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执法与发现大案要案线索有机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马薇[1](2019)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项关键制度安排,通过权力监督权力的根本形式发挥制约功能,进而在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国家财政经济安全、提升政府效能、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审计监督建设愈发显得迫切。为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这意味着审计领域的改革将要走进“深水区”,触碰深层次的体制、结构等问题,以更好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党中央已然进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时,地方层面上的跟进和创新情况更为值得关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既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审计署的改革部署,又结合本地特色实现创新发展,使得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在路上”。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现行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上已然无法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因而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了显着地必要性。事实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已然为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过程、趋向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分析研究,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梳理以及国家治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等相关理论工具,搭建起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框架。它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在内部主要由组织、权力、制度、机制等要素构成;在外部则由党的领导、审计体制、审计价值构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先后经历旧审计阶段、红色审计阶段、现代审计阶段、新时代审计阶段四个时期。通过回顾和梳理历史,能够清晰认识其发展成就,并归纳出发展规律以更深入的理解审计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之路”。当然,现阶段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基于分析框架,这主要体现在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运行难以契合。针对现实困境,部分地区已经展开了改革尝试。本文选取南京、广州、重庆、贵阳四地进行个案研究和比较分析,既具象化展示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也试图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建设性启示。基于分析框架和案例研究,本文提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应当首先明确两个前提条件,即价值取向和审计体制模型。前者包含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以及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树立;后者则强调应保持行政型审计体制基本不变。在此基础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应当从组织、权力、制度、机制四个方面上具体展开。其中,组织设置包括审计机构的增减、地方审计委员会的建设以及组织关系厘定;权力优化涉及管理权限确认、审计职能转型和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要注重静态层面上的良法和制度建设,也要注重程序设计以保证动态层面上的依法执法落实;机制修缮则分为内生机制、外部机制和联接机制三个方面。这四部分既相互独立,发挥独特作用,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总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紧跟党中央和国家有关审计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亦是推进地方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吕永祥[2](2019)在《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预防腐败职能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全面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国家监察委员会面临着在腐败存量日益减少的情况下通过有效预防腐败来遏制腐败增量这一重要任务,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研究是一个兼具理论前沿性和实践重要性的研究议题。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执政为民、秉公用权为目标的政党,她在使用公共权力维护社会秩序和增进社会公共福祉的同时,还必须同公权力腐败这种公权私用的现象作长期和坚决的斗争。预防腐败和惩治腐败是我国反腐败战略的两大支柱,随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政权对公权力腐败的成因和廉政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预防腐败在我国反腐败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成为我国反腐败的重要方针。预防腐败是比惩治腐败具有更高复杂性和前瞻性的反腐败战略,对反腐败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原本分散的预防腐败机构及其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为国家监察委员会有效预防公权力腐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如何结合自己的机构属性和职能设置来有效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预防腐败战略,仍旧是摆在国家监察委员会这一新成立的国家反腐败机构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既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化,也亟待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和回应。国家监察委员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反腐败机构,预防公权力腐败是其一项重要任务。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公权力腐败的理论逻辑是,通过消除公权力腐败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构成要件来切断公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机制。