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发展及发展瓶颈分析

环保产业发展及发展瓶颈分析

一、环保产业的发展及其发展瓶颈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冰新[1](2021)在《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贸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海运是对外贸易的主要运输手段,作为陆上与海上的中转站,港口物流在海洋运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作为对区域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港口物流的发展也应当积极向高质量发展靠拢,目前,港口物流的发展已由原来的提供装卸、运输、仓储等服务转型为提供更为广泛的新型港口物流服务。研究影响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理对于提升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在考虑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系统的复杂性及多反馈路径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阅读、实地调查、因子分析、系统动力学等方法,分影响因素、影响机理两个步骤展开分析,深入研究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日照港的实际运营状况,得到了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因子分析理论,构建了影响因素评价模型,然后收集整理有关数据网站和实地考察得到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因子分析,确定影响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2)基于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探索了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代入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数据,对系统动力学模型可行性进行检验,对其进行模拟仿真,揭示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系统内部特征与动态演化趋势。(3)综合上述对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的分析结果,根据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运营状况,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通过以上工作,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五个方面均与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说明港口物流发展规模、城市经济状况、科技创新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资源环境影响五个指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其中同步变化程度较高的指标有:城市经济状况、资源环境影响,其次是对外开放程度、港口物流发展规模,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较小,但同样不可忽视。因此,重视港口物流基础设施与发展规模的全面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步伐、吸引及利用外资对于实现日照市城市经济与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双赢局面具有重要意义。(2)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系统由港口物流子系统、城市经济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对外开放子系统五个子系统构成。港口物流子系统受港口投资额、环保投入力度的影响较大;R&D经费投入对城市经济子系统的影响较大;科技创新子系统当前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短板,其对其他子系统的影响较为微弱,同时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也较小;资源环境子系统在系统中主要是起到一个抑制作用,在资源压力、环境压力的限制下,日照港港口物流的发展会有所减缓;对外开放子系统中外资依存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吸引外商投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是当前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有效举措。

曹恩桓[2](2020)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迅速兴起,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建设开发,在我国湿地生态旅游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截止2020年1月底,我国累计建立国家湿地公园901处,其中绝大部分都进行了生态旅游开发。但目前国内的国家湿地公园由于规划设计的局限性、后期运营管理维护滞后、“细致末流”问题解决不善、盲目无序粗放过度开发等多方面原因,验收通过率不到60%。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全国距城市最近的国家湿地公园,虽然已验收为正式国家湿地公园,但生态旅游开发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前人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多为初步定性研究,系统量化研究很少,很难满足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本研究采用固定样线、定点监测和野外巡护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得出的具体结论为:(1)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对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资源运用熵值法选取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兼备的指标建立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得出:总分为7.5853分;各要素层结果为:生态旅游资源价值>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生态旅游环境条件。虽然已经历近10年的开发建设,目前比起国内着名湿地公园,其受关注度、知名度、影响力、辐射带动效应和生态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整体上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生态旅游方面的发展仍处于初期的粗放阶段,而面临的挑战和绝大多数国家湿地公园是相通的。(2)定量评价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得出:总分为81.47分。湿地公园虽较好地满足了各项指标,具备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进行湿地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但在全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建验收的宏观标准上,几乎为一等标准中最低分。(3)将其湿地生态服务价值划分为10类,测算得出2017年生态服务分类价值前四位排序为:湿地调洪蓄水功能价值>旅游休闲功能价值>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水源涵养功能价值。湿地调蓄洪水、固碳释氧、提供水源功能是湿地最重要的生态功能,而旅游休闲功能是湿地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功能。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在西北干旱区发挥着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作用,具有极大的生态服务价值。(4)建立模型公式,在园区湿地生态环境一直处在优良状态的假设下,计算得出环境容量为29206人/天。(5)由生态旅游资源面上综合评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和旅游资源体验适宜性评分三个结果分析得出: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较高、具备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进行湿地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但问题重重,阻碍了进一步开发。湿地公园内现有的旅游项目和景点基于游客的体验吸引力各不相同。除湿地博物馆外,最适宜开发的生态旅游项目为:观鸟旅游、体育旅游等。(6)在详细分析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项目和产品体系、生态环保、景观特色、交通体系、管理管护五大类问题基础上,从生态旅游开发角度策划了“湿地+”生态旅游模式的开发思路、开发形象和客源市场结构,设计出“湿地+”新业态融合项目及产品体系,着重对观鸟旅游、体育旅游和科普宣教体系项目开发和产品进行前沿策划,详尽总结出生态环保、生态文化景观优化、交通体系优化、科学管理四方面的优化对策和建议。(7)提出“生态旅游资源由功能区分流、项目和产品由生态旅游资源衍生、社区参与共管内容由项目和产品保障、旅游收益分配由社区参与决策”的生态旅游社区共管耦合开发新体系(CBET);设计出以“自然资源保护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生态旅游发展情况、社会和谐稳定情况、共管具体项目运行情况”五部分为评估内容的的社区共管效果评估体系,提出以效果评估机制激励居民广泛参与。

