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恒定磁场杀菌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娜娜,王吉瑞,刘璇,易盼,宋嘉良,白子恒,刘倩倩,冯亚丽,黄一中,肖葵[1](2021)在《不同强度恒定磁场下杂色曲霉对PCB-Cu腐蚀行为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强度恒定磁场下杂色曲霉对PCB-Cu的腐蚀行为与机理。方法,对PCB-Cu试样表面喷涂孢子悬浮液,沿垂直于试样表面方向分别施加不同恒定强度的磁场。采用3D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拉曼光谱仪,研究杂色曲霉的生长状况,分析表面腐蚀形态和产物组成。采用扫描开尔文探针(SKP)测试分析PCB-Cu上的表面电势变化。结果,通过观察表面形貌可以明显看出,无磁场组霉菌生命活动更旺盛,并且磁场强度越高,对霉菌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这使得霉菌孢子数量减少、生长状况变差。磁场影响霉菌生长和腐蚀性离子的迁移,在恒定强度为15m,T时,出现腐蚀拐点。通过对腐蚀产物的成分进行测定,表明腐蚀产物成分存在不同,无磁场区比磁场区的O、Cl含量更高。结论,磁场主要通过影响霉菌生长对PCB-Cu的腐蚀起到抑制作用,但是磁场也会影响离子的迁移,进而加速电化学腐蚀,在磁场强度为15,m,T时,腐蚀程度最轻微。无磁场的腐蚀产物主要由Cu,O、少量的Cu2O和铜的氯化物组成,施加磁场后,CuO和铜的氯化物成为主要腐蚀产物。
赵松松,康方圆,刘斌,陈爱强,关文强,郭奕杉,刘璐敏[2](2020)在《食品电磁加工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文中提出电磁加工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物理处理方法,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其电磁生物效应与电磁热效应的双重因素,为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可行性。大量研究表明,食品电磁加工的效果是确切存在的,然而存在着多极值及不确定性。目前针对电磁生物效应的作用机理科学界尚未达成一致认同。本文从电磁生物效应的机理研究展开综述,进一步概括了电磁作用对传热传质性能的影响,为食品电磁加工的商品化普适性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此外基于对电磁加工技术在食品杀菌、保鲜及热处理等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研究汇总与分析,阐述了食品电磁加工技术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发展方向。
范启航[3](2018)在《纳米介孔钙硅颗粒在抗菌和体外矿化成骨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植体周围炎是影响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的炎症疾病,随着炎症进展会导致种植体周围大量支持骨丧失并最终引起种植体脱落。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感染组织的去除以及对缺损软硬组织的修复,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的骨缺损修复材料为自体骨或异种骨。尽管自体骨和异种骨收获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它们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供区并发症、价格昂贵、产量低、抗菌性能差等。人工合成骨替代材料是目前的研究重点。纳米介孔钙硅颗粒是有较高比表面积与孔体积的新材料,研究表明其拥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载药能力,并能在溶液中释放对成骨有重要意义的钙离子和硅离子,材料自身也有一定的抑菌能力。磁场有丰富的生物学作用,交变电磁场已经临床应用于伤口愈合、骨疾病等的治疗中。关于恒定磁场对人骨组织的作用目前还存在争议,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恒定磁场能提高纳米介孔钙硅颗粒硅离子的释放速率,磁场作用下纳米介孔钙硅颗粒可能会因为更多的的硅离子释放而拥有更好的体外矿化成骨能力。季铵盐是广泛应用于印染、化工的抗菌涂剂,具有作用时间长、生物安全性好、抵抗细菌附着的能力。载季铵盐的纳米介孔钙硅颗粒可能能提高材料抵御微生物在表面的附着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设计了下列三个实验来解决前述问题:(1)合成纳米介孔钙硅颗粒,探究其形貌特性。从Wistar大鼠骨髓腔中提取原代细胞培养,对原代细胞进行鉴定后用于纳米介孔钙硅颗粒的细胞毒性的探究。以纳米羟基磷灰石作对照,研究纳米介孔钙硅颗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杀菌效果、并对离子释放、降解、体外矿化等性能作探索。(2)使用永磁体创造恒定磁场,研究恒定磁场作用下纳米介孔钙硅颗粒离子释放、降解、体外矿化等性能的变化。同时研究恒定磁场作用下纳米介孔钙硅颗粒浸提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使用唾液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建钛片表面菌斑生物膜模型,探索磁场作用下纳米介孔钙硅颗粒对钛片表面菌斑生物膜内细菌的杀菌效果。(3)将季铵盐载入纳米介孔钙硅颗粒,研究载药后纳米介孔钙硅颗粒的形貌、离子释放、体外矿化等性能,并研究其抵抗微生物在材料表面附着的能力。使用较为耐药的粪肠球菌探究载QAC的纳米介孔钙硅颗粒对其的杀菌效果。第一部分MCSNs的合成及其理化、抗菌和矿化作用目的:合成纳米介孔钙硅颗粒(MCSNs),分析其理化性质。分离并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检测MCSNs的生物学性能。研究MCSNs的体外矿化能力。材料和方法: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合成MCSNs。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观察MCSNs的表面形貌,透射电镜(TEM)观察MCSNs的孔隙形貌,XRD检测MCSNs的物象,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仪检测MCSNs的比表面积、孔直径、孔体积、孔分布。测量MCSNs在水中的pH值和在pH=7.4缓冲液中的离子释放情况。研究MCSNs在模拟体液和培养基中的降解趋势。从Wistar大鼠骨髓腔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成骨、成脂、表面抗原的鉴定。使用鉴定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MCSNs的细胞毒性。