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图论的产品拆卸回收建模与评估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郭磊[1](2021)在《考虑失效特征的退役产品再制造拆卸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再制造是指采用高新技术将退役产品的性能恢复甚至超过产品原有性能的一种方法,可有效回收重用产品剩余价值。拆卸作为再制造中高效回收、处理退役产品零部件的基础,对再制造拆卸效率、成本等具有直接影响。由于实际拆卸过程中,退役产品往往存在多重失效,而传统再制造拆卸技术研究忽略了退役产品失效特征对再制造拆卸过程的影响,导致无法指导拆卸实践。因此,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课题以退役产品为研究对象,研究考虑多重失效约束下退役产品拆卸信息层次模型的构建、多重失效驱动的再制造并行拆卸序列规划、退役产品局部破坏拆卸可行性评价等再制造拆卸关键技术,全文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已有拆卸信息模型构建时未考虑零部件本身失效特征对拆卸序列规划的影响,根据产品层次性特点,对拆卸混合图进行改进,增加多重失效约束,构建了多重失效约束下的退役产品拆卸信息层次模型,为退役产品自动化拆卸问题的计算机求解提供了支持。(2)针对已有研究无法指导多重失效下的退役产品并行拆卸实践的问题,提出多重失效驱动的再制造并行拆卸序列规划方法,通过多层染色体编码进行拆卸信息映射,并提出考虑零部件回收决策的初始种群获取方法,实现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序列规划求解,为多重失效约束下的退役产品拆卸序列问题的智能算法求解提供思路。(3)针对退役产品零部件数量繁多、局部破坏拆卸整体评价困难等问题,提出退役产品局部破坏拆卸可行性多粒度评价方法。通过分析退役产品失效特征对局部破坏拆卸的影响因素,提炼出粗粒度和细粒度评价指标。基于退役产品层次性特点,构建退役产品局部破坏拆卸可行性多粒度评价模型,根据失效特征构建目标群,以目标群和组件层为对象分阶段进行退役产品局部破坏拆卸可行性粗粒度和细粒度评价,实现了退役产品局部破坏拆卸可行性快速评价与反馈。(4)基于NX开发了再制造拆卸技术原型系统,实现了自动化获取再制造拆卸信息模型、再制造序列规划以及局部破坏拆卸可行性评价等功能,并以订书机、帕萨特汽车发动机为例,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常艳茹[2](2021)在《废旧机电产品的可拆卸性分析及拆卸设备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机电产品报废量不断增大,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能对废旧产品进行有效回收,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能有效避免环境危害的问题。为促进废旧产品资源化,可持续发展、再制造工程应运而生。拆卸作为再制造工艺流程中的第一步,也是保证再制造后续过程高效进行的关键环节。就拆卸而言,一方面产品自身可拆卸性能的好坏决定了拆解整个产品的难易程度,是实现产品拆卸最关键的特性。另一方面高效的拆卸过程直接影响产品再制造的后续工艺的有效性。因此,对产品可拆卸性能及拆卸设备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基于多色集的产品可拆卸性分析方法及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零件可拆卸性分析方法,对零件的可拆卸性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提出系统化的拆卸设备概念设计方法可指导专用拆卸设备的设计,提升产品拆卸的自动化水平,提高拆卸效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基于多色集的产品可拆卸性分析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拆卸要素,将其划分为零件层、拆卸层、评价层,构建多层次拆卸信息传递链模型,基于多色集合理论建立层次式拆卸信息传递的多色模型,利用多色推理技术求解产品的拆卸过程,并对产品的可拆卸性进行评价。2、提出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零件可拆卸性分析方法。研究废旧机电产品的零件设计特征、零件损伤特征对零件可拆卸性能的影响,根据零件特征具有不确定、模糊性的特点,以拆卸时间为评价指标,以零件特征为输入,拆卸时间为输出,构建模糊神经网络,对零件可拆卸性进行量化评估。3、提出废旧产品拆卸设备的概念设计方法。结合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流程,对拆卸设备的各个设计域进行建模,并建立设计域之间的映射求解规则,利用功能表面重构原理对拆卸设备执行结构进行求解;并提出基于自动机的拆卸传动方案求解方法,建立了拆卸设备概念设计流程。4、以自行车飞轮拆卸为例,设计其自动化拆卸设备,验证所提拆卸设备的概念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杜泽瑞[3](2021)在《面向价值回收的废旧智能手机拆卸序列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拆卸和回收是许多信息和通信技术产品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两个步骤,废旧电子产品的快速增长促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发以材料回收和部件再利用形式的产品回收技术。由于智能手机是最受欢迎的电子设备之一,但使用寿命较短,因此它们是废弃电子电气设备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品,废旧智能手机拆卸和回收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妥善解决。然而,目前几乎还没有废旧智能手机拆卸序列规划的研究,为提高废旧智能手机的拆卸效率和回收价值,提出了一种面向价值回收的废旧智能手机拆卸序列规划研究方法。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建立了废旧智能手机的混合图拆卸模型,将连接件作为准零件参与建模。以拆卸时间和回收利润作为优化目标,建立双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同步考虑了影响拆卸时间和回收利润的多个指标。(2)设计了两种优化智能手机拆卸序列的改进算法,分别为改进双种群遗传算法和改进遗传-粒子群混合算法,阐明了两种改进算法在求解智能手机拆卸序列方面的适用性和优越性,选择“Android系统”智能手机和“i OS系统”智能手机进行实例验证,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对于“小米3”智能手机,两种改进算法与经验拆卸和遗传算法相比,辅助时间分别减少了35.9%和13.8%,回收利润分别增加了7.8%和2.0%;对于“i Phone6”智能手机,辅助时间分别减少了50.8%和17.1%,回收利润分别增加了6.6%和1.3%。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废旧智能手机的回收利润,影响最大的是回收收入,其次是购买价格,影响最小的是拆卸成本。(3)对废旧智能手机的拆卸设备进行了整体设计,建立了拆卸设备的三维模型,完成了拆卸设备的设计方案,设计了各部分执行机构的结构,阐述了拆卸设备的实施工艺。该研究为废旧智能手机的拆卸和回收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提高了废旧智能手机的拆卸效率和回收价值,实现了废旧智能手机的循环再利用,该研究结果也为智能手机新产品的绿色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梅诗榆[4](2020)在《主次结构体系模块化拆卸方法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高层结构拆卸技术仍然采用传统机械拆除和爆破拆除方式为主,这会造成较大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为寻求高层结构环保、安全及高效的拆卸方式,本文以高层主次结构体系为例,研究模块化拆卸方法及其对结构力学性能影响,并验证拆卸过程不发生连续倒塌。