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力机械过流部件耐磨抗蚀涂层特点与应用orr(论文文献综述)
李杰[1](2021)在《风沙环境下钢-混组合梁表面涂层的冲蚀磨损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西北地区广为分布着戈壁与沙漠,不同等级的沙尘暴频繁发生。风沙会对桥梁等钢结构表面的涂层材料造成冲蚀磨损直至涂层失效,钢基体裸露在外并发生腐蚀,进一步导致结构安全性能下降,使用寿命减小等严重问题,对行车安全造成重大隐患,同时还会大大增加维修费用。目前有关钢结构涂层冲蚀磨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新制备的钢结构涂层试件进行冲蚀特性、机理分析等方面,但是针对工程中既有钢-混组合梁结构表面涂层受风沙冲蚀磨损的研究成果较少,缺乏认知。此外,关于结构涂层的风沙冲蚀寿命方面的研究也是鲜有报道,而这些问题恰好是解决西北风沙地区钢-混组合梁表面涂层的设计工艺以及后期维护的关键。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借助于气流挟沙喷射的试验方法以及计算流体力学的仿真方法,研究分析了钢基体复合涂层的风沙冲蚀特性和磨损机理,风沙环境下钢-混组合梁表面涂层周围的颗粒分布、湍流动能以及涂层冲蚀率之间的关系,预测了组合梁表面涂层冲蚀磨损率及冲蚀最严重的位置,并提出了涂层的风沙冲蚀寿命预测公式。具体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1)设计并制备了钢结构复合涂层试件样板。通过搭建气流挟沙喷射法试验系统,对复合涂层的风沙冲蚀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冲蚀力学参数下,聚氨酯面漆与环氧云铁中间漆的耐磨性接近,具有较好的抗风沙冲蚀性能,环氧富锌底漆则相对较差。当沙粒冲蚀角度α=60°左右时,复合涂层受到的冲蚀破坏最为严重,涂层冲蚀磨损量最大。随着沙流量(沙粒浓度)的增加,试件复合涂层的冲蚀磨损量也随之增大。风沙流冲蚀速度对复合涂层的冲蚀磨损量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冲蚀速度越大,相应地涂层冲蚀破坏越严重,二者近似呈幂指数型关系。(2)提出了钢结构复合涂层的冲蚀损伤计算模型,经与试验数据作对比分析后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同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对涂层冲蚀损伤计算模型做了再次验证,结果表明运用CFD仿真软件可较为准确地分析风沙冲蚀下钢-混组合梁表面复合涂层的冲蚀率分布特征。(3)基于CFD仿真软件Fluent,采用离散相模型(DPM)和复合涂层冲蚀损伤计算模型分析了钢-混组合梁表面涂层的冲蚀率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波形钢腹板结构表面聚氨酯涂层受风沙冲蚀时涂层的冲蚀磨损率分布并不均匀,整个腹板面上涂层冲蚀最为严重的区域位于腹板与底板相交的位置附近,因此在进行桥梁涂装的设计和维护时要考虑此区域涂层的受风沙冲蚀特点。(4)提出了钢-混组合梁表面复合涂层的风沙冲蚀寿命预测公式,并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为实际的沙尘天气环境,预测分析了钢-混组合梁表面复合涂层的风沙冲蚀寿命。在整个波形钢腹板面上,涂层首先出现失效的位置将会位于腹板底侧靠近底板的区域。建议该地区钢-混组合梁应设计其聚氨酯面漆厚度不低于80μm,环氧云铁中间漆厚度不低于120μm,以满足规范规定的耐久性的要求。
杜晋[2](2020)在《碳化钨基硬质合金涂层的制备及抗冲蚀与空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力机械,如水轮机、水泵等水下运动部件由于在运转过程中遭受沙浆冲蚀、水流空蚀以及空蚀-腐蚀作用而加速了部件表面损伤,降低了水力系统的运行效率。考虑到沙浆冲蚀、水流空蚀和腐蚀行为首先作用于材料表面,因此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工艺在不锈钢基体表面制备涂层实施防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涂层的抗冲蚀性能与涂层的显微硬度有关,涂层的抗空蚀性能与涂层的断裂韧性和弹性模量关系紧密,而涂层的抗腐蚀性能与涂层的物相以及涂层微观结构密切相关。硬质合金涂层由硬质相和粘结相构成,硬质相提升了涂层的耐磨性能,粘结相采用单质金属或合金,具有较高的断裂韧性,因此硬质合金涂层相对其他涂层材料兼具优异的抗冲蚀、空蚀以及电化学腐蚀性能。碳化钨(WC)具有六方晶体结构以及较高的显微硬度及弹性模量,而Co、Ni和Cr由于良好的附着力、韧性和耐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WC基涂层设计中。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制备硬质合金材料,其涂层在致密性和结合强度方面要显着优于其他热喷涂工艺。本文通过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制备不同材料体系的WC基硬质合金涂层,并通过设计冲蚀、空蚀、空蚀-腐蚀试验研究涂层相关性能,阐明涂层冲蚀、空蚀以及空蚀-腐蚀机理,为水力机械表面防护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具体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研制出一款新型罐式沙浆冲蚀机。机架采用三角支撑焊接结构,提高了整机刚性;设计了一种全新的被测试样夹具组件,夹具体和定位套筒采用转动副结构设计,可实现被测试样任意角度的调节;通过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以及电动机转速的调节;采用定常流冲击旋转圆盘结构表面压力分析法对电动机功率进行估算。通过自制沙浆冲蚀机完成硬质合金涂层以及不锈钢基材的冲蚀试验。(2)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在水轮机常用材料16Cr5Ni不锈钢基体表面制备了 WC-12Co和Cr3C2-25NiCr硬质合金涂层,设计了基于转速、冲蚀物粒径和沙浆浓度三种冲蚀参数的正交试验,研究了转速、冲蚀物粒径和沙浆浓度对硬质合金涂层和基材耐冲蚀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WC-12Co涂层在所有测试条件下沙浆冲蚀率最低,而16Cr5Ni不锈钢基材冲蚀率最高;WC-12Co涂层在冲蚀测试过程中冲蚀率随时间的变化最小,反映出该涂层的抗冲蚀性能最稳定;通过冲蚀率恒等式计算了所有材料的速度指数、粒径指数及浓度指数发现,转速对WC-12Co涂层冲蚀率的影响最显着,冲蚀物粒径对Cr3C2-25NiCr涂层冲蚀率的影响最大,16Cr5Ni不锈钢对沙浆浓度变化最敏感;WC-12Co涂层和16Cr5Ni不锈钢的沙浆冲蚀机理分别为脆性和韧性机理,Cr3C2-25NiCr涂层表现出韧性和脆性的复合磨损机理,韧性占主导。