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破困境──沭阳县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仲婷[1](2021)在《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沭阳县大学生村干部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田茜[2](2021)在《T市J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政府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强大动能,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始终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技能,积累了财富,提升了个人素质,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把城市的先进经验带到农村,帮助农村实现经济发展。国家多次发文指导各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大助力。近年来,T市J区政府通过政策落实、资金奖补、创业培训指导等方面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并提供了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政府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创业专项资金、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成效不明显、成果不突出。因此,针对T市J区政府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府支持研究,对于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服务型政府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创业理论等,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T市J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其次根据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通过一些国家级返乡创业示范区的经验借鉴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相关的概念界定及其基础理论;第三部分是T市J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第四部分是T市J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国家其他地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验借鉴;第六部分是针对T市J区政府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中的的对策建议:(1)健全制度保障,包括政策体系的完善、部门联动机制的建立、政府监管责任的落实;(2)增加创业资金投入,包括建立创业财政专户、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信贷额度、配套的资金投入;(3)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包括开发监测网络、优化创业培训、建立返乡创业平台;(4)加大宣传力度,包括增加宣传渠道、营造有利社会舆论环境。
胡伟[3](2020)在《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互联网和云计算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随之引领了大数据时代的大潮,而大数据技术中的海量信息和数据挖掘的特征又恰恰迎合了智慧警务发展的需要,推动着智慧警务建设不断发展。作为国内中小城市,公安机关如何顺应这一流行发展趋势,推进大数据技术与警务业务的统合,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从“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的转型升级,实现警务智能化,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在深入研究大数据和智慧警务相关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以宿迁智慧警务建设应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剖析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深层诱因,针对性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有:研究智能警务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的历史发展和取得成效,了解国内外个别城市智慧警务建设的研究进展。并从大数据、智慧警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出发,研究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所采取的举措与取得的成效,分析探讨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针对问题,再通过学习借鉴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智慧警务建设的先进经验,研究分析出进一步加强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通过对大数据的相关研究,结合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应用实际探索宿迁公安警务智能化建设的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希望能对智慧警务建设应用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肖蓉[4](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襄阳宜城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洁[5](2020)在《基层政府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惠民县为例》文中指出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2017年,《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支持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的意见》(农办加[2017]20号)出台,开展了全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工作。在此背景下,基层政府在贯彻上级要求的同时,立足当地实际,出台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调动农民发展积极性,培植当地龙头企业,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做实产业链条,促进乡村振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基层政府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的职能发挥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选取惠民县政府为例,以问题为导向,最终提出解决方法。