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30例临床观察

针灸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30例临床观察

一、针灸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3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曹锡英[2](2020)在《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人脾肾阳虚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比较针灸联合益生菌和单纯使用益生菌的疗效差异,初步探讨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优势及意义,改善患者脾肾阳虚的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及老年干部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老年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入选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益生菌(金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2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脐针配合温和灸神阙穴,脐针方位选取坤、乾、坎三卦位+艮卦位,每日1次,每次30min,7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泻等级、中西医症状积分及疗效变化,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3天后,两组患者的腹泻等级总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的时效优于对照组,起效时间快;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的腹泻等级总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观察组对于脾肾阳虚的症状有明显疗效,优于单纯口服益生菌。(4)观察组中医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人脾肾阳虚型AAD的疗效优于单纯口服益生菌,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AAD的效果确切,起效时间快,而且能明显改善患者脾肾阳虚的中医证候,改善患者体质,临床中可作为中医外治联合治疗老年人AAD,提高时效及整体疗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覃琬婷[3](2020)在《中医药防治化疗相关性腹泻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文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中医药防治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CID)优势和有效性,为临床提供更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知网、维普、万方、CBM、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19年12月的有关中医药防治化疗相关性腹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提取相关资料并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 5.3对提取的相关结局指标数据进行Meta分析。数据结果:预防组共纳入1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如下:CID发病率:OR=0.38,95%CI=[0.29,0.48],合并效应量检验Z=7.57,P<0.00001。CID发生时间,合并MD=1.18,95%CI=[-1.02,3.37],合并效应量检验,Z=1.05,P=0.29。CID持续时间,合并MD=-2.63,95%CI=[-3.38,-1.88],合并效应量检验Z=6.90,P<0.00001。治疗组共纳入文献31篇。Meta分析结果具体如下:CID有效率:OR=4.71,95%CI=[3.64,6.10],合并效应Z=11.75,P<0.00001。KPS评分:合并MD=4.40,95%CI=[3.16,5.63],合并效应量Z=6.99,P<0.00001。CID起效时间:合并MD=-0.78,95%CI=[-2.59,1.02],合并效应量检验,Z=0.85,P=0.39。结论:1.中医药可降低CID的发病率,起到预防作用。2.中医药治疗CID疗效显着,同时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内治法的效果要优于外治法。