(3)将WC-12Co涂层在650、800、950和1100℃温度下进行热处理,采用超声振动式空蚀设备对喷涂态和热处理涂层进行空蚀测试,研究热处理温度对WC-12Co涂层的物相变化、微观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抗空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涂层中η相(Co6W6C)含量随之增加;涂层的显微硬度与孔隙率以及物相组成密切相关,适当的热处理温度能使WC-12Co涂层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得到改善;800℃热处理涂层的抗空蚀性能最好,然后依次是650℃涂层、950℃涂层和喷涂态涂层,最差的是1100℃热处理涂层,涂层的空蚀率与微观缺陷以及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相变密切相关;轮廓算数平均偏差值与空蚀率呈正相关性,采用表面粗糙度参数可定量评估材料的空蚀行为;构建了基于二次空蚀破坏的WC-12Co硬质合金涂层的空蚀模型,合理解释了涂层空蚀后形成的阶梯状形貌特征。(4)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制备了 WC-25WB-10Co-5NiCr、MoB-25NiCr、WC-10Co-4Cr 和 Cr3C2-25NiCr 硬质合金涂层,研究了涂层在去离子水和 3.5 wt.%NaCl 溶液中的空蚀和空蚀-腐蚀性能,提出了两种等效电路模型来拟合四种硬质合金涂层的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的微孔电阻和电荷转移电阻的数值显示空蚀-腐蚀8 h后,四种硬质合金涂层的抗腐蚀性能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WC-25WB-10Co-5NiCr>WC-10Co-4Cr>MoB-25NiCr>Cr3C2-25NiCr;由于空蚀作用所产生的机械能阻碍了电解质在涂层表面形成腐蚀产物和钝化膜,四种涂层在阳极腐蚀方向上都没有发生明显的钝化反应,四种硬质合金涂层的电化学腐蚀是由电偶效应产生的;所有硬质合金涂层在纯空蚀和空蚀-腐蚀两种条件下的质量损失均随测试时长近似线性增加,没有出现空蚀孕育期、加速期和稳定期;空蚀-腐蚀测试中,纯空蚀作用是所有涂层材料质量损失的首要因素,涂层在空蚀、腐蚀协同作用下对涂层的破坏程度高于纯空蚀作用;空蚀阻抗和空蚀-腐蚀阻抗均与显微硬度呈正相关;硬质相和二次相的剥落以及粘结相的溶解是WC基涂层的空蚀-腐蚀机理,裂纹扩展引起的涂层块状剥落是Cr3C2-25NiCr和MoB-25NiCr涂层的空蚀-腐蚀机理。
赵传星[3](2019)在《低温高速火焰喷涂TiB2-NiTi涂层制备工艺及磨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iB2基金属陶瓷耐磨涂层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高速火焰喷涂常被用于制备金属陶瓷涂层,但大量研究工作表明高速火焰喷涂的焰流温度会造成TiB2-NiTi金属粉体的氧化,影响涂层的质量和性能。本文通过对高速火焰喷枪结构的改造,降低了喷涂火焰的温度,利用团聚烧结法制备了TiB2-NiTi复合粉体,成功制备了低氧含量的TiB2-NiTi金属陶瓷涂层。利用XRD、SEM、EDS等分析手段对喷涂用自造粒粉体和喷涂涂层的结构、组成、形貌进行了表征,在模拟水轮机应用环境下对涂层进行气蚀和磨粒磨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团聚烧结造粒中,离心雾化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分散剂(PAANH4)含量为0.4 wt.%,粘结剂(PVA)的含量为1.6 wt.%,固含量为50 wt.%,喷雾干燥器入口温度为180℃,出口温度为90℃,雾化盘转速为20000 r/min。喷雾造粒粉体的热处理温度为1350℃,保温1 h。所得粉体物相组成为TiB2、NiTi和少量TiO,粉体松装密度为1.56 g/cm3,流动性为10.1 s/50g,中值粒径为40μm,可以满足HVOF喷涂需要。采用改造后的低温高速火焰喷涂工艺优化参数为:氧气流量为1500 SCFH,煤油流量为5.5 gal/h,冷却氮气流量为1000 L/min,喷涂距离200 mm,送粉率30 g/min。优化条件下所得TiB2-NiTi涂层结构致密,呈典型的层状结构,其显微硬度值为919.9±52.8(Hv0.2),断裂韧性为2.4±0.3 MPa·m1/2,孔隙率为4.16%。气蚀试验表明:涂层表面气蚀形貌为不同形状的气蚀坑。在气蚀75 min后时达到涂层失重期,最大的气蚀坑深度为101.16μm。气蚀测试仪振幅为60μm时,去离子水和NaCl溶液中涂层的失重量分别为13.46 mg和15.53 mg。在去离子水中,振幅为40μm时TiB2-NiTi涂层的耐气蚀性能较好,失重量为5.54 mg。磨粒磨损试验表明:涂层磨粒磨损的典型形貌为犁沟与剥落坑。载荷分别为40 N、70 N、100 N时,复合涂层相对与基体Q235钢的耐磨性分别为7.6、7.4、6.9。当磨粒大小为100目时,涂层的相对耐磨性最高为8.5;TiB2含量为40 wt.%时,涂层的相对耐磨性降为6.9。
牛卫杰[4](2015)在《新型表面强化金属粉芯材料及涂层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工业中常采用电弧喷涂涂层来实现对电厂燃煤锅炉管道的有效防护。然而,在当前最常用的喷涂丝材体系中,Ni基丝材因含有大量的贵重金属元素使其材料成本很高;而Fe基丝材制备的涂层在高温下抗剥落能力差,喷涂工艺复杂。因此,开发新的耐冲蚀磨损性能好、抗剥落能力强、工艺性能优良的电弧喷涂丝材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基于节能减排和改善使用性能的目的,利用钢带分别包覆硼铁/磷铁和其它粉芯材料,设计了Fe-B系和Fe-P系两类管状粉芯丝材,拟利用该类管状粉芯丝材和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制备出可有效防护燃煤锅炉管道的表面强化涂层。论文对所制备涂层的组织特征、硬度规律、抗剥落能力和耐冲蚀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研究表明:涂层表面成型良好,宏观缺陷很少。与含硼涂层相比,含磷涂层并没有明显降低孔隙率和氧化物的含量,但却使得涂层沉积过程中合金化过程更加充分。当采用不锈钢带时,涂层中形成的Fe-Cr固溶体和细小弥散分布的金属间化合物对涂层分别起到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的作用。Fe-P系涂层硬度(最高794.8HV0.1)低于Fe-B系涂层(最高1131.9HV0.1),但抗剥落能力却优于后者,尤其是Fe79.88P16.04C4.08涂层有良好的综合抗热震性能,其在缓冷条件下的高温热震次数可达122次。冲蚀磨损实验表明,Fe55.47B28.96Cr9.84Al3.82Ni1.91涂层有最佳的耐冲蚀磨损能力,可达基体Q235钢的6.4倍,磨损后涂层表面出现带有“唇片”的凹坑,且并伴有二次冲蚀导致的径向裂纹和细小沟槽;在Fe-P系涂层中,涂层不均匀性对涂层的耐冲蚀磨损性能影响较大,Fe79.88P16.04C4.08涂层的耐冲蚀磨损性能可达到基体的4.3倍,观察发现涂层表面出现犁削沟槽,该涂层相对前者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利用本文所研制的两种管状粉芯丝材制备的电弧喷涂涂层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抗剥落能力和耐冲蚀磨损性能,其中Fe55.47B28.96Cr9.84Al3.82Ni1.91涂层已经成功应用于电厂燃煤锅炉管道外壁的防护,Fe79.88P16.04C4.08涂层也可进行尝试应用。
