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泥作为工业建筑地基的例子

赤泥作为工业建筑地基的例子

一、赤泥作为工业建筑地基的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肖翔,胡冬冬,何小丽,刘之葵[1](2021)在《改良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改良土的现状,得出改良土在不同化学作用、干湿循环等条件下物理和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总结掺加不同比例的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改良土,得出这些条件下对改良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赤泥和不同掺料、赤泥改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赤泥作为工业废渣,改良土物理力学性质变化机理的后续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健伟[2](2021)在《山西省黄土窑洞典型破坏特征及加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贫困人口,其中,解决农村住房安全问题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黄土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一种生土建筑形式,不但历史悠久,且冬暖夏凉,居住适宜,现在仍是黄土高原上农村居民住房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由于黄土窑洞建造历史一般都比较久远,且长期遭受风化侵蚀与窑顶渗水受潮及干燥的反复作用,及植物根系、黄土节理、冻融作用等的长期作用,使得黄土窑洞经常出现裂缝、渗水、冒顶、滑塌等形式多样的病害,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窑毁人亡”,黄土窑洞的安全性以及修缮保护是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山西省境内黄土窑洞分布十分广泛,且多历史久远,年久失修,病害问题比较突出。本文针对山西省境内黄土窑洞的分布和破坏现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的方式,归纳总结了山西省黄土窑洞的类型,分析了山西省黄土窑洞的分布特征及黄土窑洞的典型破坏类型;通过对山西省不同地区黄土的室内试验,分析了山西省不同窑洞区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以靠崖窑洞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单孔靠崖窑洞和双孔靠崖窑洞,通过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黄土窑洞的受力和变形特征,分析了黄土窑洞的破坏机理。最后,通过对调研情况的总结及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对黄土窑洞的加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法。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以山西省地质特征、气候特征及人文历史等为依据,将山西省窑洞的分布区域划分为五个分区,即晋西窑洞、晋北窑洞、晋中窑洞、晋南窑洞和晋东南窑洞。基于地形地貌、窑洞建造方式及施工方法的不同,山西省范围内常见的窑洞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2)通过实地调研,将山西省黄土窑洞破坏类型归纳总结为窑脸剥落和窑体裂缝、渗水、冒顶、滑塌五大类。窑体裂缝在外界产生的较大应力作用下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交叉裂缝;窑洞冒顶根据发生冒顶的部位和冒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窑脸冒顶和拱圈冒顶;窑洞滑塌根据滑塌范围及程度又可分为局部滑塌和整体滑塌。影响黄土窑洞破坏的因素主要包括不可抵抗的气候、地质因素、黄土的节理发育、外来水源的渗流、虫洞鼠洞等动物的破坏、植物根系的作用等,以及覆土偏薄、窑腿宽度不足、窑拱比例失衡等结构问题。(3)通过ABAQUS软件分别建立单孔和双孔靠崖窑洞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得到,单孔靠崖窑洞的应力及位移的对称性很好,所选测点的应力及位移变化几乎完全关于窑脸中轴线对称,其变形最大,最薄弱的地方在于窑洞拱顶,因此,在对窑洞进行加固的时候,尤其要对拱顶进行较坚实可靠的加固;双孔靠崖窑洞中的两孔窑洞的应力和位移变化基本关于窑腿对称,窑洞拱顶及窑腿部位应力及变形较大,最容易发生变形开裂,从而导致窑洞的破坏。(4)窑脸长期在雨水侵蚀和风化作用下易发生局部掉块和坍塌病害,窑脸侵蚀风化严重或局部出现坍塌时,可采用砖(石)砌筑法和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加固法;窑洞窑体的病害包括裂缝、渗水、冒顶等,对窑体的加固建议采用填塞抹面法,内支撑法和衬券法,并给出了加固设计图及相应的技术参数。本文对山西省黄土窑洞现状所做调查与研究,对于保护和开发窑洞、保障住房安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冯书静[3](2020)在《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温州矾矿指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及周边乡镇的明矾石矿区。本文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考察温州矾矿大岗山、水尾山和鸡笼山三个矿段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田野调查材料和口述史资料,展开技术史视角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本论文不仅弥补了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对全面认识和揭示温州矾矿工业遗址、工业考古与技术史的关系,以及工业考古个案研究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文献资料,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以及特定时期内矾矿的历史影响;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探讨各遗址的历史年代问题及遗址布局存在的科学内涵,考察温州矾矿“水浸法”炼矾工艺及设施改进;依据历史文献和口述史资料,复原并绘制焙烧炉炉型结构示意图,展示温州矾矿焙烧及炉型演进情况;比较古今中外炼矾工艺,探讨温州矾矿炼矾工艺技术的独特性;基于本文对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研究,总结关于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观点如下:保存和复原包含在温州矾矿工业遗址中的信息和数据。系统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初步确定其历史年代,即温州矾矿明矾业最晚始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庚辰日;清早期为民营生产模式,清中期开始官营,清末出现民营股份制经营模式;民国(1912-1949)期间的经营模式为官督商办;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矾矿于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从私营、公私合营逐渐走向国有企业模式。