首先以惠民县政府为例,通过分析惠民县农村三产融合现状,尤其是惠民县政府在苗木、食用菌、蔬菜特色产业上摸索的“农业+”的农村三产融合路径,肯定惠民县政府的经验做法。主要有:制定政策,加大力度开发引导;组织建设,建立专业化服务;制度保障,制定产业规划;土地保障,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督导保障,加强市场监管;平台服务,创建品牌,加强电商合作。其次,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并分析惠民县政府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时政府职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引导农业业态转型成效不明显,产业融合规划不科学,专业人才队伍不健全,政府调动市场积极性差,政策制定落实困难。其成因包括:思想不够解放,农业业态顽固;财政收入低,经济调节职能发挥不到位;人才招引力度小,人才储备不足;政府对市场过度干预;政府对当地产业融合发展缺乏有效调研。再次,通过对国内江苏省沭阳县、山东省寿光市、河北省平泉市三地政府的做法进行研究,从而为基层政府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借鉴。最后,在此基础上,从五个方面对基层政府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如何发挥职能提出对策:加强政府引导,转变农村发展思想;准确定位,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力量;深入调研,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配套政策服务,加强监督管理。
王谢萍[6](2020)在《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研究 ——基于沭阳县贫困治理经验》文中研究表明70年风雨兼程,70载砥砺奋斗。中国于“漏舟之中”站起来,在党和各族人民的合力下走向富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绝对贫困问题将会在中华大地上得到彻彻底底的解决,但不可否认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如何通过贫困治理研究,使职业教育扶贫政策更好地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等时代任务的完成助力、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奠基值得探索。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信息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三种方法探究职业教育扶贫中的贫困治理问题。聚焦以精准扶贫为特征的职业教育扶贫第四个阶段,概述了我国职业教育扶贫政策演进、主要实践、现实挑战等方面。自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施行以来,我国在学历型职业教育与非学历型职业教育扶贫方面都进行了富有创造性地探索。职业教育扶贫体系日渐完善,逐步实现从由政府单一主体贫困治理向政府、市场、学校、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脱贫攻坚战佳绩频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践己稳步迈入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新阶段,然而贫困人口观念意识存有偏差、职教扶贫政策实践应急取向明显、政策执行过程精准度低、多元主体投入不足等现实挑战依然存在。江苏于2012年进入相对贫困治理探索阶段,选择江苏贫困人口最多的沭阳县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基于沭阳县职业教育扶贫经验,概括总结出4大职业教育扶贫模式,并从恶性循环理论、可行能力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出发分析沭阳县职业教育扶贫实践,最后得出以促进增收为目标施行职业技能培训、以可行能力培育为导向提供职教服务、多元主体形成合力协同共治贫困难题等职业教育扶贫经验启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贫困的发生以及脱贫对象向老、弱、病、残、灾等特殊困难群体转移等现实情况,必须推动从“脱贫”到“防贫”、“防返贫”的战略转移,建立一套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激活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由被动脱贫转向主动脱贫;建立多元主体治理格局,形成全社会职教扶贫合力;精准推进职教反贫困实践,保证政策执行过程科学化;职教政策与失业保险挂钩,保障职教扶贫制度可持续等。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直接、联系最紧密,并且被既往扶贫历史实践证明不可或缺的职业教育,未来会挖掘更多潜能、发挥更大作用,促进贫困群体人力资本积累,阻碍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这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
张舜禹[7](2019)在《组织理论视阈下的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研究》文中提出地方政府实务者在其组织生活中进行着创新,但他们并不完全明确“何谓创新”“如何创新”。尽管颇具政府创新经验的“创新者”时常将创新的成功归因于上级号召、问题倒逼、民众需要等偶然性因素,但事实上,创新同样也是作为一般公共组织的地方政府适应复杂嬗变情境、谋求组织生存发展的自觉选择。故创新是地方政府在偶然性因素影响下正常开展组织行为活动的必然趋势。基于此论断,我们应当把地方政府置于其作为创新场域局内人的主体位置,从地方政府组织的内在属性出发,观察创新活动的过程全景、把握创新行为的内在规律,探索出一套能够在我国地方政府创新语境下,为创新实践实时提供功能性支持的创新工具。上述努力在破除我国政府创新动力不足、持续性差、难于推广等现实困境的同时,补充了政府创新理论研究欠缺的整体性系统视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所谓“地方政府创新工具”,即地方政府基于创新目标要求和创新情境特点,在生成具有创新特征的决策与行为过程中,能够通过工具化利用实现功能性支持创新实践的要素或条件。那么,如何从地方政府的组织属性出发,探究生成与完善创新实践的内在机理?如何获取真正适用于地方政府的创新工具?组织理论揭示了组织将其可及的要素和条件进行工具化使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现象。由此,可以推断,以组织理论知识为源流提取符合地方政府组织行为规律的创新工具,是值得展开深度学理探索的努力方向。根据组织内在性质的不同,组织理论为观察组织现象提供了多元视点。将组织解释为封闭系统的观点强调,组织在面对变化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棘手问题时,倾向遵从理性-工具的行动逻辑,从耳熟能详或有口皆碑的流行组织方案中迅速找到并准确抉择解决思路。由此形成了组织面对复杂情境时习惯使用的“迷思”工具。将组织解读为自然系统的观点指明,组织通过保持结构敏感性,为实现既定目标和组织发展设计相匹配的组织形态,为实际需要提供动态的结构-功能支持。由此形成了组织在攻克自身发展障碍时倾向应用的“结构工具”。