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性红斑狼疮并肺胸膜损害46例(论文文献综述)
牛琦妍[1](202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伴肾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首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伴或不伴肾损害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探讨狼疮患者发生肾损害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并记录2013年3月20日至2021年1月20日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和二部肾病科住院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的1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13例为首次行肾脏穿刺活检术确诊的狼疮肾炎患者。根据是否有肾脏受累分为两组:单纯SLE组(83例)、SLE肾损害组即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组(113例),在113例LN患者中根据有无肾功能异常分为两组:LN肾功能正常组(67例)、LN肾功能异常组(46例)。对196例患者起病时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113例肾活检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利用统计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各组间的临床及病理,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识别狼疮肾损害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96例SLE患者入选本次分析研究,其中83例为不伴有肾脏损害的SLE患者,113例为行肾穿刺活检诊断为LN的患者。113例LN患者中,67例为肾功能正常的LN患者,46例为肾功能异常的LN患者。(1)LN组患者中浆膜炎、贫血、血尿、白细胞尿的发生率较高,总胆固醇、甘油三酯、SLEDAI评分分值较高,与SL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球蛋白、血白蛋白、血白细胞减少、C3、C4、Ig G水平降低,与SL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去掉LN组SLEDAI评分中肾脏受累情况所占分值再次做统计分析与SLE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2)LN肾功能异常组患者中浆膜炎发生率、贫血、病理中新月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NLR、甘油三酯、AI、CI值较高,与LN肾功能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白蛋白较低,与LN肾功能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男性狼疮患者更容易发生肾损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SLE组和LN组间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血白蛋白、血清球蛋白、总胆固醇、SLEDAI评分是狼疮患者并发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其中血白蛋白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78(P<0.001),其预测敏感度为90.4%,特异度为76.1%;血清球蛋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其预测敏感度为91.6%,特异度为47.8%;总胆固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0,其预测敏感度为70.8%特异度为83.1%;SLEDAI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其预测敏感度为81.4%,特异度为88.0%。将LN肾功能正常组和LN肾功能异常组间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到男性患者、AI、CI是LN患者发生肾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其中A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3,其预测敏感度为39.1%,特异度为88.1%;C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0,其预测敏感度为65.2%,特异度为68.7%。结论:(1)LN患者更容易出现浆膜炎、贫血、血尿、白细胞尿以及高血脂、高SLEDAI评分,而血清球蛋白、血白蛋白、血白细胞、C3、C4、Ig G相对较低,其中血清球蛋白、血白蛋白、总胆固醇、SLEDAI评分是SLE患者发生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2)LN肾功能异常患者更容易出现男性、浆膜炎、贫血、新月体形成以及高NLR值、高血脂、高AI值、高CI值,而血白蛋白相对较低,其中男性、AI、CI是LN患者发生肾功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闫宏[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姜良铎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姜良铎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的临床医案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数·据挖掘分析,并结合名医定性访谈,旨在系统总结姜良铎教授辨治CTD-ILD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经过筛选、清洗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数据资料,纳入病例总计32例,112诊次。将一般资料、诊断、临床症状、舌象脉象、处方等数据录入Excel 2010,建立病案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数据库中的症状、舌象、脉象及药物频次频率、药物性味归经功效、药物之间关系 症状与药物关系等,并对姜良铎教授进行定性访谈,最终提炼出姜良铎教授治疗CTD-ILD的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症状、舌象、脉象:共计有77个症状,频率≥50%的症状有咳嗽、口干;频率≥20%的症状依次为关节疼痛、乏力、眠差、气短、白痰;频率≥10%的症状依次为胸闷憋气、气喘、关节肿胀、眼干、痰黏、大便干、胸背痛、头晕、心烦、纳差、痰多。共出现20个舌象,前10位的舌象依次为舌红、苔薄白、舌暗红、少苔、苔干、苔黄腻、舌淡红、苔薄黄、舌暗、苔薄黄腻。共出现17个脉象,脉象频率>5%有脉沉细、脉细滑、脉细数、脉细弦、脉滑数。2.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功效:共使用了 203味中药,前30味药物依次为赤芍、黄芩、白芍、桂枝、全蝎、知母、姜黄、桑枝、瓜蒌、黄芪、苦杏仁、当归、柴胡、地黄、麻黄、石膏、白术、厚朴、姜半夏、白芷、北沙参、地龙、葛根、紫菀、独活、牡蛎、仙鹤草、百部、大黄、牡丹皮等。药性排名依次为寒、温、平、热、凉;五味排名依次为苦味、甘味、辛、咸、酸;归经分析中,前6位依次为肺经、肝经、胃经、脾经、肾经、心经。前6位药物功效依次为清热类药物、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3.关联规则:由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的两项关联规则有赤芍、白芍;赤芍、桑枝;赤芍、地黄;柴胡、黄芩;柴胡、桂枝;白芍、地黄;赤芍、当归;黄芩、葛根;紫菀、百部;赤芍、白芷;麻黄、百部;赤芍、丹皮;白芍、白芷;百部、紫菀;麻黄、紫菀等。三项关联规则有赤芍、白芍、桂枝;赤芍、桑枝、知母;桑枝、桂枝、知母;白芍、赤芍、地黄;赤芍、桂枝、全蝎;赤芍、白芍、知母;桂枝、柴胡、黄芩;麻黄、百部、紫菀;石膏、苦杏仁、瓜蒌等;四项、五项药物关联多为赤芍、白芍、桂枝、桑枝、地黄、瓜萎、黄芩、全蝎的组合。依据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图得到以柴胡桂枝汤加减的核心处方:赤芍、白芍、桑枝、桂枝、瓜萎、柴胡、当归、黄芩、地黄、全蝎、知母、姜黄。药物-症状关联规则中咳嗽与麻黄、白果、百部、姜半夏、蛤蚧、五味子、紫菀、瓜蒌、厚朴等药物关联性强,口干与石斛、蒲公英、黄芩、瓜蒌、姜黄、土鳖虫、赤芍、白芍等药物有较强关联性;气短与水蛭、姜黄关联性强;关节疼痛与桂枝、桑枝、知母、全蝎、油松节、赤芍、白芍、炙甘草、地龙、丹皮、姜黄、三七、全蝎等药物关联性强。4.聚类分析: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聚为五类:①紫菀、百部、麻黄、厚朴、姜半夏、瓜蒌、葛根、石膏、苦杏仁②桑枝、桂枝、知母、赤芍、白芍、地黄、牡丹皮、全蝎、地龙、大黄③白芷、仙鹤草、黄芩、柴胡、牡蛎④姜黄、独活、北沙参、当归⑤黄芪、白术。研究结论:姜良铎教授辨治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时以“从状态论治”及“三焦膜性管道论”为指导思想,认为CTD-ILD的基本病机为三焦郁滞不通,肢体经络痹阻,气血不通,络中生痰生瘀,内传肺脏,形成痰瘀痹阻肺络,治则治法以通畅三焦管道为原则。针对CTD主要治法为通畅三焦管道、活血化瘀、开痹通络,ILD急性发作期治疗以化痰清热利湿为主,兼以活血通络;缓解期补益肺脾肾,活血化痰通络;活血化痰通络法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治疗用药多以柴胡桂枝汤加减。
