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电网防治内部过电压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天民[1](2021)在《铁路电力供电系统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供电系统大多采用10kV、35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受限于特殊的地理条件,经常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同时为了实施监测、测量电网的电压和计量电能,供电系统中大量使用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当系统进行倒闸操作或者发生故障时,电压互感器的正常工作状态就会被破坏,直至电感参数与电容参数达到不利匹配后,引起电压互感器(以下简称PT)励磁饱和,从而发生铁磁谐振过电压,严重影响铁路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铁路运输安全。当前,无论是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工程实践之中,都有多种铁磁谐振抑制措施,但每种措施都有它的局限性和适用条件。因此必须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措施的比较分析,选用符合实际的抑制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铁磁谐振过电压机理、产生的条件以及分频、基频和高频铁磁谐振过电压的特性,介绍了现场实测数据和影响因素。通过对电压互感器中性点串接阻尼电阻抑制技术、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抑制技术和4PT、中性点接入小电阻或消弧线圈等其他抑制措施的原理分析、适用范围分析、仿真分析,综合考虑铁路供电系统常见的铁磁谐振影响因素,诸如系统外界激发方式、单相接地故障点接地电阻值、单相接地故障消失时刻等等,得出每种抑制措施的适用范围。最后本文结合临哈铁路接引电源的某变电站近年来事故案例,进一步对铁磁谐振具体特征、判断流程、处置方式、防范措施等内容进行说明。通过对比各种抑制措施的效果,采用中性点串接阻尼电阻的措施适用于各种全绝缘型电压互感器,具有应用性广泛、体积小、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自身热容量有限、只能限制本PT谐振、影响测量精度等缺陷;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的措施具有热容量较高、不影响测量精度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难以区分基波谐振和单相接地等缺陷;4PT抑制措施具有主动防御铁磁谐振的优点,但同时具有三角绕组环流较大的缺陷。中性点经小电阻或消弧线圈接地措施具有减少电弧接地过电压的几率等优点,同时也存在影响供电系统可靠性、检测系统接地故障类型不准确等缺陷。通过本文研究,希望能够为铁路供电检修维护人员深入了解PT铁磁谐振、设备实际运行中的故障判断、工程实践中PT选型及消谐措施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
朱浩男[2](2021)在《配电网电压互感器非谐振故障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配电网升级改造,电缆化率逐渐提升,伴随着系统对地电容逐渐增大,电压互感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电压互感器频繁故障主要原因有铁磁谐振和非谐振故障,由于系统对地电容的增加,其非谐振故障发生概率更大。鉴于此,论文针对配电网电压互感器非谐振故障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在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基础上,主要进行下述研究工作:首先,在分析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和非谐振故障特征基础上,基于瞬时对称分量法分析单相接地故障期间及消失后两个暂态过程中电压互感器各相瞬时电流序分量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其次,利用ATP-EMTP建立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仿真模型,模拟不同对地电容、电压互感器铁芯励磁特性、单相接地故障消失时刻与故障点接地电阻等情况下的故障暂态过程,分析电压互感器—次侧电流与母线电压的变化情况,并计算各种影响因素下电压互感器绕组在故障过程中的功率损耗,发现系统对地电容的增大是电压互感器频繁故障的主要原因。接着,从补偿对地电容与消耗电容储存能量的角度,研究分析了在系统中性点加装消弧线圈和电压互感器一次侧中性点加装消谐器两种抑制措施,仿真结果表明,消弧线圈在过补偿状态下的抑制效果较好,补偿度越接近完全补偿效果越好。最后,基于户外试验场进行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检测试验,模拟不同对地电容和故障点接地电阻情况下的单相接地暂态过程,验证消弧线圈的抑制效果。为了更全面的研究消弧线圈的抑制效果,参照真型试验数据,搭建等效仿真模型,模拟了消弧线圈在不同励磁特性情况下的抑制效果,验证了消弧线圈在各种工况下对互感器均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司韶文[3](2021)在《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的研究》文中认为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是煤矿电网中发生频次最高的故障类型。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因其容易引发系统内电容、电感参数的反复振荡而产生危及全网的过电压问题,影响范围广且幅值较高,会引发越级跳闸扩大停电范围,严重威胁煤矿供电安全性。