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龙头企业加快辽宁丹东地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刘欢[1](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建设文明,促进文明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至今的孜孜追求与内在动因,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构建、完善、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基于中国国情与农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底色在乡村文明,而乡村文明又集中体现在乡风文明水平上。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党就集中开始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里,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迭代更新,收获许多实践成效。及至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使乡风文明建设能够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向更高处扬帆远航,进而为中国在不同文明交流借鉴中展现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走出中国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重要贡献。乡风文明建设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与探讨,已取得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分布在政治学、文化学与社会学,或者更为细致表现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等具体领域,然而专注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研究乡风文明建设仍然是学界的欠缺之处。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研究法,综合学科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以战略性高度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国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历史考量,并系统化地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基本属性、现实境遇及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以此构成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概述,以及分析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目标要求与重大意义三方面完整概述乡村振兴战略,在区分文化与文明概念、文明乡风与乡风文明概念基础上,对乡风文明建设概念进行了整体性阐述。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三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第三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这一部分重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以及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四个方面对论文的思想资源进行归纳总结,为第四章、第六、七章的相关论述进行基础理论的铺陈。第四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这一部分大致拆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现实功能。其中,基本原则包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切实立足乡村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等五方面。现实功能包括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等内容。第五章,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这一部分从历史进程、主要特色及经验启示三方面考量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阶段。主要特色表现在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三个方面。经验启示包括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以及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第六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主要包括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等五方面。第二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等五方面。第三部分是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等五方面。第七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分为五大内容。一是从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等三方面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从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等三方面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等三方面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四是从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等三方面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五是从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三方面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提出应从“文明”高度深刻理解乡风文明内涵,从总体要求、核心主体、根本任务、现实基础及主要特点等方面概述了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论文首次详尽梳理了近百年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主要特色以及总结出其经验启示。三是论文丰富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纳入其中。四是论文在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现实境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李研[2](2021)在《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怀宁县蓝莓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环。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出台,对乡村振兴战略又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工作。其中,农村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地方产业兴旺、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在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背景下,研究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既有利于推动乡村全方位振兴,又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战略部署,是政府着重改善民生、帮助农民实现“农业梦”的重要举措,对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是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的重要时刻,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政策环境不同,地方政府在作用发挥上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本文围绕产业兴旺出发,关注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的政府作用,对更好的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明晰地方政府在其中的定位、盘活区域经济、带动产业可持续发展、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更快更好的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大的意义。