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论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及其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1](2020)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港澳台侨统战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不断创新、统战实践不断发展。港澳台侨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港澳台侨统战工作,是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基础之上,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海外统战工作历史经验和40年来港澳台侨统战实践经验,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港澳台侨统战思想。40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实践的变化,针对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人华侨统战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党的港澳台侨统战思想不断创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港澳台侨统战实践成果丰硕、港澳台侨统战事业生机蓬勃,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推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传播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港澳台侨统战思想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港澳台侨统战工作的领导;坚持港澳台侨统战工作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构筑港澳台侨统战工作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港澳台侨统战工作的底线原则。党的港澳台侨统战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在理论上,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宝库,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的认识。在实践上,它有助于开展港澳台侨统战工作;有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40年来,我们党的港澳台侨统战实践成果丰硕,就是因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港澳台侨统战思想的指导,新时代要继续坚持和发展党的港澳台侨统战思想,奋力画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同心圆。
赵丹丹[2](2019)在《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研究》文中提出统一战线是我党的法宝,高度重视统一战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相关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实现了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根植于特定的背景。从国际上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浪潮,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大国抱着冷战思维,企图把中国屏蔽于滚滚向前的世界文明大潮之外。就国内而言,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是,国情、党情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利益多元化、诉求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临着经济上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摆脱“塔西佗陷阱”的问题。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源于深厚的理论资源,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统战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内含的和谐要义、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统战理论。十八大以来,党提出了一系列统战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在统一战线基本理论方面,阐明了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揭示了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任务。在统一战线具体工作方面,一是提出了要增强政党制度自信,提升制度效能;明确了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基础、各民主党派的性质。二是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解决新时代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三是确定了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本质、阐述了新时代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凝练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原则。四是指明了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新的凝聚力。五是规定了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的范围和作用,确定了对“新三种人”进行统战工作的方针。在统一战线工作方法方面提出了新思路。一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新局面;二要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三要找到最大公约数,用最大公约数凝聚人心;四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充分体现了统一战线理论与法治思维相结合、统一战线工作对象更加多元化、统一战线工作方式更加多样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宝库,有利于推动统一战线的学科建设;在实践上,有助于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最大程度地凝聚民心、汇聚民智,加快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张婷玉[3](2017)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曾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并经受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结合时代背景及国内具体实际丰富地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并使其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不仅是对前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承袭,而且也是当今时代重要的理论创新,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明确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历史地位,并系统、全面、准确地学习、运用这一科学理论,对新时期坚持和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由引言和正文两部分构成,引言主要叙述了论文选题的依据、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综述以及相关概念界定,并简要对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作一论述。正文则重点从下列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理论与现实背景。该部分从马恩、列宁、毛泽东三个层次论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并且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时代特征入手,结合国内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叙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形成的实际背景。第二部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该部分从科学评价历史与历史人物、社会主义学说的新概括、确立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以及一国两制的制度构建等五个方面系统论述了邓小平的理论发展,使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第三部分: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特点及历史地位。该部分探讨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科学与价值相并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争论与不争论相统一的特点,并就其历史地位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以及统一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三个角度作了详细阐释。第四部分: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基本经验。该部分重点系统地论述了其在始终坚决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以及提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等四个方面的经验。本论文经过系统论述和全面分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关键的思想支撑,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地指导和推动作用。
