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精神永存,“舞魂”魅力无限

“老舍先生”精神永存,“舞魂”魅力无限

一、《老舍先生》精神永在 《舞之灵》魅力无穷(论文文献综述)

刘旭[1](2020)在《中国教育古典气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的形上气质是个人德性的外在表现,可是在物欲严重的今天,人们失去了对个体崇高精神的关注,教育受社会环境影响也出现了功利化、世俗化的精神危机,逐渐失去了自身的古典气质。现行教育重视个体知识的获得,忽略了恒定的目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教育的功利化导致教育中爱的交流的缺失,教育的科技化导致教育成人旨趣的放逐,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导致教育过程快慢失衡,教育的规训化导致个体教化水平的降低,这些现象的背后都反映出教育自身的精神气质正逐渐消逝。基于当前教育的现状,本文通过研究中国教育的古典气质的内涵,以希望找回中国教育的精神气质,而其实现进路乃是以古典文化为抓手,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使教育重获气质,继而使人类重新获得扎根于个体心中的价值根基与终极的、普遍的善的存在,构建“古典文化——教育——人类”的教育发展进路,以期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提供参考路径,重回本真教育。本文以“中国教育古典气质”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与解释学方法提出中国古典文化中蕴含着仁爱、担当、智慧、谦冲、逍遥、志节、慎独与信义等形上气质,以保守与永恒主义为切入视角,阐明中国教育古典气质的必要性与价值,即引导个体重获善的价值与德性的存在,使个体生命从漂浮状态中找到存在的基础,引领个体走向至善,获得理想性人格。最后本研究提出保卫中国教育古典气质的实践路径,总体上有四种进路:一是自识,即个体的自我认识,尤其是教师应重视自身古典文化涵养的养成,个体回归古典气质的意识;二是方法,读书是首要,阅读史即是精神史,通过交流对话达到个体间的精神相遇;三是课程,通过开展古典文化课程与古典文化活动以达到成人的根本之径;四是生境,通过创设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良好环境,进而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因此,本文认为重新唤回中国教育古典气质在于使教育回归古典,是重建教养性教育以使个体生命走向卓越的过程,基于此,回归中国教育古典气质在于回归古典以培养理想个体,让其获得真正善的知识、广阔的精神世界与超越性的内在心灵,同时使教育重获古典气质以回归本真。