将组织理解为开放系统的观点认为,组织需要对“由自己的反应改变了的环境”做出反应,并循环往复地进行着情境-权变,由此形成的惯性思维、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使组织具备某种特定身份,成员基于对组织身份的文化认同会自觉输出符合身份要求的行为,由此形成了组织接受环境要求进行自我权变时偏好运用的“文化工具”。上述工具是基于组织依据其内在属性将其可资利用的要素和条件进行工具化使用,为组织发展提供功能性支持的内在机理而提出的。正是内在性质的相互叠加、彼此依托,使组织成为面向各种情境都能灵活应对的有机协作系统。依据组织行为基本规律获取的组织工具在地方政府创新语境中会否具有适用性?我国地方政府创新场域的基本特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适应或超越经济社会转型“危机”、破除或防备创新障碍等客观要求亟待地方政府开发适用于自身行为规律的创新工具。其实,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业已存在地方政府借助组织要素的可及性、灵活性与普适性的优点,将组织要素进行工具化使用的迹象。只是相关经验一直未得系统归纳,因此,地方政府对于获取创新工具具有强烈的迫切性。诚然,以源自西方的组织理论预判创新工具存在嵌入本土语境的局限,创新场域中错综复杂的联动关系、含混不清的嬗变情境也成为创新工具的使用适应地方情境的掣肘,但是,我国地方政府被赋予的主体性地位和自主性空间,顶层设计与上级部门对地方探索的高度支持等均为创新工具的操作使用提供了可行因素。为探究地方政府是否也依据其内在属性,通过组织要素的工具化使用,为创新实践提供动态的功能性支持,我们找到理论推断与现实镜像的对接窗口——“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该奖项的获奖案例构成的数据库记录了我国进入全面改革时代背景下近20年地方创新的最佳实践。以创新程度、参与程度、效益程度、重要程度、节约程度和推广程度作为评选依据,该奖项高度耦合了政府创新概念本身所蕴含的组织目标、创新能力、结果实效、情境适当、新颖创造、扬弃速率等基本特征要素。地方政府向评选委员会提交了详细记录成功个案从筹备发起到实施持续,再到扩散推广等完整创新进程的文字材料,获奖案例为我们观察地方政府在创新语境中是否亦使用了上述工具提供契机。通过文本分析178项创新案例的评选材料,纵向过程追踪三项创新个案,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创新语境下也存在将上述要素进行工具化使用的现象。源自西方组织理论的“迷思”一词表达了从领导者的视角出发,他们通常基于组织生活经验,从其熟悉的组织方案中迅速找到问题解决对策的思维惯性。“迷思”具体指代组织在其所处的制度环境中能够接触到的流行组织方案。创新场域中的地方政府时常处于“无序”的治理情境中,因方案之于问题解决极强的实效性,“迷思”便具备了工具属性。地方政府创新事业突飞猛进的20年间,地方政府既存在向国际公共部门的汲取先进方案的现象,也存在采纳国内优秀创新方案的情况,日渐盛行的“行政审批局”改革模式就是其中一个实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其接触到的流行组织方案进行情境化、合理化的吸纳,按照“迷思”的思维进行工具化使用并有效推进本地创新。宁夏银川市委市政府吸纳天津市滨海新区“建立政务服务局”模式的样板方案,在经历合理扬弃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首家省会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本文追踪了银川市实现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目标的全过程,研究发现,精准扬弃的合理化过程使“迷思”能够成功嵌入本地情境,是发挥“迷思”工具效用的关键。地方政府通过对方案的知识积累、确认方案对本地创新的嵌合度、重点考察方案背后的机制和技巧,以及自主开发、发展完善方案等途径,能够确保“迷思”吸纳的精确嵌合。同时,地方政府实时检视“迷思”的吸纳情况与本地合理化过程,能够及时避免嵌合“排异”导致“迷思”工具属性的失效和创新结果的失败。地方政府通过组织结构的分工与协作在垂直与水平两个向度上的变化形成了面向创新目标与嬗变情境的四种组织结构形态——设立任务型机构、增建新职能部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跨部门(组织)协作。通过对辽宁省纪委监察厅纠风室发起的“民心网”创新实践进行纵向过程追踪,分析发现,结构工具通过分工或协作在不同向度上内容与程度的调适所形成的“组织形态”,可以动态匹配创新目标、任务内容和情境变化,为地方政府提供最为恰切的结构形态,能够顺利发挥创新参与者的专业技术理性,从而助益创新。保持结构工具的形态敏捷性,从而动态匹配创新情境变化是正确应用结构工具的基本原则。在启用结构工具之前,地方政府应当准确预判组织形态变化对创新过程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健全的机制设计、及时的制度跟进能够有效缓解组织结构形态的骤变或调适对地方政府功能正常运转造成的冲击。在结构工具启用后,健全与完善新组织形态下的“软件”保障,可以使创新实施者明确应当如何“作为”能够保证创新实践对情境变化的动态适应,且确保创新任务的稳步完成。文化因素会影响地方政府对创新的感知、认同和投入。地方领导者通过与创新参与者、实施者达成关于创新实践的社会契约,颁布植入文化建设指向的创新决策与制度安排,以及设计弘扬美好价值或文化理念的符号标识、口号标语等方法,激发了地方实务者的创新认同,亦获得了民众对创新的社会认同。通过追踪共青团贵州省委发动的“春晖行动”,还原创新领导者如何融合运用文化工具的实现方法,激发广泛认同,进而实现扶贫工作的社会化动员、组织化动员目标的完整过程,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因接受创新文化而树立的创新观念,起到了解放思想、激发创新动力的作用。此外,将创新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文化内涵相结合,在丰富文化工具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增强文化工具的运用效果。同时,文化工具实现方法的挑选与运用是一项具有技巧性、艺术性的领导活动。但是,文化工具的方法应用不当或文化内涵冲突,可能会影响创新参与者的决策认同,削弱创新动力与士气。如果地方政府有关创新方案的文化解释、文化宣传挑战了社会共识,会使创新实践因无法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而举步维艰。上述两点均可能导致创新“中止”的后果。地方政府的确符合组织一般规律,存在将组织要素进行工具化使用,实时给予创新实践功能性支持的组织现象。地方政府通过创新工具之间的融合使用、创新工具的不同实现手段之间的彼此联动,切实确保了创新实践的可行性、稳健性与持续性。因此,以地方政府实务者对使用创新工具的思维化、知识化、操作化为落脚点,从而串联:地方政府创新主体地位的立足点,地方政府内在组织属性的出发点,依据组织属性给予创新实践功能性支持的关键点,为仍处于发展完善初期的政府创新理论研究补充了一个整体性的系统视角。同时,优化创新工具操作使用的实践探索,也拓宽了增进创新实践成效的助推路径。
