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上市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上市研究

一、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彭潇瑶[1](2021)在《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市值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杨一航[2](2021)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被社会各界所质疑。为了解决该问题,国际金融机构对金融工具准则进行了相应调整。我国部分金融工具准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计量过程复杂、难以理解、不适用等问题,由此我国财政部在2017年3月修订发布了新金融工具准则。新准则在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等方面做了很大调整,受金融工具准则变化影响最大的便是金融行业,而银行业又是金融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新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探讨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以及找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比新旧准则,围绕新准则的两大主要变化,金融资产由“四分类”改为“三分类”、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信用损失法”展开研究。首先,对商业银行整体的金融工具应用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其金融工具准则实施现状;其次,对PF银行进行剖析,对其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针对目前PF银行的应用情况,一方面深入分析研究PF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通过运用修正Jones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探究新准则对PF银行财务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对PF银行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以及业务管理进行分析,探究新准则对PF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并根据PF银行对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分析准则实施过程中解决哪些旧准则的固有问题以及新准则实施的应用难点;最后,结合新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以及难点问题梳理,从分类与计量和减值计提两方面对PF银行在应用新金融工具准则提出对策建议:优化会计核算系统、根据业务模式配置资产负债、加强金融资产管理、加强部门协作与提升员工素质;利用现有系统条件,构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夯实数据基础,配备规范的IT系统、加强外部监管,谨防信息造假,促进信息共享。本文研究的新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于2017年3月最新修订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由于准则正式执行时间较短,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针对某个企业结合其准则实行的详细数据,具体分析实行新准则带来的影响较少。基于此,本文以PF银行对新准则的应用展开实际研究,深入分析新准则对PF银行的具体影响。从而,对新金融工具准则在商业银行应用现状以及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实际影响有更为直观的认知,也可以为金融其他行业进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应用及影响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

胡彦鑫[3](2021)在《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产业与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一段时期以来,产融结合成为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多元化的重要发展战略。“由产到融”以及“由融到产”的两种运营方式,相互渗透、组合互补,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这种探索,其初衷在于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体产融结合的实践,探索拓宽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以满足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嗣后,三十余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并极大提升了企业投资的活力,促进了产业资本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满足了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要求,提升了企业效能。然而,随着风险冲击和内外环境的改变,“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在近期以来出现了风险积聚的现象,甚至诱发了严重的金融风险。如包商银行被“明天系”掏空,成为“明天系”企业的提款机,最终诱发严重的信用风险。2018年,监管当局专门出台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文件,规范企业投资境内金融机构,防范交叉风险传染,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良性发展。回顾我国企业与银行业协同发展的历史实践,在充分肯定企业资金进入银行业提升运营效能的同时,亦宜反思这一进程中的风险形成,应如何正确认知效能提升与风险事件频发成为摆在理论研究与金融实践层面的一个颇为棘手的课题。基于此,本文聚焦于科学评估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产生的风险这一时代课题,为提高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有效规范公司参股银行行为、防范产融结合风险、实现实体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从防范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入手,根据当前公司参股银行后风险事件频发且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风险交叉传染的特点,梳理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以及风险产生的机理,构建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拓展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经济学解释。回顾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明确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同时选取2008年-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后,在缓解约束与提高效率两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同时对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交叉传染风险进行进一步对比与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危害。进一步在理论梳理和现状剖析的基础上,采用2008-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影响,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另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通过参股商业银行,我国公司能够提高效能,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风险;本文进一步将包商银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深入探究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同时通过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最后,对全文的结论进行归纳,并从稳定货币政策预期、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合理支付股利、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市场秩序、完善企业及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强化外部监管等方面提出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实际,梳理了公司参股银行后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一方面能提高参股公司的效能,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公司参股银行通过信息效应、协同效应和银企关联效应三种渠道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公司参股银行影响投资效率的机理体现在:一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小时,相对充沛的内源资金会造成企业管理人员过度自信,进而为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而提高投资规模,而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便很容易出现过度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效率的降低。二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大时,企业可以利用的资金就会相应降低,优先的可支配资金会使企业错过很多预期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当企业缓解了融资约束,企业就会避免错失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进而提高投资效率。三是因融资约束导致的企业资金量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可以促使企业在投资之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甄别,选择投资价值更大的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的管理,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因此本文认为融资约束能够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与此同时,公司参股银行后,主要存在两种风险,即关联交易风险,实体与金融交叉传染的风险。