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虎舌红实用繁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周泽建[1](2020)在《林药复合种植走马胎植物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文中研究说明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是一种珍贵的民族药用植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药材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不合理的采集方式使走马胎野生资源面临枯竭危险,迫切需要加强走马胎植物保育和栽培种植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走马胎为灌木植物,常生于林下阴湿地方,适于林药复合种植栽培,其中光照条件、植物化感作用和复合种植结构等是影响其生长与药用活性成分积累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以走马胎为研究对象,采用民族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技术方法,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的生长状况、生理生态特性与活性成分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走马胎资源状况开展民族植物学实地调查,结果表明:(1)走马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根茎及全株用于祛风补血、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外敷治痈疖、溃烂等病症治疗,对恢复疲劳、活血、行血等具有很好的功效;同时兼有茶用和观赏价值。(2)市场出售的走马胎药材大部分来自于野生植物资源,且走马胎植物资源数量呈减少趋势。2.植物化感作用影响走马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利用走马胎复合种植相关的植物落叶浸提液开展植物化感作用对走马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桉树(Eucalyptus robusta)落叶浸提液对走马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其不适宜进行林药复合种植。(2)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浸提液对走马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表现出“低促高抑”现象,说明两个树种可以用于林药复合种植。3.光照条件影响走马胎植物生长、生理生态特性及活性成分利用走马胎盆栽苗木进行遮阴(光照强度)和覆膜(光质)处理,开展不同光照条件下走马胎苗木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光强与光质显着影响走马胎植物生长。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走马胎苗木的株高、基径、生物量呈上升趋势。白光处理条件下走马胎苗木的株高、基径、生物量最大,且与其余光质处理组合存在极显着差异。综合分析表明,弱光条件(20%)和白光条件下,走马胎产量最高。(2)走马胎苗木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随光照强度降低呈增加的变化趋势。白光处理条件下,走马胎苗木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最高。说明走马胎可以通过增大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来提高对林下光照的利用率。(3)走马胎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随光照强度增大呈增加的变化趋势。白光处理条件下,抗氧化酶活性相对较低。说明走马胎在强光逆境条件下可以通过调整抗氧化酶活性来减少氧自由基的损害,以维持其正常生长。(4)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走马胎岩白菜素、百两金皂苷A、总皂苷及总生物碱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白光处理条件下,走马胎活性成分含量最大。随着走马胎植物生长发育,其活性成分在10月份达到最大值。说明弱光条件和白光均能促进走马胎活性成分的积累,提高走马胎药材质量。4.林药复合种植影响走马胎植物生长、生理生态特性及活性成分林药复合种植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林药复合种植对走马胎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森林郁闭度增大,走马胎植物的株高、基径、叶片数、根长、生物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在林药复合种植走马胎时,选择适当林型和适度遮阴,有利于走马胎生长和提高产量。(2)随着林下光照强度减弱,走马胎叶片的SOD、POD、CAT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说明走马胎在强光照条件下,可以通过提高SOD酶活性减少O2-积累,提高POD与CAT酶活性,减少H2O2的积累,避免自身的损害。(3)林药复合种植对走马胎活性成分含量具有显着性影响。随着森林郁闭度增大,走马胎植物的药用活性成分含量呈上升的趋势,说明林分郁闭度的增加能促进走马胎活性成分的积累。(4)随着植物生长季节变化,走马胎活性成分含量逐渐增加,10月份达到最大值,说明走马胎最佳采摘时间是10月底,证实了民族传统采药时间的合理性。本研究阐明了走马胎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验证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走马胎生长的最佳条件。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当地居民走马胎植物田间栽培与林药复合种植,提高走马胎产量与质量,增加林农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黄焕林[2](2018)在《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调查与评价》文中指出野生观赏植物是现代园林观赏植物育种的优良种质资源和宝贵材料。我国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但开发利用工作任重道远。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康禾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孕育着丰富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笔者以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对其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和评价分析,旨在为这些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据调查统计,康禾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观赏植物139科288属465种。其中,蕨类植物31科52属85种,裸子植物3科3属4种,被子植物105科233属375种(双子叶植物91科191属324种,单子叶植物14科42属52种)。康禾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观赏植物可依生活型可划分为观赏蕨类(31科52属85种)、观赏竹类(4属6种)、观赏藤蔓类(25科47属76种)、观赏树木类(54科117属209种)、观赏草本类(28科68属89种)五大类。