使用牙龈卟啉单胞菌研究MCSN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在模拟体液(SBF)中研究MCSNs的体外矿化能力。结果:场发射扫描电镜(SEM)下MCSNs为直径50-200nm的接近球形颗粒,透射电镜(TEM)表明MCSNs有介孔结构。XRD结构分析表明MCSNs是无定型结构。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表明MCSNs比表面积为202.54m2/g,孔体积为0.35cm3/g,平均孔直径为3nm。MCSNs在水中pH稳定在9.8左右,pH在15天内呈稳定不变的趋势。全谱直读等离子发射光谱结果表明MCSNs在3天内爆发性释放完所有的钙离子,硅离子释放平缓稳定。MCSNs降解实验说明MCSNs在模拟体液和培养基中更倾向于吸附离子在表面形成结晶。提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骨、成脂分化的能力,细胞表面抗原CD44、CD29为阳性,CD11b、CD45为阴性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特性。CCK-8细胞毒性测试说明MCSNs浓度在40mg/ml以下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没有影响。MCSNs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40mg/ml,最小杀菌浓度为60mg/ml。MCSNs在模拟体液中能形成大量的“花蕾状”矿化结晶沉积,能谱表明结晶中钙磷比与羟基磷灰石相符。结论:MCSNs成功合成,MCSNs有适合于载药的比表面积,在溶液中呈碱性,能较快释放钙离子和缓慢释放硅离子。成功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浓度为40mg/ml及以下的MCSNs浸提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明显毒性。MCSNs在模拟体液中能在表面形成大量矿化结晶沉积。第二部分IMCSNs在恒定磁场作用下的抗菌及体外矿化成骨研究目的:研究MCSNs在恒定磁场(SMF)作用时的理化性质变化,探究MCSNs在恒定磁场作用下(SMF-MCSNs)的抗菌性能,观察SMF-MCSN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探索SMF-MCSNs的体外矿化成骨性能。材料和方法:使用烧结钕铁硼永磁体建立恒定磁场,测量SMF-MCSNs在水中的pH值和在pH=7.4缓冲液中的离子释放情况。研究SMF-MCSNs在模拟体液和培养基中的降解趋势。在钛片表面构建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斑生物膜,探究SMF-MCSNs对生物膜内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杀菌效果。使用CCK-8法观察SMF-MCSNs浸提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鬼笔环肽观察SMF-MCSNs浸提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骨架的影响。使用茜素红s染色观察SMF-MCSN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的作用,用荧光定量PCR探索SMF-MCSN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模拟体液(SBF)中研究SMF-MCSNs的体外矿化能力。结果:成功建立强度100mT的恒定磁场,SMF-MCSNs在水中pH稳定在9.8左右,SMF-MCSNs钙离子释放趋势与MCSNs类似为爆发性3天内全部释放,硅离子释放量较MCSNs显着提升。SMF-MCSNs降解实验结果同MCSNs类似,在模拟体液和培养基中表现为质量增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SMF-MCSNs作用后钛片表面菌斑生物膜内观察不到细菌,平板计数结果证实SMF-MCSNs有效降低钛片表面菌斑生物膜内细菌数量。CCK-8结果说明SMF-MCSNs浸提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在第5、7天时有一定抑制作用,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染细胞骨架后发现SMF-MCSNs浸提液培养的细胞偏向扁平。茜素红s染色发现SMF-MCSNs成骨诱导浸提液培养的细胞皿内有散在红染结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SMF-MCSNs的OCN、ALP等成骨基因表达与MCSNs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模拟体液中SMF-MCSNs表面形成大量矿化结晶,结晶形成比MCSNs更厚。结论:恒定磁场会提升MCSNs的硅离子释放速率,提升MCSNs的抗菌性能,提升MCNSs体外矿化的能力。恒定磁场对MCSNs的pH、钙离子释放无明显影响,SMF-MCSN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形态的影响与MCSNs无明显差异,SMF-MCSNs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成骨的能力与MCSNs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载QAC对MCSNs抗菌和矿化能力的影响目的:合成载季铵盐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的MCSNs颗粒(M-QAC),探讨M-QAC的理化性质,细胞毒性和抗细菌附着与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并研究M-QAC的体外矿化能力。材料和方法:水热法将QAC载入MCSNs内,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QAC载入情况。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M-QAC的形貌与孔隙。使用MC3T3-E1细胞测试M-QAC的细胞毒性。在模拟体液中研究M-QAC的体外矿化能力。使用BTB显色培养基和平板计数的方法研究M-QAC对粪肠球菌的抑菌效果。使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和比色法分析M-QAC抗粪肠球菌附着的能力。结果:场发射扫描电镜表明M-QAC为直径100-200nm的接近球形颗粒,透射电镜结果表明M-QAC内有大量杂乱孔隙,边缘不清晰。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QAC成功的添加到MCSNs上。M-QAC在水中的pH在9.5左右,钙离子和硅离子释放速率较MCSNs下降。体外矿化实验结果表明M-QAC能在表面形成磷灰石沉积,沉积的结晶钙磷比在1.4-1.8间。BTB显色培养基实验表明M-QAC组在第9小时出现变色,MCSNs组在第7小时开始变色,平板计数结果表明M-QAC组平板内菌落数量最低。扫描电镜结果说明M-QAC表面几乎看不到粪肠球菌,而MCSNs表面有大量粪肠球菌。结论:成功合成M-QAC颗粒,载QAC后MCSNs有更缓和的钙离子和硅离子释放趋势,更强的抑菌和抵抗细菌附着能力,并有良好的体外矿化能力。
