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10 个教育小贴士

我的 10 个教育小贴士

一、我的10条教育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熊冰雪[1](2021)在《隔代抚养群体祖父母去世后的意义重建 ——基于成人依恋访谈的质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大亮[2](2021)在《寄宿制初中生学校氛围对学校投入的影响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中介作用及干预》文中研究说明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长时间学习生活都在单一的环境中对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存在负面的影响。一系列研究表明,寄宿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受到阻碍。缺少亲人的陪伴会导致青少年缺乏社会和情感支持,因而出现许多不适应学校生活的情况。然而,最近研究表明,环境不仅可以影响个体,个体同样可以影响其所处的环境。意向性自我调节在个体青少年阶段快速发展,是个体在积极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能力。这可能是因为青少年期群体的自我意识和其所处环境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为意向性自我调节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以往研究对于寄宿制初中生所处学校环境和其在学校的投入之间的关系和两者之间的中介机制鲜有探索。为此,本研究首先基于发展情景理论,来探究寄宿制初中生学校氛围和学校投入两者之间的关系,继而探究意向性自我调节在两者间的中介机制;其次,招募88名寄宿制初中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其进行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干预,并且就干预效果对部分初中生进行访谈。研究一结果发现,学校氛围,意向性自我调节和学校投入在寄宿制初中生中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意向性自我调节在寄宿制初中生学校氛围和学校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二的结果发现,经过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干预后,对照组的主要变量在前后测中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实验组在主要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研究表明,寄宿制中学学校氛围通过学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水平间接影响学校投入的程度;寄宿制初中生经过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干预以后,其能力得到显着提升。然而,并没有导致其学校投入程度的提高,这很可能是因为,青少年早期群体对于自我调节能力掌握程度不够深入,即不能将其应用在其他能力中。本研究为今后对于寄宿制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实证支持,同时表明意向性自我调节对寄宿制青少年早期群体的心智发展起到了的重要作用。

刘苏伟[3](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兼类词“下”的用法偏误分析》文中认为不同语言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兼类词,印欧语的兼类词有的可以通过一定的形态进行辨识,汉语兼类词则都类似于印欧语兼类词中的同形转换类型,因而是汉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的一个重难点,学习者学习时普遍存在着难记难辨难用的问题,词语运用过程中一般是凭词义、语感和直觉,也就普遍存在着规律性的词类误用现象。“下”是《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甲级词汇,吕叔湘主编(1980)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界定为方位词、动词和动量词的兼类。方位词“下”通常构成方位短语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与“上”对举时可充当分句主语,语义上表示具体方位或者条件;动词“下”可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表事物位移,更多的情形是作趋向补语补足动作方向、结果、可能等语义信息;动量词“下”通常与数词组成动量短语,一般放在补语位置上表示动作的次数,一定条件下可以作状语。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兼类词“下”的缺词、错词、多词的偏误情形作为语料检索条件,共检出涉及不同词性的偏误语料196条。剔除6条“下”作为构词语素的情形,例如“下午、下访”等,共得出符合研究范围的语料190条,对兼类词“下”的这一特定范围内的偏误语料进行偏误分析,总结偏误类型,分析偏误原因,指出纠正偏误的措施与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为同类语言现象的习得教学提供参考。我们首先从“下”作为方位词、动词、动量词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入手概括其语法规则,为偏误分析提供规则支撑。然后把分拣出的偏误语料分为句法偏误、语义偏误、语用偏误三种类型,就每一类型的偏误语料进行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根据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检索出来的偏误语料,其中“下”作方位词时,偏误情形是最多的,达到139条,作动词或动量词时偏误情形较少。如“下”作方位词时,句法偏误主要是因误加、缺漏造成的句法成分缺失、结构杂糅等,语义偏误主要是因误用、误加和缺漏造成的语义不明等;“下”作动词时,作谓语主要是“下”的误用造成的语义搭配不当,作补语主要是缺漏、误用造成的结果语义不明或因误加造成的补语成分赘余;“下”作动量词时,偏误情形较少,主要是误用造成的语义不搭或者语义不明。经分析将偏误成因概括为四种:一是规则掌握程度不够;二是目的语规则泛化致使;三是意义相关造成的词类误用;四是意义相关造成的词类误用,最后根据偏误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和学习策略。

高兆金[4](2020)在《新修辞学视角下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多维视角对翻译本体进行分析,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进行阐述,是翻译研究的内在要求。翻译与修辞都是语言活动,都依靠语言,同时又受语言和语言研究的限制。在历史上各派哲学家们眼中,不确定性是翻译的一个内在特性。修辞理论和技巧理应能帮助有效克服翻译的诸多不确定性。传统修辞是说服的艺术、善言的科学;修辞是使用象征的艺术,是力量;修辞无所不在,又是认知。“新修辞学”(New Rhetoric)对受众中心的强调、对话语象征力量的重视等,尤其是前者,为从新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翻译以及具体翻译实践均能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本研究是涉及翻译和修辞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就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的翻译问题,验证、补充了新修辞学的翻译策略,尝试探讨新修辞学理论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启示和运用。本文梳理了传统西方修辞、新修辞学思想,用以受众(读者)为中心的新修辞学翻译观联系了翻译和修辞两个领域,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的修辞特点及其翻译策略,验证并补充了新修辞学以受众(读者)意识为核心的翻译策略。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修辞观”深化了对翻译、修辞(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认识。在当前历史阶段,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的译者应树立“受众/读者意识”,更有效地利用各种言语资源,充分发掘译文话语的修辞力量。为了达到修辞(翻译)目的,提高翻译的效率,译者在翻译时应遵循译语受众的话语表述方式,使用用受众熟悉的形式和话语进行“再构思”、“再表达”。