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Web的西北地区干旱气象资料共享服务分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柏友芹[1](2019)在《置顶信息公司竞争战略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民用航空产业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张。中国民航局2018年正式提出建设航空强国的战略目标,并认为21世纪前20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时期。据民航局有关部门估计:到2020年,我国民航业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民航市场,中国民航业信息化方面投入将达23.92亿元,其中硬件设备12.28亿元,软件及其配套5.46亿元,信息技术服务6.18亿元。中国民航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有较大发展空间。置顶信息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专业从事民航航空业务相关的IT技术与系统的研发,为民航用户提供完整的业务解决方案、大型数据中心和系统集成服务。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是置顶信息公司经营管理的焦点之一。基于此,本文结合置顶信息公司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竞争战略选择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本文首先采用PEST分析模型对置顶信息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又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国内IT行业、民航信息化市场环境进行分析,确定了公司的外部机会,如国内经济环境转暖、行业软件信息化技术更新与系统提升、国内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国际相关环境的改善、民航信息核心技术与设备的国产化等。同时本文也分析了公司面对的外部威胁,包括软件信息化行业人才供不应求、人员成本上升、同行业大型央企的竞争等。本文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明确了置顶信息公司的行业竞争地位和综合实力。同时,通过外部环境评价矩阵与内部环境评价矩阵的分析,本文得出了置顶信息公司,在利用外部环境机会和回避外部威胁方面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内部优势影响远远大于其内部劣势。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得出了置顶信息公司备选竞争战略,并且对备选战略进行识别与分析。经过适用性、可行性、可接受性,三个方面的定性评价,并依据定量战略计划矩阵的方法,本文最终选择了最适合置顶信息公司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差异化竞争战略从产品设计、实施与售后、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实施。实施保障的措施包括:加强企业文件建设、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市场营销能力、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提高管理创新能力。希望本文提出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及其保障措施,将有助于提高置顶信息公司市场竞争力,也为民航行业的IT科技类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张雪斌[2](2019)在《民航气象信息系统中中间件的使用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航气象信息系统是指具有气象情报和气象资料的交换、处理、收集、备供、存贮、显示等功能的系统。该系统从卫星、国家气象局、机场气象台等多种渠道获取气象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生成相关产品,在保证数据库应用系统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向用户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了大量的气象数据文件,气象数据文件的特点是种类较多、数量巨大,且单个数据文件的大小有大有小。因此如何实现报文、产品的实时、高效传输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现用民航气象信息系统的需求和缺点为切入点,在现有的系统框架下,基于消息中间件技术,研究消息可靠和高效传输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能够实现消息最优传输且具备故障处理机制的系统——MQ4CMIS。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通过对比分析4种常用中间件产品,得出消息中间件MQ是最适合民航气象信息系统的中间件,以满足业务的需要,实现系统功能,并使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2.基于IBM MQ中间件,从优化数据交换规则及流程、精简MQ对象、MQ性能调优、设计故障处理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基于消息中间件技术的能够实现消息在民航气象信息系统中最优传输的设计方案—MQ4CMIS(Message Queue For CAAC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MQ4CMIS在满足业务运行的同时减少对系统资源的消耗;改良民航气象信息系统中两个节点的通信流程,使其能够能高效的响应请求;提供一套简单的故障处理机制,大大的增加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3.基于MQ4CMIS,解决工作中常见的三类故障:MQ通道故障,通道重启无效;传输数据引发的故障;MQ队列引发的故障。通过MQ4CMIS不但能够及时的发现故障,还能快速的处理故障,提高维护效率,节约人工成本。本文对民航气象信息系统中中间件的使用进行的探索,对提高系统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实际用用意义。
