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在超高压线路保护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贾玉,李湘韶[1](2020)在《光纤差动保护在超高压线路保护中的应用与调试》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光纤差动保护工作原理,分析光纤差动保护在超高压线路保护中的应用方式和作用,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保护线路的正常运行,提升供电质量。
金能[2](2020)在《应对保护用外部设备极端异常工况的电网应急保护判据及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网承担着电力区域互联、电能输送与分配等重要功能,其优良的继电保护对维持电力线路乃至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电网保护的优异性能已经在以往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然而,随着全社会用电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电网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对保护的四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时设备、电气量采集设备、电气量传输通道/网络及二次直流电源作为继电保护的重要外部设备(以下简称“保护用外设”),其工作状况好坏将直接影响保护的性能。对于电网保护而言,尤其是作为线路主保护的纵联保护,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类型的保护用外设异常工况:时钟晶振失振导致两侧采样不同步、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CT)断线、干扰、饱和及数据传输通道/网络异常导致采样数据丢失、二次直流电源丢失导致保护设备失电等。现场一般采取识别出上述保护用外设异常工况后即闭锁或停运相关的保护,造成保护系统的动作性能严重劣化。另外,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电网日趋网络化和智能化,大量网络设备应用后,潜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将带来更为严重的保护用外设异常工况,由此引发的保护动作可靠性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亟需升级或增加保护系统相关功能以提升其应对保护用外设异常的能力。考虑到外设异常是一种相对小概率事件,如果保护系统在正常工作时也涵盖这部分功能,无疑加大了保护的运行负担,更加复杂的保护其可靠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此,需要从保护架构上进行合理设计,将这部分的功能设计成应急功能,仅在保护用外设异常的应急工况下投入,替代原有的不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保护。为此,本文针对上述变电站保护用外设异常造成的保护系统动作性能降低的问题,研究电网应急保护的系列判据及方案。针对对时设备异常导致线路纵联差动保护退出后保护动作性能降低的问题,基于相空间轨迹识别的思路,选取故障分量瞬时功率差作为重构相空间轨迹的一维时间序列,通过分析不同系统工况下相空间轨迹变化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故障分量瞬时功率相空间轨迹识别的补充式线路纵联保护新判据。该判据完全不受两侧数据失步、线路电容电流及无功补偿装置的影响,且具有免整定、超快速动作以及耐受高过渡电阻等优点。针对CT断线导致双重化配置的高压输电线路保护中的一套保护闭锁后线路保护的动作可靠性显着降低的应急工况,借助站域信息与站间直联通道,提出基于多判据冗余的输电线路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与CT断线导致线路仅剩单套保护的应急工况以及现场常用的双重化保护“2取1”跳闸方案相比,所提保护方案能够同时显着地降低保护的误动与拒动概率,并具有抗单个及多个CT异常的能力。针对站间通信信道异常导致单套配置的配电线路纵联主保护退化为就地三段式电流保护后保护可靠性低、且同样存在受电气量采集设备异常影响的问题,对上述多判据冗余保护方案进行改进,提出基于多判据冗余的配电线路就地-远方双重化应急保护方案。所提方案不仅提高了通道异常工况下配网保护的动作速度,还提升了其抗CT异常与网络攻击的能力。针对电气量传输网络异常引发全站采样信息缺失进而导致多条线路保护甚至整站保护不正确动作的极端工况,提出一种具备高可靠性及灵敏性的应急保护系统。分别对多端和双端系统设计补偿电压差判据和测量电抗百分比比较判据,并结合多端电流差动保护或方向保护以及就地距离保护实现故障准确辨识。所提应急保护系统可靠性及灵敏度高,且具备较高的带过渡电阻故障的响应能力,能有效保障全站采样信息缺失后变电站继续运行及区域电网的安全稳定。针对保护用二次直流电源丢失导致变电站保护采样、运算及跳闸功能彻底失效的极端工况,提出两种高性价比的变电站二次系统性能提升方案,为实施基于远方跳闸的线路应急主保护奠定物质基础。进而,提出不依赖多端数据同步对时及数据完整性、基于补偿电压模量比较的应急保护新判据。所提判据灵敏度高,通过与就地距离I段保护配合,能在直流电源丢失场景下有效覆盖被保护线路的大部分故障,其选择性及动作速度均高于距离II段保护。