基于此,本文在厘清公权力腐败和预防腐败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借鉴制度预防腐败理论等国内外廉政理论资源,从“公共权力—腐败动机—腐败机会→腐败行为”这一解释公权力腐败发生机理的主流范式出发,结合我国反腐败政策文件对预防腐败战略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职能设置,尝试性地构建“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制度建设→预防腐败”这一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职能的理论分析框架。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采取政策试点的改革方法,其政策运行过程先后经历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政策试点、国家监察委员会试点的政策扩散和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正式形成三个发展阶段。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对我国提升预防腐败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前和之后的两种国家监察机关乃至两种预防腐败体系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提升预防腐败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整合分散的预防腐败职能,构建集中统一的预防腐败体系,对于我国更加有效地预防权力腐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预防腐败实践的角度看,国家监察委员会作为一个兼具预防腐败职能和惩治腐败职能的综合性国家反腐败机构,是我国预防腐败战略的主要执行者。随着预防腐败局、行政监察机关等原预防腐败机构被整合至国家监察委员会之中,国家监察委员会在我国预防腐败体系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国家监察委员会在贯彻执行我国的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预防腐败战略的同时,结合《监察法》赋予的对公职人员开展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对监察对象所在单位廉政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监察建议等监察职能,形成了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三管齐下的预防腐败模式。机构是履行职能的载体,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履行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提出监察建议等监察职能都有相应的内设机构和外派机构作为支撑,意在通过开展预防性监督和发现性监督防范公共权力滥用,通过开展廉政教育抑制公职人员的腐败动机,通过制度建设减少公职人员的腐败机会,从而释放出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公权力腐败的治理效能。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承认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公权力腐败的实践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的同时,还应客观地看到,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家监察委员会在预防公权力腐败时还会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结合纪检监察机关的调研材料、相关统计数据等经验材料和理论分析来看,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履行预防腐败职能的过程中亟需解决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强化、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和运用监察建议推动被监督单位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的有效性亟待提升等问题。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国家监察委员会要将其制度优势进一步转化为预防腐败的效能,就需要在借鉴中国香港等高度廉洁地区的预防腐败经验的基础上,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和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三大目标,从多措并举提升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效性、构建主体协调、分类施教和高度参与的精细化廉政教育模式和积极运用监察建议督促被监督单位提升廉政制度质量及其执行力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预防腐败的有效性。虽然公权力腐败行为与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战略之间的较量和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和复杂的过程,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党和人大的领导之下,加强与其他预防腐败主体的协调配合,不断提升履行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监察建议三项预防腐败职能的有效性,综合运用预防腐败和惩治腐败之间的互补效应,就能够在公权力腐败和预防腐败行动之间的长期博弈中不断取得胜利。
徐纯[3](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指出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本刊记者[4](2010)在《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更好地服务全省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访湖北省审计厅厅长张永祥》文中提出2010年2月2日,湖北省审计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审计工作,部署2010年工作任务。省领导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李鸿忠省长专门作出批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听取了审计工作情况的汇报,他们对审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2010年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屈方方[5](2009)在《总结历史经验 实践科学审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家审计制度应运而生。回顾审计事业发展的奋斗历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审计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践科学审计,强化监督服务,推动审计事业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
屈方方[6](2008)在《认真总结经验 实践科学审计 把全省审计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在纪念陕西省审计机关成立二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五年前,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家审计制度应运而生。1983年12月1日,陕西省审计局(1993年6月改为陕西省审计厅)正式成立并挂牌对外办公。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