何剑雄[5](2011)在《纳米SiO2/玻璃微珠改性UHMWPE复合材料空蚀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水力机械过流部件的空蚀破坏历来为人们所广泛关注,我国西南河流流经喀什特地貌地区,流速高且水流中携带大量的气泡,当水流通过水轮机过流部件时造成严重的空蚀磨损,研究和开发新型抗空蚀材料一直是人们寻求解决水力机械空蚀的主要途径。本论文设计了纳米SiO2/玻璃微珠/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复合材料体系,并通过压制烧结工艺制备出复合材料,考察了复合材料的硬度、冲击韧性、弹性模量和摩擦学性能,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空蚀性能和空蚀机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材料空蚀率与材料主要机械性能的相关性。主要结论如下:1、改性后的纳米SiO2和玻璃微珠在UHMWPE基体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纳米SiO2和玻璃微珠的加入不仅可以提高UHMWPE材料表面硬度,同时还保持着较高的冲击韧性和弹性性能。与纯UHMWPE相比,复合材料耐磨损性能更好,磨损机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2、相比纯UHMWPE,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抗空蚀性能,其中含4%纳米SiO2和6%玻璃微珠组分的复合材料抗空蚀性能显着提高,这可解释为纳米SiO2和玻璃微珠的加入使得空蚀裂纹的扩展受阻和钝化,提高了热传导性能,使空蚀时的冲击能量能快速传递开来,产生的热量被迅速带走。3、纳米SiO2和玻璃微珠填充的UHMWPE复合材料空蚀损伤机理主要是由于气泡溃灭产生高速冲击波或微射流使材料表面产生塑性变形和孔洞,进而裂纹萌生、扩展导致材料剥落。4、复合材料抗空蚀性能与其机械性能密切相关,通过拟合,制备的复合材料硬度相关指数值在1.22.3之间,冲击韧性指数值0.3,弹性模量指数值在-1-2之间,即复合材料空蚀率与表面硬度、冲击韧性和弹性模量倒数成正比。
张小彬[6](2008)在《CrNiMo不锈钢表面激光熔覆与合金化抗空蚀涂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0Cr13Ni5Mo马氏体不锈钢(CrNiMo)具有良好的抗空蚀性能、耐蚀性能和抗冲刷磨损性能,是常用的水轮机部件材料。但是,CrNiMo不锈钢在作为制造大型水轮机转轮的材料时,容易出现裂纹。为降低开裂趋势,提高材料性能,对合金成份进行了调整,增加真空精炼冶炼工艺,开发出了M-CrNiMo不锈钢。本文将二者与0Cr13Ni4Mo不锈钢相对照,研究了这三种不锈钢材料的抗空蚀损伤、空蚀与腐蚀交互作用损伤和冲刷磨损行为,并对其抗空蚀机理进行了探讨。为了进一步提高M-CrNiMo不锈钢的抗空蚀能力,利用激光表面合金化和激光熔覆技术在M-CrNiMo不锈钢材料表面制备具有冶金结合界面、无裂纹等缺陷、组织致密和抗空蚀性能优良的涂层,进而改进水轮机转轮表面处理技术。采用超声振荡空蚀实验设备对三种不锈钢材料进行了超声空蚀实验;利用电化学测试系统测量了不锈钢材料在静态和空蚀条件下的极化曲线;并采用旋转圆盘仪装置对不锈钢材料进行了冲刷磨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M-CrNiMo不锈钢在单相液体介质中的抗空蚀和抗冲刷磨损性能明显高于CrNiMo不锈钢和0Cr13Ni4Mo不锈钢。不锈钢微观组织中的各相在空蚀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和破坏。破坏从铁素体薄弱区开始,而后扩展到马氏体,产生空蚀微坑;到了空蚀稳定期,在整个材料表面,空蚀微坑随空蚀的继续而加宽、加深,发展成尺寸较大的空蚀坑。腐蚀与冲刷磨损因素对三种不锈钢的空蚀破坏都有显着促进作用,M-CrNiMo不锈钢在含砂水中的抗冲刷磨损性能略高于CrNiMo不锈钢和0Cr13Ni4Mo不锈钢。不锈钢的显微组织尺寸与硬度因素对抗空蚀性能的提高起决定作用。以M-CrNiMo不锈钢材料作为基体,采用激光表面技术,通过优化各项激光工艺参数,在M-CrNiMo不锈钢表面制备出了的抗空蚀性能更强的WC合金化涂层和NiCrSiB熔覆层。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及附带能谱仪(EDAX)、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超声振荡空蚀试验机以及测定显微硬度等分析手段,对所制备涂层的组织结构、界面结合、空蚀失重、空蚀形貌及相关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选取纯WC粉末作为合金化材料,利用脉冲Nd:YAG激光器,优化激光工艺,在M-CrNiMo不锈钢材料表面制备出的激光表面合金化WC涂层的表面光滑均匀,内部组织细小且致密、无气孔和裂纹等微观缺陷。X-射线分析结果表明,WC合金化层的基体由Fe-Ni-Cr固溶体构成,内部有W2C、Ni4W、MoNi4、Fe6W6C、Fe7W6和CrC等硬质相生成。合金化工艺使表面的显微硬度得到大大提高,并增强了M-CrNiMo不锈钢的抗蚀性能。WC合金化层表面空蚀破坏形貌与M-CrNiMo不锈钢相比明显轻微,空蚀过程没有大的空蚀坑出现。WC合金化层抗空蚀性能增强的原因归结于其与基体的界面处呈良好的冶金结合、合金化层中的硬质析出相和激光表面处理时的快速冷却。分别采用脉冲Nd:YAG激光器和CO2连续激光器在M-CrNiMo不锈钢材料表面制得了NiCrSiB熔覆层。熔覆层表面光滑,内部组织细小、均匀,与不锈钢基体具有良好的冶金结合,在涂层以及界面处均没有裂纹和气孔等缺陷存在。X-射线分析结果表明,NiCrSiB熔覆层的基体由CrNiFe构成,内部有M23[CB]6(M=Cr、Fe)、CrB、CrSi和Fe2B等硬质相生成。超声空蚀实验结果表明,激光熔覆NiCrSiB涂层空蚀破坏损伤降低,熔覆层的空蚀失重率仅为M-CrNiMo不锈钢的1/3,且低于WC表面合金化层。熔覆层的硬度有显着的提高,表面有明显的加工硬化效应。此外,NiCrSiB熔覆层表面的空蚀破坏与M-CrNiMo不锈钢相比显着轻微,空蚀3小时后仍有完整表面存在;空蚀6小时后仍然没有大的空蚀坑出现。NiCrSiB熔覆层的强化机制包括细晶强化、第二相强化和加工硬化等,涂层与基体的界面处呈良好的冶金结合,NiCrSiB自熔合金自身的良好性能与激光熔覆过程中的急冷因素都是熔覆层抗空蚀性能的提高原因。与脉冲Nd:YAG激光器制备的NiCrSiB熔覆层相比,CO2激光器制备的NiCrSiB熔覆层更厚,更均匀。
