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洁要为中国人补钙?(论文文献综述)
郭羽佳[1](2020)在《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实践策略分析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视角》文中指出市场是培育品牌的沃土。西方品牌在资本市场全球化扩张的过程中沿着物品意义的开掘和消费者关系建构的逻辑不断演进,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品牌理论知识谱系。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过程中,西方品牌理论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启蒙与智力支撑作用,中国本土品牌在西方品牌理论的影响下短短四十年内浓缩完成了西方品牌研究的上百年演进道路。其主要理论如塑造企业形象、创造产品溢价、聚焦定位细分市场和消费者关系建构的手段等等,在中国品牌实践的不同阶段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导航作用。在西方品牌理论的启蒙引导下,中国企业自主运用商标、广告等品牌元素打造品牌,赢得市场优势。从产品质量研究到品牌形象识别和名牌战略,再到依托国家政策设计实现品牌的自主创新,中国企业的品牌经营和管理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成熟,国内市场上由本土品牌主导的品牌格局逐渐形成,自主品牌开始向国际市场上扩展品牌影响力;国家品牌政策规划更加适应本土市场发展规律,政府宏观品牌设计与微观企业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学界对于品牌理论的研究上升为理论自觉,适配于中国市场的品牌理论研究更加深入;消费大众养成认牌购物习惯,品牌消费成为中国商品市场上的新风向标。经历四十年的品牌发展,中国的品牌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国家品牌集群相比,中国本土品牌仍存在巨大差距:本土品牌集群整体实力不强;国际影响力和品牌价值难获世界市场认可;品牌缺乏本土文化价值内核。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中国本土品牌实践缺乏对品牌本质规律的研究和对中国宏观市场供需变化规律下品牌建构的实践路径分析。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发展不同阶段的归纳,深入分析西方品牌理论在品牌建设本土化实践中的具体策略,反思西方品牌理论影响下中国本土化品牌实践过程中的价值和不足,提出建议以期助力于当下的品牌建设。
吴志明[2](2012)在《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研究》文中认为药品广告在推动健康信息传播、普及公众健康知识、促进我国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药品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手段。凭借广告,一些药品企业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的市场业绩。由于受药品广告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我国药品广告违法现象十分严重,违法药品广告数量长期居高不下,给消费者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如何有效治理违法药品广告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务院2012年发布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也专门提到要严厉打击发布违法药品广告行为。要有效治理违法药品广告,就必须加强监管制度的创新建设,因此,本文尝试对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的创新进行探索性研究。首先,本文在介绍药品和药品广告基本概念及其特性的基础上,按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的药品广告发展概况及其作用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推测了我国药品广告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药品广告的意义和作用,即药品广告推动了医药行业发展并有利于推动健康信息的传播。研究指出,药品广告市场将越来越大,竞争也日趋激烈,未来药品广告的形式和内容将更加隐蔽,因此加强对药品广告的监管十分重要。其次,本文对我国药品广告存在的问题与危害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我国药品广告违法现象日趋严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资格违法;对禁止发布广告的药品做广告;对药品功能疗效做不恰当宣传;利用公众人物、患者和专业机构的名义进行宣传;使用软文的形式进行宣传等。研究指出,违法药品广告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影响人类健康;加重消费者负担;影响行业公平竞争;影响药品企业创新力;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影响政府公信力;引发道德风险。第三,本文利用利益政策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分析了我国药品广告相关主体即政府监管者、消费者、药品企业、广告经营者和媒体的利益,指出药品广告作为一类特殊的广告,不仅攸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与政府部门、消费者、药品企业、媒体及广告经营者的利益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违法药品广告各相关主体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正是这种利益关系才导致违法药品广告的屡禁不止。因此,如何通过制约和平衡各方利益,设计合理的药品广告监管制度显得尤为重要。第四,本文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药监局的门户网站作为研究样本,从药品广告信息查阅途径、公告更新周期、公告内容详尽度、监管栏目所含信息量、公众举报投诉平台建设情况5个方面,对这些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药监局的药品广告政府监管行为及监管工具应用情况做了深入的调查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我国药监部门在药品广告监管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对违法药品广告监管的重视程度不一;二是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查阅违法药品广告信息的复杂程度普遍较高;三是各省违法药品广告公告信息多数更新不及时;四是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内容详尽程度不一;五是设有违法药品广告监管专栏的省份少,有设专栏的,其所含的信息量也不够丰富;六是违法药品广告公众举报投诉平台建立不完善、不科学。第五,笔者先后走访了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工商局、福建省药监局、海峡都市报、宁德电视台和合众广告有限公司等单位和部门,与药品广告的相关的市场监管者、药品生产者、媒体发布者、广告经营者进行深度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目前药品广告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制度问题,而制度背后隐藏更深的是各种利益问题;他们一致认为只有从制度层面进行创新,才有可能从根源上解决我国违法药品广告数量长期居高不下的现状。访谈为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的创新设计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素材。第六,通过向福州市五区八县(市)的回春、惠好、康利达、融佳等13家药店,以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等7家医院的消费者发放2200份调查问卷,从定量分析角度了解消费者对药品广告的认知度情况,进一步佐证了访谈结论。研究表明,当前普遍存在违法药品广告泛滥、消费者受骗程度严重、维权意识薄弱、社会监督不力等严峻问题。第七,本文总结了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5个阶段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我国药品广告的监管体制和法律体系,归纳了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的特点;同时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的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的基本情况。研究认为,鉴往知来,洋为中用,吸收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以往成功经验以及借鉴国外药品广告监管制度之精华,对创新设计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本文以制约和平衡药品广告各方利益、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的实际,从制定一部专门的《药品广告法》、归口一个部门监管、合并成一个“药品广告监测中心”、搭建一个全国统一的“药品广告信息发布平台”、设立一部全国统一的“违法药品广告举报电话”、创办一档全国性《用药健康》栏目、修订完善药品广告相关法律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等8个方面,对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进行了创新设计,提出了我国政府对药品广告监管在体制机制改革、法律法规建设、政府职能再造、监管工具创新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凸显了研究这一课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胡振宇[3](2006)在《名人广告说服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在,名人广告铺天盖地,请名人作广告已成为广告界最常用的说服手段之一。学界和业界对名人广告的研究也兴趣有加,但总体而言,名人广告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学理性,需要一种合理的理论研究架构对其重新整视。鉴于广告传播与生俱来的说服性,从说服传播的理论视角认识名人广告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本文将说服传播理论引入名人广告的研究,首先对说服传播的历史进行回顾总结,并对其中的重要研究和理论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引入说服传播的SMCR模型,以目前讨论过的说服理论为前提,对名人广告传播信源、信宿、信息和信道四要素进行详细分析,重点在于运用说服理论模型认识名人广告说服发生的过程及说服机制产生需要的条件和应用的方式,并从中总结出名人广告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照的说服原则。这些策略并不试图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是供名人广告应用时照搬的教条,而是供参考的原则。第四章针对当前名人广告出现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对名人广告的说服责任问题进行探讨,归纳名人广告应遵循的责任规范。
