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物修复材料的整理与归档

浅谈文物修复材料的整理与归档

一、浅论文物修复资料的整理建档(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佳[1](2021)在《浅谈基层博物馆文物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以彭州市博物馆为例》文中指出文物档案对文物的保存、管理以及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但是在基层博物馆中,由于种种原因,从文物最初的发掘整理到后续的研究利用,其文物档案工作就存在着诸多不足,使得后续工作难以开展。通过探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便基层博物馆文物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

艾科热木·阿力普[2](2021)在《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文中指出中国自古以来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其有几千年的璀璨历史,凝聚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也孕育出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典型代表之一的新疆木卡姆艺术,其自古流传至今,至少走过了 500多年风风雨雨。如今木卡姆艺术留存于新疆各个不同的地区,主要的木卡姆艺术形式主要有: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这其中十二木卡姆最具有代表性。十二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典套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之下,木卡姆艺术从濒临灭失的困境中,逐渐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证明其不仅是中国民间艺术,更是我国新疆各民族通过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思维与感情的一种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保护面临诸多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对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等工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获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传承工作依然面临着保护基础薄弱、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不足、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够充分、文化生态保护亟待加强、木卡姆艺术合理利用不足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所遇到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并遵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方针。倡导政府主导,利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法,有效解决诸多问题。因此对木卡姆艺术的保护需要从立法完善、有效夯实木卡姆文化保护基础、提升对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有效完善教育传承、加强木卡姆艺术的传播与实务资料的保护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完善。以期将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治理轨道。本文主要是一篇研究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学术论文,以十二木卡姆的发祥地莎车县为田野点,对十二木卡姆的生存生态环境、民俗状况、传承与保护情况、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政府扶持力度、传承与保护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完整、客观的了解与描述,并就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中的不足与缺陷,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对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发展,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共有六章组成:第一章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概述,主要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历程;并对木卡姆艺术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进行系统的总结;就木卡姆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别: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传统节日与民俗,相互交融的现象进行说明。为本文后面章节做好铺垫。第二章主要从文化多样性、文化权利理论,以及罗尔斯、诺齐克、德沃金、马克思民族平等理论方面进行论述,探讨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以新疆木卡姆艺术为主线,对其所处的生存环境进行详细的描述,并对近年来我国加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际公约以及创设的相关国内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过程中所坚持的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维护多元一体、整体性保护、真实性保护、文化共同繁荣等原则依次进行详细说明。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莎车县保护木卡姆艺术的多种传承模式,所做的具体保护措施等,依据调研获得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描述。第四章对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保护基础滞后、传承人面临困境、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充分、文化生态遭破坏、合理利用不足问题,都一并进行深入的讨论,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细致、全面的分析。第五章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借鉴与启示,通过域外法国非物文化遗产——马洛亚、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舞蹈屋、葡萄牙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多的保护模式,进行详细的研究。总结出对我国木卡姆艺术保护有利的经验启示。第六章木卡姆文化保护的完善建议,主要从完善相关立法、夯实木卡姆文化保护基础、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完善教育传承、加强对木卡姆乐器制作的保护、加强木卡姆文化的传播、加强木卡姆实物资料的保护等视角,对木卡姆艺术的保护提出完善意见。

王娟[3](2021)在《陈炉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变迁研究(2008-2020)》文中研究表明陈炉是闻名古今的陶瓷重镇,被誉为“东方古瓷镇”。2006年,陈炉古窑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耀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陈炉古镇被命名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年编制了《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陈炉镇保护规划》,规划期限2008-2020年。伴随保护工作的实施,古镇风貌发生变化,并出现多处文物点的保护性破坏,因此对古镇的研究迫切而重要。为保护陈炉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以陈炉古镇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年编写的《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陈炉镇保护规划》,以规划期限(2008-2020年)内对比分析为研究思路,通过文献研究,调研走访,社会学调查,比较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研究陈炉遗产构成要素的认识及其在2008-2020年的变迁,包括镇区结构、遗址遗存、建筑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基于变迁分析与保存状况调查,站在规划期限最终节点,以保护规划为准则对陈炉近年保护实践作出分析,首先分析保护工作是否落实《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陈炉镇保护规划》的保护要求与措施;其次分析工程建设的实施主体,列举“保护性”和“破坏性”的建设实践,批判破坏性的建设干预;再次分析镇区管理制度与政策,从管理层面检视保护实践工作;最后分析古镇后续的其他规划建设文件,发现各规划编制内容之间的矛盾。通过变迁和保护的分析指出保护面临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本研究通过在一定的周期内对陈炉特征要素变迁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以实施效果为主的分析体系,找到适合于陈炉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为今后政府建设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不仅对陈炉古镇的保护工作实践有实际意义,而且给其它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以借鉴和参考。