王美娜[4](2016)在《邓小平法制建设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在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其中邓小平的法制建设理论是重要代表之一。邓小平的法制建设理论在以往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和法制实践基础上,作了深入的理性思考,立足于时代背景和我国国情,对如何以法制方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加强民主建设提出独到的见解,并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对邓小平法制建设理论进行研究对于认同和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论文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说明邓小平法制建设理论研究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重点阐明了邓小平法制建设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从实践的角度看,西方国家的法制经验和前苏联破坏法制的教训,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前法制建设的状况,让邓小平认识到了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从理论的角度看,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法律观,列宁的用人民的法律来保障人民利益的主张,毛泽东关于废除国民党的法律,创建新中国的法律体系的主张,为邓小平创建法制建设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具体探讨邓小平法制建设理论的组成。具体体现在如何界定民主和法制的辩证关系;确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通过经济立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以及阐明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两手抓”的论断;主张运用法律手段保障社会市场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宣传加强全民法制教育;提出“一国两制”理念以及实践探索。第四部分探讨邓小平法制建设理论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指导和借鉴价值。通过阐释民主和法制的必要性,将“法律”、“制度”和“法治”结合起来,使其对中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以及进一步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胡月[5](2016)在《邓小平法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始终作为一条鲜明的主题贯穿于中国发展进程中。邓小平法治思想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其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来源和特定的历史背景。邓小平法治思想科学严谨、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障民主,健全法制;注重树立法律权威;正确处理好党和法律、党和政府的关系;“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坚持司法独立;重视全民法治教育。在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同全面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目标相比,我国的法治建设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法治意识不强;立法问题突出;行政执法不公;司法体制存在缺陷;社会腐败问题严重。为推进我国法治建设,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邓小平法治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因此,坚持以邓小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对于推进我国法治理论发展、部署法治建设战略、促进法治建设实施、实现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如何解决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全民法治宣传教育普及率,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实效,落实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完善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推进立法民主性;严格执法,明确划分行政机关执法职责,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制度,提升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进一步提高司法人员职业意识,加强司法信息公开,强化独立的司法制度,保证司法公正;全面落实国家公职人员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建立以党内民主为基础的反腐制度体系,加强党外监督,建立健全反腐机制。
任婷[6](2016)在《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梦”哲学思想历史演进的逻辑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自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也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为之苦苦探寻和奋斗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进程中,我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及由此决定的历史使命在不同时期是有所区别的,实现方式亦随之不尽相同。但也不可否认,各时期领导集体的思想、理论及作为其理论基石的哲学原理是有其内在统一性的。所以,深入探究历代领导集体智慧结晶的历史规律、经验教训、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原则,对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本文以“中国梦”的历史演进为线索,重大思想理论为依据,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试图突破现有文献对“中国梦”哲学思想研究仅围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等展开的片面化视角,着力阐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所做的伟大贡献,并通过对其主要思想和理论背后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原理及方法原则进行深入的解析和阐释,揭示其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论证了毛泽东“革命实践哲学”和邓小平“改革实践哲学”思想与方法论原则的内在逻辑及其对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指导作用。文章除绪论外共分为四章。前两部分分别对毛泽东“民族独立梦”的确立及其背后蕴藏的革命实践哲学和邓小平“小康社会梦”的形成及其背后蕴藏的改革实践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和阐述,后两部分则分别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三个层面对这两种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刻解析和闸释。其中,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受、传播和应用,从而形成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道路的历史过程的追溯,解析其背后蕴藏的革命实践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原则。第二章则结合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改革实践哲学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解读、运用和创新历程中形成的系列经典理论,通过对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和市场经济理论背后的哲学依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论证了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改革实践哲学”。第三章主要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三大哲学层次对毛泽东主导的革命实践哲学与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实践哲学的思想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二者各自的特色及其对当前民族复兴梦的哲学启示。最后一部分通过对两大哲学思想的同旨性、同源性和同质性三个层面的分析,阐释了毛泽东的的革命实践哲学思想和邓小平的改革实践哲学思想是内在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国梦”之中的,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飞跃。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并且是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和完善的。本文对内在统一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和实践之中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所体现的哲学依据和方法原则内在逻辑的研究,不仅是为了突破理论界现有文献对“中国梦”哲学思想研究视角的局限性,更是想要通过解析其深层次的哲学依据和方法论原则为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寻找理论支撑,以更好的指导人们为民族复兴梦尽责出力。