张涵[4](2006)在《兴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结合战略管理理论对兴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规划进行案例分析。成都兴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优质生猪繁殖、养育、收购、屠宰、分割、冷藏加工、罐头食品生产、猪肉鲜销连锁经营及猪肉食品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互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本文的研究思路从分析兴旺公司的外部环境入手,通过对肉制品行业的竞争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对兴旺公司的内外环境的SWOT分析,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和购买行为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分析,提出相应的实现目标的战略途径,以兴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阶段性目标为基准,重点阐述在2005—2010年度期间需要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方案,旨在为兴旺公司的生存发展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同时也对肉制品企业的战略规划实证研究作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对于食品企业战略管理与实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夏海斌[5](2005)在《广告符号解码 ——广告创意的起点和线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符号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勃兴于60年代,目前正以强劲的势头向各学科渗透,对符号学的认识和应用正在形成一种学科大趋势。广告符号学虽有大量的论着出现,但大多是侧重对广告符号意义的分析和研究,从创意的角度去解析广告符号并有详细讨论的却不多见。本文对广告符号的研究最大的特点是从创意的角度去分析广告符号,期望能有一点新的发现。本文借用语义学中意义三角论来分析广告符号,详细讨论了不同符号意义转换的可能性、广告符号的意义类型、以及广告符号形式意义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在这过程中我对《广告档案》从1999年到2002年十几期的十几个分类共上千个广告,以及其它广告资料,进行了案例分析和验证,并结合了符号学、语篇学、语义学、传播学、广告学、创造学及营销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分类总结。本文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不同符号意义的转换。在广告符号中为什么不同符号能进行所指转换?怎样达到意义的表现?我试图从符号结构的角度寻找这种转换的可能性。解释广告符号创意的内在结构和基础。第二个问题是广告符号的意义系统。其核心思想是我把由G·利奇《语义学》中所总结的七大意义类型转化成传播的五大意图。它们分别是:理性意义——传播功能特色和益处的意图;内涵意义——传播感知、行为和思考的意图;社会意义——传播身份认同关联的意图;情感意义——传播消费者感情、情绪及态度的意图;反映、搭配意义——传播搭配的意图。第三个问题是符号形式和“广告标的”之间的语义关系。我把它们分为表象关系和表意关系。表象关系共分成四大类:分别是同指、相似、分类及搭配。表意关系共有10大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背景式关系、情景式关系、原因关系、结果关系、详述关系、条件关系、评价关系、选择关系。对这三个问题有了了解之后,广告创意人员在广告的创造过程中,通过以传播意图作为创意的起点,以语义关系作为寻找符号的线索,进行广告的创意表现。
卫军英[6](2005)在《整合营销传播观念及其理论构架》文中认为市场营销和营销传播在20世纪最后10年所面临的严重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全球一体化所导致的全面竞争格局:其二是信息时代多元选择所形成的新型传播障碍。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更是如此。作为对这种挑战的回应,整合营销传播代表新的市场格局和信息社会背景下的一种主动性传播选择。就理论形态而言,整合营销传播的提出虽然已经有10多年历史了,但是其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即便在它的发源地美国,虽然也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是也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认识。在中国整合营销传播一直处在介绍阶段,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本文结合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借鉴和参照整合营销传播研究大师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思考,形成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在一定意义上发展并延伸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并填补了国内在这个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文的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进行了系统化整理 自1993年舒尔茨等人正式提出整合营销传播概念以来,有关整合营销传播的认识一直处在变化之中。从整合营销传播之父丹·舒尔茨到整合营销传播大师汤姆·邓肯,对这个理论的认识并没有形成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即便是舒尔茨本人,前后多次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介绍也有所不同,而这些都影响了理论构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本文在这方面的创造主要表现在对其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系统化之上,通过演变研究和相关研究使其在理论层面上体现出相对严谨的规范性。 二、完善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逻辑架构 由于理论形成的周期性因素以及所面临的环境变幻,整合营销传播虽然已经确立了一系列的关键概念和基本价值,但是这些概念和价值并没有被归结成为一种比较规范的理论模式,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大师们虽然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由于他们对抽象思维的忽视,所以就理论的逻辑性而言,还显得比较松散且缺乏必然律。本文在这方面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运用理论思维所做的抽象观照之上,在研究中对关键概念和核心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相关研究使关键概念和核心价值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程序。 三、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首先是一种观念 整合营销传播本身所具有的应用属性,导致了长期以来不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界,更多关注的是整合营销传播的操作层面。这一点从舒尔茨到邓肯,乃至其间的许多专家似乎都没有例外。因此作者提出整合营销传播首先是一种观念,并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在这个研究领域中第一次旗帜鲜明地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做出了认识上的界定。它的创造性价值就在于把整合营销传播从具体的操作层次,提升到具有普遍概括性的观念层次。作者在研究中还引入当代进化论观点,从文化思维进化角度科学地解释了整合营销传播观念的形成,以及这种观念对传统营销传播的统摄。