邓友[7](2007)在《两种典型铜合金的空蚀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船舶及高速水轮机的快速发展使得由空蚀带来的破坏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腐蚀与空蚀的交互作用,导致空蚀带来的破坏越来越大。了解空蚀过程及机理对减小甚至避免空蚀破坏至关重要,而且目前关于铜基合金空蚀研究基本属于空白。根据这一情况,本文利用磁致伸缩空蚀试验机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失重法、电化学阻抗谱(EIS)等电化学测试技术、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显微硬度等表面分析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了QAl9-4铝青铜及HSn70-1锡黄铜等两种典型铜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空蚀损伤行为及NaNO2缓蚀剂对QAl9-4铝青铜空蚀损伤的缓蚀作用及机理,为过流部件用材的选择和优化以及现役材料的防腐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论文首先研究了两种铜基合金在溶液介质中的空蚀行为,研究了QAl9-4铝青铜、HSn70-1锡黄铜在3.5%NaCl溶液中的空蚀损伤及抗空蚀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材料的抗空蚀性能依次为:QAl9-4> HSn70-1;腐蚀对总空蚀失重的贡献为QAl9-4>HSn70-1腐蚀对QAl9-4铝青铜空蚀损伤行为的影响比较显着,由腐蚀引起的附加空蚀率达到20%。空蚀通过加速氧的传质过程以及促进Al的阳极溶解使动态条件下的电化学腐蚀速率比静态时高很多。腐蚀对HSn70-1锡黄铜的空蚀损伤贡献比较小,由腐蚀引起的附加空蚀率不到10%。空蚀对锡黄铜的阴极过程影响比较小,主要是通过破坏表面的钝化膜而促进阳极过程。QAl9-4铝青铜和HSn70-1锡黄铜都具有良好的加工硬化能力,它们通过加工硬化吸收空蚀过程中冲击波及微射流的能量,减小了由于冲击波及微射流对材料的破坏,使得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空蚀性能。NaNO2缓蚀剂对QAl9-4铝青铜空蚀损伤的缓蚀效果非常明显,经过3个小时的空蚀,总的失重量可以减少30%。加入缓蚀剂的失重率随时间变化曲线没有出现大的转折点,整体失重率变化与在蒸馏水中的空蚀类似。空蚀的机理主要是NO2-粒子吸附在QAl9-4铝青铜合金表面,降低体系的自由能,促进阴极反应,使得其表面发生钝化,有效的抑制了空蚀与腐蚀的交互作用。
李龙华,缪英,弓勇峰[8](2006)在《离心杂质泵中汽蚀现象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杂质泵汽蚀机理及现象,简述了汽蚀的研究进展,从流体介质、泵的设计参数、泵的材质以及安装高程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杂质泵汽蚀的主要因素,并就泥泵汽蚀研究方法提出了建议。
李爱农[9](2003)在《疏浚工况泥沙磨损机理及其耐磨新材料研究》文中指出磨损是三大失效方式(磨损、腐蚀和疲劳)之一,具有经常发生和不可避免性,因此研究磨损和不断发展新的耐磨材料是一项“不朽”的课题。通过研究,可以找到工件磨损失效的真正原因,从而正确选择和使用材料、节约成本、降低消耗、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获得高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是在“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的支持下完成的。文中系统论述了作者在疏浚工况泥沙磨损机理及其耐磨新材料课题研究中的工作成果,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 总结分析了磨损研究动态和提高材料耐磨性的方法;从两相流泥沙磨损的特点出发,结合对失效易损件的考察研究,分析指出了现役泥泵壳和绞刀片磨损失效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材料耐磨损设计的基本思想;设计研制了能模拟疏浚工况的泥沙磨损试验机,总结提出了泥沙磨损试验换位测试法和疏浚工况泥沙磨损试验规范。 特别运用感应熔覆法以及堆焊覆层法和耐磨胶粘涂层方法,并从材料的加工应用考虑,设计研制了多种类型的金属及其复合材料和高分子等耐磨新材料,对这些材料的耐磨性能、微观组织和磨损形貌的研究表明,它们各具特色,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 研究发现,与聚合型、弥散型第二相的材料(如ZG35SiMn、WRD—1和KHC—K2熔敷材料等)相比,颗粒型第二相的材料(如WC/BCu钎焊熔敷耐磨材料、WRS1000型耐磨材料、1ZT碳化钨颗粒增强熔敷材料及KTC—1耐磨胶粘涂层材料等)在耐磨性能和磨损机理等方面均有不同,总结提出了以“颗粒型第二相”为特征的耐磨新材料泥沙磨损机理。还发现,机械球磨合金粉末对高铬覆层材料的强化和韧化有明显作用,是实现材料强韧性的有效途经。 根据绞吸挖泥船泥泵绞刀的制造、使用和修复性能要求,提出了疏浚工程易损件再制造三原则;采用泥泵内衬互锁结构、绞刀梯度化耐磨设计和工艺再制造新技术,将高铬合金耐磨材料、熔敷耐磨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和高分子耐磨胶粘涂层材料成功地应用于再制造泥泵壳和绞刀片上,显着提高了泥泵壳和绞刀的耐磨寿命和挖泥船的疏浚效益。耐磨新材料的实船运用为疏浚工程易损件的制造使用和修复开拓了新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双平,张弘[10](2000)在《水力机械过流部件耐磨抗蚀涂层特点与应用orr》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以高分子材料为主的水力机械过流部件表面耐磨抗蚀保护涂层的种类和特性 ,分析各种涂层的优缺点并介绍它们的使用情况 ,探讨解决大中型水力机械设备气蚀磨损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水力机械过流部件耐磨抗蚀涂层特点与应用or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力机械过流部件耐磨抗蚀涂层特点与应用orr(论文提纲范文)
(1)风沙环境下钢-混组合梁表面涂层的冲蚀磨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冲蚀磨损理论研究现状 |
1.2.2 涂层冲蚀磨损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复合涂层冲蚀磨损试验研究 |
2.1 风沙冲蚀试验方案 |
2.1.1 风沙冲蚀试验方法 |
2.1.2 复合涂层试件制备 |
2.1.3 试验条件控制 |
2.1.4 试验过程 |
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2.1 耐冲蚀性能对比 |
2.2.2 冲蚀时间的影响 |
2.2.3 冲蚀角度的影响 |
2.2.4 冲蚀沙尘浓度(沙流量)的影响 |
2.2.5 冲蚀速度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3 复合涂层冲蚀损伤模型分析 |
3.1 冲蚀损伤计算公式 |
3.2 试验数据与计算数据对比分析 |
3.2.1 冲蚀角度-冲蚀磨损量关系分析 |
3.2.2 冲蚀速度-冲蚀磨损量关系分析 |
3.3 涂层冲蚀损伤公式计算验证 |
3.3.1 壁面冲蚀速率公式 |
3.3.2 计算结果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钢-混凝土组合梁涂层的冲蚀特性分析 |