赵松松[4](2017)在《果蔬低温电磁处理的保鲜机理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果蔬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食品种类之一,其营养价值和安全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水平。由于果蔬存在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且高含水率,极易腐烂变质,为此研发一种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进一步延长果蔬货架期、提高保鲜品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结合试验论证的研究方法,探索果蔬温度场及电磁场双重作用下的耦合效应,从果蔬的热质传递、冷害(冻害)分析及理化指标综合评价等角度出发,开展果蔬低温电磁处理的保鲜机理研究,为获取果蔬最佳处理工艺奠定了理论及试验基础。1、基于电磁场热效应及生物磁效应,对电磁场影响果蔬冷却传热过程的比热、对流换热系数、内热源以及贮藏期间果蔬组织质扩散系数的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COMSOL仿真系统,建立了圆柱状和球状果蔬的低温电磁传热模型,通过试验验证得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40Gs的匀强恒定磁场对于提高黄瓜和圣女果的冷却速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构建了以西门子PLC为控制单元的果蔬低温电磁水浴预处理试验台及冷冻冷藏实验系统,实验证实了该系统可满足工艺及精度要求,为开展电磁处理影响果蔬传热传质及冷害(冻害)的试验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3、以果蔬冷激与热激理论为基础,开展了温度突变处理研究,并对温度突变的方向影响保鲜品质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强度的温度突变处理(CHT)可以综合冷激与热激各自的优势,进一步提高黄瓜保鲜品质,而先热激后冷激的连续处理(HCT)可能造成了热应力损伤,不利于保鲜品质的提高。4、以黄瓜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果蔬低温电磁水浴预处理工艺研究,采用中心组合设计优化试验方案,以果蔬的代表性感官及理化指标为响应值,建立响应曲面模型并通过评价指标的综合评判对果蔬电磁处理工艺进行优化。试验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2℃的冷水在70Gs的恒定磁场作用下处理40min对于提高果蔬的保鲜品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5、基于低频交变磁场的生物效应及微弱热效应,开展了果蔬贮藏期间连续与间歇交变磁场(20Gs,60Hz)处理影响冷害与冻害的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连续交变磁场处理形成的持续热效应相比间歇电磁处理对于抑制香蕉冷害效果更明显;适宜的交变磁场处理可增加葡萄组织液的过冷度,降低相变潜热,有利于降低冰温贮藏下葡萄的冻害几率。
沈振飞[5](2017)在《脉冲强磁场对小麦种子萌发及水稻纹枯菌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种子处理和病虫害的防治是两种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过去常用化学溶液处理种子起到提高发芽率的作用,在病虫害防治上现在还是以化学溶液为主。虽然化学溶液对于两者效果较好,但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污染。近些年来,利用磁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作物种子和灭菌灭虫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经过磁场处理后的种子能够提高发芽率,增加产量。此外,人们通过磁场处理不同微生物,发现磁场可以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以达到杀菌的功效。本研究主要探究脉冲磁场对于生物体的影响,在种子方面选取小麦种子,而在病虫害方面选取了水稻纹枯菌。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分析了脉冲高强度磁场装置的主要电路基本构成和基本原理,运用实验室的仪器测量了线圈在竖直轴线位置不同点的脉冲磁场强度,绘制磁场强度在各个位置点的大小分布情况趋势图。估算了实验小室内的涡旋电场强度最大值,排除了涡旋电场对于试验材料的影响。此外,改变磁体线圈的放置环境,将磁体线圈一直放置在低温恒温箱中,这样连续进行脉冲磁场强度较大的试验时,可以一定程度缩短一次脉冲磁场试验与下次试验的间隔。脉冲强磁场装置为电容储能式,电压为3500V时,对应最高储能为64kJ,峰值磁场20.7T,半峰值点处的脉冲宽度5.2ms。(2)脉冲强磁场的磁场强度在线圈中心孔孔内轴线方向上并非均匀分布。以正中心为原点,-22.5~22.5mm区域内产生的脉冲磁场,磁场强度大,但是梯度小,记作磁场M1。-47.5~-22.5 mm和22.5~47.5 mm区域内产生的脉冲磁场强度较中间区域略小,但是梯度大,记作磁场M2。在脉冲数为1的条件下,分别以电压值为700V、1400V、2100V、2800V、3500V时的磁场M1和M2处理陈小麦种子和人工老化种子。研究结果表明:脉冲高强度磁场装置产生的M1、M2型脉冲磁场处理人工老化小麦种子,能够显着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本脉冲磁场装置产生的脉冲磁场处理人工老化小麦种子,在电压值3500V时,磁场强度为15T,梯度为410T/m的脉冲磁场M2作用效果最好。相同电压下,脉冲磁场M2对于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要优于脉冲磁场M1。观察脉冲磁场装置处理人工老化小麦种子和陈小麦种子的效果时,共同发现在3500V时产生的M2型脉冲磁场(磁场强度为15T、梯度410T/m)处理效果最好。(3)在脉冲数为1的条件下,分别以电压值为700V、1400V、2100V、2800V时的磁场M1和M2处理水稻纹枯菌的菌丝块。并且在700V、1400V、2100V、2800V时分区域一次用5个脉冲和10个脉冲处理,探究在不同脉冲磁场区域,脉冲数的变化对于菌丝块生长的影响。得出以下的结论:适当的脉冲磁场强度、脉冲数、梯度,能够促进水稻纹枯菌菌丝块的生长,在脉冲电压值为2100V,脉冲数为10的时候,脉冲磁场M1处理能促进水稻纹枯菌菌丝块的生长,但是其促进效果一般。在脉冲电压值为700V、2800V,脉冲数为10时,脉冲磁场M1、M2能抑制菌丝块的生长,但抑制幅度不大。在700V、2800V时,随着脉冲数的增加,脉冲磁场M1、M2对于水稻纹枯菌菌丝块的生长抑制率增加。总的来说,脉冲强磁场对于水稻纹枯菌菌丝块的生长没有一致的、显着的影响。