涂凯宇[7](2004)在《广告艺术的文化美学透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经济、文化一体化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经济需求的增长有着明显的文化导向,文化正以其诱人的魅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广告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然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会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广告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对广告业的推动和艺术门类的丰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纷繁复杂的广告形象,林林总总的具体广告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目前我国广告界对广告艺术的认识偏差和与美学标准相悖的美学误区,并对其进行了深刻透彻的分析,然后从不同的视角对广告艺术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分析了广告的实用艺术性,广告艺术永远是实用第一性,审美第二性。广告艺术创作的宗旨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增强以商品为中心内容的广告本身的感染力,更好地为其功利目的服务。但它还是一种美的创造,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和审美内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塑造关于商品的多种艺术形象,传达各种各样的审美价值和意向,是展现艺术美的窗口和发挥创造力的舞台。广告美属于实用艺术美。其次,从综艺性、媒介性、实用审美性、形象性、文化性、科技性等等方面剖析了广告艺术的审美特征。接下来,通过一些广告案例对广告艺术文本进行了符号学解读,然后又深入探讨了广告艺术与时尚心理、广告艺术与媒介研究等,并以独到的视角对广告美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求对我国广告业的发展有所促进。 希冀本论文在实践上对广告艺术的创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戴筱筱[8](2004)在《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加快发展的步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怎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促进经济建设发展的新课题。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是思想政治工作由原来的只与党政工作挂钩到现今的植根企业的新变化。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企业,主要表现在围绕企业文化所展开的调查研究、战略分析、体系构建等一系列工作。 品牌文化是近年来企业文化研究领域所探讨的新问题。品牌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它与民族传统文化紧紧联相连,凝聚着本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能够做到经典的屈指可数,原因就在于没有将品牌上升到文化的层次。 本文围绕中国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从品牌文化的内涵着手,研究了国外品牌的发展过程中对品牌文化的重视与运用,通过对其品牌建设策略的研究,探讨了它们是如何打入中国市场并牢占一席之地的。同时分析了中国品牌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中国品牌发展较为滞后的原因及品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某些误区。接下来,分析了中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优劣方面,对海尔及联想这两大本土品牌的国际化战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企业品牌文化战略的国际化构思。最后,文章对入世后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发展展开了前景展望,提出中国企业品牌建设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途径,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企业领域的发展寻找了契机,把握了结合点。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品牌文化的体系构建和国际化构思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品牌建设领域中应受关注的新问题,使文章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
叶乐阳[9](2003)在《大众传媒产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是全球大众传媒产业蓬勃发展的世纪。依靠信息(含知识、技术等)创造利润,是这个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包括传媒业在内的文化、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经济中一枝独秀遥遥领先,它提供的有价信息和智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经济活动方式。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翻滚,传媒产业正成为人们日益熟悉的名词,就是普通大众也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传媒的市场化特征了。不管是否愿意承认,中国的大众传媒产业化进程都正在加速。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特征的凸显和实践的推动,有专家分析,传媒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如果说在过去的五六年当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人们还可以从理论上忽略或者从实践上漠视传媒产业化进程的存在的话,当中国站在WTO大门内的今天,实实在在的市场现实终于使我国的传媒界无法回避。“入世”之际的中国传媒,正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来自全球媒体市场的竞争压力。对于我国传媒产业来说,一个危险的信号是,海外实力派媒体集团已经开始在中国市场上以更大的动作抢跑了。那些举世瞩目的传媒巨头,从来没有离我们这样近过。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传媒业面临看严峻的挑战和历史的机遇。因此,在更加前瞻、更加求实的层面上去重新认识我国民族大众传媒产业,不仅是传媒理论界的责任,也是经济学研究者尤其是民族经济研究者的义务。一 我国传媒和经济理论界把大众传媒业作为产业对象来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程度很浅,至今还鲜有系统、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民族大众传媒丰富多彩的实践,早已开启了传媒产业理论研究的创新之门。人们期待形成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传媒产业经济理论,并用这种理论指导大众传媒产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之中做大做强我们民族的大众传媒产业,扞卫国家文化主权,巩固甚至向世界输出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体现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正因为此,本论文意欲在大众传媒产业经济理论的基础性建设上添砖加瓦。 论文以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等几种传统的大众传媒和新兴的网络媒介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产业经济的研究,从研究这些媒介是否具有产业属性入手展开论证。论文着重探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我国的大众传媒有无产业属性,是否己经形成产业,分别论述不同类犁的大众媒介各自的产业状况和基本特征;二是对大众传媒产业进行综合研究,重点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大众传媒产业的运作形式和状态,包括对传媒市场、传媒经营、传媒品牌、传媒市场准入、传媒资本运作、传媒内部互动与整合等进行分析,揭示传媒产业的内在运行规律。三是在国际国内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大众传媒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前瞻,通过研究提出若干应对的方略,以促进民族大众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迸我国产业经济和民族先进文化的兴旺发达。1 大众传媒产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论文建立8在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学科背景之上,运用民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B传播学、新闻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以及产业政g策理论进行课题研究。同时,还将导入现代传媒理念,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3选择新的理论视角透析大众传媒产业,从而概括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族大众]传媒产业演进的特点与规律。
李锐[10](2002)在《保健品开打标准战》文中提出据美国着名的NPD市场调查公司统计,在100个购买保健品的中国人中,大约有15人是在买洋保健品。这个数字在未来几年里还将不断上升。 目前,安利、宝洁等多家知名保健品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租赁等形式,已经在中国设立了分厂,洋品牌保健品已经悄无声息地成为了一?