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明矾产地分布情况,结合温州矾矿历史阶段的明矾外销,探讨温州矾矿明矾业的历史重要性;发现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温州矾矿明矾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贸易交流中心。对温州矾矿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进行全面而详细的阐释。田野调查研究认为,温州矾矿开采最开始采用露天法,清朝时期采用无留柱窿道法,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其中,溪光采矿遗址和雪花窟遗址均为无留柱窿道法;溪光采矿遗址约为清代中期或更早,雪花窟采矿遗址大约为晚清时期;水尾山深洋矿洞群和鸡笼山南洋矿洞群均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对于采矿业来讲,矿产资源本身的储量、质量及开采技术可行性是其工业布局的前提条件,但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需要却是采矿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矾矿炼矾车间选址和布局,按照工业地理学理论建设,反映出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之间的互补与联系。对温州矾矿技术发展特征及内涵进行新解释。综合分析发现,温州矾矿600多年来一直沿用“水浸法”炼矾工艺,其核心为煅烧-风化-溶解-结晶;虽然该工艺比较保守,但其各生产工序的设施在不断演进。其中,借助CAD复原焙烧炉,考察炉型演变序列,阐释业已消逝的传统焙烧技术,为明矾生产工艺过程的特殊见证;结合矾矿明矾产量,对焙烧炉生产技术与明矾产量关进行了新解释。同时,研究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前,温州矾矿的加温溶解主要采用逆流循环洗涤法;矾矿炼矾场址的各工序按地势由高到低布置,遵照物料运输最省力原则,其对机械化生产前的工厂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工业考古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将其扩展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比较分析西方工业考古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案例研究,本文认为工业考古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通过历史文献考察和田野考古调查,借助多种理论、方法和技术,阐释工业遗址的历史价值、科技内涵等内容。同时,工业考古为技术史研究提供详实的物质证据和数据信息,技术史反过来又有助于工业考古阐释其背后的技术特征及内涵和工业社会等深层次内容。

都君琪[4](2020)在《粉质黏土地层桩侧注浆对既有桩基承载力提升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桩基作为桥梁主要承载结构,可大幅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桥梁沉降,提升上部结构稳定性,在我国交通工程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地基累计变形过大、局部地质条件变化、周边工程扰动等原因,大量在役桥梁桩基出现承载力不足、沉降不均影响上部结构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处于粉土、粉质粘土、沙土等软弱地层的桥梁桩基,桩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尤为普遍和严重。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速公路因交通量饱和、通行能力不足、安全事故增多而必须实施改扩建工程,涉及到大量桥梁桩基不能满足改扩建后的承载要求。桩侧注浆技术作为一种提升桩基础承载力的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能提升桩基础承载力,不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并且桩基础桩侧注浆加固技术具有成本低、节约人力、物力、时间等优点。然而,由于桩周及桩基服役环境的复杂性,导致目前桩侧注浆加固机理不明确,地层特性、注浆效果、桩基承载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针对粉质黏土地层桩基承载力的注浆提升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通过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研究,提出了适用于桩侧注浆提升桩基承载力的理论计算方法,揭示了桩侧粉质黏土地层的注浆加固机理,明确了桩侧注浆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强化作用特征,结合系统的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粉质黏土地层桩侧注浆提升桩基承载力的最优控制方法。本文的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查阅资料及理论分析,在现有桩基础承载力计算方法基础上,以β法为基础,引入桩侧注浆系数a这一概念,确定了注浆参数与桩基承载力提升幅度之间的量化关系,建立桩基础桩侧注浆承载力计算公式。(2)通过自主研发的注浆模型装置,分析了注浆参数和地质参数对粉质黏土注浆加固作用规律。基于注浆参数以及地质参数对粉质黏土地层浆液扩散模式和注浆加固效果的作用关系,提出了注浆参数设计方法,为粉质黏土地层中桩侧注浆提供理论指导。(3)基于桩基础桩侧注浆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注浆条件对桩基轴力分布、侧摩阻力、荷载(Q)-沉降(S)曲线等承载特性的作用规律,揭示了桩侧注浆提升桩基承载力的作用机理,并修正完善了桩基础桩侧注浆承载力计算方法。(4)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不同加固位置、桩长、桩径、注浆压力的桩基础承载力计算模型,监测了其对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荷载-沉降等数据的作用规律,提出了粉质黏土地层桩基承载力注浆提升关键控制方法。

侯志辉[5](2018)在《赤泥地聚合物轻质混凝土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现建筑节能最直接经济的措施就是使用建筑保温材料。与有机保温材料相比,无机保温材料具有防火、耐久、无毒、无害等优势,应用前景更为广阔。然而大规模应用的水泥基轻质混凝土干密度等级在A06-A08之间,且其存在凝结时间长、强度低、收缩大、易开裂、吸水率高和成本高的缺陷。地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胶凝材料,具有快硬、早强、高强、利废、环保等特点。鉴于此,本课题提出利用赤泥地聚合物作为胶凝材料制备轻质混凝土的两个技术思路:一、赤泥地聚合物泡沫混凝土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二、高水轻质赤泥地聚合物混凝土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对赤泥地聚合物泡沫混凝土制备技术进行了设计,并在设计配合比的基础上探索了其原材料组成对该泡沫混凝土物理性能和孔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赤泥地质聚合物泡沫混凝土的综合性能确定了最佳配合比:在保持水灰比为0.4的前提下,水玻璃掺量为7.5%,矿渣掺量为50%、熟石灰掺量为10%和发泡液浓度为0.3%,制备出的赤泥地聚合物泡沫混凝土性能优于同类产品。