黄青枫[7](2015)在《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研究》文中指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冷静地分析了当时国内外的局势,并对时代特征与世界局势作出敏锐地判断,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世界将会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面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邓小平同志制定出了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相匹配的国际战略与国内政策,这些思想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新世纪以来,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自身的发展情况,党和国家提出了中国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是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战略思想,和平发展既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中国崛起的宣言。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走的路是和平发展道路。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五章对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简要的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介绍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形成的背景以及理论文化来源。第三章阐述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准确地把握住了国际环境,准确定位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坚持从国家利益角度处理问题,以“一国两制”的完美构想来促进国家的统一,运用灵活务实的外交方针处理国际关系。第四章说明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特色是平发展道路。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和平共处实现互利共赢目标,开展多边外交营造良好的外交关系。第五章阐述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和思考。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中国在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指引下,进一步打开外交新格局,并且对中国的外交方针是否应当作出新的定位展开思索。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使我们深刻地了解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对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路阳[8](2013)在《邓小平侨务思想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侨务思想是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侨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邓小平侨务思想的时代背景与条件,基本内容与构成体系,地位、性质和作用,基本特征和理论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对邓小平的侨务思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希冀能够对新时期的侨务实践和理论探索提供一个具有普遍方法论意义上的参考,以及对这一领域理论研究的探讨。
吴彩罗[9](2011)在《邓小平对辩证方法论的运用及其特色研究》文中认为“照辩证法办事”是邓小平对辩证方法论运用的简洁表述和通俗表达,更是邓小平对辩证方法论运用的突出表现。邓小平在许多指导实际工作的报告和言谈中,特别是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时时处处充满睿智地运用着辩证法。本文重点研究邓小平对辩证方法论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揭示邓小平对辩证方法论运用的唯物主义合理、合法性,方法论层次上的实践性及其和谐辩证法的特色,进而揭示邓小平和谐辩证法的方法论特色对当今中国和世界所具有的实践意义和思想价值。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和深化的空间,最后简要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学理上分析邓小平对辩证方法论的运用及其特色。主要阐释辩证方法论的内涵,分析邓小平实事求是与“照辩证法办事”的关系,用以论证邓小平“照辩证法办事”是唯物的而非黑格尔式的唯心的,进而凸显邓小平照辩证法办事的合理、合法性。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照辩证法办事”的哲理精髓和基本原则,“照辩证法办事”是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理外化和方法论体现,并对两者从方法论视角分析: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的认识方法论,“照辩证法办事”是邓小平的实践方法论,最后论述邓小平和谐辩证法的方法论特色。第三章,主要分析邓小平“照辩证法办事”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理论来源一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朴素辩证法的合理资源,来源二是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现实依据是邓小平对当代世界与中国现实的敏锐把握,是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第四章,主要分析邓小平对辩证方法论的实践运用。通过分析建国前邓小平在太行山主持工作期间以及建国后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对辩证法的实践运用,提出和谐辩证法是邓小平“照辩证法办事”最具特色之处,进而阐释和谐辩证法特色的理论内涵。第五章,分析邓小平和谐辩证法特色的当代意义。和谐辩证法特色是人类哲学智慧的结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人类不同文明的和谐共进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武甜[10](2011)在《邓小平法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法制思想产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国内、国际影响。时至今日,邓小平法制思想中蕴含的一些经典理论,对当前的中国社会有巨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以及现实价值。邓小平法制思想属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产物,是以邓小平的法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法制思想的结晶,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法制思想在中国特殊的国内、国际背景下产生,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邓小平法制思想吸收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形成于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恢复法制建设的背景下,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其个人经历对邓小平法制思想产生的影响。邓小平法制思想是在借鉴马克思列宁主义法学理论,以毛泽东为主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法律思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制观点等理论的基础上而逐渐成熟,自成一体。从而形成了与时代紧密结合的法制思想特色,主要包括坚持民主和法制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党与法制的相互制约关系,坚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法制建设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法治。邓小平法制思想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很广,主要包括思想上高度重视法制的作用,实践中不断完善法制,重视普法教育和干部法制素养的提高,“一国两制”理论。在把握了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内容后,更重要的是研究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当代价值,邓小平法制思想为我国依法治国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催生法学专业教育,发展壮大法律职业队伍。
