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冯贝[1](2022)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推进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一个重要目标。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推进作为研究背景,探讨文化自信在其贯穿过程中的培养和发展,旨在通过探索和分析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文化自信的建立和传播历程,以期找到在新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文化自信推进的科学路径。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伴随文化自信,推进发展各个阶段的回顾,进一步分析基于文化自信构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通过研究分析可知,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推进的步骤中明确文化自信的价值、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优势特征并寻找科学的文化自信推进路径,才能确保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达到文化自信同步推进的目标。

陶丽,张思军[2](2021)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意蕴及中国化指向》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以实践为基础,并从"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出发,强调文化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精神需求满足为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而且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成果。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内在特征、价值追求及中国化指向,有利于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整体性和理论意蕴,从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进程提供行动指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性指导,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王光荣[3](2020)在《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系指一个国家通过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家形象的亲和力等传递与表达出来的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都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认同与族群认同的重要因素,日益成为影响国家创新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日益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因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关乎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乎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面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应对文化强国战略的时代机遇和软实力发展的现实挑战,如何在全球交往中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文化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仍然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需要我们正确处理文化生产、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和文化安全的关系,汲取他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经验,进而开拓国家软实力发展的实践路径;把握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探索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双向建构。论文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依循理论前提、历史溯源、现实检视、方向瞻望与实现路径的基本逻辑思路展开。第一章廓清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理论,旨在为全文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着眼于元理论建构,阐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内涵、构成要素及基本特征,确立彰显本土特质与时代特征的新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分析框架;拓展研究视野,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中,探寻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丰富思想资源;阐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强大综合国力、强化国家向心力、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增强国际竞争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回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程与经验,以期为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历史启发。回顾总结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全面把握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思想道德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日益繁荣、文化事业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华文化国际影响不断增强;凝练概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宝贵经验,具体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坚持面向世界的文化走出去战略。第三章分析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意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实针对性。立足国际竞争新态势,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分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面临的重要机遇,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保障、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作用、科技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保证。与此同时,对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需要,理性审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实境遇,客观面对目前仍然存在的与国家经济影响力不相称、与文明古国的地位不匹配、与国家的奋斗目标不适应等瓶颈问题。第四章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探寻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路与策略。立足国情,明确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即文化生产要把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文化传承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传播要把握好官方与民间的关系、文化安全要把握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面向世界,批判借鉴其他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益经验,在文化交流与对话中推动实现他者经验的本土转化;面向未来,不断拓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路径,包括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新闻媒体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体制机制的活力。第五章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角,阐明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实现路径;着眼于目标一致性、内容同构性、功能同向性等逻辑关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基础;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从确保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推进队伍建设发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作了阐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创新学科理念、拓展研究视域、开掘文化资源,在自身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王瑞[4](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蕴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与为政治国之理,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价值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广泛汲取运用传统治国智慧并结合新时代治国理政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四个方面探究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阐述了实现传承创新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条件。就必要性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永恒价值和持久魅力,运用传统文化治国理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同样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就可能性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放包容的理论特质以及习近平个人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造诣都为实现传承创新提供了条件。具体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现,按照其基本内容架构中的价值立场、宏伟目标、治国方略、根本保证、外交布局五个方面分别挖掘传统文化根脉并探寻创新发展的时代表现。通过剖析传承创新的具体表现总结了实现传承创新的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科学原则;另一方面要坚持深入挖掘与阐发其价值精髓,唯物辩证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教育方式、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等具体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论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转换;还让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共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血脉;且能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战略思想资源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自觉学习运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光辉典范。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项历久弥新的永恒课题,每个人都应当为此贡献力量,在新时代的今天更应让其走进现实、走向未来,在实现传承创新的过程中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刘成喆[5](2020)在《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认同与历史性尊崇,并指出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对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纵观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党的传统文化观的变迁深刻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运。