4.1 计算流体力学(CFD)简介 |
4.1.1 CFD基本控制方程 |
4.1.2 湍流模型 |
4.1.3 离散相模型 |
4.2 钢-混组合梁模型建立 |
4.2.1 几何模型 |
4.2.2 计算域的选取 |
4.2.3 网格划分 |
4.2.4 边界条件设定 |
4.2.5 DPM模型参数设置 |
4.3 钢-混组合梁涂层的冲蚀特性分析 |
4.3.1 表面磨损分布规律 |
4.3.2 沙粒轨迹与侵蚀模式 |
4.3.3 湍流动能与冲蚀率的关系 |
4.3.4 沙粒冲蚀速度对冲蚀磨损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甘肃河西地区风沙环境下钢-混组合梁涂层的寿命预测 |
5.1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沙尘气象概述 |
5.1.1 沙尘天气的分类 |
5.1.2 河西走廊沙尘暴天气的分布特征 |
5.2 数值模型的工程映射关系 |
5.3 寿命预测 |
5.3.1 寿命预测公式的提出 |
5.3.2 河西走廊地区钢-混组合梁表面涂层的寿命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碳化钨基硬质合金涂层的制备及抗冲蚀与空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水力机械水下部件常用金属材料 |
1.3 沙浆冲蚀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冲蚀磨损机理 |
1.3.2 冲蚀磨损理论 |
1.3.3 冲蚀试验设备和冲蚀率分析方法 |
1.3.4 抗冲蚀涂层材料 |
1.4 空蚀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空蚀磨损机理 |
1.4.2 空蚀磨损理论 |
1.4.3 空蚀试验设备和空蚀率分析方法 |
1.4.4 抗空蚀涂层材料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涂层制备与试验方法 |
2.1 超音速火焰喷涂制备工艺及设备 |
2.2 涂层制备 |
2.2.1 基体材料 |
2.2.2 粉末原料 |
2.2.3 制备流程和工艺参数 |
2.3 热处理试验 |
2.4 空蚀试验 |
2.4.1 空蚀试验设备 |
2.4.2 空蚀试验步骤 |
2.4.3 空蚀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2.5 空蚀-腐蚀试验 |
2.5.1 空蚀-腐蚀试验设备 |
2.5.2 空蚀-腐蚀试验步骤 |
2.6 涂层性能测试与表征 |
2.6.1 涂层的微观结构、形貌及元素分析 |
2.6.2 原料粉末和涂层的物相分析 |
2.6.3 涂层表面轮廓及粗糙度分析 |
2.6.4 涂层孔隙率分析 |
2.6.5 显微硬度测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沙浆冲蚀磨损试验机的研制 |
3.1 沙浆冲蚀机设计要求 |
3.2 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 |
3.2.1 罐式沙浆冲蚀机设计方案 |
3.2.2 工作原理 |
3.3 机械结构设计 |
3.3.1 机架、转盘及连接件设计 |
3.3.2 夹具组件设计 |
3.4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3.4.1 旋转盘电动机功率估算 |
3.4.2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3.5 冲蚀试验步骤 |
3.6 冲蚀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C-12Co硬质合金涂层的沙浆冲蚀性能研究 |
4.1 涂层制备原料粉末 |
4.2 沙浆冲蚀参数和正交试验方案 |
4.3 WC-12Co和Cr_3C_2-25NiCr涂层的组织结构 |
4.3.1 WC-12Co和Cr_3C_2-25NiCr涂层的截面形貌 |
4.3.2 WC-12Co和Cr_3C_2-25NiCr涂层的物相分析 |
4.4 WC-12Co和Cr_3C_2-25NiCr涂层的孔隙率和显微硬度 |
4.5 涂层和基材的沙浆冲蚀测试 |
4.5.1 累计体积损失和冲蚀磨损率 |
4.5.2 转速对涂层和基材的体积损失的影响 |
4.5.3 冲蚀物粒径对涂层和基材的体积损失的影响 |
4.5.4 沙浆浓度对涂层和基材的体积损失的影响 |
4.6 冲蚀表面形貌和冲蚀机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C-12Co硬质合金涂层的空蚀性能研究 |
5.1 WC-12Co涂层制备及热处理 |
5.2 WC-12Co热处理涂层的组织结构 |
5.2.1 WC-12Co热处理涂层的截面形貌 |
5.2.2 WC-12Co热处理涂层的物相分析 |
5.3 WC-12Co热处理涂层的孔隙率和显微硬度 |
5.4 WC-12Co热处理涂层的空蚀测试 |
5.4.1 体积损失和空蚀率 |
5.4.2 涂层表面粗糙度和空蚀机理 |
5.5 WC-12Co涂层的空蚀模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WB增强WC基硬质合金涂层的空蚀-腐蚀性能研究 |
6.1 原料粉末和涂层制备 |
6.2 涂层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 |
6.2.1 涂层的截面形貌 |
6.2.2 涂层的物相分析 |
6.2.3 涂层的显微硬度 |
6.3 涂层的空蚀和空蚀-腐蚀试验和数据分析方法 |
6.3.1 涂层的空蚀和空蚀-腐蚀试验 |
6.3.2 定义和公式 |
6.4 涂层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6.4.1 涂层的动电位极化曲线 |
6.4.2 涂层的电化学阻抗谱 |
6.4.3 涂层的等效电路及其参数 |
6.5 涂层的纯空蚀和空蚀-腐蚀质量损失 |
6.6 纯空蚀、纯腐蚀以及协同效应对涂层质量损失的贡献 |
6.7 纯空蚀阻抗和空蚀-腐蚀阻抗 |
6.8 涂层空蚀-腐蚀形貌和侵蚀机理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低温高速火焰喷涂TiB2-NiTi涂层制备工艺及磨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TiB_2 金属陶瓷研究进展 |
1.2.1 TiB_2 陶瓷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
1.2.2 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特点及其应用 |
1.2.3 TiB_2-NiTi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3 低温高速火焰喷涂技术研究概况 |
1.3.1 低温高速火焰喷涂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过程 |
1.3.2 低温高速火焰喷涂粉体制备方法 |
1.3.3 低温高速火焰喷涂制备金属陶瓷涂层的研究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方法与表征 |
2.0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1 本实验自改造低温高速火焰喷枪装置示意图 |