卢积坪[3](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核心的SLE全程管理模式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SLE全程管理模式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进行全程慢病管理干预,通过对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数、中医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情绪以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等相关指标的评估,初步探讨该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为临床SLE治疗和慢病管理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自身前后比较的方法,从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连续性招募50例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SLE患者,进行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核心的全程管理干预,内容包括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治疗前的病情评估和治疗后的疗效评价、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药学服务的参与、治疗中的监测和随访、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健康科普宣传等,观察时间为6个月,研究工具包括SLE活动度指数(SLEDAI)、中医健康状况量表(TCM-H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评估表,通过对比干预前后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SLE患者50例,研究过程中脱落4例,实际纳入患者为46例,男女比例为1:10.5,平均年龄为41.54±12.20岁,平均SLEDAI评分为 8.56士3.94。2.慢病管理可降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慢病管理可改善患者的总体中医健康状况,其中体质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力、疼痛、饮食、大便、小便、睡眠、情绪项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以SDS、SAS作为评价指标,纳入患者中焦虑、抑郁的患病率分别为30.4%、39.1%;慢病管理可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慢病管理可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各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LE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核心的全程管理模式有助于解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以及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促进患者病情的缓解、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可为SLE的慢病管理提供初步基础。
王妞[4](2020)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特征及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的临床特征及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回顾性纳入266例初发CTD患者,根据ILD诊断标准将其分为CTD-ILD+(n=136)和CTD-ILD-(n=130)。包括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104例(RA-ILD+,n=51;RA-ILD-,n=5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患者93例(pSS-ILD+,n=45;pSS-ILD-,n=48),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42例(SSc-ILD+,n=23;SSc-ILD-,n=19),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患者27例(PM/DM-ILD+,n=17;PM/DM-ILD-,n=10)。观察各CTD-ILD+和CTD-ILD-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通过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了解各CTD-ILD+的影像学征象及影像学分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其在各CTD-ILD+和CTD-ILD-中的表达差异、在不同疾病类型的CTD-ILD+间的表达差异、在ILD不同影像学分型中的表达差异。用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与CTD-ILD-相比,CTD-ILD+的年龄大、病程长,男性、有吸烟史、口干眼干、干咳、活动后气促、Velcro啰音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A-ILD-相比,RA-ILD+的年龄大,有吸烟史、男性、口干眼干、猖獗性龋齿、干咳、活动后气促、Velcro啰音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SS-ILD-相比,pSS-ILD+的年龄大,男性、雷诺现象、干咳、活动后气促、Velcro啰音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Sc-ILD-相比,SSc-ILD+的年龄大,干咳、活动后气促、Velcro啰音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M/DM-ILD-相比,PM/DM-ILD+的年龄大,干咳、活动后气促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检查CTD-ILD+的WBC、AST、LDH、HBDH、CRP、ESR水平高于CTD-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的AST、LDH、HBDH、CRP、ESR水平及抗Ro-52阳性率、抗CCP抗体高滴度阳性率高于RA-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S-ILD+的LDH、HBDH、CRP水平高于pSS-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c-ILD+的PLT、CRP水平高于SSc-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DM-ILD+的CRP、ESR水平高于PM/DM-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TD-ILD+的HRCT影像学征象和影像学分型CTD-ILD+的HRCT影像学征象为小叶间隔增厚(62.5%)、磨玻璃影(48.5%)、网格影(37.5%)、蜂窝影(27.2%)、小结节影(22.8%)、胸膜下线影(10.3%)、薄壁囊腔影(9.6%)、实变影(5.1%);RA-ILD+以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蜂窝影为主;pSS-ILD+以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影为主;SSc-ILD+、PM/DM-ILD+以磨玻璃影为主。CTD-ILD+影像学分型以NSIP(40.4%)和UIP(33.1%)为主;RA-ILD+以UIP为主,pSS-ILD+、SSc-ILD+、PM/DM-ILD+均以NSIP为主。4.