郭姝艳[8](2019)在《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文中指出《焦点访谈》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栏目,自1994年开播之日起,就开启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新时代,受到了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栏目不仅在舆论监督报道方面独树一帜,在重大主题活动报道、突发事件报道等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二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焦点访谈》也经历多次改版,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节目形态。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焦点访谈》与最开始的节目相比较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现今社会中,它又呈现出怎样的传播特点?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方面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为栏目带来的利弊有哪些?笔者带着诸如此类的问题投入到对《焦点访谈》的分析之中。本文运用新闻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对《焦点访谈》展开解读,沿用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对《焦点访谈》节目的文本作宏观结构、微观结构等文本分析,然后对《焦点访谈》话语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节目发展中出现的瓶颈问题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论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阐释,并说明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难点创新点;第二部分,对论文的分析主体《焦点访谈》和主要理论做一个综述,包括话语分析、新闻话语分析和本文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方法;第三部分,对《焦点访谈》的节目展开话语文本分析,从语义宏观结构、图式超结构、微观结构到修辞与风格,分析具体的节目样本以得出结论;第四部分,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几方面分析节目话语的传播特点;第五部分,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总结其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笔者的建议。
单成君[9](2019)在《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不断的从农村汲取资源,曾经安逸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环境被打破,现在的农村社会成为社会矛盾的高发区,空心化、社会失序、文化断层等问题并存,基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建设困难重重。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各地政府、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对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中央1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到“新乡贤”,“新乡贤”逐渐成为“三农”问题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立足宿迁实际,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进行了系统探析与思考。宿迁市大力弘扬乡贤文化,积极开展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工作,在广泛举荐新乡贤的基础上组建市、县、镇、村四级乡贤组织,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组织保障。新乡贤通过乡村振兴论坛、乡贤道德讲堂、工匠讲习所、“孝老敬贤”公益资金四大平台作为活动载体,在助力精准脱贫、塑造和谐乡村环境、涵养乡村文明、倡导绿色生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与乡镇政府、村“两委”协同治理程度低,在外新乡贤作用发挥不到位,治理过程出现人治大于法治以及个别新乡贤膨胀腐化等问题。通过原因剖析,以协同治理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从提高新乡贤参与协同治理的积极性,积极发挥在外乡贤作用,推进乡村治理法制化进程和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探索完善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
李彬[10](2018)在《沭阳花木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换挡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和产业改革方向等都发生重大变革,农业和农产品领域也是如此,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和农产品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互联网+农业”等多项改革战略和政策,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思路,指引我国农业和农产品向更好、更优、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为实证案例,论述农业产业化、沭阳花木等相关的概念、理论,结合问卷调查,对沭阳花木产业的基础、种植、加工、销售、竞争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沭阳花木产业在政策支持、技术提升、品牌创建、营销渠供给侧改革、产业制度、人才保障方面发展的思路和策略,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促进沭阳花木产业均衡发展;加快产业科技创新速度,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保障;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标准化品牌发展战略;积极挖掘沭阳花木附加价值,拓宽市场销售渠道等,全面促进沭阳花木产业发展。本论文的研究和探索对深化沭阳花木的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的作用和价值。
二、突破困境──沭阳县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突破困境──沭阳县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2)T市J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政府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2.1 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民工 |
2.1.2 农民工返乡创业 |
2.1.3 政府支持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2.2.3 创业理论 |
第3章 T市J区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现状 |
3.1 T市J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采取的措施 |
3.1.1 出台了相关政策 |
3.1.2 增加了资金投入 |
3.1.3 开展了创业培训 |
3.1.4 改进了基础设施 |
3.1.5 扩大了宣传途径 |
3.2 取得的成效 |
3.2.1 涌现一批创业典型 |
3.2.2 创业品牌越来越响 |
3.2.3 创业平台更加多元 |
3.2.4 营商环境实现提升 |
3.3 返乡创业农民工现状及其意愿的调查分析 |
3.3.1 成功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 |
