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IS探地雷达系统及公路检测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晨辉[1](2021)在《三维激光雷达在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路面平整度及结构层厚度是评价道路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关键指标,传统的检测方法对于施工路段进行检测及评价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地面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具有非接触性、检测效率快、数据精度高等优势,其数据可以用于表面平整度及结构层厚度检测。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地面式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在公路施工质量中的平整度及厚度指标检测中的应用问题,并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重点阐述了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的技术原理,通过误差传播定律分析其精度能够满足道路施工平整度及厚度检测的要求。(2)结合点云数据自身及目标分析对象点云数据的特点,研究路面点云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方法,包括点云数据去噪、点云数据精简、标靶拟合、路面边线提取及路面三角网格生成等。(3)整理并总结了路面平整度评价方法及指标,从重复性试验及相关性试验两方面研究地面三维激光雷达扫描设备用于路面平整度检测的可靠性。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其变异系数为4.442%小于5%满足要求;相关性试验结果显示其检测结果与水准仪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系数为2=0.997≥0.98,符合相关性试验要求。(4)研究不同统计间隔及不同断面数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系统检测数据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统计间隔的加长,指标计算值逐步趋向于一个稳定的数值,更能反映路段整体的平整度状况;同时,不同车道与同一车道内不同断面的高程数据的指标计算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研究提出了车道加权国际平整度指数的概念用以评价路段平整度。(5)提出了一套三维激光雷达扫描设备用以检测施工路段平整度及厚度的具体作业方案。实例工程数据计算得到国际平整度指数及提出的RS标准差指标与路段平整度标准差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6)结合实例工程,对中面层厚度进行检测,每车道按照5m长度为间隔进行单元划分,提出路面厚度偏差量的指标用以评定结构层厚度施工均匀性,提出了结构层偏薄处的厚度补偿法。
田海洋[2](2020)在《基于图像特征的隧道衬砌雷达无损检测辨识精度提升方法》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基础行业建设也在不断的扩大与进步,尤其是在公路方面的建设更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而公路隧道则是公路建设中施工难度技术较大的一项建设,所以对于已经在建的或者已经建成的公路隧道进行质量检测更是提出了更合格的规范和更精确的目标。在隧道质量检测当中,隧道衬砌作为一项隐蔽性较强的检测项目,由于内部结构复杂,对于传统的钻孔检测方法,对衬砌结构伤害较大,且判别精确度低,无法提供准确的检测参考内容,所以地质雷达探测成为目前公路隧道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手段。探地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反射原理对混凝土内部结构物进行扫描和判别,只需要从采集数据中的图像进行分析,便能识别衬砌内部钢筋以及衬砌脱空情况。此种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进行破坏试验,能够极大的保证施工完整性,所以被作为一种有效的无损检测方法。而本文是在长时间地质雷达使用实践过程中结合物理实验、图像处理等方法对隧道衬砌脱空图像的辨识精度进行研究,提高目前检测工作的精确度,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探地雷达原理构建物理模型获得脱空雷达检测图像通过查阅资料和理论学习,了解电磁波发射的基本理论和探地雷达探测原理并分析总结出探地雷达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首先利用现场的施工材料,模拟塑建了一长方体混凝块,在混凝块模型当中,结合施工参数,在其内部构造了四处形状规则不同的脱空区域,每个区域按照一定间隔分开并处在同一水平中心位置。然后使用Impluse Radar公司生产的CO1760型一体式探地雷达仪对物理模型进行探测并获得检测图像。(2)基于灰度分布原理识取检测图像中的脱空区域基于获取的雷达检测图像,发现其本质是一幅灰度图像,通过对比物理模型检测图像和初支衬砌检测图像,总结出雷达检测图像脱空区域的图像特征。利用Matlab软件对物理模型雷达检测图像进行图像增强、图像边缘检测、自适应阈值分割、去除小连通域等一系列处理成功提取出脱空区域图像。(3)提出雷达检测图像辨识精度的四种衡量指标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雷达的分辨率分为垂直精度和水平精度两个指标,而雷达的探测精度基于平面误差率和埋深误差率获取。本文基于灰度分布原理获得检测图像的脱空区域,然后利用灰度的水平投影和垂直投影特征获取脱空区域的费雷特径长度、区域中心点坐标参数。将所得到的脱空信息与与物理模型中的位置参数作对比,提出判别率、平面误差率、埋深误差率和费雷特径误差率四个指标衡量雷达检测图像的识别精度。(4)工程实例应用通过一系列的模型试验和验证,最终得出了地质雷达检测图像的辨识精度。借助白鹤滩复建工程龙脑壳隧道的工程条件,成功检测出隧道衬砌中出现的脱空情况,并通过图像灰度特征分析,统计出脱空区域位置信息。