淋巴细胞亚群表达CTD-ILD+的CD4+T细胞、CD4+/CD8+表达低于CTD-ILD-、总NK细胞表达高于CTD-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的总B细胞表达低于RA-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S-ILD+的总T细胞、CD4+T细胞表达低于pSS-ILD-,总NK细胞表达高于pSS-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c-ILD+的淋巴细胞计数高于SSc-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DM-ILD+的CD8+T细胞表达低于PM/DM-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ILD+、pSS-ILD+、SSc-ILD+、PM/DM-ILD+四组患者中,总T淋巴细胞(P=0.028)、总B淋巴细胞(P=0.004)、淋巴细胞计数(P=0.012)在整体表达中有统计学差异。影像学分型中,表现为UIP的总T淋巴细胞、CD8+T细胞表达高于NSIP,总B淋巴细胞表达低于NSI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TD患者中,年龄大、病程长、吸烟者、有干咳、活动后气促、Velcro啰音等表现者应警惕ILD的发生。2.ESR、CRP升高的CTD患者及抗CCP抗体高滴度阳性的RA患者应警惕合并ILD,除外疾病处于活动状态。3.RA-ILD的影像学分型以UIP为主。4.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衡对CTD-ILD的影像学进展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魏骐骄[5](2020)在《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近5年儿童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临床特点,并探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的基因型和单倍型与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进一步根据患儿CTX药物基因检测结果调整治疗,评估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PGx)指导对治疗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为LN患儿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调查法,查阅并收集62例LN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及5年的临床资料,描述患儿的临床特点。2.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择Ⅲ型或Ⅳ型LN患儿共33例,根据家长意愿入CTX诱导治疗3个月组(A组,n=12)和6个月组(B组,n=21),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回顾性分析79例以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起病的LN患儿(n=31)及非NS起病LN患儿(n=48)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转归。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99例LN患儿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5.检测46例LN患儿的CTX代谢酶相关基因CYP2B6、CYP2C19和GSTP1,用PHASE 2.1软件对其进行单倍型分析,并分析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6.根据20例LN患儿CTX药物基因检测结果对其治疗进行调整,与20例未行药物基因检测的患儿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评估PGx指导对治疗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1.本中心LN患儿经规范治疗后疗效良好。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应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激素相关性高血压、高眼压,还应特别关注羟氯喹导致视野缺损,以避免不良后果。2.CTX诱导缓解治疗3个月或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对于患儿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影响。3.以NS起病的患儿肾损害更严重,达到临床缓解所需要的时间更长。4.口腔溃疡、24小时尿蛋白(24 hour-urine protein,24h-UP)增高、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降低是LN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5.CYP2C19*2(rs4244285)和GSTP1(rs1659)位点变异可使疗效降低,无效组的 1011101 单倍型 CYP2B6(rs4802101 多态型、rs8192709 野生型、rs3745274野生型、rs2279343 野生型),GSTP1(rs1695 野生型),CYP2C19(rs4986893 野生型、rs4244285多态型)频率高于有效组。6.CTX药物基因指导与否对LN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研究分析了 LN患儿临床特点,并发现了 CYP2B6、CYP2C19和GSTP1基因型及单倍型与CTX治疗儿童LN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但CTX药物基因指导对LN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
阮哲[6](2019)在《养阴扶正祛毒膏治疗肝肾阴虚证系统性红斑狼疮生存质量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病程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目前尚无根治办法,需长期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SLE患者的生存率和寿命不断提高,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愈发受到临床工作者重视。养阴扶正祛毒膏是导师辨治肝肾阴虚证SLE的经验总结,膏方便于患者服用,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SLE的治疗提供更为简、便、验、廉的手段。目的:对养阴扶正祛毒膏治疗肝肾阴虚证SLE患者生存质量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探讨其作用机理,为养阴扶正祛毒膏在临床中的运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轻中度活动的肝肾阴虚证SLE患者46例,对入组患者给予膏方治疗(服用方法:20g/次,每日夜间服用1次,连续服用8周)。入组期间,患者维持原激素+免疫抑制剂方案。分别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及治疗0周、8周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数据、SF-36量表、SLEDAI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经过8周的养阴扶正祛毒膏治疗后,病例脱落3例,最终完成43例。结果显示在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精力(VT)、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这5个领域,治疗后较治疗前生存质量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服用养阴扶正祛毒膏能改善肝肾阴虚证SLE患者的RP、BP、VT、RE、MH。在生理机能(PF)、一般健康状况(GH)、社会功能(SF)维度,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有所增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服用养阴扶正祛毒膏可以改善肝肾阴虚证患者的PF、GH、SF。在实验室检查方面,结果显示治疗后的CRP、ESR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服用养阴扶正祛毒膏可以降低肝肾阴虚证SLE患者的ESR、CRP水平。治疗后的补体C3、C4水平较前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服用养阴扶正祛毒膏可以改善肝肾阴虚证SLE患者的C3、C4水平。治疗后的SLEDAI评分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服用养阴扶正祛毒膏可以改善肝肾阴虚证SLE患者疾病活动度。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养阴扶正祛毒膏治疗肝肾阴虚证SLE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效果良好,安全性高,还能减轻患者的炎症水平、升高补体,改善疾病活动度。
