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区开发建设中多塔作业的隐患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寇德馨[1](2021)在《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进入新型城镇化转型期,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空间发展思路的转变——城市更新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受到国家至地方的高度关注。当前,城市更新重点已从“大拆大建”的物质环境更新转向“以人为本”的品质提升更新。因此,如何建立内涵式、渐进式的更新模式,成为研究的重点。空间生产理论在契合时代发展的背景和理论整合的要求下,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西安甘家寨片区作为西安典型城中村改造片区之一,于2000年开始更新改造,2012年进行回迁安置,区位优势明显,是西安高新区未来重点发展区域。但现状空间与未来发展需求不匹配,存在“自上而下蓝图式的城市建设”与“自下而上自发式的非正规性生长”之间的明显冲突,亟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出适宜的更新发展模式和可持续性规划策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对西安甘家寨片区现状的对立与冲突进行剖析,追溯其内部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兼顾各方“理性”的更新规划设计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研究入手,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的梳理与总结,明确城市更新的内涵演变和研究重点;接着,引入空间生产理论并对其应用于城市更新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本次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实证分析中,以西安甘家寨片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西安甘家寨片区的更新历程,分为空间形态的初构期、空间需求的冲突期、空间变迁的适应期三个阶段,并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其次,根据理论研究基础,构建“空间之三元”分析框架,通过片区中经验性个体的生活轨迹调查,对空间进行分类与整体解读,从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利益权责、公众参与层面总结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现实困境,提出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及非正规性的特征,剖析了西安甘家寨片区通过权力的制约与规训、资本的循环与运作及民生的谋求与反抗,形成多元主体之间配合与博弈的空间生产机制,并基于此提出空间生产机制的优化,构建多方协作的空间生产机制,达到政府决策民意化、企业利益合理化、公众受益最大化的合作共赢格局。再次,针对现状问题研判和空间生产困境,以空间正义为价值导向,构建包含利益主体界定、更新目标确立、更新模式选择、更新内容明确、更新设计支撑、更新机制保障的城市更新总体框架。最后,从复兴日常生活的规划提升、彰显符号象征的设计引导及促进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三个层面提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为促进西安甘家寨片区可持续发展、实现空间正义提供参考。
陈晓庆[2](2021)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优化研究 ——以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实践为例》文中指出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监管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电梯最为贴近民生。目前,特种设备安全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监管形势日益复杂,依靠高度的行政扩权去强化监管,不能很好适应监管对象数量迅猛增长、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的发展现状。在传统的政府单一主体监管模式,以及“有事故即有责任”“安全事故一票否决”等责任追究逻辑下,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肩负着“不能承受之重”。当前,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导入以多主体协同为主要特征的治理理念,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协同型治理模式,有利于改善和扭转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升维式”发展。本研究通过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从特种设备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等基本概念切入,在此基础上,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和监管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一个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分析框架,并以广州市电梯安全治理实践为聚焦点,通过阐述当前广州市电梯安全情势,梳理电梯安全监管的参与主体及其参与协同治理的现状,从4个维度分析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即:协同治理主体维度存在政府部门间协同意愿不强、公私主体间协同目标不一致、私人主体间利益冲突等问题。协同治理机制维度存在信息互动机制、利益共享机制、诚信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协同治理内容维度存在电梯使用的事前环节(电梯使用准入)、事中环节(电梯安全隐患排查、检验检测、风险防控)、事后环节(电梯应急救援)中多方协同不到位等问题。协同治理过程维度存在协同的组织安排、需求和意愿表达、协商意见落实、协同效果评估等环节不完善等问题。同时,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围绕这些问题及原因,从4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即:一是要通过提升强化政府部门协同动力和主导作用、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以及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作用,激发多主体参与电梯安全协同治理的活力。二是要通过建立健全协同信息互动机制、市场主体间链式关系和信用治理机制等,强化多主体参与电梯安全协同治理的机制保障。三是要通过完善电梯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等环节中的多方协同,丰富多主体参与电梯安全协同治理的内容体系。四是要通过健全电梯事务社区治理长效机制、优化协同流程、推动协同治理绩效改进等,完善多主体参与电梯安全协同治理的过程。通过这些对策建议,以期为帮助解决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促进广州市电梯安全水平提升,并为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多元共治理念的落实落地,以及政府监管治理绩效的提升提供一点新思路。
