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关注里海陆架石油开发

韩国关注里海陆架石油开发

一、韩国关注里海陆架石油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冠男[1](2020)在《基于星载极化SAR图像的海上溢油检测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航运的快速发展,载油船舶碰撞、非法排污和输油管道破裂等溢油事故频繁发生,增加了海上通航环境的溢油事故风险。海洋溢油的快速有效识别和检测,对保障海上交通安全、溢油事故应急指挥、海上搜救以及海洋环境灾后修复都具有重要意义。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技术打破了传统监测方法的局限性,因具备全天时和全天候的宏观成像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洋溢油检测研究。随着SAR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由单极化向多极化拓展,极化 SAR(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ol-SAR)系统通过测量目标复散射矩阵进而获取目标的“全息”信息,有助于对油膜的散射机理进行分析、解译,进而实现油膜的提取和检测。但是,极化SAR溢油检测仍然存在一些重、难点问题,如不同模式极化SAR系统溢油识别性能差异尚待研究,极化特征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极化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等。本文针对极化SAR溢油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以极化理论为基础,对不同模式极化SAR溢油散射机制的识别性能进行分析与比较,分别对获取部分极化信息的双极化SAR和获取完整极化信息的全极化SAR开展海洋油膜的识别与检测研究。本文开展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1)针对多时相双极化SAR溢油检测中时间维度造成的计算冗余以及缺乏对不同油水边界条件综合分析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多时相潜在暗区域发生频率的溢油感兴趣区域提取方法,实现了时间序列下宽幅影像溢油感兴趣区域的快速提取,有效降低了空间维度的运算量。在此基础上,扩展信息丰度的同时综合考虑不同边界条件下的优势特征的利用,基于随机森林模块提出一种兼顾不同油水边界条件的极化-纹理优势特征的溢油检测方法,实现了不同油水边界条件下溢油的有效提取。此外,依托本文提出的方法,以Sentinel-1A卫星在里海中部相同观测条件下的多时相影像为例,分析了溢油的空间分布和年内月际动态变化趋势。(2)针对全极化SAR溢油检测的极化特征扩展问题,提出了新的组合极化特征参数。为提高油膜与类油膜、背景海水之间的区分度,进一步拓展极化特征空间,本文基于极化散射熵H和改进的各向异性A12提出了一组新的组合极化特征——HA12组合,实验结果表明HA12组合的溢油检测能力整体优于传统的HA组合,可作为后者在溢油检测中的替代方案;其中,H(1-A12)形式的组合参数表现最佳,在油水分离度和分类贡献度方面整体优于其他四种类型的极化特征,能够凸显油膜目标信息的同时有效抑制海杂波和类油膜信息,在不同溢油场景中保持优势性和鲁棒性。(3)针对目前全极化SAR溢油检测方法缺乏对极化特征谱的构建、描述及充分利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维极化特征强度模型匹配的溢油检测方法。本文构建了油膜目标的多维极化特征强度模型,引入光谱泛相似性测度SPM(Spectral Pan-similarity Measure,SPM)对模型和待测样本之间特征谱的相似性进行度量,进而搜寻并匹配同质像素进行归类,实现了极化空间下对油膜相对厚度信息的描述和有效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兼顾分类精度和时间复杂度条件下整体优于传统的相似性测度和分类器算法。本文基于星载极化SAR图像对海洋溢油检测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在溢油散射机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双极化SAR和全极化SAR系统下的溢油检测方法,取得的溢油检测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极化SAR溢油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该研究对保障海上交通安全和提高海事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极化SAR对不同场景海上溢油的识别与检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孙天宇[2](2020)在《北极地区安全化与“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北极地区安全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政治、经济、军事、环境领域的安全化,深刻影响着环北极地区的北极与近北极国家,并逐渐外溢至全球。北极安全已被部分国家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并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伴随美国与北约回归北极,美俄全球博弈关系被投射到北极地区,“北极例外主义”(Arctic exceptionalism)受到挑战,美俄欧在北极的安全互动越发频繁,并呈现出强烈的地区化趋势。基于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在北极地区安全化基础上,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不仅能弥补哥本哈根学派在北极地区安全研究的不足,而且为中国塑造新的北极安全认知,推进北极政策的修订与完善,更好的履行北极治理中的大国责任,维护中国的北极安全利益提供借鉴。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是哥本哈根学派地区安全研究的重要理论,主要是对行为体在安全化或去安全化进程中无法分割的相关安全议题展开探讨。地区安全复合体正是建立在由不同行为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安全互动所构成的“安全组群”的基础之上。与传统的地区研究不同,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将“安全”界定为所有政治之上特殊的政治,将“安全化”界定为一般政治上升为安全问题的建构过程。将“国家”界定为“领土—政治—社会”的结合体,将“安全组群”描述为由国家、地区、地区间与全球四个彼此互动的层次而形成的完整模式。提出“无政府结构”“边界”“极性”“社会性建构”四个内核结构变量,依据内核结构变量的不同,划分出无结构地区、被覆盖地区、标准地区安全复合体、中心化地区安全复合体、大国地区安全复合体与超级复合体等多种类型,并提出维持现状,内在变革,外在变革三种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发展前景。“环北极超级复合体”是建立在北极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环境领域安全化基础之上,由北美洲、欧洲、环俄罗斯地区安全复合体及其“内环”的北极地区构成的,超地区(地区间)层次上的跨领域“安全组群”。对俄罗斯军事威胁的担忧,北极合作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对安全与环境依赖性的认同,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形成提供了地区化动力。超级大国美国与全球层次大国俄罗斯、欧盟是超级复合体内的三个“极性”国家。美欧与俄罗斯在全球的竞争关系,外溢至双方在北极地区的“社会性建构”,对超级复合体的国内与地区、超地区、全球层次的安全态势产生重要的影响。“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建构尚处于形成阶段,从近期看,美国与北约的回归,将进一步加剧超级复合体内部美欧与俄罗斯的安全互动,进一步促进超级复合体的形成。从中期看,美国将北极升级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地区,完成相应的北极军事部署,在超级复合体内部可能会出现美国式“单极”取代美俄欧“多极”结构,在外部与周边地区安全复合体互动能力和强度会不断提升。从远期看,随着北极安全互动逐渐频繁,现有的北极治理与合作机制将逐渐发展成地区安全机制的基础,“环北极超级复合体”也将进入相互协调的安全机制阶段。受理论局限、现实流变与实践博弈的多维影响,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依然面临着不小挑战。中国是“近北极国家”,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北极安全事关中国“战略新疆域”的安危,北极地区安全化切实影响中国的北极资源、航道、环境、科研等利益。“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构建,对中国的北极身份,北极安全,北极合作带来了安全化的潜在风险,也对中国的北极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北极身份,要明确“近北极国家”身份,不断丰富其政治与国际法内涵;对于北极合作,要顺应北极国家期许,务实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于北极安全,要构建新型北极伙伴关系,加快建设“蓝色伙伴关系”网络;对北极治理,要响应北极理事会改革号召,努力提升制度性话语。坚决扞卫开发北极,利用北极的合法权力,切实履行治理北极,保护北极的大国责任。

赵佳伊[3](2018)在《俄罗斯可燃冰相关资料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篇翻译实践报告选用俄罗斯可燃冰相关内容作为俄译汉笔译实践材料。本论文包括翻译实践总结、译文文本和原文文本三部分。其中,翻译实践总结为本文的重点,笔者尝试总结科技类俄文文本的翻译特点,并以尤金·奈达对等理论和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法为理论基础,从词汇、句法及词法角度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总结主要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翻译项目概述。介绍项目信息、原文主要内容和翻译总结结构;第二部分:翻译过程描述。简述整个翻译过程,包括译前、译中、译后以及翻译实践时间安排等;第三部分:科技俄语的特点。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科技语体的特点;第四部分: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分析。分析、研究翻译理论,探索翻译方法;第五部分:结论。可燃冰被誉为21世纪最理想的潜在替代能源,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早研发可燃冰的国家之一,拥有相对丰富的研究经验。从技术角度,归纳可燃冰相关俄文资料,扩充相关资料库,可为我国可燃冰行业提供技术前沿信息,有利于我国专家学者开展研究工作。从翻译角度,深入研究翻译理论,结合原文具体内容总结相应的翻译技巧,有利于提炼科技语体的翻译方法,为其他译者翻译相关文献提供一定的借鉴。