马洁[7](20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伴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其与KL-6相关性的探究》文中指出目的:1.回顾性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儿合并与不合并肺间质疾病(Interstitiallung Disease,ILD)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肺功能改变,探讨SLE患儿合并ILD的危险因素。2.检测SLE患儿合并ILD的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Krebsvonden Lungen-6,KL-6)的水平,探讨其与SLE患儿合并IL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1.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11例SL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化病历系统收集患儿的人口学数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及肺功能检查等资料,根据SLE患儿合并ILD与否,将其分为SLE-ILD组及SLE-非ILD组,比较两组相关资料,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可能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求SLE合并IL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预测能力;对SLE-ILD组的肺高分辨率CT扫描(HRCT)及肺功能检查结果采用回顾性描述性分析,探讨其在SLE合并ILD患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2.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34例SL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ILD,将其分为SLE-ILD组及SLE-非ILD组,两组分别为15例和19例,同时选择与其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3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查其血清KL-6水平,分析KL-6与SLE合并ILD患儿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1.111例SLE患儿中SLE-ILD组18例,SLE-非ILD组93例,SLE患儿合并ILD的发生率为16.2%。两组女/男分别为1:0.29和1:0.39,平均年龄(月)分别为136.50[120.00~147.75]、136.00[92.00~156.00],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是0.749、0.775)。SLE-ILD组及SLE-非ILD组的平均病程(月)分别为14.00[12.00~24.25]、1.00[1.0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01)。2.SLE-ILD组患儿在浆膜炎(55.6%vs.8.6%,p值<0.001)、活动后气促(83.3%vs.25.8%,p 值<0.001)、神经系统损害(27.8%vs.6.5%,p 值=0.016)、心血管系统损害(38.9%vs.9.7%,p值=0.004)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SLE-非ILD组。而在发热(61.1%vs.55.9%,p 值=0.797)、皮疹(72.2%vs.71.0%,p 值=1.000)、黏膜溃疡(27.8%vs.16.1%,p 值=0.312)、关节炎/痛(33.3%vs.17.2%,p 值=0.192)、肝脾肿大(22.2%vs.10.8%,p 值=0.238)以及肾脏损害(77.8%vs.52.7%,p 值=0.068)、血液系统损害(66.7%vs.48.4%,p 值=0.201)、消化系统损害(16.7%vs.11.8%,p 值=0.697)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SLE-ILD 组患儿在 ESR>20mm/h(66.7%vs.31.2%,p 值=0.007)、C3<0.71g/L(88.9%vs.62.4%,p 值=0.031)、ANCA 阳性(88.9%vs.18.3%,p 值<0.001)、抗 SM 抗体阳性(61.1%vs.15.1%,p 值<0.001)及抗 RNP 抗体阳性(66.7%vs.16.1%,p值<0.001)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SLE-非ILD组;而在CRP>8mg/L(22.2%vs.9.7%,p值=0.220)、WBC<4*109/L(55.6%vs.39.8%,p 值=0.298)、PLT<100*109/L(38.9%vs.36.6%,p值=1.000)、ALT>40U/L(44.4%乂8.46.2%,p值=1.000)、AST>40U/L(22.2%v8.29.0%,p 值=0.775)、IgG16.6g/L(72.2%vs.67.7%,p 值=0.788)、IgA>232mg/dl(55.6%vs.48.4%,p值=0.616)、C4<0.16g/L(88.9%vS.71.0%,p值=0.148)、抗Ro-52抗体阳性(38.9%vs.44.1%,p 值=0.797)及抗 SSB 抗体阳性(27.8%vs.19.4%,p 值=0.525)方面,两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可能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浆膜炎(AOR=29.456,95%CI1.816-447.852,p 值=0.017)、活动后气促(AOR=17.524,95%CI1.161-264.548,p 值=0.039)、ANCA 阳性(AOR=73.627,95%CI2.861-1894.711,p 值=0.009)及抗 RNP 抗体阳性(AOR=7.920,95%CI1.148-54.624,p值=0.036)是SLE患儿合并ILD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其敏感度为0.883,特异度为0.880,曲线下面积为0.974(95%CI0.948-1.000)(p值<0.01),提示有很高的诊断准确度。5.18例SLE合并ILD患儿肺HRCT检查最常见表现是磨玻璃影,发生率为55.6%,其次为小叶间隔增厚和纤维索条影,分别为50.0%和33.3%,较少呈现的是网格状小结节影,发生率16.7%。其中15例(83%)患儿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异常情况。5例(27.8%)患儿合并肺实质改变,8例(44.4%)患儿合并胸膜炎/胸腔积液。两肺弥漫性分布9例(50.0%),仅累及左肺6例(33.3%),仅累及右肺2例(11.1%)。6.18例SLE合并ILD组肺功能检查结果示:16例患儿肺功能异常(88.9%),其中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VC和TLC低于预计值的80%)15例(83.3%),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1例(5.6%),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8例(44.4%),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4例(22.2%),重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3例(16.7%)。7.15例SLE-ILD组、19例SLE-非ILD组和32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KL-6检测结果分别为 339.14C 117.88)U/ml、139.73(54.44)U/ml 和 99.43(46.77)U/ml,SLE-ILD组显着高于SLE-非ILD组和健康对照组儿童(Z=-4.270,p值=0.000;Z=-4.625,p值=0.000),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Z=-1.707,p值=0.088)。8.血清KL-6检测结果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统计分析得出:血清KL-6诊断SLE患儿合并ILD的最佳诊断阈值为201.118 U/ml,其敏感性为 0.867,其特异性为 0.882,其 AUC 为 0.907(95%CI0.798-1.000)(p值<0.01),诊断价值为上等。结论:1.SLE患儿病程越长,ILD发生率越高。2.浆膜炎、活动后气促、ANCA 阳性,抗RNP抗体阳性是SLE患儿合并ILD的独立危险因素,对SLE患儿合并ILD的预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且诊断价值为上等。3.肺部HRCT及肺功能检查在SLE患儿合并ILD的诊疗中具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4.SLE患儿合并ILD时血清KL-6水平明显升高,临界值201.118 U/ml对SLE患儿合并IL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且诊断价值为上等。
