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一、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夏国金[1](2021)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不同频段功能连接密度的静息态fMRI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f MRI脑功能变化,拟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 f MRI)不同频段下(Slow-4:0.027-0.073Hz、Slow-5:0.01-0.027 Hz)和Typical(0.01-0.08 Hz))功能连接密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FCD)技术对DAI受试者自发脑功能连接的变化分析,并进一步分析DAI受试者异常FCD值的脑区与临床量表之间的相关性,试图解释其临床症状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本研究共筛选23例DAI受试者(男17例,女6例)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3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男性17例,女性6例),在静息状态下对受试者进行rs f MRI扫描,三个频段下DAI受试者组与HC组进行FCD对比分析(体素水平P<0.01,簇水平P<0.05,GRF(Gaussian random field,GRF)矫正)。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临床指标与FCD值异常脑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HC组相比,在Slow-4频段,DAI受试者右侧核外/边缘叶/扣带回、左侧边缘叶/海马/海马旁回FCD值显着高于HC组,左侧楔前叶/后扣带回FCD值显着低于HC组;在Slow-5频段,DAI受试者组在左颞下回/颞上回、左侧海马旁回/边缘叶、左核外/扣带回、右额内侧回有更高FCD值,在右额下回、右顶下小叶、左侧扣带回/边缘叶FCD值更低;在Typical频段,右侧核外/边缘叶/海马体/海马体旁回FCD值明显增高,右侧楔前叶/扣带回和右侧顶下小叶/缘上回FCD值明显减低。异常FCD值的脑区与部分的临床量表评分呈线性相关。结论:DAI受试者组存在多个脑区FCD值异常,提示脑功能网络破坏,而且数值与频率有关,与临床量表评分存在相关性,我们的结果为阐明DAI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并可能解释DAI的神经病理学机制或代偿机制。

陈敏,毛君,熊登喜,查正江[2](2021)在《脑电双频指数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脑损伤及预后的评估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脑损伤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33例)和预后不良组(47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BIS值、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 GCS)评分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S100水平;根据BIS值将患者分为BIS值0~40组(33例)、BIS值41~60组(25例)、BIS值≥61组(22例),比较三组一般资料、GCS评分及血清NSE和S100水平。结果预后良好组机械通气患者占比(18.18%)显着低于预后不良组(40.43%,P<0.05)。预后良好组BIS值、GCS评分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而血清NSE、S100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BIS值≥61组机械通气患者占比(9.09%)显着低于BIS值0~40组和BIS值41~60组(45.45%和32.00%,P<0.05)。GCS评分比较,BIS值41~60组、BIS值≥61组高于BIS值0~40组(P<0.05);血清NSE、S100水平比较,BIS值≥61组低于BIS值0~40组、BIS值41~60组(P<0.05),BIS值41~60组低于BIS值0~40组(P<0.05)。结论预后良好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具有较高的BIS值,同时随着患者BIS值降低,患者血清NSE、S100水平升高,说明BIS值可用于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损伤和预后的早期评估。

廖昆,王忠安,黎开谷,陈杰,岑武,龚明[3](2020)在《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20年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的40例DAI患者为研究对象(DAI组),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析DAI组的影像特点,对比两组胼胝体压部、大脑额叶白质、内囊、丘脑等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的特点。结果 DAI组的胼胝体压部、大脑额叶白质、内囊、丘脑等感兴趣区的ADC值和FA值均低于对照组。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能够敏感反应脑白质损伤情况,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并可以动态观察弥漫性轴索损伤变化,对其预后评估意义较大。

张军强,杜红艳,刘连锋,赵明增[4](2020)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颅脑CT和MRI表现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颅脑CT和MRI表现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44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CT及MRI检查,观察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44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44例,脑实质内出血灶32例,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出血27例,脑干损伤15例,合并硬膜下血肿13例,合并硬膜外血肿11例,合并颅骨骨折12例。相较于无脑干损伤患者,脑干损伤患者GCS评分明显更低,昏迷时间明显更长,预后不良率显着更高(P<0.05),且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颅脑CT及MRI脑干损伤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着正相关(r=0.784,P<0.05)。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颅脑CT及MRI表现能够有效反映其损伤情况,脑干损伤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显着相关性。

