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断面长隧洞的工程造价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万佳俊[1](2020)在《浅析小断面隧洞开挖单价的编制要点》文中认为在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建设中,有着诸多小断面的灌浆、交通、通风散烟隧洞,但其洞挖单价常常成为争议的焦点。以大坝标段新增的一条断面4.5 m×5.2 m的施工支洞为例,分析研究了该类隧洞石方开挖预算单价编制时应予以充分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探讨了这些影响因素对应的计价参数选取和计算,同时给出了在不同项目阶段进行洞挖单价组价时的一些合理建议。
魏媛媛[2](2017)在《长距离有压引水式电站过渡过程研究》文中提出水力过渡过程由机组负荷发生变化引发,其间管路、调压设备以及机组联合参与,水击压力波、调压室涌波联合作用。过渡过程的品质直接关系电站的安全运行和所生产电能的质量。大波动过渡过程中,管路压力上升和机组转速上升是最为突出的矛盾,两者均威胁电站的安全,也是研究的重点。而小波动过渡过程在电站正常运行中频繁发生,其调节品质对电能质量影响重大。过渡过程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电站输水系统提供设计依据,并对电站的安全性和运行的稳定性做出评估。本文在广泛阅读和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有压管道的瞬变流理论,论述了过渡过程的数值解法。针对西北某长距离有压引水式电站,利用特征线法并结合其边界条件,建立了有压管道、调压室、水轮机组的过渡过程数学模型,模拟计算了该电站过水系统的瞬变过程。重点分析了大波动过渡过程中,机组转速、管路压力、调压室涌浪的变化,同时对小波动过渡过程的调节品质进行了仿真计算。据此为电站提供了合理的飞轮力矩、调压室设计参数、最优导叶关闭规律以及初步整定的PID调速器参数,并验证了其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为电站的设计、建设以及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成林[3](2015)在《某圆形特小断面特长引水隧洞的工程造价问题》文中指出结合某圆形特小断面特长引水隧洞工程实例,对工程造价中存在的定额子目与现场不匹配、工效低、施工组织困难、排风排烟难度大、费用相差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程造价。
杨宜文[4](2014)在《尾水调压室布设优化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西部地区水电开发的深入,水电站地下厂房所处地质环境愈趋复杂,厂房机组稳定运行影响因素繁多。实践表明,关于地下厂房洞室群布置方式、结构体形优化和工程安全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仍然落后于工程实践。因此,论文以小湾、黄登等大型水电工程地下厂房为依托,围绕地下厂房尾水调压室的布置、结构体形优化以及施工期安全预警等几个关键问题开展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在重点考察国内2个典型的已建水电工程地下厂房(大朝山、二滩)布置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地下厂房洞室群布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水力发电机组的水力过渡过程、围岩稳定性等角度,对洞室群轴线布置和洞室间距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尾水调压井轴线与主厂房、主变室的轴线呈空间直线的布置方式,并成功地应用于小湾水电站工程。实践表明,该布置方式对改善洞室群围岩稳定、水力学条件等有明显的效果。(2)根据地下厂房布置和运行要求,探讨了地下厂房设置尾水调压室的必要性,对长廊简单式、圆筒双室式和圆筒阻抗式等三种主流体形的水力学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从水力学条件、地质条件、洞室围岩稳定、支护措施经济性等方面论证了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选择原则和要求,建立了尾水调压室结构体形选择的方法;将论文建立的选型方法成功应用于小湾水电站工程地下厂房。结果表明,在水力学条件、围岩稳定性方面获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3)针对大型复杂地下洞室群施工期的特点,深入研究了施工交通、施工期围岩稳定等重要影响因素,结合目前国内实际施工工艺、技术水平,提出了复杂洞室群的施工程序和支护方案的选择原则;基于上述原则制定了小湾水电站地下厂房尾水调压室复杂交叉多洞室的施工方案,分析评价了围岩的稳定性以及施工方案的实施效果。论文提出的复杂洞室施工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参考。(4)在考察基于新奥法理论的锚索最佳支护时机的确定难度和适用性的基础上,凝练出了小湾水电站等地下厂房工程实际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据此,提出了锚索支护时机与支护力的选择理念与方法,以及锚索支护的相关参数取值建议。