梁慧慧[3](2020)在《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面临着越来越广阔的外部市场空间,交通技术装备、工程设计、施工建设、项目管理等相关业务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带动了国内技术装备出口,对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推动双边或多边技术和服务合作产生了积极作用。2019年11月11日,习近平主席参观中国和希腊合作的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项目,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合作的恳切态度。就中东欧国家而言,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东欧基础设施指标排名比西欧的排名低得多,基础设施供应不足已成为中东欧的发展障碍。同时中东欧各国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强烈,市场投资潜力大。普华永道的报告指出,到2025年,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总的资金需求估计在6150亿欧元左右,相当于每年在中东欧人均投入约170欧元,这为中国基建企业对中东欧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机会。加强对中东欧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符合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实现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互利共赢。本文以中国和中东欧17国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机场及港口的发展现状,介绍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现状及意义,并运用钻石模型分析方法对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有利条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探讨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面临的问题及获得的经验,为促进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提出对策建议,供政府和企业参考借鉴。

郭梦婷[4](2020)在《我国环保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在各项宏观政策利好下加速发展,环保领域不断拓宽、环保结构不断优化,整体效益大幅提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增量。我国环保行业上市公司受产业政策利好下逐步开展多元化经营,且以相关多元化的模式进行业务扩张为主,一方面实施纵向整合及延伸环保产业链,另一方面进行横向联合,实现规模化发展及精细化管理。随着环保产业链的扩展延伸、兼并收购频繁、业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显着,多元化投融资格局逐渐形成。而在国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强力去杠杆的形势下,环保企业多元化发展进程中融资难、成本高问题随之突显。同时,受到环保项目投资期长、收效慢、技术及环境要求高等特点的影响,环保企业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和风险。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环境下,其多元化经营会给环保企业绩效带来何种影响、其背后成因及特点、相关的提升策略是本文探究的目的和重点。本文以我国环保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元化经营、产业链布局与企业绩效等研究视角,结合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选取51家样本公司和4家特征企业进行现状描述统计和具体案例分析,最后佐之以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环保企业的多元化发展进程和产业链不断延伸,经营绩效总体并未得到显着的提升和改善,多元化程度与经营绩效呈线性负相关。而具体表现又会因多元化类型或经营模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围绕以产业链整合为核心的纵向兼并重组是能够产生正面效应的多元化经营模式,而过度盲目扩张、忽略主业竞争,或缺失有效规划、浪费优质资源都会增加管控难度和资金压力,从而给公司绩效带来负面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我国环保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的提升策略,为其合理进行战略规划、控制和把握好扩张速度、积极管控财务和经营风险等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政策和体系制度的完善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促进我国环保行业的发展壮大,获得环境改善、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良好效益,减缓可持续发展诉求与市场主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最终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

李文[5](2019)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演化视角下中国钢铁产业升级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钢铁产业已由传统的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转变。依据演化经济学理论与熊彼特创新理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拉动产业升级的两个重要力量。然而,当前中国钢铁产业升级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处于较低的水平,且二者的协同效应也较低。现阶段的迫切任务就是要探索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机制,实现钢铁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效拉动钢铁产业升级。因此,掌握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运行机制及二者的协同演化机理,探索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其协同演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程度,是实现中国钢铁产业升级亟待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中国钢铁产业为研究对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及二者协同演化进行评价,进而探讨其对钢铁产业升级的影响。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我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震荡式增长。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呈现先增长后下降态势;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则表现出一种加速上升的趋势。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投入能力下降可能有以下原因:金融危机造成钢铁产业亏损、企业经营困难;受钢铁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重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的影响;可能与钢铁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及投入产出的时滞性有关。钢铁产业制度创新能力逐年提高。钢铁产业制度创新以企业层面制度创新为微观基础,以政府层面制度创新为支撑,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钢铁产业制度创新体系。2009年开始,政府层面制度创新得分开始高于企业层面制度创新得分。在经济危机以后,我国加大了钢铁产业政策力度,尤其在钢铁产业去产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同时在钢铁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采取了更多的措施,使得钢铁产业制度创新能力呈现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钢铁产业升级趋势较为平稳,但产业升级核心指标产业附加值评价得分基本实现增长态势。同时也注意到,产业升级指标体系其他指标表现不稳定。生产效率指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产品出口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呈现断崖式下跌。在钢铁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的动力来源不同:在产能扩张阶段,协同演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创新;在结构调整阶段,协同演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制度创新;在智能制造阶段,协同演化的主要动力仍然来源于制度创新。通过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测算,发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度不稳定,震荡明显。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仿真训练,本文观察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其协同演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程度最高,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度对劳动生产率增长与环境污染指标的降低影响最为明显。因此,钢铁产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度的提高不仅可以更有效的加快钢铁产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各自的发展进程,也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加速推进效应,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地进行拓展创新:(1)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2)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动态数据进行钢铁产业升级评价与测度;(3)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发现协同演化对产业升级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对钢铁产业实践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李正桥[6](2019)在《重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PPP模式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各大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也越来越多,垃圾围城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这些城市生活垃圾的出现对社会、经济、公众生活都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我国传统模式主要采用政府机构包干式的环卫管理机制,此机制在具体运作中表现出较多的弊端及不足,例如:针对城市环卫管理方面的现存法规政策完善性较低、项目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并且资金支撑不足;针对垃圾处理的相关体制成效不足、垃圾处理设施以及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等。