王晓娜[8](2019)在《肺超声评价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患者行肺部超声(lung ultrasound,LUS)检查,发现并观察超声声像图表现,并与患者的肺功能检查结果及影像学金标准胸部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进行比较,探讨肺超声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7—2018.12在我院风湿免疫科病区收治患有原发或继发性结缔组织病的60例患者(女34例,男26例,平均年龄57.12±7.29岁),其中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18例,系统性硬化病29例,干燥综合征13例,收集所有患者肺功能检查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胸部HRCT检查和肺部超声(LUS)检查,每一位患者在胸部HRCT扫查后的一周内行肺部超声检查,肺超声扫查时对每位患者分别使用50肋间隙及14肋间隙两种方法进行扫查,重点观察每一肋间隙的胸膜线和B线数目,记录两种扫查方法所用时间,存图,并做好记录。最后,将肺超声的结果与胸部HRCT及患者的肺功能检查结果做对比,探讨肺超声用于评估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价值,对比两种肺超声扫查方法,比较结果有无差异性。结果:1、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结缔组织病患者中经胸部HRCT诊断为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有48例,48例患者的肺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不规则胸膜线和大量B线。2、比较60例患者的肺超声结果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胸部HRCT上表现越严重的患者对应的肺超声声像图上B线数目越多。3、LUS的B线数目与肺功能的FVC(r=-0.844,P=0.000)、DLCO(r=-0.834,P=0.000)呈负相关,肺功能越差的患者的肺超声B线数量越多。4、对比肺超声的50肋间隙和14肋间隙两种扫查方法的B线评分和扫查所用时间,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B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扫查所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肺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不规则胸膜线和大量B线。肺超声评估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与HRCT有很好地一致性,肺超声中B线的数目和评分可以提示肺间质受累的严重程度,B线数目越多,提示肺部病变越重。LUS的B线数目与肺功能的FVC、DLCO呈负相关。14肋间隙扫查法较50肋间隙扫查法用时更短,更简便。因此,采用肺超声检查可能对结缔组织病间质性肺病患者进行早期筛查、病情评估及治疗随访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梁函[9](20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信息登记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基于构建SLE患者临床数据库的现实需求,设计和开发SLE患者信息登记系统,从而为SLE临床医学研究的提供数据平台。2.应用信息登记系统收集SLE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一个单中心的回顾性队列并开展队列随访。3.通过对SLE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情况以及疾病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指导SLE临床实践、改善SLE患者预后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1.本研究运用文献复习法、案例分析法、专家会议法、结构化方法以及快速原型法,编制了临床资料调查表和系统需求说明书,并以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为基础,C#作为编程开发语言,Visual Studio 2008作为应用开发平台,SQL Server2008作为系统数据库,进行SLE患者信息登记系统的设计和开发。2.我们通过安徽省立医院的病历检索系统,以SLE的疾病编码(M32.9)作为主要关键词,并限制入院时间在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之间,检索所有SLE住院患者的病历信息记录。然后,我们按照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逐一对比并除去重复,形成了最终纳入队列的SLE住院患者名单。最后,我们应用已有的SLE信息登记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建立SLE住院患者回顾性队列。3.本研究基线以及随访资料的组间比较中,数值型变量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类别型变量的组间比较则选择卡方(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检验。4.本研究采用无监督的系统聚类分析方法,选择离差平方和法,使用平方Euclidean距离算法,对SLE住院患者队列的九种自身抗体指标开展聚类分析。5.本研究以百分位数P25和P75作为截点,将SLE住院患者首诊住院天数分为三组,即小于P25、P25-P75以及大于P75,并采用Ordinal回归模型探索SLE住院患者队列首诊长期住院的影响因素。此外,我们还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SLE住院患者队列伴发PAH以及SS的影响因素。6.本研究的随访观察终点设为2018年12月31日,我们通过电话随访获取SLE患者的结局资料,并将有明确结局的SLE患者纳入随访资料的统计描述及分析。7.本研究应用Possion回归模型探索SLE住院患者队列累计多次住院的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SLE住院患者队列死亡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制订了临床资料调查表和系统需求说明书,确定SLE临床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资料、诊断确认、入院出院、实验室指标、伴发疾病、活动评分、损伤指数和临床治疗共计9个资料收集模块,系统需求功能包括角色创建、权限分配、患者登记、病历录入、核查复核以及数据导出共计6大系统功能模块,最终完成SLE患者信息登记系统的设计和开发。2.本研究共计纳入620名SLE住院患者,患者的年龄范围是10-84岁,诊断年龄与发病年龄的分布整体一致并稍有延迟。其中,男性48人(7.7%),女性572人(92.3%),男女之比约为1:12。早发型、成年型以及晚发型SLE患者的人数分别为72人(11.6%)、464人(74.8%)以及84人(13.6%)。男性患者有较高的可能性出现血肌酐升高、狼疮肾炎,有较低的可能性出现HGB减少、ESR升高、肺动脉高压。早发型患者的文化程度较低,出现抗SSA抗体阳性的可能性较低,但是现补体C3降低的可能性较高,SLEDAI-2K活动评分也较高。晚发型患者的文化程度也较低,较高可能出现浆膜炎和eGFR降低,但出现抗RNP抗体阳性以及抗SSA抗体阳性的可能性较低。此外,晚发型患者较高可能合并糖尿病、脑卒中以及高SLICC/ACR损伤指数。然而,晚发型患者的SLEDAI-2K活动评分较低。3.SLE住院患者自身抗体的聚类分析中,抗Sm和抗RNP抗体为一类,抗SSA和抗SSB抗体为一类,抗dsDNA、抗核小体和抗C1q抗体为一类,抗rRNP和抗磷脂抗体为一类。抗Sm抗体、抗RNP抗体与SLE患者的皮肤粘膜损害呈显着性正向关联。抗SSA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与SLE患者的肌肉骨骼损害呈显着性正向关联,而抗SSA抗体与SLE患者的胃肠损害呈显着性负向关联。此外,抗dsDNA抗体、抗C1q抗体与SLE患者的肾脏、血液损害呈显着性正向关联,而与眼部损害呈显着性负向关联。抗磷脂抗体与SLE患者的肾脏损害呈显着性负向关联。4.神经精神损害(OR=3.177,95%CI:1.540-6.554)、胃肠损害(OR=2.168,95%CI:1.217-3.865)、CRP升高(OR=1.770,95%CI:1.201-2.607)、使用免疫抑制剂(OR=2.234,95%CI:1.523-3.277)以及高SLEDAI-2K活动评分(OR=1.068,95%CI:1.030-1.109)是SLE住院患者首诊长期住院的危险因素,而拥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OR=0.503,95%CI:0.283-0.894)、抗RNP抗体阳性(OR=0.683,95%CI:0.490-0.953)以及使用羟氯喹(OR=0.500,95%CI:0.251-0.984)是可能的保护因素。