刘洋[3](2017)在《气象灾害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全世界遭受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的种类繁多、强度较大、频率很高,因此对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以及影响评估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各级气象部门都非常重视灾害天气预警预报技术研究和预警预报手段的建设。为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加强气象灾害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报技术研究,本文以内部气象水文信息网络数据为依托,基于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采用先进成熟的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开展了气象灾害信息显示及预警技术研究、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研究、气象灾害统计查询及评估技术研究。气象灾害信息显示及预警技术研究主要是实现对我国及周边热点地区(海域)的灾害性天气的不间断自动监测与报警;实现对主要涵盖我国区域的卫星云图产品实时连续监测显示;实现对我国区域多普勒天气雷达实时连续监测显示;实现对各种灾害性气象要素、全国天气实况和数值预报解释应用产品的等值线和等值区域显示;实现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主动预警预报。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研究是在预报模式输出基本物理量场的基础上,结合灾害预警和气象保障的特殊需求,开发适用于灾害预警特殊用途的诊断分析模块,得到所需的气象预报诊断产品。包括能见度、雷暴区、大风区等产品,形成灾害预警直接使用的数值天气预报产品。气象灾害统计查询及评估技术研究通过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库和气象要素极值库,实现了数据库的快速组合查询、数据实时更新、信息定时更新等功能,为气象灾害显示和预警分系统提供背景数据,为预报员提供内容全面、数据可靠、操作便捷的数据库查询管理系统,自动和人工完成气象灾害致灾气象要素历史同期排位评估,为开展气象灾害评价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杜亚男[4](2016)在《基于GIS的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以泾阳南塬为例》文中提出我国黄土地区的地貌非常独特,且黄土的性质也具有特殊性。在黄土地区黄土滑坡非常常见,有频次高,危害大的特点,其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严重,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本文以陕西省泾阳县南塬黄土边坡为例,对该区域滑坡进行资料收集、野外调研,基于等高线数据、滑坡钻孔数据,构建了泾阳县南塬三维地质模型,并采用了C#语言在Visual Studio 2010中进行GIS二次开发方法,建立了黄土滑坡稳定分析系统,采用瑞典条分法计算边坡安全系数,并将滑坡剖面线扫描算法引入黄土滑坡稳定分析系统中,以一组安全系数来表征边坡整体与局部的稳定状态。主要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野外调查与数据采集。通过野外调查对研究区黄土滑坡分布状况有较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对典型滑坡钻孔取样并采集数据,为滑坡模型构建与稳定性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2.建立黄土边坡的三维地质模型。在GIS中通过等高线数据构建黄土边坡的表面模型,采用钻孔柱状图来确定地层深度,并采用表面模型对地层进行约束,采用底面与边界对模型进行封闭,进而建立三维地质模型。3.对黄土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针对黄土边坡,基于GIS组件进行插件开发,根据剖面线算法,在剖面上构造滑坡的圆形滑动面,结合滑坡区域DEM数据,引入瑞典条分法,进行安全系数的计算。4.采用了滑坡剖面线扫描算法。对可能发生滑坡的区域构造平行剖面线进行扫描,实现多个二维剖面的安全系数计算,采用多个安全系数表征边坡的稳定状态。
王玲玲[5](2015)在《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四川省伏旱监测》文中指出四川是一个地貌复杂、气候多样且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其中受旱灾影响的范围广、历时长,对区域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造成重大影响。近年来,四川省受干旱灾害影响逐年加重,并且呈频发趋势。因此,以一种有效且适用于四川地区的旱情检测方法进行干旱监测,不仅为防旱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而且有助于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稳定发展。目前,国内外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干旱监测的方法有很多。