宋博[4](2016)在《再俄罗斯化的工具选择:俄罗斯能源治理》文中认为本文从国家重建理论出发,将俄罗斯国家重建的目标定义为“再俄罗斯化”,并从该角度审视俄国家重建路径与工具选择。再俄化推动俄罗斯实践国家重建的过程中,始终面临工具匮乏的问题。俄罗斯基于其能源大国定位和能源比较优势,选择能源治理作为实现其再俄化的主要工具。国家重建是后冷战时代国家治理的热点议题,俄罗斯因循一条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外扩张地区主导权的非传统国家重建路径,这表明俄罗斯拥有特殊的国家重建目标。本文将该特殊目标定义为“再俄罗斯化”,这是一种与“去俄罗斯化”和“俄罗斯化”相对应,在正常国家机能恢复的基础上,以国家能力扩张为评判标准的特殊的国家重建目标。俄在再俄化目标的指引下在国内和地区两个层面展开国家重建。为了突破缺乏工具选择的局限,俄开始结合自身作为能源大国的比较优势,选择非常规治理工具。基于俄是能源大国的事实,能源治理不仅可以影响俄国内财富分配和精英选拔,还可对近邻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产生特殊影响。因此,俄罗斯选择能源治理作为其实现再俄化的主要工具。在实践层面,俄能源治理在“再俄化”目标影响下分有三种逻辑:无再俄化干预的能源合作,作为再俄化工具治理央地关系和地区秩序。本论文利用众多案例分析检验上述研究假设,主要有:运用俄欧和中俄能源合作的案例,检验无再俄化目标的能源合作逻辑;运用俄国内治理主力油气田和地方石油公司的案例,检验再俄化动用能源工具治理央地关系的逻辑;运用东欧、中亚和高加索等国家的案例,检验再俄化利用能源治理重整地区秩序的逻辑。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再俄化”目标时,政府与能源企业单独承担各自领域的压力,分别做出的反应构成能源合作的不同属性;配置再俄化目标后,在国内层面,俄罗斯中央政府在保留宪政名义上的政治分权同时,利用能源治理工具实现经济实质上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最终实现“再俄化”规制央地关系的目标;而在地区层面,再俄化支配俄罗斯扭转常规能源合作的制度规范,而是利用能源治理工具对目标国家降低其能源禀赋和挤压其多元化空间,使其更加受制于俄罗斯,最终实现“再俄化”主导地区秩序的目标。本文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利用再俄化概念,系统地将俄罗斯寻求内部集权和地区主导权的动机统一到俄国家重建的目标中来。二是从能源治理被“再俄化”选择为工具的角度,阐释俄罗斯能源政策与能源外交的特殊逻辑。

刘亮[5](2015)在《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建议的性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虽然世界各国的陆地版图已基本确定,但“海洋版图”的最终划定却依然扑朔迷离,尤其是作为沿海国海洋权利重要组成部分的200海里外大陆架,沿海国的角逐似乎才刚刚开始。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建议在这场角逐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影响着沿海国外大陆架权利的实现。然而,这种影响的程度到底如何,《公约》却没有做出明确说明,这就需要对委员会建议的性质进行研究。如果委员会建议真的如其名称一样,仅仅是建议性的建议,那么它对沿海国大陆架权利的影响就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如果委员会建议不可或缺,或者能产生法律效力,那么它就可能处于关键性的或者决定性的地位。只有科学界定委员会建议的性质,沿海国才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本文从法理、历史、实践、比较以及反证等多个角度对委员会建议的性质问题进行了研究。全文主要内容是:导论部分,阐述为什么要对委员会建议的性质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角度看,很多论着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委员会建议的性质问题,它已具有普遍性,阻碍对其他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从实践角度看,向委员会提交划界案的国家急剧增多,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委员会建议的性质问题成为这些问题的核心。第一章,对委员会建议的性质进行法理研究。分析了委员会建议的概念和含义,归纳了关于委员会建议性质的各种观点。从规范分析的角度出发,发现《公约》赋予了委员会建议在程序法上生效的必然性和实体法上影响沿海国外大陆架权利的能力,认为委员会建议能产生法律效力具有条约依据。第二章,从历史的视角对委员会建议的性质进行考察。首先,大陆架的国际性特点决定了人类需要一种国际机制来解决大陆架划界问题。其次,《海洋法公约》谈判过程中,立法者最初的真正意图是倾向于要求委员会建议在确定沿海国外大陆架权利中能够产生法律效力,但经过妥协后附加了一定的条件,即要求沿海国同意后才能生效。最后,委员会成立后制定的《议事规则》等文件,进一步反映了公约立法者的意图是希望委员会的建议能够产生法律效力。第三章,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委员会建议的性质。通过对俄罗斯划界案、澳大利亚划界案和法国、爱尔兰、西班牙、英国联合案以及其他国家划界案的分析,发现实践中,委员会确实以做出建议的方式,从程序法和实体法两个方面影响沿海国外大陆架权利的实现,而向委员会提交划界案的沿海国也确实遵守了委员会的建议。不仅如此,委员会建议的精确性还进一步强化了其产生法律效力的能力,委员会在实践中所做的一些微妙演变也有助于树立委员会建议的权威。第四章,采用比较分析法探寻委员会建议的性质。将委员会的建议与wTO争端解决机构的建议、行政性许可、联合国大会的建议、人权事务委员会的建议或意见等进行比较,发现从不同的角度看,委员会建议与这些决定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然而,在性质问题上,委员会建议无法等同于上述任何一种决定,它是独一无二的、自成一类的、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法律效力的建议。采用上述方法得出委员会的建议能够产生法律效力这个结论后,在第五章中对委员会建议生效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生效对象方面,委员会建议只能约束提案国;在生效时间方面,一般情况下,委员会建议满足沿海国同意这个条件后即可生效;在实施方面,委员会建议需要由提案国来实施。另外,委员会建议的效力还要受大陆架划界争议和海洋或者陆地争端、《南极条约》及其体系、其他国家给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公约》规定的解决争端的强制程序等因素的影响。第六章,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中国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外大陆架问题上,一方面,其他国家提交的划界案可能对中国海洋权益造成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也要向委员会提交划界案以主张外大陆架权利。这两个方面都与委员会建议的性质密切相关。为最大限度维护海洋权益,中国应根据委员会建议能够产生法律效力的特点和影响其效力的各种因素,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刘涛[6](2015)在《21世纪初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从地缘政治视角,运用国际战略理论和实证主义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了21世纪初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论述了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以及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和世界能源出口大国。进入21世纪,俄罗斯开始更加重视开拓亚太地区能源市场,发展与亚太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目标是,开拓亚太地区能源市场,推动建立亚太地区能源安全体系,确立俄罗斯亚太地区能源大国地位。为此,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能源政策和措施,加强亚太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建设远东地区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吸引亚太地区国家向俄罗斯能源领域投资,深化能源领域全面合作关系;建立各种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保证能源合作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俄罗斯建立了与亚太地区国家全面的能源合作关系,特别是中俄两国成为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俄罗斯的亚太能源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果,俄罗斯向亚太地区国家大规模出口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等能源资源,投资建设核电站,吸引亚太地区国家投资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建立了密切的能源合作关系。俄罗斯的亚太能源战略也面临西方制裁、国际油价下跌、能源格局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俄罗斯将通过结构改革和技术创新克服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和深化与亚太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这将为加深中俄全面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创造广阔的发展前景。