张化[3](2021)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在高层建筑施工项目中,建筑质量会受到施工安全性的直接影响,施工管理也会受到施工安全性的直接影响。另外,高层建筑的结构相对复杂,建设水平较高,基坑相对较深。在高层交叉作业的影响下,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因素,直接影响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和控制。基于此,对建筑安全管理和高层建筑管理的研究需要多方参与,并受到建筑技术、人为因素、材料和设备、环境、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内容如下:1.在调查了高层建筑的安全状况并分析了我国和国外的调查情况后,得出高层建筑的安全风险相对较高的结论。因此,对高层建筑的建设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非常重要。2、根据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分析,研究高层房屋建筑中重点施工过程安全管控。分析了安全管理状况、安全事故、产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以及高层建筑中事故的种类。3、通过LEC法评价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得出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有重大施工风险的施工项目的施工现场机械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脚手架和深基坑施工。4.根据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从安全系统理论、安全管理体系、施工环境、施工人员、施工技术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及在高层建筑建设中应全面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张想[4](2021)在《GS公司HB住宅小区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因新冠疫情的爆发而遭受极大阻碍。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筑行业也因此面临巨大压力,建筑企业今年新签项目的订单量明显减少,同时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为了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施工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在建项目的风险管理,减少和避免施工过程中承担不必要的损失,确保实现项目的产值目标。在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项目的参与主体单位都需要做好风险的防控管理工作,尤其是施工单位。施工单位不仅要应对建设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还可能要承担建设单位或者其他单位规避的风险,所以施工单位要对及早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制定相应的措施方案才可防范风险,同时也需针对难以规避的风险施行合理且科学的解决对策,以减少因风险导致的各类损失,确保项目的有序建设,确保己方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确保项目经济目标的实现,并完成企业的经营管理任务。本文即以施工企业作为基本视角,针对建筑项目深入研究风险管理工作,依据风险管理具体方法、相关理论,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以HB住宅小区项目为研究对象,识别施工阶段HB小区项目的风险因素,最终识别形成五大类风险要素,即经济、进度、安全、质量以及组织协调风险,之后进入风险评估阶段,引入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风险要素的权重,按照权重排序将风险要素归类为重要风险、次要风险、一般风险,有针对性地为施工企业提出应对不同风险的解决方案和实施步骤。综上所述,本文希望通过对HB住宅小区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研究,为施工企业和类似项目的风险管控工作提供经验和方法。
吕艳翠[5](2020)在《青岛市即墨区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住宅小区的电梯安全是城市安全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少高层建筑拔地而起,电梯逐渐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与此同时,电梯困人事件也频繁发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群众的电梯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越来越强,这对电梯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电梯安全监管需求,改善电梯安全监管工作,本文以青岛市即墨区的电梯安全监管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安装单位、检验检测单位、维保单位、使用单位、小区居民、监管单位等电梯相关方,结合电梯困人情况、电梯投诉举报情况等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当前影响即墨区电梯安全的各方面因素,发现当地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监管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市场准入管制不足;二是监管部门存在监管缺位;三是监管资源不充足、监管能力有限;四是电梯安全监管协同性不足等。基于本地的实际,结合协同治理理论、政府管制理论、公共安全管理理论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住宅电梯安全监管工作问题的建议:一是严格事前监管,提高电梯行业和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门槛,完善电梯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打破垄断局面、放开电梯检测市场;二是加强事中监管,加强监管机构自身建设,推动各部门联动、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加大宣传,强化在职培训;三是强化事后监管,建立信用惩戒机制。
李卫国[6](2020)在《徐州国信某项目精装房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业也进入了快车道,刚开始以毛坯房交付为主逐步发展到精装修交付,并且得到相当一部分购房者的青睐。但是我国精装修市场起步晚,新建小区批量精装修房交付的质量受到一定的挑战。主要原因是精装修行业入门门槛较低,没有成熟稳定的施工队伍,施工工人大多凭借经验进行施工,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团队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跟不上市场的需求等原因,使得装修效果很难保证,因此交付的精装修房业主不满意或者装修完成有出现返工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从而导致业主的投诉量有增无减,严重影响企业的声誉。因此我们需要优化精装修市场,提升精装修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成为精装修行业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是从如何提升精装修精细化管理入手来探讨摸索精装修项目的管理经验,为批量精装修的管理提供基础资料。通过徐州国信某项目精装修案例的分析探究精装修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方法。主要内容有包括:(1)通过参考文献了解精装修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总结归纳精装修项目存在的不足之处来说明加强精装修项目管理进行的必要性,从而提出问题,进一步探究精装修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归纳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方法。(2)通过对具体精装修项目人员管理、材料管理、施工技术管理、施工质量管理四个方面着手分析目前精装修项目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过程管理的分析得出精装修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和经验。(3)精装修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借助于BIM技术,通过分析BIM技术的应用给精装修项目精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带来的帮助,得出进一步加强精装修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
