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肌灌注断层显影在心肌梗死应用中的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朱卓豪[1](2021)在《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HL91乏氧显像评价SMI患者的存活心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99mTc-替曲膦(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4,9二氮3,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99mTc-HL91)乏氧显像对评估隐匿型冠心病(SMI)患者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62例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的SMI患者,通过两日法行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及99mTc-HL91乏氧显像,并根据结果将SMI患者分为:正常组、心肌存活组、无心肌存活组。同时计算3组患者静息状态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单因素分析组间LVEF值。结果:62例SMI患者中正常组12例,LVEF值(69.16±12.36%);心肌存活组38例,LVEF值(58.69±19.61%);无心肌存活组12例,LVEF(34.16±13.27%),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示正常组与心肌存活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正常组与无心肌存活组、心肌存活组与无心肌存活组LVE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左室心肌梗死后无存活会导致心功能减低,并通过两种显像剂联合应用可以检测心肌存活。结论: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HL91乏氧显像可以从多方面同时观察心肌状态,判断SMI患者心肌活性,对SM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及后续治疗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同时对于未配备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的科室进行心肌梗死区域心肌活性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侯季秋[2](2021)在《从CXCR4/NF-κB/GSDMD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文献研究明确中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疾病对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及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得出中药治疗对机体炎症因子表达量影响及对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情况。通过实验研究探析慢性应激性情绪刺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体内CXC趋化性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反应的效用机制。方法:研究一:根据主要检索词,在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Cochrane Library进行检索,检索年份不限。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独自进行文献检索及筛选。并按照Cochrane’s Handbook提供的偏倚风险Risk of bias(ROB)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GRADEpro系统对证据质量进行评级。使用Cochrane 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分析,采用相应的模型进行分析处理。对临床异质性大而不能进行合并分析的研究则仅进行描述性分析,最后用森林图表示结果。研究二:本研究采用21天不可应激性空瓶刺激方法建立焦虑模型,结扎冠脉左前降支方式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根据实验目的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方式,并分成假手术组、心梗组、复合模型组、抑制剂组、中药组,每组6~9只不等,采用心电图、心脏超声对心肌梗死大鼠造模成功与否及心功能进行评价,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试验评价大鼠的行为学,进行HE、Masson、尼氏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变化,采用ELISA、免疫组化、Western-Blot、QPCR对靶点蛋白和基因进行检测。结果:研究一:本研究共纳入21篇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342例,试验组1175例,对照组1167例。药物干预试验组Hs-CRP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1.61,95%CI(-2.14,-1.00),P<0.01];药物干预试验组IL-6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43.31,95%CI(-45.55,-41.07),P<0.01];药物干预试验组IL-8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5.03,95%CI(-8.37,-1.70),P=0.003];药物干预试验组 IL-17 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33.27,95%CI(-40.15,-26.39),P<0.01];药物干预试验组 TNF-α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1.18,95%CI(-1.98,-0.38),P=0.004];药物干预试验组患者焦虑状态的汉密尔顿量表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SMD=-1.97,95%CI(-2.48,-1.46),P<0.01]。研究二:实验一:(1)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骨髓中CXCL12的含量降低:复合模型组大鼠骨髓中CXCL12表达量明显低于假手术及心肌梗死组(P<0.05);(2)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CXCR4表达亢进:复合模型组大鼠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CXCR4的IOD值高于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P<0.05);(3)心肌梗死后CXCL12/CXCR4生物轴失衡加重炎症反应:复合模型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及心肌梗死组(P<0.05),复合模型组和心肌梗死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骨架结构消失并发生大面积坏死,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炎症因子浸润。实验二:(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CXCR4/NF-κB/GSDMD通路炎症蛋白表达:中药组与抑制剂组大鼠CXCR4蛋白表达量比复合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给予中药及抑制剂的大鼠组织内NF-κB、IL-1β、IL-18、GSDMD蛋白的表达与复合模型组大鼠相比有所下降(P<0.05);(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CXCR4/NF-κB/GSDMD通路炎症蛋白基因表达:复合模型组大鼠体内CXCR4、NLRP3、NF-κB、GSDMD蛋白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中药组可明显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体内CXCR4、NLRP3、NF-κB、GSDMD蛋白基因表达量(P<0.0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边缘区组织相关炎症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复合模型组NLRP3、GSDMD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增高(P<0.05),但中药组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的NLRP3、GSDMD表达水平低于复合模型组(P<0.05);(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和复合模型组LVEF%和LVFS%明显降低(P<0.05),抑制剂组和中药组大鼠心脏LVEF%、LVFS%较复合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复合模型组及心肌梗死组大鼠的LVIDs、LVIDd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抑制剂组和中药组的LVIDd和LVIDs均比复合模型组下降(P<0.05);(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降低外周血中IL-1β和IL-18表达水平:与复合模型组和心肌梗死组相比,中药治疗后可降低外周血中IL-18、IL-1β水平(P<0.05);(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缓解大鼠的焦虑样行为,调节5-HT和DA蛋白表达:复合模型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和停留时间明显少于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P<0.05),与复合模型组相比,给予中药或抑制剂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和停留时间增加(P<0.05),复合模型组大鼠海马内焦虑相关神经递质5-HT和DA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中药与抑制剂大鼠海马区5-HT和DA蛋白水平较复合模型组明显提高(P<0.05)。