怀宁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背依大别山,属于低山丘陵地貌,当地一直有野生蓝莓树生长。早期经调查发现,当地共有10.5万亩的面积属于蓝莓的适宜种植区。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引进扶持,为把蓝莓产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而努力,多年来,蓝莓产业带动了当地大量的贫困户脱贫,推动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属于颇具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本文从地方政府角度出发,研究其推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文章根据协同治理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以安徽省怀宁县发展蓝莓产业作为案例,运用文献研究、访谈、归纳分析等方法,首先分析了文章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特色农业产业、政府作用的概念,其次结合实际调研和掌握的一手数据描述了当地蓝莓产业发展的现状,包括产业的各个发展阶段、产业的基本运作模式等,然后梳理了地方政府在统筹规划、激励引导、资金保障、政策扶持方面发挥的作用,肯定了政府作用的成效。继而罗列出目前地方政府推进怀宁县蓝莓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统筹协调能力不完善、激励引导方式不规范、产业相关政策不完备、政府对产业发展的资金贴补不足等。并针对这些不足分析出原因,发现地方政府对蓝莓产业发展的基层人员配置不合理、任务目标导向不合理、对自身定位不清晰、财政投入和市场宣传未跟上等,这些方面都有待加强。再列出丹东东港的草莓产业和中宁的枸杞产业等具体的案例进行经验借鉴,最后,根据以上,提出政府促进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张晨瑶[3](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何雨晴[4](2020)在《延边地区与丹东地区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文中指出蓝莓的繁育和生长对自然条件有很高的要求。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延边地区在光照、土壤、温度和湿度等方面都十分适合蓝莓的生长。因此,我们有必要着重发展延边地区的蓝莓产业,依靠其自然优势来进行蓝莓的种植。延边地区的蓝莓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延边蓝莓产业的各个环节都出现了与市场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也使得目前蓝莓自身产业发展难以融入当地产业经济。延边地区和丹东地区同为我国北方特色蓝莓产区,在原产地都具有一定规模的栽培面积,其栽培蓝莓品种有着一定的相似度。延边地区蓝莓产业的主管人员可以借鉴丹东蓝莓产业在生产栽植管理、品牌建设、产品维护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延边蓝莓的实际发展情况,将丰富的经验应用于延边蓝莓产业的发展历程,这对于发展原产地,区域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延边地区和丹东地区蓝莓产业现状作为调研对象,叙述延边和丹东地区以及国内外蓝莓产业的发展状况,通过研究相关现状、参考文献、现场深入调查、采访座谈等方式,阐明延边、丹东调查地区蓝莓产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根据延边州的地理条件和产业发展现状,对延边地区不同的地势和土壤条件蓝莓栽培进行探讨研究。应对抗逆性、果实成熟期、果实硬度、抗病性和易于采收的不同品种蓝莓栽植分布进行科学规划。针对苗木栽培,园区土壤水肥管理、修剪、病虫害防治等问题,提出与之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进行了现代农业趋势的机械化高效建园、对有机覆盖种植技术、整枝修剪、机械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与其它标准化,防控的生产支持,技术系统进行了创新。同时,本文在分析了延边蓝莓产业实体经营的生产形式,并在加强人才建设和技术推广、增加政府支持、提高工业品牌的竞争力和加强企业自身营销能力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田馨雨[5](2019)在《丹东市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辽宁省丹东市是中国海岸线的北端起点,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黄海经济圈的重要交汇点,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近几年,丹东市大力发展草莓种植业,打造丹东草莓品牌,带动各乡镇农民种植草莓实现增收就业,草莓种植走在全国前列。本文以农业供应链管理运行机制为研究方向,以辽宁省丹东市草莓种植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成丹东草莓品牌背后,同时分析丹东草莓供应链现有管理模式,进而构建适应其地区发展的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SPSS、SWOT等分析方法研究丹东草莓的销售情况,从而了解消费者购买偏好,最后找出目前丹东草莓产业发展问题制约所在。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农业供应链产业运行的基础上,结合丹东地区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构建丹东草莓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同时对丹东草莓种植业提出合理建议及相应改进对策。全文共六章,研究的逻辑顺序为: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与此同时介绍了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为构建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之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分析丹东草莓消费现状以及分析丹东草莓整体供应链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当前丹东草莓供应链进行SWOT分析,分析新西兰和日本的水果供应链管理管理模式,为后文搭建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最后,针对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探究,提出建立丹东草莓供应链物流集散中心和创立草莓自有品牌的建议,为丹东草莓整体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本文的研究特色是引入农业供应链这一管理思路,通过分析目前丹东草莓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出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从而推动整体丹东草莓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本文的创新为:引入具体水果品种供应链管理研究方法,从单一地区产地入手,有针对性的对其整体供应链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进行梳理并同时运用SPSS数据分析丹东草莓消费者喜爱的主要特征和品质因素,为其后续种植、销售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因时制宜构建了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可以说为地区整体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范本和借鉴。