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迁,总结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及启示,是极具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对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历史进程分置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进行考察和分析,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百年来的变迁历程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从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认识等维度分析和阐释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迁的表现及其深层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了客观的评述,阐明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意义及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经验启示,揭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除引言外,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对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为起始点,以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阶段节点。选取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作为阶段节点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抗战开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从而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后经历了惨痛的大革命失败和艰难的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这两个时期虽然略有差异,但并未出现大幅度变化,因此将1921-1937年作为第一个考察阶段是比较科学的。第二章,对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起始于1937年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直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深入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抗日战争的新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重要历史节点。第三章,对建国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起点,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为节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变迁过程,也正是这一曲折过程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化必然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的重要性。第四章,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深入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为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重新步入科学、理性的轨道,并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为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五章,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深入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为起点,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新时代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观予以深入解析,阐明其科学性、先进性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六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历史经验及启示。本章所总结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秉持“去粗取精”方针、坚持文化自信和与时俱进等经验启示,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理性、客观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汪书路[6](2019)在《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中提出吕振羽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全面、客观研究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研究吕振羽,不仅可以丰富吕振羽的学术思想研究,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领域,而且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参考。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吕振羽经过对各种思潮的反复对比、实践,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革命信仰。自此,他通过成立协会、创办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利用课堂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为党的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其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中国传统史学和中国近代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史学研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其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研究革命年代中国学术界的热点历史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吕振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开创性地提出“殷商奴隶论”“西周封建论”,进而为得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还对中国民族历史基本问题进行考察,认为中国人种主要来源于“蒙古人种”以及“马来人种”这两大类;同时考察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容。其四,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吕振羽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分期问题的基础上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得出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结论,从而对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有着清晰认识,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是彻底反对帝国主义,根本消灭封建势力。他考察了国外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法则,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两个时期的同时过渡”理论。在中国文化问题方面,吕振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儒家、道家、佛家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发展要辩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要善于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防止文化闭关主义和文化贩运主义。吕振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发展进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社会热点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结合历史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二是积极参与思想论战扞卫马克思主义,三是运用丰富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成为忠贞的信仰者,必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着力解决时代问题。

王琪琛[7](2019)在《何干之文化观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备受学界关注。以何干之为代表的中共学者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同时,也关注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何种姿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成为近代知识分子无法逃避的话题。何干之作为我国着名的中共党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集“战士”与“学者”于一身,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在这一过程中何干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卓荦不凡的成就,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观。概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何干之文化观之根脉,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着作是其理论渊源,唯物史观是其魂魄。何干之的文化观,经历了从批判中国封建文化的腐朽糟粕,到借鉴西方近代文化,再到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发展情况,逐步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运用到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当下,对何干之文化观的研究可以从文化发展转型的角度管窥到时代思想的变化和中共知识分子文化观的变迁历程。为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精神历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维度。本文正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辨析文化概念以及对何干之文化观所涉范围和影响因素加以阐述。从文化内涵的界定入手,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对文化概念的运用,明确何干之文化观的范围与内涵,对影响其文化观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进行详细分析。第二部分,梳理何干之的文化观如何从20世纪30年代萌芽状态发展至60年代趋于成熟的历史轨迹。我们认为20世纪20年代到九一八事变之间是其文化观形成的萌芽期,亦是信奉教育、提倡民主的时期。继而,在20世纪30年代何干之文化观的建构期中,分为如何对待中西文化、民族文化重建、“新哲学”的运用以及理性主义启蒙观等几个部分,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何干之文化观建构期“抗日救亡的民族自觉”这一主题。最后,在完善期则是何干之关于文化遗产、三民主义、中国社会性质以及文化同政治经济关系的阐释,形成了中国革命前进的动力。第三部分,对其文化观的主要特点和内容进行简要概括。思想观念的形成会受到时代发展的引导,何干之因生活的时代和革命道路的选择,而形成了对思想文化建设、文化教育事业以及大众文艺等问题的独特认识。其中可以看到中共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旨在从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入手明确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第四部分,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和反思并作简要评价。将何干之文化观与同时代思想家对比,突出其文化观本身是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三者的统一。纵观何干之的一生,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缩影。他少年时期提倡民主,将救国寄托在教育上。抗日战争时期,则将救国寄托在对民众思想的呼唤与号召中,建国之后,将国家的发展寄托在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理论实践中。