二、浅论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及其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及其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港澳台侨统战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共产党港澳台侨统战思想的形成条件 |
2.1 时代背景: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应对 |
2.1.1 国际形势 |
2.1.2 国内形势 |
2.2 理论渊源: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发展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 |
2.2.2 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 |
2.2.3 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 |
2.3 实践基础:对中国共产党港澳台侨统战实践经验的总结 |
2.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海外统战实践 |
2.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港澳台侨统战实践 |
2.3.3 改革开放40 年来的港澳台侨统战实践 |
2.4 文化根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
2.4.1 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 |
2.4.2 传统文化中的“联盟”思想 |
第三章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共产党港澳台侨统战思想的历史演进 |
3.1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港澳台侨统战思想及实践(1978-1992) |
3.1.1 时代背景 |
3.1.2 统战思想 |
3.1.3 统战成效 |
3.2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港澳台侨统战思想及实践(1992-2002) |
3.2.1 时代背景 |
3.2.2 统战思想 |
3.2.3 统战成效 |
3.3 21世纪初党的港澳台侨统战思想及实践(2002-2012) |
3.3.1 时代背景 |
3.3.2 统战思想 |
3.3.3 统战成效 |
3.4 新时代党的港澳台侨统战思想及实践(2012-至今) |
3.4.1 时代背景 |
3.4.2 统战思想 |
3.4.3 统战成效 |
第四章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共产党港澳台侨统战思想的基本特点 |
4.1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港澳台侨统战工作的领导 |
4.2 坚持港澳台侨统战工作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
4.3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4.4 坚持构筑港澳台侨统战工作的共同思想基础 |
4.5 坚持港澳台侨统战工作的底线原则 |
第五章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共产党港澳台侨统战思想的价值 |
5.1 理论价值 |
5.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宝库 |
5.1.2 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的认识 |
5.2 实践价值 |
5.2.1 有助于开展港澳台侨统战工作 |
5.2.2 有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
5.2.3 有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5.2.4 有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5.2.5 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5.2.6 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对理论的界定 |
(二)对统一战线的界定 |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背景 |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国际背景 |
(一)逆全球化倾向日益严重 |
(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 |
(三)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不断加剧 |
二、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国内环境 |
(一)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奋斗目标 |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 |
(三)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考验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理论基础 |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思想 |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 |
(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
(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联盟”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统战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二)列宁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统一战线思想 |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一战线思想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思想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 |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基本理论的新论断 |
(一)规定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 |
(二)阐述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 |
(三)赋予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历史任务 |
二、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具体工作领域的新思想 |
(一)政党统一战线工作 |
(二)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
(三)宗教统一战线工作 |
(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一战线工作 |
(五)港澳台和海外侨胞统一战线工作 |
三、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方法 |
(一)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 |
(二)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
(三)找到最大公约数 |
(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特征及价值 |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主要特征 |
(一)统一战线理论与法治思维相结合 |
(二)统一战线工作对象更加多元化 |
(三)统一战线工作方法更加多样化 |
二、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理论价值 |
(一)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 |
(二)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新篇章 |
三、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现实价值 |
(一)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二)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三)有利于实现国家完全统一 |
(四)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政商关系 |
(五)有利于我国应对西方势力的“围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选题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评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个人评述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四)概念界定 |
1.意识形态概念的探讨 |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探讨 |
