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消除业余体校学生的过度疲劳状态

如何有效消除业余体校学生的过度疲劳状态

一、谈如何有效消除业余体校学生的过度疲劳状态(论文文献综述)

许子欣[1](2020)在《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课余训练医务监督开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务监督作为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内部分运动工作者仍然对运动医务监督认知较少,运动员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医务监督的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其研究可以为娄底市中学运动队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启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娄底市8所市级以上示范性中学运动队的医务监督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了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课余训练医务监督的管理体制情况、医务监督人员队伍配备情况、医务监督相关经费投入情况、医务监督配备的器材设施情况、医务监督具体实施情况等几个方面,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到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医务监督开展现状的不足:(1)运动员和教练员对运动医务监督存在认知偏差;(2)学校没有专门针对运动队的医务监督管理体制;(3)大部分学校医务人员队伍偏少,学历参差不齐;(4)学校医务监督的医疗条件只够满足全校师生的日常需求;(5)学校在医务监督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并没有将运动队的医务监督需求纳入其中;(6)半数学校没有挂靠上级医院;(7)医务监督人员缺少职后关于运动医务监督的培训;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医务监督的宣传,提高运动员、教练员对医务监督的相关认知。(2)学校要完善运动队医务监督工作的相关制度与计划。(3)增加学校医务人员数量,优化医务监督人员队伍结构。(4)在经济条件允许时,可适当在医务监督的仪器、设备、运动员体检等方面增加投入,改善学校医务监督的医疗条件。(5)增加相关经费的投入渠道,适当提高政府在学校医务监督方面的投入。(6)与校址附近等级适当的医院建立联系,使运动员在受伤时可以通过便捷通道及时就诊;在相关挂靠医院进行定期体检。(7)教育局、学校应组织医务监督人员参加相关国培、省培以及校本培训或在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定期进行培训来补充医务监督相关知识,加强医务监督人员的职后培训。

韩霜[2](2020)在《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力量,担负着体育振兴,建设体育强国的任务。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加快,少年人群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少年阶段的训练是成才的基础,需要科学化系统化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国短跑训练水平的逐渐提高,训练理念在转变,也涌现出不少国际知名短跑运动员,短跑发展势头迅猛。南京市近年来举办很多国际性田径赛事,体育发展也成为南京市发展的时代名片。目前我国短跑后备人才成材率低,短跑后备人才不足,与一些体育强国还存在差距。为了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提高我国短跑后备人才质量,解决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的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当前我国短跑发展趋势。从短跑运动训练的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等维度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为南京市短跑后备人才和国家后备人才训练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为体育强国建设服务。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虽然招生渠道逐渐扩展,但是对外招生依然受限,同时存在选材不科学,选材面窄,选材指标缺乏多元化,运动员训练动机与学校培养规划不统一。(2)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安排相对合理,缺乏对训练方法的合理化使用、缺乏对少年短跑运动员生长发育规律的认识。少年短跑运动员的长期规划,训练缺乏趣味性,训练时间安排不够科学,训练内容安排不够新颖,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3)南京市竞赛举办不够全面,层次不齐,竞赛举办不够科学,竞赛质量不高,缺乏参赛经验。少龄儿童群体运动会举办较少,运动员参加高级赛事较少,办赛水平尚待提高,降低赛事举办门槛。(4)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年龄结构相对较合理,但是女运动员相对较少,教练员专项理论知识不足,缺乏更新知识意识。对短跑训练规律掌握不足,项目制胜规律认识不足。南京市短跑发展受优势项目冲击严重,短跑运动员招生不足。(5)在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管理培养上,教练员与家长联系不足,对运动员的管理教育存在问题,体教结合优势难以发挥,尚需加大改革力度。场地器材设施更新慢,训练经费来源单一。运动员对短跑热情虽有提升,但参训目的与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导致学训矛盾依然存在,日常训练激情难以激发,短跑后备人才成材率低。

唐海峰[3](2019)在《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田径100米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最早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拥有其他田径项目不可比拟的项目影响力和关注度,对赛场下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也是其他项目不可比拟的。国际比赛中,百米飞人大战一直是最大看点和焦点,是赛事的压轴项目。100米在竞技体育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尚处于落后阶段,对其研究重在找出问题,促进发展。中国田径男子100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经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目前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呈现良好势头。通过对中国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系统梳理,能够认清新时代下中国男子100米形势与主要任务,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问题,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摸索适合中国男子100米成绩突破的发展之路,缩短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突破时间,使中国早日向短跑强国迈进。论文以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计量可视化分析法对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与世界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环境等伴生因素进行集成式梳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大致分为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四个阶段,与世界100米成绩经历的11秒时代、10秒时代、9秒时代成绩演变相差甚大,但随着近几年男子100米成绩的突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成绩总体上呈现波折起伏的动态发展趋势,成绩表现越来越好,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男子100米最佳成绩发展迅速,截止2018年男子100米成绩已经达到9.91秒的黄种人最快纪录,追平卡特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的亚洲纪录。3.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前十运动员输出省市区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由80年代的11个扩展到21世纪初的18个省市。优秀100米运动员输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部、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地区四川等省份,特别是广东具有强有力的男子100米运动员输出。4.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表现为:具有省级行政单位隶属、地域地理位置、GDP水平表现和跨界跨项的选材特征;具有年龄、身高、步幅、步长的身体形态特征;具有起跑反应时、途中着地缓冲技术、全程速度变化的技战术特征;具有基层管理、高层管理的发展规划和训练基本理念特征;具有后备人才基地培养、训练的后备力量特征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练员职业水平特征。5.强化小学—中学—大学—省队或国青队—国家队为主体的选材培养模式,弱化业余体校俱乐部、专业队为主的选材培养模式,构建体并与教“三位一体”的选材机制,是100米跑改革创新成绩突破的必然趋势。6.运动员以学习为主线进行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硕博五个阶段的竞技训练,同时在各个训练阶段实行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竞赛体制,以保持运动员的兴奋性,形成训练和竞赛的良性循环。教练员根据运动员身体发育情况和认知规律,制定负荷强度计划,有条不紊开展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让运动员达到高级专项训练阶段和保持高级专项阶段水平。7.多元化管理体系中,国家从宏观上对目标制定、政策管理、监督协调、信息反馈进行整体布局;微观上对运动员管理伴生出的对教练员队伍管理、运动队管理、科研攻关人员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进行细节把控。并通过训练过程管理和后勤管理为100米成绩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8.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取得除对运动员科学选材、训练、竞赛、管理有严格要求外,还对比赛场地、外出比赛时差以及气温、气压、温度、风、雨等气象因素都有严格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比赛运动员心理变化,影响100米运动员正常水平发挥。