李姣[4](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马敬晓[5](2021)在《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红色建筑遗产对于记录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邯郸是全国革命老区之一,许多革命家曾在这里奋战过并留有众多红色建筑遗产,然而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和乡村建设的迅速发展,许多红色建筑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全面调查红色建筑遗产,对建筑基本信息和保存现状进行整理,已成为红色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议题。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在国内迅速发展,虚拟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各个行业,在建筑保护领域众多学者的视野开始聚焦在虚拟技术方面。因此,结合虚拟技术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以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结合多种研究方法,运用数字技术实现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文章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虚拟可视化相关理论、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背景的基础上,构建出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实现流程,主要分为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建档、基础模型建立、虚拟场景构建、虚拟交互设计四个阶段。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建档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进行实体信息、历史信息及人文信息采集,并对其进行数字化建档。基础模型建立阶段依据前期工作成果,运用多种建模方法,根据评估结果按照需求构建出不同类型的模型。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利用相关虚拟技术软件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进行虚拟场景构建。在虚拟交互设计阶段,结合硬件设备,实现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可视化。依据构建完成的流程,从虚拟漫游、虚拟修复、虚拟拆解三方面,分别选取不同类型的对象对虚拟可视化进行实证研究应用。论文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和虚拟可视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虚拟可视化成果进行了应用。研究成果一方面完善了邯郸红色建筑遗产的全面调查研究,从理论方面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工作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运用虚拟技术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进行展示与传播、保护与修复、服务与管理,提升人们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保护意识,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王颢霖[6](2021)在《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是我国乃至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承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今已走过将近二十年的历程,开展了形式广泛、内容丰富的保护工作,形成诸多成果。本文聚焦当下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实际情况,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法规建设、评估体系、本体保护与传承保护几个方面,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的构建进行基础性的建设。论文从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系统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对保护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探讨。论文建立在对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实践、保护研究考察分析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各项研究工作,力求形成整体性的研究构架。引言部分首先明确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梳理我国当下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研究的具体情况,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与重点研究问题进行说明。第一章是本文的研究基础,从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缘起与发展历程切入,在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营造技艺概念的基础上,分四个阶段梳理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发展历程,厘清保护思想的发展脉络,为其后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的具体问题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针对当下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制度进行论述,从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及保护制度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并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文第三章试对我国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进行研究,从项目本体评估与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两方面展开,为评估工作进行方法论层面的搭建。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第四、五章分别针对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与传承保护进行论述,结合实际保护案例,多方面探讨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总结收束,并对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当下与未来进行展望。

陈雅青[7](2020)在《容城方志营造载文以及典型建筑复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北省容城是“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容城之地自五帝起便有,西汉时封容城国,后国改为城,唐代容城属雄州,北宋时,南北容城并存,金灭辽后,南北容城归一,明代属京师保定府,民国直隶属河北省。虽为雄安新区三县之中面积最小的县城,但历史最为悠久,贤者能人层出不穷,“容城三贤”之名流芳百世。这里人杰地灵,文风盛行,地处雄县与安新县之间,如蚌中之珠一般,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便是避难之所,膏腴之地。容城交通条件便利,处于华北平原腹地,是由南部,向北方高原及太行山一脉通行的必经之所。当下关于中国城市历史的研究很多,建筑界和史学界对许多城市的发展都有了成熟的理论。而容城作为雄安新区中的重点城市,将在未来几十年中,开展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但对于容城当地的建筑历史脉络的系统研究还未形成,城市发展历程还未详尽梳理,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尚为空白。本文选取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文献多为历史相关书籍,主要包括当地或直隶地区的县治、州志、府志等,对于研究河北地区的正史、地理类志书,也是我们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于这些文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结合历来容城周边环境变化、河道变迁,整理了容城有记载的曾经存在的古河道流向及位置;研究了从西汉到民国时期,历朝历代对于容城县城的修建;并以明清时期为例,总结了容城城市的格局和空间特点。考证了县城内重要建筑,如县衙建筑、文庙等,对其形制、布局以及作用进行研究。另外,通过对容城地理、政治、交通、经济、文化的分析,梳理影响古代城市营造活动的因素,探明影响城市建设的相关原因。然后,通过以上分析,对容城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提出建议思路,主要有南阳遗址、黑龙口长城等,以及其他现存建筑和已圮建筑保护,同时以容城八景为代表,分析研究保护八景文化的策略。最后,对容城的典型建筑进行推测性复原,即县衙空间格局推测和县衙大堂推测性复原研究。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容城相关的历史信息,梳理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并对于其中的营造过程进行分析,整理出历朝历代,在城市营造过程中,不同因素对城市建设产生的影响,对当地的遗产保护提出建议性策略,以保护古城风貌,并对典型建筑进行分析和复原,还原当时城市风貌和城市格局。以期对当下雄安新区的建设及容城城区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遗产保护策略提供借鉴与参考。