3.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探讨 |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与现实背景 |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1.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 |
2.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构想 |
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 |
1.时代主题转换: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 |
2.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3.国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思想挑战 |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科学评价历史与历史人物 |
1.历史人物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
2.鉴往知来,团结一致向前看 |
(二)社会主义学说的新概括 |
1.社会主义本质 |
2.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
3.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4.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
(三)确立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 |
1.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
2.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 |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
(五)“一国两制”的制度构建 |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
2.“一国两制”构建出与资本主义的共处之道 |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特点 |
1.继承与发展相统一 |
2.科学与价值相并存 |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4.争论与不争论相统一 |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历史地位 |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基本经验 |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
1.加强立论工作,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2.积极批判错误思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二)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
1.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性是执政合法性的活力源泉 |
2.在实践基础上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 |
(三)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
1.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 |
2.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
(四)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 |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 |
3.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分层次性 |
4.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四有”新人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清单 |
致谢 |
(4)邓小平法制建设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本文选题价值、意义 |
(二)本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方法 |
一、邓小平法制建设理论的形成条件 |
(一)邓小平法制建设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二)邓小平法制建设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
二、邓小平法制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明确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辩证关系 |
(二)提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 |
(三)突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
(四)强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点是教育人 |
(五)拓展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应用领域 |
三、邓小平法制建设理论的实践意义 |
(一)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
(二)为确立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奠定基本基调 |
(三)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
(四)有利于全民社会主义法制意识的培育 |
(五)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邓小平法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二、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形成 |
(一)理论来源 |
1.西方法治思想 |
2.马克思列宁主义法学理论 |
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
4.毛泽东法治思想 |
(二)历史背景 |
1.国际背景 |
2.国内背景 |
三、邓小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保障民主,健全法制 |
(二)注重树立法律权威 |
1.法律至上 |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3.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 |
(三)正确处理好党和法律、党和政府的关系 |
1.党的活动要受宪法和法律的制约 |
2.党政分开 |
(四)“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
(五)坚持司法独立 |
(六)重视全民法治教育 |
四、我国当前法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法治意识不强 |
(二)立法问题突出 |
(三)行政执法不公 |
(四)司法体制存在缺陷 |
(五)社会腐败问题严重 |
五、以邓小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推进我国法治建设 |
(一)进一步加强法治普及宣传教育 |
(二)完善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
(三)严格执法,完善行政执法体制 |
(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公正 |
(五)建立健全反腐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梦”哲学思想历史演进的逻辑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毛泽东思想哲学基础的研究现状 |
1.2.2 邓小平理论哲学思想及其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关联性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1.5 题解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章 毛泽东“中国梦”的革命实践哲学 |
2.1 毛泽东“中国梦”概述 |
2.1.1 建国前的“民族独立梦” |
2.1.2 建国后的“工业强国梦” |
2.2 毛泽东对民族复兴道路的艰辛探索 |
2.2.1 凝聚革命力量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2.2.2 创造性的革命道路理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 |
2.2.3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革命(改造)道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2.3 毛泽东“中国梦”的哲学思想 |
2.3.1 毛泽东革命实践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
2.3.2 毛泽东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 |
2.3.3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 |
2.3.4 毛泽东“公平、平等”的价值观 |
2.3.5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正确方法论的应用和创新 |
第3章 邓小平“中国梦”的改革实践哲学 |
3.1 邓小平“小康社会梦”概述 |
3.1.1 “小康社会梦”生成的世情时情 |
3.1.2 “小康社会梦”生成的内在主观因素 |