这些策略,是解决中国哲学话语的翻译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卜德译《中国哲学史》修辞个案中,作者发现了作为修辞者与修辞合作者(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作者认为应该在新修辞学翻译策略中再增加对修辞各方互动的研究。具体研究包括以下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选题源起、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理论及现实意义和论文结构;第二章首先从历史分期和专题分别梳理了传统西方修辞思想,对新修辞学进行探源,其次对新修辞学的特征和关键词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进行了探讨;第三章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的渊源与修辞特点(不可言说、负的方法、对悟性的强调,演进与改写的动态性等),这些特点都是对翻译的挑战;第四章“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翻译研究”从概念范畴和篇章两个层面研究了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的翻译问题,验证了新修辞学以受众(读者)意识为核心的翻译策略;第五章是修辞个案研究,从修辞者(主体)、修辞研究对象(客体)两个方面对卜德译《中国哲学史》个案进行了描述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新修辞学的翻译策略,深度对其进行补充;第六章“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周亚楠[5](2020)在《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和短视频应用的繁荣引发了用户媒介消费习惯的变化,用户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短视频领域。以图文为表达方式的传统新闻媒体已无法吸引更多用户,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异军突起的短视频成为新闻媒体突围的关键。短视频动态化和视频化的表达方式在为新闻的传播保驾护航的同时,也让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机制发生了变化,用户的地位日益凸显。媒体的新闻生产开始注重用户的情感体验,情感互动传播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传播策略。因此,研究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策略必不可少。本文首先从短视频新闻的发展路径、短视频新闻的定义及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特征三个方面来探究短视频新闻的基本内容。然后从内容传播和平台构建两个方面分析现有传播策略。在内容传播方面,主要有内容生产差异化、专业化和传播品牌化三个策略;在平台构建方面,分析了短视频新闻对用户体验要素的满足和受众培养策略的创新,其中着重分析了情感互动传播策略在当下短视频新闻传播中的运行机制。最后总结以上内容,构建了短视频新闻的优化策略:传播内容要精细化和专业化,受众的吸引要运用混合情感模式打造传播仪式,传播形式要创新呈现和优化用户体验,传播渠道要做到跨界传播,最后要形成健康的传媒生态系统,以健康的盈利模式助力短视频新闻更好的开发。

赵瑞瑞[6](2020)在《地铁在杭州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功能探析》文中提出城市是人类文明在生活空间上的结晶,是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中心。当今世界,经济大潮持续高涨,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在区域之间则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形象能够展现城市的整体风格、精神与风貌,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作为现代大型城市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惠及千家万户的生产和生活。地铁巨大的传播功能丝毫不逊色于其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它本身也是一种媒介,且与城市中的其他媒介一样,承载了很多的城市功能,塑造着城市的形象。本文在城市传播视角下,以包括地铁出入口、地铁站厅、地铁列车在内的整个杭州地铁公共空间以及地铁所导致的沿线城市空间和格局的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来研究地铁对于杭州城市形象的塑造。笔者研究发现:杭州地铁作为传播媒介,潜移默化的传播和塑造着杭州城市形象。它通过以杭州城市精神、名人、历史、典故为主题的地铁站点命名、地铁壁画、地铁品牌专列等,来塑造杭州历史名城的文化形象;通过以地铁商圈、地铁物业为代表的地铁经济的蓬勃发展,来塑造杭州先进、现代的经济形象;通过地铁公共空间内的地铁电视、地铁报等媒介来进行的大众传播、乘客和地铁工作人员之间的人际传播以及地铁自身的品牌传播,来汇聚城市相关信息,传播、塑造着杭州的城市形象。

董京京[7](2019)在《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其购买意愿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网络市场发展速度快,发展空间大,网络购物己逐步成为消费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购物方式,但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伴随消费升级、现代互联网新技术(如AR、VR、MR等)的发展、消费者思维方式的改变,使得消费者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日益凸显很多问题。如消费者对传统的商品展示是“文字”形式的一维展示不感兴趣,觉得过多的文字介绍让商品不够形象,也让购物过程变得繁琐和枯燥无味,虽然增加了“图片”和“视频”的二维展示,但一些在线商家以次充好,盗图严重,商品与在商铺里看到的想象中的商品存在较大偏差,直接导致消费者“只看不买”的情况发生,或者是最后消费者对收到的商品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期望而不满意,甚至因收到的是伪劣商品而要求退货产生购物恐惧状态,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消极的体验,对在线商家而言也带来了信誉下降、商品破损率、商品周转运输等高额成本的支出,因此传统以一维、二维界面展示的消费者与商家的单向互动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在线购物需求,消费者期望在网络购买过程中,在线商家能够提供如同亲临实体商店一样的感受,消费者全新在线体验迫在眉睫,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互动手段需要借助现代互联网新技术(如AR、VR、MR等)实现多元化,以消费者全新体验为重点的在线体验式互动时代即将到来。这对于对消费者来说,提供有趣又省时省力的新体验,置身于真实的互动的三维购物场景之中,让网络购物变得更加真实,增加购买意愿,更重要的是帮助在线商家完成对消费者的数据收集分析,如哪款衣服被试穿的次数多,哪款家具适合怎样的房间,这些数据能够最直观地反应消费者喜好,有利于在线商家调整销售策略,对在线商家来说能够吸引消费者拉动客流量,提高消费者在线粘性,增加销售额度,扩大盈利,也是未来电商行业的新发展趋势。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相关主题的研究,但是就现有研究来看,具体到现代互联网新技术背景下的有关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的专门研究还很匮乏,如相关理论零散、系统框架不完善、实证检验不足等。因此,当下针对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其购买意愿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围绕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方式展开,对其内涵和对购买意愿影响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主要回答三个问题:(1)相较于传统在线互动,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概念内涵是什么,结构维度是什么?(2)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其购买意愿的影响存在怎样的作用路径?(3)本研究的结论对在线商家的网络营销活动有何指导意义?