邱丹[2](2020)在《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文中研究指明先锋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景观,它是新时期语境下西方文化刺激与文学审美现代性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先锋小说通过对宏大话语与叙事成规的颠覆,创造了全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手法及语言体验,为小说本体的回归创造了可能。这场带有审美哗变色彩的叙事美学变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意义非凡。而传统文学资源作为先锋小说变革的重要参照体系,其脉流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先锋叙事中,并参与着先锋话语的建构。可以说,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不仅仅有反叛,同样包蕴着继承与转化。本论文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锋派作家的先锋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先锋小说特质,阐明传统与传统文学相关理论,深入探究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反叛与继承的艺术呈现,挖掘先锋与传统、反叛与继承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探寻中国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资源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价值与不足。这也是新世纪对先锋小说的再思考,对先锋小说处理中西方文学资源关系的再思考,以期发掘共通性的学理性特征,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参考。首先,论文结合中西方的文化语境,阐释西方先锋派与中国先锋派的差异,并明确中国先锋派文学的发生、发展与特质。中国先锋派文学发生在文学断裂之后,经由了从舶来到消融本土的整合,作为带有现实焦虑的形式变革,它不像西方先锋派文学那样激进、深刻,更倾向于“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文学变革。在中国先锋小说发展的浪潮中,“先锋”的释义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对先锋作家与先锋小说进行整体剥离与指认,对于先锋小说相关问题的阐述与论证,至关重要。其次,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超越是通过对传统文学观念、主题话语、叙事策略等方面的多重变革实现的。由于“传统”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内部的变奏异调,就需要对“传统”“传统文学”“文学传统”等概念进行有力地阐释与辨析,并把握传统文学的主题、故事、形象及时间等叙述内容与叙事层面所呈现的美学特征,探寻文学与现实、作家与现实、文学内容与形式、文学社会功能等方面所体现的传统文学观念,为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做好铺垫。再次,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转化,呈现了从不自觉借鉴到自觉汲取的发展线索。将先锋小说整体性作为考量时,不能忽略传统文学资源从“潜在”资源转向“显在”资源的原因,这是由传统文学本身、先锋文学本身、语境变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也体现先锋作家在中西方文学资源转化过程中,对资源突围与认知方面所进行的调整与变化。正是由于传统文学中叙事传统在题材类型与叙事技艺上的精妙之处,抒情传统在情感抒发与诗词意象运用上的独到特色,才使得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从叙述内容到叙事方略的继承与转化成为可能。另外,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叙述内容与叙事方略等方面的择取与拓新,呈现了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融合的审美特点。先锋小说在反叛传统文学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学中一些经典的题材类型、文学母题、精湛的叙事手法还是有所保留、有所继承、有所转化。先锋小说呈现了对侠义公案、才子佳人、武侠江湖、历史家族等题材类型的吸纳与超越;对“命运”“神秘”“地域”等传统母题的延揽与新构;还呈现了对“故事套故事”“旧瓶新酒”“借笔墨拈出”“以虚构补充”“故事新编”等故事处理方式的延续与新变;对传奇人物、传奇情节及异端境界等传奇叙事手法的吸纳与转化。同时,由于语言的相对稳定性、文化母语的潜在记忆与惯性作用、传统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等因素,先锋小说在自然景物类词汇、意象类词汇词义、诗词歌赋、诗性语言等方面也呈现了对传统文学语言的汲取与新变。最后,在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资源反叛与继承的总体向度上,对先锋小说资源转化中遇到的问题与突围的策略进行了问题求解性的探索,阐明传统与先锋之间带有悖论性的复杂关系,并进一步辩诘反叛与继承之间的辩证关系。先锋小说的创作路径,也引发了文学创作应该如何看待“传统”,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学资源”,如何处理多种创作资源、多种创作手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先锋小说在创作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多种美学力量碰撞所产生的审美张力,它在对传统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也展现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体认与反思,其所生成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缺憾无疑对当下乃至未来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文学资源庞大、多元、驳杂,有很多“生机”可待挖掘。虽然先锋小说深受西方文学影响,但传统作为血液中不可抗拒的因子,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先锋小说的创作。反过来,丰饶的传统也在先锋小说的创造性转化中得以赓续、绵延。未来文学的方向,不仅要放眼世界,也要彰显民族文学的文化气韵,在超越中确立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唯有这样,中国文学才能在接收新知与转化传统中不断延续、不断生长。

侯苗苗[3](2017)在《论李健吾对新文学建设的思考与构想》文中认为李健吾,中国新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涉及的领域有翻译、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创作,文学批评以及法国文学研究等。他建设新文学的设想和期望如草原上散落的花朵一样闪烁在他涉猎的每一个领域当中,在文学翻译和批评的领域体现得尤为突出。他在翻译上选择思想和艺术都极具开拓性和引领性的作品,如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以期给中国的作家更多的启示。以翻译为启示,以创作为实践,以批评做指向,李健吾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进行了建设性的耕耘,处处体现着有意识地进行新文学建设的特点。这种建设性主要体现在翻译、创作与批评三者之间的关联性互动当中。本论文以李健吾的翻译、创作和批评文本为研究对象,从诗歌建设、小说建设、戏剧建设三方面分析李健吾在翻译、创作和批评实践中对新文学的思考与构想。新文学的诗歌、小说与戏剧都是以西方文学的形式为典范,以西方文学的情感与思想为启迪来进行自身的构建。李健吾在翻译、创作、批评三方面对诗歌、小说、戏剧进行的耕耘将新文学自身的这种构建思路和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李健吾在诗歌领域的思考与构想。从李健吾的诗歌翻译、创作与批评三方面论述他对诗歌的思考与构想。第二部研究李健吾在小说建设方面的思考与构想。包含三方面内容:小说翻译、小说创作、小说批评。第三部分从戏剧翻译、戏剧创作、戏剧批评分析李健吾在戏剧建设方面的思考与构想。厘清李健吾的文学构建思路,可以从一个角度清晰地看到新文学建设和发展的形态。