本研究第二部分对高水轻质赤泥地聚合物混凝土制备技术进行了设计,利用地聚合物具有快硬、早强的特点,即使水灰比高达1.5以上,地聚合物浆体依然能够稳定存在而不发生分层离析,并且能够迅速硬化建立强度。利用这些特性,研究一种无泡轻质地聚合物混凝土制备技术。在设计配合比的基础上探索了水玻璃掺量、矿渣掺量、熟石灰掺量和水灰比对高水轻质赤泥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物理性能和孔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分析高水轻质赤泥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综合性能确定了最佳配合比:水玻璃掺量10%、矿渣掺量50%、熟石灰掺量10%、水灰比1.2,且其综合性能优势明显。通过系统研究赤泥地聚合物轻质混凝土物理性能和孔结构,并通过分析赤泥地质聚合物泡沫混凝土的综合性能,为设计与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任赞松[6](2018)在《尾矿库坝体稳定性与溃坝危险性评价 ——以洛阳大沟河尾矿库和攀枝花白马尾矿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矿业大国,尾矿库分布点多面广,尾矿库溃坝事故时有发生。尾矿库溃坝尾砂下泄给库区下游居民、农田、建筑设施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导致尾矿库溃坝的因素主要有洪水漫坝、地震液化和渗流破坏等。据调查统计,国内外尾矿库溃坝事件大多由坝体渗流破坏引起,因此,对尾矿库坝体稳定性和溃坝危险性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尾矿库坝体渗流破坏为研究核心,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无人机航拍地形测量、现场详细调查、室内物理力学试验以及二维、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手段,构建了一套尾矿库坝体稳定性和溃坝危险性评价技术方法。本文首先对2016年8月8日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大沟河尾矿库溃坝过程进行了反演分析,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黄龙乡境内白马尾矿库坝体稳定性和溃坝危险性进行了预测评价,为该一等特大型尾矿库的安全运营提供了第一手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多期遥感影像监测和现场调查发现大沟河尾矿库在溃坝前库容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该尾矿库溃坝是在库容达到饱和的情况下,由于连续降雨导致尾矿坝浸润线迅速上升,稳定性急剧下降,最后失稳溃坝,溃坝模式为滑动崩决型。通过二维和三维数值模拟反演分析,尾矿库变形主要发生在坝体左侧靠近坝顶位置。随着降雨时间的增长,浸润线近似平行于坝体下游坡面迅速抬升,坝体变形逐渐加大,稳定性逐渐降低;当库区水位达到510m近坝顶将要发生溢流时,坝体沿着左侧滑动面产生滑动,最后失稳溃坝。通过Massflow反演分析,溃坝后尾矿砂流在下游运动堆积,总运动历时630s,运动堆积范围长2300m,最大宽度180m,平均厚度6m,影响范围达3.20×105m2。尾矿砂流在初期运动较快,到一定程度后运动变缓,运动平均速度约3.6m/s。(2)白马尾矿库主要危险因素是坝体不断堆积加高,浸润线上升,坝体在承受较大库容压力作用下发生渗流破坏。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白马尾矿库在现基础上还能继续堆积加高约180m。尾矿坝每堆积加高10m,尾矿水溢出面升高2m左右,尾矿坝的变形增加0.51m。随着坝体堆积高度的增加,其浸润线逐渐升高,浸润面不断扩大,坝体本身荷重增加,变形量逐渐加大,稳定性逐渐降低,靠近坝顶位置处会优先失稳,溃坝模式为滑动崩决型。通过Massflow模拟,在极端情况下,尾矿库下泄砂量总量约7.15×107m3,溃坝后尾砂沿着沟道一直向下游运动,830s后止于安宁河,运动堆积范围长达6km,最大宽度600m,最大厚度37m,范围约2.90×106m2。居民地A位于尾砂运动堆积高危险区,京昆高速位于中危险区,鲁家河坝安置房和安宁河位于低危险区。(3)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无人机航拍地形测量、现场详细调查、室内物理力学试验以及二维、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手段构建的尾矿库坝体稳定性和溃坝危险性评价技术方法是比较系统和有效的,该方法可适用于受渗透破坏威胁最大的尾矿库,对其进行坝体稳定性和溃坝危险性评价,提高了评价工作的准确性,为尾矿库坝体稳定性和溃坝危险性评价提供了技术参考。(4)本文研究认为,坝体浸润线和库容是对尾矿库影响最大的因素。库容的增大,尾矿库自重增加使得坝体下滑力增大;库区水位上涨,尾矿砂含水量增加使得尾矿砂自重增加,坝体滑动力增大,同时,尾矿砂受水渗入后软化,饱和部分抗剪强度降低,两者相互耦合,导致坝体变为不稳定而沿着某一滑动面产生滑动,最后发生溃坝。在尾矿库生产运行过程中应严格把控库区水位高度和库容,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防患于未然。

黄凤凤[7](2017)在《赤泥及其水泥固化土的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赤泥,赤泥堆放对土壤造成严重危害,为解决赤泥大量堆积及综合利用等问题,将赤泥应用于道路基层材料,代替部分水泥固化土,减少赤泥堆放并降低路用水泥的成本。本文将通过了解赤泥电阻率特性为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室内试验,研究赤泥电阻率与电流频率、含水率、龄期、孔隙率以及应变之间的关系,证明电阻率法研究赤泥应用的可行性。工程场地中的土体易被酸碱性废水污染,降低固化土路基的工作性能,从而引起工程事故的产生。基于这一担忧,本文以酸碱污染为典型,与赤泥水泥固化土形成不同污染程度和类型的污染土,以此来模拟工程中酸碱污染路基的情况。以赤泥和水泥为固化剂,采用酸碱溶液调节水的p H值,模拟酸碱污染固化土。探讨了电流频率、养护龄期和酸碱溶液对固化土电阻率的影响,成型方式、养护龄期和酸碱溶液对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以及电阻率与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赤泥和赤泥水泥固化土试块进行电阻率测试时,电流频率对电阻率有相同的变化规律。50Hz≤电流频率f<50kHz时,随电流频率的不断升高,电阻率快速降低;50kHz≤电流频率f≤1MHz时,随电流频率的不断升高,电阻率变化趋势变缓。为减少电流频率对测试的影响,在下文中将选用电流频率f=50kHz时的电阻率进行分析。(2)赤泥电阻率随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孔隙率下,含水率较小时,随龄期的延长,赤泥电阻率先升高后降低;含水率较大时,赤泥电阻率随龄期的变化较小。在含水率一定的情况下,赤泥电阻率随孔隙率的增大,呈现先急速减小又增大的变化规律。赤泥电阻率随应变的增加而降低。(3)赤泥水泥固化土电阻率随龄期的变化规律,会因成型方式的不同发生改变,立即成型试样的电阻率随龄期变化曲线划分为三个阶段:升高阶段(1d≤t<14d)、降低阶段(14d≤t<21d)、平缓阶段(21d≤t≤28d),静置4h成型试样的电阻率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大。溶液呈酸性时,电阻率随p H的增大而增大;溶液呈碱性时,固化土电阻率随p H的增大而减小。(4)静置4h成型试样的赤泥水泥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立即成型试样的抗压强度随龄期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快速增长阶段(7d≤t<14d)、缓慢增长阶段(14d≤t≤28d);随龄期的增加,静置4h成型试样的抗压强度呈线性增加。掺入酸性溶液立即成型试样的抗压强度随p H的增大而减小,掺入碱性溶液的抗压强度随p H的增大而增大;掺入酸性、碱性溶液静置4h成型试样的抗压强度随p H的增大,均先增大后减小。在同一p H下,静置4h成型试样的抗压强度与电阻率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