王小闻[6](2019)在《凤城市柞蚕产业发展路径选择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柞蚕作为中国的特有优势资源,凭借其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发展历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凤城作为全国柞蚕生产的主要产区,极具柞蚕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和历史传承。随着科技的发展,柞蚕在仅是丝绸纺织品的原料,成为了医药、化工、食品、化妆品等产业的重要原料,发展空间广阔,所以发展柞蚕产业对凤城市发展特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取问卷调查、观察、比较研究等方法,运用规模经营、市场机制、交易费用理论,通过对凤城市柞蚕产业发展优势、柞蚕养殖及综合利用产业现状、柞蚕茧及综合利用产品销售情况、柞蚕茧及综合利用产品经济收益情况、与周边地区柞蚕产业情况的系统分析,归纳出制约凤城柞蚕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柞蚕茧生产问题。从柞蚕茧残次蚕场停封和沙化、蚕水、蚕畜、设备老化、硬件设施薄弱等方面进行阐述;二是柞蚕场划归公益林过程过快;三是柞蚕深加工产业技术落后、产业链过短;四是柞蚕深加工业经济效益拉动力不足。本论文认为,凤城市发展柞蚕产业需要选择“多元发展”柞蚕综合利用产业为发展路径,从横向、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和资金链条,拉动凤城经济持续增长。为此,本论文提出如下对策:1.政府方面应该加强管理及扶持,提高技术水平,加大生态保护及招商引资工作力度;2.行业协会方面应该明确制度,在树立品牌和优化产品结构方面下功夫;3.企业方面应从生产、科研、营销三方面入手,强化自身市场竞争优势;4.农户方面需提高自身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及参与协会积极性,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区域间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赵阳[7](2019)在《辽宁丹东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如何妥善处理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课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在此前提下,研究丹东地区农民增收问题,在理论上,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径。另一方面丰富了丹东地区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的理论资料,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本地区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的空白。其次,在实践基础上“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另外促进农民增收是促进城乡良性互动,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努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使大多数农民步入中等收入水平,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后,结合丹东地区农民收入现状,综合分析该地区自然地理因素、农业经济、产业结构、涉农人口分布、农民收入等情况,从丹东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入手分析该地区现有收入途径以及制约该地区农民收入的因素,同时分析国内外在农民增收方面的案例,从中提取经验吸取教训。最后,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促进辽宁丹东地区农民增收的对策。经分析结果显示,阻碍辽宁丹东地区农民增收的因素可分为,阻碍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因素,例如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市场体制不健全等;阻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包括农民文化素质低、增收途径少、农民工资无法得到保障等;阻碍财产性收入的因素,包括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宅基地制度在农村地区实施难度大、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等;阻碍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因素,例如农民补贴落实不到位、农村社保体系不健全等。因此,在借鉴我国江苏盱眙地区与巴西国家的相关案例之后,我们得出促进农民增收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农业发展情况,开展多种方式经营。政府部门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农村社保体系,采取措施保障农民工资、补贴等。农民自身要提升自身素质,从根本上增加自身收入。
黄金秋[8](2018)在《基于SWOT分析的凤城市草莓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凤城市是辽宁省丹东市的县级市,拥有悠久的草莓种植历史,凤城市依托其良好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成为辽宁省重要的草莓生产基地之一。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凤城市草莓产业在产业规模、标准化生产、农业合作社建设、果品产量、贮藏和深加工等方面都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未来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发展进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阻碍因素比如种植面积分散、资金短缺、设施落后,品牌效应差等问题。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内、外部两个方面对凤城市草莓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展开分析。从内部来看,凤城市草莓产业发展优势表现在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悠久的种植历史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几个方面;其劣势表现为对草莓产业市场定位不足,竞争优势不明显、种植规模分散、地区发展不均衡、资金短缺、品牌意识较弱,品牌创建滞后等方面。与此同时,从产业外部看,凤城市草莓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潜在的威胁,机遇包括交通和旅游发展的新契机、政府部门政策支持、合作社快速发展,科研水平逐步提高等,而威胁来自于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其他地区草莓产业的竞争、其他品牌农产品产业的崛起等。总体来看,凤城市草莓产业竞争力不足,其发展面临的威胁和劣势远远超过先天的优势和发展机遇,草莓产业竞争力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基于此,本论文结合凤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提升凤城市草莓产业竞争力、加快凤城市草莓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增加草莓种植的资本投入,优化草莓种植结构;加强对草莓种植的技术投入、加大对种植户的培育力度,打造精品;全力创建品牌,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和附加值;建立示范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推进“互联网+平台建设,拓宽分销渠道;做强做大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三产融合等,以期推进凤城市草莓产业发展。