在康禾自然保护区的465种野生观赏植物中,含10种以上的有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蝶形花科(Fab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和兰科(Orchidaceae)等6科;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有锥属(Castanopsis)、杜鹃花属(Rhododendron)、凤尾蕨属(Pteris)、算盘子属(Glochidion)、榕属(Ficus)、紫金牛属(Ardisia)、山胡椒属(Lindera)、铁线莲属(Clematis)、蒲桃属(Syzygium)、野牡丹属(Melastoma)、润楠属(Machilus)和青冈属(Cyclobalanopsis)等12属。康禾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种类丰富,热带性质非常明显,同时也表现出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在科这一层面上,康禾自然保护区共有温带性质的科21个,占总科数的14.39%,而热带性质的科达84个,占总科数的60.43%,科数占比远高于温带性质的;在属一层面上,温带性质的属数共54个,占总属数的18.75%,而热带性质的属共220个,占总属数的76.39%,属数占比亦远高于温带性质的属数。此外,在康禾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观赏植物当中,有中国特有植物8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7种、珍稀濒危植物17种。按照观赏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的方式,可将康禾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观赏植物分为庭荫树类(76种)、灌木类(43种)、风景林木类(65种)、绿篱和绿雕塑类(18种)、垂直绿化类(72种)、树桩盆景类(7种)、草本花卉类(33种)、地被植物类(16种)、室内观赏植物类(73种)、水生植物(29种)和岩生植物(49种)等11种类型。本研究用AHP层次分析法对80种野生观赏树木、50种野生观赏藤蔓植物和48种野生观赏草本植物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最终的评分结果,推荐优先开发利用的野生观赏树木有33种,如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楝(Melia azedarach)、常山(Dichroa febrifug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香港四照花(Cornus hongkongensis)和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等;推荐优先开发利用的野生藤蔓植物有17种,如粉叶羊蹄甲(Bauhinia glauca)、扁担藤(Bauhinia glauca)、篱栏网(Merremia hederacea)、首冠藤(Bauhinia corymbosa)、香港双蝴蝶(Tripterospermum nienkui)和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等;推荐优先开发的野生草本植物有23种,如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青葙(Celosia argentea)、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和假蒟(Piper sarmentosum)等。
陈锐,邓伦秀[3](2017)在《虎舌红培育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综述了珍稀观赏植物虎舌红的品种选育、繁殖、盆苗养护、主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并提出了虎舌红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王永淇[4](2017)在《广东丰顺县八乡山植物区系及野生观赏植物评价》文中提出八乡山处于莲花山中段,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独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优越。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采集标本并记录植物图像与群落信息,对八乡山的种子植物区系及植被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对野生植物的观赏价值、珍稀濒危性、药用价值进行分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观赏植物进行评价,最后提出野生观赏植物的引种应用原则和野生植物的保护建议。结果如下:1.丰顺县八乡山初步调查到的植物有165科521属967种(含变种、亚种、变型),种子植物138科472属863种,裸子植物6科7属10种,被子植物132科465种853种,蕨类植物27科49属103种。2.经过对调查结果整理和分析,调查到的蕨类植物中优势科有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铁角蕨科(Aspleniaceae)、金星蕨科等(Thelypteridaceae),优势属有凤尾蕨属(Pteris)、鳞毛蕨属(Dryopteris)等;裸子植物种类较少,仅有10种;被子植物优势科有菊科(Compositae)、茜草科(Rubiaceae)、蔷薇科(Rosaceae)、山茶科(The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桑科(Mor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唇形科(Labiatae)、马鞭草科(Verbenaceae)、荨麻科(Urticaceae)、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等;优势属有:柃属(Eurya)、悬钩子属(Rubus)、冬青属(Ilex)、紫金牛属(Ardisia)、紫珠属(Callicarpa)、薯蓣属(Dioscorea)、杜鹃属(Rhododendron)、艾纳香属(Blumea)、柯属(Lithocarpus)、锥属(Castanopsis)、润楠属(Machilus)等;单种科有43科。3.八乡山种子植物区系中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温带分布为辅。热带亚热带分布又以泛热带成分为主,有较强的热带性质,同时温带性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4.八乡山野生植物中珍稀濒危植物有23种,隶属于10科17属。并根据当地植物资源数量分布和植物自身的价值进行分析,推荐30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八乡山野生植物中药用植物共141科393属574种。分析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和功效,得出全草药用类植物259种,根茎类药用植物211种,叶药用类主要有120种,茎药用类共43种,树皮药用类13种,花药用类仅12种,果实药用类44种,种子药用类13种,孢子药用类4种,树脂药用类2种,乳汁药用类1种。6.根据生活型对八乡山野生观赏植物分类,整理发现野生观赏蕨类共有22科40属70种;野生观赏竹类1科3属4种;野生观赏藤本35科92属112种;野生观赏树木资源丰富,有55科135属231种,其中乔木44科85属143种,灌木32科61属88种;野生观赏草本植物资源,共40科116属159种。7.构建野生观赏植物综合评价模型,对八乡山野生观赏植物进行二次评价。通过对90种草本观赏资源,116种野生观赏乔灌木植物和80种野生观赏藤本植物进行筛选评价,确定资源开发顺序,重点推荐20种树木、20种藤本植物和20种草本植物作为优先开发植物。8.分析了八乡山野生观赏植物的园林用途,将其分为园景树、地被植物、行道树、绿篱植物、庭荫树、风景林、盆景植物、藤本植物、花坛花境植物。9.分析了八乡山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及应用现状,提出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的原则和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建议。