(5)在水电站地下厂房工程中引入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分析提出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系统的技术核心和系统实现的关键;以黄登水电站地下厂房为背景,开展了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BIM模型,研制了安全监测信息模块、三维可视化与辅助分析模块、监测与数值分析成果对比模块、施工期安全写实仿真与反馈分析模块、围岩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块、围岩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模块等功能模块;论文研制的地下工程施工期安全预警系统在黄登水电站地下厂房工程中得到了初步运用,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预警、质量控制、工期优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综上,论文研究成果不仅指导了小湾水电站、黄登水电站的地下厂房尾水调压室的布置与设计优化、施工方案决策,同时也为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并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熊驷东[5](2014)在《盾构隧道管片结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隧道工程在全国得到大规模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大型隧道工程开工建设,由于其施工工艺的优势,盾构隧道掘进的同时进行出渣操作,衬砌在盾构机内拼装完成,随后实施壁后注浆操作,盾构隧道技术对周围土体的扰动小,对地层的沉降影响低,盾构法越来越受到设计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采用盾构法施工。而管片,在盾构设计施工中至关重要,管片盾构隧道中起到支护和防护的作用,需要承担土压力、水压力以及各种特殊压力,其设计关乎到建筑成本和建筑安全。对管片的理论分析和优化设计具有实际意义。而本文结合南京纬三路过江隧道工程,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对管片的受力进行研究,并且结合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对管片的设计进行了优化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管片结构设计论述了管片结构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阐明了盾构隧道管片间的接头单元理论,详细描述了管片设计所受到的相关荷载,并且介绍了管片设计中的计算方法,确定了研究管片的建模方式。通过对管片所在地形的分析和了解,依据实际情况,计算了管片受到的相应荷载。(2)讨论管片优化相关因素基于有限元软件,对管片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相同荷载及相同管片几何条件下,探讨了惯用计算法和梁-弹簧模型的差别。同时通过控制变量法,对管片的单一属性,如管片长,管片宽,管片厚度等进行逐一分析,得到影响管片设计的相关因素。(3)建立结构优化设计方案通过正交试验,利用遗传算法并且结合神经网络对结构设计进行设计优化。选取盾构隧道管片的几个较为明显的影响因素,管片数量,管片宽度,管片厚度,管片接头刚度,管片接头刚度,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将管片隧道的相对位移值作为控制条件,进行设计优化。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管片的内力进行模拟计算分析,得到相应状况下的管片受力分析。(4)论证将计算结果与原始设计对比,验证优化设计的正确性。讨论得到相关经验。
高勤生[6](2008)在《引红济石隧洞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引红济石输水隧洞是目前陕西省内输水距离最长、埋深最大的水工隧洞。该隧洞通过地层岩性复杂、节理密集、涌水量大,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迫切需要能确保围岩稳定、技术措施合理可行、科学有效的建造技术。本文基于掘进机法施工技术的基本原理,在对当前应用的掘进机型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工程类比、经验总结和数值分析等方法,对掘进机类型、支护方案、施工工艺以及不良地质段施工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输水洞线。本工程具有长、小、深、硬、杂等特点,洞线布置非常关键。依据设计合理、施工便利、安全与经济等要求,经方案比较,确定了南线优化输水方案。(2)分析比较了掘进机法和钻爆法施工的工作条件和优缺点,结合引红济石工程的地质条件,论证了掘进机法施工的可行性与合理性。(3)研究了掘进机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及其常用类型,提出本工程适宜采用的机型为双护盾式掘进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施工支护设计,采用惯用计算法,分析了锚喷和预制管片联合支护的效果。(4)围绕掘进机施工组织的协调性、连续性和密集性原则,研究了掘进机法施工工艺,提出引红济石工程掘进机法施工的合理工法。(5)通过对掘进机洞段可能遇到的断层、岩爆、涌水、有害气体等不良地质特性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预测预报方法和防治措施。
崔京浩[7](2004)在《地下工程·燃气爆炸·生物力学》文中提出本文分三部分,Ⅰ地下工程,指出开发地下空间的重要性,讨论了地下贮库,地下交通及地下工程的若干典型问题;Ⅱ燃气爆炸,讨论了灾害的严重性、燃爆的机理、燃爆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以及燃爆的安全性评估等问题;Ⅲ生物力学,讨论了骨骼与脊柱的力学性能及临床应用.