王晓蕾[6](2017)在《磁场对循环冷却水中CaCO3结晶过程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双通道工业循环冷却水分析实验台”和“磁式工业循环冷却水阻垢处理装置”,在动态模拟工业循环冷却水运行工况的条件下,进行了磁场阻垢实验。实验台具备自动补水、数据自动采集、记录、图像显示、自动运行等功能。在运行24 h,线圈匝数300匝,流量1000 L/h(0.669 m/s)条件下,脉冲电压20 V时,进行了恒定磁场、脉冲磁场频率分别为50 Hz、100 Hz、150 Hz、200 Hz)共五组阻垢研究实验。利用阻垢率评价磁场阻垢实验的效果,通过比较实验结果进行优选,得到最佳阻垢的脉冲频率为f=50 Hz。它的污垢热阻阻垢率为31.60%,重量法阻垢率为49.79%。恒定磁场实验组中得到阻垢率为-29.47%,重量法阻垢率为-29.16%。在脉冲磁场(f=50Hz)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相比,测量得到附着垢由7.608 g减少为5.975 g,脱除垢由66.782 g减少到22.905 g,说明脉冲磁场作用循环水起到了明显的阻垢效果。进一步对水垢晶体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和电镜扫描(SEM)分析,结果表明,水垢由文石和方解石组成,经过磁场处理后,附着垢中文石和方解石的量变化不明显,文石占主要成分,其质量分数超过95%,晶粒尺寸大一些且分布较紧密,而在脱除垢晶体中文石含量出现不同程度降低,方解石含量出现不同程度增高的现象,晶粒分布比较疏松,表明磁场作用循环冷却水对脱除垢的成分影响较大。在恒定磁场中,与对照组相比脱除垢中文石含量从82.15%减少到69.54%,方解石含量从17.85%增加到30.12%,扫描电镜(SEM)图明显看到晶粒尺寸小且较疏松,同时大量的块状方解石出现;而在脉冲磁场中,脱除垢含量变化更大,与对照组相比文石含量从82.15%减少到54.32%,方解石含量从17.85%增加到45.68%,明显看到晶粒尺寸大且较紧密。最后通过分析水溶液中Ca2+浓度、总硬度H、碱度(HCO3-)、p H值、水质粘度、CI-、SO42-等水质指标,对循环冷却水中Ca CO3结晶过程进行研究。与其它实验相比,当脉冲磁场为50 Hz时,随着时间的变化,Ca2+和总硬度H浓度呈增加趋势,表明此过程中生成Ca CO3晶体越来越少;水质粘度减小,表明溶液中Ca CO3微晶减少;另外p H值、碱度(HCO3-)、Cl—浓度、SO42-浓度变化不大。同时,生成的附着垢的量最少,脱除垢的量明显下降,表明频率为50 Hz脉冲磁场能抑制垢样生成。
梁松[7](2016)在《中高频三维交变磁场测量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科技与工业的快速发展,交变磁场在军事、医学、无损检测和食品保鲜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磁场的测量技术及相关仪器也得到快速发展,但目前中高频交变电磁场的测量仍是一个难题。本课题源于食品工业中用于杀菌保鲜中高频交变磁场的测量与控制需求,目前对三维中高频交变磁场的测量主要集中于低频强磁场、高频弱磁场,仍然同时存在三个问题:高频率、大场强和点测量。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三维探头,提出了基于FPGA+ARM的双核心交变磁场测量系统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维交变磁场测量的方法与国内外现状,分析了交变磁场产生的原理及待测磁场的特点。在对比分析测量交变磁场的主要方法后,确定采用电磁感应法测量交变磁场,并提出基于FPGA与ARM的系统测量方案。设计了一套适用于交变磁场测量的硬件电路系统。按照测量需求制作了球形探测线圈,设计了 FPGA最小电路系统。结合限幅电路、程控放大、直流偏置、高速A/D等外围电路,实现每个测量点三个场强分量的同步测量。分析选用S3C6410 ARM芯片作为上位机处理器,完成了 ARM开发板与FPGA之间通信接口电路设计。根据FPGA与ARM处理器的特点,完成了任务分配及系统软件设计。对于FPGA软件设计,利用QUARTUS Ⅱ 13.0开发软件,采用层次化设计思想实现了 FPGA内部功能模块设计,主要包括双口RAM缓存模块、等精度测频模块、频谱变换模块、比值校正模块和串口通信等算法模块。ARM软件设计方面,主要定制了WinCE内核操作系统,利用NI Lab VIEW中的Touch Panel模块进行ARM应用软件开发,主要包括串口通信、数据解析与处理、波形显示、文件存储等模块。最后,完成了系统调试,搭建了实验系统。通过实验初步证明,本文提出的中高频三维交变磁场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探测准确度与稳定性,同时本测量系统可作为便携式仪器使用。
付浩,周蓉,周全,陈乐平[8](2014)在《脉冲磁场杀菌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脉冲磁场杀菌处理技术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介绍了脉冲磁场杀菌技术的特点,综述了脉冲磁场杀菌技术在水处理和食品工业方面的应用和理论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脉冲磁场杀菌技术的应用前景。
倪健源[9](2012)在《恒定磁场对好氧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再生利用已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工艺存在工艺流程长、污水停留时间长、单位面积处理能力低、反应池占地面积大、污泥膨胀等缺点。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学科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通过磁效应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污水处理技术。本论文研究了恒定磁场对活性污泥法处理模拟生活污水效果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恒定磁场对活性污泥的形态以及去除污染物性能的研究,初步分析了恒定磁场对活性污泥生物群落代谢的影响;探讨了两种重金属离子(Cu2+和Hg2+)与活性污泥中EPS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恒定磁场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用人工模拟生活废水(进水COD浓度在500mg/L左右)考察了恒定磁场对活性污泥过程以及胞外聚合物的影响。实验中处于恒定磁场条件下的活性污泥从接种时的淡黄色絮状污泥逐渐变成黄褐色的的絮状污泥菌团,这种絮状污泥菌团的粒径也大于对照组中活性絮状污泥菌团的粒径,同时沉降速度亦高于对照组活性污泥的沉降速度。