周双玲,谭民俊[7](2008)在《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公共受托管理理论出发,探讨了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的演变发展历程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现状,通过对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面临的审计环境、监督体制、审计主体、审计技术方法等瓶颈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绩效审计法规、提升绩效审计能力、构建绩效审计文化等绩效审计瓶颈的应对对策。
王国义[8](2006)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对策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文章提出了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必要性,列举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危害性。对影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水平的因素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提出了防范风险的措施,包括规范审计行为,严格审计质量控制、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审计、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单位年度审计”、“同级审计”及“决算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改善社会环境,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等建议。
郭强华[9](2006)在《廉政审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深圳、浙江等地实施的“特种审计”,是审计制度反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特种审计”缺乏有效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存在“特种审计”不特问题。廉政审计研究基于“特种审计制度”反腐败的实践基础上,针对腐败高发多发领域设计“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以腐败预警、预警审计和查实审计为主要内容,以腐败为导向的廉政审计程序和方法,形成一套腐败预警与审计查处想结合的关联机制,以便丰富和完善“特种审计制度”,配合中纪委实施“惩防体系”的要求,预防和揭露国家公职人员重大违法违纪行为,打击腐败。论文共七章。第一章:导论。首先,论述了廉政审计研究意义,其次,对廉政审计研究现状作了文献综述;第三,探讨了廉政审计研究目标;第四,揭示了廉政审计研究主要内容;第五,描述了廉政审计研究路径;第六,阐述了廉政审计研究方法;第七,总结了廉政审计研究创新点;第八,论证了廉政审计研究可行性。第二章:廉政审计几个基本概念。廉政审计需要建立一套由廉政审计定义和目标相关联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体系,以此作为指导和建设廉政审计的理论依据。首先,文章阐述了廉政审计概念。认为狭义“廉政审计”是指以审计机关为主协同纪检监察检察等部门,针对国家公职人员,以腐败为审计导向,腐败预警、预警审计和查实审计为主要内容,规范权力运行,预防、揭露和打击经济犯罪的特种审计制度。广义的“廉政审计”则是指为保证公共权利拥有者廉洁从政行为,而进行监督所采取的审计活动的总称。因此将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等都列入廉政审计的范畴。其次,概括了廉政审计特征。从廉政审计的专门性、预警性和司法性等十个方面,概括了廉政审计有别于财政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类型的特征。第三,阐明廉政审计目标。近期目标是针对国家公职人员设计“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预警指标体系”进行监测和评价,并构建以腐败预警、预警审计和查实审计为主要内容,以腐败为导向的廉政审计方法,配合中纪委“惩防体系”的实施要求,预防和揭露国家公职人员重大违法违纪行为,打击腐败。长期目标是通过设置专门廉政审计机构,完善廉政审计法律制度,建立起长效廉政审计实施机制。第四,研究了廉政审计主体。强调廉政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提出审计实施中组成审计与司法机关的联合体,并构想国家廉政总署。第五,探讨了廉政审计对象。认为廉政审计在起步阶段应集中力量,抓住主要矛盾,重点防治主要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待条件成熟,廉政审计的对象再由主要领导干部、企业法定代表人扩展、延伸到国家公职人员。第六,分析了廉政审计依据标准。第七,提出了廉政审计假设。认为“腐败嫌疑人”假设,有助于开展国家公职人员腐败状况评估,以及丰富因涉嫌腐败犯罪而采用特殊腐败审计方法。第三章:廉政审计理论依据。认为廉政审计理论主要依据是:执政理论、政治权力理论、惩防体系”理论、腐败预警理论和舞弊审计理论。文章首先提出,提高执政能力第一要务是反腐败,反腐败关键在于制度创新,我们必须在审计理论创新中提高审计反腐败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第二,通过对审计本质“经济监督论”的质疑,认为国家审计在权力监督中有政治化倾向,国家审计应当重新定位,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权力行为规范的政治工具”的观点,有助于解决中央政治权力失控的现象。第三,论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对廉政审计影响。第四,探讨了腐败预警思想给予设计“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预警指标体系”的启示。第五,分析了以舞弊风险评价为导向的舞弊审计方法,认为它关注管理舞弊征兆的思想,并以舞弊警兆为导向的审计,为廉政审计以腐败评估为导向的审计方法,提供了创新思路。第四章:廉政审计内容。论述了构成廉政审计内容的三大要素:腐败预警、预警审计和查实审计。第一,关于腐败预警。首先以文献综述形式评述了从经济预警理论、社会预警理论到腐败预警理论全过程,认为是十六大召开,拉起了腐败预警序幕。其次,查考了地方政府颁布的文件,确认首先提出建立廉政(腐败)预警机制的当属深圳结论;评析了深圳、浙江和南京市等地方实施廉政(腐败)预警机制的情况;着重研究了腐败预警机制建设在廉政审计中的应用,认为审计应该直接参与腐败预警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廉政审计腐败测评预警机制,并提出建立腐败预警网络、“领导干部三级预警机制”和搭建“中国廉政建设监测评估中心”,实施“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预警指标”日常监控工作。第二,关于预警审计。首先界定了预警审计的含义,即是指根据腐败线索和腐败预先告警征兆,对国家公职人员的腐败嫌疑行为进行检查核实的审计活动。其次,论述了预警审计内容之一的腐败因子测试方法。具体阐述了权利滥用测试、腐败动机分析、腐败机会测试、腐败控制力测试。再次,论述了预警审计内容之二的廉政专项审计的具体内容。最后,设计了预警审计结果处置预案。第三,关于查实审计。首先明确了查实审计的含义,即是根据预警审计阶段腐败评估结果,按照所发现的指示性证据进行追踪审查,以确定腐败性质,触犯的法律条款,以及犯罪严重程度的审计;其次,探讨了查实审计基本步骤,按次序阐述了腐败嫌疑人被举报线索核实审计、腐败嫌疑人排查审计、有罪证据补充审计、余罪证据补充审计;详述了腐败七罪审计内容和方法,即反贪污审计方法、反贿赂审计方法;重点研究了反洗钱审计,通过统计国际社会关于注册会计师在反洗钱中承担义务和责任的法律规范数据,表明国际法律范本明确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必须承担反洗钱义务,对中注协的“应对注册会计师报告客户洗钱嫌疑的义务作出豁免”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解释了注册会计师职业豁免权来由及其国际通行做法,指出制定注册会计师反洗钱指导准则乃是大势所趋,最后阐述了反洗钱审计重点和程序。第五章:廉政审计程序和方法。主要论述了“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预警指标体系”设计、廉政审计程序构建和廉政审计方法的建立。