祝永华[8](2002)在《小断面长隧洞的工程造价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介绍作者对地方小型水利工程中的小断面长隧洞的工程造价 ,从实际工程调查研究的结果 ,提出了在执行规范的同时 ,应在几个方面进行调整的意见 ,以便符合实际、有利工程建设。
肖明清[9](2014)在《大型水下盾构隧道结构设计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型水下隧道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下,大批的大型水下隧道工程正开工建设,其中大量采用了盾构法修建。然而,在面临水下复杂地质环境、结构大型化的挑战时,原有的盾构隧道结构设计经验、理论、技术与方法都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如何完善大型水下盾构隧道结构设计方法,保障隧道结构安全、经济、合理、耐久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本文针对大型水下盾构隧道结构设计中存在的若干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具有重要工程价值。论文以作者主持设计的几座典型的大型水下盾构隧道——广深港高速铁路狮子洋隧道、南京长江隧道、武汉长江隧道、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等为背景,结合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大型跨江海隧道结构力学特征及整体化设计方法研究”等国家重大课题开展研究工作,紧紧围绕大型水下盾构隧道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分别从整体化设计方法、荷载取值、结构合理化设计参数以及结构分析方法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得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了水下盾构隧道整体化设计的概念,建立了水下盾构隧道整体化设计的基本架构,明确了水下盾构隧道整体化设计的目标与影响因素与设计思路,提出了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专家综合评估法等数学方法建立水下盾构隧道整体化设计的评估理论和决策方法,采用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无约束优化方法、蒙特卡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等寻求最优设计方案的整体化设计构思,并采用整体化设计方法对狮子洋隧道衬砌结构设计方案进行最优化比选。2、从盾构施工对围岩的影响以及围岩-结构的相互作用两方面考量水下盾构隧道荷载的产生与作用效应,分析了泥水盾构施工过程中泥水作用、流固耦合效应、盾尾注浆及管片壁后注浆、围岩-结构的相互协调作用等“施工效应”对于水下盾构隧道荷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泥水盾构“施工效应”的修正收敛-约束法。以广深港高速铁路狮子洋隧道为例,针对软土、硬岩、软硬不均地层开展了水、土压力荷载的现场实测,证实了泥水盾构施工效应对于大断面水下盾构隧道施工期乃至最终受荷的重要影响,验证了修正收敛-约束法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并对目前水下盾构隧道常用的荷载计算方法提出了使用建议。3、从结构受力性能、隧道防水及结构可靠性、施工难易程度以工程造价与工期等方面综合考量衬砌结构性能,提出了适应于河床冲淤变化及水位变化的非封闭内衬型双层衬砌。从管片制作、运输、安装及受力特性等方面深入对比分析,给出了大型水下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分块方式、管片厚度以及管片幅宽的合理化取值参数。对不同螺栓连接形式、接缝防水类型对接头受力特性和防水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大型水下盾构隧道接头连接方式以及接缝防水措施建议。4、针对大型水下盾构法隧道结构特点及荷载复杂环境的影响,建立了以考虑接头刚度迭代算法的梁-弹簧模型为主,考虑管片开裂影响的梁-弹簧模型以及考量幅宽影响的三维壳-弹簧模型为辅的,能够综合考量接头刚度的非线性迭代取值、管片错缝拼装效应、裂缝影响以及幅宽影响的大型水下盾构法隧道管片衬砌结构横向分析方法体系。提出了能够准确考虑管片环及接头力学特征的三维多环轴向等效刚度模型,弥补了既有三维骨架模型建模单元数目巨大以及建模过程复杂的不足,为大型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纵向力学分析提供了实用方法。