付瑾瑜[8](2020)在《工业遗产信息记录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以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工业遗产近几十年逐渐成为进入公众视野的遗产保护热点。工业遗产的记录档案中保存有大量信息,其中物质类遗产记录信息主要是针对工业遗产的建筑物、生产车间、生产设备的图纸和文字;非物质类遗产记录信息主要是针对工艺流程、工作组织形式、历史回忆的纪实影像和文字。这两类记录信息由于过于专业和琐碎,公众难以对这些文字及二维图像形成系统认知,导致公众难以正确理解遗产的内涵和价值,这是当下工业遗产以及现代建筑遗产记录方法研究亟待解决的前沿课题。而三维可视化是一项应用于诸多学科领域,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文字与二维信息转化为直观精确的三维信息模型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帮助公众认知与了解工业遗产价值的有效途径。“陕西老钢厂建筑群”隶属于西安市东部的原陕西钢厂,是西安市政府公布的历史建筑之一。陕西钢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至今,历经多个时期,保留有丰富的档案资料、历史影像。本论文拟以“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为例,基于其保存丰富的遗产信息,借助数字化技术转化为公众直观和易读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其工业遗产内涵与价值向公众的有效传递。论文第一部分为工业遗产信息记录基础研究,总结出国际国内遗产保护文件和实践案例中遗产信息记录中涉及的被记录主体、记录内容和记录方法,针对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的被记录主体,找出其相应的记录内容和方法,并应用于本次工业遗产信息记录研究。第二部分是三维可视化在遗产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三维可视化可以通过史迹信息数据化,阐释与解读文化遗产的信息资源。通过遗产信息的三维可视化,可以解决对遗产的信息处理及展示和遗产本身具有的历史、艺术、文化、科技价值的解读。对比三维可视化研究多种数字化建模方法,确定其中Sketch up软件由于其简单易掌握的特性非常适用于工业遗产记录信息的三维模型建立。第三部分以“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为例,根据陕西钢厂历史发展分为诞生、发展、破产、改造再利用时期四个时期,通过资料阅读和实地调研梳理四个时期的环境和厂址条件、建筑物、设备和生产线、非物质性相关记录信息,依托价值评估,运用Sketch up软件,构建有效实现遗产记录信息文字与二维图片的三维可视化转换,通过对遗产基本信息、建筑空间演化信息、特殊工艺信息、非物质遗产信息等提取适合于三维可视化模型建构的遗产信息。还原历史场景,直观呈现其遗产价值,为其进一步应用于工业遗产的记录信息方法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案例。

李爽[9](2020)在《基于GIS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以保定古城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及各专家学者的重视,保护工作不断完善,但是随着名城保护规划的逐步实施,规划与实施现状的矛盾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实施评估研究较少,缺乏定量的评估手段,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评估工作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随着空间规划时代的到来,根据在城市规划中广泛应用GIS技术的经验,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中利用GIS技术开展更为长期的、动态的定量化评估,构建一套尽可能定量化的、全面的实施评估指标模型,对指导下一阶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及规划修编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实施评估的发展,以及GIS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分别从规划实施评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GIS技术的应用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总结;通过相关文献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与整理,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出发,围绕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历史要素-历史地段-历史城区”的实施效果,提出具体的评估要素,进而划分24个评估指标,构建基于GIS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其次,以保定古城作为实例研究对象,利用GIS技术分析保定古城范围内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验证实施评估模型的可行性,同时对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下一阶段保护工作提供合理的建议。本文通过对保定古城范围内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发现保定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整体表现一般。其中在规划技术评价方面表现较好,但仍存在下层级风貌街巷保护详细规划覆盖不到位、规划不协调的问题;在实施效果方面表现一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缺乏修缮、街巷传统风貌延续性较差、超高建筑未得到整治、停车场地不足、人口容量严重超标等问题。最后文章针对保定古城规划实施出现的问题,提出关于深化规划编制内容、建立多主体动态监管机制的规划技术提升建议;提出建筑立面分级整治、更新地面铺装、优化城市家具等改善街巷传统风貌、提升历史地段景观的具体策略;提出优化古城交通组织,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利用古城存量用地增补公共空间等古城功能优化策略等,促进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开展。本文希望能够对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丰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系统性提供有益的补充。但由于自身水平,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胡少翔[10](2020)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全过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是贯穿整个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移民档案完整、准确和有效利用的基石。做好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对推进移民安置工作,服务移民群众具有重要作用。为规范移民档案管理,国家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对移民档案的管理体制与职责、归档与移交、档案验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奖励与处罚等作出了规定。但在移民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移民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有效利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如何完善移民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界和移民界亟待重视与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为例,通过实地参与归档工作,围绕实际归档情况,对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识别其中需完善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从移民档案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展开,阐述了移民档案及管理的作用、意义,介绍了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移民安置实施、移民档案管理的概况,梳理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政策规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其次,从前期工作、实施工作、管理监督、资金财务四个方面介绍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实际归档情况,并分别参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对应的归档要求,指出档案中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最后,将问题进行归纳,结合J县移民档案管理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移民档案归档范围中不完善之处的研究,提出了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指标设计深度不够、保管期限划分标准不清等问题,并提出对应的修订建议;二是针对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有关管理职责、人员、移交等方面的条款提出完善意见;三是根据J县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归纳出档案意识薄弱、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档案利用不善等问题,提出了增强档案意识、加强培训指导、完善档案利用制度等建议。

二、浅论文物修复资料的整理建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文物修复资料的整理建档(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基层博物馆文物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以彭州市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物档案对于基层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性
2 基层博物馆文物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条件不充足,无法专业管理
    2.2 登记建档不及时,造成信息缺失
    2.3 动态记录不完善,缺乏有效利用
3 基层博物馆文物档案工作的改进策略
    3.1 增加支持投入,配套基础设施
