例PDA开胸结扎术,虽然外科手术修补PDA疗效确切,但外科手术创伤大、需开胸,术中需体外循环,有瘢痕,术后恢复较慢,且术后并发症较多。1967年Porstmann首次采用Ivalon栓子介入治疗PDA成功后,因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只需要基础麻醉、无需输血、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受到患者及家长青睐。目前,心导管介入治疗成为治疗PDA的主要手段。本文就PDA封堵器研究、PDA大小的确定、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二、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介入封堵术与经胸结扎术治疗婴幼儿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式
        1.2.1 经皮介入封堵术
        1.2.2 经胸结扎术
    1.3 超声心动图检查
    1.4 随访计划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手术成功率
    2.3 手术时间
    2.4 住院时间
    2.5 术中及术后12小时内输血率
    2.6 PICU入住率
    2.7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2.8 超声心动图资料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巨大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食管超声引导治疗房间隔缺损相关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应用二代动脉导管封堵器ADO Ⅱ介入治疗儿童小型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4)第二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两组患儿临床指标的比较
    二、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的比较
    三、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
    四、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讨论

(5)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儿科病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中-远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主要中英文缩略语
综述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封堵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指南2017(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PDA介入治疗适应证
3 操作要点
    3.1 术前准备
    3.2 心导管检查术
    3.3 封堵器的选择
    3.4 封堵术操作
        3.4.1 Amplatzer及国产蘑菇型封堵器
        3.4.2 弹簧圈
4 术后处理及随访
5 并发症及其处理
    5.1 残余分流
    5.2 溶血
    5.3 封堵器移位、脱落
    5.4 三尖瓣腱索断裂
    5.5 降主动脉狭窄或左肺动脉狭窄
    5.6 一过性高血压
    5.7 血小板减少
    5.8 导丝嵌顿
    5.9 其他
6 特殊情况下的PDA介入治疗
    6.1 婴幼儿
    6.2 继发重度肺动脉高压
    6.3 巨大PDA
    6.4 老年PDA患者
    6.5 外科术后PDA再通
7 疗效评价
参加指南讨论的专家组成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

(7)超声心动图与心血管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仪器与方法
    1.1.3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小样本重复性测量结果
    1.2.2 PSSA、SSLA与XA测值比较
    1.2.3 PSSA、SSLA与XA测值相关性分析
    1.2.4 XA和PSSA的PDADpa测值与源于ECG的PDA其它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3.1 ECG评价PDA
    1.3.2 XA评价PDA
    1.3.3 ECG与XA测量PDA的差异
    1.3.4 ECG与XA测量PDA的相关性
    1.3.5 PDA形态大小的ECG准确、全面评估展望
    1.3.6 ECG辅助指导PDA封堵术的价值和前景
    1.3.7 本研究的局限性
附图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动脉导管未闭诊治进展及超声心动图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高海拔地区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护理
讨论

(9)经导管关闭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后左心室大小和功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封堵方法
    1.3 超声心动图评估及随访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封堵治疗结果
    2.2 封堵术前、后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比较
3 讨论

(10)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DA封堵器的研制
2 PDA大小的测量方法
    2.1 心导管造影
    2.2 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 (TTE)
    2.3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
3 适应证和禁忌证[10-11]
    3.1 适应证
    3.2 禁忌证
4 PDA介入术后并发症
    4.1 残余分流
    4.2 溶血
    4.3 封堵器脱落
    4.4 出血
    4.5 降主动脉狭窄及左肺动脉狭窄
    4.6 动静脉瘘
    4.7 血栓形成
    4.8 感染性心内膜炎
    4.9 血小板减少
5 展望

四、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介入封堵术与经胸结扎术治疗婴幼儿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对比[D]. 杨鹏辉.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D]. 郭怡萍.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3]应用二代动脉导管封堵器ADO Ⅱ介入治疗儿童小型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评价[J]. 梁永梅,金梅,王霄芳,顾燕,李强强,王志远,梁云婷.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12)
  • [4]第二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J]. 陈芃螈,周超然,李刚.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9(07)
  • [5]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儿科病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中-远期疗效[D]. 欧爱玲.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 [6]中国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指南2017[J]. 于波,孔祥清,张智伟,葛均波,韩雅玲,霍勇.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7(05)
  • [7]超声心动图与心血管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性研究[D]. 周建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8]高海拔地区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 保成英,刘国秀. 高原医学杂志, 2013(04)
  • [9]经导管关闭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后左心室大小和功能的变化[J]. 张志荣,许伟滨,张智伟.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04)
  • [10]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进展[J]. 王静,余更生. 现代医药卫生, 2013(09)

标签:;  ;  ;  ;  ;  

经导管封堵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