3.3.2 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农民工的现状调查 |
第4章 当前T市J区政府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T市J区政府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农民工返乡创业制度保障不健全 |
4.1.2 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
4.1.3 帮扶农民工返乡创业举措不力 |
4.1.4 农民工信息渠道不通畅 |
4.2 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服务意识不强 |
4.2.2 缺乏创业专项资金 |
4.2.3 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
4.2.4 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 |
第5章 国内其他地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验借鉴 |
5.1 国家级返乡创业试点县的政府支持举措 |
5.1.1 贵州省正安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举措 |
5.1.2 江苏省沭阳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举措 |
5.1.3 河南省平舆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举措 |
5.2 国家级返乡创业试点县中政府支持的启示 |
5.2.1 提高重视程度 |
5.2.2 利用资源优势 |
5.2.3 加大资金补贴 |
5.2.4 扩大创业平台建设 |
5.2.5 加强宣传氛围营造 |
第6章 T市J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
6.1 健全创业制度保障 |
6.1.1 提高政府重视程度 |
6.1.2 完善创业政策体系 |
6.1.3 加强部门联动协作机制 |
6.1.4 落实政府监管责任 |
6.2 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
6.2.1 建立创业财政专户 |
6.2.2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
6.2.3 投入更多配套资金 |
6.3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
6.3.1 建立健全监测网络 |
6.3.2 优化创业培训 |
6.3.3 建立返乡创业平台 |
6.3.4 利用本地地域特点 |
6.4 加大创业宣传力度 |
6.4.1 增加创业宣传渠道 |
6.4.2 营造社会创业氛围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成功返乡创业农民工现状及其意愿调查问卷 |
附录2 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农民工需求调查问卷 |
致谢 |
(3)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大数据 |
2.1.2 智慧警务 |
2.1.3 智慧警务建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治理理论 |
2.2.2 犯罪预测理论 |
2.2.3 情报主导警务理论 |
3 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现状分析 |
3.1 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目前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 |
3.1.1 所采取的举措 |
3.1.2 取得的成效 |
3.2 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3.2.1 建设目标规划可持续性不强 |
3.2.2 数据汇聚共享仍然存在不足 |
3.2.3 数据应用的主动参与程度不高 |
3.2.4 专业人才和组织机构相对欠缺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顶层设计及保障机制的缺乏制约了目标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
3.3.2 数据汇聚共享意识的欠缺导致了数据共享不足 |
3.3.3 平台建设与基层实践存在偏差或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导致了应用程度不高 |
3.3.4 晋升渠道不畅和培养体制不健全导致了人才和机构的缺失 |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智慧警务建设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智慧警务建设概况 |
4.1.1 美国——基于大数据的犯罪预测 |
4.1.2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支持警察执法的智能交通系统 |
4.1.3 阿联酋阿布扎比市——精确调度巡逻车的大数据驱动系统 |
4.1.4 印度——智能警察系统(IPS)框架搭建 |
4.2 国内其它地区智慧警务建设概况 |
4.2.1 浙江——“云上公安·智能防控”大数据战略规划 |
4.2.2 贵州——“贵州公安多彩警务云”建设 |
4.2.3 中山——公安大数据建设应用的“中山模式” |
4.2.4 盐城——深化公安大数据战略 |
4.3 经验借鉴 |
4.3.1 重视大数据的支撑作用 |
4.3.2 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智慧建设 |
4.3.3 加强综合智能平台建设应用 |
4.3.4 科学规划服务体系 |
5 进一步加强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的对策分析 |
5.1 强化全市智慧警务建设的整体规划和保障能力 |
5.1.1 对全市智慧警务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
5.1.2 加强组织、机构、人员保障 |
5.1.3 完善智慧警务基础设施建设 |
5.2 吸收市局内部警种和全市社会单位数据资源汇入平台建设 |
5.2.1 确保全局各类警务数据资源纳入平台建设 |
5.2.2 吸收全市各类社会单位数据接入平台建设 |
5.3 高度重视针对全局民警的需求调研和“客户体验” |
5.3.1 主动开展待建项目的需求调研 |
5.3.2 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体验” |
5.4 加强智慧警务实战应用 |
5.4.1 推动智慧警务全警应用提质增效 |
5.4.2 通过平台深度应用反哺全市智慧警务建设进一步优化升级 |
5.5 打造专业的智慧警务建设和服务团队 |
5.5.1 积极引进外部高素质专业人才 |
5.5.2 优化调整内部人才结构 |
5.5.3 建立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基层政府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惠民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其框架结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概念阐述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阐释 |
2.1.1 基层政府 |
2.1.2 三产融合 |
2.1.3 乡村振兴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职能理论 |
2.2.2 产业融合理论 |
第3章 惠民县政府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 |