龚洪海,李林[5](2014)在《观果植物百两金引种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野生紫金牛属植物百两金Ardisia crispas的种子育苗方法、幼苗移栽方法、整形修剪方法、成苗催花方法和日常管理方法等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进行总结,为规模种植百两金盆栽观果植物提供技术参考。
拓小瑞[6](2013)在《紫金牛属两种植物生药学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紫金牛属MyrsinaceaeArdisia植物大多是我国的传统中草药及民族药物,自宋《图经本草》记载该属植物药用以来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其使用种类多、使用区域广,对跌打、风湿、痨咳及各种炎症有良效。近年来研究发现紫金牛属植物具有较强的杀菌、抗HIV、抑制肿瘤等活性,因而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莲座紫金牛Ardisiaprimulaefolia和虎舌红Ardisiamamillata作为紫金牛属的两种植物,多处于自然野生状态,特别是莲座紫金牛因分布范围窄、生长缓慢、不易繁殖、成分不明确而未得到充分应用;此外,两种植物外形相似,生境相同,易发生混淆,它们的生药学特征也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因此,本课题拟对主产地为广西的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的资源状况、品种鉴别、药材品质、化学成分以及莲座紫金牛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寻找新的药理活性成分,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该属植物资源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目的:比较主产于我国广西省的紫金牛属植物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的资源状况、生药学特征、药材质量、化学成分差异,并对莲座紫金牛的不同萃取部位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研究方法:1、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核对标本的基础上,采用走访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布于广西地区的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植物进行资源调查。对采集到两种植物样本的外观性状和显微特征进行观察比较;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材质量标准项下的检测方法,对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的水分、灰分、醇浸出物及水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化学成分系统预试法初步分析两种植物的化学成分,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两种药材的总皂苷含量。2、采用MMT法测定莲座紫金牛的不同萃取部位对宫颈癌HeLa细胞和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宫颈癌细胞HeLa和肺癌细胞A549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采用皮下接种HeLa细胞的方法建立裸鼠移植瘤宫颈癌模型,观察莲座紫金牛不同萃取部位对裸鼠宫颈癌HeLa细胞移植瘤的作用。研究结果:1、经实地调查和走访调查,发现广西省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的集中分布区域在南宁市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和百色市古龙山自然保护区。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主要生长在海拔高度为800-1200m的山坡密林、荫湿的地方;植被类型为山地、丘陵,主要伴生植物为林木,灌木、藤木、草本等,同属植物有光萼紫金牛、百两金、红凉伞等;资源类型主要为野生,莲座紫金牛无人工栽培,虎舌红有少量人工栽培。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生长环境基本相同、外形相似,容易混淆。2、生药学特征比较发现,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的植株形态虽非常相近,但虎舌红有匍匐木质根状茎,叶非莲座状,叶面的毛基部隆起如小瘤,可进行区分。两种植物显微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根横切面:莲座紫金牛的皮层较虎舌红的皮层宽,内有明显的分泌腔,而虎舌红的形成层较明显,髓部较发达,内有分泌腔分布。茎横切面:莲座紫金牛茎的皮层有分泌腔分布,二者的形成层均不明显;髓部均较宽,有分泌腔分布。叶横切面:两者均相似,无明显的差异。3、采集的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样本经测定:水分含量在6.01%-8.68%之间,其中根、茎、叶三个部位,根的水分含量最高,叶的水分含量最低;虎舌红根、茎水分含量均较高,莲座紫金牛叶中是水分含量较高;总灰分的含量在2.45%-10.67%之间,莲座紫金牛根、茎、总灰分含量均高于虎舌红,虎舌红叶的灰分含量高于莲座紫金牛。两种植物的醇浸出物含量在6.12%-21.40%之间,水浸出物含量在8.53%-14.44%之间,虎舌红根、茎、叶醇浸出物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均高于莲座紫金牛。4、化学成分系统预试结果显示: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中均含有糖、多糖、苷类,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类、有机酸类、皂苷类、鞣质、酚类、醌类、黄酮类成分;二者含有的不同成分是香豆素类、生物碱类、强心苷类、油脂类;总皂苷含量测定表明,莲座紫金牛总皂苷含量略高于虎舌红。5、莲座紫金牛干燥全草经提取萃取,得到石油醚部分、水层部分(aqueousextract,AE)、正丁醇部分(n-butanolextract,NBE)三个组分;通过体外抗肿瘤筛选实验(MTT法),结果表明AE和NBE对宫颈癌细胞HeLa和肺癌细胞A549均具有显着的抑制肿瘤增殖作用,对肺癌细胞A549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而对宫颈癌细胞HeLa则呈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在显微镜下可观测到NBE和AE作用48h后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数量也明显减少,细胞体积缩小,呈不规则或团块;通过AE和NBE作用于宫颈癌细胞HeLa和肺癌细胞A549的流式细胞术结果可以看出,AE和NBE均可诱导HeLa和A549细胞凋亡,NBE对两种细胞的作用均较AE强;细胞周期结果显示,细胞周期均阻止在G0/G1期。6、莲座紫金牛正丁醇萃取部分(n-butanolextract,NBE)对裸鼠移植瘤模型具有较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三个剂量组荷瘤鼠的体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阳性对照组的体重略低于对照组和治疗组。