为此,本研究首先说明了此次研究背景,介绍了研究目的,安排了研究内容,设计了规范研究方法及提出本文技术路线;其次对S-O-R模型、媒介丰富度理论和信号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及在线体验式互动、在线购买意愿和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在线购买意愿影响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厘清了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其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的脉络;再次,本研究采用Strauss的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访谈资料的编码分析,发展出本研究情境下的新理论,另外,在分析访谈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其购买意愿影响的作用路径符合S-O-R理论研究范式,因此,本研究基于S-O-R理论研究范式搭建了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其购买意愿影响的理论模型框架,并进一步结合原始访谈资料内容和已有相关文献提出了各变量间的作用关系假设,主要包括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其在线存在感、在线购买意愿的作用关系假设、消费者在线存在感对其在线购买意愿的作用关系假设、消费者在线存在感在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影响其在线购买意愿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关系假设、在线商家信誉在消费者在线存在感影响其在线购买意愿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关系假设五个方面,总共34条假设,并最终构建出了本研究的关系假设模型;最后,进行了量表开发、数据收集,通过实证研究对理论模型和关系假设进行了检验,并提出管理启示。在此过程中,主要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开发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及相关变量的测量量表,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其购买意愿影响的调查问卷。(2)对实证研究做了周密设计,主要对本研究实证方法的选择和调查样本数据的收集过程做了详细描述,为实证分析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3)利用SPSS 21.0和AMOS21.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首先,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变量相关性分析;其次,通过德尔菲法、小组访谈法、预试、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定性和定量方法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最后,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层次回归分析以及Bootstrap方法对本研究理论模型和关系假设进行了检验。通过对502条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证明了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其在线存在感、在线购买意愿以及消费者在线存在感对其在线购买意愿的直接影响作用。本研究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影响其在线存在感、在线购买意愿以及消费者在线存在感影响其在线购买意愿的关系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消费者与商家在线感官体验式互动、在线情感体验式互动对其在线物理存在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消费者与商家在线感官体验式互动、在线情感体验式互动、在线娱乐体验式互动及在线行为体验式互动对其在线社会存在感、在线自我存在感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消费者与商家在线感官体验式互动、在线情感体验式互动、在线娱乐体验式互动、在线行为体验式互动、消费者在线物理存在感、在线社会存在感及在线自我存在感对其在线购买意愿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2)证明了消费者在线存在感在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影响其在线购买意愿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运用Bootstrap方法对消费者在线物理存在感、在线社会存在感和在线自我存在感的中介作用关系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消费者在线物理存在感在消费者与商家在线感官体验式互动、在线情感体验式互动影响其在线购买意愿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消费者在线社会存在感在消费者与商家在线感官体验式互动、在线情感体验式互动、在线娱乐体验式互动和在线行为体验式互动影响其在线购买意愿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消费者在线自我存在感在消费者与商家在线感官体验式互动、在线情感体验式互动、在线娱乐体验式互动和在线行为体验式互动影响其在线购买意愿的过程中也同样具有中介作用。(3)证明了在线商家信誉在消费者在线存在感影响其在线购买意愿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多层回归分析方法对在线商家信誉的调节作用关系假设进行了验证,所有假设均得到数据支持,结果表明:在线商家信誉在消费者在线物理存在感影响其在线购买意愿过程中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在线商家信誉在消费者在线社会存在感影响其在线购买意愿过程中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在线商家信誉在消费者在线自我存在感影响其在线购买意愿过程中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即在线商家信誉能够增强消费者在线物理存在感、在线社会存在感及在线自我存在感与其在线购买意愿之间的正向关系。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扩展了新知识。通过Strauss的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9万余字个人深度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探索性得到了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的结构维度并对其进行理论逻辑推演,基于以现代互联网新技术(如AR、VR、MR等)为支撑的网络购物情境提出了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由线感官体验式互动、在线情感体验式互动、在线娱乐体验式互动和在线行为体验式互动四个结构维度构成。这一基础性研究填补了在线体验式互动等相关变量研究的空白,给学者们今后做在线体验式互动相关研究带来了新的机会和研究思路。(2)开发了新工具。在本研究中,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的量表是全新的,为本研究自行开发,结合Strauss的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编码分析结果对测量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各维度的初始题项进行了设置,为保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笔者通过德尔菲法、小组访谈法和预试的方法对量表题项进行精简,在预测试195份样本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运用SPSS21.0和AMOS21.0统计分析软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净化量表测量题项,最终确定了包含9个变量,43个测量题项的正式量表,促进了在线体验式互动的研究从理论层次的分析进入到实践层次的操作,为今后研究者定量研究在线体验式互动问题提供了新工具。(3)揭示了新规律。本研究利用个人深度访谈的第一手资料运用Strauss的扎根理论方法探索性得到了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其购买意愿影响的模型,在502份有效问卷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层次回归分析、Bootstrap等分析方法对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这些新路径的发现和新规律的揭示将为今后研究者探讨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问题提供重要理论支撑。虽然本研究中大部分假设均已获得了数据支持,但仍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证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验证。另外,受研究者精力和条件所限,本研究中的样本容量不够庞大,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予以弥补和完善。