李冬梅(Dongmei Lee)[9](2017)在《彭州市蓝莓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蓝莓,是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的新兴果树品种,其果实中含有丰富抗氧化性能的营养成分,具有极高营养价值。蓝莓产业在国外已经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历史,而在我国,经历了 30多年的培育和种植,蓝莓在生产经营和规模上都逐渐扩大,随着消费者对蓝莓了解的提升,对蓝莓营养、经济价值的肯定,对蓝莓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蓝莓产业得以蓬勃发展。彭州市属于成都代管市之一,地理位置、区位条件优越,而优美的生态环境,使得彭州市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彭州市政府为提高助农增收实效,结合当地区域优势,突出重点、分级推进,以发展蓝莓特色产业为契机,带动彭州市农林经济发展。彭州市蓝莓特色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仍旧存在较多的问题,值得进行深入探索。本研究主要针对彭州市蓝莓产业发展,以农业产业化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运用问卷调研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彭州市蓝莓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蓝莓集约化生产以及其他细节问题,向当地蓝莓种植企业及农发局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们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彭州市蓝莓产业链进行分析,用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研究发现,彭州市蓝莓产业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第一、二、三产业发展,同时有助于解决人口就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不过针对彭州市蓝莓产业发展模式单一,缺乏规范化管理以及经济效益较低等问题,通过与庄河市蓝莓产业对比,我们发现,彭州市蓝莓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当地蓝莓产业发展目标短浅、产业定位不明确,政策扶持力度低;其次,当地蓝莓基础设施薄弱,科研动力不足,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交通便利度差,以及宣传力度低也是造成蓝莓产业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将当地政府导向型产业发展向多元发展模式转变;其次,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吸引人才;第三,进行设施农业建设,提升管理水平;第四,进行技术革新,提高鲜果保鲜时间,减小损耗;第五,建设引进蓝莓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蓝莓产品品牌和标准化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第六,改善交通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扩大对彭州市蓝莓的宣传,最终逐步拉动彭州市蓝莓特色产业发展。
孟庆舜[10](2018)在《丹东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政府履职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丹东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农业资源禀赋良好,在丹东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可以进一步挖掘资源优势,还能有效拓宽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结构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中,政府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履行职能,引导并服务着产业发展。因此,对于丹东来说,研究如何发挥好政府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不断完善政府履职行为,助推休闲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实地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第一手资料,并通过文献的查阅,对休闲农业中政府履职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将相关结论运用到论文写作之中。本文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的绪论和第二章的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从论文的选题背景入手,指出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研究所涉及到的休闲农业基本概念和政府职能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并对政府在休闲农业中的应尽职能进行了具体界定。第三章和第四章可划分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通过产业统计数据的呈现,从自然条件、区位、人文、产业现状等角度,介绍了丹东休闲农业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现状,分析了丹东市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履职行为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章作为第三部分,分别从规划制定、健全监管协调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提高宣传水平和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等方面,提出如何完善政府履职行为的建议。第四部分即为第六章结论,指出丹东休闲农业发展中政府履职面临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多措并举,完善政府履职行为,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辽宁丹东地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龙头企业加快辽宁丹东地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 |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
2.2 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
2.2.1 文化与文明的阐述 |
2.2.2 乡风文明概念辨析 |
2.2.3 乡风文明建设阐释 |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
2.3.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 |
2.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 |
2.3.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 |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1.1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
3.1.2 实现城乡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
3.1.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攸关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 |
3.2.2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
3.2.3 净化社会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3.1 以农为本思想 |
3.3.2 道德教化思想 |
3.3.3 “和合”思想 |
3.3.4 乡村运动思想 |
3.3.5 乡村改造思想 |
3.4 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 |
3.4.1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思想 |
3.4.2 重塑乡村伦理精神思想 |
3.4.3 提升乡村生活风貌思想 |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 |
4.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
4.1.1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
4.1.2 切实立足乡村文明 |
4.1.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
4.1.4 坚持整体协调发展 |
4.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