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对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中、低剂量组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弱,NBE对裸鼠宫颈癌移植瘤模型的抑制率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剂量依赖性。研究结论:1、中国为主产地的紫金牛属植物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分布范围窄,分布数量较少,生态环境变化使成年植株锐减,宜选取优良的植株进行人工栽培繁殖以优化这两种植物的种质。2、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的植株外观形态非常相近,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显微结构有一定的差异,通过比较两种植物根、茎横切面显微特征,即皮层、分泌腔、形成层等不同之处可将两种生药区别。3、水分、灰分、醇浸出物及水浸出物含量测定表明,莲座紫金牛与虎舌红具有显着区别,在用药与研究中应加以区分,研究结果为两种植物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了依据。4、紫金牛属两种植物中含有多种共同成分,但也有部分不同成分,说明两种植物具有一定差别,在用药中不能作为同一种药物使用同时,莲座紫金牛总皂苷含量略高于虎舌红。5、莲座紫金牛不同萃取部位对宫颈癌细胞HeLa和肺癌细胞A549均具有显着的肿瘤细胞抗增殖作用,在显微镜下可观测到莲座紫金牛不同萃取部位对作用于宫颈癌细胞HeLa和肺癌细胞A549,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均可诱导HeLa和A549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均阻止在G0/G1期。经莲座紫金牛正丁醇萃取部分(NBE)治疗后,对荷瘤小鼠的一般特征有所改善,NBE对裸鼠宫颈癌移植瘤模型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肿瘤体积相对缩小。
马凯[7](2012)在《堇叶紫金牛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堇叶紫金牛(Ardisia violacea)为我国特有种,并且处于濒危状态,仅分布于浙江和台湾两省,植株姿态幽雅,红果艳丽经久,圆滑晶莹,可供庭院地被和观叶观果盆花栽培,具有较高的观赏美化价值,同时对研究海峡两岸的植物区系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对其生境、生物学习性、生态学习性、繁殖技术及抗逆性进行了综合研究,为其种群的发展和复壮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堇叶紫金牛异地引种获得成功,物候与原产地基本一致,开花结实正常,低温和高温均不利于堇叶紫金牛种子的萌发,20℃与25℃是堇叶紫金牛适宜的发芽温度;扦插繁殖以1芽2叶茎段(嫩茎)为插穗成活率最高,达到93.8%,不带叶茎段(老茎)扦插成活率85.6%,均能满足生产上的应用;扦插苗盆栽第2年,1芽2叶茎段扦插苗开花植株、结实植株比率分别为76.12%和73.17%,结实植株平均果实数为3.63;不带叶茎段扦插苗开花植株、结实植株比率分别为18.42%和13.33%,结实植株平均果实数为1.17。(2)堇叶紫金牛生存群落资源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116种(含变种),隶属于47科79属。从生活型上区分来看,堇叶紫金牛生存群落中共出现木本植物83种,其中针叶树2种,常绿阔叶树48种,落叶阔叶树33种,群落以小高位芽植物和矮高位芽植物的种类较多。在垂直结构方面,大体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此外还有一些层间植物,而且种类较为丰富,并且3种类型群落的高度结构大致相同。在3个样地中灌木层中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均为最大。防火带中草本层的Shannon-Weiner指数最大,而甜槠-栲树林和杉木人工林中灌木层Shannon-Weiner指数最大。Simpson指数在甜槠-栲树林和杉木人工林中乔木层最大,而在防火带中灌木层最大。(3)3个样地的堇叶紫金牛都属于集群分布,符合负二项指数分布。在不同年龄上有所差异,幼龄级(Ⅰ-Ⅲ级)个体为集群分布,而在第Ⅶ、Ⅸ龄级呈均匀分布,主要分布于光照、水分、营养、通风条件等相对充足的区域,受群落的郁闭度等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在年龄级结构上,堇叶紫金牛幼龄级(Ⅰ-Ⅲ级)个体数量丰富,在3个样地中Ⅰ级分别占总数的71.19%,68.18%,88.24%;在第Ⅲ-Ⅳ级过渡的过程中,Ⅲ级仅有13.1%的个体能够进入到第Ⅳ级,中高龄级数量较少,种群的致死力(损失度)Kx在第Ⅲ和Ⅹ级出现高峰值,平均寿命期望在第Ⅳ龄级最高;存活曲线趋于Deevy-Ⅱ型。(4)不同遮荫处理对堇叶紫金牛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不同遮荫条件下堇叶紫金牛叶片的光合特性的研究发现:堇叶紫金牛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呈“双峰型”曲线,遮荫条件下的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都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呈单峰型。CO2浓度日变化先下降后上升,空气温度和叶表温度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均呈单峰型曲线,表明适当的遮荫可以促进堇叶紫金牛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不同遮荫条件下堇叶紫金牛叶片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净光合速率均是随着光强的增加而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基本不变。全光照条件下堇叶紫金牛叶片的光补偿点仅为25.3umol/m2s,光饱和点为1000umol/m2s,堇叶紫金牛具有较强的光照生态适应性,尤其是在一定荫蔽的环境下中更有利于其光合特性的提高。(5)不同遮荫处理对堇叶紫金牛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堇叶紫金牛叶片含水量呈现上升趋势,叶片丙二醛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叶片蛋白质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均呈下降趋势。这些都表明遮荫处理对堇叶紫金牛的生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遮荫率60%条件下,堇叶紫金牛叶片MDA、脯氨酸含量都最低,说明遮荫率60%比较适合堇叶紫金牛的生长,对其造成的伤害较小。堇叶紫金牛的遮荫试验表明:堇叶紫金牛是一种对荫蔽环境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植物。(6)不同耐旱胁迫对堇叶紫金牛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随着干旱胁迫天数的增加,堇叶紫金牛叶片不同生理指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叶片含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叶片脯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叶片细胞膜透性在干旱胁迫25d时最大值,丙二醛含量和POD活性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堇叶紫金牛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趋势。