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Bactec TB460快速培养阳性的菌液直接进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佩,赵国连,雷倩,郑丹,崔晓利,周俊[1](2021)在《荧光PCR探针熔解曲线法与微孔板法检测MTB耐药性的临床应用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荧光PCR探针熔解曲线法与微孔板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对抗结核药品耐药性结果的一致性及MTB基因突变与耐药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优化提供参考。方法搜集2019年1—12月分离自西安市胸科医院就诊患者并经鉴定确认的343株MTB临床分离株,菌株均进行了微孔板法药敏试验和荧光PCR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以微孔板法药敏试验结果为参照,评价荧光PCR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MTB对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性的检测效能,并分析荧光PCR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的MTB基因突变与微孔板法药敏试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相关性。结果以微孔板法药敏试验结果为参照,荧光PCR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MTB对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性的敏感度、特异度、Kappa值分别为:96.20%(76/79)、95.28%(242/254)、0.88;93.62%(44/47)、94.58%(279/295)、0.79;96.88%(62/64)、94.96%(264/278)、0.86;93.33%(14/15)、95.37%(309/324)、0.61;92.31%(24/26)、97.16%(308/317)、0.80;91.18%(31/34)、99.35%(307/309)、0.92。荧光PCR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结果与微孔板法表型药敏试验检测结果不一致的菌株中,发生异烟肼AhpC启动子区(-44~-30及-15~3位点),利福平rpoB基因507~512位点,链霉素rrs基因905~908位点多位点突变和乙胺丁醇embB基因406位点突变的菌株,表型药敏试验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5、1/5、1/10和1/5;而发生异烟肼KatG基因315位点、利福平rpoB基因529~533位点、链霉素rpsL基因43位点突变的菌株,表型药敏试验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2.42%(61/66)、92.31%(36/39)和95.74%(45/47)。结论荧光PCR探针熔解曲线法与微孔板法药敏试验检测MTB对抗结核药品耐药性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TB对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的耐药与其部分基因突变具有一定相关性。
谢贝,孟繁荣,李华,刘志辉,王伟亮,王楠,邓丽,吴玲,雷杰,杨瑜,牛群,张言斌[2](2019)在《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敏感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探究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利福平(Rifampicin,RFP)药物敏感性的可行性。方法 对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全敏株与耐RFP株菌悬液用12.5 μg/ml、25.0 μg/ml、50.0 μg/ml、100.0 μg/ml的RFP液作用3 d、7 d或10 d后,经荧光素双醋酸酯(Fluorescein diacetae,FDA)染色;1.56 μg/ml、6.25 μg/ml、25.00 μg/ml、100.00 μg/ml的RFP液作用1 d、3 d、7 d后经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采用FCM检测其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值,并计算其敏感指数(实验管MFI/对照管MFI),依据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统计各药物浓度及处理时间下FCM FDA鉴定MTB RFP敏感性的诊断性能,选定基于FDA和PI的FCM法鉴别MTB RFP敏感性的最佳条件与区分MTB RFP敏感或耐药的敏感指数界值。分别对95株和78株MTB临床分离株进行基于FDA和PI的FCM药物敏感性测定并与比例法药敏实验进行比较。结果 基于FDA的FCM检测MTB RFP敏感性的最佳条件是12.5 μg/ml的RFP处理7 d,敏感指数界值为0.75,检测结果准确度为88.4%,灵敏度为90.2%,特异度为87.0%,与比例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4,P=0.549)。基于PI的FCM检测,MTB RFP敏感性的最佳条件是1.56 μg/ml的RFP处理1 d,敏感指数界值为1.12,检测结果准确度为84.6%,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3.7%,与比例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3,P=0.774 5)。结论 基于FDA或PI的FCM法均可应用于MTB临床分离株的RFP敏感性检测。