二、宝洁要为中国人补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宝洁要为中国人补钙?(论文提纲范文)
(1)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实践策略分析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文创新点 |
第一章 西方品牌理论的生成发展 |
第二章 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迁移和理论自觉 |
2.1 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迁移 |
2.2 中国品牌的理论自觉和创新 |
第三章 西方品牌理论的中国本土化实践策略 |
3.1 品牌初识(1978-1992):建立企业形象识别,形成品牌特征 |
3.2 “名牌”战略(1993-2001):广告成就名牌,占领并撬动市场 |
3.3 品牌资产管理(2001-2013):注重品牌的内涵化建设 |
3.4 国家品牌战略(2013-2019):以定位建立彼此的认同与关系 |
第四章 西方品牌理论之于中国品牌实践的反思 |
4.1 西方品牌理论借鉴中的价值 |
4.1.1 重生产力和产品质量研究,品牌创新力提升 |
4.1.2 自主品牌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 |
4.1.3 企业形象塑造和广告宣传,入主消费者心智 |
4.1.4 国家层面的宏观品牌建构,形成品牌集聚 |
4.2 西方品牌理论借鉴中的不足 |
4.2.1 品牌战略杂糅,失去聚焦方向 |
4.2.2 品牌故事认同度不够,国家品牌影响力有限 |
4.2.3 品牌宣传层面的激进与市场实践层面的滞后 |
4.2.4 盲目海外并购自主品牌面临安全风险 |
第五章 西方品牌理论对中国品牌实践的启示 |
5.1 聚焦三品战略,形成品牌高价优势 |
5.2 深入挖掘品牌内涵,建构品牌忠诚度 |
5.3 开展“互联网+”数字营销,实现品牌年轻化转型 |
5.4 搭国家政策便车,融合全球化道路和区域化发展 |
5.5 国家顶层品牌设计推广中国品牌故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研究现状 |
1.2.1 国内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研究现状 |
1.2.2 国外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研究现状 |
1.3 立题意义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药品广告发展概况及作用 |
2.1 相关概念 |
2.1.1 药品 |
2.1.2 药品广告 |
2.2 药品广告的特殊性 |
2.2.1 药品的特殊性 |
2.2.2 药品广告的特殊性 |
2.3 我国药品广告发展历程 |
2.4 我国药品广告发展趋势 |
2.5 药品广告的作用 |
2.5.1 药品广告与行业发展 |
2.5.2 药品广告与人类健康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药品广告存在的问题与危害 |
3.1 药品广告存在的问题 |
3.1.1 药品广告违法现象日趋严重 |
3.1.2 违法药品广告表现形式多样化 |
3.2 违法药品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
3.2.1 影响人类健康 |
3.2.2 加重消费者负担 |
3.2.3 影响行业公平竞争 |
3.2.4 影响药品企业创新力 |
3.2.5 政府公信力下降 |
3.2.6 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
3.2.7 引发道德风险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违法药品广告成因分析 |
4.1 药品广告相关利益主体概述 |
4.2 药品广告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
4.2.1 政府监管者利益分析 |
4.2.2 消费者利益分析 |
4.2.3 药品企业(广告主)利益分析 |
4.2.4 广告经营者及媒体利益分析 |
4.3 利益链的共同驱动效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药品广告政府监管行为调查 |
5.1 省级药监部门药品广告监管工具现状 |
5.1.1 网络链接的复杂程度 |
5.1.2 违法广告公告更新的周期 |
5.1.3 公告内容的详尽度 |
5.1.4 违法药品广告监管栏目所含的信息量 |
5.1.5 公众举报投诉维权平台建设情况 |
5.2 省级药监部门在药品广告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5.2.1 对违法药品广告监管工具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 |
5.2.2 查阅违法药品广告信息的复杂程度普遍较高 |
5.2.3 违法药品广告公告信息大多数更新不及时 |
5.2.4 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内容详尽程度不一 |
5.2.5 设有违法药品广告监管专栏的省份少,信息量也不丰富 |
5.2.6 违法药品广告公众举报投诉平台建立不完善、不科学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药品广告相关利益主体深度访谈 |
6.1 有关访谈的说明 |
6.1.1 访谈方式 |
6.1.2 访谈时间和对象 |
6.2 相关部门深度访谈 |
6.2.1 专访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6.2.2 专访合众广告有限公司 |
6.2.3 专访海峡都市报社 |
6.2.4 专访宁德电视台 |
6.2.5 专访福建省工商局 |
6.2.6 专访福建省药监局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药品广告认知度问卷调查分析 |
7.1 问卷调查设计 |
7.1.1 研究假设 |
7.1.2 研究变项 |
7.2 结果分析 |
7.2.1 调查样本分析 |