谢思敏[4](2020)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研究分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为AAD临床研究,第二部分为AAD用药规律的文献分析。1 AAD临床研究目的:探讨AAD的发病特点及证候分布规律,为防治AAD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院急症病房确诊为AAD患者70例(本研究需明确患者粪便菌群分布情况,而所在医院细菌室此前便培养结果均未回报具体的菌群分布比例,故病例选择有限)。回顾性分析此70例AAD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合用PPI情况、进行侵袭性操作情况、腹泻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测及中医证候类型等临床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P<0.05/0.017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运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1)本研究70例AAD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无统计差异;发病年龄46-97岁,平均年龄77.53±10.43岁,≥70岁患者56例(80%),<70岁患者14例(20%),有统计差异。(2)患者住院时间为3-47天,平均29.91±10.09天,≤14天为6例,15-28天为21例,>28天为43例,有统计差异。(3)每位AAD患者均合并1-10种基础疾病,平均合并4.83±1.74种,其中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塞、2型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心力衰竭最为常见。(4)应用抗生素原因包括6种感染性疾病,其中肺炎、尿路感染最常见。引起AAD的抗生素有7类,基本上涵盖临床常用种类,其中酶抑制剂复合物、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氟喹诺酮类是最常用的抗生素,且均为广谱抗生素,这与医院抗生素品种有一定关系。抗生素使用时间为3-21天,平均9.64±4.42天,≤7天有25例,8-14天31例,≥15天14例,未显示抗生素使用时间延长会提高AAD发生率,不排除样本量偏少可能性。联用抗生素47例,单用抗生素23例,有统计差异。(5)53例AAD患者应用抗生素时合用了PPI,17例未合用,有统计差异。(6)58例AAD患者住院期间进行了侵袭性操作,12例未进行,有统计差异。进行的操作种类有6种,其中鼻胃管置入、尿管置入、深静脉穿刺进行最为频繁。(7)41例(58.6%)AAD患者为中度腹泻,15例(21.4%)为重度腹泻,余14例(20%)为轻度腹泻。(8)便常规中,36例AAD患者为软便,34例为稀便,无肉眼血便、黏液便,未见伪膜;19例便潜血阳性,余阴性;1例红、白细胞增高,余阴性。便培养中,1例艰难梭菌阳性,余阴性;70例均为非正常菌群生长。(9)证候分布中,脾肾阳虚证(31例)>脾胃虚弱证(21例)>寒湿困脾证(13例)>湿热内蕴证(5例)。结论: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塞、2型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心力衰竭是AAD患者最常见基础疾病;肺炎、尿路感染是AAD患者应用抗生素最常见原因;酶抑制剂复合物、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氟喹诺酮类是引发AAD最常用的抗生素。高龄(≥70岁)、住院时间延长(>14天)、合并基础疾病、联用抗生素、应用广谱抗生素、合用PPI、进行侵袭性操作均会增加AAD发生率。脾肾阳虚证与脾胃虚弱证是AAD的主要证型。2 AAD用药规律文献分析目的:探讨治疗AAD的用药规律,为防治AAD提供用药依据。方法:对CNKI、万方数据库、VIP中2010年-2019年所有期刊进行高级检索,对符合要求文献中的AAD治法、中药及其药效、药性、药味、归经按标准统一规范名称,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20.0软件进行频数统计。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1889例AAD患者,13个基础方(经典方8个:附子理中汤、胃关煎、人参败毒散、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香连丸、四神汤、桃花汤,自拟方5个),62味中药。(1)AAD共13类治法,健脾、渗湿、益气、固涩、温阳占比68.2%,是治疗AAD的主要治法。(2)治疗AAD的62味中药按功效可分13个大类,其中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收涩药共占比65.3%,为治疗AAD的主药,补虚药中又以补气药(88.5%)为主。(3)治疗AAD中药使用频次排前十的依次为:甘草、白术、茯苓、党参、干姜、山药、白扁豆、附子、薏苡仁、黄连、桔梗、砂仁、五味子、莲子、苍术、陈皮、黄芩、黄芪,共占比59.7%,单味药使用频次均≥5次,是治疗AAD的常用药物。(4)治疗AAD的中药药性中,平、温、微温占69.8%;药味中,甘、辛、苦占79.2%;归经中,脾、胃、肺占57.8%。结论:健脾、渗湿、益气、固涩、温阳为治疗AAD主要治法。补气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收涩药为治疗AAD的主药。甘草、白术、茯苓、党参、干姜、山药、白扁豆、附子、薏苡仁、黄连、桔梗、砂仁、五味子、莲子、苍术、陈皮、黄芩、黄芪是治疗AAD的常用药物。治疗AAD的中药药性以平、温、微温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脾、胃、肺经为其主要归经。

兰鹏,刘新桥[5](2020)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期间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高达5%~39%。根据症状体征之不同,本病可见五种分型,其中单纯腹泻型及结肠炎型较为常见,伪膜性肠炎型、出血性结肠炎型及暴发性结肠炎型等三型相对罕见。常规治疗方案如停用相关抗生素、联用益生菌制剂或止泻药物等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病情,改善症状,但对于部分病情危重患者,疗效则差强人意。近年来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辨证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作一简要论述。

