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镇生活垃圾再生资源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重庆市人民政府[1](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文中研究表明渝府发[2021]31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重点突破、创新引领、稳中求进、市场导向,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胡晓娟,吴旭,闵勇[2](2021)在《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智能化绿色化》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有助于提升再生资源分类准确性和投放参与率、链接居民与再生资源回收、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信息更加透明,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智能化绿色化协调发展废物处理分解是自然生态系统调节服务重要内容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抓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则是人类主导下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废物处理分解的关键环节和必由路径。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王康,郑晓萍[3](2021)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路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在新发展阶段中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是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综合运筹学规划及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市域)层面上研究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路径规划优化问题,在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中的节点(收集站/转运站)确定的情况下,对于整体性的区域与GIS相结合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路线优化,降低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中的运输成本及对收运路线周边环境影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空间品质,促进城镇高质量发展。
关华,刘长玉,杨豪杰[4](2021)在《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动力学仿真与调控》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关注的焦点。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VENSIM软件绘制城市生活垃圾的因果回路图,建立存量流量模型,预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总量和资源回收量占比。结果显示: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再利用。通过对回收价格、垃圾收费额和分类意愿等指标的调整,分析系统产生的变化,市场引起的变化最为显着。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5](2021)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海政发[2021]17号各有关单位: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北京市海淀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2021年8月3日北京市海淀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2021年8月前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丽中国注入强大动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内容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6](2021)在《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文中指出(2020年12月24日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 43 号《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于2020年12月24日经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2020年12月24日
李仕林[7](2021)在《温州市瓯海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杨丹丹[8](2021)在《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城市固体废物数量显着增加,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中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的明显滞后引发了积弊已久、复杂多变的生态问题,如“垃圾围城”、“固废围城”、“垃圾困村”等。无废城市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固废污染的综合防治问题、实现城市高质量的发展是当前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山西省为我国重工业基地,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十分明显,因此,针对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其内在影响因素,对于山西省构建无废城市意义重大,也有利于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无废城市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深刻总结前人研究无废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方法。以山西省11个地市为例,首先分析山西省自然资源现状、社会经济现状和无废城市发展现状,然后从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和发展保障能力四个次级子系统构建山西省无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时,先对山西省各地市历年的详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2010年到2019年间无废城市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通过数据分析和GIS绘图分析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四个时间节点的无废城市发展空间示意图,研究山西省无废城市的时空演化规律,得出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山西省无废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呈现以太原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辐射性增长方式。通过深入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对国内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工业固废产量大、强度高、综合利用率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布点规划不合理且监管不严、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量和处置能力偏小、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从源头减少固废生产量、提升工业固废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工业危废处置技术和综合利用率、合理布局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强监管制度、落实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监管责任、强化处置工作、实施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