罗晓兰[8](2019)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时代,当用户感知躯体症状或担忧自己的健康时,会经常上网搜索来了解相关症状和治疗方法。然而,由于网络健康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过度或不当使网络健康信息可能会使部分用户(本研究称为“健康焦虑用户”)夸大或曲解躯体症状,导致过度的健康担忧和患病恐惧,称为“健康焦虑”。这使得网络健康信息不仅无法解决用户的健康问题,反而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该问题在国内外普遍存在,是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研究问题。已有研究认为,互联网时代健康焦虑问题的加剧与网络健康信息的使用增加密切相关。但已有研究仅仅分析了搜索频率、搜索时长等因素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并未关注健康焦虑用户的哪些信息搜索行为可能导致健康焦虑、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如何使用户产生健康焦虑等问题。根据认知行为理论模型,健康焦虑的产生主要由于用户非理性信念和自动思维对身体出现的症状过于夸大而产生疑病认知,导致了一系列过度担忧健康状况的行为。如果能探索出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即用户搜索后哪些认知和行为的变化导致了疑病认知,则将有助于更科学地制定缓解策略。由此促使本研究以“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为切入点,进行了以下探索性工作:(1)从“疑病症吧”中随机抽取300条用户搜索网络信息后产生健康焦虑的疾病叙事文本,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文本中的主题进行编码和统计,探索健康焦虑用户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搜索后认知和行为特点及健康焦虑行为表现;(2)根据扎根理论方法的研究结果,构建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3)利用问卷调查法搜集实证数据,对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归纳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根据实证结论对模型进行了修正。(4)对健康焦虑测量工具进行更新和验证,使其更适用于国内的网络健康信息服务和医疗服务研究情境,有助于科学测量用户的健康焦虑程度。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根据网络健康焦虑用户的信息搜索行为特点的分析结果,部分健康焦虑用户有“问题性网络使用”倾向,主要表现包括感知症状后会持续、高频率地搜索症状相关信息,首选网络信息(主要是百度)作为症状自评依据,比较关注消极的搜索结果,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和注意力偏差。第二,可能导致健康焦虑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因素主要有搜索频率、搜索时长、首选信息源和感知负面搜索结果。相比较以往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两个新的子因素:首选信息源和感知负面搜索结果,且相比较搜索频率和搜索时长,新增的两个子因素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更显着。另外,虽然健康焦虑用户频繁地使用网络健康信息,但部分用户却对网络健康信息持负面评价,认为网络健康信息是引发健康焦虑的首要原因,尝试采用信息回避策略缓解焦虑,存在明显的归因偏差。第三,结合已有研究中对健康焦虑认知行为模型的归纳和相关研究结论,本研究利用扎根理论构建了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模型。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有直接影响,也通过改变用户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和症状自评行为对健康焦虑产生间接影响。具体表现为,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和症状自评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和健康焦虑相关性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网络健康信息搜索会正向影响用户的疾病认知和症状自评,负向影响医生认知信任;疾病认知和症状自评会正向影响健康焦虑,医生认知信任会负向影响健康焦虑。比较遗憾的是,本研究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并未支持亲友患病、媒体影响和信息性社会影响对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和健康焦虑相关性的正向调节作用,可能存在其它影响路径,有待后续研究中继续探索。基于此,本研究认为相比已有研究中关注的搜索时长和搜索频率,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研究中更应该关注用户的搜索信息来源、对搜索过程中接触到的信息内容的感知和看法,以及接触到的网络健康信息对他们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结论均显示,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可能会降低用户对医生专业能力的信任。考虑到医生在网络健康信息确认和缓解健康焦虑中的关键作用,应该积极探索“患者-互联网-医生”三元关系中的网络健康信息沟通机制和策略。基于本研究提出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用户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最后从信息使用者、提供者和确认者(用户、网络信息服务方和医生)三个不同角色的角度提出了帮助缓解网络健康焦虑、以期能真正发挥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优势的建议。

徐丽[9](2019)在《国家级非遗奉化布龙传承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研究奉化布龙传承机制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旨在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布龙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梳理,了解奉化布龙传承机制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指出奉化布龙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与相应的建议,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与方法,也可为教育传承提供鲜活的样板与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奉化布龙的传承机制由传承者、传承内容、传承途径与方式、传承活动构成。传承者包括传承主体和传承客体,其中传承主体是奉化布龙传承的主要组成部分,传承客体是奉化布龙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客体双向互动是奉化布龙传承的主要形式。两者的角色转化和相互影响,推动布龙的传承和发展。奉化布龙的传承内容由动作套路、图腾信仰、仪式、精神、鼓乐、道具和传承场构成。动作套路是奉化布龙传承的基本内容,图腾信仰是奉化布龙传承的重要内容。仪式是奉化布龙传承的表现形式。以容合为手段,以谐天为条件,以福生为目的,以奋进为过程的文化精神是奉化布龙传承的核心内容。奉化布龙的鼓乐龙灯锣鼓是奉化布龙传承的情绪表达;道具是奉化布龙传承的物质基础。