林芸,尚娟,曹海泉[5](2020)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颅脑CT表现及与GCS评分、临床预后的关系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颅脑CT表现及与GCS评分、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南充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记录患者CT的表现,观察病灶是否累及脑中线部位,并将其分为累及组和不累及组;记录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及GCS计分。结果 CT检查下显示9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其中42例患者病灶累及脑中线部位,48例患者病灶未累及脑中线部位。病灶累及脑中线部位组与病灶未累及脑中线部位组的临床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未累及脑中线部位组患者的临床预后显着优于病灶累及脑中线组的患者;病灶累及脑中线部位组与病灶累及脑中线部位组的GCS计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累及脑中线部位组患者的GCS计分情况比病灶未累及脑中线组严重,计分更低。结论颅脑CT检查是临床上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重要方法,可为临床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丰富的信息。其次DAI的病灶累及脑中线部位的患者其临床预后差并且GCS计分较低,可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熊鹏举,朱皓皞,温剑峰,腾进忠,邓磊[6](2020)在《呼吸机辅助高压氧舱内吸氧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呼吸机辅助高压氧舱内超早期(伤后72 h开始)吸氧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60例中、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按开始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时间节点不同分为超早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按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常规给予脱水、止血、营养支持、物理康复并在2周后开始接受高压氧的治疗;超早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超早期呼吸机辅助高压氧舱内吸氧的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病死率、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发生率及神经功能预后(ADL)评级。结果超早期组在伤后72 h以后出现继发严重脑水肿需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36.7%vs 13.3%,P<0.05)。超早期组治疗6个月后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7%vs 40.0%,P<0.05)。超早期组治疗6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预后(ADL)评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3.3%vs 33.3%,P<0.05)。结论应用呼吸机辅助高压氧舱内超早期吸氧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可以降低病死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陈宋育,董艳,高亮[7](2020)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常见而复杂的一种创伤。如患者头部遭受钝性加速/减速暴力,可导致广泛的白质轴索损伤,即所谓弥漫性轴索损伤(DAI)。DAI影响神经环路的功能,是TBI患者出现认知、行为和情感障碍的重要原因。目前,DAI的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仍是一个临床难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影像学如MRI可检出不同严重程度DAI患者细微或明显的白质病变。另一方面,轴索损伤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在DAI的临床评估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此外,DAI治疗相关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亦值得关注。笔者就近期DAI无创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崔益秋,刘中平,姜素兰,蔡义红[8](2019)在《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相关指标和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相关指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激素、止血、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及常规护理等对症支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及神经节苷脂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清醒率及意识平均恢复时间、血清相关指标、认知功能和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清醒率(80.5%)及意识平均恢复时间[(9.3±1.4)d]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清醒率(56.1%)及意识平均恢复时间[(16.1±3.3)d](χ2=5.632,t=6.349,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11.1±2.3)μg/L]、S100B(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B,S100B)[(1.1±0.1)ng/L]、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 