赵琦[9](2021)在《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实施基础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废弃物回收利用被证明是合理的废弃物处理方式,能够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问题。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早已经被一些发达国家实践,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依赖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基础的支撑。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废弃物管理中没有实施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而是采取鼓励性政策,这样的差异应该引起重视。那么是哪些因素限制了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的运行,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可以有效支撑一个国家或地区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是否适合开展强制性废弃物回收利用,这是本研究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产者责任延伸理论等为基础。首先,对国内外现有研究中与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实施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和筛选,构建了由5个子系统、13个指标组成的“经济-社会-技术-市场-意识”系统。选取了13个有效运行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较高的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将主成分分析法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相结合,分析了各子系统对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实施的影响,并定量化地提出最适宜实施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时各个发展指标应具备的数值范围。对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实施基础进行应用。提出制度实施基础判断法则,判断国家或地区目前发展状态对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实施的适宜程度,避免盲目实施造成人力、物力或资源的浪费。最后以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46个试点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并适当提出未来重点发展路径。结果显示,社会水平、技术水平和意识水平的发展均对实施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市场水平和经济水平存在“门槛效应”。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实施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只有当经济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市场水平超过一定数值时,才是实施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的最适当时机。此时,人均GDP通常在27654-40344美元之间;可再生资源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大于5.0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大于67.54%。当适宜度得分在0.60以下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实施条件尚不成熟;得分在0.70-0.80之间可以开始实施。我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仅北京市(0.84)、上海市(0.83)和广州市(0.83)三个城市达到适合实施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阶段;包括南京市(0.79)、苏州市(0.79)在内的18个城市可以开始实施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泰安市(0.69)、铜陵市(0.68)等20个城市可以选择以试点小区先行实施的方式逐步推广;同时仍存在五个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实施条件尚不成熟的城市,如长春市(0.59)。本文可以为各国各地区制定废弃物管理政策,以及实施废弃物回收利用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徐婕琼[10](2021)在《循环经济下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关乎民生、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垃圾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卫生填埋为主,其缺点主要有:易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后期维护成本极高和存在长距离的跨行政区域运输。随着经济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不断升级,未来的垃圾量的增加也将是一个巨大挑战。2021年,我国正式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资源循环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线之一,节能减排、资源再生也将可能成为地方行政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理念亟需向多元化、生态化、可再生化、本地化的方式转变,最大限度的提升垃圾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以下简称综合处理园区)正好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它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的产物,具有轻量化、分布式、稳定性的优点,能够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社会化和无害化的核心要求,随着青岛、深圳等城市试点案例的成功运营,综合处理园区具备在全国快速推广的基础和应用前景。文章对循环经济下的综合处理园区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文献研究,经分析发现,针对综合处理园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层面,而针对综合园区的容量设计和垃圾运输的一体化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文章对循环经济下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的网络进行研究,旨在提出一种定量的集综合处理园区容量设计、垃圾中转运输方案优化、车辆路径优化于一体的分析方法和解决思路。首先,以综合处理园区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以各类垃圾处理能力约束、综合处理园区物质循环约束、资金和土地约束构建了容量设计模型。其次,在求解各类设施容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垃圾和产品的特性对运输环节进行优化,构建了垃圾中转运输优化模型和车辆路径优化模型,并分别求出最优的方案。然后,综合考虑各类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垃圾的运输和处理成本对供应链整体的年收益进行求解。最后,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研究具有显着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方面,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以资源的视角构建了垃圾收集中心、中转站、综合处理园区、顾客为一体的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丰富了垃圾收运领域的研究。实践方面,为管理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综合处理园区的容量设计和垃圾运输分配方案,此外还提出了一些完善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的政策建议。
二、城镇生活垃圾再生资源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镇生活垃圾再生资源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2)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智能化绿色化(论文提纲范文)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大势所趋 |
再生资源分类回收体系亟待完善 |
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智能化绿色化 |
(3)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路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2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路线优化模型 |
2.1 城镇生活垃圾收运流程 |
2.1.1 现状生活垃圾收运模式 |
2.1.2 垃圾分类收运模式 |
2.2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路线优化模型 |
2.2.1 垃圾收运系统问题描述 |
2.2.2 生活垃圾收运问题特点 |
2.2.3 生活垃圾收运路线规划模型 |
3 实例分析 |
3.1 生活垃圾收集点划分 |
3.1.1 交通网络模型构建 |
3.1.2 生活垃圾收集点划分 |