3.1.3 邓小平对“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 |
3.2 邓小平对民族复兴道路的不懈探索 |
3.2.1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 |
3.2.2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的意义 |
3.3 邓小平“中国梦”的哲学思想 |
3.3.1 邓小平改革实践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
3.3.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 |
3.3.3 邓小平“共同富裕”的价值观 |
3.3.4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正确方法论的应用和创新 |
第4章 毛泽东与邓小平“中国梦”哲学思想的差异性解析 |
4.1 世界观的差异:对唯物史观的关注侧重点不同 |
4.1.1 对当时世界的发展走向判断不 |
4.1.2 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认知不同 |
4.1.3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各有侧重 |
4.2 价值观的差异性 |
4.2.1 对“人”的认知各异 |
4.2.2 对促进人的发展方式的侧重点不同 |
4.3 方法论的特色各异 |
4.3.1 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方法论形成的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别 |
4.3.2 毛泽东邓小平表述形式上的个性化特色 |
4.3.3 方法论影响下采取的措施不同 |
4.3.4 邓小平在方法论上对毛泽东的发展与超越 |
第5章 毛泽东与邓小平“中国梦”哲学思想的统一性分析 |
5.1 思想的同旨性: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
5.2 思想的同源性: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 |
5.2.1 共同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
5.2.2 共同的方法论原则 |
5.2.3 共同的价值观 |
5.3 思想的同质性:属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5.4 习近平对毛、邓“中国梦”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发展党员材料预审单 |
(7)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点 |
第二章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 |
2.1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时代主题的转换 |
2.1.2 时代主题转换的依据 |
2.2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理论来源及文化渊源 |
2.2.1 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
2.2.2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 |
第三章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国际环境的准确把握 |
3.1.1 新时代主题的提出 |
3.1.2 新时代主题提出的意义 |
3.2 国际地位的准确定位 |
3.2.1 中国是多极世界的一极 |
3.2.2 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 |
3.3 国家利益的至高无上 |
3.3.1 国家主权不容侵犯 |
3.3.2 国家利益是一切的出发点 |
3.4 灵活务实的外交方针 |
3.4.1 赋予独立自主原则新内容 |
3.4.2 为解决国际争端找到新路子 |
3.5 “一国两制”的完美构思 |
3.5.1 “一国两制”的内涵 |
3.5.2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
第四章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特色—和平发展道路 |
4.1 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 |
4.1.1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
4.1.2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4.2 和平共处互利共赢 |
4.2.1 广交朋友少树敌 |
4.2.2 营造和平外交环境 |
4.3 和平发展多边外交 |
4.3.1 不称霸不当头,和平崛起道路 |
4.3.2 开展多边外交,融入国际机制 |
第五章 新时期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与思考 |
5.1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
5.1.1 局部冲突并未改变世界和平的大趋势 |
5.1.2 经济发展仍然是世界最突出的问题 |
5.2 以新安全观营造国际新秩序 |
5.2.1 新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
5.2.2 新安全观的实践成就 |
5.3 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 |
5.3.1 和谐世界的内涵 |
5.3.2 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
5.4 新时期中国和平外交的新格局 |
5.4.1 进一步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
5.4.2 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
5.4.3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
5.5 关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定位问题 |
5.5.1 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 |
5.5.2 解决领土争端的多种手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邓小平侨务思想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邓小平侨务思想的时代背景及其基础 |
(一) 邓小平侨务思想的时代背景与条件 |
(二) 邓小平侨务思想的发展进程 |
1.“两阶段说” |
2.“三阶段说” |
二、邓小平侨务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构成体系 |
(一) 邓小平侨务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 邓小平侨务思想的构成体系及相互关系 |
三、邓小平侨务思想的地位、性质和作用 |
(一) 邓小平侨务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邓小平侨务思想是对以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侨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三) 邓小平侨务思想与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
(四) 邓小平侨务思想是新时期侨务思想发展和侨务工作实践的根本指导和实践指南 |
四、邓小平侨务思想的基本特征、理论与实践意义 |
(一) 邓小平侨务思想的基本特征 |
(二) 邓小平侨务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五、当前学术界邓小平侨务思想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
(9)邓小平对辩证方法论的运用及其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不足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邓小平对辩证方法论运用的实践层次及特色分析 |
(一) 辩证方法论的内涵 |
(二) 实事求是与“照辩证法办事”的方法论分析 |
1、实事求是是照辩证法办事的哲理精髓和基本原则 |
2、照辩证法办事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理外化和方法论体现 |
3、“照辩证法办事”是实践方法论 |
(三) 邓小平和谐辩证法的方法论特色 |
(四)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照辩证法办事”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 |
(一) “照辩证法办事”的理论来源 |
1、“照辩证法办事”吸收了中国传统朴素辩证法的合理资源 |
2、“照辩证法办事”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运用 |
(二) “照辩证法办事”的现实依据 |
1、邓小平对当代世界的敏锐把握 |
2、邓小平对中国现实的敏锐把握 |
(四)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照辩证法办事”的伟大实践及其特色 |
(一) 建国前“照辩证法办事”的实践 |
1、邓小平建国前对辩证方法论运用分析 |
2、毛泽东对“照辩证法办事”一语的推崇和赞赏 |
(二) 建国后“照辩证法办事”的伟大实践 |
1、“向前看”战略思维的辩证法分析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辩证法分析 |
3、“一国两制”的辩证法分析 |
(三) 和谐辩证法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特色 |
1、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
2、肯定对立面的相通之处 |
3、敢于扶植和支持对立面 |
4、促进对立面的有机结合 |
5、容许对矛盾双方的适度宽容 |
6、努力实现对立面的共同发展 |
(四)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和谐辩证法特色的当代意义 |
(一) 和谐辩证法特色是人类哲学智慧的结晶 |
1、和谐辩证法特色的联系观 |