孙补卿[4](2005)在《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主要想表达的思想是:从民族学或叫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分析,中国饮食文化到底有哪些突出的贡献和明显的弊端。之所以要以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中国饮食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它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联系到目前世界上尚有8亿多人不得温饱,而中国能以人均耕地面积很少的资源养活占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其中定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论文共分十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饮食文化的界定与研究范围、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典籍丰富”。主要说饮食文化始于人类用火熟食,中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许多原始人的遗址中都有用火的实物证据;中国是农业文明古国,许多农产品起源于中国;中国有许多饮食的制作方法历史悠久,如馒头、豆腐、酒、茶等。中国数千年历史延绵不断,前人留下了丰富的典籍,其中有不少是饮食文化方面的书。该章简介了部分文献。第三章“中国人的饮食思想系统科学”。饮食原料来自农业,中国长期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主张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吃出礼仪和道德,而不仅仅追求口腹之欲。第四章“中国食疗理论独特完整”。中国自古讲究医食结合、医食同源,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通过平衡饮食来保健,以饮食的性味来调和五脏并疗疾,对人类尤其是对穷人真是功德无量的贡献。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内容博大丰富”。论及的有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和风味食品;目前仍存的原始食风,如石烹;多样的饮食体系,如主食、副食、零食、点心、饮料、调料、配料等;各类文艺作品中的饮食文化,如小说、诗词、绘画、雕塑、戏剧、曲艺等作品中的相关内容;中国几大菜系;名人与饮食的轶闻;着名餐店文化:汉语中“吃”字的泛化应用:便捷的筷子;新产生的饮食节日。 第六章“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表现”。主要论述和分析了食雕、花模、油香、点心的造型及文化内涵;餐饮具和餐厅的美学表现及中国人表现在饮食文化中的美学理想;对食物色、香、味、名、音及饮食环境的综合美追求。 第七章“悠久典雅的茶文化”。主要分析少数民族茶文化特色及中国茶事茶艺茶道的文化精神。其核心是乐生、保健、廉洁、淡雅、和谐。 第八章“多彩的酒文化”。主要研究各民族酒俗;中国传统酒典章、制度、礼仪、酒戏、酒令、酒歌、酒器、酒联等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人在酒文化中追求与自然亲合,与人亲近,渴望表现天性的自由豪放和洒脱旷达。同时,中国人也辩证地关注到酒的利弊功过。 第九章“中国饮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中国饮食文化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它的巨大包容性、豁达开放性和不断创新性上。它的包容性主要反映在国内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上,除个别的饮食禁忌外,中国人不分民族和地区,只要是美味佳肴,就能风行全国,甚至外国饮食也能大行其道。豁达的开放性表现在,除引进外国饮食外,中国的餐饮店也开到了世界各国,与古代中国在某些方面的封闭保守,简直是针锋相对,反其道而行。不断创新主要表现在新的菜谱和新的食疗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 第十章“中国饮食文化弊端举例分析”。主要分析悬殊的阶级(贫富)差别、腐败现象、环保与卫生观念不普及,以吃论身份、酗酒、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假冒伪劣食品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饮食文化贡献弊端