赵鹏[8](2017)在《贵州铝厂碱污染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污染土作为环境岩土工程领域中的一个崭新课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国内外研究中碱污染红黏土的研究较少。同时,课题组在对贵州铝厂做有关既有地基红黏土的承载力的试验研究期间,发现因氧化铝生产中的废碱液下渗,地基红黏土受到严重污染,物理力学性质有异于一般红黏土。以此为契机,以贵州铝厂实际污染红黏土为研究对象,结合早期地勘资料、通过现场的载荷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研究了实际污染下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背景,考虑时间、浓度效应,以蒸馏水、NaOH溶液和入磨母液为污染源,开展了原状土模拟污染实验,分析了模拟实验下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初步探讨了碱土作用机制,提出了对污染土工程处理的建议。铝厂实际污染土的物理力学试验表明:碱污染后地基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呈现物理性质变好、力学性质变差的特殊性。室内模拟污染试验结果表明:碱污染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在浓度效应上,低浓度(0.7%)时变差,高浓度(3.8%、7%、14%、21%)时变好,入磨母液变最好;在时间效应上,分为0d10d、10d40d、40d80d三个阶段,10d、40d存在极值。0d10d时碱污染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好,浓度越大变好的程度越大,10d40d物理力学性质波动较大,和碱液浓度无明显对应关系,40d80d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趋于平稳。碱污染红黏土的碱土作用复杂,经历了稳定热力电位阶段、热力电位调整阶段和热力电位平稳阶段,实际污染下红黏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是三个阶段共同作用,建造和破坏交互作用的结果。污染土工程处理时,重点应放在对水化学环境的调节上,使碱土作用中的反应往建造方向发展,从而改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杜艳强[9](2016)在《细粒尾矿的工程性质及尾矿坝的动力分析》文中指出尾矿库是矿山重大危险源,近年来,由于选矿工艺的提高,尾矿粒径越来越细,且我国地震活动十分活跃,尾矿坝地震稳定性问题备受关注。本文以甘肃厂坝铅锌矿尾矿库为例,采用现场试验和试验室测定的手段,对细粒尾矿的沉积规律、固结变形特征、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尾矿坝的溃坝机理和地震反应情况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尾矿坝干堆技术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勘探和室内试验分析了细粒尾矿的工程性质:厂坝铅锌矿全尾矿为细粒粉土尾矿,塑性指数为7.4,颗粒级配较好;细粒尾矿的沉积分选作用较差,坝体大部为尾亚黏土,坝壳为尾粉砂;提出了描述尾矿平均粒径分布的波状模型;传统上以颗粒组分对尾矿坝地质剖面进行概化分区的方法并不适用于细粒尾矿,提出了基于平均固结度指标的剖面概化分区方法。(2)通过动强度及共振柱试验发现:围压从400kPa增加至800kPa,全尾矿不同特征周次对应的的动剪应力比下降值约为0.01;震级对全尾矿的总应力强度指标影响不大,其内摩擦角介于21.0°22.2°之间。在最优含水率时,尾矿的最大动剪切模量和围压之间呈线性增长关系,其动剪切模量以及阻尼比与剪应变的变化关系符合三参数的Davidenkov模型。(3)通过尾矿的抗液化试验发现:在低剪应力条件下可将细粒尾矿的液化过程分为:孔压快速增长、孔压稳定增长、结构破坏、完全液化四个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双S描述模型,该模型也适用于砂土。液化后细粒尾矿的应力应变关系可分为:近零有效应力状态、有效应力增长、流动变形稳定发展三个阶段,并提出了描述应力应变关系的三参数模型;固结围压、相对密度对尾矿的液化后流动变形特征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加载速率的影响较小;不同围压下尾矿在液化后的加载过程中,最终孔压比介于0.70.9之间。(4)用Geo-studio计算软件对尾矿坝进行了地震反应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Ⅷ度地震烈度下,尾矿堆积坝坝顶位置水平移约为7cm,垂直位移约为3cm,在水平方向上,地震加速度的放大系数为1.9,在垂直方向上,地震加速度的放大系数为2.16;初期坝坝顶位置水平移约为-1.3cm,垂直位移约为-0.1cm,水平方向加速度放大系数为2.2,垂直方向加速度放大系数为1.98。堆积坝下部与初期坝结合部位可能发生局部破坏,应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加固。堆积坝部位的静力安全系数为1.926,初期坝部位的静力安全系数为1.894,地震过程中,坝体的最小安全系数Fs在1.4以上,尾矿坝的的整体抗滑稳定性较好。(5)为提高尾矿坝的抗震性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改变筑坝方式,降低坝体内部浸润线,土体加筋,加密坝体。介绍了一种新型尾矿干堆技术,干堆技术的关键在于尾矿脱水环节,压滤干堆法中压滤机的处理量较小,运行成本较高,主要适用于小型矿山,而膏体堆存方法更适合大型矿山。Geo-studio软件计算结果显示:采用干堆法进行筑坝,坝体的静力稳定性及抗震稳定性均明显优于传统筑坝方法。

高子凯[10](2016)在《桂西铝土矿排泥库微生物固化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铝土排泥库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业建筑,是矿山企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但亦是一种高危人造泥石流危险源,常常导致岩溶区排泥库泥浆泄漏等尾矿库灾害事故的发生。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的固结方式。而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以其环境友好、能耗低的优点,成为岩土工程加固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中铝广西分公司1号排泥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土着细菌的分离研究试验结果如下: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的方法,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产脲酶细菌,研究了其生长特性,确定了最适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7,温度35°~40。之间。通过测定其酶活性发现该菌株在对数期的酶活性最高,微量的Ni元素能提高酶活性,但是过高则会抑制菌株的生长。钙源种类和浓度影响细菌诱导碳酸钙沉积能力。分别以氯化钙和硝酸钙为氮源时,氯化钙的固定沉淀率可以达到45%大于硝酸钙达到的30%。且最佳氯化钙浓度为0.5mol/L。通过室内渗透试验、固结压缩、三轴剪切试验进行研究发现,分离出的菌株能够降低土体的渗透系数、压缩系数,增大土体的粘聚力,降低内摩擦角。对土体的固结有一定的提升。