纪学敏[6](2019)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利用公开的NAMCS调查数据库,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在美国的疾病情况,了解IBS-D患者在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通过NAMCS调查数据库发现,IBS-D病例在美国普通人群中并不少见,而在治疗方面,中草药、针灸等中医传统疗法较少被美国患者使用。笔者导师林国华教授应用岭南火针疗法治疗临床各种疾病已达数十载,颇具疗效。此疗法用于治疗IBS-D可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其临床应用广泛,而IBS-D是其典型的优势病种之一。为提高IBS-D的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充实美国对IBS-D的治疗方法,以及推广岭南火针疗法在美国的运用与发展,笔者遂开展以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利用2006至2014年间,NAMCS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纳入相关病例,从基本人口学特征、基本健康情况、消化道相关合并症、消化道外合并症、就诊基本情况、相关检验及检查情况、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类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IBS-D在美国的疾病情况,以及该疾病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第二部分:本研究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针推康复中心就诊的病人,严格遵照纳入标准筛选出96例合格受试者,采取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配至A、B、C三组治疗过程中共脱落6例,因疗程不满总疗程的1/2,故予以剔除,且不进入最后的数据统计研究,最后符合标准的A组(岭南火针组)、B组(常规针刺组)和C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疗程为4周。采用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以及IBS-QOL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对三种治疗方案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对比及分析。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比较复发率。本研究以三个研究组做自身及组间治疗前、后以及随访对照。本研究未运用盲法,为开放式研究。取穴:神阙、天枢、上巨虚、大肠俞、阴陵泉、肾俞、命门、关元、脾俞、足三里,神阙穴统一采用回旋灸法。操作:A组(岭南火针疗法组):先以安尔碘将腧穴局部消毒,然后涂抹少量万花油于点刺部位,将针尖及针身烧红透亮,采用迅速高频浅点刺法,浅点刺不留针,深度不超过0.1mm,以100次/分的点刺速度,每穴点刺5次,在火针点刺前后涂抹万花油可缓解患者灼痛感并促进火针伤口愈合,每周治疗2次,共4周。B组(常规针刺组):采取仰卧、俯卧位交替针刺的方法。①采取仰卧位:以快速进针手法针刺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关元、足三里,神阙穴采用回旋灸法,进针完成后,嘱受试者不可轻易自主改变体位,以免发生针刺不良事件。每3~5分钟行针一次,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②患者后取俯卧位,针刺大肠俞、肾俞、命门、脾俞,进针完毕后,嘱志愿者不可轻易改变体位,以免发生针刺意外。每3~5分钟行针一次,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前后各针1次为完成1次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4周。C组(西药组):匹维溴铵片(得舒特)(法国,批号:H2011022生产厂家:法国苏威制药)每次50mg,tid,口服,进餐时用水吞服,不可咀嚼或掰碎药片,不要在卧位时或临睡前服用。疗程:3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患者治疗期间均停用其它疗法,嘱咐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劳累、受凉,情绪放松、心情舒畅。结果:第一部分:1、美国IBS-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各项基本健康资料与患病的相关性。我们纳入2006-2014年间NAMCS的数据。经分析,美国每年患病例数新增趋势稳定。其中,年龄、性别、人种与支付方式皆为有显着相关性的人口学特征因素(P<0.05),其中女性患病人数比男性更多,且具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IBS-D的分布与地域无显着相关性(P>0.05)。在纳入病例中安排全血分析、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等两个因素与是否患有IBS-D也存在显着相关,且IBS-D病例中安排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的例数更多(0R>1且P<0.05)。在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方面,接诊的健康服务提供者的专科情况与患IBS-D间的相关性显着;在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类型方面,医师接诊与是否为IBS-D病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IBS-D病例者中由医师接诊的人数更多(OR>1且P<0.05);而接诊者为医学助手、护师/助产士、注册/执照护士以及其他健康服务提供者则未发现与IBS-D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2、美国IBS-D患者的合并的疾病或症状与患病的相关性。在IBS-D患者的基本健康情况因素方面,烟草使用情况、BMI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是显着的相关因素,且合并糖尿病的IBS-D病例更少(0R<1且P<0.05);但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哮喘与IBS-D间均未发现显着相关性(P>0.05)。在消化道相关合并症方面,消化不良、胃轻瘫、腹胀、腹痛、腹泻、便秘以及胃食管反流等症状或疾病都与IBS-D患病存在显着相关性,且上述症状或疾病在IBS-D病例中更为多见(OR>1且P<0.05)。在消化道以外的合并症方面,背痛、抑郁与IBS-D患病之间存在显着相关,而且从病例计数中发现,IBS-D患者合并抑郁的病例较多(OR>1且P<0.05);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疲劳综合症、过敏性鼻炎、骨关节疾病、头痛、多尿/夜尿等则与IBS-D间则未发现显着的相关性(P>0.05)。3、美国IBS-D患者的治疗与患病的相关性。在非药物疗法方面,饮食/营养调节、替代疗法、心理疗法等与IBS-D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其中IBS-D病例者更多采用饮食/营养调节以及替代疗法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手段(OR>1且P<0.05);而运动锻炼和针刺治疗都未发现与IBS-D间存在相关性(P>0.05)。在药物疗法方面,是否使用益生元、止泻药、轻泻药、抗生素、解痉剂、抗抑郁药等与IBS-D患病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IBS-D病例者更多采用益生元、止泻药、轻泻药、解痉剂、抗抑郁药等方案作为药物治疗的手段(OR>1且P<0.05),其中2006-2014年间IBS-D患者的处方用药抗抑郁药物、解痉剂的使用量较其他药物更多。