陈伟[3](2020)在《隧道衬砌缺陷的探地雷达精确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水平取得了巨大的提升,在交通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由于隧道衬砌在服役期间会受到围岩渗水的侵蚀、以及其他等各式各样的不同原因灾害的影响,会致使工程内部出现质量安全隐患,严重的甚至会对社会大众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隧道衬砌的质量越来越受重视,如何更加有效的去检测这些地方,也成了人们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探地雷达的应用也越发的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准确地分析出探地雷达图像中的病害特征,并进行精确判定仍然是目前的难点问题。本文在介绍探地雷达基本原理与数据图像信息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对隧道衬砌结构及病害进行模拟研究。从隧道衬砌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别建立了设计衬砌中空洞、充水空洞、二衬厚度及钢筋的四类模型。利用数值模拟,得到了四种类型的波长响应特征。使用探地雷达对实际隧道进行衬砌质量检测,分析研究检测结果中空洞、充水空洞、二衬厚度及钢筋分布情况的图像特征。针对雷达检测图像中缺陷特征不明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anny算子的改进算法,即利用巴特沃斯带通滤波对原始图像进行滤波去噪,通过控制截止频率参数来减少雷达图像中信息的丢失,最后基于迭代阈值的方式对探地雷达记录剖面进行边缘检测。并结合在数值模拟和实际检测中的分析结果,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指导实际检测工作。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使用的Canny的边缘检测的算法对雷达信号的探究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有待在以后的工作中作进一步研究。
赵柳[4](2020)在《基于探地雷达的道路地下空洞探测及识别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探地雷达技术作为一种发展迅速的无损检测方法,以其方便、高效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到城市道路检测方面,不仅实现了道路日常养护及塌陷灾害检测的数据收集,还满足了城市道路快速检测的需求。但目前的研究大多仅限于对地下管线、空洞、不明目标体以及其他缺陷的定性解释上,对地下空洞大小的定量研究较少,不能对地下病害的严重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估,因此利用探地雷达对道路地下空洞病害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空洞病害的模型试验出发,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引用到雷达三维探测数据的处理中,结合Matlab程序对空洞病害的雷达影像面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设计制作了道路路基空洞病害物理模型,并利用探地雷达对其进行三维探测,通过RADAN7软件对得到的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空洞病害的雷达影像切片图,利用Origin软件绘制雷达影像边界曲线并计算其面积,结果表明探地雷达三维探测能有效地确定空洞的分布、形态及尺寸等信息。(2)分析了试件的埋置深度、天线频率及介质材料对雷达图像特征的影响。同一埋置深度下,高频雷达天线因其高分辨率更能真实地反映空洞的形状信息;同一天线频率下,由于电磁波信号随着深度增加逐渐衰弱、噪声干扰以及滤波手段等因素,试件的埋置深度越浅,其雷达影像轮廓越接近实际情况;由于电磁波的信号强弱是由试件与周围介质的介电常数差决定的,且金属介质与砂土介质的介电常数差异很大,接收天线接收到的反射波信号更强、范围更广,故相同条件下的金属空心球影像面积大于塑料空心球的影像面积,且与实际横截面积差异较大。(3)通过Matlab编程实现了对不同形状空洞的雷达影像面积进行自动识别及计算,介绍了图像二值化处理、阈值选择、形态学图像处理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及算法,制作了GUI界面直观地展示图像的处理过程及计算结果,最后通过对半灌浆预应力管道雷达图像的识别与计算来验证该程序的高效、准确性。研究表明基于Matlab的雷达空洞病害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能比较准确地对空洞影像面积进行识别,不仅对道路下病害的评估和加固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还适用于各种形状及深度的不明目标体雷达图像的识别与定量计算。