王伟亮,谢贝,孟繁荣,王楠,杨瑜,刘志辉,谭守勇,张言斌[3](2019)在《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死活结核分枝杆菌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碘化丙锭(PI)和6-羧基荧光素二乙酸酯(6-cFDA)鉴别死、活结核分枝杆菌的性能,为应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与分析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和异质性耐药方法的创建提供基础性实验依据。【方法】应用PI和6-cFDA分别对10株1麦氏浊度结核分枝杆菌纯培养活菌悬液和其相应的1麦氏浊度85℃加热30 min的死菌悬液进行染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平均荧光强度(MFI),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区分死菌与活菌的MFI界值,然后对另外10株活菌悬液和10株死菌悬液进行相同实验,利用前述MFI界值进行细菌死活判定。【结果】①在确定MFI界值实验中:10份死菌悬液样本PI染色的MFI值呈非正态分布,其中位值为2 459,10份活菌悬液样本PI染色的MFI值呈正态分布,其均值为426±180,PI染色鉴定死菌的MFI界值为1 329;10份死、活菌悬液样本6-cFDA染色的MFI值均呈正态分布,其均值分别为49±4和7 144±4 512,6-cFDA染色鉴定活菌的MFI界值为1 021。②应用PI染色鉴定死菌的MFI界值和6-cFDA染色鉴定活菌的MFI界值检测另外10株活菌悬液和10株死菌悬液,其准确度分别为95%和100%,灵敏度分别为1.00和1.00,特异度分别为0.90和1.00,Yonde指数分别为0.90和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1和1.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1.00。【结论】PI染色能够良好鉴定结核分枝杆菌死菌、6-cFDA染色能够良好鉴定结核分枝杆菌活菌,基于PI、6-cFDA染色鉴定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晓青[4](2019)在《新型适配体压电传感器的构建及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因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在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发生结核病的大流行,时至今日,结核病仍然是全球面临的的最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之一。目前,全球每年结核病的新增病例约130万,每15秒出现一例死亡病例。在我国,全国每年结核病新增病例13万,结核病发病人数居全球第三位。更为严峻的是,近年来耐药结核病疫情问题日渐突出。我国耐药结核病人数已经居全球第二位,每年新增病例约12万人。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快速检测,是结核病防治和治疗的重要保障,是控制其传播的关键步骤之一。适配体(aptamer)是通过体外SELEX技术筛选得到的单链DNA或RNA,对靶标具有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识别和结合能力,易于化学合成,易修饰,稳定性好,而且在室温下,以及变性和复性后可重复使用,这些优势使其作为分子器件、亲和分离材料和治疗剂等被广泛用于生物传感器。鉴于此,本课题首先筛选结核分枝杆菌菌株H37Rv的适配体,将其作为分子探针修饰在多通道串联式压电石英晶体(MSPQC)传感器的电极上,结合碳纳米管或金纳米粒子,构建新型传感器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直接检测,其检测快速、灵敏,无需进行额外的分离和培养。MSPQC传感器能灵敏检测电参数的变化,是一种灵敏、快速、操作简单、低成本的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的分析研究中。本课题组设计了一系列基于MSPQC系统的传感器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这些方法都需要经过培养,而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速度又很缓慢,因此其检测时间无法满足对结核杆菌早期检测的要求。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致力于开发灵敏、快速、准确、造价低廉便于推广的新型MSPQC传感器的研制。拟筛选结核分枝杆菌的适配体,以此作为检测探针,实现无需培养、快速特异性检测的目的。鉴于此,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利用cell-SELEX技术建立结核分枝杆菌适配体的筛选策略。以结核分枝杆菌为筛选靶标,设计全长为78 nt的单链DNA文库,为保证足够的库容量,将随机序列设计在中间,此单链DNA文库的库容量为435。采用对称PCR制备双链DNA,再以此为模板,进行不对称PCR,并用电泳胶进行产物单链DNA的纯化,从而保证亚文库的质量和数量。为提高筛选的效率和质量,从第4轮开始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耻垢结核分枝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作为靶标进行反筛,减少筛选轮次,提高适配体和结核分枝杆菌之间的结合率。同时,为了提高筛选的效果,对亚文库和结核分枝杆菌的投入量进行逐轮递减,并对PCR条件进行了优化,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和流式细胞技术监测了适配体的富集程度。(2)结核分枝杆菌适配体的克隆、测序及鉴定分析。对第14轮筛选的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通过蓝白斑实验,挑取40个克隆子,其中有效适配体序列有39条,对这些有效序列的一级结构序列的进行对比分析,获得它们的同源性信息。而这些序列的二级结构则通过软件模拟,利用荧光分析法测定结构最稳定、自由能最小的4条代表序列与结核分枝杆菌间的结合力,结果显示适配体Apt1与结核分枝杆菌H37R有最高亲和力,Kd值为37?4 nmol/L。并将适配体Apt1进行FITC荧光修饰,对靶标菌进行定量及特异性考察。结果表明,适配体Apt1可以高特异性识别结核分枝杆菌,对基因高度同源、细胞结构相似的耻垢分枝杆菌没有交叉结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102-107 cfu/mL范围内,频移值与结核分枝杆菌浓度的对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利用频移值对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定量测定。(3)基于适配体Apt1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v的特异性识别,利用导电性能良好的单壁碳纳米管(SWCNT),联合高灵敏度的MSPQC构建了一种SWCNT/H37Rv aptamer/Au-IDE MSPQC传感器,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检测原理为,修饰在电极上的适配体Apt1通过π-π堆积与SWCNT结合被吸附到电极表面,当H37Rv存在时,由于适配体Apt1与H37Rv特异结合,导致SWCNT从电极上脱落,从而引起电信号发生变化,该变化由MSPQC灵敏响应。