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审美风尚的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坤[1](2021)在《《世说新语》“任真”的审美范畴研究》文中认为“魏晋风度”、“麈尾清谈”、“放达任诞”均为学者们在探究魏晋名士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热点名词。对于这些热点名词产生背后的、关于深层审美范畴与思想价值的关系,学者们却很少有呈系统、体系的概括归纳。《世说新语》全书以零散化、凝练化、趣味性的小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展现出当时名士们清谈放诞的士风以及士大夫倾轧相斗的现实,进而来表达士人内在的审美观与思想观,故其书中并不具备典型、成熟的理论形态。笔者尝试对《世说新语》中士人的审美、思想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之具有确定的理论形态。这一工作既能丰富并完善对于《世说新语》及魏晋士人阶层的研究,又能为后世美学、文论等相关方面提供理论的文本。具体而言,“任真”是整个魏晋时期士人们追求的生活准则,这种准则也贯彻在《世说新语》全书的基本内容中,可谓《世说新语》的立书之本;后世研究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魏晋士人“任真”的审美思想,但诸如“本色”、“文如其人”等命题却和“任真”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此,笔者将《世说新语》对于“去伪”、“求真”两者之间关系的主张概括为“任真”。要分析魏晋士人“任真”的思想追求,就绕不开魏晋士人生活中的言行轶事,需要及必要对魏晋士人的生活背景进行合理阐释。故此文章以魏晋社会背景为基础,以《世说新语》中士人的“任真”审美观及其表现为重点,通过对《世说新语》中士人表现出的“任真”的轶事进行整合、分类,来分析魏晋士人任真观念,进一步探讨出魏晋士人“任真”审美思想产生的内核,扩展挖掘出士人“任真”的审美品格对后世文人及文学的影响与意义。
李正杰[2](2021)在《东汉士人阶层的人物品评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物品评,亦称人物品鉴、人物品藻。东汉时期人物品评活动十分盛行,人物品评的结论往往成为社会公论,深切影响士人名声与家族声望。可以说,此时的人物品评活动具有强烈入世意义的一种社会化活动。其时以人物品评活动之盛行,士人间往往是不间断地进行对他人的品观与评量。同时,士人己身亦处于时时被品观评价之境地,士人任何细微的言谈举止皆无所遁形,甚或是其处世态度与仕隐的进退考量亦皆成为众人品观的对象。可以说人物品评形成一种特殊风气,品评人物以道德及气节为主要考量。东汉选官以察举、征辟为主要途径,先对人才加以考评,考评项目为品德。士人意识到选官需先“示品行”方能成名,形成士人普遍重道德之风。此时亦出现一批人物品评专家。士人以得品评专家之品目为荣,使人物品评与社会现实需求进一步结合,成为特殊风尚。本文的第一部分是东汉朝廷对人物品评的引导与控制,分述东汉政权人物品评兴起的背景、东汉政权利用人物品评途径针对政敌的对策、东汉政权利用人物品评途径进行国内政治宣传的措施,可见东汉政权利用人物品评进行国内政治宣传的目的大致在于对于道德榜样的塑造,通过对于拔高榜样们于精神层面所居的崇高位置以引导一时道德风尚的走向,同时也作为精神与物质上的激励在实利层面上吸引士人以东汉执政者希望的方式为国家政权尽忠职守,以此来达到教化、引领治下臣民的目的。本文的第二部分是东汉士人阶层人物品评的形式及表达方式,分述东汉人物的品评品德与才能两大标准、东汉人物品评的四种表达方式。本文的第三部分是东汉士人阶层人物品评的依据及思想溯源,分述东汉人物品评的三种主要依据以及对于东汉人物品评的思想溯源。本文的第四部分是东汉士人阶层的人物品评在汉末的流变,分述党人运动与曹操的唯才是举措施这两次重大事件带给人物品评的影响。本文的第五部分是东汉士人阶层品评人物对当世的社会影响,分述为九品中正制奠定基础、开启后世“清谈”之风、对美学发展的影响三大点。本文以期对东汉士人阶层的人物品评及相关事件进行探究和分析,透过当时士人的言行,来考察当时的人物品评风气,借以研究人物品评对士人阶层发展的影响,以及当时国家治理体系对其介入的方式及介入的结果,以求尽可能还原其历史图景。
付婕[3](2021)在《魏晋饮食文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关于饮食生活的书写。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学自觉与饮食新变的重要阶段,研究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学,对于深入考察魏晋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绪论部分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概述本文的研究缘起。我国饮食文化在魏晋时期有了长足发展。