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如何珍惜师生情(论文文献综述)
唐帮琴[1](2021)在《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当代散文在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中占重要比重,学习现当代散文能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品味祖国语言文字魅力。然而,传统单篇语文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很少有时间自主阅读和独立探究思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群文阅读教学强调多文本之间的比异、分析,学生自由讨论和集体建构,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扩大了阅读视域,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将群文阅读教学与现当代散文结合,探究现当代散文如何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希望能够为现当代散文教学提供新思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本文由绪论和正文两大板块组成。绪论主要涵盖研究缘由和意义、群文阅读和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现状、思路与方法。正文主要有四章,第一章对统编版教材中现当代散文进行整理与分析,并阐述群文阅读的含义及理论依据,实施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第二章是笔者对实习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教师进行了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为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奠定现实基础;第三章从议题的确定、文本的组元、问题的设计三方面展开,阐述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具体实施路径;第四章对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基础之上,进行分析与反思,以期为教师进行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提供可操作参考。
徐钰琪[2](2021)在《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信阳地区为例》文中认为生命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整体素质的提升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升入初中,正处于心智尚未成熟、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干扰的阶段,是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而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可以帮助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从而树立学生生命意识,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本论文致力于对生命教育在七年级语文教学的渗透策略进行探究。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其次是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对生命教育进行内涵界定并大致梳理其发展历程,对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主要依据进行阐述。第二章通过选取信阳地区市、县、乡三所中学,以七年级语文学科的师生为主要对象进行调查,秉持着调查样本的科学性、代表性以及准确性的原则,随机抽取了部分师生分别进行访谈和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合理有效地梳理与总结。调查结果显示,七年级师生整体上对于生命教育的认知不足,具体表现在:部分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知不到位,缺乏过硬和专业的生命教育素养和生命教育实践经验;部分学生对于生命的独特性及人生价值认知模糊,他们的学习目的和方式存在偏差。第三章主要从教师与学生两个不同的主体来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其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时应遵循“尊重自然性、生活性、人文性”的教学原则,还应将学思行结合提升自身生命教育素养,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学生则应主动在“对话”中丰富自身情感体验,从而在快乐学习中获得生命的成长。第四章则通过列举相关教学案例,来为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一些参考。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相关研究与分析进行一个概括和总结。
杨悦[3](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命是人开展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教育是基于生命的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内容是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针对初中生遇到的生命问题编写而成。初中生正值身心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出现生命问题事件。初中生发生的生命问题事件多数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初中生的生命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和积极的生命态度、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热爱生命、乐观生活,追寻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部编人教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增加了许多生命教育的内容,为生命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优良条件。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教师生命教育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根据生命教育发展不足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对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整篇文章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有关概念进行界定。首先,明确生命是什么,生命教育又是怎样的教育;其次,明确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时要坚持的原则及教育的具体内容;再者,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以及科学可行的教育理念。