六十年的人生历程使其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的思想理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学术支撑,对当下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刘倩[8](2019)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野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中研究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和活的历史见证,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历史演进中,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直接、生动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更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这一珍贵的文化财富和文化资源也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础和精神力量。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文化理论,对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历史上,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直接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术语(因为那时尚没有成系统地讨论今天才归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但先哲们对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及音乐戏剧、风俗制度等(这就是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的探讨,呈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有关文化的本质、价值及其传承发展的重要思想,这为当今我们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并作为理论基础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基于此,本文选择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基础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既有利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认知。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视野中,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广泛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本质、价值及其生存现状等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传承问题的基本认识。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于人的劳动实践。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知识性的文化类型,也创造了道德、风俗、艺术等方面的文化,这些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及其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人的精神生产的属性。作为一定自然条件下的人的活动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虽以客观存在的自然为条件,但表现的却是人的价值和观念,展现的也是人的需求和创造,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又以人为载体,这就使包括保护传承人在内的人的问题的解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其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既有利于促进物质生产、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又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现实依据。其四,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一定不利因素的挑战,既有外部传承环境的变化,又有其自身传承方式的局限,这使之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某种不相适应,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带来一定困难。在以上分析论证基础上,本文提出应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方法论贯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实践,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般原则基础上,还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属性出发,通过创新发展激发传承活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并通过不断增进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合作交流来夯实传承基础,不断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向伟[9](2019)在《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价值判断的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极其重视文化自信,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对文化自信进行深刻而系统的论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展开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研究,对全面理解文化自信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于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际背景分析,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是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遭受严重打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掀起学习“社会主义”高潮的情况下逐步产生和形成的。从国内背景分析,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思想的相关论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较为丰富,主要包括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继承发展了传统文化的精华,确立了文化繁荣的发展方针四个方面的内容。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特点,具有浪漫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批判性与继承性的统一。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历史价值。从理论上看,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对于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丰富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价值的角度,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郑寒姝[10](2019)在《习近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并逐渐奠定了有着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污染”日益增多,对社会带来极大隐患。习近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国的领导者,他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现在与未来。对习近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的精神内涵,从而得到启发与升华。为人们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正确的行动纲领,推动人们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自觉内化为个人品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打下了基础。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身上有着民族的烙印和时代的特征,并反作用与社会历史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来的精神文化宝藏,它为我们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文化的沃土,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风采。当前,中国正在“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并结合新时代的基本国情,不断创新出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的相关论述背后,都是由这独特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相关论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借鉴了前人优秀的文化成果,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发展,从而形成了其具有广泛创新意义的理论体系。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观点方法,借鉴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和古代中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并逐步形成了顺应当代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相契合的理论体系。自习近平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以来,在国内外的各类发言中引经据典,解释自己的治国方略。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掌握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唯有此,才能更好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发挥出来。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而不断,通过一个个历史考验,积淀成深厚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总结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一论述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道路打通了,使二者紧密联通在一起,让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因子得到进一步传承和永续发展,展现出其独特的时代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只是对其自身的传承,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处理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既要避免故步自封,又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因素,做好中外文化交流。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论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结合了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在构筑起实现“中国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为我们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提供了依据,为提高我国综合影响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因此,习近平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也有着紧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推进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推进过程中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培养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推进提供思想支撑
    (二)文化自信的培养有利于为走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提供文化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伴随文化自信推进的整体发展阶段
    (一)初期阶段
    (二)民族文化自信发展中的重建阶段
    (三)现代社会发展阶段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传播与发扬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过程中文化自信的培养和建设分析
    (一)文化自信的价值体现
    (二)培养文化自信的优势特征
    (三)基于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路径
三、结语

(2)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意蕴及中国化指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特征