金胤静(Kim Yoon Jung)[7](2015)在《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过程中,能源问题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与国家发展和全球安全密切关联的战略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国际石油市场日渐动荡,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必须客观地面对本国、本地区和全球的能源安全问题。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与有限供应之间的非对称性、全球能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性使得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地缘政治学所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新的能源安全观关注能源生产国的需求安全、消费国的供应安全和过境国的运输安全等诸多方面,强调“合作安全”和“共赢安全”涉及能源生产国、消费国、过境国、大中型跨国石油公司等几乎所有能源地缘政治行为体的利益。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亚新独立的国家从苏联的“后院”发展成为世界新的能源供应中心,吸引了诸多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这些国家为了确保本国和本地区的能源安全,通过政府主导、能源企业参与等多种途径开展各具特色的能源外交,推进能源合作。中国和韩国同处亚太地区,作为能源消费国及进口国,两国都对中东的能源进口有较强的依赖性,也同样面临海上油气运输的风险。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增长,中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2012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过度集中于中东非洲地区的石油进口,过多依赖于海上运输的状况使得中国的石油安全脆弱。由于中亚地区在地理上与中国陆路相连,打通中亚油气进口通道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近20年来,中国从中东非洲地区不断向其他地区扩展能源合作与外交领域的层次、方式和范围,使其能源安全程度不断提升。韩国由于本国的能源资源不足,能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偏高。2012年韩国的能源消费排名世界第九位。韩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87%,为了减轻这一地区的能源进口,确保能源供应安全,韩国从2003年卢武铉政府开始进入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圈,并于2006年提出了“进入中亚方案”。但是,韩国是中亚能源开发和合作的后来者。显然,通过分析中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经验,可以为韩国当前和今后的能源战略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本论文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分析冷战后中亚国家的地缘政治特点和能源地缘战略的变化过程,探讨能源安全的新特征以及中国的能源安全观;通过调研分析中国在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实践,总结出中国在中亚能源合作的战略思维和特点,对比探寻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的思路和战略选择;在比较分析“中国-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的特征、战略和挑战的基础上,对应分析“韩国-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以及韩国在中亚的能源安全利益和相应的政策选择。通过上述这些研究,本文认为中韩两国在中亚地区具有不同的能源安全利益和战略优势。中国在中亚成功的能源合作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基础,推进以油气为重点的一体化和综合性的大规模投资与合作。中国的中亚能源外交以首脑外交为牵引,以公司外交为基础,以多边外交为助力,基本构建了融合国家、企业和地区层面的中亚能源外交体系。与中国相比,韩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较晚,进程较慢,成果较小。但是,本文认为,韩国通过综合运用本国具有的油气精炼技术、成套设备建设、运营和信息技术优势,以及短期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也具有诸多灵活的战略选择,如一揽子合作模式和官民并进的战略等。此外,本论文从宏观视角(即在欧亚大陆空间内)观察研究中国、韩国与中亚的地缘政治关系以及中亚与东北亚的跨区域能源合作关系,认为这一更加宏观的视野分析,可以为中韩两国在更大的地缘空间内共同确保地区能源供应安全,推进能源合作与外交,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认识。

李睿妍[8](2011)在《论南中国海海洋资源权益争端及对策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论述了南中国海海洋资源权益争端与领海争端的关系及其实质,继而试图分析其潜在的原因与国际法上的解决途径。南中国海问题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同东南亚一些国家发生的关于海洋资源的争端,以及岛屿主权与海洋划界相关的领海争端,它是一个涉及我国及其相关国家的基本国家利益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稳定的重大问题。岛屿主权与海洋划界争端的解决,即领海争端是海洋资源权益争端的最终目的所在。而海洋资源权益争端则是领海争端的实质与关键因素,是解决领海争端的前站。本文主要从新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针对南中国海诸岛海洋资源权益争端的实质及原因,即国际、国内方面的原因,以及对国际海洋法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的确认、适用和发展,以及在我国的对外交往实践中处理与南中国海周边国家有关海洋资源权益争端的方法,力求从中找出若干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加以剖析,并试图针对在国际海洋法、东亚与东南亚国际体系、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及中国方面的原因进行探索与分析,来试图寻求和平解决南中国海海洋资源权益争端的途径,从而进一步解决南中国海岛屿主权与海洋划界相关的领土争端。

孙霞[9](2007)在《权力与规范 ——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研究》文中认为学界关于能源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市场结构和地缘政治两个视角展开分析。在影响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的诸多因素中,除了市场结构和地缘政治这两个因素,作为观念性要素的认同因素也是关键变量。因此,本文引入“地区认同”这一因素,与市场结构和地缘政治一起,作为影响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的三个主要因素。通过对这三个因素的具体分析,本文建立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即东北亚能源安全竞争与合作的局面是由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合作模式的构建也有赖于对这三个因素各自发展方向的制约。从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市场结构来看,政府引导下的市场竞争有利于能源安全合作,而完全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则易于引起恶性竞争和冲突。从东北亚的地缘政治环境来看,石油消费国为抢占石油进口来源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很大,要把东北亚地缘政治劣势转化为合作的优势,各国必须把追求绝对收益作为目标,追求相对收益的国家行为只会阻碍合作。东北亚地区认同中对能源安全合作影响最大的是观念认同。东北亚的观念认同存在明显分歧,即权力政治认同和制度规范认同之间的分歧。观念认同也影响了能源安全合作的发展方向,权力政治认同会引起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冲突,制度规范认同有利于能源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的实践过程,分析了三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影响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的三个因素:市场供求、地缘政治和地区认同,各自有两个发展方向,一共形成三对六种元素:自由竞争和政府引导、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权力政治和制度规范。这六种元素组合而成的八种结果中,只有四种能够形成合作的路径,而在这四种合作路径中,最理想的合作路径只有一种,即各国认同以制度规范的方式解决地区能源问题,市场供求方面强调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地缘政治方面关注绝对收益。遵循这一路径发展能源合作,即形成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的模式——主导型合作模式。中国应当在内政、外交和地区机制三个方面制定能源安全对策。中国的能源市场化改革不能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地缘政治环境决定了中国的能源外交总体上是能源目标模式的,中国应重点开展对俄罗斯和日韩的能源外交;中国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地区安全机制的建设,制约美日等国的权力政治扩张,另一方面,也要致力于构建新型的地区安全机制。