李海东[5](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和无人机的重交通荷载公路病害定位和测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大量公路投入使用和交通运输量的增大,公路病害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影响了公路的使用性能和寿命,甚至交通安全。及时准确的公路病害检测已经成为我国公路维修和养护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我国现阶段主要的公路病害检测方法无法满足我国公路检测的日渐增长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图像和深度学习的路面病害自动采集、识别、定位、形态信息提取技术,旨在提高我国公路自动化检测的效率,为公路检测提供科学的指导。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介绍了基于无人机的公路图像信息采集技术。首先,采用基于WI-FI技术和高清摄像技术的无人机进行路面图像采集和定位。在此基础上,采用退火算法优化无人机飞行路径,验证路径优化的必要性,从而提高无人机数据采集的效率。(2)本文提出了基于无人机采集图像和Faster R-CNN(Faster Regio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更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的路面病害定位方法。首先,本文设计了30个Faster R-CNN用于优化模型结构。其次,通过验证集结果分析选取最优化Faster R-CNN。在此基础上,分析路面材料和图像采集环境对最优化Faster R-CNN病害识别和定位的影响。最后,通过方法对比验证基于Faster R-CNN的路面病害定位方法的优越性。(3)本文基于病害区域图像和全卷积神经网络的路面病害信息进行提取。首先,本文改进传统的全卷积神经网络,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增加膨胀卷积层、高斯随机层、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像素点分类层。其次,使用Faster R-CNN获得病害区域图像训练、验证、测试改进的全卷积神经网络。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病害形态信息的能力和稳定性。最后,将基于病害区域图像和全卷积神经网络的路面病害信息提取技术用于工程检测实例,验证了其可行性。
万静[6](2019)在《基于探地雷达的路基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国家着重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公路建设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路基的质量检测是公路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路基检测结果对公路的建设与养护有着指导性作用。探地雷达方法以其高效、连续、无损等优点已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路基质量检测中,但目前对检测后期路基雷达图像的解译技术还不够完善。本文基于探地雷达方法研究了路基检测技术,以期对检测后期路基雷达图像的解译算法加以补充,提出有效的路基病害区域定位技术。本文根据路基结构特点和路基病害基本特征,首先对路基雷达回波数据进行了数值仿真,接着使用仿真数据开展了路基雷达回波数据处理算法的研究。提出了主成分分析和均值滤波相结合的杂波抑制方法进行回波图像预处理;提出了改进的频谱残差法进行路基病害区域的准确定位;引入马尔科夫链理论实现了路基基层的层位信息追踪。最后研制了路基检测回波数据处理软件。在图像预处理方面,分析了路基雷达回波信号中所含杂波的特征,将直达波、耦合波及噪声等杂波按照能量大小的特征分为两类,提出了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对雷达回波图像进行预处理,有效地抑制了杂波和噪声,极大地提升了路基雷达回波图像质量,为下一步的病害区域定位及层位追踪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路基病害区域定位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分辨率单演小波分析的频谱残差新方法,来提取雷达图像中的感兴趣区域,提高了路基病害区域的定位精度。该算法综合考虑了路基病害区域雷达回波信号的特征,通过多分辨率单演小波分析算法提取出路基雷达图像的振幅分量,再使用视觉显着性检测领域的频谱残差法对雷达振幅分量图进行处理,该方法不需要先验知识,能够准确快速地提取路基雷达回波图像的感兴趣区域,定位出路基病害区域。在路基基层层位追踪方面,研究了路基雷达回波信号时延所隐含的马尔科夫链理论,并基于该理论实现了路基基层层位信息的检测与追踪。仿真及实测数据结果均显示出本课题所用算法处理效果良好、结果准确。最后本文研制了基于探地雷达的路基检测回波数据处理软件,实现了路基雷达信号的常用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本文所提出的算法等功能。