柳德隆[4](2019)在《高强间歇训练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无氧耐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为解决目前国内市级少体校游泳队训练中出现的训练相关问题,也为了论证高强间歇训练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无氧耐力的水平存在相关性。研究高强间歇训练前后青少年运动员的无氧耐力的情况变化,为高强间歇训练与无氧耐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提供借鉴。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以福建省三明市少体校14名男性(12-14周岁)游泳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对高强间歇训练对青少年游泳运员无氧耐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短期高强性间歇训练前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机体的Wingate45s无氧功测试中:最大功率、最大功率阶段平均功率、功率下降率等三项无氧功率指标得到出现明显的提升和改善(P<0.01)。短期高强性间歇训练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机体无氧功率,有积极作用。(2)短期高强性间歇训练前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Wingate45s无氧功测试后的血乳酸最大值有显着提升和改善(P<0.01)。短期高强性间歇训练可以增强青少年游泳运动身体对血乳酸的耐受能力,从而提高机体的无氧能力,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无氧耐力训练有积极作用。(3)通过短期高强间歇训练,对提高青少年游泳运动员200m混合泳成绩有积极影响(P<0.01),具体提升200米混合泳中对自由泳、蝶泳这两项泳姿成绩上有积极作用,对蛙泳和仰泳的成绩改善不明显。另外综合实验过程与数据处理与作出如下建议:参与本次研究的运动员等级仅为2级到3级,年龄为12-14岁。高强间歇训练是运用在更高级别或年龄更大的运动员的无氧耐力训练中能否取得一样积极的效果,是本次实验未涉及的。且本次训练、实验过程中,由于样本数量仅为14名运动员,未设置对照组。并且这14名运动员的常规训练中没有专门针对身体机能的训练,故只能用同一运动员高强间歇训练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容易出现较大误差。在选择样本时应当选择常规训练计划中含有身体机能训练的运动员,设置对照组以降低实验误差。本文所涉及的训练持续时间仅为两个月,训练形式仅为水下训练,这也是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在设计高强间歇训练计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陆上训练与水下训练都要涵盖,一方面可以使训练计划完整,另一方面对于更长训练周期,越完善的训练计划越能保持高效的训练效果。

孙雷[5](2019)在《儿童动态视力的发育特点及其与静态视力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各学段学生近视率持续上升,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远高于大部分国家。2018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对近视的预防与控制已成为重要问题。本研究以近视问题为出发点,从体育领域寻求对策,选取“动态视力”这一体育心理学指标,探究动态视力的发育特点以及动态视力与静态视力的关系,为通过体育锻炼干预动态视力从而改善静态视力的思路奠定理论基础。目的1探讨动态视力发育情况在不同类型体育项目间的特征,分析不同运动项目对动态视力的影响效果。目的2分析儿童静态视力与动态视力之间的关系,探讨体育锻炼在视力改善方面的价值。方法 运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和XP.14-TD-J905型动态视力检测仪对苏州市的715名6-10岁儿童(其中6岁72名、7岁165名、8岁152名、9岁153名、10岁173名;男406名,女309名;足球39名、乒乓球39名、跆拳道80名、空手道71名、游泳41名、体操33名、普通学生412名)的静态视力、动态视力进行测量,并计算动静比(动态视力/静态视力)。运用SPSS20.0进行描述性、差异性及相关性的统计分析。结果①6-7岁是动态视力发育的敏感期,8岁后男生动静比高于女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体育锻炼组的动静比高于普通学生组(P<0.05),开放性运动项目的动静比高于闭锁性运动项目(P<0.05);③6~9岁儿童动态视力和静态视力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9岁到10岁出现下降;男生动态视力优于女生(t=4.604,P<0.05),但静态视力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④儿童动态视力与静态视力存在中度正相关(r=0.552,P<0.05);⑤动态视力能正向预测静态视力(B=0.617,P<0.05)。结论①参加体育锻炼对动态视力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且不同运动项目的影响效果不同,提高运动过程中对视物的质与量的要求是提高体育锻炼对视力的影响效果的重要措施;②儿童动态视力与静态视力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一致,儿童动态视力与静态视力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运用动态视力可以预测儿童静态视力,通过强化动态视力将有助于儿童静态视力的改善。建议可以通过合理运用体育锻炼的方式改善儿童动态视力,进而提升儿童整体视功能水平。