5.SLE住院患者中,PAH伴发者以女性多见,更高可能出现浆膜炎、免疫球蛋白IgG升高和高SLICC/ACR损伤指数,而更低可能出现口腔溃疡。SS伴发者的年龄一般较大,更高可能出现关节炎、免疫球蛋白IgM升高、抗SSA抗体阳性以及抗SSB抗体阳性,而更低可能出现抗C1q抗体阳性,SLEDAI-2K活动评分也较低。6.本研究共计获得526名住院患者的结局资料,有效随访率为84.9%。此外,还检索到242名SLE住院患者的449条入院记录,年均入院率为18%。感染、狼疮损害和狼疮活动是SLE患者主要的入院原因。男性患者更高可能由于感染而入院,早发型患者更高可能由于狼疮损害、狼疮活动而入院,晚发型患者也更高可能由于狼疮损害而入院,并且由于其他伴发疾病入院的比例也更高。拥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RR=2.307,95%CI:1.579-3.374)、抗核小体抗体阳性(RR=1.370,95%CI:1.087-1.726)以及高SLICC/ACR损伤指数(RR=1.137,95%CI:1.027-1.259)是SLE住院患者队列累计多次住院的危险因素,而抗SSA抗体阳性(RR=0.784,95%CI:0.647-0.950)以及使用羟氯喹(RR=0.593,95%CI:0.440-0.801)是可能的保护因素。7.随访研究显示,526名SLE住院患者中,存活497人(95.5%),死亡29人(5.5%)。感染(37.9%)和狼疮脑病(27.6%)是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SLE住院患者队列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4%、95.5%和94.6%。男性与女性SLE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无显着差异(P=0.714),早发型与成人型SLE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也无显着差异(P=0.394),而晚发型SLE患者的累积生存率较低(P=0.003)。诊断年龄较大(HR=1.020,95%CI:1.001-1.041)、神经精神损害(HR=4.291,95%CI:1.920-9.593)、心脏呼吸损害(HR=2.680,95%CI:1.182-6.072)、血小板减少(HR=4.240,95%CI:1.912-9.404)、eGFR降低(HR=4.240,95%CI:1.644-10.932)以及高SLICC/ACR损伤指数(HR=1.804,95%CI:1.331-2.446)是SLE住院患者队列死亡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1.SLE信息登记系统的构建,满足建立SLE临床数据库的现实需求,使得本研究初始阶段的目标基本实现。此外,SLE信息登记系统仍需进一步的模块扩展和升级。2.SLE住院患者的基线特征在性别、发病年龄别上存在差异。男性患者更易出现肾脏损害,而女性患者更易出现贫血和肺动脉高压。早发型患者的疾病活动度较高,而晚发型患者的疾病活动度较低,但更易伴发浆膜炎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系统损害也较重。3.SLE住院患者的自身抗体与系统损害之间存在关联性,自身抗体指标之间也存在聚集性,可为辅助疾病诊断、预测系统损害提供有益线索。4.SLE住院患者首诊住院天数以及累计住院次数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羟氯喹在SLE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积极治疗系统损害、预防继发感染也是SLE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潜在目标。5.SLE住院患者中,PAH、SS伴发者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特征,对于提高疾病早期诊断、预防疾病继发损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SLE住院患者队列的年均入院率为18%。感染、狼疮损害和狼疮活动是SLE住院患者主要的入院原因,入院原因在SLE住院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7.感染和狼疮脑病是SLE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SLE住院患者队列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均超过90%,男性与女性患者、早发型与成人型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无显着差异,而晚发型患者的累积生存率较低。诊断年龄较大、神经精神损害、心脏呼吸损害、血小板减少、eGFR降低以及高SLICC/ACR损伤指数是SLE住院患者队列死亡预后的危险因素。8.SLE信息登记系统能够为临床研究提供标准化、多样化的数据资料,继续开展多中心的回顾性或前瞻性队列研究,可能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贾玉昌,武东杰,李师佳,姚鹏鹏,张印霞,李季一,侯亚静[10](20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胸部X线表现研究(附46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胸部X线表现,提高对红斑狼疮胸部X线的诊断水平。方法对46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约86.9%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胸部X线异常,多数显示肺间质改变,部分间或有肺实质改变;约50%患者累及胸膜;约66%病人心影有异常改变。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较易侵及肺部血管及心血管,胸部X线表现形式多样化,了解并掌握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胸部X线表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价值。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并肺胸膜损害4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并肺胸膜损害46例(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伴肾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 |
2.2.1 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
2.2.2 补体系统的异常 |
2.2.3 细胞免疫反应 |
2.2.4 基因调控 |
2.3 治疗 |
2.3.1 药物治疗 |
2.3.2 非药物治疗 |
2.4 小结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定义 |
3.4 诊断标准 |
3.5 病例分组 |
3.6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临床表现 |
4.3 实验室指标 |
4.4 免疫学指标 |
4.5 自身抗体 |
4.6 疾病活动度 |
4.7 113 例患者肾活检病理特征比较 |
4.8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 |
第5章 讨论 |
5.1 一般情况和临床表现 |
5.1.1 性别 |
5.1.2 浆膜炎 |
5.2 实验室指标 |
5.2.1 血白蛋白、血清球蛋白 |
5.2.2 血脂 |
5.2.3 C3、C4、Ig G |
5.2.4 血液系统 |
5.2.5 NLP |
5.2.6 白细胞尿 |
5.3 疾病活动度 |
5.4 病理特征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 年修订的SLE分类诊断标准 |
附录2 美国风湿病协会(ARA)SLEDAI评分表 |
附录3 国际肾脏病学会/肾活检病理学会(ISN/RPS)狼疮性肾炎分型(2003) |
附录4 狼疮性肾炎肾活检病理活动性指数和慢性指数评分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基于数据挖掘的姜良铎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关于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的研究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病理机制 |
2.1 病因 |
2.2 病理机制 |
3. 诊断 |
3.1 临床表现 |
3.2 影像学分型 |
3.3 血清学检查 |
3.4 肺功能 |
3.5 支气管肺泡灌洗 |
3.6 肺活检 |
3.7 诊断标准 |
4. 治疗进展 |
4.1 治疗方案 |
4.1.1 CTD-ILD的治疗 |
4.1.2 IPAF的治疗 |
4.2 药物研究进展 |