卫星遥感TM数据、MODIS数据、降水TRMM数据,以及国内的环境小卫星数据和风云系列卫星数据等已广泛应用于实时动态旱情监测领域;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和微波遥感等监测模型和方法能够普遍且较好地适用于各区域的旱情监测,其中温度植被指数旱情监测模型多应用于四川省。但是四川属于湿润半湿润的气候特征,受多云天气的影响,加之复杂的地势地貌,以及地表覆被的垂直地带性差异明显,使得常规旱情监测模型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以四川省日趋严重的夏季高温伏旱为切入点,考虑了研究区域地形复杂导致的气候的显着差异,从农业旱情发生发展的植被覆盖和地表温度的外在表征以及降雨的内在因素两方面,充分利用MODIS、TRMM和DEM多源遥感数据,构建综合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和降水的旱情遥感监测SDCI模型,并通过与常规旱情监测方法相关分析,确定最适于四川这一农业大区旱情监测模型SDCI的最优权重组合。在此基础上通过与研究区历年干旱频率和土壤墒情实测数据的验证分析,划分符合研究区夏季高温伏旱SDCI旱情监测模型的干旱等级阈值,进行综合考虑植被、温度和降雨的四川地区夏季伏旱的等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地势东西高差悬殊,气候多样致使植被种类和长势均有不同,故根据地势地貌将研究区划分为川西高原地区、高原与盆地过度区、川东盆地地区。川东盆地地区最大伏旱频率约为66%左右,位于盆地大部分地区,其中盆地东北部的达县、南充和巴中东南地区,西北部的绵阳、德阳以及东南部的资阳、自贡、宜宾和泸州等地伏旱发生频率尤为显着;盆地与高原过渡区最大伏旱频率约为35%左右,多发生于川南高山地区,以攀枝花和西昌南部及西南部较为突出;川西高原地区受季节性和永久性积雪冰川覆盖影响较大,故干旱频率约为20%左右,多分布于其南部和西南地区,在西昌西北地区、康定中部和马尔康西、东南部地区伏旱偶有发生。高温伏旱多发生于2000、2002、2003、2005、2006、2007、2009、2011和2013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并且分布范围广泛,虽然6-8月伏旱时有发生,但伏旱强度不大且范围相对较小。
杨桂菊[6](2014)在《GIS中气象数据引擎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气象GIS是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预警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支撑项目,通过将GIS平台技术与气象领域行业应用模型融合,旨在为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警、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支撑提供一个专业化的气象GIS平台。在气象GIS业务平台中需要建立能够支撑多种气象数据格式直接读写及动态显示气象时态数据的气象GIS数据引擎与气象时态数据模型。GDB-CLI的提出以及空间数据引擎、时空数据模型技术的发展,为海量气象数据的直接读写与动态显示分析服务带来了契机。本文针对当前气象业务系统中上述的两点需求,进行GIS技术、空间数据引擎、GDB-CLI接口、及时空数据模型等相关技术的研究,针对专业气象时态数据特点的气象时态数据模型及基于GDB-CLI标准接口的气象GIS数据引擎提出了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法。论文首先分析总结了GIS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和时态数据模型和空间数据引擎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现状,然后针对当前气象业务对气象数据读写、显示及分析的要求,提出关键技术、研究路线和方法。其次,根据空间数据引擎技术的发展情况和GDB-CLI技术的优势,选择了基于GDB-CLI标准接口设计气象GIS数据引擎,并典型实现了Micaps、AWX、BUFR三种气象数据格式的数据引擎。通过分析通用时空数据模型和气象时态数据特点及应用需求,借鉴了快照序列模型和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的思路,设计了针对专业气象数据特点的气象时态数据模型,主要包括:针对台站观测数据的时态数据模型、针对雷达卫星数据的时态数据模型、针对台风数据的时态数据模型。最后,论文以厦漳泉(厦门、漳州、泉州)气象预报预警综合业务平台作为应用实例,将气象GIS数据引擎和气象时态数据模型应用到平台中,实现了各类气象数据的直接快速读写功能;具有海量时序气象数据的管理能力,解决了气象部门内部目前以文件数据为主、气象数据时序性管理困难的问题;能够良好的表达气象现象及进行高效的气象业务分析。本文的研究对于解决气象数据在GIS中应用的效率和便捷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建立了开放空间数据引擎访问模型、基于GDB-CLI的气象数据引擎扩展开发接口、针对气象行业应用的气象时态数据模型,对其他行业数据引擎和时态数据模型建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晖妍[7](2012)在《青海省气象局三江源项目气象业务监控子系统》文中认为随着青海省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需要观测的气象数据种类越来越多,如何保证气象资料及时有效的传输,更好地应用和共享气象资料,提高气象预报水平一直是气象业务工作的一个重点。在气象业务发展过程中,业务监控系统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气象资料传输的及时度和准确度,气象资料的时效代表着气象业务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本文针对目前青海省气象信息传输业务的现状,根据气象信息传输业务的规范、流程和特点,应用先进的.NET、C#、SQL等技术研究开发了青海省气象业务监控子系统,主要涉及到基础数据管理、时效统计分析、报警模块、业务考核分析等一系列业务。气象业务监控子系统主要通过对日志和消息的采集汇总与分析、统计传输时效、显示到报情况并存储入库、能够实时监控气象业务传输情况。