二、赤泥作为工业建筑地基的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泥作为工业建筑地基的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内外黏土研究的发展
    2.1 红黏土试验研究现状
    2.2 水泥红黏土试验研究现状
    2.3 其他材料添加对改良土试验研究现状
    2.4 赤泥与赤泥改良土的研究现状
3 结论与展望

(2)山西省黄土窑洞典型破坏特征及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黄土与窑洞的关系
        1.2.2 窑洞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山西省区域环境和黄土窑洞概况
    2.1 山西省地理环境
        2.1.1 山西省地形地貌
        2.1.2 山西省气候特征
    2.2 山西省黄土分布特征
        2.2.1 山西省黄土的区域分布特征
        2.2.2 山西省黄土的湿陷性分布特征
    2.3 调研各县区地貌特征
    2.4 山西省黄土窑洞的分布
        2.4.1 晋西窑洞
        2.4.2 晋北窑洞
        2.4.3 晋中窑洞
        2.4.4 晋南窑洞
        2.4.5 晋东南窑洞
    2.5 山西省黄土窑洞的类型
        2.5.1 靠崖式窑洞
        2.5.2 下沉式窑洞
        2.5.3 独立式窑洞
    2.6 山西省窑洞区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2.6.1 窑洞区黄土的物理性质分析
        2.6.2 窑洞区黄土的力学性质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西省黄土窑洞典型破坏类型及影响因素
    3.1 山西省黄土窑洞典型破坏类型
        3.1.1 窑脸剥落
        3.1.2 窑体裂缝
        3.1.3 窑体渗水
        3.1.4 窑洞冒顶
        3.1.5 窑洞滑塌
    3.2 窑洞破坏的影响因素
        3.2.1 窑洞破坏形成的地质条件
        3.2.2 窑洞破坏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土窑洞的有限元分析及加固建议
    4.1 黄土窑洞的有限元分析
        4.1.1 黄土窑洞使用荷载及作用调查
        4.1.2 单孔靠崖窑洞的有限元分析
        4.1.3 双孔靠崖窑洞的有限元分析
    4.2 黄土窑洞的加固建议和方法
        4.2.1 窑脸加固技术研究
        4.2.2 窑体加固技术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典型黄土地貌照片
附录B 黄土窑洞典型病害调研照片
附录C 黄土窑洞加固调研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工业考古研究
        1.1.1 工业考古的起源与发展
        1.1.2 国外工业考古研究
        1.1.3 国内工业考古研究
    1.2 明矾史研究
        1.2.1 国外明矾史研究
        1.2.2 国内明矾史研究
    1.3 温州矾矿相关研究
    1.4 小结
2 论文选题
    2.1 研究内容及意义
    2.2 研究思路及框架
    2.3 研究方法
    2.4 史料来源
    2.5 创新点
3 温州矾矿历史文献考察
    3.1 地理、地质概况
    3.2 历史沿革
        3.2.1 明清时期
        3.2.2 民国时期(1912-1949)
        3.2.3 新中国成立后
    3.3 生产状况
    3.4 运输销售
    3.5 采矿炼矾工艺技术
        3.5.1 采矿工艺技术
        3.5.2 主要炼矾工艺技术
        3.5.3 其他炼矾工艺技术
    3.6 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
        3.6.1 资源综合利用
        3.6.2 矿区整改及环境治理
    3.7 工人教育及企业办社会
    3.8 小结
4 温州矾矿田野考古调查
    4.1 采矿遗址
        4.1.1 溪光采矿遗址
        4.1.2 水尾山采矿遗址
        4.1.3 雪花窟采矿遗址
        4.1.4 南洋400平硐
        4.1.5 南洋312平硐
    4.2 炼矾遗址
        4.2.1 鸡角岭炼矾遗址
        4.2.2 溪光炼矾遗址
        4.2.3 福德湾炼矾遗址
        4.2.4 主厂区炼矾遗址
        4.2.5 其他炼矾遗址
    4.3 小结
5 温州矾矿炼矾工艺及设施演进
    5.1 “水浸法”炼矾工艺化学原理
    5.2 焙烧及其设施
        5.2.1 第一代焙烧炉
        5.2.2 第二代焙烧炉
        5.2.3 第三代焙烧炉
        5.2.4 第四代焙烧炉
    5.3 风化及其设施
        5.3.1 无底木桶浸取设施
        5.3.2 石-竹-草结构风化车间
        5.3.3 砖-瓦-木结构风化车间
    5.4 溶解及其设施
        5.4.1 逆流循环洗涤溶解
        5.4.2 滚筒洗砂-蒸汽加温溶解
    5.5 结晶及其设施
        5.5.1 简易结晶设施
        5.5.2 矿硐内结晶设施
        5.5.3 半机械化结晶设施
    5.6 小结
6 讨论
    6.1 温州矾矿历史价值
        6.1.1 遗址年代问题
        6.1.2 温州矾矿在中国明矾石矿中的历史情况
        6.1.3 历史时期内的明矾外销
    6.2 温州矾矿技术价值
        6.2.1 炼矾工艺技术特征及内涵
        6.2.2 焙烧炉演变序列
        6.2.3 中外非金属矿工业遗存比较
    6.3 工业考古的几点思考
        6.3.1 基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6.3.2 中国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之关系
7 结语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7-2019年间对温州矾矿相关人员的采访情况
附录B 温州矾矿老窑(即二代焙烧炉)二十四工种岗位资料
附录C 解放前温州矾矿使用的部分生产工具草图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粉质黏土地层桩侧注浆对既有桩基承载力提升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既有桩基础承载力提升研究现状
        1.2.2 注浆理论研究现状
        1.2.3 桩侧摩阻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注浆提升桩基承载力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1.3 待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桩基础桩侧注浆承载力计算分析
    2.1 桩基础桩侧注浆加固特征分析
        2.1.1 压密注浆
        2.1.2 劈裂注浆
    2.2 桩侧注浆参数确定
        2.2.1 注浆压力
        2.2.2 注浆量
        2.2.3 注浆孔与桩基础距离
    2.3 桩基础侧摩阻力计算方法
        2.3.1 原位测试法
        2.3.2 经验公式法
        2.3.3 静力法
    2.4 桩基础桩侧注浆承载力计算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粉质黏土地层注浆模拟试验研究