7.2.2 消费者对药品广告关注情况分析 |
7.2.3 药品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程度分析 |
7.2.4 消费者对违法药品广告的认知度分析 |
7.2.5 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国内外药品广告监管制度分析 |
8.1 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的沿革 |
8.1.1 计划经济阶段(1949—1977年) |
8.1.2 探索阶段(1978—1993年) |
8.1.3 发展阶段(1994-1997年) |
8.1.4 提高阶段(1998—2005年) |
8.1.5 逐步完善阶段(2006年至今) |
8.2 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现状 |
8.2.1 我国药品广告的监管部门 |
8.2.2 我国药品广告的法律体系 |
8.2.3 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的特色 |
8.3 国外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现状 |
8.3.1 美国药品广告的监管 |
8.3.2 澳大利亚药品广告的监管 |
8.3.3 法国药品广告的监管 |
8.3.4 德国药品广告的监管 |
8.3.5 英国药品广告的监管 |
8.3.6 日本药品广告的监管 |
8.3.7 新加坡药品广告的监管 |
8.4 国外药品广告监管的启示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创新设计 |
9.1 制度创新设计具体思路 |
9.1.1 制定专门的《药品广告法》 |
9.1.2 归口一个部门监管 |
9.1.3 合并成一个“药品广告监测中心” |
9.1.4 搭建全国统一的药品广告信息发布平台 |
9.1.5 设立一部全国统一的举报电话 |
9.1.6 创办一档全国性《用药健康》栏目 |
9.1.7 修订药品广告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 |
9.1.8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
9.2 药品广告创新监管流程图 |
9.3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主要创新点 |
10.3 研究的局限性 |
10.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出版的专着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名人广告说服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名人广告与说服传播理论 |
1.1 名人广告概念及其发展 |
1.1.1 名人广告的概念 |
1.1.2 名人广告在我国的发展 |
1.2 名人广告的研究现状 |
1.3 说服传播理论进入名人广告研究的学术合法性 |
1.4 本文研究的重点及意义 |
第2章 说服传播历史素描及主要理论 |
2.1 说服传播历史素描 |
2.1.1 古典说服学 |
2.1.2 现代说服传播学 |
2.2 主要研究及理论模式 |
2.2.1 关于来源可信度及其特征的研究 |
2.2.2 精心可能性模式(或详尽可能性模式) |
第3章 名人广告说服传播各要素分析 |
3.1 说服的SMCR模式 |
3.2 名人广告传播信源—代言名人 |
3.2.1 代言名人的特征 |
3.2.2 “不稳定”的名人说服效果 |
3.3 名人广告传播信宿—目标受众 |
3.3.1 受众对广告信息的详细处理 |
3.3.2 接受者的角度:说服发生模型及启示 |
3.3.3 受众观看名人广告模式 |
3.4 名人广告传播讯息—广告信息 |
3.4.1 名人广告信息的说服方式 |
3.4.2 名人广告信息传达的心理附加价值 |
3.5 名人广告传播信道—广告媒体 |
3.5.1 名人广告对媒介的要求 |
3.5.2 名人广告对载体的考虑 |
3.6 理论运用—名人广告的操作指南 |
3.6.1 对名人广告说服效果的再思考 |
3.6.2 名人广告的说服原则 |
第4章 名人广告的说服责任 |
4.1 名人广告与说服责任 |
4.1.1 广告说服责任的重要性 |
4.1.2 名人广告说服中各方的责任 |
4.2 名人广告的责任规范 |
4.2.1 杜绝虚假信息 |
4.2.2 尊重名人形象权 |
结语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篇目 |
后记 |
(4)兴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结构安排 |
第2章 战略背景分析 |
2.1 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
2.1.1 政治/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微观环境因素分析 |
2.2.1 供应商 |
2.2.2 顾客 |
2.2.3 竞争对手 |
2.2.4 政府机构及特殊利益团体 |
2.3 环境特征分析 |
2.3.1 环境的不确定性 |
2.3.2 所在行业的成长性 |
2.3.3 环境的竞争性 |
2.3.4 环境的合作性 |
2.4 企业内部分析 |
2.4.1 兴旺公司基本情况 |
2.4.2 兴旺公司的行业地位 |
2.4.3 兴旺公司战略地位SWOT分析 |
2.4.4 由兴旺公司战略地位分析怎样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
第3章 企业总体战略 |
3.1 企业宗旨 |
3.2 企业理念 |
3.3 业务划分 |
3.4 企业总体战略 |
3.4.1 总体战略 |
3.4.2 战略目标 |
3.5 财务业绩目标 |
3.6 非财务业绩目标 |
3.7 战略资金配置 |
3.7.1 战略资金来源 |
3.7.2 战略资金使用 |
3.8 战略要务和关键点 |
3.9 分段阶段战略步骤及目标 |
3.9.1 国内市场 |
3.9.2 国际市场 |
3.9.3 前向一体化 |
3.9.4 后向一体化 |
3.9.5 横向一体化经营 |
3.9.6 多元化经营 |
第4章 经营战略 |
4.1 竞争战略 |
4.1.1 成本领先竞争战略 |