第二,通过历史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国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同时综合运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计量方法,揭示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在提高效能方面存在异质性影响。公司参股银行之后,融资约束程度显着降低,企业所有制性质、国家宏观政策、区域发展和营商环境在缓解融资约束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参股银行可以显着缓解由于融资约束造成的投资效率损失。第三,通过实证研究并辅以典型案例分析公司参股银行风险产生的危害,揭示了关联交易风险及交叉传染风险产生的原因,随着非国有股东占比的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随之提升,并对不同银行产生非对称性影响。通过系统梳理包商银行发生风险事件的全过程,揭示产融结合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风险成因归结为市场秩序不规范、公司财务不稳健、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和外部金融监管失灵四方面,两类风险具有隐蔽性强、破坏性大和周期性等特征,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同时,容易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通过2008-2018年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整体来看,随着非国有股东参股银行比例的上升能显着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进而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城商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能够促进银行风险承担的提升,而股份制银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抑制了银行风险承担,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并未产生显着影响。

丁芊宾[4](2021)在《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贷行为的中介效应》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为股东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参股商业银行,使得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日益多元化。这一方面可以补充商业银行资本,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盲目扩张和关联贷款等不合理信贷行为,进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急剧上升。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关键,规范的信贷行为是商业银行资金安全的保障,安全可控的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核心。在此背景下,研究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信贷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股权结构、规范信贷行为和降低信贷风险,更有利于维护金融系统稳健运行、服务实体经济健康成长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主题是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信贷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进而确定研究方向。然后从银行公司治理理论和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两个角度出发,梳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并将基础理论知识与研究内容相结合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接着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研究假设和论证理论分析。在实证分析中,选取我国22家商业银行2010-2019年的数据,以不良贷款率来衡量信贷风险,作为被解释变量;从股权属性、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四个维度来描述股权结构,作为解释变量;从贷款规模、贷款集中度、贷款期限和贷款价格四个方面来表示信贷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并据此进行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之后通过案例分析来补充实证分析,进而共同论证理论分析。在案例分析中,结合包商银行从案例的角度去分析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信贷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并基于案例实际情况将股权结构的落脚点放在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上,将信贷行为的落脚点放在关联贷款上。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关于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国有属性与信贷风险的正相关关系不显着;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与信贷风险显着负相关;股权集中度与信贷风险显着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信贷风险显着负相关。第二,关于信贷行为中介效应,贷款集中度在股权属性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中存在遮掩效应;贷款期限和贷款价格在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贷款期限、贷款价格和关联贷款在股权集中度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贷款集中度、贷款期限和关联贷款在股权制衡度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同时研究表明,商业银行优化股权结构和规范信贷行为,监管部门加强外部治理有助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降低。

王琦[5](2021)在《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中介功能转型 ——基于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文中指出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一环,在我国金融行业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截止2018年,我国已有48家上市银行,而全国总的上市企业数也不足3500家,商业银行的占比超过10%。但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颇有减缓之势,而商业银行在此背景下也积极寻求金融中介功能转型,以期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互联网金融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热门行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各个行业领域,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尚凤毛麟角,为了探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的影响渠道、方向以及强度,为此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考察了互联网金融对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影响,最终得出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有显着的促进意义这一结论,理论及现实意义重大。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的影响。从理论的层面上来看,本文先就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的内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别的阐释,而后又就二者之间的关系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的影响特征和趋势进行了分析。从实证的层面看,本文基于文本挖掘法和因子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出了能代表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的这一核心的解释变量,以195家非外资银行2013-2017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总资产的比值作为衡量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情况的替代变量,辅以控制变量,构建出模型进行了基准回归,并进行了多方式的稳健性和异质性的检验,稳健性检验方面通过M估计、对中处理、缩尾处理、补齐缺失值、固定效应和GMM对模型进行了优化,异质性检验方面将商业银行根据类型、上市情况和地域分布分样本探究了不同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受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程度的不同。本文也根据互联网金融的不同功能对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转型的影响进行了机制分析,即互联网金融的不同功能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影响商业银行转型的。同时本文运用门槛模型进一步的探究了互联网金融对于不同资产总额、不良贷款率、总资产周转率的商业银行转型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互联网金融显着的促进了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的转型。第二,不同商业银行转型受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不同,对于上市银行、大型股份制银行和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来说,受到的影响并不显着,而对于农商行、城商行、非上市银行和发展相对欠缺的地区来说,影响更为显着;对于西部、西南等地区的商业银行来说,互联网金融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而对于东中部地区的商业银行来说,较不显着。第三,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支付清算功能对商业银行转型产生一定负向影响,对其风险的管理功能和信息的处理功能来说,显着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转型,而其资源配置功能的促进效果不显着。第四,拥有不同不良贷款率、资产总额和总资产周转率的商业银行,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存在门槛效应。