曹东杰[10](2013)在《软岩隧洞支护体系及施工安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河流众多,流量充沛,水资源丰富,资源总量居世界首位。水电作为无污染、运行费用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当前,国内经济对电力的大力需求及国家对清洁能源的着重开发利用,给水电事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水电能源的开发过程中,又面临着很多实际工程问题需要解决。水工隧洞一般深埋且为长大隧洞,穿越地质条件复杂,隧洞开挖之后,洞周围岩应力会进行二次重分布,则在某些部位可能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当超出了岩石所能承受的范围时,会发生大变形破坏,随之降低了围岩的稳定性。尤其是在隧洞穿越软岩等地质区域时,此类问题尤为明显。本文以木里河上通坝水工隧洞为实际工程依托,针对目前隧洞过软岩等复杂地质条件时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资料调研、现场调查监测、数值分析和稳定性评价等,主要研究和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通过资料调研,熟悉目前国内外有关软岩研究现状,掌握软岩定义、分类及相关力学性质等,熟悉软岩稳定性影响因素,掌握软岩稳定性判定依据及分析方法,了解水工隧洞穿越软弱围岩地质条件下开挖支护方法;(2)运用FLAC3D进行软岩隧洞开挖数值模拟,主要进行不同开挖支护方法、不同围岩类别、不同应力释放率、不同埋深条件下开挖模拟,研究不同工况下及穿越软岩等复杂地质条件下隧洞开挖后围岩变形、力学行为及稳定性;(3)通过隧洞开挖支护模拟,对穿越软岩等复杂地质条件下隧洞支护体系的受力特征及其稳定性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开挖方法和支护措施,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4)开展隧洞施工现场洞周特征点位移监测,结合监控量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提出隧洞开挖合理预留变形量取值范围。
二、小断面长隧洞的工程造价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断面长隧洞的工程造价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小断面隧洞开挖单价的编制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案例 |
2 单价编制要点 |
2.1 岩石级别 |
2.2 开挖类别 |
2.3 开挖断面 |
2.4 超挖量 |
2.5 施工附加量 |
2.6 通风散烟 |
2.6.1 定额系数调整法[6-8] |
2.6.2 类似工程估算法 |
2.7 弃渣综合运距 |
3 L2号支洞洞挖单价的编制 |
4 结 语 |
5 应注意的问题 |
(2)长距离有压引水式电站过渡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本文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文技术路线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水力过渡过程计算的基本原理 |
2.1 水击现象 |
2.2 水击计算的基本理论 |
2.2.1 特征线法原理 |
2.3 特征线法的边界条件和时间步长 |
2.3.1 边界条件 |
2.3.2 时间步长 |
2.4 小结 |
3 水力过渡过程的数值计算方法 |
3.1 过渡过程研究的主要任务 |
3.1.1 大波动过渡过程 |
3.1.2 小波动过渡过程 |
3.2 改善过渡过程的措施 |
3.2.1 增大机组转动惯量 |
3.2.2 设置调压室 |
3.2.3 改变导叶关闭规律 |
3.3 过渡过程的数值计算方法 |
3.3.1 管路特征线模型的建立 |
3.3.2 水轮机组模型 |
3.3.3 调压室模型 |
3.3.4 过渡过程求解步骤 |
3.4 小结 |
4 工程实例分析 |
4.1 电站原始资料 |
4.2 原始数据的获取 |
4.2.1 管路当量化 |
4.2.2 管道分段和确定时间步长 |
4.2.3 水轮机全特性 |
4.3 确定计算标准 |
4.4 拟定工况 |
4.4.1 调压室极限涌浪水位工况 |
4.4.2 机组调节保证计算工况 |
4.4.3 小波动过渡过程工况 |
4.5 最优导叶关闭规律 |
4.6 大波动过渡过程 |
4.6.1 调压室极限涌浪计算 |
4.6.2 管道、机组状态参数计算 |
4.7 小波动过渡过程 |
4.8 小结 |
5 研究成果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某圆形特小断面特长引水隧洞的工程造价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存在的问题 |
2. 1 定额子目与现场不匹配 |
2. 2 工效低、施工组织困难 |
2. 3 炸药单耗高 |
2. 4 超挖量大 |
2. 5 通风排烟难度大、费用相差较大 |
2. 6 施工附加量大、对成本影响巨大 |
2. 7 受工期制约、冬季施工费用高 |
3 结语 |
(4)尾水调压室布设优化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影响围岩稳定的工程因素 |