2.2 TiB_2-NiTi金属陶瓷复合涂层工艺参数 |
2.2.1 TiB_2-NiTi复合粉体的团聚烧结法制备 |
2.2.2 低温高速火焰喷涂TiB_2-NiTi金属陶瓷涂层制备 |
2.3 分析与测试 |
2.3.1 TiB_2-NiTi粉体粒度与松装密度 |
2.3.2 TiB_2-NiTi粉体热分析 |
2.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3.4 扫描电镜(SEM)分析 |
2.3.5 TiB_2-NiTi涂层力学性能分析 |
2.3.6 TiB_2-NiTi涂层表面粗糙度与氧含量分析 |
2.4 气蚀与磨粒磨损试验 |
2.4.1 TiB_2-NiTi涂层气蚀试验 |
2.4.2 TiB_2-NiTi涂层磨粒磨损试验 |
第3章 团聚烧结法TiB_2-NiTi粉体制备工艺 |
3.1 喷雾造粒工艺研究 |
3.1.1 粘结剂PVA含量对复合团聚粉体粒径分布及物理性能的影响 |
3.1.2 固含量对复合团聚粉体粒径分布及物理性能的影响 |
3.1.3 喷雾干燥入口温度对复合团聚粉体粒径分布及物理性能的影响 |
3.1.4 雾化盘转速对粉体粒径分布及物理性能的影响 |
3.2 离心雾化复合团聚粉体的热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温高速火焰喷涂TiB_2-NiTi涂层与磨损性能 |
4.1 TiB_2-NiTi粉体颗粒的熔化状态研究 |
4.2 TiB_2-NiTi涂层制备工艺优化 |
4.2.1 氮气流量、煤油流量、喷涂距离对TiB_2-NiTi涂层结构的影响 |
4.2.2 氮气流量、煤油流量、喷涂距离对TiB_2-NiTi涂层性能的影响 |
4.3 TiB_2-NiTi涂层氧含量分析 |
4.4 等离子喷涂、高速火焰喷涂和本实验所得涂层初步对比 |
4.5 TiB_2-NiTi涂层气蚀性能研究 |
4.5.1 三种振幅下TiB_2-NiTi涂层耐气蚀性能 |
4.5.2 不同气蚀时间下TiB_2-NiTi涂层耐气蚀性能 |
4.5.3 NaCl盐溶液条件下TiB_2-NiTi涂层耐气蚀性能 |
4.5.4 40 wt.%TiB_2-NiTi与60 wt.%TiB_2-NiTi涂层气蚀性能比较 |
4.5.5 等离子喷涂、高速火焰喷涂和本实验所得TiB_2-NiTi涂层气蚀性能 |
4.6 TiB_2-NiTi涂层磨粒磨损性能 |
4.6.1 三种载荷下TiB_2-NiTi涂层磨粒磨损性能 |
4.6.2 三种磨粒目数下TiB_2-NiTi涂层磨粒磨损性能 |
4.6.3 40 wt.%TiB_2-NiTi与60 wt.%TiB_2-NiTi涂层磨粒磨损性能比较 |
4.6.4 等离子喷涂和本实验所得TiB_2-NiTi涂层磨粒磨损性能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新型表面强化金属粉芯材料及涂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热喷涂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电弧喷涂技术 |
1.2.2 电弧喷涂技术的特点 |
1.2.3 高速电弧喷涂技术 |
1.3 管状粉芯丝材的研究现状 |
1.4 燃煤锅炉管道表面涂层防护的研究现状 |
1.5 存在问题 |
1.6 含磷涂层的研究现状 |
1.6.1 P在钢中的作用 |
1.6.2 含P涂层的发展及应用 |
1.7 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试验材料、方法及设备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及设备 |
2.2.1 管状粉芯丝材的拉拔成型 |
2.2.2 涂层的制备 |
2.2.3 金相试样的制备 |
2.2.4 涂层截面形貌观察及化学成分的测定 |
2.2.5 X射线衍射分析 |
2.2.6 孔隙率的测定 |
2.2.7 显微硬度测试 |
2.2.8 热震试验 |
2.2.9 冲蚀磨损试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属粉芯材料的设计和涂层组织分析 |
3.1 粉芯材料的设计 |
3.1.1 涂层设计基本原则 |
3.1.2 粉芯材料的设计思想 |
3.1.3 管状粉芯丝材成型原理 |
3.1.4 管状粉芯丝材特点 |
3.1.5 管状粉芯丝材制备 |
3.2 涂层的沉积成型 |
3.3 涂层宏观形貌分析 |
3.4 涂层组织分析 |
3.4.1 涂层形貌及成分分析 |
3.4.2 涂层物相分析 |
3.4.3 涂层致密度分析 |
3.4.4 涂层不均匀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涂层的力学性能分析与评价 |
4.1 显微硬度分析 |
4.2 抗热震性能分析 |
4.2.1 抗热震性能及影响因素 |
4.2.2 激冷条件下涂层抗热震性能分析 |
4.2.3 缓冷条件下涂层抗热震性能分析 |
4.3 耐冲蚀磨损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课题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纳米SiO2/玻璃微珠改性UHMWPE复合材料空蚀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空蚀 |
1.1.1 空蚀机理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水流对空蚀破坏程度的影响 |
1.2 水力机械抗空蚀研究进展 |
1.2.1 水力机械运行条件对空蚀的影响 |
1.2.2 水力机械的流道表面特性对空蚀的影响 |
1.2.3 水质对空蚀的影响 |
1.3 抗空蚀材料研究 |
1.3.1 材料性能对空蚀的影响 |
1.3.2 抗空蚀金属表面涂层材料研究 |
1.3.3 抗空蚀非金属材料研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和方法 |
2.1 复合材料制备 |
2.1.1 原材料及其复合材料体系设计 |
2.1.2 制备机理和工艺选择 |
2.2 复合材料机械性能实验 |
2.2.1 硬度测试 |
2.2.2 冲击韧性测试 |
2.2.3 压缩强度测试 |
2.3 复合材料摩擦磨损实验 |
2.3.1 滑动摩擦磨损实验内容、方法与设备 |
2.3.2 摩擦因数和磨损率测试 |
2.4 复合材料空蚀磨损实验 |
2.4.1 空蚀磨损试验装置和试验原理 |
2.4.2 空蚀磨损实验方法与内容 |
第三章 复合材料机械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研究 |
3.1 UHMWPE 及其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结构 |
3.2 纳米SiO_2、玻璃微珠对复合材料硬度的影响 |
3.3 纳米SiO_2、玻璃微珠对复合材料冲击韧性的影响 |
3.4 纳米SiO_2、玻璃微珠对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影响 |
3.5 摩擦磨损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填料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 |
3.5.2 滑动速度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 |