    (一)文化受制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二)继承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统一
    (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交融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价值追求
    (一)强调个人精神层面满足的重要性
    (二)满足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指向
    (一)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
    (二)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导向
    (三)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四)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

(3)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理论概述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特征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
        (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三)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特征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文化软实力理论资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软实力理论资源
        (三)近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理论资源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资源
        (五)西方文化中的文化软实力理论资源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强化国家向心力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二章 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一、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建设时期
        (二)文化软实力的改革振兴时期
        (三)文化软实力的繁荣发展时期
    二、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成就
        (一)思想道德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日益繁荣
        (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日益发展
        (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
        (五)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三、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性
        (四)坚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五)坚持面向世界的文化走出去战略
第三章 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机遇与挑战
    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背景
        (一)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
        (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机遇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二)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作用
        (三)科技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
        (四)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保证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严峻挑战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经济影响力不相称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文明古国的地位不匹配
        (三)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的奋斗目标不适应
第四章 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路与策略
    一、立足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把握的重要关系
        (一)文化生产:把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二)文化传承: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三)文化传播:把握好官方与民间的关系
        (四)文化安全:把握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
    二、借鉴世界,汲取他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有益经验
        (一)美国:面向全球,提升文化世界影响
        (二)日本:固本开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三)印度:发扬特色,坚持传统与创新并重
        (四)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路径给中国的启示
    三、面向未来,不断拓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路径
        (一)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三)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四)提升新闻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五)提升文化体制机制的活力
第五章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统一
        (一)目标上的一致性
        (二)内容上的同构性
        (三)功能上的同向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一)确保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健康发展
        (二)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队伍建设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价值和意义
        (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生逻辑
    (一)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和独特价值使然
        2.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双重需要
        3.中国共产党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需要
    (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契合性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开放包容的理论品格
        3.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厚重历史情感和精深理论素养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一)价值立场:“民惟邦本”民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
        1.从“民贵君轻”到践行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2.从“民齐者强”到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从“富民裕民”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二)宏伟目标:“大道之行”理想夙愿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1.从“富国强兵”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从“天下大同”到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谋篇布局: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
        1.从“与时偕行”到全面深化改革
        2.从“德法共治”到全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3.从“礼义廉耻”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从“汔可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从“天人合一”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四)根本保证:“正己正人”廉政文化与全面从严治党
        1.从“选贤任能”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2.从“清正廉洁”到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五)世界视野:“和合共生”天下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从“和而不同”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2.从“协和万邦”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与方法
    (一)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遵循
        1.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2.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
        1.深入挖掘与阐发其价值精髓
        2.唯物辩证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3.创新传播教育方式,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深化理论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发展
        1.彰显民族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汲纳历史精华,更好传承创新传统文化
    (二)有助于汲取历史智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1.承继珍贵遗产,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
        2.吸收丰厚滋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延续民族精神文化血脉
        1.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维系团结统一,凝聚起强大中国力量
    (四)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1.传播中国声音,打造金质文化名片
        2.贡献中国智慧,破解时代发展难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以专着形式所进行的相关研究
        2. 以期刊论文及学位论文形式进行的相关研究
        3. 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为线索的专题研究
        4. 相关纵向历史研究
        5.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的相关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 对中国革命实践的研究
        2. 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研究
        3. 对中华文化及其当代意义的研究
    三、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早期认识(1921-1937)
    一、 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的批判
        (一) 对传统文化持激烈批判的态度
        1. 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2. 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3. 瞿秋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二) 文化政策对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的摒弃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初步认识
    二、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原因分析