本文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建设过程,包括开发背景、开发技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实现等。气象业务监控子系统的建设提升了青海省气象业务监控的水平,提高了各项资料传输的及时率,减轻了气象业务人员的工作量,保证了各项气象资料及时有效的传输,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气象业务系统的实际应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对青海省气象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薛建军[8](2012)在《基于WebGIS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人工影响天气是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化,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目前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我国的人工影响天气规模和投入力度均居世界首位。自1956年以来,气象工作者们一直致力于该项工作理论和装备的研究,特别是“十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及示范”研究成果以推广,“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新颁布的气象发展规划(2012-2015)对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这一复杂大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SOA的框架方案,开发设计一种能够以实时监测、信息加工、作业决策和效果评估为核心的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当前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的业务需求,给出系统功能设计和工艺流程。利用面向服务架构(SOA)和Web Service技术,设计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综合业务平台基础框架,进行该框架在WebGIS平台上开发与集成,完成大系统的体系结构、业务流程设计,探讨了系统数据管理与表达的方法,进行了系统详细功能模块和WebService设计。2.利用ArcGIS9.3系列软件,在.NET下使用Visual Studio2008开发工具进行系统实现:①研究实时气象资料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处理策略与方法,提出实时与非确定时和多线程优化处理的方法,完成对常规台站资料、雷达资料、探空资料进行高效综合处理,设计开发了实时资料处理子系统;②研究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中地理信息表达、数据分析、作业派车调度、通信指挥等关键问题,设计了开发省级决策指挥子系统;③研究总结了统计检验回归试验的要点,设计开发基于统计检验的效果评估子系统;④研究制定各子系统基于WebGIS平台开发集成方案,实现了某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原型系统。文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和子系统已投入到国内部分气象部门试运行,实际运行效果良好。本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对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业务技术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艾艳,杨根录,魏延涛,王敏,武鹏[9](2010)在《LDM软件在气象数据交换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运行的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存在着交换平台(操作系统平台)不统一、数据接口不统一、数据交换软件不统一等问题,导致每新增一类投人业务使用的观测资料,从资料采集、资料传输、资料传输监视到资料应用等都自成一体,给通信传输管理带来很大不便。LDM(Local Data Manager)软件作为底层通信传输和管理系统,可实现上述三者的统一。通过对目前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存在的传输软件不统一、文件数目多时造成拥塞和文件优先级无法保证问题的分析,对LDM软件灵活和有效的数据分发功能及用户可配置的、支持分布式的处理和事件驱动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并以建立的基于LDM的实时气象资料分发服务系统为研究和试验原型,对LDM软件及目前国内气象通信系统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LDM软件可以提高传输业务的整体工作质量,解决目前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存在的问题,即LDM软件较适用于我国气象数据交换业务。
陈齐亚,许财德[10](2010)在《民航西北气象中心全方位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民航气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民航气象行业在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类网络安全问题的困扰,民航西北气象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前各类主流网络安全技术及产品,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网络安保障体系,极大地增强了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详细介绍了民航西北气象中心网络安全实际现状、网络安全建设方案及实施情况。