胡峰[3](2012)在《光纤电流纵差保护在220kV输电线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介绍了肇庆电网220kV线路现状,包括线路基本情况和保护配置情况。通过调研220kV睦端甲线、睦端乙线近几年运行情况,列出其近年来的缺陷及处理情况,指出其保护配置的不足,进而提出提高保护运行可靠性的措施。接着分析了电力光纤及电流纵差保护在肇庆电网应用的可行性,主要从光纤和电流纵差保护的特点及优势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光纤电流纵差保护与现有高频保护相比具有的技术优势,同时介绍了光纤电流纵差保护在肇庆电网的应用情况。然后,以220kV睦端甲线、睦端乙线为例,提出220kV线路保护技术改造方案,包括一次设备、保护装置和通信方面的改造内容,对220kV线路线路进行光纤化改造,将现有高频保护升级为光纤电流纵差保护,从而大大提高线路保护的可靠性。文章的最后,介绍了输电线路光纤电流纵差保护改造后的运行情况,重点讨论了光纤电流纵差保护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王志华[4](2012)在《220KV光差纵联线路保护在珠海电网中的运行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通道在超高压线路保护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目前实际运行当中,220KV高压线路保护装置与光纤通道连接构成系统时,存在一些必须考虑的问题。
方德琳[5](2011)在《输电线路光纤保护及其现场应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目前,超高压输电线路纵联保护主要应用高频载波和光纤两种通道方式。采用光纤通道的保护,可以避免高频载波通道的诸多问题,在高压电网中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光纤保护的发展历程,对四会变电站目前的保护配置情况及近年来发生的故障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光纤保护进行技术改造的措施。文中分析了光纤通道继电保护具有的优势,介绍了光纤保护的特点及光纤通道与继电保护配合的几种方式,根据四会变电站220 kV线路保护的配置及运行情况提出了220 kV线路保护光纤化改造方案。最后,重点讨论光纤保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并运用在四会变电站线路保护光纤化改造中。根据220 kV四会变电站综合改造工程制定了220 kV会旺线施工改造方案。
张海啸[6](2011)在《超高压输电线路光纤分相电流差动保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光纤的数字式分相电流差动保护,已成为输电线路理想的主保护。但在实际运行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CT饱和、负荷电流、分布电容电流及双端数据同步等问题,都可能使保护误动或闭锁。文章针对目前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在实际运行中所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对分布电容电流和双端数据同步展开了研究。对国内外几种典型动作判据进行了总结。针对CT饱和的问题,深究了产生它的原因,并指出光电式电流互感器可以解除这一瓶颈。对重负荷下负荷电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基于故障分量的差动保护可以有效的避免其影响,但故障分量存在时间短且较难提取。针对超高压长线路分布电容电流的影响,特别是对T接线路有无并联电抗器补偿进行了分析计算并进行了仿真,得出时域暂态补偿优于稳态补偿,但在空载合闸等情况下仍无法完全补偿。针对双端数据同步,引入装置“时钟差”的概念,以传统的“乒乓对时”为主,辅助以电气量对时,可以解决由于双端保护收、发数据延时不同,引起差动保护产生不平衡差流甚至保护误动的问题。基于贝瑞隆线模法的分相电流差动保护,通过比较同侧电流量而非异侧电流量,从模型上克服了分布电容电流的影响;采样值差动保护具有动作速度快、计算量小的优点,且具有“天然的”抗CT饱和的能力;而基于贝瑞隆模型的采样值差动保护兼具了两者的优点,文章分单相与三相进行了详细的推导计算,对一些典型故障作了仿真验证,证明了此判据的有效性与优越性。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吴波[7](2011)在《浙江电网超高压线路保护的现状与现场调试》文中指出截止到2010年,浙江电网已经建成拥有500kV变电站31座、容量5901万kVA、线路5795km,220kV变电站208座、容量7479万kVA、线路12261km。应该说,超高压电网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从整个电网运行的角度出发,如何安全可靠运行,调试这些线路超高压电网的保护装置,日益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浙江电网超高压线路的保护装置的基本构成情况,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对保护装置进行的调试情况。