丁锋[10](2007)在《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气资源作为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性资源,关系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国家安全。我国自1993年再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进口量逐年递增,供需矛盾凸显,油气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以《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以及全球油气资源分布与发现趋势为出发点,运用相关资源管理理论,对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战略做了一些探讨,尽可能的深入论证了勘探开发战略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相关政策建议。1.全面分析了全球油气资源近十年来的勘探开发、消费趋势,认为未来20-3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全球石油资源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为争夺石油资源的地区冲突还会加剧,亚太地区国家石油安全将更加严峻。2.运用高斯原理建立了预测模型,并对2020年前我国油气资源探明地质储量、产量及消费量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认为,未来5-10年,我国年增石油探明储量维持在8-10亿吨水平,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将快速增长。我国石油产量将在2010年前后突破2亿吨,天然气产量将在2015年前后将达到1500亿方。2015年前我国石油消费将继续处于快速增长期,“十二五”期间供需差距最大,缺口在1.6-1.8亿吨之间。2015年后,石油消费量将开始缓慢下降,天然气将成为石油的主要替代品,在初级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超过10%,但还不足以完全缓解石油的供需矛盾。3.我国中长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总体方针应该是:“稳定国内、扩大境外、加强攻关,实现可持续供给”。总体目标是,“十一五”期间,满足年均3.45亿吨石油和800亿方天然气需求;“十二五”期间,满足年均3.65亿吨石油和1200亿方天然气需求;“十三五”期间,满足年均3.55亿吨石油和1700亿方天然气需求。4.国内石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是东部、中西部和近海海域,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是中西部地区和近海海域。东部、中西部和近海海域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量为458亿吨,占全国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总量的86.25%,主要集中在渤海湾等八大盆地。中西部和近海海域待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26.3万亿方,占全国天然气待探明地质资源总量的84.46%,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等八大盆地。这些地区将会成为未来5-15年内我国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主要生产基地。5.国外石油勘探开发的目标,应集中主要力量开辟俄罗斯、中亚—里海、中东、北非、南美,重点战略区域是俄罗斯、中亚及中东地区。

二、韩国关注里海陆架石油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国关注里海陆架石油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星载极化SAR图像的海上溢油检测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星载SAR系统发展状况
        1.2.1 单极化系统
        1.2.2 双极化系统
        1.2.3 全极化系统
    1.3 国内外极化SAR海洋溢油检测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双极化SAR溢油检测研究进展
        1.3.2 全极化SAR溢油检测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6 技术路线图
2 极化SAR溢油检测的基本理论
    2.1 极化SAR的基本工作原理
        2.1.1 SAR的成像概述
        2.1.2 极化SAR溢油探测机理
    2.2 波的极化状态及其表征形式
        2.2.1 极化波和极化基
        2.2.2 Jones矢量与Jones相干矩阵
        2.2.3 Stokes矢量
    2.3 目标极化散射的描述和表征
        2.3.1 散射目标描述
        2.3.2 散射坐标系
        2.3.3 散射目标雷达方程
        2.3.4 极化散射矩阵与散射矢量
        2.3.5 极化协方差矩阵与极化相干矩阵
    2.4 极化分解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模式极化SAR海洋溢油散射机制与特性研究
    3.1 实验区与数据源介绍
    3.2 多模式极化SAR溢油散射机制研究
        3.2.1 不同极化通道信噪水平对比
        3.2.2 全极化SAR溢油散射机制研究
        3.2.3 多模式双极化SAR溢油散射机制研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极化通道的信噪水平结果
        3.3.2 多模式极化SAR下油膜相对厚度的H/α对比结果
        3.3.3 多模式极化SAR下油膜和类油膜的H/α对比结果
        3.3.4 多模式极化SAR下不同种类油膜的H/α对比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时相感兴趣区边界优势特征的双极化SAR溢油检测
    4.1 实验区与数据源介绍
    4.2 基于多时相感兴趣区边界优势特征的溢油检测算法
        4.2.1 基于CMOD5模型的风场信息反演
        4.2.2 基于潜在暗区域频率的感兴趣区提取方法
        4.2.3 兼顾不同复杂度边界优势特征的溢油检测算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海面风速条件下油膜的雷达信号特征
        4.3.2 基于潜在暗区域频率的感兴趣区提取结果与分析
        4.3.3 兼顾不同复杂度边界优势特征的溢油检测结果
        4.3.4 基于多时相双极化SAR图像的溢油空间分布和时序变化结果
    4.4 本章小节
5 基于改进的全极化SAR组合特征的海洋溢油检测
    5.1 实验区与数据源介绍
    5.2 改进的组合极化特征参数提取
        5.2.1 H~*(1-A_(12))组合极化特征理论基础
        5.2.2 H_A_(12)和H_A组合特征溢油检测能力对比
    5.3 H~*(1-A12)组合特征参数溢油检测能力评估
        5.3.1 Michelson对比度
        5.3.2 Jeffreys-Matusita距离
        5.3.3 随机森林分类及重要性评估
    5.4 溢油检测能力评估结果
        5.4.1 特征参数对不同油膜检测的MC测度结果
        5.4.2 特征参数对不同油膜检测的JM测度结果
        5.4.3 特征参数对不同油膜检测的分类结果及重要性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多维极化特征强度模型匹配算法的海洋溢油检测
    6.1 实验区与数据源介绍
    6.2 基于多维极化特征强度模型匹配的溢油检测算法
        6.2.1 优势极化特征筛选
        6.2.2 多维极化特征强度模型建立
        6.2.3 多维极化特征模型匹配算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优势极化特征筛选结果
        6.3.2 多维极化特征强度模型构建结果
        6.3.3 多维极化特征强度模型匹配结果
        6.3.4 时间复杂度分析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北极地区安全化与“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既有文献评述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辨识与理论基础阐释
    一、核心概念的辨识与界定
        (一)“安全”和“安全化”概念的辨识与界定
        (二)“国家”概念的辨识与界定
        (三)“安全组群”概念的辨识与界定
    二、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框架的阐释
        (一)理论内涵阐释
        (二)内核结构变量
        (三)类型划分及标准
        (四)演进与变革前景
第二章 北极地区关键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政治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政治安全议程
        (二)政治安全的指涉对象与安全行为体
        (三)政治安全的威胁与脆弱性逻辑
    二、经济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经济安全议程
        (二)经济安全的指涉对象与安全行为体
        (三)经济安全的威胁与脆弱性逻辑
    三、军事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军事安全议程
        (二)军事安全的指涉对象与安全行为体
        (三)军事安全的威胁与脆弱性逻辑
    四、环境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环境安全议程
        (二)环境安全的指涉对象与安全行为体
        (三)环境安全的威胁与脆弱性逻辑