3.1 惠民县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基本情况 |
3.1.1 惠民县农业概况 |
3.1.2 三产融合发展概况 |
3.2 惠民县特色农业聚集发展推动三产融合情况 |
3.2.1 苗木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概况 |
3.2.2 食用菌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概况 |
3.2.3 蔬菜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概况 |
3.3 惠民县政府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作用发挥 |
3.3.1 政策制定:加大力度开发引导 |
3.3.2 组织建设:建立专业化服务 |
3.3.3 制度保障:制定产业规划 |
3.3.4 土地保障: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
3.3.5 督导保障:加强市场监管 |
3.3.6 平台服务:创建品牌,电商合作 |
第4章 惠民县政府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惠民县政府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1 引导农业业态转型成效不明显 |
4.1.2 产业融合规划不科学 |
4.1.3 专业人才队伍不健全 |
4.1.4 政府调动市场积极性差 |
4.1.5 政策制定落实困难 |
4.2 惠民县政府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思想不够解放,农业业态顽固 |
4.2.2 财政收入低,经济调节职能发挥不到位 |
4.2.3 人才招引力度小,人才储备不足 |
4.2.4 政府对市场过度干预 |
4.2.5 政府对当地产业融合发展缺乏有效调研 |
第5章 国内的经验与启示 |
5.1 国内的经验 |
5.1.1 江苏省沭阳县做法及经验 |
5.1.2 山东省寿光市做法及经验 |
5.1.3 河北省平泉市做法及经验 |
5.2 对惠民县政府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启示 |
第6章 基层政府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分析 |
6.1 加强政府引导,转变农村发展思想 |
6.1.1 充分研究,制定宣传引导方案 |
6.1.2 加强宣传推广,转变小农思想 |
6.2 准确定位,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
6.2.1 摸清现状,明确发展理念 |
6.2.2 精确分析,制定完善规划 |
6.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力量 |
6.3.1 制定人才招引计划,招才引智 |
6.3.2 组织专业培训,培育新兴主体 |
6.3.3 制定科技人才支持政策,加强科学研发 |
6.4 深入调研,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
6.4.1 组建专职调研队,开展市场调研 |
6.4.2 多方调研,确保数据真实 |
6.4.3 加强政企合作,合作兴农 |
6.5 配套政策服务,加强监督管理 |
6.5.1 土地政策 |
6.5.2 财税政策 |
6.5.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6.5.4 加强监管督查,提供发展保障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研究 ——基于沭阳县贫困治理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贫困与治理 |
二、职业教育与教育扶贫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二、可行能力理论 |
三、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及其现实挑战 |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梳理 |
一、职业教育参与精准扶贫的功能性地位不断凸显 |
二、职业教育扶贫政策的覆盖面及精准程度持续扩大 |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框架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实践 |
一、学历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践 |
二、非学历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践 |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挑战 |
一、观念意识存有偏差,贫困人口主动性弱 |
二、政策应急取向明显,可行能力培育不足 |
三、扶贫工作精准度低,政策效果难以保证 |
四、多元主体投入不足,实践过程协同性差 |
第四章 宿迁市沭阳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经验模式及启示 |
第一节 宿迁市沭阳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经验模式 |
一、职业院校+贫困家庭子女+学历型职业教育 |
二、地方优势产业平台+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 |
三、电商就业扶贫e站+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 |
四、公益性岗位+特殊贫困农户+职业技能培训 |
第二节 宿迁市沭阳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经验启示 |
一、以促进增收为目标施行职业技能培训 |
二、以可行能力培育为导向提供职教服务 |
三、多元主体形成合力协同共治贫困难题 |
第五章 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治理逻辑及路径优化 |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治理逻辑 |
一、保障贫困人群接受优质职业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
二、保证贫困人群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服务的可及性 |
三、增强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扶贫治理的协同性 |
四、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可持续性 |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优化 |
一、激活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由被动脱贫转向主动脱贫 |
二、建立多元协同治理格局,形成全社会职教扶贫合力 |
三、精准推进职教反贫困实践,保证政策执行过程科学化 |
四、职教政策与失业保险挂钩,保障职教扶贫制度可持续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组织理论视阈下的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相关背景与选题意义 |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
二、文献述评 |
(一)经典范式与代表观点 |
(二)文献评析与研究展望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数据 |