1.2.2 工程的关注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厂房洞室布置及体形选择 |
1.3.2 水力过渡过程对洞室布置的影响 |
1.3.3 复杂洞室的施工方案研究 |
1.3.4 锚索支护时机研究 |
1.3.5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运用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水力过渡过程对厂房洞室群布置影响研究 |
2.1 国内地下厂房洞室布置及形式选择 |
2.1.1 国内地下厂房洞室群布置现状 |
2.1.2 洞室布置设计存在的问题 |
2.1.3 工程解决方案 |
2.2 厂房发电水力过渡过程要求 |
2.2.1 厂房稳定运行水力学要求 |
2.2.2 厂房水力过渡过程对围岩稳定的影响 |
2.3 小湾工程厂房洞室布置及形式选择 |
2.3.1 工程概况及厂房布置 |
2.3.2 水力过渡过程要求对布置的影响 |
2.3.3 洞室布置对围岩稳定的影响 |
2.3.4 洞室布置及形式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下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优化 |
3.1 设置调压室的必要性 |
3.1.1 调压室的功用及基本要求 |
3.1.2 调压室的基本形式 |
3.1.3 设置调压室的条件 |
3.1.4 设置调压室的必要性 |
3.2 不同形式尾水调压室的水力条件 |
3.2.1 长廊简单式尾水调压室 |
3.2.2 圆筒双室式尾水调压室 |
3.2.3 圆筒阻抗式尾水调压室 |
3.3 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研究 |
3.3.1 水力条件影响分析 |
3.3.2 地质条件影响分析 |
3.3.3 洞室稳定影响分析 |
3.3.4 支护经济性影响分析 |
3.3.5 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选择 |
3.4 新型尾水调压室结构在小湾工程运用 |
3.4.1 调压室结构形式比较 |
3.4.2 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选择 |
3.4.3 水力设计 |
3.4.4 围岩稳定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尾水调压室施工方案研究 |
4.1 复杂洞室施工程序选择 |
4.1.1 施工交通的影响 |
4.1.2 围岩稳定的影响 |
4.1.3 施工程序选择 |
4.2 复杂洞室开挖与支护工程实践 |
4.2.1 工程概况 |
4.2.2 喷锚支护设计 |
4.2.3 开挖支护施工 |
4.2.4 衬砌混凝土浇筑 |
4.2.5 小结 |
4.3 施工效果分析评价 |
4.3.1 围岩稳定分析 |
4.3.2 施工监测与分析 |
4.3.3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洞室锚索支护时机研究 |
5.1 支护时机研究现状 |
5.1.1 新奥法理论 |
5.1.2 最佳支护时机 |
5.1.3 支护结构选择 |
5.1.4 小结 |
5.2 实际工程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5.2.1 施工程序与支护措施 |
5.2.2 数值分析成果 |
5.2.3 监测成果分析 |
5.2.4 存在的问题 |
5.3 锚索合理支护时机及支护力选择 |
5.3.1 合理支护时机选择 |
5.3.2 锚索合理支护力选择 |
5.3.3 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下工程施工期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 |
6.1 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在水电工程中的运用 |
6.1.1 水电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 |
6.1.2 水电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的关键问题 |
6.1.3 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及安全评价系统设计 |
6.2 地下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 |
6.2.1 系统总体思路 |
6.2.2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6.2.3 系统整体功能 |
6.3 地下工程施工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及工程运用 |
6.3.1 依托工程概况 |
6.3.2 地下洞室工程BIM模型建立 |
6.3.3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模块 |
6.3.4 安全监测信息管理模块 |