该传感器的检测限为100 cfu/mL,检测时间为70 min,为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准确性,用该传感器检测45个临床样品中的H37Rv时,检测结果与培养法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表明提出的传感器具有高特异性、无需培养分离、快速灵敏、准确等优点。(4)构建了DNA-AuNPs/MSPQC传感器,通过将筛选的结核分枝杆菌H37Rv适配体作为传感器的检测探针,设计了能与适配体末端互补的DNA序列作为捕获探针,借助AuNPs易于修饰、生物相容性好、具有良好导电性的特点,实现了结核分枝杆菌的快速检测。首先,通过适配体Apt1识别H37Rv,形成H37Rv-适配体复合物,再通过适配体末端与电极上的捕获探针杂交结合,引起电极表面阻抗值发生变化,该变化由MSPQC灵敏响应。利用该传感器,在65 min内完成了对H37Rv的检测,检测下限为100 cfu/mL。其检测灵敏、快速,无需任何培养和标记。(5)构建以H37Rv适配体为识别探针,AuNPs-DNA介导的H37Rv aptamer/AuNPs-DNA/MSPQC传感器。设计了三种AuNPs修饰的寡核苷酸片段AuNPs-DNA。这些寡核苷酸分别含有12、12和13个碱基,与37 nt H37Rv适配体杂交。通过Au-S键将H37Rv适配体固定在Au叉指电极表面。然后通过与三个设计的AuNPs-DNA探针杂交,在电极表面形成一个导电层。当H37Rv存在时,它与适配体特异结合,导致AuNPs-DNA从电极上脱离。因此,导电层被适配体和细菌组成的非导电复合物所取代。这些变化由MSPQC系统监测。构建的传感器在2 h内实现了检测限低至100 cfu/mL的检测。
郭振勇[5](2019)在《比阿培南对耐药结核菌的抗菌活性研究及细胞因子作为评价药效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结核病的治疗,尤其是耐药结核病及广泛耐药结核病的治疗迫切需要全新作用机制的抗结核药物。最近的研究发现碳青霉烯类药物美罗培南在体内外对于耐药结核病有较好的疗效,但缺乏系统性研究。作为美罗培南的同系物,比阿培南的抗结核活性研究,尚未见系统报道。为了系统性阐述比阿培南对耐药结核病的杀灭活性,为临床治疗耐药结核病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对比阿培南对体外抗结核活性、巨噬细胞内以及小鼠体内的抗结核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系统探讨了细胞因子评价药物对结核模型疗效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采用96微孔板阿尔玛蓝显色法(Microplate Alamar Blue Assay,MABA)测定比阿培南(Biapenem,BP)与不同β内丑胺酶抑制剂(β lactamase inhibitor,β-LI)及不同配比对结核标准株H37Rv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确定最佳配方;测定13种抗结核药BP/β-LI及对H37Rv、17 株耐多药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和 4 株广泛耐药结核(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菌株临床分离株的MIC;2.棋盘稀释法配置BP/CL与其他二、三线抗结核药分别两两联合的药物溶液,MABA法测定单个药物及两药联用的MIC,从而获得FIC值,FIC=(MICA联合/MICA单独)+(MICB联合/MICB单独),FIC≤0.5为协同作用,0.5<FIC≤0.75为部分协同作用,0.75<FIC≤1为相加作用,1<FIC≤4为无关作用;FIC>4为拮抗作用;3.雾化感染建立小鼠结核模型,通过小鼠全肺活菌计数评价BP/CL和对氨基水杨酸(PAS)、丙硫异烟胺(Pto)、卷曲霉素(CPM)分别组合后,考察药物联用的抗结核活性;同时验证试验2中得到的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的相互作用类型是否和体外得到的结果一致。4.巨噬细胞J774A.I被结核菌感染后,加入BP/CL使其作用于被感染的巨噬细胞,考察BP/CL细胞内对结核菌的抗菌活性;5.雾化感染建立小鼠结核模型,通过小鼠全肺活菌计数(CFU)评价一种常用耐多药结核(MDR-TB)的治疗方案及方案中加入BP/CL的抗结核活性;6.ELISA法检测定感染结核菌后经过不同药物治疗的小鼠血清中IFN-γ和TNF-α的浓度;并对IFN-γ和TNF-α的含量及二者的比值与小鼠全肺log1oCFU进行一元线性相关与回归,以评估这两种细胞因子及二者比值作为抗结核活性评价指标的可行性。[结果]1.BP/CL 对于 H37Rv 的 MIC 为 2μg/ml,对于 17 株 MDR-TB 的 MIC 为0.5~μg/ml,对于4株XDR-TB的MIC为1~4μg/ml,结果无统计学差异。2.BP/CL与对氨基水杨酸(PAS)、丙硫异烟胺(Pto)、卷曲霉素(CPM)之间存在协同作用,FIC=0.375.而与其他药物利奈唑胺(LZD)、左氧氟沙星(Lfx)、氯法齐明(CLF)则表现为相加作用。3.在小鼠体内,以CFU下降为指标考察上述药物组合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虽然在体外BP/CL与对氨基水杨酸(PAS)、丙硫异烟胺(Pto)、卷曲霉素(CPM)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但在体内只表现出了相加作用。4.巨噬细胞内抗菌活性:BP/CL、INH在治疗两天后,当BP的浓度为40μg/ml时,与对照组相比,可使巨噬细胞内的CFU下降1.3Log10,当BP的浓度为20μg/ml时,可下降0.9个Log10,而2μg/ml的INH可使CFU下降2.0个Log10,三者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5.在小鼠模型中,经过2个月治疗,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方案组(PAS+Pto+Lfx+PZA)可使小鼠肺内CFU下降4.06个Log1o,在方案中加入BP/CL后,CFU进一步下降,达到4.51个Log1o,二者的疗效存在显着性差异,而阳性对照组(INH+RFP+PZA)可使小鼠肺内CFU下降4.01个Log10,与方案+BP/CL无显着性差异。6.小鼠外周血中IFN-γ、TNF-α的含量及二者的比值与全肺log10CFU计数呈正相关,IFN-γ与log10CFU的确定因子(R2)为0.719,相关系数R达到0.848,表明外周血中IFN-γ的浓度变化71.9%的可能性可以由1og10CFU的变化来解释。[结论]比阿培南与克拉维酸钾的组合无论在体外、巨噬细胞内,还是在体内均对结核菌有抗菌活性。可以作为一种选择,列入治疗方案用于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另外,在本研究所测定的细胞因子中只有IFN-γ可作为评价药物抗结核活性的指标。