同时,矿井电力电缆长期处于潮湿、腐蚀性强的恶劣环境中,容易产生本体损坏、绝缘劣化的问题,绝缘水平下降后易导致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因此,对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进行研究对于提升煤矿电网安全意义重大。论文主要围绕单相电弧故障建立数学模型及仿真模型、分析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下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特性,研究适合于煤矿电网的过电压抑制技术。首先从电弧物理过程的起始状态入手,利用交流电弧的特性对电弧电流过零时状态进行分解。为避免利用线性弧道电阻仿真的局限性,论文以非线性弧道电阻的黑盒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电弧接地故障暂态仿真方法,为分析弧光过电压特性奠定了基础。围绕接地故障电流特性及弧道电压的频谱特性对多类经典模型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为后续煤矿电网电弧接地故障仿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模型基础。以冯家塔煤矿矿井供电系统为例,以动态电弧模型为基础,建立冯家塔矿井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仿真模型,研究无限压方式、经消弧线圈各种补偿方式下、以及小电阻接地方式对单相弧光过电压的抑制效果,对比分析了消弧线圈接地和小电阻接地方式的适用范围。大量仿真分析表明消弧线圈在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较大时,对单相弧光接地过电压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论文研究的煤矿电网单相接地熄弧特性,故障电弧有效熄灭的残流数值区间等结论,为煤矿电网脱谐度设定及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顾栋[4](2021)在《基于差异化策略的长丰地区配电网络雷害防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的配电线路雷害风险评估方法存在以下缺陷:一方面未考虑线路所处区域的雷电活动特征,仅依靠投运以来的运行情况进行经验性判断;另一方面对线路走廊地形地貌、绝缘措施配置情况等自身特征缺乏全面考量,导致针对性防雷措施安装后,对雷害治理效果无法进行准确的量化分析。本文提出一种综合性差异化防雷风险评估与治理方法,研究前提设定为雷电活动规律,研究基础设定为线路自身特征,研究目标设定为多种防雷措施的综合配置方案。同时结合长丰典型配电线路防雷治理的工程实例,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如下:分析了长丰地区雷电活动情况及雷击跳闸特征。分析了长丰地区雷电活动分布、地闪分布及雷电流幅值分布情况,以及配电线路雷击跳闸地域及时间特征影响因素,指出在雷害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考虑上述因素在不同线路中存在的差异性,实现差异化防雷措施配置。分析了长丰地区雷击断线机理及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不同措施防雷效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下文配电线路差异化雷害风险治理提供依据。对10k V配电线路防雷击断线措施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对比分析,并提出了按照不同原则的防雷措施配置选用方法。提出了配电线路差异化雷害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判断垂直下落的雷电先导首先到达的引雷面判断出雷击位置,建立雷击位置判断模型;通过对直击雷过电压及感应雷过电压分类研究建立过电压计算模型;基于上述模型的建立提出适用于配电线路的雷害差异化风险评估与治理方法,并通过ATP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的仿真验证。基于长丰地区10kV北沙线配电线路实际数据完成了配电线路差异化雷害风险评估方法的算例研究,其中,部分评估结果已应用于北沙线防雷改造工程。应用结果表明10k V北沙线改造后雷击跳闸数有较为明显的降低,改造效果初步验证了本文所研究方法对指导配电线路雷害风险评估与防雷综合治理的有效性。
冷雨[5](2021)在《超/特高压换流站铁磁谐振过电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的超/特高压运维经验表明,在超/特高压直流输电核心区域换流站中,由于站内充电转连接过程或者断路器分合闸等操作将对站内系统造成扰动,导致含有铁芯电感的设备由正常状态转变为饱和状态,当设备电感参数和站内系统电容参数达到匹配条件,便会激发铁磁谐振,铁磁谐振过电压的产生可能引起换流站内电气设备过热甚至烧毁,其电磁暂态过程机理复杂,对超/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稳定运行造成一系列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相关换流站内铁磁谐振事故进行建模仿真和理论研究,在现有消谐措施的基础上对多种抑制措施的有效性、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比对分析,得到治理措施的最优之选,为超/特高压换流站内消谐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本文首先说明了铁磁谐振产生机理,对铁磁谐振发生过程做了理论推导,描述了铁磁谐振的特点和危害,阐述了H.A.Perterson试验结果和铁磁谐振参数划分区域。