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动式双基地地波OTH雷达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祎鸣[1](2021)在《地波雷达海杂波背景下的船只目标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波雷达目标探测应用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多种杂波、干扰和噪声的影响。其中海杂波能量很强,且往往高于目标回波信号。海杂波的存在,不但严重干扰了邻近海杂波区域的船只目标探测,而且展宽的海杂波会完全掩盖进入其中的目标信号,形成“检测盲区”,导致目标漏检。特别是对小型地波雷达系统,由于天线阵列孔径减小和天线小型化,使得雷达波束宽度大幅增加、增益降低,因而由海杂波多普勒扩展导致的遮盖效应更加严重,进一步增大了海杂波背景下的目标检测难度。因此,海杂波干扰下的目标检测,尤其是展宽海杂波区域内的目标检测,是地波雷达目标探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地波雷达海洋监视监测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为解决海杂波影响下的目标检测难题,结合仿真实验与实测数据,开展地波雷达海杂波特性及其对目标的影响分析、海杂波抑制方法和海杂波内目标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系统分析了海杂波和目标在雷达回波中的各维度特征,结合地波雷达海杂波背景下目标检测的特殊性,对海杂波与目标在时域、多普勒域、空域以及联合域的多域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窄波束地波雷达实测数据对海杂波与目标在空域的差异开展了分析比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杂波能量主要分布于少量方位。而宽波束地波雷达识别的海杂波方位数量有限,采用常规波束形成的方式无法降低海杂波能量。同时,通过结合与海杂波邻近和位于海杂波区的船只目标情况,量化分析了雷达积累时间、目标与海杂波区的关联以及船载移动平台的目标检测影响因素,给出了海杂波背景下目标检测积累时间的计算方式,为后续开展海杂波抑制、信息提取以及海杂波内的目标检测等方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第二,针对海杂波抑制存在的系列问题,改进了传统时域对消方法,提出了矩阵分解与时频联合的海杂波抑制方法,发展了方位-距离-多普勒多域联合的海杂波信息提取方法。其中,改进的海杂波时域对消方法利用海杂波时域的正弦调制和频域的边界统计特性,约束时域模型参数估计及循环对消过程,解决了传统时域对消方法目标被误消除的问题,取得了更好的抑制效果。而提出的矩阵分解与时频联合抑制方法,综合利用了海杂波时频域特征,结合回波分量的瞬时频率估计,从矩阵特征值分解与时频联合的角度实现海杂波的抑制。克服了矩阵特征值分解方法杂波奇异值不易确定的问题,也避免了时频联合方法在时间和频率分辨率之间的相互制约,进一步提高了对海杂波的抑制能力。进而,提出了联合空、时、频多域的海杂波信息提取方法,提高了海杂波边界信息的提取准确度,为后续海杂波内目标的检测奠定了基础。第三,针对海杂波导致的目标检测盲区问题,将斜投影算子引入到地波雷达海杂波抑制中,研究斜投影改进算法和多级空域滤波器构造,在方位-距离-多普勒三维联合框架下实现了海杂波内目标检测。其中,针对斜投影空域滤波对噪声功率的放大效应以及小空间主角所导致的输出信杂噪比降低等问题,引入杂波抑制代价参数,提出了斜投影的改进方法,更适合构建海杂波空域滤波器。证明了改进的斜投影是传统斜投影的一种拓展形式,并推导了其具有的特殊性质。在分析斜投影滤波的参数选择影响的基础上,针对海杂波主能量的空域多方位特性,提出构建多级空域滤波器的方法,实现了对宽波束雷达海杂波的等效窄波束滤波。在此基础上,联合多普勒及距离域,提出了基于改进斜投影的海杂波内目标三维联合检测方法。经性能仿真分析和实测数据检验表明,提出的基于改进斜投影的三维联合检测方法较基于常规波束形成(Digital beam forming,DBF)的方位-距离-多普勒三维联合检测以及基于局域联合处理(Joint domain localized,JDL)方法更加有效。在低信杂比情况下,改进斜投影方法性能更优。最后,论证了海态信息在地波雷达海杂波内目标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综合海态信息的海杂波内目标检测方法。建立了海态信息到地波雷达海杂波谱的映射关系,分析了不同海态情况下的海杂波谱特征。进而,通过在构建的海杂波谱中添加仿真目标和实测雷达数据分析,提取了海杂波谱展宽量、峰值频率以及Bragg峰比值等目标存在所导致海杂波异常的敏感特征。最终,通过分析海况和海态测量精度对海杂波敏感特征的影响,提出了相关敏感特征异常检测的阈值确定方式。提出的方法不受海杂波抑制类方法在各个域所需的海杂波与目标间的特性差异性要求约束,也避免了抑制算法对雷达后续参数估计的潜在不利影响,提出了一种地波雷达海杂波内目标检测研究的新思路。采用岸基和船载地波雷达实验数据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实现了检测结果与同步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信息(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的比对验证,检测结果与AIS信息匹配较好。本文研究成果有望加深对地波雷达海杂波与目标特性的认识,提高海杂波抑制能力,推动海杂波内目标检测技术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陈刚[2](2020)在《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检测和干扰抑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新体制雷达,外辐射源雷达利用外部不受控的电磁辐射源作为雷达的照射源,以被动探测的方式工作,实现热点区域的探测预警。由于利用低频段的信号、以双/多基地的模式工作,外辐射源雷达在低空探测和反隐身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作为现有探测手段的一种补充,外辐射源雷达具有结构灵活、生存能力强和费效比高的优点,在地面情报雷达、预警监视雷达以及空天目标监视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虽然存在诸多优势,但由于体制的特殊性,相比于传统的单基地有源雷达,外辐射源雷达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实际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针对参考信号提纯、参考信号预处理、杂波及干扰抑制以及长时间积累等外辐射源雷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论文的研究内容可具体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1.