草药产品的使用与IBS-D患病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第二部分: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评分以及IBS-QOL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具有可比性。2、总体疗效:在三组总体临床疗效评价中,三组患者总体疗效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患者总体疗效的组间多重比较中,A组与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A组与B组比较,P=0.03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体疗效优于B组;B组与C组比较,P=0.027<0.05,具有统计学差异,B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表明岭南火针疗法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且常规针刺法的总体疗效优于西药治疗。3、总证候积分:治疗后对三组症状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间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进一步的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检验后检验的多重比较中,A组积分总分均小于B组(P<0.05),同时小于C组(P<0.001),而B组与C组之间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岭南火针疗法较常规针刺、西药治疗更能改善总体症状。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自症状积分总分间的比较中,三组患者的各项症状积分总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常规针刺与西药此三种治疗措施对改善症状均有一定的作用。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值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进一步的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检验后检验的多重比较中,A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总分下降的幅度较B组(P<0.05)、C组(P<0.001)更为显着,而B组与C组之间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总分的差值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对比常规针刺、西药在改善症状的作用更为明显。4、各临床症状改善。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中,可见治疗后“畏寒肢冷”、“腰膝酸痛”、“食欲不振”、“肠鸣”等四个症状的三组间的积分均存在差异(P<0.001),对上述症状积分分别比较提示:三组间大便泄泻、腹胀腹痛、晨起腹痛症状治疗后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三种方案对以上症状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对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症状治疗后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其中A与B组及A与C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岭南火针疗法治疗方案对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症状疗效最突出,常规针刺与西药疗效无差异。对食欲不振、肠鸣症状治疗后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其中A与B组及B与C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岭南火针疗法与常规针刺方法对食欲不振、肠鸣症状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优于西药的疗效。5、患者IBS-QOL生存质量评价。三组患者IBS-QOL生存质量治疗前后各维度得分以及总得分,经统计分析可见,均有显着下降(P<0.05);由此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常规针刺以及西药三种手段下,均可显着改善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后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的三组间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后提示,岭南火针疗法治疗(A组)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维度的得分上均较其他组别(常规针刺以及西药治疗)更具优势,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得分上,三组间的IBS-QOL量表评分总得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可见,岭南火针疗法治疗后的总得分较其他治疗手段显着下降(P<0.05)。由此,说明岭南火针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更具有优势。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BS-QOL生存质量得分的下降幅度比较,其中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的三组间得分的下降幅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岭南火针疗法治疗(A组)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人际关系得分的下降幅度上较其他组别(常规针刺以及西药治疗)更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得分上,三组间的IBS-QOL量表评分总得分的下降幅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提示,岭南火针疗法治疗后的总得分下降幅度较其他治疗手段更大;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手段效果更佳。6、远期疗效:停止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的复发率A组(7.14%)VS B组(34.61%)VS C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A与B组及A与C组比较,复发率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岭南火针疗法的复发少,远期疗效更稳定持久,常规针刺与西药的远期疗效较差,二者复发率高且相当。这对于提升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意义较大。结论:1、在美国,随着其医学模式的发展,对中医药、针灸等疗法十分重视;但在治疗IBS-D方面,中医药、针灸仍不甚普及。2、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证IBS-D具有独特创新意义及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远期疗效持久稳定,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势明显。3、岭南火针疗法理论指导下对IBS-D的治疗是行之有效的,值得进行更大范围的临床观察,深入机制研究和理论探讨;同时,该疗法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普及推广的价值及宣传空间。