    3.1 粉质黏土基本物理性质研究
        3.1.1 土体颗粒级配
        3.1.2 粉质黏土界限含水率
        3.1.3 土体抗剪强度
    3.2 粉质黏土注浆加固模拟试验装置
        3.2.1 被注介质充填系统
        3.2.2 注浆系统
    3.3 注浆参数对粉质黏土注浆加固机理分析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过程
        3.3.3 浆液扩散规律分析
        3.3.3.1 注浆压力对浆液扩散规律的影响
        3.3.3.2 水灰比对浆液扩散规律的影响
        3.3.4 注浆加固效果分析
        3.3.4.1 注浆参数对浆脉宽度的作用规律
        3.3.4.2 注浆参数对抗压强度的作用规律
        3.3.4.3 注浆参数对抗剪强度的作用规律
    3.4 地质参数对粉质黏土注浆加固机理分析
        3.4.1 地质参数对浆液扩散模式的作用规律
        3.4.2 地质参数对注浆加固效果的作用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粉质黏土地层既有桩基础注浆模拟试验研究
    4.1 前言
    4.2 既有桩基础注浆模拟试验系统
        4.2.1 桩基础模拟实验装置
        4.2.2 模拟桩设计
        4.2.3 注浆系统
        4.2.4 桩基静载试验加载系统
        4.2.5 试验过程信息监测系统
    4.3 桩周注浆模拟实验
        4.3.1 桩周土体的充填
        4.3.2 监测系统布设与数据采集
        4.3.3 注浆试验方法
        4.3.4 模拟桩埋设方法
        4.3.5 注浆效果检测
    4.4 桩侧注浆对桩基承载力的强化作用机理
        4.4.1 注浆对桩基础荷载沉降影响
        4.4.2 注浆对桩基础轴力影响
        4.4.3 注浆对桩侧摩阻力影响
        4.4.4 桩侧土体加固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既有桩基础桩侧注浆加固数值模拟
    5.1 试验模型的建立
        5.1.1 模型建立的基本假定
        5.1.2 模型的建立过程
        5.1.3 模型参数的选取
        5.1.4 既有桩基桩侧钻孔注浆工况模拟
        5.1.5 柱基础加载设置
    5.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2.1 不同注浆加固位置对既有桩基础承载力影响
        5.2.2 不同桩长对桩侧注浆加固影响
        5.2.3 不同桩径对桩侧注浆加固影响
        5.2.4 不同注浆压力对桩侧注浆加固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及结论
    6.2 研究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赤泥地聚合物轻质混凝土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Ⅻ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赤泥地聚合物轻质混凝土研究意义
    1.3 轻质混凝土概述
    1.4 泡沫混凝土的应用
    1.5 泡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6 泡沫混凝土的性能
    1.7 研究内容和课题的创新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赤泥地聚合物泡沫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水玻璃掺量对物理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3.2 矿渣掺量对物理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3.3 熟石灰掺量对物理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3.4 发泡液浓度对物理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高水轻质赤泥地聚合物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水玻璃掺量对物理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4.2 矿渣掺量对物理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4.3 熟石灰掺量对物理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4.4 水灰比对物理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尾矿库坝体稳定性与溃坝危险性评价 ——以洛阳大沟河尾矿库和攀枝花白马尾矿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尾矿库坝体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尾矿库溃坝危险性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性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大沟河尾矿库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层岩性
        2.1.4 气象情况
        2.1.5 工程情况
    2.2 白马尾矿库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气象情况
        2.2.5 工程情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综合调查与室内试验
    3.1 大沟河尾矿库综合调查
        3.1.1 不同期遥感影像分析
        3.1.2 无人机航拍测量与三维模型建立
        3.1.3 现场调查
    3.2 白马尾矿库综合调查
        3.2.1 不同期遥感影像分析
        3.2.2 无人机航拍测量与三维模型建立
        3.2.3 现场调查
    3.3 尾矿砂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3.3.1 尾矿砂颗粒级配分析试验
        3.3.2 尾矿砂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3.3.3 尾矿砂渗透特性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沟河尾矿库溃坝数值模拟反演分析
    4.1 大沟河尾矿库溃坝致因分析
    4.2 大沟河尾矿坝渗流数值模拟反演
        4.2.1 饱和-非饱和渗流基本方程
        4.2.2 二维渗流数值模拟反演
        4.2.3 三维渗流数值模拟反演
        4.2.4 二维渗流与三维渗流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4.3 大沟河尾矿坝稳定性数值模拟反演
        4.3.1 二维稳定性数值模拟反演
        4.3.2 三维稳定性数值模拟反演
        4.3.3 二维稳定性与三维稳定性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4.4 大沟河尾矿库溃坝尾砂运动堆积过程数值模拟反演
        4.4.1 模拟软件介绍
        4.4.2 计算模型建立
        4.4.3 计算条件及参数选取
        4.4.4 溃坝砂流运动堆积结果
        4.4.5 模拟结果分析