    3.2 完善管理制度,及时查漏补缺
    3.3 顺应数字化趋势,进行档案系统化建设
4 结语

(2)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及意义
    二、研究相关动态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概述
    第一节 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木卡姆的搜集、整理与记录
        二、改革开放后的整理、挖掘阶段
        三、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的保护
    第二节 木卡姆价值分析
        一、历史价值
        二、艺术价值
        三、社会价值
        四、经济价值
    第三节 木卡姆艺术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个领域
        一、木卡姆艺术与民间文学和传统戏曲的交叉
        二、木卡姆艺术与传统舞蹈和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的交融
        三、木卡姆艺术与传统节日和民俗的相融
第二章 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理论
        一、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
        二、文化多样性的的影响
        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文化多样性保护
    第二节 文化权利理论
        一、文化权利形成与发展
        二、文化权利基本内涵
        三、文化权利的要素
    第三节 民族平等理论
        一、罗尔斯的平等理论
        二、罗伯特·诺齐克的平等理论
        三、德沃金的自由主义平等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
第三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现状
    第一节 木卡姆文化遗产起源与生存环境
        一、新疆木卡姆文化遗产的起源
        二、十二木卡姆简述
        三、绿洲农业文明
        四、各民族融合状况
        五、民俗状况
    第二节 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的立法现状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二、《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
        三、《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
        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三节 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保护原则
        二、真实性保护原则
        三、维护多元一体原则
        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原则
        五、文化共同繁荣原则
    第四节 莎车县十二木卡姆传承模式
        一、莎车县地理环境介绍
        二、父子传承模式
        三、师徒传承模式
        四、传统社区传承模式
        五、学校教育传承模式
    第五节 莎车县木卡姆艺术的具体保护措施
        一、代表性传承人
        二、木卡姆进校园和进社区情况
        三、充分利用文化博物馆与文化中心
        四、传统节日与木卡姆文化节的展演展示
        五、扶持措施
第四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保护基础方面的问题
        一、木卡姆传承保护方面的资金短缺
        二、木卡姆博物馆与私人博物馆管理模式滞后
        三、木卡姆相关的原始歌词、乐谱流失严重
        四、生存空间逐渐萎缩
    第二节 传承人面临的困境
        一、各级各类代表性传承人人数较少
        二、代表性传承人种类单一
        三、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
        四、传承基础薄弱,人才培养滞后
        五、木卡姆艺术乐器作坊与制作艺人未得到足够重视
        六、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不够完善
    第三节 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够充分
        一、政府的扶持力度
        二、公益性宣传
        三、原始资料及有关实物收集与整理方面
        四、数字化记录
        五、交流与展演展示
    第四节 文化生态保护亟待加强
        一、民众的参与度不足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三、相关的文物古迹保护不力
    第五节 合理利用不足
        一、木卡姆艺术的不当创新
        二、产业发展不足
        三、完整性保护不足
        四、传承培训尚未制度化
第五章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 法国非物文化遗产——马洛亚
        一、“马洛亚”的定义及历史溯源
        二、支持马洛亚艺术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主要机构
        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机构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培训机构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机构
    第二节 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舞蹈屋
        一、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屋
        二、舞蹈屋的参与者
        三、保护措施
        四、舞蹈屋模式的档案管理
        五、促进区域、分区域和国际合作
    第三节 葡萄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多的保护
        一、法多基本情况与分类
        二、法多的伴奏乐器
        三、法多的管理模式
        四、法多的保护模式
        五、法多的宣传模式
    第四节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的启示
        一、建立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机构
        二、建立新疆木卡姆艺术文献资料机构
        三、积极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教育培训
        四、积极推进新疆木卡姆艺术的档案建立
        五、加强地区、区域与国内外推广合作
        六、创新宣传手段
第六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完善
    第一节 完善相关立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传承人认定制度的修改建议
        二、《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修订建议
        三、制定有关保护木卡姆艺术的地方性法规
    第二节 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
        一、鼓励带徒授艺
        二、提高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
        三、积极建立专家委员会制度
        四、完善奖励措施
    第三节 完善教育传承
        一、举办木卡姆艺术进校园活动
        二、充分发挥社区民众在木卡姆艺术传承中的作用
        三、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传承质量与研究
    第四节 加强对木卡姆乐器制作技艺的保护
        一、木卡姆乐器制作技艺的整理与记录
        二、挖掘民间传统乐器传承人
        三、加强对乐器制作原材料的保护
    第五节 加强木卡姆艺术的传播
        一、强化政府部门主导,学界并行
        二、重视商界与新闻媒体共同辅助功能
        三、加强木卡姆艺术展演展示与国内外交流
        四、不同地区木卡姆艺术的交流合作
    第六节 夯实木卡姆文化保护的基础
        一、调查、记录与建档
        二、加强对木卡姆艺术的研究
        三、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创新传承方式
        四、搜集与木卡姆艺术有关的实物和资料
        五、对木卡姆艺术博物馆进行全面完善
        六、鼓励资深艺人建立私人博物馆
        七、借助多方优势搜集与木卡姆艺术有关的藏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陈炉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变迁研究(2008-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的提出
        1.1.2 保护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研究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2 相关概念研究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1.4.2 陈炉古镇的研究现状
    1.5 《陕西历史文化名镇—陈炉镇保护规划》的制定
        1.5.1 提出背景
        1.5.2 保护工作问题
        1.5.3 《陕西历史文化名镇—陈炉镇保护规划》的必要性
        1.5.4 上位规划的保护措施
        1.5.5 上位规划的利用展示要求
        1.5.6 《陕西历史文化名镇—陈炉镇保护规划》的规定
    1.6 后续其他规划建设文件的制定
        1.6.1 《陈炉古镇景区总体规划》的布局与建设
        1.6.2 《陈炉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规划》的建设内容
        1.6.3 《陈炉镇文化旅游概念性规划》的要求与措施