经过计算,在反应器运行的后期,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处于恒定磁场下的活性污泥对COD和NH4+-N去除率均稳定在90%以上,出水COD和NH4+-N浓度分别稳定在20mg/L和15mg/L以下,也同样高于对照组的70%的处理效果。另外,在反应器运行过程中通过对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测定,发现恒定磁场对微生物胞外聚合物中的蛋白质和多糖量的分泌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本实验中,通过运用分子生物技术FISH方法分析不同时期的活性污泥样品,发现在恒定磁场条件下的微生物群落中的AOB以及反硝化细菌生物量要高于对照组活性污泥样品。同时,本文也考察了Cu2+和Hg2+与活性污泥EPS结合的机理以及恒定磁场对Cu2+和Hg2+与活性污泥EPS结合机理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浓度下Cu2+和Hg2+活性污泥EPS的Zeta电位以及三位荧光谱图可以发现,从重金属离子Cu2+和Hg2+浓度从50mg/L到100mg/L的过程中,重金属的存在均增大了好氧活性污泥中EPS的含量,从Cu2+和Hg2+浓度从100mg/L到150mg/L的过程中,重金属离子的存在造成了活性污泥EPS量的减少。同时,三维荧光光谱显示Hg2+和Cu2+对EPS的含量有着显着的影响,但是对EPS的三维荧光光谱的谱峰位置以及Zeta电位影响却很小。加入恒定磁场以后显示,Hg2+和Cu2+对活性污泥EPS三维荧光光谱的含量以及Zeta电位有着显着的影响,同时Hg2+和Cu2+对活性污泥EPS三维荧光光谱的谱峰位置影响仍然很小。以上结果说明,EPS与Cu2+和Hg2+是通过共价键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而恒定磁场由于增强了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分泌,使得EPS和Cu2+和Hg2+通过共价键以及静电作用的方式共同结合在一起。
王雪腾[10](2009)在《外加磁场对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生长及毒力的影响》文中指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微生物杀虫剂之一,近年来对Bt的增效途径探索逐渐成为其研究热点之一。生物磁学在农业、医学、微生物发酵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微生物在磁场作用下的生物活性变化是其中重点研究之一。本文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生防研究室保存的苏云金芽孢杆菌G-02菌株和HD-1菌株为对象,通过外加磁场条件下发酵研究,重点以磁场处理对菌株生长和毒力影响的相关因子为研究内容,阐明提高Bt发酵产物和毒力的最适的磁场参数,为Bt制剂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用恒定磁场处理的磁化水配制液体培养基进行Bt菌株的培养,结果表明,在2850Gs磁场强度处理水可以提高G-02菌株的产孢量,G-02在43Gs磁场强度处理水配制的培养基中产孢量最大,达到6.1×108孢子/mL,比对照提高了11%;在743Gs磁场强度范围内处理水可以提高HD-1菌株的产孢量,HD-1磁场强度处理水配制的培养基中在14Gs产孢量最大,达到6×108孢子/mL,比对照提高了28%。在43Gs处理212h的磁处理水可以提高G-02菌株的产孢量,而在14Gs处理214h的磁处理水可以提高HD-1菌株的产孢量。在不同类型磁场条件下进行Bt菌株的发酵,明确了恒定磁场强度、脉冲宽度和作用时间段对G-02菌株和HD-1菌株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定磁场条件下,场强4350Gs可提高G-02菌株的产孢量,其中43Gs场强产孢量最高,比对照提高26%。场强736Gs可提高HD-1菌株的产孢量,14Gs场强的产孢量最高,比对照提高100%;在脉冲磁场条件下,G-02菌株适宜的脉冲宽度为47ms,脉冲宽度5ms的场强产孢量最高,比对照提高38%。HD-1菌株适宜的脉冲宽度为15ms,脉冲宽度1ms的场强产孢量最高,比对照提高22%;不同时间段外加磁场对产孢量的影响表明,G-02菌株在恒磁43Gs时间段1426h处理菌株生长较好,产孢量比对照提高23%,脉冲宽度5ms下磁场014h处理菌株生长较好,产孢量比对照提高11%;HD-1菌株在恒磁14Gs时间段014h菌株生长较好,产孢量比对照提高108%,脉冲宽度1ms下磁场处理2848h菌株生长较好,产孢量比对照提高57%。G-02菌株含有cry1Aa,cry1Ab,cry1Ac和cry2 Ab基因,与标准菌株HD-1是相同的,两个菌株对鳞翅目害虫具有杀虫活性。以棉铃虫为供试幼虫,对不同类型磁场下培养的Bt菌株发酵产物进行生测。结果表明恒定磁场4350Gs和脉冲磁场宽度57ms可以提高G-02菌株的杀虫毒力,恒磁43Gs对棉铃虫的毒力增效倍数最高,比对照提高26%,此强度下磁场处理1426h时间段后毒力比对照提高6%,在脉冲宽度5ms的场强下对棉铃虫的毒力增效倍数最高,比对照提高23%,在此脉冲宽度下磁场处理014h时间段后毒力比对照提高9%;恒定磁场728Gs和脉冲宽度14ms的脉冲磁场作用可以提高HD-1菌株的杀虫毒力,恒磁14Gs对棉铃虫的毒力增效倍数最高,比对照提高25%,此强度下磁场处理014h时间段后毒力比对照提高8%,在脉冲宽度1ms的场强下对棉铃虫的毒力增效倍数最高,比对照提高18%,在此脉冲宽度下磁场处理014h时间段后毒力比对照提高12%。
二、恒定磁场杀菌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恒定磁场杀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强度恒定磁场下杂色曲霉对PCB-Cu腐蚀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试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
1.2 磁场施加方法 |
1.3 腐蚀行为及成分分析 |
2 结果及分析 |
2.1 腐蚀表面形貌 |
2.2 元素分布及成分分析 |
2.3 SKP分析 |
3 磁场影响下的腐蚀机理 |
4 结论 |
(3)纳米介孔钙硅颗粒在抗菌和体外矿化成骨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MCSNs的合成及其理化、抗菌和矿化作用 |
1.1 前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部分MCSNs在恒定磁场作用下的抗菌及体外矿化成骨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部分 载QAC对MCSN抗菌和矿化能力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件 |
(4)果蔬低温电磁处理的保鲜机理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字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食品电磁加工处理的研究进展 |
1.2.1 电磁生物效应机理性研究 |
1.2.2 电磁作用影响水理化性质研究 |
1.2.3 电磁作用影响传热传质特性研究 |