首先,针对目前国产保护在浙江电网的应用,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各厂家的保护装置的保护原理,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保护装置的典型化配置。接着,针对现场保护装置的调试情况,进行了整理归纳,对几个比较典型的保护装置,南瑞RCS系列保护,四方CSC系列保护装置进行了重点的研究,结合对保护装置的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尤其是在典型化设计逐步开展,微机保护得到了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正确进行保护装置的调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结合国内已经有不少的变电站开始采用光CT,光PT,智能开关等一次设备,保护设备亦采用数字接口,数字化的特点,对保护装置的要求,调试特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结合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提出了现场实际调试方法及注意事项。
王志锐[8](2010)在《输电线路光纤保护现场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超高压输电线路纵联保护中,通道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主要应用的是载波通道和光纤通道。高频载波通道受线路故障影响,保护可能误动或拒动。此外,高频载波通道环节多,方式单一,故障隐蔽,使得维护工作量大。而采用光纤通道的保护,避免了高频载波通道的诸多问题,在高压电网中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从高频保护原理介绍出发,对近年来高频保护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重点研究高频载波通道,发现其中的不足,提出技术改造措施,采用光纤通道提高保护运行可靠性。接着,介绍了光纤保护的特点及光纤通道与继电保护配合的几种方式,分析了光纤通道继电保护具有的优势,重点分析了光纤闭锁式、允许式纵联保护的构成方式,并根据四会变电站220kV线路保护的配置及运行情况提出了220kV线路保护光纤化改造方案。然后,重点讨论光纤保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并运用在四会变电站线路保护光纤化改造中。最后,根据220kV四会站综合改造工程制定了220kV会旺线施工改造方案。
李建强[9](2010)在《光纤电流差动保护的特点》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光纤保护基本方式及其特点,分析了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原理,讨论了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王晓峰[10](2009)在《超高压输电线路自适应电流差动保护原理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电网和电力数字通信网的快速发展,基于光纤的数字式分相电流纵差保护,以其优越的性能,必将成为我国电力系统的超高压以及正在出现的特高压输电线路的首选主保护。论文结合最新的数字式继电保护技术,对超高压线路差动保护的原理与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论文分别对超高压线路分相电流差动的全电流差动保护判据、零序电流差动保护判据、基于故障分量的差动保护和基于故障瞬时分量采样值差动保护判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故障瞬时分量采样值差动保护既具有故障分量差动保护的高精度和可靠性又具有采样值差动保护的速动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容电流的补偿方案和检测CT饱和的方法。采用单一判据的电流差动保护无法兼顾超高压线路对灵敏性、速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本文对上述判据进行综合分析、取长补短,结合自适应原理,设计了一个总体性能最优的保护方案。即用基于故障分量采样值差动保护反应严重故障;用高灵敏差动的判据经延时反应轻微故障,用相量差动保护判据反应转移性和发展性故障;用零序电流差动保护判据反应轻微的高阻接地故障;ATP(theAlternative Transients Program)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案具有良好的反时限特性,切除速度快,且可以反映高阻接地故障,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超高压线路电流纵差保护方案。
二、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在超高压线路保护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在超高压线路保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光纤差动保护在超高压线路保护中的应用与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原理 |
2 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分析 |