伴随着政权更替、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我国原有的饮食结构、烹饪方式等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南北方物种的交换、少数民族饮食的传人、饮食典籍的书写、分食制向合食制的转变都对整个中国饮食文化史有着重要意义。这一时期缘体物而抒情的文学理念逐步深入,文人创作更加植根于现实,题材的选择更加宽泛,饮食生活更加广泛地进入了文学书写的范畴,饮食与文学的双向互动,对于二者发展都有着积极正向的促进作用。第二,关于魏晋饮食文学的现有研究不足。学界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会生活史、民俗史的范畴,对于文学与饮食关系的研究明显不足,依旧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第一章论述魏晋饮食文学概况。首先区分魏晋饮食生活有着非日常与日常之分:非日常饮食部分通过对宴饮集会与岁时节令饮食活动书写的观察,勾勒出上层阶级的饮食概况。宴饮集会部分以建安公宴诗为例,探讨其缘情体物的创作出发点;岁时节令以三月三上巳节为例,研究不同时期民俗饮食书写的不同。日常饮食则通过对这一时期主食、蔬菜、水果三个品类的研究,概括出魏晋时期饮食结构丰富多变的特点,及饮食进入文学书写的新动向。第二章论析诗赋中的饮食书写。饮食进入文学书写的领域,使得诗赋题材范围扩大,同时也标志着饮食书写由礼制到日常的转变。诗赋中的饮食在反映日常生活、抒情言志、表达时人的情趣与审美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酒作为这一时期饮食生活的重要角色,为酒作赋的现象十分普遍,第二节集中研究自汉至魏晋酒文学主题的变化。此外,魏晋之际因隐逸之风颇盛,对于隐士群体饮食文化的研究也格外重要。本节以陶渊明的诗文为例,挖掘其诗文中的饮食描写特征。第三章研究笔记小说中的饮食书写。主要观察《搜神记》与《世说新语》中的与饮食相关的材料。饮食在志怪、志人小说中发挥了不同作用。志怪小说从“沟通鬼神”“显示怪异”“提供线索”“塑造人物”“展现孝行”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志人小说则从“彰显风度”“表现豪奢”“展现才能”“体现情趣”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最后附魏晋南北朝饮食诗文条目表、《搜神记》饮食条目与《世说新语》饮食条目表。标明出处、作者、涉及到的饮食及人物。
郭蕾蕾[4](2021)在《魏晋身体世界 ——以《世说新语》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魏晋是传统身体观转折的一个重要时期,以《世说新语》为中心,无论是对身体自然感性的张扬,还是对作为经验之源的身体感的强调,甚或是对一种“秀骨清相”的身体审美理想的凝结,身体在此时期呈现出远伦理而近审美、越名教而任自然、排众数而崇个性、重个体的鲜明趋向。可以说,是这些活生生的身体行为现象具身体现和丰富了“魏晋风度”与“人的觉醒”的具体内涵。从身体角度看,魏晋社会“人的觉醒”的时代主题主要在三个维度上展开:第一章身体实践,主要是立足于身体才是我们实践和活动的组织者、承担者这一事实,以期通过这些具体的、多样化的身体行为方式,来省察交往的身体在它处身的世界中所具有的解构与建构的双重意义指归—“越名教”“任自然”。第二章身体经验,即是说身体作为实践经验的积淀者、综合者乃至认识世界的工具,魏晋人在以身体为参照系度量世界,将世界身体化的过程中,因为格外推崇身体“感”,加之传统“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其一方面奠定了魏晋人“情本体”的身体观,另一方面形成了魏晋时代以“清”为核心的身体美感标准。第三章身体再现,首先从身体“容止”的审美风尚与人的觉醒的关联中,看身体审美在魏晋时代的特殊意义内涵;其次以魏晋时代的人物画为例,看魏晋“通神”与“传韵”的身体审美再现观背后,所彰显的中国美学的精神实质—生命美学;最后,当身体凝结为一种“秀骨清相”的身体审美意象时,从“服饰”的角度来反观中西方的身体审美情结,以期在这种对比中更好地把握和体认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的特殊性。总之,身体的实践、经验和再现作为进入魏晋世界的三种思路,因为始终遵循着身体的自然属性与文化建构因素二者之间须臾不可分离的现实,所以,当我们从魏晋人的处身性境遇出发,审视魏晋人交往行为的矛盾性、身体感的丰富性和身体再现的特殊性时,“人的觉醒”的时代内涵便在这一系列身体现象中获得了具体的言说。
楚宝妹[5](2021)在《《世说新语》家族叙事研究》文中认为《世说新语》全书包括德行、言语等36篇,共计1130条,以人物出现的频次为索引依据,其中琅琊王氏家族人物出现519次,阳夏谢氏284次,晋阳王氏262次,龙亢桓氏212次……由此可见,以家族为单位人物出现的频次之高,且涉及的篇目数量甚多。基于此,论文以《世说新语》中的家族为研究对象,分析魏晋时期独特的社会背景对家族文化的影响,结合家族中的婚姻、长幼孝亲关系以及家族教育等方面,探讨《世说新语》家族叙事的独特之处。文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魏晋时期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世说新语》家族文化的影响。