由于高层主次结构体系的主结构、次结构层次分明,次结构对主体影响小且具有多样性与可复制性,可形成模块化空间,这为易装配和可拆卸提供了可能。基于上述特点,本文提出了次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并重点研究了主次结构体系拆卸序列规划、拆卸过程力学性能与抗倒塌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次结构子模块拆卸序列研究。以主次结构体系中次结构为研究对象,依据次结构模块化拆分原则进行拆分,完成多样性子模块组合。通过模拟拆卸子模块,分析结构竖向构件力学性能变化,寻找不同子模块组合最优拆卸序列,进而研究次结构子模块间不同连接方式对次结构拆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拆卸序列规划基础上,次结构拆卸应遵循先拆小模块及自上而下的拆卸序列,而采用较多铰接连接方式的结构,在拆卸过程中更安全,效率更高。主次结构体系拆卸序列规划研究。以主次结构体系为研究对象,依据结构的连接关系及其力学性能,基于图论建立拆卸信息混合图模型,对主次结构体系进行拆卸序列规划研究。考虑主次结构体系力学性能变化及拆卸序列高效性,选取最优拆卸序列,进一步比较主结构与次结构间不同连接对主次结构拆卸的影响。提出了主次结构体系应遵循“先同时拆卸次结构,再从上往下拆卸主结构”的拆卸序列,主结构与次结构间采用较多铰接连接方式,对主次结构拆卸影响更小,更有利。主次结构体系拆卸过程力学性能与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以主次结构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拆卸过程中主次结构体系力学性能变化,总结主次结构体系在拆卸过程中内力分布及传力路径。基于静力分析的拆卸构件法,验证主次结构体系在拆卸过程中是否有较好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出在拆卸过程中发生内力重分布,由剩余次结构帮主结构承担部分力转变为只承受其自重,最后证明了主次结构体系自上而下的拆卸方式能保证结构拆卸过程不发生连续倒塌。
周磊[5](2020)在《小型农业作业机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型农业作业机(Small Agricultural Machinery,SAM)因其轻巧灵活的特点在狭小复杂的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农业生产流程的细化与农户作业要求的提高,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SAM产品快速定制能为SAM企业带来更强的竞争力,但也会导致个性化与利润间的矛盾。文章针对小型农业作业机模块化产品结构在全生命周期内的演化展开研究,旨在提供一套完整的SAM企业模块化转型指南,帮助构建SAM模块化产品结构并指导其向好演化,使其持续保持市场竞争力并不断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SAM产品。为此,论文对SAM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演化的对象与周期进行了说明。将演化分为时间维、流程维与配置维三个维度,其中流程维与配置维的演化称为演化控制,时间维与流程维的演化称为演化更新。首先,对模块划分与粒度优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非线性赋值方法来区分零部件间四类关联的强弱,并加入间接关联度构造全关联关系矩阵。编写了保留精英的自适应交叉变异遗传算法对全关联关系矩阵进行优化排序,使关联紧密的零部件聚集在一起。设置了模块与零件两个层面的粒度优化分析指标,指导最终的模块划分。其次,进行了全生命周期演化模型的构建。针对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工作重点,将演化对象进行了分阶段细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四层次模块化产品结构演化建模体系。构建了用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功能树、原理结构树、加工装配树与需求树,并通过属性建模对各阶段树节点对象的关键信息进行提取,通过父子关系、从属关系、可组合性关系建立了各节点间的链接。接着,对演化控制与演化更新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演化控制,提出了基于相似推荐与基于配置两种方法用于个性化定制方案的获取,以及一种面向不同对象的零件-工艺-设备关联关系拓扑视图生成方法用于定制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并通过分析演化更新的驱动因素、层面以及方式,提出了相应的更新流程指导不同对象间的交互更新。最后,以微耕机为例分别演示了其模块粒度优化流程、全生命周期演化模型构建流程以及演化控制与更新流程,验证了各方法的可行性与连贯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模块化产品结构演化方法体系。对论文研究内容与未来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并指出可以将该方法体系推广到其它类型产品的演化管控中。
朱慧贤[6](2020)在《面向再制造的多目标件拆卸序列规划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再制造服务是实现退役产品资源循环再利用和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再制造拆卸服务,作为再制造服务中高效回收、处理退役产品零部件的前提,也是提高大规模废旧产品批量拆卸效率和再制造效益的重要手段。由于规模化拆卸过程中,废旧产品数量庞大,且每一个废旧产品结构及失效状态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能在废旧产品正式进入拆卸线前,快速确定各废旧产品拆卸目标零件及其拆卸序列,从而在切实提高各废旧产品拆卸效率的同时实现拆卸生产线的节能增效,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单废旧产品的多目标件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三维模型下多目标件的拆卸序列规划方法,为复杂产品多目标件拆卸优化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全文主要内容如下:(1)拆卸目标零件选择。为了在充分回收废旧产品可重用零部件的同时,节约拆卸成本和时间,以优先拆卸剩余价值高的零部件为目标件选择基准,构建涵盖失效概率、可再制造加工性、可拆洗性和再制造经济性等因素的可再制造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熵权法和PROMETHEEⅡ法的废旧产品零件优先拆卸等级评估模型,据此选择拆卸目标零件。(2)废旧产品结构描述模型建立。基于图论的方法,根据废旧产品装配体结构功能模块,将其划分成为多个子装配体,按照其从内而外的装配特点,将其进行结构分层,结合废旧产品结构模块化和废旧产品分层结果,建立废旧产品结构混合图模型,实现对废旧产品零件间空间约束关系的描述。(3)最优拆卸序列求解。为减少对空间约束的建模过程,首先通过改进快速拓展随机数算法对废旧产品的三维状态空间进行障碍探测,将废旧产品分层处理,并判断不同层零件间约束关系,从而得到单个目标零件的拆卸序列。然后,采用协同进化算法,协调多个单目标零件拆卸序列,求解出各单目标件拆卸序列重合数多、多目标件拆卸序列长度最短的序列。其次,基于MOD法计算最短拆卸序列所需的标准拆卸时间,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将零件连接方式和零件失效状态对实际拆卸时间的影响量化为校正因子,综合标准时间和校正因子求解最短拆卸序列的有效拆卸时间。最后,选择消耗有效拆卸时间最少的最短拆卸序列为最优拆卸序列。(4)实例验证。