2.1 三种差动保护的配合使用 |
2.2 保护中差动继电器的特点 |
2.3 零序差动继电器的主要特点 |
3 对通信系统的要求 |
4 结束语 |
(2)应对保护用外部设备极端异常工况的电网应急保护判据及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应对保护用外设异常工况的电网保护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对时设备异常应对策略研究现状 |
1.2.2 CT异常工况应对策略研究现状 |
1.2.3 电气量传输通道/网络异常应对策略研究现状 |
1.2.4 二次直流电源丢失应对策略研究现状 |
1.3 电网保护在提升对外设工况异常适应性方面面临的技术挑战 |
1.4 本文的研究路线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2 应对对时设备异常的补充式线路纵联保护新判据 |
2.1 引言 |
2.2 相空间基本原理及参数确定 |
2.2.1 相空间基本原理 |
2.2.2 相空间参数选取方案 |
2.3 故障分量瞬时功率的相空间轨迹分布特征 |
2.3.1 外部故障时相空间轨迹分布特征 |
2.3.2 内部故障时相空间轨迹分布特征 |
2.4 基于相空间轨迹识别的线路纵联保护新判据 |
2.4.1 保护判据的设计 |
2.4.2 线路电容电流及补偿装置对新判据影响 |
2.4.3 同步对时误差对所提判据的影响 |
2.5 仿真验证 |
2.5.1 正常运行及区外故障时新判据动作安全性验证 |
2.5.2 区内故障时保护新判据性能验证 |
2.5.3 新判据抗同步对时误差能力验证 |
2.5.4 新判据适应无功补偿装置能力验证 |
2.5.5 新判据适应其他系统结构的能力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3 应对CT断线工况的输电线路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多判据冗余的输电线路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 |
3.2.1 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的基本理念 |
3.2.2 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的设计 |
3.3 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的性能分析 |
3.3.1 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的误动概率分析 |
3.3.2 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的拒动概率分析 |
3.3.3 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门槛值的整定 |
3.3.4 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3.4 仿真验证 |
3.4.1 应急工况二的情形下区外故障 |
3.4.2 应急工况二的情形下区内故障 |
3.4.3 应急工况下再次发生CT断线及区内故障 |
3.4.4 应急工况二的情形下互感器受扰 |
3.4.5 应急工况二的情形下发生区内故障伴随CT饱和 |
3.4.6 应急工况二的情形下发生区外故障伴随CT饱和 |
3.5 本章小结 |
4 应对纵联通道异常的配电线路就地—远方双重化应急保护方案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多判据冗余的配电线路高可靠保护方案 |
4.2.1 高可靠远方保护基本原理 |
4.2.2 远方保护的误动/拒动概率分析 |
4.2.3 远方保护的门槛值整定 |
4.2.4 就地-远方保护综合配合方案误动/拒动概率分析 |
4.3 基于多判据冗余的配电线路就地-远方双重化应急保护实现方案 |
4.3.1 基于智能断路器的保护跳闸逻辑 |
4.3.2 就地-远方保护最优跳闸配合方案 |
4.4 仿真验证 |
4.4.1 区内故障 |
4.4.2 区外故障 |
4.4.3 互感器受扰 |
4.4.4 区内故障伴随CT饱和 |
4.4.5 CT断线 |
4.5 本章小结 |
5 应对全站采样信息缺失的智能变电站应急保护判据及方案研究 |
5.1 引言 |
5.2 全站信息缺失场景的应急保护解决思路 |
5.3 应对全站采样信息缺失的应急保护策略 |
5.3.1 故障区域的大致界定 |
5.3.2 故障区域最小化隔离 |
5.4 特殊运行工况下的应急保护判据 |
5.5 仿真验证 |
5.5.1 应急保护系统启动判据的仿真验证 |
5.5.2 应急保护测量判据的仿真验证 |
5.5.3 应急保护系统实施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6 应对直流电源丢失的变电站二次系统性能提升方案及应急保护新判据研究 |
6.1 引言 |
6.2 有效解决直流电源丢失问题的二次系统性能提升方案 |
6.2.1 应急工况五的典型场景及解决思路 |
6.2.2 基于集中测控装置的二次系统性能提升方案 |
6.2.3 基于远跳装置的二次系统性能提升方案 |
6.3 应对应急工况五的应急保护系统 |
6.4 不依赖数据同步及数据完整性的补偿电压模量比较新判据 |
6.4.1 区内外故障时补偿电压模量的不同分布规律 |
6.4.2 补偿电压模量比较判据 |
6.5 仿真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