在此背景下将PPP模式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PPP模式的优势可以总结为三点:其一为利益共享,其二为风险分担,最后则是合作共赢。在此模式下政府机构和私人机构组建合作关系,不但能够很大程度削弱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分配。但自PPP模式应用于公共服务行业,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中,经过多地实践验证仍存在较多问题,涉及到资金、技术、效率、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因此对PPP模式应用在垃圾处理领域进行应用创新研究并提出对应的优化建议很有必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政府通过市场化的PPP模式运作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关于PPP模式的发展史及经验成果,研究我国现阶段在城市垃圾处理行业中PPP模式的应用情况。再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PPP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公共产品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私合作理论”等理论基础进行介绍。然后以重庆市开展的垃圾处理的PPP项目为案例,总结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引入PPP模式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运用访谈法调研了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相关负责人,了解项目实施过程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法律政策不健全、PPP项目监管不到位、项目风险分担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再从城市垃圾处理PPP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我国在利用PPP模式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优化建议:政府要发挥好服务职能,完善法律制度,降低政治风险,同时还要积极培养PPP模式人才,提供PPP项目的具体实践和操作支持。企业在运营PPP项目时候要注意风险规避科学评估项目,对企业策略与资源进行调节,在最大程度规避不必要的风险的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最后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合理的收益分享制度和风险分担制度、良好的契约治理的意识,促进PPP模式广泛的应用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

欧阳慧[7](2019)在《“岭南—北部湾”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机理与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这两个问题并非孤立,恰是统一的,两者互根互用,相辅相成。不平衡会引发不充分,不充分也会导致不平衡。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在理论上是将不平衡不充分两个问题统筹在同一框架下分析,在实践上也可以成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全新方案。本课题源于对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特别是对珠三角地区在纵深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三对矛盾产生了关注:珠三角地区集聚效应的强大与辐射效应的弱小的矛盾;泛珠合作战略的积极推动与泛珠合作发展的尴尬困境的矛盾;珠三角地区参与国际分工获得经济收益的丰厚与知识溢出的不足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意味着市场、政府和全球化三种力量均未能很好解决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辐射效应要依托分工体系,区域合作的内容为分工体系,知识溢出要基于分工体系,而分工体系正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探讨,既有助于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乃至中国转型升级的实践,又有助于指导欠发达地区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本文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总体主要采用“何为协同”—“为何协同”—“什么条件会协同”—“如何调控协同”的逻辑主线,遵循“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概念”—“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测度”—“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机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触发机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运动机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调控原理”的研究思路,展开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并以“岭南—北部湾”地区为切入点,探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理论研究部分采用“概念辨析和量化探讨”—“机理建模与验证”—“调控原理阐释”的逻辑主线。包括:(1)明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厘清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并探索定量方法。在把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训诂学和逻辑学的方法,深度挖掘区域协同、区域协调、区域一体化、区域趋同、区域合作等语境的侧重点,并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剖析,以对比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旨在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再从空间经济自组织原理出发阐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力模式,继而基于哈肯模型构建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测度方法。(2)建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模型并验证。基于空间经济自组织理论,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和超边际分析方法进行建模,从影响机理、触发机理和运动机理的视角说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经济效应、初始条件和路径依赖特征,并运用计量分析工具对理论框架进行验证,针对省际数据探讨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交易效率、产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新常态诸多经济结构问题的关联,以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所面临的路径依赖的不利影响。(3)探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调控原理,阐述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和行为空间,分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并论证调控模式和调控对象。应用研究部分采用“现状分析”—“问题探索”—“政策研究”的逻辑主线。包括:(1)梳理岭南—北部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界定岭南—北部湾地区的概念和区位特点,描述其发展基础与现状,总结其经济协同发展在静态分布、动态蔓延和所有制差异上的特点,并对区域中政府合作的最优圈层进行研判。(2)剖析岭南—北部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所在。阐述岭南—北部湾地区协同效应的失败与其发展瓶颈的关系,分析地区内出现的分工体系失衡及国内外双重协同效应失败的特点,并阐释协同发展的困境的本质在于当前分工体系序参量的支配原理和“锁定”效应,同时对失衡的分工体系战略是否产生了协同效应进行实证检验。(3)思考促进岭南—北部湾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和对策,分析岭南—北部湾地区协同发展的路径,继而提出“梯度对接”的战略及其任务和侧重点,并在初始条件他组织更改、路径依赖破除和序参量重构等方面提出对策思考。通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国有产权比重、有利于生产函数中技术要素的高投入、有利于产能过剩的化解、有利于降低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新常态下的各类结构性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协同效应的失败。由于内分工体系未能建立,中西部地区生产要素因难以发挥价值而外流,地方政府官员在政治晋升与经济发展挂钩的考核制度下,只能鼓励国有企业投资行业以刺激经济;而过于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外分工体系性质较差,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并不自由,导致专业化、竞争、知识溢出三大机制失效,最终表现在进化功能不足上。这两方面导致了所有制结构、要素配置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结构等多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解决新常态结构性问题的重要途径。(2)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初始条件是足够高的交易效率和耦合的产业竞争优势。只有足够高的交易效率,才能保证分工和专业化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才能实现分工和专业化的产生。此外,各区域的产业竞争优势还要相互耦合,这意味不同区域的产业能够形成广泛而紧密的优势互补格局。