4.3 不同CTD-ILD的治疗 |
4.4 机械通气 |
4.5 肺移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中医药治疗进展 |
1. 病名归属 |
2. 病因病机 |
2.1 病因 |
2.2 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各医家治疗经验 |
5. 临床研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姜良铎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临床病例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医案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数据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统计 |
2.2 西医诊断统计 |
2.3 症状分布统计 |
2.4 舌象分布统计 |
2.5 脉象分布统计 |
2.6 用药规律统计 |
2.7 关联规则分析 |
2.8 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一般资料 |
3.2 西医诊断统计 |
3.3 症状、舌象、脉象分布 |
3.4 用药规律 |
3.5 关联规则 |
3.6 聚类分析 |
第二部分 姜良铎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学术思想探析 |
1. 对CTD-ILD病名的认识 |
2. 从状态认识CTD-ILD病机 |
3. 治则治法 |
4. 治疗用药 |
5. 典型医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3)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核心的SLE全程管理模式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SLE的研究 |
1.1.1 SLE流行病学特点 |
1.1.2 SLE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1.3 SLE西医治疗概况 |
1.2 SLE的中医理论研究 |
1.2.1 病因病机 |
1.2.2 辩证特点 |
1.2.3 我院学术带头人榻国维教授辨治SLE经验 |
1.3 慢病管理模式 |
1.3.1 概念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SLE慢病管理现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中止和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具体干预方案 |
2.2.2 主要观察指标及检测 |
2.2.3 统计学方法 |
2.2.4 质量控制 |
2.3 研究结果 |
2.3.1 病例收集情况 |
2.3.2 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指数(SLEDAI) |
2.3.3 中医健康状况量表(TCM-HSS) |
2.3.4 抑郁自评量表(SDS) |
2.3.5 焦虑自评量表(SAS) |
2.3.6 慢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量表 |
2.4 讨论 |
2.4.1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核心的SLE全程管理模式对患者病情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
2.4.2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核心的SLE全程管理模式对患者情绪的影响 |
2.4.3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核心的SLE全程管理模式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
2.4.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特征及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1章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临床资料记录 |
1.3 实验试剂、仪器及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第2章 结果 |
2.1 各CTD-ILD~+/CTD-ILD~-临床特征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差异分析 |
2.2 CTD-ILD~+组间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HRCT差异比较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2010 年ACR/EULAR的RA分类标准 |
附录3 2002 年干燥综合征国际诊断标准 |
附录4 2013 年ACR/EULAR制定的SSc分类标准 |
附录5 1975 年Bohan/Peter的PM/DM诊断标准 |
附录6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假说及目的 |
1.3.1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1.3.1.1 5年随访的单中心队列研究 |
1.3.1.2 Ⅲ型或Ⅳ型狼疮性肾炎患儿环磷酰胺诱导治疗3和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的非随机对照试验 |
1.3.1.3 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的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1.3.1.4 儿童狼疮性肾炎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
1.3.2 药物代谢酶基因型及单倍型与环磷酰胺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探讨 |
1.3.3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儿童狼疮性肾炎个体化用药的初步探讨 |
1.4 文献综述—儿童风湿性疾病相关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1.4.1 药物基因组学 |
1.4.2 常用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
1.4.2.1 糖皮质激素 |
1.4.2.2 非甾体抗炎药 |
1.4.2.3 免疫抑制剂 |
1.4.2.3.1 甲氨喋呤 |
1.4.2.3.2 环磷酰胺 |
1.4.2.3.3 吗替麦考酚酯 |
1.4.2.3.4 环孢素 |
1.4.2.3.5 他克莫司 |
1.4.2.3.6 羟氯喹 |
1.4.2.3.7 其他免疫抑制剂 |
1.4.2.4 生物制剂 |
1.4.2.4.1 TNF-α拮抗剂 |
1.4.2.4.2 IL受体拮抗剂 |
1.4.2.4.3 T细胞协同刺激阻断剂与B细胞抑制剂 |
1.4.3 小结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2.1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5年随访的单中心队列研究 |
2.1.1 资料与方法 |
2.1.1.1 研究对象 |
2.1.1.2 资料收集 |
2.1.1.3 相关定义 |
2.1.1.4 统计学方法 |
2.1.2 结果 |
2.1.2.1 LN患儿起病时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点 |
2.1.2.2 肾活检病理类型分析 |
2.1.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
2.1.2.4 药物治疗 |
2.1.2.5 治疗结局 |
2.1.2.6 药物不良反应 |
2.1.3 讨论 |
2.2 Ⅲ型或Ⅳ型狼疮性肾炎患儿环磷酰胺诱导治疗3和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的非随机对照试验 |
2.2.1 资料与方法 |
2.2.1.1 研究设计 |
2.2.1.2 治疗方案 |
2.2.1.3 纳排标准 |
2.2.1.4 结局指标 |
2.2.1.5 统计学方法 |
2.2.2 结果 |
2.2.2.1 一般情况 |
2.2.2.2 不同时间点指标比较 |
2.2.2.3 A、B两组疗效比较 |
2.2.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2.2.2.5 完全缓解患儿的分组分析 |
2.2.2.6 未完全缓解患儿的分组分析 |
2.2.3 讨论 |
2.3 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的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2.3.1 资料与方法 |
2.3.1.1 研究对象 |
2.3.1.2 研究方法 |
2.3.1.3 统计学方法 |
2.3.2 结果 |
2.3.2.1 一般情况比较 |