实验三:(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海马组织主要炎症蛋白表达:复合模型组、心肌梗死组、中药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LRP3、GSDMD、IL-1β、IL-18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复合模型组相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组明显降低了心肌梗死合并大鼠脑部NLRP3、GSDMD、IL-1β、IL-18 的表达量(P<0.05);(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海马区神经损伤:与复合模型组及心肌梗死组相比,中药组大鼠海马区尼氏阳性面积增加(P<0.0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焦虑样行为:与假手术组相比,复合模型组大鼠OT%和OE%均明显下降(P<0.05),复合模型组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均显着减少(P<0.05),活动探索能力下降,中药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及垂直运动得分与复合模型组相比均有所增加(P<0.05),活动及探索能力提高。结论:临床中采用中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状态疗效显着且不良反应少,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表达,缓解患者焦虑状态;活血化瘀法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体内Hs-CRP炎症因子的改善更具有优势。实验研究初步证明了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体内骨髓及心肌梗死边缘区CXCL12/CXCR4生物轴表达失衡,CXCR4在心肌梗死急性期中表达明显上调,炎症反应亢进,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发生更多炎症因子浸润;而CXCR4表达亢进诱导的CXCR4/NFκB/GSDMD炎症信号通路激活,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能通过降低CXCR4的过表达,抑制CXCR4/NFκB/GSDMD炎症信号通路激活,减轻心肌组织炎症因子浸润,促进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修复,改善心功能;同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皮层及海马区相关炎症蛋白表达上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降低心肌梗死后皮层及海马区NLRP3、Caspase-1、GSDMD、IL-1β、IL-18 炎症因子表达,调节脑神经递质 5-HT、DA合成,缓解心肌梗死大鼠的焦虑样行为。
陈夏静[3](2021)在《靶向相变型脂质纳米粒对缺血缺氧心肌的多模态显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靶向相变型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性能及生物安全性评价目的:制备一种能够在超声、光声及磁共振三种模态成像中检测心肌缺血区域的新型分子探针(IMTP-Fe3O4-PFH NPs),检测其形态,稳定性,包封率等基本理化性质,探索其体外热致相变、声致相变的条件,评估该探针的体内外生物安全性。方法:(1)采用薄膜分散-超声乳化法制备IMTP-Fe3O4-PFH NPs。(2)油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及分散性。(3)粒度分析仪测量纳米粒的粒径、电位及稳定性。(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铁含量进而得出纳米粒的包封率。(5)在油镜下观察经加热或低强度聚焦超声(Low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LIFU)辐照后纳米粒大小变化,探索纳米粒体外热致相变及声致相变的条件。(6)采用CCK-8法检测与不同浓度纳米粒共孵育后的H9C2细胞活性,判断纳米粒有无细胞毒性。(7)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纳米粒后,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以及14天后对重要脏器做病理切片,评估IMTP-Fe3O4-PFH NPs在大鼠体内的安全性。结果:(1)成功制备出脂质纳米粒IMTP-Fe3O4-PFH NPs,其混悬液外观呈棕褐色。(2)油镜及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纳米粒为小球形,分散性良好,电镜下可见Fe3O4颗粒分布其中。(3)IMTP-Fe3O4-PFH NPs粒径为348±1.2nm,电位为-28.4±1.01m V。(4)包封率和载铁量分别为64.18±0.26%和9.44±0.66%。(5)IMTP-Fe3O4-PFH NPs在体外发生热致相变的温度约为66℃;经LIFU辐照后,声致相变的适宜强度为3w/cm2。(6)H9C2细胞与纳米粒共孵育后,其形态未见改变;CCK-8检测结果显示,即使IMTP-Fe3O4-PFH NPs在较大浓度时,细胞存活率依然能达到94.27%。(7)经尾静脉给予纳米粒后,大鼠未见任何行为异常;不同时间点的血液学指标和重要脏器的病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改变。结论:我们成功制备出生物安全性高的脂质纳米粒IMTP-Fe3O4-PFH NPs,并具备了粒径较小、大小均一、稳定性良好、包封率高、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液-气相变等优秀的性能,为进一步开展后续实验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部分体内外心肌缺血缺氧模型建立及脂质纳米粒靶向性研究目的:探索H9C2细胞构建缺氧损伤模型的适宜条件,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并对此进行验证;在体内外缺血缺氧造模均成功的基础上,进行IMTP-Fe3O4-PFH NPs靶向性验证。方法:(1)在5%CO2+1%O2+94%N2的条件下,采用CCK-8法在不同时间点检测H9C2细胞存活率以明确低氧造模的处理时间;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H2O2处理后,同样检测H9C2细胞存活率以确定H2O2诱导模型的适宜浓度。(2)采用无创经口-气管插管,在呼吸机的支持下,开胸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缺血模型;通过术中心电图、术后当日超声心动图、术后2周磁共振成像以及组织学检测来验证造模的成功与否。(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iI标记的靶向组IMTP-Fe3O4-PFH NPs和非靶向组Fe3O4-PFH NPs与缺氧损伤模型细胞共孵育不同时间后的分布情况。(4)将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分成靶向组与非靶向组,将DiR标记的上述两种纳米粒分别经大鼠尾静脉注入体内,采用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仪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心脏及其他重要脏器的离体荧光成像,以了解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靶向性及分布情况。结果:(1)结合H9C2细胞存活率以及实验的易操作性,选择24h作为后续实验中低氧模型的处理时间;根据H2O2处理后细胞的存活率,选择最低浓度5μmol/l作为H2O2模型的处理条件。(2)建立了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的标准化操作模式,以保证后续实验中缺血部位及缺血面积的一致性。术中可见结扎部位以下心肌组织变苍白,心电图出现典型的S-T段弓背抬高;术后超声检测显示左心室前壁运动减弱,收缩舒张程度受限;术后两周磁共振检测发现大鼠左心室前壁明显变薄,左心室腔扩张;组织切片结果为前壁心肌萎缩,几乎完全被纤维组织代替;以上检测均证实了大鼠心肌缺血造模的成功。(3)Di I标记的IMTP-Fe3O4-PFH NPs无论是在低氧组还是H2O2组均可靶向聚集于H9C2细胞周围,且随着共孵育时间的增加,聚集现象更加明显,而非靶向组未见该现象,两组之间荧光强度定量分析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4)靶向组大鼠注射纳米粒后,左心室前壁可看到荧光信号,且在10min时信号达到顶峰,而非靶向组全程无荧光信号出现;肝脏是纳米粒代谢分布的主要器官,4h时荧光强度达到高峰,8h时出现衰减。结论:我们成功建立了体内外心肌缺血缺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了IMTP-Fe3O4-PFH NPs具有良好的靶向性能。第三部分靶向相变型脂质纳米粒对缺血缺氧心肌的多模态显像研究目的:观察脂质纳米粒IMTP-Fe3O4-PFH NPs体外增强超声、光声及磁共振的成像效果,并研究其用于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后,对缺血心肌的多模态成像作用。方法:(1)将IMTP-Fe3O4-PFH NPs加入凝胶模块,经不同辐照强度的LIFU激发不同时间,以IMTP-Fe3O4 NPs为对照,分别在B-模式(B-mode)以及增强模式(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下进行体外超声成像观察;将IMTP-Fe3O4-PFH NPs或Fe3O4-PFH NPs在大鼠造模后立即经尾静脉注射给予,10min后使用强度为3w/cm2的LIFU辐照3min,所有大鼠在术前、注射后即刻、注射后10min以及LIFU辐照后四个时间点分别进行心脏超声的两种模式检测。(2)对IMTP-Fe3O4-PFH NPs进行680-970nm全波长连续光声扫描以确定该纳米粒的最佳激发波长;根据纳米粒中Fe的浓度将其设置为不同组别,用生理盐水以及不含Fe3O4的IMTP-PFH NPs作为对照,在最佳激发波长的激发下进行光声成像并分析信号强度;在体内光声成像中,模型大鼠经尾静脉分别给予靶向的IMTP-Fe3O4-PFH NPs及非靶向的Fe3O4-PFH NPs,在术前、注射后即刻、注射后10min及60min这四个时间点进行心脏光声检测。(3)将IMTP-Fe3O4-PFH NPs按照Fe浓度配制为0.01,0.02,0.04,0.08,0.16,0.32m M,生理盐水和不含Fe3O4的IMTP-PFH NPs为对照,对以上材料均进行T2加权磁共振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和横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计算IMTP-Fe3O4-PFH NPs弛豫效率;将模型大鼠分为靶向组(IMTP-Fe3O4-PFH NPs),非靶向组(Fe3O4-PFH NPs)以及不含铁组(IMTP-PFH NPs)三组,分别经尾静脉给予各纳米粒后行T2*-WI并分析信号强度,采用Matlab软件对黑白磁共振图像进行加伪彩处理;成像检测结束后,取出心脏行普鲁士蓝加强染色,验证纳米粒的聚集情况。结果:(1)在体外两种模式的超声成像中,IMTP-Fe3O4-PFH NPs均可见信号强度随LIFU辐照强度及辐照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当辐照强度为3w/cm2、辐照时间为3min时,信号强度达到顶峰;模型大鼠给予IMTP-Fe3O4-PFH NPs后,经LIFU辐照心脏,在B-mode以及CEUS下均可在左心室前壁处探及团状高回声信号。(2)IMTP-Fe3O4-PFH NPs最佳光声激发波长为690nm;其体外光声信号强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并呈线性改变,对照组未见任何光声信号;模型大鼠经尾静脉注射IMTP-Fe3O4-PFH NPs 10min后,左心室前壁区域可明显观察到光声信号,此后逐渐减弱至消失,非靶向组全程无信号,定量分析光声信号强度,在10min及60min时两组间差异显着(p<0.001)。(3)IMTP-Fe3O4-PFH NPs可使T2-WI显像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性增强,弛豫效率为152.02m M-1·s-1;靶向组大鼠在左心室前壁出现了一信号降低区域,其后心脏组织的普鲁士蓝染色结果证实该区域内有较多含Fe纳米粒聚集,非靶向组以及不含铁组均无上述现象。结论:IMTP-Fe3O4-PFH NPs作为一种新型分子探针,同时具备了超声、光声、磁共振三种模态显影的能力,并且能够特异性靶向于缺血心肌,增强大鼠缺血心肌处超声、光声、磁共振的显影。