首先,九品中正制与门阀制度的配合为世家大族家族子弟世代为官提供了政治保障;其次,魏晋以来门第观念日益强化,使得士人的日常交往以及婚姻关系的选择呈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再次,自东汉灭亡以来,儒家思想呈现颓势,玄学、佛教、道教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极大地改变了两汉以来士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家大族的家风信仰。第二章以《世说新语》中突出的家庭婚姻关系和女性形象为中心,首先分析时代背景下婚姻的缔结与门第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对比班昭的《女诫》与《世说新语》中突出妒妇、悍妇形象,分析儒家思想式微的社会背景和门第性婚姻,对异化的女性形象的影响。最后,女性意识的觉醒也与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及其儒家妇德观对女性束缚的减轻密切相关。第三章围绕《世说新语》中突出的孝亲、长幼关系以及家族教育展开论述。一方面通过分析《世说新语》中的至亲至孝之行,探讨时代背景下孝亲行为的演化;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家族长幼之间人物品藻的不同态度,分析魏晋品题之风在审美功能之外蕴含的功利性目的。最后,魏晋以来官学的衰退造就了家学的兴盛,门阀士族对家族教育的探索与重视,不仅为今人的家庭教育提供了诸多的借鉴意义,也凸显了家族教育对家风品格的塑造作用。第四章主要论述《世说新语》家族叙事的模式及特点。其一,《世说新语》文史兼长的特性,加之全知视角的独特视域,使得魏晋士人家族生活的细枝末节在正史之外得以再现;同时又辅以限知视角,在叙事过程中留有空白或者疑惑,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与想象,耐人寻味。其二,《世说新语》注重通过聚焦矛盾冲突来塑造家族人物、描写家族故事、反映社会现实,使得简短的语言之外亦蕴含丰富的文化内蕴。其三,对比性叙事结构的运用,不仅塑造了反差极大的人物形象,还能通过叙事情调的转换有效地调节叙事节奏,达到“笙箫夹鼓,琴瑟间钟”的叙事效果。
马晓彤[6](2021)在《魏晋人物品藻风气影响下的审美范畴研究 ——以“神”“清”“简”“远”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物品藻是对人物的德行、才华、形貌、气度等各方面进行的品评与鉴赏,起源于先秦儒家而盛极于汉魏六朝时期,在社会动乱与儒家信仰坍塌的历史进程中,人物品藻经历了由汉末清议到曹魏才性品鉴再到两晋审美性人物品藻的演变过程,其本质是士人对于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再思考与再发现。伴随着“人的觉醒”,原先单一的儒家伦理道德标准规范下的人物品藻发展为以才性品鉴为主题、以“神鉴”为方法的审美性人物品藻,而时人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正凝结于它们在人物品藻过程中所着意使用和创造的词语,“神”“清”“简”“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代表性审美范畴。本文分三章来对魏晋人物品藻风气影响下的审美范畴进行研究。第一章:梳理了人物品藻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特点,重点阐述了东汉末期人物品藻风气中的郭泰、许劭的人物品藻的历史地位与意义。特别是刘邵《人物志》所开创的“才性品鉴”对两晋审美性人物品藻在品藻方法、品藻思路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神”“清”“简”“远”等范畴由人物品藻走向文艺美学的关键就在于文艺正是个体才性的展现,用以评论人物的范畴,同样可以用来评论作品。第二章:以“神”“清”“简”“远”为例,立足于“人的主题”这一视角,从士人的外在形貌风度、内在个性气质、才学识量等方面对人物品藻中的范畴及合体范畴的使用情况分别作全面的梳理。“神”是魏晋时期最高的人格理想追求,在人物画创作中追求对审美主体、审美对象风神的再现,是“神”进入画论的关键,而书法创作之“神”侧重于对创作主体之“神”的表达。“清”“简”“远”皆为老庄思想影响下的玄学审美趣味。“清”美意识贯穿了魏晋士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种与“道”相通的清新自然之美,“清峻”“清省”突出地体现了嵇康、陆云的个性气质与才华倾向对文风的影响;“简”以魏晋玄学言意之辨为学理背景,在文论中深刻地表现为对语辞的简易之美的追求;“远”则立足于时空距离本义,在文艺美学中形成了审美主体与功利现实所拉开的心理距离这一内涵,呈现出超脱之美,鲜明地体现于阮籍其人及其诗文作品的玄远境界中。第三章:梳理“神”“清”“简”“远”四个范畴在魏晋之后的演进,论述了它们在唐宋美学中的接受与深化,尤以宋代苏轼的“传神”论、张炎的“清空”说、欧阳修的“简而有法”以及苏轼、黄庭坚的“远韵”观为重点,从创作表现和理论总结两方面论述了范畴在多个艺术领域的交融互通,力证范畴进一步走向成熟。