2、和谐辩证法特色的矛盾观 |
3、和谐辩证法特色的度量观 |
(二) 和谐辩证法特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
1、以和谐思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
2、以和谐思维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
3、以和谐思维实现人自身内外的和谐统一 |
(三) 和谐辩证法特色对人类不同文明的和谐共进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
(四)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邓小平法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学术界研究的现状 |
1.2.1 邓小平法制思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研究动态 |
1.2.2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3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2 邓小平法制思想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
2.1 法制的概念 |
2.1.1 "法制"与"法治"两者的区别 |
2.1.2 "法制"与"法治"两者的联系 |
2.2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内涵 |
2.2.1 邓小平法制思想属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产物 |
2.2.2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2.2.3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在中国特殊的国内、国际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制思想 |
2.2.4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以邓小平的法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法制思想的结晶 |
3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其形成条件 |
3.1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理论来源 |
3.1.1 马克思列宁主义法学理论是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理论基石 |
3.1.2 以毛泽东为主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法律思想是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
3.1.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制观点是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内在要素 |
3.2 邓小平法制思想形成的条件 |
3.2.1 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法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3.2.2 二战后世界范围内恢复法制建设的潮流是邓小平法制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
3.2.3 邓小平的个人经历对邓小平法制思想的重要影响 |
4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
4.1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法制的作用 |
4.1.1 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
4.1.2 加强党的领导,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
4.1.3 健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
4.2 完善法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4.2.1 开展全面的立法工作,初步建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4.2.2 注重经济立法,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秩序 |
4.2.3 提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指导具体法制工作 |
4.3 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族法律意识 |
4.3.1 对全体公民进行法制教育,树立法制观念 |
4.3.2 特别要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法制教育 |
4.3.3 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我国法制教育的重点 |
4.3.4 增强司法队伍建设,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顺利开展 |
4.4 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
4.4.1 "一国两制"思想的提出 |
4.4.2 "一国两制"的具体内容 |
5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特征 |
5.1 坚持民主与法制的辩证统一关系 |
5.1.1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
5.1.2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
5.2 坚持党与法制的相互制约关系 |
5.2.1 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法制建设 |
5.2.2 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
5.3 坚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法制建设原则 |
5.4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是法治 |
6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当代价值 |
6.1 关于提倡法治,批判人治的法制思想,为依法治国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持 |
6.1.1 邓小平坚持法治的观点,摈弃人治 |
6.1.2 邓小平法制思想中丰富的法治内容,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支持 |
6.2 关于法制对经济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的法制思想,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6.2.1 邓小平"两手抓"法制思想肯定法制对市场经济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
6.2.2 邓小平经济法制思想指导我们为保障市场经济建立健全经济法制 |
6.3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重要性的论断,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并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
6.3.1 邓小平法制思想中包含丰富的民主思想 |
6.3.2 新时期,在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
6.4 关于增强司法工作人员素质的法制思想,催生法学专业教育,发展壮大法律职业队伍 |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高等法学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
6.4.2 继续充实加强政法干部队伍,以适应法治社会的发展需要 |
6.4.3 不断提高政法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引入严格的准入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浅论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及其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港澳台侨统战思想研究[D]. 陈红. 重庆交通大学, 2020
- [2]十八大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研究[D]. 赵丹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研究[D]. 张婷玉. 新疆大学, 2017(09)
- [4]邓小平法制建设理论研究[D]. 王美娜. 长春师范大学, 2016(12)
- [5]邓小平法治思想研究[D]. 胡月. 河南工业大学, 2016(08)
- [6]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梦”哲学思想历史演进的逻辑关系[D]. 任婷.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7]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研究[D]. 黄青枫. 南京财经大学, 2015(02)
- [8]邓小平侨务思想研究述评[J]. 路阳. 八桂侨刊, 2013(02)
- [9]邓小平对辩证方法论的运用及其特色研究[D]. 吴彩罗.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10]邓小平法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武甜. 河南理工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