最后,说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开展的重要性,生命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补足来自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问题,满足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要求,对初中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具有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取得的成效及不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提高了初中生的生命认知,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了生命韧性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使得学生的生命精神面貌大有改观。但是仍存在应试教育的竞争模式影响下注重知识能力培养,忽视情感价值观的塑造,教师对生命教育内容认识不足,学校对教学成果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导致生命教育课,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生命观的塑造,重在分数的提升,失去了生命教育的意义,这已成为近年来生命教育发展的桎梏。第三部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重点是学校与教师的改进,再辅以家长与社会各界提高重视进行相应的革新举措,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生命教育氛围。不断增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实施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内容全面性与技能实用性,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良好开展真正为初中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张晟歌[4](2020)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亲情教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在身体和情感方面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出现逆反叛逆等情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与家长容易发生冲突,若是学校和家长没有及时进行教育,学生容易在心理和情感上的发展走上歧途,这样会引发一系列更加严重的问题。初中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亲情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亲情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对初中阶段学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调查分析初中语文亲情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包含的亲情题材文本为研究对象,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初中语文亲情教育中,以期更好地加强亲情教育实施效果。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笔者在初中实习学校调研的亲情类题材文本教师教学现状、学生学习现状以及学生亲情观的情况。针对调查结果分析问题成因,以期对初中语文亲情教育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更完善的教学建议。第二章主要针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亲情题材课文进行研究,分析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亲情题材课文,将它们从题材、内容、数量等方面进行分类,并分析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亲情题材课文设置的优点和价值。第三章分析情境教学法的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应用于亲情教育的合理性,并从情境教学法的角度提出初中语文亲情教育的具体策略。第四章选取了初中语文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亲情题材课文—《背影》进行教学案例分析。
马欢欢[5](2020)在《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劳动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自2018年8月3日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且在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幼儿劳动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劳动品质养成的关键。因此,笔者在长沙市岳麓区H幼儿园中四班开展以家园合作为基础的行动研究,以探索出家园合作对幼儿劳动行为习惯的培养效果;探寻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劳动行为习惯的有效方式。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法,利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对幼儿劳动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以干预。首先是对中四班幼儿的劳动问题进行诊断,针对问题设计行动方案,然后实施该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劳动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观察并加以反思,然后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再计划,以使幼儿的劳动行为习惯得以养成。文章分为四部分,主要是通过有关劳动的教育活动、亲子活动、实践活动对幼儿劳动行为习惯进行培养的行动研究。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等内容;第二部分是问题诊断和行动方案确定,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幼儿主要存在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行为三方面的问题;第三部分是行动的实施阶段,将劳动分为幼儿园和家庭两个不同的场域来进行,园中以教学活动、绘画活动和比赛活动来实施、家中以亲子活动来进行,其中幼儿在家中园中都有劳动实践;第四部分是研究的结论和建议,根据整个行动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得出劳动行为习惯形成的机制的有效性,行动对家长观念的改变以及三种活动能够促进习惯的养成的结论。最后是对幼儿园和家长的建议。