陆达[5](2000)在《《老舍先生》精神永在 《舞之灵》魅力无穷》文中研究指明

二、《老舍先生》精神永在 《舞之灵》魅力无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舍先生》精神永在 《舞之灵》魅力无穷(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教育古典气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基本概念界定
        (一)古典
        (二)古典气质
        (三)中国教育古典气质
    四、理论依据
        (一)保守主义理论
        (二)永恒主义理论
        (三)文化自信理论
        (四)古典政治哲学理论
    五、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中国教育古典气质的内涵及其特性
    一、中国教育古典气质的内涵
        (一)仁爱
        (二)担当
        (三)智慧
        (四)谦冲
        (五)逍遥
        (六)志节
        (七)慎独
        (八)信义
    二、中国教育古典气质的特性
        (一)高贵性
        (二)精神性
        (三)理想性
        (四)超越性
第二章 当前中国教育古典气质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中“仁爱”与“担当”气质的传承与局限
    二、教育中“智慧”与“谦冲”气质的传承与局限
    三、教育中“逍遥”与“志节”气质的传承与局限
    四、教育中“慎独”与“信义”气质的传承与局限
第三章 中国教育古典气质的价值体现
    一、淡化当前教育目的的功利化
    二、回应当前教育内容的单一化
    三、舒缓当前教育过程的急速化
    四、追寻现代人生存方式诗意化
第四章 保卫中国教育古典气质的路径分析
    一、自识:回归人内在的古典气质
        (一)教师自身古典文化涵养的养成
        (二)个体自身返回古典教育的意识
    二、方法:阅读史即是精神史
        (一)读书——自由艺术就是交流的艺术
        (二)对话——交流是个体间的精神相遇
    三、课程:“成人”的根本之径
        (一)开设古典文化课程
        (二)丰富古典文化教材
        (三)开展古典文化活动
    四、生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一)学校——让学校的墙壁会说话
        (二)家庭——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所学校
        (三)社会——走向丰盈人生的广阔舞台
结语:呼唤中国教育古典气质的回归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求索
        1.2.1 先锋小说研究综述
        1.2.2 论文相关问题探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4 论文创新与论文不足
第2章 中西视域:“先锋”“先锋派”及“中国先锋小说”的理论阐释
    2.1 概念与内涵:“先锋”“先锋派”的理论界定
        2.1.1 多义与复杂:先锋词义的历时演绎
        2.1.2 激进与叛逆:先锋派的现代主义本质
        2.1.3 断裂与有限:文学本体意义上的中国先锋派
    2.2 转化与消融: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生成、发展及特质
        2.2.1 语境与场域:中国先锋文学发生的历史契机
        2.2.2 潮流与动向:中国先锋文学发展的动态建构
        2.2.3 有限的创新: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质
    2.3 含混与剥离:中国先锋小说的整体指认
        2.3.1 先锋小说的释义:从形式先锋到精神先锋的历史迁移
        2.3.2 先锋作家的指认:不断扩容的先锋群体
        2.3.3 先锋小说的划定:思想突围与形式实验
第3章 反叛与超越: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多重变革
    3.1 传统的认知:“传统”相关命题的理论阐释与辨析
        3.1.1 传统:“一条世代相传的事物之变体链”
        3.1.2 传统文学:传统文学的主题、故事、形象及时间
        3.1.3 传统文学观念:传统文学的理性现实与社会功能
    3.2 精神诉求: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反叛
        3.2.1 理性与非理性:拒绝宏大的非理性叙事
        3.2.2 真实与虚构:拆解经验现实的心灵真实
        3.2.3 反叛与逃离:规避意识形态话语的个性化叙述
    3.3 主题变革: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主题的现代阐释
        3.3.1 放逐与归宿:逃离“父法”的精神流放与还乡