吴桐[7](2020)在《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老旧房屋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国家智能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等新技术的日益成熟,面对智能化、主动式、实时高效的老旧房屋健康监测新要求,以及海量异构监测数据信息的计算、存储和可视化管理的新挑战,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融合的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己经成为发展趋势,未来将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房屋安全检测评定的现状,总结目前老旧房屋综合治理的难题,研究物联网通用架构和系统设计原则,并借鉴其在各应用领域的相关经验,提出了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并通过研究云计算技术的主要特征,分析大数据处理策略与云计算任务部署,探索物联网监测系统上云。接着,通过在浙江省、广东多县市对老旧房屋安全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梳理总结了我国目前老旧房屋的主要破坏特点和损伤诱因,以此对智能监测物联网系统各功能子层进行设计。针对老旧房屋主体结构存在的倾斜、沉降、裂缝问题,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老旧房屋传感器监测系统,实现监测数据自动化采集与低功耗、实时传输,以及低成本、实时动态的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的新要求。面对老旧房屋存在的各种损伤老化、安全隐患、人为使用不当等问题,并对比了传统人工巡视排查方式的局限性,设计了工业级智能机和巡检APP软件任务驱动式的老旧房屋智能巡检APP系统,实现无纸化、高效、便捷、全面的房屋安全智能巡检,并利用无线传输网络和百度地图定位功能,满足巡检任务与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巡检工作开展地有效监督要求。然后,分析老旧房屋传感器监测系统与智能巡检APP系统在功能和监测效果上的互补互促,实现有机融合并上云,借鉴阿里云中的关键技术,实现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系统的云平台部署,让监测机构更好地解决海量异构监测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存储等难题。并设计了基于云上批量计算应用模块的监测数据后处理工作流程。借助python软件工具对倾斜等实时监测历史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后处理,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利用价值,实现了智能监测系统中海量监测数据信息的云上自动化处理,有助于提升老旧房屋监测和预警效果。最后,为浙江省多市县政府房管部门搭建监控中心,初步实现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可视化管理和应用,结合三级预警和预警响应方案等措施,很好地提升了政府对城市老旧房屋安全监管和治理能力,保障了城镇居民人身财产的安全。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玉龙[9](2020)在《空间善治:转型期城市邻避型空间冲突及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环境意识的提升,“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现象逐渐成为我国城市面临的典型治理挑战。尽管近年来城市转型逐渐推进,指向对邻避现象背后“增长主义”城市发展逻辑的终结,但后者诱发的邻避现象却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普遍化”“常态化”“地方化”等新的发展态势,并进一步成为制约城市转型发展的阻力,使得转型城市面临“新邻避情境”。邻避现象的新态势反映了在产业布局、公共设施建设等城市空间利用中,多元主体围绕空间的生产与利用所形成的冲突,由此邻避冲突可以说是城市转型中一类典型的空间冲突。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转型,邻避现象逐渐超越其群体性抗争行动特征带来的“维稳”主题,成为制约城市产业布局与升级、阻碍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的显见转型阻力,并导致城市转型中地方政府治理目标同治理效能间的异化。这要求立足于转型期邻避现象的问题呈现、城市转型的空间实质、基于社会发展而非社会维稳的冲突治理,以考察转型城市“新邻避情境”的治理议题。邻避治理逐渐超越如何回应和化解冲突本身,而指向如何通过对邻避冲突的治理推进社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即在当前城市转型的空间重塑过程中,如何通过对邻避型空间冲突的治理,实现城市可持续的转型与发展。考察城市转型的空间实质是分析邻避型空间冲突的理论起点。当前城市的转型实际上就是城市空间重塑的过程。品质化发展和现代化治理,是当前城市转型的主要进路,前者指向“生产怎样的空间”,后者则指向“怎样生产空间”的问题,这是考察邻避型空间冲突必须回应的时代背景。在理论上说,城市空间生产的建构性认知特征和政治性过程特征,内在地存在着空间冲突的张力,空间生产理论对这一问题的揭示,成为解释邻避型空间冲突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邻避型空间冲突从概念上看,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一是将冲突的起点从设施的属性拓展至设施推动的地方邻避空间生产,以及这一过程对地方空间“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开发和利用方式;二是将冲突的性质拓展至多元主体所展开的空间抗争;三是将冲突的治理延伸至城市尺度的发展价值实现和空间治理。在邻避空间的生产中,基于不同空间利用方式中产权关系的差异,可区分为“增量型”和“存量型”两类具体的邻避空间生产情境,两类情境下的邻避空间生产在空间利用方式、主要设施类型等方面的情境表现各不相同,对于城市发展带来的冲突影响和治理挑战也有所差异。这意味着在邻避空间生产中,多元主体的认知差异和行动冲突发生的逻辑也有所差异,进而两类情境下的冲突治理往往意味着地方政府差异性的治理路径、治理策略和治理工具关注。“增量型”邻避空间生产表现为通过设施的规划建设决策,将邻避空间嵌入到既有的地方空间社会结构之中,由此引发空间抗争,也是当前最为普遍的邻避型空间冲突形式。由于“增量型”邻避空间生产及冲突情境呈现出明显的“截面式”特征,因此综合考虑情境特征、设施类型、案例特征等因素,选择四起典型案例进行跨案例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增量型”冲突主要围绕“建设决策”这一焦点展开,“公众—政府”之间的空间冲突是其重要的抗争形态。空间抗争的权利诉求集中在经济利益与决策参与等方面,针对设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获得财产补偿、了解决策过程。