张田田[7](2020)在《魏晋士人身体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魏晋上承秦汉,下启唐宋,是一个身体意识觉醒、自我个性张扬的历史时代。魏晋时代政治动荡、战争频发、人心涣散、矛盾丛生,以仁爱为本,重人伦、崇礼仪的儒学正统日渐衰微;以虚无为体,尚思辨、好清谈的玄学之风蔚然兴起。使得魏晋涌现出了一批蔑视名教、特立独行、风流自赏的士人群体。或隐逸山林,清谈啸歌;或喜好打扮,傅粉配香;或不事雕琢,粗服乱头;或寄情老庄,饮酒服药……魏晋名士以其率真任诞的行事作风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引领了追求身体享乐、个性解放与生命自由的时代风骚,谱写出中国审美文化史上一笔浓墨重彩的身体审美景观。任何时代的文艺实践都有与之契合的理论相呼应。从魏晋士人的身体审美实践出发去反观魏晋美学和文论,不难发现,作为魏晋美学和文论之重要范畴的“气”、“神”、“骨”、“情”,在很大程度上,亦可视为魏晋士人身体审美实践的理论支撑。若借用身体美学学科命名者舒斯特曼关于身体美学存在维度的划分标准,即可对魏晋士人身体美学展开学理层面的系统性探究。就理论分析层面来看,重生之“气”,统形之“神”,塑体之“骨”,纵心之“情”等范畴,可视为魏晋士人身体美学的话语阐释和理论根基;就实用主义方法论层面而言,以清丽秀骨作为修身理想和审美标准,魏晋士人试图通过化妆、裹衣、食素等一系列具体的方法,以达到修身美体的实用性效果;在实践操作层面上,魏晋士人动辄隐逸山林以求清修,自制灵丹妙药以求长生,饮酒啸歌以抚慰身心,投身医疗竞技以疗身健体等,以求于乱世之中暂且获得一种心安身自在的存在状态。依照由理论至方法再到实践的思路,即从魏晋士人身体美学的核心范畴,以及魏晋士人的修身美体之法和保身重生的实践探索等方面,对魏晋士人身体美学进行全面且系统的研究,不仅能够还原和再现魏晋士人身体美学的整体图景,还能为我们重审魏晋文论与美学,以及理解魏晋风流提供一个新的观照视域。
王真真[8](2020)在《东晋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书法创作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末魏晋是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出现自觉和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东晋则是其中的风格成熟与定型期。东晋文艺上承汉魏西晋,下启南朝隋唐,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琅琊王氏家族贯穿东晋发展的始终,是当时第一流的门阀士族,家族子弟在文学和书法两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并以其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思想情感,冲破文学和书法两种艺术门类的界限,创作出书文双绝的艺术作品。本文将立足文献,系统梳理琅琊王氏家族的文学和书法成就,并跨学科开展文学和书法双向互动的综合研究。研究中古时期的士族,离不开地域、家族与文化。琅琊王氏的文艺成就得益于家族文化的滋养,而家族文化发展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汉魏两晋时期,战乱频繁,琅琊王氏家族生活的地域从琅琊迁到洛阳,最后渡江南下,家族文化先后受到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琅琊王氏家族文化的更新与创变,并对其家族的文学和书法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东晋前期,琅琊王氏的文艺创作更多地保留了“古”的一面,以庙堂文学为主,文风典正雅畅;书门伊始,书风古朴。东晋中期,家族的文艺创作达到高潮,文学以玄言诗为代表,诗体一变而玄虚简淡;书法以王羲之的“新体”最为突出,书风趋于妍美;东晋后期,文学与书法沿着重情与尚丽的趋势继续发展,王献之书法中的“媚趣”,更是将“新丽”之风推向巅峰。这一时期,文学和书法在创作背景、创作主体和审美取向三个方面都发生重合,趋于交汇,文学和书法的互动更加深入,琅琊王氏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为:在创作内容上,文学与书法互相渗透,互相以对方为创作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文学和书法的内涵;在创作形式上,文体和书体双向互动,互相配合,促进了内容和形式的圆融和谐;在创作情感上,二者互相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和书法的抒情审美功能。而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便是文学与书法综合审美功能的最佳表现。
