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成立首个海上搜救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李三阳[1](2022)在《王胜科为“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而努力》文中指出从集美大学轮机工程专业毕业后,王胜科曾留校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2年,但由于自小受父亲影响,他毅然来到钦州成为一名海事执法人员。让"让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是钦州海事局港区海事处王胜科一直不变的初心。从集美大学轮机工程专业毕业后,王胜科曾留校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2年,但由于自小受父亲影响,他毅然来到钦州成为一名海事执法人员。
黄锦南[2](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余珍艳[3](2021)在《中国—东盟国家南海区域合作机制构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彭蓝婷[4](2021)在《中国与东盟海事管理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查振昊[5](2021)在《基于船舶通航安全的海上风电场选址研究》文中指出全球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石油化工能源日益紧缺,风能作为清洁能源得到高度关注。风电场分为陆地风电场和海上风电场,陆地风电场受电网、风力资源等条件的制约较大,其开发已经接近饱和,海上风电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我国,沿海地区有着丰富的风力资源,具有建造海上风电场的地理优势。同时,国家对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开发给予鼓励与支持的政策。因此,海上风电场在我国逐步走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海上风电场的快速发展建设之中,一些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贸易交流频繁,随着我国航运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沿海海上船舶交通已日益繁忙,海上风电场作为占距较大海面空间的海上建筑物,其建设和运营必将导致海上风电场区周边水域的船舶交通环境发生变化,并将严重影响船舶航行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海上风电场选址对海上船舶通航安全影响的研究,降低对风电场区周边水域船舶安全航行的影响,确保周边水域船舶通航安全。本文从影响船舶通航安全的角度,对海上风电场的选址展开研究,为海上风电场的选址提出避免影响船舶通航安全的建议,以减少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对周边水域船舶通航安全的影响。首先,本文介绍了海上风电场的发展现状,查阅了有关海上风电场的建设的指标指南,研究分析了在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可能会影响场区周边水域船舶通航安全的主要因素,主要从自然环境、港口环境、交通环境、以及其他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其次,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运用系统过程方法,通过向专业人士发放调查问卷并经统计分析,确定了各指标的影响程度,建立了海上风电场选址对船舶通航安全影响的指标体系。再次,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各类评价方法的优劣,本文选择应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GA-BP评价方法,通过国内已建成和待建的海上风电场相关指标数据对GA-BP模型进行训练,建立了海上风电场选址的GA-BP评价模型。最后,应用GA-BP评价模型对福建长乐外海C区海上风电场项目进行船舶通航安全影响的评价分析,提出了原选址方案对船舶通航安全的影响及相关选址优化建议。经实例检验,应用海上风电场选址的GA-BP评价模型可就海上风电场的选址影响周边水域船舶通航安全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对保障场区周边水域船舶安全航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为海上风电场选址建设对海上船舶通航安全产生的影响,提供一种实用的评价模型。
蔡宇冰[6](2020)在《南海地区海上搜救合作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南海的海上通航环境复杂多变,随着南海地区的海上经济贸易发展,海难事故发生率也逐步增加,南海国家要保障海上搜救的实施,实现南海地区的海上人命救助与财产保障,就需要进一步健全南海地区的海上搜救合作机制。本文除引言外,共有四章。第一章南海海上搜救合作机制的内涵与范畴进行分析。首先,从南海地区海上搜救合作机制的建立基础出发,明确了海上搜救合作的必要性,阐述了科学的搜救合作机制是搜救合作的有效保证。其次,界定了搜救合作机制的内涵,搜救合作机制可以从法律制度与实践操作两个层面联合构建。并将搜救合作机制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类。最后,从南海各国合作发展进程、海上搜救责任的低敏感性进行推演,得出南海海上搜救合作的机制存在与健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章对构建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基础性与理论性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建立南海搜救合作机制与理论依据。包括人道主义搜救理论以及国家阶段理论,前者是国家的搜救义务来源,也为搜救合作机制的构建提供了思路,后者则为中国推进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南海国家要实现健全搜救合作机制的目标,需要以搜救责任区的明确划分为前提,正式化与体系化为标准,优秀的搜救合作能力为保障。注重搜救合作的中国家硬件设施、技术水平以及程序上的衔接,才能够有效率、有效果地实现构建搜救合作机制目标。第三章南海地区现有的搜救合作机制以及发展路径分析。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现有法律基础主要包括东盟国家间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签订的搜救合作协议,为合作机制的发展健全提供了基础。但是当前的南海地区的搜救合作机制中仍然存在不足,需要通过建立南海区域性搜救合作规范来提升搜救合作机制的约束性、规范性,并注重深化南海国家间搜救合作常态化交流,避免交流的表面化问题。包括制度上的正式化程度低、约束性规范不强、国家的参与度保障不足,以及实践中的常态化交流存在范围与效果的有限性、技搜救水平的局限性等问题。第四章中国推动建立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路径与具体建议。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如何推进南海地区的搜救合作机制。国际方面需要积极寻求国际组织的帮助,积极解决搜救合作的基础性问题,协商确定搜救责任区的划界,并在经济上建立搜救合作的专项基金提供合作的资金支持。国内方面需要建立以《海上交通安全法》为原则性规范的搜救制度体系,发挥搜救协调机构的统筹作用,防止各个搜救参与部门的职能重叠,在保障国内的搜救能力的同时也需要与国际接轨,从而进一步保障合作。