4.2.1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
4.2.2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
4.2.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
4.2.4 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 |
4.2.5 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 |
4.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功能 |
4.3.1 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
4.3.2 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 |
4.3.3 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 |
4.3.4 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
4.3.5 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 |
第5章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 |
5.1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3 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4 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 |
5.2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 |
5.2.1 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
5.2.2 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 |
5.2.3 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 |
5.3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
5.3.1 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
5.3.2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 |
5.3.3 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
5.3.4 要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 |
5.3.5 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 |
6.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 |
6.1.1 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 |
6.1.2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 |
6.1.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 |
6.1.4 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 |
6.1.5 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 |
6.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
6.2.1 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 |
6.2.2 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 |
6.2.3 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 |
6.2.4 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
6.2.5 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
6.3 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 |
6.3.1 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
6.3.2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 |
6.3.3 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 |
6.3.4 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 |
6.3.5 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
第7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
7.1 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 |
7.1.1 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
7.1.2 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 |
7.1.3 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 |
7.2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
7.2.1 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 |
7.2.2 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 |
7.2.3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
7.3 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 |
7.3.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 |
7.3.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
7.3.3 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 |
7.4 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 |
7.4.1 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 |
7.4.2 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 |
7.4.3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 |
7.5 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 |
7.5.1 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
7.5.2 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 |
7.5.3 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后记 |
(2)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怀宁县蓝莓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结构框架设计与研究方法 |
1.研究结构框架设计 |
2.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特色农业产业 |
2.政府作用 |
(二)地方政府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
1.规划引领方面 |
2.激励引导方面 |
3.资金投入方面 |
4.政策扶持方面 |
(三)研究理论基础 |
1.服务型政府理论 |
2.协同治理理论 |
三、怀宁县政府推进地方蓝莓产业发展的现状 |
(一)怀宁县蓝莓产业的发展背景 |
1.怀宁县蓝莓产业发展的区位环境 |
2. 怀宁县蓝莓产业的发展历程 |
(二)怀宁县政府推进蓝莓产业发展的举措 |
1.立足规划引领 |
2.坚持激励引导 |
3.投入资金补贴 |
4.提供政策扶持 |
(三)怀宁县政府推进蓝莓产业发展的成效 |
1.帮助建立完善的产品流通环节 |
2.助力配置合理的产业区位资源 |
3.有效促进产业链全方位各环节运行 |
4.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