成贝妮[9](2020)在《近五年来《世说新语》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被称为魏晋文化的"百科全书",对于它的研究也一直是学界热点。近五年(2012年——2016年)来《世说新语》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者多从文本观念、人物形象、文本意图、叙事艺术以及传播与接受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本文即从上述几个方面对近五年《世说新语》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概括,并进行评说。
张珊珊[10](2019)在《《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研究》文中认为《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人物语言,不仅展现了中古时期的社会风貌,亦为文本增添了浓厚的文学气息,是《世说新语》之精华。当前关于《世说新语》语言的研究,多以整个文本为研究对象,而未将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剥离开来。实际上,《世说新语》的语言艺术很大程度来源于语言的创造者,而非编撰者。换言之,这种语言艺术是魏晋士人在中古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产生的智慧结晶。《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简约凝练,意在言外的简远美;机警有锋,妙趣横生的机趣美;音韵和谐,节奏齐整的韵律美;质朴无文,生动传神的俗白美。前三者使口头文学具有了书面文学的雅化色彩,奠基了人物语言的雅美;末者又保留了口头文学的生活气息,奠基了人物语言的俗美。雅美与俗美相互交织,成就了人物语言的艺术特征,亦成就了《世说新语》的文本语言艺术。这种语言艺术的呈现,一方面离不开语言本身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受到了时代风尚的浸染。清谈与品评在魏晋大盛,加之晋人习尚吟咏,无疑都强化了参与者对口头语言的雅化追求;此外对山水自然的欣赏也使得晋人反观于人,既追求自然之韵,又以雅美的品评语来赞赏自然以及具有“自然美”的人物。这些风尚令魏晋士人在言谈中巧用各类修辞,使语言更显庄正典雅。同时“越名教而任自然”也是此时士人的身份标志,对礼教的背弃意味着个性的解放,言谈亦不受束缚,尽显真实与率性。故而晋人并不轻诋方言、俗语、谣谚、虚词在口语中的运用,展现真实气韵。在政治动乱、佛老合流的魏晋时代,士人语言呈现出了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特征,既成为了中古社会的“活化石”,又成就了《世说新语》这部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二、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审美风尚的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审美风尚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世说新语》“任真”的审美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向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方向 |
第一章 “任真”审美范畴综述 |
一、“任真”的概念界定 |
(一)魏晋士人“任真”意识的萌发 |
二、“任真”的思想渊源 |
(一)老庄对“自然”的提出 |
(二)陶渊明对“任真”的提出与践行 |
三、“任真”的审美内涵 |
(一)尚真情 |
(二)尚自然 |
第二章 《世说新语》“任真”的审美显现 |
一、容止与任真 |
(一)容貌别致 |
(二)装扮独特 |
二、言语与任真 |
(一)机辩扬己 |
(二)借典喻今 |
三、处事与任真 |
(一)对待他人的处事方式 |
(二)面对自身的处事方式 |
四、志趣与任真 |
(一)寄情山水、追求自由 |
(二)志趣玄远、不滞于物 |
第三章 《世说新语》“任真”的精神取向 |
一、儒经式微,玄学兴起 |
(一)玄儒并重、同庭抗礼 |
(二)玄儒互渗、时尚清谈 |
二、僭越名教,凭任自然 |
(一)崇尚玄虚、蔑视礼法 |
(二)清玄正性、玄对山水 |
三、发乎行止,超于生死 |
(一)弃仕求隐、生活超脱 |
(二)心之所向、精神超脱 |
第四章 《世说新语》“任真”对后世文人及文学的影响 |
一、“任我”的审美意识 |
(一)个人意识的觉醒——“宁做我” |
(二)更侧重于精神层面上的真情实感 |
二、“尚真情”、“尚自然”的审美方式 |
(一)“尚真情”的审美方式 |
(二)“尚自然”的审美方式 |
三、颇具“世风”的文学作品 |
(一)魏晋的玄学理论为后世文学的爆发奠定基础 |
(二)为“笔记体”小说的发展奠定基础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东汉士人阶层的人物品评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综合分析法 |
一、东汉政权早期对人物品评的引导与控制 |
(一)东汉政权人物品评兴起的背景 |
(二)东汉政权利用人物品评途径针对政敌的对策 |
(三)东汉政权利用人物品评途径进行国内政治宣传的措施 |
二、东汉士人阶层人物品评的标准及表达方式 |
(一)东汉人物品评的标准 |