6.3.5 工程信息三维可视化管理与辅助分析模块 |
6.3.6 监测成果和数值计算成果对比模块 |
6.3.7 施工期结构安全实时仿真与反馈分析模块 |
6.3.8 施工期洞室围岩实时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块 |
6.3.9 洞室围岩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模块 |
6.3.10 初期运用情况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或待刊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致谢 |
(5)盾构隧道管片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盾构隧道管片径向模型研究现状 |
1.2.2 管片接头研究现状 |
1.2.3 盾构隧道管片纵向模型研究现状 |
1.2.4 不同公路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中对盾构隧道管片纵向沉降解释 |
1.2.5 盾构隧道结构优化设计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管片结构设计 |
2.1 盾构隧道接头单元理论分析 |
2.1.1 环间接头单元的模拟方法 |
2.1.2 土弹簧单元的模拟方法 |
2.1.3 土弹簧单元抗力系数 |
2.2 管片设计荷载的确定 |
2.2.1 垂直土压力和水平土压力 |
2.2.2 水压力 |
2.2.3 自重 |
2.2.4 地层抗力 |
2.3 盾构隧道管片计算方法 |
2.3.1 盾构管片环具体结构模型和截面设计方法 |
2.3.2 惯用计算法 |
2.3.3 梁-弹簧模型计算法 |
2.4 管片模型的建立 |
2.4.1 管片的相关参数 |
2.4.2 有限元模型建立理论 |
2.4.3 计算模型的荷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管片优化相关因素 |
3.1. 惯用计算法与梁-弹簧模型对比 |
3.1.1 隧道管片荷载计算 |
3.1.2. 通过惯用法和梁-弹簧模型计算各各断面内力 |
3.2 管片影响的相关因素 |
3.2.1 管片接头位置对管片受力的影响分析 |
3.2.2 管片分块数对管片受力的影响 |
3.2.3 管片的宽度对管片受力的影响分析 |
3.2.4 管片的厚度对管片受力的影响分析 |
3.2.5 管片接头刚度对管片接头受力影响 |
3.2.6 管片弹性模量对管片接头受力影响 |
3.2.7 管片环拼接方式对管片环受力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片结构优化设计 |
4.1 管片结构优化设计理论 |
4.2 管片结构优化设计操作 |
4.3 正交试验 |
4.4 利用神经网络训练遗传算法求解 |
4.5 反解最优解 |
4.6 与设计依托相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引红济石隧洞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本课题特点 |
1.2 隧洞施工方法研究现状 |
1.2.1 我国水工隧洞施工方法发展过程 |
1.2.2 我国隧洞施工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水工隧洞施工方法简介 |
1.3.1 施工方法分类 |
1.3.2 钻爆法 |
1.3.3 TBM 法 |
1.3.4 钻爆法和TBM 比较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4.1 输水洞线优化 |
1.4.2 引红济石隧洞工程TBM 法施工可行性分析 |
1.4.3 TBM 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1.4.4 TBM 法施工方案与工艺研究 |
1.4.5 不良地质段TBM 法施工技术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5.3 可行性分析 |
第二章 TBM 法设计计算和施工技术 |
2.1 TBM 施工概述 |
2.1.1 TBM 的组成结构 |
2.1.2 TBM 法施工的主要环节 |
2.1.3 TBM 施工组织的原则 |
2.2 TBM 法施工的影响因素 |
2.3 TBM 法的适用条件及掘进机型的选择 |
2.3.1 采用TBM 的条件 |
2.3.2 TBM 机型的选择 |
2.4 TBM 施工的衬砌计算 |
2.4.1 惯用与修正惯用计算法 |
2.4.2 自由变形圆环法 |
2.4.3 弹性地基梁法 |
2.4.4 弹性铰法 |
2.4.5 荷载计算 |
2.5 掘进参数分析 |
2.5.1 主机组成 |
2.5.2 掘进开挖系统 |
2.5.3 纯掘进率 |
2.5.4 机器总的推进力 |
2.5.5 刀具的布置 |
2.5.6 刀盘回转功率与扭矩 |
2.6 TBM 循环进尺分析 |
2.6.1 纯掘进速度(Pure Excavation Speed) |
2.6.2 TBM 的掘进行程(Stroke Length of TBM) |
2.6.3 刀具寿命(Cutter Life) |