邓朝晖[7](2020)在《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推进,国家海上搜救主管部门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海上搜救合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发现在推进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过程中存在不少阻力,效果并不理想,文章通过对几年相关工作实践总结,探讨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关原因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方面的具体建议。(1)运用协同治理、公共服务、海上安全等理论,分析了中国-东盟加强海上搜救合作的必要性。南海作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守望的海域,海上安全直接关系到本国人民海上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国家治理中,通过为海上航行和作业的船只和人员提供公共服务,是一个国家理所应该提供的,我们通过应对海上突发事件,协同治理海上突发事件,为海域周边国家和人民提供安全保持,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提出加强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的愿望和理念是十分美好的,但是,基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文化上存在差异,互相不足,加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国际公约方面参与程度不同,搜救合作目标尚不明确,以及东盟一致对外原则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推进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难度大,推进中明显存在阻力,海上搜救合作中存在形式单一、深度不够、东盟国家参与不积极、合作的基础薄弱,合作频率少等诸多问题。(3)通过借鉴国外相应环境海上搜救合作,如波罗的海、黑海、北极海域等国外搜救合作经验,结合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加强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在扩大合作范围、推进合作深层次发展、扩大合作参与面、加强合作基础性研究和加强合作频率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旨在为国家政府机关在制定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决策时提供一定的帮助。国家间海上搜救合作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和因素影响,文中提到的只是从中方的视角进行研究,受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加强中国-东盟国家在海上搜救合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但通过加强规划,及早谋划,稳步推进的策略一定能够把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水平。
曲向芳[8](2020)在《北斗产业创新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泛——《2020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是对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所做的整体性研究总结,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咨询中心编制,每年度定期发布。本刊将2020年度白皮书中关于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张碧勇[9](2020)在《邮轮港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研究 ——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为例》文中提出邮轮经济被称为“水上黄金产业”,具有高增长、高聚集、高产值、高门槛的显着特点。邮轮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的空间封闭性,极易成为各类突发事件的汇聚点,并导致连锁危机的爆发。邮轮港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会超过某一行政区域、部门与行业的应对能力和权限范围,需要各方协作才能有效应对,优化邮轮港的应急联动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起着重要作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凭借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客源市场,在国内邮轮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本文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为研究对象,作为旅客规模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邮轮港口,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应急联动机制优化对全国其它邮轮港口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共分绪论和六个章节。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应急联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第一章为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对邮轮港、邮轮港突发事件、邮轮港应急联动机制定义和特点进行界定,将整体性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指导。第二章介绍了我国邮轮港应急联动机制现状,梳理邮轮港应急联动中的主客体,分析邮轮港预防准备机制、预警监测机制、应急指挥机制和信息协调沟通机制的现状。第三章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为例,介绍了邮轮港基本情况,对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应急联动机制现状作相应介绍。第四章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8·23”海洋量子号邮轮游客滞留事件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应急联动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的运作。第五章通过分析美国纽约港应急联动机制和韩国“世越号”沉船事件应急联动处置过程,认为统一的管理机构、完备的应急预案和有效地信息沟通是提高应急联动机制运作的重要原因。