堇叶紫金牛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干旱胁迫20d时,丙二醛含量降低、POD和SOD活性也下降,细胞膜透性、可溶性糖、蛋白质也与对照相比发生了显着变化。说明堇叶紫金牛在干旱胁迫20d时叶片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损伤。研究表明,堇叶紫金牛是一种对水分忍受能力较强的植物,对干旱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曾云英[8](2012)在《虎舌红组织培养中有效无菌材料的获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获得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 Hance)组织培养中有效无菌材料的途径和方法。[方法]以虎舌红为试材,研究了外植体母本的预处理和外植体的采集、灭菌、接种等处理方式对获得有效无菌材料的影响。[结果]2月将母株移入室内,进行预处理,3月中旬取当年生枝条和萌蘖条上的茎尖,用去污剂(肥皂水或洗衣粉水)浸泡并刷洗后,流水冲洗1~2 h,用75%乙醇表面消毒30 s,无菌水冲洗2~3次后放入0.1%升汞中灭菌(先用0.1%升汞消毒4 min,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0.1%升汞消毒4 min,无菌水冲洗5~8次)后进行有效接种,这种方法能有效降低污染率,提高成活率。[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和大规模生产虎舌红提供技术支持。
汤昊[9](2011)在《四川紫金牛属药用植物微形态与黄酮类活性组分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紫金牛属植物分布区域广泛,药用历史悠久,对跌打、风湿、痨咳及各种炎症有良效。本专题拟探讨四川分布的紫金牛属10种2变种植物的系统演化(亲缘关系)和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相关性;进而探索四川紫金牛属植物经典形态分类的合理性,并为民间用药优选种质和入药部位提供参考,也为中药材和民族用药的质量控制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的资源植物寻求奠定基础。方法:对四川紫金牛属植物的分布、药材名称、用药历史等进行本草学考证与植物学描述,确定该属植物的应用范围与分类学地位等。调查四川紫金牛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分布状况和分布区域,定点观察、记录四川紫金牛属腋序组、圆齿组、锯齿组的代表植物生长状况和形态特征变化规律:观察四川分布的紫金牛属10种2变种植物的胚珠形态、脉序、叶上下表皮微形态特征,选取21项典型指标进行数据测量,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均值和变异系数分析,筛选出种间差异性大而种内稳定的指标,用四川紫金牛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微形态特征与细胞解剖学特征指标进行Q-聚类分析,拟得到亲缘关系树形图,论证经典形态分类的合理性。对其中9种代表植物的根、茎和叶的三种黄酮成分进行HPLC含量测定,拟建立四川紫金牛属植物杨梅素、山奈酚、槲皮素的质量评价分析方法,横向比较种间,纵向比较种内的叶和根、茎中的含量高低,探讨四川紫金牛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和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相关性,拟利用紫金牛属植物亲缘关系寻找药用黄酮类化合物的资源植物以及用传统功效与药用有效组分的相关性、提供实验依据。结果:紫金牛属植物药用历史悠久,民间应用广泛,疗效突出。四川紫金牛属10种2变种植物分布范围广,其中峨眉山伏虎寺-中峰寺海拔500-800m地区和江安县黄泥湾地区为该属植物种类聚集区。该10种2变种植物的叶均为羽状脉,二级脉末端有:完全连接成环,部分脉末端成环和不成环三种情况,脉岛数也呈现规律。除小紫金牛罗伞为多轮胚珠,紫金牛为2轮胚珠外,其他7种2变种植物均为一轮胚珠。筛选出叶上下表皮微形态19项数据指标,并结合7项定性宏观指标进行Q-聚类分析而得到了合理的系统进化树形图并作出新的植物分类检索表。HPLC含量测定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获得良好基线分离,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36231X-133956,r=0.9996;Y=45758X-53050,r=0.9995;Y=27569X-7263.5,r=0.9996;线性范围分别为0.064-1.920,0.084-2.522,0.061~1.841μg;回收率分别为98.19%、97.88%、99.58%;RSD均小于1.6%;四川紫金牛属7种2变种药用植物均含有杨梅素、山奈酚、槲皮素;相同条件下圆齿组植物的槲皮素含量均高于锯齿组植物;同种不同入药部位中,叶的黄酮类各组分含量远高于根、茎;百两金及其变种大叶百两金的山奈酚含量远高于其他种,其叶含量达6.42-9.13mg/g。结论: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小紫金牛与罗伞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锯齿组其他植物亲缘关系远,可将小紫金牛从锯齿组调至腋序组;将虎舌红放入锯齿组中月月红的临近位置;将九管血放至百两金和大叶百两金的临近位置;同意将红凉伞降为殊砂根的种内变型观点;九节龙与紫金牛形态特征十分近似,但性状相互独立。植物亲缘关系与黄酮类活性组分含量呈正相关;同种不同入药部位中,叶的黄酮类活性组分含量均高于根和茎,而叶的生长周期短,药用量增长快,建议加强该属植物叶的药效学和相关药理学研究,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开发新的药用资源。百两金及其变种大叶百两金的山奈酚含量远高于其他种,可作为山奈酚资源植物加以利用;但该结果是特殊环境还是特殊种质原因造成,有待进一步研究。
鲍海鸥,陈波菱,陈波红,罗克红,庄国梁[10](2011)在《江西紫金牛属植物资源状况和利用价值》文中认为对江西省紫金牛属植物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简要介绍了14种、2变种江西紫金牛属植物的分布、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为紫金牛属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二、虎舌红实用繁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虎舌红实用繁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林药复合种植走马胎植物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民族植物学 |
1.2.2 林药复合种植研究 |
1.2.3 走马胎植物研究 |
1.2.4 HPLC指纹图谱研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走马胎植物资源利用 |
2.1 调查目的 |
2.2 调查地区概况 |
2.3 调查方法 |
2.3.1 文献法 |
2.3.2 田野调查法 |
2.4 种子、凭证标本的采集与资料整理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走马胎资源分布 |
2.5.2 走马胎植物资源的民间利用 |
2.5.3 野生走马胎植物资源 |
2.5.4 广西走马胎植物栽培 |
2.6 小结 |
第3章 走马胎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走马胎种子萌发 |
3.3.2 走马胎幼苗生长 |
3.3.3 走马胎生长指标的化感效应指数分析 |
3.3.4 化感作用分析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走马胎植物生长状况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走马胎植物生长发育 |
4.3.2 走马胎植物生长动态 |
4.4 小结 |