2.6.4 切削刀单位掘进体积(Cutter Consumption per Excavation Volume) |
2.6.5 循环时间分析(Cycle Time Analysis) |
第三章 引红济石隧洞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
3.1 工程概况、特点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工程组成、施工特点 |
3.2 洞线水文、地质条件 |
3.2.1 水文条件 |
3.2.2 地质概况 |
3.3 输水洞线的比较及优选 |
3.3.1 影响线路选择的几个工程地质问题 |
3.3.2 输水洞线的比较 |
3.3.3 洞线的优化 |
3.4 主要地质问题评价 |
3.4.1 围岩的可钻性评价 |
3.4.2 较弱岩层与软弱夹层问题 |
3.4.3 隧洞可能涌水的分析与评价 |
3.4.4 岩爆问题分析与评价 |
3.4.5 地温 |
3.4.6 有害气体 |
第四章 引红济石隧洞工程建造方案 |
4.1 施工方案的优选 |
4.1.1 三种施工方案比较 |
4.1.2 TBM 开敞式与双护盾式比较 |
4.1.3 形成总方案 |
4.2 掘进机的定型及参数选择 |
4.2.1 掘进机的定性 |
4.2.2 双护盾式TBM 的相关计算[68] |
4.2.3 确定掘进月进尺 |
4.3 TBM 施工段洞身结构设计 |
4.3.1 管片衬砌设计 |
4.3.2 洞身充填豆砾石、灌浆及排水设计 |
4.4 输水隧洞TBM 段施工方法 |
4.4.1 施工分段 |
4.4.2 施工顺序 |
4.4.3 主洞施工 |
4.5 施工中有关问题的处理 |
4.5.1 不良地质洞段的处理 |
4.5.2 TBM 遇到的问题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小断面长隧洞的工程造价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
2 开 挖 |
2.1 开挖断面 |
2.2 超挖问题 |
3 衬 砌 |
3.1 砌筑材料运输问题 |
3.2 砌筑材料调整问题 |
4 通 风 |
5 结束语 |
(9)大型水下盾构隧道结构设计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下盾构法隧道的发展现状 |
1.1.2 大型水下盾构隧道衬砌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衬砌结构分析理论 |
1.2.2 衬砌结构设计计算模型研究 |
1.2.3 管片衬砌结构荷载模式研究 |
1.2.4 管片衬砌结构参数研究 |
1.3 尚存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断面水下盾构隧道结构整体化设计构思 |
2.1 水下盾构隧道整体化的概念 |
2.1.1 水下盾构隧道设计方法概述 |
2.1.2 水下盾构隧道整体化设计的概念 |
2.2 水下盾构隧道结构整体化设计架构 |
2.2.1 水下盾构隧道整体化设计的目标与因素 |
2.2.2 水下盾构隧道整体化设计的思路 |
2.2.3 水下盾构隧道整体化设计的数学方法 |
2.3 水下盾构隧道结构整体化设计原则建构 |
2.3.1 水下盾构隧道整体化设计的原则 |
2.3.2 水下盾构隧道整体化设计原则的表述 |
2.4 水下盾构隧道整体化设计的系统化考量 |
2.5 整体化设计思路在衬砌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
2.5.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
2.5.2 水下盾构隧道整体化设计的模糊综合评判 |
2.5.3 主要影响因素权重计算 |
2.5.4 整体化综合评判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断面水下盾构隧道荷载取值方法研究 |
3.1 水下盾构隧道荷载概述 |
3.1.1 水下盾构隧道常用荷载计算方法 |
3.1.2 对常用荷载计算方法讨论 |
3.2 施工过程对水下盾构隧道荷载的影响 |
3.2.1 泥水对于围岩的作用 |
3.2.2 流固耦合效应的影响 |
3.2.3 注浆对围岩-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 |
3.3 水下盾构隧道荷载的实测分析 |
3.3.1 测试断面概况 |
3.3.2 元件布置、安装与测试 |
3.3.3 进出洞段荷载实测结果分析 |
3.3.4 软硬不均段荷载实测结果分析 |
3.3.5 基岩段荷载实测结果分析 |
3.4 修正的收敛-约束法 |
3.4.1 计算方法的原理 |
3.4.2 计算方法的实现 |
3.4.3 计算中典型问题的探讨与分析 |
3.4.4 算例分析与对比 |
3.5 对于现有水下盾构隧道荷载计算方法的讨论 |
3.5.1 对于围岩压力的讨论 |
3.5.2 对于水压力的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型水下盾构法隧道结构型式及关键参数研究 |
4.1 衬砌结构型式研究 |
4.1.1 衬砌结构方案 |
4.1.2 非封闭内衬型双层衬砌结构方案的提出与对比分析 |
4.1.3 大型水下盾构法隧道衬砌结构型式选取建议 |
4.2 管片结构形式研究 |
4.2.1 结构分块研究 |