第六章抓住邮轮港突发事件的特点,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对邮轮港应急联动机制的优化提出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一是邮轮港应急体制上“条块分割的”部门设置影响了应急联动机制运作,需建立“平战结合”的应急联平台,战时转换为应急指挥中心集中统一领导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二是面对现有的应急预案主动性、操作性和公众参与度不强的情况,应采取多方参与式编制和情景构建模式下的应急预案制定;三是针对现有预警方式手段单一、预警信息共享机制薄弱的问题,建立预警联动合作机制,构建专业监测与社会监测结合的预警网络;四是针对应急联动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发布不及时的短板弱项,建立应急综合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发布机制建设。最后是通过完善立法,规范政府部门间的法律关系,为部门间协调与合作提供法律保障。明确对国际邮轮的管辖权,避免因管辖权问题导致对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不利的情况。
宋建欣[10](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文中指出“南海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与分歧。改革开放后,针对南海声索国对南海岛礁的大肆侵占以及美、日等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频繁干预,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坚定地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权益,为解决南海争端、维护南海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报刊文本、国外相关文献等资料,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以及交叉研究等方法,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向逻辑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具体策略与实践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对策及启示。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回答了为何开展本研究、如何开展本研究等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南海争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介绍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前提。这一部分主要从产生根源、基本内涵与现实状况三个层面来介绍南海争端的基本方面。首先,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南海争端产生的根源。其次,从岛礁主权问题、海域划界问题、海洋资源问题以及“航行自由”问题四个层面论述了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最后,概括了南海争端的现状,即域外大国继续干预,域内国家磋商合作,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四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与基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与命名、持续开发与管制,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承认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历史依据。适用于处理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与南海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性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中国法律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理论依据。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有效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南海局势的发展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政策,并将其落实为了具体实践。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个向度梳理与概括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本章与第四章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本章主要从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四个方面爬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所作的大量工作。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即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顺利完成北部湾划界、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以及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南海维权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这四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南海问题的现状出发,并结合过去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此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四点启示: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友好关系、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二、广西成立首个海上搜救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成立首个海上搜救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王胜科为“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而努力(论文提纲范文)
什么水面起高楼哎 |
木船能否撞沉铁船 |
“原油过驳”就这么干 |
到最基层填补空白 |
孩子们有了新校船 |
搜救时间就是生命 |
服务效率再多一点 |
(2)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基于船舶通航安全的海上风电场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海上风电场选址评价指标分析 |