        3.3.2 欲望与死亡:探究人性深处的罪恶与肮脏
        3.3.3 苦难与存在:勘探生命存在的苦难与缺失
    3.4 叙事策略:先锋小说对传统叙事成规的颠覆
        3.4.1 故事“似真性”的打破与故事的感觉化
        3.4.2 形象“社会性”的脱离与形象的符号化
        3.4.3 时间“线性”的断裂与时间的敞开
第4章 困境与转机:先锋与传统融合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原因
    4.1 传统本身:传统文学强大的生命力
        4.1.1 叙事传统:丰富的题材类型与多样化的叙事技巧
        4.1.2 抒情传统:抒情言志与意蕴深厚的诗词意象
    4.2 先锋本身:形式实验的创作困境
        4.2.1 叙事限度:有限意义的形式探索
        4.2.2 自我重复:超越自身的艰难跋涉
        4.2.3 晦涩难懂:审美大众的接受阻隔
    4.3 外在语境:语境变化下先锋作家的写作焦虑
        4.3.1 语境变更:先锋小说的边缘化境遇
        4.3.2 心态调整:先锋作家创作心态的转换
第5章 继承与转化: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题材与母题的借鉴与革新
    5.1 题材的碰撞:对传统文学题材类型的吸纳与新解
        5.1.1 侠义公案题材的承继与突破
        5.1.2 才子佳人题材的汲取与化用
        5.1.3 武侠题材的整合与改造
        5.1.4 家族题材的借鉴与更新
        5.1.5 历史题材的吸收与转化
    5.2 主题的遇合:对传统文学母题的延揽与升华
        5.2.1 宿命循环构成的命运魅惑
        5.2.2 荒诞悬疑促成的神秘世界
        5.2.3 地域色彩透露的乡土情怀
第6章 择取与拓新: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叙事方略的继承与改造
    6.1 故事:对传统文学故事处理方式的延续与新变
        6.1.1 故事讲述:“故事套故事”与“旧瓶新酒”
        6.1.2 故事新编:“借笔墨拈出”与“以虚构补充”
        6.1.3 故事寓意:“故事新编”的延承与新义生成
    6.2 传奇:对传奇叙事传统的选取与新构
        6.2.1 传奇文体:“传奇”传统及其后世影响
        6.2.2 传奇人物:人物形象的增魅书写
        6.2.3 文奇则传:传奇情节的拓新处理
        6.2.4 异端境界:超现实世界的传奇建构
    6.3 语言:对传统文学语言的运用与变异
        6.3.1 语言资源:传统文学语言革新及其审美特点
        6.3.2 词语运用:景物词汇与情境题蕴的呼应
        6.3.3 语义变化:经典意象的复制与新变
        6.3.4 语言风格:诗词歌赋与抒情语言
第7章 悖论与思辩:先锋小说资源转化过程中的问题性求解
    7.1 先锋与传统:先锋与传统之间悖论式的辩诘关系
        7.1.1 割裂与依赖:反叛传统与传统的惯性制约
        7.1.2 变动与迁移:相互背离与相互转化的美学足迹
        7.1.3 沉潜与显现:传统在文学创作中的呈现形态
    7.2 反叛与继承:先锋小说资源转化的审美突围
        7.2.1 西方资源与中国传统资源的汲取调整
        7.2.2 现代形式与中国经验的有机结合
        7.2.3 反叛超越与继承转化的共时性存在
    7.3 审慎与沉思:现AI写作作与多重资源的并存互补
        7.3.1 面向“现在”与“未来”的传统考量
        7.3.2 文学多种创作手法融合的美学张力
        7.3.3 中西多种资源相互碰撞的持久力量
第8章 体认与反思: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反叛与继承的意义及思考
    8.1 文化价值: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当代文学的世界交流
        8.1.1 经验情感与本土记忆的无限延伸
        8.1.2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寻找建立
        8.1.3 多元文化生态领地的建构与传播
    8.2 文学价值:文学多重审美表现领域的开拓与探索
        8.2.1 先锋书写与古典文学融汇的“审美向度”
        8.2.2 历史意识与现实体验重叠的“历史向度”
        8.2.3 本土意识与地域情结交融的“民族向度”
    8.3 审美缺憾:反叛与继承传统文学中存在的不足
        8.3.1 “影响的焦虑”之下“精神深度”的漂浮
        8.3.2 “同质化”创作下“创意精神”的失度
        8.3.3 “传统资源”转化下“纵深探索”的缺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论李健吾对新文学建设的思考与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新文学理论的提出和来源
        1.1.2 新文学理论结构的建构
        1.1.3 新文学理论特征的梳理
        1.1.4 其他研究
第一章 诗歌建设