空间抗争的权力诉求集中于建设决策制定中行政权力运作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否认程序的正当性以拒绝由此产生的地方空间生产结果。空间价值诉求则强调新建设施所推动的地方空间生产的非正义性,通常涉及决策程序同政策质量、精英利益与公众需求、决策立场与地方实际等方面的脱节。针对空间冲突所采取的治理行动,也面向差异化空间诉求形成了多元的治理举措,面向财产权抗争的空间治理主要寻求地方公众经济利益关系的重塑,面向财产权抗争的空间治理则试图寻求信息供给下的认知重塑,而面向权力抗争的冲突治理则试图瓦解和重构抗争权力的动员基础,面向价值抗争的空间治理则试图寻求空间生产决策程序正义的论证。总的来说,“增量型”邻避空间生产中的冲突及其治理,主要在于对相关的发展决策进行解释辩护以争取公众认同与地方支持,弥合政府、公众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地方政府常常选择将设施运营方、建设方纳入治理伙伴,利用后者提供的建设优化、技术解释、运营保障寻求有效的空间治理。“存量型”邻避空间生产主要表现为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由于地域扩张和人口集聚等因素,许多原本地处城市偏远地区的既有设施逐渐被城区建设所包围,其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因而逐渐演变为邻避空间,成为当前转型城市邻避型空间冲突的新趋势。由于“存量型”邻避空间生产及冲突情境呈现出明显的“历时性”演化特征,因此选取一起地方上的“呼吸之争”事件进行个案考察。研究发现,“存量型”冲突主要围绕“设施运营”这一焦点展开,并且随着从日常性污染到安全事故暴发的风险加剧,空间冲突的表现与抗争逻辑也不断升级,集中表现在空间冲突从针对生产运营活动结果、以健康权为代表的空间利益抗争、频发但议题和冲突规模有限的“常态化”抗争向“激烈化”冲突转变,后者在权利维度上,表现为地方公众对当前空间生产过程所生产出的空间结果的权利诉求,包括对所受空间影响的知情权、对空间冲突主体的监督权、以及推动空间结果调整的政策参与权等;在权力维度上指向地方公众、企业、地方政府等空间主体分别利用话语、经济、决策等权力资源,试图推动最大化满足自身空间需求的空间建构;在价值维度上,表现为对空间结果非正义性的价值争论。对“存量型”邻避空间生产中的冲突治理,地方管理者主要试图将空间冲突纳入企业运营优化为枢纽的治理框架下,通过应急性的监管、处罚以快速回应和平息动员起来的社会力量与舆论不满;采取日常性、常态化的监管行为与监管机制,以识别冲突风险并及时动态回应;通过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在客观上削弱邻避空间的地方影响,以地方社会结构调整、空间重塑消解空间冲突的动员基础。邻避空间生产的差异化情境带来了多元化的空间主体关系、差异性的主体空间认知和多维度的公众抗争指向,地方政府因此面临着复杂性的治理要求和治理挑战。复杂性的治理情境也随之导致了空间主体间复杂的行动方式,多元主体在邻避型空间冲突及治理互动中,交织着管理主义与发展主义的双重驱动,邻避型空间冲突的治理也由此涵盖了基于结果的空间概念差异弥合、基于过程的共识塑造机制建设、基于发展的社会融入与身份认同等多重导向。对邻避型空间冲突中的治理工具考察发现,一方面在具体情境中仍存在“干预性有余,协同性不足”“管理导向有余,发展导向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策变革,也推动了邻避型空间冲突相关治理工具的优化发展趋势。因此,邻避空间治理实际上就是在结果导向下弥合空间概念差异,在过程导向下构建共识塑造长效机制,在发展导向下实现城市融入与身份认同,并由此将邻避型空间冲突相关治理工具的改革趋势,切实转化为面向邻避型空间冲突的治理效能提升。一是规划品质提升下的空间要素配置优化,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邻避空间治理中的基础性优势,在差异化治理情境下保障规划工具所发挥的治理效能;二是依托决策优化的共识塑造长效机制建设,以邻避空间治理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充分转化,完善邻避设施空间生产的决策机制,优化邻避治理体系,发挥社区在决策优化中的治理潜力,提升邻避治理能力;三是以邻避设施为纽带的空间利益共同体与城市融入,在邻避空间生产中推进地方公众基于“效益共享”的空间概念建构,建构依托回馈机制的效益共享空间关系,推进共享发展的空间要素重构。
卞伟杰[10](2020)在《建筑工程群塔作业塔机碰撞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群塔作业常现于大体量的建筑工地,有着参建人数多、塔机数量多、施工难度大、运行易碰撞、现场复杂化、拆建规模大等特点;塔机施工属于高空作业,作业人员的工作重心海拔较高(一般超过30m);塔机在工作时运转的物体大多是重物,横向和竖向动荷载都非常高;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和工作效率,塔机作业使得工作回转速度大多很快,种种现象表明塔机作业的安全隐患极高,尤其在群塔施工这一更为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安全隐患更是高不可测。为此,群塔作业时塔机的安全必须得以保证,否则将导致不可承担的毁灭性后果。如何保证作业安全,首要的应该是要事先进行预防,明确作业风险,从而对症下药,寻求最佳的风险管理途径。论文在现有研究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我国大陆地区塔机事故发生的区域可能性,并绘制了相关的地理图;对塔机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类型进行了统计,基于4M理论从事故发生的根源、基本原因、直接原因、接触事故、伤害5方面进行塔机事故风险源的识别,确定了15个人为致因,15个设备致因,13个作业致因和12个管理致因,并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构建了塔机碰撞事故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论文考虑确定的评估指标均属定性指标,需利用专家打分进行指标量化,针对专家意见具有优先级这一特征,采用基于复合幂函数修正G1法的方式对55个评价指标赋权,利用客观向量和复合幂函数来修正主观初始向量,进而得出修正后的G1法指标权重。采用加权求和的方式确定各塔机的风险评价值。基于Fisher最优分割原理对塔机碰撞事故的风险进行等级划分,通过数据拟合得出塔机碰撞风险事故的最优分类数为5,由此将塔机碰撞的风险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低度风险”、“较低风险”、“中度风险”、“高度风险”“极高风险”,结合各风险等级的划分标准确定每台塔机碰撞事故的风险等级。论文通过测算55个指标的风险成本,整理得到每台塔机的风险损失、风险规避成本、风险缓解成本和风险转移成本;定义风险风险接受度、风险转移度、风险缓解度和风险规避度来评价各个风险对策的可行性;在风险对策可行的基础上构建风险对策优选模型,在Lingo平台上运行优选出每台塔机最优的风险应对策略。论文选取甘肃映河苑住宅小区的群塔作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塔机施工中潜在的碰撞事故进行风险管理研究,得出16台塔机的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对策优选结果:T1、T4、T9、T10、T12是低度风险,除T9的风险对策是自留以外,其余全选择风险转移对策;T7、T11、T16是中度风险,风险对策均是风险转移;T2、T3、T5、T6、T8、T14、T15是高度风险,其中T8的风险对策是缓解,其余均是风险转移;T13是极高风险,风险对策是规避。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风险评价和风险对策的结果相互佐证,证明了论文构建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
二、小区开发建设中多塔作业的隐患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区开发建设中多塔作业的隐患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城市更新成为转型期城市发展主要方式 |
1.1.2 政策背景——国家至地方持续颁布城市更新相关政策 |
1.1.3 理论背景——空间生产理论在城市更新中应用的契机 |
1.1.4 实践背景——城市更新全面推进下旧区面临现实困境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范围 |
1.3.1 西安甘家寨片区 |