2.1 海上风电场及其相关概念 |
2.2 海上风电场建设发展 |
2.3 海上风电场选址的影响因素 |
2.3.1 通航自然环境 |
2.3.2 附近港口环境 |
2.3.3 附近交通环境 |
2.3.4 其他环境因素 |
2.4 海上风电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4.1 指标建立的原则 |
2.4.2 过程与过程方法 |
2.4.3 海上风电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 |
2.4.4 海上风电场选址评价指标风险评价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上风电场选址评价模型 |
3.1 选址评价概述 |
3.1.1 常用评价方法概述 |
3.1.2 方法的选择 |
3.1.3 方法的确定 |
3.2 BP神经网络 |
3.2.1 BP神经网络简述 |
3.2.2 BP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 |
3.2.3 BP神经网络结构 |
3.3 遗传算法 |
3.4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
3.4.1 优化原理 |
3.4.2 算法优化流程 |
3.5 海上风电场选址GA-BP评价模型 |
3.5.1 BP网络部分 |
3.5.2 遗传算法部分 |
3.6 海上风电场选址评价GA-BP模型的训练仿真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福州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选址评价分析 |
4.1 场区水域环境介绍 |
4.1.1 风电场概况 |
4.1.2 自然条件概况 |
4.1.3 港口环境分析 |
4.1.4 交通环境分析 |
4.1.5 其他环境因素分析 |
4.2 风电场选址风险评价 |
4.2.1 自然环境指标评价 |
4.2.2 港口环境指标评价 |
4.2.3 交通环境指标评价 |
4.2.4 其他环境指标评价 |
4.2.5 风电场选址评价 |
4.3 风电场优化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南海地区海上搜救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南海海上搜救合作机制内涵与外延 |
第一节 海上搜救合作的基础分析 |
一、海上搜救的范畴界定 |
二、海上搜救合作的特性 |
三、海上搜救合作的义务来源 |
第二节 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法律内涵与形式 |
一、搜救合作机制的法律内涵 |
二、海上搜救合作机制的表现形式 |
第三节 完善南海海上搜救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究 |
一、南海国家完善搜救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
二、南海地区构建搜救合作法律机制的可行性 |
第二章 健全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健全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理论依据 |
一、人道主义搜救理论 |
二、国家阶段理论 |
第二节 明确划分搜救责任区是构建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前提要求 |
一、搜救责任区划界对国家搜救责任划分的影响 |
二、南海地区的搜救责任区划分现状 |
第三节 正式化与体系化是构建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标准 |
一、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规范化 |
二、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体系化 |
第四节 提高搜救合作水平是构建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保障 |
一、提升南海各国的搜救能力是构建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基础 |
二、搜救合作中信息交流顺畅保障搜救合作的效率 |
三、国家间搜救程序衔接顺畅保障搜救合作的效果 |
第三章 南海与其他海域中搜救合作机制的比较分析与发展路径 |
第一节 南海搜救合作中的现有机制及存在问题 |
一、东盟国家间的搜救合作机制 |
二、中国与东盟间的搜救的合作机制 |
第二节 “渐进型”搜救合作机制——北极地区的搜救合作机制 |
一、“渐进型”的北极地区搜救合作机制 |
二、北极地区搜救合作机制的建立基础与内容 |
第三节 “补充型”搜救合作机制——黑海地区的搜救合作机制 |
一、“补充型”黑海地区搜救合作机制 |
二、黑海搜救合作机制的内容 |
第四节 南海地区现有搜救合作机制存在问题与解决 |
一、建立南海区域性搜救合作规范增强搜救合作机制的约束性 |
二、深化南海国家间搜救合作的常态化交流避免交流效果表面化 |
第四章 中国推动健全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路径与具体建议 |
第一节 国际层面中国推进南海搜救合作机制建设的具体路径 |
一、积极协商解决搜救责任区与争议海域的中的相关问题 |
二、在《南海各方行为准则》中磋商加入南海地区统一的原则性区域指导规范内容 |
三、协同建立南海海上搜救合作专项基金 |
第二节 国内层面中国推进南海救合作机制建设具体路径 |
一、构建以《海上交通安全法》为纲领性规范的国内立法体系 |
二、提升中国搜救水平以完善南海搜救合作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基础研究 |
2.1 基本概念 |
2.1.1 东盟组织 |
2.1.2 海上搜救合作 |
2.2 相关理论 |
2.2.1 协同治理理论 |
2.2.2 公共服务理论 |
2.2.3 海上安全理论 |
第3章 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现状分析 |
3.1 东盟各国和我国搜救现状 |
3.1.1 各国搜救力量情况 |
3.1.2 主管机关 |
3.2 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需求分析 |
3.2.1 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中方需求 |
3.2.2 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东盟需求情况 |
3.3 中国与东盟国家近年来合作开展情况 |
3.3.1 中国-东盟海上搜救责任区情况 |
3.3.2 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开展情况 |
3.4 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主要问题 |
3.4.1 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形式上单一 |
3.4.2 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深度不够 |
3.4.3 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东盟参与方不够 |
3.4.4 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基础薄弱 |
3.4.5 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频次少 |