符号是奉化布龙传承的文化印记,记录了奉化布龙的产生,承载奉化布龙的发展。由祠堂庙宇、新屋、比赛和表演构成了奉化布龙的传承场,是奉化布龙传承的空间载体。奉化布龙的传承途径由血缘、地缘、业缘传承构成,濡化和比赛训练共同组成了奉化布龙的传承方式。血缘传承是奉化布龙传承的基本途径,地缘和业缘传承是奉化布龙传承的特殊途径。直系血亲主要传承目的是谋生、延续家族荣誉,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延续着布龙艺术的生命。濡化是奉化布龙传承的内隐方式,濡化的无形性决定了奉化布龙传承形式具有隐秘性的特点,濡化的互利性体现了奉化布龙内在的传承内容。比赛训练是奉化布龙传承的外显方式,观赏性决定了比赛训练的外显性。奉化布龙的传承活动在日常学练、民俗节日、经贸文化交流、学校传承和体育竞技中体现。日常学练中的奉化布龙体现了传承机制的目的性、灵活性。民俗节日中的奉化布龙突出了传承机制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经贸文化交流中的奉化布龙强调了传承机制的延续性。学校传承中的奉化布龙促进了传承机制的完整。经体育竞技中的奉化布龙彰显了传承机制的适应性。奉化布龙存在传承者保护机制有待完善、传承内容有待丰富、传承途径有待拓展、传承方式有待补充、传承活动有待强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建立青少年布龙学习的激励制度;重塑布龙文化信仰,打造仪式特色的文化节;深化男女平等意识,强化师徒传承途径;实行节日舞龙激励制度,完善布龙数字化资料库。

邵晓钰[10](2019)在《初中生受欺凌倾向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内观干预研究》文中认为校园欺凌行为是学校安全教育中重点关注的方面,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受欺凌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严重者会出现厌学、自我封闭等,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体验,不仅会影响学生当下的学习和生活,更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包含两个研究:一是调查中学生受欺凌倾向的现状,二是运用内观疗法对受欺凌倾向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进行干预,缓解其受欺凌的现状。研究一采用问卷测量法,选取黑龙江省某县城两所初中的初一至初三共937名学生参与本次中学生受欺凌倾向现状的调查,采用陈世平修订的Smith版欺负问卷(初中版)。研究二是根据欺负问卷和同伴提名的方法筛选出20个具有受欺凌倾向的学生参加内观干预的实验研究,将20个学生匹配性别和年级后分为实验组(进行8次内观干预)和对照组(进行8次团体活动),运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情感平衡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SCL-90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实验前测和后测,并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干预后访谈。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再综合对实验组学生内观记录和访谈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县城中学中校园欺凌的发生率较高,并且受欺凌倾向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2)内观干预可以使受欺凌倾向学生的躯体症状得到改善,降低其焦虑水平;(3)内观干预显着提高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减少学生受欺凌的次数。由此可得出结论,县城中学的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较高;内观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具有受欺凌倾向学生的躯体症状;内观疗法对提高具有受欺凌倾向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有一定效果,进而降低学生受欺凌的可能性。

二、我的10条教育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的10条教育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2)寄宿制初中生学校氛围对学校投入的影响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中介作用及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寄宿制学校的相关研究
        2.1.1 寄宿制学校的特点
        2.1.2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特点
    2.2 学校氛围与学校投入的相关研究
    2.3 意向性自我调节与学校投入的相关研究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3.1 已有研究不足与问题提出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意义
4 研究一:寄宿制学校影响学校投入因素的关系研究
    4.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3.1 学校投入量表
        4.3.2 学校氛围量表
        4.3.3 意向性自我调节量表
    4.4 研究设计与程序
        4.4.1 施测程序
        4.4.2 数据处理
    4.5 研究结果
        4.5.1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4.5.2 主要变量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4.5.3 意向性自我调节中介效应检验
    4.6 讨论与小结
5 研究二:寄宿制初中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干预研究
    5.1 研究目的和假设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工具
    5.4 团体辅导设计
        5.4.1 团辅干预简述
        5.4.2 团辅干预维度划分依据
        5.4.3 团辅活动方案设计
        5.4.4 团辅设计方案效度检验
        5.4.5 团体带领者受训背景
    5.5 数据处理
    5.6 研究结果
        5.6.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主要变量前测的差异分析
        5.6.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主要变量后测的差异分析
        5.6.3 对照组在主要变量前后侧的差异分析
        5.6.4 实验组在主要变量前后侧的差异分析
    5.7 成员反馈及评价
        5.7.1 单元评价
        5.7.2 整体评价
    5.8 讨论与小结
6 总讨论
    6.1 寄宿制青少年早期学校氛围对其学校投入的影响机制
    6.2 寄宿制青少年早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中介机制
    6.3 青少年早期心理特点与意向性自我调节
7 结论与教育启示
8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校氛围问卷
附录三 意向性自我调节问卷
附录四 学校投入问卷
附录五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3)基于语料库的兼类词“下”的用法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兼类词“下”的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兼类词“下”的多角度研究
        1.2.2 兼类词“下”的相关偏误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偏误分析方法
        1.3.2 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
    1.4 语料来源和标注说明
第二章 兼类词“下”的句法语义语用规则描述
    2.1 方位词“下”
        2.1.1 句法功能
        2.1.2 语义功能
        2.1.3 语用功能
    2.2 动词“下”
        2.2.1 句法功能
        2.2.2 语义功能
        2.2.3 语用功能
    2.3 动量词“下”