第5章 走马胎植物生理生态特性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走马胎叶面积指数 |
5.3.2 走马胎叶片叶绿素状况 |
5.3.3 走马胎叶片抗氧化酶体系 |
5.4 小结 |
第6章 走马胎药用活性成分变化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走马胎药用活性成分动态变化 |
6.3.2 走马胎成熟植株的药用活性成分 |
6.4 小结 |
第7章 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分析 |
7.1 光照强度影响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1.1 绿光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1.2 白光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1.3 蓝光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1.4 红光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2 不同光质影响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2.1 相对光照强度100%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2.2 相对光照强度60%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2.3 相对光照强度40%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2.4 相对光照强度20%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3 林药复合种植影响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4 走马胎活性成分与抗氧化酶活性相关性 |
7.4.1 光照条件影响下走马胎活性成分与抗氧化酶相关性 |
7.4.2 林药复合种植影响下走马胎活性成分与抗氧化酶相关性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8.3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主持的项目 |
(2)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定义 |
1.2 国内外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的综述 |
1.2.1 国外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
1.2.2 国内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
1.2.3 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自然环境概况 |
1.4.1 地理位置 |
1.4.2 地形地貌 |
1.4.3 气候 |
1.4.4 土壤 |
1.4.5 植被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2 实地调查 |
2.3 观赏植物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析 |
3.2 野生观赏植物的观赏类型组成 |
3.2.1 野生观赏蕨类 |
3.2.2 野生观赏竹类 |
3.2.3 野生观赏藤蔓类 |
3.2.4 野生观赏树木类 |
3.2.5 野生观赏草本类 |
3.3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析 |
3.3.1 科属统计 |
3.3.2 野生观赏植物的地理成分分析 |
3.3.3 野生观赏植物园林用途的分析 |
3.4 康禾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园林应用评价 |
3.4.1 野生观赏树木综合评价 |
3.4.2 野生观赏藤蔓植物综合评价 |
3.4.3 野生观赏草本植物综合评价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AHP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
4.1.2 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现状问题 |
4.1.3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
4.1.4 野生观赏植物保护与相关措施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名录 |
附图 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部分野生观赏植物照片 |
(3)虎舌红培育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育现状 |
2 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
2.1 种子繁殖 |
2.2 扦插繁殖 |
2.3 组培育苗 |
3 盆苗养护技术 |
3.1 基质 |
3.2 水肥 |
3.3 换盆 |
4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
4.1 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
4.2 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 |
5 虎舌红培育技术存在的问题 |
6 前景展望 |
6.1 加强抗病品种选育 |
6.2 加强优良观赏植株新品种选育 |
6.3 加强培育基质研究 |
6.4 加强嫁接育苗的研究 |
6.5 加强虎舌红产业化生产快繁技术研究 |
(4)广东丰顺县八乡山植物区系及野生观赏植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概述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查阅及资料收集 |
2.2.2 实地调查 |
2.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2.4 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评价野生观赏植物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3.1 丰顺县八乡山自然环境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象条件 |
3.1.4 土壤条件 |
3.1.5 植被类型 |
3.2 丰顺县八乡山社会经济概况 |
3.2.1 人口、经济基本情况 |
3.2.2 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
第四章 八乡山野生植物的调查与分析 |
4.1 八乡山野生植物的组成分析 |
4.1.1 野生植物资源概况 |
4.1.2 野生植物资源科的分析 |
4.1.3 野生植物资源属的分析 |
4.1.4 野生植物资源单种科分析 |
4.2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4.2.1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分析 |
4.2.2 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分析 |
4.3 八乡山野生植物药用价值分析 |
4.4 八乡山野生植物珍稀濒危性分析 |
4.4.1 现有珍稀濒危植物 |
4.4.2 建议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 |
第五章 野生观赏植物的分析 |
5.1 野生观赏植物组成分析 |
5.1.1 野生观赏植物科的分析 |
5.1.2 野生观赏植物属的分析 |
5.1.3 单种科分析 |
5.1.4 野生观赏植物生活型分析 |