        1.6.4 《陈炉古镇生态博物馆保护利用规划》要求与措施
        1.6.5 《陈炉镇总体规划》的保护要求与保护措施
    1.7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陈炉镇特征要素现状调查
    2.1 陈炉镇概况及资源分析
        2.1.1 陈炉独特性
        2.1.2 区位
        2.1.3 历史沿革
        2.1.4 资源分析
        2.1.5 价值
    2.2 镇区结构特征
        2.2.1 地形地势特征
        2.2.2 “陶社”分布及特征
        2.2.3 道路分布及特征
        2.2.4 冲沟分布及特征
        2.2.5 主要街巷的分布及特征
        2.2.6 景观分布及特征
    2.3 陈炉窑遗址遗存特征
        2.3.1 古遗址分布及特征
        2.3.2 古建筑分布及特征
        2.3.3 近现代遗存分布及特征
    2.4 建筑资源特征
        2.4.1 窑洞民居分布及特征
        2.4.2 瓷坊分布及特征
        2.4.3 窑炉分布及特征
        2.4.4 公共建筑分布及特征
    2.5 人群特征
        2.5.1 传统紧密的社会联系
        2.5.2 现状人口流失严重
        2.5.3 手工艺人
        2.5.4 老人
    2.6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2.6.1 陶社文化
        2.6.2 传统工艺
        2.6.3 民俗文化
        2.6.4 民间文学
        2.6.5 传承活动(现代)
    2.7 小结
3.陈炉镇特征要素变迁(2008-2020)
    3.1 陈炉变迁的研究方法
        3.1.1 分类研究
        3.1.2 对比研究
    3.2 道路变迁
        3.2.1 硬化广场
        3.2.2 扩宽主要车行道
        3.2.3 新修路
        3.2.4 翻新瓷片路
        3.2.5 维持原貌道路
    3.3 景观变迁
        3.3.1 引进城市化绿植
        3.3.2 冲沟修筑
        3.3.3 维持原貌景观
    3.4 遗址遗存变迁
        3.4.1 发生改变的陈炉窑遗址
        3.4.2 发生改变的古建筑
        3.4.3 发生改变的近现代遗存
        3.4.4 维持原貌的遗址遗存
    3.5 建筑变迁
        3.5.1 新建建筑
        3.5.2 改造建筑
        3.5.3 新建公共设施
        3.5.4 维持原貌建筑
    3.6 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
        3.6.1 非遗名录扩展
        3.6.2 传统工艺保护展示
        3.6.3 民俗仪式变化
        3.6.4 维持原貌的社火表演
    3.7 小结
4.陈炉镇保护分析(2008-2020)
    4.1 保护分析体系
        4.1.1 基本思路
    4.2 保护规划实施后分析
        4.2.1 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保护的要求
        4.2.2 保护要求与措施
        4.2.3 改善基础设施、整治环境的保护措施
        4.2.4 分期实施的具体措施
    4.3 建设主体实施分析
        4.3.1 政府主导
        4.3.2 居民自发
        4.3.3 自然因素
    4.4 镇区管理与政策
        4.4.1 管理机构
        4.4.2 保护条例
        4.4.3 管理措施
        4.4.4 制度规范
        4.4.5 管理执行情况
    4.5 后续其他规划文件矛盾点
        4.5.1 功能分区规划
        4.5.2 破坏街巷格局与肌理
        4.5.3 更新建设破坏
    4.6 小结
5.陈炉镇保护问题与建议
    5.1 保护实践工作面临问题
        5.1.1 保护工作者缺乏正确的保护观念
        5.1.2 未遵守保护规划要求
        5.1.3 运营与管理的体制不完善
        5.1.4 保护规划实施效果缺乏认知和评估
    5.2 适合于陈炉镇的保护建设措施
        5.2.1 陈炉窑遗址(古民居除外)
        5.2.2 近代工业遗存
        5.2.3 窑洞民居
        5.2.4 公共建筑
        5.2.5 非物质文化遗产
    5.3 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课题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表录
附录一 遗址遗存
    1.1 陈炉古遗址
        1.1.1 陈炉窑遗址
        1.1.2 四堡子遗址
        1.1.3 古寺庙遗址
        1.1.4 其他遗址
    1.2 陈炉古建筑
        1.2.1 古民居建筑
        1.2.2 古门楼
        1.2.3 古商号建筑
        1.2.4 古祠堂寺庙建筑
        1.2.5 古泉
        1.2.6 工业遗存
    1.3 陈炉近现代遗存
        1.3.1 红二方面军活动旧址
        1.3.2 其他
附录二 建筑资源
    2.1 窑洞民居
    2.2 瓷坊
    2.3 窑炉
    2.4 公共建筑
        2.4.1 游览建筑
        2.4.2 学校及行政机构
附录三 古树名木挂牌
附录四 陈炉部分老人概况
附录五 2008-2020 年陈炉保护实施项目梳理
攻读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学术论文
    项目实践
致谢

(4)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5)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红色建筑遗产
        2.1.2 数字化建档
        2.1.3 虚拟
        2.1.4 可视化
        2.1.5 虚拟可视化
    2.2 虚拟可视化背景研究及分析
        2.2.1 虚拟可视化特征
        2.2.2 实现需求分析
        2.2.3 实现可行性分析
        2.2.4 虚拟可视化实现内容构成
        2.2.5 重点与难点
    2.3 虚拟可视化构建过程研究
        2.3.1 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建档
        2.3.2 三维基础模型建立
        2.3.3 虚拟场景构建
        2.3.4 虚拟交互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背景研究
    3.1 邯郸自然与人文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人文概况
    3.2 邯郸红色革命史发展历程
        3.2.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3.2.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3.2.3 抗日战争时期
        3.2.4 解放战争时期
    3.3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形成过程
        3.3.1 发展早期(1940 年前)
        3.3.2 发展中期(1940 年至1945年8 月)
        3.3.3 发展后期(1945 年 8 月至1949 年 10 月)
        3.3.4 发展破坏共存时期(1949年10 月至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建档
    4.1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调查概况
        4.1.1 调查目的与内容
        4.1.2 调查数量与范围
        4.1.3 建筑分布特征
    4.2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据采集
        4.2.1 数据信息分类
        4.2.2 数据采集方式
        4.2.3 数据信息整理
    4.3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现状评估
        4.3.1 整体评估目的
        4.3.2 评估依据和标准
        4.3.3 评估结果确定
    4.4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档案信息一览表(部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三维场景构建与虚拟可视化设计
    5.1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三维模型建立
        5.1.1 几何外形建模
        5.1.2 视觉形象建模
        5.1.3 整体模型优化
        5.1.4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模型一览表(部分)
    5.2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可视化分类确定
        5.2.1 服务对象分类及特点
        5.2.2 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虚拟可视化分类
        5.2.3 不同虚拟可视化类型实现流程
    5.3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漫游设计
        5.3.1 虚拟漫游分类
        5.3.2 虚拟漫游设计重点
        5.3.3 3D实景漫游设计
        5.3.4 虚拟场景漫游设计
    5.4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修复设计
        5.4.1 虚拟修复设计重点
        5.4.2 相关技术及设计流程
        5.4.3 虚拟修复模型建立
        5.4.4 Vuforia标识物定位
        5.4.5 Unity3D场景搭建
        5.4.6 AR虚拟场景展示
    5.5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拆解设计
        5.5.1 虚拟拆解设计重点
        5.5.2 相关技术及设计流程
        5.5.3 模型建立与分组
        5.5.4 Twinmotion阶段创建与划分
        5.5.5 动画创建与编辑
        5.5.6 场景输出与展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可视化应用