以废旧变速器的拆卸序列规划问题为例,根据其零件失效状态和再制造价值,选择拆卸目标零件,并逐步验证本文所提拆卸序列规划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李龙[7](2020)在《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住宅可持续建设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护自然与生活环境,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实现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进程中的住宅短寿、维修困难、大拆大建和建造方式粗放落后等问题给我国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从发展可持续性住宅和运用可持续性建造方法两个维度来探索新的住宅建设与发展方式。为完成上述历史使命,我国引入SI住宅(Skeleton-Infill Building,SIBuilding),并在新型建筑工业化进程中将SI住宅与工业化建造方法相结合,以期实现住宅功能可持续性与建造方法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由于SI住宅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研究的初级阶段,工业化建造方法与SI住宅体系划分及功能之间的支撑关系尚不明确,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协调程度及建造过程集成程度较低,严重制约了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在此情况下,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厘清可持续性实现机理,本研究从可持续性系统分析、网络化协同和过程集成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索,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综述现有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了 SI住宅理论思想源流及其在欧美、日本和中国的研究发展现状,分析了 SI住宅的技术方法、建设管理模式及可持续性作用,借助文献计量分析系统综述了工业化建造管理研究的整体现状、研究主题及发展趋势;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将SI住宅可持续性与工业化建造可持续性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界定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明确了研究目标,论述了研究意义。(2)在SI住宅体系划分及工业化建造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从可持续性概念发展脉络出发,辨析了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建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界定了住宅建设可持续性的概念;分析了 SI住宅可持续性表现及其与不同可持续性住宅的对比,论述了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的内涵;概述了本研究相关研究理论基础,分析了整体研究方案、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对研究内容的支撑作用。(3)根据可持续性的三重基线,通过文献研究和因素过滤确定了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的可持续性系统构成要素,界定了各可持续性要素的内容;运用名义小组法确定各可持续性要素间的作用关系,用解释结构模型研究了可持续性系统层次结构和各可持续性维度之间的交互关系,运用矩阵实验室法对各可持续性要素分类,分析了各要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从整体系统层次、基线维度层次和可持续性要素层次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系统分析。(4)根据协同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可持续性目标、工业化建造方法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同关系及网络化特征,运用元网络分析模型构建了可持续性-工业化建造-利益相关方元网络协同模型;根据元网络模型确定了多类型工业化建造方法及其对实现可持续性目标的支撑作用,分析了各利益相关方及其对工业化建造方法集成的推动作用;运用二模网分析模型进行中心性分析和核心-边缘结构分析,识别了核心工业化方法和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了核心块之间及核心块与边缘块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元网络协同关系进行二模转一模,确定了集成程度较高的工业化建造方法和利益相关者;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性网络协同机理,提出了面向可持续性的SI建造模式。(5)根据精益建造理论和并行工程理论分析了 SI住宅建造更新过程的离散性过程属性,提出了基于精益和并行的过程集成优化框架;运用IDEFO功能模型分析了建造与更新系统过程内的核心工作流程及工作间逻辑关系,结合设计结构矩阵模型进行过程集成,构建了过程集成优化模型,优化了系统过程中的迭代、并行与耦合工作关系;分析了过程集成的具体实施方案,结合住宅产业化理论提出了宏观过程集成的全产业链模式,结合精益建造与并行工程理论提出了支撑体与填充体并行建造方案;选取具体的SI住宅建设案例,通过工业化建造方案分析和过程优化效果分析,验证了过程集成模型,探讨了过程集成对实现可持续性目标的支撑作用。本研究从中国住宅建设的可持续性问题出发,结合SI住宅功能可持续性与工业化建造方法可持续性,从可持续性系统分析、网络协同机理和过程集成机理三个部分系统研究了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研究工作对拓展SI住宅与工业化建造管理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贡献,同时为中国SI住宅的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实践提供了可实施操作的依据。
李凯[8](2020)在《基于人员疲劳度的人机协作拆卸序列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废旧产品拆卸在再制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绿色制造,实现可持续制造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拆卸任务是由人员或者拆卸机器人单独完成。人工拆卸是一个耗时的过程,高强度的劳动也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机器人拆卸很难灵活处理结构复杂的零件。人机协作拆卸是指拆卸人员和机器人以协同工作的方式完成拆卸任务,而拆卸人员在长时间工作下会造成疲劳度的累积,拆卸效率下降。因此,研究基于人员疲劳度的人机协作拆卸序列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在考虑人员疲劳度的积累对拆卸效率影响下的人机协作拆卸序列规划问题,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人员疲劳度的人机协作拆卸信息模型研究。对考虑人员疲劳情况下的人机协作拆卸序列规划问题进行分析与描述,建立产品的物理拆卸模型,将产品的物理约束模型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学模型,基于可行性分析和相关实验,构建面向拆卸过程的人员疲劳度模型,以描述人员疲劳度与拆卸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而对零部件拆卸任务进行定义与分类,结合人、机器人各自的拆卸能力特点提出拆卸任务分配方法。