只有两个条件同时具备,在无其他序参量的环境下,覆盖整个区域的分工体系才能建立起来,由此形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3)区域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子系统(子区域)一旦被分工体系所排斥,以后将很难融入其中。区域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高度自相关性,下期的发展在本期的基础上开展。就分工体系而言,一旦分工体系被构建起来,该分工体系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历史基准,不断地被强化。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初始条件发挥着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而要重新构建新的分工体系,没有政府力量的介入是难以实现的。(4)岭南—北部湾地区的协同发展必须要有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的调控。一方面,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处于双重区域协同困境中,仅靠市场的力量难以自发调节,这是政府参与调控的基本依据。另一方面,岭南—北部湾地区面临着低附加值分工陷阱和廉价劳动力资源诅咒,这种特殊性加重了分工体系的重构成本,更需要政府的介入。(5)岭南—北部湾地区经济协同发展,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部是要更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初始条件,包括提升交易效率和培育耦合的产业竞争优势,使内分工体系得以构建起来;外部是要调整对外开放格局,破除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维护好内部分工体系,保证新的分工体系序参量得以形成。内外兼修,为岭南—北部湾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建构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模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理的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是现有研究中的空白地带和薄弱环节,本文基于空间经济自组织理论,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和超边际分析方法,剖析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机理、触发机理、运动机理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这一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成熟和规范。(2)创新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测度方法。基于协同学理论,将Haken模型表达方式、零常数项设定、阻尼系数符号和大小、运动方程结构进行调整和修改,使模型从适应热力学系统向适应区域经济系统发展,同时进行指数构建,分别能从协同规模、协同比例、协同强度、协同质量、协同密度五个维度识别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领域的实证分析多元化和后续研究。(3)丰富了研究视角。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不平衡不充分两个问题统筹于一个框架内研究,通过剖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及传导路径,把握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脉络。既有利于提高理论界和实践主体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视程度,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科领域,有利于丰富学科的理论工具和内容。(4)补充了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国内协同通常与对外开放有一个难以跨越的鸿沟,一般不会将二者结合起来讨论,本文则基于分工体系失衡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国内协同与对外开放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一个补充。(5)发展了梯度理论。传统的梯度理论强调了市场运行和要素的单方向流动,本文积极探索了“梯度对接”战略,在肯定市场自组织力量的同时发挥政府他组织力量的作用,在正视要素从高梯度向低梯度推移的同时提倡要素的双向交融,这可能是对梯度理论的一个发展。(6)辨析了相关概念。探索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综合运用训诂学和逻辑学方法,试图厘清其与区域协调、区域趋同、区域合作、区域一体化等相关概念的关系,尽绵薄之力抛砖引玉,有利于更多学者加入并开展对区域经济协同的研究,有利于该研究领域的繁荣。

陈玉伟[8](2019)在《经济新常态下C环保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重视已久,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主要推手是环保产业。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已将近五年,经济发展模式出现新变化,环保企业应适时地做出转型,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从十九大开始到2019年的两会,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应对经济新常态提出了重要指示。C环保公司作为一家上市的环保公司,为了保持其在环保行业中的竞争力,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分析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研究其发展战略,结合C公司情况,运用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从传统业务、科技前沿和国家政策等方面对环保企业进行发展战略重点研究。本文首先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论进行了总结,明确了本文涉及的概念,并对已有的环保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进行总结,对有关经济新常态、环保业务、环保技术的文献进行分析和评述,作为全篇论文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总结了C环保公司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分析包括经济新常态的环境分析、政策环境分析、市场容量分析和行业竞争分析,其中经济新常态和国家政策性分析中给出了环保企业发展的启示: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大规模集中化的传统环境污染治理,其二是全局性环境系统的整治,即区域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其三是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这些启示将作为后续C环保公司发展战略的总体方针。此外,本文还从环保业务情况、技术与产品情况、市场与资本情况和人员团队情况等方面总结了C环保公司的内部条件。再次,本文利用SWOT工具总结、分析了C环保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并组合外部机遇、外部威胁、内部优势和内部劣势,分析得到C环保公司当前发展瓶颈和未来发展方向。再次,根据SWOT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C环保公司的战略发展原则、战略目标,制定了多元化综合性业务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发展战略的三大重点:传统污染整治业务、生态体系建设业务和环保科技前沿业务。围绕战略重点,本文制定了详细的战略实施,内容包括业务创新定位、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最后,本文根据SWOT分析中C环保公司除战略重点以外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六项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优化组织机构、强化资金管理、突破技术屏障、创新人才团队、完善激励机制和打造创业精神。本文提出经济新常态下环保企业战略制定分析过程和具体战略内容,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各环保企业的战略制定提供了一套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战略方案,具有较好的理论实际意义。

李政[9](2019)在《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大数据被更多人知晓并且带动了许多地区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数据与云计算、互联网被视为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生动力。贵州省凭借先天的自然及资源优势把大数据产业作为其主导产业来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带动了本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大数据产业都是贵州省“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点,而发展大数据产业集群则是实现贵州省经济发展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重要途径之一,将生态文明和大数据产业以相结合对于贵州省传统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生态文明、大数据、产业集群等相关理论。在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界定大数据及大数据产业的内涵,并介绍了大数据产业的形成路径以及几大代表性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模式,从行业、社会、经济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大数据产业集群的诱导因素及动力机制。其后主要分析全国及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并针对性的选取了贵阳数字物流产业园作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产业生态体系总体框架出发逐个分析其产业园区的发展重点,总结出了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再对比了我国东中西部各个地区代表省市大数据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重点分析了贵州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最后针对前面章节的比较分析,阐述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必要性,明确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目标、模式、战略重点;并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对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本文将大数据技术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研究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产业集群将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且带动贵州省经济发展。