马盼弟[4](2021)在《3D-STI与2D-LS评估冠心病患者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由于其逐年上升的发病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肌梗死所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冠脉搭桥术后心功能是否能够恢复,以及可以改善到何种程度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仍然是一大难题,以往研究表明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心功能是否改善取决于心梗后的存活心肌组织所占的比例。除了心脏MRI心肌灌注成像、负荷心脏MRI外,属于核素心肌显像的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核素心肌代谢显像均可实现对存活心肌的有效评估,由于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风险及禁忌症,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二维分层应变(2D-LS)技术和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检查技术,克服了组织多普勒成像存在的局限性,实现了从心肌力学角度定量评价左心室整体及局部的收缩功能。本研究通过二维超声对左室壁各节段心肌进行室壁运动分析,然后观察室壁运动在搭桥术后的改善程度,以此来评估心肌存活性,评价2D-LS与3D-STI对冠心病患者存活心肌评估的准确性,有助于临床医生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目的探讨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及二维分层应变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患者心肌存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心脏二维超声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选取其中射血分数<50%的2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CABG术前通过二维分层应变测定左心室室壁各节段的长轴分层峰值应变值,其包括内膜下心肌的纵向应变(Endo-LS),中层心肌的纵向应变(Mid-LS),外膜下心肌的纵向应变(Epi-LS),并通过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得三维的峰值环向应变即3D-CPS、长轴应变即3D-LPS、径向应变即3DRPS以及面积应变即3D-APS,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室壁各心肌节段在二维动态图像中的运动情况并进行评分,分析比较手术前后各节段室壁运动及评分的变化情况,以此作为标准来对存在室壁运动异常的心肌节段进行划分,分为存活心肌组、非存活心肌组。结果CABG术前存活心肌组的二维及三维应变参数绝对值明显高于非存活心肌组,对两组间的应变值进行比较,显示存在较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采用内膜下、中膜、外膜下心肌的LS及三维应变参数评估存活心肌均有较好的临床价值(AUC>0.50,P<0.05),其中术前以3D-AS-9.5为截点值评估存活心肌的价值明显高于其他参数,其诊断存活心肌的AUC为0.92,敏感度为0.86,特异度为0.83,Kappa值为0.642。结论二维分层应变及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均可实现对CABG术前存活心肌的评估,其中以三维应变参数3D-AS-9.5为截断值判断存活心肌的价值最高。
韩梦月[5](2021)在《双核素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存活心肌与侧支循环等级及心功能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双核素联合显像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存活心肌数量、心功能参数与不同等级的侧支循环的关系,研究慢闭患者行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不同的存活心肌数量与术后心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患者,患者在PCI术前行99mTc-MIBI(Technetium99-Methoxy Isonitrile Injection,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及18F-FDG(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并根据图像结果,评估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患者心肌存活情况,并随访术后3-6个月心功能参数。依据Rentrop分级评价侧支循环形成的程度,入组57例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0、1级)侧支A组、循环良好组(2、3级)B组,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存活心肌与不同等级的侧支循环的关系。依据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分组(<10%、10-20%之间、>20%定义为C1组、C2组、C3组),比较不同存活心肌数量与术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变化、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变化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变化(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的关系。通过ROC曲线分析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对左室射血分数提高、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的诊断作用及临界值。结果:1.患者存活心肌数量、范围及心功能指标与侧支循环循环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当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10%,LVEF较术前未明显改变甚至减小(P>0.05)。当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10%,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越高,LVEF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与左室射血分数变化成正相关(r=0.854,p<0.05),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变化呈负相关(r=-0.913),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变化呈负相关(-0.966,p<0.05)。3.ROC曲线示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预测左室射血分数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三者的ROC AUC 0.979、0.988、0.984(p<0.05),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界值分别为11.5%、10%、10%。结论: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等级不能预测患者存活心肌数量。当灌注代谢不匹配程度≥10%时,术后左室射血分数改善。灌注的代谢不匹配百分比与LVEF变化呈正相关性,与LVEDV、LVESV变化呈负相关。双核素心肌显像对于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的患者临床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陈一欢[6](2020)在《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修复缺血受损心肌功能差异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两种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UMSC)]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EXO)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差异,利用蛋白组学手段分析出现差异的分子机制,为应用EXO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转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第一部分将冻存的P3代BMSC复苏培养并传代,胰酶-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UMSC并传代,对P5代的细胞进行干细胞相关鉴定并进行下一步实验;差速超速离心法提取BMSC和UMSC培养上清液中的EXO并进行鉴定。第二部分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外泌体心肌注射移植入大鼠急性心梗模型),进行两种外泌体对细胞相关功能及对心肌修复功能的比较,观察两者之间的差异。第三部分提取BMSC-EXO和UMSC-EXO中的蛋白,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鉴定蛋白并进行注释,筛选差异蛋白进行富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典型差异蛋白进行体外验证。结果:复苏接种的P3代BMSC形态均一,呈梭形或纺锤形,5天左右融合达90%以上;经酶消化法贴壁培养得到的UMSC呈成纤维细胞样,呈多角形或梭形,培养3周细胞融合比例超过80%。MSC传代后生长速度明显加快。流式细胞仪检测:超过95%的 BMSC 和 UMSC 表达 CD44、CD90 和 CD105;不表达 CD34 和 HLA-DR。生长曲线显示P5代的UMSC增殖速度明显较BMSC快。在同样诱导条件下,BMSC和UMSC均能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BMSC更易被诱导为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而UMSC则易被诱导为成骨细胞。透射电镜观察MSC-EXO呈典型的“杯托样”结构,内可见低密度光亮区;粒径分析结果,BMSC-EXO平均粒径131.5nm,UMSC-EXO 平均粒径 13 7.5nm;Western Blot 显示 BMSC 和 UMSC 来源的EXO均为CD63、TSG101阳性表达。体外实验结果:两种来源MSC的EXO均能抑制H2O2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在体外诱导HUVEC细胞加速迁移和形成管样结构、在体外抑制TGF-β诱导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UMSC-EXO在上述调控能力上优于BMSC-EXO。体内实验结果:术后3天见UMSC-EXO在心肌组织内驻留率更高。