聂伟[7](2018)在《中医药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的最常见的医源性腹泻,多发生在使用抗生素数小时至数天后,多因为广谱抗生素疗程长或使用不当,从而造成对药物敏感的肠道内正常菌群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导致原本非敏感的条件致病菌,如粪链球菌、克雷白杆菌、副大肠埃希菌、真菌等大量繁殖引起肠道的菌群失调,由此出现腹泻症状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国外报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病率为5%30%,老年患者可

王硕,齐文升[8](2010)在《中医药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现状分析》文中指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抗菌治疗常见的并发症,分为单纯菌群失调型、霉菌性肠炎型、假膜性肠炎型,其发生率约为5%39%。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在抑制或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体内的正常菌群,造成肠道生态平衡失调,引起腹泻,严重

唐文君[9](2009)在《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查阅大量近年来关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相关研究进展,并结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多年来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经验,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观察。以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收集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36例,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中脾肾阳虚型给予加味胃关煎;风湿相搏、正虚邪犯型给予加味人参败毒散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甲硝唑、金双歧口服治疗。2组疗程均为5天,临床观察2组患者的腹泻程度积分、腹泻次数、肠鸣音、药物起效时间等指标,评价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药物起效时间、综合疗效方面,中医综合治疗组与西医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医综合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腹泻次数、肠鸣音等临床表现、减轻腹泻程度方面较西医对照组具有优势。结论: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程璐[10](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二、针灸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3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灸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1.1经脉络属
    1.2生理配合
    1.3病理相关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2.1补肺通肠
    2.2降肺通肠
    2.3宣肺通肠
3 方药
    3.1补肺通肠汤
    3.2降肺通肠汤
    3.3宣肺通肠汤
4 典型病案

(2)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人脾肾阳虚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关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研究
        1.1 .定义
        1.2 发病原因及机制
        1.3 诊断及鉴别
        1.4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5 小结
    2 传统医学对AAD的认识
        2.1 病名源流
        2.2 病因病机
        2.3 辩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脾肾阳虚证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分组设计
    4 治疗方法
        4.1 观察组
        4.2 对照组
    5 观察指标
    6 疗效标准
        6.1 疗效评分标准
        6.2 疗效判定标准
    7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比较
    2 两组患者腹泻程度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个西医症状积分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及疗效比较
        4.1 治疗前后单个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4.2 两组中医症状改善的疗效比较
    5 安全性评价
    6 脱落情况
第四部分 分析讨论
    1 脐针治疗的依据
        1.1 脐部针刺的可行性分析
        1.2 选取齐永教授的“脐针”依据
        1.3 选取坤、乾、坎、艮方位的依据
    2 选择联合神阙穴温和灸的依据
        2.1 选择艾灸的依据
        2.2 选取神阙穴的依据
    3 选取益生菌作为药物对照组的依据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腹泻程度积分表
    附表2 西医症状评分表
    附表 3 中医症状积分附表3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表
综述 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中医药防治化疗相关性腹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一、化疗相关性腹泻的中医认识
    1.中医理论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治则治法
    2.中医疗效评价
二、化疗相关性腹泻的西医认识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CID的防治研究
        3.1 CID的预防
        3.2 CID的治疗
三、中医药防治化疗相关性腹泻META分析
    1.纳入标准
        1.1 研究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干预措施
        1.4 结局指标
    2.排除标准
    3.检索策略
    4.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5.质量评价
    6.统计分析方法
    7.数据分析形式
四、结果
    1.文献筛选结果
    2.中医药预防化疗相关性腹泻的META分析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偏倚风险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4 小结
    3.中医药治疗化疗相关性腹泻的META分析
        3.1 纳入文献研究的基本特征
        3.2 偏倚风险评价
        3.3 Meta分析结果
        3.4 数据结果小结
五、讨论
    1.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偏倚性
        1.1 文献检索与数据提取
        1.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1.3 异质性检验
        1.4 敏感性分析
        1.5 发表偏倚
        1.6 安全性评价
    2.中医药防治化疗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评价
        2.1 中医药预防化疗相关性腹泻Meta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2.2 中医药治疗化疗相关性腹泻Meta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3.中医药防治化疗相关性腹泻的机制
    4.中医药防治化疗相关性腹泻的优势及不足
结论
创新性及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AAD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研究方法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性别
        2.2 年龄
        2.3 住院时间
        2.4 基础疾病情况
        2.5 抗生素单用与联用
        2.6 使用抗生素原因
        2.7 使用的抗生素种类
        2.8 抗生素使用时间
        2.9 合用PPI情况
        2.10 侵袭性操作情况
        2.11 腹泻严重程度
        2.12 实验室检测
        2.13 证候类型分布
    3 小结
AAD 用药规律文献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检索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资料处理
        1.5 数据提取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治法
        2.2 功效
        2.3 单味药频次
        2.4 药性
        2.5 药味
        2.6 归经
    3 小结
讨论
    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病特点
    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辨证分型
    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法及用药特点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对AAD的认识
    1.1 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的紊乱
    1.2 抗生素直接影响肠道正常生理功能
    1.3 抗生素干扰肠道糖类及胆汁酸代谢
2 西医对AAD的治疗
    2.1 停用或更换抗生素
    2.2 联用益生菌制剂
    2.3 止泻药物
    2.4 FMT
3 中医对AAD的认识
    3.1 病因病机
    3.2 辨证分型
4 中医对AAD的治疗
    4.1 辨证论治
        4.1.1 实证为主,宜运脾行气,驱邪外出
        4.1.2虚实夹杂,宜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4.1.3 久病体虚,宜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4.2 外治法
5 小结与展望