4.1.2 差异化竞争战略 |
4.1.3 目标集中化竟争战略 |
4.2 市场营销战略 |
4.2.1 市场渗透战略 |
4.2.2 市场发展战略 |
4.2.3 市场营销战略途径 |
4.3 业务组合战略途径 |
4.3.1 突出宽业务域,深产品线的兴旺业务组合的机构 |
4.3.2 业务组合的方向 |
4.3.3 成熟产品与成长性产品业务组合的优先 |
4.4 技术创新战略途径 |
4.4.1 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 |
4.4.2 技术创新战略内容 |
4.4.3 用于支持竞争优势的相关战略技术单元 |
4.4.4 技术创新战略对策 |
4.5 品牌战略途径 |
4.4.1 品牌战略的重要性 |
4.4.2 兴旺营销品牌策略 |
4.6 财务战略途径 |
4.6.1 资金筹集战略原则 |
4.6.2 筹资战略管理 |
4.6.3 利润分配战略 |
4.7 人力资源战略途径 |
4.7.1 人力资源战略原则 |
4.7.2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选择 |
4.7.3 人力资源战略宏观行动方案 |
4.8 组织战略途径 |
4.9 信息系统战略途径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广告符号解码 ——广告创意的起点和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动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名词解释与范围 |
1.3.1 符号 |
1.3.2 广告创意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广告创意流派 |
2.1 广告创意流派回顾 |
2.1.1 科学派,也称营销派 |
2.1.2 艺术派 |
2.1.3 颠覆派 |
2.1.4 思维学派 |
2.1.5 主题派,或称传播派 |
2.2 广告创意研究的空门 |
第3章 广告符号解码 |
3.1 广告的编码和解码 |
3.2 广告符号意义的转换 |
3.3 广告符号意义和意图换 |
3.3.1 理性意义的意图 |
3.3.2 内涵意义的意图 |
3.3.3 社会意义的意图 |
3.3.4 情感意义的意图 |
3.3.5 搭配意义的广告意图 |
3.4 形式和所指的语义关系 |
3.4.1 表象关系 |
3.4.1.1 同指关 |
3.4.1.2 相似关系 |
3.4.1.3 分类关系 |
3.4.1.4 组合搭配关系 |
3.4.2 表意关系 |
3.4.2.1 同义关系 |
3.4.2.2 反义关系 |
3.4.2.3 背景式关系 |
3.4.2.4 意志原因关系 |
3.4.2.5 结果式关系 |
3.4.2.6 情景式关系 |
3.4.2.7 详述关系 |
3.4.2.8 条件关系 |
3.4.2.9 评价关系 |
3.4.2.10 选择关系 |
第4章 结束语 |
4.1 传播意图——创意的起点 |
4.2 语义关系——创意的线索 |
4.3 余论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整合营销传播观念及其理论构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研究目的及文献与方法 |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范围界界定 |
二、文献资料甄别及其基本评价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的选择 |
第二章 整合营销传播发展概况 |
第一节 营销传播观念的发展演变 |
一、市场营销过程中的营销传播角色 |
二、传统营销沟通的基本形态 |
三、广告及营销传播观念的演变 |
第二节 传统营销传播角色反思 |
一、传统营销沟通方式的共性特征 |
二、传统营销观念中促销延伸的不适应性 |
三、市场特征决定了营销传播的转型 |
第三节 市场变化与营销传播转型 |
一、制造商驱动市场导致无反馈线性传播 |
二、分销商驱动市场形成间接传播回流 |
三、交互式市场信息传播开始互动交流 |
第四节 整合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
一、从市场多元化到信息多元化 |
二、信息背景下的市场状态与传播变化 |
三、整合是信息时代的竞争选择 |
第五节 从营销传播到整合营销传播 |
一、市场变化引导沟通工具更新与沟通模式转型 |
二、传播成为实现营销的依据 |
三、对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理解 |
四、整合营销传播的基本目标与终极价值追求 |
第三章 整合营销传播基本构架 |
第一节 基于对象的传播过程 |
一、顾客的品牌决策过程与决策步骤 |
二、顾客选择中的体验性决策和习惯性决策 |
三、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
四、营销传播中的一般传播模式应用 |
五、受众接受的困惑:系统性和非系统性干扰 |
第二节 营销与传播的全面统一 |
一、整合营销传播寻求有目的地对话 |
二、有目的对话中的5个基本要素 |
三、以顾客认知为基础的营销传播关系 |
四、选择性信息接触:营销传播中被忽视了的接受元素 |
五、传播动因转变确立信息整合中的新型营销传播模式 |
第三节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流程 |
一、整合营销传播原则与流程规划 |
二、整合营销传播的战略协同 |
三、战略性开发步骤:零基计划过程 |
四、整合营销传播中的战术管理 |
五、整合中的双向纬度与系统优化 |
第四章 关系达成终极价值追求 |
第一节 关系成为创新价值的核心 |
一、创新营销体系的价值核心:建立关系 |
二、整合营销传播的关系模式 |
三、整合营销传播的基本目标与终极价值追求 |
第二节 品牌价值在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 |
一、品牌观念:历史与发展 |
二、品牌内涵与品牌价值:感觉与真实 |
三、消费者需要的不再是产品而是品牌 |
四、品牌关系是一种认同:产品、企业、人、符号 |
第三节 整合传播建立可获利品牌关系 |
一、品牌作用在于建立一种特殊关系 |
二、品牌关系的内涵与品牌关系剖析 |
三、顾客和相关利益者决定了品牌的价值 |
四、有利可图是建立品牌关系的前提 |