(2)基于人员疲劳度的人机协作拆卸序列规划算法研究。考虑人员疲劳度的情况下,生成产品可行拆卸序列,制定序列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人机协作拆卸序列规划问题的目标函数,根据人员疲劳水平动态地调整拆卸任务分配策略。提出一种改进型离散蜜蜂算法,针对人机协作拆卸的特点,设计一种基于平衡性的邻域变换算子,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同时避免陷入局部最优。最后以废旧双轴膜片连轴为例,分别对算法在拆卸单个产品和批量产品的情况下进行有效性和性能对比分析实验。(3)设计并开发人机协作拆卸序列规划原型系统,为人机协作拆卸场景中涉及的数据及服务提供管理支持。该系统主要包含基本数据管理模块、配置文件上传模块、人员疲劳度管理模块、任务分配管理模块、规划服务模块。相关人员通过使用系统的拆卸规划服务,可以得到废旧产品的最优或较优拆卸序列,以指导实际的拆卸过程,降低人员过度疲劳带来的风险,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丁祎文[9](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的人机协作拆卸知识推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拆卸是有效处理回收报废产品的关键步骤之一,也是再制造过程中必需的一个环节,现有拆卸方法大多是人工拆卸或者是工业机器人拆卸,在当前的拆卸环境下,工业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操作人员。因此,可以引入人机协作的概念来实现一种新型的协作拆卸系统,以提高拆卸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人机协作拆卸过程中,面对复杂的拆卸产品以及拆卸产品的不确定性,人和机器人需要特定的拆卸相关知识和技能来执行拆卸任务。然而目前对于工业机器人知识工程的研究无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现有的知识。因此,研究基于知识图谱的人机协作拆卸知识推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工业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对人机协作拆卸知识建模,提出面向机电产品拆卸任务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并基于知识图谱提出一种人机协作拆卸知识推荐方法,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面向机电产品拆卸任务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面向机电产品拆卸任务,利用本体描述语言构建人机协作拆卸知识表示模型,提出基于动态描述逻辑和SWRL规则的拆卸知识推理机制。依据拆卸知识表示模型,从大量数据资源中进行拆卸知识抽取、组织和管理,并以图的形式来存储和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提出基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层次模型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从而实现面向机电产品拆卸任务的知识图谱构建。(2)基于知识图谱嵌入的人机协作拆卸知识推荐方法研究。针对知识图谱中的人机协作拆卸知识需求,利用知识图谱嵌入模型将其向量化表示用于知识推荐,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图谱嵌入模型的拆卸知识推荐方法。并结合对抗训练思想,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知识图谱嵌入模型构建方法,利用生成对抗网络中的生成器和判决器对知识图谱嵌入模型进行对抗训练。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和结果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3)基于构建的拆卸知识图谱,设计并开发工业人机协作拆卸知识推荐原型系统,为人机协作拆卸相关资源和拆卸任务提供知识管理和推荐服务。该系统主要包括基于知识图谱的云服务平台,人机协作拆卸资源管理模块,知识推荐模块、拆卸任务模块等。通过对人机协作拆卸任务进行知识推荐,从而指导协作拆卸任务的完成,改善人机交互体验,提高人机协作拆卸效率。
申晨晨[10](2020)在《基于VR的石油化工设备智能仿真维修培训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石油化工设备日趋自动化和复杂化,企业需要快速有效地培养出符合行业标准的高水平维修人员。然而,在目前情况下石油化工设备维修人员的培训,主要采用二维仿真维修培训系统或者桌面式的三维仿真维修培训系统。然而,这两种培训方式都不具有沉浸感,无法让学员沉浸在维修环境之中,培训效果较差。另外,很多桌面式三维仿真维修培训系统,在设备维修过程中,只能手动布局设备零部件,导致培训效率低下以及屏幕画面凌乱,且其考核方法单一,无法从多方面考核学员的维修能力。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VR的石油化工设备智能仿真维修培训系统,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面向石油化工设备仿真维修培训的智能布局算法以及碰撞检测方法。首先,针对石化设备零部件布局问题,将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应用在布局定序规则中,实现了零部件的自动布局,解决了在石油化工设备维修过程中布局混乱的问题,提高了学员培训的效率。其次,针对仿真培训中三维模型之间的碰撞问题,将混合分层方法应用于碰撞过程,解决了三维模型之间的穿透问题,提高了系统的真实感。2)研究了面向石油化工设备仿真维修培训的考核评价方法以及几何变换方法。在充分考虑仿真维修过程中多种影响因素基础上,对多个影响因素分别选取合适的权重,最终得到合理的考核评价结果。此外,研究了智能仿真维修培训系统中的几何变换,解决了智能仿真维修培训系统维修过程中设备零部件选取、移动、翻转、比例缩放等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可操作性。3)设计了石油化工设备智能仿真维修系统。通过系统需求分析,设计了智能仿真维修培训系统的结构,包括维修设备模型、维修培训等模块,并结合3ds Max建模方式实现石油化工设备的建模以及基于Unity 3D和C#编写模型控制程序,最后基于VR技术实现了系统的主要模块。4)将石油化工设备智能仿真维修系统应用于电解盐杀菌装置更换带法兰阀门的培训场景中。针对当前石油化工设备维修培训系统普遍沉浸感低、维修环境仿真度低的特点,结合VR硬件设备,将软件系统应用于学员的互动培训,增强了学员操作过程中的沉浸感,提高了石油化工设备维修环境的仿真度。
二、基于图论的产品拆卸回收建模与评估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图论的产品拆卸回收建模与评估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失效特征的退役产品再制造拆卸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再制造拆卸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再制造拆卸信息建模 |
1.2.2 再制造拆卸序列规划 |
1.2.3 局部破坏拆卸可行性评价 |
1.3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多重失效约束下的退役产品拆卸信息层次模型 |
2.1 引言 |
2.2 层次式多重失效驱动传递链模型 |
2.2.1 退役产品失效信息与回收决策 |
2.2.2 层次式多重失效传递链的构建 |
2.3 失效传递链模型的多色映射与推理 |
2.3.1 层次式多重失效传递链的多色集合映射 |
2.3.2 多色推理 |
2.4 多重失效约束下的退役产品拆卸信息层次模型 |
2.4.1 基本定义 |
2.4.2 可拆卸条件 |
2.4.3 拆卸信息层次模型的构建 |