研究了外辐射源雷达参考信号提纯方法。外辐射源雷达通常需要设置一个单独的通道用以接收直达波。但实际中,外辐射源雷达参考通道中接收到的信号除直达波外,可能还混有多路径杂波,这些多路径信号影响系统的目标参数估计性能。针对参考通道中掺杂多路径杂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通道处理的参考信号提纯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将回波信号投影至由参考信号构建的子空间中以获取回波通道中的直达波信号。接着利用上一步获取的直达波信号对消参考信号中的多路径杂波,得到纯净度较高的参考信号。利用提纯后的参考信号与目标回波信号作距离-多普勒二维相干处理不会产生由多路径杂波与目标回波匹配的峰值。仿真试验说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参考通道中的多路径杂波,实现参考信号提纯。2.研究了外辐射源雷达参考信号预处理方法。外界的电磁照射源信号并不是为雷达而设计,其模糊函数中往往存在着距离维和多普勒维的模糊副峰,这些模糊副峰会严重影响目标峰值的识别。针对模糊副峰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种距离-多普勒二维副峰抑制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代价函数约束二维副峰的能量,可以在抑制距离维和多普勒维副峰的同时,减少信噪比损失。针对参考通道中直达波信噪比较低时副峰抑制方法性能变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稳健的副峰抑制方法。该方法利用最差性能最优的思想构建新的优化模型,求解该优化问题得到低信噪比情况下的最优解,以实现该情况下的副峰抑制。此外,针对副峰残余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预处理的目标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对残余副峰进行预处理,以降低残余副峰对目标检测的影响,接着利用恒虚警检测的方法对剩余的副峰作进一步处理。上述方法的性能均通过仿真及实际录取的数据进行了验证。3.研究了外辐射源雷达杂波及干扰抑制方法。首先研究了已有的杂波及干扰抑制方法。针对现有杂波及干扰抑制方法的对消性能和运算量无法兼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时、空三步级联处理的杂波及干扰抑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天线阵列划分成若干子阵,分别利用低副瓣空域滤波、时域干扰对消以及稳健的空域滤波方法实现杂波及干扰的抑制。仿真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接着,针对实际系统中天线阵列不能自适应形成零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级处理的杂波及干扰抑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比对消后各个波束中剩余信号的能量来确定干扰的来向并获取其样本,利用时域干扰对消的方法以级联相消的方式按能量大小依次消除回波中的干扰信号。所提方法的性能通过仿真试验和实际录取的数据进行了验证。4.研究了外辐射源雷达长时间积累方法。首先研究了长时间信号处理对检测的影响。针对多普勒敏感信号中距离走动校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帧处理的长时间积累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对信号进行分段,接着对每段信号作距离-多普勒处理,同时估计各段信号间的距离走动量并计算各段信号间固有的相位关系,各段信号处理的结果通过估计得到的走动量以及相位关系进行合成得到最终的处理结果。仿真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校正多普勒敏感信号中的距离走动。针对辐射源载频变化导致信号无法相参积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位预补偿的跳频信号长时间相参积累方法。该方法根据每个多普勒通道与速度的对应关系,首先预估计每个多普勒通道对于不同载频回波信号的频率差值,然后利用该估计值对每个多普勒单元进行频差补偿完成跳频信号的相参积累。仿真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可以在辐射源载频变化的情况下实现长时间相参积累。
祝茜[3](2020)在《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杂波干扰抑制与目标跟踪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探测系统由于具有“四抗”特性且成本较低,成为近年来雷达领域的研究热点。利用非合作雷达信号作为外辐射源的被动探测系统不仅提高了外辐射源雷达的探测威力性能,而且扩展了可利用的外辐射源种类。但系统的研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系统探测过程中的杂波干扰以及低检测概率下的目标跟踪问题。本文围绕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的杂波干扰抑制以及目标跟踪关键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工作。主要内容概况如下:第二章分析了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系统的探测性能。首先研究了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组成。然后在双基地雷达方程基础上构建了以线性调频脉冲信号为外辐射源的非合作双基地雷达距离方程,并分析了辐射源的非合作性对系统探测性能的影响。最后分析了系统探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研究了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探测系统信号处理阶段的近程杂波干扰抑制算法。在时域扩展相消算法的基础上,结合脉冲信号辐射源特点,充分利用数字阵列接收天线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阻塞矩阵的分步自适应扩展相消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在杂波干扰抑制过程中能够较好保留目标回波信号分量的同时尽可能抑制掉直达波干扰以及多径地物杂波干扰,有助于后续近程目标的检测。