首先,作者构建了“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预警指标体系”共5类28项指标作为廉政审计预警核心。其次,借鉴舞弊风险导向审计原理,确立了廉政审计程序腐败导向的设计思路。第三,按照腐败预警阶段、预警审计阶段和查实审计阶段构建廉政审计程序。第三,探讨了廉政审计一般方法,即腐败导向法和廉政审计案件检查法;总结了廉政审计专门方法,即干部廉洁自律检查法、公司一级审计制和阳光工程审计法;提出了廉政审计技术方法,即发现腐败线索法、腐败心理分析法、思想状况分析法、廉政状况分析法和调查法。第六章:廉政审计职权拓展。首先,系统介绍了法国审计法院司法审计特色,以及韩国监查院监审合一特点,阐述了通过改革审计体制,利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审计处理、处罚权等手段,拓展廉政审计职权观点。其次,提出并阐述了采取审计与司法联合查处机制拓展廉政审计职权的观点,即审计与检察联合查处机制、审计与纪检监察联合查处机制、审计与公安联合查处机制,并就实践中如何建立“一委四局”联席会议制度作了深入探讨。再次,提出并论述了采取廉政审计与国家职务犯罪预防体系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廉政审计职权的观点。在审计参与国家职务预防犯罪,目前还没有被所重视的情况下,查考了《齐齐哈尔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文本,明确了审计参与国家职务犯罪预防的职责和任务,并提出建立“检审联动职务犯罪预防侦查一体化机制”,开展审计与检察机关和“共防单位”三位一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规范化的设想,并就相关建设内容进行了探讨。第七章:廉政审计的完善机制。廉政审计必须置于国家法制框架内,另一方面,又必须有法可依。因此,作者首先全面论述了廉政审计制度实施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其次,针对目前中国审计体制改革的主流观点:或者保持目前行政性审计体制,或者改革为立法型审计体制,作者提出了质疑,认为立法型审计体制既不适合廉政审计体制,也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求不相符,而目前行政性审计体制的弊病也显而易见,提出改革审计体制以适应廉政审计的要求,具体分两步走的观点:第一步,最高审计机关隶属关系不动、对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进行组织体改革;第二步,把国家审计署、监察部和隶属于检察院的反贪局、职务犯罪预防局合并,成立国家廉政公署,并赋予一定司法权。再次,提出建立以国家审计为主,内部审计为辅,社会审计为补充的廉政审计组织体系;论述了建立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纪检领导,监察和检察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审计查处机制的必要性;回答了在实践中,如何利用现行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兼司“廉政审计”工作,以解决廉政审计组织建设难的问题。之后,提出完善廉政审计机制的第四项措施——开展现有审计制度反腐败工作。文章认为财政审计应当扛起反腐大旗,就此探讨了财政资金廉政审计方法;关于绩效审计反腐败,文章认为深圳绩效审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但它的确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反腐败,并认为深圳绩效审计所坚持的反腐倡廉方向,代表了今后中国绩效审计之路,同时提出绩效审计应该重“效”轻“绩”反“腐”的观点,深入探讨了绩效审计反腐败方法;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反腐败,文章首先勾勒出经济责任审计的纵向框架和横向框架,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三层次假说的观点,即:乡镇领导干部和村级领导干部侧重经济责任审计;县级、厅级领导干部重点是廉政责任审计;省级干部侧重于政治责任审计;阐述了建立“八联合经济责任审计反腐创新机制”的内容。因为廉政审计作为一种特种审计制度,其审计目的、内容、手段、规程等有特殊规定性,与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比较,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最后,作者就如何理顺廉政审计与各种审计之间的关系作了全面分析和阐述。
胡志勇[10](2006)在《我国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审计查出的违法违规金额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983年的20000万元,到2001年的60257352万元,增长了3012倍;平均每单位审计查出违法违规金额,最低为1987年6万元/个,最高为2001年416万元/个。国家审计如何应对屡审屡犯的棘手问题及如何提高审计工作效果,是我国国家审计管理领域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国家审计效果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审计体制密切相关,也与国家审计管理密切相连。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理论研讨会上指出:“审计管理水平低是影响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国家审计与国际现代审计的主要差距所在”。论文选择我国国家审计管理为研究主题,探索科学的审计管理机制,努力解决审计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创新审计管理,构成了现代审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出了深刻的理论价值。一方面,从我国传统审计理论研究体系看,国家审计管理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论文将系统科学理论、博弈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图论理论引入国家审计管理机制理论研究,进一步充实了我国现有的审计理论研究体系;另一方面,国家审计管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之间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迫切需要对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及解决思路进行理论上的总结。 论文通过对国家审计实施现状的分析,揭示影响我国国家审计效果的五大因素:国家审计系统观念淡薄、审计结果封闭性、审计处理处罚随意性、审计合谋行为、审计机关内部组织结构僵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建立国家审计系统组织结构新模式的构想,强调必须创新国家审计管理机制,才能提高国家审计效果。全文共分五个层次:第一层次阐述了用系统科学思想来指导国家审计的必要性;第二层次是对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总体思路的研究;第三层次是分析了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审计合谋行为、审计公告制的问题,并通过建立审计管理的动力学模型和审计组管理数学模型来促进审计管理的科学性;第四层次提出了建立国家审计系统组织结构新模式构想;第五层次是通过实证研究(包括问卷、统计分析和案例)来验证论文的结论。在论文研究过程中,努力进行了以下创新性工作: (一)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国家审计系统科学发展观问题,论证了国家
二、审计执法与发现大案要案线索有机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审计执法与发现大案要案线索有机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进展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主要内容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一个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剖析 |
一、国家治理 |
二、国家审计 |