李茜雯[6](2021)在《上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升。但当经济快速发展时,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绿色金融在我国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而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的主要组成成分,因其在环境保护和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1]。绿色信贷业务的实施对于上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上市商业银行是否主动积极地实施绿色信贷业务取决于实施该业务后对其自身绩效带来的影响,因此研究上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上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对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绿色信贷及财务绩效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次介绍绿色信贷相关概念以及说明绿色信贷实施必要性的理论基础,同时依据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将财务绩效界定为包含成长性、安全性以及盈利性三个方面内容的综合性财务指标,并从成长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个方面分析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说,继而选取2011-2019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的成长性、安全性、盈利性以及综合财务绩效四个方面的因子得分进行测算,并依据测算出的得分和收集的绿色信贷相关数据构建四个固定或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进而进行实证研究,回归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绿色信贷比的提高对商业银行的综合财务绩效有负向影响;(2)研究期内绿色信贷比的提高对商业银行的成长性有负向影响;(3)研究期内绿色信贷比的提高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有正向影响;(4)研究期内绿色信贷比的提高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有正向影响。最后依据理论分析结论和实证分析结论,本文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银行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在国家层面需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提升,一是制定统一的行业准则和实施工具,二是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三是完善信息披露机制,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四是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支持体系,建立良好政策环境;在社会层面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提升,一是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二是完善绿色信贷发展的市场环境;在银行层面需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提升,一是提高员工的认识度,二是提高技术评估能力,三是形成多元的绿色信贷产品体系,四是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来研究上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上市商业银行积极实施绿色信贷业务以及加快自身发展转型提供发展动力。

许嘉禾[7](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李丽钗[8](2021)在《资本补充方式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商业银行的资本是其创立和运营的必要条件,对提高其资本水平、维持自身稳健经营和促进信贷释放、支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一直是早期资本监管的重点,随着各种资本补充方式的创新与出台,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得到大量注血补充,截止2020年底,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仅已逐渐达到资本监管最低要求,且多数商业银行还具有一定安全边际。但是,历史金融危机证明,即使资本充足的商业银行也无法实现对风险损失的完全吸收,一些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在危机期间也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稳金融”是我国中央经济委员会坚持的重要基础性制度,符合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银行业是我国金融系统的核心,“稳银行体系”更是重中之重。基于此背景,本文研究了不同资本补充方式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影响,从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角度为商业银行做好资本补充规划。文章在梳理国内外有关资本补充方式与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文献基础上,介绍了商业银行资本、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定义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的资本补充方式,根据资本补充方式与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MM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与破产困境假说,分析了资本补充方式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影响机制。然后基于2010-2019年间20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与经营稳健性的现状。随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资本补充方式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影响,以及通过规模大小将样本中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归类为大型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归类为中小型商业银行,对资本补充方式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进行了规模异质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全银行层面上,资本补充方式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促进作用的大小为:永续债>优先股>二级资本工具>普通股,说明商业银行选择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进行资本补充对经营稳健性的促进效果最优。从规模层次上,两种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呈现不同的特点,大型商业银行使用优先股资本补充方式对经营稳健性的促进效果最优,中小型商业银行使用二级资本工具资本补充方式对经营稳健性的促进效果最优,普通股资本补充方式依旧对两种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健性促进效果最弱。结合上述分析,文章在全银行层面上提出提高商业银行其他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完善商业银行其他一级资本发行机制和加强商业银行普通股发行的监管、提升内源资本补充能力的两条建议,从而提升我国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稳健性;在规模层面上提出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相应的资本补充机制,建议大型商业银行可以适度增加优先股的发行;中小型商业银行则应放缓推进股权融资的步伐,防范因上市热和对创新资本工具的盲目效仿使用陷入经营危机。

戴文桥[9](2021)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银行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浪潮中。在宏观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政策的推进等因素促使金融机构做出改变;在微观方面,为适应变革后的市场经济状况,保证企业的存续和发展,商业银行也在主动探索新的盈利渠道。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20世纪以来广受认可的创新型金融工具,是银行改善资金营运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国内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不同类别的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否都有利于提升其盈利能力?是会促进还是遏制盈利能力的提高?这正是本文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选取72家在2012—2019年间开展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对照其中的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的经营情况,运用Stata16.0软件使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动态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实证检验商业银行在证券化产品发行后其盈利水平的具体变动情况。并在此之上进一步探讨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在该业务提升或降低银行盈利能力的过程中起到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对全样本银行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且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在这一过程中能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正向影响,但对非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则有负向影响;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上市银行盈利能力的正向影响有负向抑制作用,但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非上市银行盈利能力的负向影响有正向改善作用。根据实证结论,进一步对不同类别的商业银行在该类业务的拓展方向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能对商业银行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丁玮珂[10](2021)在《公司内部治理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 ——基于动态SYS-GMM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在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主导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研究和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事件频出,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导致此类风险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银行内部治理的混乱。