MBP)[(6.6±1.2)μg/L]显着优于对照组NSE[(16.7±3.1)μg/L]、S100B[(1.6±0.2)ng/L]、MBP[(8.5±1.0)μg/L](t1=4.684,t2=5.219,t3=4.352,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MMSE评分[(28.3±5.3)分]和ADL评分[(25.1±1.1)分]显着优于对照组MMSE评分[(25.2±4.1分)]和ADL评分[(33.6±1.5)分](t1=4.429,t2=5.642,P<0.05);半年后,研究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73.2%)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41.5%)(χ2=8.424,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脂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更为显着,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继发性脑损伤加重并可帮助神经功能恢复,最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曾子桓[9](2019)在《神经生长因子对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淹溺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鼠神经生长因子对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淹溺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影响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合并海水淹溺(SWD)大鼠伤后轴索损伤的影响。方法7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n=14)、TBI+SWD组(B组,n=32)、mNGF治疗组(C组,n=32)。采用Marmarou法颅脑致伤(450g×1.5m)及气管内泵入海水(3ml/kg)法,建立大鼠复合损伤模型。C组于伤后立即腹腔注射mNGF(3μg/kg),A组和C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12h、24h、72h、7d对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取海马区脑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免疫组化(IHC)观察大鼠海马组织β-APP及NF-L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蛋白印迹法(WB)检测大鼠海马组织NF-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HE染色发现伤后24h,C组与B组相比,神经细胞肿胀较轻,组织水肿相似;伤后72h和7d,C组与B组相比,基质疏松、细胞肿胀和细胞核固缩均有好转。(2)在伤后24h、72h、7d,C组与B组相比,m NSS评分均有下降,72h、7d的m NS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HC染色发现伤后12h、24h、72h、7d,C组与B组相比,β-APP、NF-L蛋白的表达均有下降。(4)WB检测伤后12h、24h、72h、7d,C组与B组相比,NF-L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NGF可以部分恢复TBI+SWD大鼠损伤的轴索,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第二部分:鼠神经生长因子对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淹溺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合并海水淹溺(SWD)大鼠伤后弥漫性轴索损伤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n=8)、TBI+SWD组(B组,n=32)、rh NGF治疗组(C组,n=32)。采用Marmarou法颅脑致伤(450g×1.5m)及气管内泵入海水(3ml/kg)法,建立大鼠的复合损伤模型。C组于伤后立即腹腔注射mNGF(3μg/kg),A组和C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IHC观察大鼠海马组织AQP4蛋白的表达情况。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海马组织TNF-a的表达水平。结果(1)IHC染色发现在伤后12h、24h、72h、7d,C组与B组相比,AQP4蛋白表达均有所下降。(2)在伤后12h、24h、72h、7d,C组与B组相比,脑组织含水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伤后12h,C组与B组相比,TNF-α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NGF可能通过减轻TBI+SWD大鼠伤后的脑水肿反应、炎性反应从而恢复轴索损伤。第三部分: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对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淹溺大鼠脑组织NF-L和β-APP的影响目的探讨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rh NGF)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合并海水淹溺(SWD)大鼠伤后轴索损伤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n=8)、TBI+SWD组(B组,n=12)、rh NGF治疗组(C组,n=12)。采用Marmarou法颅脑致伤(450g×1.5m)及气管内泵入海水(3ml/kg)法建立大鼠模型。C组于伤后立即腹腔注射rh NGF(3μg/kg),A组和C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测定大鼠m NSS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β-APP及NF-L蛋白的表达。结果(1)C组较B组在伤后12h,24h、72h、7d,β-APP、NF-L表达有所下降。(2)与B组相比,C组伤后7d的脑组织基质疏松有所改善,核固缩减少。(3)C组与B组相比,72h和7d的mNSS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 NGF(3μg/kg)可能对TBI+SWD大鼠伤后的轴索损伤有部分恢复功能。