    6.1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展示与传播
        6.1.1 建筑展示与体验
        6.1.2 建筑教育与研究
        6.1.3 建筑分享与传播
    6.2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
        6.2.1 建筑存档与展示
        6.2.2 建筑更新与保护
        6.2.3 建筑高度与视线控制
        6.2.4 建筑材料再利用
    6.3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服务与管理
        6.3.1 观众服务与管理
        6.3.2 信息与资源管理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附录2

(6)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缘起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营造技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念的缘起
        二、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内涵阐释
    第二节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初兴(20 世纪初——1948 年)
        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的耕耘(1949 年建国后——1976 年)
        三、传统营造技艺研究的接续(1978 年改革开放后)
        四、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新篇章(21 世纪初至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制度研究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系
        一、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运行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的方向与途径
    第二节 法律法规体系
        一、法律、法规政策建设的现状
        二、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伦理原则
        三、现有问题与解决方案
    第三节 保护制度的体系建设
        一、项目申报与认定制度
        二、完善保护名录制度建设
        三、技艺传承机制的完善
        四、保护规划编制与履约
        五、评估与退出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相关阐释
        一、文化遗产评估的相关研究与经验
        二、构建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意义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构成框架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框架说明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目标内容
        三、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主客体
        四、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方式与流程
        五、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原则
        六、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标准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本体评估的搭建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价值评估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现状评估
        三、评分方式与分类保护模型的设计
    第四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方式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要素
        三、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指标与内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行为主体
        一、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单位
        二、行业保护团体与机构
        三、传统营造技艺的持有者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内容与原则
        一、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内容
        二、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原则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
        一、传统营造技艺的整体性保护
        二、传统营造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三、传统营造技艺的研究性保护
        四、传统营造技艺的展示性保护
        五、传统营造技艺的数字化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保护的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的保护
        一、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保护的背景
        二、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保护的紧迫性
        三、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的记录工作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途径的保护
        一、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模式
        二、现代教育与培训模式的探索
        三、行业组织与营造团体
        四、面向公众的普及与宣传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机制的保护
    本章小结
结语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当下与未来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
    附录2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
    附录3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传统技艺类)
    附录4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传统美术类)
    附录5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法规文件(国家)
    附录6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法规文件(部级)
    附录7 传统营造技艺相关研究出版物内容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容城方志营造载文以及典型建筑复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
    1.3 研究现状
        1.3.1 古代城市研究
        1.3.2 容城城市研究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营造载文来源
        1.5.2 实地考察调研
        1.5.3 案例对比
        1.5.4 学科交叉
    1.6 研究结构
第二章 容城营造历史
    2.1 历史沿革
    2.2 县城选址
        2.2.1 河流
        2.2.2 疆界
        2.2.3 陆路
    2.3 城池建造
        2.3.1 城市变迁
        2.3.2 城市空间
    2.4 主要建筑
        2.4.1 县衙
        2.4.2 文庙与学宫
        2.4.3 其他建筑
    2.5 容城八景
        2.5.1 八景概况
        2.5.2 与县城的关系
        2.5.3 八景的意义分析
第三章 影响城市营造活动的因素
    3.1 地理环境
    3.2 政治因素
        3.2.1 宋辽时期
        3.2.2 元代
        3.2.3 明清时期
    3.3 交通因素
        3.3.1 太行山东麓大道
        3.3.2 白沟
        3.3.3 太行八陉
    3.4 经济因素
    3.5 文化因素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建筑遗产保护研究
    4.1 文物保护单位
        4.1.1 南阳遗址
        4.1.2 黑龙口长城
    4.2 建筑遗产
        4.2.1 现存历史建筑
        4.2.2 已圮历史建筑
        4.2.3 金石碑刻
    4.3 建筑遗产保护
        4.3.1 遗产保护原则
        4.3.2 史前遗址保护
        4.3.3 建筑遗产保护
    4.4 景观遗产保护
        4.4.1 容城八景现状
        4.4.2 继承发扬八景文化
        4.4.3 雄安新八景架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代容城县衙推测性复原研究
    5.1 史料文献梳理
        5.1.1 图像资料
        5.1.2 文字资料
    5.2 明清时期现存县衙建筑案例研究
        5.2.1 叶县县衙
        5.2.2 内乡县衙
        5.2.3 直隶总督署
    5.3 县衙建筑空间布局推测
    5.4 复原的基本原则
        5.4.1 参考书籍
        5.4.2 斗口制度
    5.5 县衙大堂建筑推测性复原