赵彬伽[10](2019)在《苍溪县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价值评价及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在亚健康、慢性病、情绪病、老龄化、空巢老人、养老危机不断严峻的健康需求下,结合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康养农业旅游得到了发展契机。在广元市提出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的目标下,各区县积极围绕康养旅游主题进行建设和发展。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森林公园、中国雪梨之乡、中国红心猕猴桃之乡的广元市苍溪县,具有发展康养农业旅游的基础。研究苍溪县康养农业旅游是否具备开发价值?价值大小?如何开发?是今后苍溪县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战略定位及实施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文以苍溪县康养农业旅游为研究对象,将农业优势与康养旅游发展相融合,探讨其康养农业旅游开发的价值并提出康养农业旅游的发展对策建议。第一部分,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本文在总结和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康养农业旅游”的概念分析相关理论基础,并对研究区区域政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为后文的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提供理论支撑和现状基础情况说明。第二部分,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价值评价及应用。本文运用层次分析(AHP)法构建了以环境条件、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3大项目层,11个要素层和29个因子层的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到苍溪县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中,得出苍溪县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价值为4.165586分,根据评语集赋分标准其开发价值较好。第三部分,康养农业旅游开发对策建议。根据对苍溪县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价值评价及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在有效保护与积极开发、整体规划与特色开发、市场导向与产品导向统一的原则上,提出苍溪县建设“全国康养农业示范县”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康养农业旅游环境保护、康养农业旅游产业开发、康养农业旅游发展保障三大对策和十一条具体措施的“3-11”康养农业旅游开发对策体系。本文希望通过该研究:一方面能拓宽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价值评价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能保护和宣传苍溪县农业文化和旅游文化,向外界展示全新的苍溪形象,推动苍溪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苍溪县三大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环保产业的发展及其发展瓶颈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保产业的发展及其发展瓶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总体评价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
    2.1 港口物流
        2.1.1 港口物流的定义
        2.1.2 港口物流的特征
        2.1.3 港口物流的功能
    2.2 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
        2.2.1 新发展理念
        2.2.2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2.3 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2.4 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3 主要研究方法
        2.3.1 因子分析法
        2.3.2 系统动力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照港港口物流的基础分析
    3.1 日照港概况
    3.2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现状
    3.3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分析
        3.3.1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
        3.3.2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不利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
    4.1 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构成
        4.1.1 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分类
        4.1.2 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原则
        4.1.3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初步确定
    4.2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2.1 港口物流发展规模
        4.2.2 城市经济状况
        4.2.3 科技创新水平
        4.2.4 对外开放程度
        4.2.5 资源环境影响
        4.2.6 综合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机理
    5.1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系统动力学适用性
    5.2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系统构成
        5.2.1 港口物流子系统
        5.2.2 城市经济子系统
        5.2.3 科技创新子系统
        5.2.4 对外开放子系统
        5.2.5 资源环境子系统
    5.3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5.3.1 港口物流子系统因果反馈分析
        5.3.2 城市经济子系统因果反馈分析
        5.3.3 科技创新子系统因果反馈分析
        5.3.4 对外开放子系统因果反馈分析
        5.3.5 资源环境子系统因果反馈分析
    5.4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系统流图构建
        5.4.1 构建系统流图
        5.4.2 主要方程式
        5.4.3 数据来源及参数估计
    5.5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系统模拟仿真
        5.5.1 模型有效性检验
        5.5.2 仿真结果分析
        5.5.3 情景模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优化策略
    6.1 从影响因素视角的优化策略
    6.2 从影响机理视角的优化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0-2019 年日照港港口物流相关数据(1)
附录B 2010-2019 年日照港港口物流相关数据(2)
致谢

(2)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进展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三)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四、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相关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相关理论基础
第2章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一、张掖市旅游经济发展态势和困难
        (一)基本情况
        (二)面临困难问题
    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建设现状
        (三)范围及功能区调整
        (四)生态旅游开发项目
    三、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特色
        (一)湿地博物馆科普作用突出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特色明显
        (三)连片苇溪的水天泽国美景绝无仅有
    四、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实证调查
        (一)数据收集及统计
        (二)客源市场现状成因及影响因素
第3章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潜力评价
    一、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一)湿地旅游资源类型、面积与分布
        (二)丰富的湿地生物景观
        (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沉淀
    二、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一)评价模型构建
        (二)结果计算
        (三)评价结果分析