周商[6](2020)在《论阿成作品的哈尔滨城市书写》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从城市书写角度出发,对阿成作品中的哈尔滨城市书写进行探究和解读,意在呈现出阿成笔下的哈尔滨形象、哈尔滨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哈尔滨城市书写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论述阿成的哈尔滨城市书写。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作者概况、选题缘由及选题目的和意义,最后梳理阿成小说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分析哈尔滨人物谱系。从城市人物出发探寻城市的精神内核。本章以都市人物性格将阿成笔下的小人物群像分类,以探求他们不同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第一部分是精神乐观的小人物形象,他们有着直面苦难的人生的勇气,遇事乐观向上的态度。他们分别是从商业者和底层贫民。从商业者面对全新的环境有开拓的勇气,有吃苦耐劳和不服输的精神,他们恪守信义、善良、宽厚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底层贫民有着苦难的人生,但他们从未放弃对向善向上生活的追求。他们对他人给予理解与同情并施以援手。第二部分是精神漂泊者,他们身心皆游走于城市,找不到自我归宿,得不到都市认同。他们分别是异乡人和知识分子。异乡人在异乡生存面临着无法寻得自我认同的生存困境;知识分子则是在经受了各种打击之后意志消沉,过着一种得过且过的、精神出走的生活。第三部分是精神异化者,他们是迷失自我的都市女性和孤独的失语者,他们表现为精神上的异化和行为上的堕落。迷失自我的女性通过出卖自我来换取物质。他们在利益的追逐中异化了自我。失语者则是不与人交流。他们多是自私冷漠,不需要他人认同,孤立的生活在都市中。第二章:主要分析阿成笔下哈尔滨都市空间的文化特征。分为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公共空间选取代表性的城市意象有哈尔滨火车站、涅克拉索夫大街等。它们凝结了东北爱国抗日救亡、三年自然灾害、中西文化杂糅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揭示出现代化进程中精神文化的失落;私人空间有外国流亡者的家和中国人的家透视出西方文化的渗透。又通过底层贫民的家透视哈尔滨的灾难历史记忆和贫民穷困的生存体验。第三章:主要分析阿成的哈尔滨城市书写价值意义。选取文化价值、文学审美、现实意义三个角度。首先,阿成对哈尔滨城市景观的书写使哈尔滨特色的历史文化留存到文学文本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其次,阿成擅长从底层小人物的视角去书写人性中的真善美并且表达了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最后,现实意义是阿成的哈尔滨城市书写在人们阅读时产生了潜移默化地影响,使人们开始关注底层小人物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境遇。对底层人的关注与照顾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哈尔滨规划具有指导性意义。结语:通过对阿成作品中的人物谱系、都市空间意象、城市书写的价值与意义的角度出发对阿成的哈尔滨城市书写进行分析,指出阿成的哈尔滨城市书写的特色所在。
刘梦莉[7](2020)在《移情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延安市某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重视德育,突出德育实效。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突出德育实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移情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教材中,设身处地地体会教材中的情感,使得学生和教材中的内容具有同样的情感,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融合,积极地去认知新鲜的知识。因此,研究移情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很有必要。移情教学法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因为教师学生观陈旧,教师移情方式不当和教学评价机制单一,使得移情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还存在教学情境设置不当、学生融入教学情境积极性不高、忽视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体验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谐性原则,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完善教师的移情方式,构建完善的情感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移情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的应用效果。
廖柳阳[8](2019)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特色与运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16年9月道德与法治名称的正式启用和教材的陆续正式发行,对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研究成为热点,且多集中于教材的某一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从教材的系统研究入手,运用比较分析、文本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以初中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作为研究对象,从教材的时代性选择、综合性引领和多主旨呈现三个方面概括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特色,据此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为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教材的转变,把握教材脉络,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借鉴。第一章围绕“道德与法治”这一核心概念,大致梳理了从教材性质定位、修订内容、研究方法、逻辑结构和教材版本对比这五个角度对新教材进行研究,为后文论述提供认知框架。教材的时代性选择、综合性引领和多主旨呈现有序分布于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章主要以教材的编写思路、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转变突出教材的时代性选择,第三章主要以知识、价值、能力和活动为主的综合性引领,体现教材的育人特色;第四章主要以教材生活化主题、教材开放性品质、教材层次性设计和教材对话性空间多主旨呈现教材的教学特色。最后,在结合文章前面部分对新教材特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展现新教材特色提出自己相应的教学建议:关怀学生精神成长,凸显教材时代性选择;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展现教材综合性引领;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导向教材价值主旨呈现。