陶陆[7](2020)在《山岭隧道断层地质雷达探测特征响应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我国交通建设的蓬勃发展,山岭隧道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山岭隧道地质结构复杂,隧道施工遇到地质灾害时容易发生各种工程事故,亟需一种方法来探明开挖前方的未知区域。地质雷达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探测方法,因其探测的快捷性、无损性、抗干扰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中,但是现今雷达图像解译的主观性较强、且对不良地质特征响应的研究不全面,导致时常有错报、漏报等现象发生。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开展隧道断层破碎区地质雷达探测特征响应的研究,从理论分析、正演实验和工程实测等方面强化对断层破碎区的认识,实现雷达信号的自动分类识别。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地质雷达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总结了雷达数据的常规处理方法;对信号频域、时频域的转化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成熟的小波变换(WT)作为信号转化方法;从麦克斯韦旋度方程出发,结合Yee氏网络,对时间域有限差分法进行研究。(2)基于时间域有限差分法开展正演模拟,对地下介质中常见的相对介电参数和电导率进行组合,探究不同地层中雷达的极限探测深度;建立含水、含气、水气混合和界面形状不规则的断层模型,通过时域、频域和时频域的联合分析,总结电磁波在各种不同断层中的传播规律,对不同类型的断层进行分辨。(3)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网络模型,仿真信号作为数据集,将雷达单道波中的7个特征参数作为分类特征输入模型;对隧道断层区域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类,增加自动分类的先验条件,对比分析了雷达数据在单一条件下和综合条件下分类的精准率和召回率,两者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其中单一条件下模型的效果更好。(4)基于断层的响应特征和自动判别模型,结合江苏宜兴市阳灵隧道的工程条件和检测数据,对上述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进行验证评价。阳灵隧道断层雷达检测数据与正演仿真数据的规律基本一致,增加了正演实验的可信度;信号自动判别的精准率和召回率都达到了工程要求,实现对阳灵隧道断层病害的自动判别。本文共有图48幅;表15个;参考文献90篇。
刘小龙[8](2019)在《基于车载非接触式雷达的公路隧道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公路工程的发展,隧道工程的数量和里程不断增加。相应的,隧道养护检查工作量增长迅猛,而衬砌结构的质量决定着隧道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因此,公路隧道的质量检测工作就尤为重要。而传统的检测方法在检测过程中多依靠人工进行,部分部位检测需要架设支架,检测过程会影响隧道正常运营,检测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在公路隧道工程中,用探地雷达检测结构质量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手段,但是常规的雷达检测方法多为人工手持雷达天线进行贴壁检测,也存在着检测效率低、安全隐患大的问题。这些检测方法的效率、精度及安全性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为此,发展非接触式雷达检测技术已成为一种必要的需求。本文的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深入研究了探地雷达电磁波的传播规律及其基本工作原理;(2)使用基于FDTD的数值仿真软件GprMaxV2.0,结合Matlab代码,建立了目标在不同空气距离下、不同电导率的介质中的正演模型并得到了与之对应的响应特征与规律;(3)针对隧道的素混凝土二衬和钢筋混凝土二衬建立了衬砌厚度、背后空洞、裂缝及脱空的正演模型,得到了这些质量缺陷的典型雷达剖面图;(4)通过浇筑混凝土模型板,采用不同型号雷达及天线进行户外物理实验检测,并通过后处理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真实、准确的非接触式检测结果。(5)根据公路隧道的特点及衬砌状态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基于车载非接触式雷达扫描系统的方案,分别为:支撑臂固定小轮车扫描系统、四通道快速扫描系统、单通道横向可移动式扫描系统;本文通过模拟得到了空气距离与雷达反射信号强度的数学关系式,电导率与反射信号强度的数学关系式,不同混凝土不同缺陷的雷达剖面图;通过物理实验得到了病害的非接触式检测数据;并设计了三种非接触式雷达车载解决方案,对公路隧道的快速检测研究有重要意义。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9](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李灿[10](2017)在《树木雷达在颐和园古树内部缺陷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颐和园内生长的树木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外界侵害,易导致内部腐朽中空,甚至死亡和倾倒,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需要对树木内部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测。