二、基于Web的西北地区干旱气象资料共享服务分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Web的西北地区干旱气象资料共享服务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置顶信息公司竞争战略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内容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企业战略与竞争战略 |
2.2 竞争战略的基本模式 |
2.3 竞争战略选择基本理论 |
2.3.1 PEST分析模型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SWOT |
2.3.4 矩阵分析工具 |
第3章 置顶信息公司竞争战略选择环境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置顶信息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2.2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行业环境分析 |
3.2.3 置顶信息公司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威胁 |
3.2.4 置顶信息公司外部环境评价(EFE)矩阵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置顶信息公司发展现状 |
3.3.2 置顶信息公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
3.3.3 置顶信息公司内部环境评价(IFE)矩阵 |
3.3.4 置顶信息公司SWOT分析 |
第4章 置顶信息公司竞争战略识别与选择 |
4.1 置顶信息公司竞争战略备选方案识别与分析 |
4.2 置顶信息公司竞争战略备选方案评价 |
4.2.1 置顶信息公司竞争战略备选方案适用性评价 |
4.2.2 置顶信息公司竞争战略可行性评价 |
4.2.3 置顶信息公司竞争战略可接受性评价 |
4.3 置顶信息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4.3.1 QSPM分析框架 |
4.3.2 竞争战略选择 |
第5章 置顶信息公司竞争战略实施与保障 |
5.1 置顶信息公司竞争战略实施 |
5.1.1 产品设计 |
5.1.2 售后服务 |
5.1.3 营销管理 |
5.2 置顶信息公司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
5.2.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2.2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 |
5.2.3 提升营销管理能力 |
5.2.4 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
5.2.5 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民航气象信息系统中中间件的使用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中间件的对比与分析 |
2.1 中间件的分类 |
2.1.1 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Remote Procedure Call,RPC) |
2.1.2 交易处理中间件(Transaction Processing Middleware,TPM) |
2.1.3 数据库访问中间件(DM,Database Middleware) |
2.1.4 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essage Oriented Middle-ware,MOM) |
2.2 常用中间件的对比 |
第三章 Websphere MQ中间件功能的分析 |
3.1 消息 |
3.1.1 消息的定义与结构 |
3.1.2 消息的类型 |
3.1.3 消息的工作原理 |
3.1.4 消息传递的特性 |
3.2 MQ对象 |
3.2.1 队列管理器 |
3.2.2 队列 |
3.2.3 消息通道 |
3.2.4 名字列表 |
3.2.5 分发列表 |
3.2.6 进程定义 |
3.2.7 存储类 |
3.3 MQ通讯技术手段 |
3.4 组件 |
3.4.1 发送消息所需要的组件 |
3.4.2 通道启动器 |
3.4.3 侦听程序 |
3.4.4 通道出口程序 |
第四章 MQ4CMIS的总体设计 |
4.1 现用系统分析与研究 |
4.1.1 系统介绍 |
4.1.2 系统结构 |
4.2 MQ4CMIS的设计思想 |
4.3 MQ4CMIS的总体框架设计 |
4.4 MQ4CMIS的 MQ对象设计 |
4.4.1 设计思路 |
4.4.2 具体实现 |
4.5 MQ4CMIS的 MQ性能调优 |
4.5.1 设置多个队列提高并行处理能力 |
4.5.2 调整队列的属性 |
4.5.3 调整日志文件的大小和个数 |
4.5.4 修改通道参数 |
4.6 MQ4CMIS的故障处理机制 |
第五章 MQ故障及处理 |
5.1 MQ队列引发的故障 |
5.2 传输数据引发的故障 |
5.3 MQ通道故障,通道重启无效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气象灾害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气象灾害预警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
1.1.2 灾害天气预警手段相关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资料分析与算法 |
2.1 数据资料说明 |
2.1.1 实时资料 |
2.1.2 历史资料 |
2.2 资料处理分析算法 |
2.2.1 AWX卫星云图分析 |
2.2.2 矩形网格等值线分析显示 |
2.2.3 矩形网格等值区彩色填充分析显示 |