徐蓉[9](2019)在《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急速增长,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养,然而已有研究及现实都表明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学生的心理素养不容乐观。由于生源的特殊性,相较于普通中学的孩子,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更显突出,而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有着比例不小的一个特殊群体——孤儿学生,他们自卑、焦虑,安全感缺乏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学习,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及发展。能否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资源,给予中职学校孤儿学生更多的关爱,提供适宜的社会支持以提升其安全感呢?本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中职学校孤儿学生的安全感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采用《安全感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200名中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42份:中职学校孤儿学生30人,中职学校一般家庭学生112人。对收集的数据进行SPSS分析处理,目的在于探讨中职学校孤儿学生的安全感总体情况和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并在性别、年级、是否担任班干部、居住城乡上进行差异比较,研究中职学校孤儿学生的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第二部分,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安全感的提升。在第一部分调查的基础上,立足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设计适宜的团体辅导方案,对10名中职学校孤儿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以提升其安全感水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职学校孤儿学生的安全感方面: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在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安全感总分的均值上都低于中职学校一般家庭学生;在性别方面,男生的安全感水平更高,年级、是否班干部、居住城乡方面差异不明显。2、中职学校孤儿学生的社会支持方面: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的均值上低于中职学校一般家庭学生;在居住城乡方面,居住在城市的中职学校孤儿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更高,性别、年级、是否班干部方面差异不明显。3、中职学校孤儿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安全感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57。因此,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则安全感水平越高。4、中职学校孤儿学生的安全感干预方面:通过干预研究发现,基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进行社会支持的团体辅导干预对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安全感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中职学校孤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也具有积极意义。
李文娇[10](2018)在《河北省十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与教学反思研究》文中提出中考作为我国的两大考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有着甄选人才、为不同的高中输送血液的任务,还承担着审核教学质量的重担。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它包罗万象,现代文阅读也成为了语文试题中仅次于作文的大分值存在。自课改以来,河北中考现代文阅读不断更新,无论是题量还是考查能力都不断在进步,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此之前,笔者查阅到也有很多关于现代文阅读题的相关研究,但大都集中在高考,对于中考的研究还是有不足之处,并且专门针对河北中考的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将从试题题型、考查内容和能力及文本材料三个维度全面分析河北省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以《课程标准》为参照,指出试题的优点及不足之处,从而得出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指导的策略,弥补其他研究的不足。本文以河北省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为研究对象,对于它在最近十年的试题作系统的分析。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单介绍河北中考在不断改革深入的背景之下,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不断改进发展,并且指出了考试与教学的关系问题;第二章对2008年—2017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情况进行分析,这部分是研究试题的主干,第一节对试题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包括阅读试题的分值、题型和题量,第二节主要从试题的题型入手,第三节分析试题考查内容和能力,第四节从文本材料入手,分析河北省中考这十年间在现代文阅读试题方面呈现的特点以及发生的变化;第三章则集中到河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优劣,还是从之前的题型和题量、内容和方法、文本材料入手进行解读,题型方面是以主观题为主,便于考查学生思维,但是缺少开放型试题,题型单一;考察内容与能力方面,以学生为主,倡导个性化阅读,综合意识显着,但是考查内容固定,可以脱离文本,考查能力缺乏创造能力和欣赏能力;文本材料方面,关注学生生活和内心体验,重视学生感受,但是非连续性文本缺失,名着阅读停留在记忆阶段,提出了包括重视学生欣赏能力和增加非连续文本的建议,而且写出了其他省市的优秀案例可以借鉴;第四章则是通过考试进一步延伸到教学,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教师和学生在考试和教学上的一些不足,例如教师方面重纲不用本、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答案,学生方面对阅读不感兴趣等,进而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包括教师要重视《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认真考察学生的情况等,并且针对阅读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教学策略,并且用教学案例来充实观点,期望达到考试和教学的和谐发展。