第三章 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内涵、动力及安全态势
    一、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内涵
        (一)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提出与内涵
        (二)环北极超级复合体边界的构想
        (三)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极性分析
    二、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地区化动力
        (一)对俄罗斯军事威胁的担忧
        (二)北极合作机制建设及完善
        (三)安全与环境依赖性的认同
    三、环北极超级复合体安全态势的多层次研判
        (一)国内与地区层次
        (二)超地区层次
        (三)全球层次
第四章 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一、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前景分析
        (一)近期前景
        (二)中期前景
        (三)远期前景
    二、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面临的挑战
        (一)理论层面:“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局限性
        (二)现实层面:英国“脱欧”与欧盟“极性”的再确认
        (三)实践层面:北极国家与非北极国家的复杂博弈关系
第五章 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中国战略抉择
    一、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战略利益分析
        (一)开发并利用北极航道的通道利益
        (二)依法且合理开发北极的资源利益
        (三)保护北极生态与气候的环境利益
        (四)不断探索与认知北极的科研利益
        (五)北极治理与国际参与的责任利益
    二、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对中国的潜在风险
        (一)对中国北极身份的“安全化”塑造
        (二)对中国北极安全利益的可能性威胁
        (三)对中国参与北极合作的现实性挑战
    三、中国的北极战略定位与政策路径抉择
        (一)明确“近北极国家”身份的战略定位
        (二)务实推进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三)长效推动建设新型北极伙伴关系网络
        (四)进一步提升北极事务中的制度性话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俄罗斯可燃冰相关资料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Часть Ⅰ Обобщение практики по переводу
    Ⅰ.Изложение проекта
    Ⅱ.Описание процесса перевода
    Ⅲ.Особенности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их текстов на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Ⅳ.Теории ?эквивалентности? и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го и 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го перевода? и переводческие тактики
    Ⅴ.Заключение
Литература
Часть Ⅱ Переводный текст
Часть Ⅲ Исходный текст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

(4)再俄罗斯化的工具选择:俄罗斯能源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理论、经验困惑和问题的由来
        1.1.1 国家重建理论的传统目标、路径与工具
        1.1.2 俄罗斯国家重建的非传统路径和工具
        1.1.3 问题的由来
    1.2 俄罗斯国家重建的非传统目标——再俄罗斯化
        1.2.1 俄罗斯化的定义与使用
        1.2.2 去俄罗斯化的定义与使用历程
        1.2.3 国家能力的扩张与再俄罗斯化的定义
        1.2.4 再俄罗斯化目标下国家重建的基本路径
    1.3 再俄罗斯化工具选择的困局
        1.3.1 传统国家重建治理工具的弱化
        1.3.2 再俄罗斯化在体系层次上的工具匮乏
    1.4 核心假设:再俄罗斯化的工具选择是能源治理
        1.4.1 俄罗斯的能源大国定位
        1.4.2 俄罗斯在能源问题上的选择性治理
    1.5 文献综述
    1.6 竞争性假设、假设检验及研究方法
        1.6.1 竞争性假设
        1.6.2 假设检验及研究方法
    1.7 对于“能源”的讨论限定
    1.8 章节安排和内容简介
第2章 再俄化缺位下的俄罗斯能源一般治理逻辑
    2.1 油气合作行为体、压力和结局的概念化
    2.2 油气合作的因果关系
    2.3 国家间油气合作的治理逻辑
    2.4 比较案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再俄化目标下治理央地关系的工具选择
    3.1 再俄化对央地治理的诉求
    3.2 叶利钦时期的央地关系互动
        3.2.1 宪政危机
        3.2.2 总统连任竞争
    3.3 叶利钦时期央地治理的工具困局
        3.3.1 立法及法律工具困局
        3.3.2 行政管理工具困局
        3.3.3 经济及财税工具困局
    3.4 能源治理——普京时期央地治理的工具选择
        3.4.1 能源工具适合俄央地治理需求的理论分析
        3.4.2 俄罗斯政府对于能源工具的认知转变
        3.4.3 普京政府利用能源工具实践央地治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再俄化目标下重塑近邻地区秩序的工具选择
    4.1 俄罗斯“近邻地区”的定义
    4.2 再俄化影响下近邻地区的秩序关系
        4.2.1 再俄化对俄近邻地区治理的诉求
        4.2.2 再俄化与近邻国家重建进程的矛盾
        4.2.3 近邻地区的四种秩序关系
    4.3 能源治理——俄罗斯地区治理的工具选择
        4.3.1 能源工具适合俄地区治理需求的理论分析
        4.3.2 能源工具在俄罗斯地区治理中的定位转变
    4.4 俄罗斯利用能源工具实践地区治理的模式
        4.4.1 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模式
        4.4.2 重点削弱对象国能源优势的模式
        4.4.3 全面控制对象国能源系统的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对未来的预测
    5.1 总结与启示
    5.2 预测:油价暴跌背景下俄能源工具的使用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建议的性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由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委员会建议性质的法理分析
    第一节 委员会建议的概念与含义
        一、英文“recommendation”的含义与性质
        二、中文“建议”的含义与性质
        三、《公约》中“recommendation”与“advice”的区别使用
    第二节 关于委员会建议性质的各种观点
        一、委员会建议确定权利主张的合法性
        二、委员会建议具有准司法性质或者类似准司法的性质
        三、委员会建议具有或者能产生法律效力
        四、否认委员会建议的法律效力
        五、委员会建议是与司法判决或仲裁裁决无关的技术性意见
    第三节 委员会建议性质的规范分析
        一、《公约》在程序法上赋予了委员会建议产生法律效力的必然性
        二、《公约》在实体法上赋予了委员会建议产生法律效力的能力
        三、沿海国的同意是委员会建议生效的必要条件
        四、沿海国在确定200海里外大陆架权利中的作用有限
        五、沿海国纯粹的“反复提交行为”不影响委员会的实质性权力
    第四节 自然延伸原则不影响委员会建议的性质
        一、自然延伸原则——沿海国大陆架权利的客观依据
        二、委员会建议——沿海国外大陆架权利的主观依据
        三、自然延伸原则与委员会建议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委员会建议性质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大陆架概念蕴含了委员会及其建议产生的可能性(1958年前)
        一、大陆架“萌芽”之初即具有了潜在的国际性
        二、《杜鲁门声明》奠定了大陆架概念的国际法基础
        三、1958年《大陆架公约》没有解决大陆架外部界限问题
    第二节 《公约》制定时意图赋予委员会建议法律效力(1958-1982年)
        一、“大陆架外部界限交由国际机构复查”观点的提出
        二、划定沿海国200海里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各种标准
        三、爱尔兰公式与苏联公式的碰撞
        四、爱尔兰公式与苏联公式的融合
        五、委员会及其建议法律效力问题的最终确定
    第三节 委员会的“立法行为”助推其建议产生法律效力(1982年后)
        一、《议事规则》促进委员会建议产生法律效力的“程序法”意义
        二、《科学和技术准则》是推动建议产生法律效力的“执行细则”
        三、“立法行为”表明委员会希望缔约国遵守其建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委员会建议性质的实践分析
    第一节 委员会接受和审议沿海国划界案情况
        一、沿海国提交划界案情况
        二、委员会处理沿海国划界案的方式