4.2.2 管片厚度研究 |
4.2.3 管片环宽研究 |
4.3 接头连接方式及防水研究 |
4.3.1 接头连接方式和防水构造 |
4.3.2 接头力学性能分析 |
4.3.3 接缝防水型式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型水下盾构隧道结构分析方法研究 |
5.1 结构横向分析方法研究 |
5.1.1 常用管片衬砌计算模型比较 |
5.1.2 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5.1.3 考虑接头刚度迭代算法的梁-弹簧模型 |
5.1.4 考虑管片裂损影响的梁-弹簧模型 |
5.1.5 对于结构横向分析方法选取的建议 |
5.2 结构纵向分析方法研究 |
5.2.1 现有盾构隧道纵向分析模型 |
5.2.2 三维轴向等效刚度折减方法 |
5.2.3 狮子洋盾构隧道纵向分析实例 |
5.2.4 对于结构纵向分析方法选取的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着作 |
参与的科研项目和获得的成果及奖励 |
(10)软岩隧洞支护体系及施工安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岩研究 |
1.2.2 隧洞围岩稳定性研究 |
1.2.3 隧洞围岩支护理论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程地质条件概述 |
2.1 工程地质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地质构造 |
2.1.3 岩溶 |
2.1.4 水文地质条件 |
2.2 围岩分类 |
2.3 软岩特征地质分析 |
2.3.1 软岩地质特征 |
2.3.2 软岩变形特征 |
2.3.3 软岩强度特征 |
第3章 数值模拟原理概述 |
3.1 概述 |
3.2 基本原理 |
3.3 本构模型的确定 |
3.4 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
3.5 隧洞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原理 |
3.5.1 模拟开挖 |
3.5.2 模拟支护 |
3.5.3 隧洞开挖支护过程实现 |
第4章 不同工况数值模拟与分析 |
4.1 数值模拟研究概况 |
4.1.1 计算工况选择 |
4.1.2 模型及边界条件 |
4.1.3 计算相关参数 |
4.1.4 开挖方法模拟 |
4.2 毛洞开挖下围岩计算分析 |
4.2.1 稳定收敛状态 |
4.2.2 围岩变形及应力分析 |
4.2.3 围岩的稳定性分析 |
4.3 不同应力释放率下围岩及支护结构计算分析 |
4.3.1 不同应力释放率对应计算时步的确定 |
4.3.2 不同应力释放率结果分析 |
4.4 不同开挖支护方法计算分析 |
4.5 不同埋深计算分析 |
4.6 不同类别围岩计算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留变形量合理取值 |
5.1 Ⅳ类围岩下位移回归分析 |
5.1.1 水平位移收敛分析 |
5.1.2 拱顶位移收敛分析 |
5.2 Ⅴ类围岩下位移回归分析 |
5.2.1 水平位移收敛分析 |
5.2.2 拱顶位移收敛分析 |
5.3 预留变形量的选取 |
5.4 数值计算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四、小断面长隧洞的工程造价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小断面隧洞开挖单价的编制要点[J]. 万佳俊. 水电与新能源, 2020(09)
- [2]长距离有压引水式电站过渡过程研究[D]. 魏媛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03)
- [3]某圆形特小断面特长引水隧洞的工程造价问题[J]. 杨成林. 山西建筑, 2015(11)
- [4]尾水调压室布设优化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 杨宜文. 武汉大学, 2014(07)
- [5]盾构隧道管片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 熊驷东.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5)
- [6]引红济石隧洞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D]. 高勤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7]地下工程·燃气爆炸·生物力学[A]. 崔京浩. 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 2004
- [8]小断面长隧洞的工程造价问题探讨[J]. 祝永华. 云南水力发电, 2002(S1)
- [9]大型水下盾构隧道结构设计关键问题研究[D]. 肖明清. 西南交通大学, 2014(11)
- [10]软岩隧洞支护体系及施工安全技术研究[D]. 曹东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