3.5.3 载荷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 |
3.5.4 磨损表面形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材料空蚀特性研究 |
4.1 填料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空蚀磨损特性的影响 |
4.1.1 玻璃微珠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空蚀磨损特性的影响 |
4.1.2 填料质量分数总量为10%对复合材料空蚀磨损特性的影响 |
4.2 复合材料的表面三维形貌分析 |
4.3 复合材料空蚀磨损表面形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蚀率与主要性能参数相关性研究 |
5.1 硬度对复合材料空蚀率的影响 |
5.2 冲击韧性对复合材料空蚀率的影响 |
5.3 弹性模量对复合材料空蚀率的影响 |
5.4 摩擦因素对复合材料空蚀率的影响 |
5.5 空蚀率与材料主要性能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主要成果、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全文的主要成果、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CrNiMo不锈钢表面激光熔覆与合金化抗空蚀涂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水轮机空蚀磨损总述 |
1.2 金属材料的空蚀与冲刷磨损 |
1.2.1 空化与空蚀的基本原理 |
1.2.2 腐蚀及其与空蚀的联合作用 |
1.2.3 冲刷磨损及其与空蚀的联合作用 |
1.2.4 空蚀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激光表面处理概述 |
1.3.1 激光表面合金化 |
1.3.2 激光表面熔覆 |
1.3.3 激光熔覆技术的分类与熔覆材料 |
1.3.4 激光熔覆的主要参数与表征方法 |
1.3.5 抗空蚀激光表面熔覆技术特点 |
1.3.6 抗空蚀激光表面处理技术的应用 |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1 基体材料 |
2.2.2 粉末材料 |
2.2 激光表面处理 |
2.2.1 基体合金的预处理 |
2.2.2 预涂粉末 |
2.2.3 激光表面合金化与熔覆工艺参数 |
2.3 等离子喷涂 |
2.4 实验检测手段及设备 |
2.4.1 涂层显微组织的表征 |
2.4.2 涂层物相的检测 |
2.4.3 涂层显微硬度的测量 |
2.4.4 空蚀实验 |
2.4.5 旋转圆盘仪实验 |
第3章 不锈钢基体的空蚀行为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材料选择与处理工艺 |
3.2.2 空蚀实验与电化学测量 |
3.3 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
3.4 超声振动空蚀行为 |
3.4.1 蒸馏水中的空蚀行为 |
3.4.2 模拟长江水中的空蚀行为 |
3.5 电化学测量 |
3.5.1 极化曲线 |
3.5.2 空蚀与腐蚀交互作用机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不锈钢基体的冲刷磨损行为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材料与样品 |
4.2.2 冲刷磨损实验方法 |
4.3 冲刷磨损行为 |
4.3.1 不锈钢冲刷磨损行为 |
4.3.2 空蚀与冲刷磨损的联合作用 |
4.3.3 空蚀和冲刷磨损联合作用微观机制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不锈钢表面激光合金化WC涂层及其超声空蚀行为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2.1 材料与样品 |
5.2.2 空蚀实验方法 |
5.3 单道合金化WC区 |
5.3.1 宏观组织分析 |
5.3.2 显微组织与显微硬度 |
5.4 多道搭接合金化WC涂层 |
5.4.1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
5.4.2 多道搭接合金化层显微组织分析 |
5.4.3 显微硬度测定 |
5.5 合金化WC涂层的超声空蚀行为 |
5.5.1 空蚀质量损失 |
5.5.2 空蚀形貌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不锈钢表面激光熔覆NiCrSiB及其超声空蚀行为 |
6.1 引言 |
6.2 实验方法 |
6.2.1 材料与样品 |
6.2.2 实验方法 |
6.3 单道熔覆NiCrSiB涂层组织分析 |
6.3.1 宏观组织分析 |
6.3.2 显微组织分析 |
6.4 多道搭接熔覆NiCrSiB熔覆层组织分析 |
6.4.1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
6.4.2 熔覆层TEM分析 |
6.4.3 熔覆层显微组织分析 |
6.5 激光熔覆NiCrSiB涂层的超声空蚀行为 |
6.5.1 显微硬度测定 |
6.5.2 空蚀质量损失 |
6.5.3 空蚀形貌 |
6.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结论 |
工作展望 |
创新点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两种典型铜合金的空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空化气泡 |
1.1.1 空泡的形成 |
1.1.2 空化气泡的性质 |
1.1.3 空蚀起因的研究 |
1.2 空蚀机理 |
1.2.1 机械作用理论 |
1.2.2 热作用理论 |
1.2.3 化学腐蚀理论 |
1.3 空蚀的破坏特点 |
1.3.1 空蚀破坏形貌特点 |
1.3.2 空蚀发生的过程 |
1.4 影响金属材料空蚀的主要因素及影响规律 |
1.5 金属材料空蚀程度的表征方法和抗空蚀指标 |
1.5.1 空蚀程度表征方法 |
1.5.2 金属材料的抗空蚀指标 |
1.6 空蚀率与空化强度的关系 |
1.7 空蚀的防护方法 |
1.7.1 改善材料的抗空蚀性能 |
1.7.2 抗空蚀材料 |
1.7.3 抗空蚀涂层 |
1.7.4 阴极保护 |
1.7.5 缓蚀剂 |
1.8 研究空蚀的实验设备 |
1.8.1 超声波伸缩振动空蚀设备 |
1.8.2 旋转圆盘空蚀设备 |
1.8.3 文丘里管型空蚀设备 |
1.9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样制备 |
2.3 磁致伸缩空蚀试验机 |
2.3.1 设备的构成和工作参数 |
2.3.2 工作原理 |
2.4 分析天平称重以确定累计失重及失重率 |
2.5 维氏硬度测试 |
2.6 表面形貌及微观组织的观察 |
2.7 电化学测试系统 |
第三章 QAl9-4 铝青铜在3.5% NaCl 溶液中的空蚀行为 |
3.1 引言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3.3.1 累计失重及累计失重率 |