        三、委员会对沿海国划界案的审议及建议的做出
    第二节 俄罗斯大陆架划界案评析
        一、委员会对俄罗斯划界案审议情况
        二、委员会建议对俄罗斯外大陆架权利的影响
        三、俄罗斯对委员会建议的态度分析
    第三节 澳大利亚大陆架划界案评析
        一、委员会对澳大利亚划界案审议情况
        二、委员会建议对澳大利亚外大陆架权利的影响
        三、澳大利亚对委员会建议的态度分析
    第四节 法国、爱尔兰、西班牙和英国联合案评析
        一、委员会对四国联合案审议情况
        二、委员会建议对四国外大陆架权利的影响
        三、四国对委员会建议的态度分析
    第五节 委员会处理沿海国划界案实践的归纳分析
        一、委员会建议对沿海国实现外大陆架权利产生了实质影响
        二、沿海国在实践中普遍遵守了委员会建议
        三、委员会建议的精确性强化了其产生法律效力的能力
        四、委员会处理划界案的方式在实践中发生了微妙演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委员会建议性质之比较分析
    第一节 委员会建议与WTO争端解决机构的建议比较
        一、职能或作用比较
        二、做出的主体和针对的对象比较
        三、产生的程序比较
        四、管辖范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
        五、法律效力和执行力比较
    第二节 委员会建议与行政许可比较
        一、做出的主体比较
        二、产生的过程比较
        三、对申请人权利的影响比较
        四、法律效力比较
    第三节 委员会建议与联合国大会建议比较
        一、做出的主体比较
        二、职能或作用比较
        三、产生程序比较
        四、法律效力比较
    第四节 委员会建议与人权事务委员会建议比较
        一、做出的主体及其组成方式比较
        二、职能或作用比较
        三、产生程序和针对对象比较
        四、法律效力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委员会建议的生效问题和影响委员会建议效力的例外因素
    第一节 委员会建议生效的对象问题
        一、委员会建议的法律效力与大陆架外部界限的确定性和拘束力
        二、委员会建议对提案国的法律效力问题
        三、委员会建议对《公约》缔约国的法律效力问题
        四、委员会建议对《公约》非缔约国的法律效力问题
    第二节 委员会建议的生效时间和实施问题
        一、委员会建议生效的时间节点
        二、委员会建议做出后提案国不采取任何行动时的效力问题
        三、委员会建议的实施问题
    第三节 影响委员会建议效力的例外因素
        一、大陆架划界争议和海洋或者陆地争端
        二、不存在划界争议但其他国家提出异议或者反对意见
        三、特定条约——《南极条约》及其体系的影响
        四、《公约》中解决争端的强制程序的“司法审查”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委员会建议的性质问题与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
    第一节 周边国家大陆架划界案情况及对中国海洋权益的影响
        一、日本
        二、韩国
        三、菲律宾
        四、越南
        五、印度尼西亚
    第二节 涉及两极地区的划界案对中国海洋权益的影响
        一、涉及南极地区的划界案对中国海洋权益的影响
        二、涉及北极地区的划界案对中国海洋权益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东海部分海域大陆架划界案评析
        一、提交划界案有利于中国向国际社会重申权利主张
        二、中国划界案难以进入委员会实质性审议环节
        三、委员会针对中国划界案做出建议的假设分析
        四、中国提交划界案的法律效果不应高估
    第四节 中国在委员会建议的性质问题上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与我国有划界争议情形下的应对措施
        二、与我国无划界争议但可能影响我国权益时的应对措施
        三、本国提交划界案时应当采取的措施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条约及相关文献
    二、中文部分
    三、英文部分
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21世纪初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论文结构与主要观点
    四、 论文研究方法
    五、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俄罗斯的国际能源地位与能源发展战略
    一、 国际能源格局与能源形势
        (一) 国际能源结构的新变化
        (二) 世界能源消费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
        (三) 世界能源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二、 俄罗斯的国际能源大国地位
        (一) 能源资源大国
        (二) 能源生产大国
        (三) 能源出口大国
    三、 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
        (一) 俄罗斯能源发展的战略规划
        (二) 俄罗斯国内能源发展目标
        (三) 俄罗斯国际能源发展目标
第二章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的影响因素
    一、 俄罗斯地缘政治经济因素
        (一)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缘特征
        (二) 俄罗斯能源资源分布的区域特点
        (三) 俄罗斯与亚太邻国资源的互补性
    二、 俄罗斯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 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
        (二) 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安全
        (三) 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 俄罗斯亚太地区能源安全
        (一) 俄罗斯能源出口市场安全
        (二) 俄罗斯能源价格安全
        (三) 俄罗斯能源运输通道安全
第三章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构想
    一、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发展演变
        (一) 独立初期俄罗斯亚太能源发展战略
        (二) 21 世纪前 10 年俄罗斯亚太能源发展战略
        (三) 新时期俄罗斯亚太能源发展战略
    二、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目标
        (一) 确立亚太地区能源大国地位
        (二) 带动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 建设面向亚太地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三、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的政策措施
        (一) 建设亚太能源运输系统
        (二) 开拓亚太地区能源市场
        (三) 建立亚太地区能源合作机制
第四章 俄罗斯与亚太地区能源合作
    一、 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
        (一) 俄罗斯与中国在油气领域的合作
        (二) 俄罗斯与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合作
        (三) 俄罗斯与中国在电力领域的合作
    二、 俄罗斯与日本、韩国和朝鲜的能源合作
        (一) 俄罗斯与日本的能源合作
        (二) 俄罗斯与韩国的能源合作
        (三) 俄罗斯与朝鲜的能源合作
    三、 俄罗斯与印度的能源合作
        (一) 俄罗斯与印度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二) 俄罗斯与印度核能领域合作
    四、 俄罗斯与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一) 俄罗斯对东盟的能源合作政策
        (二) 俄罗斯与越南的能源合作
        (三) 俄罗斯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能源合作
第五章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评价及发展前景
    一、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实施效果评价
        (一)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的国际效应
        (二)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的经济效应
        (三)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的社会效应
    二、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的问题与前景
        (一) 西方制裁带来的挑战
        (二) 世界能源新态势
        (三) 俄罗斯能源合作潜力
    三、 对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思考
        (一) 积极发展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二) 共同应对中俄能源合作中的问题