    三、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一)定量评价
        (二)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三)游客容量分析
        (四)适宜开发项目分析
第4章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一、湿地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体系尚未构建
    二、建设发展相关问题
        (一)湿地生态环保问题较为突出
        (二)景观特色问题
        (三)交通体系问题
    三、管理管护相关问题
        (一)体制机制问题
        (二)社区共管问题
        (三)法律法规问题
第5章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对策及建议
    一、总体思路和形象策划
        (一)总体思路:“湿地+”生态旅游模式
        (二)形象策划
        (三)客源市场规划结构
    二、“湿地+”新业态融合项目及产品体系设计
        (一)湿地观鸟旅游项目开发及产品设计
        (二)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及产品设计
        (三)科普宣教优化体系设计
    三、建设发展策略
        (一)生态旅游生态环保策略
        (二)生态文化景观优化策略
        (三)交通体系优化策略
    四、科学管理策略
        (一)理顺体制机制
        (二)构建生态旅游新型社区共建共管体系
        (三)湿地保护立法化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
致谢

(3)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交通基础设施的界定
        2.1.2 对外直接投资的界定
        2.1.3 中东欧国家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
        2.2.3 乘数理论
3 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概况
    3.1 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需求
        3.1.1 公路
        3.1.2 铁路
        3.1.3 机场
        3.1.4 港口
        3.1.5 中东欧国家交通基础设施需求总结
    3.2 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现状
        3.2.1 投资主体
        3.2.2 投资规模
        3.2.3 投资模式
    3.3 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意义
        3.3.1 对中国的意义
        3.3.2 对中东欧的意义
4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有利条件分析
    4.1 生产要素
        4.1.1 人力资源丰富
        4.1.2 技术水平提高
    4.2 需求条件
        4.2.1 中东欧交通设施不完善,投资市场广阔
        4.2.2 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受资金制约
        4.2.3 中国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趋于饱和
    4.3 相关与支持产业
        4.3.1 横向相关产业支撑
        4.3.2 产业链产生协同效应
    4.4 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
        4.4.1 中国基建企业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
        4.4.2 中国交通建设经验丰富,投资基础好
        4.4.3 中国产能与中东欧基建市场有效对接
    4.5 政府分析
        4.5.1 政府鼓励中国企业对中东欧投资
        4.5.2 政府重视中国交通基础设施海外投资
    4.6 机遇分析
        4.6.1 “一带一路”倡议和“17+1 合作”的战略构想
        4.6.2 中东欧处于空窗期且营商环境好
5 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案例分析
    5.1 案例分析-中海外投资波兰A2 高速公路项目
        5.1.1 项目介绍
        5.1.2 项目建设失败原因
    5.2 案例分析-中国路桥投资泽蒙-博尔察大桥项目
        5.2.1 项目介绍
        5.2.2 项目建设成功经验
6 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问题分析
    6.1 跨国运营管理问题
        6.1.1 中国化操作模式不适应中东欧市场
        6.1.2 前期调研不足,合同签订草率
        6.1.3 内部管理问题
        6.1.4 人才短缺问题
    6.2 法律问题
    6.3 基建行业固有问题
        6.3.1 基建利润回收问题
        6.3.2 汇率及结算问题
        6.3.3 审批环节复杂问题
    6.4 技术问题
        6.4.1 存在技术与标准的准入限制
        6.4.2 技术设计转化难度大
    6.5 政治风险和不实言论问题
    6.6 健康安全环保问题
7 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对策建议
    7.1 针对跨国管理问题的建议
        7.1.1 杜绝低价竞标
        7.1.2 实行属地化管理
        7.1.3 加强协同合作
        7.1.4 培养复合型人才
    7.2 针对法律问题的建议
        7.2.1 熟知并运用法律维护利益
        7.2.2 政府提供相应支持
    7.3 针对基建行业固有问题的建议
        7.3.1 创新业务模式,单体项目和网络集成相结合
        7.3.2 扩大货币互换和人民币使用范围
        7.3.3 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效率
    7.4 针对技术问题的建议
        7.4.1 提升软实力,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7.4.2 积极宣传,增强中国基建影响力
    7.5 针对政治风险和不实言论的建议
        7.5.1 从政府出发的建议
        7.5.2 从企业出发的建议
    7.6 针对健康安全环保问题的建议
        7.6.1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7.6.2 优化健康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我国环保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多元化经营与政策环境
        1.2.2 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
        1.2.3 其他相关因素与多元化经营绩效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多元化经营战略
        2.1.2 经营绩效评价指标
    2.2 多元化正面效应
        2.2.1 企业增长理论
        2.2.2 财务协同效应
        2.2.3 市场势力理论
        2.2.4 范围经济理论
    2.3 多元化负面效应
        2.3.1 代理问题
        2.3.2 管理成本理论
        2.3.3 跨行业经营风险
        2.3.4 核心竞争力分散假说
3 我国环保企业多元化与经营绩效的现状分析
    3.1 环保企业总体概述
        3.1.1 我国环保企业界定
        3.1.2 我国环保企业经营模式
    3.2 我国环保企业多元化发展概况
        3.2.1 多元化趋势分析
        3.2.2 多元化程度分析
        3.2.3 多元化类型分析
    3.3 我国环保企业多元化动因分析
        3.3.1 外部环境因素
        3.3.2 企业内部因素
    3.4 我国环保企业总体经营绩效分析
        3.4.1 样本企业ROA统计分析
        3.4.2 样本企业ROE统计分析
4 我国环保企业多元化与经营绩效的实证检验
    4.1 样本和数据来源
    4.2 研究假设
    4.3 变量选择和模型构建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相关性检验
        4.4.3 回归分析
5 我国环保企业多元化与经营绩效的案例分析
    5.1 案例企业简介
        5.1.1 专业化环境修复企业——蒙草生态
        5.1.2 垂直一体化水务处理企业——清水源
        5.1.3 水平多元化大气治理企业——雪浪环境
        5.1.4 全产业链综合一体化企业——启迪环境
    5.2 多元化经营状况分析
        5.2.1 总体多元化发展概况
        5.2.2 具体经营模式分析
    5.3 多元化经营绩效分析
        5.3.1 综合指标EVA分析
        5.3.2 盈利能力分析
        5.3.3 营运能力分析
        5.3.4 偿债能力分析
        5.3.5 发展能力分析
    5.4 案例总结
6 我国环保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提升策略
    6.1 合理规划多元化战略,稳固主业核心竞争力
    6.2 控制对外扩张节奏,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6.3 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加强公司职能建设
    6.4 审时度势把握政策,及时调整既定模式
7 结论
    7.1 研究总结
    7.2 创新、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演化视角下中国钢铁产业升级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相关文献综述
        1.4.1 产业升级影响因素与度量方法
        1.4.2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实现路径
        1.4.3 制度创新相关综述
        1.4.4 协同演化与产业升级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升级
        2.1.2 技术创新
        2.1.3 制度创新
        2.1.4 协同演化
    2.2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协同演化与产业升级互动机理
        2.2.1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2.2.2 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
        2.2.3 协同演化与产业升级