刘洋[6](2018)在《GeneXpert MTB/RIF技术在浅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淋巴结结核常用的诊断手段多样,包括了病理形态、培养涂片及影像等等,但他们在诊断效果方面均不理想,主要表现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而近期新出现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有准确快速等优点。因此我们进行了GeneXpert MTB/RIF技术与目前常用的浅表淋巴结结核诊断方法的对比研究。方法:我们收集了从2016年12月到2017年10月期间疑似浅表淋巴结结核标本和其他浅表淋巴结疾病标本。收集的标本采用了切除和针吸两种活检方法,并使用GeneXpert MTB/RIF的方法进行检测,同时也对其进行液体培养和罗氏培养,并且对剩余的标本进行病理检测,荧光PCR熔解曲线的耐药性进行检测以及石蜡包埋切片的PCR检测。结果:在我们入组的患者标本中,使用GeneXpert MTB/RIF方法检测发现65例敏感(92.9%),液体培养发现22例阳性(31.4%),罗氏培养发现12例阳性(17.1%),病理形态学诊断符合淋巴结结核34例(48.6%),组织标本PCR阳性53例(75.7%),GeneXpert MTB/RIF是本次研究中浅表淋巴结结核诊断方法中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诊断方法(其敏感性92.9%,特异性100%)。在两种方法联合诊断中,GeneXpert MTB/RIF+病理学联合诊断,敏感性最高,在三种方法联合诊断中,GeneXpert MTB/RIF+罗氏培养及液体培养+病理学联合诊断,敏感性最高,增加了 GeneXpert MTB/RIF方法联合诊断,可提高两种联合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初治和复治患者中使用GeneXpert MTB/RIF方法诊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培养阳性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时间越长,GeneXpert MTB/RIF的检测阳性率就会越低。在以脓液为主的标本进行GeneXpert MTB/RIF诊断敏感性高于实性组织为主的标本。合并肺结核患者使用GeneXpert MTB/RIF方法诊断敏感性高于不合并肺结核患者。采用针吸活检和切除活检两种采集方式获得标本的方法分别进行GeneXpert MTB/RIF检测的敏感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eneXpert MTB/RIF是目前所有浅表淋巴结结核诊断方法中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诊断方法。GeneXpert MTB/RIF技术优势:准确、快速、少量标本即可检测。初治和复治患者中使用GeneXpert MTB/RIF方法诊断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培养阳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eneXpert MTB/RIF技术优点显着,可在浅表淋巴结结核诊断领域推广使用。
罗晶晶[7](2018)在《贝达喹啉、德拉马尼和氯法齐明对非结核分枝杆菌体外抑菌活性的测定》文中提出目的:测定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NTM)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对贝达喹啉(Bedaquiline,Bdq)、德拉马尼(Delamanid,Dlm)和氯法齐明(Clofazimine,Cfz)三种抗结核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并分析耐药基因突变与表型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检测了45种NTM标准菌株,205株NTM临床分离株。所有临床分离株均采用同源基因序列比对方法鉴定至种水平。菌株对Bdq、Dlm和Cfz的敏感性采用微孔板梯度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对耐药菌株进行Mar R基因和Atp E基因序列测定,分别分析其与Cfz和Bdq耐药的相关性。结果:应用同源基因序列比对法进行菌种鉴定,205株NTM临床分离株包括:35株胞内分枝杆菌,40株脓肿分枝杆菌,33株偶然分枝杆菌,22株鸟分枝杆菌,45株堪萨斯分枝杆菌,10株戈登分枝杆菌,20株其他少见分枝杆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Bdq对慢生长分枝杆菌(Slowly growing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SGM)标准株表现出很强的抑菌活性,其中13株MIC<1μg/m L,仅2株≥2μg/m L;Bdq对快生长分枝杆菌(Rapid growing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RGM)标准株也有较强的抑菌作用,30株RGM中有26株MIC≤1μg/m L,仅4株MIC≥2μg/m L。Dlm对SGM标准株的抑菌活性具有明显的菌种差异,15株SGM中8株分枝杆菌MIC<0.25μg/m L,6株MIC≥32μg/m L,1株MIC=2;但Dlm对RGM标准株的抑菌活性较弱,30株RGM中,24株MIC≥32μg/m L,仅3株MIC<1μg/m L。Cfz对SGM标准株表现出很强的抑菌活性,15株SGM中,14株MIC<1μg/m L,仅1株MIC>8μg/m L;而Cfz对RGM标准株的抑菌活性存在明显的菌种差异性,30株RGM中有18株MIC<1μg/m L,3株MIC≥4μg/m L。不同分枝杆菌菌种对Bdq的耐药率如下:胞内分枝杆菌11.43%(4/35);偶然分枝杆菌9.09%(3/33);脓肿分枝杆菌20.00%(8/40);鸟分枝杆菌0%(0/22);堪萨斯分枝杆菌2.22%(1/45);戈登分枝杆菌20.00%(2/10)。不同分枝杆菌菌种对Cfz的耐药率如下:胞内分枝杆菌48.57%(17/35);偶然分枝杆菌87.88%(29/33);脓肿分枝杆菌90.00%(36/40);鸟分枝杆菌22.73%(5/22);萨斯分枝杆菌4.44%(2/45);戈登分枝杆菌30.00%(3/10)。不同分枝杆菌菌种对Dlm的耐药率如下:胞内分枝杆菌91.43%(32/35);偶然分枝杆菌100%(33/33);脓肿分枝杆菌92.50%(37/40);鸟分枝杆菌68.18%(15/22);堪萨斯分枝杆菌13.33%(6/45);戈登分枝杆菌40%(4/10)。依据MIC50和MIC90值比较,Bdq<Cfz<Dlm。测序分析Mar R基因发现17株胞内分枝杆菌耐药株中,2株存在氨基酸突变(Asp92Glu、Ala153Pro),14株存在同义突变,1株无突变。5株鸟分枝杆菌耐药株中,1株存在同义突变,2株存在氨基酸突变(Asp127Asn),2株无突变。分析Atp E基因发现,15株对Bdq耐药的胞内分枝杆菌、偶然分枝杆菌和脓肿分枝杆菌均不存在Atp E基因突变。结论:本研究中,Bdq具有最好的体外活性,其对大部分NTM临床株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Cfz对SGM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Dlm对SGM的抑菌活性较RGM好,对大多数RGM抑菌活性较差。根据MIC值分布范围,本研究初步定义了堪萨斯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对Cfz的流行病学临界值(ECOFF值)分别为0.5μg/m L,1μg/m L和2μg/m L,为设立药敏试验临界值标准提供了依据。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Bdq和Cfz耐药分子机制均与Rv0678同源基因突变有关。