HE染色、RT-qPCR、Western Blot结果提示经EXO处理后,心梗区域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炎症因子IL-6、TNF-α、IκBα、NF-κB p65表达降低,与凋亡相关的Bax、cleaved-Caspase3的表达降低、Bcl2表达增加,与纤维化相关的MMP-2、MMP-9表达降低、与血管新生相关的eNOS、VEGF表达增加。天狼猩红染色、Masson’s Trichrome染色、TUNEL染色和CD31染色结果显示MSC-EXO能抑制梗死后心肌间质纤维化、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心脏超声结果提示MSC-EXO能提高急性心梗后的心脏功能。上述指标UMSC-EXO移植组较BMSC-EXO移植组改善更显着。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鉴定到BMSC-EXO中可定量蛋白624个,UMSC-EXO中可定量蛋白635个,两者共同表达的蛋白为558个,139个蛋白在BMSC-EXO中表达上调,153个蛋白在UMSC-EXO中表达上调。富集分析显示UMSC-EXO中的差异上调蛋白较BMSC-EXO能更多地发挥细胞粘附、促细胞增殖和存活、抗凋亡及炎症调节等功能。筛选有明显表达差异的蛋白PDGFC进行验证结果:转染过表达靶向PDGFC的shRNA的UMSC,其EXO中的PDGFC含量下降,使用该外泌体体外与HUVEC细胞共培养后,HUVEC细胞中p-AKT的表达下降,形成管状结构能力下降。结论:BMSC-EXO和UMSC-EXO在体外均可以提高心肌细胞抗凋亡能力、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形成管样结构、抑制TGF-β诱导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程度。在体内均能够减轻急性心梗后局部炎性反应,改善心肌细胞存活率,降低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促进毛细血管新生,改善心脏功能。总体效果UMSC-EXO较BMSC-EXO更好,其原因可能与其包含的蛋白成分差异有关。MSC-EXO中包含的蛋白质在心梗后心肌修复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差异蛋白(如PDGFC)表达量的不同可能是不同来源MSC外泌体在心肌修复过程中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王飞[7](2020)在《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并分析胸痛患者2型心肌梗死(Type 2 myocardial infarction,T2MI)发生的临床特征,验证及探讨T2MI诊断预测评分实际的急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ICU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院内预后的关系;探索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影响细胞自噬的发生机制。方法:1.连续性观察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间就诊于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急诊胸痛中心的患者5514例,根据心肌梗死的通用定义,纳入临床拟诊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629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记录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随访患者至出院,记录患者预后(死亡或存活)。根据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1型心肌梗死(Type 1 myocardial infarction,T1MI)组(n=1001)和2型心肌梗死组(n=628),比较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心肌梗死患者中T2MI的独立危险因素;验证T2MI诊断预测评分与T2MI发生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2.延续研究的第一部分,连续性观察405名收住ICU的急重症患者,在排除相关患者后,最终223例患者被纳入分析。记录临床资料,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临床特征;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n=87)和存活组(n=13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分为2型心肌梗死发生组(T2MI,n=54)和未发生组(Non-T2MI,n=169),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和病死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进行院内死亡的生存分析。3.构建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对miR-542-5p过表达、qPCR检测、细胞活力检测、免疫荧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细胞凋亡检测。结果:1、总体临床诊断为心肌梗死的人群占胸痛就诊人群的33.8%(1862/5514),总的院内病死率为2.8%(45/1629)。总体临床诊断为2型心肌梗死的人群占胸痛就诊人群的11.4%(628/5514),院内病死率为1.6%(10/628)。2型心肌梗死的比例随着就诊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相对于1型心肌梗死患者,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在老年、女性、无典型放射性胸痛的患者中的比例显着增高(P均<0.05)。同时,年龄(69.8±13.0vs66.8±13.9,P<0.001)、慢性心衰(14.2%vs.6.1%,P<0.001)、房颤(18.2%vs.8.0%,P<0.001)及 T2MI 诊断预测评分[2(1~2)vs.1(1~2),P<0.001]显着增高,同时,吸烟史比例(4.9%vs.9.8%P<0.001)、糖尿病(23.1%vs.33.3%,P<0.001)、陈旧性心梗(1.6%vs.4.2%,P=0.004)、典型症状的比例(32.0%vs.57.7%,P<0.001)、肌钙蛋白水平[30(20~80)vs.150(30~1110),P<0.001]及eGFR水平[77.1(60.0~93.1)vs.84.8(64.5~97.9),P<0.001]均显着降低。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 1.365,95%CI 1.044~1.786,P=0.023)、慢性心衰(OR 1.735,95%CI 1.153~2.610,P=0.008)、房颤(OR 2.240,95%CI 1.547~3.244,P<0.001)及肌钙蛋白I<40.8ng/l(OR 1.881,95%CI 1.478~2.393,P<0.001)是T2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OR 0.577,95%CI 0.442~0.753,P<0.001)、有放射性胸痛症状(OR 0.242,95%CI 0.186~0.315,P<0.001)患者T2MI的发生风险显着降低;在校正其他风险因素后,相对于简易心梗评分为0分的患者,评分为3分(OR 10.898,95%CI 6.590~18.022,P<0.001)、2 分(OR4.301,95%CI2.942~6.287,P<0.001)及 1 分(OR 1.821,95%CI 1.253~2.648,P<0.001)诊断为T2MI的风险显着增加。另外,T2MI的发生随着评分的增高而增加(17.8%vs.29.6%vs.48.8%vs.71.2%,P for trend<0.001),且以 T2MI诊断预测评分评估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其曲线下面积为0.682(95%CI 0.656~0.708,P<0.001),约登指数最大为0.296,此时对应的最佳截断值为2分,灵敏度为0.640,特异度为0.656。2.在所有纳入分析人群的入住ICU的病因中,肺部疾病是入住ICU的最主要的病因;氧供需失衡的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严重的低氧血症(47.5%)、快速型心律失常(40.4%)和休克(13.5%)。相对于未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肌钙蛋白的基线水平[0.07(IQR 0.04,0.15)vs.0.04(IQR 0.02,0.08),P<0.001]、严重低氧血症(83.3%vs.36.1%,P<0.001)、快速型心律失常(59.3%vs.34.3%,P=0.001)以及严重心动过缓(13.0%vs.2.4%,P=0.005)的比例显着增加;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相关因素后,严重低氧血症(β=0.412,95%CI 0.259-0.448;P<0.001)、快速型心律失常(β=0.300,95%CI 0.375-0.812;P<0.001)、休克(β=0.213,95%CI 0.130-0.405;P<0.001)、严重心动过缓(β=0.184,95%CI 0.064~0.257;P=0.001)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β=0.163,95%CI 0.063-0.305;P=0.003)是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相对于未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显着增高(59.3%vs.32.5%,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存活者,死亡患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39.1%vs.25.7%,P=0.035)、严重低氧血症(56.3%vs.41.9%,P=0.036)、2 型心肌梗死发生(36.8%vs.16.2%,P<0.001)、需要机械通气(64.4%vs.44.1%,P=0.003)的比例、APACHE II 评分(23.8 ±7.4 vs.21.1±8.2,P=0.017)、肌钙蛋白 T[0.08(0.04~0.16)vs.0.03(0.02~0.06),P<0.001]均显着增高,同时,死亡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41.1(18.7~86.6)vs.81(51~102.4),P<0.001]显着降低,而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11(10)vs.9.5(17),P=0.926];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发生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累积生存率显着降低(log rank test,P=0.013);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2 型心肌梗死(OR3.015,95%CI 1.604-5.667,P=0.001),慢性心力衰竭(OR 1.851,95%CI 1.039-3.297,P=0.037),严重的低氧血症(OR 1.787,95%CI 1.038-3.078,P=0.036),需要机械通气(OR 2.288,95%CI 1.315-3.982,P=0.003),APACHE Ⅱ评分(OR 1.044,95%CI 1.006-1.084,P=0.022)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 