在现阶段,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显着变化,公司治理缺位问题尤为明显,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从公司内部治理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有关公司治理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较为丰富,但目前学术界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并且在研究银行业公司治理与风险承担方面的实证方法较为单一。现有研究多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或静态面板估计模型,忽视了银行风险具有动态的跨期滞后性,所得出的结论缺乏严谨性。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首先建立了公司内部治理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接着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现状和公司内部治理现状,并从股权结构、内部制衡机制以及高管薪酬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入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内部治理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在本文的实证研究方面,选取了2009-2019年间我国21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引入衡量公司内部治理的具体指标,分别建立了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此外,由于动态面板实证结果敏感于不同的估计方法,为确保动态面板SYS-GMM估计的有效性,本文还对比分析了动态面板三种不同估计方法的差异,最终证明了动态面板模型效果要优于静态面板模型,所建立的动态SYS-GMM估计方法得出的实证结果是准确可靠的,最终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提高股权集中度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但股权过度集中反而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承担。(2)股权制衡度的提高能够显着降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3)庞大的董事会规模会降低银行内部决策效率,从而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4)独立董事的存在能够有效控制银行的风险,但现阶段我国对独立董事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5)监事会规模与银行风险承担为负相关关系。(6)完善的薪酬激励体系能够通过影响高管层的行为从而有效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最后,本文基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现状及以上结论,从股权结构、内部制衡机制的建立以及完善薪酬激励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政策建议。

二、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会计信息质量理论概述
        2.1.1 会计信息质量概念
        2.1.2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
    2.2 新金融工具准则主要内容及变化
        2.2.1 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变化
        2.2.2 金融资产减值计提的变化
        2.2.3 运用套期会计条件放宽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现状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执行现状
    3.2 我国商业银行新金融工具应用现状
        3.2.1 金融工具持有比例分析
        3.2.2 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与计量情况分析
        3.2.3 金融资产减值情况分析
        3.2.4 金融工具应用现状小结
第四章 PF银行案例概况
    4.1 研究内容
    4.2 案例选择与公司概况
    4.3 PF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现状
        4.3.1 PF银行金融工具持有情况
        4.3.2 PF银行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和计量情况
        4.3.3 PF银行金融资产减值计提情况
        4.3.4 PF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现状小结
第五章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影响分析
    5.1 新准则对PF银行财务信息的影响
        5.1.1 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影响
        5.1.2 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5.2 对PF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5.2.1 对资本管理的影响
        5.2.2 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5.2.3 对业务管理的影响
    5.3 旧准则下部分固有存在问题得以解决
        5.3.1 新金融资产分类减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空间
        5.3.2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的减值计量更为谨慎
    5.4 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难点分析
        5.4.1 新准则分类与计量产生问题
        5.4.2 新准则资产减值计提产生的问题
第六章 对PF银行应用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对策建议
    6.1 针对新准则分类与计量的建议
        6.1.1 优化会计核算系统
        6.1.2 根据业务模式配置资产负债
        6.1.3 加强金融资产管理
        6.1.4 加强部门协作与提升员工素质
    6.2 针对新准则减值计提的建议
        6.2.1 利用现有系统条件,构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6.2.2 夯实数据基础,配备规范的IT系统
        6.2.3 加强外部监管,谨防信息造假,促进信息共享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1.2.4 小结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分析
        2.1.1 公司参股银行的内涵
        2.1.2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
    2.2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分析
        2.2.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内涵
        2.2.2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分析
    2.3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管理分析
        2.3.1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及其危害
        2.3.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形成的机理分析
        2.3.3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4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4.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相关理论基础
        2.4.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评价
        3.1.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总体特征
        3.1.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现状的评价
    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3.2.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现状
        3.2.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现状的评价
    3.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3.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
        3.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现状的评价
    3.4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3.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3.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现状的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实证研究
    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
        4.1.1 数据来源
        4.1.2 指标选取
        4.1.3 实证模型设定
        4.1.4 实证结果分析
    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下的投资效率实证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选取
        4.2.3 实证模型设定
        4.2.4 实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实证研究
    5.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风险传染的典型案例分析
        5.1.1 包商银行基本概况
        5.1.2 包商银行风险事件梳理
        5.1.3 包商银行暴露的风险问题