1.2.4 电磁处理影响食品冻结机理研究 |
1.2.5 食品电磁加工应用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及试验手段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果蔬低温电磁处理的传热传质特性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果蔬低温电磁处理传热机理研究 |
2.2.1 果蔬热物性参数 |
2.2.2 传热过程的无因次准则数 |
2.3 不同类型果蔬低温电磁处理传热模型 |
2.3.1 传热模型假设 |
2.3.2 柱状果蔬分层物理模型 |
2.3.3 柱状果蔬数学传热模型 |
2.3.4 球状果蔬分层物理模型 |
2.3.5 球状果蔬数学传热模型 |
2.3.6 模型参数确定 |
2.4 构建果蔬分层传热仿真模型 |
2.4.1 数值仿真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2.4.2 模型精度验证试验 |
2.4.3 仿真与测试结果对比及分析 |
2.5 果蔬贮藏期间的传质机理分析 |
2.5.1 果蔬传质物性参数及准则数 |
2.5.2 果蔬分层传质数学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果蔬低温电磁预处理及冷藏保鲜试验系统 |
3.1 引言 |
3.2 果蔬低温电磁预处理试验台 |
3.2.1 电磁建模及理论分析 |
3.2.2 电磁场恒温水浴预处理实验台 |
3.2.3 电磁场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3.3 实验用冷冻冷藏系统 |
3.3.1 系统基本构成 |
3.3.2 控制策略及理论分析 |
3.3.3 实验系统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度突变预处理及其方向性对果蔬保鲜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及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案 |
4.2.3 指标测定方法及设备 |
4.3 预处理过程果蔬组织传热性能分析 |
4.4 贮藏期间果蔬感官品质评价及分析 |
4.4.1 失重率 |
4.4.2 腐烂率 |
4.4.3 色差 |
4.4.4 呼吸强度 |
4.4.5 硬度及脆性 |
4.5 贮藏期间果蔬理化指标评价及分析 |
4.5.1 CAT、POD和 SOD活性 |
4.5.2 酶活性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果蔬电磁场水浴冷激处理工艺优化及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响应曲面法理论及应用研究 |
5.2.1 响应曲面法理论基础 |
5.2.2 响应曲面法的应用研究 |
5.3 CCD方案设计 |
5.4 结果及分析 |
5.4.1 回归模型ANOVA分析 |
5.4.2 响应面和等高线分析 |
5.4.3 指标综合优化 |
5.5 黄瓜低温电磁保鲜实验研究 |
5.5.1 材料及测试方法 |
5.5.2 测试指标及设备 |
5.5.3 贮藏品质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交变磁场抑制果蔬冷害及冻害机理及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及方法 |
6.2.1 冷害试验材料及方法 |
6.2.2 冻害试验材料及方法 |
6.3 测试指标及设备 |
6.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4.1 香蕉冷害试验结果及分析 |
6.4.2 葡萄冻害试验结果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脉冲强磁场对小麦种子萌发及水稻纹枯菌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脉冲强磁场装置的研究发展现状 |
1.2.2 磁场处理种子的研究进展概述 |
1.2.3 脉冲磁场杀菌作用的研究进展概述 |
1.2.4 磁场处理种子的作用机理和脉冲磁场杀菌的机理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2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脉冲磁场装置 |
2.1 电磁场基本理论 |
2.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
2.1.2 磁场种类 |
2.2 实验脉冲磁场发生装置 |
2.2.1 装置工作原理 |
2.2.2 磁场发生装置 |
2.2.3 磁场的测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脉冲强磁场处理对于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2 试验设计 |
3.1.3 小麦种子萌发指标与方法 |
3.1.4 种子浸出液电导率测定方法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脉冲磁场处理对小麦陈种子的影响 |
3.3 脉冲磁场M1处理对老化小麦种子的影响 |
3.3.1 对老化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2 对老化小麦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影响 |
3.4 脉冲磁场M2处理对老化小麦种子的影响 |
3.4.1 对老化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3.4.2 对老化小麦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影响 |
3.5 脉冲磁场M1与脉冲磁场M2的比较 |
3.5.1 对老化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的比较 |
3.5.2 对老化小麦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影响的比较 |
3.6 讨论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脉冲强磁场处理对于水稻纹枯菌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 |
4.1.3 试验方法 |
4.2 脉冲磁场对于水稻纹枯菌的影响 |
4.2.1 单脉冲条件下的影响 |
4.2.2 多脉冲条件下的影响 |
4.3 讨论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猜想 |
5.1 总结 |
5.2 猜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磁场对循环冷却水中CaCO3结晶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案 |
2.1 脉冲磁场阻垢处理器 |
2.1.1 脉冲磁场阻垢处理器的主要构造 |