彭定伟[10](2019)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颅脑创伤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来源于胚胎早期中胚层的一类多能成体干细胞。绝大多数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脊髓损伤、脑卒中、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的发病原因或发病机理为神经细胞的变性、凋亡、损伤或死亡。神经细胞的及时、有效的补充对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当前基础和临床研究均显示,MSC具有向神经系统细胞分化的潜能,可以向受损的神经组织中迁移、归巢、生存、增殖和向神经细胞分化成为神经样细胞,为TBI的治疗提供“种子细胞”,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患者生存状态和预后。因MSC本身免疫原性极低,在神经系统可视为免疫豁免,因此其可作为一种理想的“种子细胞”干预TBI,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脐带来源广、变废为宝,本研究所选择的MSC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hUC-MSCs移植治疗TBI的疗效、作用机制、安全性以及蛋白质组学变化情况,为hUC-MSCs临床治疗TBI提供理论支持和临床经验。本研究中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TBI模型组以及TBI干细胞治疗组,每组15只,利用电子大脑皮质挫伤撞击仪建立TBI大鼠模型,TBI干细胞治疗组大鼠经尾静脉给予0.1ml hUC-MSCs悬液和0.1ml生理盐水,对照组及TBI模型组给予0.2ml生理盐水,利用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以及ELISA检测,分别检测脑组织中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发现TBI干细胞治疗组脑组织中IL-1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SOD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血清中IL-12浓度显着降低,免疫组化结果也证实了脑组织中SOD表达水平上调。为了验证hUC-MSCs移植治疗TBI的疗效、细胞移植方式和安全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原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神经重症科自2015年4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24例重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常规治疗组和hUC-MSCs治疗组,比较常规治疗组与hUC-MSCs治疗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伤后1个月及3个月GC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伤后6个月GOS评分,观察hUC-MSCs治疗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现hUC-MSCs治疗组在伤后3个月GCS评分、伤后6个月GOS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均显着优于常规治疗组,移植治疗期间以及后期的随访过程中,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为了更深层次探讨hUC-MSCs治疗急性TBI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数据非依赖采集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对经hUC-MSCs治疗前后的脑脊液进行生物信息学处理,经过严格的定量多肽以及子离子筛选,本实验共鉴定到722个蛋白,其中对633个蛋白进行了可靠的定量分析,筛选到hUC-MSCs治疗前后发生改变的42种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有29种,下调的蛋白有13种,主要包括白介素(IL-6、IL-12)、神经穿透素、过氧化物酶、神经生长因子等。对筛选到的差异蛋白进行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蛋白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对应激反应调节、免疫调节、轴突重塑以及血管重建方面。经本实验研究证明:hUC-MSCs移植后,通过下调IL-12,控制炎症反应;同时通过上调SOD,有效的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少对受损脑组织的二次伤害;hUC-MSCs移植治疗重型TBI,可改善患者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多次、多途径、序贯式的hUC-MSCs移植治疗TBI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hUC-MSCs移植治疗TBI的作用机理可能为改善应激反应、进行免疫调节、改善机体微环境、促进轴突再生重塑以及血管再生重建;通过细胞替代治疗与“伪旁观者作用”共同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损伤脑组织形态结构,同时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作用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促进恢复神经系统功能。