第四章研究了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数据中的杂波干扰抑制算法。首先结合双基地量测模型,提出了一种迭代的非均匀双基地量测网格单元构建算法。然后基于构建的量测网格单元模型,针对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数据中的虚警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均匀网格形态学膨胀的虚警抑制算法。仿真和实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抑制掉大量虚警数据,同时与数据关联算法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密集杂波干扰环境下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数据关联算法的性能。针对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数据中的静态地物杂波干扰以及其他剩余杂波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网格化形态学处理与多维随机抽样一致性(Random Sample Consensus,RANSAC)的杂波抑制算法。实测实验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有效抑制掉地物杂波和其他剩余杂波干扰,同时能较为完整地保留目标数据,特别是低信噪比的目标数据,且不受辐射源信号脉冲间隔时间捷变的影响。第五章研究了低检测概率下基于随机有限集的多目标跟踪算法。针对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探测系统多目标跟踪中面临的目标检测概率低、新生目标出现位置和出现时间未知且随机等复杂场景问题,在随机有限集(Random Finite Set,RFS)多目标跟踪算法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带有自适应新生强度估计的改进PHD(Probability Hypothesis Density)滤波器。针对低目标检测概率问题,在经典PHD滤波器中,建立了正式状态集和临时状态集,并在临时状态集中引入了状态的遗忘因子参数,从而实现临时状态集内动态检测概率的构建。结合所提改进PHD滤波器结构,针对新生目标出现位置随机、出现时间随机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新生强度估计方法。仿真和实测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其他带有自适应强度估计的多目标跟踪算法,所提算法在低目标检测概率下性能表现优异。
杨建宇[4](2019)在《雷达对地成像技术多向演化趋势与规律分析》文中指出该文从成像结果表征、孔径流形、信号通道、系统形态、观测方向、处理方法、实现机理、目标识别等方面剖析了雷达对地成像技术的多向演化态势,并试图从宏观的视角和大的时间尺度,分析和认识雷达对地成像技术发展的内外因素和发展规律,推演预测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把握雷达对地成像技术发展的时代脉络和宏观趋势、契合需求和引领创新、推动发展和促进应用,提供另类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方式。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5](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薛长飘[6](2017)在《天波OTH雷达电离层相位污染校正与机动目标探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波超视距(Over-The-Horizon,OTH)雷达通过向空中发射高频电磁波,接收电离层反射的回波实现目标的探测。天波OTH雷达具有探测距离远、效费比高以及“四抗”的特点,使其被广泛地应用于远程战略预警、缉毒走私、空海交通管理、环境遥感、核爆炸监测等领域。天波OTH雷达具有很多优势,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和挑战。首先,由于其通过电离层反射的工作机制,回波信号会受到电离层相位污染,使强大的海杂波谱展宽,给舰船目标的检测带来了困难。在者,目标的机动性会使回波的多普勒频谱扩展,OTH雷达长相干积累时间加重了扩展程度,这对目标参数的估计是不利的。另外,在天波OTH雷达计算目标参数时,没有考虑电离层的先验误差信息,忽略了电离层探测设备的误差,使得估计的参数不够精确。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最大似然法的电离层相位污染校正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似然法的天波OTH雷达电离层相位污染校正算法。该方法将Bragg峰建模为相位多项式,通过最大化信号的似然函数来实现污染相位的估计和校正。为了避免最大似然法中的矩阵求逆运算,该算法进一步将最大似然问题转化为最小二乘问题,再通过遗传算法求解相位系数。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比已有算法的校正效果更好。(2)基于Hankel矩阵分解的机动目标探测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Hankel矩阵分解的天波OTH雷达机动目标探测方法。该算法将目标参数的估计问题转化为基于线性主成分分析的凸优化问题,将回波信号构造为Hankel矩阵并进行矩阵分解,然后分别求解低秩矩阵和稀疏矩阵的时频分布,从而实现多目标同时探测。本文给出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比已有算法具有更高的精度。(3)目标与电离层参数联合估计算法提出了一种天波OTH雷达目标与电离层参数联合估计算法。该算法利用了电离层探测设备的先验误差信息,把待估参数设置为目标与电离层联合参数,利用解析模型将电离层探测设备误差转化为目标参数误差,从而实现联合估计。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明显提升已有算法的精度,比传统算法更有优势。