目前主要应用的检测手段有应力波、CT扫描、雷达波等,其中,雷达波检测技术以其快速、无损等特点应用愈加广泛,但是由于树木内部复杂的结构特性,同时检测结果评判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技术人员的主观性,导致树木雷达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树木内部结构的正演模拟,研究多种典型树木模型的雷达波传播、成像的规律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本文从雷达波和正演模拟相关理论出发,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通过GprMax和Matlab编程对树木内部结构进行正演模拟,研究不同形状、不同部位、不同大小的树木内部缺陷结构中雷达波的传播规律及其反射波的成像规律,同时讨论单一参数的变化对雷达波传播及成像的影响;利用雷达设备通过实测树木获取数据并处理结果,通过分析雷达实测结果与正演结果之间的异同,研究正演模拟的准确性,进一步修改参数,丰富正演模拟数据;通过分析所得结果,利用Myeclipse和Tomcat服务器,借助Bootstrap框架和高德地图开发平台,搭建颐和园古树信息管理系统,在地图的基础上直观地展示所探测古树的位置、照片、Treewin和BJFU-TGPR结果等信息,方便查看检测结果。本文研究结果为今后雷达波技术在树木检测方面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依据,丰富理论上的指导,为古树名木的保护提供了支持。
二、RIS探地雷达系统及公路检测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IS探地雷达系统及公路检测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三维激光雷达在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基本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与结构 |
第二章 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及精度分析 |
2.1 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 |
2.2 理论精度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点云数据处理 |
3.1 数据特点 |
3.2 预处理关键方法 |
3.3 路面平面模型及道路纵断面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整度指标计算及分析 |
4.1 路面平整度评价指标 |
4.2 国际平整度指数IRI计算模型 |
4.3 可靠性分析 |
4.4 平整度指标一致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 |
5.1 试验段工程概况 |
5.2 数据预处理 |
5.3 路面平整度计算及评价 |
5.4 路面结构层厚度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际平整度指数计算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图像特征的隧道衬砌雷达无损检测辨识精度提升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质雷达参数选择研究现状 |
1.2.2 地质雷达探测模型研究现状 |
1.2.3 地质雷达数据分析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2.隧道衬砌脱空检测方法研究 |
2.1 探地雷达原理 |
2.1.1 探地雷达基本理论 |
2.1.2 探地雷达工作原理 |
2.1.3 探地雷达影响因素 |
2.2 隧道初支衬砌结构及脱空成因分析 |
2.2.1 隧道衬砌结构和施工工艺 |
2.2.2 隧道衬砌脱空病害成因分析 |
2.3 构建物理模型试验检测脱空现象 |
2.3.1 物理模型设计与制作 |
2.3.2 雷达数据采集及处理 |
2.4 小结 |
3.基于灰度分布的雷达图像识别方法研究 |
3.1 灰度分布原理 |
3.1.1 灰度图像 |
3.1.2 灰度直方图 |
3.1.3 二值图像 |
3.1.4 图像分割 |
3.2 脱空雷达图像特征分析 |
3.2.1 物理模型中脱空雷达图像特征分析 |
3.2.2 含有金属填充的衬砌脱空图像特征分析 |
3.3 探地雷达检测图像脱空区域筛选方法步骤 |
3.3.1 图像增强处理 |
3.3.2 图像边缘检测 |
3.3.3 自适应阈值分割 |
3.3.4 去除小连通域 |
3.3.5 获取脱空区域图像 |
3.4 小结 |
4.雷达检测图像识别精度研究 |
4.1 探测精度指标 |
4.1.1 探地雷达分辨率 |
4.1.2 探地雷达探测精度 |
4.1.3 探地雷达检测图像识别精度 |
4.2 基于投影提取脱空区域位置信息 |
4.2.1 目标图像灰度分布 |
4.2.2 基于投影提取坐标 |
4.3 雷达图像识别精度分析 |
4.4 小结 |
5.工程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探地雷达检测方案 |
5.2.1 实验设备 |
5.2.2 初支检测测线布置 |
5.2.3 初支脱空检测流程 |
5.3 检测图像辨识结果 |
5.3.1 图像处理步骤 |
5.3.2 初支检测图像 |
5.3.3 脱空区域信息统计 |
6.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源程序部分代码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隧道衬砌缺陷的探地雷达精确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探地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 |