陈怡文[8](2018)在《联合两种分子诊断技术在肺结核诊断及耐药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分析常规方法与恒温扩增技术(SAT)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膜反向斑点杂交技术(RDB)检测结核耐药性的技术特点,评估SAT联合RDB技术在快速诊断肺结核及耐药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8例疑似肺结核患者和15例非肺结核患者痰样本分别进行抗酸染色镜检、Bactec MGIT 960快速液体培养及药敏检测、GeneXpert MTB和SAT检测,对其中53例确诊为肺结核患者的痰样本进行RDB、DNA测序及GeneXpert MTB/RIF耐药分析,统计分析比较其方法学特点。结果:Bactec MGIT 960快速液体培养、SAT、GeneXpert MTB法的阳性率分别为50.0%(54/108)、62.0%(67/108)和64.8%(70/108);以临床诊断为标准,三者的灵敏度分别为47.1%(48/102)、65.7%(67/102)和68.6%(70/102),特异性分别为71.4%(15/21)、100%(21/21)和100%(21/21)。RDB技术与Bactec MGIT 960药敏结果相比,灵敏度、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77.8%(7/9)、95.5%(42/44)和92.4%(49/53);与DNA测序结果相比,灵敏度、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87.5%(7/8)、100%(45/45)和98.1%(52/53)。5例Bactec MGIT960药敏检测结果为利福平耐药株,在GeneXpert MTB/RIF和RDB检测结果中均检出rpoB基因位点突变。结论:SAT技术不仅简便快速,而且可以提高临床肺结核诊断的阳性率及灵敏度,而RDB技术可以快速筛查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二者联合应用对肺结核快速诊断及耐药检测有重要价值。
孙宇航,王骞,施建党,孙国良,袁虎成,王自立[9](2018)在《脊柱结核不同技术与病理标本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技术与脊柱结核病理标本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阳性结果。[方法]采用后前路、前路、后路手术方式获取262例脊柱结核患者的病理标本:脓液、肉芽组织、病灶壁,分别采用Bac T/ALERT3D法和改良罗氏培养法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并对培养阳性细菌进行药敏试验。比较两种培养方法及三种病理组织标本各自的阳性率,分析结核杆菌耐药情况。[结果]Bac T/ALERT 3D法和改良罗氏培养法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32.82%和20.9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c T/ALERT3D法中脓液、肉芽组织、病灶壁三种标本的阳性率分别为34.17%、23.08%、1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罗氏培养法中上述三种标本的阳性率分别为26.13%、12.43%、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78份结核菌培养阳性的结核菌落分别进行抗痨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的药物敏感性测定,药物敏感率分别为87.18%、89.74%、98.72%、98.72%、97.44%,耐药率分别为12.82%、10.26%、1.28%、1.28%、2.56%。[结论]与改良罗氏培养法相比,Bac T/ALERT3D液体培养系统具有明显缩短检出时间、提高检出率的优势,对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阶段的疗效评估等方面更具有应用价值;脓液标本培养过程简单,且其培养阳性率高于结核肉芽组织及病灶壁,可作为脊柱结核标本培养的首选方法。
施慧慧[10](2017)在《南通市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环境污染现状及临床菌株的分析与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南通市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环境污染现状,了解公共场所中NTM和临床分离株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和探讨NTM的健康危害因素。方法:1)对南通市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环境污染现状的调查:于2016年至2017年,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702份调查问卷了解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分支杆菌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同时收集南通市结核定点医院的NTM患者及南通市重点公共场所的标本。用罗氏培养法和BACTEC TB960快速培养法对临床标本和环境标本进行分枝杆菌培养,PCR-荧光探针法进行NTM的初筛。2)了解公共场所中NTM和临床分离株的菌种分布:对初筛后的临床NTM菌株和环境NTM菌株,利用基因芯片法进行NTM的菌种鉴定,并通过绝对浓度法进行药敏试验,测定8种常规药物的低高两个浓度。结果:1.对我市公共场所及特定场所搜集到的236份环境标本进行培养,检出68例分枝杆菌,其中3例为结核分枝杆菌,65例为NTM;阳性率排名前三的监测点依次为医院污水处理前、居民明沟污水、菜市场污水;污水处理前后NTM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处理后的NTM阳性率依然很高,达到21.4%。