二是根据特高压换流站变压器套管末屏电压采集器铁磁谐振故障案例,利用PSCAD建立电磁仿真模型,对故障原因及过程作出分析解释,从数学理论角度出发对铁磁谐振的非线性特性进行研究,利用棣莫弗定理和小干扰法分析非线性环节的输入输出特性和非工频谐振稳定存在的本质原因,为消谐措施的提出打下理论基础。三是针对超高压换流站站用变铁磁谐振故障,通过PSCAD暂态仿真软件研究分析了断路器不同备用状态、站用变中性点装设阻尼电阻、站用变额定容量、CVT主电容等因素对铁磁谐振的影响。最后基于对两起换流站内所发生的铁磁谐振现象所做的研究工作提出多种消谐措施并经过仿真分析,从可行性和经济性等方面找出消谐措施的最优之选。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特高压换流站中换流变阀侧套管末屏铁磁谐振是由于系统在充电转连接过程出现的交直流耦合扰动所激发,提出了改变回路LC参数和电压采集器一次侧增大阻尼电阻两类消谐措施。从复杂度和经济性方面考虑,认为改变LC参数虽然原理清晰、理论依据较强,但需要涉及二次侧继电保护装置的整改,工作量大且繁琐;增大阻尼电阻消耗谐振能量的方法操作简单,仅涉及一个电路元件的改动,对电压测量精度的影响也十分微弱,可作为最优之选。针对超高压换流站500k V站用变发生的铁磁谐振案例,将断路器B5022热备用状态转换为冷备用状态、减小断路器均压电容、10k V侧投入阻尼负荷、改变站用变一次侧绕组连接方式、提高站用变励磁特性等措施都会对铁磁谐振有抑制作用,从实际性和可行性等方面比较来看,更换均压电容较小的断路器能抑制谐振的发生,预防性强,可作为最优之选。
吴晓东[6](2020)在《10kV架空绝缘线路雷击断线综合防护措施及布置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雷击是配电网架空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与电能质量。在10kV的配电网中,架空绝缘导线被广泛应用。架空绝缘导线有占地少、花费较少、可以提高系统运行安全可靠性这样的优点,但频繁发生在导线上的的雷击断线事故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通过对雷击架空绝缘导线时,相间电弧的形成分析,热量分析以及受力分析,解释了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的机理。在雷电冲击大电流下,架空绝缘导线易受损伤,绝缘损伤处易发生击穿,产生相间短路电弧;在短路电流下,架空绝缘导线受到工频续流电弧的持续灼烧以及多向受力的作用下产生了整齐断裂的断线事故。目前防止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事故的措施一般都是基于“疏导”原理与“堵塞”原理。提高线路耐雷水平,降低电弧发生的概率,可以有效减少雷击断线的发生,对配电线路起到了很好地保护作用。提高线路耐雷水平降低闪络率的措施有:安装避雷器,安装避雷线,架设避雷针等。本文通过采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模型,对架设避雷线,安装避雷针,避雷器三种保护方式进行优化。该模型在线路中考虑不同保护措施共同作用下的组合优化,给定成本约束下优化配电网络的可靠性指标。本文以一个实际的配电网络为例,并应用该算法,通过对参考的80条线路进行优化,可知在相同经济投入的条件下,采用组合保护方式的SAIFI值比采用单一保护小,即雷击断线事故造成更小的影响。
高一壹[7](2020)在《35kV电网PT铁磁谐振过电压防护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35k V电网的运行方式多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在此方式下由于母线上接有三相电磁式电压互感器(PT),当系统出现电磁扰动时,PT励磁电感因其铁心饱和可能与系统对地电容形成参数匹配,从而引发铁磁谐振过电压,容易造成PT高压熔丝熔断和PT烧毁等故障,严重时往往波及PT柜内的其他设备,甚至整条母线,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运行。为了满足用户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要求,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阐明铁磁谐振过电压的产生机理,特别是对35k V电网PT铁磁谐振过电压仿真模型和消谐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首先研究并阐明PT励磁饱和所引起的铁磁谐振过电压产生的机理、特点、分类及危害,阐述H.A.Peterson的实验结论及铁磁谐振参数区间。二是利用ATP-EMTP软件建立准确有效的35k V电网PT铁磁谐振过电压仿真计算模型,对PT铁心及线圈的磁化特性与转化方法进行分析,建立PT模型、消谐器模型、电源模型等,阐明铁磁谐振的多种激发条件。三是通过分析两起事故案例,建立故障仿真模型,并根据事故过程和仿真结果分析引起事故的实际原因,提出相应的消谐方案和预防措施,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仿真验证。四是利用已建成的仿真模型,对全绝缘PT一次侧中性点接非线性电阻式消谐器、PT开口三角接微机消谐装置、全绝缘PT一次侧中性点接零序PT、选用励磁特性好的PT、增大电网对地电容等消谐措施进行仿真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谐振治理方案。通过本文研究表明:在铁磁谐振发生后应尽快采取措施防止系统长期维持谐振状态,当线路存在铁磁谐振现象时必须禁止PT投运操作,为了避免事故扩大,应加强运维人员培训,使其能够正确辨别和处理系统异常。由于目前D参数放电管的设计和试验方法还不够规范严格,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全绝缘PT,保持PT各端子的耐压水平均达到相对地的绝缘水平,从根本上解决PT绝缘配合不当问题。采用全绝缘PT在一次侧中性点接消谐器能够迅速消谐谐振。二次消谐装置的阻尼电阻越小消谐效果越明显,但此类装置结构比较复杂,易发生消谐失效现象。4PT法消谐时间较长,存在熔断器异常熔断及PT烧毁的风险。改善PT励磁特性不能作为主要的消谐措施,但它对于降低铁磁谐振概率有一定的作用。增大电网对地电容不能作为消谐措施,电容过大引起的单相接地电弧不能自熄对系统安全运行存在极大隐患。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谐振过电压防护与治理方案,即要求加强规划设计,一、二次消谐措施并举,要逐步将电网中已运行半绝缘型PT更换为全绝缘型,并视运行情况在中性点加装自动消弧线圈对接地电容电流进行补偿。课题研究为现场铁磁谐振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