宋玉晨[6](2018)在《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运动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竞技排球运动技术性强、身体素质要求高,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可能会造成运动员的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损伤,对排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为调查对象,统计分析了后备人才出现损伤的概率、部位、类型、性质和特点,并结合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等学科知识,提出了预防、治疗和康复措施,为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有一定的身高优势,训练年限较长,有很好的运动年限。但是对运动损伤的认知较差,与国家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相比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差距。(2)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损伤概率较高,以急性、轻度和闭合性损伤为主,对这些性质的损伤要高度重视。(3)江苏省业余体校的损伤以膝部、肩部和手部损伤为主,同时损伤的性质以拉伤、扭伤和劳损为主,对这些部位和损伤的性质要注意预防。损伤后以教练员指导处理和自我处理为主,专业治疗的较少,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欠缺。(4)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损伤的主要原因包括竞技能力如技能、体能等有待提高、运动损伤重视不足、训练主体运动员运动损伤相关知识匮乏、高强度高运动量后训练或者比赛后的恢复不足等八个方面,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张彦伟[7](2018)在《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目前新疆开展拳击项目的3所体育运动学校和12所重点业余体校的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和教练员作为调研对象,并以乌鲁木齐市体育运动学校拳击队为个案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的技战术和体能训练两大部分,还调查了基层拳击教练员和青少年运动员的基本情况,以及乌鲁木齐市运动学校拳击队的个案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新疆青少年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中的优势和缺点,给予一些有效建议。最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我区基层拳击教练员在性别方面是非常不均衡的,大部分是男性教练员,只有少数队伍有女性拳击教练员;教练员年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有着丰富的指导和实践经验,但是理论知识和学历层次水平较低。因此必须完善基层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体制,加大基层教练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更新教练员的理论知识,最终提升基层教练员业务水平能力;在培训的同时要让有丰富执教经验的教练员发挥他们的能力来带动我区的年轻教练员。(2)拳击项目在我区开展广泛,青少年拳击运动员人数众多,但是各地州发展不均衡。因此要利用体制优势推动基层拳击运动均衡发展,全疆各地州业余体校的训练体系得到自治区政府和主管部门的的有力支持和保障,开展青少年拳击培训班和训练营,吸引更多青少年来参与拳击运动,培养他们对拳击的兴趣爱好,以此来不断增加青少年拳击运动员人数。(3)我区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次数和时间能够得到充足的保证,在训练中主要以基本技术训练和体能训练为主,训练的内容和手段方法基本符合要求。(4)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中缺乏科学的监控和恢复手段,通常都是根据教练员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来控制训练的负荷。科学化的训练必须使用科学的仪器来测量数据和指标,控制训练负荷,使教练员合理的安排训练和恢复。因此各地州的体校要加大科技投入,购买先进的训练设施、恢复仪器,加强医疗监督,使训练更加合理化科学化。(5)缺乏科学合理有特色的青训大纲,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不能只凭借教练员的经验来安排训练,也不能按照成年运动员的训练大纲来进行,要有统一的训练大纲作为指导。因此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训练体系,制定符合我区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发展规划和训练大纲,统一基层教练员的训练理念。

杨倩雯[8](2017)在《PNF拉伸法对石家庄市游泳业余体校运动员柔韧素质影响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游泳运动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基础大项之一,各国都非常重视其发展,我国也不例外。作为体能类的项目,游泳运动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柔韧素质,这是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手段,不少教练员都已经意识到对于游泳运动而言柔韧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柔韧素质的训练得到了广泛推广,借以提高游泳运动员的整体素质。由于业余体校游泳队运动员不同于专业队的运动员,其具有年龄较小、训练时间和周期短,也考虑到运动员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很难做到在每节训练课都进行系统的拉伸,尤其是在训练前及训练结束后的准备活动与放松活动中都是运动员进行粗略简单的拉伸,并没有进行科学的热身和放松活动。笔者在跟随石家庄市游泳业余体校训练期间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在训练课中训练内容基本以速度、耐力、力量训练为主,与柔韧性相关的训练所占比例非常之少,这与训练时间不够充分和教练对柔韧性与运动成绩相关联性的了解比较缺乏有关,即便有相关的拉伸也是选择较为传统的静态拉伸及动态拉伸。笔者在确定选题之前通过查阅书籍了解到PNF拉伸法是一种新兴的柔韧素质练习方法,在拉伸时疼痛感较轻,深入了解后,发现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PNF拉伸法在田径、健美操等项目中运用较多,游泳运动则鲜少使用PNF拉伸法。尽管PNF拉伸法已在运动训练中应用已久,但在随队期间笔者了解到石家庄市游泳业余体校的教练都未听说过PNF拉伸法,可见理论与现实中的实践应用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本文就是根据这一情况,通过运用PNF拉伸法对石家庄市游泳业余体校运动员柔韧性影响做出实验研究,在石家庄市游泳业余体校9-13岁、训练时间2年以上的运动员中选取42人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在实验前对运动员进行柔韧性及专项成绩的测试,各项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实验可以进行。之后通过在训练课的情况对实验组运动员采用PNF拉伸法进行肩、髋、踝关节部位的拉伸,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性拉伸。根据体校训练时间安排实验,每周进行训练,训练时间安排在每次训练课上,每次课时间为120分钟,实验时间为16周。在实验结束后将两组所得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运用PNF拉伸法拉为期16周的实验结果被证实具有统计学意义。2、运用PNF拉伸法对游泳运动员肩关节、髋关节及踝关节柔韧性的提高幅度及效果优于常规拉伸。3、运用PNF拉伸法对提高游泳运动员游泳专项能力的效果优于常规拉伸组。