第3章 中国钢铁产业升级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3.1 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构建原则
        3.1.2 指标体系构建
    3.2 一级指标描述性统计
        3.2.1 附加值水平
        3.2.2 生产效率水平
        3.2.3 出口水平
        3.2.4 能源利用及环保水平
    3.3 评价方法选择及实证分析
        3.3.1 评价方法选择
        3.3.2 实证分析
第4章 中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4.1 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目标与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一级指标描述性统计
        4.2.1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
        4.2.2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4.3.1 指标权重及评价结果
        4.3.2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中国钢铁产业制度创新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5.1 制度创新体系的构成及演进分析
        5.1.1 钢铁产业制度创新体系构成
        5.1.2 制度创新的演进分析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5.2.2 评级指标体系的具体说明
    5.3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制度创新能力评价
        5.3.1 指标权重及评价结果
        5.3.2 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 中国钢铁产业协同演化研究
    6.1 协同演化的实践
        6.1.1 产能扩张阶段(2001 年-2007 年)
        6.1.2 结构调整阶段(2008 年-2015 年)
        6.1.3 智能制造阶段(2016 年-至今)
        6.1.4 中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演化的总体特征
    6.2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模型的构建
    6.3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的实证分析
        6.3.1 子系统协同度的确定
        6.3.2 实证结果分析
第7章 中国钢铁产业升级仿真实验
    7.1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7.2 BP神经网络工作原理及过程
    7.3 模型训练与确认
        7.3.1 训练样本的归一化处理
        7.3.2 网络训练及实验结果
    7.4 模型调整确定
        7.4.1 模型调整
        7.4.2 实验结果分析
第8章 本文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本文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技术创新层面
        8.2.2 制度创新层面
        8.2.3 协同创新层面
    8.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重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PPP模式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PPP模式的理论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PPP模式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应用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局限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局限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
        2.1.2 PPP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公私合作理论
第3章 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的运行现状
    3.1 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PPP模式的运行现状
        3.1.1 重庆市PPP项目的整体情况
        3.1.2 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的操作流程
        3.1.3 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的运行现状
    3.2 重庆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案例分析
        3.2.1 案例选取说明
        3.2.2 项目一:重庆丰盛环保发电厂
        3.2.3 项目二:重庆市江津区餐厨垃圾处理项目
第4章 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PPP模式应用的问题分析
    4.1 PPP模式应用中相关法律政策的问题分析
    4.2 PPP模式应用中企业收益的问题分析
    4.3 PPP模式应用中风险分担的问题分析
    4.4 PPP模式应用中项目监管问题的分析
    4.5 PPP模式生活垃圾处理主体因素的问题分析
第5章 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PPP模式的对策建议
    5.1 PPP模式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优化建议
        5.1.1 政府在PPP模式中发挥好主体职能
        5.1.2 企业在PPP模式中加强风险规避
    5.2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PPP模式关键问题的对策
        5.2.1 制定地方专项法规,完善法律政策
        5.2.2 提升参与企业的收益
        5.2.3 构建合理的风险分担制度
        5.2.4 构建新型的监管体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调查

(7)“岭南—北部湾”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机理与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现实问题
        1.1.2 理论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图
        1.3.2 内容结构
    1.4 研究方法
        1.4.1 方法论
        1.4.2 运用方法
    1.5 边际贡献
2 文献综述
    2.1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脉络
        2.1.1 空间经济自组织
        2.1.2 协同学
        2.1.3 分工与专业化
        2.1.4 梯度理论
    2.2 区域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2.2.1 其他区域经济关系
        2.2.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2.3 本章小结
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概念辨析与量化探讨
    3.1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
        3.1.1 区域经济关系
        3.1.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定义和特征
    3.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识别
        3.2.1 分工体系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物质基础
        3.2.2 分工体系的序参量地位和支配原理
        3.2.3 分工体系扩张与升级的自组织原理
    3.3 基于哈肯模型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测度方法
        3.3.1 “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的局限性
        3.3.2 哈肯模型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测度的五个维度
    3.4 本章小结
4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理的建模和检验:效应、条件和特征
    4.1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机理:经济效应
        4.1.1 理论论述
        4.1.2 数理模型
        4.1.3 实证分析
    4.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触发机理:初始条件
        4.2.1 理论论述
        4.2.2 数理模型
    4.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运动机理:路径依赖特征
        4.3.1 理论论述
        4.3.2 数理模型
        4.3.3 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岭南—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协同特点及区域合作最优圈层研判
    5.1 地区总概
        5.1.1 范围界定与特点
        5.1.2 发展基础与现状
    5.2 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特点
        5.2.1 静态分布
        5.2.2 动态蔓延
        5.2.3 所有制差异
    5.3 实证分析:区域合作的处理效应与最优圈层
        5.3.1 模型和变量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岭南—北部湾地区的分工体系失衡与双重协同困境
    6.1 协同效应失败与地区发展瓶颈
        6.1.1 岭南—北部湾地区在发展中的问题
        6.1.2 岭南—北部湾地区的瓶颈在于区域协同
    6.2 分工体系失衡与双重区域协同困境
        6.2.1 岭南—北部湾地区的分工体系失衡
        6.2.2 岭南—北部湾地区的双重区域经济协同困境
    6.3 实证分析:失衡的分工体系战略是否产生了协同效应?