1.品德 |
2.才能 |
(二)东汉人物品评的表达方式 |
1.品题 |
2.绰号 |
3.拟物 |
4.对比 |
三、东汉士人阶层人物品评的依据及思想溯源 |
(一)东汉人物品评的主要依据 |
1.亲见行事 |
2.听其言论 |
3.观其外貌 |
(二)东汉人物品评的思想溯源 |
四、东汉末年士人阶层人物品评的流变 |
(一)党人运动的兴起 |
(二)曹氏政权的变革 |
五、东汉士人阶层品评人物对当世的影响 |
(一)为九品中正制奠定基础 |
(二)开启后世“清谈”之风 |
(三)对美学发展的影响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3)魏晋饮食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一章 魏晋饮食文学概况 |
第一节 丰富的日常饮食 |
一、主食类 |
二、蔬菜类 |
三、水果类 |
第二节 盛美的宴饮集会 |
第三节 独特的岁时节令 |
第二章 诗赋中的饮食书写 |
第一节 诗赋中饮食的功用 |
一、反映生活 |
二、抒情言志 |
三、表达情趣与审美 |
第二节 酒赋主题的变迁 |
第三节 隐士诗文的饮食书写 |
第三章 笔记小说中的饮食书写 |
第一节 《搜神记》中的饮食书写 |
一、沟通鬼神 |
二、显示怪异 |
三、提供线索 |
四、塑造人物 |
五、展现孝行 |
第二节 《世说新语》中的饮食书写 |
一、彰显风度 |
二、表现豪奢 |
三、展现才能 |
四、表达情趣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一) 魏晋南北朝饮食诗条目表 |
(二) 《世说新语》饮食条目表 |
(三) 《搜神记》饮食条目表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魏晋身体世界 ——以《世说新语》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身体实践 |
第一节 “礼岂为我辈设也”:身体的实践 |
第二节 “许实有济胜之具”:身体实践与自然美 |
第三节 “乘兴而往,兴尽而归”:交往中的身体 |
第二章 身体经验 |
第一节 “卿类社树”:身体的诗性比譬 |
第二节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身体的情感超越 |
第三节 “清鉴贵要”:以“清”为核心的身体美感 |
第三章 身体再现 |
第一节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身体的独立 |
第二节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再现身体 |
第三节 “秀骨清相”:身体意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世说新语》家族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世说新语》家族叙事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一节 九品中正制——世代为官对家族子弟的影响 |
一、德不配位 |
二、争竞豪奢 |
三、狂放自大 |
第二节 门第观念——社交及姻亲关系网建构的依据 |
一、士人交往中贵庶高低之分 |
二、门第之下婚姻关系的缔结 |
第三节 儒、释、道、玄——多元化的社会思想 |
一、时代背景下的儒、释、道、玄 |
二、思想上兼修各家 |
第二章 家族婚姻与女性角色 |
第一节 家族门第与婚姻关系 |
一、婚前嫁娶对象的选择标准 |
二、婚姻生活中的门第观念 |
第二节 悍妒之妻与夫妻关系 |
一、凌驾于《女诫》之上的妒妻 |
二、丈夫畏妇与悍妇形象 |
三、悍妒之根源 |
第三节 女性意识的觉醒 |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突破 |
二、追求夫妻平等与自我表达 |
三、女性意识凸显的原因 |
第三章 家族伦理及其精神文化透视 |
第一节 时代风气下的孝亲观 |
一、至亲至孝之行的发展趋势 |
二、“生孝”与“死孝” |
第二节 品题之风与长幼关系 |
一、赞扬鼓励——长对幼 |
二、务鄙父兄——幼对长 |
第三节 家族教育与家风传承 |
一、家族教育方式及其借鉴意义 |
二、头面人物与家族教育之关系 |
第四章 《世说新语》家族叙事模式 |
第一节 全知为主限知为辅的叙事视角 |
一、全知视角为主 |
二、限知视角为辅 |
第二节 聚焦矛盾冲突 |
一、家族内部矛盾的集中刻画 |
二、聚焦矛盾反映社会现实 |
三、人物内心的压抑与冲突 |
第三节 对比性叙事结构 |
一、突出人物差异 |
二、调控叙事节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魏晋人物品藻风气影响下的审美范畴研究 ——以“神”“清”“简”“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汉魏六朝人物品藻的历史源流与时代背景 |
第一节 东汉末年清议与“专门之学” |
第二节 曹魏“才性”观点与《人物志》 |
第三节 两晋审美性人物品藻与《世说新语》 |
第二章 人物品藻风气影响下的审美范畴 |
第一节 “自是风神秀,宁由肌骨香”——“神”范畴研究 |