二、谈谈如何珍惜师生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如何珍惜师生情(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现当代散文与群文阅读教学概述 |
第一节 统编版教材中现当代散文选编情况概述 |
一、现当代散文的概念界定 |
二、现当代散文在教材中的选编分布与分析 |
第二节 群文阅读教学概述 |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含义 |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三、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 |
第二章 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
一、调查方案设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
一、访谈方案设计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章 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
第一节 议题的确定 |
一、聚焦散文内容,关注文本内涵 |
二、聚焦语文知识,提升语用能力 |
三、聚焦方法策略,获得阅读方法 |
第二节 文本的组元 |
一、单元主题组合,优化教学资源 |
二、“1+x”群文组合,扩大阅读视域 |
三、课外多篇组合,丰富教学内容 |
第三节 问题的设计 |
一、注意层次性 |
二、重视开放性和探究性 |
三、关注文本之间内在关系 |
第四章 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案例与反馈 |
第一节 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准备 |
一、教学设计的准备 |
二、教学过程的组织 |
第二节 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课例展示 |
一、抒情性散文的教学课例 |
二、叙事性散文的教学课例 |
三、议论性散文的教学课例 |
第三节 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反馈 |
一、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 |
二、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二:教师访谈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信阳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依据 |
第一节 生命教育 |
第二节 生命教育与我国教育改革要求的契合 |
第三节 生命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
第四节 七年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特殊需求 |
第二章 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三章 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生命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
第二节 学思行并重,提升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
第三节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 |
第四节 学生应主动在“对话”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
第四章 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举隅 |
第一节 生命教育指引下的单篇课文教学 |
第二节 生命教育指引下的群文阅读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七年级语文教师访谈提纲——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
附录 B:七年级学生对于生命教育认知调查问卷 |
致谢 |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小结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经验总结法 |
3.访谈法 |
4.问卷调查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
1.生命 |
2.生命教育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 |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 |
2.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理论 |
3.人本主义心理学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
1.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
2.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
3.补足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 |
4.满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需求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取得的成效及不足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取得的成效 |
1.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认知 |
2.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3.增强了学生的生命韧性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1.部分教师生命教育意识不强 |
2.部分教师偏重知识目标强化 |
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
4.部分教师生命教育内容挖掘程度低 |
5.部分学生对生命教育重要性认知不足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应试教育影响生命教育开展 |
2.部分教师生命教育素养欠佳 |
3.部分教师陷入职业倦怠期 |
4.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度低 |
5.对教师教学成果评价标准单一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改进措施 |
(一)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 |
1.严格落实素质教育相关要求 |
2.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 |
(二)提升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
1.优化教师生存环境,增强教师生命意识 |
2.提高生命教育素养,树立生命教育理念 |
(三)丰富生命教育教学设计 |
1.教学设计贴近学生 |
2.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
(四)加深生命教育内容挖掘 |
1.加大性教育与死亡教育内容比重 |
2.丰富学生自我生命保护内容 |