    5.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5.2.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6.1 有序推进产融结合、缓解融资约束
        6.1.1 稳定货币政策预期、缓解企业在银根收紧时期的融资约束
        6.1.2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缓解营商环境较差地区的融资约束
    6.2 借力产融结合、提高投资效率
        6.2.1 发挥产融结合在提高国有大型企业投资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6.2.2 合理支付股利、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6.3 严格投资条件、有序规范公司参股银行的市场秩序
        6.3.1 严格规范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
        6.3.2 强化公司控股商业银行的资质要求
    6.4 规范公司出资来源与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并重、促进公司与银行良性互动
        6.4.1 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出资来源、强化公司资本监管
        6.4.2 在实体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设立防火墙、防范风险交叉传染
        6.4.3 完善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
        6.4.4 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防止内部监管失效
    6.5 强化外部监管、有效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风险危害
        6.5.1 完善产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治保障
        6.5.2 多措并举完善穿透式监管、有效杜绝非公允关联交易和防范风险
        6.5.3 避免运动式金融监管、提高外部监管有效性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和其它科研情况

(4)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贷行为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2.1.1 股权属性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2.1.2 股权集中度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2.1.3 股权制衡度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2.2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行为的影响
    2.3 信贷行为中介效应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综合理论分析
    3.1 基础理论
        3.1.1 银行公司治理理论
        3.1.2 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3.2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3 信贷行为中介效应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4章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取
    4.3 描述性统计
    4.4 相关性分析
    4.5 模型设定
    4.6 回归分析
        4.6.1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4.6.2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4.6.3 信贷行为对信贷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4.7 信贷行为中介效应分析
    4.8 稳健性检验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包商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案例分析
    5.1 包商银行简介
    5.2 包商银行风险事件始末
    5.3 包商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分析
        5.3.1 股权结构
        5.3.2 信贷行为
        5.3.3 信贷风险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中介功能转型 ——基于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3.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2.1 互联网金融
        2.1.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2.1.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与趋势
    2.2 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
        2.2.1 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的内涵
        2.2.2 商业银行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2.3 互联网金融影响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的机理
        2.3.1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的关系
        2.3.2 互联网金融影响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的特征及趋势
        2.3.3 研究假说
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的影响
    3.0 模型的设定
    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3.1.1 变量选取
    3.2 数据来源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3 实证结果分析
        3.3.1 基准回归
        3.3.2 稳健性检验
        3.3.3 异质性检验
        3.3.4 拓展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互联网金融影响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的门槛效应
    4.1 门槛模型的设定与估计
        4.1.1 模型设定
        4.1.2 估计方法
    4.2 门槛模型的估计结果
    4.3 拓展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上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绿色信贷
        2.1.2 财务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2.2 环境风险管理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绿色金融发展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作用机理和研究假说
    3.1 绿色信贷影响上市商业银行成长性的作用机理分析
    3.2 绿色信贷影响上市商业银行安全性的作用机理分析
    3.3 绿色信贷影响上市商业银行盈利性的作用机理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绩效得分的测算
    4.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说明
        4.1.1 指标选取
        4.1.2 数据来源说明
    4.2 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绩效得分测算与结果分析
        4.2.1 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绩效得分的测算
        4.2.2 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绩效情况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上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对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5.1.1 变量选取
        5.1.2 模型设计
    5.2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模型构建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国家层面
        6.2.2 社会层面
        6.2.3 银行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7)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体育产业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1.4 金融支持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2.2.5 文献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产业结构理论
        2.3.3 产业融合理论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2.3.5 金融结构理论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5.1 研究方案设计
    5.2 研究方法选择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5.2.2 耦合的应用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5.4.1 耦合测度模型
        5.4.2 灰色关联模型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5.4.4 熵值赋权处理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5.6.1 影响因素识别
        5.6.2 变量选取
        5.6.3 影响因素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6.1 研究方案设计
    6.2 研究方法选择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6.3.1 模型构建
        6.3.2 样本选取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7.1 研究方案设计
    7.2 研究方法选择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7.3 建模准备
        7.3.1 模型构建原则
        7.3.2 系统边界确定
        7.3.3 模型基本假设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7.5 模型检验
        7.5.1 外观检验
        7.5.2 运行检验