二、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弥漫性轴索损伤不同频段功能连接密度的静息态f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DAI损伤机制及病理特征
    二、功能磁共振影像学评估
    三、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四、本研究创新点
    五、技术路线图如下
    参考文献
第2章 弥漫性轴索损伤不同频段功能连接密度静息态的fMRI研究
    前言
    一、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神经认知评估
        1.3 数据采集
        1.4 数据分析
        1.5 统计分析
    二、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神经认知功能量表比较结果
        2.2 FCD结果
    三、讨论
    四、本研究不足之处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功能磁共振影像评估
    参考文献

(2)脑电双频指数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脑损伤及预后的评估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纳入及排除标准
    3.BIS监测
    4.观察指标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不同预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不同预后患者BIS值、GCS评分及血清NSE、S100水平比较
    3.不同BIS值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不同BIS值患者GCS评分及血清NSE、S100水平比较
讨论

(3)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设备方法
    1.3 图像处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DAI组患者影像学图像分析
    2.2 对照组与DAI组FA值比较
    2.3 对照组与DAI组ADC值比较
    2.4 临床GCS评分
3 讨论
    3.1 DAI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3.2 DTI在诊断DAI中的应用

(4)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颅脑CT和MRI表现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CT和MRI检查结果分析
    2.2 脑干损伤与无脑干损伤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情况比较
    2.3 颅脑CT及MRI脑干损伤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5)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颅脑CT表现及与GCS评分、临床预后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CT检查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手术病理情况
    2.2 病灶累及部位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2.3 病灶累及部位及与GCS计分关系
    2.4 病例分析
3讨论

(6)呼吸机辅助高压氧舱内吸氧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3 讨 论

(9)神经生长因子对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淹溺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淹溺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和不足
    结论
    创新点
第二部分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淹溺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和不足
    结论
    创新点
第三部分 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对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淹溺大鼠脑组织NF-L和β-APP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和不足
    结论
    创新点
    药物疗效对比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颅脑创伤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hUC-MSCs移植对急性TBI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白细胞介素-12 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hUC-MSCs的分离、培养及质量控制
        1.1.2 TBI模型的建立
        1.1.3 干预及检测
        1.1.4 RT-PCR检测脑组织中IL-12及SOD的 mRNA的变化
        1.1.5 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IL-12及SOD蛋白的变化
        1.1.6 免疫组化
        1.1.7 血清IL-12 的测定
        1.1.8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IL-12及SOD mRNA的表达情况
        1.2.2 IL-12及SOD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
        1.2.3 各组脑组织SOD表达的差异情况(免疫组化)
        1.2.4 各组血清中IL-12 浓度差异情况(ELISA检测)
    1.3 讨论
    1.4 小结
二、hUC-MSCs移植治疗急性TBI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临床资料
        2.1.2 治疗方法
        2.1.3 hUC-MSCs的分离、培养、质量控制和移植
        2.1.4 观察指标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hUC-MSCs形态观察
        2.2.2 流式细胞术检测hUC-MSCs单细胞悬液表面标志物
        2.2.3 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
        2.2.4 两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及GOS评分对比
        2.2.5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以及不良反应事件
        2.2.6 典型病例
    2.3 讨论
    2.4 小结
三、TBI患者经hUC-MSCs治疗后脑脊液蛋白组学的变化
    3.1 对象和方法
        3.1.1 样本信息
        3.1.2 样本分组及处理
        3.1.3 CSF蛋白提取与处理
        3.1.4 液相-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检测
        3.1.5 DDA数据采集——数据库构建
        3.1.6 DIA数据采集——定量数据采集
        3.1.7 DIA定量分析
        3.1.8 主要数据指标
    3.2 结果
        3.2.1 谱图库构建
        3.2.2 数据质量评估
        3.2.3 定量多肽与子离子挑选
        3.2.4 定量分析
        3.2.5 GO分析
        3.2.6 KEGG分析
        3.2.7 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3.2.8 聚类分析
        3.2.9 差异蛋白表达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弥漫性轴索损伤不同频段功能连接密度的静息态fMRI研究[D]. 夏国金. 南昌大学, 2021(01)
  • [2]脑电双频指数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脑损伤及预后的评估价值分析[J]. 陈敏,毛君,熊登喜,查正江.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1(02)
  • [3]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J]. 廖昆,王忠安,黎开谷,陈杰,岑武,龚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35)
  • [4]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颅脑CT和MRI表现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J]. 张军强,杜红艳,刘连锋,赵明增.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35)
  • [5]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颅脑CT表现及与GCS评分、临床预后的关系分析[J]. 林芸,尚娟,曹海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09)
  • [6]呼吸机辅助高压氧舱内吸氧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的影响[J]. 熊鹏举,朱皓皞,温剑峰,腾进忠,邓磊. 东南国防医药, 2020(03)
  • [7]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进展[J]. 陈宋育,董艳,高亮. 中华创伤杂志, 2020(05)
  • [8]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相关指标和预后的影响[J]. 崔益秋,刘中平,姜素兰,蔡义红.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9(05)
  • [9]神经生长因子对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淹溺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曾子桓.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颅脑创伤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彭定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