1.3.2 周边区域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
2.1.1 国外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
2.1.2 国内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
2.1.3 研究述评 |
2.2 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综述 |
2.2.1 空间生产理论引介 |
2.2.2 空间生产理论适用性 |
2.2.3 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城市更新的研究综述 |
2.2.4 研究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3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更新历程及现状问题研判 |
3.1 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历程 |
3.1.1 空间形态的初构期(2000 年-2013 年) |
3.1.2 空间需求的冲突期(2014 年-2018 年) |
3.1.3 空间变迁的适应期(2019 年-至今) |
3.1.4 片区更新历程评估 |
3.2 西安甘家寨片区现状分析 |
3.2.1 片区概况 |
3.2.2 周边概况 |
3.3 西安甘家寨片区现状问题研判 |
3.4 本章小结 |
4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的特征与机制 |
4.1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之三元”分析 |
4.1.1 理论分析框架 |
4.1.2 空间行为认知 |
4.1.3 空间分类解读 |
4.1.4 空间整体解读 |
4.2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问题 |
4.2.1 生活空间异化形成毗邻隔离 |
4.2.2 设施空间侵占导致生活失序 |
4.2.3 利益权责交叠引发空间博弈 |
4.2.4 公众参与缺失加剧权利剥蚀 |
4.3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特征 |
4.3.1 不平衡性 |
4.3.2 不稳定性 |
4.3.3 非正规性 |
4.4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机制 |
4.4.1 权力的制约与规训 |
4.4.2 资本的循环与运作 |
4.4.3 民生的谋求与反抗 |
4.4.4 主体的配合与博弈 |
4.5 本章小结 |
5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模式 |
5.1 更新框架构建 |
5.2 利益主体界定 |
5.2.1 利益相关者分类 |
5.2.2 利益主体诉求 |
5.3 更新目标明确 |
5.3.1 规划原则 |
5.3.2 总体定位 |
5.3.3 发展目标 |
5.4 更新模式选择 |
5.4.1 更新模式分析 |
5.4.2 更新模式指向 |
5.4.3 更新模式选择 |
5.5 本章小结 |
6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 |
6.1 复兴日常生活的规划提升 |
6.1.1 提升空间的品质性与可获性 |
6.1.2 提高设施的可达性与均好性 |
6.2 彰显符号象征的设计引导 |
6.2.1 强化文化的融合性与象征性 |
6.2.2 生活场景的多元性与场所感 |
6.3 促进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
6.3.1 重视社区的参与性与公正性 |
6.3.2 促进权力的保障性与公平性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西安甘家寨片区内部人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西安甘家寨片区外来人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西安甘家寨片区内部人群基本情况调查统计 |
西安甘家寨片区外来人群基本情况调查统计 |
西安甘家寨片区人群访谈实录 |
致谢 |
(2)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优化研究 ——以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评价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访谈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特种设备 |
2.1.2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
2.1.3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监管治理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2.3 理论适用性分析及框架构建 |
2.3.1 协同治理与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契合 |
2.3.2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分析框架 |
2.3.3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研究的聚焦点 |
第三章 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现状 |
3.1 广州市电梯安全面临的情势 |
3.2 广州市电梯安全政府监管的状况 |
3.2.1 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机构状况 |
3.2.2 电梯安全监管人员力量状况 |
3.3 广州电梯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的状况 |
3.3.1 政府相关部门协同状况 |
3.3.2 市场主体协同状况 |
3.3.3 社会主体协同状况 |
3.3.4 公众协同状况 |
第四章 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电梯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
4.1.1 主体间协同不到位 |
4.1.2 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 |
4.1.3 协同治理内容不全面 |
4.1.4 协同治理过程不健全 |
4.2 电梯安全多主体协同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协同治理主体维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2 协同治理机制维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3 协同治理内容维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4 协同治理过程维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优化电梯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
5.1 激发多主体参与电梯安全协同治理的活力 |
5.1.1 提升政府多部门协同的动力 |
5.1.2 强化政府监管部门在协同治理中主导作用 |
5.1.3 突出市场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的内生动力 |
5.1.4 发挥社会组织、公众的协同参与作用 |
5.2 强化多主体参与电梯安全协同治理的机制保障 |
5.2.1 健全信息协同互动机制 |
5.2.2 健全市场主体间利益链式关系 |
5.2.3 健全信用治理机制 |
5.3 丰富多主体参与电梯安全协同治理的内容体系 |
5.3.1 加强电梯使用准入的多方协同规范 |
5.3.2 丰富电梯安全隐患排查多方协同形式 |
5.3.3 推动电梯检验检测的社会化改革 |
5.3.4 推动商业保险机制深度嵌入电梯安全治理 |
5.3.5 完善多元协同应急救援体系 |
5.4 完善多主体参与电梯安全协同治理的过程 |