3.结合实际地区调整教育内容侧重点 |
(五)教育部门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
1.评价主体多元化 |
2.评价内容综合化 |
3.评价方式多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亲情教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初中生亲情意识淡薄 |
(二)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 |
(三)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亲情教育资源 |
二、文献综述 |
(一) 情感教育研究现状 |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 |
(三) 亲情教育研究现状 |
(四) 情境教学法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 调查法 |
(二) 文本分析法 |
五、理论基础 |
(一) 情境教学的概念 |
(二) 情境教学的原理与方法 |
(三) 情境教学与亲情教育的契合点 |
第一章 初中语文亲情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初中语文亲情教育的现状成因分析 |
一、教师教学方面 |
二、学生学习方面和亲情观方面 |
第二章 统编本初中教材中的亲情教育资源分析 |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亲情教育课文选编整理 |
一、统编本教材亲情题材文本篇目 |
二、亲情类文本年级阶段分布 |
三、亲情类文本题材分类 |
四、亲情题材文本内容的整合 |
第二节 初中语文统编本教材亲情类文本编排的特点和价值 |
一、亲情类文本选编特点 |
二、亲情类文本的选文价值 |
第三章 情境教学法在亲情教育中的运用 |
第一节 情境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
第二节 情境教学法应用于亲情教育的合理性分析 |
第三节 情境教学法在亲情题材文本中的教学策略探究 |
一、课前利用情境教学法,合理设计课程导入 |
二、课中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升华亲情 |
第四章 教学案例分析——以《背影》为例 |
第一节 教学案例设计思路 |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方面 |
二、导入 |
三、走近作者,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 |
四、感知文章,分析文章内容 |
五、细读文章,理解父子亲情 |
六、课后作业 |
第二节 教学案例分析 |
一、文章分析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
四、教学过程 |
五、课后作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5)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劳动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培养幼儿劳动行为习惯是对于教育方针的回应 |
二、幼儿阶段是儿童劳动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 |
三、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劳动行为习惯的必要途径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幼儿劳动行为习惯 |
二、幼儿劳动教育 |
三、家园合作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幼儿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家园合作的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场域和研究者 |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四、行动研究过程 |
五、效果检测 |
六、资料的收集与编码 |
第二章 问题诊断与行动方案的确定 |
第一节 H园中四班幼儿劳动问题诊断 |
一、劳动认知问题 |
二、劳动情感问题 |
三、劳动行为问题 |
四、劳动习惯问题 |
第二节 幼儿劳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大多数家长基本不关注幼儿的劳动 |
二、家长往往会剥夺幼儿的劳动机会 |
三、家长不主动配合幼儿园的劳动教育 |
四、幼儿园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 |
第三节 行动方案的制定 |
一、行动方案的理论基础:劳动行为习惯形成机制 |
二、行动研究的方案 |
三、活动内容的劳动素材分析 |
第三章 行动的具体实施 |
第一节 家长配合幼儿园语言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认知 |
一、行动目的 |
二、行动过程 |
三、行动评价 |
第二节 家长配合幼儿园绘画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情感 |
一、行动目的 |
二、行动过程 |
三、行动评价 |
第三节 家长配合幼儿园劳动比赛培养幼儿的劳动行为习惯 |
一、行动目的 |
二、行动过程 |
三、行动评价 |
第四节 三阶段行动研究后的效果检测 |
一、在劳动认知方面,中四班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
二、在劳动情感方面,中四班幼儿乐意参加劳动 |
三、在劳动行为习惯方面,中四班幼儿能主动参加各种劳动 |
第四章 研究的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一、幼儿劳动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劳动认知和情感做基础 |
二、家园配合一致是形成幼儿劳动行为习惯的保证 |
三、多种活动方式相配合能使幼儿的劳动习惯得以较好的养成 |
四、适宜而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能更好的增进劳动教育效果 |
第二节 研究的建议 |
一、对幼儿园的建议 |
二、对家长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论阿成作品的哈尔滨城市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阿成笔下哈尔滨人物谱系 |
一、精神乐观的小人物 |
(一)拼搏仁义的从商业者 |
(二)互帮互助的底层贫民 |
二、精神苦闷的小人物 |
(一)异乡人的认同困境 |
(二)知识分子的苦闷境遇 |
三、精神异化的小人物 |
(一)迷失自我的都市女性 |
(二)封闭自我的失语者 |
第二章 阿成笔下哈尔滨都市空间的文化特征 |
一、公共空间意象 |
(一)火车站:转机与机遇 |
(二)街巷:沟通与交流 |
(三)教堂:指引与接纳 |
二、私人空间意象 |
(一)欧式风格的私人住宅 |
(二)底层贫民的居所 |
第三章 阿成哈尔滨城市书写的价值意义 |
一、文化价值 |
二、文学审美 |
(一)小人物的真善美 |
(二)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 |
(三)城市建筑美 |
三、现实意义 |
(一)对哈尔滨底层小人物的关注 |
(二)哈尔滨城市规划的现实需要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移情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延安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一、移情教学法的概述 |
(一)移情 |