宫彬[9](2017)在《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等综合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结合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实践,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以中国男篮国家队使命和人才来源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要素、功能及特征,通过回顾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历史沿革,剖析当前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现状,研究了当前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部分国家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之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完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1)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价值诉求包含中国男篮国家队的指导思想与使命、中国男篮国家队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中国男篮国家队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三个方面。为国争光的同时关注全民健康、弘扬体育精神协调发展;中国男篮国家队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是培养符合中国男篮国家队需要的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过程要以人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夺标育人的同时帮助运动员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2)新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经历过几个主要阶段:建国初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步形成健全的“三级训练”的篮球人才培养体系;上世纪80-90年代中期,由于经济体制转型和“奥运争光计划”影响,三级训练体系被严重破坏,人才基础层严重萎缩;篮球中心时期,培养体系封闭于体育系统内部,塔基是由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省市重点体校、篮球学校、职业俱乐部三线队伍和解放军青年队;塔身是各级国家梯队;塔尖是中国男篮国家队;中国篮协实体化之后,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必将依托教育、体育、社会三大系统进行分工合作。(3)当前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存在很多问题。组织管理体系: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各自为政”,中国篮协社会化程度不高,人才培养结构的“倒金字塔”;竞赛体系:国际竞赛体系变化导致内外衔接不畅,缺乏完整赛事体系,全运会与奥运会矛盾突出;训练体系中:青少年基础训练缺失,训练科研支撑缺失,运动员训练动力缺失;文化教育体系中:正规学校教育的缺失,运动队文化氛围的缺失,运动队思想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的缺失。(4)完善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策略的指导思想是赢得比赛和以人为本相结合,体育回归教育,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组织管理体系策略:篮协实体化改革及职能转变、完善后备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建设、打通体教合作壁垒、组建复合型管理团队;运动竞赛体系策略:建立结构合理的赛事体系、理顺内外竞赛关系、建立选秀平台、完善CBA赛制;运动训练体系策略:打牢基础训练根基、避免过度依赖“顶层加工”、重视教练员培养、构建数据网络平台;文化教育体系策略:平衡学训关系、保障受教育权利、提高文化教育质量和塑造团队文化。(5)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方向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竞技体育和中国篮协实体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在落实组织管理、运动竞赛、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策略的保障下,须遵守“一个中心”、“两个规律”的方针政策,落实“三个阶段分层培养”和“四个原则”的具体要求,推动精英篮球和学校篮球协同发展,调整和优化体育系统内的培养体系,建立国家级训练基地,完善国家队各级梯队建设。

屈繁华[10](2016)在《北京市竞走运动项目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竞走是我国田径运动中的传统优势项目,担负奥运争光的重任,我国竞走运动员也曾多次在世界大赛中争金夺银,并刷新世界纪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北京市竞走代表队是我国最先建立的高水平运动队,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傲人的战绩,北京市竞走队是为备战1958年第一届全运会成立的,从1960年开始到1977年每届的全国田径比赛及全运会北京基本包揽金银牌,北京代表队赵亚和平杨其胜等男子运动员在中国竞走项目比赛中统治了18年之久。1977年到1982年北京代表队在全国竞走比赛中无人进入前8,1985年开始好转北京代表队李淑媛获得辽宁阜新市举行的全国竞走冠军赛女子10000米竞走冠军,1986年全国竞走锦标赛李淑媛获得女子5000米竞走冠军,1987年到1996年由于恢复措施等原因全国比赛只获得5到8名的成绩,1998年李玉新获得全国竞走冠军赛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由于裁判原因,李玉新痛失金牌,北京至今再也没有获得全运会冠军,在陆续的十几年换了几批运动员也换好几任教练员,目前只在全国竞走锦标赛和冠军赛成年组偶尔取得前3名,青年组和少年组各取得过二次冠军,对于专业队几十年要才培养两个青少年全国锦标赛和冠军赛冠军,这无疑是一种失败的表现,和刚组建的北京竞走队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从开始时的统治地位到现在的低迷状况,这种局面是值得深思的。对于北京市目前竞走水平这种徘徊不前的现状,我们必须要尽量的找出原因以便克服甚至解决这些所存在的问题,所以对北京市竞走的发展历程、竞走队目前的现状、管理等方面作一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要找出问题去建议,提出方案去解决。为了北京市的竞走运动项目更快更好的发展,通过对北京市专业队、及各区县业余体校及有关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竞走队10个单位的现状调查研究和分析,经过研究表明,北京市体育局对目前竞走状况重视程度不够,从北京市体育局到各区县体育局对竞走经费投入有限,在全市业余体校及中学设置竞走项目的单位太少,严重缺乏专业教练,业余体校的训练直接影响专业队的招生和发展,业余训练是给专业训练输送人才的主要途径。经过研究调查和分析提出以下方案,全市体校及中学普及竞走项目加强基层建设,改善训练环境和条件,搞好竞走科研科技服务工作和技术支撑问题,提高教练的业务水平和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加强基层教练队伍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二、谈如何有效消除业余体校学生的过度疲劳状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如何有效消除业余体校学生的过度疲劳状态(论文提纲范文)