刘佳露[8](2020)在《配电网感应雷建模分析与辨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当前世界形势的不断复杂变化和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电力安全作为工业的主导地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重要。绝缘导线对架空裸导线的替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裸导线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占地面积,但增加由雷电引起的配电网断线故障。10kV配网架空线上发生的断线故障大多由感应雷引起的线路过电压导致,也有小部分由直击雷引起过。大量论文针对断线后三相线路的故障特征以及断线的检测和定位进行分析,但配网的复杂性以及断线故障特征的不明显,导致断线的检测十分困难。少有人逆向考虑,从断线的根源上进行分析。本论文首先对雷击起始到架空导线断线这一复杂物理过程进行分析,详细介绍工频续流产生的过程,分析电弧对绝缘导线的影响,并针对断线防雷手段的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现阶段防雷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雷电的形成以及感应雷和直击雷的的形成过程进行说明,分析感应雷回击通道的几种模型,比较各类模型的特点。确定双指数模型为本论文的基电流模型和,TL模型为回击通道模型。再利用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回击通道周围任一点的水平电场分量、垂直场分量和磁场分量的计算式。然后对比分析几种常用的场线耦合模型,比较各自的优缺点,确定线路激励源和边界条件。再利用有限时域差分法(FDTD)对选定的Agrawal场线耦合模型进行求解,使用MATLAB分析雷电传播速度、导线高度、水平距离等因素对感应雷过电压的影响。再将MATLAB和PSCAD进行联机操作,用MATLAB计算每相导线上需注入的散射电压,分别注入PSCAD每相导线,在架空线上各检测点检测感应雷过电压。分析不同水平距离、不同排列的架空线下不同检测点的感应雷过电压特性。再在相同条件下检测直击雷过电压,对比分析感应雷过电压和直击雷过电压的区别,在波形上对两种类型的雷进行区分,完成相关分析下的两种雷击过电压辨识。
刘定坚[9](2019)在《基于龙门地区改善10kV农村配电线路故障跳闸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0kV配电线路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对于供电部门来说,认真做好配电线路的技术管理、设备运维、减少故障跳闸率,保障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首要任务。当前在配电网方面,我国相比于国外的发达水平,无疑是相对落后的,一方面是我国配电网发展时间相对滞后,不像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50年代就已经开始规划配电网了;另一方面是经济条件制约,以往国家投资的重点都在主网建设上,比如50kV输电项目、特高压等等。在建设坚强的主网基础上,各国也在不断加强对配电网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欧洲等发达国家在规划思路和建设改造、供电可靠性、配网自动化等方面均走在了我国前面,像英国的网孔式接线、新加坡的花瓣接线、日本的多分段多联络接线,这些理念和思路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配网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自动化开关的配置、故障的快速定位、监控系统的即时反馈等,对于降低线路跳闸率和提高供电可靠性,带来了质的飞跃。近年来,随着“十三五”的推进,我国投入了大量资金对落后农村地区的电力设施进行建设改造和升级,特别是配网残旧线路、设备的更换,防雷装置、自动化设备的推广使用,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了10kV农村配电网的水平和质量,经济技术指标及供电可靠率均得到了显着提升,虽然线路故障跳闸率大大降低了,停电时间少了,但和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龙门县龙江镇农村地区配电线路的运行情况,结合日常配电运行维护工作实际并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对10kV农村配电线路故障类型、故障原因分析、防雷改造和配网自动化建设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重点研究分析了雷击造成感应过电压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提出了防范配网故障的合理建议和有效提升措施,主要从运维管理和项目改造上改善了辖区内的故障跳闸率,对日后做好10kV农村配电线路运维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郝攀[10](2018)在《配网铁磁谐振过电压及其抑制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广泛采用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对母线电压进行绝缘监视,针对由于铁芯的非线性励磁特性而引发的配电网铁磁谐振过电压现象,本文利用ATP-EMTP对某变电站部分系统进行建模,首先探究了各种谐振过电压的影响因素,并对多种抑制措施设计了详细的仿真实验,完成谐振综合消除方式的研究。