1.移情的含义 |
2.移情产生的机制 |
(二)移情教学法 |
1.移情教学法的含义 |
2.移情教学法的作用 |
(三)移情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1.斯洛特的道德情感理论 |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
二、移情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移情教学法的现状调查 |
1.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2.教师访谈调查分析 |
3.课堂观察分析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移情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
1.教学情境设置不当 |
2.学生融入教学情境的积极性不高 |
3.教师忽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移情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师学生观陈旧 |
2.教师移情教学方式不当 |
3.教学评价机制单一 |
三、移情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原则和实施策略 |
(一)《道德与法治》课中移情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
1.体验性原则 |
2.主体性原则 |
3.和谐性原则 |
(二)《道德与法治》课中移情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2.完善教师的移情教学方式 |
3.构建完善的情感教学评价机制 |
四、移情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揭开情绪的面纱》中的应用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特色与运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及创新之处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教材性质界定的研究 |
1.3.2 关于教材修订内容的研究 |
1.3.3 关于教材教学方法的研究 |
1.3.4 关于教材逻辑结构的研究 |
1.3.5 关于教材对比分析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道德与法治 |
1.5.2 教材 |
第二章 时代性选择:《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理念转变 |
2.1 教材编写思路由单向度向多维度转变 |
2.1.1 言说方式向双向、平等、交流转变 |
2.1.2 价值追求向育人、育德、育心转变 |
2.1.3 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生命逻辑、知识逻辑融合转变 |
2.2 教材编写目标由价值接受向价值认同转变 |
2.2.1 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生成知识转变 |
2.2.2 被动接受活动向主动参与活动转变 |
2.2.3 被动形塑人格向主动塑造人格转变 |
2.3 教材内容由知识主导向价值主导转变 |
2.3.1 道德知识谱系向德法知识谱系转变 |
2.3.2 知识性阐释向价值性阐释转变 |
2.3.3 价值性认知向价值性行动转变 |
2.4 教材设计由静态呈现向动态呈现转变 |
2.4.1 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 |
2.4.2 从学科知识呈现向价值体验转变 |
2.4.3 从抽象理论言说向具象生活实景转变 |
第三章 综合性引领:《道德与法治》的育人特色 |
3.1 知识引领 |
3.1.1 道德知识:进取性道德与协调性道德引领 |
3.1.2 法律知识:法律常识与法律事务引领 |
3.2 价值引领 |
3.2.1 核心价值:主流意识形态引领 |
3.2.2 传统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引领 |
3.2.3 红色价值:革命传统教育引领 |
3.3 能力引领 |
3.3.1 认知能力:道德思维与法律思维引领 |
3.3.2 判断能力:道德是非与法律权责引领 |
3.3.3 行动能力:道德实践与法律行为引领 |
3.4 活动引领 |
3.4.1 生活思考:思辨性活动引领 |
3.4.2 生活感悟:情感性活动引领 |
3.4.3 生活践履:体验性活动引领 |
第四章 多主旨呈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特色 |
4.1 突出教材生活化主题 |
4.1.1 充分关照初中生生活经验 |
4.1.2 紧密联系初中生生活实际 |
4.1.3 尽量满足初中生生活关切 |
4.2 彰显教材开放性品质 |
4.2.1 “承接”历史德育传统 |
4.2.2 “整合”社会德育资源 |
4.2.3 “融通”西方德育理念 |
4.3 赋予教材层次性设计 |
4.3.1 内容设计力求体现思想性 |
4.3.2 形式设计力求体现生动性 |
4.3.3 活动设计力求体现真实性 |
4.4 留出教材对话性空间 |
4.4.1 教材与教师对话,留出解释空间 |
4.4.2 教材与学生对话,留出思考空间 |
第五章 魅力性教学:展现《道德与法治》教材特色 |
5.1 关怀学生精神成长,凸显教材时代性选择 |
5.1.1 营造人文氛围,明确学生主体 |
5.1.2 丰富人文知识,课前搜集资料 |
5.1.3 提升人文方法,优化作业设计 |
5.1.4 提升人文品格,丰富教室布置 |
5.2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展现教材综合性引领 |
5.2.1 借助教材美文,品味文字情感意蕴 |
5.2.2 借助学生经验,回忆真实情感故事 |
5.2.3 借助学生兴趣,抓住特有情感共鸣 |
5.2.4 借助教学媒体,领略影音情感魅力 |
5.3 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导向教材价值主旨呈现 |
5.3.1 选取生活素材,传递学生生活正能量 |
5.3.2 充实德育内容,引导道德经验积累 |
5.3.3 优化活动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5.3.4 落实教材行动策略,指引学生参与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中职学校孤儿学生的研究现状 |
1.2.2 孤儿安全感的研究综述 |
1.2.3 孤儿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 |
1.2.4 孤儿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现状 |
1.2.5 孤儿安全感的干预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假设 |
2.4 研究对象 |
2.5 研究工具 |
2.6 研究思路 |
2.7 数据处理 |
第3章 研究一 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法 |
3.3.1 被试 |
3.3.2 研究工具 |
3.3.3 数据分析 |
3.4 研究结果 |
3.4.1 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安全感总体状况分析 |
3.4.2 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安全感的性别、年级、是否班干部、居住城乡的差异 |
3.4.3 中职学校孤儿学生社会支持总体状况分析 |
3.4.4 中职学校孤儿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年级、是否班干部、居住城乡的差异 |
3.4.5 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