        (一)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二)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三) 国内复杂斗争形势的影响
        (四) 传统文化自身的保守性不适合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传统文化观评价
        (一)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进步性
        (二)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局限性
        (三)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批判与运用(1937-1949)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 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态度
        (二) 对传统文化政策上的转变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认识转变的原因分析
        (一) 土地革命经验的总结
        (二) 抗战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
        (三) 国共两党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需要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先进性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局限性
        (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波折(1949-1978)
    一、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 对传统文化态度上的徘徊
        1.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时期
        3. 文化大革命时期
        4. 拨乱反正时期
        (二) 传统文化政策效果的反复
        1.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政策收效显着
        2. 文革期间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政策的严重波折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波折
    二、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波折的原因分析
        (一) 对国内外形势评估不当
        (二) 早期反传统思想的影响
        (三) 对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三、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积极作用
        (二)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局限性
        (三)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与发掘(1978-2012)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 对传统文化态度上的正视和明确化
        1.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3.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二) 对传统文化在政策上的重视与扶持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发展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传统文化的原因分析
        (一) 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需要
        (二) 文化政策重新调整的需要
        (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需要
        (四) 应对改革开放后外来思想文化冲击的需要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创新发展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科学传承与创新(2012-至今)
    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
        (一)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肯定与时代性推崇
        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地位的高度评价
        2.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冲击作用的高度评价
        3. 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二) 政策层面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升到治国理政高度
        1. “中国梦”执政理念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2.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要求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深化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创新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 实现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
        (二) 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需要
        (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
    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重大意义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经验启示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 秉持“去粗取精”方针理性认识和运用传统文化
    三、 划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之间的界限
    四、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五、 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六、 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1 吕振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准备
        2.1.1 吕振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背景
        2.1.2 吕振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2.2 吕振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
        2.2.1 创办协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2.2.2 利用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
        2.2.3 通过课堂讲授马克思主义
    2.3 吕振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效应
        2.3.1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2.3.2 为党的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
    本章小结
第3章 吕振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构建
    3.1 吕振羽对中国传统史学方法论的扬弃
        3.1.1 对中国传统史学方法论弊端的揭示
        3.1.2 对中国传统史学方法论优点的继承
    3.2 吕振羽对中国近代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扬弃
        3.2.1 对中国近代非马克思主义史学错误方法论的批判
        3.2.2 对中国近代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优点的吸收
    3.3 吕振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阐发
        3.3.1 史学研究应坚持历史唯物论
        3.3.2 史学研究应坚持历史辩证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吕振羽对中国历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索
    4.1 吕振羽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分析
        4.1.1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阶段论
        4.1.2 对中国原始社会历史的开拓性探究
        4.1.3 研究中国奴隶社会提出“殷商奴隶论”
        4.1.4 考察中国封建社会提出“西周封建论”
    4.2 吕振羽对中国民族历史基本问题的考察
        4.2.1 对中国人种主要来源的探索
        4.2.2 对中国各民族发展史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吕振羽对中国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答
    5.1 吕振羽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研究
        5.1.1 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历程的分析
        5.1.2 对中国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的考察
        5.1.3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判定
    5.2 吕振羽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5.2.1 考察国外经济危机否定中国资本主义道路
        5.2.2 阐发苏联经济法则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问题
        5.2.3 结合实际提出“两个时期的同时过渡”论
    5.3 吕振羽对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
        5.3.1 对传统儒家文化现代地位的解读
        5.3.2 对传统释道文化现代地位的分析
        5.3.3 对中国革命文化发展问题的探索
    本章小结
第6章 吕振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特点及启示
    6.1 吕振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6.1.1 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6.1.2 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6.1.3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社会热点问题
        6.1.4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6.2 吕振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
        6.2.1 结合历史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
        6.2.2 参与思想论战扞卫马克思主义
        6.2.3 运用丰富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
    6.3 吕振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6.3.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成为忠贞的信仰者
        6.3.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
        6.3.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持续推进理论创新
        6.3.4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着力解决时代问题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何干之文化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关于何干之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史学
    三、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
        (三)主要解决的问题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何干之文化观探析的前提性问题
    一、文化概念的界定以及何干之论及的文化内涵
        (一)学界对于文化概念的界定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者对文化概念的解释
        (三)何干之论及文化概念的多重内涵