第二节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清”范畴研究 |
第三节 “简易高人致,萧疏旷士风”——“简”范畴研究 |
第四节 “却步面空林,远意更杳冥”——“远”范畴研究 |
第三章 “神”“清”“简”“远”审美范畴对唐宋文艺美学的影响 |
第一节 惟观神采,膏润无穷——唐宋时期的“形神”观 |
第二节 清风出岫,古雅峭拔——唐宋时期的“清美”观 |
第三节 简而有法,尽得风流——唐宋时期的“尚简”观 |
第四节 远而不尽,诗有远境——唐宋时期的“远韵”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7)魏晋士人身体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1.1.1 研究的意义 |
1.1.2 研究的方法 |
1.2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
2.魏晋时期士人身体美学的发轫 |
2.1 时代背景与特点 |
2.2 魏晋士人与身体美学的相遇 |
3.分析的身体美学:魏晋士人身体美学核心范畴例释 |
3.1 重生之“气” |
3.1.1 以气论文 |
3.1.2 气韵生动 |
3.2 统形之“神” |
3.2.1 风姿神貌 |
3.2.2 传神写照 |
3.3 塑体之“骨” |
3.3.1 骨化风成 |
3.3.2 风清骨峻 |
3.4 纵心之“情” |
3.4.1 情即自然 |
3.4.2 物我共情 |
4.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魏晋士人的修身美体之法 |
4.1 魏晋士人的修身理想 |
4.1.1 审美标准 |
4.1.2 审美意象 |
4.2 魏晋士人的美体方式 |
4.2.1 傅粉着香 |
4.2.2 裹衣博带 |
4.2.3 素食调养 |
5.实践的身体美学:魏晋士人保身重生的探索与实践 |
5.1 纵逸放达的向死而在 |
5.1.1 饮酒 |
5.1.2 服药 |
5.2 实用与玄思兼备的身体力行 |
5.2.1 隐逸 |
5.2.2 游仙 |
5.2.3 薄葬 |
5.3 慢调之下的生生不息 |
5.3.1 言传身教 |
5.3.2 医疗实践 |
5.3.3 运动竞技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个人成果 |
致谢 |
(8)东晋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书法创作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一章 地域文化对两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从琅琊到洛阳:琅琊王氏家族文化在北方的发展 |
一、经学传家:齐鲁之学对家族文化的影响 |
二、由儒入玄:家族文化在京都洛阳的丕变 |
第二节 从洛阳到江左:琅琊王氏家族文化在南方的变化与发展 |
一、多元包容:琅琊王氏南迁后思想文化的变化 |
二、山水清音:江南文化对家族文艺的影响 |
第二章 从古雅到新丽: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文风嬗变研究 |
第一节 东晋前期琅琊王氏家族庙堂文学创作综论 |
一、琅琊王氏庙堂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 |
二、琅琊王氏庙堂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东晋中期的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江左文风 |
一、澄怀观道:琅琊王氏的玄言诗创作 |
二、清通简要:琅琊王氏与江左文风的互动 |
第三节 晋宋之际琅琊王氏家族的文风嬗变与南朝文学形式美的出现 |
一、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晋宋之际的琅琊王氏家族文学 |
二、虽涉雕华,未全绮靡: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南朝新丽文风 |
第三章 从古朴到新妍: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风嬗变研究 |
第一节 书道伊始:琅琊王氏书门的形成及其古朴书风的形成 |
一、王导、王敦、王廙: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振兴的三巨头 |
二、钟、王之间:东晋前期琅琊王氏书风的过渡性特征 |
第二节 冠绝古今:王羲之开创“新体”与琅琊王氏妍丽书风的形成 |
一、兼撮众法,备成一家:王羲之的“新体”书风 |
二、琅琊王氏家族“妍丽”书风的形成 |
第三节 继往开来:王献之书法的“媚趣”与东晋后期书风研究 |
一、事贵变通:王献之书法“媚趣”的形成 |
二、东晋后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的发展 |
第四章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书法创作的趋同性研究 |
第一节 琅琊王氏文学与书法创作趋同的时代背景 |
一、东晋特殊的门阀政治 |