    4.5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白马尾矿库坝体稳定性与溃坝危险性分析
    5.1 白马尾矿库溃坝危险因素分析
    5.2 白马尾矿库渗流模拟研究分析
        5.2.1 二维渗流数值模拟研究
        5.2.2 三维渗流数值模拟研究
        5.2.3 二维渗流与三维渗流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5.3 白马尾矿库稳定性模拟研究分析
        5.3.1 二维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5.3.2 三维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5.3.3 二维稳定性与三维稳定性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5.4 白马尾矿库溃坝运动堆积过程数值模拟及评价
        5.4.1 模型建立
        5.4.2 计算条件及参数选取
        5.4.3 模拟结果与危险性评价
    5.5 防治建议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赤泥及其水泥固化土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赤泥的基本概况及发展趋势
        1.1.1 引言
        1.1.2 赤泥的基本概况
        1.1.3 赤泥的发展趋势
    1.2 水泥固化土的基本概况及发展趋势
        1.2.1 水泥固化土的基本概况
        1.2.2 水泥固化土的发展趋势
    1.3 交流阻抗法的基本概况及发展趋势
        1.3.1 交流阻抗法的基本概况
        1.3.2 交流阻抗法的发展趋势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研究目的
第二章 试验方案设计
    2.1 试验思路
    2.2 试验原理
    2.3 试验材料
    2.4 试验方法
        2.4.1 赤泥试样制备
        2.4.2 赤泥水泥固化土试样制备
第三章 赤泥电阻率基本特性的试验分析
    3.1 电流频率对赤泥电阻率的影响
    3.2 含水率对赤泥电阻率的影响
    3.3 龄期对赤泥电阻率的影响
    3.4 孔隙率对赤泥电阻率的影响
    3.5 应变对赤泥电阻率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赤泥水泥固化土电阻率试验分析
    4.1 电流频率对赤泥水泥固化土电阻率的影响
    4.2 养护龄期对赤泥水泥固化土电阻率的影响
    4.3 酸碱溶液对赤泥水泥固化土电阻率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赤泥水泥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5.1 成型方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5.2 养护龄期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5.3 酸碱溶液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5.4 固化土电阻率与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8)贵州铝厂碱污染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污染土研究现状
        1.2.1 污染土的来源、特征及研究内容
        1.2.2 污染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污染土试验研究现状
        1.2.4 污染土污染机制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
        1.4.1 技术路线
        1.4.2 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引言
    2.2 自然地理条件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环境
    2.3 工程地质概况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水文地质条件
        2.3.4 岩溶发育情况
        2.3.5 地质构造
    2.4 地基土性质
        2.4.1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
        2.4.2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
    2.5 工业活动的工程地质环境改造
        2.5.1 氧化铝生产工艺
        2.5.2 氧化铝生产潜在污染源
        2.5.3 污染源运移路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厂区碱污染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污染土承载力试验
        3.2.1 试验点的选取
        3.2.2 仪器设备
        3.2.3 试验过程和方法
        3.2.4 试验资料整理
    3.3 污染土物理力学试验
        3.3.1 污染原状土取样
        3.3.2 试验方法和仪器
        3.3.3 试验过程和数据处理
        3.3.4 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碱污染红黏土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样的制备
        4.2.1 土样的选取
        4.2.2 污染源的选择及配制
        4.2.3 污染土样的制备
    4.3 碱污染红黏土基本物理性质的变化
        4.3.1 质量的变化
        4.3.2 含水率的变化
        4.3.3 密度的变化
        4.3.4 孔隙比的变化
    4.4 碱污染红黏土力学性质的变化
        4.4.1 抗剪强度特性
        4.4.2 变形特性
        4.4.3 承载力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碱污染红黏土碱土作用机制
    5.1 引言
    5.2 依据的观点及理论
    5.3 碱土作用的过程
        5.3.1 稳定热力电位阶段
        5.3.2 热力电位调整阶段
        5.3.3 热力电位平稳阶段
    5.4 碱土作用中的特殊环境
        5.4.1 入母液碱液
        5.4.2 NaOH碱液
        5.4.3 土工试验环境
    5.5 实际污染下碱土作用判定
    5.6 碱污染红黏土的处理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录:在校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加过的科研项目

(9)细粒尾矿的工程性质及尾矿坝的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细粒尾矿的工程性质
        1.2.2 尾矿坝的动力特性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细粒尾矿的工程特性
    2.1 细粒尾矿及筑坝不利因素
        2.1.1 细粒尾矿定义
        2.1.2 细粒尾矿的微观组成
        2.1.3 细粒尾矿筑坝的不利因素
    2.2 细粒尾矿沉积特性及坝体剖面概化分区
        2.2.1 细粒尾矿的颗粒分析
        2.2.2 细粒尾矿的沉积特征
        2.2.3 细粒尾矿坝剖面的概化分区