1.019,95%CI 1.011-1.027,P<0.001)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在校正相关因素后,2型心肌梗死(OR 2.412,95%CI 1.106-5.263,P=0.027),需要机械通气(OR2.377,95%CI 1.184-4.772,P=0.015)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 1.019,95%CI 1.009-1.028,P<0.001)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进行细胞缺氧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在经过H/R处理的H9c2细胞中,miR-542-5p在H9c2细胞缺氧后处理后表达差异最显着,且miR-542-5p在缺氧处理后1小时即显着上调;CCK-8检测H9c2细胞活力发现,H/R处理导致了细胞活力降低,miR-542-5p过表达进一步抑制了 H9c2细胞的存活,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细胞活力恢复;H/R处理导致了 LDH释放率提高,miR-542-5p表达上调进一步提高了 LDH的释放率,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LDH的释放率降低;流式细胞凋亡检测H9c2细胞凋亡水平发现,miR-542-5p过表达进一步增加了 H9c2细胞的凋亡,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缓解了 H9c2细胞的凋亡;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iR-542-5p抑制了 H9c2细胞的自噬活性,促进了其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iR-542-5p过表达增强了 H9c2中cleaved caspase 3与P62的蛋白表达,降低LC3II/LC3I的蛋白表达水平,而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降低了 cleaved caspase 3与P62的蛋白表达,增强LC3II/LC3I的蛋白表达水平;在miR-542-5p抑制后,H9c2细胞暴露于H/R,增强了细胞活力,抑制了 LDH的释放及减轻了 H/R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而自噬抑制降低了 miR-542-5p的抑制在H/R损伤中的部分保护作用,且进一步降低了 LDH的释放及增加了细胞凋亡;miR-542-5p与自噬通路中的4个基因(ATG9B,ATG7,ATG4B,ATG14)有潜在的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发现,miR-542-5p可特异性抑制ATG7-3’UTR-LUC的荧光素酶表达,但并不影响其他3个基因的表达;miR-542-5p过表达显着抑制了 H92c细胞中ATG7蛋白的表达。结论:1、在急诊胸痛中心就诊的胸痛人群中,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院内病死率为1.6%;其独立危险因素除了女性、低的肌钙蛋白I水平及无放射性胸痛外,无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及房颤亦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2MI诊断预测评分有潜在筛选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价值,但效能偏低。2.ICU的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接近1/4,其氧供需失衡的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快速型心律失常和休克,合并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显着增加,且其发生会显着增加是院内死亡风险;同时,在除外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发生严重低氧血症及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者外,2型心肌梗死发生率亦显着增加。3.对于H9c2细胞,自噬在H/R损伤中发挥了保护作用,而miR-542-5p的抑制通过自噬的调控作用减轻了 H/R损伤。这些结果证实了 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对miR-542-5p/自噬途径进行药理学干预可能是治疗H/R相关心脏病的有效途径从实验的角度为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钟世根[8](2020)在《载药靶向胶原相变纳米粒诊疗心肌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载药靶向胶原相变纳米粒CNA35/PFP/DIZE@NPs的制备及性能检测目的:制备一种携带胶原特异性结合蛋白(CNA35)的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2,ACE2)激动剂三氮脒(diminazene aceturate,DIZE)的液态氟碳脂质纳米粒(CNA35/PFP/DIZE@NPs),并研究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逆向旋转蒸发法联合声振法制备相变型载药的液态氟碳脂质纳米粒(DIZE/PFP/@NPs),采用碳二亚胺法在表面连接CNA35得到载药靶向相变纳米粒(CNA35/PFP/DIZE@NPs)。对其外观、粒径、电位、连接率、载药量及包封率进行测量,并观察纳米粒在体外的稳定性以及药物释放能力。通过不同的温度及超声强度处理纳米粒,观测其液-气相变情况。结果:制备的载药靶向相变纳米粒CNA35/PFP/DIZE@NPs在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呈点状,分散均匀;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呈球形,大小均匀。Malvern激光粒径仪器测量纳米粒,粒径为(304.68±4.21)nm,电位(-14±0.23)mV,与非靶向或非载药纳米粒对比,其粒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仪检测CNA35连接到纳米上的连接率为(75±0.34)%。体外稳定性检测显示纳米粒在4℃的温度下24h内形态和粒径无明显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纳米粒的包封率为(25.33±9.47)%,载药量为(3.80±0.65)%,体外药物释放检测显示纳米粒在12h内药物释放较快,24h内药物释放约24%,36h药物释放大于50%,而后进入一个缓慢释放的平台期。采用不同强度的超声辐照纳米粒,随着超声强度的增加,纳米粒释放药物的量也明显增加。采用不同温度加热纳米粒,镜下观察40℃时纳米粒未见明显变化;45℃时镜下可见部分纳米粒体积变大,呈微泡样改变;50℃时镜下见大量的微泡;55℃时镜下见大部分纳米粒迅速相变成微泡,部分并瞬间破碎。采用不同参数的超声辐照纳米粒观察到随着超声强度的增强和辐照时间的延长,声致相变的纳米粒在超声仪器的检测下呈现不同强度的超声增强显像。体外声致相变发现超声参数为强度3W/cm2辐照时间3min的条件,不仅能致大量纳米粒相变,还能达到较为理想的超声增强显像。结论:成功制备了携带CNA35抗体和载DIZE药物的液态氟碳脂质纳米粒(CNA35/PFP/DIZE@NPs),其形态规整,大小均匀,理化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液-气相变及药物释放能力。第二部分载药靶向胶原相变纳米粒CNA35/PFP/DIZE@NPs对兔心肌纤维化显像研究目的:检测CNA35/PFP/DIZE@NPs纳米粒对兔心肌纤维化的体内外的靶向性以及其超声分子显像效果。方法:该部分实验研究分为三小节。第一节建立兔心肌纤维化模型,采用开胸结扎兔左冠状动脉的方法建立心肌纤维化模型,模型建立4w后行病理组织HE、PSR和Masson染色以及FITC-CNA35染色检查心肌纤维化程度。第二节制备兔心肌纤维化冰冻切片,用制备的CNA35/PFP/DIZE@NPs纳米粒处理心肌纤维化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其体外靶向性。体内靶向性检测通过静脉注射CNA35/PFP/DIZE@NPs纳米粒10min后,处死动物行冰冻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其体内靶向效果。第三节通过兔耳缘静脉注射CNA35/PFP/DIZE@NPs纳米粒后,用强度为3W/cm2的LIFU辐照3min后用诊断超声观察其体内心肌纤维化的超声显像。结果:采用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起来心肌纤维化模型,通过PSR、Masson和CNA35染色心肌纤维显示,纤维化范围分别为(31.29±4.95)%,(32.31±5.49)%和(27.56±5.35)%,其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外靶向检测显示,FITC-CNA35偶联在NPs上,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呈绿色,Di I标记的脂质膜呈红色,DAPI标记的细胞核呈蓝色荧光。从冰冻切片上可以明显观察到蓝染的细胞核间隙内可见大量的红色与绿色荧光,两种荧光重叠性较好。结果表明心肌纤维后大量胶原沉积于细胞间质当中,而胶原特异性结合蛋白CNA35能够很好的靶向心肌纤维化后细胞间质里沉积的胶原。结论:制备的CNA35/PFP/DIZE@NPs纳米粒具有靶向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胶原。第三部分载药靶向胶原相变纳米粒CNA35/PFP/DIZE@NPs治疗兔心肌纤维化的研究目的:观察CNA35/PFP/DIZE@NPs纳米粒治疗心肌纤维化的研究。方法: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随机分4组,每组5只动物,分别为:心肌梗死(MI)组;单纯靶向相变纳米粒CNA35/PFP@NPs(C-NPs)组;单纯药物(DIZE)组;载药靶向相变纳米粒CNA35/PFP/DIZE@NPs(C-D-NPs)组。每组处理前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评价各组心脏功能。DIZE组和C-D-NPs组经兔耳缘静脉注射0.5mg/kg的DIZE治疗;MI组和C-NPs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后均用功率为3W/cm2的低功率聚焦超声治疗仪(LIFU)辐照兔心前区,辐照时间为3min,并用诊断超声观察心肌回声强度,每3天处理1次,共处理4次。4周后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各组心脏功能。处死动物取心肌梗死边缘区组织行心肌胶原染色;RT-PCR检查心肌组织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2和ACE基因水平表达量;用ELISA法测定心肌组织中I型胶原(collagenⅠ)、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和Ang(1-7)的含量;用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AT1R)和Mas R受体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各组左心室收缩功能EF值均降低约为4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经不同治疗处理后,C-D-NPs组和DIZE组两组较另外两组心功能明显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D-NPs组射血分数EF恢复也优于DIZE组(P<0.05)。