    二、何干之文化观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社会背景
        (二)理论渊源
第二章 何干之文化观形成的历史轨迹
    一、何干之思想萌芽期——文化立场的初步确定
        (一)教育改造论的信奉者
        (二)宣传早期民主思想
    二、何干之文化观构建期——抗日救亡的文化自觉
        (一)对待中西文化——理性借鉴与批判吸收
        (二)文化重建思想——强化民族认同
        (三)高级的思维方法——“新哲学”的运用
        (四)理性主义的文化启蒙观
    三、何干之文化观的发展完善期——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
        (一)文化遗产问题:有目的之取法——文化批判论
        (二)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三)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做出明确定位
        (四)重新阐释三民主义
第三章 何干之文化观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一、主要内容
        (一)思想文化建设
        (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三)大众文艺思想
        (四)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
    二、主要特点
        (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理论意识
        (二)唯物史观贯穿始终
        (三)从中国社会经济入手,探究中国革命问题
第四章 何干之文化观的比较与理论意义
    一、与同期学者的文化思想比较
        (一)与陈序经比较
        (二)与成仿吾比较
    二、理论意义
        (一)何干之的文化观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二)何干之的文化观是理论和实践的产物,使其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三)何干之的文化观丰富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野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二、术语解释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化
    三、研究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二)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四、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创新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与文化观
        (一)文化内涵的演进
        (二)文化观的多维性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本质
        (二)文化主体
        (三)文化价值
        (四)文化传承发展
第二章 文化是人的实践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及其本质属性
    一、人的实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物质前提
        (一)自然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制约因素
        (二)物质生产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决定因素
    二、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一)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中的作用
        (二)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的作用
        (三)人创造的环境也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人的精神生产的本质属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人的精神生产本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第三章 文化价值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当代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物质生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人的精神塑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和谐文化基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群和谐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认同感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了民族智慧
第四章 文化生产与社会发展不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问题透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受环境变迁挑战
        (一)自然环境改变有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
        (二)人文环境变化削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受经济全球化冲击
        (一)非理性的商品化生产冲击
        (二)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西方强势经济下的文化挑战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自身问题
        (一)传承主体的承继问题
        (二)传承方式的有限性问题
        (三)传承中的机遇流失问题
第五章 文化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原则与路径
    一、继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原则
        (一)批判继承原则
        (二)保护利用原则
        (三)科学发展原则
    二、创新协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路径
        (一)以意识建构引导自觉传承
        (二)以创新发展促进生产性保护
        (三)以公共文化发展实现协作共享
        (四)以合作交流增进世界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来源
    第一节 文化和文化自信
        一、文化
        二、文化自信
        三、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
    第二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第三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二章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第一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
        二、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
        三、继承发展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四、确立了文化繁荣的发展方针
    第二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浪漫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批判性与继承性的统一
第三章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历史价值
    第一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三、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第二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
        三、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习近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重难点、主要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重点
        1.3.2 研究的难点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习近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概述
    2.1 习近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2.1.1 国家文化安全面临挑战
        2.1.2 社会伦理道德出现滑坡
        2.1.3 传统文化传承遭遇冲突
    2.2 习近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传统文化理论
        2.2.2 中国历代领导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2.3 中国文化史上的传统文化观
第3章 习近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3.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3.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
    3.2 科学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2.1 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
        3.2.2 中华文化“守诚信、崇正义”
        3.2.3 中华文化“尚和合、求大同”
    3.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现途径
        3.3.1 科学对待传统文化
        3.3.2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3.3.3 多途径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4 正确处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关系
        3.4.1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
        3.4.2 虚心学习,积极借鉴
        3.4.3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第4章 习近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4.1 习近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4.1.1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进程
        4.1.2 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4.2 习近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实践指导意义
        4.2.1 抵御西方文化渗透,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4.2.2 凝聚民族认同,重建民族文化自信
        4.2.3 塑造中国形象,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4.2.4 传播和平理念,维护和谐世界秩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推进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J]. 冯贝. 大学, 2022(03)
  • [2]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意蕴及中国化指向[J]. 陶丽,张思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10)
  • [3]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D]. 王光荣.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D]. 王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D]. 刘成喆.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 汪书路.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7]何干之文化观探析[D]. 王琪琛.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8]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野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D]. 刘倩.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研究[D]. 向伟. 吉首大学, 2019(02)
  • [10]习近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研究[D]. 郑寒姝.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进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