三、地方审计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
一、国家治理理论 |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三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搭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及评述 |
第一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 |
一、旧审计阶段:封建社会及民国时期 |
二、红色审计阶段:革命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 |
三、现代审计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
四、新时代审计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
第二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取得的成就 |
一、及时有效披露相关信息,提升了政府透明度 |
二、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作用,保障了国家治理稳定有序 |
三、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审计质量 |
四、丰富审计内容和审计形式,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 |
第三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一、审计法制化趋向 |
二、审计功能不断扩展 |
三、审计民主化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的困境及生成机理 |
第一节 现实困境 |
一、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 |
二、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 |
三、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 |
四、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运行难以契合 |
第二节 生成机理 |
一、审计体制的制约 |
二、政府职能转型滞后 |
三、对审计的认识有待提高 |
四、利益协调困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若干典型个案: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概述 |
一、南京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二、广州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三、重庆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四、贵阳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第二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比较研究 |
一、组织建设层面的比较 |
二、权力配置层面的比较 |
三、制度建设层面的比较 |
四、机制修缮层面的比较 |
第三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高扬党的旗帜 |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顺多重关系 |
三、坚持全面改革,谋求深化发展 |
四、坚持效益目标,提升审计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置设计 |
第一节 根本条件: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
一、毫不动摇的思想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二、鲜明的主题设置: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 |
三、有效的改革原则: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保障 |
第二节 基础条件:国家审计体制确认 |
一、审计组织模式优化 |
二、审计领导体制模式调整 |
三、国家审计体制确认的意义阐明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组织及其权力 |
第一节 组织和权力优化的原则坚守 |
一、独立性和联系性的把握 |
二、一致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
三、全面性和重点性的兼顾 |
第二节 地方审计组织设置及关系优化 |
一、组织设置之“加减法”应用 |
二、发挥地方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
三、组织关系厘定 |
第三节 审计权力优化与规范 |
一、审计管理权限确认 |
二、审计职能转型 |
三、权力清单制度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制度与机制 |
第一节 制度与机制建构的条件设立 |
一、价值取向:公共性确立 |
二、要素供给:可行性把握 |
三、注意事项:衔接性处理 |
第二节 审计制度建设 |
一、良法:夯实改革创新的合法性 |
二、制度:强化改革创新的规范性 |
三、程序:提升改革创新的秩序性 |
第三节 审计机制修缮 |
一、内生机制 |
二、外部机制 |
三、联接机制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2)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预防腐败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相关研究 |
(二)预防腐败相关研究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与预防腐败交叉性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四、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核心概念的厘定 |
(一)腐败与公权力腐败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与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 |
(三)预防腐败与惩治腐败 |
二、理论基础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理论 |
(二)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
(三)制度预防腐败理论 |
三、理论分析框架 |
(一)切断公权力腐败发生链条:预防腐败的理论逻辑 |
(二)权力—动机—机会→腐败行为:公权力腐败发生机理 |
(三)监督—教育—制度→预防腐败: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及其对预防腐败的积极作用 |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 |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政策试点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试点的政策扩散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正式形成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对预防腐败的积极作用 |
(一)提升预防腐败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
(二)整合分散的预防腐败职能 |
(三)构建集中统一的预防腐败体系 第三章 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职能设置 |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监督职能 |
(一)监督是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首要职能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监督职能的履职机构及其履职方式 |