杨建宇[7](2016)在《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的发射和接收装置承载于不同的平台,系统配置灵活多样,接收装置适装性强,电磁隐蔽性好,不仅能实现对地侧视成像,还能够实现前视成像,是SAR技术新的发展方向之一。由于双基SAR在几何构型、工作模式、分辨特性和应用领域等方面与传统单基SAR存在明显差异,在成像理论、系统组成、收发同步、参数估计、运动补偿、成像处理和试验验证等方面,双基地SAR也存在一系列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近年来,国际雷达界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该文拟从空间关系和物理概念角度,论述双基SAR成像原理、构型分类、应用特点、系统组成、性能参数、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简要分析双基SAR与单基SAR的异同,并对双基SAR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要的展望。
孟自强[8](2016)在《双基前视高机动平台SAR系统特性及成像算法研究》文中认为单基合成孔径雷达(SAR)可对侧向区域进行二维高分辨率成像,已在军事、民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前视模式下由于距离和方位同方向而无法二维成像。而通过增加一个平台,即发射平台侧视或斜视、接收平台前视的双基前视SAR运动构型,可在距离和方位向形成一定夹角,平台的运动为接收机前视成像提供足够的多普勒带宽,进而可实现前视二维成像。高机动平台SAR是SAR成像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飞行器处于末端俯冲段时,实时获取雷达正前方目标的特征信息尤为重要,尤其当打击如航母战斗群及舰船关键部位、近岸舰船编队等复杂背景目标时,背景船舶密集、海陆交接,目标分布复杂。现有单基平台末制导手段中,单脉冲雷达测角、斜前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等制导方式难以对正前方目标区域全程二维高分辨成像探测,因而很难实现对目标的有效分离。双基前视高机动平台SAR(BFHM-SAR)是一种将双基前视SAR成像体制应用于高机动平台的新型双基地成像模式,该模式可有效利用双基前视SAR成像体制的前视二维高分辨成像优势,通过合理规划运动轨迹可实现末制导阶段接收机对目标区域的全程二维高分辨探测。然而高机动平台具有高速度、大机动、远距离等特点,且高机动平台与双基前视成像体制的结合,收、发平台均具有较高速度和加速度,在高度下降的过程中完成双基前视成像探测,相较于传统机载单/双基SAR成像模式必将引入新的运动特性。本文针对高机动平台下的双基前视SAR开展系统特性、运动特性以及成像算法的研究。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针对特定构型下成像机理和系统特性的研究,与后期成像算法的研究和系统参数的设计密切相关。本文首先以单基SAR的距离空变性作为对比,对BFHM-SAR的二维空变特性进行了探讨,并针对不同方位位置、不同轨道夹角情形下的距离走动率、多普勒中心频率、调频率等参数进行理论和仿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矢量梯度法和K-空间理论对其二维分辨率进行分析和计算,理论分析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确定了梯度法在该构型下的近似误差,明确了该方法在BFHM-SAR下的适用性。2. BFHM-SAR成像结果与收、发平台相互制约,因此两平台的空间构型设计对BFHM-SAR能否成像至关重要。要形成满足成像分辨率要求的双基成像体制,需要根据接收机预设轨迹合理设计发射机飞行轨道,以确保收、发平台间的协同飞行。本文提出了基于线性衰减模型的发射机轨道设计方法。本方法基于矢量梯度法计算得到的地距和方位分辨率精确解析式,以接收机预设轨迹作为输入,将整个成像阶段划分为若干个子阶段,在每个子阶段计算二维分辨率,初始化轨道参量或调整衰减步长,直至完成整个成像探测阶段。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所提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3.复杂构型下有效的回波模拟是验证成像算法的重要手段,与传统机载平台不同,BFHM-SAR构型中收、发平台均具有较高速度和加速度,且高度不断下降,传统频域模拟方法不能直接应用于该构型。本文利用BFHM-SAR运动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斜距等效及空变校正的快速回波模拟方法。利用修正双曲斜距模型对同时包含双根号及高阶项的距离历程中进行等效,简化为单根号斜距形式,并利用驻定相位原理(POSP)求解得到二维频谱。然后针对频谱相位中空变严重的方位脉压项和距离徙动项通过高阶拟合来消除空变。本方法以SAR图像作为输入,可有效获取高动态条件下双基前视SAR回波数据。最后通过点目标以及场景面目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运算的高效性。4. 针对高机动平台下不同成像距离处的二维耦合特性以及距离/方位向脉冲压缩所对应的等效调频率随双基距离和的空变特性进行了探讨,并且针对该空变特性,提出了一种BFHM-SAR扩展场景成像算法。首先在校正距离走动后对距离历程进行精确近似,利用级数反演求解得到回波信号二维频谱。针对影响成像聚焦性能的各相位项进行定量分析,忽略空变量较小的距离等效调频率,考虑空变严重的方位等效调频率进行滤波器设计,以校正随双基距离和的空变性。最后利用点目标和场景面目标进行仿真,良好的聚焦效果验证了本文算法的可靠性。另外,针对双基高机动平台下的运动误差和时频同步误差对二维频谱和成像的影响特性进行了理论和仿真分析,揭示了各个误差分量的影响规律。5. 针对相控阵天线通道间幅相误差导致输出信号幅相失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外界可变干扰环境下通道幅相误差在线校正方法。该方法在干扰抑制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矩阵特征分解得到精确的未知目标导向矢量,在相邻两个更新周期之间在线计算幅度和相位误差,并更新权向量,进而对失真信号的幅度和相位进行在线校正。最后对三种不同的阵面天线形式通过计算机仿真进行了验证,结果证实了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健性。6. 发射平台(如卫星、空间站)与接收平台(如飞机)的结合,可形成“星-机”联合双基前视圆周SAR三维成像体制。针对双基前视圆周SAR前视方向的三维分辨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基于梯度法和模糊函数理论,计算得出了场景任意位置点目标分辨特性的精确解析式,可有效指导成像场景最佳成像区域和平台最佳飞行时段的选取;并给出了影响分辨率的主要运动参数和系统参数的设计思想。