5.4.1 健全电梯安全事务社区治理长效机制 |
5.4.2 优化电梯安全事务社区治理协同流程 |
5.4.3 推动协同治理绩效改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八类特种设备定义和主要用途 |
附录 B 法律法规关于“监管”“监察”表述对比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附录 D 调查表格 |
附录 E 主要调研活动 |
致谢 |
(3)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安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2.1 风险概念、特征和分类 |
2.1.1 风险概念 |
2.1.2 风险特征 |
2.1.3 风险的分类 |
2.2 风险管理概念和流程 |
2.2.1 风险管理概念 |
2.2.2 风险管理流程 |
2.3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目标与过程 |
2.4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的分类 |
2.5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
2.5.1 安全风险识别的程序 |
2.5.2 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EC法的高层房屋建筑施工风险评价 |
3.1 LEC法的权重确定 |
3.1.1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3.1.2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频率 |
3.1.3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后果 |
3.2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风险评价 |
3.3 评价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指标体系 |
4.1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体系内涵 |
4.1.1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指标选取原则 |
4.1.2 高层房屋建筑安全评价指标构建方法 |
4.2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指标体系的释义 |
4.2.1 人的因素 |
4.2.2 管理方法因素 |
4.2.3 材料因素 |
4.2.4 环境因素 |
4.2.5 机械设备因素 |
4.3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1 研究量表设计及结构分析 |
4.4.2 统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风险控制策略 |
5.1 安全管理制度 |
5.2 施工环境风险控制 |
5.2.1 安全防护措施 |
5.2.2 用电风险控制措施 |
5.2.3 机械设备风险控制措施 |
5.3 施工人员风险控制措施 |
5.4 技术风险控制措施 |
5.4.1 脚手架风险控制措施 |
5.4.2 深基坑风险控制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6.1 工程介绍 |
6.1.1 “阳光小区”项目安全目标 |
6.1.2 “阳光小区”项目安全工作特点分析 |
6.1.3 “阳光小区”项目施工安全管理 |
6.2 模糊综合评价 |
6.2.1 嫡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6.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6.2.3 组合权重 |
6.2.4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应用 |
6.3 “阳光小区”安全评价结果 |
6.4 “阳光小区”施工安全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高层房屋建筑事故安全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论文成果 |
(4)GS公司HB住宅小区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2.3 研究路线 |
第2章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
2.1 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
2.1.1 工程项目管理 |
2.1.2 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现状 |
2.2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
2.2.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
2.2.2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 |
2.3 工程项目风险的特征和分类 |
2.3.1 工程项目风险的特征 |
2.3.2 工程项目风险的分类 |
2.4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 |
2.4.1 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
2.4.2 工程项目风险评估 |
2.4.3 工程项目风险应对 |
2.4.4 工程项目风险监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HB住宅小区项目风险识别与分析 |
3.1 HB住宅小区项目概况 |
3.1.1 项目基本情况 |
3.1.2 HB住宅小区项目现状 |
3.2 HB住宅小区项目风险识别的范围 |
3.3 HB住宅小区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 |
3.4 HB住宅小区项目风险识别 |
3.4.1 工程施工阶段风险识别 |
3.4.2 HB住宅小区项目风险识别 |
3.5 HB住宅小区项目风险识别结果分析 |
3.5.1 组织协调风险 |
3.5.2 安全风险 |
3.5.3 质量风险 |
3.5.4 进度风险 |
3.5.5 经济风险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HB住宅小区项目风险评估 |
4.1 HB住宅小区项目风险评价方法 |
4.2 层次分析法评估HB住宅小区项目风险 |
4.2.1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2.2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
4.2.3 计算风险因素的相对权重 |
4.2.4 计算风险因素的总排序权重 |
4.3 HB住宅小区项目风险评估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HB住宅小区项目风险应对 |
5.1 工程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
5.2 HB住宅小区项目施工阶段风险应对 |
5.2.1 HB住宅小区项目重要风险的应对 |
5.2.2 HB住宅小区项目次要风险的应对 |
5.2.3 HB住宅小区项目一般风险的应对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HB住宅小区项目风险调查表 |
附录二:HB住宅小区项目风险评价结果 |
致谢 |
(5)青岛市即墨区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安全监管 |
2.1.2 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监管 |
2.2 相关理论 |
2.2.1 协同治理理论 |
2.2.2 政府管制理论 |
2.2.3 安全管理理论 |
第3章 青岛市即墨区电梯安全监管现状 |
3.1 监管组织机构 |
3.1.1 电梯安全监管体系的组成 |
3.1.2 电梯安全监管管理主管部门 |
3.2 监管工作内容与环节 |