        6.3.1 研究对象与变量选择
        6.3.2 实证结果显示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岭南—北部湾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调控原理与对策思考
    7.1 政府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当中的角色
        7.1.1 区域经济系统的路径依赖特征是政府调控的基本依据
        7.1.2 岭南—北部湾地区的特殊性加重了分工体系重构成本
    7.2 岭南—北部湾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与相机决策
        7.2.1 协同路径: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
        7.2.2 相机决策:不同阶段,不同调控模式
        7.2.3 “梯度对接”与分工体系重构
    7.3 岭南—北部湾地区协同发展的对策思考
        7.3.1 初始条件的他组织更改其一:提升交易效率
        7.3.2 初始条件的他组织更改其二:培育耦合的产业竞争优势
        7.3.3 路径依赖的破除与序参量的重构:内外分工体系的再平衡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经济新常态下C环保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2.1.1 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论界定
        2.1.2 环保企业发展战略的内容构成
        2.1.3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方法
        2.1.4 SWOT分析方法的优势
    2.2 环保公司企业发展战略综述
        2.2.1 针对污染处理业务的环保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2.2.2 针对科技创新的环保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2.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经济新常态下C环保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
    3.1 经济新常态下C环保公司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3.1.1 经济新常态环境分析
        3.1.2 政策环境分析
        3.1.3 市场容量分析
        3.1.4 行业竞争分析
    3.2 C环保公司内部战略环境分析
        3.2.1 环保业务情况
        3.2.2 技术与产品情况
        3.2.3 市场与资本情况
        3.2.4 人员团队情况
    3.3 C环保公司的SWOT分析
        3.3.1 外部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3.3.2 外部挑战分析(Threats)
        3.3.3 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s)
        3.3.4 内部劣势分析(Weaknesses)
        3.3.5 C环保公司的SWOT分析
    3.4 C环保公司发展瓶颈和未来发展方向
        3.4.1 当前发展瓶颈
        3.4.2 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第四章 经济新常态下C环保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
    4.1 C环保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
    4.2 C环保公司多元化综合性业务发展战略的选择
        4.2.1 C环保公司未来发展路径
        4.2.2 多元化综合性业务发展战略的选择
    4.3 C环保公司的传统污染整治业务战略实施
        4.3.1 综合水处理业务
        4.3.2 综合大气治理业务
        4.3.3 综合固废资源利用业务
    4.4 C环保公司的生态体系建设业务战略实施
        4.4.1 综合性生态治理业务
        4.4.2 环保生态产业园业务
    4.5 C环保公司的环保科技前沿业务战略实施
        4.5.1 高端环保装备制造业务
        4.5.2 高新智慧环保业务
        4.5.3 产学研战略联盟业务
第五章 C环保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优化组织机构
    5.2 强化资金管理
    5.3 突破技术屏障
    5.4 创新人才团队
    5.5 完善激励机制
    5.6 打造创业精神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性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本文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拟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与重难点
        1.3.3 本文的主要观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拟创新之处
2 生态文明与大数据产业理论基础
    2.1 生态文明及相关理论基础
    2.2 大数据产业及相关理论基础
        2.2.1 大数据
        2.2.2 大数据产业
        2.2.3 大数据产业形成路径
        2.2.4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模式
    2.3 大数据产业集群及相关理论基础
        2.3.1 产业集群
        2.3.2 大数据产业集群
    2.4 生态文明与大数据产业的关系
3 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3.1 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3.2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以贵阳数字物流产业园为例
        3.2.1 建设背景
        3.2.2 产业园区发展定位
        3.2.3 产业生态体系发展总体框架
        3.2.4 产业园区发展重点
        3.2.5 案例分析总结
    3.3 贵州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4 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对比分析
    4.1 我国各地区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的对比
        4.1.1 东部地区
        4.1.2 中部地区
        4.1.3 西部地区
    4.2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劣势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3 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评述
5 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5.1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
        5.1.1 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5.1.2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
        5.1.3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的发展内容
        5.1.4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5.2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对策建议
        5.2.1 加强大生态战略与大数据产业的协调发展
        5.2.2 加快推进三次产业信息化转型
        5.2.3 利用大数据平台优势,促进人才集聚
        5.2.4 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
        5.2.5 加强产业园区投融资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10)苍溪县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价值评价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康养旅游研究现状
        1.2.2 健康农业与养生农业研究现状
        1.2.3 旅游开发价值评价研究现状
        1.2.4 苍溪县研究现状
        1.2.5 研究小结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康养
        2.1.2 康养旅游
        2.1.3 康养农业旅游
        2.1.4 旅游开发价值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六度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RMP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范围
        3.1.2 区位概况
    3.2 区域环境分析
        3.2.1 政策环境
        3.2.2 自然地理环境
        3.2.3 社会经济环境
    3.3 农业及旅游业现状分析
        3.3.1 农业现状分析
        3.3.2 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第4章 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价值评价
    4.1 评价方法、原则与开发影响因素
        4.1.1 评价方法
        4.1.2 评价原则
        4.1.3 开发影响因素
    4.2 评价步骤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指标权重确定
        4.2.3 评价模型构建
    4.3 苍溪县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价值评价
        4.3.1 综合评价
        4.3.2 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苍溪县康养农业旅游开发对策探讨
    5.1 开发原则及目标定位
        5.1.1 开发原则
        5.1.2 目标定位
    5.2 “3—11”开发对策体系
        5.2.1 苍溪县康养农业旅游环境保护对策
        5.2.2 苍溪县康养农业旅游产业开发对策
        5.2.3 苍溪县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保障对策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调查问卷
附录B: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比较判断赋值矩阵
附录C:评价层中各指标的赋值人数
附录D: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附录E:苍溪县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价值各层次专家赋分人数表

四、环保产业的发展及其发展瓶颈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日照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D]. 高冰新.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 曹恩桓.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研究[D]. 梁慧慧.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4]我国环保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研究[D]. 郭梦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5]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演化视角下中国钢铁产业升级实证研究[D]. 李文. 辽宁大学, 2019(11)
  • [6]重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PPP模式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正桥.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7]“岭南—北部湾”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机理与调控[D]. 欧阳慧. 广西大学, 2019(06)
  • [8]经济新常态下C环保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玉伟. 东南大学, 2019(06)
  • [9]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集群研究[D]. 李政.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10]苍溪县康养农业旅游开发价值评价及对策探讨[D]. 赵彬伽.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环保产业发展及发展瓶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