第三章 气象灾害信息显示和预警技术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系统设计 |
3.2.1 功能模块设计 |
3.2.2 系统结构设计 |
3.2.3 数据存储设计 |
3.3 技术方法 |
3.3.1 实时气象灾害监视报警 |
3.3.2 天气实况监测显示 |
3.3.3 卫星云图监测显示 |
3.3.4 天气雷达监视显示 |
3.3.5 数值预报诊断分析产品显示 |
3.3.6 气象灾害预警预报 |
3.4 研究成果 |
3.4.1 实时气象灾害监视报警 |
3.4.2 天气实况监测显示 |
3.4.3 卫星云图监测显示 |
3.4.4 天气雷达监视显示 |
3.4.5 数值预报诊断分析产品显示 |
3.4.6 气象灾害预警警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研究 |
4.1 研究内容 |
4.1.1 A指数 |
4.1.2 K指数及修正的K指数 |
4.1.3 I指数 |
4.1.4 对流有效位能、最佳对流有效位能 |
4.1.5 对流抑制能量 |
4.1.6 风暴强度指数(SSI指数) |
4.1.7 大风指数 |
4.1.8 Z-螺旋度 |
4.1.9 位涡、湿位涡 |
4.1.10 雷暴区 |
4.1.11 能见度 |
4.1.12 低空风切变 |
4.1.13 积冰条件 |
4.1.14 反射率、组合反射率 |
4.1.15 涡度、散度 |
4.1.16 假相当位温 |
4.1.17 温度平流、涡度平流 |
4.1.18 水汽通量 |
4.1.19 大气可降水量 |
4.1.20 低、中、高、总云量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气象灾害统计查询及评估分系统 |
5.1 研究目的 |
5.2 技术方法 |
5.2.1 实时资料处理模块 |
5.2.2 质量控制模块 |
5.2.3 数据库统计查询模块 |
5.2.4 数据库管理模块 |
5.2.5 气象要素极值库和全球气象灾害信息库采用资料 |
5.2.6 气象要素极值库和全球气象灾害信息库统计方法 |
5.2.7 气象要素极值库统计项目 |
5.2.8 气象灾害时空序列特征统计 |
5.2.9 气象灾害信息整编标准 |
5.2.10 可视化显示模块 |
5.3 研究成果 |
5.3.1 实时资料处理模块 |
5.3.2 质量控制模块 |
5.3.3 数据库统计查询模块 |
5.3.4 数据库管理模块 |
5.3.5 气象要素极值库和气象灾害信息库 |
5.3.6 气象灾害时空分布及特征信息库 |
5.3.7 历史灾情评估信息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主要创新性工作 |
6.3 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基于GIS的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以泾阳南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区工程地质和土力学环境条件 |
1.2.1 地理位置 |
1.2.2 水文气象 |
1.2.3 地形地貌 |
1.2.4 地层结构 |
1.2.5 黄土湿陷性 |
1.2.6 黄土的物理性质 |
1.3 地理信息系统(GIS)简介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黄土滑坡分布研究现状 |
1.4.2 黄土滑坡类型划分 |
1.4.3 黄土滑坡机理研究现状 |
1.4.4 极限平衡法研究现状 |
1.4.5 边坡稳定性分析中GIS的研究现状 |
2 系统采用的技术及总体设计 |
2.1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
2.2 GIS开发平台及关键技术 |
2.2.1 Arc GIS Engine开发平台 |
2.2.2 GIS二次开发技术 |
2.3 空间数据模型 |
2.4 空间数据库技术 |
2.4.1 地理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 |
2.4.2 空间数据库引擎ArcSDE |
2.5 系统设计原则 |
2.6 系统开发流程与系统集成方案 |
2.6.1 系统开发流程 |
2.6.2 系统集成方案 |
3 基于GIS的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
3.1 基于DEM的黄土边坡安全系数计算GIS实现 |
3.1.1 二维条分法的基本原理 |
3.1.2 二维条分法计算安全系数的GIS实现 |
3.2 基于DEM的滑坡剖面线扫描算法计算边坡安全系数 |
3.2.1 滑坡剖面线扫描安全系数的基本原理 |
3.2.2 剖面线扫描安全系数的实现 |
4 ARCGIS ENGINE开发 |
4.1 开发准备 |
4.1.1 新建工程 |
4.1.2 加载ArcGIS控件 |
4.1.3 建立各控件之间的关联 |
4.2 系统主界面及功能模块 |
4.2.1 二维显示模块 |
4.2.2 三维显示模块 |
4.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4 绘制剖面生成剖面图 |
4.2.5 计算该剖面的安全系数 |
5 应用实例 |
5.1 寨头村和傅家村滑坡安全系数的计算 |
5.2 主要模块核心代码 |
5.2.1 创建平行线核心代码 |
5.2.2 创建平行线剖面线核心代码 |
5.2.3 计算安全系数核心代码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四川省伏旱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遥感干旱监测数据源 |
1.2.2 遥感干旱监测研究方法 |
1.2.3 遥感干旱监测空间尺度 |
1.2.4 遥感干旱监测时间尺度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气候特征 |
2.1.2 地形地貌特征 |
2.1.3 植被覆盖与土壤特征 |
2.1.4 水文特征 |
2.1.5 自然灾害 |
2.2 遥感数据 |
2.2.1 EOS/MODIS数据 |
2.2.2 MODIS产品数据选择 |
2.2.3 MODIS产品数据预处理 |
2.2.4 TRMM降水数据 |
2.2.5 数字高程DEM数据及其地貌区划 |
2.3 气象与土壤墒情数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考虑植被、温度和降雨的旱情监测模型构建 |