2.4.4 层次模型的简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重失效驱动的再制造并行拆卸序列规划方法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基于遗传算法的再制造并行拆卸序列规划求解 |
3.3.1 多层染色体编码与解码 |
3.3.2 融入零部件回收决策的初始种群获取方法 |
3.3.3 适应度的定义 |
3.3.4 染色体进化规则 |
3.4 算法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退役产品局部破坏拆卸可行性多粒度评价方法 |
4.1 引言 |
4.2 产品局部破坏拆卸可行性多粒度评价模型 |
4.2.1 目标群构建以及指标量化 |
4.2.2 基于失效特征的组件层细粒度评价 |
4.3 局部破坏拆卸可行性评价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再制造拆卸技术系统开发与应用 |
5.1 引言 |
5.2 软件系统开发环境 |
5.3 再制造拆卸技术系统功能模块 |
5.3.1 系统登录模块 |
5.3.2 拆卸信息层次模型构建模块 |
5.3.3 拆卸序列规划模块 |
5.3.4 局部破坏拆卸可行性多粒度评价模块 |
5.4 订书机的再制造拆卸技术实例 |
5.4.1 订书机的拆卸信息层次模型 |
5.4.2 订书机的再制造并行拆卸序列规划 |
5.4.3 订书机的局部破坏拆卸可行性评价 |
5.5 帕萨特发动机的再制造拆卸技术实例 |
5.5.1 应用分析 |
5.5.2 发动机的拆卸矩阵 |
5.5.3 发动机的拆卸层次模型 |
5.5.4 发动机的再制造拆卸序列规划 |
5.5.5 发动机的局部破坏拆卸可行性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2)废旧机电产品的可拆卸性分析及拆卸设备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拆卸研究现状 |
1.3.2 可拆卸性评价研究现状 |
1.3.3 产品设计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安排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1.4.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基于多色集的产品可拆卸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拆卸信息模型 |
2.2.1 产品拆卸信息及来源 |
2.2.2 层次式拆卸信息表达 |
2.3 层次式拆卸信息模型的多色映射 |
2.3.1 多色集合理论简介 |
2.3.2 层次式拆卸信息模型的多色集合映射 |
2.4 多色推理 |
2.4.1 多色推理机制 |
2.4.2 基于多色集的零件拆卸过程推理 |
2.4.3 产品的可拆卸性评价 |
2.5 案例说明 |
2.5.1 滚轮拆卸过程求解 |
2.5.2 滚轮可拆卸性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零件可拆卸性评估 |
3.1 引言 |
3.2 影响零件可拆卸性的因素 |
3.3 模糊神经网络原理 |
3.4 模糊神经网络设计 |
3.4.1 数据样本收集 |
3.4.2 隶属度函数确立 |
3.4.3 隶属度函数参数优化 |
3.4.4 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拆卸设备设计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拆卸设备设计原理 |
4.3 拆卸设备设计约束信息分析 |
4.4 设计域建模 |
4.4.1 需求域 |
4.4.2 功能域 |
4.4.3 行为域 |
4.4.4 结构域 |
4.5 拆卸设备设计求解 |
4.5.1 需求-功能映射求解 |
4.5.2 功能-结构映射求解 |
4.5.3 行为-结构映射求解 |
4.6 拆卸设备设计流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拆卸设备设计应用案例 |
5.1 引言 |
5.2 自行车飞轮信息分析 |
5.3 结构求解 |
5.3.1 执行结构求解 |
5.3.2 传动链求解 |
5.3.3 自行车飞轮拆卸设备结构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面向价值回收的废旧智能手机拆卸序列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拆卸序列规划的研究现状 |
1.3.1 拆卸模型研究现状 |
1.3.2 拆卸序列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
1.3.3 拆卸设备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和章节安排 |
2 智能手机拆卸建模方法研究与评价指标 |
2.1 产品拆卸的约束类型 |
2.1.1 产品拆卸的概念 |
2.1.2 产品拆卸的分类 |
2.1.3 产品的约束类型 |
2.2 产品拆卸的相关信息 |
2.2.1 产品拆卸相关信息及获取 |
2.2.2 智能手机拆卸相关信息 |
2.3 基于混合图的产品拆卸模型建立 |
2.3.1 拆卸模型的一般建模方法 |
2.3.2 基于混合图的拆卸模型 |
2.4 拆卸评价指标 |
2.4.1 智能手机拆卸的评价指标 |
2.4.2 智能手机拆卸序列的评价函数 |
2.4.3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和权重 |
2.5 本章小结 |
3 智能手机拆卸序列生成及优化 |
3.1 智能手机的初始序列生成 |
3.1.1 拆卸序列的生成方法 |
3.1.2 拆卸序列的生成流程 |
3.1.3 智能手机完全拆卸序列的生成 |
3.2 基于改进双种群GA的拆卸序列规划 |
3.2.1 改进双种群GA核心步骤改进 |
3.2.2 改进双种群GA具体流程 |
3.3 基于改进遗传-粒子群混合算法的拆卸序列规划 |
3.3.1 改进GA-PSO混合算法的基本思想 |
3.3.2 改进GA-PSO混合算法核心步骤 |
3.3.3 改进GA-PSO混合算法具体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4 拆卸序列规划的应用实例 |
4.1 “Android系统”智能手机实例验证 |
4.2 “iOS系统”智能手机实例验证 |
4.3 改进算法的验证与对比 |
4.4 敏感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废旧智能手机拆卸设备整体设计 |
5.1 拆卸设备设计方案 |
5.2 拆卸设备自动化结构设计 |
5.2.1 控制面板 |
5.2.2 拆卸转盘 |
5.3 拆卸设备执行机构设计 |
5.3.1 上、下料区域 |
5.3.2 后盖加热区域 |
5.3.3 后盖吸附拆卸区域 |
5.3.4 螺丝(铣刀)拆卸区域 |
5.3.5 视觉检测区域 |
5.3.6 元器件拆卸区域 |
5.4 拆卸设备的实施工艺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及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改进双种群GA主成分源代码 |
附录B 改进GA-PSO混合算法主成分源代码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主次结构体系模块化拆卸方法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拆卸序列规划研究 |
1.2.2 主次结构体系力学特性 |
1.2.3 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次结构子模块拆卸序列规划研究 |
2.1 引言 |
2.2 次结构拆分子模块设计 |
2.2.1 分析模型 |
2.2.2 次结构模块化拆分原则 |
2.2.3 次结构拆分子模块 |
2.3 次结构子模块拆卸序列规划 |
2.3.1 次结构子模块横向拆卸序列规划 |
2.3.2 次结构子模块纵向拆卸序列规划 |
2.4 次结构中子模块间不同连接方式对次结构拆卸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主次结构体系拆卸序列规划研究 |
3.1 引言 |