2.经培养后确认有702例分枝杆菌患者,其中62例为NTM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NTM患者20岁以下少见,多见于50岁以上,年龄曲线呈单峰负偏态分布;NTM感染者中男性42例,女性20例,男女性别总体比例为2.1︰1;NTM在户籍人口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流动人口(P<0.05)。3.65例环境标本和62例临床标本的菌种鉴定结果显示,南通市NTM感染的菌种主要有胞内分枝杆菌、戈登分枝杆菌、脓肿/龟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偶然分枝杆菌。本地区患者以胞内分枝杆菌感染居多,占总数的46.8%。本地区环境中分离到的NTM菌种与临床菌株基本一致。4.药敏结果显示,62株临床菌株对一线、二线抗结核药物表现出高度的耐药性,无全敏感株,17株全耐,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的敏感率相对较高,其中,NTM对乙胺丁醇的敏感率为69.3%,高于其他药物(P<0.05);环境标本的药敏结果总体敏感率较临床菌株偏高,但与临床菌株的结果基本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调查了NTM的环境污染现状,掌握NTM的自然分布情况可促使人们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对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具有深远意义。2.分析了感染NTM的个体差异因素和环境危险因数,对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防止NTM在本地区的暴发流行具有现实意义。3.NTM环境分离株和临床菌株的菌种分布及耐药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今后制定预防和控制NTM病方案提供切实有效的科学依据。
二、用Bactec TB460快速培养阳性的菌液直接进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Bactec TB460快速培养阳性的菌液直接进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荧光PCR探针熔解曲线法与微孔板法检测MTB耐药性的临床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 |
三、微孔板法表型药敏试验 |
四、荧光PCR探针熔解曲线法 |
五、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耐药性检测 |
二、MTB基因突变与表型药敏试验MIC的相关性 |
讨论 |
(3)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死活结核分枝杆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菌株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3.1 复苏培养 |
1.3.2增菌培养 |
1.3.3 PI、6-cFDA荧光染料贮存液配制 |
1.3.4 FCM分析菌液样本制备 |
1.3.5 分析菌液PI与6-cFDA染色 |
1.3.6 流式细胞仪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目的样本检测分析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FCM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 PI和6-cFDA染色鉴定死、活结核分枝杆菌的MFI界值确定 |
2.2.1 PI和6-cFDA染色样本MFI测定情况 |
2.2.2 死、活结核分枝杆菌PI和6-cFDA染色样本间MFI的比较 |
2.2.3 PI和6-cFDA染色鉴定死、活结核分枝杆菌的ROC曲线与MFI界值 |
2.3 应用MFI界值鉴定死和活结核分枝杆菌 |
3 讨论 |
(4)新型适配体压电传感器的构建及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 |
1.2.1 病原学检测法 |
1.2.2 血清学检测法 |
1.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
1.3 适配体技术 |
1.3.1 SELEX技术简介 |
1.3.2 适配体筛选技术的改进 |
1.3.3 适配体的结构 |
1.3.4 适配体传感器的开发 |
1.4 压电传感技术 |
1.4.1 压电石英晶体(PQC)传感系统的检测原理 |
1.4.2 压电传感器的应用 |
1.5 本文构思 |
第二章 结核分枝杆菌菌体适配体的筛选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菌株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结核分枝杆菌H37Rv适配体的筛选步骤 |
2.3.2 反筛 |
2.3.3 ss DNA结合率的测定 |
2.3.4 适配体文库富集程度的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筛选策略的选择 |
2.4.2 结核分枝杆菌H37Rv适配体的筛选 |
2.4.3 高亲和力结核分枝杆菌适配体的富集 |
2.4.4 流式细胞仪检测适配体的富集 |
2.5 小结 |
第三章 结核分枝杆菌适配体的克隆测序及鉴定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培养基 |
3.2.2 克隆引物及试剂 |
3.2.3 适配体的克隆、测序 |
3.2.4 适配体的序列分析 |
3.2.5 适配体亲和力的测定 |
3.2.6 适配体的特异性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结核分枝杆菌适配体的克隆测序、二级模拟结构 |
3.3.2 适配体与结核分枝杆菌解离常数的测定 |
3.3.3 适配体Apt1检测不同浓度的结核分枝杆菌 |
3.3.4 特异性实验 |
3.4 小结 |
第四章 SWCNT/H37Rv aptamer/Au-IDE MSPQC传感器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快速检测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菌株和试剂 |
4.2.2 仪器 |
4.2.3 适配体自组装单分子层在电极上的修饰 |
4.2.4 SWCNT在电极上的修饰 |
4.2.5 样品的检测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传感器的响应原理 |