5.2 野生观赏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
5.2.1 观赏蕨类植物 |
5.2.2 观赏竹类植物 |
5.2.3 观赏藤本类植物 |
5.2.4 观赏树木类植物 |
5.2.5 观赏草本类植物 |
5.3 观赏植物园林用途分析 |
第六章 野生观赏植物的综合评价 |
6.1 八乡山野生观赏草本植物二次评价与筛选 |
6.1.1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6.1.2 观赏草本评价标准的确定 |
6.1.3 观赏草本综合评价计算方法及结果 |
6.2 八乡山野生观赏树木二次评价与筛选 |
6.2.1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6.2.2 观赏树木评价标准的确定 |
6.2.3 观赏树木综合评价结果 |
6.3 八乡山野生观赏藤本二次评价与筛选 |
6.3.1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6.3.2 观赏藤本评价标准的确定 |
6.3.3 观赏藤本综合评价结果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相关建议 |
7.2.1 观赏植物园林应用建议 |
7.2.2 八乡山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Ⅰ 八乡山植物名录 |
附录Ⅱ 八乡山自然环境图片 |
附录Ⅲ 八乡山植物图片 |
(5)观果植物百两金引种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及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研究内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物学特性 |
2.2 播种方法 |
2.3 幼苗移栽方法 |
2.4 整形修剪方法 |
2.5 成苗催花方法 |
2.6 日常管理方法 |
3 结论与讨论 |
(6)紫金牛属两种植物生药学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种质资源调查 |
1 广西省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种质资源调查 |
2 形态特征比较 |
3 生物学特性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的生药鉴定 |
1 药材外观性状 |
2 显微鉴别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药材质量研究 |
1 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水分含量测定 |
2 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灰分测定 |
3 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醇浸出物的含量测定 |
4 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水浸出物的含量测定 |
5 讨论 |
第四部分 莲座紫金牛和虎舌红化学成分初步研究 |
1 化学成分系统预试 |
2 总皂苷含量测定 |
3 讨论 |
第五部分 莲座紫金牛的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 |
1 莲座紫金牛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 |
2 莲座紫金牛正丁醇萃取部位 NBE 对裸鼠宫颈癌移植瘤作用初步研究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7)堇叶紫金牛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紫金牛属植物研究概述 |
1.1.1 紫金牛属植物资源分布研究概况 |
1.1.2 紫金牛属植物生物学特性研究概况 |
1.1.3 紫金牛属植物资源利用研究概况 |
1.1.4 紫金牛属植物繁殖技术研究概况 |
1.1.5 紫金牛属植物抗逆性研究概况 |
1.2 珍稀濒危植物生存群落及种群结构研究进展 |
1.2.1 珍稀濒危植物生存群落的一般特征 |
1.2.2 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结构的一般特征 |
1.3 应用 |
1.3.1 应用价值 |
1.3.2 园林应用 |
1.4 展望 |
1.4.1 问题与不足 |
1.4.2 建议与期待 |
1.5 立题依据 |
1.5.1 选题来源 |
1.5.2 选题背景 |
1.5.3 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堇叶紫金牛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果实、种子大小及重量测定 |
2.1.2 不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2.1.3 物候期观测点概况 |
2.1.4 扦插繁殖及移栽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堇叶紫金牛果实、种子的大小和重量 |
2.2.2 不同温度对堇叶紫金牛种子发芽的影响 |
2.2.3 堇叶紫金牛物侯期 |
2.2.4 堇叶紫金牛的扦插繁殖和盆栽对开花结果的影响 |
第三章 堇叶紫金牛生存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 |
3.1 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3.1.2 样地的设置和调查 |
3.1.3 数据处理分析 |
3.1.4 高度结构和径级结构划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群落种类组成 |
3.2.2 群落类型特征 |
3.2.3 群落垂直结构特征 |
3.2.4 群落数量特征 |
3.2.5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
3.2.6 主要乔木层组成种的径级结构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堇叶紫金牛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1.2 样地的设置和调查 |
4.1.3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种群年龄结构特征 |
4.2.2 种群分布格局 |
4.2.3 静态生命表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堇叶紫金牛的耐荫性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遮荫处理 |
5.1.3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遮荫对堇叶紫金牛生物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 |
5.2.2 遮荫对堇叶紫金牛叶绿素的影响 |
5.2.3 遮荫对堇叶紫金牛光合特性的影响 |
5.2.4 遮荫对堇叶紫金牛生理的影响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生物量及生长性状 |
5.3.2 叶绿素含量 |
5.3.3 叶片光合特性的分析 |
5.3.4 叶绿素荧光参数 |
5.3.5 叶片含水量 |
5.3.6 丙二醛含量 |
5.3.7 POD 活性 |
5.3.8 SOD 活性 |
5.3.9 可溶性蛋白质 |
5.3.10 脯氨酸 |
5.3.11 可溶性糖 |
第六章 堇叶紫金牛的抗旱性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6.1.2 抗旱性处理方法 |
6.1.3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干旱胁迫处理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6.2.2 干旱胁迫处理对堇叶紫金牛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6.2.3 干旱胁迫处理对堇叶紫金牛叶片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 |