        5.5.1 大堂规模
        5.5.2 有无斗拱推测
        5.5.3 地盘分槽
        5.5.4 柱
        5.5.5 梁架
        5.5.6 出檐
        5.5.7 抱厦
        5.5.8 台基与墙体
    5.6 木构架复原成果展示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8)工业遗产信息记录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以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
        1.2.2 国内外文化遗产信息记录相关综述
        1.2.3 国内外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相关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工业遗产信息记录方法
    2.1 工业遗产信息记录发展历程
        2.1.1 遗产信息记录的演变
        2.1.2 工业遗产信息记录的现状研究
    2.2 工业遗产相关文件中涉及的信息记录分析研究
        2.2.1 国际工业遗产和其它遗产相关文件中谈及的工业遗产信息记录
        2.2.2 国内工业遗产相关法规中谈及的工业遗产信息记录
    2.3 工业遗产相关文件中的记录方法
        2.3.1 编目的记录方法
        2.3.2 建立档案的记录方法
        2.3.3 适宜的记录方法选取
    2.4 工业遗产保护管理文件中档案录入的遗产信息
        2.4.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着录说明》中的遗产信息
        2.4.2 《广东省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规范》中的遗产信息
        2.4.3 《爱尔兰工业遗产记录和保存原则》中的遗产信息
        2.4.4 工业遗产档案中遗产信息的分类
    2.5 本章小结
3.工业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技术路线
    3.1 工业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内容的确定
        3.1.1 工业遗产的三维可视化基于遗产信息提取
        3.1.2 工业遗产的三维可视化基于遗产价值的判断
    3.2 工业遗产信息记录三维可视化建构软件比选
        3.2.1 三维可视化模型建构软件
        3.2.2 不同三维可视化软件适合建构的遗产信息
        3.2.3 不同被记录主体中遗产信息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建构
    3.3 工业遗产三维可视化应用实践
        3.3.1 遗产信息记录案例中的三维可视化
        3.3.2 相关三维可视化研究案例
    3.4 基于sketch up软件建立工业遗产三维可视化模型
        3.4.1 基于su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技术特点
        3.4.2 基于su软件建立工业遗产三维可视化模型实践应用
        3.4.3 基于su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动态化记录
    3.5 本章小结
4.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信息记录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4.1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工业遗产认知
        4.1.1 区位条件
        4.1.2 发展历史
        4.1.3 历史分期
        4.1.4 调研范围
        4.1.5 调研范围内建筑情况
    4.2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工业遗产价值分析
        4.2.1 工业遗产宪章中谈及的价值
        4.2.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4.2.3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工业遗产价值
        4.2.4 不同遗产信息所记录的陕西钢厂遗产价值
    4.3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遗产基本信息三维可视化
        4.3.1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历史规模演变
        4.3.2 陕西钢厂历史规模演变三维可视化
    4.4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特殊工艺信息三维可视化
        4.4.1 诞生时期工艺流程三维可视化
        4.4.2 诞生时期生产场景三维可视化
        4.4.3 发展时期工艺流程三维可视化
    4.5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建筑空间演化信息三维可视化
        4.5.1 建筑功能演变
        4.5.2 单体建筑建筑功能和空间演变
    4.6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非物质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
        4.6.1 发展时期非物质性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
        4.6.2 再利用时期非物质性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
    4.7 本章小结
5.结论
    5.1 论文的研究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工业遗产信息记录三维可视化展望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9)基于GIS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以保定古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原因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历史文化名城
        1.2.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2.3 规划实施评估
    1.3 国内外研究及实践
        1.3.1 规划实施评估相关研究
        1.3.2 历史文化名城相关的规划评估研究
        1.3.3 GIS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体系的建立
    2.1 评估对象与范围
        2.1.1 评估对象
        2.1.2 评估范围
    2.2 评估目标
    2.3 评估方法的选取
        2.3.1 GIS技术手段
        2.3.2 层次分析法
    2.4 评估体系的建立
        2.4.1 规划技术评价
        2.4.2 实施效果的评估
    2.5 本章小结
3 构建基于GIS的实施评估指标模型
    3.1 评估指标的选取
        3.1.1 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
        3.1.2 评估指标的确定
        3.1.3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 评估指标释义及评估标准
        3.2.1 规划技术评价标准
        3.2.2 历史要素评价标准
        3.2.3 历史地段评估标准
        3.2.4 历史城区评价标准
    3.3 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3.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3.2 建立指标比较判断矩阵
        3.3.3 计算指标权重系数
    3.4 评估结果
        3.4.1 综合评估结果的计算
        3.4.2 评价结果分级
    3.5 本章小结
4 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
    4.1 保定历史文化名城概况
        4.1.1 历史沿革
        4.1.2 历史文化资源
    4.2 保定市保护规划基本现状
        4.2.1 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解读
        4.2.2 规划编制评估
        4.2.3 规划实施评估
    4.3 实施效果评估
        4.3.1 历史要素层级评估
        4.3.2 历史地段层级评估
        4.3.3 历史城区层级评估
    4.4 评估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优化对策
    5.1 规划技术评价的建议
        5.1.1 明确价值导向,深化规划内容
        5.1.2 完善监管机制,拓展参与主体
    5.2 历史地段景观提升策略
        5.2.1 修复建筑立面,提升空间品质
        5.2.2 更新地面铺装,彰显街区特色
        5.2.3 优化城市家具,加强特色体验
    5.3 城区功能优化策略
        5.3.1 激发古城潜力,优化交通组织
        5.3.2 改造存量用地,增补绿色空间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专家打分表
    附录B: 评估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附录C: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满意度调查问卷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10)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2 移民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及研究现状
    2.1 上位法及规范
    2.2 制度建设
        2.2.1 移民档案的定义
        2.2.2 移民档案管理体制及职责
        2.2.3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
    2.3 重点工程及省级移民档案管理
        2.3.1 部分重点工程移民档案管理
        2.3.2 部分省移民档案管理办法