1.2.1 探地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探地雷达技术的应用现状 |
1.2.3 探地雷达图像处理技术概况 |
1.3 本文研究路线及章节内容 |
1.3.1 研究路线图 |
1.3.2 章节内容 |
第二章 探地雷达基本原理和方法技术 |
2.1 探地雷达的理论基础 |
2.1.1 电磁学基本原理 |
2.1.2 反射理论 |
2.1.3 散射理论 |
2.2 探地雷达组成系统和工作原理 |
2.2.1 探地雷达的组成系统 |
2.2.2 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 |
2.3 探地雷达的相关参数和基本检测方法 |
2.3.1 探地雷达的技术参数 |
2.3.2 探地雷达的探测参数 |
2.3.3 探地雷达检测的基本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探地雷达的数据信息处理技术 |
3.1 探地雷达的数据整理 |
3.1.1 数据处理技术要求 |
3.1.2 数据编辑 |
3.2 探地雷达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
3.2.1 道均衡 |
3.2.2 图像的数字滤波 |
3.2.3 图像的反褶积 |
3.2.4 小波变换 |
3.3 探地雷达数据图像的解释 |
3.3.1 数据解释的地质基础 |
3.3.2 数据解释的流程 |
3.3.3 衬砌内部典型特征的雷达图像 |
3.3.4 时间剖面的解释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Canny算子的雷达图像特征识别 |
4.1 探地雷达图像精确识别的理论基础 |
4.2 Canny边缘检测算法 |
4.2.1 判断准则 |
4.2.2 Canny算子的实现 |
4.2.3 传统Canny算子存在的缺陷 |
4.3 Canny算子的改进 |
4.3.1 巴特沃斯滤波器原理 |
4.3.2 迭代阈值法 |
4.3.3 改进算法的具体步骤 |
4.4 利用数值模拟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
4.4.1 衬砌空洞的模拟 |
4.4.2 衬砌充水空洞模型 |
4.4.3 衬砌厚度的模拟 |
4.4.4 衬砌中钢筋的模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 |
5.1 工程简介及探测方案 |
5.1.1 工程概况 |
5.1.2 探测方案 |
5.2 仪器设备和数据采集 |
5.3 探地雷达数据图像处理的方法 |
5.3.1 原始雷达采集信号 |
5.3.2 去直流漂移 |
5.3.3 切直达波 |
5.3.4 增益调整 |
5.3.5 去水平波 |
5.3.6 滑动平均 |
5.4 基于改进Canny算子的实测雷达数据对比分析 |
5.5 探地雷达数据图像的缺陷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回顾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基于探地雷达的道路地下空洞探测及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探地雷达应用于道路检测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探地雷达的理论基础及工作原理 |
2.1 探地雷达的理论基础 |
2.1.1 电磁波的波动方程 |
2.1.2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
2.2 探地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
2.2.1 探地雷达的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
2.2.2 探地雷达探测所需的相关参数 |
2.2.3 探地雷达天线频率的选择原则 |
2.3 探地雷达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
2.3.1 探地雷达的特点 |
2.3.2 探地雷达的应用领域 |
2.3.3 探地雷达的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3 道路地下空洞成因及特征 |
3.1 道路地下空洞的形成原因 |
3.2 道路地下空洞的地球物理特征 |
3.3 道路地下空洞的雷达数据解译 |
3.4 本章小结 |
4 道路地下空洞病害模型试验 |
4.1 试验方案设计 |
4.1.1 砂土介质中相对介电常数的确定 |
4.1.2 道路路基模型及测线布置 |
4.1.3 试件的选取及埋深设计 |
4.2 空洞病害探测及雷达影像面积的确定 |
4.2.1 试件1埋深0.20m的探测 |
4.2.2 试件1埋深0.25m的探测 |
4.2.3 试件1埋深0.30m的探测 |
4.2.4 试件2埋深0.30m的探测 |
4.2.5 试件3埋深0.15m的探测 |
4.2.6 试件4埋深0.20m的探测 |
4.2.7 试件4埋深0.35m的探测 |
4.2.8 试件5埋深0.40m的探测 |
4.2.9 试件5埋深0.50m的探测 |
4.2.10 空洞病害影像面积准确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Matlab的空洞病害雷达图像自动识别技术 |
5.1 空洞病害雷达图像的二值化 |
5.2 连通域分析 |
5.3 形态学图像处理 |
5.4 地下空洞病害自动识别及面积计算 |
5.5 病害自动识别技术在预应力管道中的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深度学习和无人机的重交通荷载公路病害定位和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有公路病害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基于无人机的公路自动化检测研究现状 |