文章详细介绍了配电网铁磁谐振过电压产生的机理,包括对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简介、铁芯电感的非线性特性分析、单相铁磁谐振的物理过程分析以及三相铁磁谐振的定量分析;分别从工频位移过电压和谐波谐振过电压的角度,分析了发生铁磁谐振时电压互感器一次侧和开口三角侧电压的特点;介绍了Peterson H.A.的实验结论及铁磁谐振参数区间;给出了实际系统中开口三角电压异常报警时,铁磁谐振与其他故障特点的鉴别方法。为系统仿真各元件搭建仿真模型,包括变压器的BCTRAN模型、电压互感器的SAT模型、LCC架空线的JMarti模型、LXQ消谐器的MOV Type92模型;同时给出了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ATPDraw仿真结果的解读。通过对简单系统铁磁谐振仿真计算,给出了不同谐振类型铁磁谐振的典型波形,对比了不同伏安特性电压互感器对铁磁谐振的影响、不同单相接地故障消失时刻对铁磁谐振激发的影响,以及仿真分析了非同期空母线分合闸激发铁磁谐振的情况。在完整的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对非同期空母线分合闸激发的铁磁谐振和单相接地故障激发的铁磁谐振,采取不同的抑制措施。主要包括系统侧母线加小电容抑制非同期空母线合闸谐振;电压互感器高压侧中性点加装消谐器、电压互感器高压侧中性点加装抗振PT、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侧加阻尼电阻、系统侧中性点加装消弧线圈来抑制单相接地故障激发的铁磁谐振。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可为电力部门治理铁磁谐振过电压提供参考。
二、配电网防治内部过电压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配电网防治内部过电压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电力供电系统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2 铁磁谐振过电压机理的发展历程 |
1.3 铁磁谐振抑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破坏谐振条件 |
1.3.2 阻尼谐振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铁磁谐振产生的机理 |
2.1 电力系统接地方式 |
2.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2.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2.1.3 中性点通过电阻接地 |
2.2 铁磁谐振产生的机理及参数范围 |
2.3 铁磁谐振的基本特性 |
2.3.1 分频铁磁谐振的特性 |
2.3.2 基频谐振过电压的特性 |
2.3.3 高频谐振过电压的特性 |
2.4 铁磁谐振过电压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3 铁磁谐振现场监测数据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铁磁谐振现场监测数据 |
3.2 铁磁谐振影响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研究 |
4.1 电压互感器高压侧中性点阻尼型消谐 |
4.1.1 PT高压侧中性点阻尼型消谐装置工作原理 |
4.1.2 常见的PT高压侧中性点接非线性电阻消谐器 |
4.1.3 中性点阻尼型消谐的特点 |
4.2 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形并接阻尼电阻消谐 |
4.2.1 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消谐技术机理 |
4.2.2 开口三角并接阻尼消谐与中性点串接阻尼消谐的区别 |
4.2.3 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消谐装置改进方案 |
4.2.4 微机消谐装置 |
4.2.5 可调电阻消谐技术 |
4.2.6 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的仿真分析 |
4.3 其他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 |
4.3.1 零序电压互感器(4PT)抑制技术 |
4.3.2 系统中性点接入小电阻或消弧线圈消谐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践 |
5.1 临哈铁路电源接引的那林套海220kV变电站35kV频烧保险故障分析 |
5.1.1 故障现象 |
5.1.2 使用的电压互感器情况 |
5.1.3 检查试验情况 |
5.1.4 故障原因分析 |
5.1.5 处理措施建议 |
5.2 临哈铁路毛德呼热变配电所10kV电压互感器烧毁故障分析 |
5.2.1 基本事件回顾 |
5.2.2 实验测试与原因分析 |
5.2.3 防治PT爆炸措施的经济性分析 |
6. 新型消谐装置研究 |
6.1 消谐装置工作原理 |
6.2 消谐装置工作流程 |
6.3 消谐装置仿真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作者简历 |
二、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配电网电压互感器非谐振故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电压互感器故障 |
1.2.2 电压互感器模型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单相接地故障暂态过程 |
2.1 理论分析 |
2.1.1 单相接地故障发生 |
2.1.2 单相接地故障消失 |