(三)以事前监督防范公权力滥用:权力监督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廉政教育职能 |
(一)廉政教育是国家监察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能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廉政教育职能的履职机构及其履职方式 |
(三)以廉政教育抑制腐败动机:廉政教育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监察建议职能 |
(一)监察建议是国家监察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能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监察建议职能的履职机构及其履职方式 |
(三)以制度建设减少腐败机会:监察建议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第四章 国家监察委员会履行预防腐败职能亟需解决的问题 |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强化 |
(一)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强化的表现 |
(二)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强化的原因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
(一)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表现 |
(二)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运用监察建议的有效性亟待提升 |
(一)运用监察建议的有效性亟待提升的表现 |
(二)运用监察建议的有效性亟待提升的原因 第五章 提升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有效性的实践路径 |
一、多措并举提升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效性 |
(一)提升国家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提名和考察权限 |
(二)提高国家监察委员会财政经费供给的独立性 |
(三)保障国家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
二、构建主体协调、分类施教与高度参与的精细化廉政教育模式 |
(一)加强对廉政教育主体的内部整合与外部协调 |
(二)对不同类型的廉政教育对象分类施教 |
(三)以创新廉政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对象的参与度 |
三、运用监察建议督促被监督单位提高廉政制度质量及其执行力 |
(一)以科学化的监察建议帮助监察对象所在单位弥补制度缺陷 |
(二)将制度执行不力作为提出监察建议的一种主要情形 |
(三)逐步运用监察建议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
(3)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良治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理论评述 |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二、国家审计功能 |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
一、审计组织方式 |
二、审计实施方式 |
三、审计评价方式 |
四、审计结论作出 |
五、审计报告方式 |
六、审计成果运用 |
七、审计人员管理 |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词频分析 |
二、关键词分析 |
三、语义网分析 |
四、聚类分析 |
五、情感分析 |
六、主题分析 |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更好地服务全省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访湖北省审计厅厅长张永祥(论文提纲范文)
倍感光荣 倍受鼓舞 |
2009年湖北审计工作成效显着, 在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中心, 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全力促进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把握审计规律, 积极探索创新, 不断开创我省审计工作新局面 |
首先,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更新观念, 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
其二, 以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为目标, 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审计工作新路子 |
其三, 以统筹审计工作发展为保障, 整合审计资源, 努力提升审计工作整体效能 |
其四, 以防范审计风险为抓手, 规范执法行为, 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
其五, 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实战能力为重点,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文明审计素养 |
(5)总结历史经验 实践科学审计(论文提纲范文)
回顾历史,陕西省审计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 |
总结经验,努力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 |
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不断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
(6)认真总结经验 实践科学审计 把全省审计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在纪念陕西省审计机关成立二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顾历史, 二十五年来全省审计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 |
二、总结经验, 再接再厉, 努力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 |
(一)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不断推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 |
(二) 必须坚持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中心开展审计监 |
(三) 必须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 |
(四) 必须坚持执审为民的宗旨, 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监督的根本目标。 |
(五) 必须坚持增强宏观服务意识,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把全省审计事业推向前进 |
(一) 实践科学审计, 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审计监督的第一要务。 |
(二) 实践科学审计,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监督的最高目标。 |
(三) 实践科学审计, 坚持把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审计监督的基本要求。 |
(四) 实践科学审计, 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开展审计监督的根本方法。 |