        2.3.1 句法功能
        2.3.2 语义功能
        2.3.3 语用功能
第三章 兼类词“下”的偏误与定量统计分析
    3.1 兼类词“下”的偏误语料选取与结果统计
    3.2 偏误类型分析
        3.2.1 方位词“下”
        3.2.1.1 “下”作中心语的方位短语偏误
        3.2.1.2 方位词“下”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3.2.2 动词“下”
        3.2.2.1 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3.2.2.2 作补语
        3.2.3 动量词“下”
第四章 兼类词“下”的偏误成因及应对策略
    4.1 偏误成因
        4.1.1 规则掌握程度不够
        4.1.2 目的语规则泛化致使
        4.1.3 意义相关造成的词类误用
        4.1.4 意义相关造成的语义搭配不当
    4.2 教师的教学策略
        4.2.1 分词类教学、别意义相关
        4.2.2 同中辨异、异中求同
    4.3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修辞学视角下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源起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新修辞学视角与翻译研究
    2.1 西方传统修辞思想和翻译研究
        2.1.1 历史分期
        2.1.2 专题串联
    2.2 新修辞学理论
        2.2.1 新修辞学简介
        2.2.2 新修辞学的特征
        2.2.3 关键词透视
    2.3 新修辞学视角与翻译研究
        2.3.1 新修辞学视角翻译观
        2.3.2 新修辞学视角翻译策略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研究
    3.1 中国传统哲学话语
    3.2 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的特点
        3.2.1 中国传统哲学系统与西方哲学系统的不同
        3.2.2 中国传统哲学话语修辞特征
    3.3 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的动态性——演进与改写
        3.3.1 多元系统论与文化研究
        3.3.2 中国传统哲学系统中各派学说
        3.3.3 儒家学说的几次哲学演进与改写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翻译研究
    4.1 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的之概念范畴的翻译
        4.1.1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及其特点
        4.1.2 新修辞学视角下概念范畴的翻译研究
    4.2 中国传统哲学话语之篇章的翻译问题
        4.2.1 结构上、内容上的调整
        4.2.2 语言难度的降低
        4.2.3 特殊的调整
    4.3 小结
第五章 (新)修辞学视角翻译研究——卜德译《中国哲学史》个案描写
    5.1 描述研究简述
    5.2 修辞话语对象客体描述研究
        5.2.1 修辞研究对象一——原作描述
        5.2.2 修辞研究对象二——译作描述
        5.2.3 特殊修辞研究对象——译本副文本研究
        5.2.4 修辞手段之一——“常规”翻译方式
        5.2.5 修辞手段之二——“非常规”翻译方式
    5.3 修辞者主体描述研究
        5.3.1 修辞者所处的历史环境
        5.3.2 修辞者的个人素养——“中国缘”与中文功底
        5.3.3 修辞者与修辞合作者的语言观和翻译观
        5.3.4 修辞合作者的学术与英语水平
        5.3.5 修辞者与修辞合作者(译者与原作者)的互动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5)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短视频新闻及相关概念
    第一节 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及定义
        一、短视频新闻的发展
        二、短视频新闻的定义
    第二节 短视频新闻的形态及特征
        一、短视频新闻的产品形态
        二、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短视频新闻的内容传播策略
    第一节 内容生产差异化
        一、与传统媒体生产机制不同
        二、不同媒体间内容选择不同
        三、不同平台间内容风格不同
    第二节 内容生产专业化
        一、内容加工精品化
        二、表达方式社交化
        三、生产环节智能化
    第三节 内容传播品牌化
        一、创新特色化标识
        二、拓展多样化内容
        三、打造流量化主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短视频新闻的平台构建策略
    第一节 产品定位注重用户体验
        一、战略层—定位用户需求
        二、范围层—信息+短视频
        三、结构层—关注交互体验
        四、框架层—设计人性化
        五、表现层—布局特色化
    第二节 打造情感互动传播机制
        一、关注焦点提炼媒体诉求
        二、裂变分享强化情感体验
        三、新符号稳固媒介形象
    第三节 打造多元受众培养策略
        一、挖掘节点扩大受众
        二、建立社群广泛吸粉
        三、渠道下沉持续增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短视频新闻的问题及传播策略优化
    第一节 短视频新闻存在的问题
        一、用户粘性不强
        二、内容片面和同质化
        三、渠道下沉消解影响力
        四、盈利模式影响传播效果
    第二节 短视频新闻传播的优化策略
        一、传播内容:定位精准与生产专业
        二、传播受众:情感模式打造传播仪式
        三、传播形式:优化体验与创新形式
        四、传播渠道:跨媒体与跨界传播
        五、传播格局:打造生态与创新盈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6)地铁在杭州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功能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第四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地铁的研究
        二、关于城市形象的研究
        三、关于地铁与城市形象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城市地铁的“工具观”和“媒介观”
    第一节 地铁的起源与发展
        一、国外地铁发展概况
        二、国内地铁发展概况
    第二节 地铁:大中型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一、地铁的本质属性:交通工具
        二、地铁作为交通工具的优势
    第三节 地铁:从“交通工具”到“传播媒介
        一、“交通”与“传播”同根同源
        二、地铁:城市形象的“传播媒介”
第二章 地铁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城市风貌的人文名片
    第一节 杭州及杭州地铁基本发展状况
        一、杭州城市:积淀深厚的文明
        二、杭州地铁:人间天堂的动脉
    第二节 杭州地铁线路里藏着的城市记忆
        一、地铁站点命名:反映城市风貌
        二、地铁公共艺术:城市文化的缩影
第三章 地铁展现城市经济形象: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
    第一节 地铁带动地铁物业:拓展的城市格局
        一、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二、城市经济发展新动力
    第二节 地铁衍生地铁商圈:多元的商业布局
        一、杭州老牌城市商圈繁荣再现
        二、杭州城市新商圈快速崛起
第四章 地铁汇聚城市相关信息:信息流动和传播的空间
    第一节 地铁是微缩媒介社会:传播城市信息
        一、地铁报
        二、地铁电视
        三、地铁广告
    第二节 地铁是信息交流的场所:塑造城市形象
        一、地铁是一个交流空间
        二、地铁中存在交往行为