3.2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路径 |
3.2.1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流程 |
3.2.2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要求 |
(1)其他垃圾 |
(2)餐厨垃圾 |
(3)有害垃圾 |
(4)可回收物 |
4 结论及建议 |
(4)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动力学仿真与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
2 垃圾分类处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2.1 数据来源 |
2.2 因果回路图 |
2.3 流量存量图 |
2.3.1 人口子系统模型 |
2.3.2 经济子系统 |
2.3.3 垃圾产生子系统 |
2.3.4 垃圾分类收集子系统 |
2.3.5 再生资源回收子系统 |
2.3.6 垃圾处理子系统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自然趋势结果与分析 |
3.1.1 历史趋势检验 |
3.1.2 系统结果分析 |
3.2 调控结果与分析 |
4 结语 |
(5)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目录 |
第一章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形势 |
第一节“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着 |
一、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轨道 |
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取得新成就 |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疏减行动成为新亮点 |
四、生态绿网格局优化,宜居宜游进入新阶段 |
五、城市大脑逐步健全,科技支撑面向新领域 |
第二节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生态制度体系仍需完善 |
二、生态环境质量还需提升 |
三、生态空间格局有待优化 |
四、科技支撑力度亟待加强 |
五、生态生活体系仍待健全 |
六、生态文化氛围仍需营造 |
第三节“十四五”时期战略机遇与压力挑战并存 |
一、生态文明建设迎来新机遇 |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挑战 |
第二章总体要求 |
第一节指导思想 |
第二节基本原则 |
第三节战略定位 |
第四节规划目标 |
第五节规划指标 |
第三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 |
第一节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
一、加强中关村科学城区域联动发展 |
二、打造专业化特色产业集聚区 |
三、构筑产业空间组织新形态 |
第二节构建创新引领的绿色经济体系 |
一、培育壮大高精尖产业 |
二、优化创新产业生态 |
三、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
第三节探索开展碳中和示范创建 |
一、推动落实碳中和目标 |
二、推动重点领域低碳发展 |
三、强化示范应用和制度保障 |
第四章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
第一节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增加清新空气供给 |
一、大力推进移动源低排化 |
二、严格VOCs综合治理 |
三、精细治理扬尘污染 |
四、强化重点时段污染治理 |
第二节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三水统筹” |
一、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 |
二、持续深化水环境治理 |
三、不断强化水生态修复 |
四、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 |
第三节深入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洁净安全环境 |
一、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预防 |
二、深化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 |
三、加强建设用地风险全过程管控 |
四、强化重点区域土壤环境保护 |
第四节提升风险防控水平,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
一、强化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
二、严格危险化学品和风险源监管 |
三、保障辐射环境安全 |
四、有效减少噪声污染 |
第五章夯实美丽海淀生态基底,守好中心城区生态门户 |
第一节强化全域国土空间管控 |
一、优化空间布局,塑造有序发展格局 |
二、建立健全区域特色生态空间结构 |
三、严格“三区三线”全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
第二节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
一、完善绿色空间体系 |
二、建设重点生态廊道 |
三、加快城市公园建设 |
四、科技提升生态品质 |
第三节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一、开展生物多样性观测和调查评估 |
二、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 |
三、防范外来物种入侵 |
四、完善有害生物监测体系 |
第六章打造宜居生态生活,着力提升民生福祉 |
第一节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
一、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
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
第二节加强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管理 |
一、强化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 |
二、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 |
三、实施塑料污染防治行动 |
第三节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
一、推动形成绿色消费 |
二、推进绿色细胞建设 |
三、推行政府绿色采购 |
第七章培育和繁荣生态文化,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
第一节持续提升生态文化引导力 |
一、构建生态文化保护体系 |
二、培育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品牌 |
三、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
第二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
一、强化生态文化载体建设 |
二、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 |
三、引导公众参与 |
第八章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一节全面推动生态文明重大制度落地 |
一、进一步完善生态空间及自然资源保护制度 |
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第二节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
一、健全严明的领导责任体系 |
二、健全务实的企业责任体系 |
三、健全积极的全民行动体系 |
四、健全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 |
五、健全严格的监管体系 |
六、健全有效的政策体系 |
七、健全规范的市场体系 |
八、建立诚信的信用体系 |
九、建立健全多元协同治理体系 |
第三节提升与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相匹配的治理能力 |
一、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 |
二、加快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
三、健全街区责任规划师制度 |
四、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 |
第九章重点工程和效益分析 |
第一节重点工程 |
第二节效益分析 |
一、生态环境效益 |
二、经济效益分析 |
三、社会效益分析 |
第十章规划保障措施 |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引领 |
第二节加强项目支撑,多元筹措资金 |
第三节深化创新驱动,加强基础研究 |
第四节加快人才培养,推动公众参与 |
(8)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无废城市 |
2.1.2 零废弃(Zero waste) |
2.2 理论基础 |
2.2.1 清洁生产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循环经济理论 |
2.2.4 低碳经济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现状 |
3.1 自然资源现状 |
3.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3.3 固体废物管理现状 |
3.4 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评价 |