1.2.3 基于深度学习的公路病害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无人机的公路路面信息采集技术 |
2.1 基于Wi-Fi和高清摄像的路面图像采集技术 |
2.2 路径优化技术 |
2.2.1 基于退火算法的路径规划 |
2.2.2 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Faster R-CNN的路面病害定位 |
3.1 概述 |
3.2 Faster R-CNN概述 |
3.2.1 Fast R-CNN |
3.2.2 RNP网络结构 |
3.2.3 Faster R-CNN网络结构 |
3.3 路面图像数据集 |
3.4 训练、验证和测试结果分析 |
3.4.1 Faster R-CNN结构优化 |
3.4.2 病害定位准确性分析 |
3.4.3 路面材料影响分析 |
3.4.4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
3.5 方法对比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病害形态信息提取 |
4.1 概述 |
4.2 路面病害图像数据集 |
4.3 全卷积神经网络 |
4.3.1 膨胀卷积层 |
4.3.2 高斯随机场层 |
4.3.3 像素点分类层 |
4.4 训练、验证和测试结果分析 |
4.4.1 全卷积神经网络验证结果分析 |
4.4.2 全卷积神经网络测试结果分析 |
4.4.3 路面结构的影响 |
4.4.4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
4.5 公路检测示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工作与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探地雷达的路基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安排 |
第二章 探地雷达检测路基原理 |
2.1 公路结构及常见路基病害介绍 |
2.1.1 公路结构介绍 |
2.1.2 常见路基病害 |
2.2 探地雷达工作原理及数据形式 |
2.2.1 探地雷达检测路基工作原理 |
2.2.2 探地雷达数据形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路基雷达数据数值模拟 |
3.1 正常公路结构数值模拟 |
3.2 路基病害数值模拟 |
3.2.1 脱空病害数值模拟 |
3.2.2 疏松病害数值模拟 |
3.2.3 空洞病害数值模拟 |
3.2.4 裂缝病害数值模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基雷达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
4.1 路基雷达数据处理流程 |
4.2 路基雷达数据处理算法研究及仿真分析 |
4.2.1 路基雷达回波信号预处理 |
4.2.2 路基病害区域定位 |
4.2.3 层位追踪 |
4.3 路基雷达实测数据处理分析 |
4.3.1 病害区域定位 |
4.3.2 层位追踪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路基雷达数据处理软件的研制 |
5.1 路基雷达回波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 |
5.2 路基雷达回波数据处理软件的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7)山岭隧道断层地质雷达探测特征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不足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地质雷达探测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 |
2.1 地质雷达基本理论 |
2.2 地质雷达数据的处理 |
2.3 信号时频谱量化分析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地质雷达探测信号正演模拟分析 |
3.1 时间域有限差分法 |
3.2 雷达探测深度分析 |
3.3 山岭隧道断层的正演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XGBOOST的断层判别 |
4.1 决策树算法理论 |
4.2 XGBOOST算法理论 |
4.3 特征工程 |
4.4 断层的分类判别 |
4.5 本章小结 |
5 断层雷达信号响应特征与识别 |
5.1 工程概况 |
5.2 测试过程与结果 |
5.3 模型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车载非接触式雷达的公路隧道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车载探地雷达的发展 |
1.2.2 探地雷达在隧道中的检测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车载探地雷达的基本理论 |
2.1 GPR电磁学理论 |
2.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
2.1.2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 |
2.1.3 电磁波的反射与接收 |
2.2 探地雷达工作原理及参数介绍 |
2.2.1 探地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
2.2.2 探地雷达参数介绍 |
2.3 探地雷达数据的图谱解释 |
2.3.1 单道数据的波形特征 |