        (三) 推动建立中俄能源合作协调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7)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由来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结构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概念界定
    第五节 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二章 理论基础:能源地缘政治学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概念与传统
    第二节 新地缘政治思想的新发展
    第三节 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含义和新趋势
第三章 中亚能源地缘政治分析
    第一节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亚
    第二节 从全球能源角度看中亚
    第三节 中亚地缘政治环境:独立后的变迁
    第四节 中亚地缘经济环境:能源合作上升
    第五节 对外部势力在中亚地区竞争的进一步分析
        一、俄罗斯的存在
        二、西方国家的进入
        三、亚洲国家的进入
第四章 中亚与中国能源安全的关联
    第一节 新的能源安全观
        一、能源安全的演变与新界定
        二、能源安全对中国的含义
    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形势
        一、中国能源供需状况
        二、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系列挑战
    第三节 中亚能源供应对中国的意义
第五章 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合作与外交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一、哈萨克斯坦
        二、土库曼斯坦
        三、乌兹别克斯坦
        四、多边合作: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为例
    第二节 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外交
        一、首脑外交
        二、公司外交
        三、管道外交
        四、双边和多边外交: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中的风险和挑战
        一、俄罗斯的“红线”
        二、中亚资源民族主义的兴起
        三、中亚地区的竞争态势
第六章 韩国在中亚的能源合作与外交
    第一节 韩国的能源结构
        一、能源供需结构的变迁
        二、能源消费
        三、能源进口
    第二节 海外能源开发过程与中亚能源的地位
        一、海外能源开发过程
        二、中亚对韩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第三节 韩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外交
        一、哈萨克斯坦
        二、乌兹别克斯坦
        三、土库曼斯坦
第七章 比较、选择与结论
    第一节 地缘因素比较
    第二节 能源安全利益比较
    第三节 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
    第四节 韩国的战略选择
    第五节 若干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8)论南中国海海洋资源权益争端及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权益概况
    1.1 南中国海相关概念
    1.2 南中国海地理地貌与地缘环境
第二章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权益争端背景
    2.1 南中国海领海争端的背景与焦点
    2.2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权益争端与领海争端
第三章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权益争端的困境
    3.1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权益争端的实质
    3.2 中国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管理弱化
    3.3 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利益诉求
    3.4 国际海洋法面临的困境与区域外势力的渗透
第四章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权益争端的解决途径
    4.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条列分析
    4.2 以国际海洋法为依据的解决途径
    4.3 构建区域海洋资源权益争端解决机制
    4.4 中国的相关对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权力与规范 ——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导论
    第一节 能源问题的安全化及国家的能源安全
        一、能源国家
        二、能源问题的安全化
        三、能源安全的含义
    第二节 能源安全合作:权力与规范的结合
        一、作为权力的能源
        二、能源安全合作的实践分析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与论文框架
        一、关于能源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能源安全合作的研究视角
        三、认同视角与本文分析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假设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应用
        二、理论假设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中的市场结构因素
    第一节 主要能源国家的能源市场状况分析与比较
        一、中日韩能源市场状况
        二、消费国能源市场的比较分析
        三、供应国——俄罗斯的能源状况
    第二节 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对东北亚能源市场的影响
        一、朝鲜核问题与能源安全
        二、朝鲜能源市场状况
        三、朝鲜半岛能源发展组织与东北亚能源市场
    第三节 案例分析:亚洲石油溢价
        一、石油价格体系与争夺石油定价权的斗争
        二、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三、亚洲石油“溢价”
        四、亚洲石油价格合作现状与启示
    小结
第二章 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中的地缘政治因素
    第一节 冷战后东北亚能源地缘环境的变化
        一、地区冲突与大国互动
        二、俄罗斯地缘战略地位的上升
        三、地区一体化与地缘经济环境的变化
    第二节 美国对东北亚能源地缘的渗透
        一、美国能源战略的演变
        二、美国能源战略对东北亚的辐射
        三、中美能源合作的能源地缘意义
    第三节 中亚地区与东北亚的互动
        一、欧亚能源市场的联动
        二、美国和俄罗斯在里海盆地的竞争
        三、中亚地区能源大角逐与东北亚的互动
    第四节 案例分析:马六甲困局
        一、海权论与马六甲海峡的战略重要性
        二、日本的海上运输安全思想及其马六甲海峡政策
        三、美国背景
        四、中国的“马六甲困局”与对策
        五、马六甲多边海上通道安全合作现状与障碍
    小结
第三章 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中的地区认同因素
    第一节 东北亚地区认同
        一、地区认同
        二、东北亚地区认同的层次分析与评估
        三、地区认同在能源安全领域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东北亚安全观念认同对能源安全合作的影响
        一、安全观念认同分歧
        二、重构观念认同的障碍
        三、地区认同的建构过程
    第三节 案例分析:俄罗斯远东油气资源博弈
        一、各国能源利益分析
        二、博弈过程分析
        三、认同的建构
    小结
第四章 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的路径与模式
    第一节 三个因素的互动
        一、权力、利益与观念
        二、合作的动力机制
        三、合作的障碍
    第二节 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的路径选择
        一、能源安全合作的争论、标准及阶段
        二、多边合作理论及缺陷
        三、合作路径与实践
    第三节 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模式
        一、制度、认同与合作
        二、地区能源安全合作模式的比较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能源战略对策与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
    第一节 中国的能源市场化改革与地区能源市场合作
        一、市场化发展模式的争论
        二、能源领域改革
        三、地区能源安全合作中的中国能源政策
    第二节 中国能源地缘环境与周边能源外交
        一、中国的能源外交
        二、中国对俄能源外交
        三、中国对日韩能源外交
        四、中国能源外交的努力方向
    第三节 中国的认同建构与能源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设
        一、中国能源安全观念的建构
        二、中国参与安全机制建设对地区安全观念的影响
        三、能源安全形势与新型地区安全秩序