(1)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课余训练医务监督开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4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课余训练医务监督开展现状
    2.1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及运动队基本情况
        2.1.1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设置基本情况
        2.1.2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设置基本情况
    2.2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医务监督资源配置
        2.2.1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关于运动队医务监督的制度
        2.2.2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医务监督人员队伍基本特征
        2.2.3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医疗条件及经费投入情况
        2.2.4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与上级医院挂靠情况
    2.3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课余训练医务监督运行情况
        2.3.1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员体格检查情况
        2.3.2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日常训练的医务监督情况
        2.3.3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比赛期间的医务监督情况
        2.3.4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女性运动员生理期的医务监督
        2.3.5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教练员及运动员对医务监督认知情况
第3章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课余训练医务监督存在问题
    3.1 医务监督资源配置不合理
        3.1.1 医务监督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3.1.2 医务监督医疗条件急需完善
        3.1.3 医务监督经费投入不足
        3.1.4 多数学校未与上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3.2 医务监督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3.2.1 医务监督管理制度尚需健全
        3.2.2 运动员与教练员对于医务监督认知不到位
        3.2.3 医务监督人员缺少职后培训
第4章 促进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课余训练医务监督的对策
    4.1 提升关于运动队医务监督的资源配置
        4.1.1 优化人员队伍结构,扩大人员规模
        4.1.2 改善学校医务监督的医疗条件
        4.1.3 增加经费来源渠道
        4.1.4 挂靠校址附近适当等级的医院
    4.2 完善医务监督的运行机制
        4.2.1 做好医务监督的宣传工作,提高相关认知
        4.2.2 对医务监督相关制度与计划进行完善
        4.2.3 加强医务监督人员职后培训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医务监督情况调查问卷(一)
附录 B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医务监督情况调查问卷(二)
附录 C 访谈提纲

(2)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文献综述
        1.3.1 国内短跑训练实证研究综述
        1.3.2 国内短跑训练主体研究综述
        1.3.3 国内短跑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
        1.3.4 国内短跑训练后备人才研究
    1.4 国外文献综述
    1.5 文献综述小评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数理统计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专家访谈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南京市短跑项目发展历程与培养机制变化
        3.1.1 南京市短跑项目发展历程
        3.1.2 南京市短跑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变化
    3.2 南京市少年短跑教练员现状研究
        3.2.1 南京市教练员基本情况
        3.2.2 教练员学历及职称情况
        3.2.3 教练员训练经历
        3.2.4 教练员运动等级基本情况
        3.2.5 教练员参加专业培训、观摩满意度
        3.2.6 教练员带短跑训练工作的动机一览表
    3.3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现状研究
        3.3.1 运动员性别与年龄结构
        3.3.2 运动员运动等级
        3.3.3 少年短跑运动员家庭现状
        3.3.4 短跑运动员运动目的动机
        3.3.5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文化知识及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3.4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选材现状
        3.4.1 选材指标筛选依据
        3.4.2 少年短跑运动员选材途径
        3.4.3 少年短跑运动员的选材方法
    3.5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现状
        3.5.1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计划安排现状
        3.5.2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内容现状
        3.5.3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方法使用现状
        3.5.4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组织形式现状
        3.5.5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时间及周训练课次的现状
        3.5.6 南京少年短跑运动员受伤情况及原因现状
        3.5.7 南京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过程中专项体能训练侧重点现状
        3.5.8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短跑技术训练现状
    3.6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竞赛现状
        3.6.1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参赛现状分析
        3.6.2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竞赛目的分析
        3.6.3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参赛类型
        3.6.4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参训之后成绩变化情况
    3.7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管理现状
        3.7.1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日常管理情况
        3.7.2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恢复手段基本情况
        3.7.3 南京市当地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经费来源
        3.7.4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场地设施使用
        3.7.5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培养目标分析
    3.8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的问题与对策
        3.8.1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的问题及缘由
        3.8.2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问题的解决策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南京市少年短跑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问卷
附件二 南京市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问卷
附件三 访谈提纲
附件四 问卷效度评价表