五、发展与归结:整合营销传播造就品牌关系 |
第四节 品牌价值与品牌资源整合 |
一、模糊与明晰:品牌资产的不确定性及其理解 |
二、认识品牌在整个营销价值链中的地位 |
三、品牌资源整合:从价值链到核心竞争力 |
四、品牌资源的整合的路径与方法 |
五、构建以品牌关系为中心的整合营销传播体系 |
第五章 整合传播作为一种观念 |
第一节 整合的障碍与现实局限 |
一、社会文化的多元趋势及其隐喻的转交 |
二、生成于传统之中难以克服的组织性障碍 |
三、越来越无法确知的消费环境 |
四、来自法律和道德层面的困惑 |
五、变幻的心理版图:战略与创造的贫乏 |
第二节 从操作层面上升到认识层面 |
一、走出概念的怪圈:整合的包容性与广延性 |
二、整合营销传播首先是一种观念 |
三、整合营销传播中的观念转换 |
第三节 接触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
一、接触不再仅仅是媒介信息的传达 |
二、营销传播中大众传媒的极限与局限 |
三、传播影响:接触点无时无刻无所不在 |
四、计划内信息与计划外信息 |
五、接触点管理: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 |
第四节 发展与归结:永远的整合 |
一、变化的市场永远没有终极结论 |
二、对整合营销传播的发展前瞻 |
附录:参考文献 |
后记 |
(7)广告艺术的文化美学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广告艺术研究的美学意义 |
一、 作为实用艺术的广告 |
1 、 广告的历史演进 |
2 、 作为实用艺术的广告 |
二、 广告艺术的审美特征 |
1 、 广告艺术的综艺性特征 |
2 、 广告艺术的形象性特征 |
3 、 广告艺术的文化性特征 |
4 、 广告艺术的科技性特征 |
三、 广告艺术文本的符号学解读 |
四、 广告艺术与时尚心理 |
1 、 何谓时尚心理 |
2 、 时尚心理的利与弊 |
3 、 时尚心理对于广告艺术的影响 |
五、 广告艺术与媒介研究 |
1 、 大众传播媒介 |
2 、 广告艺术在传媒中的体现 |
结语: 广告艺术的美学趋势 |
引文注释 |
参考文献 |
(8)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品牌的定义 |
1.1.2 品牌的特征 |
1.1.3 品牌价值的内涵 |
1.1.4 品牌的市场作用 |
1.2 品牌文化的内涵 |
1.3 品牌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
1.4 本文的写作思路、结构框架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外品牌文化发展阶段与实例研究 |
2.1 国外品牌文化发展阶段 |
2.2 国外品牌在中国发展实例 |
2.2.1 品牌大师宝洁的中国之路 |
2.2.2 西门子七年磨剑终出鞘 |
2.2.3 薇姿独树一帜创品牌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品牌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
3.1 中国品牌文化的历史发展 |
3.1.1 中国品牌文化的开端 |
3.1.2 中国品牌文化的发展 |
3.2 中国品牌文化的研究 |
3.3 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中国品牌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3.3.2 中国企业品牌发展滞后的原因 |
3.3.3 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发展误区 |
3.4 研究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意义 |
3.4.1 满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
3.4.2 提高企业品牌管理水平 |
3.4.3 缩短与世界知名品牌的差距 |
3.4.4 创建世界市场上的中国品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企业品牌文化战略国际化构思 |
4.1 中国企业实施品牌文化战略优劣分析 |
4.1.1 我国实施品牌文化战略的优势 |
4.1.2 我国实施品牌文化战略的劣势 |
4.2 中国企业创建知名品牌之要素 |
4.2.1 提高品牌知名度,强化品牌意识 |
4.2.2 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用户品牌满意度与忠诚度 |
4.2.3 维持平衡的品牌价值 |
4.2.4 适当的品牌延伸规则 |
4.3 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国际化实例研究 |
4.3.1 海尔的国际化 |
4.3.2 联想的国际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发展的前景展望 |
5.1 实施中国品牌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
5.1.1 推动人类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
5.1.2 加速我国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
5.1.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 |
5.1.4 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需要 |
5.2 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如何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
5.2.1 转变品牌经营观念与意识,正确认识品牌价值 |
5.2.2 构建企业品牌文化建设体系和运行机制 |
5.2.3 以产品质量为品牌文化建设的基础 |
5.2.4 实施正确的品牌文化营销战略 |
5.3 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发展前景展望 |