2.2 暂态特征 |
2.2.1 铁磁谐振 |
2.2.2 非谐振故障 |
2.3 本章小结 |
3 10kV配电网仿真模型 |
3.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
3.1.1 励磁特性 |
3.1.2 仿真模型 |
3.2 其他设备 |
3.2.1 输电线路 |
3.2.2 变压器 |
3.3 配电网仿真模型及暂态特征判断 |
3.4 本章小结 |
4 单相接地故障消失后电压互感器暂态电流影响因素及抑制措施 |
4.1 暂态过程影响因素 |
4.1.1 故障消失时刻 |
4.1.2 系统对地电容 |
4.1.3 电压互感器励磁特性 |
4.1.4 接地电阻 |
4.2 电压互感器功率损耗计算 |
4.3 电压互感器暂态电流抑制措施 |
4.3.1 消耗电容存储能量 |
4.3.2 补偿系统对地电容 |
4.4 本章小结 |
5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真型试验 |
5.1 系统介绍 |
5.1.1 主接线 |
5.1.2 设备参数 |
5.1.3 试验步骤 |
5.2 真型试验及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3)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矿配电系统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非线性电弧模型的建立 |
2.1 故障电弧的理论分析 |
2.2 非线性弧道电阻的模型 |
2.3 非线性弧道电阻模型及特性分析 |
2.4 电弧模型的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特性分析 |
3.1 故障仿真模型搭建 |
3.1.1 冯家塔矿井供电系统 |
3.1.2 冯家塔矿井单相弧光接地 |
3.1.3 冯家塔煤矿供电系统仿真模型 |
3.2 无限压措施下的弧光过电压仿真分析 |
3.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过电压分析 |
3.3.1 消弧线圈的功能与种类 |
3.3.2 消弧线圈的选择 |
3.3.3 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过电压仿真分析 |
3.4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的过电压仿真分析 |
3.4.1 小电阻接地的优势与缺点 |
3.4.2 小电阻的阻值选择 |
3.4.3 经小电阻接地过电压仿真分析 |
3.5 小电流接地运行方式下的接地故障电流特性 |
3.6 两种接地方式在抑制过电压方面的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4 消弧线圈接地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特性研究 |
4.1 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特性分析 |
4.1.1 故障相恢复电压幅值 |
4.1.2 脱谐度影响下的故障相恢复电压平均速率 |
4.2 消弧线圈脱谐度对电弧特性影响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4)基于差异化策略的长丰地区配电网络雷害防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配电网差异化防雷研究现状 |
1.2.2 配电网差异化防雷风险与治理评估有待研究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长丰地区雷电活动及雷击跳闸统计分析 |
2.1 长丰地区配电线路基本状况分析 |
2.2 长丰地区雷电活动统计 |
2.2.1 雷电地闪统计分析 |
2.2.2 地闪密度分布特征 |
2.3 长丰地区配电线路雷击跳闸特征 |
2.3.1 雷击跳闸事故统计 |
2.3.2 雷击跳闸地域分布特征 |
2.3.3 雷击跳闸时域分布特征 |
2.4 配电线路雷击跳闸和断线事故统计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配电线路雷击断线发生机制及防范措施研究 |
3.1 雷击断线发生机制分析 |
3.2 雷击断线防范措施分析 |
3.2.1 绝缘水平 |
3.2.2 穿刺型防弧金具和防雷支柱绝缘子 |
3.2.3 过电压保护器 |
3.2.4 复合绝缘横担 |
3.3 10kV配电线路雷击断线防范措施经济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配电线路雷害风险差异化评估方法 |
4.1 风险差异化评估模型基本原理 |
4.2 雷击位置判断判断模型 |
4.3 雷电过电压数值计算模型 |
4.3.1 直击雷过电压计算模型 |
4.3.2 感应雷过电压计算模型 |
4.4 配电线路雷害风险差异化评估仿真模型 |
4.4.1 仿真范围确定 |
4.4.2 仿真过程 |
4.4.3 雷害风险分级 |
4.5 本章小结 |
5 配电线路雷害风险差异化评估实例 |
5.1 10kV北沙线基本概况 |
5.2 主线走廊雷电参数研究结果 |
5.2.1 走廊密度分布结果 |
5.2.2 平均年地闪密度统计 |
5.3 10kV北沙线雷击风险评估结果及改造方案 |
5.4 北沙线治理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5)超/特高压换流站铁磁谐振过电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铁磁谐振理论基础 |
2.1 铁磁谐振产生机理 |
2.1.1 非线性电感的磁饱和特性 |
2.1.2 铁磁谐振故障过程 |
2.2 铁磁谐振特点及危害 |
2.3 铁磁谐振的参数区域及分类 |
2.4 常见消谐措施简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换流变阀侧交-直流耦合引发的铁磁谐振过电压研究 |
3.1 故障案例 |
3.1.1 事故简述 |
3.1.2 事故原因分析 |
3.1.3 电压采集器内部参数 |
3.2 铁磁谐振仿真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3.2.1 仿真软件 |