(一)基本思路与结构安排 |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构建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的组织理论基础 |
一、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的基本概念 |
(一)地方政府创新的概念内涵与特征要素 |
(二)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的概念界定与关键节点 |
二、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研究的理论源流 |
(一)理性-工具:封闭系统观点下的组织理论 |
(二)结构-功能:自然系统观点下的组织理论 |
(三)情境-权变:开放系统观点下的组织理论 |
三、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的分析框架 |
(一)地方政府创新的生成机理分析 |
(二)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的理论建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的适用性分析 |
一、地方政府获取创新工具的迫切性 |
(一)地方政府动态适应性的自觉选择 |
(二)地方政府组织要素的工具化走向 |
二、地方场域适用创新工具的约束性 |
(一)创新工具嵌入本土语境的局限 |
(二)创新工具适应地方情境的掣肘 |
三、地方政府使用创新工具的可行性 |
(一)探索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的条件与动力 |
(二)地方政府创新工具逻辑框架的操作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方政府创新的“迷思”工具 |
一、“迷思”及其工具化的原理解析 |
(一)“迷思”工具的内涵与由来 |
(二)“迷思”工具的原理与功用 |
(三)“迷思”工具的实现手段 |
二、地方政府创新语境中“迷思”工具的使用说明 |
(一)基于文本描述的“迷思”工具内容梳理 |
(二)基于个案还原的“迷思”工具使用过程追踪 |
三、以“迷思”工具助推地方政府创新实践 |
(一)确保“迷思”吸纳的精确嵌合 |
(二)避免“迷思”排异的创新失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创新的结构工具 |
一、结构及其工具化的原理解析 |
(一)结构工具的内涵与由来 |
(二)结构工具的原理与功用 |
(三)结构工具的基本形态 |
二、地方政府创新语境中结构工具的应用说明 |
(一)基于文本描述的结构工具形态梳理 |
(二)基于个案还原的结构工具应用过程追踪 |
三、以结构工具助推地方政府创新实践 |
(一)保持形态设计的动态匹配 |
(二)规避形态错位的创新风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方政府创新的文化工具 |
一、文化及其工具化的原理解析 |
(一)文化工具的内涵与由来 |
(二)文化工具的原理与功用 |
(三)文化工具的实现方法 |
二、地方政府创新语境中文化工具的运用说明 |
(一)基于文本描述的文化工具方法梳理 |
(二)基于个案还原的文化工具运用过程追踪 |
三、以文化工具助推地方政府创新实践 |
(一)保证方法运用的认同激发 |
(二)预防方法失灵的创新中止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国外各类公共部门创新奖项的评价标准汇编 |
附录二:国内各类公共组织创新奖项的评价标准汇编 |
附录三:历届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奖项名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关于《焦点访谈》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关于话语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研究设想 |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的研究设想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及预期成果 |
1.5.1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5.2 论文预期成果 |
第2章 论文分析主体及主要理论综述 |
2.1 《焦点访谈》栏目综述 |
2.2 话语分析理论综述 |
2.2.1 话语分析的缘起及发展 |
2.2.2 新闻话语分析 |
2.2.3 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3章 《焦点访谈》话语文本分析 |
3.1 《焦点访谈》的语义宏观结构—呈现层层推导的命题层级 |
3.2 《焦点访谈》新闻图式—与故事化图式相契合 |
3.2.1 标题和导语—故事图式的总括 |
3.2.2 主要事件和背景—故事图式的冲突 |
3.2.3 评论—故事图式的结尾 |
3.3 《焦点访谈》微观结构—呈现事实与发表评论的局部一致 |
3.3.1 呈现事实—《焦点访谈》的主要事件、新闻背景、采访调查 |
3.3.2 发表评论—《焦点访谈》的标题、主持人口播、记者访谈 |
3.3.3 呈现事实与发表评论的局部一致 |
3.4 《焦点访谈》措辞风格与修辞策略:观点的多样化表达 |
3.4.1 措辞风格—大众化口语化风格明显 |
3.4.2 修辞策略—善用修辞加强传播效果 |
第4章 《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 |
4.1 话语主体—“传播者本位意识”强 |
4.1.1 “传播者本位意识”的含义 |
4.1.2 《焦点访谈》话语主体“传播者本位意识”的表现 |
4.2 话语内容—大量体现政府话语 |
4.2.1 宣传解析党和国家在各领域的政策 |
4.2.2 积极引导舆论传达官方态度 |
4.3 话语表达—“多元化”与“一元化”并存 |
4.3.1 《焦点访谈》话语表达“多元化”特征 |
4.3.2 《焦点访谈》话语表达“一元化”特征 |
第5章 《焦点访谈》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
5.1 宏观结构:由“三段式”向“多段式”发展 |
5.2 新闻图式:优化《焦点访谈》的故事化图式 |
5.3 “传播者本位意识”向“受众本位意识”转变 |
5.3.1 “受众本位意识”的含义 |
5.3.2 促进《焦点访谈》向“受众本位意识”转变 |
5.3.3 “传播者本位”与“受众本位”之间保持平衡 |
5.4 话语表达注重思辨性和多元化 |
5.4.1 选题与评论皆要注重思辨性 |
5.4.2 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多元化表达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Ⅰ |
附录Ⅱ |
(9)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可行性分析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一) 新乡贤 |
(二) 乡村治理 |
二、基础理论 |
(一) 协同治理理论 |
(二) 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二章 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概述 |
一、宿迁市新乡贤的产生及其组织架构 |
(一) “新乡贤”的产生过程 |
(二) 成立市、县、乡、村四级“新乡贤”组织 |
二、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定位、职责和方式 |
(一) 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定位 |
(二) 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职责 |