5.3.1 提高产品质量,以质取胜 |
5.3.2 恰到好处的宣传 |
5.3.3 加强品牌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大众传媒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 大众传媒产业研究的意义 |
二、 大众传媒产业理论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四、 本文研究框架与章节 |
上篇 事业与产业之辨:大众传媒业概述 |
第一章 我国大众传媒属性辨析 |
一、 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
1、 传播·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 |
2、 研究对象界定 |
二、 大众传媒:事业?产业? |
1、 产业的界定 |
2、 大众传媒属性之辨 |
三、 大众传媒产业归类 |
1、 产业分类理论 |
2、 大众传媒产业类别 |
第二章 我国大众传媒产业分述 |
一、 报纸产业 |
1、 我国报业市场变化趋势 |
2、 报业改革促进报业经营 |
3、 报业广告形式创新 |
4、 报业集团化潮流 |
5、 报业经济分析 |
二、 期刊产业 |
1、 期刊市场的变化趋势 |
2、 期刊经营新招——提速、改刊、彩印 |
3、 期刊市场的敏感点——价格、广告 |
4、 改革:期刊崛起之路 |
5、 期刊产业的问题与对策 |
三、 电视产业 |
1、 电视媒体竞争态势 |
2、 电视收视率与广告经营 |
3、 电视媒体经营领域的拓展 |
4、 电视传媒整合 |
5、 电视媒介发展趋势 |
四、 广播产业 |
1、 竞争激烈的广播业 |
2、 广告与节目日益融合 |
3、 “第五传媒”——广播产业振兴的希望 |
4、 广播产业发展策略 |
五、 网络媒体产业 |
1、 我国的网络新闻与网络媒体 |
2、 网络新闻“国家队”与网络记者 |
3、 网络媒体的特点和优势 |
4、 网络媒体广告经营 |
5、 网络媒体竞争与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大众传媒产业相关因素 |
一、 政治因素 |
二、 体制因素 |
三、 经济因素 |
四、 文化因素 |
五、 技术因素 |
中篇 互动与整合:大众传媒产业的演进 |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下的传媒产业 |
一、 传媒市场 |
1、 传媒市场规律 |
2、 传媒市场定位 |
3、 传媒市场细分 |
二、 传媒产业链 |
1、 产业链构成 |
2、 传媒核心竞争力 |
3、 注意力经济 |
三、 传媒产业经营 |
1、 经营媒体与媒体经营 |
2、 品牌媒体与媒体品牌 |
3、 媒体经营多元化 |
四、 传媒产业区域不平衡性 |
1、 发达地区的传媒产业 |
2、 中部地区的传媒产业 |
3、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媒产业 |
第五章 大众传媒市场准入 |
一、 我国传媒市场准入的复杂性 |
二、 我国传媒市场准入的现实性 |
三、 变通:撕开传媒市场入口 |
第六章 资本与传媒产业联姻 |
一、 传媒需要资本投入 |
二、 业外资本进入传媒 |
三、 传媒涉足股市 |
四、 媒介资本的话语权 |
五、 传媒资本经营的陷阱与对策 |
第七章 大众传媒产业互动与整合 |
一、 大众传媒产业整合 |
1、 平面媒体产业整合 |
2、 电子媒体产业整合 |
3、 整合中公平竞争的呼声 |
二、 大众传媒产业互动特性 |
1、 市场逐鹿——传媒产业的竞争性 |
2、 跨媒体互动——传媒产业的渗透性 |
3、 新旧媒体并存——媒介形态的不可替代性 |
4、 集团化——传媒产业的融合性 |
下篇 挑战与对策:大众传媒产业前瞻 |
第八章 咄咄逼人的国际传媒巨鳄 |
一、 国际间传媒力量的巨大差异 |
1、 传播的不平等 |
2、 跨国集团控制全球传媒市场 |
二、 国际传媒巨鳄觊觎我国市场 |
1、 虎视眈眈的传媒巨鳄 |
2、 节节渗透的境外传媒 |
第九章 我国大众传媒产业前瞻与对策 |
一、 加入WTO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影响 |
1、 “传媒入世”并非杜撰 |
2、 我国传媒产业面临挑战和机遇 |
二、 我国传媒产业的对策 |
1、 加快传媒改革步伐 |
2、 打造传媒航空母舰 |
3、 培育传媒资本市场 |
4、 培养传媒经营精英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2、3 |
已发表论文目录 |
后记 |
四、宝洁要为中国人补钙?(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实践策略分析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视角[D]. 郭羽佳. 山西大学, 2020(01)
- [2]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研究[D]. 吴志明. 沈阳药科大学, 2012(01)
- [3]名人广告说服传播研究[D]. 胡振宇. 暨南大学, 2006(06)
- [4]兴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研究[D]. 张涵. 西南交通大学, 2006(11)
- [5]广告符号解码 ——广告创意的起点和线索[D]. 夏海斌. 湖北工业大学, 2005(10)
- [6]整合营销传播观念及其理论构架[D]. 卫军英. 浙江大学, 2005(07)
- [7]广告艺术的文化美学透视[D]. 涂凯宇. 江西师范大学, 2004(04)
- [8]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D]. 戴筱筱.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01)
- [9]大众传媒产业研究[D]. 叶乐阳. 中央民族大学, 2003(03)
- [10]保健品开打标准战[N]. 李锐. 中华工商时报, 2002
标签:药品论文; 品牌理论论文;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药品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