3.2.1 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监督检查内容 |
3.2.2 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监管的重点环节 |
3.3 监管方式分析 |
3.3.1 闭环管理 |
3.3.2 属地管理 |
3.3.3 三方参与管理 |
3.4 监管工作成效 |
第4章 青岛市即墨区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监管问题分析 |
4.1 影响电梯安全的环节与责任主体 |
4.2 电梯安全各环节存在的监管问题 |
4.2.1 电梯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监管问题 |
4.2.2 电梯检验检测中存在的监管问题 |
4.2.3 电梯维保环节存在的监管问题 |
4.2.4 电梯使用环节存在的监管问题 |
4.3 电梯安全监管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监管资源不足,能力有限 |
4.3.2 电梯监管协同性不足 |
4.4 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电梯安全监管情况 |
5.1 国外电梯安全监管情况 |
5.1.1 美国电梯安全监管情况 |
5.1.2 德国电梯安全监管情况 |
5.1.3 日本电梯安全监管情况 |
5.2 国内部分地区电梯安全监管情况 |
5.2.1 上海市电梯安全监管情况 |
5.2.2 广东省东莞市电梯安全监管情况 |
5.3 小结 |
第6章 改善青岛市即墨区电梯安全监管的措施 |
6.1 严格事前监管 |
6.1.1 提高电梯行业和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门槛 |
6.1.2 完善电梯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
6.1.3 打破垄断局面,放开检测市场 |
6.2 加强事中监管 |
6.2.1 加强监管机构自身建设 |
6.2.2 推动各部门联动,建立协同治理机制 |
6.2.3 加大宣传,强化在职培训 |
6.3 强化事后监管 |
6.3.1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6.3.2 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 |
6.3.3 建立奖励制度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徐州国信某项目精装房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相关理论 |
2.1 精细化管理的理论 |
2.2 精装修项目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3 徐州国信精装修项目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
3.1 项目概述 |
3.2 精装修项目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对象-问题分析 |
3.3 基于BIM的精装修项目精细化管理模型——“BIM-LC屋” |
3.4 本章小结 |
4 徐州国信精装修项目精细化设计管理 |
4.1 精装修项目装修定位 |
4.2 运用限额设计控制装修标准 |
4.3 运用价值工程确定户型设计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5 徐州国信精装修项目精细化施工管理 |
5.1 精装修过程精细化装修材料管理 |
5.2 精装修过程精细化质量控制管理 |
5.3 精装修过程精细化成本管理 |
5.4 精装修过程精细化进度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6 徐州国信精装修项目精细化管理评价 |
6.1 徐州国信某项目精装房精细化管理评价程序 |
6.2 三轮徐州国信某项目精装房精细化管理评价结果汇总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既有建筑健康现状 |
1.2.1 既有建筑服役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分析 |
1.2.2 既有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的发展现状 |
1.2.3 老旧房屋健康监测的发展 |
1.3 物联网与云计算的发展 |
1.3.1 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研究现状 |
1.3.2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发展 |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总体框架及工作原理 |
2.1 引言 |
2.2 国内房屋安全检测评定机制 |
2.2.1 国内房屋安全检测评定的历史 |
2.2.2 国内房屋检测评定的现行机制 |
2.2.3 老旧房屋综合治理的难题和对策 |
2.3 老旧房屋健康监测云平台系统总体方案 |
2.3.1 物联网系统通用架构 |
2.3.2 系统设计原则 |
2.3.3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系统架构设计 |
2.4 云计算技术 |
2.4.1 大数据处理模式与云计算的任务部署 |
2.4.2 云计算技术部署与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老旧房屋健康监测与智能巡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老旧房屋损伤特点与诱因分析 |
3.2.1 老旧房屋的主要破坏特点 |
3.2.2 老旧房屋的损伤诱因分析 |
3.2.3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系统各功能子层的设计分析 |
3.3 老旧房屋传感器监测物联网系统总体架构 |
3.3.1 现阶段我国常规房屋检测技术 |
3.3.2 老旧房屋健康监测感知层传感设备选型与布设 |
3.3.3 老旧房屋健康传感器监测物联网系统网络传输层设计 |
3.3.4 智能传感器监测与传统人工监测对比 |
3.4 智能巡检APP系统架构和功能设计总体架构 |
3.4.1 老旧房屋传统人工巡检 |
3.4.2 老旧房屋巡检新方式 |
3.4.3 智能巡检APP系统总体架构与功能的设计 |
3.4.4 智能巡检系统网络传输层设计: |
3.4.5 老旧房屋智能巡检APP系统与传统人工巡检的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的关键技术和系统应用 |
4.1 引言 |
4.2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设计 |
4.2.1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的设计目标 |
4.2.2 云计算服务模式的对比 |
4.2.3 阿里云的关键技术及监测云数据处理的技术实现 |
4.2.4 基于云计算的老旧房屋健康监测变革 |
4.3 老旧房屋监测数据预处理与后处理分析 |
4.3.1 监测数据预处理 |
4.3.2 监测数据后处理分析及预测 |
4.4 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管理和房屋预警应用实现 |
4.4.1 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管理 |
4.4.2 老旧房屋安全预警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空间善治:转型期城市邻避型空间冲突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城市转型期中的“新邻避情境” |
1.1.1 城市增长与邻避冲突的爆发 |
1.1.2 城市转型期与邻避现象的新态势 |
1.1.3 “空间转向”与城市新邻避情境的问题呈现 |
1.2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
1.2.1邻避冲突的现象解释与治理讨论 |
1.2.2 空间冲突:城市治理问题的空间叙事 |
1.2.3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邻避解释:国内邻避冲突研究的新趋势 |