PSR和Masson胶原染色结果显示:MI组与C-NPs组胶原染色明显较DIZE组和C-D-NPs组广泛。MI组与C-NPs组,DIZE组与C-D-NPs组间的胶原染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PCR检查结果显示:C-D-NPs组的ACE2表达明显高于MI组,而ACE低于M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IZE组比较,ACE2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CE的表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基因扩增倍数相关性比较显示C-D-NPs组ACE2/ACE明显高于其它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查显示C-D-NPs组的Ang(1-7)含量明显高于MI组,而Ang Ⅱ和Collagen I低于M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IZE组比较,Ang(1-7)和CollagenⅠ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 Ⅱ的含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显示,C-D-NPs组和DIZE组中AT1R表达量明显低于MI组和C-NPs组,而Mas R的表达量则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Mas R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T1R表达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研制了一种携CNA35分子探针靶向心肌胶原的液-气相变型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激动剂三氮脒的氟碳纳米粒,联合超声辐照能够治疗心肌纤维化,为心肌纤维化的精准诊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赵煜[9](2020)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的左室应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评价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左室心肌应变、整体及局部的收缩功能。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来我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确诊冠心病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于PCI术前三天、术后一周、术后一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冠心病患者分为PCI术前三天(A组)、PCI术后一周(B组)、PCI术后一个月(C组)。病例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均有狭窄75%以上的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并成功施行PCI介入治疗。根据冠脉造影确定病变冠脉支数,其中单支冠脉病变者22例(单支左前降支病变组12例,单支右冠状动脉病变组9例,单支左回旋支病变组1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者13例。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的3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左心腔造影检测,应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左室射血分数。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得左室整体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和圆周应变,左室各心肌节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和圆周应变。记录病例组左心腔声学造影前、后左室各心肌节段心内膜显示评分,计算心内膜显影改善率。对所获得的结果经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例组PCI术后一周LVESV、LVEDV、GLS、GCS与PCI术前三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一个月LVEDV、LVESV较PCI术前三天及术后一周均减小(P<0.05)。病例组PCI术后一周LVEF与术前三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一个月LVEF、GLS、GCS较PCI术前三天及术后一周均增大(P<0.05)。2、单支左前降支病变组PCI术后一个月左室前壁中间段、前壁心尖段、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间隔心尖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较PCI术前三天、术后一周提高(P<0.05),PCI术后一个月左室前壁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较PCI术前三天、术后一周提高(P<0.05)。单支右冠状动脉病变组PCI术后一个月左室下间隔基底段、下壁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下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较术前三天提高(P<0.05),PCI术后一个月左室下间隔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较术后一周提高(P<0.05)。单支右冠状动脉病变组PCI术后一个月左室下间隔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下壁基底段、下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较PCI术前三天、术后一周提高(P<0.05)。3、病例组PCI术前三天LVEDV、LVESV均大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PCI术前三天LVEF、GLS、GCS均小于对照组(P<0.05)。4、病例组PCI术前三天左室前壁基底段、前壁中间段、前壁心尖段、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间隔心尖段、下间隔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下壁基底段、下壁中间段、下壁心尖段、下侧壁基底段、下侧壁中间段、侧壁心尖段、前侧壁中间段、心尖部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及圆周应变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5、病例组PCI术前三天GLS、GCS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左室整体纵向应变ROC曲线下面积是0.941(P<0.05),采用GLS=-15.5%作为检测冠心病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94.3%,特异度为82.9%。左室整体圆周应变ROC曲线下面积是0.896(P<0.05),采用GCS=-23.5%为作为检测冠心病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74.3%。6、病例组GLS与LVEF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593,P<0.05),GCS与LVEF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572,P<0.05)。7、病例组左心腔造影前、后各心内膜边界评分分数的心肌节段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心内膜显影改善率为91.2%。结论:1、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一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左室整体圆周应变均较术前提高,各心肌缺血节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圆周应变均较术前提高,PCI术后狭窄或者闭塞的冠状动脉开通,缺血心肌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活性逐渐恢复,左室整体及局部心肌的收缩功能逐渐改善。2、左心腔声学造影可以清晰的显示心内膜的边界,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准确测得左室各心肌节段应变值,根据心肌各节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及圆周应变下降节段的分布情况可以间接推断冠心病患者病变的冠状动脉。3、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作为一种新方法,定量、准确的评估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左室心肌应变、整体及局部的收缩功能,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姜婧晨[10](2020)在《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构建适合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的临床护理路径并评价此路径在提高受检者依从性、缓解焦虑情绪、缩短检查时间、改善图像质量、减少低血糖、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实施效果。(2)该临床路径的构建将会为核医学专业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护理工作规范化流程的完善及持续改进提供有利循证依据和积极的参考价值。方法(1)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阅读大量文献,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听取并筛选临床资深医务工作者针对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模块构建及应用的需求。(2)根据工作年限、学历、专业研究方向等主要方面建立结构合理的函询专家小组,根据相关理论及循证依据的支撑,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Delphi法),征求专家意见,对出入路径标准、临床护理路径实施评价指标、护理路径实施方面等得出一致性意见,最终确定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3)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内蒙古某三甲医院和北京某三甲心血管专科医院进行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的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受检者实施传统护理,实验组受检者实施完成的临床护理路径,将两组受检者基线资料、图像质量、受检总时长、知识知晓率、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服务满意度、状态特质焦虑(STAI)评分进行比较,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和处理,受检者基线资料使用描述性分析;对效果评价指标采用t检验,两组间指标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指标在干预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不服从正态分布者,采取非参数秩和检验;对率和构成比采用?