(三) 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方式 |
三、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 |
(一) 市、县、镇、村四级深入挖掘“新乡贤”资源 |
(二) 依托乡贤馆,弘扬乡贤精神 |
(三) 培育基层“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 |
(四) 引导和加强“新乡贤”自我管理 |
四、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活动载体 |
(一) 乡村振兴论坛 |
(二) 乡贤道德讲堂 |
(三) 工匠讲习所 |
(四) “孝老敬贤”公益资金 |
五、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产生的成效 |
(一)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精准脱贫 |
(二) 参与乡村治理,塑造和谐的乡村环境 |
(三) 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涵养乡村文明 |
(四) 倡导绿色生活,建设美丽乡村 |
第三章 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
一、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参与协同治理程度低 |
(二) 在外新乡贤作用发挥不到位 |
(三) “人治”大于“法治” |
(四) 个别“新乡贤”膨胀腐化 |
二、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基层政府对新乡贤组织的牵制 |
(二) 外在乡贤培育力度不足 |
(三) 基层法治建设薄弱 |
(四) 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
第四章 完善宿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对策研究 |
一、引导“新乡贤”参与协同治理 |
(一) 增进与乡政府在乡村公共事务上的合作 |
(二) 积极与村“两委”沟通,明确参与乡村治理的职责 |
二、发挥在外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
(一) 增强在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
(二) 搭建在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 |
(三) 完善在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 |
三、推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法治化 |
(一) 培养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法治意识 |
(二) 规范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行为 |
(三) 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营造法治环境 |
四、完善“新乡贤”监督管理机制 |
(一) 强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责任意识 |
(二) 建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监督与退出机制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沭阳花木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1.4.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花木产业 |
2.1.2 转型升级 |
2.1.3 “互联网+农业”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互联网 |
3 沭阳花木产业发展基础情况 |
3.1 发展基础与资源禀赋 |
3.1.1 自然条件 |
3.1.2 产业概括 |
3.2 沭阳花木生产情况 |
3.2.1 花木生产方式 |
3.2.2 花木生产技术 |
3.2.3 花木产业销售渠道状况 |
3.2.4 花木产业市场竞争现状 |
4 沭阳花木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
4.1 调查对象与样本特征 |
4.2 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1 问卷数据统计情况 |
4.2.2 问卷数据分析过程情况 |
4.3 花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3.1 缺乏政府政策与资金支 |
4.3.2 缺乏有效的推广与品牌建设 |
4.3.3 缺乏规范的市场机制与销售渠道 |
4.3.4 人与技术方面原因 |
5 沭阳花木产业发展策略建议 |
5.1 政府全方位提供保障措施,保证产业发展基础 |
5.1.1 政府政策保障 |
5.1.2 机制保障 |
5.1.3 互联网基础设施保障 |
5.1.4 流通体系保障 |
5.1.5 人才保障 |
5.2 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引领产业集群化 |
5.3 以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产业高端化 |
5.4 以品牌创建扩大知名度,推动产业品牌化 |
5.5 以“互联网+”拓宽营销渠道,促进产业信息化 |
5.6 以供给侧改革契合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市场化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突破困境──沭阳县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沭阳县大学生村干部激励机制研究[D]. 仲婷.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T市J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政府支持研究[D]. 田茜. 扬州大学, 2021(09)
- [3]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研究[D]. 胡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4]乡村振兴战略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襄阳宜城市为例[D]. 肖蓉. 湖北大学, 2020
- [5]基层政府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惠民县为例[D]. 杨洁.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研究 ——基于沭阳县贫困治理经验[D]. 王谢萍. 南京大学, 2020(04)
- [7]组织理论视阈下的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研究[D]. 张舜禹. 吉林大学, 2019(10)
- [8]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D]. 郭姝艳.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单成君.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沭阳花木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李彬.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