4.3.2 SWCNT/H37Rv aptamer/Au-IDE MSPQC传感器的构建策略 |
4.3.3 SWCNT/H37Rv aptamer/Au-IDE MSPQC传感器的电化学阻抗表征 |
4.3.4 SWCNT的浓度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v检测的影响 |
4.3.5 其它杂菌的频移响应 |
4.3.6 不同浓度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曲线 |
4.3.7 传感器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检测 |
4.3.8 临床样本的检测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H37Rv适配体的DNA-AuNPs/MSPQC传感器高特异性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菌株和试剂 |
5.2.2 仪器 |
5.2.3 基于H37Rv Apt1的DNA-AuNPs/MSPQC传感器的制备 |
5.2.4 样品的检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基于H37Rv适配体的DNA-AuNPs/MSPQC传感器的响应原理 |
5.3.2 基于H37Rv适配体的DNA-AuNPs/MSPQC传感器的构建策略 |
5.3.3 基于 H37Rv 适配体的 DNA-Au NPs/MSPQC 传感器电极修饰的电化学表征 |
5.3.4 基于H37Rv适配体的DNA-AuNPs/MSPQC传感器的典型响应曲线 |
5.3.5 基于H37Rv适配体的DNA-AuNPs/MSPQC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
5.3.6 捕获探针的浓度对响应信号的影响 |
5.3.7 H37Rv浓度对基于H37Rv适配体的DNA-AuNPs/MSPQC传感器响应信号的影响 |
5.4 结论 |
第六章 AuNPs-DNA介导的H37Rv适配体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材料 |
6.2.2 仪器 |
6.2.3 传感器电极的修饰 |
6.2.4 金纳米颗粒的制备 |
6.2.5 AuNPs-DNA的制备及在电极上的修饰 |
6.2.6 凝胶电泳 |
6.2.7 样品的检测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3.1 AuNPs-DNA/H37Rv aptamer/MSPQC传感器的构建 |
6.3.2 AuNPs-DNA与适配体的杂交链与H37Rv的反应 |
6.3.3 AuNPs-DNA/H37Rv aptamer/MSPQC传感器电极修饰的电化学表征 |
6.3.4 AuNPs-DNA/H37Rv aptamer/MSPQC传感器的典型响应曲线 |
6.3.5 H37Rv适配体浓度对响应信号的影响 |
6.3.6 AuNPs大小对传感器响应信号的影响 |
6.3.7 AuNPs-DNA/H37Rv aptamer/MSPQC传感器的选择性 |
6.3.8 H37Rv浓度对AuNPs-DNA/H37Rv aptamer/MSPQC传感器响应信号的影响 |
6.3.9 临床样本的检测 |
6.3.10 AuNPs-DNA/H37Rv aptamer/MSPQC传感器与其它检测方法的比较 |
6.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 |
致谢 |
(5)比阿培南对耐药结核菌的抗菌活性研究及细胞因子作为评价药效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比阿培南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配比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BP/CL的体外抗结核活性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BP/CL与二线抗结核药物的体外相互作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BP/CL与二线抗结核药物的体内抗菌活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五部分 BP/CL对巨噬细胞内的结核分枝杆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六部分 含BP/CL治疗方案的体内抗结核活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七部分 IFN-γ与TNF-α作为抗结核药物活性评价指标的可行性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耐药结核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判断结核病治疗终点的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GeneXpert MTB/RIF技术在浅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 实验分组 |
2 研究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验试剂 |
2.2 样本收集和处理 |
2.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3.1 疑似浅表淋巴结结核患者一般信息 |
3.2 浅表淋巴结结核的各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3.3 浅表淋巴结结核病理学诊断 |
3.4 浅表淋巴结结核微生物学诊断 |
3.5 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耐药检测 |
3.6 浅表淋巴结结核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贝达喹啉、德拉马尼和氯法齐明对非结核分枝杆菌体外抑菌活性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菌株来源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菌种鉴定与药物敏感性测定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药物 |
1.4 实验中各种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基因突变与耐药的相关性分析 |
1.材料方法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中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
1.4 实验方法 |
2.结果 |
2.1 AtpE基因比对结果 |