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显着性检验α均取0.05。结果(1)本研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査阅相关数据库,以循证医学证据为支撑初步构建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成立课题工作小组,针对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构建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发表建设性意见,对此路径中涉及到的护理内容精心筛选、判断,最终形成初步的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受检者临床护理路径。针对初步形成的路径进行两轮Delphi法专家函询,院内专家4名,院外专家10名,剔除2份无效专家函询表,最终函询12名专家,对本护理路径进行筛选、判断,并进一步完善内容。专家函询结果:(1)专家积极系数:两轮函询回收率分别为85.71%、100%;(2)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Cr=0.877;(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第一轮函询问卷护理项目三级条目数61条,必要性、可行性Kendall协同系数分别为0.458、0.491,宣教内容三级条目数17条,必要性Kendall协同系数为0.467;第二轮函询问卷护理项目三级条目数63条,必要性、可行性Kendall协同系数分别为0.554、0.586,宣教内容三级条目数18条,必要性Kendall协同系数为0.510,显着水平P<0.05。(2)临床应用结果:(1)两组受检者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实验组受检者图像质量良好率为93.4%,对照组受检者图像质量良好率为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受检者对检查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74.7%,对照组受检者对检查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受检者对检查前一天采用高脂低碳水晚餐依从性和检查当天配合程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当天禁食依从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组受检者检查总时长为195.22±25.026分钟,对照组受检者检查总时长为218.62±28.279分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受检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受检期间不良反应,实验组较对照组发生例数显着减少(P<0.05);(8)STAI评分方面:两组受检者均在受检前后进行STAI评分比较,两组受检者检查前STA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受检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受检者S-AI评分经过临床护理时间较检查前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AI评分受检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该临床护理路径中实验组出现的变异因素进行分析:变异因素主要由受检者图像质量不合格、发生不良反应等因素影响受检者未能按照正常护理路径进行。结论(1)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减少受检者受检过程中的负性情绪。(2)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提高受检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增加对检查的了解程度,增强受检者信心。(3)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极大提高受检者受检期间依从性,缩短了受检时间。(4)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有效改善图像质量,提高医师的诊断准确率。(5)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使受检者低血糖、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有助于提高受检期间舒适度。(6)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为护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和循证依据。临床护理路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有助于充分体现当前医疗形势下护理专业的特点。
二、心肌灌注断层显影在心肌梗死应用中的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肌灌注断层显影在心肌梗死应用中的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HL91乏氧显像评价SMI患者的存活心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药物及仪器 |
1.3 显像方法 |
1.4 采集条件 |
1.5 判断标准 |
1.6 心肌血流灌注评分标准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2.2 双核素显像图像统计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核素心肌显像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存活心肌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从CXCR4/NF-κB/GSDMD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一 心肌梗死合并焦虑与CXC趋化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1 心肌梗死合并焦虑流行病学 |
2 CXC趋化因子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作用 |
2.1 趋化因子结构、表达及作用 |
2.2 趋化因子受体结构、表达及作用 |
2.3 CXC趋化因子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作用 |
3 CXCL12/CXCR4生物轴介导心肌梗死后炎症 |
3.1 CXCL12结构、表达及作用 |
3.2 CXCR4结构、表达及作用 |
3.3 CXCL12/CXCR4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作用 |
4 炎症机制与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疾病 |
5 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的临床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古方今用及药理机制研究 |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分析 |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近现代应用 |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单药及复方现代药理研究 |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效用机制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药物治疗对冠心病伴焦虑状态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Meta分析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诊断标准 |
1.5 资料提取 |
1.6 统计分析 |
2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及基本特征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研究质量评价 |
2.3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情况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外周血中Hs-CRP因子表达 |
3.2 外周血中IL-6因子表达 |
3.3 外周血中IL-8因子表达 |
3.4 外周血中IL-17因子表达 |
3.5 外周血中TNF-α因子表达 |
3.6 纳入研究中不同组别HAMA量表评分情况 |
3.7 纳入研究中不同组别HAMD量表评分情况 |
3.8 纳入研究中不同组别SDS量表评分情况 |
3.9 各项研究发表偏倚风险评价情况 |
3.10 各项研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4 纳入研究证据质量评价 |
5 结论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本研究的不足 |
5.3 研究的临床意义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控CXCR4/NF-KB/GSDMD炎症通路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 |
实验一: 慢性不可预知性空瓶刺激对心肌梗死大鼠CXCL12/CXCR4生物轴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设备及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耗材 |
1.3 模型制备 |
1.4 分组 |
1.5 检测手段及方法 |
2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 |
3.2 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产生焦虑样行为改变 |
3.3 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骨髓中CXCL12的含量下降 |
3.4 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CXCR4表达亢进 |
3.5 CXCL12/CXCR4生物轴失衡加重炎症反应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控CXCR4/NF-κB/GSDMD炎症通路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炎症机制 |
前言 |
1 材料、设备及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耗材 |
1.3 模型制备 |
1.4 给药方式及分组 |