    1.1 诗歌翻译
    1.2 诗歌创作
        1.2.1 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的镜写
        1.2.2 不教胡马度阴山——永远的家国
        1.2.3 玲珑骰子安红豆——爱情的吟咏
    1.3 诗歌批评
        1.3.1 诗歌源于生活、民族、生命
        1.3.2“创造”诗歌言语
        1.3.3 建设“纯粹的”诗
第二章 小说建设
    2.1 小说翻译
    2.2 小说创作
        2.2.1 内容上包蕴丰厚
        2.2.2 形式上表现多元
    2.3 小说批评
        2.3.1 以“人性”为标准
        2.3.2 强烈的艺术自觉
        2.3.3“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2.3.4 追求作品的“力”
第三章 戏剧建设
    3.1 戏剧翻译
    3.2 戏剧创作
        3.2.1 取中国传统戏曲之精髓
        3.2.2 择西方现代话剧之精华
    3.3 戏剧批评
        3.3.1 剧本创作
        3.3.2 戏剧导演
        3.3.3 戏剧演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1 饮食是文化
    3.1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4.1 饮食文化研究的范围
    5.1 饮食文化的研究现状
    6.1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典籍丰富
    1.1 历史悠久
    2.1 文献多样 典籍丰富
第三章 中国人的饮食思想系统科学
    1.1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
    2.1 平衡饮食,吃出健康
    3.1 惜粮悯农注重亲情崇礼尚德
第四章 中国食疗理论独特完整
    1.1 食疗简史
    2.1 食疗原理
    3.1 饮食的保健与医疗作用
    4.1 食疗的特点
第五章 中国饮食文化内容广博
    1.1 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
    2.1 不同地域的风味食品
    3.1 现实生活中的原始饮食文化遗存
    4.1 多样的饮食体系
    5.1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饮食文化
    6.1 中国的菜系
    7.1 名人与饮食
    8.1 餐馆名店老字号
    9.1 无处不在的“吃”
    10.1 筷子及其它
第六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表现
    1.1 食物的形象美
    2.1 饮食环境与饮食器之美
    3.1 食物的香、味、名、音等美
第七章 悠久典雅的茶文化
    1.1 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茶文化
    2.1 中国茶道的文化精神
    3.1 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内涵
第八章 多彩的酒文化
    1.1 绚丽夺目的少数民族酒文化
    2.1 中国传统酒文化中的特色
第九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1.1 中国饮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2.1 中国饮食文化的豁达开放性
    3.1 中国饮食文化的创新性
第十章 中国饮食文化弊端略析
    1.1 悬殊的阶级(等级)差异
    2.1 触目惊心的公款吃喝
    3.1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4.1 饮食卫生保健知识不普及
    5.1 白酒泛滥成灾
    6.1 奸商谋财害命
    7.1 饮食文化在变味
参考文献
作者声明

四、《老舍先生》精神永在 《舞之灵》魅力无穷(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教育古典气质研究[D]. 刘旭.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2]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D]. 邱丹. 辽宁大学, 2020(01)
  • [3]论李健吾对新文学建设的思考与构想[D]. 侯苗苗. 山西大学, 2017(03)
  • [4]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D]. 孙补卿.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5]《老舍先生》精神永在 《舞之灵》魅力无穷[J]. 陆达. 中国电子出版, 2000(01)

标签:;  ;  ;  ;  ;  

“老舍先生”精神永存,“舞魂”魅力无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