四、怀宁县政府推进蓝莓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统筹协调能力有所欠缺,各主体间交流困难 |
1.各主体间沟通不畅 |
2.农户信息渠道封闭 |
(二)激励引导方式不够完善,难以为产业后续发展提供动力 |
1.对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考评要素单一 |
2.对产业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不到位 |
3.对农户激励不足使其参与积极性不高 |
(三)产业相关政策还不完备,执行流于形式 |
1.地方政府出台的配套政策不完备 |
2.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制定不够完善 |
(四)产业后续的资金保障不充裕,抗风险能力较弱 |
1.遭遇风险打击后续补贴不能及时跟上 |
2.政府没有给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 |
五、怀宁县政府推进蓝莓产业发展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一)基层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
1.人员组织架构配置不全面 |
2.产业发展缺乏专业化人才 |
(二)以满足上级任务为导向,没有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
1.任务的目标导向存在偏差 |
2.农户与企业之间各自为阵 |
(三)政府自身定位不清晰,不能最大程度发扬产业特色 |
1.政府对自身定位不够清晰 |
2.规划应以产业特色为导向 |
(四)财政投入微薄,市场拓展宣传跟不上 |
1.资金和基础设施供给困难 |
2 创新和宣传所需经费不足 |
六、国内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府作用经验 |
(一)丹东东港草莓产业 |
1.产业基本概况 |
2.政府经验 |
(二)中宁枸杞产业 |
1.产业基本概况 |
2.政府经验 |
七、优化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的对策 |
(一)完善架构,加强政府自身的统筹协调能力 |
1.健全组织架构 |
2.引进多方人才 |
(二)明确定位,改善政府对产业的激励引导方式 |
1.明晰政府定位 |
2.重视多方联动 |
(三)制定政策,补齐政府对产业的监督规划短板 |
1.完善考核标准 |
2.协调利益分配 |
(四)财政支持,驱使政府为产业宣传销售提供平台 |
1.合理投入资金 |
2.搭建宣传平台 |
八、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延边地区与丹东地区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目的与意义 |
3 国内外蓝莓产业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4 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延边地区与丹东地区蓝莓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
1.1 自然条件对比分析 |
1.1.1 延边地区自然条件 |
1.1.2 丹东地区自然条件 |
1.2 劳动力水平分析 |
1.2.1 丹东地区 |
1.2.2 延边地区 |
1.3 技术应用分析 |
1.3.1 延边地区 |
1.3.2 丹东地区 |
1.4 栽培历史及栽培概况 |
1.4.1 延边地区蓝莓栽培面积与产量 |
1.4.2 丹东地区栽培蓝莓面积与产量 |
1.5 栽培品种的构成 |
1.5.1 延边地区蓝莓栽培品种 |
1.5.2 丹东地区蓝莓栽培品种 |
1.6 主要栽培模式情况 |
1.6.1 延边地区 |
1.6.2 丹东地区 |
1.7 园区管理 |
1.7.1 延边地区蓝莓基地管理现状 |
1.7.2 丹东地区蓝莓基地管理现状 |
1.8 经营模式 |
1.8.1 延边地区 |
1.8.2 丹东地区 |
1.9 企业调查现状分析 |
1.9.1 延边地区蓝莓栽培企业调查 |
1.9.2 丹东地区蓝莓栽培企业调查 |
第二章 SWOT模型构建 |
2.1 延边地区蓝莓产业优势分析 |
2.1.1 资源优势(S1) |
2.1.2 交通优势(S2) |
2.2 延边地区蓝莓产业劣势分析 |
2.2.1 栽培技术水平滞后(W1) |
2.2.2 园区基础设施投入薄弱(W2) |
2.2.3 品种选择和布局不合理(W3) |
2.2.4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W4) |
2.2.5 组织关联化程度低(W5) |
2.3 延边地区蓝莓产业机遇分析 |
2.3.1 蓝莓产业发展空间大(O1) |
2.3.2 现代农业的政府指向(O2) |
2.3.3 文化旅游、物流、网络平台发展新契机(O3) |
2.4 延边地区蓝莓产业威胁分析 |
2.4.1 自然危害(T1) |
2.4.2 产业竞争(T2) |
2.4.3 品牌建设(T3) |
2.5 延边地区SWOT矩阵分析 |
2.6 延边地区蓝莓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
第三章 延边地区蓝莓发展对策与建议 |
3.1 调整栽培品种结构,优化蓝莓产业结构 |
3.2 合理规划栽培区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技术培训水平 |
3.4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到产业组织化程度 |
3.5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丹东市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方法 |
1.4 论文内容简述及创新点 |
1.4.1 论文内容简述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梳理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
2.1.2 供应链理论核心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供应链管理原则及运行机制 |
2.2.2 农业供应链 |
2.2.3 农产品供应链 |
第三章 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现状分析 |
3.1 丹东草莓经营种植现状分析 |
3.1.1 国内草莓种植现状 |
3.1.2 丹东草莓产业发展现状 |
3.2 丹东草莓消费现状分析 |
3.2.1 丹东草莓供应链伙伴关系及供应流程介绍 |
3.2.2 丹东草莓消费现状调查及分析 |
3.3 丹东草莓供应链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建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 |
4.1 丹东草莓供应链管理模式分析 |
4.2 国外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介绍 |
4.2.1 日本水果供应链运行机制方式及特点 |
4.2.2 新西兰“佳沛”奇异果供应链运行机制分析 |
4.2.3 新疆水果供应链运行模式分析 |
4.3 搭建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 |
4.3.1 系统生产体系及新型管理机制的构建 |
4.3.2 科学现代营销体系机制的构建 |
4.3.3 信息协调机制的构建 |
4.3.4 保障和健全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
4.3.5 资金支持机制的构建 |
4.3.6 利益分配及竞争机制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发展建议 |
5.1 建立丹东草莓供应链物流集散中心的建议 |
5.1.1 建立丹东草莓供应链物流集散中心的分析 |
5.1.2 建立丹东草莓供应链物流集散中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
5.1.3 建立丹东草莓供应链物流集散中心的规划定位 |
5.2 成立丹东草莓龙头加工企业的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凤城市柞蚕产业发展路径选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知识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凤城市柞蚕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凤城市柞蚕发展条件分析 |
3.2 凤城市柞蚕养殖业现状分析 |
3.3 凤城柞蚕加工业现状分析 |
3.4 凤城市柞蚕及加工品市场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凤城市柞蚕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
4.1 凤城市柞蚕茧经济效益分析 |
4.2 凤城柞蚕丝被经济效益分析 |
4.3 凤城其他综合利用产品经济收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凤城市柞蚕产业与周边地区柞蚕产业情况对比分析 |