        7.5.3 稳定性检验
        7.5.4 历史检验
        7.5.5 灵敏度检验
    7.6 策略仿真分析
        7.6.1 基础仿真结果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资本补充方式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的研究
        二、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研究
        三、资本补充方式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文章的不足
第二章 资本补充方式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商业银行的资本
        二、商业银行主要的资本补充方式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相关理论
        二、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相关理论
    第三节 资本补充方式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作用机制
第三章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与经营稳健性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 资本补充方式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变量
        二、数据来源
        三、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四、模型的设定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检验
        二、全样本数据下资本补充方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实证分析
        三、分样本数据下资本补充方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实证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9)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信贷资产证券化促进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
        2.商业银行应该谨慎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3.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起调节作用
        4.文献述评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结构框架图
    (四)拟解决关键问题
        1.不同类型银行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及盈利能力提升问题
        2.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调节效应问题
    (五)创新与不足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六)本章小结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银行的盈利能力
        2.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3.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4.调节效应
    (二)理论基础
        1.投资组合理论
        2.信息不对称理论
        3.破产成本理论
        4.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关系
    (三)本章小结
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与盈利能力的基本状况
    (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状况
        1.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总体的发展情况
        2.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组成结构
    (二)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状况
        1.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变化情况
        2.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变化情况
    (三)本章小结
四、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1.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2.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调节效应分析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1.模型设定
        2.变量选择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1.样本选取
        2.数据来源
    (四)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全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2.分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五)实证结果分析
        1.相关检验
        2.实证检验与回归结果分析
        3.异质性分析
        4.稳健性检验
    (六)检验结果分析
    (七)本章小结
五、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二)对策建议
        1.银行方面
        2.市场方面
        3.监管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公司内部治理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 ——基于动态SYS-GMM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二、公司内部治理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文献综述
    (一)股权结构影响银行风险的相关研究
    (二)内部制衡机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相关作用研究
        1.股权制衡
        2.董事会治理
        3.监事会治理
    (三)高管激励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研究
    (四)文献评述
三、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
    (一)公司治理概念及相关理论
        1.公司治理的内涵
        2.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基础理论
    (二)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概念及测度方法选择
        1.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概念
        2.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测度方法选择
    (三)治理机制作用于银行风险的机理分析
        1.股权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
        2.内部制衡机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
        3.激励约束机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
四、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治理与风险承担的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现状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内部治理现状
        1.股权集中度现状
        2.公司内部制衡现状
        3.高管薪酬激励现状
五、公司内部治理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设定与研究假设
        1.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与假设
        3.控制变量
    (三)模型设定
    (四)实证过程及分析
        1.样本描述性统计
        2.相关性分析
        3.模型的选择
        4.实证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1.保持适度的股权集中度,促进股权多元化
        2.建立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提高风险管控效率
        3.制定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确保与风险管理目标相匹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市值的影响研究[D]. 彭潇瑶. 四川大学, 2021
  • [2]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研究[D]. 杨一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胡彦鑫.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贷行为的中介效应[D]. 丁芊宾.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5]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中介功能转型 ——基于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D]. 王琦.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上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D]. 李茜雯.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7]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8]资本补充方式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 李丽钗.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9]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D]. 戴文桥. 渤海大学, 2021(02)
  • [10]公司内部治理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 ——基于动态SYS-GMM的实证分析[D]. 丁玮珂.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标签:;  ;  ;  ;  ;  

我国商业银行上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