(3)光纤电流纵差保护在220kV输电线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2 光纤电流纵差保护的历史及发展 |
1.3 光纤电流纵差保护在肇庆电网推广应用的背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肇庆电网220KV输电线路现状分析 |
2.1 肇庆电网220KV输电线路现状 |
2.2 高频纵联保护的工作原理 |
2.2.1 高频纵联保护的基本概念 |
2.2.2 高频方向纵联保护 |
2.2.3 高频纵联距离保护 |
2.3 220KV睦端甲线、睦端乙线高频纵联保护运行现状分析 |
2.3.1 线路保护配置情况 |
2.3.2 近年来的缺陷及处理情况 |
2.3.3 保护通道的可靠性分析 |
2.3.4 提高保护运行可靠性的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光纤及电流纵差保护的应用可行性 |
3.1 光纤的特点及优势 |
3.1.1 光纤的特点 |
3.1.2 光纤通道的分类 |
3.1.3 光纤通道的优势 |
3.2 光纤电流纵差保护的原理及优势 |
3.2.1 工作原理 |
3.2.2 光纤电流纵差保护的优势 |
3.3 肇庆电网光纤电流纵差保护的应用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纤电流纵差保护改造方案及实际应用问题 |
4.1 220KV睦端甲线、睦端乙线基本情况 |
4.1.1 输电线路基本情况 |
4.1.2 变电设备情况 |
4.1.3 保护配置情况 |
4.2 220KV睦端甲线、睦端乙线保护改造方案 |
4.2.1 基本改造内容 |
4.2.2 电气一次部分的改造 |
4.2.3 保护装置的改造 |
4.2.4 保护通道的改造 |
4.3 光纤电流纵差保护运行情况 |
4.4 光纤电流纵差保护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4.4.1 装置存在长期有差流的问题 |
4.4.2 CT饱和造成差动保护误动的问题 |
4.4.3 保护装置抗干扰问题 |
4.4.4 光纤维护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220KV光差纵联线路保护在珠海电网中的运行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运用光纤通道作为纵联保护通道的优势 |
三、光纤通道与保护配合的几种方式 |
(1) 专用光差保护 |
(2) 复用光纤保护 |
(3) 光纤纵联电流差动保护 |
四、光纤纵联差动保护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 保护之间的连接问题: |
(1) 直接相连方式 |
(2) 复用方式 |
2. 同步问题: |
3. CT饱和问题: |
4. CT断线的判别: |
5. 电容电流补偿问题: |
6. 光缆与保护配合问题: |
五、结束语 |
(5)输电线路光纤保护及其现场应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概况 |
1.3 本文研究内容提要 |
第二章 光纤保护的发展及其在广东电网中的应用 |
2.1 光纤保护的发展历程 |
2.2 光纤保护的原理 |
2.2.1 光纤的技术原理 |
2.2.2 电力光纤网络 |
2.2.3 光纤保护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
2.3 光纤通道 |
2.3.1 通道模式 |
2.3.2 光纤通道的优势 |
2.4 广东电网光纤保护的应用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电网光纤保护配置规范与技术方案 |
3.1 保护光缆通道配置原则与规范 |
3.2 光纤保护配置方案 |
3.2.1 500 kV 线路 |
3.2.2 220 kV 线路 |
3.3 工程应用问题及对策 |
3.3.1 施工方面 |
3.3.2 管理方面 |
3.3.3 通道方面 |
3.3.4 通信干扰方面 |
3.3.5 旁路代路方面 |
3.3.6 二次接线方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肇庆四会变电站输电线路的光纤保护改造 |
4.1 四会变电站运行现状分析 |
4.1.1 220 kV 四会变电站简介 |
4.1.2 220 kV 四会变电站线路保护配置及缺陷 |
4.1.3 提高光纤保护运行可靠性的措施 |
4.2 四会变电站220 kV 线路保护通道综合改造 |
4.2.1 综合改造方案 |
4.2.2 保护的性能 |
4.3 220kV 会旺线综合改造 |
4.3.1 工程施工步骤 |
4.3.2 技术措施 |
4.3.3 安全措施 |
4.3.4 危险点控制措施 |
4.3.5 施工进度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表 四会变电站电气二次改造设备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超高压输电线路光纤分相电流差动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输电线路电流差动保护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1.3 我国光纤通信网的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光纤电流纵联差动保护原理 |
2.1 引言 |
2.2 光纤保护的基本原理 |
2.3 电流向量差动保护的实现 |