5.1 柞林面积及产量对比分析 |
5.2 产值对比分析 |
5.3 综合加工企业情况对比分析 |
5.4 科研院所设置情况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凤城市柞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1 柞蚕茧生产问题 |
6.2 柞蚕场划归公益林过程过快 |
6.3 柞蚕深加工产业技术落后、产业链过短 |
6.4 柞蚕深加工业经济效益拉动力不足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凤城市柞蚕产业发展路径选择及对策 |
7.1 凤城市柞蚕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
7.2 凤城市柞蚕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辽宁丹东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3.1 国外研究概述 |
1.3.2 国内研究概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2.农民收入的相关概念及性质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民 |
2.1.2 农民收入 |
2.2 性质 |
2.2.1 农民增收的结构性因素 |
2.2.2 农民增收的阶段性 |
2.2.3 农民增收的差异性 |
2.2.4 农民增收的制度性 |
3.辽宁丹东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
3.1 辽宁丹东地区农村基本情况 |
3.2 辽宁丹东地区农业经济基本情况 |
3.3 辽宁丹东地区产业结构 |
3.4 辽宁丹东地区涉农人口基本情况 |
4.辽宁丹东地区农民收入概况 |
4.1 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
4.2 农民收入水平分析 |
4.2.1 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势放缓 |
4.2.2 工资性收入显着增加 |
4.2.3 财产性收入持续微降 |
4.2.4 转移性收入大幅增加 |
5.制约辽宁丹东地区农民增收的因素 |
5.1 制约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的因素 |
5.1.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
5.1.2 农产品市场体制不健全 |
5.1.3 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 |
5.2 制约工资性收入增加的因素 |
5.2.1 农民素质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
5.2.2 农民增收途径少 |
5.2.3 农民工资无法得到保障 |
5.3 制约财产性收入增加的因素 |
5.3.1 土地流转制度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
5.3.2 宅基地制度惠及范围小 |
5.3.3 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 |
5.4 制约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因素 |
5.4.1 农民补贴落实不到位 |
5.4.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
6.国内外农民增收的经验及借鉴 |
6.1 国内案例分析 |
6.2 国外案例分析 |
6.3 启示 |
7.促进辽宁丹东地区农民增收的对策 |
7.1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对策 |
7.1.1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 |
7.1.2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7.1.3 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
7.1.4 科技兴农提升农业信息化程度 |
7.2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对策 |
7.2.1 加强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训 |
7.2.2 扶持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
7.2.3 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提升农民法制意识 |
7.3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 |
7.3.1 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制度优越性 |
7.3.2 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
7.3.3 改组现有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 |
7.4 增加农民转移收入的对策 |
7.4.1 完善农业三补体系 |
7.4.2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7.4.3 增加对农村地区扶贫力度 |
8.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SWOT分析的凤城市草莓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数据来源 |
1.4.1 问卷设计 |
1.4.2 数据搜集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思路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1.2 比较优势理论 |
2.1.3 竞争优势理论 |
2.1.4 绝对优势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草莓产业发展研究 |
2.2.2 农产品产业研究 |
2.2.3 SWOT分析方法分析产业发展研究 |
2.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凤城市概况及草莓产业发展现状 |
3.1 凤城市概况 |
3.2 凤城市草莓产业发展现状 |
3.2.1 草莓种植品种 |
3.2.2 草莓种植面积 |
3.2.3 草莓产量 |
3.2.4 不同栽培方式及其产值 |
3.2.5 草莓产业总产值及其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
3.2.6 草莓加工情况 |
3.2.7 草莓产品销售情况 |
第四章 凤城市草莓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4.1 凤城市草莓产业发展优势分析(Strengths) |
4.1.1 气候条件适宜 |
4.1.2 交通区位优越 |
4.1.3 劳动力资源丰富 |
4.2 凤城市草莓产业发展劣势分析(Weakness) |
4.2.1 对草莓产业市场定位不足,竞争优势不明显 |
4.2.2 种植规模分散,地区发展不均衡 |
4.2.3 资金短缺,贷款困难,产区设施有待规模化发展 |
4.2.4 品牌意识较弱,品牌创建滞后 |
4.3 凤城市草莓产业发展机会分析(Opportunity) |
4.3.1 交通和旅游发展的新契机 |
4.3.2 政府部门政策支持 |
4.3.3 合作社快速发展,科研水平逐步提高 |
4.4 凤城市草莓产业发展威胁分析(Threats) |
4.4.1 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 |
4.4.2 其他地区草莓产业的竞争 |
4.4.3 其他品牌农产品产业的崛起 |
4.5 凤城市草莓产业SWOT分析矩阵 |
第五章 凤城市草莓产业发展提升对策 |
5.1 加快土地流转,加强对草莓种植的技术投入 |
5.2 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全力创建品牌 |
5.3 增加草莓种植的资本投入,优化草莓产业结构 |
5.4 建立示范基地,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
5.5 推进“互联网+”平台建设,拓宽分销渠道 |
5.6 做强做大休闲观光农业,实现集群营销 |
5.7 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有效整合资源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彭州市蓝莓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蓝莓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
1.2.2 国内蓝莓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地方特色农业的定义 |
2.1.2 地方特色农业的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三章 彭州市蓝莓产业发展现状 |