3.1 干旱监测模型指标及其及其时空特征 |
3.1.1 归一化植被指数指标及其时空特征 |
3.1.2 地表温度指标及其时空特征 |
3.1.3 TRMM降水指数指标及其时空特征 |
3.2 综合旱情指标模型构建 |
3.2.1 综合旱情监测指标的选取及其时空特征 |
3.2.2 伏旱遥感指标模型构建 |
3.2.3 干旱监测模型与Z指数验证分析 |
3.2.4 干旱监测模型与土壤墒情指数验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川省高温伏旱时空特征分析 |
4.1 四川省伏旱等级的划分与分析 |
4.2 基于地貌区划的伏旱时空特征分析 |
4.2.1 川东盆地地区伏旱时空特征分析 |
4.2.2 高原与盆地过度区伏旱时空特征分析 |
4.2.3 川西高原地区伏旱时空特征分析 |
4.3 基于地貌区划的伏旱频率时空特征分析 |
4.4 基于地貌区划的伏旱面积统计时空特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6)GIS中气象数据引擎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1 GIS 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
1.3.2 时态数据模型技术在气象中的应用 |
1.3.3 空间数据引擎及其在气象领域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气象 GIS 时态数据模型的设计 |
2.1 概述 |
2.2 通用 GIS 时空数据模型 |
2.3 气象时态数据特点及应用 |
2.4 面向对象的台站观测数据时态数据模型 |
2.5 基于序列快照的雷达卫星数据时空模型 |
2.6 面向对象的台风数据的时空模型--时动单点数据模型 |
第3章 基于 GDB-CLI 的气象数据引擎设计与典型实现 |
3.1 概述 |
3.2 GDB-CLI 架构体系 |
3.3 GIS 气象数据引擎的设计 |
3.3.1 GIS 气象数据引擎定义 |
3.3.2 GIS 气象数据引擎研究内容 |
3.3.3 基于 GDB-CLI 的数据引擎实现方法 |
3.3.4 模型映射 |
3.3.5 基于 GDB-CLI 的气象数据引擎设计 |
3.4 Micaps 气象数据引擎实现 |
3.4.1 Micaps 数据格式 |
3.4.2 Micaps 数据模型映射 |
3.4.3 Micaps 数据引擎实现代码框架 |
3.5 AWX 气象数据引擎实现 |
3.5.1 AWX 数据格式 |
3.5.2 AWX 数据模型映射 |
3.5.3 AWX 数据引擎实现代码框架 |
3.6 BUFR 气象数据引擎实现 |
3.6.1 BUFR 数据格式 |
3.6.2 BUFR 数据模型映射 |
3.6.3 BUFR 数据引擎实现代码框架 |
第4章 气象数据引擎在气象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
4.1 项目概况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3 系统中的主要气象数据类型 |
4.4 系统的主要功能 |
4.5 气象数据引擎关键技术在本系统中的主要应用 |
4.5.1 台站观测数据直接读取显示 |
4.5.2 雷达云图数据直接读取显示 |
4.5.3 台风数据直接读取显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研究成果 |
5.1.2 技术创新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1 一级文件头记录结构 |
附表 2 静止气象卫星图象产品的第二级文件头记录格式 |
附表 3 静止气象卫星图象产品的第二级文件头记录格式 |
附表 4 离散场第二级文件头记录格式 |
1. MG DBE for Micaps 数据引擎关键代码 |
1.1 主要接口实现 |
1.2 数据解析 |
2 MG DBE for Awx 数据引擎关键代码 |
2.1 主要接口实现 |
2.2 数据解析 |
3 MG DBE for BUFR 数据引擎关键代码 |
3.1 主要接口实现 |
3.2 数据解析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7)青海省气象局三江源项目气象业务监控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引言 |
2.2. NET 三层架构 |
2.3 C# |
2.4 WCF 服务技术 |
2.5 Ajax 技术 |
2.6 LinQ 数据库链接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功能分析 |
3.3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4 系统流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基本设计概念 |
4.1.1 设计概念 |
4.1.2 系统结构图 |
4.2 系统概述 |
4.3 系统设计 |
4.3.1 数据表的设计 |
4.3.2 前台 web 程序 |
4.3.3 后台服务程序 |
4.4 系统建设特色 |
4.4.1 后台服务程序使用文本文件作为数据源 |
4.4.2 后台服务程序的数据采集 |
4.4.3 前台 web 程序的数据展示多样且形象化 |
4.5 系统模块功能 |
4.5.1 业务监控 |
4.5.2 时效统计 |
4.5.3 业务考核 |
4.5.4 基础数据 |
4.5.5 系统管理 |
4.5.6 值班日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软件环境 |
5.2 数据库存储过程实现 |
5.3 后台程序的实现 |
5.4 前台 WEB 页面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安装测试 |
6.3 配置测试 |
6.4 系统操作测试 |
6.5 系统功能测试 |
6.6 系统测试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WebGIS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关键理论技术介绍 |
2.1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
2.2 WebGIS技术 |
2.2.1 GIS与WebGIS |