2.2 MarR基因比对结果 |
3.讨论 |
综合结论 |
参考文献 |
非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及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8)联合两种分子诊断技术在肺结核诊断及耐药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结核病现状及应对措施 |
1.2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及耐药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本来源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标本采集及前处理 |
2.4 实验内容 |
2.4.1 痰直接抗酸染色镜检 |
2.4.2 Bactec MGIT 960 快速液体培养及药敏 |
2.4.3 Gene Xpert MTB/RIF检测 |
2.4.4 SAT检测 |
2.4.5 RDB检测 |
2.4.6 基因测序 |
2.5 肺结核诊断标准 |
2.5.1 诊断依据 |
2.5.2 诊断原则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病例诊断结果 |
3.2 Bactec MGIT 960快速液体培养、SAT和GeneXpert MTB法的方法学比较 |
3.3 Bactec MGIT 960药敏检测、RDB、DNA测序和GeneXpert MTB/RIF法检测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测结果讨论 |
4.2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检测结果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综述: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脊柱结核不同技术与病理标本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2 研究对象 |
1.3 术前化疗 |
1.4 手术方式及病理标本的获取 |
1.5 标本前处理 |
1.6 结核细菌培养 |
1.6.1 Bac T/ALERT3D法 |
1.6.2 改良罗氏培养法 |
1.7 结核菌药物敏感性测定 |
1.7.1 结核菌药感试验标准化操作 |
1.7.2 受试菌对抗结核药耐药结果的判读和解释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种培养方法的阳性报告时间 |
2.2 两种培养方法的比较 |
2.3 不同病理标本阳性结果的比较 |
2.4 多耐药结核菌 (MDR-TB) 耐药率的比较 |
3 讨论 |
(10)南通市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环境污染现状及临床菌株的分析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株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实验方法 |
2.2.2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环境污染现状的调查结果 |
3.1.1 环境标本的NTM筛查 |
3.1.2 不同公共场所的NTM污染情况 |
3.1.3 重点场所的NTM污染情况分析 |
3.2 临床调查结果 |
3.2.1 患者的基本情况调查 |
3.2.2 临床标本的NTM筛查 |
3.3 NTM菌种的鉴定结果 |
3.3.1 环境标本的菌种鉴定结果 |
3.3.2 临床标本的菌种鉴定结果 |
3.3.3 环境标本与临床标本的菌种比较与分析 |
3.4 NTM的药敏鉴定结果 |
3.4.1 NTM环境标本的总体耐药情况 |
3.4.2 NTM临床菌株的总体耐药情况 |
3.4.3 环境中不同菌种的耐药情况 |
3.4.4 临床不同菌种的耐药情况 |
3.4.5 环境NTM和临床NTM耐药率比较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附录 |
致谢 |
四、用Bactec TB460快速培养阳性的菌液直接进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荧光PCR探针熔解曲线法与微孔板法检测MTB耐药性的临床应用比较[J]. 王佩,赵国连,雷倩,郑丹,崔晓利,周俊. 中国防痨杂志, 2021(02)
- [2]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敏感性的研究[J]. 谢贝,孟繁荣,李华,刘志辉,王伟亮,王楠,邓丽,吴玲,雷杰,杨瑜,牛群,张言斌.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11)
- [3]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死活结核分枝杆菌的实验研究[J]. 王伟亮,谢贝,孟繁荣,王楠,杨瑜,刘志辉,谭守勇,张言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3)
- [4]新型适配体压电传感器的构建及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应用[D]. 张晓青. 湖南大学, 2019(07)
- [5]比阿培南对耐药结核菌的抗菌活性研究及细胞因子作为评价药效的可行性研究[D]. 郭振勇.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19(01)
- [6]GeneXpert MTB/RIF技术在浅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刘洋.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18(03)
- [7]贝达喹啉、德拉马尼和氯法齐明对非结核分枝杆菌体外抑菌活性的测定[D]. 罗晶晶.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18(04)
- [8]联合两种分子诊断技术在肺结核诊断及耐药检测中的应用[D]. 陈怡文.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9]脊柱结核不同技术与病理标本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比较[J]. 孙宇航,王骞,施建党,孙国良,袁虎成,王自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8(02)
- [10]南通市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环境污染现状及临床菌株的分析与探讨[D]. 施慧慧. 苏州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