3.1 彭州市概况 |
3.1.1 区位及自然资源概况 |
3.1.2 经济发展概况 |
3.2 彭州市蓝莓资源及生产情况 |
3.2.1 彭州市蓝莓资源情况 |
3.2.2 彭州市蓝莓生产情况 |
3.3 彭州市蓝莓产业发展模式 |
3.4 彭州市蓝莓产业发展效益 |
3.4.1 彭州市蓝莓产业经济效益 |
3.4.2 彭州市蓝莓产业生态效益 |
3.4.3 彭州市蓝莓产业社会效益 |
3.5 总结 |
第四章 比较分析彭州市蓝莓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
4.1 彭州市蓝莓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1 产业发展模式单一 |
4.1.2 蓝莓种植缺乏规范化管理 |
4.1.3 彭州市蓝莓种植经济效益较低 |
4.1.4 总结 |
4.2 彭州市蓝莓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彭州市蓝莓产业发展目标短浅、产业定位不明确 |
4.2.2 彭州市蓝莓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低 |
4.2.3 彭州市蓝莓发展基础设施薄弱 |
4.2.4 彭州市蓝莓产业的科研动力不足 |
4.2.5 彭州市蓝莓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
4.2.6 彭州市蓝莓产业品牌化程度低 |
4.2.7 彭州市交通便利度较差,运输过程损耗大 |
4.2.8 彭州市蓝莓宣传力度低 |
4.2.9 总结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5.1 将当地政府导向型产业发展向多元发展模式转变 |
5.2 加强政策扶持,吸引人才 |
5.3 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
5.4 进行技术革新,提高鲜果保鲜时间,减小损耗 |
5.5 建设并引进蓝莓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 |
5.6 加快蓝莓产品品牌和标准化建设,优化产业结构 |
5.7 进一步改善彭州市交通运输条件 |
5.8 大力加强彭州市蓝莓的宣传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10)丹东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政府履职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简要评价 |
三、研究方法 |
(一) 实地调研法 |
(二) 文献研究法 |
四、创新点 |
(一) 提出政府应分层次构建产业规划体系 |
(二) 提出由政府探索建立“村民资金互助社” |
(三) 提出政府要用好四类人才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休闲农业概念界定 |
(一)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 |
(二) 休闲农业的功能 |
(三) 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
二、休闲农业中的政府职能界定 |
(一) 规划职能 |
(二) 监管职能 |
(三) 资源配置职能 |
(四) 公共服务职能 |
(五) 宣传职能 |
(六) 生态保护职能 |
三、政府职能理论 |
(一) 西方政府职能理论 |
(二) 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理论 |
(三) 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理论在我国的丰富与发展 |
(四) 政府职能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
第三章 丹东休闲农业发展和政府履职行为现状 |
一、丹东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优势 |
(一) 发展现状 |
(二) 发展优势 |
二、丹东市政府在休闲农业中履职行为现状 |
(一) 成立休闲农业组织领导小组 |
(二) 规划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方向 |
(三) 依靠典型示范引领产业发展 |
(四) 对外宣传推介丹东休闲农业 |
(五) 组织休闲农业相关培训 |
第四章 丹东休闲农业发展中政府履职行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一) 缺少本地区休闲农业专项规划 |
(二) 监管协调作用发挥不充分 |
(三) 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
(四)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
(五) 产业人才培养不到位 |
(六) 宣传推广力度不强 |
(七) 生态资源保护不力 |
二、产生原因 |
(一) 认识偏差导致重视程度不够 |
(二) 管理体制滞后 |
(三) 整体下行经济形势造成资金和人才短缺 |
第五章 丹东休闲农业发展中完善政府履职行为的对策 |
一、制定专项发展规划 |
(一) 提高对规划重要作用的认识 |
(二) 分层次细化丹东休闲农业专项规划 |
二、健全完善监管协调机制 |
(一) 加强各成员单位间横向沟通 |
(二) 加强领导小组对各职能部门纵向指导 |
(三) 切实提高领导小组的监管能力 |
(四) 建立工作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
三、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
(一) 研究制定土地及税收等优惠政策 |
(二) 加大休闲农业资金投入倾斜力度 |
(三) 设置“村民资金互助社” |
四、完善配套公共服务体系 |
(一) 完善休闲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
(二) 建立项目“一站式”审批服务平台 |
(三) 建立休闲农业旅游集散中心 |
五、强化人才支撑作用 |
(一) 发挥“第一书记”带头作用 |
(二) 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发展舞台 |
(三) 培养“大学生双创”生力军 |
(四) 激发“返乡农民工”能动性 |
六、提高品牌宣传水平 |
(一) 创新宣传推介模式 |
(二) 强化休闲农业品牌项目的带动作用 |
(三) 挖掘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文化底蕴 |
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 |
(一) 合理适度开发资源 |
(二) 努力推动污染“零排放”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得出的结论 |
(一) 休闲农业发展中政府履职问题不容忽视 |
(二) 应采取多种措施完善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政府履职行为 |
二、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发展龙头企业加快辽宁丹东地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刘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2]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怀宁县蓝莓产业为例[D]. 李研.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4]延边地区与丹东地区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分析[D]. 何雨晴. 延边大学, 2020(05)
- [5]丹东市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研究[D]. 田馨雨.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6]凤城市柞蚕产业发展路径选择及对策研究[D]. 王小闻.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7]辽宁丹东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 赵阳.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8]基于SWOT分析的凤城市草莓产业发展研究[D]. 黄金秋.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9]彭州市蓝莓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D]. 李冬梅(Dongmei Lee).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10]丹东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政府履职行为研究[D]. 孟庆舜. 东北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