1.2.4 相关研究评价与展望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与难点 |
1.6.1 研究的创新点 |
1.6.2 研究的重点 |
1.6.3 研究的难点 |
第2章 城市转型期邻避型空间冲突的理论解释与分析框架 |
2.1 时代背景: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及其空间特征 |
2.1.1 “生产怎样的空间”:面向发展的品质城市转型 |
2.1.2 “怎样生产空间”:城市转型的现代化治理之路 |
2.2 理论基础:城市空间生产中的冲突张力 |
2.2.1 空间生产结果的认知分歧 |
2.2.2 空间生产过程的行动冲突 |
2.3 理念内涵:从邻避冲突到邻避型空间冲突 |
2.3.1 冲突的起点:地方邻避空间生产与空间价值开发 |
2.3.2 冲突的性质:城市多元主体的空间抗争 |
2.3.3 冲突的治理:城市尺度上的空间治理 |
2.4 发生情境:邻避空间生产中的“增量”与“存量” |
2.4.1 基于产权关系的邻避空间生产情境 |
2.4.2 “增量型”邻避空间生产及其冲突 |
2.4.3 “存量型”邻避空间生产及其冲突 |
2.5 表现层次:邻避型空间冲突的认知基础与行动表现 |
2.5.1 邻避空间生产中的认知冲突 |
2.5.2 邻避型空间冲突的行动表现 |
2.6 邻避型空间冲突的分析框架 |
第3章 “增量型”邻避空间生产中的冲突表达与治理回应 |
3.1 案例选择与资料搜集 |
3.1.1 案例选择依据与案例概况 |
3.1.2 资料搜集与分析 |
3.2 “增量型”邻避空间生产情境与路径特征 |
3.2.1 跨案例的地方邻避空间生产情境描述 |
3.2.2 城市发展中“增量型”邻避空间生产的路径特征 |
3.3 “增量型”邻避空间生产中的冲突表达 |
3.3.1 邻避空间生产中的共识断裂 |
3.3.2 共识断裂下的差异化抗争选择 |
3.3.3 以建设决策为指向的空间冲突路径 |
3.4 差异化冲突表达下的治理举措选择 |
3.4.1 面向财产权抗争的经济关系重塑 |
3.4.2 面向参与权抗争的信息供给与认知重构 |
3.4.3 面向权力抗争的空间资源撤离与动员瓦解 |
3.4.4 面向空间价值抗争的程序正义建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存量型”邻避空间生产中的冲突表达与治理回应 |
4. 1案例选择与资料搜集 |
4.1.1 案例选择 |
4.1.2 资料搜集 |
4.2 从“相安无事”到“呼吸之争”的邻避空间演变 |
4.2.1 从“否”到“是”:城市发展中邻避空间的识别 |
4.2.2 从“无”到“有”:邻避空间中的认知分歧 |
4.2.3 从“弱”到“强”:安全事故下的共识断裂与抗争激化 |
4.3 “呼吸之争”中空间抗争的特征与逻辑 |
4.3.1 邻避空间察觉:聚焦空间利益调适的常规性抗争 |
4.3.2 安全事故触发:面向多维度诉求的空间抗争激化 |
4.3.3 以设施运营为核心的邻避型空间冲突演化逻辑 |
4.4 以运营优化为枢纽的空间冲突治理选择 |
4.4.1 快速缓和抗争情绪的运营事故处置 |
4.4.2 规范企业生产的运营过程监管 |
4.4.3 弱化邻避空间影响的运营升级支持 |
4.4.4 消解动员基础的邻避空间更新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现代化转型进程中邻避型空间冲突的治理深化 |
5.1 邻避型空间冲突的治理导向 |
5.1.1 基于冲突情境分化的治理要求识别 |
5.1.2 邻避空间主体行动的双重驱动交织 |
5.1.3 面向现代化转型的邻避型空间冲突治理导向 |
5.2 邻避型空间冲突治理中的工具应用 |
5.2.1 邻避空间治理工具的情境差异 |
5.2.2 邻避空间治理工具的实效分析 |
5.2.3 相关治理工具的优化发展趋势 |
5.2.4 转型期城市邻避空间治理的层次与工具选择 |
5.3 邻避空间治理的路径实现 |
5.3.1 规划品质提升下的空间要素配置优化 |
5.3.2 依托决策优化的共识塑造长效机制建设 |
5.3.3 以邻避设施为纽带的空间利益共同体与城市融入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部分访谈记录整理摘录 |
附录二: 部分微博评论文本整理摘录 |
附录三: 现代化转型进程中主要相关治理工具的政策发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建筑工程群塔作业塔机碰撞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3.2 群塔作业风险研究现状 |
1.3.3 现有研究不足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技术路线 |
2 基本理论概述 |
2.1 风险管理概述 |
2.1.1 风险管理 |
2.1.2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
2.2 风险识别 |
2.2.1 风险识别过程 |
2.2.2 风险识别方法 |
2.3 风险衡量及风险评价 |
2.3.1 风险衡量 |
2.3.2 风险评价 |
2.4 风险对策 |
3 群塔作业塔机碰撞风险源识别与分析 |
3.1 群塔作业特点分析 |
3.2 塔机碰撞事故统计 |
3.2.1 塔机碰撞事故地区统计 |
3.2.2 塔机碰撞事故后果及原因统计 |
3.3 基于4M理论的塔机碰撞事故原因分析 |
3.3.1 人为致因(Man) |
3.3.2 设备致因(Machine) |
3.3.3 作业致因(Media) |
3.3.4 管理致因(Management) |
4 群塔作业塔机碰撞风险管理模型构建 |
4.1 构建塔机碰撞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4.2 风险指标权重分配模型构建 |
4.2.1 G1法原理 |
4.2.2 标准差原理 |
4.2.3 基于复合幂函数修正G1法的组合权重确定 |
4.3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4.3.1 风险综合评价值的生成 |
4.3.2 Fisher最优分割确定风险评级 |
4.4 风险对策模型构建 |
4.4.1 风险对策成本测算 |
4.4.2 风险对策可行性评价 |
4.4.3 风险对策优选规划模型 |
5 工程实例研究 |
5.1 研究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群塔布设概况 |
5.2 数据处理 |
5.3 风险评估指标赋权 |
5.4 风险评估 |
5.5 风险对策 |
5.5.1 风险成本测算值 |
5.5.2 风险对策可行性评价结果 |
5.5.3 风险对策优选结果 |
5.6 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邀请专家基本情况 |
附录 B 映河苑住宅小区塔机碰撞风险指标实际作业情况调查 |
附录 C 映河苑住宅小区塔机碰撞风险指标相对重要度调查 |
附录 D 映河苑住宅小区塔机碰撞事故各指标风险成本调查 |
四、小区开发建设中多塔作业的隐患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寇德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优化研究 ——以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实践为例[D]. 陈晓庆. 兰州大学, 2021(02)
- [3]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张化.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4]GS公司HB住宅小区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张想. 东华大学, 2021(01)
- [5]青岛市即墨区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监管问题研究[D]. 吕艳翠. 山东大学, 2020(05)
- [6]徐州国信某项目精装房精细化管理研究[D]. 李卫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7]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研究[D]. 吴桐. 广州大学, 2020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空间善治:转型期城市邻避型空间冲突及治理研究[D]. 王玉龙. 山东大学, 2020(02)
- [10]建筑工程群塔作业塔机碰撞风险管理研究[D]. 卞伟杰.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