3.5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海上搜救目标不明确 |
3.5.2 东盟一致对外原则 |
3.5.3 中国与东盟国家国际公约参与程度不同 |
3.5.4 中国与东盟国家存在文化差异 |
3.5.5 中国与东盟国家互信不足 |
第4章 中国与相邻国家以及国际相似区域海上搜救合作经验借鉴 |
4.1 中国与相邻国家海上搜救合作 |
4.1.1 中日搜救合作着重应对突发事件合作程序 |
4.1.2 中韩搜救合作内容更加丰富 |
4.1.3 中日俄韩东北亚搜救合作更着重实战和应急反应 |
4.2 国际相似区域海上搜救合作 |
4.2.1 北极水域搜救合作 |
4.2.2 波罗的海水域搜救合作 |
4.2.3 黑海海域搜救合作 |
4.3 中国与相邻国家及国际相似区域海上搜救合作经验 |
4.3.1 中国与相邻国家海上搜救合作经验 |
4.3.2 国际相似区域海上搜救合作经验 |
第5章 加强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对策分析 |
5.1 扩大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范围 |
5.1.1 积极推进中国-东盟海上合作现有项目 |
5.1.2 以海上搜救实战带动合作 |
5.2 推进合作更深层次发展 |
5.2.1 加强海上搜救合作战略规划 |
5.2.2 加强中国和东盟战略互信 |
5.2.3 推进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协议签署 |
5.3 扩大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参与面 |
5.3.1 加大区域航运、旅游发展 |
5.3.2 加强中国-东盟人员交流互访和业务培训 |
5.4 加强合作基础性研究 |
5.4.1 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履约合作 |
5.4.2 加强区域海上安全合作 |
5.5 加强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频率 |
5.5.1 推进友好国家双边合作 |
5.5.2 发展区域多边合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北斗产业创新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泛——《2020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论文提纲范文)
年度发展现状 |
1. 国内发展概况 |
2. 北斗发展概况 |
3. 市场发展概况 |
4.区域和产业链发展概况 |
5.形势与前景 |
三大应用市场现状 |
1.行业市场保持平稳发展 |
2.大众市场方兴未艾 |
3. 特殊市场保持稳定增长 |
新兴应用发展 |
1.北斗三号短报文应用有望成为北斗新兴市场 |
2.北斗智慧铁路应用市场不断扩大 |
3. 北斗智慧施工应用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
(9)邮轮港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研究 ——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特色与研究不足 |
一、研究特色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邮轮港定义 |
二、邮轮港突发事件定义 |
三、邮轮港突发事件的特点 |
四、邮轮港应急联动机制定义 |
五、邮轮港应急联动机制特点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
二、协同治理理论 |
第二章 邮轮港应急联动机制现状 |
第一节 邮轮港应急联动的主客体 |
一、邮轮港应急联动的主体 |
二、邮轮港应急联动的客体 |
第二节 邮轮港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现状 |
一、预防准备机制 |
二、预警监测机制 |
三、应急指挥机制 |
四、信息协调沟通机制 |
第三章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现状 |
第一节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基本情况 |
一、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简介 |
二、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应急联动机构 |
第二节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应急联动机制 |
一、预防准备机制 |
二、预警监测机制 |
三、应急指挥机制 |
四、信息沟通协调机制 |
第四章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应急联动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8·23”海洋量子号游客滞留事件 |
一、背景介绍 |
二、事件回顾 |
第二节 应急联动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预防准备机制存在的问题 |
二、预警监测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三、应急指挥机制存在的问题 |
四、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应急联动机制问题存在的原因 |
一、法制滞后缺位 |
二、组织体系僵化 |
三、应急综合信息系统缺失 |
第五章 国外应急联动的启示 |
第一节 纽约邮轮港应急联动机制分析 |
一、邮轮港应急联动主体 |
二、纽约港应急联动机制运行模式 |
三、应急管理法律 |
第二节 “世越号”沉船事故救援行动分析 |
一、事故处置救援行动基本情况 |
二、“世越号”沉船事故救援行动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启示 |
一、统一的管理机构 |
二、完备的应急预案 |
三、有效地信息沟通 |
第六章 邮轮港应急联动机制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应急指挥机制完善建议 |
一、建立“平战结合”的应急联动平台 |
二、设立统一的应急指挥中心 |
第二节 预防准备机制完善建议 |
一、规范应急预案制定 |
二、加强应急预案协同演练 |
第三节 预警监测机制完善建议 |
一、建立健全预警联动合作机制 |
二、构建专业监测与社会监测相结合的预警网络 |
第四节 信息沟通机制完善建议 |
一、建立应急综合信息系统 |
二、加强信息发布机制建设 |
第五节 应急法制完善建议 |
一、完善政府部门间的法律关系 |
二、制定相应法规填补法律空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 |
2.1 南海争端的产生根源 |
2.1.1 历史因素 |
2.1.2 经济因素 |
2.1.3 地缘因素 |
2.1.4 法律因素 |
2.2 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 |
2.2.1 岛屿主权问题 |
2.2.2 海域划界问题 |
2.2.3 海洋资源问题 |
2.2.4 “航行自由”问题 |
2.3 南海争端的现实状况 |
2.3.1 域外国家继续干涉 |
2.3.2 域内国家磋商合作 |
2.3.3 整体局势依然严峻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 |
3.1 历史依据 |
3.1.1 最早发现与命名 |
3.1.2 持续开发与管治 |
3.1.3 国际社会的承认 |
3.2 法理依据 |
3.2.1 相关国际法律 |
3.2.2 相关中国法律 |