二、东晋多元融合的社会文化 |
三、东晋的玄学思潮和清谈活动 |
第二节 琅琊王氏文学与书法在创作主体上的趋同 |
一、文学家与书法家的身份重合 |
二、创作主体人格特征对文学与书法创作的影响 |
第三节 琅琊王氏文学与书法创作在审美观念上的趋同 |
一、文学与书法创作的“尚丽”取向 |
二、文学与书法创作的“求新”意识 |
三、文学与书法创作的“重情”观念 |
第五章 艺舟双楫: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书法创作互动的具体表现 |
第一节 琅琊王氏文学与书法在创作内容上的互动 |
一、书法以文学作品为创作内容的尝试 |
二、文学以书法理论为创作内容的尝试 |
第二节 琅琊王氏在创作中书体和文体的互动——兼论东晋尺牍的书与文 |
一、文体与书体的互动 |
二、琅琊王氏尺牍书法与文学内容的互动表现 |
三、王羲之尺牍中文学与书法创作的审美互动 |
第三节 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书法创作中的情感互动 |
一、文学性的创作内容对书法创作情感的激发 |
二、书法创作表现对文学精神的升华 |
第四节 琅琊王氏文学与书法创作互动关系的典型——王羲之《兰亭序》 |
一、《兰亭序》文学情感对书法艺术表现力的提升 |
二、《兰亭序》书法风格对文学精神的升华 |
三、《兰亭序》文学与书法创作中对儒道思想的融合 |
四、《兰亭序》的综合审美表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近五年来《世说新语》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说新语》的作者意图研究 |
(一)编撰动机研究 |
(二)作品主旨倾向研究 |
(三)内容分类研究 |
二、《世说新语》的思想观念研究 |
(一)自然观 |
(二)女性观 |
(三)消费观 |
三、《世说新语》的人物形象研究 |
(一)人物语言与人物形象 |
(二)人物行为与人物形象 |
(三)人物嗜好与人物性情 |
四、《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研究 |
(一)叙事结构研究 |
(二)叙事内容研究 |
(三)叙事语言与手法研究 |
五、《世说新语》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
六、结语 |
(10)《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一章 《世说新语》人物语言的艺术特征 |
1.1 人物语言的简远美:简约凝练,意在言外 |
1.2 人物语言的机趣美:机警有锋,妙趣横生 |
1.3 人物语言的韵律美:音韵和谐,节奏齐整 |
1.4 人物语言的俗白美:质朴无文,生动传神 |
第二章 《世说新语》人物语言的艺术建构 |
2.1 丰富多样的修辞 |
2.2 俗白化的整体风貌 |
第三章 《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与时代风尚 |
3.1 清谈之风 |
3.2 品评之尚 |
3.3 率性之致 |
3.4 吟咏之习 |
3.5 山水之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世说新语》人物语言修辞使用情况统计 |
四、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审美风尚的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 [1]《世说新语》“任真”的审美范畴研究[D]. 王亚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东汉士人阶层的人物品评及相关问题研究[D]. 李正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魏晋饮食文学研究[D]. 付婕. 山东大学, 2021(02)
- [4]魏晋身体世界 ——以《世说新语》为中心[D]. 郭蕾蕾. 西藏民族大学, 2021(08)
- [5]《世说新语》家族叙事研究[D]. 楚宝妹.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6]魏晋人物品藻风气影响下的审美范畴研究 ——以“神”“清”“简”“远”为例[D]. 马晓彤.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魏晋士人身体美学研究[D]. 张田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12)
- [8]东晋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书法创作互动关系研究[D]. 王真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近五年来《世说新语》研究述评[J]. 成贝妮. 今古文创, 2020(09)
- [10]《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研究[D]. 张珊珊.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