    第三节 地铁的形象自塑:传播和塑造城市形象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其购买意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
        2.1.2 媒介丰富度理论
        2.1.3 信号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在线体验式互动研究文献综述
        2.2.2 在线购买意愿研究文献综述
        2.2.3 在线体验式互动与在线购买意愿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2.4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模型构建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方法选择
        3.1.2 研究思路设计
    3.2 数据收集
        3.2.1 研究对象选取
        3.2.2 研究数据收集
    3.3 数据分析
        3.3.1 开放式编码
        3.3.2 主轴式编码
        3.3.3 选择性编码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4 理论发现
        3.4.1 模型框架搭建
        3.4.2 模型逻辑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论模型因素阐释与假设建构
    4.1 模型因素阐释
        4.1.1 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内涵及维度阐释
        4.1.2 消费者在线存在感内涵及维度阐释
        4.1.3 在线商家信誉内涵及维度阐释
        4.1.4 消费者在线购买意愿内涵及维度阐释
    4.2 研究假设提出
        4.2.1 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其在线存在感作用关系假设
        4.2.2 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其在线购买意愿作用关系假设
        4.2.3 消费者在线存在感对其在线购买意愿作用关系假设
        4.2.4 消费者在线存在感中介作用关系假设
        4.2.5 在线商家信誉调节作用关系假设
    4.3 模型构建及内在机理描述
        4.3.1 模型构建
        4.3.2 机理描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量表开发及数据收集
    5.1 初始量表生成
        5.1.1 方法选择
        5.1.2 量表开发
    5.2 正式量表形成
        5.2.1 题项精简
        5.2.2 题项净化
        5.2.3 量表确定
    5.3 样本数据收集
        5.3.1 实证方法
        5.3.2 问卷构成
        5.3.3 样本筛选
        5.3.4 数据收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数据分析
    6.1 基本统计分析
        6.1.1 描述统计性分析
        6.1.2 变量相关性分析
    6.2 信度和效度检验
        6.2.1 信度检验
        6.2.2 效度检验
    6.3 关系假设检验
        6.3.1 直接作用关系假设检验
        6.3.2 中介作用关系假设检验
        6.3.3 调节作用关系假设检验
    6.4 检验整体结果
        6.4.1 假设检验结果
        6.4.2 理论模型修正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7.1 结果讨论
        7.1.1 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其在线存在感影响关系讨论
        7.1.2 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其在线购买意愿影响关系讨论
        7.1.3 消费者在线存在感对其在线购买意愿影响关系讨论
        7.1.4 消费者在线存在感中介效应讨论
        7.1.5 在线商家信誉调节效应讨论
    7.2 管理启示
        7.2.1 应树立在线体验式互动的观念
        7.2.2 应优化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的策略
        7.2.3 应增强消费者在线存在感的提升
        7.2.4 应加强在线商家信誉的培育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与创新点
        8.1.1 研究结论
        8.1.2 研究创新点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一、术语界定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
        一、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促进
        二、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
        一、已有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简介
        二、影响健康焦虑的网络信息搜索因素总结
    第三节 健康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及形成机制
        一、健康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
        二、健康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第四节 健康焦虑测量工具的发展
        一、短版健康焦虑量表
        二、网络疑病程度量表
        三、网络疑病量表
    第五节 已有研究中有待完善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简介
        二、研究资料收集与整理
        三、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流程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理论模型构建
        一、编码结果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与现有理论的比较
    第三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解释
        一、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特点及其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
        二、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
        三、亲友患病、媒体影响等因素的调节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一、网络健康信息行为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
        二、症状自评、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的中介作用
        三、亲友患病、媒体影响等因素的调节作用
        四、变量解释
    第二节 健康焦虑程度测量工具更新
        一、测量工具更新的必要性
        二、量表开发的理论基础
        三、量表编制
        四、量表验证
        五、量表更新的讨论
    第三节 研究数据获取及研究工具
        一、研究样本
        二、测量工具
        三、分析技术
    第四节 预调研
        一、预调研流程简介
        二、问卷调整
    第五节 正式调研结果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三、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产生的直接影响检验
        四、症状自评、疾病认知和医生认知信任的中介作用检验
        五、调节效应检验
        六、样本选择偏差检验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健康信息环境下健康焦虑的缓解策略分析
    第一节 健康焦虑的缓解策略总结
        一、心理疗法对健康焦虑的干预