2.3.2.2 实验室指标比较 |
2.3.2.3 肾损害及狼疮活动指标的比较 |
2.3.2.4 治疗方案及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
2.3.3 讨论 |
2.4 儿童狼疮性肾炎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
2.4.1 资料与方法 |
2.4.1.1 研究对象及纳排标准 |
2.4.1.2 资料收集 |
2.4.1.3 分组标准 |
2.4.1.4 统计学方法 |
2.4.2 结果 |
2.4.2.1 一般资料及起病时实验室检查比较 |
2.4.2.2 Logistic回归分析 |
2.4.3 讨论 |
第三章 药物代谢酶基因型及单倍型与环磷酰胺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探讨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研究设计 |
3.1.2 资料收集 |
3.1.3 药物治疗方案 |
3.1.4 基因检测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入组患儿的人口学特征 |
3.2.2 入组患儿不同SNP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 |
3.2.3 患儿疗效分组及临床资料 |
3.2.4 患儿不良反应分组及临床资料 |
3.2.5 不同分组间基因型与基因频率的比较 |
3.2.6 基因单倍型分析 |
3.2.7 不同分组间单倍型分布频率的比较 |
3.2.8 临床病例回顾 |
3.3 讨论 |
第四章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儿童狼疮性肾炎个体化用药的初步探讨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结局指标 |
4.1.3 研究具体流程 |
4.1.4 药物治疗方案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 |
4.2.2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4.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
4.2.4 两组患儿治疗疗效的比较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电话问卷 |
附件2 SLEDIA评分表 |
附件3 CTX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 |
附件4 不同分组间ABCB1基因型与基因频率的比较 |
附件5 知情同意书 |
附件6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狼疮性肾炎患儿个体化用药的研究的CRF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养阴扶正祛毒膏治疗肝肾阴虚证系统性红斑狼疮生存质量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一、中医对SLE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SLE的认识 |
第二节 膏方的研究进展 |
一、膏方的源流 |
二、膏方在治疗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 |
三、养阴扶正祛毒膏的组成及立方思路 |
第三节 SLE生存质量研究进展 |
一、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概念及评价 |
二、SLE患者生存质量及评价 |
三、SLE患者QoL评价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资料 |
二、实验设计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患者一般情况 |
二、治疗前后SF-36评价情况 |
三、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变化情况 |
四、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变化情况 |
五、治疗前后疾病活动度变化情况 |
六、药物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养阴扶正祛毒膏干预SLE患者生存质量评价 |
第二节 养阴扶正祛毒膏治疗SLE的机制探讨 |
第三节 SLE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及生存质量量表评价作用 |
一、影响因素 |
二、生存质量量表评价SLE的作用 |
第四节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伴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其与KL-6相关性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伴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伴肺间质病变与KL-6相关性的研究 |
引言 |
实验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8)肺超声评价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间质病变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系统性红斑狼疮信息登记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SLE信息登记系统设计开发——基于B/S结构模式 |
1 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SLE信息登记系统临床应用——单中心的队列研究 |
1 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1997年ACR修订的SLE诊断标准 |
附件二 2012年SLICC制订的SLE诊断标准 |
附件三 SLE活动指数(SLEDAI-2K)评分表 |
附件四 SLICC/ACR损伤指数(SDI)评分表 |
附件五 不列颠群岛狼疮评估小组(BILAG)修订版评估表 |
(10)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胸部X线表现研究(附4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影像学表现 |
2.1 发病部位 |
2.2 本组病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之肺部改变的分型: |
3 讨论 |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并肺胸膜损害4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伴肾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牛琦妍.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数据挖掘的姜良铎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经验研究[D]. 闫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核心的SLE全程管理模式临床研究[D]. 卢积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特征及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D]. 王妞.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5]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D]. 魏骐骄.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6]养阴扶正祛毒膏治疗肝肾阴虚证系统性红斑狼疮生存质量观察[D]. 阮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伴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其与KL-6相关性的探究[D]. 马洁. 苏州大学, 2019(04)
- [8]肺超声评价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临床应用研究[D]. 王晓娜.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9]系统性红斑狼疮信息登记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D]. 梁函.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10]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胸部X线表现研究(附46例报告)[J]. 贾玉昌,武东杰,李师佳,姚鹏鹏,张印霞,李季一,侯亚静. 医学信息,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