2.1.2 电磁线圈与脉冲信号发生器的连接方式 |
2.2 工业循环冷却水实验台 |
2.2.1 加热水系统 |
2.2.2 自动补水系统 |
2.2.3 化学药剂补充系统 |
2.2.4 数据采集和自动控制系统 |
2.3 实验方案 |
2.3.1 实验流程 |
2.3.2 脉冲磁场阻垢实验设计 |
2.3.3 阻垢率的计算 |
2.3.4 水垢晶体的采集及测定 |
2.3.5 循环冷却水的蒸发与补充 |
2.4 实验用水的配制及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
2.4.1 实验用循环冷却水的配制 |
2.4.2 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
2.4.3 循环冷却水中钙硬度和碱度的损失与补充 |
第三章 阻垢率及垢样分析 |
3.1 污垢热阻及污垢热阻阻垢率变化分析 |
3.1.1 污垢热阻及热阻阻垢率变化曲线 |
3.1.2 脉冲磁场阻垢实验结果分析 |
3.2 附着垢和脱除垢物相分析 |
3.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3.2.2 磁场作用对垢样种类的影响 |
3.3 CaCO_3水垢晶体的SEM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质指标分析 |
4.1 Ca~(2+)和总硬度的指标分析 |
4.1.1 Ca~(2+)浓度分析 |
4.1.2 循环冷却水总硬度分析 |
4.2 pH值与碱度变化对阻垢效果的影响 |
4.2.1 磁场作用对循环水水质参量pH值的影响 |
4.2.2 磁场作用对循环水水质参量碱度(HCO_3~-)的影响 |
4.3 磁场作用循环冷却水对溶液粘度的影响 |
4.4 CI~-、SO_4~(2-)浓度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恒定磁场和脉冲磁场对循环冷却水作用的比较研究 |
5.1 阻垢率分析 |
5.2 Ca~(2+)浓度分析 |
5.3 水质粘度的变化 |
5.4 垢样(CaCO_3)的物相分析 |
5.5 垢样CaCO_3晶貌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研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中高频三维交变磁场测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交变磁场产生原理及其测量方法 |
2.1 交变磁场产生原理 |
2.2 待测交变磁场分析 |
2.3 交变磁场的测量原理及方法 |
2.4 电磁感应法原理 |
2.5 三维探头设计 |
2.6 交变磁场测量系统方案 |
2.7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基于FPGA的数据采集硬件设计 |
3.1.1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1.2 FPGA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2 基于ARM的嵌入式硬件开发板选型 |
3.3 FPGA与ARM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FPGA的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
4.1 等精度频率测量模块与A/D控制模块 |
4.2 频谱变换模块设计 |
4.2.1 FFT原理 |
4.2.2 FFT的实现 |
4.2.3 FFT IP核功能验证 |
4.3 频谱泄露及加窗模块 |
4.3.1 频谱泄露及加窗原理 |
4.3.2 加窗模块的实现 |
4.4 频谱比值校正模块 |
4.4.1 频谱比值校正原理 |
4.4.2 比值校正模块的实现 |
4.5 后端数据处理与通信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ARM的嵌入式软件设计 |
5.1 Windows CE系统简介 |
5.2 Windows CE6.0内核定制与编译 |
5.3 基于LabVIEW的WinCE应用程序开发 |
5.3.1 LabVIEW Touch Panel模块 |
5.3.2 串口通信模块 |
5.3.3 数据导出模块 |
5.3.4 数据解析与处理模块 |
5.4 制作WinCE启动画面及启动程序 |
5.4.1 WinCE启动画面制作 |
5.4.2 制作开机运行程序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实验与分析 |
6.1 探头标定实验 |
6.2 磁感应强度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脉冲磁场杀菌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脉冲磁场杀菌技术概述 |
1. 1 几种脉冲物理场杀菌技术的比较 |
1. 2 脉冲磁场杀菌技术的原理 |
1. 3 脉冲磁场杀菌技术的特点 |
2 脉冲磁场杀菌技术的应用研究 |
2. 1 脉冲磁场杀菌技术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2. 2 脉冲磁场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3 脉冲磁场杀菌技术的理论研究 |
4 结束语 |
(9)恒定磁场对好氧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重金属对水体的危害 |
1.3 好氧活性污泥的应用 |
1.4 磁性活性污泥法的现状及发展 |
1.5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装置 |
2.3 实验方法 |
2.3.1 好氧活性污泥培养实验运行方法 |
2.3.2. 接种污泥和模拟废水 |
2.4 分析方法 |
2.4.1 常规指标的测定 |
2.4.2 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 |
2.4.3 接触角的测定 |
2.4.4 DLVO理论 |
第三章 磁场对污泥絮凝能力及EPS的影响 |
3.1 恒定磁场对活性污泥形貌特征的影响 |
3.2 恒定磁场对好氧活性污泥EPS的影响 |
3.2.1 恒定磁场对EPS量的影响 |
3.2.3 恒定磁场对EPS性质的影响 |
3.3 恒定磁场对重金属与EPS集合作用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恒定磁场对污染物去除及群落的影响 |
4.1 恒定磁场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4.1.1 COD的去除性能 |
4.1.2 氮的去除性能 |
4.2 恒定磁场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4.2.1 FISH方法的原理 |
4.2.2 污泥微生物群落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外加磁场对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生长及毒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苏云金芽孢杆菌生物学基础 |