        二、健康焦虑用户的网络健康信息回避策略
    第二节 基于影响机制研究结论的健康焦虑缓解措施分析
        一、网络健康信息使用者角度
        二、网络健康信息提供者角度
        三、网络健康信息确认者角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与总结
        二、研究贡献
    第二节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一、本研究不足之处
        二、未来研究方向
        三、研究成果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9)国家级非遗奉化布龙传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1.从历史的脉络,提炼与总结奉化布龙传承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2.从现实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发现奉化布龙文化传承的规律
        3.从发展的高度,提出与解读奉化布龙传承的变化趋势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传承
    (二)机制与传承机制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四)奉化布龙
    (五)传承者
        1.传承主体
        2.传承客体
    (六)传承途径
    (七)传承方式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访谈法
        3.实地考察法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奉化布龙的传承者
        1.传承主体是奉化布龙传承的主要组成部分
        2.传承客体是奉化布龙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3.传承主客体的双向互动是奉化布龙传承的主要形式
    (二)奉化布龙的传承内容
        1.动作套路是奉化布龙传承的基本内容
        2.图腾信仰是奉化布龙传承的重要内容
        3.仪式是奉化布龙传承的表现形式
        4.精神是奉化布龙传承的核心内容
        5.鼓乐是奉化布龙传承的情绪表达
        6.道具是奉化布龙传承的物质基础
        7.符号是奉化布龙传承的文化印记
        8.传承场是奉化布龙传承的空间载体
    (三)奉化布龙的传承途径与方式
        1.血缘传承是奉化布龙传承的基本途径
        2.地缘和业缘传承是奉化布龙传承的特殊途径
        3.濡化是奉化布龙传承的内隐方式
        4.比赛训练是奉化布龙传承的外显方式
    (四)奉化布龙的传承活动
        1.日常学练中的奉化布龙
        2.民俗节日中的奉化布龙
        3.经贸文化交流中的奉化布龙
        4.学校传承中的奉化布龙
        5.体育竞技中的奉化布龙
六、奉化布龙传承中的问题及建议
    (一)问题
        1.奉化布龙传承者保护机制有待完善
        2.奉化布龙传承内容有待丰富
        3.布龙制作的传承途径有待拓展
        4.奉化布龙传承方式有待补充
        5.奉化布龙传承活动有待强化
    (二)建议
        1.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建立青少年布龙学习的激励制度
        2.重塑布龙文化信仰,打造仪式特色的文化节
        3.深化男女平等意识,强化师徒传承途径
        4.实行节日舞龙激励制度,完善布龙数字化资料库
七、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及论文情况
致谢

(10)初中生受欺凌倾向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内观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校园受欺凌倾向的概述
        2.1.1 校园欺凌行为的定义及分类
        2.1.2 校园欺凌行为的测量
        2.1.3 校园受欺凌倾向及影响因素研究
        2.1.4 校园欺凌行为对受欺凌学生的影响研究
        2.1.5 国内外有关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研究
    2.2 受欺凌倾向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2.2.1 领悟社会支持的定义
        2.2.2 领悟社会支持的测量
        2.2.3 领悟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
        2.2.4 国内外领悟社会支持与受欺凌倾向的关系研究
    2.3 内观疗法及其应用
        2.3.1 内观疗法的定义
        2.3.2 内观疗法的作用机制
        2.3.3 国内外内观疗法的应用研究
    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案
    3.3 研究假设
第4章 研究内容
    4.1 研究一中学生受欺凌倾向的现状研究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假设
        4.1.3 研究对象
        4.1.4 研究工具
        4.1.5 具体过程
        4.1.6 研究结果
    4.2 研究二受欺凌倾向学生的内观干预研究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假设
        4.2.3 研究工具
        4.2.4 研究方法
        4.2.5 研究结果
        4.2.6 内观干预过程的个案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初中生受欺凌倾向现状研究讨论
        5.1.1 初中生的受欺凌行为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5.1.2 初中生受欺凌倾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5.1.3 受欺凌倾向初中生的其它特点
    5.2 内观干预研究讨论
第6章 研究反思
    6.1 研究创新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 意见与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我的10条教育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隔代抚养群体祖父母去世后的意义重建 ——基于成人依恋访谈的质化研究[D]. 熊冰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寄宿制初中生学校氛围对学校投入的影响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中介作用及干预[D]. 陈大亮.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语料库的兼类词“下”的用法偏误分析[D]. 刘苏伟. 安阳师范学院, 2020(08)
  • [4]新修辞学视角下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翻译研究[D]. 高兆金.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5]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策略研究[D]. 周亚楠.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6]地铁在杭州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功能探析[D]. 赵瑞瑞. 兰州大学, 2020(01)
  • [7]消费者与商家在线体验式互动对其购买意愿影响的研究[D]. 董京京. 吉林大学, 2019(02)
  • [8]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D]. 罗晓兰. 上海财经大学, 2019(04)
  • [9]国家级非遗奉化布龙传承机制研究[D]. 徐丽.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10]初中生受欺凌倾向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内观干预研究[D]. 邵晓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我的 10 个教育小贴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