第4章 研究二 “社会支持团辅”提升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安全感的干预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3 被试选择 |
4.4 研究设计 |
4.4.1 社会支持团体辅导的理论依据 |
4.4.2 团体辅导的主要方式 |
4.5 社会支持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
4.6 实施过程 |
4.7 数据分析 |
4.8 研究结果 |
4.8.1 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干预组、对照组安全感及社会支持的前测差异比较 |
4.8.2 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干预组、对照组安全感及社会支持的后测差异比较 |
4.8.3 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对照组在安全感及社会支持的前、后测差异比较 |
4.8.4 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实验组在安全感、社会支持的前后测差异比较 |
4.9 效果评估 |
4.9.1 团体成员自我评估 |
4.9.2 团体成员课堂作业评定 |
4.9.3 团体成员访谈反馈 |
第5章 讨论 |
5.1 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安全感及社会支持情况 |
5.1.1 中职学校孤儿学生的安全感讨论 |
5.1.2 中职学校孤儿学生的社会支持讨论 |
5.1.3 中职学校孤儿学生的安全感及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讨论 |
5.2 “社会支持团辅”提升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安全感的效果讨论 |
5.2.1 干预组、对照组的前、后测进行横向差异比较分析 |
5.2.2 干预组、对照组的前、后测进行纵向差异比较分析 |
5.3 建议 |
第6章 结论 |
第7章 创新与不足 |
7.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7.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河北省十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与教学反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河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
第一节 背景:语文中考改革进一步深化 |
第二节 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
一、中考阅读试题与《课程标准》 |
二、中考阅读试题与《考试说明》 |
第三节 中考阅读试题和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 |
一、中考阅读试题使教材变为“素材” |
二、中考阅读试题使阅读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
三、中考阅读试题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
第二章 河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 |
第一节 中考阅读试题分析 |
一、文本体裁概况 |
二、现代文作品阅读量分析 |
三、现代文阅读作品测试分值概况 |
第二节 中考阅读试题分值、题量、题型分析 |
一、说明文分值、题量、题型分析 |
二、议论文分值、题量、题型分析 |
三、记叙文分值、题量、题型分析 |
第三节 中考阅读试题考查内容和能力分析 |
一、说明文考查内容和考查能力分析 |
二、议论文考查内容和考查能力分析 |
三、记叙文考查内容和考查能力分析 |
第四节 中考阅读试题文本材料分析 |
一、选文体裁分析 |
二、选文内容分析 |
第三章 河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评价 |
第一节 中考阅读试题的优点 |
一、题型和题量方面 |
二、内容和能力方面 |
三、材料方面 |
第二节 中考阅读试题的不足 |
一、题型单一,开放性试题比例低 |
二、考核内容固化,能力单一 |
三、文本材料缺少新意 |
第三节 中考阅读试题的改进建议 |
一、重视能力和内容考查的全面性,增加开放试题 |
二、内容灵活多变,注重学生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
三、增加非连续文本和名着的阅读 |
第四章 新课程标准下中考语文现代文命题引发的教学反思 |
第一节 河北省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试与教学调查 |
一、考试与教学调查 |
二、阅读教学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二节 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
一、细心研读《课程标准》,不要一味以考纲为本 |
二、提倡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 |
三、了解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不要主观臆测学情 |
第三节 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 |
一、明确教学目标,在考试与教学中寻求共通 |
二、推行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感受 |
三、运用批注阅读方法,培养语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感谢 |
四、谈谈如何珍惜师生情(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究[D]. 唐帮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信阳地区为例[D]. 徐钰琪.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杨悦.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亲情教育中的应用[D]. 张晟歌.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劳动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D]. 马欢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论阿成作品的哈尔滨城市书写[D]. 周商.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移情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延安市某中学为例[D]. 刘梦莉. 延安大学, 2020(12)
- [8]《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特色与运用分析[D]. 廖柳阳. 广州大学, 2019(01)
- [9]中职学校孤儿学生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徐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河北省十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与教学反思研究[D]. 李文娇.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