2.2.2 WebGIS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
2.2.3 WebGIS开发平台 |
2.3 SOA和Web Service |
2.4. NET下Web Service开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框架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3.2 系统功能设计 |
3.3 系统设计工艺 |
3.4 基于SOA的人工影响天气平台框架分析与集成 |
3.5 WebGIS平台下基础框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工影响天气实时气象资料处理研究 |
4.1 实时气象资料处理研究 |
4.1.1 实时与非确定时处理策略 |
4.1.2 实时资料多线程优化处理 |
4.2 气象常规报文资料处理 |
4.2.1 常规报文资料格式 |
4.2.2 常规报文资料处理方法 |
4.3 气象多普勒雷达资料处理 |
4.3.1 多普勒雷达数据格式 |
4.3.2 多普勒雷达资料处理方法 |
4.4 探空资料处理 |
4.4.1 探空资料格式 |
4.4.2 探空资料处理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ebGIS某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5.1.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5.1.2 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
5.1.3 系统数据管理与表达 |
5.2 系统详细设计 |
5.2.1 系统逻辑结构 |
5.2.2 系统功能设计 |
5.2.3 系统的WebService设计 |
5.2.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3 系统实现 |
5.3.1 实时资料处理子系统 |
5.3.2 决策指挥子系统 |
5.3.3 效果评估子系统 |
5.3.4 WebGIS平台系统集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LDM软件在气象数据交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存在的问题 |
2 LDM软件功能和特点 |
2.1 LDM软件概述 |
2.2 LDM软件功能 |
2.3 LDM软件特点 |
3 LDM数据交换试验 |
3.1 资料分发服务系统 |
3.1.1 系统设计目的 |
3.1.2 系统结构 |
3.1.3 实时资料分发时效要求 |
3.1.4 服务器平台 |
3.2 数据试验情况 |
3.2.1 资料分发服务情况 |
3.2.2 系统试用情况分析 |
4 LDM软件与我国气象通信软件比较分析 |
4.1 对比分析 |
4.2 使用LDM软件的优越性 |
5 结语 |
(10)民航西北气象中心全方位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民航西北气象中心网络安全现状 |
2.1 网络基本情况 |
2.1.1 气象局域网 |
2.1.2 气象广域网 |
2.2 网络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 |
2.2.1 来自于外部网络的安全危胁 |
2.2.2 内部局域网的安全威胁 |
2.2.3 系统的安全风险分析 |
2.2.4 应用的安全风险 |
(1) 资源共享 |
(2) 病毒侵害 |
(3) 数据信息 |
2.2.5 管理的安全风险分析 |
3 安全解决方案 |
3.1 安全域的划分 |
3.2 各安全域之间的安全防范 |
3.3 恶意程序的防护 |
3.4 安全漏洞检测和修正 |
3.5 入侵检测系统 |
3.6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 |
4 结束语 |
四、基于Web的西北地区干旱气象资料共享服务分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置顶信息公司竞争战略选择研究[D]. 柏友芹.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2]民航气象信息系统中中间件的使用与设计[D]. 张雪斌.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3]气象灾害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报技术研究[D]. 刘洋.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4]基于GIS的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以泾阳南塬为例[D]. 杜亚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05)
- [5]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四川省伏旱监测[D]. 王玲玲.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5(03)
- [6]GIS中气象数据引擎的设计与实现[D]. 杨桂菊. 广西师范学院, 2014(02)
- [7]青海省气象局三江源项目气象业务监控子系统[D]. 张晖妍.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6)
- [8]基于WebGIS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D]. 薛建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09)
- [9]LDM软件在气象数据交换中的应用[J]. 艾艳,杨根录,魏延涛,王敏,武鹏. 应用气象学报, 2010(06)
- [10]民航西北气象中心全方位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J]. 陈齐亚,许财德. 计算机安全, 2010(10)
标签:滑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