3.3 理论基础 |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 |
3.3.2 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 |
3.4 实践基础 |
3.4.1 晚清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
3.4.2 国民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
3.4.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1978-2012) |
4.1 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 |
4.1.1 主权宣示与外交抗议 |
4.1.2 反对域外大国的干预 |
4.2 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 |
4.2.1 执行国家海防战略 |
4.2.2 发展南海军事力量 |
4.2.3 实施军事维权行动 |
4.3 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 |
4.3.1 开展南海科学考察 |
4.3.2 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
4.3.3 修建南海基础设施 |
4.4 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
4.4.1 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
4.4.2 与南海各国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 |
4.4.3 与东盟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机制 |
4.4.4 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
4.4.5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南海主权权益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 |
5.1 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
5.1.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5.1.2 倡导“双轨思路”解决争端 |
5.1.3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 |
5.2 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 |
5.2.1 升级南海行政建制 |
5.2.2 改革海上执法体制 |
5.2.3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
5.2.4 加速南海资源开发 |
5.3 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 |
5.3.1 与南海各国建立多领域务实合作 |
5.3.2 倡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
5.3.3 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
5.4 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 |
5.4.1 警告与拦截擅闯中国南海的美舰美机 |
5.4.2 推动中国同域外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
6.1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 |
6.1.1 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
6.1.2 顺利完成北部湾的划界 |
6.1.3 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
6.1.4 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 |
6.2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经验 |
6.2.1 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 |
6.2.2 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
6.2.3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
6.2.4 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 |
6.3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启示 |
6.3.1 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合作关系 |
6.3.2 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 |
6.3.3 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 |
6.3.4 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四、广西成立首个海上搜救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王胜科为“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而努力[J]. 李三阳. 珠江水运, 2022(02)
- [2]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3]中国—东盟国家南海区域合作机制构建问题研究[D]. 余珍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中国与东盟海事管理合作问题研究[D]. 彭蓝婷.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5]基于船舶通航安全的海上风电场选址研究[D]. 查振昊. 集美大学, 2021(01)
- [6]南海地区海上搜救合作机制研究[D]. 蔡宇冰.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5)
- [7]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对策研究[D]. 邓朝晖.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8]北斗产业创新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泛——《2020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J]. 曲向芳. 卫星应用, 2020(06)
- [9]邮轮港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研究 ——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为例[D]. 张碧勇.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D]. 宋建欣.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