3.2.2 电压采集器模块 |
3.2.3 其他模块 |
3.2.4 铁磁谐振激发条件 |
3.2.5 特高压换流站PSCAD仿真模型总体设计 |
3.2.6 基于PSCAD换流变阀侧套管末屏铁磁谐振仿真分析 |
3.2.7 预防措施 |
3.3 本章小结 |
4 铁磁谐振的非线性理论研究 |
4.1 非线性铁磁谐振电磁方程 |
4.2 非线性铁磁谐振方程求解方法研究 |
4.2.1 谐波平衡法 |
4.2.2 谐波平衡法分析非线性铁磁谐振方程 |
4.3 非线性励磁的频谱特性研究 |
4.4 铁磁谐振稳定性理论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超高压换流站站用变铁磁谐振过电压研究 |
5.1 故障简述及设备参数 |
5.2 事故仿真分析 |
5.2.1 仿真参数设置 |
5.2.2 仿真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
5.3 铁磁谐振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
5.3.1 B5022断路器不同备用状态仿真分析 |
5.3.2 站用变中性点装设阻尼电阻仿真分析 |
5.3.3 500kV站用变不同额定容量仿真分析 |
5.3.4 不同CVT主电容大小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消谐措施的仿真分析及综合评价 |
6.1 特高压换流站消谐措施仿真分析 |
6.1.1 减小系统容抗 |
6.1.2 增大感抗(优化励磁特性) |
6.1.3 增大电压采集器PT一次侧电阻值 |
6.2 500kV超高压换流站站用变消谐措施仿真分析 |
6.2.1 减小断路器均压电容值 |
6.2.2 10kV母线侧投入抑制阻尼负荷 |
6.2.3 其他消谐措施 |
6.3 抑制方案总结及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10kV架空绝缘线路雷击断线综合防护措施及布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雷击断线机理与防护系统 |
2.1 外部机理分析 |
2.1.1 雷电过电压 |
2.1.2 雷电活动 |
2.1.3 土壤电阻率 |
2.1.4 线路耐雷水平 |
2.2 内部机理分析 |
2.2.1 概述 |
2.2.2 相间电弧形成分析 |
2.2.3 断线故障的防护 |
2.3 雷击断线防护优化 |
2.3.1 断线故障率 |
2.3.2 可靠性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
2.3.3 整数线性规划 |
第3章 感应雷击配电网建模与仿真分析 |
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1. 雷电流模型 |
3.1.2. 绝缘子闪络模型 |
3.1.3. 架空线路 |
3.1.4 接地电阻模型 |
3.1.5. 杆塔 |
3.2 感应雷击配电线路仿真 |
3.2.1 无保护措施时线路仿真计算 |
3.2.2 架设避雷线仿真计算 |
3.2.3 安装避雷针仿真计算 |
3.2.4 安装避雷器仿真计算 |
3.3 组合防雷措施 |
第4章 配电网雷击防护系统优化及结果分析 |
4.1 配电网结构 |
4.2 案例分析 |
4.3 优化方法 |
4.4 求解 |
4.4.1 单目标优化 |
4.4.2 双目标优化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35kV电网PT铁磁谐振过电压防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35kV电网PT铁磁谐振产生机理 |
2.1 谐振过电压产生的原因 |
2.2 铁磁谐振基本原理及特点 |
2.3 铁磁谐振分类 |
2.4 铁磁谐振的参数区间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PT)模块 |
3.1.1 PT铁心线圈的磁化特性与转化方法 |
3.1.2 PT模型建立 |
3.2 其它模块 |
3.2.1 消谐器模型 |
3.2.2 电源模型 |
3.3 激发条件 |
3.4 35kV电网ATP-EMTP仿真模型搭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35kV电磁式PT爆炸事故案例 |
4.1 35kV电磁式PT爆炸事故案例一 |
4.1.1 事故概况 |
4.1.2 仿真模型及参数 |
4.1.3 事故过程仿真分析 |
4.1.4 事故原因分析 |
4.1.5 消谐过程仿真分析 |
4.1.6 预防措施 |
4.2 35kV电磁式PT爆炸事故案例二 |
4.2.1 事故概况 |
4.2.2 仿真模型及参数 |
4.2.3 事故原因仿真分析 |
4.2.4 预防措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各种消谐措施的建模仿真分析和消谐方案优化 |
5.1 仿真条件构建 |
5.2 全绝缘PT一次侧中性点接非线性电阻式消谐器 |
5.3 PT开口三角接微机消谐装置 |
5.4 全绝缘PT一次侧中性点接零序PT |
5.5 选用励磁特性好的PT |
5.6 增大电网对地电容 |
5.7 消谐方案优化策略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配电网感应雷建模分析与辨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感应雷过电压研究 |
1.4 本论文所做工作 |
第二章 感应雷与架空线耦合 |
2.1 雷电放电机理 |
2.2 配电线路的雷击 |
2.3 配电线路雷击断线机理 |
2.4 断线防护措施 |
2.5 小结 |
第三章 感应雷过电压计算 |
3.1 雷电回击数学模型 |
3.2 雷电通道周围电磁场计算 |
3.3 场线耦合模型 |
3.4 感应雷过电压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感应雷过电压与直击雷过电压辨识 |
4.1 MATLAB与 PSCAD交互 |
4.2 10KV配网架空线模型搭建 |
4.3 三角排列架空线两种过电压辨识 |
4.4 配电架空线水平排列 |