2.3.1 基本原理 |
2.3.2 不平衡电流的影响及对策 |
2.4 差动保护动作判据的分析 |
2.5 故障分量电流差动保护 |
2.5.1 双端电源线路区内外故障 |
2.5.2 相电流突变量分相差动保护 |
2.6 零序电流差动保护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流差动保护电容电流补偿方法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电容电流对电流差动保护的影响 |
3.3 电容电流补偿方法 |
3.3.1 基于稳态的电容电流补偿的研究 |
3.3.2 基于暂态的电容电流补偿的研究 |
3.4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纤电流差动保护的通信 |
4.1 引言 |
4.2 差动保护的通信方式 |
4.2.1 光纤差动保护的数据传输 |
4.2.2 光纤差动保护的时钟设置 |
4.3 数据的采样同步方式 |
4.3.1 基于数据通道的同步方法 |
4.3.2 基于参考向量的同步方法 |
4.3.3 基于时钟基准源的同步方法 |
4.4 建议采用的数据同步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贝瑞隆模型的分相电流差动保护判据 |
5.1 引言 |
5.2 贝瑞隆分相电流差动保护 |
5.2.1 输电线路贝瑞隆模型 |
5.2.2 保护动作判据 |
5.2.3 动作判据的计算方法 |
5.3 仿真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浙江电网超高压线路保护的现状与现场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浙江电网超高压线路保护的现状 |
1.1.2 浙江电网超高压线路保护装置厂家的现状 |
1.2 超高压线路保护的保护配置 |
1.2.1 500kV线路保护配置 |
1.2.2 220kV线路保护配置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2 超高压线路保护的原理及装置 |
2.1 超高压线路保护原理 |
2.1.1 纵联差动保护的原理和特点 |
2.1.2 距离保护的原理和特点 |
2.2 超高压线路典型保护装置 |
2.2.1 RCS901A保护装置 |
2.2.2 CSC101A保护装置 |
3 超高压线路保护装置的调试 |
3.1 超高压线路保护单机装置试验工序 |
3.1.1 超高压线路保护装置调试试验项目 |
3.1.2 超高压线路保护装置检验要求 |
3.2 超高压线路保护装置的联调试验 |
3.2.1 光纤通道联调试验 |
3.2.2 高频保护通道联调试验 |
3.3 超高压线路保护装置的投产试验 |
4 超高压线路保护的数字化发展与调试 |
5 结论与展望 |
6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输电线路光纤保护现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2 线路纵联保护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光纤保护在广东电网推广应用的背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频保护现状分析 |
2.1 高频保护的工作原理 |
2.1.1 高频保护的基本概念 |
2.1.2 高频闭锁方向保护 |
2.1.3 高频闭锁距离保护 |
2.2 高频通道的优缺点 |
2.3 高频保护运行现状分析 |
2.3.1 220kV 四会变电站简介 |
2.3.2 220kV 四会变电站线路保护配置及缺陷 |
2.3.3 高频通道问题 |
2.3.4 提高保护运行可靠性的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光纤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 |
3.1 继电保护用光纤的特点 |
3.2 电力光纤网络和电力电缆 |
3.2.1 电力光纤网络现状 |
3.2.2 电力网络用电缆 |
3.3 光纤保护的基本方式及特点 |
3.3.1 按工作原理分类 |
3.3.2 按其通道模式分类 |
3.4 光纤通道的优势 |
3.5 广东220KV 光纤保护的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纤保护使用方案及现场应用问题 |
4.1 线路保护光缆通道配置规范 |
4.1.1 总则 |
4.1.2 线路保护光缆通道配置原则 |
4.1.3 保护选型及通道接口配置规定 |
4.1.4 保护光缆通道的要求 |
4.1.5 光纤保护通道运行维护管理 |
4.2 光纤保护配置及使用方案 |
4.2.1 500kV 线路主保护光纤保护配置方案 |
4.2.2 220kV 线路光纤保护配置方案 |
4.3 四会站220KV 线路保护通道改造 |
4.3.1 改造方案 |
4.3.2 改造设备变动情况 |
4.4 光纤保护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4.4.1 施工工艺问题 |
4.4.2 光纤保护管理界面的划分问题 |
4.4.3 通道双重化问题 |
4.4.4 光纤保护在旁路代路上的问题 |
4.4.5 电流互感器的饱和与断线问题 |
4.4.6 通信设备的抗干扰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20KV会旺线改造施工方案 |
5.1 工程施工相关措施 |
5.1.1 工程施工的组织措施 |
5.1.2 工程施工的方法及步骤 |