(3)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时代下体育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
        1.1.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发展的必要性
        1.1.3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急需突破的现实需求
        1.1.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备受社会关注的现实需求
        1.1.5 基于相关研究不足对其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1.1 中国短跑成绩演变特征相关研究
        1.3.1.2 中国100米成绩演变特征研究
        1.3.1.3 中国短跑突破相关研究
        1.3.1.4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研究
        1.3.1.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研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历史研究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访谈法
        2.2.7 计量可视化分析法
3 国内外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1 国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2 国内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3 国内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对比分析
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伴生特征
    4.1 伴生诠释
    4.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选材特征
        4.2.1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省级行政单位隶属特征
        4.2.2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地理位置特征
        4.2.3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GDP水平表现特征
        4.2.4 中国男子100米跑跨界跨项选材特征
    4.3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身体形态特征
        4.3.1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特证
        4.3.2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身高、步幅、步长特证
    4.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技战术特征
        4.4.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起跑反应技术特征
        4.4.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途中着地缓冲技术特征
        4.4.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4.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管理特征
        4.5.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发展规划特征
        4.5.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训练基本理念特征
        4.5.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基层业余体校特征
        4.5.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突出省份管理体系特征
    4.6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后备力量特征
        4.6.1 后备人才范围界定
        4.6.2 全国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4.6.3 山东省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4.7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教练员师资水平特征
        4.7.1 教练员运动经历情况
        4.7.2 教练员师资队伍培训情况
5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发展启示
    5.1 基于突破的理论阐释
    5.2 100米跑制胜的本质特征
    5.3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的指标体系
        5.3.1 基于“三位一体”选材机制下的突破
        5.3.2 基于多维度视角下科学化训练的突破
        5.3.3 基于多层次有重点的竞赛突破
        5.3.4 基于多元化战略下的创新管理突破
        5.3.5 基于全方位多点开花的环境突破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高强间歇训练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无氧耐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内市级少体校游泳队训练存在诸多问题
        1.1.2 高强间歇训练与无氧耐力训练存在相关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青少年”的概念
        2.1.2 高强间歇训练法的概念
        2.1.3 无氧功率测试的意义及其测试指标
    2.2 高强间歇训练法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适用的基础理论
        2.2.1 国内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特点
        2.2.2 国内青少年游泳运动项目供能特点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三明市少体校14 名受试实验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4.2 三明市少体校14 名男性运动员高强间歇训练前后Wingate45s测试的无氧功指标分析
    4.3 三明市少体校14 名男性运动员高强间歇训练前后Wingate45s测试中血乳酸指标分析
    4.4 三明市少体校14名男性运动员高强间歇训练干预实验前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200m混合泳成绩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5)儿童动态视力的发育特点及其与静态视力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近视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2.1.1 近视的现状
        2.1.2 近视的影响因素
        2.1.3 近视与长期视近
    2.2 调节功能对视力变化的影响
        2.2.1 近视患者调节功能的改变
        2.2.2 调节功能训练对近视的治疗效果
    2.3 体育锻炼与调节功能的关系
    2.4 动态视力的相关研究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4.1 动态视力的相关研究
        2.4.2 体育运动与动态视力的关系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量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儿童动态视力的发育特点
        4.1.1 动态视力发育水平在年龄间的差异
        4.1.2 动态视力发展水平在性别间的差异
        4.1.3 动态视力发展水平在不同体育背景下的差异
    4.2 静态视力与动态视力的关系
        4.2.1 儿童静态视力与动态视力随年龄的变化
        4.2.2 不同性别儿童静态视力与动态视力的差异
        4.2.3 静态视力与动态视力关系的分析
5 讨论
    5.1 动态视力发育的年龄、性别特征
    5.2 体育锻炼对动态视力发育的影响
    5.3 不同项目动态视力发育的特征及启示
    5.4 动态视力作为衡量睫状肌调节功能指标的有效性
    5.5 动态视力与静态视力的相关及因果关系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运动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不同运动项目损伤特点研究
        1.2.2 排球运动员宏观性运动损伤研究
        1.2.3 不同运动性质和形式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研究
        1.2.4 区域性排球运动员损伤现状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德尔菲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省排球运动及后备人才总体发展情况
    3.2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基本情况
        3.2.1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身高状况
        3.2.2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身体素质现状
        3.2.3 训练年限
        3.2.4 运动损伤理论知识认知状况
    3.3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概述
        3.3.1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总体运动损伤概述
        3.3.2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损伤类型
        3.3.3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损伤部位
        3.3.4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主要损伤性质
        3.3.5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损伤后处理情况
        3.3.6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损伤原因调查与分析
        3.3.7 江苏省业余体校排球后备人才损伤预防措施
    3.4 运动损伤后的急性期处理
        3.4.1 运动损伤后急性期处理原则
        3.4.2 常见急性运动损伤处理方法措施
    3.5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致因和预防
        3.5.1 拉伤致因和预防
        3.5.2 扭伤致因和预防
        3.5.3 慢性劳损致因和预防