3.2 主次结构体系基于图论的拆卸信息模型 |
3.2.1 拆卸信息模型概述 |
3.2.2 拆卸信息模型建立方法 |
3.2.3 分析模型 |
3.2.4 主次结构体系拆卸信息模型 |
3.3 主次结构体系拆卸序列规划 |
3.3.1 选取安全稳定的次结构子模块组合 |
3.3.2 主次结构拆卸序列生成 |
3.3.3 主次结构拆卸序列优化 |
3.4 主结构与次结构间不同连接方式对结构拆卸影响 |
3.4.1 主结构柱与次结构梁间不同连接方式对结构拆卸影响 |
3.4.2 主结构梁与次结构柱间不同连接方式对结构拆卸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次结构拆卸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次结构拆卸对主次结构的内力分布影响 |
4.2.1 主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 |
4.2.2 次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 |
4.3 次结构拆卸对主次结构的受力状态、传力路径影响 |
4.4 主次结构体系基于拆卸构件法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 |
4.4.1 基于静力分析的拆卸构件法 |
4.4.2 主次结构体系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小型农业作业机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小型农业作业机领域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模块划分方法 |
1.3.2 建模技术与生命周期管理技术 |
1.3.3 模块化产品配置方法与产品系统演化方法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2 小型农业作业机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体系 |
2.1 模块化产品结构的演化机制 |
2.1.1 相关演化理论 |
2.1.2 演化的驱动因素 |
2.2 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的周期与对象 |
2.2.1 模块化产品结构的演化周期 |
2.2.2 模块化产品结构的演化对象 |
2.3 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管控 |
2.3.1 演化行为与演化管控内涵 |
2.3.2 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的维度 |
2.3.3 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的层面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遗传算法的产品模块粒度优化分析方法 |
3.1 产品模块粒度优化分析流程 |
3.2 基于关联关系度量的全关联关系矩阵的构建 |
3.2.1 四类关联关系矩阵的构建 |
3.2.2 各类关联关系的权重赋值 |
3.2.3 直接关联关系矩阵的构建 |
3.2.4 间接关联关系的计算 |
3.2.5 全关联关系矩阵的构建 |
3.3 基于遗传算法的全关联关系矩阵优化排序 |
3.4 模块粒度优化分析指标 |
3.4.1 零部件层面的评价分析指标 |
3.4.2 模块层面的评价分析指标 |
3.5 模块粒度优化后的接口改进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模型的构建方法 |
4.1 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建模体系 |
4.2 模块化产品结构的构建 |
4.3 演化周期内各阶段树的构建 |
4.3.1 各阶段树的定义 |
4.3.2 生命周期各阶段树各对象的建模规范 |
4.3.3 生命周期各阶段树属性建模 |
4.3.4 基于矩阵的生命周期各阶段树关系建模 |
4.3.5 各阶段树间的信息交互 |
4.4 各阶段对象的演化创新方法 |
4.4.1 功能的创新 |
4.4.2 原理解的创新 |
4.4.3 结构实例与零件的创新 |
4.5 本章小结 |
5 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控制与更新方法 |
5.1 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控制方法 |
5.1.1 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控制的驱动因素 |
5.1.2 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控制的层面 |
5.1.3 演化控制的全生命周期分解 |
5.1.4 产品定制方案获取过程的演化控制 |
5.1.5 定制产品生产过程的演化控制 |
5.2 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更新方法 |
5.2.1 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更新框架 |
5.2.2 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更新的驱动因素 |
5.2.3 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更新的层面 |
5.2.4 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更新的方式 |
5.2.5 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更新的执行标准 |
5.3 本章小结 |
6 实例分析 |
6.1 微耕机的模块化设计 |
6.1.1 基于遗传算法的微耕机零部件优化排序 |
6.1.2 基于排序结果的微耕机模块划分分析 |
6.1.3 基于模块划分结果的模块接口改进 |
6.2 微耕机模块化产品结构的演化模型构建 |
6.2.1 微耕机模块化产品结构 |
6.2.2 微耕机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树的构建 |
6.2.3 微耕机各阶段树的属性建模 |
6.2.4 微耕机各阶段树的关系建模 |
6.2.5 微耕机各阶段对象的创新 |
6.3 微耕机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控制与更新 |
6.3.1 微耕机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控制 |
6.3.2 微耕机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更新 |
6.4 SAM模块化产品结构演化原型系统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面向再制造的多目标件拆卸序列规划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再制造研究现状 |
1.2.2 拆卸研究现状 |
1.2.3 拆卸序列规划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目标件选择及产品结构建模方法 |
2.1 考虑可再制造性的目标件选择方法 |
2.1.1 量化可再制造性判断指标 |
2.1.2 确定各指标权重 |
2.1.3 拆卸优先排序 |
2.2 产品结构建模方法 |
2.2.1 产品结构分层建模 |
2.2.2 产品结构混合图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RRT算法的单目标件的拆卸序列规划方法 |
3.1 快速拓展随机树算法 |
3.2 基于目标吸引及三角形法则的改进RRT算法 |
3.2.1 采样策略 |
3.2.2 最短路径选择策略 |
3.3 基于改进RRT算法的单个目标拆卸零件拆卸序列方法 |
3.3.1 基于改进RRT算法的产品装配体结构分层 |
3.3.2 确定不同层零件约束关系 |
3.3.3 确定单目标件拆卸序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目标件的拆卸序列规划方法 |