2.3.2 雷达剖面的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接触式雷达检测隧道病害的正演模拟 |
3.1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的GprMax正演模拟 |
3.2 GprMax2D的正演 |
3.3 目标在不同空气距离下的模拟 |
3.4 不同电导率介质中的响应特征 |
3.5 基于非接触式雷达的素混凝土衬砌结构模拟 |
3.5.1 素混凝土二衬厚度模拟 |
3.5.2 素混凝土二衬背后空洞模拟 |
3.5.3 素混凝土二衬裂缝模拟 |
3.5.4 素混凝土脱空模拟 |
3.6 基于非接触式雷达的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构响应特征 |
3.6.1 钢筋混凝土二衬厚度响应模拟 |
3.6.2 钢筋混凝土二衬背后空洞响应特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接触式雷达检测实验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模型设计与制作 |
4.3 实验检测设备 |
4.4 实验方案 |
4.5 数据采集 |
4.6 实验结果分析 |
4.6.1 钢筋检测数据处理 |
4.6.2 混凝土空洞检测 |
4.6.3 脱空检测 |
4.6.4 正演模拟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车载非接触式雷达扫描系统设计方案 |
5.1 车载非接触式雷达扫描系统的设计目的 |
5.2 公路隧道特点 |
5.3 车载平台的一般要求 |
5.4 车载方案设计 |
5.4.1 支撑臂固定小轮车扫描系统 |
5.4.2 四通道快速扫描系统 |
5.4.3 单通道横向可移动式扫描系统 |
5.5 提高空耦距离的方法 |
5.5.1 雷达天线频率 |
5.5.2 单点自动追踪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9)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0)树木雷达在颐和园古树内部缺陷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无损检测发展现状 |
1.3 雷达波正演模拟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文章组织结构 |
2 雷达波相关理论 |
2.1 雷达基本原理 |
2.1.1 雷达波数据显示 |
2.1.2 探测深度 |
2.1.3 探测方法 |
2.1.4 测量参数设置 |
2.2 树木雷达 |
2.2.1 探测原理 |
2.2.2 探测设备 |
2.3 介电常数估计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FDTD正演模拟分析 |
3.1 FDTD正演模拟原理 |
3.1.1 FDTD基本原理 |
3.1.2 本构关系 |
3.1.3 数值稳定性和数值色散 |
3.1.4 激励源设置 |
3.1.5 吸收边界条件 |
3.2 基于GprMax的正演模拟相关技术 |
3.2.1 正演模拟软件一GprMax |
3.2.2 GprMax坐标体系 |
3.2.3 GprMax输入文件相关命令 |
3.2.4 GprMax输出文件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GprMax的树木正演模拟分析 |
4.1 健康树木结构正演模型 |
4.2 空洞结构正演模型 |
4.2.1 空洞发生在芯材部位 |
4.2.2 空洞发生在边材部位 |
4.3 腐朽结构正演模拟 |
4.3.1 腐朽发生在芯材部位 |
4.3.2 腐朽发生在边材部位 |
4.4 本章小结 |
5 树木雷达实测实例与应用 |
5.1 数据分析 |
5.2 探测结果与正演对比 |
5.3 正演结果分析 |
5.4 实验现场 |
5.5 颐和园古树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设计 |
5.5.1 背景介绍 |
5.5.2 相关技术介绍 |
5.5.3 系统分析 |
5.5.4 系统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RIS探地雷达系统及公路检测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维激光雷达在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杨晨辉.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2021(01)
- [2]基于图像特征的隧道衬砌雷达无损检测辨识精度提升方法[D]. 田海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隧道衬砌缺陷的探地雷达精确识别研究[D]. 陈伟.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4]基于探地雷达的道路地下空洞探测及识别技术研究[D]. 赵柳. 西华大学, 2020(01)
- [5]基于深度学习和无人机的重交通荷载公路病害定位和测量研究[D]. 李海东. 长安大学, 2019(07)
- [6]基于探地雷达的路基检测技术研究[D]. 万静.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7]山岭隧道断层地质雷达探测特征响应研究[D]. 陶陆.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基于车载非接触式雷达的公路隧道检测技术研究[D]. 刘小龙.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10]树木雷达在颐和园古树内部缺陷检测中的应用[D]. 李灿.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