        3.5.4 挫伤致因和预防
        3.5.5 擦伤原因、症状、处理和预防
    3.6 康复期训练方法手段
        3.6.1 康复期训练目的
        3.6.2 康复训练理想目标
        3.6.3 康复期训练方法手段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研究综述
    2.1 关于拳击项目的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关于基础训练的研究现状
    2.3 拳击项目训练的研究现状
    2.4 拳击基础训练的研究现状
    2.5 新疆拳击的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个案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专家访谈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新疆青少年拳击教练员调查分析
        4.1.1 新疆青少年拳击教练员性别、年龄、学历情况调查分析
        4.1.2 新疆青少年拳击教练员教练年限及职称情况调查分析
        4.1.3 新疆青少年拳击教练员任教途径情况
    4.2 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调查分析
        4.2.1 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年龄与性别的调查分析
        4.2.2 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区域分布调查分析
        4.2.3 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参加比赛次数调查分析
        4.2.4 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损伤类型和原因调查分析
        4.2.5 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对教练执教能力和场地器材满意度调查
    4.3 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基础训练现状与分析
        4.3.1 基础训练训练时间安排的调查与分析
        4.3.2 基础训练阶段技术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4.3.3 基础训练阶段体能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4.3.4 准备活动和训练恢复的调查分析
    4.4 新疆青少年基础训练的个案研究
        4.4.1 基础训练阶段基本训练周的调查分析
        4.4.2 基础训练阶段赛前训练周调查分析
    4.5 新疆青少年基础训练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4.5.1 新疆青少年基础训练的优势
        4.5.2 新疆青少年基础训练存在的问题
    4.6 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基础训练的发展对策
        4.6.1 建立和完善训练体系和训练大纲
        4.6.2 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
        4.6.3 加强基础训练阶段的理论研究
        4.6.4 利用体制优势推动基层拳击运动均衡发展
        4.6.5 加大科学化训练的投入
5.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PNF拉伸法对石家庄市游泳业余体校运动员柔韧素质影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PNF拉伸法
    1.2 PNF技术及其原理
        1.2.1 PNF拉伸法改善平衡能力和消除疲劳方面的研究
        1.2.2 PNF拉伸法对改善柔韧性的研究
        1.2.3 PNF技术的运用对运动损伤的预防
    1.3 柔韧素质训练研究现状
        1.3.1 柔韧素质概念
        1.3.2 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
        1.3.3 静力性拉伸法
        1.3.4 动力性拉伸法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参与实验运动员情况介绍及实验前组间同质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3.1.1 参与实验运动员基本情况比较分析
        3.1.2 实验前组间肩关节柔韧素质指标结果与分析
        3.1.3 实验前组间髋关节柔韧素质指标结果与分析
        3.1.4 实验前组间踝关节柔韧素质指标结果与分析
        3.1.5 实验前组间游泳专项能力成绩结果与分析
    3.2 实验后组间各关节及专项成绩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3.2.1 实验后组间肩关节柔韧性结果对比与分析
        3.2.2 实验后组间髋关节柔韧性结果对比与分析
        3.2.3 实验后组间踝关节柔韧性结果对比与分析
        3.2.4 实验后组间游泳专项能力成绩结果对比与分析
    3.3 实验前后各组内各关节柔韧性及专项能力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3.3.1 实验前后实验组组内肩柔韧性结果对比与分析
        3.3.2 实验前后实验组组内髋关节柔韧性结果对比与分析
        3.3.3 实验前后实验组内踝关节柔韧性结果对比与分析
        3.3.4 实验前后实验组内游泳专项成绩结果对比与分析
        3.3.5 实验前后对照组内肩关节柔韧性结果对比与分析
        3.3.6 实验前后对照组组内髋关节柔韧性结果对比与分析
        3.3.7 实验前后对照组组内踝关节柔韧性结果对比与分析
        3.3.8 实验前后对照组组内游泳专项成绩结果对比与分析
    3.4 各组采用PNF拉伸法后各关节柔韧性与游泳专项成绩提高原因解析
        3.4.1 实验组采用PNF拉伸法后各关节柔韧性提高原因解析
        3.4.2 实验组采用PNF拉伸法后游泳专项成绩提高原因解析
        3.4.3 PNF拉伸法对提高各关节柔韧性及游泳专项成绩的生理因素与神经因素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9)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1.1.2 中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价值取向的转变
        1.1.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型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及主要创新点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4.3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5.1 研究思路与流程
        1.5.2 研究内容与安排
    1.6 理论基础
        1.6.1 系统科学关于贝塔朗菲的系统整体性理论
        1.6.2 马克思主义和人才学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1.6.3 教育科学关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6.4 运动训练学关于篮球项目的训练理论
2 文献综述
    2.1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概念的界定
        2.1.1 竞技体育人才
        2.1.2 竞技篮球后备人才
        2.1.3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2.2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范畴
        2.2.1 关于竞技篮球和精英篮球概念的界定
        2.2.2 精英篮球、竞技篮球及其与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关系
        2.2.3 关于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边界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关于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2.3.2 关于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2.3.3 关于国外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2.1 专家访谈法
        3.2.2.2 德尔菲法
        3.2.2.3 实地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个案研究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与价值
        4.1.1 中国男篮国家队主体来源分析
        4.1.2 中国男篮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价值诉求
        4.1.2.1 中国男篮国家队的指导思想与使命
        4.1.2.2 中国男篮国家队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4.1.2.3 中国男篮国家队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
    4.2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架构
        4.2.1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组成要素的确定
        4.2.1.1 体系要素构建思路
        4.2.1.2 体系要素构建流程
        4.2.2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要素的分析
        4.2.2.1 组织管理要素
        4.2.2.2 运动训练要素
        4.2.2.3 运动竞赛要素
        4.2.2.4 文化教育要素
        4.2.3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
        4.2.4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功能
        4.2.4.1 竞技功能
        4.2.4.2 教育功能
        4.2.4.3 社会功能
        4.2.5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特征
        4.2.5.1 整体性
        4.2.5.2 层次性
        4.2.5.3 目的性
        4.2.5.4 适应性
    4.3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历史研究
        4.3.1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组织与管理的演进
        4.3.2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运动训练的延续与发展
        4.3.3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运动竞赛的多样化发展
        4.3.4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文化教育的推进