4.1 基于合作型协同进化算法的多目标件拆卸序列规划方法 |
4.1.1 合作型协同进化算法 |
4.1.2 多目标件的协同拆卸算法设计 |
4.2 基于数据挖掘的多目标件拆卸时间计算方法 |
4.2.1 数据挖掘方法 |
4.2.2 基于MOD法的单个零件标准拆卸时间估计方法 |
4.2.3 基于数据挖掘的拆卸时间校正因子计算 |
4.2.4 求解最优拆卸序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变速器概述 |
5.2 废旧变速器最优拆卸序列规划 |
5.2.1 选择变速器的拆卸目标件 |
5.2.2 求解变速器的最短拆卸序列 |
5.2.3 求解变速器的最优拆卸序列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7)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住宅建设可持续面临的挑战 |
1.1.2 SI住宅和工业化建造的结合 |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SI住宅研究发展现状 |
1.2.2 工业化建造管理研究发展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课题来源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课题来源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基础概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
2.1 SI住宅建设与更新概述 |
2.1.1 SI住宅的概念与体系划分 |
2.1.2 工业化建造的内涵分析 |
2.1.3 SI住宅的工业化建造及更新改造 |
2.2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概述 |
2.2.1 住宅建设可持续性概述 |
2.2.2 SI住宅建设更新可持续性的内涵 |
2.2.3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的界定 |
2.3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2.3.1 住宅产业化理论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3 协同理论 |
2.3.4 精益建设理论 |
2.3.5 并行工程理论 |
2.4 研究框架构建 |
2.4.1 研究方案设计 |
2.4.2 研究框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系统分析 |
3.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的构成要素 |
3.1.1 可持续性要素识别方法设计 |
3.1.2 可持续性构成要素的界定 |
3.2 解释结构模型与决策实验室分析集成设计 |
3.2.1 解释结构模型与决策实验室分析理论概述 |
3.2.2 集成解释结构模型与决策实验室分析的基本步骤 |
3.3 基于ISM-DEMATEL的可持续性系统构成分析 |
3.3.1 可持续性要素关系判断 |
3.3.2 基于ISM的可持续系统层次结构分析 |
3.3.3 基于DEMATEL的可持续性元素分析 |
3.3.4 可持续性系统构成与关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网络协同机理 |
4.1 可持续性网络协同机理的界定 |
4.1.1 可持续性协同机理 |
4.1.2 可持续性协同机理的网络化特征 |
4.2 元网络与二模网模型概述 |
4.2.1 元网络模型理论概述 |
4.2.2 二模网络模型理论概述 |
4.2.3 二模网模型的分析内容 |
4.3 可持续性元网络与二模网模型构建与分析 |
4.3.1 可持续性元网络模型构建 |
4.3.2 可持续性-工业化建造二模网模型构建 |
4.3.3 利益相关方-工业化建造二模网模型构建 |
4.4 可持续性的网络协同分析 |
4.4.1 可持续性二模网的中心性分析 |
4.4.2 可持续性二模网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
4.4.3 可持续性元网络协同机理分析 |
4.4.4 面向可持续性的SI建造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5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过程集成机理 |
5.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过程集成的内涵 |
5.1.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过程属性 |
5.1.2 基于精益建造和并行工程的过程集成实施框架 |
5.2 IDEF0与DSM模型概述 |
5.2.1 IDEF0模型概述 |
5.2.2 DSM模型概述 |
5.3 基于IDEF0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过程建模 |
5.3.1 IDEF0整体过程系统功能模型 |
5.3.2 基于ICOM子图的过程系统分解建模 |
5.4 基于DSM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过程集成优化 |
5.4.1 过程逻辑关系的DSM界定 |
5.4.2 DSM的回路识别算法 |
5.4.3 基于路径搜索法的过程优化算法 |
5.4.4 基于DSM的过程优化模型 |
5.5 SI住宅建造过程集成机理分析 |
5.5.1 SI住宅建造与更新过程优化的实施 |
5.5.2 面向过程集成的建设组织管理模式分析 |
5.5.3 面向过程集成的现场建造策略分析 |
5.6 SI住宅建造过程优化案例分析 |
5.6.1 工业化集成建造方案分析 |
5.6.2 过程优化效果分析 |
5.6.3 过程集成对可持续性的支撑作用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SI住宅建设及更新可持续性要素关系判断 |
附录B SI住宅建设及更新可持续性目标与工业化建造方法对应关系判断 |
附录C SI住宅利益相关方与工业化建造及更新方法对应关系判断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人员疲劳度的人机协作拆卸序列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背景及意义 |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人机协作制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拆卸序列规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人员疲劳度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人员疲劳度的人机协作拆卸信息模型研究 |
2.1 问题描述 |
2.2 产品拆卸约束模型 |
2.2.1 干涉矩阵模型 |
2.2.2 拆卸可行性分析 |
2.3 人员疲劳度模型 |
2.3.1 脑电信号与人员疲劳度 |
2.3.2 面向拆卸过程的人员疲劳度建模 |
2.4 零部件拆卸任务类型与拆卸任务分配方法 |
2.4.1 零部件拆卸任务类型描述 |
2.4.2 考虑人员疲劳度的拆卸任务分配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人员疲劳度的人机协作拆卸序列规划算法研究 |
3.1 批量产品下的人机协作拆卸序列规划问题描述 |
3.2 人机协作可行拆卸序列生成与评价 |
3.2.1 人机协作拆卸序列生成与描述 |
3.2.2 人机协作拆卸序列评价指标 |
3.3 求解基于人员疲劳度的SP-HRCD问题的改进蜜蜂算法 |
3.3.1 基本蜜蜂算法简介 |
3.3.2 算法运行流程 |
3.3.3 编码解码方法与种群初始化 |
3.3.4 种群分工调整策略 |
3.3.5 基于平衡算子的改进邻域搜索策略 |
3.4 实例验证与算法分析 |
3.4.1 实验环境 |
3.4.2 单个产品下算法性能分析 |
3.4.3 批量产品下算法性能分析 |