邵启红[9](2016)在《低频段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辐射源雷达因具有绿色环保、抗隐身特性、抗辐射摧毁、低成本易部署等诸多优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而成为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随着国内外研究机构对外辐射源雷达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当前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实现上已出现不少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新的应用场景的不断出现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亟待解决。围绕着特定应用场景中如何实现阵列排布的最优化、如何对直达波干扰进行有效抑制、如何实现信号的实时处理,本文就阵列信号处理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针对常规阵型在外辐射源雷达特定应用场景中适应性差的问题,提出了适用于最远探测距离的方向性系数最优准则,以及适用于全方位最小定向误差的峰值旁瓣比(PSLR)准则,论证了阵列方向性系数与阵元坐标的关系、一维阵列间距微小扰动与旁瓣电平的关系,解决了两类典型场景中限定阵元数量情况下的外辐射源雷达阵列排布最优化问题。(2)基于DRM数字调幅广播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直达波频率导频信号的高频外辐射源雷达接收阵列幅相一致性校正新方法。首先介绍了DRM广播的信号结构,分析了其导频信号作为校正源的可行性,考虑到高频段电磁环境和传播环境的时变非平稳特性,接着提出了一种基于平移不变阵元偶在时间上优选直达波校正数据的方法,最后结合地波模式和天波传播模式高频外辐射源雷达实测多通道数据,比较了该方法与其他辅助定标源方法用于接收阵列校正的效果,分析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3)针对常规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在外辐射源雷达强直达波干扰下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CMV)的直达波零陷静态波束形成方案,以及利用协方差矩阵锥化(CMT)技术进行直达波零陷展宽的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案,在仿真分析基础上对该方案进行了实测数据处理验证,实现了外辐射源雷达对直达波干扰的有效抑制、降低了杂波谱功率、提高了系统目标检测性能。(4)针对单调频广播外辐射源雷达面临的带宽时变及RCS闪烁等问题,提出了多调频信号联合探测的实验方案,并利用武汉大学研制的多调频外辐射源雷达系统开展了外场实验验证。首先阐述了多调频广播外辐射源雷达的工作原理,在信号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多调频信号联合探测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推导了调频信号数量与目标检测概率的关系,最后展示了实测数据处理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5)针对外辐射源雷达在使用较大带宽信号引起的处理难度增加问题,提出了基于GPU并行计算以实现DTMB信号实时处理的解决方案,分析了CUDA架构下的信号重构、杂波抑制、匹配滤波等算法的并行化处理流程,开发了模块化的程序软件,通过对不同时段多场连续数据的测试,实现8 MHz带宽信号了实时处理。
陈伯孝,李锋林,潘孟冠[10](2015)在《岸-舰双基地地波超视距雷达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岸-舰双基地地波超视距雷达是一种在海边利用大型天线阵列发射、在舰船上接收的双基地多输入、单/多输出雷达。该雷达通过多个天线同时发射多个相互正交的信号,在接收端对各路发射信号分离后,利用发射阵列孔径通过信号处理综合形成发射方向图。概述该雷达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计算其威力覆盖范围,分析需要解决在运动平台上的时频同步、基于直达波的幅相校正、直达波抑制、电离层杂波与射频干扰的抑制等关键技术,介绍该雷达原理性试验系统及其试验结果。
二、机动式双基地地波OTH雷达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动式双基地地波OTH雷达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波雷达海杂波背景下的船只目标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波雷达研究概述 |
1.2.2 地波雷达海杂波特性及建模 |
1.2.3 地波雷达海杂波背景下的目标检测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地波雷达海杂波特性及对目标的影响分析 |
2.1 引言 |
2.2 海杂波与目标多域特性分析 |
2.2.1 海杂波产生机理及时域调制 |
2.2.2 多普勒域特性分析 |
2.2.3 空域特性分析 |
2.2.4 联合域特征分析 |
2.3 海杂波背景下目标检测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地波雷达积累时间 |
2.3.2 目标与海杂波区的关联分析 |
2.3.3 船载移动平台对海杂波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波雷达海杂波抑制及海杂波信息提取 |
3.1 引言 |
3.2 基于时域边界约束循环对消的海杂波抑制 |
3.2.1 时域信号模型 |
3.2.2 方法原理与流程 |
3.2.3 实测数据验证 |
3.3 基于矩阵分解的时频联合海杂波抑制 |
3.3.1 回波状态模型 |
3.3.2 方法原理与流程 |
3.3.3 实测数据验证 |
3.4 基于多域联合的海杂波信息提取方法 |
3.4.1 方法原理与流程 |
3.4.2 实测数据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斜投影的海杂波内目标三维联合检测方法 |
4.1 引言 |
4.2 斜投影空域滤波 |
4.2.1 斜投影算子原理 |
4.2.2 斜投影空域滤波 |
4.3 改进斜投影空域滤波 |
4.3.1 改进形式的推导及其性质 |
4.3.2 仿真分析与性能比较 |
4.4 基于改进斜投影的海杂波内目标三维检测方法 |
4.4.1 检测场景及信号模型 |
4.4.2 方法原理及流程 |
4.4.3 仿真与性能分析 |
4.4.4 实测数据验证及方法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综合海态信息的海杂波内目标检测方法 |