    4.4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塔基的现状研究
        4.4.1 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塔基的组织管理体系
        4.4.1.1 组织管理体制
        4.4.1.2 部门设置与职责
        4.4.1.3 各层级相关政策
        4.4.1.4 体系内经费投入
        4.4.1.5 小结
        4.4.2 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塔基的运动训练体系
        4.4.2.1 后备人才的训练规模
        4.4.2.2 各层级的训练模式
        4.4.2.3 塔基人才的训练内容
        4.4.2.4 塔基人才的训练时间
        4.4.2.5 小结
        4.4.3 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塔基的运动竞赛体系
        4.4.3.1 篮球竞赛的种类
        4.4.3.2 篮球竞赛的赛制
        4.4.3.3 篮球竞赛的时间
        4.4.3.4 篮球竞赛的场次
        4.4.3.5 小结
        4.4.4 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塔基的文化教育体系
        4.4.4.1 文化教育管理
        4.4.4.2 文化教育时间
        4.4.4.3 文化教育效果
        4.4.4.4 小结
    4.5 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塔中和塔尖的现状研究
        4.5.1 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塔中和塔尖的组织管理体系
        4.5.1.1 管理机构
        4.5.1.2 管理模式
        4.5.1.3 相关政策
        4.5.1.4 经费投入
        4.5.2 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塔中和塔尖的运动竞赛体系
        4.5.2.1 国际篮球主要赛事概况
        4.5.2.2 国内外竞赛的衔接
        4.5.2.3 国内竞赛场次与时间
        4.5.3 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塔中和塔尖的运动训练体系
        4.5.3.1 训练组织形式
        4.5.3.2 运动训练效果
        4.5.4 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塔中和塔尖的文化教育体系
        4.5.4.1 文化教育管理
        4.5.4.2 文化教育效果
        4.5.5 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塔中部的案例分析
        4.5.5.1 国家级梯队的案例分析
        4.5.5.2 国家队球员的案例分析
    4.6 国外部分国家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经验
        4.6.1 美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4.6.1.1 组织管理
        4.6.1.2 运动竞赛
        4.6.1.3 运动训练
        4.6.1.4 文化教育
        4.6.2 西班牙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4.6.2.1 组织管理
        4.6.2.2 运动竞赛
        4.6.2.3 运动训练
        4.6.2.4 文化教育
        4.6.3 澳大利亚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4.6.3.1 组织管理
        4.6.3.2 运动竞赛
        4.6.3.3 运动训练
        4.6.3.4 文化教育
        4.6.4 小结
    4.7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及环境因素
        4.7.1 组织管理中的问题
        4.7.1.1 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各自为政”
        4.7.1.2 中国篮协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
        4.7.1.3 人才培养的“倒金字塔”结构
        4.7.2 竞赛中存在的问题
        4.7.2.1 国际竞赛体系变化导致内外衔接不顺
        4.7.2.2 赛事体系不完整及职业篮球水平不高
        4.7.2.3 全运会与奥运会矛盾突出
        4.7.3 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4.7.3.1 青少年基础训练缺失
        4.7.3.2 训练的科研支撑缺失
        4.7.3.3 运动员训练动力缺失
        4.7.4 文化教育中存在问题
        4.7.4.1 正规学校教育的缺失
        4.7.4.2 运动队文化学习氛围的缺失
        4.7.4.3 运动队思想政治和文化艺术教育的缺失
        4.7.5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环境的PEST分析
        4.7.5.1 政治环境
        4.7.5.2 经济环境
        4.7.5.3 社会人文环境
        4.7.5.4 体育环境
    4.8 完善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策略
        4.8.1 指导思想
        4.8.1.1 赢得比赛和以人为本相结合
        4.8.1.2 体育回归教育
        4.8.1.3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8.2 具体策略
        4.8.2.1 组织管理体系策略
        4.8.2.2 运动竞赛体系策略
        4.8.2.3 运动训练体系策略
        4.8.2.4 文化教育体系策略
    4.9 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方向的探讨
        4.9.1 精英篮球和学校篮球协同发展
        4.9.2 调整和优化体育系统培养体系
        4.9.3 建立国家训练基地,完善梯队建设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北京市竞走运动项目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竞走运动研究现状
        1.3.2 国外竞走运动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市竞走运动项目发展的历程
        3.1.1 北京市竞走运动项目起步组队阶段
        3.1.2 北京市竞走运动项目辉煌阶段
        3.1.3 北京市竞走运动项目衰落阶段
    3.2 北京竞走运动项目的发展现状
        3.2.1 北京市竞走运动项目教练员的培养现状
        3.2.2 北京市竞走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培养现状
    3.3 北京市竞走项目训练情况分析
        3.3.1 北京市竞走项目多年训练计划及阶段训练分析
        3.3.2 北京市竞走项目技术训练分析
        3.3.3 北京市竞走项目身体素质训练分析
        3.3.4 北京市竞走项目心理素质训练分析
    3.4 北京市竞走项目的管理制度
        3.4.1 北京市竞走项目激励制度
        3.4.2 关于北京队竞走运动员退役安置的问题
    3.5 北京市发展竞走项目存在的问题
        3.5.1 北京市体育局政策扶持方面的问题
        3.5.2 关于运动员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
        3.5.3 关于竞走运动员招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3.6 北京市竞走项目发展对策研究
        3.6.1 制定和完善北京竞走项目发展的激励政策
        3.6.2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3.6.3 建立健全的训练和培养机制
        3.6.4 科学制订运动员管理体系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加大训练和比赛经费的投入
        4.2.2 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
        4.2.3 改善队伍的训练环境和食宿条件
        4.2.4 加大招生力度,严把招生质量关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Ⅰ
    附件Ⅱ
    附件Ⅲ
    附件Ⅳ
    附件Ⅴ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谈如何有效消除业余体校学生的过度疲劳状态(论文参考文献)

  • [1]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课余训练医务监督开展现状研究[D]. 许子欣. 吉首大学, 2020(03)
  • [2]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D]. 韩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3]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D]. 唐海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4]高强间歇训练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无氧耐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柳德隆.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5]儿童动态视力的发育特点及其与静态视力关系的研究[D]. 孙雷. 苏州大学, 2019(06)
  • [6]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运动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D]. 宋玉晨. 苏州大学, 2018(04)
  • [7]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研究[D]. 张彦伟.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8]PNF拉伸法对石家庄市游泳业余体校运动员柔韧素质影响的应用研究[D]. 杨倩雯.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4)
  • [9]中国男篮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 宫彬.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6)
  • [10]北京市竞走运动项目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屈繁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如何有效消除业余体校学生的过度疲劳状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