3.3.2 腐蚀因素对单相液体空蚀的影响 |
3.3.3 腐蚀因素对液固双相流中空蚀的影响 |
3.3.4 腐蚀和空蚀的联合作用 |
3.3.5 固相颗粒对液固双相液流空蚀的影响 |
3.3.6 含沙量对空蚀失重的影响 |
3.3.7 工作电压对空蚀失重的影响 |
3.3.8 累计失重率 |
3.3.9 空蚀过程分析 |
3.4 显微硬度的变化及其分析 |
3.4.1 显微硬度 |
3.4.2 空蚀引起的加工硬化 |
3.5 表面形貌的变化 |
3.6 组织变化及脱铝腐蚀 |
3.6.1 试样空蚀前后元素含量的变化 |
3.6.2 QAl9-4 铝青铜的金相组织及优先腐蚀趋势 |
3.7 空蚀条件下的电化学测量 |
3.8 小结 |
第四章 锡黄铜HSn70-1 在3.5% NaCl 溶液中的空蚀行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累计失重率 |
4.3.2 失重分析 |
4.3.3 表面形貌分析 |
4.3.4 脱锌腐蚀 |
4.4 显微硬度的变化及其分析 |
4.4.1 显微硬度变化 |
4.4.2 空蚀引起的加工硬化 |
4.5 电化学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NaNO_2缓蚀剂对QAl9-4 铝青铜空蚀行为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3.1 失重 |
5.3.2 空蚀形貌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离心杂质泵中汽蚀现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汽蚀机理探讨 |
1.1 汽蚀的发生 |
1.2 汽蚀研究进展 |
2 离心杂质泵中汽蚀 |
2.1 流体介质对汽蚀的影响 |
2.1.1 浆体性质对汽蚀的影响 |
2.1.2 两相流中磨损对汽蚀性能的影响 |
2.1.3 多相流时的汽蚀性能 |
2.2 泵几何参数的影响 |
2.3 杂质泵抗汽蚀材料选择 |
2.4 泵安装高度与汽蚀余量 |
3 结束语 |
(9)疏浚工况泥沙磨损机理及其耐磨新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磨损研究概况 |
1.3 提高材料耐磨性的途径和方法 |
1.4 疏浚船舶关键易损件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固液两相流泥沙磨损和材料耐磨损设计 |
2.1 磨损概述 |
2.2 有关磨损机理及影响因素 |
2.3 固液两相流简介 |
2.4 泥泵壳、绞刀在两相流泥沙中的磨损分析 |
2.5 材料耐磨损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头立式泥沙磨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测试方法 |
3.1 试验装置特点 |
3.2 泥沙磨损试验参数设计 |
3.3 泥沙磨损试验测试方法的精度分析 |
3.4 两相流泥砂磨损试验参数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耐磨覆层和涂层材料制备原理及工艺 |
4.1 高频熔覆法 |
4.2 堆焊覆层法 |
4.3 耐磨胶粘涂层 |
4.4 覆层及涂层等试样的后备工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频覆层材料及其耐磨性研究 |
5.1 高铬合金覆层材料研究 |
5.2 合金粉末机械球磨对高铬覆层性能的影响 |
5.3 低合金耐磨覆层材料研究 |
5.4 碳化钨颗粒增强金属耐磨覆层材料研究 |
5.5 材料应用问题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耐磨胶粘涂层材料及其磨损特性 |
6.1 耐磨胶粘涂层的主要类型 |
6.2 耐磨胶粘涂层的特点及主要研究方向 |
6.3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
6.4 耐磨胶粘涂层的组成 |
6.5 耐磨胶粘涂层配方优化设计及耐磨性研究 |
6.6 耐磨胶粘涂层材料有关性能测试 |
6.7 粘涂层性能的分析讨论 |
6.8 耐磨胶粘涂层在再制造泥泵上的应用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熔敷耐磨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
7.1 熔敷耐磨材料设计 |
7.2 熔敷层性能测试及微观组织分析 |
7.3 分析与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特种耐磨材料在绞吸挖泥船泥泵和绞刀上的应用 |
8.1 绞吸挖泥船泥泵再制造研究及应用 |
8.2 绞吸挖泥船绞刀再制造研究及应用 |
8.3 再制造泥泵和再制造绞刀新技术及其应用 |
8.4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
8.5 成果推广与应用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全文总结 |
9.1 主要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和论文发表情况 |
(10)水力机械过流部件耐磨抗蚀涂层特点与应用orr(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保护涂层的组成和特性 |
1.1 环氧聚合物系列 |
1.2 复合尼龙系列 |
1.3 复合聚酰胺—聚氨酯多层次系列 |
1.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
2 国外保护涂层技术在国内的应用 |
2.1 环氧类涂料 |
2.2 聚氨酯类涂料 |
2.3 超能金属涂料 |
3 结束语 |
四、水力机械过流部件耐磨抗蚀涂层特点与应用orr(论文参考文献)
- [1]风沙环境下钢-混组合梁表面涂层的冲蚀磨损性能研究[D]. 李杰.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碳化钨基硬质合金涂层的制备及抗冲蚀与空蚀性能研究[D]. 杜晋. 扬州大学, 2020
- [3]低温高速火焰喷涂TiB2-NiTi涂层制备工艺及磨损性能研究[D]. 赵传星. 燕山大学, 2019(03)
- [4]新型表面强化金属粉芯材料及涂层性能研究[D]. 牛卫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5)
- [5]纳米SiO2/玻璃微珠改性UHMWPE复合材料空蚀特性研究[D]. 何剑雄. 湖南科技大学, 2011(04)
- [6]CrNiMo不锈钢表面激光熔覆与合金化抗空蚀涂层研究[D]. 张小彬. 东北大学, 2008(06)
- [7]两种典型铜合金的空蚀行为研究[D]. 邓友. 天津大学, 2007(04)
- [8]离心杂质泵中汽蚀现象初探[J]. 李龙华,缪英,弓勇峰. 水泵技术, 2006(06)
- [9]疏浚工况泥沙磨损机理及其耐磨新材料研究[D]. 李爱农.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1)
- [10]水力机械过流部件耐磨抗蚀涂层特点与应用orr[J]. 张双平,张弘. 西北电力技术,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