5.1 引言 |
5.2 可行性分析 |
5.3 综合海态信息的海杂波内目标检测方法 |
5.3.1 海杂波谱提取及海杂波谱构建 |
5.3.2 海杂波敏感特征提取 |
5.3.3 敏感特征异常检测 |
5.3.4 海杂波内目标检测结果输出 |
5.4 仿真分析 |
5.4.1 海况对海杂波敏感特征的影响 |
5.4.2 海态测量精确度对海杂波敏感特征的影响 |
5.5 实测数据验证 |
5.5.1 岸基地波雷达数据验证 |
5.5.2 船载地波雷达数据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检测和干扰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外辐射源雷达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流程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外辐射源雷达参考信号提纯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信号模型 |
2.3 参考通道中多路径杂波抑制方法 |
2.3.1 回波通道中直达波信号提取 |
2.3.2 参考通道中多路径杂波抑制 |
2.3.3 回波通道杂波抑制与相干处理 |
2.4 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辐射源雷达参考信号预处理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信号特性及模糊函数分析 |
3.3 失配滤波算法介绍 |
3.4 距离-多普勒二维副峰抑制方法 |
3.4.1 算法介绍 |
3.4.2 仿真分析 |
3.4.3 实测数据验证 |
3.5 低信噪比下的副峰抑制方法 |
3.5.1 算法介绍 |
3.5.2 仿真分析 |
3.5.3 实测数据验证 |
3.6 副峰抑制后目标检测方法 |
3.6.1 算法介绍 |
3.6.2 仿真分析 |
3.6.3 实测数据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辐射源雷达杂波及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空域、时域级联处理的杂波及干扰抑制方法 |
4.2.1 信号模型 |
4.2.2 算法介绍 |
4.2.3 仿真分析 |
4.3 基于多级处理的杂波及干扰抑制方法 |
4.3.1 信号模型 |
4.3.2 算法介绍 |
4.3.3 仿真分析 |
4.3.4 实测数据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外辐射源雷达长时间积累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多帧信号处理的长时间相参积累算法 |
5.2.1 信号模型 |
5.2.2 Keystone变换介绍 |
5.2.3 算法介绍 |
5.2.4 仿真分析 |
5.3 基于相位补偿的跳频信号长时间相参积累算法 |
5.3.1 信号模型 |
5.3.2 常规相参处理介绍 |
5.3.3 算法介绍 |
5.3.4 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杂波干扰抑制与目标跟踪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探测系统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 |
1.2.2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杂波干扰抑制算法研究进展 |
1.2.3 多目标跟踪算法研究及其在无源雷达中的应用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系统探测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系统工作原理 |
2.2.1 目标探测原理 |
2.2.2 系统结构与算法处理流程 |
2.3 辐射源的非合作性对系统探测性能影响分析 |
2.3.1 双基地雷达方程 |
2.3.2 以线性调频脉冲信号为外辐射源的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方程 |
2.3.3 仿真分析 |
2.4 系统探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2.4.1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系统主要杂波和干扰来源 |
2.4.2 近程杂波干扰对目标检测的影响 |
2.4.3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数据处理中面临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近程杂波干扰抑制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典型的无源雷达自适应杂波干扰抑制算法 |
3.2.1 自适应旁瓣对消技术 |
3.2.2 时域扩展相消技术 |
3.3 基于阻塞矩阵的分步自适应扩展相消算法 |
3.3.1 回波通道天线接收信号模型 |
3.3.2 信号的分段提取 |
3.3.3 基于阻塞矩阵的杂波子空间重构 |
3.3.4 自适应扩展相消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仿真场景设置 |
3.4.2 算法处理结果对比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数据中的杂波干扰抑制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非均匀网格形态学膨胀的无源雷达虚警抑制算法 |
4.2.1 一种迭代的非均匀双基地量测网格单元划分算法 |
4.2.2 基于网格形态学膨胀的虚警数据分离算法 |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基于网格化形态学处理与多维RANSAC的地物杂波干扰抑制算法研究 |
4.3.1 一种两步级联的无源雷达杂波抑制处理机制 |
4.3.2 算法原理 |
4.3.3 实测数据实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检测概率下基于随机有限集的多目标跟踪算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RFS框架下的多目标跟踪算法 |
5.2.1 多目标跟踪的RFS模型 |
5.2.2 多目标贝叶斯跟踪理论 |
5.2.3 标准PHD滤波器 |
5.3 带有自适应新生强度估计的改进PHD滤波器 |
5.3.1 量测集的预处理 |
5.3.2 基于量测驱动的新生强度估计 |