4.1 山西省无废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4.1.2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4.1.3 评价指标体系 |
4.1.4 指标数据来源 |
4.2 数据处理与方法 |
4.2.1 熵权法 |
4.2.2 综合评价法 |
4.3 山西省无废城市评价 |
4.3.1 确定指标权重 |
4.3.2 计算山西省十一市无废城市综合得分 |
4.4 结果分析 |
4.4.1 时间演变特征分析 |
4.4.2 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
4.4.3 影响因素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1 国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1.1 新加坡:全面市场化回收 |
5.1.2 日本: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 |
5.2 国内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2.1 包头:打造“无废城市”样板 |
5.2.2 深圳:构建绿色供应链制造体系 |
第6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6.1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1.1 工业固废产量大、强度高、综合利用率低 |
6.1.2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布点规划不合理且监管不严格 |
6.1.3 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量和处置能力偏小 |
6.1.4 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程度低 |
6.2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6.2.1 从源头减少固废生产量、提升工业固废资源使用效率 |
6.2.2 合理布局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强监管制度 |
6.2.3 落实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监管责任、强化处置工作 |
6.2.4 实施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附录 公众对山西省11地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9)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实施基础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废弃物管理政策研究 |
1.2.2 废弃物回收利用政策对比研究 |
1.2.3 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实施影响因素研究 |
1.2.4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 |
1.2.5 国内外研究进展小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模型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循环经济理论 |
2.1.3 生产者责任延伸理论 |
2.2 模型方法 |
2.2.1 主成分分析法 |
2.2.2 面板门槛回归模型 |
第3章 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现状 |
3.1 发达国家废弃物回收利用管理现状 |
3.1.1 发达国家废弃物管理制度实施现状 |
3.1.2 典型发达国家废弃物回收利用发展情况 |
3.2 我国废弃物回收利用管理现状 |
3.2.1 我国废弃物回收利用管理现状 |
3.2.2 我国废弃物回收利用现状及问题 |
第4章 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实施基础研究 |
4.1 模型构建 |
4.1.1 研究范围 |
4.1.2 指标选取 |
4.1.3 模型处理结果 |
4.2 结果分析 |
4.2.1 影响分析 |
4.2.2 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实施基础 |
第5章 废弃物回收利用制度实施基础判断法则 |
5.1 发达国家适宜度得分计算 |
5.2 制度实施基础判断法则构建 |
第6章 我国城市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实施适宜度分析 |
6.1 46 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废弃物管理办法 |
6.2 我国城市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实施适宜度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循环经济下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
1.2.2 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研究现状 |
1.2.3 循环经济下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循环经济理论 |
2.1.1 循环经济“3R”原则 |
2.1.2 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 |
2.1.3 循环经济下生活垃圾处理 |
2.2 供应链理论 |
2.2.1 供应链的基本内涵 |
2.2.2 正向供应链与逆向供应链 |
2.2.3 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现状分析 |
3.1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现状分析 |
3.2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理现状分析 |
3.3 逆向供应链网络效益分析 |
3.4 逆向供应链网络存在问题 |
3.4.1 垃圾综合处理能力不足 |
3.4.2 各类设施功能不够完善 |
3.4.3 供应链网络运输成本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研究 |
4.1 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优化思路 |
4.2 综合处理园区设施布局 |
4.3 综合处理园区容量设计 |
4.3.1 容量设计模型假设 |
4.3.2 容量设计规划模型 |
4.4 供应链网络运输环节优化 |
4.4.1 中转运输优化模型 |
4.4.2 车辆路径优化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算例分析—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
5.1 算例描述与参数设置 |
5.1.1 算例描述 |
5.1.2 参数设置 |
5.2 模型求解过程 |
5.2.1 设施容量求解 |
5.2.2 中转运输优化 |
5.2.3 车辆路径优化 |
5.3 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
5.4 关于后疫情时代的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四、城镇生活垃圾再生资源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22)
- [2]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智能化绿色化[J]. 胡晓娟,吴旭,闵勇. 浙江经济, 2021(10)
- [3]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路径优化[A]. 王康,郑晓萍.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工程规划), 2021
- [4]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动力学仿真与调控[J]. 关华,刘长玉,杨豪杰.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21(03)
- [5]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通知[J].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6]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J].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浙江人大(公报版), 2021(01)
- [7]温州市瓯海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研究[D]. 李仕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8]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D]. 杨丹丹.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9]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制度实施基础与实证研究[D]. 赵琦.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循环经济下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研究[D]. 徐婕琼.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标签:生活垃圾论文; 城市垃圾论文; 再生资源论文;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