5.1.3 工程施工的技术措施 |
5.1.4 工程施工的安全措施 |
5.1.5 工程施工的危险点分析及控制措施 |
5.2 工程施工进度及停电计划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光纤电流差动保护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光纤保护的基本方式及其特点 |
1.1 光纤电流差动保护 |
1.2 光纤闭锁式、允许式纵联保护 |
2 光纤电流差动保护的基本原理 |
2.1 三种差动保护的配合使用 |
2.2 保护中差动继电器的特点 |
2.3 零序差动继电器的特点 |
3 光纤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3.1 保护之间的连接问题 |
3.1.1 直接相连方式 |
3.1.2 复用方式 |
3.2 同步问题 |
3.3 CT饱和问题 |
3.4 CT断线的判别 |
3.5 电容电流补偿问题 |
3.6 光缆与保护配合问题 |
4 结语 |
(10)超高压输电线路自适应电流差动保护原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超高压输电线路发展综述 |
1.3 超高压线路保护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
1.4 电流差动保护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1.5 超高压线路自适应保护概述 |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自适应电流差动保护判据的研究 |
2.1 输电线路差动保护判据的基本原理 |
2.2 全电流差动保护判据分析与研究 |
2.2.1 动作判据的相位特性 |
2.2.2 动作判据的制动特性 |
2.2.3 负荷电流的影响 |
2.3 零序电流差动判据的分析与研究 |
2.3.1 区内故障特性分析 |
2.3.2 区外故障特性分析 |
2.4 基于故障分量的电流差动保护判据分析 |
2.4.1 线路两端工频故障分量电流的基本特征 |
2.4.2 故障分量差动与全电流差动的对比分析 |
2.4.3 故障电流的提取 |
2.4.4 故障分量差动的基本特征 |
2.5 采样值差动判据的分析与研究 |
2.6 基于故障分量采样值差动判据的分析与研究 |
2.6.1 R、S选取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
2.6.2 R-S的取值 |
2.6.3 采样值差动保护模糊区 |
2.6.4 基于故障分量采样值差动保护外部故障动作边界的确定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晌电流差动保护灵敏性与可靠性的因素 |
3.1 电容电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及对策 |
3.2 差动电容电流的补偿措施 |
3.3 TA饱和对电流差动保护的影响及对策 |
3.4 差动保护抗TA饱和措施 |
3.5 TA断线的对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高压线路自适应电流差动保护的方案设计 |
4.1 现有电流差动保护的优缺点比较 |
4.2 自适应分相电流差动保护综合判据的提出 |
4.3 电流差动保护自适应综合原理方案说明 |
4.4 电流差动自适应判据ATP仿真验证 |
4.4.1 全电流差动判据、故障分量差动判据、零序电流差动判据的ATP仿真研究 |
4.4.2 故障分量采样值差动判据的仿真研究 |
4.4.3 全电流差动判据与零序电流差动仿真对比研究 |
4.4.4 故障分量差动判据与全电流差动判据的的仿真对比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在超高压线路保护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纤差动保护在超高压线路保护中的应用与调试[J]. 贾玉,李湘韶.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0(23)
- [2]应对保护用外部设备极端异常工况的电网应急保护判据及方案研究[D]. 金能.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3]光纤电流纵差保护在220kV输电线路应用研究[D]. 胡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4]220KV光差纵联线路保护在珠海电网中的运行浅析[J]. 王志华. 电子世界, 2012(10)
- [5]输电线路光纤保护及其现场应用问题研究[D]. 方德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6]超高压输电线路光纤分相电流差动保护的研究[D]. 张海啸.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7]浙江电网超高压线路保护的现状与现场调试[D]. 吴波. 浙江大学, 2011(07)
- [8]输电线路光纤保护现场应用研究[D]. 王志锐.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2)
- [9]光纤电流差动保护的特点[J]. 李建强. 科技资讯, 2010(16)
- [10]超高压输电线路自适应电流差动保护原理的研究[D]. 王晓峰. 贵州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