5.3.3 改进的PHD滤波器 |
5.3.4 改进PHD滤波器的GM实现形式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仿真数据实验验证 |
5.4.2 无源雷达实测数据实验验证 |
5.4.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矩阵S的分析及式(5.14)的详细推导 |
附录B 改进PHD滤波器的更新表达式的推导 |
附录C 改进PHD滤波器的GM实现形式伪代码 |
(5)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6)天波OTH雷达电离层相位污染校正与机动目标探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离层相位污染校正研究现状 |
1.2.2 机动目标探测研究现状 |
1.2.3 目标与电离层参数联合估计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天波OTH雷达回波信号特性及信号处理方法 |
2.1 天波OTH雷达系统构成 |
2.2 天波OTH雷达回波信号特性 |
2.2.1 目标回波特性分析 |
2.2.2 杂波及干扰特性分析 |
2.3 天波OTH雷达信号处理 |
2.3.1 波束形成 |
2.3.2 匹配滤波 |
2.3.3 目标检测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最大似然法的天波OTH雷达电离层相位污染校正算法 |
3.1 引言 |
3.2 电离层相位污染模型 |
3.3 基于最大似然法的相位校正算法 |
3.3.1 遗传算法 |
3.3.2 非线性优化算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相位污染校正效果仿真分析 |
3.4.2 相位污染校正性能仿真分析 |
3.4.3 阶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
3.4.4 实测数据应用实例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Hankel矩阵分解的天波OTH雷达机动目标探测算法 |
4.1 引言 |
4.2 天波OTH雷达目标回波模型 |
4.3 基于Hankel矩阵分解的机动目标探测算法 |
4.3.1 线性交替方向乘子算法 |
4.3.2 迭代阈值算法 |
4.4 仿真结果 |
4.4.1 机动目标频谱抑制仿真分析 |
4.4.2 机动目标探测性能仿真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天波OTH雷达目标与电离层参数联合估计算法 |
5.1 引言 |
5.2 联合估计问题分析 |
5.2.1 电离层形态特征及传播机理 |
5.2.2 目标参数估计模型 |
5.3 目标与电离层参数联合估计算法 |
5.4 仿真结果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双基前视高机动平台SAR系统特性及成像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双基前视SAR技术发展与现状 |
1.3 高机动平台SAR技术发展与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二章 双基前视高机动平台SAR系统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BFHM-SAR成像几何 |
2.3 运动参数及二维空变特性分析 |
2.3.1 单基情形下空变分析 |
2.3.2 BFHM-SAR运动参数计算及二维空变性分析 |
2.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2.4 BFHM-SAR前视二维分辨能力分析 |
2.5 方位分辨特性分析 |
2.5.1 K-空间理论及BFHM-SAR构型下k集合 |
2.5.2 方位分辨率推导 |
2.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2.6 距离分辨特性分析 |
2.6.1 基于梯度理论的距离分辨率推导 |
2.6.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2.6.3 BFHM-SAR“等效星下点”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线性衰减模型的发射机轨道设计方法 |
3.1 引言 |
3.2 以目标为原点的空间几何模型 |
3.3 基于线性衰减模型的发射机轨迹设计 |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种基于斜距等效及空变校正的快速回波模拟方法 |
4.1 引言 |
4.2 空间几何模型及回波二维频谱 |
4.2.1 BFHM-SAR空间几何模型 |
4.2.2 二维频谱推导 |
4.3 回波数据模拟算法 |
4.3.1 二维频谱相位空变性分析 |
4.3.2 回波模拟算法的实现 |
4.3.3 运算量、优势及局限性分析 |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1 点目标仿真 |
4.4.2 场景目标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FHM-SAR回波信号特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BFHM-SAR回波信号频谱特性分析 |
5.2.1 BFHM-SAR回波二维频谱推导 |
5.2.2 频谱二维耦合特性 |
5.2.3 距离/方位等效调频率 |
5.3 高动态条件下运动误差及时/频同步误差影响分析 |
5.3.1 运动误差影响分析 |
5.3.2 时/频同步误差影响分析 |
5.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BFHM-SAR扩展场景成像算法 |
6.1 引言 |
6.2 二维频谱推导及相位空变性分析 |
6.2.1 BFHM-SAR二维频谱推导 |
6.2.2 频谱相位空变性分析及校正 |
6.3 BFHM-SAR成像算法设计及分析 |
6.3.1 成像处理 |
6.3.2 算量分析 |
6.4 仿真成像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外界可变干扰环境下相控阵天线通道幅相误差在线校正技术 |
7.1 引言 |
7.2 信号模型和问题提出 |
7.2.1 信号模型 |
7.2.2 最小方差无失真算法 |
7.2.3 问题提出 |
7.3 在线估计和校正算法 |
7.3.1 算法概述 |
7.3.2 雷达目标回波信号导向矢量估计 |
7.3.3 幅相误差估计和校正 |
7.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双基前视圆周SAR前视三维分辨能力研究 |