    2.3 细粒尾矿渗透性及辐射井排渗技术
        2.3.1 细粒尾矿的渗透性及评价
        2.3.2 辐射井排渗技术在尾矿坝工程中的应用
    2.4 细粒尾矿的压缩固结特性
        2.4.1 一维固结理论
        2.4.2 尾矿的压缩固结特性
        2.4.3 尾矿固结度与抗剪强度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细粒尾矿的动力特性
    3.1 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法
        3.1.1 试验仪器
        3.1.2 试样制备
        3.1.3 试验方法
    3.2 尾矿的动强度
    3.3 尾矿的动剪切模量、阻尼比
    3.4 尾矿的孔压增长特征
        3.4.1 试验方案
        3.4.2 典型的尾矿孔压增长特征
        3.4.3 孔压增长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3.4.4 尾矿的双S型孔压增长模型
    3.5 尾矿的液化后变形特征
        3.5.1 试验方案
        3.5.2 典型的液化后变形曲线
        3.5.3 液化后大变形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5.4 液化尾矿粉土的本构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尾矿坝的动力响应分析
    4.1 厂坝铅锌矿尾矿库概况
        4.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4.1.2 地层岩性
        4.1.3 区域地震烈度及气候条件
    4.2 计算原理与本构模型
        4.2.1 有限元动力平衡方程
        4.2.2 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
        4.2.3 动孔压的MFS体变模型
        4.2.4 永久变形的Newmark计算方法
    4.3 人工合成地震波及其校正
        4.3.1 人工合成地震波
        4.3.2 滤波及基线校正
    4.4 尾矿坝的动力响应计算
        4.4.1 计算模型
        4.4.2 模型参数
        4.4.3 初始应力状态
        4.4.4 位移与加速度反应
        4.4.5 孔压增长及液化区发展
        4.4.6 地震稳定性
    4.5 本章小结
5 尾矿坝溃坝机理研究
    5.1 国内外尾矿坝溃坝事故统计分析
        5.1.1 国外尾矿坝溃坝事故
        5.1.2 国内尾矿坝溃坝事故
    5.2 渗透溃坝
        5.2.1 管涌破坏
        5.2.2 流土破坏
    5.3 坝基、边坡滑动溃坝
        5.3.1 尾矿坝的滑动失稳
        5.3.2 尾矿的流变性
        5.3.3 基于流变-突变的尾矿坝溃坝机理
        5.3.4 基于流变-突变的尾矿坝预警准则
    5.4 洪水漫顶溃坝
        5.4.1 溃坝因素
        5.4.2 溃坝机理
        5.4.3 溃坝过程
    5.5 地震溃坝
        5.5.1 溃坝震害分析
        5.5.2 溃坝机理
    5.6 本章小结
6 尾矿坝的抗震措施及效果分析
    6.1 尾矿坝的抗震措施
        6.1.1 抗液化措施
        6.1.2 抗震稳定性措施
    6.2 尾矿干堆技术
        6.2.1 尾矿的干堆工艺
        6.2.2 尾矿干堆技术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
    6.3 干堆筑坝抗震效果分析
        6.3.1 计算条件
        6.3.2 干堆尾矿坝的静力稳定性
        6.3.3 坝顶加速度放大系数与位移
        6.3.4 干堆尾矿坝的地震稳定性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情况
    B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情况

(10)桂西铝土矿排泥库微生物固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尾矿排泥库固结研究现状
        1.2.2 微生物对土体岩土工程性质影响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3.1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桂西铝土矿排泥库基本性质
    2.1 广西尾矿库概况
    2.2 百色市平果县中铝广西分公司1号排泥库
    2.3 排泥库土体基本性质
        2.3.1 取样
        2.3.2 排泥库土体强度测试
        2.3.3 排泥库泥浆的物理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菌株的筛选、分离与生长特性
    3.1 菌株的来源
    3.2 菌株的选择的类型和理由
    3.3 铝土排泥库中存在目标菌种可能性分析
    3.4 细菌的分离、纯化及生长特性
        3.4.1 细菌的分离、纯化
        3.4.2 目的菌特性试验研究
        3.4.3 钙源的选择
        3.4.4 最佳钙离子浓度的确定
        3.4.5 脲酶活性的测定
        3.4.6 Ni~(2+)对脲酶活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筛选菌株对铝土排泥库固结性能的影响
    4.1 试验的准备及材料
    4.2 固结压缩试验
        4.2.1 压缩曲线性状
        4.2.2 结果分析
    4.3 渗透试验
    4.4 三轴剪切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与参与的科研工作

四、赤泥作为工业建筑地基的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肖翔,胡冬冬,何小丽,刘之葵. 土工基础, 2021(03)
  • [2]山西省黄土窑洞典型破坏特征及加固技术研究[D]. 马健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D]. 冯书静.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4]粉质黏土地层桩侧注浆对既有桩基承载力提升机理研究[D]. 都君琪. 山东大学, 2020(11)
  • [5]赤泥地聚合物轻质混凝土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D]. 侯志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6]尾矿库坝体稳定性与溃坝危险性评价 ——以洛阳大沟河尾矿库和攀枝花白马尾矿库为例[D]. 任赞松.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7]赤泥及其水泥固化土的特性研究[D]. 黄凤凤.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8]贵州铝厂碱污染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D]. 赵鹏. 贵州大学, 2017(03)
  • [9]细粒尾矿的工程性质及尾矿坝的动力分析[D]. 杜艳强. 重庆大学, 2016(03)
  • [10]桂西铝土矿排泥库微生物固化实验研究[D]. 高子凯. 广西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赤泥作为工业建筑地基的例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