3.4.4 不同算法性能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机协作拆卸序列规划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总体架构 |
4.1.2 系统开发环境及关键技术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表结构 |
4.2.2 数据库管理及配置 |
4.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及运行分析 |
4.3.1 基本数据管理模块 |
4.3.2 产品配置文件上传模块 |
4.3.3 人员疲劳度管理模块 |
4.3.4 任务分配管理模块 |
4.3.5 规划服务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知识图谱的人机协作拆卸知识推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背景及意义 |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人机协作拆卸研究现状 |
1.3.2 工业机器人知识工程研究现状 |
1.3.3 知识图谱技术研究现状 |
1.3.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面向机电产品拆卸任务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 |
2.1 人机协作拆卸领域知识表示与建模 |
2.1.1 人机协作拆卸领域知识表示 |
2.1.2 人机协作拆卸知识建模 |
2.1.3 基于动态描述逻辑和规则的人机协作拆卸知识推理 |
2.2 面向机电产品拆卸任务的知识图谱构建 |
2.2.1 面向机电产品拆卸任务的知识图谱定义 |
2.2.2 面向机电产品拆卸任务的知识图谱架构 |
2.3 机电产品拆卸任务知识图谱构建结果与分析 |
2.3.1 实验环境 |
2.3.2 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知识图谱嵌入的人机协作拆卸知识推荐方法研究 |
3.1 基于知识图谱嵌入的人机协作拆卸知识推荐方法 |
3.1.1 知识图谱嵌入模型 |
3.1.2 基于知识图谱嵌入模型的人机协作拆卸知识推荐 |
3.2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人机协作拆卸知识图谱嵌入模型优化 |
3.2.1 基于GAN的拆卸知识图谱嵌入模型架构 |
3.2.2 基于策略梯度的知识图谱负样本生成模型 |
3.2.3 判决模型 |
3.2.4 知识图谱嵌入模型对抗训练算法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1 实验环境 |
3.3.2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人机协作拆卸的知识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人机协作拆卸知识推荐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总体架构 |
4.1.2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
4.1.3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及运行分析 |
4.3.1 拆卸资源管理模块 |
4.3.2 拆卸任务管理模块 |
4.3.3 拆卸知识推荐模块 |
4.3.4 拆卸执行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VR的石油化工设备智能仿真维修培训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
第2章 智能布局算法及碰撞检测算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智能布局方法研究 |
2.2.1 智能布局问题描述与数学建模 |
2.2.2 智能布局定位规则 |
2.2.3 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智能布局定序研究 |
2.2.4 实例分析 |
2.3 碰撞检测研究 |
2.3.1 碰撞检测技术 |
2.3.2 碰撞检测方法 |
2.3.3 智能仿真维修培训系统中的碰撞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仿真维修培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考核评价方法建模 |
3.2.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3.2.2 考核评价效果实例 |
3.3 石油化工设备三维模型几何变换数学建模 |
3.4 小结 |
第4章 智能仿真维修培训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智能仿真维修培训系统需求分析 |
4.2.1 用户权限需求分析 |
4.2.2 培训项目需求分析 |
4.2.3 功能需求分析 |
4.2.4 智能仿真维修培训系统的其他需求分析 |
4.3 智能仿真维修培训系统设计原则 |
4.4 智能仿真维修培训系统设计 |
4.4.1 系统结构图 |
4.4.2 维修设备模型模块设计 |
4.4.3 维修培训模块设计 |
4.5 智能仿真维修系统操作流程设计 |
4.6 小结 |
第5章 智能仿真维修培训系统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维修设备模型模块实现 |
5.2.1 常见的建模技术 |
5.2.2 石油化工设备建模 |
5.2.3 石油化工设备模型PBR材质贴图 |
5.2.4 石油化工设备模型渲染 |
5.3 维修培训模块实现 |
5.4 系统漫游实现 |
5.5 人机交互实现 |
5.6 碰撞检测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能仿真维修培训系统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电解盐杀菌装置更换带法兰的阀门 |
6.2.1 电解盐杀菌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
6.2.2 更换步骤及技术要求 |
6.3 案例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基于图论的产品拆卸回收建模与评估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失效特征的退役产品再制造拆卸关键技术研究[D]. 郭磊.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废旧机电产品的可拆卸性分析及拆卸设备设计方法研究[D]. 常艳茹. 山东大学, 2021(12)
- [3]面向价值回收的废旧智能手机拆卸序列规划研究[D]. 杜泽瑞.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主次结构体系模块化拆卸方法及力学性能研究[D]. 梅诗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小型农业作业机模块化产品结构全生命周期演化研究[D]. 周磊.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6]面向再制造的多目标件拆卸序列规划方法[D]. 朱慧贤.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7]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研究[D]. 李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8]基于人员疲劳度的人机协作拆卸序列规划研究[D]. 李凯.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9]基于知识图谱的人机协作拆卸知识推荐研究[D]. 丁祎文.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10]基于VR的石油化工设备智能仿真维修培训系统研究与应用[D]. 申晨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