    2.4 国内研究现状
        2.4.1 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2.4.2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2.5 国外研究现状
    2.6 小结
3 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及移民工作概况
    3.1 工程及移民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电站规划情况
        3.1.3 移民安置规划情况
    3.2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实施概况
        3.2.1 农村移民安置
        3.2.2 专业项目处理
        3.2.3 库底清理
        3.2.4 环境保护
        3.2.5 投资完成情况
    3.3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概况
        3.3.1 档案管理体制
        3.3.2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成果
        3.3.3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成果
        3.3.4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成果
        3.3.5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成果
        3.3.6 档案分类整理立卷
        3.3.7 评价和问题
4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4.1 前期工作应归档要求
    4.2 前期工作实际归档情况
    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4.4 对策建议
5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5.1 综合文件档案管理
        5.1.1 综合文件应归档要求
        5.1.2 综合文件实际归档情况
        5.1.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1.4 对策建议
    5.2 农村移民安置档案管理
        5.2.1 农村移民安置应归档要求
        5.2.2 农村移民安置实际归档情况
        5.2.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2.4 对策建议
    5.3 专业项目档案管理
        5.3.1 专业项目应归档要求
        5.3.2 专业项目实际归档情况
        5.3.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3.4 对策建议
    5.4 库底清理档案管理
        5.4.1 库底清理应归档要求
        5.4.2 库底清理实际归档情况
        5.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4.4 对策建议
6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管理研究
    6.1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应归档要求
    6.2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实际归档情况
    6.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6.4 对策建议
7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研究
    7.1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应归档要求
    7.2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实际归档情况
    7.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7.4 对策建议
8 移民档案管理问题研究
    8.1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下的指标设计深度问题
    8.2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问题
    8.3 移民档案重要资料和一般资料的划分标准问题
    8.4 个别归档文件分类不恰当问题
    8.5 归档范围未包含部分重要档案问题
    8.6 移民档案管理职责不够明确问题
    8.7 人员制度不完善问题
    8.8 缺少预立卷和检查制度的问题
    8.9 移民工作单位档案管理问题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4-1 ZHW移民安置前期工作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1 ZHW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综合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附表5-2-1 ZHW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2 ZHW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3 ZHW石门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4 ZHW南寺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5 ZHW张河湾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6 ZHW沿庄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7 ZHW南蒿亭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8 ZHW测鱼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9 ZHW西沟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1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招投标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2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朱王主线公路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3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西沟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4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南寺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2 ZHW移民安置电力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3 ZHW移民安置电信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4 ZHW移民安置广播电视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5 ZHW移民安置水利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6 ZHW移民安置文物保护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4 ZHW移民安置库底清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6-1 ZHW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附表7-1 ZHW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四、浅论文物修复资料的整理建档(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基层博物馆文物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以彭州市博物馆为例[J]. 李佳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14)
  • [2]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D]. 艾科热木·阿力普.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3]陈炉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变迁研究(2008-2020)[D]. 王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5]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应用研究[D]. 马敬晓.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6]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D]. 王颢霖.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7]容城方志营造载文以及典型建筑复原研究[D]. 陈雅青.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8]工业遗产信息记录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以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为例[D]. 付瑾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GIS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以保定古城为例[D]. 李爽.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10]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D]. 胡少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浅谈文物修复材料的整理与归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