6.2.4 干旱胁迫处理对堇叶紫金牛叶片丙二醛的影响 |
6.2.5 干旱胁迫处理对堇叶紫金牛叶片 POD 活性的影响 |
6.2.6 干旱胁迫处理对堇叶紫金牛叶片 SOD 活性的影响 |
6.2.7 干旱胁迫处理对堇叶紫金牛叶片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
6.2.8 干旱胁迫处理对堇叶紫金牛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6.2.9 干旱胁迫对堇叶紫金牛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6.2.10 干旱胁迫处理对堇叶紫金牛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
6.3 结论与讨论 |
6.3.1 土壤含水量 |
6.3.2 叶片含水量 |
6.3.3 细胞膜透性 |
6.3.4 丙二醛 |
6.3.5 POD 活性 |
6.3.6 SOD 活性 |
6.3.7 可溶性蛋白质 |
6.3.8 游离脯氨酸 |
6.3.9 可溶性糖含量 |
6.3.10 叶绿素 |
第七章 结论 |
7.1 堇叶紫金牛生物学特性 |
7.2 堇叶紫金牛生存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 |
7.3 堇叶紫金牛种群结构特征及分布格局 |
7.4 堇叶紫金牛耐荫性研究 |
7.5 堇叶紫金牛抗旱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虎舌红组织培养中有效无菌材料的获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母本植株的预处理 |
2 取材时期 |
3 外植体的灭菌 |
3.1 清洗 |
3.2 乙醇灭菌 |
3.3 升汞灭菌 |
4 外植体的有效接种 |
5 小结 |
(9)四川紫金牛属药用植物微形态与黄酮类活性组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紫金牛属分类研究 |
1.1.2 紫金牛属植物的资源学研究 |
1.1.3 紫金牛属孢粉学与繁殖器官研究概况 |
1.1.4 四川紫金牛属植物的本草学研究 |
1.1.5 紫金牛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
1.1.6 叶脉研究在植物分类中的进展 |
1.1.7 植物微形态研究进展 |
1.2 课题意义 |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4 课题的创新性 |
第二章 四川紫金牛属植物的宏观形态特征 |
2.1 植物形态观察和分类 |
2.2 脉序观察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脉序标本制作方法 |
2.2.3 脉序观察结果 |
2.3 栅表比观察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 |
2.4 胚珠形态观察 |
2.4.1 仪器与试剂 |
2.4.2 实验材料 |
2.4.3 实验方法 |
2.4.4 实验结果 |
2.5 幼花压片观察 |
2.5.1 实验仪器 |
2.5.2 实验材料 |
2.5.3 实验方法 |
2.5.4 实验结果 |
2.6 讨论 |
第三章 四川紫金牛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叶表皮玻片标本制作 |
3.3.2 表皮细胞的观察、测量 |
3.3.3 气孔的观察、测量 |
3.3.4 表皮附属物的观察、测量 |
3.3.5 数据均值和差异性统计 |
3.4 实验结果 |
3.4.1 垂周壁情况 |
3.4.2 气孔器特征 |
3.4.3 叶表皮附属物特征 |
3.4.4 均值和变异系数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基于叶宏观形态、表皮微形态的数量分类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植物材料 |
4.1.2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
4.2 聚类分析结果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四川紫金牛属植物黄酮类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
5.1 仪器与试剂 |
5.2 实验材料 |
5.3 色谱条件 |
5.4 实验方法与结果 |
5.4.1 药材粉碎及含水量测定 |
5.4.2 混合对照品的制备 |
5.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4.4 混合对照品色谱图 |
5.4.5 方法学考察 |
5.4.6 样品测定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四川省紫金牛属植物分类研究 |
6.1 四川省紫金牛属植物分类检索表 |
6.2 分类单位的分析与讨论 |
6.2.1 朱砂根与红凉伞 |
6.2.2 百两金与大叶百两金 |
6.2.3 小紫金牛与罗伞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江西紫金牛属植物资源状况和利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西紫金牛属植物资源 |
2 几种分布范围较广、资源较丰富的种类 |
2.1 朱砂根 |
2.2 红凉伞 |
2.3 百两金 |
2.4 血党 |
2.5 紫金牛 |
2.6 虎舌红 |
2.7 莲座紫金牛 |
3 主要药用植物种、药用价值及功效 |
3.1 朱砂根 |
3.2 百两金 |
3.3 血党 |
3.4 紫金牛 |
3.5 九节龙 |
3.6 虎舌红 |
3.7 莲座紫金牛 |
4 保护与利用对策 |
4.1 严格控制野生植株采掘量 |
4.2 保护紫金牛属植物的原生态环境, 确保生存空间 |
4.3 加大引种栽培力度 |
5 结语 |
四、虎舌红实用繁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林药复合种植走马胎植物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D]. 周泽建.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调查与评价[D]. 黄焕林.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3]虎舌红培育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 陈锐,邓伦秀. 贵州林业科技, 2017(04)
- [4]广东丰顺县八乡山植物区系及野生观赏植物评价[D]. 王永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1)
- [5]观果植物百两金引种栽培技术研究[J]. 龚洪海,李林. 贵州科学, 2014(04)
- [6]紫金牛属两种植物生药学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拓小瑞.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5)
- [7]堇叶紫金牛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D]. 马凯.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1)
- [8]虎舌红组织培养中有效无菌材料的获得研究[J]. 曾云英.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1)
- [9]四川紫金牛属药用植物微形态与黄酮类活性组分的研究[D]. 汤昊.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10]江西紫金牛属植物资源状况和利用价值[J]. 鲍海鸥,陈波菱,陈波红,罗克红,庄国梁.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