8.1 引言 |
8.2 前视三维成像能力分析 |
8.3 分辨特性研究 |
8.3.1 地距分辨率 |
8.3.2 多普勒分辨率 |
8.3.3 高度向分辨率 |
8.4 分辨特性仿真及分析 |
8.5 运动及系统参数设计 |
8.5.1 运动参数设计 |
8.5.2 系统参数设计 |
8.6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工作总结 |
9.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低频段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历史 |
1.2.2 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热点 |
1.2.3 典型系统及其参数 |
1.3 本文内容与安排 |
2 外辐射源雷达基础 |
2.1 外辐射源雷达系统结构 |
2.1.1 系统的基本组成 |
2.1.2 电波传播特性 |
2.2 基地雷达基础 |
2.2.1 基地雷达方程 |
2.2.2 基地雷达性能分析 |
2.2.2.1 基地雷达探测范围 |
2.2.2.2 基地雷达分辨力 |
2.3 信号处理流程 |
2.3.1 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流程 |
2.3.2 外辐射源波形分析 |
2.3.2.1 模糊函数 |
2.3.2.2 调频广播信号特性 |
2.3.2.3 数字调幅广播特性 |
2.3.3 参考信号获取 |
2.3.4 直达波和多径杂波抑制 |
2.3.5 目标检测与点迹处理 |
2.4 小结 |
3 阵型优化与阵列校 |
3.1 优化准则与方法 |
3.1.1 两类特殊应用场景 |
3.1.2 阵型优化基础 |
3.1.3 阵型优化方法 |
3.2 方向性系数最优化 |
3.2.1 无约束最优化方法 |
3.2.2 含约束最优化方法 |
3.2.3 仿真与分析 |
3.2.3.1 一维阵列摆放间距最优化 |
3.2.3.2 一维阵列摆放角度最优化 |
3.2.3.3 二维阵列间距最优化 |
3.3 间距微扰旁瓣控制 |
3.3.1 非均匀线阵微扰优化 |
3.3.2 仿真与分析制 |
3.4 对称阵列排布优化 |
3.4.1 最优全方位覆盖阵列 |
3.4.2 仿真与分析 |
3.4.2.1 中心阵元影响分析 |
3.4.2.2 对称阵列共性分析 |
3.4.2.3 最优PSLR阵型 |
3.5 阵列通道校正 |
3.5.1 阵列误差来源 |
3.5.2 阵列校正方法 |
3.5.3 基于直达波的校正方法 |
3.5.3.1 DRM导频信号 |
3.5.3.2 单方位直达波筛选 |
3.5.4 通道校正实验结果 |
3.6 小结 |
4 干扰与杂波抑制 |
4.1 干扰与杂波与抑制方法 |
4.2 参考信号提纯 |
4.2.1 数字信号重构 |
4.2.1.1 OFDM信号结构 |
4.2.1.2 同步与信道均衡 |
4.2.1.3 信号重构效果对比 |
4.2.2 空域提纯方法 |
4.2.2.1 窗函数加权杂波抑制 |
4.2.2.2 MVDR波束形成器 |
4.3 时域杂波抑制技术 |
4.3.1 时域杂波抑制算法 |
4.3.2 扩展相消批处理算法ECA-B |
4.3.3 实测对比与分析 |
4.4 直达波置零技术 |
4.4.1 线性约束直达波置零 |
4.4.2 稳健直达波置零波束形成 |
4.4.3 仿真计算与分析 |
4.4.4 实测对比与分析 |
4.5 多频抗干扰技术 |
4.5.1 工作原理及信号特性 |
4.5.2 多调频目标检测 |
4.5.3 多调频实验及结果 |
4.6 小结 |
5 并行计算与实时化信号处理 |
5.1 基于GPU的并行计算简介 |
5.1.1 CUDA简介 |
5.1.2 CUDA算法优化 |
5.2 实时信号处理系统方案 |
5.2.1 硬件架构 |
5.2.2 软件架构 |
5.2.3 信号处理流程 |
5.3 信号处理算法的并行实现 |
5.3.1 DTMB信号结构 |
5.3.2 信号重构并行处理 |
5.3.2.1 信号同步 |
5.3.2.2 信道估计 |
5.3.2.3 循环性重构 |
5.3.3 杂波抑制并行处理 |
5.3.3.1 基本算法 |
5.3.3.2 多通道分块处理 |
5.3.3.3 算法去冗与并行设计 |
5.3.4 匹配滤波并行处理 |
5.4 实时信号处理软件与实现 |
5.4.1 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2 模块软件测试结果 |
5.5 小节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10)岸-舰双基地地波超视距雷达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岸-舰双基地地波超视距雷达的工作原理 |
2岸-舰双基地地波超视距雷达的主要关键问题 |
3岸-舰双基地地波超视距雷达威力的计算 |
4试验系统和试验结果 |
5结束语 |
四、机动式双基地地波OTH雷达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波雷达海杂波背景下的船只目标检测方法研究[D]. 王祎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检测和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 陈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非合作双基地雷达杂波干扰抑制与目标跟踪关键技术研究[D]. 祝茜.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4]雷达对地成像技术多向演化趋势与规律分析[J]. 杨建宇. 雷达学报, 2019(06)
- [5]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6]天波OTH雷达电离层相位污染校正与机动目标探测研究[D]. 薛长飘.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7]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技术[J]. 杨建宇.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6(04)
- [8]双基前视高机动平台SAR系统特性及成像算法研究[D]. 孟自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9]低频段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邵启红. 武汉大学, 2016(06)
- [10]岸-舰双基地地波超视距雷达技术[J]. 陈伯孝,李锋林,潘孟冠. 雷达科学与技术,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