(五) 实践科学审计, 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 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
(8)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对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危害性主要有: |
(一) 影响上级党政领导对干部的公正评价。 |
(二) 疏远党群关系, 影响群众的积极性。 |
(三) 纵容违法犯罪。 |
(四) 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
(五) 影响审计机关的形象。 |
二、影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水平的因素 |
(一) 财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 |
(二) 审计人员的自身因素。 |
(三) 审计活动的外部环境。 |
三、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措施 |
(一) 严格依法审计, 规范审计行为, 强化审计质量控制 |
(二) 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审计 |
(三) 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单位年度审计”、“同级审计”及“决算审计”有机结合起来 |
(四) 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审计队伍 |
(五) 改善社会环境, 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
(9)廉政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廉政审计研究意义 |
二、廉政审计研究文献综述 |
三、廉政审计研究目标 |
四、廉政审计研究主要内容 |
五、廉政审计研究路径 |
六、廉政审计研究方法 |
七、廉政审计研究创新点 |
八、廉政审计研究可行性分析 |
第二章 廉政审计几个基本概念 |
一、廉政审计概念 |
二、廉政审计特征 |
三、廉政审计目标 |
四、廉政审计主体 |
五、廉政审计对象 |
六、廉政审计标准 |
七、廉政审计假设 |
第三章 廉政审计理论依据 |
一、执政理论 |
二、政治权力理论 |
三、“惩防体系”理论 |
四、腐败预警理论 |
五、舞弊审计理论 |
第四章 廉政审计内容 |
一、腐败预警 |
二、预警审计 |
三、查实审计 |
第五章 廉政审计程序和方法 |
一、廉政审计程序设计思路 |
二、廉政审计程序核心构造 |
三、廉政审计程序 |
四、廉政审计方法 |
第六章 廉政审计取权拓展 |
一、廉政审计职权拓展的国际借鉴:以法国、韩国为例 |
二、廉政审计职权拓展方式之一:审计与司法联合查处机制 |
三、廉政审计职权拓展方式之二:廉政审计与国家职务犯罪预防体系相结合 |
第七章 廉政审计的完善机制 |
一、廉政审计制度实施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
二、改革审计体制 |
三、建立完整的廉政审计组织体系 |
四、开展现有审计制度反腐败工作 |
五、促进廉政审计形成 |
六、理顺廉政审计与各种审计之间的关系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调查单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活动情况 |
后记 |
(10)我国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择 |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家审计的理论综述 |
2.2 国家审计的实施现状研究综述 |
2.3 国家审计行政管理的综述 |
2.4 国家审计管理机制的相关内容研究综述 |
3 国家审计系统科学发展观 |
3.1 从系统科学理论看国家审计系统的科学发展观 |
3.2 从五大范畴来看国家审计系统的科学发展观 |
3.3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国家审计的几点启示 |
3.4 小结 |
4 国家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分析 |
4.1 审计报告处理准则与审计处理处罚 |
4.2 审计处理处罚的博弈分析 |
4.3 审计合谋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4 审计处理处罚自主裁量权分析 |
4.5 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实证分析 |
4.6 小结 |
5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
5.1 审计公告制度的理论依据 |
5.2 审计公告制度的法律依据 |
5.3 国外审计公告制度的通行做法 |
5.4 完善审计公告制度的法律法规 |
5.5 审计风险控制与审计公告制度 |
5.6 审计公告案例 |
5.7 小结 |
6 国家审计系统管理动力学模型及分析 |
6.1 系统动力学理论 |
6.2 审计系统管理动力学模型及定性分析 |
6.3 审计系统管理动力学模型及定量分析 |
6.4 小结 |
7 国家审计系统组织结构新模式及分析 |
7.1 审计系统组织结构新模式分析 |
7.2 审计系统新模式的审计组管理数学模型 |
7.3 审计系统新模式的职业化体系框架构建 |
7.4 小结 |
8 国家审计管理机制研究的实证分析 |
8.1 关于审计管理机制问题 |
8.2 关于审计系统科学发展观问题 |
8.3 关于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和审计合谋问题 |
8.4 关于审计公告制度问题 |
8.5 关于审计管理与审计系统组织结构问题 |
9 结论与展望 |
9.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9.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国家审计管理机制研究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审计执法与发现大案要案线索有机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马薇. 苏州大学, 2019(07)
- [2]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预防腐败职能研究[D]. 吕永祥. 吉林大学, 2019(10)
- [3]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4]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更好地服务全省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访湖北省审计厅厅长张永祥[J]. 本刊记者. 审计月刊, 2010(02)
- [5]总结历史经验 实践科学审计[J]. 屈方方. 中国审计, 2009(01)
- [6]认真总结经验 实践科学审计 把全省审计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在纪念陕西省审计机关成立二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屈方方. 现代审计与经济, 2008(05)
- [7]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A]. 周双玲,谭民俊. 湖南省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首次理事论坛论文集, 2008
- [8]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对策初探[J]. 王国义.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 [9]廉政审计研究[D]. 郭强华. 天津财经大学, 2006(09)
- [10]我国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 胡志勇. 南昌大学, 2006(11)
标签: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论文;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廉政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