(6)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IBS-D的基本认识
        一、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定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一、祖国医学对IBS-D的定义与病名源流
        二、祖国医学对泄泻的病因病机分析
        三、辨证分型的演变
    第三节 中西方IBS-D的疗法简述
        一、现代医学治疗IBS-D
        二、中医内治法
        三、中医外治法
第二章 IBS-D于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基于NAMCS公共数据库的分析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二、研究设计
    第三节 NAMCS数据库及其研究设计
        三、研究内容
        四、统计学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基本人口学特征
        二、基本健康情况
        三、消化道相关合并症
        四、消化道外合并症
        五、就诊基本情况
        六、相关检验及检查
        七、非药物疗法
        八、药物疗法
        九、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以及类型
第三章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对照方法
        三、盲法设计
        四、技术路线图
        五、治疗方案
        六、不良事件观察
        七、统计学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二、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
        三、三组患者治疗后IBS-QOL生存质量比较
        四、三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五、疗效检验的效能分析
        六、年龄、性别与总体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七、三组远期复发率比较
        八、安全性评价
讨论
    第一节 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核心思想与作用机制
        一、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
        二、岭南火针疗法的核心思想
        三、火针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临床研究选穴及其依据
        一、立方依据
        二、选穴
    第三节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一、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二、总体疗效分析
        三、患者IBS-QOL生存质量评价
        四、远期复发率分析
        五、研究结果对临床应用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四节 基于NAMCS公共数据库对美国IBS-D中医诊疗现状的思考
        一、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结果分析
        二、流行病学现状与临床研究对在美国推广和发展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 创新点与展望
        一、创新点
        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统计学审核证明

(7)中医药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治疗方法
    2.1 辨证分型
    2.2 古方加减
    2.3 自拟方
    2.4 中成药
3 中西结合治疗
4 针灸治疗
5 其他治疗
6 结语

(8)中医药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分型论治
    3.1 虚实夹杂, 脾虚湿阻
    3.2 虚寒为主, 脾肾阳虚
    3.3 实证为主
    3.4 其他
4 针灸推拿治疗
5 中医药防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存在的问题
6 未来展望

(9)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AAD的临床观察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6. 腹泻程度评分标准
        7. 治疗方法
        8. 观察指标
        9. 疗效判定标准
        10. 不良反应观察
        11. 统计学方法
        12. 临床资料分析
        13. 治疗结果
    讨论
        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理论研究
        2. 扶正与祛邪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
        3. 方义分析和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与展望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古代对腹泻的认识
    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因病机
    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辨证分型
    4.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法方药
    5. 小结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流行病学
    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常见致病菌
    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理
    4.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5.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6.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实验室指标
        5 临床疗效指标
        6 治疗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2 SAGI的中医认识
        3 SAGI的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1 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疗效评价
        2.5 不良反应
        2.6 发表偏倚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3.2 结果讨论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3.4 证据质量
    4 结论
        4.1 对实践的意义
        4.2 对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临床资料
        2.3 治疗方案
        2.4 疗效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方案分析
        4.3 疗效指标选择
        4.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四、针灸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3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人脾肾阳虚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D]. 曹锡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中医药防治化疗相关性腹泻的Meta分析[D]. 覃琬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D]. 谢思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的研究进展[J]. 兰鹏,刘新桥. 中国当代医药, 2020(12)
  • [6]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纪学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中医药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进展[J]. 聂伟. 湖南中医杂志, 2018(10)
  • [8]中医药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现状分析[J]. 王硕,齐文升. 北京中医药, 2010(11)
  • [9]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D]. 唐文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
  • [10]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D]. 程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针灸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30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