    小结
结论
    一、主要观点
    二、当前形势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基础理论与研究进展
    2.1 基本概念
        2.1.1 资源
        2.1.2 自然资源
        2.1.3 油气资源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管理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资源配置理论
        2.2.4 趋势预测理论
    2.3 相关研究进展
3 全球油气资源分布与供需形势
    3.1 全球油气资源分布
        3.1.1 石油资源分布基本情况
        3.1.2 天然气资源分布基本情况
    3.2 过去10 年全球油气资源供需形势
        3.2.1 过去10 年石油天然气产量变化情况
        3.2.2 过去10 年间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变化情况
    3.3 全球油气资源供需态势基本判断
        3.3.1 世界石油资源丰富,基本可以满足未来20—30 年的需求
        3.3.2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3.3.3 未来石油需求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3.3.4 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3.3.5 国际油价上涨责任不在中国,也不存在中国石油威胁论
        3.3.6 亚太地区国家石油安全将更加严峻
4 各国油气资源管理体制及能源战略
    4.1 主要产油国的油气资源管理体制
        4.1.1 管理部门设置与职责
        4.1.2 相关法律法规
        4.1.3 矿权授予方式
        4.1.4 石油公司设置
    4.2 世界部分国家能源战略
        4.2.1 美日韩英的能源战略
        4.2.2 资源大国的能源战略
        4.2.3 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战略
    4.3 各国能源战略比较
        4.3.1 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特点
        4.3.2 资源大国的能源战略特点
        4.3.3 发展中国家能源战略的特点
5 我国油气资源潜力与分布
    5.1 我国油气资源基本特点
        5.1.1 油气资源总量丰富
        5.1.2 油气资源品质一般
        5.1.3 油气资源分布不均
    5.2 我国油气资源潜力
        5.2.1 我国油气资源待探明潜力大
        5.2.2 待探明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中西部和近海的8 大盆地
        5.2.3 待探明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近海的8 大盆地
        5.2.4 南海南部海域油气资源丰富
        5.2.5 青藏地区油气资源潜力可观
        5.2.6 煤层气、油砂、油页岩开发前景广阔
    5.3 我国油气资源供需变化
        5.3.1 我国石油历年供需变化情况
        5.3.2 我国石油产消量发展的三个阶段
        5.3.3 我国天然气历年供需变化情况
6 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及主要问题
    6.1 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队伍的演变
    6.2 石油工业政府管理部门沿革
    6.3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
        6.3.1 油气勘查开采矿权登记发展迅速
        6.3.2 油气勘探成果显着
        6.3.3 油气资源开发生产加快发展
        6.3.4 国际油气资源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6.3.5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6.3.6 石油公司综合竞争能力显着增强
    6.4 我国油气资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6.4.1 油气资源勘探队伍长期垄断,未形成有效竞争
        6.4.2 能源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6.4.3 勘探开发难度逐渐加大
        6.4.4 勘探开发理论技术亟待突破
        6.4.5 天然气上中下游发展不协调
        6.4.6 境外投资合作难度大,运输渠道单一,来源不广
        6.4.7 油田治安秩序和管输安全问题严峻
        6.4.8 油气资源缺乏安全供给保障机制
7 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供需趋势预测
    7.1 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趋势预测
        7.1.1 翁氏(Weng’S)生命旋回模型
        7.1.2 高斯(Gauss)模型
        7.1.3 哈伯特(Hubbert)模型
    7.2 我国油气资源发展趋势预测
        7.2.1 油气资源探明地质储量预测
        7.2.2 油气资源产量预测
        7.2.3 油气资源消费量预测
    7.3 我国油气资源供需态势的基本判断
        7.3.1 未来10 年,我国石油消费将继续走高,缺口依然较大
        7.3.2 2011 年我国石油产量将突破2 亿吨,并继续小幅增长
        7.3.3 天然气将快速发展,2015 年天然气产量将达到1500 亿方
8 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战略
    8.1 总体思路
    8.2 总体方针
    8.3 总体目标及阶段任务
    8.4 国内勘探开发战略重点
        8.4.1 加强东部、中西部和近海石油勘探
        8.4.2 大力发展中西部和近海天然气勘探
        8.4.3 加强油气资源基础调查评价,为长远作准备
    8.5 国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战略
        8.5.1 稳固中东、变中求稳
        8.5.2 加强中亚—里海地区,互利合作
        8.5.3 保持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不受影响
        8.5.4 突破南美与非洲,建立基地
    8.6 油气资源替代战略
        8.6.1 加大天然气利用力度
        8.6.2 引导与鼓励煤层气产业健康发展
        8.6.3 加大油砂、油页岩的开发利用
        8.6.4 大力发展生物质能
        8.6.5 重视天然气水合物研究
    8.7 油气资源节约战略
        8.7.1 节能的潜力分析
        8.7.2 节能的重点和领域
    8.8 石油储备战略
        8.8.1 建立以应对突发事件为主的石油储备体系
        8.8.2 石油储备应慎重考虑,坚持适度
        8.8.3 建立石油资源储备制度
    8.9 相关政策建议
        8.9.1 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完善投资机制
        8.9.2 实施重大科技攻关,提高科技水平
        8.9.3 稳步推进竞争机制,完善油气资源管理
        8.9.4 鼓励深水海域油气勘探开发,促进低品位资源利用
        8.9.5 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扶持煤层气产业发展
        8.9.6 建立境外风险勘探机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8.9.7 重视石油节约和替代,引导合理消费
        8.9.8 理顺利益分配关系,维护油田生产秩序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韩国关注里海陆架石油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星载极化SAR图像的海上溢油检测与分析研究[D]. 李冠男.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2]北极地区安全化与“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研究[D]. 孙天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3]俄罗斯可燃冰相关资料翻译实践报告[D]. 赵佳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4]再俄罗斯化的工具选择:俄罗斯能源治理[D]. 宋博. 清华大学, 2016(11)
  • [5]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建议的性质问题研究[D]. 刘亮. 武汉大学, 2015(07)
  • [6]21世纪初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研究[D]. 刘涛. 吉林大学, 2015(08)
  • [7]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D]. 金胤静(Kim Yoon Jung).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2)
  • [8]论南中国海海洋资源权益争端及对策探析[D]. 李睿妍. 青岛大学, 2011(06)
  • [9]权力与规范 ——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研究[D]. 孙霞. 复旦大学, 2007(06)
  • [10]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战略研究[D]. 丁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标签:;  ;  ;  ;  ;  

韩国关注里海陆架石油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