1.1.1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分类 |
1.1.2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
1.1.3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培养特征及生长条件 |
1.1.4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杀虫范围 |
1.1.5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杀虫晶体蛋白及其基因 |
1.2 磁场生物效应 |
1.2.1 应用于生物体的外磁场分类与作用方式 |
1.2.2 磁场的生物学特性 |
1.2.3 磁场作用的物理机理 |
1.3 磁处理水 |
1.3.1 磁处理水的理化特性 |
1.3.2 磁处理水在生物方面的应用 |
1.4 微生物磁学研究现状 |
1.4.1 生物活性研究 |
1.4.2 基因突变性的研究 |
1.4.3 灭菌效果研究 |
1.4.4 趋磁性细菌研究 |
1.4.5 应用研究 |
1.5 拟研究目标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G-02、HD-1 菌株特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菌株和质粒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供试培养基 |
2.1.5 实验中所需主要溶液的配制 |
2.1.6 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的形态观察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
2.1.7 菌株基因鉴定 |
2.2 结果和分析 |
2.2.1 供试菌株培养特征及形态观察 |
2.2.2 供试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2.2.3 菌株基因鉴定结果分析 |
第三章 磁处理水对苏云金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菌株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1.4 供试培养基 |
3.1.5 磁处理水及磁化水培养基的配制 |
3.1.6 不同磁场强度处理的磁化水培养基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芽孢数量计算 |
3.1.7 不同磁场处理时间的磁化水培养基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芽孢数量计算 |
3.1.8 磁处理水的pH 值测定 |
3.2 结果和分析 |
3.2.1 不同磁场强度处理的磁化水对苏云金芽孢杆菌的芽孢数量影响 |
3.2.2 不同时间磁场处理水对苏云金芽孢杆菌的芽孢数量影响 |
3.2.3 恒定磁场对水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外加磁场对苏云金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菌株 |
4.1.2 主要试剂 |
4.1.3 试验设备 |
4.1.4 供试培养基 |
4.1.5 实验中所需主要溶液的配制 |
4.1.6 不同磁场处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芽孢数量测定 |
4.1.7 不同时间外加磁场处理对菌株形态的观察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
4.1.8 不同时间外加磁场处理对菌株晶体蛋白分析 |
4.1.9 恒定磁场处理菌株发酵pH 值的测定 |
4.2 结果和分析 |
4.2.1 恒定磁场处理对苏云金芽孢杆菌芽孢数量的影响 |
4.2.2 脉冲磁场处理对苏云金芽孢杆菌芽孢数量的影响 |
4.2.3 供试菌株在不同类型磁场中的生长曲线 |
4.2.4 不同时间段磁场处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芽孢数量变化和伴孢晶体蛋白分析 |
4.2.5 恒定磁场对苏云金芽孢杆菌发酵pH 值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外加磁场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毒力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菌株 |
5.1.2 主要试剂 |
5.1.3 试验设备 |
5.1.4 供试培养基 |
5.1.5 供试昆虫及饲料 |
5.1.6 对不同磁场处理菌株毒力测定 |
5.2 结果和分析 |
5.2.1 恒定磁场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毒力的影响 |
5.2.3 脉冲磁场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毒力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四、恒定磁场杀菌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强度恒定磁场下杂色曲霉对PCB-Cu腐蚀行为的影响[J]. 陈娜娜,王吉瑞,刘璇,易盼,宋嘉良,白子恒,刘倩倩,冯亚丽,黄一中,肖葵. 表面技术, 2021(10)
- [2]食品电磁加工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J]. 赵松松,康方圆,刘斌,陈爱强,关文强,郭奕杉,刘璐敏. 冷藏技术, 2020(01)
- [3]纳米介孔钙硅颗粒在抗菌和体外矿化成骨中的作用研究[D]. 范启航. 武汉大学, 2018(06)
- [4]果蔬低温电磁处理的保鲜机理与试验研究[D]. 赵松松. 天津大学, 2017(01)
- [5]脉冲强磁场对小麦种子萌发及水稻纹枯菌影响的实验研究[D]. 沈振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磁场对循环冷却水中CaCO3结晶过程的影响[D]. 王晓蕾.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7(02)
- [7]中高频三维交变磁场测量系统设计[D]. 梁松.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1)
- [8]脉冲磁场杀菌技术研究进展[J]. 付浩,周蓉,周全,陈乐平. 江西科学, 2014(01)
- [9]恒定磁场对好氧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D]. 倪健源. 山东大学, 2012(02)
- [10]外加磁场对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生长及毒力的影响[D]. 王雪腾. 河北农业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