1.5 检测手段及方法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CXCR4/NF-κB/GSDMD通路炎症反应 |
3.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纤维化,改善心脏功能 |
3.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细胞的损伤 |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降低外周血中IL-1β、IL-18的表达水平 |
3.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节海马区5-HT、DA合成,缓解焦虑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皮层及海马炎症部分机制 |
前言 |
1 材料、设备及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耗材 |
1.3 模型制备 |
1.4 给药方式及分组 |
1.5 检测手段及方法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海马区炎症蛋白表达 |
3.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降低皮层区炎症蛋白表达水平 |
3.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海马区神经损伤 |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缓解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焦虑样行为 |
3.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心脏功能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3)靶向相变型脂质纳米粒对缺血缺氧心肌的多模态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靶向相变型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性能及生物安全性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体内外心肌缺血缺氧模型建立及脂质纳米粒靶向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靶向相变型脂质纳米粒对缺血缺氧心肌的多模态显像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超声分子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3D-STI与2D-LS评估冠心病患者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心病心肌梗死存活心肌无创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双核素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存活心肌与侧支循环等级及心功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语录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定义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存活心肌数量、术前心功能指标与侧支循环的关系 |
3.2 患者不同的存活心肌数量与术前、术后心功能变化相关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PET/SPECT核素心肌显像对存活心肌检测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修复缺血受损心肌功能差异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外泌体的提取与鉴定 |
1.材料 |
1.1 细胞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间充质干细胞培养 |
2.2 间充质干细胞鉴定 |
2.3 MSC外泌体的提取 |
2.4 外泌体鉴定 |
2.5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间充质干细胞形态观察 |
3.2 间充质干细胞鉴定结果 |
3.3 外泌体鉴定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心肌修复功能的比较 |
1.材料 |
1.1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及细胞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体外实验 |
2.2 体内实验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体外实验 |
3.2 体内实验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功能验证 |
1.材料 |
1.1 细胞及外泌体准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蛋白提取 |
2.2 胰酶酶解 |
2.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LC-MS/MS Analysis) |
2.4 数据库搜索 |
2.5 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
2.6 差异蛋白验证 |
2.7 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 两种来源MSC外泌体的蛋白表达谱分析 |
3.2 蛋白质注释结果 |
3.3 差异表达蛋白质功能富集分析 |
3.4 验证差异蛋白的选择 |
3.5 差异蛋白验证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作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7)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特征及T2MI预测评分的有效性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2型心肌梗死在老年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与院内预后的关系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IR-542-5P/自噬途径在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2型心肌梗死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诊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载药靶向胶原相变纳米粒诊疗心肌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载药靶向胶原相变纳米粒CNA35/PFP/DIZE@NPs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
第一节 纳米粒的制备及理化性质检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节 纳米粒的体外相变及释放药物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载药靶向胶原相变纳米粒CNA35/PFP/DIZE@NPs对兔心肌纤维化显像研究 |
第一节 兔心肌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节 纳米粒对兔心肌纤维化体内外靶向性检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节 纳米粒对兔心肌纤维化体内超声显像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载药靶向胶原相变纳米粒CNA35/PFP/DIZE@NPs治疗心肌纤维化效果研究67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研项目和参加学术会议 |
(9)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的左室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语表 |
附录B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 |
1.1 准备阶段 |
1.2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初步构建 |
1.3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专家函询 |
第二部分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观测指标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学分析 |
2.7 研究结果 |
2.8 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3.1 研究结论 |
3.2 研究的创新点 |
3.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心肌灌注断层显影在心肌梗死应用中的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 [1]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HL91乏氧显像评价SMI患者的存活心肌[D]. 朱卓豪.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从CXCR4/NF-κB/GSDMD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D]. 侯季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靶向相变型脂质纳米粒对缺血缺氧心肌的多模态显像研究[D]. 陈夏静.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3D-STI与2D-LS评估冠心病患者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D]. 马盼弟.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双核素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存活心肌与侧支循环等级及心功能的关系[D]. 韩梦月.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修复缺血受损心肌功能差异及机制研究[D]. 陈一欢. 苏州大学, 2020(06)
- [7]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飞. 苏州大学, 2020(06)
- [8]载药靶向胶原相变纳米粒诊疗心肌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 钟世根.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9]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的左室应变[D]. 赵煜.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10]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效果评价[D]. 姜婧晨.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