4.5 雷击过电压辨识方法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基于龙门地区改善10kV农村配电线路故障跳闸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龙江供电所配电网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10kV农村配电网故障跳闸情况的分析 |
2.1 配电网故障跳闸的常见类型 |
2.1.1 线路故障 |
2.1.2 变压器设备故障 |
2.2 龙江供电所配电网故障跳闸情况分析 |
2.2.1 龙江供电所2016 年配电网故障跳闸的基本情况 |
2.2.2 龙江供电所2016 年配电网故障跳闸原因分析 |
2.3 本章分析小结 |
第三章 改善10kV农村配电网故障跳闸率的方法研究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基础 |
3.3 改善故障跳闸率的方法研究 |
3.3.1 完善数据一致性 |
3.3.2 加强设备运维管理 |
3.3.3 提升员工运维技能 |
3.3.4 减少公用设备故障 |
3.3.5 防止用户故障出门 |
3.3.6 外力破坏防控 |
3.3.7 推进防雷改造 |
3.3.8 加强自动化设备管理 |
3.3.9 推进电网建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善10kV农村配电网故障跳闸率的实施效果 |
4.1 龙江供电所2017 年改善中压线路故障跳闸率的实施效果 |
4.2 改善中压线路故障跳闸率的不足之处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10)配网铁磁谐振过电压及其抑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用仿真软件介绍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配电网铁磁谐振过电压产生机理 |
2.1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
2.2 铁磁谐振机理分析 |
2.2.1 铁芯电感的非线性特线性 |
2.2.2 铁磁谐振物理过程 |
2.2.3 三相铁磁谐振回路 |
2.3 工频位移过电压和谐波谐振过电压 |
2.3.1 工频位移过电压 |
2.3.2 谐波谐振过电压 |
2.4 铁磁谐振参数范围 |
2.5 铁磁谐振的鉴别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仿真模型搭建及设备参数分析 |
3.1 变压器BCTRAN模型 |
3.2 电压互感器SAT模型 |
3.3 JMarti型LCC架空线 |
3.4 MOV Type92型消谐器 |
3.5 单相接地故障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磁谐振的仿真计算 |
4.1 不同谐振类型的典型波形 |
4.2 不同伏安特性电压互感器的铁磁谐振 |
4.3 不同单相接地故障消失时刻对铁磁谐振的影响 |
4.4 非同期合空载母线激发铁磁谐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电网铁磁谐振的综合治理 |
5.1 不同台数电压互感器并联对低频振荡的抑制 |
5.2 系统侧加小电容防止合空线谐振仿真分析 |
5.3 系统侧PT中性点加装消谐器的仿真分析 |
5.3.1 消谐器消谐原理 |
5.3.2 用户侧PT均对地绝缘时工况 |
5.3.3 用户侧2个PT接地时的工况 |
5.4 系统侧采用 4PT抗谐振接线的仿真分析 |
5.4.1 4PT抗振消谐原理 |
5.4.2 仅系统侧采用抗振PT接法时工况 |
5.4.3 系统侧、用户侧全采用抗振PT接法时工况 |
5.5 开口三角侧接阻尼电阻的仿真分析 |
5.5.1 开口三角侧接阻尼电阻消谐原理 |
5.5.2 开口三角侧阻尼电阻不同接入时间仿真分析 |
5.6 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仿真分析 |
5.6.1 消弧线圈消谐原理 |
5.6.2 不同电网规模下的消谐器消谐效果 |
5.6.3 接地PT台数增多对消弧线圈消谐效果的影响 |
5.6.4 消弧线圈消谐方法的仿真注意问题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配电网防治内部过电压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电力供电系统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研究[D]. 张天民.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配电网电压互感器非谐振故障分析研究[D]. 朱浩男.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的研究[D]. 司韶文.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基于差异化策略的长丰地区配电网络雷害防治方法研究[D]. 顾栋.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超/特高压换流站铁磁谐振过电压研究[D]. 冷雨. 西华大学, 2021(02)
- [6]10kV架空绝缘线路雷击断线综合防护措施及布置优化研究[D]. 吴晓东. 山东大学, 2020(04)
- [7]35kV电网PT铁磁谐振过电压防护措施研究[D]. 高一壹.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8]配电网感应雷建模分析与辨识方法研究[D]. 刘佳露.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基于龙门地区改善10kV农村配电线路故障跳闸率的研究[D]. 刘定坚.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10]配网铁磁谐振过电压及其抑制措施[D]. 郝攀. 东南大学, 2018(05)
标签:过电压论文; 电压互感器论文; 中性点论文; 中性点电阻接地系统论文; 接地系统论文;